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学专业学什么范文

中医学专业学什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学专业学什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学专业学什么

第1篇:中医学专业学什么范文

当前,“办什么样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已成为各中医药院校迫切回答和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反思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学术争鸣、中医理论没有突破、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衰减等弊端。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

(1)在招生取向上,中医专业应招理科考生,还是文科考生?现在主要是招理科考生。中医学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哲学思辨能力。目前中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文史哲和“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往往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

(2)在课程设置上,应多设中医课程还是多设西医课程,两者各应占多大的比例?现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医特色不够突出,西医课程比重偏大,中医课程课时不足,两者约为1:1,且中医课程仅总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约1200学时。中医教育西医化,甚至有的以西代中,中医院校实际上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院校。中西医各有其宏大的理论体系,本科5年学好中医已经很难,何况两者都要学,结果是顾此失彼,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医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中医不精,西医不通”,成为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特征。

(3)在教学流程上,入学后应先开中医基础课,还是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现在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课,违背了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思维方式相互抵触,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甚至有些西医授课老师对初学者灌输中医不科学的思想,严重影响学习中医的信心和效率。如此,加之就业压力的增大,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有很多不相信中医,甚至出现了学历层次越高,越不相信中医的反常现象。

2.中医药学科的特点与教育的特殊性

中医药学植根并孕育于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取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气象、植物等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人文与科学相统一并体现东方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知识体系。其学科内涵是以医学知识为主体,以调整生命状态为目的,具有多学科交叉,复杂性的学科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素有重人文轻自然的显著特色,面对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等生命现象,中国历代医学家采用中国特有的人文形式进行描述和阐释。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成为构建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则成为贯穿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思想理论的指导和渗透,才形成了中医学以‘气’为核心概括和描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阴阳五行作为构建人体生理病理、诊疗治疗体系的基本模型,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确立了宏观整体和功能态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传统医学结束非系统的自发发展阶段,完成了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3.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与发展

第2篇:中医学专业学什么范文

中药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与方剂学的桥梁课程,对今后方剂学以及后续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本校开设的《中药学》课程而言,不仅在医学专业本科开设,而且在非医学专业本科(如中医英语、医院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法学等专业)也同样开设。由于非医学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学时数少(36学时),使学生的中医基础薄弱,加之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足,兴趣不高,因此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随着各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开设,《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亟待改进。中药学涉及的知识点很广泛,既有已经学过的中基、中诊的知识点,又有还未学习的方剂、中医临床课程的知识点,而且中药学是单味药的讲解,讲的药味多了,学生容易混淆,这些都增加了中药学教学的难度,尤其给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仅有36学时)带来了挑战。笔者近几年一直承担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工作,现就其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对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议。

1精讲章节概述

由于我校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课时仅为36学时,因此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有重点的讲授。笔者认为精讲章节概述是关键。因为章节概述概括出了该类药物性能功效的共性特点,将章节概述讲精讲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各类药物的普遍规律,再学习每章具体药物时,只须掌握其个性,比较各味药物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了,这样有主有次、有常有变,可以避免重复学习和记忆,省时省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老师授课效果,收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成效[1]。

2精简教学内容

我校的非医学专业的中药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学苑出版社的《中医学基础概论(下)》,这本教材是将中药和方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每一部分各用36学时来讲授。由于课时数有限,因此教学内容要精简。

2.1精简章节这本教材是高学编的《中药学》的精简版,各论部分有20章,涉及293味中药,如果逐章逐药的讲解,是不可能在36学时讲完的,即使勉强讲完,也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学生一知半解很难对每一味药有清楚的认识。因此,与其这样,还不如选择重点章节进行讲解,将重点药物讲透。笔者认为驱虫药、外用药、涌吐药临床使用率很低,可以少讲或不讲;消食药、开窍药、泻下药(大黄除外)作用比较单一好理解,可以粗略地讲;清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药味多,药味之间有很多共性,因此为了便于记忆,我要求学生掌握所谓的“要药”,如蒲公英是治疗乳痈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肺痈的要药等,这样记住简单的几个字就能将清热解毒药的个性特征牢记于心了。其他的章节临床应用多、药物功效比较多样,因此需要重点讲解。

2.2精简药味中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中药学》教材收录了500余味中药,非医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仅收录了293味中药,虽然药物少了,但是相对于36学时而言,药味仍然很多,因此需要对要讲解的药味进行精简,笔者认为精简的原则有三:一是重点讲解每一章学习要求中需要掌握和熟悉的药味,只要求了解的药味简单介绍即可;二是重点讲授临床上使用率高的药味,三是重点讲授方剂学中出现的药味,以便后期方剂的学习。

3正确处理中药性能、功效与应用的关系

每一味中药都有性能、功效、应用的介绍,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讲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性能决定功效、功效决定应用,不能只讲功效和应用而不讲性能,因为性能是一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有毒无毒的介绍,它直接影响药物的功效,而且有些药物的功效可以从性味推导出来,这样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将总论中的药性理论应用到具体药物的功效分析上来,使学生认识到药性理论的应用价值,同时能够加深对中药功效的理解[2]。另外,我们不要认为应用中涉及很多疾病和方剂,认为学生没有学习临床和方剂理解不了,就不讲解药物的应用部分,中药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治病,学生学习中药也想学以致用,因此在讲完性味功效后,应该介绍这味药物的临床应用,包括能治什么疾病,有什么有效方,还可以举一个经典的病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这味药物的认识。

