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教师考核范文

数学教师考核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教师考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教师考核

第1篇:数学教师考核范文

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收银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三、参加教研活动:

第2篇:数学教师考核范文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算用结合”的问题,我们作过许多尝试,进行过多次小结和反思,也感受或学习过众多专家的观点论述。然而,时至今天,我们再次进行了反思和回顾:新课程是否要我们抛弃传统的计算与应用?面对算与用的结合我们该如何应对?落实“算用结合”又需要我们教师做些什么呢?根据这几年来的亲身体验,谈谈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何为“算用结合”呢?从字面的意思理解为:计算与应用的结合。深层理解“算用结合”中的“算”指的是计算教学,计算不单单是种技能或能力,它是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也一样。“用”指的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大家都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目的之一。仅此就足见“算”和“用”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了。

传统教材把“算”和“用”相对分开,最明显的标志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大家都知道,传统教材几乎每一册都有“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单元,它自成体系,从简单的十一类应用题教学到复合应用题教学和典型应用题教学。复合应用题教学又分两个阶段,有先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再教学三、四……步计算应用题。整个应用题教学结构非常严谨,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应用题教学的过程非常强调应用题的结构和钥匙思路的指导,教学过程显得过于程式化。甚至,有的教师就让学生背关键词,如一共用加剩下等就用减的。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不再设立应用题单独的章节,有机地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内容,而且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试图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式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实验教材(一上)开始“用数学”,后来到(二上)开始就用“解决问题”了。

新课改实话后,教师们第一个感觉是课程标准实验淡化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序”,改变了解题技巧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程式,结合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很不习惯,难于把握“用”的教学的度,往往会自学不自学地偏重于计算,而且当教材中出现用数学解决问题时,又似乎觉得用数学也好,解决问题也好,不是和应用题一样吗?等等。因此,对算用结合的探讨应运而生,并成了我们台州市数学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算用结合”在数学领域的推行。

1、明确课型。

“算用结合”这块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课型:(1)以算为用,既单纯以“计算”为主的计算课,如第四册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就是以“算”为主,以“用”为辅。它注重知识方面的输理。(2)以用引算,即单纯以“应用”为主的解决问题,如第六册的第八单元的《解决问题》就是以“应用”为主,以“计算”为辅,它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应用。(3)算用并重,即算与用同时落实,如第五册的《有余数的除法》,它由生活中的用引申到数学课中的算,它既强调算理的理解又强调生活知识的拓展。

在备课之前,先明确这节课是属于“算用结合”中的哪种课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助于我们根好的把握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实施我们的教学计划。

2、精选题材。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参照物,而题材是每节课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基石,所以题材的选择至关重要,题材得当,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解决问题时的建模、解模和学会数量关系分析及解决问题思考方法的成功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果题材不当,它有可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则得不偿失。

3、把握限度。所谓“度”,指的是程度、限度、分寸。算与用是不是每一个环节每一节课都必须得到体现?不是的。算用结合也要适当把握结合的“度”,在目前教学中,存在二种现象;一是把计算课上成提问题的课,或者称说话课;二是把计算课上成纯粹用数学的课。这样,辛辛苦苦40分钟,在观察情景图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而算理还是模糊不清,算法还是一知半解。因此,我们觉得对于算与用在教学中的比重,也应该从知识整体去衡量,看一看这节课是重算理算法,还是重用数学,不要一味地追求算与用的结合,最后搞得一节课下来算不像算,用不像用,算用不分。

三、“算用结合”带给我们的思考。

1、如何在算用结合时突显双基?

这里的“双基” 指的是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课程标准对算、用问题的基本要求。《课标》中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目标是这样的: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可见,《课标》对上述“双基”交代得很清楚,除了掌握单纯的算与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一些意识,发展一些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可是在算与用中还强调了用,如何在算用结合时突显双基呢?

