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宣翻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疆外宣英译,多元系统理论,边缘性,本土化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领域的对话日趋频繁,新疆作为中国的一个子系统也逐步参与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新疆外宣英译活动频繁也是史无前例的。笔者打算结合埃文·佐哈尔创立的多元系统理论对新疆外宣英译呈现的特点进行描述。
一.理论简介
多远系统理论是埃文·佐哈尔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发展了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将翻译作为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来看待。(1990)。随后佐哈尔的弟子,著名翻译理论家,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他主要对影响译者的因素进行了描述。博士论文,边缘性。他认为译者所从事的翻译行为要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影响,不受外界潜质的文本是不存在的,翻译行为并非真空,译者要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来筛选文本。他提出了三类规范: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由此衍生出翻译策略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翻译选择的陌生化和本土化(1995)。国内最早对多远系统理论译介的是杨自检教授,张南峰、谢天振、廖七一等也分别作了译介和评论。
三,对新疆外宣英译的解读
1. 新疆外宣英译的边缘性与发展性
多元系统内的各子系统地位不平等,有的处于边缘,有的处于中心,他们之间处于斗争和交替中。从《西域翻译史》(热扎克·买提尼亚孜,1997)和《新疆现代翻译史》(陈世民,1999)中,我们发现新疆翻译从周朝开始直至近代,主要存在于汉语和西域个少数民族语之间,其次是与俄罗斯,中亚各民族之间的翻译交流。英译活动在新疆翻译史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博士论文,边缘性。直至九十年代,有些书籍不断被译成英文:《神秘的塔里木》、《克拉玛依奇观》等。新疆也开启了英文网站,成立了一些对外翻译公司。新疆大学从2001年起,开始招收翻译方向的硕士,一部分学者开始参与全国英译汉,汉译英的探讨。期刊上不断有关于新疆的地名、旅游,饮食等英译规范探讨的文章。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新疆外宣翻译理论发展还很弱小,翻译实践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新疆外宣英译这个子系统也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张力。博士论文,边缘性。
2. 新疆外宣英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和翻译策略有很大的影响(埃文·佐哈尔,1990)。新疆外宣英译在文本选择和译者的翻译策略上受到译者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博士论文,边缘性。纵向观察中国外宣英译书目名称:《神秘的塔里木》、《中国乌鲁木齐》、《新疆新貌》、《新疆旅游》等,英译书籍主要集中在旅游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新疆的发展是以旅游为先锋(邓新民,2000)。而西方译者对新疆的英译因受其固有的对新疆的认识而出现片面性。如:Though 250 years ofChinese control, Xinjiang retains a lot of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DavidLevinson,Kien Christenson,1999)。 从译者用“250 years of Chinese control”可以看出他有意曲解新疆的历史。这就需要我们新疆本地的译者站在爱国,爱家乡的立场上清楚地回应,不能让我们在解读自己的文化上出现“失语”现象。
3. 部分新疆外宣英译的不充分性和不可接受性
段连城指出,外宣英译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图里在解释“翻译规范”时,将其称为‘可接受性’和‘充分性’(2004)。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性是译者在外宣翻译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外国人认为中国的大众媒介过于呆板,喜欢用华丽抒情性的文体,而有些文本直接用中国的计量单位,或使用修饰性的计量给人以信息不明了的感觉。新疆外宣英译存在此类问题,请看以下的译例:
(汉语文本略)
Since the first day whenXinjiang People’s broadcasting station started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the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ighur and Chinese have been usedat the same time and then Kazak, Mongolian and Kirgiz languages were usedlater.(余言,向京,2009)
中国人喜欢用“早些时候,什么什么事情过后,后来,曾经”,等中国人自认为的大事来表示时间段。殊不知,这只会令外国人费解,增加文本解读的信息量。博士论文,边缘性。上文中的“early period”到底早在什么时间,不得而知。以及“later”,直译为汉语的随后,但在时间差上,汉语的“随后”强调动作发生的快,而“later”并不强调这一点。所以该英译文本内容拖沓,简单的信息被复杂化,令人费解,其结果是削弱了英译文本的可接受性,宣传的充分性也受到了挑战。
4.新疆外宣英译的“本土化”
虽然我们在外宣英译时,读者被作为影响英译的因素之一进行考虑,但作者和读者不是评判译文的唯一标准(埃文·佐哈尔,1990)。外宣还在于宣传自我,让外国的读者了解到不同于他们本国的别样的风土人情或是打破他们凭借想象捏造出来的形象。这样就让“异质的东西”(埃文·佐哈尔,1990)存在,创造一种陌生化的翻译,旨在体现“本土化的翻译”(姜秋霞,2009)。新疆文化的“多元性”和地缘政治(唐立久,2009)和新疆通用语言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宣传新疆文化时要如实地将新疆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展现给世界读者,打破部分国家对新疆的蓄意捏造,同时让新疆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汉语文本略)
Turpan Basin lies in the middle of the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between 41 and 43 degrees north latitude,a little higher than Beijing or New York City. But the basin has more extremetemperatures than most places on similar latitude because of its landscape. Thebasin’s landscape is very unique. About 2,000 square km of the basin is morethan 100 meters below sea level. The lowest point, the water surface of Aiding Lake, is 155 meters below sea level, and is the second lowest place in the world,trailing only behind the Dead Sea. Mountains, some of which stand a fewthousand meters tall, surround the basin. The mountains keep humid, cool airfrom entering the basin and trap heat in. The weather in the basin is extremelydry, with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of no more than 16 cm. Extreme heat anddryness cause high evaporation,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big rivers to survivethere.