4随堂携带中药标本

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中药饮片辨识课,学生对真实的中药饮片缺乏感性认识,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虽然,我们的课件上都有每一味中药的照片,但是终归不是真实的中药饮片,不如真实的中药饮片更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笔者建议老师可以将本节课要介绍的中药标本带到课堂上,感兴趣的同学课下还可以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使学生对所学的中药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笔者有一次将菜市场买到的荆芥、鱼腥草、穿心莲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验证了鱼腥草的味道,闻一闻荆芥的辛香味,尝一尝穿心莲的苦味,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5设立2学时的中药串讲课

虽然学时有限,但是在短学时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所有章节介绍完了,最后应该留出2个学时的总结串讲课,除了介绍每一章节的药物共性和个性以及常用的相须组合外,还要介绍章与章之间药物的配伍关系,如活血药常配伍行气药,以增强活血的作用,如丹参配檀香、或砂仁,就是有名的丹参饮;补血药常配伍补气药,增强补血的效果,如当归配黄芪,就是当归补血汤,这样串讲后能够增强学生对中药的整体认识,初步建立中药的配伍意识,为接下来的方剂学习奠定基础。

第3篇:中医学专业学什么范文

Abstract: Formulaology is an important but difficult TCM foundamental course.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a way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nd interest and to make the formulaology learning not so difficul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teaching measures of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djusting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in different TCM major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oven cases, reciting prescription songs, clinical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experiment.

Key words: formulaology; learning motiv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方剂学是中医学中连接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课程。方剂学的学习不仅要有中医基础理论学、中医诊断学及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又需要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思维,因此学习难度较高,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成绩不高。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因此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方剂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受三方面

第一作者:李君玲,讲师,研究方向为方剂学配伍规律。 E-mail: julian1224@ccmu.edu.cn

*通讯作者:李明,教授,研究方向为方剂学配伍规律。 E-mail: mingmuzi@163.com

支配: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交往动机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的、源于外部原因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是为了维护个人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源于内部推动力量的动机;求知欲是一种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内部学习动机[2-3]。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本教研室方剂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方剂学课程中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进行探讨。

1 明确?R捣较颍?适应不同“交往动机”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中不同行业的需要。一门课程讲授成功的标志,亦在通过不同的讲授方法满足不同专业知识的需求。方剂学是学习中医的主要课程,也是中医、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医、中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有明显不同,中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以医师为主要就业岗位,而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则以药师、新药研发和药品推介等为主[4-5]。故笔者认为,在对中医、中药2个不同专业的方剂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应针对其不同的就业方向,选择不同的讲授内容,以适应不同就业岗位的“交往动机”,从而调动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方剂学的积极性。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教师为其准备了更多的病案讨论、临床见习等机会,符合其未来医师临床诊断、处方的“交往动机”需求,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讲授过程中除包含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等核心知识点外,适当添加传统方剂的现代研究进展、已上市的常用中成药、方剂的不良反应等实用性知识作为课堂的拓展内容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各专业的学习深度,同时在讲授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时,结合方剂中的配伍核心点,使其知其所以然,促发学生学习方剂学核心配伍知识的兴趣。由于加入了更多新的课堂素材,在选择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授课内容时,应以“必须”“实用”“够用”为原则,对方剂内容进行精编简述,突出中药学专业的特色[5]。

2 难易病案结合,成就“交往动机”与“求知欲”

对于方剂学课程的学习来说,以临床实际案例作为方药讲解的切入点,可有效激发学生对相应处方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其原理类似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6]。但是,选择什么样的病例更为适合临床教学的讲授是教师面临的问题。目前多数方剂学教师赞同选择发病率高或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典型证候特点的简单临床病案进行病例引入,从而顺利成就“交往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与学生座谈中,多数学生也认可这种做法。

尽管如此,方剂学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经典方剂的学习,掌握其配伍规律和组方结构,从而得到“举一反三”“知常达变”的效果。通过易引起学生兴趣、证候典型、浅显易懂的病例,固然可以较容易地导入所要学习的方剂,但是重复简单的临床病例又容易导致学生兴趣下降。而中医临床的重要核心是证候,只是引用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某一典型疾病病例容易使学生产生专病专方的误解与记忆,却会忽略中医以“证”为核心的治疗理念。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指出,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7],只有在不断解决旧问题,又面临新的更难的问题时,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才不会减退。因此笔者认为,在方剂学课堂中除需引用一些典型病例外,还要收集一些疑难杂病等非典型验案作为学生的病例讨论,以学生作为主体判定该案例应当使用何种处方。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医以“证”为核心的治疗理念。只有把握好患者的核心病机证候,对证处方,才能效如桴鼓,达到讲授中医方剂学的最终目的。

3 方歌自编,促成“成就动机”

方歌因其以诗歌形式表现,朗朗上口,便于掌握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及配伍特点,因此方歌背诵历来是教师所推崇的记忆方剂的有效途径。尽管经典的汤头歌诀及各版教材所列出的方歌都是经过前人的仔细斟酌与锤炼而成,但是学生在背诵时难免有为背方歌而背方歌之弊。对于考试时所面临的药物组成、主治病机等相关考题,可能能通过背方歌迎刃解决,但是在遇到临床上的实际病案时,则可能由于没有从理解角度对方歌进行记忆,从而不能迅速想到对应处方。因此,与其要求学生严格遵照汤头歌诀进行背诵,不如鼓励学生自编方歌。前提是教师对方歌组成提出要求,如必须包含药物组成、主要配伍、针对的病因病机等,定期组织学生对自编方歌进行展示及解说,教师进行点评,奖励优秀。通过赋予学生编方歌的作者身份以及奖励的激励作用促成“成就动机”,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方药组成配伍的兴趣,达到方剂学学习方药组成配伍内涵的真正目的。

