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众传媒论文范文

大众传媒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众传媒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众传媒论文

第1篇:大众传媒论文范文

(一)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

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求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血与肉的联系,使得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具备了其他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对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舆论组织。二是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功能能转移公众的群体意识,并对公众关注的政治热点进行引导、转移或化解。三是大众传媒的交往互动功能使信息得到反馈,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进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主客体的良性互动。四是大众传媒的人文关怀功能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放松、情感上得到满足,使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得到净化。

(二)具有突出的民主特色

具有充分的民主性是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大特点。其最高准则是让群众满意。要让群众满意就必须从基层出发、发扬民主性,同时还必须要成为群众与社会热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行民主管理的过程,其所坚持的原则是为民服务制,群众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有权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去,而传媒组织应该经常对他们所提出的意见进行采集并研究,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社会凝聚力得到强化。

(三)拥有比较固定的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只靠空口说教,必须通过载体,利用多种多样的教育阵地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宣传。相对而言,大众传媒拥有一套独立的宣传阵地与活动场所,如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等,这让大众传媒更加容易满足群众的文化精神与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大众传媒有足够的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从而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更好的渗透到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载体中去,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落到实处

大众传媒工作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就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新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与“十二五”战略规划齐头并进。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今天,群众思想观念也随之与时俱进,传媒人员要对问题进行科学判断,并坚持继续深化认识、坚决贯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作风,与时俱进,要分析问题、推陈纳新、由虚变实,必须要了解广大群众在想什么,他们还需要什么。不能在沿袭以前的那种系统性的务虚、脱离低级趣味活动的教育工作,应该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增加与新文化、新娱乐、新焦点活动的教育,特别是那种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细化

注重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使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是近期提出十七届五中全会焦点。因此大众传媒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需要细化工作,注重针对性,做到统筹兼顾。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更好的调查,发现民众在思想道德上所存在的弊端。其次是要注意分层,人民大众不管是在思想高度还是受教育程度上都存在不同的层次,所以应细心的分层观察,辨析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三是是要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如解决社会纠纷时,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疏导、解释、批评、鼓励,对于不能马上解决和答复的,要研究后认真做好善后工作。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对群众的帮助

大众传媒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在“帮”上多下功夫。不能只局限于周边仅能接触到的事物,务必对整个社会各行各业情况都要进行了解,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形势教育,引导群众从社会生存的大环境中知形势,明方向。把群众心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利用传媒这个载体使普通大众在思想政治方面相互自学,相互评判,在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引导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活”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工作形式不能够过于死板,要多利用现在有传媒的各种科学手段与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结合,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陶冶情操,逐步的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会让群众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这些形式也是最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起到较好的帮助或辅助作用。

第2篇:大众传媒论文范文

摘 要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对现代大学生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本文将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及负面影响因素进行论述分析,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积极促进良好的体育氛围和传媒文化的形成,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体育信息 现代大学生 体育生活

在现代社会,体育离不开大众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离不开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可以说,媒体已经成为当代体育存在空间的重要纬度。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界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现代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芜杂,包罗万象,致使很多大学生已接受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时丧失了辨别能力,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体育知识方面的影响

随着我国体育热潮的逐年增高,报纸、杂志、电台等宣传媒体中“体育园地”不断扩大,其宣传数量之大、报道类型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发展,使大学生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丰富的体育知识。比如,一些“贵族”体育运动——高尔夫球,这项体育运动传入我国较晚,在平时体育生活中以大学生的经济生活条件是不可能接触到的。因此,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他们想得到的相关信息,可以了解高尔夫球的比赛规则,从而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不尽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还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形成是有外界因素影响的,特别是自己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现代传媒都是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对他们进行刺激,促使其对体育从感性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于体育课在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大量扩招后,因受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会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去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偶像崇拜方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通讯设备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体育名星利用大众传媒打造并发展在大众面前具有较高知名度、名誉度的运动员形象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重心向高等院校转移,打造学校体育名星,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来吸引人、筹集资金、提升品牌,为学校竞技体育繁荣发展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在偶像的崇拜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他们为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加油助威,甚至不怕长途跋涉,请明星偶像合影、签名,收集有关明星的生平资料及爱好,穿明星代言的服装,用明星选用的体育器材,甚至打扮成明星模样的发型,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所崇拜的偶像身上,体育明星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现代大学生体育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体育暴力方面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若传媒的报道虚假失实,或经常发放含暴力和不道德成分的体育信息时,他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思想行为受到不良影响。如游行引起的交通阻塞,以及诸如球迷骚乱、烧扫帚、扔瓶子、敲打来往的车辆等行为,都包含着暴力的因素。然而,人们没有注意到,各种偏执的宣传却在不断升级,金牌的价值越来越大,而体育自身的价值却越来越淡漠。过热的宣传把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运动员的期望带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并形成极度的感情倾向。

(二)丧失了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

传播学先驱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大众媒体具有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让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第二,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如今的媒体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画面形象逼真,声色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大学生还处于不能够完全控制放纵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如果过分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媒介和网络带他们的虚幻满足,会使他们丧失参与体育的热情,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观看比赛和节目上。

三、结论与建议

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体育健身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有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增强对体育的关注,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行为方式教育,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体育媒介工作者,应注意规范体育的专业性宣传。其次使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方式,打造良好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最后要正面宣传“体育明星”,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明星榜样。

参考文献:

[1] 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3.

[2] 林勇虎.体育的社会学探索[M].万卷出版社.2005.5.

