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

鸟的天堂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鸟的天堂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鸟的天堂教案

第1篇:鸟的天堂教案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纠正别人的错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让学生自己及时反省。多种内容、多种方法、多种艺术的评价,正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评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呢?以往的评价标准是“以教论教”,即以看老师的教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而忽略的是学生的学。新的评价标准是“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来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诸如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及学生参与程度、自主自觉学习程度等。新的评价标准也注重老师的教,但它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等。

因此,我认为好的阅读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评价一堂课的成败,首先看其是否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语文课的喜爱和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善于挖掘潜藏于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善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才能使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身感悟、个性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放权,要少讲、少读、少写、少做,让学生多讲、多读、多写、多做,要给学生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激发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思考、质疑、问难、分析、理解、感悟、表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可以这样说:教师引导是否有方、落实学生主体意识是否到位,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关键。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过程。所以,看教学过程首先要要看教师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还要看老师是否起到组织者、引导者更多的是参与者的作用。其次要看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再次要看教师能否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时间安排科学、恰当。

4.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把激活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和沟通放在首位。他们总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力求与学生达成感情的交融,心灵的默契。他们总是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索、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学中,当自己一呼不能百应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或调侃、或煽情,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成效。而一名蹩脚的语文老师总是把安静的课堂、学生对老师的诚惶诚恐放在首位。他们说“我讲课的一个特点是需要课堂安静,稍有一点动静,我的课绝对要讲糟。”。因此他们的课堂往往是一片沉闷、死寂,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被动的看客。《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诸多能力,如: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试想:这样一节气氛沉闷、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语文课上,学生的诸多能力怎能得以培养?所以,积极向上、张驰有度的教学气氛是衡量一节课良莠的标尺。

5.充分落实教学目标

看一节课不仅要看落实是否目标,还要看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后反馈是否紧紧围绕、落实教学目标。此外还要看老师是否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此外,一节课里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节好的阅读课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实践呈现

2009年9月,我执教了研究课《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第七册第一组第3课,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片段(课文10-14段):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处具体写了鸟?

生:课文第12.13自然段具体写了鸟。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看你最喜欢哪句话。(指名读)

师:你喜欢写鸟的哪个句子?

生:我喜欢“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可见鸟儿飞得很快,我们只能听见它们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里写得非常美。

师:说明这儿的鸟怎么样?

生:多。

师:(板书:多)还有谁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到处都有,很多我没见过的。

师:你说得真好!那景色又美又壮观。(板书:叫 飞 扑)从这几个写鸟的动作的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生甲:鸟儿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生乙:鸟儿们很自由。

生丙:它们很快乐。

师:(板书:快乐)和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方法描写?

生:(齐答)动态描写。

师:作者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播放录像:群鸟在大榕树上纷飞欢闹)

〔点评: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欢闹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觉得这儿鸟非常多,而且颜色很鲜艳。

生乙:鸟儿飞起来的景象真壮观。

生丙:鸟儿叫声悦耳,非常可爱。那只小画眉鸟真像个顽皮的孩子。

生丁:鸟儿生活得很快乐,我也想变成一只鸟在那儿生活了。

师:用一句话说,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生甲:这个地方十分美好。

生乙:这个地方真是鸟儿幸福生活的乐园。

师:你说得真棒。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那为什么第一个打引号?

生:第一个打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那株茂盛的大榕树。

师:对,第一个“鸟的天堂”特指那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茂盛的大榕树,打上引号起强调作用。

〔学生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在教师指导启发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至此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师: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肯定和赞美的感情读读最后这句话。(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呢?

生甲:总结全文。

生乙:点题。

生丙:点明中心。

师:对。这样写还照应了开头,也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课文录音,让学生边欣赏边回忆课文内容。最后,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十分美好。

生:非常神奇,充满活力。

生: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多么和谐啊!