4 临床见习,成就“交往动机”与“求知欲”

方剂学是中医学中连结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是学生通往临床学习的入门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践思维的最佳时期。因此,在方剂学开课的同时,即可组织学生进行一定量的临床见习活动,尽早成就其“交往动机”与“求知欲”。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可安排学生跟随名老中医门诊抄方。要求学生在方剂学课程结束后,完成一份临床验案品评,并组织开展相关病案分析组会,教师进行点评。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安排去临床药房尤其是中成药房进行实习,同样要求学生在方剂学课程讲授完毕后,完成一种中成药使用病种的调查并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有了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交往动机”与“求知欲”,增加其学习方剂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要求学生完成验案品评或者中成药使用规律的调查作业,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方剂学中的内在配伍规律及临床实际运用,寻找方剂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契合点,从而达到学习方药组成配伍内涵与临床应用的最终目的。

5 科研创新,激发“成就动机”与“求知欲”

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普通教育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研究和自主思考的能力[8]。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方剂学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讲解经典方剂的配伍组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配伍规律组成新的方剂,以适应临床中“证”的不断变化。这种临床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方剂学教学的核心难点。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与方剂学的灵活掌握配伍方法的目的相契合,因此将方剂学教学与实验相结合,鼓励中医学专业学生运用所学配伍规律,熟练变换中药组成各种方剂,并通过实验课方式对其疗效加以验证,恰是一种极好的强化配伍理论学习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实验结果是否与自己的预期目的相符又可促成学生的“成就动机”。

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方剂学创新教学的目的在于为未来从事中药新药研发奠定基础,学生应结合目前的常见病,查阅相关文献,从所学方剂学中选择名方,结合当今新药研制、剂型改革、成方改良等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讨,设计科研思路,撰写科研方案和标书。教师对其方案进行点评,并可选出优秀方案推荐参加课外科研比赛项目等。通过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可有效激发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求知欲”与“成就动机”,调动其学习方剂学的主观能动性。

第4篇:中医学专业学什么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中医学;体会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一大"国宝",是传统医学文化的结晶,其独特的辨治理论在慢性病、养生保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其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治疗疾病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任务。另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西医院各科使用中成药的概率并不低于中医科。由此可见,中药已广泛被西医临床各级医师使用。在西医院校中开设中医学课程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医学 西医学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中医学设置在大三,对于接受了大量现代医学教育之后再接受中医学教育的西医院校学生,接受中医方面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障碍。

1中医教学内容

《中医学》 教材所含内容较多,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针灸学中的部分内容,而我校教学总课时70 学时,分两学期讲,第一学期讲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部分内容共36学时,第二学期讲中药、方剂及针灸学基础三部分内容,共34学时,其中有2学时中药实验及2学时针灸学实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果依然沿用中医药院校的模式 从概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腑辨证论治讲到中药方剂及针灸推拿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地讲授,那就会使本就认为中医理论玄奥 枯燥 难学的学生们望而却步,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只有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 根本谈不上理解和运用了。为了达到《中医学》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起源、成绩及现状;熟悉中医学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治方法,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适当改革。

2体会

2.1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但是中医理论是人与社会、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不脱离我们的生活。另外一些影视作品中中医通过切脉诊病,甚至切脉辨妇女怀孕情况以及辨所怀是男婴还是女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心理上对中医很好奇 希望印证平时所得的信息但又充满了一定的怀疑。所以在讲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时候,就用一些生活中大家比较常见到、听到的现象来加深对中医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医理论其实很朴实,不光能够指导疾病的治疗,还能指导生活。如讲"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因五行和五脏对应,五行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同样应用在五脏之间,讲木克土时就跟同学们举例有些人为什么会一生气就不爱吃饭,肚子疼,有的甚至会拉肚子。这就是生气后肝木过度亢胜,对脾土有个过度克制。再如讲木侮金,讲有的人气性比较大,生气后气的吐血,这就是肝木过度亢胜后对金有个反向克制,郁滞的气化火灼伤肺络而出现咳嗽咳血。为什么炒西红柿鸡蛋里放点糖会更好吃?这也是利用了五行之间的相克的关系,土(甘)侮木(酸)。"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在讲阳气的作用时,怎样能让学生们真正体会阳气的推动作用,让他们知道自己平时哪些过程是阳气推动作用的结果。给他们讲为什么上午上了一上午课后中午要午休一下,下午才能有精神学习,这就是一上午的活动都是人体阳气的推动作用的结果,在推动的过程中阳气会被消耗,推动功能会减弱,所以午休一下,使消耗的阳气得以恢复,下午才能继续有精力学习。为什么到了冬天天气变冷在还没有供暖之前,会有入睡困难?这是阳气的温煦和防御功能的作用。有句大家都听说过的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是为什么?这是人体阳气顺应自然界有个释放和收敛的过程,当夏天人体阳气由体内释放至体表时,内脏相对空虚容易感受寒邪,就用温热的姜来温暖一下内脏,抵御寒邪。同理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冬天吃萝卜了吧?这也在给同学们渗透内经上讲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第5篇:中医学专业学什么范文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心得一: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在经过烈日的烤验和台风的洗礼之后,一个个小分队满载着丰收的果实,用自己的行动在炎炎夏日里撑起一片片绿荫。