第3篇:大众传媒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体育,联姻,影响

 

大众传媒是通过媒介面对群体的方式传送视听音讯的非个体性传播工具。,联姻。它通过有组织的技术传播,有效地、快速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手段,包括报刊、杂志、书、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自身的高速发展, 使之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社会活动。体育和传媒同属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联姻使双方相辅相成,对彼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大众传媒与体育联姻对体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1.1拓展体育文化时空,是体育全球化的巨大推动力

大众传媒通过精彩体育赛事、新闻报道、评论,以及各种体育娱乐节目等,不仅满足了观众的文化和娱乐需求,获取大量新的体育信息,而且对人们体育行为、意识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电视出现以后,以大众传播为载体的体育文化传播,使体育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交流进一步扩展。相同的全球化文化传达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如奥运会成为全球最盛大的节日,大众传媒的作用功不可没。

1.2激发体育运动欲望,增强大众参与意识,产生积极的体育价值观,促进体育参与行为

据调查,人们从媒介获取体育信息的频率与体育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体育比赛的魅力和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传媒传播体育的效果从显性和潜在隐性两方面促进了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喜爱,能使大众产生积极的体育价值观,激发体育参与欲望。媒体的大力宣传使得人们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及其规则,这为人们参与体育提供了方便,也为各体育项目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可以说,大众传媒同时为体育运动提供了观众和未来的运动员。,联姻。

1.3使体育运动为社会提供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体育为适应传媒的特殊需要,尽量增加比赛的吸引力、刺激性、戏剧性和观赏性。体育以娱乐的方式吸引人们愉快、健康地参与各种体育运动,获得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娱乐消费活动。体育的本质属性娱乐性被逐渐还原。体育借助于传媒使体育的影响力逐步上升,人类的生活、思想和观念都因此发展变化。关注体育和参与体育已经作为衡量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的标志之一。

1.4大众传媒监督体育不正之风,弘扬体育精神,为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首先可以使体育事件成为大众焦点,其次通过客观、真实、准确和及时的报道,让大众知晓体育运动各方面的运作发展状况,并通过舆论监督净化体育环境,保证其健康发展,如当前中国足球打假扫黑。传媒把运动员犯规和裁判疏忽,如实展现在大众面前,为遵守公平竞争原则提供舆论监督保障,促进了裁判水平和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及职业道德的加强,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已成为当今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1.5大众媒体充分张显了体育的魅力,制造明星效应, 为体育树立形象

大众传媒突破了时空限制,着力体现体育的力与美,表现优美的肢体动作和激烈的对抗场面,能够使观众关注比赛过程,期待比赛结果。,联姻。电视媒体还原重现比赛现场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立体呈现“运动”的魅力。体育明星是民族英雄的隐形化身, 是人类自身技巧和智慧的体现,对青少年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大众传媒“授予地位”的功能,他们对大众的示范导向作用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潮流。体育明星的价值体现,体育明星效应的产生应当归功于大众传媒的运作。

1.6影响体育比赛项目的设置与规则,促进竞争与变革,促进体育市场化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多种功能得以体现

体育运动项目设置要考虑到符合电视等各种媒体受众心理的需求,为了便于电视转播,不得不对比赛项目的设置及其形式、制度、规则进行改革,以增加观赏性和竞争力来适应电视播出的要求。

人们称比赛、观众、电视转播和商业广告是现代竞技体育这具马车缺一不可的轮子。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促成体育消费市场的扩大和体育产业丰厚的利润,这就大大刺激了投资,也促进了体育产业化进程。所以,大众传媒是体育产业兴旺发达的支撑。大众传媒沟通了体育赛事与商业广告的关系,举办方、传媒和企业各自获利,一举三得。在传媒的宣传、包装下,体育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健身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被尽情挖掘出来。

1.7为体育运动提供重要的经费来源,促使体育组织媒介市场的形成

2大众传媒与体育联姻对传媒产生的积极影响

2.1体育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内容,增强了大众传媒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为大众传媒带来大量的观众。

体育是传播媒源中最生动、最能激励人奋进的内容之一,创造了传媒的自由“天地”。各传媒纷纷扩大了体育报道版面和增加体育节目时间,转播大型体育盛会也成了全球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体育报刊、杂志很畅销。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以及体育市场的快速兴起,为新闻媒体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使大众传媒的内容更丰富,吸引力更大,生命力更强,为大众传媒带来大量的观众。

2.2体育促进体育传媒专业化、科技化和全球化

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以体育赛事为报道对象的专业体育传媒,如广播电视的体育频道,综合报纸的体育专刊及专业体育报刊,专业体育网站。不同类型传媒利用自身的特点,以不同类型的报道形式,灵活多变的报道技巧,全方位立体化地为受众提供最新最全的体育信息。

体育传播的需要促进了大众媒介的科技进步。如水下定位遥控摄像机,电瓶摄像车,防震器等等。体育本身的跨文化特点和体育赛事的日益国际化是体育传媒国际化的重要前提,这促使大众传媒朝更加全球化的传播方向迈进。,联姻。

2.3体育增加了大众传媒的经济效益,挖掘了大众传媒的市场潜力

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媒的种种渠道,被输送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而大众传媒又借助于体育运动的魅力,吸引着数以亿计的观众。体育与现代传媒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联姻。媒介巨头争相购买体育俱乐部股权及电视转播权,在获得丰厚的广告收入同时,也充分挖掘了媒介的市场潜力,提高了与同行的竞争实力。,联姻。

3大众传媒与体育结合带来的问题以及不利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大众传媒推崇锦标主义,忽视体育精神和教育价值;忽视对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进行关注和宣传;在体育报道中男女比例失衡;体育传播媒体对体育暴力的追逐影响社会安定;盲目追求体育传播娱乐化,影响了运动员的行为,对体育明星的不恰当直传,也可能造成捧杀。国际传媒巨鳄对体育传播的垄断可能剥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观看体育比赛的机会,导致体育资源的浪费。出现假新闻和失实报道,造成了体育赛事组织和大众传媒的关系恶化。

4对策与建议

4.1 树立统一、导向和监督的正确观念,是处理好体育与媒体关系的前提,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和体育专业传媒,建立体育媒体服务系统和体育信息管理系统。

4.2 提高传媒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报道中体现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摒弃性别歧视,重视女性体育报道。关注宣传引导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创新体育运动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李金龙,刘坚.体育社会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健,胡金萍.大众传播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4]典,肖谋文.论体育与传媒的共生效应[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3)