师: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不破坏美好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学完这篇课文后,在这个问题上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生:不乱捕捉鸟。

生:不乱砍伐树木。

总结: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留恋、赞美之情。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静有动,相映成趣,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文中有许多片段写得极为精彩,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三、个人反思

告别了“鸟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恋,而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1.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谈话导入环节中:“同学们,你想象中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抛出后,我预设了学生有这么几个回答:那里应该有很多的树?那里的鸟一定很多,那里的环境一定很美?然后针对问题,我来导入下一个环节。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初读课文后我问“同学们书中描写的鸟的天堂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同学们也很自然的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象说了不一样和一样的内容,很自然导入到课文重点部分:“大榕树”“鸟”。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意外

一直到课堂快结束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要求学生说说学习品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印象时,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谐。

之前,我预设了好多的答案:“美”,“神奇”,“充满活力”或是“人间仙境”,但都不如那份“和谐”来得更为贴切。可是,当时的我只是一句简单的评价:“说得真好”就过去了。其实,那真是一个绝妙的回答!在展示课完后,作为补救,我和学生围绕“和谐”展开讨论,挖掘出了榕树之所以旺盛的秘密:因为榕树的根和土是和谐的,小岛的水和树是和谐的;我们挖掘出了鸟之所以快乐的原因:因为人与鸟是和谐的,鸟与树是和谐的。这么多的和谐才是使得那个小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如果我们期待更多的“人间天堂”,就要努力去营造和谐,这不也正是现在这个社会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这份意外的收获让我和学生对这“人间乐园,鸟的天堂”,更添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3.遗憾

可是当时,我的评价太肤浅!

对于我,因为一次简单的、敷衍的评价错过了一次精彩的生成,错过了一个可能出现的课堂亮点;对于那位学生,她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的良机,错过了对自己独特感悟的肯定,错过了被所有同学赞赏甚至崇拜的可能;而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更是错过了一次对文本魅力的深刻感受,错过了对和谐课堂的亲身经历。

4.思索

这次遗憾,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也让我看清了在教学评价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第2篇:鸟的天堂教案范文

关键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日新月异,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重知识向能力发展转化,由培养尖子人才向普通综合型人才转化。尽管素质教育开展近三十年了,各地就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有不同的发展和看法,究竟采取哪几种合适,还需因人、因学科、因教材内容来确定,自己对素质教育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的看法是:

1、教案设计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的时间与内容,根据儿童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规律,培养指导学生注意掌握和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以养成良好自主 学习习惯。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疑问:“鸟的天堂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没有解答,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学生有了疑问,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通过“悬疑”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去思考,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行解疑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语文的乐趣。

2、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

教育教学要根据课前准备的教案面向全体学生,灵活的开展自主教学。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尽可能多的提供服务与帮助,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

①课堂教学,注重认知过程,发展思维能力。知识的认知过程,包括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启发学生思维、激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认知过程时,要让学生自主的充分的发表意见,减少暗示,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或保留有争议的意见(因为同样的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不同形状圆)以激励和保护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②加强学法指导,培养会学能力。要体现学生自主学,就要体现教师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方法。现在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发展的时代,教育亦应跟上时代的形势。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学会自主学习的人,不懂信息技术的人。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掌握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指导学生向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潜意识。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一文,当讲到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有个细心的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在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没有马上直接回答,而是做了个小实验,我指着一块本来已经破碎的窗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兄妹没有打碎花瓶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他撒了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出问题与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思维潜能。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一些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知道怎样去学习、探索新知R,掌握新技能。”德国的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众多事实说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重视学法是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学法指导的改革,是高层次教学方法的革新,这也是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必须适应时展的需求。

3、对学生综合评价,体现合理性、科学性、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健康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从当前看,主要学科的考试成绩已不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正确合理的评价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过去教育管理中最普通、最简单的教学方法,如体罚学生、言语刺激、好坏对比等方法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以此来压迫学生按照教师评价的标准塑造发展自己的个性,现在想来是多么的失败,现行的教学评价提倡:一是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已有的特长;二是针对缺点不足,采取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促使学生自我调解,发挥特长,克服缺点,纠正不足;三是改革考试制度与检测手段,要求学校改变过去一张卷定终身的评价方法,推行“三三制”学业评价方案,即口试、笔试、试验操作三试结合,平时、期中、期末三结合,百分制、等级制、评语制三结合。强化了学生素质评价的全面、全向、公平与合理。