根据浙中团[20xx]8号、12号文件,紧扣团中央今年的活动主题服务和谐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我院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既传承以往的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服务活动,又突出以广泛开展感知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紧密结合,开拓社会实践新领域。成立了三下乡实践小分队,突出送医送药下乡这一直是我院暑期社会实践的特色和重点,足迹遍布安徽、舟山、宁波、桐乡等地,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健康的春风。

活动特点:

特点一 我院首次博士团暑期社会实践

在学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研究生工作部组建的一支由博士研究生参加的暑期社会实践代表队本着弘扬中西医结合理念 ,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通过在丽水市中医院、遂昌县中医院、遂昌乡间等地开展多次大型会诊活动、中医学发展研讨会、以及学术讲座与交流会等活动,为提升中西医结合理念、服务地方医学、加强临床经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达到了提升研究生中医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以科研优势为依托,服务地方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双赢的效果。

特点二 创建首家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增强民众的健康意识,并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全国百支大学生农村政策宣讲团、浙江省大学生医疗卫生服务实践团浙江中医学院紧密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特长,广泛开展了增才干、长见识、做贡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省派驻新碶街道驻贝碶村农村工作指导员彭建华、成信法老师牵引搭桥,浙江中医学院团委与新碶街道团工委认真协商,双方决定在新碶街道设立浙江中医学院大学生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特点三 感知就业开创实践新领域

今年学校共确定了49支重点小分队调查用人单位,采访校友,一方面队员们收集到了大量的真实资料,充实学校就业信息库,增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灵敏度,同时,调查实践也很好地培养了队员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队员们也意识到:要想尽快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

为扩大暑期社会实践范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暑期社会实践中去,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学校也积极鼓动学生参加就业实践,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自行联系到用人单位展开为期两周的实践锻炼,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实践中种种酸甜苦辣,跌宕起伏之后,深刻认识到:现在的社会市场化竞争越演越烈,如何才能与时俱进,不被发展迅速的社会淘汰,成为每个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必须解决的难题,同时这也将引出很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在校大学生应时刻关注发展,关注未来,不断提升自己!

由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领导,校团委负责具体协调,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的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即将全面结束,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在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服务、交流中受到了真切的感染和体验,思想得到了升华,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更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心得二: 7月5日上午,我们拜访了李世聪老师。打电话联系时,听得李老师声音浑厚,中气十足,我们按照约定时间到达时,他已经在小区门口迎接我们了。天气不错,我们便到玉渊潭公园找个树荫坐下来,开始了我们的访谈。李老师开朗健谈又朴实和善,此次访谈我们受益良多。

一、学医、从医经历

李世聪老师1948年出生于北京的中医世家,从小看着爷爷行医长大,听着爷爷与北京的老中医一起交流。5岁左右时就背诵汤头歌、药性赋,8岁左右学《医学三字经》,12岁左右就敢为伙伴们扎针灸,伙伴们也愿意,并且治得很好。

1969年知青上山下乡,李老师被分到云南。他待人热心,经常用自己学过的针灸、推拿等方法为周围的人治病,结果因为疗效好,附近的人就都来找他治病。由于病人众多,病因很多,有些病自己也没有见过,他就翻看从北京带来的医书,一边分析医理,一边临床实践,医术大进,还自创了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症、清凉油涂抹肚脐治疗腹痛腹泻等方法。

XX年成为马来西亚某慈善基金会医药顾问,在马来西亚为当地人民治愈地中海贫血症,癌症,癫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李老师本职工作乃是测绘工程师,目前在地铁九号线做监理工作。中医是业余爱好,同时也是继承祖父事业。目前,李老师每周在北京学知园的长祯国术馆坐诊并做中医讲座。

二、部分案例

(1)美尼尔氏综合症。李老师在马来西亚时,遇到某官员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这是一种疑难症,主要症状是眩晕,感到周围物品摇晃,甚至倒置,甚者觉得天旋地转。一般认为这是耳中庭积水影响到平衡骨造成的。这位官员去了四个国家都没有治好,结果,李老师用中医振阳利水原理,采用按摩手法,很轻松就治愈了。

(2)地中海贫血症。该病为西医三大血液病之一(另两个是:白血病和再障贫血),在当地很多,据说在中国南方各省也有不少。此病是遗传性疾病,是所谓的不治之症。西医称,只有换骨髓一法,但是由于费用高,并且配型不容易,故很少有人得到治疗,病重时只能定期补血以维持生命。而李老师却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认为是其母亲怀孕时中暑,母子同病,生小孩后母亲的病好了,而小孩的病深入骨髓。于是他用中医治疗骨痨的秦九鳖甲汤加减变化,成功治愈两例地中海贫血症患者。

(3)治愈非典。XX年,非典肆虐,他的一位朋友在人民医院感染了非典。他到朋友家帮忙治疗,开了两副药,其中用了两斤石膏,结果病人痊愈,也没有后遗症,一切正常。而当时很多用西医治疗的病人,虽然在激素作用下保住了生命,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股骨头坏死,下半身骨头像玻璃一样的脆弱,很多人落得终身残废。

三、从医特点

我们问老师擅长治疗哪些疾病,李老师说,中医不能够分科,好的中医应当什么病都能治。他说,当年在农村当知青,病人来了你必须治,不能眼看着病人受苦啊!没见过的病就临时翻书、研究、探索。中医的理论已经相当完备,所有疾病,中医经典中都有治疗之法。找到病因病机,治疗也不是难事。

李老师治病的特点是活学活用。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理解和特长,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他治愈的很多病人,都是医院治不好,没有别的办法而找到他的。

