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美写景散文范文

优美写景散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美写景散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优美写景散文

第1篇:优美写景散文范文

《春》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春》的教学用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教学的浅见。

1.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1 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1.2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1.3 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2.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3.教法与学法

3.1 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3.2 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程序

4.1 导语设计,激发美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这一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4.2 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

4.3 学生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4.4 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

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

这一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4.6 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第2篇:优美写景散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散文阅读教学是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散文优美的语句和精巧的结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散文阅读教学受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研究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深刻意义。

1.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高段的散文文本语言形象而优美,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小学阶段所选用的散文文本普遍使用积极向上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思想。另外,小学散文阅读篇章较短,散文内容通常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文章的语言表达十分欧美,结构精巧,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1.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散文的构思十分精巧,而且语言文字十分优美,通过散文阅读能够激发学生欣赏美的欲望,使学生在接触散文美的基础上发现文章中的美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散文会运用大量的修辞,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散文所描绘的画面,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力。

1.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阶段的散文阅读篇章大多情感细腻,语言优美,适合学生阅读。而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会通过反复阅读来弄清楚这篇文章所讲的内容,进而发现文章的脉络以及文章的结构。而学生对文章的自主分析是学生进行阅读所必备的能力。学生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时候,也会思考阅读题目,在阅读题目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2.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2.1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的成就

首先,注重学生的阅读基础。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也具有了一定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而小学高段的散文篇幅不断增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错别字、无法理解的句子和段落等。对于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开展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十分重视学生的生字词积累,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其次,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师在开展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引导学生使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散文阅读。例如,语文教师会引导学生运用带感情朗读、默读、略读、速读、带问题读等阅读方法来进行散文阅读,加强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最后,重视学生的思考。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开展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十分重视学生的思考。语文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散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思考文章中蕴含的作者感情、散文的主题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

2.2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问题。当前,大多数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文章的分析。但是,散文需要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一味分析文章会导致学生忽视散文的美感,严重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其次,文本处理问题。部分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喜欢用大作家的散文篇目,但是,这些散文寓意比较深刻,篇幅较长,学生读起来有困难。文本处理不到位会严重影响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再次,方法指导问题。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散文句子赏析讲解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甚至有些教师按照参考答案来直接给学生讲解,而忽视了对赏析方法的总结和探索,方法指导不到位。

3.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3.1细分散文文体

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应对散文文体进行细分,了解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不同散文文体的教学方法。首先,叙事散文教学应注重把握文章的线索和结构,了解人物关系,抓住人物感情,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把握整篇文章;其次,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文章中风景之美,重点讲解景物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情景关系。同时,也要注重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最后,哲理散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的深刻治理,在了解散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加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3.2采取三段式教学

首先,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应合理设置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语文教师应熟悉教材,备好课,找出教学重难点;其次,语文教师应采取分组学习,组织学生订正导学案中的知识,整理出不会的难题,然后根据这些难题开展小组讨论,集中学生智慧,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教师要对学生的探讨进行评价,总结教学重点;最后,语文教师应应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例如,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散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仿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3合理处理阅读文本

首先,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引导学生对佳词丽句进行反复朗读与赏析;其次,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体验,进而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最后,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应重视文本的拓展,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写作方法,向学生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散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优美写景散文范文

笔者在散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 抓“文眼”,悟情感。

文眼,顾名思义是指“文章的眼睛”,也就是文章中最能直接表现作者情感和主题思想的句子或词语,它有时是文章的标题,有时是文章开头或结尾的一个句子或字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文眼,从文眼中具体体悟作者的情感。

如我们在教学《散步》时,怎样才能走进文本,让学生懂得文章“珍惜亲情,理解责任,明白一切情感都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的主旨呢?我的做法是:抓文眼,悟感情。我抓住了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两个人都不重,加起来却是整个世界”。作者为什么有如此的感慨?一问激起千层浪。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内容上,“重”是物质,“不重”是精神,一个是身体的重量,一个是感情的重量。这一抒情议论句,体现了亲情的力量,责任的可贵,生命的价值。如此,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心句的理解带动了文章整体的理解。