第4篇:大众传媒论文范文

关键词: 体育传媒 体育行为 影响

1.问题的提出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与大众传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体育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也离不开体育。随着传播业的迅速发展,体育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通过体育传媒来了解和认识体育,从而改变体育观念。在体育传媒众多的受众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是社会各群体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一直以来是全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二十一世纪除了对大学生提出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外,对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是学校教育这一重要受教育方式的最后环节,也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正确利用体育传媒的力量引导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能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日常体育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将面临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促进体育教育的问题。揭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影响的规律,可促进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主要从间接体育行为角度出发,对我院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情况、体育传媒对大学生了解体育产生的影响、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我院大学生接触体育传媒的途径、接触体育传媒动机因素分析、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的频率、体育赛事期间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间、性别差异、奥运期间体育传媒对我院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体育偶像崇拜现象对我院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十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2.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2.1体育传媒的内涵

体育传媒属于大众传媒,是人类(自身及相互之间)传授(传送和接受)体育信息的中介。从形态上看,体育传媒主业包括包含体育内容和信息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从内容上看,体育传媒主要包括体育新闻、体育比赛和体育知识等。体育传媒有两个内涵,从传媒载体来看,主要包括包含体育内容和信息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从传播内容上看,体育传媒主要包括体育新闻、体育比赛和体育知识等。

2.2体育行为的内涵

行为科学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科学。行为是在一定社会中,人在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规范进行并得到一定结果的客观活动,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面现象。现代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的美国,是由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组成的学科群。70年代起在我国各学科领域,尤其是管理科学领域有了迅速的发展。体育行为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起步较晚,目前比较完整的介绍体育行为学理论的仅有刘一民所著的《体育行为学》一书。体育行为的人类社会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是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运动的方法、手段来达到体育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从广泛的范围看,凡是与体育有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为体育行为。它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又包括统一的组织、管理、宣传、消费、观赏等方面的非体育运动行为。体育行为的基本要素包括:任何体育行为都是由人具体发出来的;体育行为是在人们的意识支配下的能动活动;体育行为都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体育行为都要产生一定的结果;体育行为既包括身体练习为主的运动行为,又包括体育欣赏、体育消费等对体育的参与行为;既包括个体体育行为,又包括集体体育行为及体育管理行为。也有研究者通过把体育行为的特征进行分类后进行研究,即隐形体育行为和显性体育行为。隐形体育行为指内在的心理的体育行为,主要由体育需要、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等构成。显性体育行为指人们在体育生活中具体的、外在的表现特征,它主要包括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体育消费、体育信息的获取等方面。

2.2相关研究现状

我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体育传媒与体育行为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出关于体育传媒与体育行为的研究有以下几种观点:学校体育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反映在大学生经历了大中小学10多年的体育教育,表现在体育价值观、行为上和对媒介体育信息的接触上。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不具有决定性,但是具有能动性,主要反映在大众传媒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上,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在认识学体育与大众传媒相互关系的同时,既不能忽略大众传媒的能动性,又不能夸大大众传媒对学校体育的作用。新闻传媒有关体育的报道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反映在其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了解体育,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爱好,形成大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在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体育新闻报导同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通过体育新闻宣传,逐渐培养自己的体育爱好,参与某项体育锻炼,乃至直接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并最终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新闻传媒成为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何种体育活动的指针。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知识、体育道德、偶像崇拜等方面。体育媒介宣传工作的社会性文化品位不高;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大学生体育教育机制的不健全;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是负面影响产生的主要原因。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有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对体育的关注,使其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平时接触大众传媒体育信息越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对体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越充分,越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学校有关部门和工作者也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正确引导学生,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同时,也要努力防止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大学生有多种大众传媒的接触动机,并且对每种媒介的动机有所不同。求知、获取信息、娱乐是大学生接触媒介体育信息的主要动机,这与大学生的特性有关。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表明,他们对不同媒体体育信息的需要不同,对每种媒介的动机也有所不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大众传媒的宣传舆论、体育教育服务、体育文化消费的功能对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价值观、行为方式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中的体育暴力、体育道德、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体育认识、体育参与方面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3.结语

近几年来对体育传媒影响体育行为的研究主要从大学生的直接体育行为角度出发,在直接体育行为方面,研究者较多,研究的内容多为大学生参加课余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方面,许多研究结果重复,多表现在对大学生的活动时间、活动场地、活动项目三个方面。我国大学生接触体育传媒的途径很多,体育传媒对大学生了解体育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很多,包括接触体育传媒的途径、接触体育传媒动机、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的频率、体育赛事期间接触各种媒体的时间、性别等。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1-194.

[2]翟继勇.中国体育传媒发展展望[J].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书面交流论文,2005:003.

[3]谈群林.北京奥运会前后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1).

[4]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5]刘刚,浅议体育行为学[M].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51-52.

[6]金健秋,徐国宏等.大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7):33-35.

[7]刘一民,孙庆祝等.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出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

第5篇:大众传媒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产业,促进发展

 

1 序言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技术传播,有效的,快速的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手段 ,大众传媒一般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印刷媒体,如报刊、杂志、书籍等。二是电子传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在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富裕了,闲暇时间多了,看看报刊、杂志或者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都是很平常的事,可以说上至老人,下到小孩,每天都要接触传媒,它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体育产业和大众传媒合作,可以扩大人们对竞技体育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大众传媒还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向公众提供娱乐服务。

体育产业是指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体育活动范畴,它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体育活动自身的经营,如竞赛表演,健康消费,有偿训练,比赛门票,广告赞助等收入(主体产业);第二类是与体育紧密相关的产业,如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关联产业);第三类是体育系统中各部门和各单位所开办的各种企业或商业经营活动等(体办产业)。而竞技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它是指以竞技运动为商品,向人们提供休闲观赏和娱乐享受的服务行业。竞技体育产业作为娱乐业的一部分,历来就与各种大众传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当今社会竞技体育产业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来看,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关系。

2 大众媒体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影响

大众传媒和竞技体育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通过扩大观众和读者市场来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因此,双方合作以培育共同的目标市场是传播媒介和竞技运动的利益所在。。