The secret to Turpan’ssurvival is the Kerez irrigation system, a network of wells connected byunderground channels, which takes full advantage of the unique landscape. ( Wang Hairong,2008)
该文本即从读者接受角度出发,也成功保留了新疆文化的核心。博士论文,边缘性。首先,简单明了将吐鲁番的气候状况及其成因,并在讲述气候成因过程中清晰呈现了吐鲁番的地理位置、地貌,并让外国游客了解了吐鲁番不同于西方现代的灌溉技术。内容新颖、丰富但不刻板。其次,对吐鲁番和坎儿井的名称英译上,遵循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的有关规定,“译名处理以当地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名称谓为译名的基准。”(谢旭升,2009:112)
四.结语
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使新疆对外宣传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疆外宣英译是新疆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但新疆外宣英译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对外宣传中处于边缘地位,新疆外宣英译中存在大量的受意识形态影响和译者解读不到位的不可接受性文本。新疆外宣英译若想从边缘走向中心,除了处理好原文、意识形态和读者接受性之间的关系,译者也需加强对新疆文化的深入解读。
参考文献:
1.Even -Zohar, Poly-system Studies, PoeticsToday11:53-72,1990
2.Toury·G,Descriptive TranslationStudies and Other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陈世民,新疆现代翻译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1
4.段连城,对外宣传理论初探,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5.邓新民,推动旅游发展,促进西部开发,旅游,2000.4
6.辜正坤,当代译学建构理论略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姜秋霞,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
8.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9.热扎克·买提尼亚孜,西域翻译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4
10.唐立久,崔保新,发现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4
11.谢旭升,特色汉英翻译教程,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1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外宣 整体关联 多维整合
外宣,换言之也就是ν庑传,向国外友人宣传介绍自己的特色及吸引人之处。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突出生态优势,展现生态特色,才是提升自身形象的关键所在。新乡市地处中原沃土,北依太行山,旅游资源丰富,长久以来吸引了无数国外游客慕名而来。为系统展现新乡的风土人情,新乡市政府及旅游局于2008年制作了新乡市旅游宣传片中英两个版本。本片既注重向世界展示新乡市的历史文化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又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相辅相成,携手走过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此宣传片从侧面表现出,新乡市对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保护所做出的努力。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做首期翻译学讲座时,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原理,初步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2003年11月,胡教授在国际期刊Perspectives上发表了专题英文论文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自此作者将其之前所做的此项系统理论研究统称为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项探讨生态翻译、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生态翻译学由自然法则中的“适应/选择”扩展到了翻译活动当中,提出了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生态翻译学一方面是“喻指”,另一方面是“实指”。“喻指”是把翻译生态比喻为自然生态,而“实指”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该理论主要原则是“多维整合”原则,主要指“三维”转换――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的转换。
二、生态翻译学在宣传片中的应用
1. 整体和关联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生态翻译学注重的是“整体和关联”。从狭义上说,译者在翻译本质上有责任理解并保证原文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平衡统一,同时应使转换过来的译文也能在译入语中实现动态平衡及互相关联。从广义上说,生态翻译学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既要使翻译各个子生态系统内双向关联互动,同时又要保证翻译外却又与翻译相关的“翻译管理生态系统,翻译市场生态系统及翻译教育生态系统”相互平衡并满足所需。
在新乡市旅游宣传片中,各个旅游场景介绍均由一个小标题引出,如:
例1:“Landscape: showing stunning natural beaut,观:见证得天独厚;Root: traces back to the ancestors,根:追溯同宗同源;Uprising: brings about dynastic changes,奋:济世扭转乾坤;Wisdom: grows with vicissitudes of history,智:感召岁月变迁,”等等。
此片中以Landscape, Root, Uprising, Wisdom, Faith, Simplicity, Happiness为主线,引出新乡市的地理风貌,由来渊源,历史纷争,巧夺天工,笃信善行,古朴民风,安居乐业。从翻译生态系统内文本层面看,字数对等,格式相似,使整篇译文浑然天成,整体性得到高度统一。而从翻译管理系统及翻译市场系统看,译者对译文的翻译符合了外部对译文的要求,依据市场所要求的外宣策略,从不同角度用形式相同的结构增加语言气势,加深外国人对影片的印象。
例2: 原文:云台山以山称奇,以水叫绝,因峰冠雄,因峡显幽,占尽山水风韵,冠绝天下奇景。
译文:Mt. Yuntai is marvelous with its mountain, unique with its water, grand with its peak, and serene with its valley.
原文使用了汉语多采用的四字词“以山称奇,以水叫绝,因峰冠雄,因峡显幽”字数相同,格式工整,突出景点的特色山水峰峡。因此,为了达到动态平衡,译者在译入语以同样等效的形式,即形容词加介宾短语,突出了要宣传的对象及其特色。而marvelous一词更传神的表达了冠绝天下奇景,不必再赘述翻译。
2.多维整合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生态翻译学“多维整合”原则,包括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之间的相互转换及适应性调整。通过以译者为中心,进行“选择性适应”及“适应性选择”,经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整合之后,整合程度越高,越是满足了动态平衡,译文质量也趋于更高。
(1)语言维。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上,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为了达到使外国人容易理解本民族文化的目的,在翻译时应注意翻译目的语的适应性选择。外宣翻译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译者因为一味强调外宣的政治意义而忽视来对外宣艺术的研究,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和语序结构,用对号入座的方法进行生硬的套译,结果只能产生大量不规范的表达,引起歧义。因此在做外宣翻译时既要准确传达源语的意思又要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进行选择与改变,不能生搬硬套,死译硬译。在词语,次序,句式等方面要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此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例如:
例1:原文:龙脉博兴 点亮荡气回肠的人杰地灵
译文:Breeds up the fertile land and diligent people with the dragon spirit
例2:原文:初见美景,人如画中
译文:At the first sight, the contour of the village is like that of a painting
在例1中,原文的意思是,代代延续着龙的精神,中原这片沃土蕴藏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并培育了无数卓越的人才。原文中点亮一词,若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应译为brighten或lighten,这样的直译会令外国人摸不着头脑,难以理解原文到底想表达怎样的意思。而breed up是根据整个句子的涵义,进行了语言上的适应性选择,译为养育,以达到译文读者可以顺畅地理解的目的。
在例2中,原文“人如画中”若按字面意义理解,指人好像站在画里面一样。直译应是people seem like to stand in the painting,这种翻译方法并不能突出视频中表现的风景如画。因此,此处意译为the contour of the village is like that of a painting更能显示出视频画面中的村落风景如画。
(2)文化维。在文化维上,由于中西方在思维方式、道德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中西方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语言是文化的心脏,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了避免在交流过程中造成误解以及尴尬的情况,翻译便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翻译时可有音译,直译,或意译。“音译可分为纯音译,音译加类属,以及音译加注释。”人名,地名或已被认为的词可纯音译,例如:baligou(八里沟),Guanshan(关
山),Bigan Temple(比干庙)。而一些食物可直译如:Niuzhongxi Sesame Seed Cake(牛忠喜烧饼),spicy soup(胡辣汤)。食物做法较复杂的可进行意译,如:Fish with Fried Noodles(鲤鱼焙面),Stewed Lamb in Brown Sauce(红焖羊
肉),此类食物可通过描述做法使国外友人明白到底其中的原材料及烹饪方法。
在翻译外宣材料时,若遇到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解说时,更应注意文化层面的转换,让译入语读者能达到与原语言读者相同的预期,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含义。“文化翻译是一种文化互动而不是简单的同化。”翻译在读者当中的调节性作用使得“跨文化翻译是阐释的具体化,而不是文化形式的直接转换。”对中国文化应进行一定的解释而不是直接译为国外某种对应文化现象。
例:原文:万善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年选择云台山建寺,有位居四方中央、土生万物、万法归宗之意。
译文:Wanshan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Mt. Yuntai is that it’s believed to be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which in Chinese culture implies the source of all lives and the origin of all doctrines.
原文当中,出现了“四方中央,土生万物,万法归宗”这样的道家思想,这对于多数外国人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因此,解释其中蕴含的哲理是必不可少的。译文用which引导定语从句来说明选择云台山建寺庙的目的,因为它地处宇宙中央,是万物及万法的来源,通俗易懂的解释让不熟悉道家思想的人也能一目了然。
3.交际维。在生态翻译学中,交际维的转换即“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也曾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翻译问题研讨)中作如下论述:“交际翻译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在目的语中再现原文读者感受到的同样效果。”只是单纯的译出原文的内容或形式,往往难以向读者准确传递原作者想要达到交际意图,因此,交际层面上的转换能有效地实现语言的语用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例1:原文:仿佛鬼斧神工雕凿而成的一个巨大盆景,又似名山大川的浓缩,园林专家称之为“自然山水精品廊”。
译文:the whole scene looks as if a huge potted scenery made by superlative craftsman, or a collection of renowned landscape, as a result of which it is called a “fine product of nature’s mountains and waters” by landscape and garden experts.