二 品字词,悟情感。

自古文人讲究遣词造句,揣摩语言,推敲文字。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世人评价宋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境界全出,古人都认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比“满”、“吹”等字用得好。在散文教学中,如能像分析诗歌一样抓住一些重点字词加以揣摩,一定能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散步》第3节时,我让学生咀嚼三个词语,即“太迟,太迟”、“总算”、“熬过”。方法是从传情达意中体悟,在调换词语后比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为什么儿子(作者)觉得春天“太迟,太迟”而庆幸“总算”来了?经过点拨,学生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揣摩出:春天的到来,意味着母亲的生命再次获得了新生,这两个词语实则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熬过这个严冬的庆幸。这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也让学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带母亲散步的原因,同时也从这个原因的把握中理解到作者对母亲的孝敬和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依赖。因此,当我问“熬过”能否换成“度过”时,学生马上回答“不能”,因为“熬过”是指要经历一定的磨难,这更体现了母亲度过冬天的艰难、下地散步的不易和与生命抗争的可贵。

三 析手法,揭情感。

选入教材的散文尽管风格各异、地域有别、时代不同,但都是情意浓厚、语言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重在抒写作者的感受,表现作者的性灵,着重突出“自我”,但这种“自我”的展示是有所凭借的,作者往往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其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将作品所描写的事物和所要寄寓的情感联系了起来。

例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引导学生抓住对比和借景抒情这两种手法,在鲜明的对比中,领悟文章的情感。十多年前的紫藤萝伶仃、稀落,十多年后的紫藤萝辉煌、茂盛;先前的作者焦虑、悲痛,遇到紫藤萝之后宁静喜悦。情感自然得出: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四 巧借经验,以情激情

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中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学生与编者的对话等等。在这多重关系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立自主性,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教师只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学生独立自主理解散文的意义,把握散文的情感,就需要调动已有的经验储备,通过联想、想像重构经验体系,激发自身情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散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

教学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文中有一个环节是父亲引导儿子走下悬崖,战胜困难。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这个环节的:首先组内交流,讨论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怎样;然后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说说你的父亲如何教育你,与文中的父亲比,哪种方法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调动他们身边的经验。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中父亲高明的教育方法的理解,也让学生懂得,遇到困难,不能依赖他人,学会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领悟到父爱的伟大,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五 朗读吟咏,以声传情

抒情性强的散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朗读的作用,以有声的语言传递情感。重点段落要反复读;教师范读要有感情,能渲染气氛,引发学生共鸣。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反复朗读这一段文字,注意体味加点字的含义,作者满怀激情地歌颂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更感受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锻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这样,情感就较容易把握。

六 诗情画意,由景入情

写景状物的散文中,对景物的描绘比比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读这类文章对绘景的句子固不可忽略;而写人叙事散文中,看似漫不经心的几处写景句,亦耐人寻味。

第4篇:优美写景散文范文

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便是应运产生的一种阅读指导方法。笔者愿与大家一起走进写景状物的散文,共赏语言大观园里妙趣横生的精彩世界。

苏教版七(上)第四单元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如此经典优美的文章,赏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阅读环节,而走近编者,走近作者,走进文本,用你独具的慧眼方能打开大观园的大门,领略到别样的秘境洞天。

(一)走近编者――与编者对话

课文将四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编入教材同一个单元,意向明确:或感受多娇江山,热爱美丽祖国;或发现优美的语言,赏析语言的奇异魅力;或运用美的语言,表现身边的美景。