他说疑难病症,一般在他这里,只要几副药,或者几次到几十次针灸就好了,急病就要几分钟见效。而且中医治疗不仅见效快,而且花费低,他说,他敢和西医打擂台,用中医治疗,效果比西医好,而且一般花费不超过西医的1%。不管什么病,总花费不会超过3000元。那些得了白血病什么的,花个几十万还治不好,这根本不必要。

四、对中医和学中医的看法

第6篇:中医学专业学什么范文

中医现代化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五年制中医高等教育存在毕业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转行率高、人才浪费等诸多缺陷,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需求;应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创办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中医现代化培养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对策

现代医学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带动下发展迅猛,但中医药却未能得益于现代科学方法与相关科技的巨大能量加速发展或创新,踯躅不前。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中医药事业迫切需要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够高效地汲取现代科学力量、释放原有方法学局限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医高等教育应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借国家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政策执行之机,走出旧的范式,开展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传承中国传统医药的同时,为中医药逐步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一、我省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一)五年制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确定

我省五年制中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二并举、三兼顾、四方向”。“二并举”是指中西医并举;“三兼顾”是指通过五年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为毕业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四方向”是指毕业生能够在中医药相关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培养目标看似大而全,中西医并重,面面俱到,实际却是定位模糊,过于理想,没有考虑到实现培养目标的可操作性。看似什么都会、什么都能做,实际上,学得不透、不专、不精,结果必然是每个方面都做不好。

(二)五年制中医本科,学制太短,毕业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

我国的中医本科教育,是高中后教育,学制5年,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中西医课时比例为6∶4,西医课程学时少,学习不系统,且临床课程缺少实践环节,从而出现中医本科毕业生的西医专业基础与临床技能尚不如临床专科毕业生的现象,即所谓的“西医不通”。而中医不精的主要原因是虽然中医课程门类齐全,但是中医课程学时量(包括理论讲授、临床见习和实习)偏少,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及临床能力。中西医因方法论的不同而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学生入学时普遍匮乏中西医常识,五年制本科的中医高等教育是中西医课程穿插学习的模式,极易造成学生的中西医学知识结构的混乱,难以使学生构建系统的医学思维模式;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实践中根本无法正确运用西医理论知识辅助中医辨证论治,只能是割裂中西医理论而进行诊治疾病。

(三)中医专业毕业生转行率高,人才资源浪费严重

自上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中医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比率很低,与同期临床医学毕业生相比,中医类(含中西医临床)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致使中医本科毕业生转行率居高不下。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的日渐式微和中医市场的不断缩减,社会上中医岗位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严重失衡。

(四)中医保守派对中医现代化缺少正确的认识

中医、西医都是以人类健康和疾病为研究对象,但却各自拥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其基本理论及临床实践存在巨大差异,缺少共同语言,造成了中西医之间交流的鸿沟。保守派中医认为中医看病,应该是纯粹的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纯中医”。“医无新旧,理直为用;药无中西,唯效是崇”。如果不分病情,仅用中医诊治,为了中医特色而特色,远不能满足患者求医问药的需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易经》指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医易同源,针对中医日渐式微、靠国家政策保护的现实,现代中医应该学习《易经》智慧,汲取现代科学知识来发扬光大中医药学。

二、中医高等教育要为中医现代化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一)当前河北省中医行业现状

中医诊疗活动是应用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服务患者的医疗服务,也是一种可以交换的“商品”。任何商品,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才能支撑其生存、发展。在与现代医学的医疗服务竞争中,纯粹的中医医疗市场不断萎缩,除中医诊所之外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市场的压力之下早已开始了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探索。在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借助现代科学的诊疗手段指导辨证施治等。我省中医院也不例外,但是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相比,无论在重点学科建设还是门急诊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广州中医药大学拥有中医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12个二级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且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非医攻博试点单位。河北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仅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远远落后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且不具有临床医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门急诊量在广东省内所有医院中连续几年位列第一,2013年其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全年门诊量超过700万人次,是全国服务患者人数最多的医院。对比之下,我省中医院2014年的门急诊量为58.8万,不到广东省中医院的十分之一。

(二)中医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上的现代西方医学,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近年来,现代西方医学汲取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干细胞研究、生物晶片等基础研究成果,展示了其飞跃发展的巨大能量。在中医疗效与西医疗效的竞争中,西医“毫不客气”地将本来属于传统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项目纳入囊中。如不孕不育症的治疗原本是中医疗效优于西医,但是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使得西医能够成批次、成规模地为患者解除疾患。而中医学发展迟缓,即便提出新理论,也是旧瓶装新酒,围绕传统中医理论,没有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难以建立较牢固而长远的认受性和公信力。现代医学从现代科学中汲取了养分,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在中西医学疗效竞争、争夺市场份额的道路上,现代医学是不会停下脚步等待中医发展的。面对挑战,国家提出了中医药要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方针,为中医药的生存与发展指明了道路。为此,中医药学一方面要有效地汲取现代科学的力量,释放原有的方法学上的局限;另一方面则是借鉴现代科学的严谨性建立客观而有公信力的评价与规范体系。只有这样,中医药才能走出旧的范式,有可能登上一个与现代医学能够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

(三)中医高等教育应为中医现代化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中医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发展中医学,不仅需要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学贯中西的复合型人才。仅仅学习传统的中医知识与临床技能,即便是提出什么新理论、新观点,如果没有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知识指导,也仍然是对传统固有学说的自辩,无法与主流医药界沟通,难以获得主流医药界的认可,只是传承没有发展。《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省内中医高等教育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发展中医科学、促进中医药逐步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三、我省创办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五年制中医本科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针对五年制中医高等教育的缺陷与不足,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的需求,课题组认为应创办“5+3”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模式。随着学制的延长,一是可以解决中医类毕业生多年以来存在的“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问题。二是更加注重临床实践,体现了医教相长,学以致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