2.1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任何一种传媒对体育运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电视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大众传媒利用自身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使竞技体育的影响扩大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提高了竞技体育的吸引力。通过电视等媒介的宣传、报道,使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并逐渐热爱竞技体育。由于越来越多的电视,广播电子媒体观(听)众对体育比赛的热爱,使购买比赛转播权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为此增加了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经济来源。

为适应新闻媒介,特别是电视传播的特殊需要,竞技体育比赛也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尽量使比赛更加激烈和精彩,增加比赛的刺激性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为使电视在转播体育比赛中能有更多的时间播广告,增加广告费用,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对竞赛规则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篮球比赛从过去的上下半场改为分4节进行;排球比赛改为用彩色球以及每球得分制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今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之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某些项目的生存与发展。

大众传媒使当代竞技体育的含义得到了新的解释,特别是以电子传播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利用其高科技的传播手段,如多镜头多角度拍摄,瞬间慢动作回放,电子图形分析等,专业化、人格化的现场解说,比赛精彩场面和人物特写,赛前录制的球星生平等的结合,使体育比赛转播的可欣赏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得竞技体育比赛这一传统的主要以球迷为观众的场所逐渐成为面向全社会的现代大众娱乐活动的大市场。

2.2竞技体育对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竞技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种影响是媒介的社会功能和其本身的利益所决定的。然而,在媒体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同时,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也影响和促进着各媒体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传媒的内容更加丰富,节目更加精彩,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深。首先,由于众多读者与观众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热情,使各传媒纷纷扩大了自己有关体育报道的版面和增加了体育节目内容的传播时间。大量的专业性的体育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视频道在近年的不断涌现更能充分说明这一问题。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以及竞技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新闻媒体在体育报道,电视台转播事业方面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其次,由于体育比赛转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竞技体育不仅推动着转播技术的更新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还在转播时间、手段方法甚至理念上影响着大众传媒。各大电视台网在平常与周末体育节目播出时间越来越多,黄金时段被体育比赛转播所占用的事情也经常发生,专门为体育比赛进行全天候转播的频道在近几年大量的出现。这一切既是为了满足广大观众对观看、欣赏竞技体育表演和比赛的需求,同时又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电视的普及率;第三,由于竞技体育比赛拥有巨大的观众与读者市场,特别是人们对重大国际比赛和高水平精彩赛事的关注程度极高,使各媒体通过转播、报道竞技体育比赛而大大地提高了收视率和发行量。而这种高收视率和大发行量又成为了媒体给企业商家作广告时进行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凡在大型的比赛中作广告都费用不菲,使媒介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对竞技体育报道和转播的扩展,使大众传媒的广告收入大大增加。据统计,美国各大电视公司通过转播体育比赛播广告所得的收入,每年都超过25亿美元。因此,竞技体育为媒体所带来的这种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是其它行业无法相比的。

总之,竞技体育与大众传媒存在着一种互利互助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竞技体育组织依靠媒介而获得经费来源并扩大了影响,另一方面,媒体也深知重大体育赛事能吸引大量的观众,而观众数量则是吸引广告的最好诱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3.正确处理竞技体育产业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由于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媒体在竞技体育产业中起到的作用,故处理两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就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各联盟协会、俱乐部、赛区等应有专门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同媒体进行沟通、联络和协调工作,接待各媒体的工作人员提供有关信息和必要的设备条件等,以方便媒体的转播和报道。为处理好同大众传媒的关系,竞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就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3.1提供有关信息

向媒体提供球队、俱乐部、协会及比赛的各种信息,包括比赛的时间、地点、参赛队的基本情况:训练和比赛前后的各种可供报道的统计材料以及图片和录象片等;赛季之前向媒体提供有关球队和运动员以及比赛情况的媒体指南;球员的年龄、号码、特点、场上位置和出场时间、出场顺序等;安排相关的采访,充分利用记者采访这一有效的营销手段,让新闻界了解更多的信息。向媒体提供相关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让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真实和客观。

3.2树立公众形象

由于媒体的采访与报道涉及到俱乐部、协会联盟或运动员的形象,所以一般协会和俱乐部对教练员和运动员如何与媒体打交道都有明确的规定,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俱乐部、联盟协会和每个成员的公众形象。因此,协会和俱乐部一方面应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负责就有关事项与媒体联络,向公众信息;另一方面要聘请专业人员训练自己的成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如何表现,为自己和集体创造一个能被公众所接受的正面形象。

3.3组织新闻会

当协会、赛区、俱乐部有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如改变比赛地点和日程,俱乐部更换教练员、总经理、董事会成员,球队调整运动员转会等事宜需要宣布时,由媒体联络官负责组织,召开有相关媒体机构参加的新闻会。会前俱乐部要设法通知到有关媒体准时出席,并就谁来主持、宣布、发言内容等作出决定。新闻会上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记者提问,回答有关问题应是积极的、正面的,避免发生矛盾与冲突和不愉快的场面。在有必要时还可安排单独采访。

3.4组织与媒体的联谊

协会、俱乐部应该经常举行同各新闻媒体之间的多种联谊活动,以增进和融洽与媒体的关系,这也是竞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营销及公关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得到了媒介的理解与支持,便可在公众面前树立正面形象,从而得到广大观众的支持,而公共形象的确立又与厂商企业的投入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通过组织与大众媒介的联谊活动,争取在协调关系方面取得主动。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许多国家的体育部门已把销售电视转播权等作为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各俱乐部或职业运动队取得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因而如何处理好并充分利用体育产业经营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中必须注重的问题。。总之,体育需要媒体的宣传,媒体也要利用体育,二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课题组,我国体育社会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4

2)韩丹.论斯泡茨(SPORTS)与体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2)

3)宇土正彦.(J)体育经营学研究,1999,(10):1~6

4)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3~399

第6篇:大众传媒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篮球规则;调查;大学生 

 