在原文中,仿佛鬼父神工雕凿而成,若翻译成made by ghost and god,容易让人误以为是鬼和神仙造就的,在这里使用了superlative craftsman指这里的风景精巧之程度非人工可及。
例3:原文: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耳鬓厮磨,切切私语的情人瀑;四季长流,珠帘高挂的水帘洞;还有龙凤呈祥的龙凤壁;
译文:Many other scenic spots also spread here such as Qingren Waterfall, whose two branches mingled with each other, really looks like two intimate whispering lovers; Shuilian Cave, with its water flowing all the year. Longfeng Wall, with its mural of dragon and phoenix,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wall will bring good fortune to local people.
在原文中出现了情人瀑和龙凤壁,直接译为“Qingren Waterfall”“Longfeng Wall”,则很难令不懂中国文化的人明白其中的含义,情人瀑进一步解释为looks like two intimate whispering lovers,则将瀑布如胶似漆,亲密无间的感觉直观的传达给译文读者,领会到起名情人瀑的缘由。而龙凤璧若仅仅解释为dragon and phoenix,也并没有突出龙凤呈祥的含义,因此后面进一步解释了bring good fortune(带来好运)之意,可以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能理解同样的交际意图。
生态翻译学在宏观上注重整体与关联,在翻译原则上又有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的转换,通过各种适应及调整,实现翻译各群落的动态平衡。此宣传片的译文也从整体协调平衡,在语言维上,清楚准确表达了宣传重点;在文化维上,详细补充阐述中国特有文化;在交际维上,以过译或欠译来调整信息量,实现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理解相同的交际意图。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审视,此宣传片的译文为树立良好的新乡旅游形象及宣传新乡旅游特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11):96-99.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3]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J].中国翻译,2002 (4):44-46.
【关键词】文化图示 侗族传统文化 英译
Abstract: The study on China’s Dong nationality’s folk culture is the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ime. This paper, taking China’s Han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bridge, analyzes the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f Dong nationality’s folk language and culture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schema and probes into the strategie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ong folk culture’s publicity materials from the levels of schematic correspondence, schematic conflict, schematic default and schematic mismatching so as to provide some essential help for the elimination of cultural barriers in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used by cultural variety.
Key words:cultural schema, Dong traditional culture, publicity material translation
引言:
通过关键词和主题搜索,当输入“外宣资料英译”、“民族典籍翻译”、“民族文化英译”、“侗族民族文化的英译”等词时,我们从中国知网2000-2012年不完全数据统计获悉,涉及外宣资料翻译或英译的论文有34篇,涉及少数民族文化英译的论文6篇,涉及侗族语言文化英译的为0篇。根据笔者对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虽然中国典籍翻译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出版了大量优质中国典籍英译本,但涉及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方面的产品较少。同时综观作者所在省市涉外侗族民俗风情旅游区,有关侗族民俗风情的译文也较少,现存的译文对大家所熟知的侗族文化标识的英译存在不统一性和随意性,对侗族民俗文化特有的且不被大家所熟知的文化标识的英译资料更是微乎其微。因此选择从文化图示视角探讨侗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构式的异同,深入研究侗族传统语言文化的英译策略,不仅可以弥补民族典籍英译在侗族方面研究的空白,而且可以为后期侗族典籍的英译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将就此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文化图示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
“ 图 示 ” (schema) 最 早 是 由 英 国 心 理 学 家 Frederick Bartlett(1932)在他的作品Remembering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1]图式作为人们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的一种背景知识,在翻译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示主要分为四类:即内容图示(关于世界的基本知识);形式图示(关于不同文体的修辞结构的知识);语言图示(关于语言词汇和语法的知识)及文化图示(关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 博迪(Bedir)也提出了文化图示的概念,即所习得的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about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being learned)。[2] 简而言之,文化图示是指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历史背景、民族心理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约翰所说“特定的社会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3] 翻译,已不仅仅被看做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原语的文化图式进行正确的解码,并将其移植到目的语中去,才能有助于译语读者的正确理解和语言信息的充分转换,因此,译者应该了解语言并使用的“文化图式”,才能使译文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二、侗族传统民俗文化外宣资料英译
侗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表现在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原始古朴文明典雅风趣而且带有几分神秘;侗族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普遍存在于侗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饮食到居住穿着,从文学艺术到,从社会组织到社会生活和生产,从体育到医药等等,浩如烟海,独具特色。由于语言的隔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经典作品迄今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对外翻译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在多元文化受到高度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侗族这个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增进各民族间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沟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侗族作为中国民族文化标签的一支,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进行侗族传统文化外宣资料翻译时,必须对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充分而正确的理解,激活内化在记忆中的两种相关的文化图式,找到对等的文化信息,然后转换成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的语言信息,并尽可能保留原文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侗族民俗传统文化往往涉及其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神话传说等,不一定在英文中能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试从以下四个角度,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图示对应
不同民族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沟通,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共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着共同的文化认知基础。[8] 例如:侗文化与汉文化就有许多融合或相似之处,而汉文化与英美文化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所谓图示对应就是指用目的语中能准确、全面表达源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现成的文化图示来翻译源语的文化图示。在这种图示下,采用直译法可能是侗族传统文化外宣资料翻译相对简单,而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译者可以直接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对应的词汇。如在汉译英过程中,侗族传统文化中对于“烟”一词的描述为“烟作为侗族人民传统的生活调剂品,对烟具十分讲究,素有‘茶三酒四烟八杆’之说。” 所谓的烟具就可直接英译成“smoking gadgets”;此外,鼓楼(drum tower);侗族大歌(The Dong Big Song)等词语均可直译。这些译文不仅表达简洁,而且建立在汉英民族相似文化图示的基础上,因此有利于跨文化的有效交流、减少文化冲突。
