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积淀是表现人声艺术美的重要基础歌唱是一种用人声器官表现的声乐文化艺术产品。在教学中只单纯地强调学生掌握发声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提醒学生要表现声乐的艺术美,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平时的大量阅读与学习,丰富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而达到文化内涵积淀。学生在学习一首声乐作品时,在有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进行透彻、准确地分析研究学习,熟练掌握歌曲作者的生平、写作时代背景、歌曲创作意图、风格等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才能完整、准确、到位地表现人声艺术美。假如学生在歌唱之前不作任何准备,对歌曲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或不熟,这就无法理解作品,就不能准确的表达歌曲所反映的意境和情感,只能是机械发声,就不会有更大的进步与提高。
二、引导学生用灵魂歌唱歌唱,重视艺术表现力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着良好的嗓音条件,并相应地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的学生所表现的声乐作品演唱却不能打动人。这是因为学生对歌曲的内涵没有深入了解,对作品的风格把握不到位,从而没有真正表达出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美。就像著名歌唱家苔尔巴迪所说:“他们想到的只是怎么唱得更响些,而根本没有考虑到歌唱的表现力和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途径对歌曲的内容、作者、音乐背景等做详实了解,然后通过进一步教学讲解,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歌词内容认真、细致地分析,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使学生正确把握歌曲的风格,进行有表现力的歌唱。有表现力的进行歌唱,首先是抒发自我的情感,在表达自我情感的同时用优美的声音打动他人,这是艺术表演追求的目的与效果。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要演绎好每一首声乐作品,都应该全身心投入,深入到歌词意境中,为其感动、受其感染而后感动他人。真实的情感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歌唱演员,就应该深入生活,用心体验,时时刻刻用心观察,积累情感素材并用之于表现音乐。
三、重视伴奏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力
声乐演唱虽然以人声为主,但伴奏为完整体现歌唱的音乐的艺术魅力,烘托歌声,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育学生不能忽视伴奏的重要性。学生在进行歌曲学习或舞台表演时,首先应注意歌曲前奏。就是指在进行歌曲演唱时当伴奏响起第一个音符到演唱开始之前学生就要立即进入歌曲所要求的歌唱状态和氛围之中,同时也为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其他音乐要素提供依据。学生在进行歌曲主体部分的演唱时需注意加强对歌唱旋律的和声衬托和渲染,不能脱离伴奏进行声音自我表现。当歌曲出现间奏时,学生虽然没有演唱,但内心感觉应与间奏同行,不能因间奏而产生情绪上的音乐的空白或断裂。到达歌曲的尾声时应加强歌曲的结束感。学生在歌曲结束之后,不能立刻松懈下来,内心仍应保持与尾声相一致的音乐感觉,直到尾声结束。这样的歌唱才能使歌声与伴奏统一、完美。
四、注重歌唱的舞台形象表演
关键词:心理因素听觉判断分析能力循序渐进
声乐教师要注重不断地学习、摸索和积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声乐教学其实和许多其他的学科一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一个科学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对整个教学的成功与否起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声乐教师要想真正成功地带出自己的学生,就决不能满足于自己本身具有较高的声乐演唱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还应该在实践中从多方面不断学习、摸索和积累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特别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要帮助学生奠定声乐学习中的心理因素
歌唱过程中心理因素有很大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歌唱与心理的关系,强调心理概念的建立,这是练好全部技巧的前提,它会辅助学生自然地去歌唱,保持自如地发声。正如格林赫其所说:“发声技巧上的缺陷当然需要纠正,但控制它的是心理因素,因而学生心理上的毛病也要纠正。”
1.帮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训练是一种习惯的培养
我们知道,歌唱时需要调整呼吸,需要把歌唱的共鸣腔体准备好,让那些能使共鸣有稳定状态的肌肉与声带协同活动,同时,还要排除不该有的力量或不必要的紧张,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要训练肌肉,让他身上的肌肉该放松的放松,该积极的积极。学习声乐的人也必须经过这样科学的、规范的声音训练。但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进行这种声音的训练、自我判断的训练,要把这种训练形成一种习惯。特别是在学习声乐的初期,在自我判断还不正确的时候,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声乐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打好这个预防针。
2.帮助学生认识到要解放发声器官,自然地去歌唱
歌唱发声的主要特征是自发和自然。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刚要开口发声时就因心理紧张、挂念太多而进入全身肌肉紧张状态,这样势必影响歌唱发声的效果。另一方面,我们说解放发声器官,也并不意味着全部松垮了。要会辨别,做到松而不懈,深而不坠,积极而不紧张。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放松,要意识到歌唱是一种自我表现和快乐的宣泄,让声音能够毫不费力自然地流淌出来。