4、充分考虑各学科的特点,在组织教学时打破课本与课堂的限制。

语文课,要考虑其基础性、综合性特点,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现状,一方面要逐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实行开放阅读,允许学生将课外读物带进课堂,丰富学生视野,扩大知识与信息的了解量。另一方面是打破课堂的限制,将课堂教学灵活的引向课外,校外,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野外实践。如数学教学、自然教学等学科都可以把课堂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开展,通过观察自然、社会,体验劳动与生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真实、自然的把握自然、社会中有规律的东西,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与运用知识能力及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第3篇:鸟的天堂教案范文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一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向一身西服着装的我,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一次导游”“导游?导什么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

二、走出课本,再现生活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地球的面积尤其是陆地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人在上面?地球的资源现状如何?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我有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条河,河边正有一个人拿着毛笔蘸着河水写毛笔字呢。学生立刻就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语文的作用,我让学生课下作一个小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待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趁热打铁,我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或图或文,做成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宣传。做完这一切后,再让学生课下观察这一做法有没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我调查的地方乱扔垃圾的少了。”“我们调查的地方,折树枝的少了。”这时的学生兴致高涨,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感到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至于从中学到多少知识,是怎么学到的,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这比起在课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讲道理要强多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不受教师的指使,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师生换位,同教同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现在还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与现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第4篇:鸟的天堂教案范文

一、课堂要多些民主与和谐

教学民主是学生进行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的前提。没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中就不可能尽情绽放,创新意识就不可能真正产生。课堂中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情感融洽、心理协调,能使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实践、创造活动进入理想境界。反之,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太“冷”,学生就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维动不起来,哪来自主实践、自主创新?

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应确立“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的理念,尊重差异、学会包容、公正评价。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能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落实应有的学习权利。允许学生在课堂中出错,允许学生质疑教师与教材。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而不是揣度教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及时进行表扬;如果一个孩子很努力地学习,即使成绩不理想,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其次,教师要学会欣赏、呵护童心。特别要学会欣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好奇与想象,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动机,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冲动,但它们是珍贵而不稳定的。课堂要留住那些珍贵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需要懂得孩子的好教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片好奇爱问、自由想象、自主创新的天地,顺应自然地陶冶其天性,激发其创造意识,点燃其思维火花。

第三,教师要善于留白、学会等待。留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成全。在课堂上,在对话中,在困难面前,老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机会作出自己的回答。在课堂上,面对一些问题,如果老师不急于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静心思索,去讨论、去思考、去合作,很多时候学生都能自己顺利解决。课堂期望的就是学生豁然开朗的那一刻,灵光乍现的那一瞬。

二、课堂要多些自主选择

学会选择是一个人适应时展的需要,能够选择是体现学习自主和创新的第一要素。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更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的体现,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创新意识的真实萌发提供了可能。课堂教学应在更多环节上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多创设一些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

1.学习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如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段式或层次,更多的课文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描叙。这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爱读、体会最深的部分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如《将相和》中的三个小故事,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爱读的一个故事进行研读,说说廉颇、蔺相如、赵王、秦王这四个人物中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2.学习方法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习的方法有千万种,而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自觉地运用着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法,并通过总结交流,相互借鉴,不断地优化学法的运用效率,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3.练习内容和要求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应当承认学生的资质有差异,基础有好坏,因而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一些弹性练习,多一些弹性要求,不能一刀切。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的机制有很多,如学习伙伴的选择、情感体验的选择、想象空间的选择、甚至对教材学习先后顺序的选择,等等。一句话,教学中选择机制的运用,是教师现代教学思想的体现,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真实保证。