此外,英侗民族因地域条件及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生存方式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表现为开放流动性与封闭稳定性两种不同类型。每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由此而形成了建立在民族心理基础上的民族差异。英伦三岛四面环水,水产捕捞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鱼对大英民族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侗族和汉族同为农耕民族,既没有游牧“马背民族”的那种疆土扩张意识,也没有“海洋民族”的那种海外扩张意识。汉族文化和侗族文化均为“内陆型”,但是鱼却是侗族的主要图腾之一,在侗乡处处可见鱼的形象,以鼓楼的雕饰彩绘最为常见。在贵州黎平、榕江一带还有一种酷似汉族道家太极图的“双鱼图”(Double fish patterns)。在汉族神话中,鱼是生殖崇拜的反映,如“鲤鱼抱子”(carps bring a son to you),侗族也有同样的鱼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直接借用西方文化中与fish有关的词语进行英译。至于在侗族人民的心目中,把山、水、火、土、太阳、月亮和风、雨、雷、电都当作神灵,则与世界各民族的神话相通。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直接借用希腊神话中相对应的神进行英译。当然,直译法并不是万能的,也有行不通的时候。例如:“蛮夷之地” ,倘若直接翻译成“the savage land”,从译文读者角度理解,该译文容易被误解成“荒原” 或“原野”。 笔者结合“蛮夷之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为将其译为“the untouched area”较适宜,这样既不会让读者误解该词的含义,同时更易于让读者接受,从而可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
(二)图示冲突
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可能有共同点,但由于人们对不同事物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同一事物在表达方式上会存在差异,由此导致在两种文化进行匹配的时候产生冲突。此时我们可以采取交叉法,即用目的语中能表达出源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同的文化图示来翻译源语中的文化图示。这种方法要求译者要正确地对源语文化图示进行解码,同时又具备大量的目的语文化图示。下面来探讨一下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伦理道德实践上存在的图示冲突:
儒家的道德人格是在个体充分的道德觉醒的基础上,自觉地去履行社会伦理纲常,把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付诸实践。诚如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则代表了一种更崇高庄严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侗族也有与其相似的伦理道德,不过尚未褪尽其原始氏族文化色彩。侗族的道德义务感体现在“补拉”文化中。补拉组织是远古父系氏族组织的次生形态,至今仍在侗族普遍存在。补拉组织的功能之一就是履行道德义务。如在补拉的自治规约的五个功能中,第一个功能就是互助功能。从添子到办三朝酒,到结婚办喜事,从建房扛树、树屋架,到老人过世的治丧,都要全补拉成员出动,并且不计报酬。这种一家有事大家相帮的习俗,侗族叫“尼补拉”,它其实就是一种原始古朴的道德义务活动。侗族补拉成员互助的最高形式是“血族复仇”,它表现了一种“原始形态”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叫做“起补拉”的“血族复仇”,是基于外人对本补拉组织的人或物的严重侵害而产生的。后来,它与抵抗官府对侗族的迫害、进剿的斗争又重合在一起,更体现了侗族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4]不管西方文化还是中华文化,都有家族的概念,只是在西方文化中,家族是带资本主义色彩的而中华文化中的家族则更带有封建意味。不论是在侗族传统文化还是汉族传统文化中,世仇都是易结难解,涉及后代子子孙孙的问题。然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不存在世仇一说,只有血仇。由于受西方传统文化内涵――独立的影响,仇恨只涉及本人这一辈。所以在介绍侗族“补拉”文化时,首先宜将“补拉”直接音译成“Bula”,然后用描述性语言,借鉴现有的汉族传统文化外宣资料的英译本中涉及“大家庭”文化的文本选择性的加工和应用。在涉及“血族复仇”之类翻译时,笔者从译文读者角度考虑大胆借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家族的典故,将侗族文化的“补拉”“血族复仇”英译为“the feudal culture of Family Montague and Capulet in Dong Nationality”.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表达“补拉”所承载的侗族传统民族文化内涵,也避开了将“复仇”直译为“revenge”时呈现出血淋淋的画面,从而使译文读者心理更容易接受。
(三)图示缺省
由于不同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图示在另一种语言里会产生缺失或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在译者大脑中也无法建立相对应的文化图示,这时就会出现文化缺省,因此需要译者清楚地了解目标语国家和译入语国家所处在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结合特殊的文化背景,大胆地对源语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比如:侗族人民信仰萨满祖神,侗族各个村落纪念这位萨岁神的活动被称为“祭萨”,在西方传统文化词汇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无法用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因此将其音译为“The ceremony of Sa”或“the ceremony of worshiping Sa”,并加注:“the ancestral god of Dong nationality”;侗族特有的巫傩文化,在西方传统词汇中也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词,则宜将其译为“Wu Nuo culture”并加注:“the specific religious culture”。除了音译加注法能够帮助译者构建新的图示外,意译法也能帮助译者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简单描述性的短语将原语的词义信息译出来,达到引导解释新图示的目的。如侗族传统木艺手工床:花床可英译为“well-sculptured bed”;千工床则可译为“A bed manufactured through more than one thousand days” ;侗族女性始祖“萨”一直是侗族人民崇拜的始祖神,几乎无所不能,翻译时笔者避开音译借用希腊神话的主神“宙斯”,将其意译为“the female Zeus”。再者,侗族人主要信仰自己近似原创的巫傩文化,有极具的特色“赶尸”、“撑杆立米”、“晃鸡定棺”、“巫师唤魂”等标签,在外宣过程中,宜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来翻译,上述词语可分别英译为“carrying corpse back to the home village”、“using a scale pole to hold up a jar of rice”、“roosters standing fixed on the top of shaking coffin”、“witch master calling back one’s soul”以保留侗族原有的文化特色。
(四)图式错位
图式错位指的是相似的意义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形式体现出来。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不同,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类似的观念。译者只有较好地掌握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才能呈现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色彩,而且不会歪曲语言中的文化意象。一般来讲,直译加注或代换法适用于这种文化图示下的侗族传统文化外宣资料翻译。例如,侗族、汉族及西方社会神话中都有关于人类诞生的神话,由于信仰和其他因素,三者拥有不同的人类诞生神话。西方神话坚持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上帝用泥土先造了亚当,再用亚当的一条肋骨塑成夏娃,他们便是人类的祖先。而侗族的人类初生神话类似汉族女娲造人。祖婆萨巴天从自己身上扯下四颗肉痣,变成四颗蛋,然后孵化出人类的祖先松恩和松桑,两人成亲,养育后代,产生人类。笔者考虑到三个民族人类诞生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采用直译加注将侗族的人类诞生神话概括性地翻译成“Sa ba(the god of Dong nationality) made her four flesh moles into four eggs,then the ancestors Song En and Song Sang of Dong nationality emerged out of the eggs.”
不仅如此,侗族神话体系中,还有类似的创世神话。与西方《生物进化论》不同,侗族的创世神话《人类的起源》中,侗族先人用“混沌”(侗语中指似云霭、雾气、烟光而弥漫未分的物质)的原始物质作为宇宙万物的最初的元素,然后向生命的不断进化。侗族神话从个别具体的事物入手,叙述沿着卵(神话人物棉婆孵的蛋)或由树蔸白菌蘑菇虾子额荣(浮游生物)七节松恩(人)发展,构建了一个初级的、幼稚的发展链条,链条中的部分环节的代表物仍能在当今找到活体,有的则已无迹可寻,所以在英译时不能直接搬用西方生物进化论中约定俗成的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笔者倾向坚持保留侗族生物链的特殊性对个别词采用音译附加类别词的翻译方法,将其英译为 Egg (or Stump) Trametes AlbidaMushroomShrimpErong(kind of plankton)QijieSongen(ancestor of Dong nationality)。由于侗族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将文化和史诗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跨度巨大,需长时间地溯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译者只能对上述生物进化链进行尝试性翻译。
三、结语
综上所诉,在进行侗族传统语言文化外宣资料英译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侗族传统语言文化,从不同的文化图示视角,遵循不同的原则:侗族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及英美语言文化相同或相似,既文化图示对应,可采用直译法或半直译附加意译的翻译方法;侗族语言文化在英美语言文化中难以找到内容形式完全一致的表达,既文化图示冲突或文化图示差异,可采用套译法、直译附加类别词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等;侗族语言文化在英美语言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既图示缺省,译者可以大胆创新,对文化缺省的翻译进行文内、文外补偿,文内直译,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中或结合语境采取意译。但是,译无定法,译者应在明确外宣资料旨在尽可能的介绍给英语读者的前提下,既忠实于“侗族传统民俗语言文化的核心”又不一味地采用“归化”,更好地传播侗族传统民俗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 Bartlett, F.C. Remember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 Bedir, Hasan.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cultural schema [D]. Adana: Cukurova University,1992.