二、提高声乐教师的听觉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声乐教师自身能力的关键有二:一是声乐教师的听觉判断能力。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而声乐教学这门艺术更是主要靠听觉去把关。每个学生的才能、音乐素质、原有的基础、个性以及身体和嗓音条件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必须借助敏锐的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吐字等情况,认真分析,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做出调整。正像沈湘教授所说:“当老师要紧的是要有一副好耳朵,没有好的听觉不可能对学生的嗓音问题有正确的判断,没有正确的判断,也不会有好的、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①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有人把声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作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的道理。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二是声乐教师对待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声乐教师这样上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用二十五分钟带着所有的学生不停地变换着花样唱四五种发声练习,接下来用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一两首歌曲反复唱几遍,然后下课;还有的声乐教师上课时,让几个学生同时发声,然后再分开唱歌,而每个学生所唱的歌曲也是大体相同的,他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几乎也是完全一样的,真可谓是“人人穿西服,人人穿马褂”。②这种教学最终只是流于形式,而这种流于形式的声乐教学,对学生毫无裨益,它只是在形式上对真正的声乐课进行了一次模仿,实际上却完全不能算一堂真正的声乐课。
三、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切高难度的发声技巧都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的。声乐技巧的发展也是一环套一环的,只有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进行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声乐教师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循序渐进原则那么重视。有些声乐教师出于对工作的高度热情,总想寻找一些声乐速成的捷径,想通过自己对学生几个月甚至几节课的教学,就使他们唱得很好,一鸣惊人,幻想一步登天,恨不得自己的学生一夜之间就能成为歌唱家。他们往往在学生刚刚入学、中声区还未能站稳时就急于向两头,尤其是往高音扩展音域,强调学生的音量。还有些青年声乐教师具有很强的攀比意识,当看到其他同事的学生在唱难度较大的歌曲时,他也不甘示弱,不顾自己学生的实际声乐基础,唱一些高难度歌曲,如此恶性循环,甚至会出现刚入学不久的大一学生竟然唱大四声乐曲目的现象。这种盲目扩展音域、扩大音量、盲目加大歌曲难度的声乐教学,往往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甚至是后果严重的。因为初学声乐的学生往往对声乐这门艺术还未形成一个正确的初步概念,没有掌握稳固正确的发声技巧,声带还比较稚嫩,承受能力有限,再加上理解高难度歌曲所需的综合修养尚不够全面等等,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为完成教师的要求而拼命喊高音,拼命加大音量。这样学生轻者会由于唱不出理想的声音、达不到教师的要求而逐渐丧失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声乐水平长期得不到进步;重者则会造成发声困难、声带小结甚至失声等损害发声器官的严重后果。因此,青年声乐教师的教学一定要稳扎稳打、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把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分成几级,有步骤地进行,切忌操之过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生稳中求进,沿着正确的道路一步步走下去。
注释: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乐理知识较为繁复,需要背的东西很多。教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就是照本宣科,没有把这些复杂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为学生讲述。整堂课完成以后,学生什么实际知识也没有学到,教师却深心疲惫,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能在授课的时候能利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们授课,在加以适当的想象,学生学习起声乐知识来就更加容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更好更快的完成教学目标,还能够对学生的想象力加以培养,可谓一举两得。
二、基于想象力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上文介绍了想象力在声乐教学的作用,将想象力因素加入到实际教学当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其自身价值。
(一)在声乐发声上的综合运用
教师在在指导学生进行发声训练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联系。通过想象,可以令原本抽象的相关概念变得具体化,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到学习声乐的乐趣。例如在进行弱音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在腔内有一个小球在有节奏的运动。再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放声训练的时候,先让学生将嘴张大,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同学们,如果你们掌握不好口型的话,就可以想一下,你们在打哈欠的时候,是怎样的呢?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们瞬间领悟到了该技巧要点。再如,教师指导学生们进行咬字训练的时候,告诉学生:咬字清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让歌词在口腔中竖立起来,你就达到目的了。这样一来,学生们也顺利将咬字技巧加以掌握了[3]。学生的声音也更富立体感,上述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演出前放松紧张的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出当中。经实践证明,将想象力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在进行发声训练的时候,只有将各种发声要点进行全面掌握,才能演唱出动听的歌曲。这种教学方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以外,还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根本上将声乐教学质量加以提高。
(二)在声乐作品感情上的综合运用