第3篇:数学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主导地位;学习习惯

数学是高中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制约了学生总成绩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发生了变化,给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数学教学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不重视兴趣激发

数学顾名思义是数的学问,高中数学开始变得抽象难懂,但是囿于职业疲劳和思想保守等问题,导致目前仍存在沿袭守旧的照本宣科、理论灌输、题海练技等模式。这样的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这样的学习是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消极低效的课堂。

2.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些观念有的依然起到指导作用,但有的观念已经无法与新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如果教师依然强调这些观念,将会严重阻碍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此外,新课程改革后,虽然强调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一些老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依然在教学过程中“唱主角”。如果依然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将会仍然按照老师所规定的教学模式学习,只会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占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学习,将无法在根本上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成绩仍然是考核的主要标准,一些老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提高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在根本上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如果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将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大量数学知识点变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改革的成果再次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将会在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方面出现漏洞,不能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题型之间的联系,制约了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1.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通过有趣、新颖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课堂的学习上,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演示细胞分裂的问题,细胞的分裂是由1个分裂成2个,再由2个分裂成4个,这样一直分裂下去。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建立细胞个数与分裂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明确数学在整个高中课程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掌握指数函数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了细胞个数的计算方法。

2.重视对学习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合理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所有解题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解题方法,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时,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删掉了一些三角函数的关系公式,只保留了基础的关系式,如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三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这些公式虽然没有在教材中提及,但仍然会在习题中有所考察,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行推导这些公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这些公式,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推导过程中巩固三角函数的解题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练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放下老师的“架子”,就会增加很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只有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借助这层“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占据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提高这一能力的关键。教师只有主动和学生交流,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去关心学生,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学生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达到掌握知识内容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时,需要先让学生建立一种三维的立体概念,在讲解三维向量时,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为学生演示三维向量的关系,之后让学生也用手指来演示和体会三维向量每个坐标轴两两垂直的关系。这样和学生一起“手舞足蹈”,很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4.新旧知识结合,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将高中数学知识分成了多个板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分模块教学。这样虽然是将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教授,但是每个知识点都会有一些内在的联系。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用学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减少对新知识内容的陌生感,还能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指数函数”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等。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指数函数的图象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来引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就会让学生潜意识中遵循学习指数函数的步骤来学习对数函数,不仅可以加快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学习进度,还能让学生将指数函数知识和对数函数知识“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知识体系,便于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努力,及时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进新课改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4篇:数学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简单线性规划、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兴趣、数学教学

线性规划是利用数形结合法,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中最优解的一种方法。为了使学生学好线性规划、学好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针对高二(5)班进行了“盘县红果地区水果市场调查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

盘县红果地区水果市场调查研究实践活动方案

实践目的:

1、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独立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2、通过实践,让学生学会采集信息、资料等素材的方法,并

学会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达到我们研究的目的。

3、通过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提高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内容:

通过对简单线性规划知识的学习,调查各种水果在各个季节的成本价、销售价及每天的销售量,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运算得出在本地区各个季节各种水果的销售及赢利情况,并总结出在本地区各个季节销售哪些水果及进货量为多少时利润最大。探讨简单线性规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安排:

1、安排3个课时对教材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线性规划知

识以及线性规划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及数学问题,以便对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2、安排2个课时进行市场调查、收集资料。

3、安排1课时整理数据。

4、安排1个课时汇报结果,总结、讨论。

活动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四人一组,并且男女生搭配,其中两人调查取证,另外两人记录,相互之间可以互换。由老师指定各组到不同地方进行考察。

活动范围:红果城区

安全指导:

1、为了避免在路途中发生意外,禁止同学之间相互打闹,在行进过程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道,过马路时要注意交通安全;不准任何同学随意离开队伍。

2、在和业主交谈、调查时要尊敬各业主,称呼恰当,语言委婉;业主有意避免回答的问题不能强烈要求,可以换一种方式询问,严禁和业主发生争执。

3、在实践过程中所有同学一律听从老师的安排,如有突发事件或其他情况立即向老师报告。

活动步骤:

1、准备阶段:

(1)学习线性规划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使学生对线性规划有一定的了解。

(2)根据各位同学的特点进行恰当的分组,尽量使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同学分散到各组中去,以便带动其他同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强调每一位同学都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有什么问题尽量向老师或同学询问。