引言 

篮球运动在我国是一个极为普及且深受广大大学生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作为篮球运动技术发展的指导性法规——篮球竞赛规则,可为组织、裁判篮球比赛提供客观统一的依据;更是开展及参与欣赏篮球运动竞赛的重要条件,所以对篮球规则的了解和熟知在扩大大学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热爱和积极参与篮球运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目前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热衷于篮球运动但对于篮球规则知识的学习相对滞后;由于学生对篮球规则的不甚了解,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在校际学校篮球比赛中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普及和校园秩序的正常维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校的普修篮球课200名爱好篮球运动的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0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4.74%。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论文,收集整理并吸收有关国内学生篮球规则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的文献资料。 

1.2.3 数理统计 

运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所收回问卷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关于我校学生获取篮球规则知识的渠道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目前我校学生篮球规则知识的来源广泛。但体育课仍然是学生尤其是女生了解、学习篮球规则知识的主要途径,61.18%的女生主要通过体育课堂获取相关知识;另外,有23.53%的女生通过大众传媒的各种方式获取篮球规则的相关知识,而女生通过课外培训获取相关知识的比例仅为2.3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长及女生本人对篮球运动的认识程度还较低。我校学男生对篮球规则知识的获取主要得益于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所选比例为68.42%,位居第一;远超过体育课教师对篮球规则知识的传授,我校学男生通过体育课获取篮球规则知识的比例为18.95%;而男生接受课外培训的学生为数不多,比例仅为8.42%。对教师在课上讲解规则情况的调查显示,有8.33%的学生认为篮球教师经常讲解篮球规则知识,有77.78%的学生认为篮球教师只是偶尔讲讲篮球规则知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篮球教师在篮球规则知识的讲授方面还远远不够,应引起篮球教师的高度重视。 

分析认为,由于过去新闻媒体的落后,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也只是在学技术的同时较为零散地了解一些体育规则知识和概念。随现今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国际性重比赛的日益增多,观赏高水平赛事已经成为学生们的生活内容和体育素质的表现方式。而目前我们的体育教学在学生获取相应的体育知识的实效性方面已经受到以大大众传媒(电视、网络、报纸等)的冲击;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观赏能力,让他们终身受益?这也对我们目前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我校学生对篮球规则知识掌握及状况 

我校学生掌握篮球规则知识的情况不容乐观;男生有比例为29.48%的同学对篮球规则知识相当精通,有39.22%的学生了解一小部分规则知识,但仍有31.58%的学生对篮球规则知识完全不了解;调查显示我校学女生对篮球规则知识精通的人竟为0人,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仅有7.06%的女生对规则知识了解大部分,然而仍有48.24%的女生对规则知识完全不了解,可见抚顺市大部分学学生对规则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多数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男生掌握程度稍好于女生。 

分析认为,虽然目前学学生获得篮球规则知识的途径较多,但是这些途径在篮球规则的解释上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学生对于篮球规则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有着较高关联。目前,体育新课程把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实践证明,由于规则知识的缺乏,反过来也阻碍和影响了学生参与、欣赏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另外,调查发现低年级学生对于篮球规则知识的了解程度要远低于高年级学生;我们认为除以上原因之外,也与学生在初中时的体育教师自身掌握的篮球规则知识相对缺乏,有些教师脱离实际地理解、解释规则有一定关联。 

2.3 我校学生对篮球规则知识求知态度 

我校学男生中有26.32%的同学非常想了解篮球规则知识;有61.05%的学生持“一般”态度,所选比例位居第一;有12.63%的男生不想了解篮球规则相关知识,对篮球运动不感兴趣,求知欲低,持无所谓的态度;我校学女生有17.65%的学生非常想了解篮球规则知识,有42.35%的女生想了解篮球规则知识,但女生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为40%,所选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学男女生对于规则知识的学习持积极态度的分别占26.32%和17.65%,我校学男生对篮球知识的求知欲要比女生强。 

学生对篮球运动兴趣较高,大部分学生过于偏重篮球运动的娱乐成分,虽然客观上存在着学学生对规则知识的求知欲相对篮球技术要低的现象。但是,绝大部分的学学生篮球规则知识求知态度还是积极的,部分学生认为篮球则知识的要求和难度较其他运动规则相对高,学习起来有困难。同时学生们认为在自己想学习篮球规则知识的时候,苦于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对于规则的解释。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课仍然是学生尤其是女生了解、学习篮球规则知识的主要途径,男生对篮球规则知识的获取主要得益于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 

3.1.2 我校学生掌握篮球规则知识的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同学只了解一小部分或完全不了解,可见抚顺市大部分学学生对规则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多数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男生掌握程度稍好于女生。 

3.1.3 虽然客观上存在着学学生对规则知识的求知欲相对篮球技术要低的现象。但是,绝大部分的学学生篮球规则知识求知态度是还是积极的 

3.2 建议 

3.2.1 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第7篇:大众传媒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学热;大众传媒;传播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沉寂了近一个世纪的国学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随即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兴起了新一轮的“国学热”。现代社会中,作为文化载体的大众传媒广泛普及并高度运转,大大促进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成为“国学热”的有力助推器。研究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有助于推动国学更广范围的普及与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在人民群众中更好地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我国民族软实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国学复归及其必然性

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国学”一词至今在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精准的定义。在古代,国学指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唐代韩愈在《窦公墓志铭》中亦有“教诲于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则是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借用汤因比的‘历史文明’理论来说,中国国学的诞生,主要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提出的‘应战’之举”[1],“国学”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激烈冲突的产物。多数人认为国学定义始见于章太炎的《国学概论》,曾为国学下定义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的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2]这里为国学下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广义上的国学,“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术领域,还包括音乐、书、画、建筑等艺术领域,医卜星象等自然科学领域乃至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媒介,掀起了新一轮国学文化热,至今方兴未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本文中笔者所理解的国学指代的是狭义下的国学,即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艺术。

国学热在大众传媒时代出现并非偶然,它有着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可得出以下原因:

首先,受众因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与反映者,是媒介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受众的接受程度是传播效果的主要体现。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开始转向对精神文化消费品的需求,人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满足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开放的社会机制与环境为人民群众的多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但也会造成各种价值观交织、思潮激荡,甚至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的社会现象,而国学中的观念与思想特别是儒释道伦理则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依托,帮助人们树立主流价值取向、找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个人坐标,重新构建信仰体系;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世界各国广泛设立了“孔子学院”以了解“中国形象”,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国学热”受到广泛关注。

其次,大众传媒因素(传播者)。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一些重要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等,也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委托给传媒组织专用的”[3]。国学是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积累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大众传媒利用传播特权传播国学信息,进行舆论引导与宣传,以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此外,传播中国文化应当是一种历史责任,中国应当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作出民族的贡献。[4]大众传媒通过国学形象的塑造,来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了解,树立我国国际形象,增加国际影响力。

最后,传播媒介因素。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5]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的高度浓缩与密集促使传播媒介不断融合翻新,这也为国学热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国学形象的主要媒介传播方式

通过对有关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典型事例的搜集与分析,笔者发现国学形象有以下五种主要媒介传播方式:

文化名家通过电视讲坛方式解读古典名家名著。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为例,该栏目自2001年7月开播以来,先后邀请一系列教授、学者解读古典名家名著,他们以当代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内,将传统上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和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广大观众,使历史上藏匿于深宫后院的故事飞入了寻常百姓家。2006年,《百家讲坛》被评为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名列榜眼。《百家讲坛》既收获了优异的收视佳绩,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美誉度。电视让学者有为,学者让电视深刻,《百家讲坛》秉承着“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的宗旨使得大众媒体与高雅文化成功联姻,成为2006年、2007年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

嫁接脱口秀等新形式出现在创新综艺节目中。2011年伊始,湖南卫视推出了中国第一档姓氏文化深度解读节目――《非常靠谱》,该节目邀请于丹、纪连海等十几位观众喜闻乐见的专家、学者组成“摆谱团”,通过“姓名堂”、“最姓我”、“全家福”三大节目板块,以姓氏为包装,展示百家姓中家族的传奇故事、家族绝活与家族杰出人才。较之电视讲坛类型节目,《非常靠谱》邀请明星与名人参与现场互动与点评,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此外,该节目由娱乐主持大哥汪涵担纲主持,增加了看点。《非常靠谱》采用当下更为时尚、新潮的脱口秀互动形式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冷门的姓氏、家族文化,以“百姓主题、群英摆谱”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道高端文化大餐。

另外,湖南卫视以脱口秀形式打造的《百科全说》,将中国经典中医养生知识嫁接于轻松搞笑的综艺节目,使观众在开怀一笑间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天天向上》中的夫子国学也在寓教于乐、雅俗共赏中塑造了国学形象。

电视剧、电影翻拍经典著作。近几年来,电视剧、电影行业对传统文化领域的选题呈上升趋势,2005年《汉武大帝》中展示的汉文化带动了一阵“汉学热”,2007年,国人掀起了翻拍四大名著的热潮,《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在新时代的光影技术下再次演绎视觉盛宴,2007年《贞观长歌》再现大唐盛世。在电影方面,以打响2009年贺岁档第一炮的《花木兰》为例,该影片重新打造国学经典中妇孺皆知的典型形象花木兰,用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感人本土传奇唤起国人心中的深厚民族情结。这部古装传奇巨著上映后,在获得过亿的票房佳绩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2010年3月21日,《花木兰》还同《赤壁》、《建国大业》等逾百部中国优秀电影当选《电影看中国》系列产品,作为历史中国的部分展示中国形象。根据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改编的影片《墨攻》、根据梅兰芳先生一生艺术之旅改编的《梅兰芳》、戏说赵云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等传统国学中的经典题材也陆续被搬上银幕。

平面媒体适时出版同类题材相关读物。借助《百家讲坛》的东风,中华书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整理于丹讲稿,适时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庄子〉心得》,2008年于丹和孔健的《论语力》也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于丹热”向人们席卷而来。2007年“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上,《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品三国(下)》高居排行榜前三名。①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代替了艰深难懂的文言文,大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几千年前的经典读物在现代视角的重新解读下有了普适性的意义。

国学形象借助网络、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传播媒介形式出现。2006年,百度开设全球首个国学频道,免费为广大网友提供国学相关信息的特色搜索服务,提供高品质的古代文化典籍在线搜索及阅读功能,千年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新浪网则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交换学习国学心得感悟。

五种国学形象媒介传播方式的特点

各种媒介相互策动,使得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在飞速发展的传媒时代,媒介资源呈现出丰富化的特征,新旧媒介交织,媒介功能日益融合。在国学形象呈现的过程中,既有传统上的平面媒体、地上波广播电视,也有卫星广播电视、电子出版物以及互联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介。多种媒介传播方式为国学形象的呈现提供了多元渠道。

借助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国学普及呈现“大众化”、“通俗化”。由于年代久远,传统国学形象在大众心中多是抽象的意象,给人以艰涩冰冷的陌生感,而经过现代媒介的全新解读,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平民百姓的距离,例如,《百家讲坛》利用悬念化的图片与文字配合讲解,适时配有震撼人心的背景音乐,强大的视觉冲击迎合了受众的感官需要,使受众置身其中,学者平白易懂的话语将经典大众化、通俗化,“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同时,一般人几乎很少有机会深入大学聆听专家讲座,也不可能经常性阅读专业性书籍,电视讲座及其相关书籍等大众传播方式为大众提供了这样一条走进文化、走进传统经典的便捷途径。