(一)创办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与国家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政策相契合

2013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文件),2015年全面启动“5+3”模式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即完成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题组提出的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相契合,是深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我省中医高等教育的软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的需求

创办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必须有相当水平的软硬件设施支撑。我省唯一的中医院校———河北中医学院,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拥有中医诊断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且拥有一批学识渊博、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还拥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中医药科学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21所,实习基地6个。从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及附属医院等方面分析,能够满足八年制中医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在硕士研究生的招收计划中,从中拿出部分指标进行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改革探索。

四、创办我省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的建议

(一)大类招生、分类培养、造就具有开放性思维的复合型创新型中医人才

第一,创办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中医专业和中西医临床专业按中医大类招生。中医大类下分设三种培养模式:目前的中西混修、先西后中、先中后西。每一种模式对应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西混修的培养模式基本采用目前的中医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时开设中医与西医课程,5年后在取得中医学士学位后,进入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西后中的培养模式设计是入学后先修西医课程3年(其中包含半年左右的临床实习),基本达到准临床医学本科水平,以改变中医毕业生“西医不通”、不能正确应用现代医学知识服务中医临床的现状。此后,专门进入中医专业学习阶段,本阶段穿插中西医结合的专题讲座,后3年进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引入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由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兴趣爱好及今后发展方向权衡选择导师以跟师学习。先中后西的培养模式设计是入学后先修中医课程3年,从一年级开始双向选择导师并跟师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之后进入2年的西医课程学习,后3年进入中医或中西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第二,对每一位学生建立跟踪档案,对学生在校及毕业后情况进行长期追踪调查,统计分析,对比选出既能传承中医药又能结合现代医学将中医药发扬光大的最佳模式,在时机成熟后进行全面推广。

(二)建立淘汰制和分流制,以提高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高水平的临床医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过硬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随着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难度不断增大,有的学生对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产生了畏难心理,从而对专业的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八年制学生进行淘汰和分流,根据学生意愿并经学校学位委员会考核合格,可以经5年学习后获得中医学士学位及中医本科毕业证书;或转入科学硕士阶段学习,加修分子生物学、科研方法等课程,掌握现代科研思路及实验方法,为实现中医现代化储备科研人才。引入淘汰制及分流制,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中医毕业生转行率。

(三)整合省内优质医疗资源,为培养我省复合型创新型中医高等人才创造最佳条件

中医专业及中西医临床专业毕业生的西医不通的原因,除西医课程课时少、不够系统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西医临床实习的医院多为中医院及中西医结合医院,其西医临床诊疗水平远不及三甲及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传承中医药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与广大,是“扬弃”,离不开现代医学。八年制学生应该有三甲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实习的经历,只有通过高水平的西医临床医师的言传身教才能使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西医功底。但是,河北中医学院的附属及教学医院中目前尚无三甲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三甲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多为西医院校的附属或教学单位,更愿意接受河北医科大学等西医院校的临床专业学生。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整合省内优质医疗资源,对接纳中医专业学生进行临床实习的三甲及以上综合性医院给予财政补贴,使未来的中医师在传统的“望、闻、问、切”之外,能够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而提高诊治水平,为我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中医高等人才创造最佳条件。

作者:王怀福 单位: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施赛珠.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看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12):3-4.

第7篇:中医学专业学什么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学的认识也不断更新,由单纯生物学扩大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医学模式也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而导致了医学目的的转变,由原来的“治病”,到现在“治生病的人”。这一现代医学认识的变化与中医传统思想――“治未病”不谋而合。但是在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上均是重视“已病”,轻视“未病”的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加强“治未病”思想教育,不断创新以提高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

1 “治未病”与现代医学模式

医学是伴随着人类与疾病、痛苦的抗争而产生、发展的。医学模式总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医学目的有着不同的特点与要求。人类进入21世纪,医学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围绕着这一关系到医学未来发展方向,关系到医学教育发展战略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研究热潮。目前, 85%以上的医疗资源消耗在15%的重病人身上,这种不合理的资源消耗不仅使政府不堪重负,也使公众十分不满,迫切要求改变现行医疗服务模式[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医疗技术和抗菌素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广泛使用,感染性疾病不在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疾病了,取而代之的是非感染性慢性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who的全球调查表明,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生活方式和行为起主导作用(占60% ),环境因素次之(占17% ),遗传因素占15%,医疗服务条件占8%。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

“治未病”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已成为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后防瘥三个方面,强调“预防为主”,这与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2 行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2.1 注重“已病”,忽视“未病”。

在原有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目前许多医学院校以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医学生为目标,偏重临床课程,注重对已病的治疗,而忽视预防保健课程的学习,学生缺乏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常识,不了解发病机制,导致与病人的沟通不畅,引发医患矛盾。

2.2 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2],且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远远低于国外水平[3]。因此,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普遍存在着“五重五轻”,即重自然(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4]。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医院后不懂得或不屑于关心病人,加之利益驱动,使医生更愿意开大处方,用新特药。

3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3.1 加强对医学生预防保健知识的培养:对医学生加强“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以“把握健康”为要义,创新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从注重局部病变转向注重人的整体功能状态,从关注疾病治疗转向关注健康维护,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3.2 强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加大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组织和语言表达,教会学生新的思维方式,开阔视野,为确立新的健康理念和大卫生观打下基础。