(3)市场调查的内容及数据收集的要求:调查主要内容是红果城区各种水果在不同季节的销售量、成本价及出售价,和业主的主要话题围绕这一主线进行交谈。

(4)实践活动安全教育(在上文中已经说明)。

2、小组自主研究阶段:该阶段分为实践阶段与数据处理阶段两部分。实践阶段就是学生进入市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数据的过程;数据处理阶段就是学生通过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算的过程。

3、 汇报结果:由各小组汇报通过自己调查、整理、运算、分析所得的研究结果,在汇报中老师对学生的汇报作详细的记录,最后将各小组的研究结果在全班公布,让其他同学了解各小组的研究情况,并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总结。

4、知识交流:在各小组了解其他各组的研究成果之后,在各小组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并讨论。

(1)如果让你操作盘县红果水果市场,该如何操作。

(2)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如何看待数学这一学科,它还是一门没有用而且枯燥的学科吗?

(3)简单线性规划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运用?

(4)在这次实践中你学到了什么?

5、经验总结:由同学们总结自己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哪些知识、经验,有什么感受?写出作文在班上发表。

在我们学校,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差,固然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数学成绩一直提不上去,这成了我上课以来最头痛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才抱着侥幸的心理开展了关于简单线性规划的综合实践课题。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的收获有如下几方面。

一、学生学习:

从一开始同学们都十分感兴趣,因为它展示了数学在实际生活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到线性规划能使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如何才能获得最大利润,在这一点上触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学习差、调皮的同学感到不用上课,可以出去玩了,他们在活动中非常积极,活动也做得非常好,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掌握了线性规划的知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使学生找到了学习数学的感觉,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生生活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反应最强烈的是汇报结果和知识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发出了“卖水果一天也能挣一百多块钱”的感叹,有的同学说:“说数学居然有如此大的作用”,通过活动同学们敢发言,勇于探索,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同时也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第5篇:数学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发现探索;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35-02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教育产生很大的冲击,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课堂教学创新创造了契机。多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中学课堂教学中,大大地推进了中学教学改革的进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应,这就涉及到“课程整合”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笔者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情况,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整合的基本原则

1、整合要凝聚初中数学教学发现、探索的精髓。利用信息技术要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勾列出探索数学知识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会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在知识的迁移中有所发现,再对新的发现进行探索,总结出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规律和技巧。这种整合,是以完成数学教学具体任务为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

2、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并不是教师一人操纵鼠标唱独角戏,而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展开讨论,自行解决问题,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当好导演,诱导点拨,剖砖引玉。

3、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产生的源头。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都适用,但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效果更明显。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以下三大优势:

1、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主要课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2、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教科书中的曲线、表格以及在统计教学中采用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呈现;采用计算机来演示函数的变化趋势,使学生能在实践生活中体验函数的存在,对开阔学生视野,体现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有较大的帮助。

3、丰富课堂容量 提高练习强度。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容量比以往的常规教学容量多。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讲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可节省出一定的时间。如在新授课结束后,总有一些跟进性的练习。若把这些题用电脑显示在屏幕上,这样大大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从而增大了教学容量,使尽多的学生得到练习机会。在练习巩固阶段,运用媒体可相应的设计一些闯关题,把枯燥的练习变为游戏、竞赛题。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练习。

三、整合的定位

1、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并大量使用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领悟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整合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

2、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麦当劳来了,大米饭还要吃”。有的教师以为整合,就是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其实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整节课都是计算机操作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

3、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整合应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4、应不过多加重教师的负担为原则。整合能否成功,关键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我们的主要策略是: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和“Z+Z”智能教学平台等数学教学软件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尽量即插即用、即时互动,尽量不做大型的、整节课播放的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拿来、修改、整理;科组资源做到共享,各教师所用过的、整理过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校园网上,供大家选用。

5、教学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和学生的思维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大“时间差”,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实际,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

总之,数学教师应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实施有机整合,用心学习课件设计与制作,合理而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6篇:数学教师考核范文

1、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纪之交所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和策略有以下六项:一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二是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三是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四是倡导建构的学习;五是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六是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此次课程改革把课程当作一种系统工程来设计,并把课程结构作为这一系统工程建设的突破口。具体作法是依据国际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了课程结构,特别关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其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由此看来,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亮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2、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自身价值实现的客观需要