三、课堂要多些质疑与批判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性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无从谈起。“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质疑和批判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应利用思维差异的学习资源,产生多维对话的学习形式,在全程的思维碰撞和对话反馈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的能力。思维碰撞是自主学习的要求,是合作学习的表现,是探究学习的内涵。创新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智慧是思维碰撞的果实。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留意学生在学习中的质疑和批判性学习,这样的创新意识培养随时随处俯首可拾,遗憾的是现在学生缺少这样的课堂时空。

我在教学六年级《穷人》时,有学生当堂质疑:“用‘温暖而舒适’形容桑娜的家庭是不合适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同学赞同该观点,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大文豪托尔斯泰不会用错词语,可一时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我改变原来的预设,让学生研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展开对话。

先讨论用“温暖而舒适”形容桑娜的家不适合的原因:吃得差、穿得差、住得差、生活苦、工作艰险等,特别是邻居西蒙一家的凄惨遭遇更说明了不能用“温暖而舒适”来形容穷人家庭,感受到“穷人的穷”。再讨论作者用“温暖而舒适”来形容的理由:桑娜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孩子睡得香甜、夫妇二人互相关心体贴、家庭感觉温暖,与西蒙家比较更显“温暖而舒适”,尤其是桑娜夫妇不约而同做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的高尚行为倍显“温暖而舒适”,深切感悟“穷人不穷”。这样的思维碰撞,学生学得主动,觉得有效,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

四、课堂要多些尝试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比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比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难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会感到恍然有得的,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先学生尝试,后教师指导,强调的是主体的尝试探究,自求得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尝试可以是无时不在的。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了适应群体教学的特殊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瞄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和基点,考虑设置比较集中的“尝试中心”,实行以点带面、以中心带整体的教学策略。所谓“尝试中心”,就是组织学生能开展自主尝试活动的一两处基本点,它必须是紧扣教学目标的中心问题,有较大的覆盖面,有比较宽的跨度,有一定的难度和新颖度,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充分合作,同时又能照顾差异,调动不同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一只小鸟》时,我紧扣“清——轻——和——美”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和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对话文本,品析语言,感悟创造语境,体验其中的语言美和人文美。

师:“清——轻——和——美”这样的描写方式很特别,我们很少见到,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请大家先读读这一句话: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清——轻——和——美”的什么?

生:我读懂了“清——轻——和——美”在形容小鸟的叫声悦耳动听,连大自然都听得陶醉了。

师:大自然都听得陶醉了,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生:我是从“倾听”中读懂的,倾听是在说大自然听得很专心、很投入,全神贯注,像陶醉了似的。

生:我还从“含笑”中读懂了小鸟的歌声很动听,因为含笑也说明大自然很喜欢听,被小鸟的歌声陶醉了。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老师想听听你们读的小鸟的歌声有多美。(生有感情地练读)

师:小鸟这么美的歌声到底是怎样的呢?

生:是清脆的、美妙的。

生:是轻柔的、是美好的、是和谐的。

生:还是轻快的、柔和的。

师:是啊,歌声中有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接下来请同学们比较体会,如果把“清——轻——和——美”中的“——”改为“、”感觉会怎样,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句话里的“清、轻、和、美”用得不好,让人感觉小鸟的歌声是一会儿清脆、一会儿轻快、一会儿柔和,断断续续的。而课文中“清——轻——和——美”是连贯的,这么多美妙的感觉同时在一起。

师:你太有水平了。是的,这里的“——”也叫破折号,表示连接不中断的意思。你还从哪儿读懂了这“——”表示这么多美妙的感觉同在一起的?

生:是“满含”。说明小鸟的歌声清中有轻、轻中有和、和中有美,互相包含。

师:这么美的歌声,你能把它读好吗?这么可爱的小鸟,你能读给我们听吗?(生再有感情地朗读)

五、课堂要多一些学习方式

课堂中应该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智慧的挑战,面对千万种挑战,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探究,也可以讲授;可以小组合作,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集体交流;可以以读助学、以练助学、以议助学,也可以画一画、演一演……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生动了学习,精彩了课堂,激发了主动,生成了创新,使课堂成为学生愉悦学习的“娱乐坊”、自主活动的“操作间”、创新学习的“学习场”。