(二)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

四篇课文分别描绘了四季之景。写春天,着重通过描绘五幅春景图,既有抒写春天蓬勃生机、希望和力量的自然美,又有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内在美。写夏天,着重通过描写麦浪、颜色、夏收三幅景,既有抒写夏天紧张、热烈、急促,蓬勃生长的自然美,也有人们惜时、勤作,追逐未尽之希望的内在美;写冬天,着重通过描写山水四幅图景,紧扣“温晴”的总特点,既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感激之情,也反映了作者乐观进取的内在美。写秋天,着重抓住三峡秋天的山林水枯谷空、悲寂凄凉的特点;同时结合引用渔歌,侧面表现了当时渔民的悲惨生活。

(三)走进本文――与文本对话

看着优美的文句,如何有情味地阅读?又如何品味出其中的真切意蕴?这里,笔者将自己探究的一得之法,愿与读者共赏文本之美。

1、从写法角度赏析

(1)讲究炼词造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围绕一个“妙”字,突出一个“小”字。“温晴”的特点,决定了雪是“小雪”;由于要突出“妙”字,下文描写时分别用山上松树的“矮”、雪花的“顶”,用山尖白雪的“镶”,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山腰光色的变化来一一照应和体现雪的“妙”不可言。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2)活用表现手法

写景状物的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较多,本单元运用突出的有――

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济南的冬天”是题目,而结尾却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一是和标题“济南的冬天”、开头“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二是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观感,表达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给人回味的余地。

②对比衬托,主题突出。“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通过写历代文人对春、秋与作者对夏的态度对比,从侧面衬托了作者对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突出了主题。

③虚实结合,妙趣横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实写桃树、杏树、梨树的多、艳、甜的特点,虚写了眼前树上结合果实的崇敬,一种喜爱、期盼之情油然而生。

④感官结合,感受深刻。“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一段就从触觉、嗅觉和听觉,分别描绘了春风和煦、芳香、悦耳的特点。如果缺乏真切的感受,这样准确、巧妙的结合,从何写起?

(3)巧用修辞手法

①比喻、拟人,赋予景物人格化,想象丰富,富于生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特点,在写景散文中运用最广泛最突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可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暗喻、有明喻,并结合移觉,不仅生动形象地将抽象的颜色具体化,而且赋予深刻的哲理,既写景,也写人,将夏景的美,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人们对夏的感激和秋天的期盼巧妙地融合起来,真可谓妙笔生花,妙不可言。

②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排比和拟人,内容上强调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和轮廓;结构上为下文具体描绘春景图铺垫,表达了作者盼到春天的喜爱和激动之情。

③对比,突出景物的特点。“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儿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运用对比,从夏天景物生长之快的描写中,突出夏天紧张、热烈的特点。

(4)采用不同句式

句式不同,其特点往往有别,表达效果也往往不同。

①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从人们的内心感受,写济南温晴的冬天给人春天般的美好憧憬,真所谓“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也写出了人们对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②反问句,加重语气。“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反问和拟人相结合,突出抒发了洋溢着人们济南冬天善解人意、慈善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③感叹句,加强感情的抒发。“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直接抒发了对小雪下秀美、可爱的城内小山的喜爱和保护。

④整句和散句结合,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几句,既有比喻,有整句和散句。句式的整合,行文有参差之美,音韵之感,朗朗上口,并深刻揭示了景物身上包含的深意――对人的启迪作用。

(5)采取不同顺序

①由近及远。“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由近及远描写了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无限的活力和乐趣。

②由内到外。先写小雪后的城内小山,再写小雪后的城外远山,就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地描写了冬天小雪后济南两处山上的不同特点,一个秀气,一个是一副小水墨画。

③由景及人。《春》中由四幅春景图写到迎春图,就由景及人描写了春天蓬勃生机的自然美,但更由表及里地揭示了人们在春天里抓紧时光,努力工作的内在美。其他三篇课文也都或明或暗地运用了这种写法。

④由高到低。描写“春花图”、“小雪下的小山”时,都运用了这一顺序,使得景物层次分明,特点突出。而写五幅春景图时,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风筝还运用了由低到高的写景顺序。