传统文化与时代意义相结合,赋予国学形象新的解读视角与指导意义。任何时代的理论只有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媒体呈现出的国学形象结合当代环境新特点,拥有了实际性的指导意义。在讲述《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于丹指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声音和谐地融入大的集体的声音中去。专家学者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在总结国学理论精粹的基础上,向受众传播新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大众传媒时代国学形象的媒介传播方式,使得“国学热”出现“暴力化”、“快餐化”、“商业化”的趋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文化与商品开始有机结合,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商品进行生产与消费。在市场化、商品化、利益化的过程中,传播媒介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再生产、包装、销售,国学在大众传媒利益的驱使下,将抓住受众眼球作为唯一目的,将国学内容扭曲化,传播低俗、不健康、不道德的所谓“国学”内容,使国学变得日益“商业化”、“暴力化”。与此同时,在读图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受众往往没有时间与精力处理爆炸式弥漫的信息,更不会耐下心来阅读往往晦涩难懂的深奥知识,大众传播媒介将国学打包,变其“快餐化”、“视觉化”来满足受众对相关文化的需求。中国国学是中华民族通过数千年的积淀、诠释、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想真正吸收其精髓,必须真正潜下心来,仔细揣摩研读才可领悟,仅靠“暴力化”、“商业化”的“文化快餐”有时不仅不能得到纯正的国学知识,甚至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这既要求受众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也要求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坚守媒介应有的文化操守,真正为大众提供一片解读文化的净土,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注 释:

①2007年12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新闻出版报》。

参考文献:

[1]黄保罗.从欧美视角看体现中国软实力的“大国学”[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04(013).

[2].《国学季刊》发刊宣言[J].国学季刊,1923(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7.

[4]邓青,李敬一.论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发展[J].新闻爱好者,2009(10).

[5]D.J.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85.

第8篇:大众传媒论文范文

关键词: 地域性 语言传播 美感 人文精神

播音主持是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门艺术。广播播音主持由于其自身媒介特点,只闻其声,不见图像,听众基本是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声音传输接收信息。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播报和主持中言语内容及语言运用、表现效果的好坏,作用于听众心理,直接关系着听众对该节目的评价,影响着播音员、主持人在公众心目中形象、地位的高低,也影响了该电台节目质量的优劣。

地方台受其所在地域的信息环境、文化规范、受众群体特点等社会因素影响,其语言创作和传播及受众特点,都不可避免带有地域性、地方化特点。所以,进行地方台广播播音主持的语言研究,确立其美学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并使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地方台的播音主持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研究现状

目前,对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论述较多较全面的首推张颂教授的《中国播音学》。《中国播音学》体系宏大,共五编:导论、发音与发声、创作与表达、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涵盖了播音学理论结构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发音与发声”介绍普通话语音在播音中的作用与应用,说明气息、声音、吐字、共鸣诸方面的生理心理依据及调节使用的法则。这是任何语言工作者为使声音富有美感而必须学习和训练的重要内容,对只闻其声的广播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发音与发声训练尤为重要。

“广播播音主持”一编中,关于播音主持语言,张颂教授专门论述了“通讯播音的语境、语言特点”,以及“文艺播音的语言魅力”、“有声语言创作原则”、“主持语言能力的形成”几个问题,从专业技术角度,结合实例,以效果论述,强调播音员主持人从广义和狭义上都应充分备稿及恰当运用技巧。

张颂教授被誉为中国播音学界的泰斗,他的研究系统且适于应用,处于历史的总结性、现实的基础性地位,而又饱含时代创新元素,对后续研究者有经典性的指导意义。

类似的研究方法和结构的还有付程总主编的《实用播音教程》、吴郁的《主持人的语言艺术》、魏南江的《节目主持艺术学》等。

除了类似专著中对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散论研究,另有为数不多的单篇论文。

从语言修养角度论述的如:发表于《声屏世界》(2006.03)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当有“五不语”》,作者李习文,由先哲孔子提出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结合日常见闻,要求掌握着社会话语权的传媒人也要强化“子不语”意识,切忌轻言、失言、乱言。再如职业技术角度的:大同人民广播电台的周少芬同志的论文《浅谈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色》(《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论播音主持的意境美》(唐文艳,邵阳市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电影文学》,2007.24)等。

综观国内的研究现状,因为绝大多数研究者本身就是从事播音主持的工作者,所以他们常从节目类型、形态角度讲解播音主持规律及技巧,侧重专业技术性,实践操作性极强。但按播音的构成要素――创作主体及受众,即从新闻学、传播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角度进行专门论述的则较少,即使有所提及,表述也往往较模糊。

而中国传媒大学李凤辉、孟伟两位博士的论文则多少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李凤辉,中国播音学的第一位博士,他的博士论文《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从传播学和文化学角度强调语言传播中应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孟伟有国外访学经历,由其博士论文整理而成的《声音传播∶多媒介传播时代的广播听觉文本》介绍并充分借鉴了国外声音传播的最新成果,将符号学、传播学、文化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声音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无论是从专业技术角度,还是从人文社科角度,特别是多学科的交叉融通角度,基于普通话口播的语言研究已有一定成效。然而考虑到多数地方台专业人才相对紧缺的限制,地域或方言区的播音主持语言生成规律的研究仍存在不少空白,值得探讨。

2.研究的价值

(1)创新性

对地方台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研究应综合运用播音学、新闻传播学、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的方法,这是对以往单一播音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而研究对象范围将播音主持研究细化至广播播音主持的语言,也是对传统和已有研究的继承并再发展。

(2)理论性

在理论上,多学科交叉融合,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新闻传播学与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相结合。特别注重文艺心理在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传输和接收过程中的作用,及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社会文化效应。

(3)应用性

广播作为大众文化时代“极富声音魅力”的大众媒体,其播音主持语言应力求以巧妙自然的专业技术处理体现新闻的真实感、艺术创造的美感,以“善”的理念弘扬人文精神,使自身在“视觉文化”的冲击包围中,博得永葆生机的不败之地,创建和谐社会的和谐媒体。

对地方台广播而言,在达到和具有上述广播语言传播的共性要求同时,更要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同中求异,日日逐新,提高广播播音主持语言效果,使之更富美感及文化内涵,培养听众爱听的播音员主持人,打造听众喜爱的地方品牌广播节目。

3.研究的着重点

从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普遍共性和地方台播音的地域特性两方面展开论述。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普遍性研究是地方台播音地域性研究的基础、必要阶段,对地方台播音语言研究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普遍性研究主要依据播音的性质、特征、地位、作用等播音学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则,以深入而广阔的新闻学、文艺学、社会学眼光,对广播播音主持语言展开全方位、多纬度的立体式研究,以期把握其真实的现实动态,探求其合理且更好的发展思路。