[3] Lyons, John: 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P 30
[4] 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 蒋林平,石红梅,蒋和舟.本土文化对外传播英语翻译与教学目的论――以湘西地区为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11,(4),27-29.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7] 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
论文关键词:翻译杂交释放技术,翻译杂交捕获技术,无细胞翻译系统,重组子,筛选
1.引言
翻译杂交释放(Hybrid-Release Translation , HRT)技术和翻译杂交捕获(Hybrid-ARrest Translation , HART)技术,是鉴定克隆基因翻译产物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都利用纯化的mRNA通过无细胞翻译系统(cell-free translationsystem)直接合成蛋白质。细胞裂解物,可以来自于发芽的小麦种子中,或者来自于兔网状细胞,都具有很强的合成蛋白的能力,含有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核糖体,tRNA和其他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分子。然后加入mRNA和必需的20种氨基酸,其中Met是35S标记的。mRNA被转录成放射性蛋白质的混合物,可以通过电泳分离,自显影显示出来。每一条带都代表mRNA所翻译的一种蛋白。
当有cDNA克隆存在时HRT和HART可以非常好的工作。在HRT中,首先将cDNA变性,结合到纤维素膜上或者尼龙膜上,加入mRNA样品,能与cDNA杂交的特异mRNA保留在膜上,除去未结合的分子后,可以收集mRNA并加到细胞外系统中生物论文,这样将产生cDNA编码的特异的蛋白质。
HART的不同点在于,HART并不除去未杂交的分子,而是将整个膜转入细胞外系统,杂交的mRNA不能直接翻译,所以除此之外,所有的mRNA都翻译。翻译产物中缺失的蛋白可以进行鉴定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2. 无细胞翻译系统(Cell-Free Translation System)
实验室中常用的无细胞翻译系统是麦芽胚(germinating wheat seeds)提取物和兔网织红细胞(rabbit reticulocyte cell)提取物,也有使用非洲爪蟾(Xenopus laeuis)卵母细胞体系的[1]。无细胞翻译系统主要含有:
(1)核糖体;
(2)tRNA;
(3)20种氨基酸,其中一种带有放射性标记(实验室中也经常使用35S-甲硫氨酸<35S-methionine>),供放射自显影检测之用;
(4)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相关因子。
无细胞翻译系统主要有如下3点优越性:
(1)在无细胞翻译系统中,蛋白质合成的活性极高。
无细胞翻译系统就是一种人工制造的蛋白质“合成机器”, 其功能就是专门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相对于传统的宿主菌翻译系统而言,无细胞翻译系统不用考虑宿主菌本身的生活能力,只需大量合成目的蛋白质即可,效率极高[2];
(2)专一性地翻译目的基因的序列。
与(1)相同,无细胞翻译系统不受到宿主菌的干扰。假设一重组子X,如果加入到无细胞翻译系统中,则该系统只翻译重组子上有限的核酸序列,便于对目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进行分析。相反,如果将重组子X导入某一受体细胞,则表达产物将包括重组子与宿主细胞两方面的蛋白质,且后者将占绝大多数,给分析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3)加入了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有利于对翻译产物进行检测;
作为基因工程研究的重要手段,无细胞翻译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定向地合成所需蛋白质,并对其进行检测。常在系统的氨基酸底物中添加一种带有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或者使用35S-甲硫氨酸(35S-methionine),便于翻译后的检测工作[3]。
3.HRT和HART
HRT和HART的技术思想是相同的,核心内容都是以目的基因的mRNA为操作对象,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检测其表达产物的有无,而其中的关键步骤,就是以目的基因为模板,获得该基因的cDNA生物论文,在杂交检测中作为探针使用。
在HRT中,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之后,将进行如下操作:
(1)将连接后的重组子加入到无细胞翻译系统中,进行转录、表达,提取mRNA;
(2)从提取的mRNA中取出一部分,以目的基因为模板设计引物、以 mRNA为底物进行RT-PCR,获得目的基因的cDNA;
(3)将cDNA固定在硝酸纤维素(nitrocellulose)或尼龙(nylon)膜上,作为杂交探针之用;
(4)将余下的RNA与上述cDNA混合、温育,然后进行非特异性的洗脱,即通过控制洗脱反应的条件,将那些不与cDNA发生特异性杂交的RNA分子洗脱掉;
(5)转变洗脱条件,进行特异性的洗脱;如果有mRNA分子与cDNA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则此mRNA将在这一步骤中被洗脱下来,并且此mRNA就是目的基因的转录产物;
(6)收集洗脱产物,加入到无细胞翻译系统中,通过蛋白质电泳和放射自显影(autoradiography)检测表达产物。
显而易见,由于使用了无细胞翻译系统,去除了大量的、与检测实验无关的mRNA分子,所以HRT的实验结果只有两个:
(1)只有一条放射性条带,即目的基因的最终表达产物。此结果表明:目的基因与载体成功连接并转化、能够在宿主菌中顺利表达;
(2)没有任何放射信号,检测结果为空背景。此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可能与载体成功地连接并转化,但不能顺利地表达。
而对于HART而言,该方法中只有一点与HRT不同:在HRT中,最终要对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检测;而在HART中,则是要对目的基因表达产物之外的蛋白质进行检测,具体步骤为:
(1)将连接后的重组子加入到无细胞翻译系统中,进行转录、表达,提取mRNA;
(2)从提取的RNA中取出一部分,以目的基因为模板设计引物、以RNA为底物进行RT-PCR,获得目的基因的cDNA;
(3)余下的RNA再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与上述cDNA探针杂交,进行非特异性的洗脱生物论文,并将洗脱产物回收,而弃去与cDNA探针发生特异性杂交的mRNA。换言之,洗脱产物中已经特异性地去除了由目的基因转录的mRNA。将洗脱产物加入到无细胞翻译系统中进行表达,用蛋白质电泳和放射自显影技术检测其表达结果,记作结果-1;
(4)如(4)中所述,RNA分成两部分之后,一部分用于杂交。与此同时,将另一部分RNA直接加入到无细胞翻译系统中进行表达,用蛋白质电泳和放射自显影技术检测其表达结果,记作结果-2。
(5)结果-1和结果-2进行匹配,分析目的基因的转化情况。
同样,由于使用了无细胞表达系统,被检测的蛋白质种类少,仅限于载体所承载的表达信息,便于分析结果。结果-1和结果-2的比较,可以出现两种情况:
(1)结果-1仅仅比结果-2多一个条带,说明此条带就是目的基因的翻译产物,则可以推断转化实验是成功的;
(2)结果-1和结果-2完全相同,则至少说明目的基因不能顺利表达,转化实验不成功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以上是对HRT和HART总体技术思想的阐述。不难看出,HRT和HART的核心思想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实现这一思想的具体方式[2]。在HRT中,是直接对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检测;而在HART中,则是对目的基因表达产物之外的蛋白质进行检测。图-1概括了两种方法的流程。从图中可以看出,HRT和HART的结果是互补的、互为“阳性”和“阴性”的。
4. 使用HRT和HART方法的相关问题
HRT和HART技术是在蛋白质水平检测重组子阳性克隆的方法,由于这两种技术的检测对象是目的基因的最终表达产物,故比起常见的蓝白筛选、PCR等基因水平检测技术而言,更直观、更严谨、更有说服力[1]。但是,从基因工程整体操作流程上看,对于重组子的检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研究人员不可能将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检测工作中。而从上述对于HRT和HART操作步骤的介绍来看,作为检测手段生物论文,两种方法都过于繁琐,特别是频繁涉及对mRNA的操作,要特别注意对mRNA降解的预防,实验条件比较严格。
另外,虽然HRT和HART检测的是表达产物,在这一点上确实比蓝白筛选、PCR等基因水平检测技术更具有优越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研究人员完全可以利用Sou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以及Western杂交等分子杂交手段,在基因工程操作的最后一步——重组子的表达阶段对蛋白质产物进行专门的检测。而在实际工作中,配合蓝白筛选、PCR等方法来使用,HRT和HART技术使检测结果更加可信,达到一种“锦上添花”的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近来又在DNA水平检测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HCII第二代杂交检测方法的问世,无疑是对杂交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的改善【4】。除此之外,检测基因表达产物的方法还有cDNA微距阵杂交技术【5】,磁珠捕获技术【6】,,多重核酸扩增荧光技术【7】,应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8】等。
参考文献:
[1]邱泽生主编.基因工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5-128;
[2]T.A. Brown. Gene Cloning and DNA Analysis – An introduction.4th edition. US:Blackwell Science Ltd , 2002, 235-236;
[3]吴乃虎编著.基因工程原理.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82-384;
[4]王秋伟,虞斌,许培箴.HPV DNA HCII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山东医药,2009,44-45
[5]胡吉,王宣春,沈烨.采用cDNA 微阵列杂交技术对垂体瘤基因表达谱的研究.复旦学报,2005,565-569
[6]王卉放,许化溪.磁珠捕获技术在定量液相杂交中的应用.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85-288
[7]李晴,乌兰娜等.多重核酸扩增荧光检测技术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效果评价.中国肿瘤,2009,315-318
[8]胡军勇,金卉等.应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从转录序列的选择性捕获中筛选副猪嗜血杆菌表达差异基因.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189-194