2、从内容角度赏析

(1)从含义角度赏析

①从词句的本义角度赏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正面写出了行船之快,侧面衬托了夏水凶险、迅疾的特点。同时解释了上一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原因。

②从词句的引申义、比喻义角度赏析:“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既表达了春天有充足工夫、充满希望的特点,但写在文章接近结尾处,还由景及人地启迪所有人时光匆匆,即使时间充足,也要抓紧春光,努力奋发的道理。恰似一位老者,意味深长地向读者娓娓道来。

(2)从作用角度赏析

有的词句在段落中间,往往少有作用,而在段首、段尾,大多有结构上的作用。如:

①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并引出下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也为下文具体描绘五幅春景图作铺垫――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②承上启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既总结上文济南有阳光从而“温晴”特点,又引起下文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是怎样的出奇。

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结尾首先从颜色上照应前文“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其次更进一步突出了夏天在作者心目中分量之重、价值之大。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3、从感情角度赏析

(1)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有喜爱、赞美之情,且都是主要的感情,都值得好好赏读。

(2)除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还有一份深深的感激之情――“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除了对山上雪色与草色相间美景的喜爱和赞美,还有对春天的向往、憧憬之情――“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第5篇:优美写景散文范文

一、“醉”美的结构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体现。《醉翁亭记》在摹山、状水、述情时,以一条主线——欧阳修的主观感受“乐”字贯穿始终。全文布局匠心独具,文章的起承转合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之中。

文章开始交代醉翁亭的位置,从“环滁皆山”而到“西南诸峰”之中的“琅琊山”,接着又从“琅琊山”引出“酿泉”,最后才点出“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真好比导游引路,使读者渐渐步入佳境;远景近景中景的特写似电影镜头逐次拉开,引人入胜。

写山水的目的是抒发“得之心而寓之酒”的“乐”,围绕“乐”字一路写去,游人不绝于途表现人情之乐;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表达了“宴酣之乐”;山鸣鸟啭,飞荡林间,显示了“禽鸟之乐”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太守寄情山水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就这样因景生情,因乐抒情,围绕“乐”字行文走笔,犹如一根银线上结出粒粒珍珠。

文章“前者呼,后者应”,多处伏笔,多处照应。藏墨于首,显志于末。开篇说“太守”道“醉翁”,其人到底是谁却不言明,埋下伏笔。在写尽“乐”字之后,篇末揭出,深意自出。诸如文中“太守乐”呼应“山水之乐”,乐自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又与前文“暮而归”呼应;“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总之,《醉翁亭记》结构上写景抒情有机融合,以“醉”的表象寄寓一个“乐”字,前呼后应,层次相因,逐步推出,使文章的艺术境界不断加深。

二、“醉”美的意境

散文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意境美是读者与作者发生共鸣的重要因素,作者把外界的境界——景物与自己心中的境界:喜怒哀乐高度统一,达到具体事物与思想感情自然融合,使读者如临其境。

文章开篇大处着眼先写亭的远景,“望之蔚然而深秀”。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展示其丰姿,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接着描绘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直抒胸臆,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以下又从两个方面营造一幅幅美景:写亭四周之境,以“乐亦无穷”表现欧阳修纵情山水;写滁州官民同乐,显示政治清明的景象,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就这样,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达到了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

我们透过字里行间,自然便走进了作者创设的意境之中,体会到了《醉翁亭记》委婉从容,情致满篇,如散文诗一样的优美意境。

三、“醉”美的语言

《醉翁亭记》全文仅四百多字,简约而不失其丰腴。写景写人,惟妙惟肖,抒情记游,酣畅淋漓。这无不得力于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妙用。