3.3 增开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除了治病的用药知识外,加强有关疾病的饮食、运动、情志养生方面知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与健康保健相关的非医学专业知识的兴趣,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更多的与健康保健有关的生活方式,加强中医学生在“已病防变”和“病后防瘥”的知识。

3.4 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加大社会实践力度,早期接触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注医学前沿科技,并且将教学场所拓展到社区医疗卫生单位和服务单位,以利于学生把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防病常识介绍给群众,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8篇:中医学专业学什么范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科研思维;教学模式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中药新药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理论发展。[1]中药药理学属于中医药学范围,与中医药学各领域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必须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中药药理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习惯。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1.加快实验教材的更新,与科研实际紧密联系

对实验课教材建设的忽略,会造成教材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实验方法与现有的仪器条件也不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实践中广泛应用。

2.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加快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增添先进的仪器设备,尽可能采用现代实验手段,逐步增加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其适应和达到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

3.强化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要求

一般的实验课,是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营养液及药液,装配好实验装置,学生则是按教师的操作示范和步骤,机械地重复一遍,很多学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情况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实验结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实验课最基本的意义,不利于锻炼独立实践的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加强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1) 预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自己事先预习实验讲义,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并用来指导及完成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实验设计与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用液的配制、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营养液、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都必须能独立进行。

(3) 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中药药理实验基本规范操作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给药方法、常用手术操作等,提高动手能力,以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很快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

(4)实验报告的撰写与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5) 讨论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讨论在实验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4.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利用,拓宽视野

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广泛,涉及内容多,实验周期较长,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的辅助教学,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其学会灵活运用药理实验方法及现代分析和检测技术。

总之,中药药理实验课的教学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侧重于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尤其是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

参考文献:

[1]侯家玉,方泰惠主编.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第9篇:中医学专业学什么范文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轨合一”的问题再度成为医学人才培养关注的热点,并得到各级卫生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的共同重视气然而面对两条轨道并行运行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方面问题以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困境,推进改革不仅需要背水一战的决心,更需要稳扎稳打的长期坚持;不仅需要战略的科学设计、战术的有力推进和细节的有效落实,更需要师生的全员参与和政府的有力支持。实践表明:在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医学院校如果能认真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特别是涉及招生录取、培养过程、学位课程安排、行业资格考试等方面的改革,把教育领域的要求和政策与卫生行业的要求和政策有效对接,是完全可以实现“医教协同,医教共赢”的目标的。

 

一、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及可行性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学位教育与行业培养的有效结合,合理利用医学教育资源,使得人才培养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各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专科的培养要求接轨,通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达到合格临床医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从事高水平的临床诊疗工作和医学应用研究所需要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也即是通过“两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终可获得医师执业所需要的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以及获得标志其学术水平的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简称为“四证”。

 

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上跨越了教育和卫生两个行业,具有序列完成医学人才培养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的能力和条件,所以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应该承担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的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历史责任。以作者所在院校为例:承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18所附属医院中,90%的研究生培养点同时也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这就为“两轨合一”培养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环境基础;另外,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100%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导教师,这又为“两轨合一”培养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学术基础。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改革的成功也在意料之中。

 

二、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为了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轨合一”,首都医科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加强对学位点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与评估的基础上,整合研究生学位课程,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强化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重视学位论文对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加强学位点条件平台的建设与评估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授权许可由教育部授权给相应的医学院校,医学院校再落实到各学位点(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授权许可由地方卫生主管部门授权给相应的医疗机构(包括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属于研究生教育范畴的学位点和属于继续医学教育范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重合、有分离。作为医学院校组成部分的附属医院,有必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学位点培养条件与行业条件相匹配,附属医院的条件平台建设一方面要保证能够达到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能够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认可。针对培养条件平台建设需求,学校统筹考虑各学位点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标准,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了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准入机制。新的准入机制重点评估各学位点的临床实践培养条件,包括相关轮转科室的设置、门诊量、手术例数、床位数、病例病种数等。对于不具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质的学位点,评估其欠缺条件,在征得卫生主管部门同意的前提下,通过整合,使这些学位点与实力较强并具有规范化培训基地资质的学位点组成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统一编排研究生临床轮转,确保研究生完成必须的疾病诊治技能培养。同时,对学位点的评估还要促使教师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有意识地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的培养在实施层面上深入对接。

 

2.整合学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

 

通过比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两者所涵盖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求,在研究生学位课程中保留两者相重合的部分,增加医疗法规、医患沟通等医师执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以及临床实践基本技能培养方面的课程模块,使学位课程完全涵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程要求,并针对医学研究生的生源特点,强化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实践应用知识的讲授。同时,保留原有的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对其临床思维、临床应用研究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得学位课程教学内容既符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又满足高水平医学人才未来成长的知识需要。整合后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设置。

 

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完成高强度临床轮转的同时完成课程学习的要求,学校改革学位课程的教学方式,部分课程采取网络教学,而面授教学集中安排在非工作日进行(如周末),形成面授与网络授课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推进的课程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始终贯穿科学精神和临床思维的培养,使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升不仅仅局限在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中,而是融入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3.强化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考核分流机制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学校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对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要求的病例、病种诊治和技能操作训练,达到同学科合格住院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在培养过程中,以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通过临床实践阶段考核为过程考核合格标志,毕业当年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并获得合格证书作为临床实践培养合格的标志。

 