当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们身边随时接触的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如何呢?一方面,由于我们普遍强调落实“双基”和培养“三个能力”,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基于前述原因,数学教学内容“窄”、“难”、“深”的倾向(特别是“窄”)十分突出,比如初中数学中的统计、概率、视图等重要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上仅是作为“点缀”出现的,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这种不合理的倾向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由于“窄”,教师就不得不“深挖洞”,人为增加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能力;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下降,我们2003年曾对学生所喜欢的科目进行过调查,数学排在倒数第一位,有74.5%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如同嚼蜡、没有价值,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由于学习情绪的低落,加之教师教法陈旧(其责任也不完全在教师),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数学被异化为面向极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基于上述状况,数学课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形式上,甚至是育人理念上都必须有新的突破。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它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六点:一是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是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三是满足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四是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五是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六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前述目标的实现与达成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数学活动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生交互作用的中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足以支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活动是现实情景的仿真,最适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开展发现、探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数学活动中,不论知识、技能或是能力、情感,都将在主体与环境的碰撞和磨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充实、完善、提升和发展。因此,数学活动是支撑数学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分析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活动)展开,但有所超越。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标准》在第三学段(七至九年级)设置了“课题学习”,便于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并不局限于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所罗列的内容,在活动中它将进一步增强内容的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生成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大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另一目标是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它不是纯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仍是数学。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有关规定,综合实践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与学科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它是一种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独特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和补偿性,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它的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当然,它与学科领域不是完全割裂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或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三、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应考虑的因素与层面

一是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搜集、筛选、构建数学模型,探索数学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切入点。

二是采取何种模式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第7篇:数学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11-02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中学的教育目标不再仅仅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还应该让学生具备高度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侧重点应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之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与知识迅速更新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目前对于湖北省公安县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来说,互联网为学校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教学方式。为此,我校充分吸收各种网络资源并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加以整合,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我校所用的网络信息资源与实验教学整合,是充分运用中央电教馆提供(或者是Intel网上)的大量实验演示课件与其它实验资料,将实验室的器材加以整合,运用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辅助实验教学资源,供全体教师共同使用,达到资源共享。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合实验信息

学校充分利用中央电教馆提供的教育资源或者是Inter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归类,然后将实验课件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上,供教师、学生学习使用。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办公室在中国园丁网、清华附中的中学生学习网页、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等各大教育类网站上广泛收集实验课件,并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改进或整合,将这些课件以Flas、Windows Media录像片段、幻灯片等形式呈现。目前,我校收集了各学科各年级的实验课件,分类分科保存于学校网络教室形成学科资源,让广大教师使用,有效地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实验课件集投影、数字化处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达到了多维动画模拟的生动、逼真效果,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尤其在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教学中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展现实验过程中的微观变化

中学各学科的很多实验,不仅需要学生观察掌握宏观的实验现象和过程变化,而且要让学生理解实验发生的原理,这就需要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微观的变化产生感性的认识,这是传统实验无法办到的,利用整合后的远程教育资源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初中化学中的“原电池”一节的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电极反应这一微观变化模拟成宏观图景加以演示,弥补了实验难以展现的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计算机屏幕上以鲜艳的彩色图像展示出铜、锌两种金属的自由电子的浓度的不平衡,又以生动的动画效果模拟出自由电子在电位差的作用下沿着导线从低电位向高电位的定向移动。画面中H+得电子成为H原子,两个H原子结合为分子,H2气泡在铜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的融合,让学生眼、耳、手、脑的齐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教学软件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2. 进行复杂实验或具有一定危险性(危害性)实验的先期教学

有些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初中化学中的氢气验纯实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flash课件,既生动形象,又安全。特别是一些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实验,运用多媒体课件最为有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生动地展示模仿出来,既保证了教师和学生的安全,保护了环境,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胎儿的发育生物实验,时间长,变化也复杂,用整合后的实验课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后进行概括总结,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可谓相得益彰。将远程教育资源与各学科实验教学合理整合,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开放的实验室环境,远程教育资源中有很多实验课件设计的是开放的实验室环境,学生可在“实验室”中自由地选择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进行操作,一旦出现错误,计算机将给出警告,让学生对操作错误的结果进行模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并对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后果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使学生对实验目的的理解更加深刻,并能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思维。