(一)句式骈散并用错落有致。欧阳修在文中大量运用了骈偶句且长短错落,富于变化。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早一晚,句式整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一春一夏,排列工整,下面写秋冬之句又与写春夏的句式参差有变,就这样,骈句与散句配合,骈散相间,使文章摇曳生姿,华彩照人,极富韵味。不但读起来音韵铿锵,而且更能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二)用字可谓绝妙,昔人感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用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翼”字,将亭之情,亭之景,亭之形俱写出,如在目前,可谓绝妙矣。其他如“渐闻水声潺潺”的“渐”字,“泻于两峰之间者”的“泻”字,“云归而岩穴暝”的“归”、“暝”字,“颓然乎其间者”的“颓”字等,也都用的非常准确、生动。

至于虚字的运用,《醉翁亭记》一文中的“者”、“也”二字,回环往复赞咏也大有特色。欧阳修在文中以“者”、“也”虚词结句前后呼应,声调十分优美,兼之句内“而”字的巧用,读来韵味别致。全文用了21个“也”字煞句,形成一种十分新颖别致的咏哦句调,使文章洋溢着一种平和、愉快的情调,造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既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却又毫无单调重复之感。

另外,在修饰的运用上也独具匠心,大量的比喻,对偶,设问等,还有“互文”“错综”等辞格的运用:“风霜高洁”,“泉香而酒洌”用的是“错综”手法,在表达上使语气矫健多变;“至于负者歌与途,行者休于树”,写“负者”有“歌与途”的,也有“休于树”的;写“行者”有“休于树”的,也有“歌于途”的,是“互文”的运用。

第6篇:优美写景散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当代 散文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42-01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国现当代散文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散文拥有优美精炼的语言,能够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纯朴的风土人情,在字里行间沉淀出厚重的历史故事。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现当代散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母语和国家的热爱。所以,现当代散文应当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重点研究对象。

一、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一)题材丰富多样

和小说、诗歌、戏剧等比起来,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现当代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阔,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更耐人寻味。散文的题材及立意,都是以现实为基础,涉及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家国大计、时代变迁、社会动态、生活琐事等,乃至作者的一时之感与心境情绪,都可以随手拈来,诉诸笔墨。散文昭示了宇宙的广阔无垠、世间万物的神秘、空间的无边无际以及时间的悄无声息。此外,散文还能够反映出人类精神世界的广袤幽深,可以借古论今,展望未来,可以“抒愤懑、掳忧患、展玄思、发狂想”。现当代散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

(二)结构灵活自由

散文的结构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更为灵活。古代散文不讲求押韵,句法也不追求对偶和排比,整个文章表现出句式不齐的风格。现代散文的情感表述更加自由,不需要有戏剧那样的矛盾冲突,也不需要有小说一般的开头、发展、、结尾,更不需要如诗歌一样讲究平仄和韵律。散文属于具备一定功底的艺术挥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散”,而是“形散神不散”。散文是流动性的,是灵活善变的,不拘泥于格式。只要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意,且别出心裁,就可称作成功的散文作品。

(三)语言优美精炼

人们经常将散文称为“美文”,就是由于散文的语言十分优美动人。散文艺术也可称作“语言的艺术”,其丰富的内容主要依靠文采飞扬的语句而表达出来。因此,优秀的散文家不但要侧重意义的提炼,还要讲究遣词造句,确保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语言之美重点体现于生动形象这一面,旨在让读者经由散文语言获取美的享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散文的语言还必须鲜明、生动,要具备较强的立体美。时而可以浓墨重彩,时而可以细笔淡描。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作者能够以最精炼的笔墨描述出客观事物,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教学措施

(一)利用朗读的方式进行散文教学

朗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引起对散文的重视,并大致了解散文所描写的内容,揣测作者的中心思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但能学习到散文的表达技巧,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深切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将散文化为自己的东西。现当代散文语句优美,感情真挚,学生通过朗读这一方式,可以更好地领略到散文的魅力。比如,在学到《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重点朗读。先朗读3到11自然段,并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考问题,如“作者挑选了哪些景色表达故都之秋的特c?”再指导学生寻找核心词句,如

“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秋晨院落”等。在文中的几幅“秋景图”中,作者都描绘了故都的“清”、“静”、“悲凉”等特征,学生通读朗读,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更好地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