学习声乐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声乐知识技巧的学习,在具体音乐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利用动听的歌喉去打动观众。学生在对一部优秀作品进行理解与感悟的时候,想象力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起音乐作品的相关意义来就更加容易。观众也能被演唱者的激情所感染。学生在学习一部优秀作品之前,要对该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动机,以及感情基础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该音乐作品的理解,对乐曲进行二次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在进行再度创作的时候,要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进行创作。例如,学生在演唱轻柔、富有诗意的歌曲的时候,可以和自然风景,月色,平静的海面作为联想对象进行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想象的时候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以及是否符合当前场景。例如学生在演唱《又见炊烟》的时候,可以联想到诗情画意的情境,学生演唱《大海啊,故乡》的时候,可以联想平静的海面等。学生在演唱慷慨激昂歌曲的时候,可以联想一团热火,奔腾的河流等。通过这样方式演唱出来的歌曲就会显得富有激情,让人欲罢不能。例如,学生在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就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黄河那种慷慨激昂,川流不息的景象,通过演唱,听众们也会被歌者富有磁性的声音所感染。为了能够让想象力在声乐表演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们要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另外,学生们还要对大自然进行细致的观察,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在真正意义上将发散性思维加以培养。
三、结束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舞台表演中眼神的运用是十分讲究的,并且具有神韵,灵活,富有精髓的眼神表演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练就的。在进行眼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习惯,首先就是头不可随着眼睛运动而运动,然后就是眼睛眨动的频率不能过快,这个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联系,要注意眼神要灵动,不可涣散。最后就是眼球运动要顺达,不能停滞,要注意连贯性与流畅性。这些都是舞台表演中,最基本的眼睛练习。也就是说,实际的联系中,还有其他部分的联系,可以说,眼睛的表现力是非常强大的,通过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产生情感上共鸣,是提高舞台表演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肢体语言的运用
舞台表演中必然离不开肢体动作,较之眼神表演,肢体语言的表演效果更加明显,在肢体语言的表演方面,要从手、眼、身、法、步等几个方面进行,这些表演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是一种系统化的训练方式,可以说具有张力的舞台表演,能够提高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由于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舞台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动作的舞蹈化。也是我国艺术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创新和发展起来的表演方法,同样的,肢体语言的表演也并未一朝一夕就可以练成的,学生必须是经过长期的训练、体会以及揣摩之后,才能够受到效果的。例如:我国文学作品《声容•歌舞》中说:“学舞既熟,则回身举步,悉带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就是说学习舞蹈的人因为有了长期的积淀,舞蹈动作已经“化”人生活中,举手投足都像是柳絮飞舞、花蕊含笑,处处渗透着舞蹈的美感.声乐表演同样需要由会到熟,由熟到“化”的过程,小到一个手势,大到身段的表演都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招之即来.歌唱家郭兰英原来就是山西梆子的著名演员,她有雄厚扎实的戏曲表演基础,能够巧妙地运用形体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这也是她受到国内外观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歌唱学习者应该在平时多学习形体表演、舞蹈等,不断积累,将其转化为舞台表演塑造人物的手段.对于表演性比较强的作品,歌唱者本人如果难以胜任角色表演的创造,还可以通过专业表演老师指导,创编适当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主要通过身体的姿势、步法、手势等表现出来。
三、形体表演与歌唱统一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舞台表演还要注意形体表演与歌唱的统一,因为舞台表演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舞台大小、演员自身条件等,另外,还必须从多个角度为广众呈现最好的视觉效果,因此,在表演上必须要统一,整齐。除此之外,形体动作还要根据辩证法进行,又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欲左先右等等,形体表演要注意动作的美观性,要大方,稳重,身体各个部分要注意统一协调。同时还要注意平衡感,每一个动作都要自然顺畅,学习的源头在于思考,思考则是因为疑惑,提出问题,是学生进步的基础,进行形体训练以及歌唱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组建学校小组的方法,进行形体表演与歌唱统一的训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进情感沟通,同时还能够发现自身表演上的不足和问题,从而向教师寻求答案,这就是一个提升自我专业技能的过程。
四、结束语