因此,《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王大来,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就是作者在平时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补偿文化缺省的有效成果的展示。本书从理论上总结了文化缺省的生成机制,对翻译研究者、翻译教师和研究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专著在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翻译实践中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和方法,还就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作了专章的讨论,对译者和有志于学习翻译的学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总体来说,本专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本书从多个角度对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论述。作者从多角度、多学科对翻译缺省进行了论述,不仅使读者对文化缺省有了全方位的认识,还能启发读者从多角度探索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方法。作者运用了几种理论对文化缺省进行了阐述。首先是语言学的图式理论。图式理论认为图式能帮助读者进行推断并预测未来,允许读者填充作者在文本中未提及的信息,推断作者的意图,因为两个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那么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无法理解的意思。其次是文学的美学反应理论。作者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的过程,从而探讨文化缺省补偿的首要原则:让译文读者重新感受到原文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再次是文化功能理论。作者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的文化功能理论讨论文化缺省补偿,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这些理论包括意识形态理论、操纵理论、目的理论等,有助于翻译时依照接受语境的变化来选择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和方法。
第二,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把翻译实践的经验用理论加以总结和解释,得出规律性的策略与方法指导实践。《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一书就是作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总结的结晶。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反过来对翻译实践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例如,在第五章中一类由于文化缺省而引发的翻译错误就是译名不统一,作者这里列举了“错误百出的北京英文标示牌”文中呈现的一段内容,其中杨文琴记者与北外教师刘永利共同统计出了北京的许多英文标识牌的错误。在这些标识牌中,出现的翻译错误达到了1200多处,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这些英文标示牌本来为了给外国友人带来便利,结果却因为翻译错误造成了“国际玩笑”。同时,中央电视台曾经也在专题节目中放映了许多英文翻译错误的案例。例如:“服务台”(Information)翻译成general information;“意粉”(意大利通心粉的简称,spaghetti)被译为Idea Powder)。作者通过总结这些例子告诉人们,中国的对外宣传翻译没有起到良好作用,对外宣传翻译的质量普遍偏低。这一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云南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一、研究背景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为云南贵阳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创造了条件。但每年有数万外国游客前往云南观光旅游,少数民族给观光客巨大的“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文化沟通与文化词汇翻译的困难凸显。由于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导致他们的词汇极富民族特色,而这些词语在英语中没有现成的对应词语,造成了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被生搬硬套翻译成外国人并不知所云的词汇。如云南苗族、彝族都过一个节日叫做“吃新节”,是“云南少数民族品尝刚成熟的新稻米饭的节日”,这个节日有人把它翻译成“Eating New Things Festival”,这种翻译并没有弄清楚吃新节中的“新”的所指。译语读者会认为这样一个节日是品尝新东西或新食品的节日,这与“吃新节”本来的意思相去甚远,没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需要把译文翻译得恰当、得体。
恰当得体的外语翻译就是翻译出来的外文要实现翻译的目的。第一,翻译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的目的是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听众或读者是来自异域文化的外地观光客。第二,翻译出来的外文要充分体现云南省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内涵与意义。简单地说,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向异域文化的外地人(外国人或境外人)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目的。即译文是否达到了翻译行为的目的。
二、理论概述及研究意义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该理论认为翻译应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翻译是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1978年,莱斯的学生费米尔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成为了目的论的基础。“目的论”(Skopos theories)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它的提出反映了翻译的重大转向,从原先占主导地位的侧重形式的翻译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目的论彻底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功能,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1984年,费米尔和莱斯在《翻译的理论基础》(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翻译的最高规则是‘目的准则’,即‘目的’决定手段。”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预期效果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目的语使得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实现交流和产生共鸣。为实现这一目标,译者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哪些内容可以保留、替换、调整及修改。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对二十世纪后半叶非文学作品类即科技和学术论文、说明书、旅游指南,合同等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目的论对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少数民族文化词汇是指表达独具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事物的词汇,这些词语“受文化制约(culture-bound),从他们身上可映射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Newark将文化定义为“使用特定语言的群体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由于文化词语的独特性,目的语文化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汇,造成翻译时的文化空缺现象。因此,要让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就要求译者能填补起这块文化空缺,以目的论作为指导,恰当得体地翻译出译文,准确传递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帮助译文读者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策略
目的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及翻译行为,因此一切翻译活动需以实现翻译目的为出发点。,在翻译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时,译者应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即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直译加注或意译等方法进行英译。这样才能达到既传播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实现跨文化交际,又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1.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的“音译”策略
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特殊性是两种文化在对比时,存在某一民族文化的特点在另一民族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来表达的现象。当遇到此类现象,译者可利用源语言词汇的读音来翻译特色词汇,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策略。少数民族文化中有些词在汉语中都存在“空白”现象,找不到一个词与之对应,将这类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成英语时,外宣材料中不乏先将其音译为汉语,再用汉语拼音的方式传达给译入语读者这样的翻译。这种翻译最终使得民族语言的韵味荡然无存。当我们在英译这类词时,在译入语中模仿少数民族源语读音,再加上注释是一种最佳的方法,即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法。这样便既保留了少数名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又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比如,布依族祈福禳灾的仪式“gaaicbaanggl”,汉语翻译为“该邦”。在外宣资料中用汉语拼音的方式翻译为“gaibang”。民族特色词在汉语文本“该邦”中已经进行了一次音译,翻译成英语时如果再用汉语拼音进行第二次音译,那么最终的翻译会流失少数民族语言的意味和音韵。用民族语言拟声法更接近源语发音,对民族语言体贴入微,再加以解释,能更加充分地转换其形式意义和概念意义,译为“gaaicbaanggl,is a rite the Buyis to pray for happiness and prevent disasters”。又如,布依族中青少年同性之间交友的方式成为“guhdongz”,在外宣资料中通常用汉语拼音音译的方法翻译成“gutong(古同)”。应用民族语言拟声加注法翻译成:“guhdongz,a form of making friends from the Buyi youngsters of the same sex”。布依族的乐器leezyiux应改变“leyou(勒友)”汉语拼音音译这种手段,改译为“leezyiux,a woodwind instrument of the Buyi people to send out calls to the beloved”。彝族的相亲酒aquzu,不应译为“aquzu(阿曲阻)”,应采用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法,翻译为“aquzu,a Yi word,means an engagement ceremony celebrated by the Yis.