(二)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中国现当代散文具有十分突出的语言特点,因此教师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避免学生“入宝山空手回”。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而散文语言又是艺术化的语言。通过对优美语句的解读,学生能够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感知到散文之美。例如,学到朱自清《荷塘月色》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采用的词句,感受一系列动词、叠词与新颖的比喻所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如“泻”字,生动地描述了月华如水,光照荷塘的景象;“浮”字表述了薄雾弥漫于荷塘之上的朦胧美;“田田”与“亭亭”则表达了荷叶鲜艳碧绿与婀娜多姿的特点。这些看似简单的字词,实则蕴藏了作者深厚的表达功力,学生品味这些语句后,能够进入更深层次的境界,感受到散文的语言之美。

(三)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情感

散文能够叙事、写景、状物,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抒情写意。感情是散文的灵魂所在,优秀的现当代散文必须要能抒发出一定的真情实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带入散文的精神世界中,让学生细心感受,认真聆听,从中获得深切的情感体会。例如《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与高中学生隔了较远的时代距离,因此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困难。老师应当结合实际爱国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对文本展开深层解读,让学生自主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感受当时的学生为了维护正义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第7篇:优美写景散文范文

万物皆有天性,美无处不在。一处美景,一种自然景观,一棵树木,一只小鸟,一件小小的工艺品,往往都蕴涵着某种情趣,它能引起人的联想,触动人的相思,给人美的享受……2012年不少中考作文题目适合写成“写景状物”类的记叙性散文,比如湖北荆州题“温暖的阳光”,江苏淮安题“那条河”,四川泸州题“______的风景”,四川南充题“风雨”(话题),山东滨州题“我最喜欢的季节”等。作文时,要使你的文章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主要是把握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即“象”和“景”)和“我”要宣泄的情感(即“意”和“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读这样的文章,就如啜饮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定会令阅卷老师青睐有加。

【学生佳作】

聆听雨的心声

湖北省当阳市庙前中学 胡晓玲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春雨是最美妙的,也是我最喜欢聆听的雨声。当她伴着和风,在空中连成一丝丝的针线,密密地飘洒到大地时,便会发出细微而灵动的声响,宛如江南女子的温声细语。每当这时,我便会趴在窗前,痴痴地望着那如烟似雾、细细柔柔的雨丝,听着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就仿佛聆听妈妈关怀我的温婉絮语,任她穿越我的灵魂,点点滴滴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大约是忍受悲伤的日子总会在雨天吧?小时候我就听伙伴们说,只要一下雨,那定是老天爷在哭泣。那“咚咚啪啪”的夏雨声真的是老天爷在抽泣吗?望着近处被雨打得颤抖的绿叶,我的思绪不知不觉飘到了不久前的回忆。记得母亲去世前的那几天,大雨纷纷,连绵不断,我蹲在窗下,只专心地听着雨声,雨水从屋檐滴下,击打着冰冷的水泥地面,生硬得刺耳。那声音先是“咚”的一声,接着又是“啪”的一声,依次交错,节奏加快,不一会儿便成了“咚咚啪啪”的了。后来雨的节奏越来越快,我的心情也随着越来越坏;最后这雨声已变得杂乱无章,就像个庞大的交响乐队没有了音乐指挥一样,“噼里啪啦”地乱奏一气,我的泪水也禁不住“稀里哗啦”了!妈妈呀,我可就您一个亲人了!您的女儿还没成年啊,可您为什么就这样离我而去了呢?