我们在时代的碾压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审美观,但是由于受到时代和民族文化的影响颇深,因此我们的审美观又偏向了传统文化领域,可以说传统的声乐体系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能够发展的前提,一般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手段都是延伸与传统戏曲中的手、步、身、眼,而且所表演的形式和传统的戏曲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的表演者只有在模仿的基础上才可以真正的了解到其中的真实故事,这样才能够用民族声乐的形式来表现出来。可是,现代的民族歌剧表演和相对传统的戏曲表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主要的差距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从表演的体系和演员的相关要求来说,民族歌剧的表演体系没有传统的戏曲表演体系大,而且民族歌剧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亚于我们的国粹京剧。第二,从表演内容上来说,民族歌剧表演比较注重的是故事,而传统的戏曲表演则是运用复杂的表演形式和语言将任务的感情完美地展现出来,这样也就进一步增强了戏剧性的效果。所以说我们民族歌剧的由来其实是在民族声乐和传统戏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我国的民族歌剧就是戏曲表演的继承,因此我们说如果想要将演唱人员的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面的话,就一定要借鉴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表演方式将传统的戏曲和自身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有效结合,让听众能够从演唱人员的歌声当中真是的感受到任务的性格和即将接受的命运,这样丝丝入扣,紧抓人心的表演才能够打动人。所以我们将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归纳在了民族声乐教学的范围内,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民族歌剧的理解。这样的一种做法对我国现阶段声乐的发展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含义的。
二、歌剧表演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我们将歌剧表演真实地纳入到声乐的教学当中,能够让声乐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提高音乐学习的能力,因为歌剧艺术是我国声乐艺术中最高的表演形式,所以对歌剧艺术的相关素质要求也是最高的,对表演者额形象、形体以及表演能力等多个方面都要进行评估,可以说歌剧艺术的综合性是相当高的,歌剧艺术和传统的音乐会独唱所不同的是歌剧的表演人员除了要表演好自己的角色之外,还要表演其他声部,因为歌剧和其他的传统声乐不同,它在表演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和声和重声,这些地方都是需要表演人员进行演唱的,如果表演人员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只是去表演自己的自身角色而没有考虑到和声和重声的话,那么整个表演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上,增加歌剧表演课程,就能够让学生感受一下最高水准声乐的难度,以及它的声部变化,此外还能够让学生真切地理解故事的真实情况,而通过正面的交流,学生还能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监督自己不断地去改善和完善自身的缺点。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上增加歌剧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好处是最大的,也是目前提升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歌剧表演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诠释能力
我国的京剧大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情感是艺术家的灵魂。一个演员如果失去了对情感的表达,那么这个演员也只是一个演员,永远也不会成为艺术家,真正的歌手会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将所要表达的情感诠释出来,而不是没有任何情感地唱歌,从我国的声乐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都存在重视歌声而不重视歌情的现象,学生只是一味地追求声音的完美。但是对音乐作品中的真正含义并没有几个学生会在意,学生认为唱得好就可以,殊不知,那跟读音乐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好听一点罢了,缺乏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也就没有办法将音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完整地展现出来,而在声乐作品增加歌剧表演能够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学生此时可以通过歌剧表演的形式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地分析,在了解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之后再进行表演,这时学生就可以将音乐作品真是的全面地展现出来了。
四、歌剧表演能够将歌剧艺术多层次的表现出来
1.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基础性优势,不仅影响着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学生潜能的激发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中,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起到的效果不尽相同,反之,同样的教学方式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程度也是不同的。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模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满足学生发自内心的兴趣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因材施教
不同的个体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有的学生专业基础好、声乐条件好,有些学生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根据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曲目、练声曲,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演唱技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更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声乐技巧、歌唱能力、声乐学习能力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实现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3.可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