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获得“四证”的预期对于医学后备人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高标准的要求必然会增加淘汰率。因此,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教学秩序,对在培养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出现不合格项目的学生,学校采取合理分流机制:①在规定培养期限内未完成学位课程学习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可肄业、退学或延期一年补修相关学位课程,补修相关学位课程成绩合格并达到其他培养要求者,可准予其毕业并申请授予学位。②在规定培养期限内未完成临床实践培养内容或未通过临床实践阶段考核者,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可结业、退学或延期一年。延期期间达到临床实践培养与考核要求者,可申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延期期间仍不能达到临床实践考核要求者,准予其结业。③第一学年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通过者,可于第二学年再次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可申请转为学术学位研究生继续

 

学习或退学;于第二学年仍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者,可申请转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延期培养或退学。④毕业当年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不合格、但其他培养环节均达到要求者,可准予毕业,暂不授予其学位;毕业后三年内再次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合格后可提出学位授予申请;如果毕业后三年内仍未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学校则不再接受其学位申请。⑤毕业当年未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但其他培养环节均达到要求者,可申请延期培养一年,在延期期限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并重新申请论文答辩通过者,准予其毕业并授予学位;重新答辩仍未通过者只准予其结业。

 

4.严把研究生招生录取入口关和学位授予出口关

 

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的有关政策,设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条件,限定必须具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或中西医结合五年制本科学历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者方可报考相应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从入口保证生源条件与行业培养相关政策相匹配,使录取的研究生顺利地按照既定的模式进行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坚持一定的学术标准,这是学位教育与单纯的住院医师培训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标准又要有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管如何改革,都必须保留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学位论文的形式和内容应体现应用研究能力和水平。本项改革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主要形式界定为病例分析加上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研究采取研究生指导教师和轮转科室带教医师指导相结合的模式,既体现学校指导教师的学术方向和学术水平,又使学生在科室轮转带教医师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研究能力。

 

对于专业学位的授予标准问题,从理论上说,实行“两轨合一”后,研究生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标准应以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标准(获得医师资格证和培训合格证)为前提。但从现实操作性考虑,研究生存在就业问题,在国家的医师资格考试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政策还没有完全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有效对接的情况下,学校在改革实践中没有盲目地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标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标准机械地对接,而是灵活地对接: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实践能力考核、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则准予其毕业,在此基础上必须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才可授予其硕士专业学位。

 

三、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首都医科大学在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连通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医学毕业后教育的蹊径,实现了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全意义上的衔接,为高水平合格医生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所取得的效果已初步显现。首先是建立了有效可行的培养模式,自2012年起入学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完全按照新的模式进行培养,截至目前已有952名硕士研究生平稳进入这一序列。第二,以医科大学培养模式的内在改革为动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医教协同的道路,打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和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的政策路径,并获得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专项财政支持(“一金”)。第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水平提升已初步显现。首都医科大学第一批进入新模式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第一学年(2013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达到89%。第四,临床教师和管理教师普遍认为:以改革后的模式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临床能力和住院医师相比没有差别,彻底扭转了过去普遍反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不如住院医师的现象。在与学校就业管理部门以及医疗用人单位的座谈中,用人单位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期待。第五,在京各大医院人事管理部门也反映:过去医院接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回炉”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2年,培训期间的人员编制在医院,但医疗服务在培训基地,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两难的境地。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也极大地有利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医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第六,这一改革对教育成本投入效益的提升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教委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生均投入约为5万元/年,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均投入为3.2万元/年。新的培养模式确立后,新入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再需要“回炉”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是可直接作为高素质的合格医生在临床中发挥作用。一方面,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成本投入通过人才质量的提升得到效益增值;另一方面,北京市可将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医学毕业后教育的财政预算统筹使用,集中财力支持教育部门打造精品教育,形成教育投入与产出的良性运转。

 

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1.培养目标问题

 

进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在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接轨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有价值体现在哪里?这些问题一直是改革浪潮中各界争论的焦点。实践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既具有较强的临床能力又具备较好的学术发展潜力,既具有医学从业资质又具备临床应用研究学术资质的临床适用型人才。现阶段,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把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相衔接不是简单地“合轨”,而是“趋同”,因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在医学院校,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卫生管理部门为主导,因此高校只能在办学自主权的许可范围内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政策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趋同。在趋同的理念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要实现医学行业培养的内涵标准要求,同时还必须坚持学位标准所要求的学术内涵,以体现院校学位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2.配套政策问题

 

在趋同培养的过程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难题是与行业政策如何衔接,包括:研究生必须具备医师资格才能合法从事临床实践,而原有的医师资格考试政策限制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另外,关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考核的问题,需要卫生主管部门针对实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医学院校进行报考资格的审核和许可,并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考核招录与结业培训时间的总体调整。总之,需要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执业医师资格、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考核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后,研究生实际作为住院医师在临床一线从事医疗服务工作,同时作为团队成员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现有的医学研究生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投入机制中,均未体现这一特殊环节教学成本和劳动成本的合理补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价值无法得到应有的体现和回报,研究生的服务待遇与在同样岗位上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的待遇相比明显偏低。在对北京市同时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范化培训任务的18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均收入比住院医师低2700~3500元/月,如表2所示。尽管学校已将40%以上的研究生生均拨款直接用于临床教学和培养,但现行的医学教育投入机制只能满足研究生课程教学与教学改革成本的支出,无法解决研究生开展医疗服务应有的人员成本,这就需要财政主管部门建立专门的经费投入渠道,以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待遇问题。

 

力方向;定期进行主题研讨和学术交流,通过广泛的交流与探讨,深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的认识;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和教师、医师的思想动态,为改革的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应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