如今,秋季已经来临,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场秋雨,雨声不大,不紧不慢,能听到“滴滴答答” 清脆的响声,显得冷静而深沉。听着这雨声,我仿佛听到了妈妈的叮嘱:人生一世,总要面临许多的挫折和不幸;厄运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它,就一定能战胜它!是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想:这秋雨肯定是不惜一切下来陪我的吧?你看她痛痛快快地与世间万物相拥,以最壮美的乐音来净化人们的听觉,冲走人们内心的阴霾,使得人们如被催眠般地去聆听她的诉说,遵从她的劝解,领悟她的深邃。此时此刻,我感觉听雨,就是在听一场人生经历的诉说,在听一位智者的生存慧语……我内心久久环绕的悲伤随着雨声的稀疏渐渐释放,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第8篇:优美写景散文范文

一、意境阐释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从文本角度解释意境。“文因道存,道以文显”。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文质兼美、情境俱佳的文章,教师要引领学生解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还原作者的时代,感受作者的人生经历,读出作者鲜活的灵魂。如在《小石谭记》教学中,教者仅以“唐宋家”、“河东先生”介绍作者柳宗元,难以还原作者的时代背景。教者先介绍柳宗元随父宦游、避乱逃亡、革新运动、永州之贬,步入柳宗元的情感世界,体会挚友之情、父母之情,感受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政治抱负落空,借山水来排遣人生的失意,心理的空洞得以弥补。透过其作品,我们从“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看到了柳宗元坚持理想、不懈追求的积极人生态度,从“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哭”中看到了柳宗元遭贬谪的悲伤心境,“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倾吐“怨骚”之情。

2.从情感角度解释意境。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注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养成,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语文教学应限制工具性,弘扬人文性,强调尊重人的情感、人格、人性和尊严,发展其内在精神和独立人格。中学语文文本处处洋溢着生命活力,绽放着生命景观,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情流露,体验生命的交融过程。散文作品更是如此,它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寄托情感,以此来抒发主观情感。如在《背影》教学中,通过“再三嘱咐”、“甚是仔细”、“踌躇”等字眼流露出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疼爱。通过三次流泪感受儿子对父亲的爱,从望父买橘,看到艰难背影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依依惜别背影时的惆怅之泪;到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时的思念之泪。品读文章,能从字里行间充盈着慈父孝子间相怜相爱的深情,品味到永恒的亲子之情。

3.从人物精神解释意境。诗歌之美不仅美在语言精炼,似品味琼浆玉液,令人回味;美在韵体和谐,句式工整,韵律流畅;更美在人物精神,讴歌生命,弘扬精神。在学习《蒹葭》作品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追求爱情应放在鲜花盛开的浪漫季节,为何偏偏选择在树木枯黄、树叶飘落、万物萧条的秋天?许多中国人习惯在秋天情绪低落,故有“士子悲秋”之说。士子笔下的悲秋预示着青春不在、生命漂泊、爱好遭受打击等主题。从诗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感受为追求纯洁爱情历经艰难险阻的执着和求而不得的伤感情怀。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境教学

1.抒情散文的意境教学。文章之妙,在于有意境而已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吟诵作品唤发学生的视听表象,将其带入作品创设的意境,感受意境之美。在学习《秋天》时,教者让学生回忆有关秋天的诗句,如曹丕的《燕歌行》、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营造秋天的氛围学习新知。抒情散文语言优美,韵律流畅,情感丰富,意境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高低、缓急、轻重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从读《济南的冬天》感受济南冬天山的暖和、舒适、秀气和雅致,水的暖、绿、活。抒情散文语言精美、准确传神、意味隽永。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语言的生动,想象文中之境,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在学习《春》中,通过“偷偷地钻”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小草破土而出,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叙事散文的意境教学。叙事散文情皆在文中,形象由叙事而生,情感借形象而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散文的情感,感悟散文的意境美。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面对重开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紫藤萝花,引发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中虽有迂回曲折,但应顽强不息,永远前行。

3.诗歌的意境教学。在诗歌中,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客观影象融为一体,是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超越于意象之外的境界。如在《雨说》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欢快、优美的画面,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仿照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从中捕捉智慧,收获灵感。