教学改革是一项双向互动的工作,不仅是教师的使命,也需要学生对改革的效果进行反馈,但当前的声乐教学改革中,由于在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声乐教学改革面临着瓶颈,不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发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的优势,能够突破教学瓶颈,深化课程改革。
二、多元化时代下声乐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契机
1.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表达人类感情是音乐的主要特点,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一味地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表达和释放感情的欲望,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当前国内的声乐教学往往强调声乐专业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精神感悟、文化理解、环境认知等专业知识外的认知,易导致学生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对音乐作品中的意境难以正确把握。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艺术,声乐表演等实践性的课程在提升学生声乐技能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中,大多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课程编排中,专业理论课程和普通文化课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大,而实践性课程则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直接影响到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就要求声乐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才能进一步发展。
2.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审美体验是声乐的核心,在声乐教学中,应当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同时要求声乐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不同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倡树立多元化的理念;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理性素质、感性素质、情感素质和身心素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情感的培养及文化修养的提升,注重个性化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四种素质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既强调了声乐改革发展的必要性,也为声乐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多元化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理念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多元化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使得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初步形成,包括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评价等,各学科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形成,为声乐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参考借鉴之处。
4.信息化建设为教育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逐渐提高,促进了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网络化、多元化变革,网络世界的丰富与广阔、多形态交流方式、超现实运作功能等,能够从技术上支持教与学的密切交流,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创新,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多元化时代下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1.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潜在能力等,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指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多元化时代下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模式之一,现阶段,在国内各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层教学承认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即不同学生的能力、智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同,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符合多元化的理念。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分层化教学,采用一定的分层形式,根据学生的潜质、能力和水平,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将学生隐性地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实施小组教学,不仅尊重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差异,还能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声乐教学的分层教学,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备课分层、目标分层和评价分层。围绕声乐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教材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和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一定的进步。
2.注重文化修养的教学