在教学四年级《鸟的天堂》时,我让学生通过画板画学课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板画: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先画一棵大得不能再大的榕树,以表现“鸟的天堂”的高大美丽、枝叶繁茂;再画一次多得不能再多的鸟儿,以体验鸟的天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树鸟对话,感悟“鸟的天堂”中人、树、鸟相生相息的愉悦与和谐。

如在学生画了一黑板的大树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的大作,你觉得这幅巨大的板画,最能表现的是什么?请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生:我们画出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

师:你从哪儿读懂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

生1:作者说“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就是说大榕树把能长的枝和叶都长出来了,生机勃勃。

生2:课文中说:“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我觉得真有点密不透风的感觉。

生3:我从“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读懂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

生4:老师,我们还画出了榕树的高和大。

师:你从哪儿读懂了榕树的高和大?

生5:“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只一部分树枝就像一棵大树,那如果是整棵大树,真不知有多大了。

生2:作者说:“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我想作者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了,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说明这棵榕树是出奇的高大。

生3:我从“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树叶绿得可爱。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中读懂了榕树的高大和枝叶繁茂。第一“河面变窄了”,那是因为榕树实在太大了,把河道都挤窄了。第二,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说明这棵榕树的枝叶实在是太繁茂了,挡住了视线。

师:看来同学们读书的能力远远高于作画的本领。细看这幅巨大的板画,老师总觉得有点遗憾,你们讨论一下,是什么?

生1:画得不够美丽。

生2:画不出树叶上颤动的生命。

师:树叶上怎么会有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1:那是因为大榕树的养分充足,生命力旺盛,树叶实在是太绿了、太鲜嫩了。

生2:这么多嫩绿的,不,翠绿的树叶,因为树叶水分充足,在晚霞的映照下,就更显得明亮了,刺着人的眼睛。

生3:我有补充。这时如果有微风的话,风吹树叶晃动,就让人觉得一个个新的生命在树叶上颤动。

第5篇:鸟的天堂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效;语文;教学;课堂;优化

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其核心在课堂,关键是思维对话,目标是和谐高效,这是一种完全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切的体会到新课改所带来的新变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构建生本高效型课堂应着力优化备课、上课和检测三个环节。

一、要优化备课环节,精心做好教学预设

要想上好一节课,我们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潜心研读,并做好教学预设。一个语文教师若没有对自己文本进行一番精心研读,没有做出科学的教学预设,那么高效课堂就成了空谈,教师教的“高效”和学生学的“高效”就更谈不上了。教学预设要尊重差异,讲求实效,分层管理,不能用单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应在原有的教案上进行创新。预设要备好各个环节,知识结构、重难点、课时划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学生活动、学法指导、内容整合、习题设计、板书设计、教后感等都要设计周全。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重在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匆匆》时,我作了这样的预设:

(1)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认识本课8个生字,要求会写。

(2)了解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3)再读课文,弄清各自然段大意。

(4)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情感的表达效果。

二、要优化上课环节,准确把握好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文化修养、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将面临着新的冲击,新的困惑,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准备,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反思的问题。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角、主体作用,所以预习后如何演绎课堂,我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方法,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紧扣“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学习过程分四步进行:①初读课文,理线索。教师引导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学生自读,整体感知。②自主学习,谈感悟。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进行自主学习,以发扬民主,弘扬个性。我采用了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现了合作学习之奇妙。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③主动探究,悟“环保”。《鸟的天堂》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联系生活环保教育更表现出我对生活即课本的现代教育观。④综合实践,练“能力”。让学生搜集材料练“查阅”;学写解说词练“习作”;学做导游练“交际”,无不是在讲读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会搜集、运用、交际,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度是重心的转移,这一变革,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切实体现出学生是“演员”,而教师是“导演”,把最多的时间拿给学生。新课标指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一堂课中,通过几名学生不同角色的“表演”,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使学生正确把握人物的心理特征、事件的因果关系等,这也即将帮助我们完成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从中也体现教学理念的综合性。例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首先我就叫学生在课前把文中的内容编成剧本,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出来;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很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刻。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语文课的教学收获、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感。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问学生答,教师准备好问题,学生答出预设性答案,如果学生说的答案与老师说的不相符合,老师就觉得这个答案是错的。现在,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看待问题要从多角度出发,要有不同的观点,只要能够说明自己的理由即可,当然,这并不是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有科学性的。例如说:有的学生他的思想就有些偏激,不能像其他学生想象恰到好处,说得到位。还有的学生想象到位,但不善于表达。比如说我班的吕昕迪,我刚教的时候,从来没看见她举手,不管是这个问题会不会?那么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巧妙进行引导。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树立“问题”意识,不过教师要鼓励表扬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让所有的学生都来参与探讨。但是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有学习的收获,从收获中找到学习的真谛!