2.少数民族文化词汇翻译的“直译加注”策略
直译是指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来翻译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因此,直译能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特征,同时也能使读者或听者理解其含义。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涵义丰富,有些词仅仅从字面上来翻译会造成部分意义丢失有时甚至会令人费解。如:苗家的进门酒,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翻译为Drink at the Threshold,外国人会不明白为什么客人都要喝进门酒?到底意义是什么?所以,除了直译以外,加注显得尤为重要。进门酒可以翻译为Drink at the Threshold(the Miao people’s courtesy to treat guests.Whenever a guest is coming from afar,the host will hold a pot of wine for his/her arrival.The guest must drink a bowl of wine before entering the house)。又如,地戏,如果把它直译为Ground Opera,听者并不知其内涵是什么。因此,地戏可以翻译为Ground Opera(it is named as Ground Opera because it is performed on the ground not on the stage.Actors act out Chinese traditional warfare stories in praise of the heroes in Chinese history,and often sacrifice-offering ceremonies are held,lending a religious color to the performance)。牛角酒和牛腿琴的外语译文也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策略。
3.少数民族文化词汇翻译的“意译”策略
意译策略是不作逐字逐句翻译,不流于语言的表面形式和字面含义,着眼于传达原文的内涵意义。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汇具有丰富的涵义,一些词汇如果从字面上来翻译不仅没有起到翻译的作用反而会歪曲其意义、让听众产生困惑和误解。此时,意译显得极为重要。因为意译这种翻译方法强调用语用对等的词语来解释和传达源语言的文化信息。例如,吃新节被误译为:“Eating New Things Festival”。这是时下在有关云南少数民族风情译名的对外宣传品中不乏见到的译名。这是一个不顾及民族文化的内涵,不假思索将其直译而成的“节日”,照其译名意思为“吃新东西的节日”。这就会给外国朋友造成一种误导,“吃新节”是不是在当天要做各种各样有创意的食品来度过?还是但凡有新东西吃的日子都称之为吃新节?其实,吃新节是云南苗族、彝族和布依族一年一度的节日,即每年农历的六七月间,这些少数民族人民从稻田中采回刚成熟的谷穗做成“新米饭”,先敬祖宗,以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再全家品尝。据此含义,“吃新节”应意译为“Tasting Ripening Grain Festival”,即品尝刚成熟的谷物的节日,这样表达才准确切意。
四、结束语
目的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及翻译行为,因此一切翻译活动需以实现翻译目的为出发点。翻译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的目的在于使得外国友人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在翻译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时,译者应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即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直译加注或意译等翻译方法,切实为保护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云南对外文化交流做好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Reiss,K & Vermeer.H.J.G.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M].Tubingen:Niemeye.1984:101.
[2]Larry A.Samovar & Richard E.Porter &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132.
[3]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94.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塔瓦库勒.王铁志.中国各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语料库;大学简介;对比研究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越来越多的高校致力于通过增设英文界面的网站来加强对外宣传,吸引国际留学生,提升自身办学的国家化水平。各高校的英文简介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但以往的研究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大学英文简介的对比关注相对较少,且分析不够全面。因此,本文采用语料库的分析方法,希望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大学的中英文简介,及中美大学英文简介在词汇密度、词频、主题词等方面的差异,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今后各大学网站简介英译提供一些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通过量化分析10所中国大学的中英文简介及10所美国大学的英文简介,回答以下问题:1、与中文原文相比,中国大学的英文简介有何不同?2、中美大学英文简介在词汇密度、词频、主题词等方面有何差异?3、这些差异进一步反映了两国大学办学理念有何异同?