3. 提供自主学习条件,增强教学效果

校园网上丰富的实验课件和各学科实验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本着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形成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课外作业中要求学生在网络教室的远程教育资源里查找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课件或实验资料并相互交流,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会与思考

1. 网络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教学条件。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因此,教师应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且能运用各种媒体工具对授课内容进行编排和提炼,对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与实验教学进行整合。

2. 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具有显著的优势:第一,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将教师从繁琐重复的备课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上;第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中以及Inter网上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料,把涉及实验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第三,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第四,网络教育资源中的信息传播容量大、速度快、范围广,双向交互作用性强,它在时间、地域、师生的交流方式、学习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是开放性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信息的采集加工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丰富的课件内容、生动的色彩、图形、活灵活现的实验过程,简明的概念,灵活、快捷的操作方式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使个性思维和能力得到展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不太理解的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也可以选取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学习;解放了个性,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网络学习的魅力,也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8篇:数学教师考核范文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具体的改变,所以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改革的目的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栋梁,培养为了国家的富强能够贡献力量的新鲜血液,培养能够为现在的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接纳的高素质人才.

3.适当简化教学方式

就数学而言,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分类:必须死记类,可以变通类,需要创新类,等等.

必须死记类就是不用多加理解,无需创新,前人的努力可以为你所用,只能记住,别无他法.比如说,非常简单的内错角问题,大家只要记住一个英文字母Z就行了.凡是看到Z,无论它是正着的、倒着的,还是躺着的,一定会有内错角相等.

可以变通类就是一题多解的形式.比方说,乘法的分配率:a×(b+c) =a×b+a×c.到底什么时候正着用,什么时候反着用,学生要学会融会贯通.

需要创新类的题一般是比较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结合自己的一些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细心加上耐心,不难将这些题解出来.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数学的难点已经在不断地减少,其真正意义也就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初中数学的实践与思考也是非常关键的.思考的意义是什么?实践的方面有哪些?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如何充分地利用现在现有的资源?

1.思考的意义非常重大

思考的意义在哪里?如果一个人仅仅会计算,不会思考,那么他跟计算机的区别又在哪里呢?无论是独立思考还是换位思考,我们都得将思考进行下去,因为这是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我们以后单纯的计算已经完全可以由计算机代替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更加体现了思考的重要性.

2.实践可以是多方面的

实践可以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比较有趣的实践活动来记住一些定理或者一些定义什么的.这对数学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来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我们可以走出课堂,不仅反局限于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中,去一些比较空旷的地方来画一些简单的模型,或者是用一些比较常见的事物来进行堆积模型的制作等.

3.建模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方式

建模可以是计算机建模,也可以是手工建模.基于初中的这些技术问题,还是手工建模比较多.建模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模在初中的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4.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

可以从现实的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便捷方法,让现有的资源为学习所用.有一次遇到了一道关于足球的非常难的数学应用题,学生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教师让学生走出教室去看看,学生出了教室发现,原来垃圾桶就是足球的样子,可以非常容易地把这道题解出来.这是学习解题思路,不是学习足球的设计,完全可以将现有的资源拿过来利用.

三、高科技的合理融入

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

1.数学与科技的结合

数学与科技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编程等技术都是跟数学计算分不开的.怎样才能更好地将数学与现在的高科技结合到一起,还要依靠比较强大的想象力.