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感,使学生在演唱中更好地领悟到作品的内涵,把握作品的情感,在创作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境界。因此,在多元化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声乐课程要求学生所具备的文化素养除涉及声乐专业的专业文化素养外,还要求学生应具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一些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和声乐曲目所涉及的背景等影响着声乐文化的相关文化素养。在声乐曲目练习中,教师应为学生讲述曲目相关的案例,将文化修养的培养与情感体验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明确文化修养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还可带领学生参观本地音乐艺术展,让学生受到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的感染,同时使文化修养的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教育模式
情感体验是演唱者声音质量、动作表情及演唱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内在情感体验而引发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不仅影响着演唱者的声音质量,对于演唱者创造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个体表演和创作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表现曲目的内涵和情感。在多元化时代下的声乐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实施情感教学。情感体验的获得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是获得情感体验的直接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画面,捕捉激动人心、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而由于一个人来自于自身经历的情感体验是有限的,同时在音乐作品的表达中,需要学生有更好的情感感悟能力,准确体会到情感状态的性质、程度、变化的幅度和力度等。因此,教学中更应当重视通过间接途径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用戏剧、电影、诗歌、文学作品等方面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使学生能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演唱作品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础,体会作品中的情感特征,抒发歌唱情感,使演唱更具真实性。
4.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
声乐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是好的歌唱状态或好的声音而学生感觉不好,学生感觉不好的歌唱状态或不好的声音则教师认为是好的。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沟通是一种双向交流,在声乐教学中则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仅有教师的知识传授或学生的被动学习,教学是没有沟通的。沟通是指两方能通连,它既包括教师所传授的声乐知识、技能技巧被学生接收,也包括学生把练习效果和整个的学习状态表达给教师。如果交谈中的任何一方面出现了障碍,对所遇到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那是没有沟通效果的。
二、声乐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师生更好地沟通
(一)声乐教学的抽象性声乐学习的乐器就是歌唱者的嗓子,它生长在人体里面,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歌唱的器官及其肌肉群的运动状态缺乏清晰的直观性。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以外,大多亲身示范,让学生从听觉上去认识与辨别声音。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一种感受和体验,从而对声音进行正确地调控。这种较为抽象的声乐教学无疑会给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师生之间能很好地沟通。师生之间沟通的效果,对声乐教学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教学的授课形式声乐教学有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但主要还是个别授课的形式,即一个教师一节课教一个学生。这种授课形式能使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接触较多,了解较深,彼此都在近距离体验对方,师生关系也较集体课密切。师生沟通得好,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表现力、创造力及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还能够建立很深的师生情。反之,则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影响。
三、声乐教学中师生沟通的理论分析
(一)沟通效果影响教学结果归因“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们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①声乐教学中,师生都会遇到教学效果好与不太好的情况,同时他们往往会去寻找效果不好的原因。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会导致对教学结果归因的偏差,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或出现暂时不顺利的情况时,如果不能及时与教师沟通,找出问题所在,可能会对教师的教学持怀疑态度,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认为是教师没有把自己最好的歌唱状态调整好,从而把没学好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学生一旦把声乐学得不好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时,可能会出现课堂上“你说你的,课后我练我”的现象,这对声乐教学和学习是不利的。与此同时,学生也可能归因于自己不适合学习声乐,对声乐学习有为难情绪。这些缺乏沟通的情况往往会对教学结果归因有偏差,从而影响声乐教学。