从声音传播,形象建立的物理、生理属性及传播媒介的特性等角度来看,播音具有自然属性;播音创作要遵循党性原则,受到民族、时代、阶级、社会等因素的限定,因而具有社会属性;播音是新闻传播的最后一环、关键一环,所以具有新闻性;同时,播音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又具有某些艺术的特征,从而具有创造性。

但是,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政治性原则,使播音创作与演员的表演、朗诵、讲演等活动区分开来,在播音的多种性质中,新闻性是主调。对任何类别的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一切探究都将遵循新闻性这一最主要性质原则,围绕此展开论述。

而且,由于大众文化目前的主导地位,某些文化领域特别是传媒媒介对大众文化的误读,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娱乐消费的误导,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被无限夸大,其本应有的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理想、提升大众文化人格的积极内涵却越来越受到消解。

所以,从本体论研究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同时,更要从认识论角度,以文化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探讨广播播音主持语言作为大众传媒手段应有的人文精神、文化意义和价值。

(2)基于对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规律的普遍性研究,在地方台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研究阶段,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从语言本体论角度,论述普通话和方言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形态对素材处理上的差异,地方台作为大众传媒具有推广普通话的义务,以及普通话播音的审美示范作用。

第二,以文化学的原理,说明地方台所处地域的地方性文化需求。

第三,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指明地方台如何将地方文化融合于普通话的大众传播,使其人文内涵和审美素质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孟伟.声音传播:多媒介传播时代的广播听觉文本[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第9篇:大众传媒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媒介素养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30-02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刚开始起步。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对各类媒介信息的依赖和痴迷程度日渐加深,媒体的自面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谓是迫在眉睫。

媒介素养就是公众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或修养。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其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性回应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公众进行媒介认知能力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公众正确认识传媒的性质,提高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正确使用媒体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批判性的媒体读解能力的获得乃是个人与国民在学习如何应付具有诱惑力的文化环境时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学会如何读解、批判和抵制社会文化方面的操纵,可以帮助人们在涉度主流的媒体和文化形式时获得力量。它可以提升个人在面对媒体文化时的独立性,同时赋予人们以更多的权力管理自身的文化环境。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解剖和辨析媒介的建构,使人们得以洞悉其中的机理和因果联系。

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至今,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归纳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成果,其内涵应该包括认识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和使用大众传媒三个部分。概括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一种关涉掌握传媒知识、获取传媒技能、提升传媒素养的活动。它是针对在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大众传媒在引领大学生成长和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及时、迅速、无孔不入地传递有关社会事件与社会变革信息,提供社会角色模式、行为规范、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是高职大学生当仁不让的“第二课堂”。因此。关注并加强高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对媒介的识别能力,抵御媒介的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媒介发展自我,顺利完成社会化,应该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在高职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它是信息时代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媒介行为重构的重要举措。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职业环境变迁紧密相关的教育。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发展的舍力促使社会职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这样一个不断变革与创新的经济时代,高职教学的内容与实质也应做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职业环境不断变迁的需求。《媒介素养》课程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从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要求出发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要求出发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

一、课程的设置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通过单列的通识课程形式开设媒介教育课程如《媒介素养》,是比较适当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有关媒介的理论知识、培养自我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识读能力、利用媒介采发展与完善自我,并通过使用媒介来实现传播的目的,从而形成“人一媒”和谐的共生状态。《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设对于应对我国面临转型期社会的各种变化与观念更新,时于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公民素质培养将起到积极作用。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可通过有保障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将媒介分析技能和媒介制作技能有效地整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更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的定位

《媒介素养》课程是一门集传播学和媒介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及社会实际需要,以对媒介信息的获取、评价、分析并进而能够接近和运用媒介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传播学相关知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介信息的制作技术。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媒介技术和媒介信息观念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作为一种具有多方面来源的客观现象,作为学校藉以实现其目标、完成其任务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可迁移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

高职课程学习的总目标是使高职学生形成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具备在同一职业群度不同职业群闻进行横向和纵向流动的职业转换与晋升能力。

关于媒介素养的内涵,有学者指出,公民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度如何使用媒介;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包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媒介素养的内涵,《媒介素养》课程教学目标应是:一要使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能够有效地、自主地使用媒介工具,对媒介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等,二是要让学生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树立正确的媒介观,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应用媒介教育的内容学习其他学科。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从能力结构要求出发,具体表现在:首先,学会如何选择媒介和信息,合理安排媒介接触时间,避免无用的、有害的信,包所造成的危害。其次。理解媒介新闻和事实的关系,学会自己分析事实,在多种媒介的不同声音中保持清醒。再次,建立积极参与媒介的信心与兴趣,提高参与媒介的能力和批判监督媒介的能力。最后,积极参与到公众媒介素养的教育中,为建立全社会良好的媒介素养意识、促进我国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课程的内容

选择和组织合理、有效的课程内容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来说显得至关重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相对缺乏。考虑到我国传媒和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了解大众媒介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从媒介获取信息;第=,学习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并判断其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利

用媒介来发展和完善自我。

高职院校《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的原则是:课程建设应按照整合能力观,注重课程内容结构的定向化、综合化和模块化,实现课程结构模式的宽基础、活模块和人本位。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离职课程建设的原则,《媒介素养》课程应着重于媒介的本质、传媒与社会、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等方面。课程设计为四大模块:认识媒介,选择媒介,解读媒介,利用媒介。

五、《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诸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一种实践和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知道,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六、《媒介素养》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1.目标设定。首先,按照教材的安排由学生预习单元内容,初步了解单元的中心主题。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上网搜寻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等。在老师的帮助下,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确定自己的探讨主题,进行立题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的主题分类,就可以由学生分组围绕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讨。

2.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确定了任务主题学生就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利用校园网以及互联网查找资料。就这一步骤来说,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首先,为网络安全着想和快速查寻的目的,校园平台资源库是首选;再者。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重要的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