第9篇:优美写景散文范文

归省xǐng

踱duó步

怠dài慢

絮叨xù dāo

潺潺 chán chán

凫fú水

不惮dàn

撺掇cuān duo

皎jiǎo洁

屹yì立

茶峒dòng

踊跃yǒng yuè

干燥zào

擂léi鼓

泅qiú水

蘸zhàn酒

糁shēn儿

涿zhuō州

鬏jiū

阖hé家

烙lào印

簸箕bò ji

澄chénɡ清

疙瘩ɡē da

抠kōu

晾晒

黄晕yùn

酝酿yùn niànɡ

蓑suō衣

抖擞sǒu

葱茏lóng

黛dài色

贮zhù藏

迸bèng发

遗憾hàn

磅礴 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苦涩sè

髻jì

镶xiānɡ

二、识记下列四字词语

不识好歹

呐喊助威

赏心悦目

返老还童

邪魔鬼祟

念念有词

七嘴八舌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繁花嫩叶

轻飞曼舞

承前启后

蓬蓬勃发

闲情逸致

宛转嘹亮

三、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1.不识好歹: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2.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事物而心情舒畅。

3.念念有词:旧指和尚念经,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4.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杂。

5.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打扮艳丽。

6.承前启后: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

四、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2.《端午日》的作者是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小说。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仅在小学受过正规教育,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予的。他的作品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3.《本命年的回想》的作者是刘绍棠,中国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刘绍棠因受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从而走上了乡土文学之路。他的作品通常以乡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他创作了洋洋洒洒600万字的乡土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4.《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海,长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以散文闻名,其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录于《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其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

5.《三峡》的作者是郦道元,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勤奋好学,博览奇书,一生足迹遍及半个北部中国,在此基础上撰著的《水经注》四十卷,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历来研究《水经注》已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郦学”。郦道元写景,遣词精当,“词组只字,妙绝古今”,或用白描,或施浓彩,疏落有致,都能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意境。《水经注》文章清丽,富于变化,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著作。《水经注》还开创了山水游记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李白、杜甫的诗篇里,都吸收了《水经注》的艺术滋养。柳宗元也深受郦道元的影响。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这是苏轼对《水经注》文学语言的艺术感染力的赞赏。

6.《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有“语言大师”的称号,一生写了800余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等。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所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广泛,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并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7.《夏》的作者是梁衡,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木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题材的写作,其作品《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8.对联常识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意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意,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五、背诵下列语句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6.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7.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六、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1.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缺)

2.词类活用

乘奔御风 (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3.古今异义

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如果;今义:自从)

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以疾也 (古义:不如;今义:不因或不靠)

4.一词多义

沿溯阻绝(断)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 哀转久绝(消失)

5.重点字词

略无(完全没有) 飞漱(飞泻冲荡) 沿溯(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良多(确实很多) 涧肃(山涧寂静) 属引(连续不断,引:延长)

6.重要译句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翻译: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影子。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的确是趣味无穷啊。

七、鉴赏下列古诗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诗人敏锐地抓住了最具早春特色的景物——如酥的小雨、朦胧的草色,运用比喻、对比、反衬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清新恬淡、情趣盎然的早春图。第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酥”就是奶油之义。经受如酥小雨的滋润,草色清新、柔嫩,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之美。“草色遥看近却无”,兼摄远近之景,传神地描绘出早春之色,表现了诗人在久盼中突见草色的无限喜悦之情。“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又在早春。早春时节的草色是柔嫩的,更是娇贵的。诗的结尾说 “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早春的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绿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一对比,更加反衬出了早春的特征。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在这首词中,写晴,作者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明月、清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如身临其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出了农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抒发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写得有景,有声,有情,三者水融,真是情景相生,声情并茂。

写雨,既有层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个星天外”写雨前的天象,再以“两三点雨山前”写骤雨来临,最后写雨中人的心理变化。他想起了“社林”边的“茅店”,可那是“旧时”,不知现在在否。等他转过“溪桥”,“茅店”忽现!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见”一词,把人物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再现出来。这一句写得灵活、轻快,富有情趣,读后,那个急而复喜的雨中人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3.《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