(二)沟通与否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张大均在《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指出:“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练习的感受及时与老师沟通,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总结。教师会从自身去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好与不好的原因,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语言表达是否清晰等。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提高了,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教学。
(三)师生的沟通能使教师的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位教师指导的不同学生会对教学方法的认识、理解不同,其歌唱上的感觉也就不一样。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说,“同时教若干学生,虽然教学原则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况”。②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声乐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不同的发声训练和演唱曲目类型等,有利于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声音训练,克服不同情况下的发音毛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声乐教学中提高师生沟通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亲其师,信其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是师生有效交流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适当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初步掌握歌唱方法的学生,方法虽然对了,但声音不一定好听,处于一种有方法的不自然状态,还需不断地磨炼。有点儿演唱程度的学生也会出现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的现象,这需反复练习,才能逐渐巩固下来,并运用自如。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有反复、有错误,进展有起伏的现象,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沟通也就能有效地进行。、
(二)提高教师自身演唱水平,使学生愿意跟教师沟通教师除了要熟知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外,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很难想象一位自己都唱不好的教师能够教好学生,就好比自己没有尝过梨子的滋味,却要告诉别人梨子是甜的。”③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师不太可能教好学生。在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等一些问题总要借助模仿来领会和理解。因此,教师应有一定的演唱水平和范唱能力。好的范唱与演唱经验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让学生产生钦佩与认可的心理。这样,学生才会愿意跟教师沟通,沟通也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让沟通能及时进行师生交流是否真的有成效,一方面是声乐教师传授教学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从学生那获得教学反馈的能力。教师要想从学生那获取其学习情况,还需有敏锐的观察力。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着上课,应密切关注学生课后的练习效果,学习中的情绪变化。如发现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表达,与教师进行沟通。只有把所困惑的问题予以解决了,才有利于学习的进行。笔者在教学中曾出现过这个问题。有位女学生唱歌时真声用得比较多,几乎没有头声。笔者逐步给她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主要给她轻声练习,体会头声,加强共鸣。刚开始练习的效果还比较满意,但后一段时间效果不佳。通过与她的交流,得知她自己觉得声音不够亮、不好听,想把声音唱响些。笔者让她认识到自我感觉音量大,声音响、共鸣足,常常是不正常的力量发出来的声音,这样容易养成许多唱歌的坏习惯,影响声乐学习,甚至会损伤声带。沟通使她又回到正确的方法上去练习,声乐学习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四)帮助学生解决声乐学习中的难点,让沟通起到作用声乐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的帮助时,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解决好歌唱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与教师沟通是有作用的。当学生下次遇到学习中的难处时,会想到与教师沟通,否则学生会觉得与老师沟通与否都一样,问题没得到解决。因此,声乐教师应具有“诊断”和“对症下药”的能力,为学生指出问题所在,并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有个学生苦恼她的歌唱呼吸问题,总感觉气息不够。笔者发现她是没有注意放松的问题,也就是唱完一句应适当放松。如果没放松,身体就处于比较僵硬的状态,影响歌唱的换气。笔者要求她歌唱时一句句的练习,体会放松。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歌唱时呼吸就不再感觉那么憋了,能按歌曲的要求进行换气。在后来的声乐学习中,她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五)教师应能让不同性格的学生与其进行沟通教师应能使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与其进行沟通。有的学生自我感觉较好,常质疑教师所传授的内容,甚至按自己所认为的方法去练习。对待这类学生,教师要积极与他们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对他们所质疑的问题要积极回应,对他们所谈的正确部分要予以肯定,取得他们的信任。而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他们往往不够自信,很少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要多鼓励他们,主动跟他们沟通。教学中多让他们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和自己的歌唱感觉进行总结,并表述出来。
传统声乐教学基本上是盲学盲唱,有的学校在琴房会配有一面镜子,学生上课也还可看见自己的演唱状态,但这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况且有的学校还没有这个设备。在琴房训练,缺乏舞台表演经验,一些随意的习惯动作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来,但自己却没有知觉。这对今后的声乐考试、上台演出、比赛都有很大的不良影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作用