(三)让娱乐性始终贯穿整节课堂。

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知识的乐趣,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要把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要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更形象地说,就是应该让课堂里的气氛动起来,一旦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就变得非常自然,学生听课不会感觉疲倦,教师一堂课下来也因为有成就感而不会觉得太累。

如何使课堂里的气氛动起来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首先,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最鲜活生动的例子和最简洁直观的推理和基础知识讲清楚明白。一个好的教师要具备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的本事。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形成积极思维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眼、口、手、脑等各种感官与活动中去探索新知、获取知识。最后,教师要留心处处皆学问,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平时多看多听,多积累素材。这些素材不一定是本学科的东西,可以是历史的,生物的,心理学的;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国外的,积累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的素材,可以作为上课的备用材料。教师上课之前可以想一想如何把课堂的内容和平时积累的素材联系起来。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有幽默感的教师最受学生的欢迎。教师恰当运用幽默可以增添师生的生活乐趣,消除师生教学时面临的困境,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精神放松,使教学气氛更加轻松融洽,教育教学更富成效,而且也会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教师都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尝试学习过程,给他们以自尊和自信;同时,鼓励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要优化教学检测环节,发挥好检测的教育功能

教学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借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检测评价方式往往仅注重对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和成绩的判断和测试。而检测评价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因此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在最近几次教学检测中,我大胆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仅重视检测结果,更注重检测过程的教育作用,使教学检测活动成为推动学生前进的一个“加油站”。检测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还可以营造一种宽松、民主、乐趣无穷的氛围。

第6篇:鸟的天堂教案范文

一、教学的任务、目标。一方面,它应该是具体而科学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是合理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应该有生命力,能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的准备基础,能让学生感兴趣,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所以,在评价上我们应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度,关注教学过程的组织程序与活动节奏。

三、教学活动的氛围。教学氛围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当构建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它应该是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是让每个参与者身处其中都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

四、教学效能。可以归结到三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的程度;二是解决问题的代价如何,投入产出比例是否恰当;三是能否引发继续学习的意愿,能否促进发展。

五、创造性增值。一节好课,应该是能够体现出教师个人特点,与课堂实际密切结合,有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所以,要鼓励教师大胆创造,允许教师探索的失误。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认为课堂教学不必为刻意迎合某些规定而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至于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板书设计等具体教学环节,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决定。对教案的要求也不再苛求篇幅和字数,而是好用、实用、有新意。以下就我教研活动中的成功课例作一下好课的评析。

一堂好课是经教师精心设计的独具个性的课。

没有个性就没创造。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

比如说有效率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是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学习的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一堂好课是具有生动语言表述的课。

讲课中对语言有三点基本要求:清楚、得当、艺术。做到用词准确,用语恰当,讲话的速度不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情绪不急不缓,既在关键时刻有激情,又注意讲课的大部分时间心平气和。要求语言简捷、生动、自然、有哲理。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老师应这样处理:“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很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声情并茂地成功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是多么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啊!