2.充分结合高新技术

第9篇:数学教师考核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合作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秋季学期,甘肃省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站在了这次新课改的风口浪尖,踏上第一朵浪花,我们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学思想、学生评价等一系列变化甚至变革接踵而至,真有些应接不暇!在接受了国培、省培、市培、校本培训等一系列培训之后,我们便匆匆上岗了。

从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第一学期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数学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模块考试成绩及数学综合能力的评估,教学效果良好。2011年2月底,我们进行了模块(三)的第一次集体备课,当面对《算法》《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言》等课题时,备课组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技能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尤其是“老”教师多年没有接触《算法语言》,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生硬机械、照本宣科的现象,更不可能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发现、整合与升华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于是我们提出了“合作教学”的设想,首先在《算法初步》这一章进行试验与探索,总结经验后将在今后的部分必修章节特别是选修章节的教学中推广使用。

二、对进行“合作教学”的认识

我们所提出的“合作教学”,并不是指当下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所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等俯拾皆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而是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团队作用,在进行某些知识的教学时,如《基本算法语言》,打破教师所带班级的界限,由预先确定的主讲教师组织教学,另一任课教师辅助教学;而在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班级学生一般分为五个研究学习小组,一位老师主持教学,课题组的其他五位教师分别担任小组顾问,同时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打破一个教师走进一个课堂的界限。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再是专业技术考核中所填写的“独立”二字,而是整合优势,合作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专业特长,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第一次新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乃至教学质量带来的实验性损失。

我们进行“合作教学”实践与研究,主要是基于我省新课程才刚刚起步,教师的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许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对于一届学生来说,“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他们不应成为试验品。因此面对内容变化较大的知识,我们有理由给予他们最好的教学资源,这也许是我们最初的想法。但当我们具体实施合作教学时,发现这一课题的意义远不止是这一点。比如,我们欣喜地看到,合作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非常有效的培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得到了不仅仅是指导老师的指导;教师的集体备课不再是只停留在以前教案的“类同”等等,所有这些都会大大地丰富我们课题实践的内容,提升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

说实在的,在我们开始提出进行“合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问题时,曾担心过会不会走别人走过的路,因此我们慎重地查阅了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关注到《全国城市初中教学改革的典范――潍坊第五中学“合作教学”探寻》的经验――合作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要求。合作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走向自主,使学生能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具有学习的激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主动参与的精神……于是我们明白了,潍坊第五中学所提出的合作教学的理念,主要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合作,所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我们的课题的切入点完全不同。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所确立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实施“合作教学”探索与研究是有价值的,而且问题的研究恰在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启动阶段,不仅可以减少第一次新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乃至教学质量带来的实验性损失,而且合作教学对教师的“生成性”培训是非常有效的。

三、实施“合作教学”思路

实施“合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在甘肃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高中数学教材必修模块中一些新增章节以及选修模块中部分章节教学模式的转变,积极探索教学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教学思路。在充分保障新课改第一届学生的教学质量的同时,整理出合作教学的具体做法,提炼出进行合作教学的思想内涵,完成一份有质量的实验报告,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有效培训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集体备课”作为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模式,多少年来已广泛推行于各学校的教学管理当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但当我们反思以前的集体备课,大多数只停留在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等直观上整齐划一的层面,也许只是有利于学科教研活动宏观管理,很难较深层次地挖掘教师之间“合作教学”的内在潜能。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又恰逢新课程教学内容中出现了诸如《算法》《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言》等对传统教学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时,我们在作了充分准备并且有了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之后,提出了“合作教学”的构想。首先应当强调的是,我们所提出的合作教学,并不是在指整个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合作,每本书都合作”。如果这样设想,那几乎是天方夜谭。即使合作教学安排得稍显频繁,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也不是特别现实。为此,我们提出了实施“合作教学”的总体思路: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正在进行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为主线,认真选择教材中3~4个与传统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异的知识点,作为小“合作教学”的试验田;同时确立3~4个研究性学习教学或数学建模教学专题,作为大“合作教学”的示范园,精心培养,力争使“合作教学”取得预期成果,“合作教学”研究采用与新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方法,即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合作教学的课题,可以是教材中具体知识的教学,也可以是确定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然后课题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制定详细的合作教学计划,包括哪几位教师之间合作,合作教学在哪个班级进行,选择重点班还是普通班,研究性学习的合作教学还包括合作教师担任哪个小组的顾问,拟定比较周详的合作教学预案。教学结束后立即进行反思,包括教师反思和学生的体会,只有这样,“合作教学”研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