1、发声练习时用动画片演示动作过程
学习发声,是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令学生最感头疼的。学生看不到老师的腹腔、胸腔如何运气,也看不到老师的声带、口腔发声时如何动作,往往是耗费很长时间仍不得要领。通过使用多媒体动画片来演示上述动作,他们可以看到口腔的结构,以及演唱高音和低音时各部位的不同变化;也可以看到不同的运气方式,以及腹腔和胸腔不同的模拟动作。有了这种直观的感觉,学生掌握要领的能力会大大地提高。
2、多媒体技术要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了教学当中,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因为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传统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特别是一些重点的内容,单凭多媒体课件上的几行字学生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教师应该利用板书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进行歌唱示范,引导学生解决歌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播放歌剧的录像片段
演唱歌剧歌曲是声乐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它比演唱其他的声乐作品时的表演性更强,但如果单凭看谱例和听老师的讲解是很难完成好的,这就要求学生对歌剧的情节和歌曲的大意有较好的了解。我们可以把歌曲从整个歌剧的DVD光盘中截取下来,把剧情和歌曲背景用文字显示,然后把这些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唱前播放一次,给学生初步认识,在教唱结束前再放一次,以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
4、提高声乐课中的理论教学效率
声乐理论教学,以加强和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为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歌唱发音的普遍原则,建立正确的声音理念。通过多媒体的文字、声音、影像、动画、图片相结合的演播模式来辅助教学,使教师把带有共性的问题便容易讲述清楚,节省了理论上课时间,还会使理论课程变得更为生动、直观,大大提高了声乐教学效率。
5、让学生学习、模仿舞台演出技巧
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资料,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去听去看,更好地去模仿演员们的舞台表演以及其对人物的刻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的时候也会变得轻松自如。特别是一些外文歌曲,学生们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去纠正自己的外语发音,使自己的发音更标准。同时,如果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能够理解作品的准确内容,他们在学习和演唱中就容易唱出作品中的真实情感,从而让听众产生共鸣。
三、结语
我们都知道,建楼之前要打好根基,楼房才能建得高,建得稳。根基要一天一天的建,同理,歌唱技巧也是靠一天一天累计而来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应当明白,声乐不是可以速成的。老师和学生都应当保持着良好而又平稳的心态,老师不可对初学者学生的期望过于高,学生也不能把自己的目标定得过高。老师应当让学生明白,声乐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步都必须打下结实的声乐基础。
二、声乐演唱技巧与曲目的训练和把握是关键
(一)技巧的训练
在最初学习时,先要学会正确的唱歌姿势,这不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训练时,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做到两眼平视有神,下颌内收,颈直不紧张,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稳定。声音的起音应该以小腹为根源,想象声音透过后脊梁,到脑后,到口腔后根,整个声音应是竖立的,而且是绷住的。在每次演唱之前应当充分地舒展开身体,放轻松,自然地呼吸。在最开始,老师不应当急于让学生唱太高的高音,当学生能够适应正确呼吸和打开喉咙之后,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扩展适当的音域。
(二)选择适当的曲目
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就是很多演唱者摸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在自己选择曲目的时候会挑一些对自己来说过于难的曲目,从而导致了演唱过程中体力不支,难以驾驭。还有,很多声乐学生对自己演唱曲目的熟练程度不够,准备不充分,如旋律的音准、节奏不准、歌词不熟悉、对演唱作品的历史和寓意不了解等等,演唱者在这样的状况下就匆忙上台演唱,必然会引起自身的紧张情绪。这就要求老师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曲目的作品,适合学生的水平能力,适合学生的音域。学生在台下的时候应当加紧练习,将音乐本体的节奏、旋律等等背记准确而又清楚,上台之后才能有充足的精力去演唱作品的情感。
三、自信心的建立是保障
大多数声乐演唱者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在歌唱的时候十分紧张,十分害怕,顾虑很多。有的初学者甚至只敢自己一个人“偷偷”地练声,人多时就不敢张嘴,放不开。有些歌者有高音恐惧症,演唱时杂念很多,怕丢面子,甚至在演唱表演时情绪紧张,完全顾不上表达歌曲的感情。自信心的缺乏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在于缺少舞台经验,锻炼的少,舞台经验少。一般来说演唱者初次登台或者登台少,就免不了临场紧张,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多,紧张就会慢慢消失,所以应该多参加一些演出,体会一下舞台感、提高自己的能力,从大量舞台实践中获得控制自己的歌唱心理。在舞台演唱时要保持外热内冷的状态。演出后要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声乐老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除了教授声乐技巧知识,一定还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当让学生深刻地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一个人的声音条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一定要建立每一个声乐演唱者的自信心。
四、个人的习惯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