一堂好课是师生互动知识全面的课。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样的课堂,老师、学生都会有不同感悟。

比如上《鸟的天堂》一课时让同学们想象小黄莺兴奋地唱着什么?可写诗词、写句段、作画。上完课后,可再次借用广告语“精彩超乎期待”作结束。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课堂师生都有所获。

另外, 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而且统得过细过死。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而不能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

一堂好课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课。

这堂课首先是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好的课还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并与教师课堂教学现实实现融合,而使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第7篇:鸟的天堂教案范文

一、读得进,是完成阅读任务的前提

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案,走过场式地让学生读,根本不顾学生读没读完、读没读进。来看特级教师武琼执教的《黄河象》一课,初读时,武老师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读,读完的可以坐下。当学生们陆续坐下后,有一个学生站在那里结结巴巴地又读了五分钟。此时,听课的老师们有点儿着急了,而武老师并没有不耐烦,她认认真真地听其读完坐下,并给予了表扬。那个学生显得很兴奋,从来不回答问题的他一节课发了三次言,最后一次还非常精彩!课后,武老师说:“这个学生能勇敢地站着坚持读完,本身就是好学和诚实的优秀品质,如果你武断地让他坐下,很难想象他将来会怎样。所以,不要打断他。我们语文老师不要以讲代读,不要停留在浅层次的、形式上的读。这样学生不仅读不好、读不进,也悟不出,学生的认识也不会发展,教学目标也不会完成,语文教学仍会停留在高耗时、低效率的怪圈里。”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地读、主动地读、充分地读,只有读进去了,才能为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读得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现在大部分教师唯恐学生不理解,不厌其烦地提问和分析,其结果正如一些专家所说:“教师是把一个美丽的花瓶打碎,手中却拿着一小块问学生:‘花瓶美不美?’”这个比拟虽有不妥,却真切地道出了我们不让学生去读书、去感受的弊端。而破除这一弊端的唯一途径就是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

例如《瀑布》一课,几行短短的诗,却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瀑布之美,那“如烟、如雾、如尘”的美,讲是讲不出来的。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合上双眼,用全部的身心去体验语言情景,学生情感和课文内容产生对接,虽然一时说不出瀑布到底有多美,但脑海中却分明已感受到。再如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脱险记》,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团团围住”等词(这些词语与文章内容联系密切),此时,于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自己解释或让其他同学解释或自查资料解释),而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完第一遍后,于老师问:“对刚才提的问题是不是多少明白点?”少部分学生犹豫地点头。再读。第二遍后,于老师又问:“这回是不是又明白一点?”有部分学生肯定地点头。于老师范读第三遍后,“这回是不是明白的更多了?”大部分学生点头,极少部分疑惑,接着于老师要求像他一样放声再读一遍。四遍过去,于老师感到时机成熟,才找了部分同学根据读书时自己的理解去和老师一块儿做动作,原来明白的此时更深刻地领会了,不明白的也豁然开朗了。就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更明白了词语所在句子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杂草的蛮不讲理和小稻秧陷入危险的无奈),通过于老师这样巧妙的处理,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只有在反复地读当中,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意蕴,领悟它的内涵。再如《鸟的天堂》中“这美的南国的树”,我想任何一位教师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也不会把这个句子讲得更传情、更动人。那么,只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把不可言传的情感领悟出来。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才能使其悟得出

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悟出方法。

放手让学生读,教师的作用就要体现在参与、指导、引导、评价上,“放手”并非不管不问,教师要指导、引导、疏导,再加上适当的评价,成为学生“读进”和“悟出”的桥梁。我上课时,经常说,“读得不错!”“有自己的感受!”“你和他读的不同,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等等,主要作用就是放手指导、疏导,以帮助学生悟出。但是,有时候还是需要老师示范的,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收,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生学。

于永正老师教《小稻秧脱险记》,“收”的时候,并不是老师直接说怎么读,而是重在让学生从老师的示范中去感悟、去领会。“放”的时候,经常说这么一句话:“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你就怎么读!”一句极普通的话就能使学生深知“感有万端之异,言有万态之殊”的神奇,只有让他按自己的想法读,他才能融入文章之中,不断揣摩调整自己的朗读,使自己的感情流露与文章所蕴含之情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