(二)语料库建设
本研究参考相关大学排名文章《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及《2015美国大学排名TOP100》,从中抽取中、美大学各10所,通过查看各大学的主页搜集有关“学校简介”或“About the University”的文本构建了三个语料库:语料库A包含10篇中国大学的中文简介;语料库B包含10篇中国大学英译的英文简介;语料库C中包含10篇美国大学的英文简介。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中国大学汉英简介文本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平行语料库中的子库A中国大学中文简介(字数:18475,句数:279,段落:89)和子库B中国大学英译简介(字数:7106,句数:236,段落:55),发现中国大学中文简介汉译英后,字数、句子、段落的数量都有大幅减少,句长也有明显的缩减,说明各大学在英文简介中,注意到汉英的表达习惯的差异,将内容精简融合。
(二)中美大学英文简介文本对比分析
1、总体文本特征对比分析
首先,对可比语料库中的子库B中国大学英译简介(形符:7106,句数:236,段落:55)与子库C美国大学英文简介(形符:1656,句数:75,段落:40)作对比,通过计算得知,中国大学英译简介文本平均字数为710词,美国大学英文简介文本平均字数为165词,前者是后者的4倍之多。可见,尽管中国大学简介英译后篇幅字数有所减少,但和美国大学的英文简介相比,篇幅仍旧过长。
其次,词汇密度常用类符/形符比来衡量,主要用来分析文本用词是否丰富。但由于不同容量的语料库类符/形符比不具可比性,故一般使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来测量以确保准确度。据分析,子库B的形符数远多于其可比文本子库C,但标准类符/形符比却明显低于可比文本。说明与美国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英文简介文本的用词较单一,重复率高;因此中国大学要提升词汇密度,采用更丰富更灵活的语言。
2、词表对比分析
词表即高频词列表,通过统计语料中的高频词汇来分析其传达的信息。为了便于分析中美大学英文简介,通过停用词表,得到一个只含有实词的词频排列表。从表中的高频实义词看,中美大学简介文本中均出现了university、students、research、academy、world等与招生、科研等主题相关的信息。此外,中国大学英文简介中,更多地出现了science、discipline、key、level、及first,说明国内大学注重与时俱进,发掘学科优势,实现教育科学发展,且强调自身在国内院校中的级别及与政府各级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以此彰显自己的实力与地位。美国大学简介中多次提到college、program、undergraduate、faculty、community、arts、graduate、campus、knowledge及independent,说明中国与美国办学的不同,美国更强调独立办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运用,重视介绍教学和校园建筑特色及配套服务,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注重全面发展。
3、主题词对比分析
统计主题词主要是为了语篇层面词语的分布与文本主题的关系以及词语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美国大学英文简介库作为观察语料,以中国大学简介库作为参照语料,利用AntConc主题词功能,得出正负关键词表。限于篇幅,本研究仅对主题性值keyness大于10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探讨。
以主题词检索方式就子库B和C对比发现,美国大学简介中community一次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中国简介中national、key及level使用频繁。通过进一步搜集这些主题词两边的语境,发现美国大学不仅注重教学和科研,同时兼顾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在其简介中就明确强调了大学与社会、社区之间的紧密关系,并通过简介向读者突出介绍大学在社会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提供相关的信息。这方面信息在中国大学简介中却较为少见。通过观察上下文,笔者还发现,在中国大学的英文简介中,key主要和university、national、disciplines、laboratories、subjects等词搭配,说明国内大学都重视排名和评级,旨在强调大学以及具体机构的官方认可和级别,以此彰显实力,提升本大学在读者心中的位置。此外,美国大学的简介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our和we,这样拉近了大学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突显了其注重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三、翻译启示
大学简介除了提供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宣传并推销自己。中美大学在网页简介中措辞的差异也反映了其在办学理念上有不同的倾向性,因此建议国内大学在翻译简介时尽量压缩篇幅,适当丰富文本词汇、增添信息内容,借鉴美国大学简介的文本样式及规范,提升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并且要注意中美文化的差异,切实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尽可能为读者提供更贴切的译本。
四、结论
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更进一步突出了大学简介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本论文通过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中美大学简介中措辞及所反映的办学理念的差异,希望提出一些可供国内高校借鉴的简介翻译策略,以促进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程张根,何琼.基于语料库的高校网页英文简介对比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3,26(4):87-91.
[2]范勇.中国高校英文网页存在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7-29.
[3]付海燕,夏慧言,陈建生.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大学英文简介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89-92.
[4]何佩祝.中英大学英文简介中的代词使用研究及英译启示[J].海外英语,2015,(7):66-67.
关键词:地方高校;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高现伟(1979-),男,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河南 许昌 4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地方高校当前翻译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QN-467)、河南省社科联和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项目编号:SKL-2012-17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45-02
目前,许昌市逐步形成了以许昌为核心的发制品产业集聚区、以长葛为核心的机电产业集聚区、以禹州为核心的钧瓷产业集聚区和以鄢陵为核心的花木产业集聚区等四大产业集聚区,协调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许昌市正向经济强市转变,其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等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不断催生市场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需求。但实际上,在诸如大型国际贸易洽谈会国际发制品博览会和花博会等上都难以找到合适的高素质交传、同传及普通口译人才,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创新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四大经济集聚区的发展,所需的英语翻译人才各不相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的地位尤其重要,但当前缺乏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高层次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在双语语言能力颇为扎实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1]
本文以许昌市各主要外贸公司、企业、相关社会团体及行政事业单位对翻译人才需要状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当前对翻译人才的层次及专业领域的具体要求。以期促进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体系中教学目标、教材运用、课程设置及师资要求等各方面改革,解决当前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促进翻译产、学、研结合,为地方提供适应不同范围的高质量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促进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本土化翻译人才培养。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本文以许昌市不同规模的50家具有代表性的外贸企业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范围涵盖了长葛、魏都区、许昌县、襄县、禹州、东城区、鄢陵等地区制作发制品、酒店、蜡业、绝缘材料、机械及环保器材等外贸企业。最终本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4份,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商贸外语人才就业面广、需求量大
依据问卷调查分析,许昌地区企业急需外贸英语人才数量较多,78%的企业都选择了6~20 人,进一步说明企业外贸业务开展广泛,人才需求量大。其中,外贸企业主要需要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以及高级翻译等,这说明企业所需的是懂专业的外贸英语人才从事跟单、单证、外贸业务洽谈和对外投资等工作。
2.商贸外语人才以英语人才为主,其次是日语和韩语
许昌企业主要营销模式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媒介,例如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等,参加国内外展销会获得客户资料,进行广泛营销,主要使用语言为英语,要求具有一定的专门用途英语英语词汇量和教育背景,口语熟练,外贸函电写作能力强,具有外贸和跟单制单专业知识等。当前,一些发制品行业公认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在日本和韩国,所以日语和韩语有一定的需求,部分企业与日韩有业务往来。
3.高层次商贸专门用途英语外语复合型人才紧缺
当前,商贸外语类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人员比较多,大学生也基本抱有“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愿意在小城市先就业。但是,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地处小城市,发展空间有限,优秀的商贸外语人才在经过了实习期、掌握了外贸各项技能后纷纷离开,投奔大中城市。所以,中小企业成为商贸外语人才的“输送地”。企业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发展留人”等留住人才。
在翻译人才应具备素质方面,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注重翻译人才专门用途英语学习背景及翻译资格证书,而对其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并不重视。这符合企业国际贸易的需要,因为翻译人才需要与各国人员打交道,且有些单位要求翻译人才在国外长驻,因而怎样与对方人员交流显得非常重要。[2]这反映了其要求翻译人员具有真实翻译水平、社会实践及综合能力,以直接上岗工作,而不再经过企事单位组织二次培训。
二、地方高校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培养问题
1.翻译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社会需求,摈弃传统以语言文学和翻译为主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制订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使翻译类英语人才培养大纲融入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和地方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发制品英语)等。
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翻译课程设置注重翻译模块和语言文化知识模块,缺乏以内容为依托的地方特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块,教学和教育目标陈旧,偏离当前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在省内的很多大学,外语教学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状况结合,没有增添经济发展中急缺的专门用途英语模块,也没有对翻译人才的就业方向和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查。
3.翻译师资匮乏、课堂教学方法滞后
河南省内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没有设置培养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的翻译专业,往往在外语专业中开设一门翻译课程。即使少数地方高校设置了翻译专业,但缺乏具有丰富专门用途英语翻译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频现翻译教师不懂专门用途英语、懂专门用途英语专业的教师不懂翻译的问题。缺乏富有专门用途英语翻译实践经验的师资是制约目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瓶颈。课堂教学模式也多为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翻译课兴趣不高,翻译测试内容和方式不够科学。
三、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本土化培养对策
1.合理配置高校资源,做到翻译人才优势利用,多元并补
对许昌市各单位的调查显示,英语类翻译人才占据翻译人才需求总数的88%,这要求在以后的翻译人才培养中应该加大培养力度,注重英语类翻译人才专门用途英语培养的质量,并有所侧重,以适应许昌市各单位的发制品、外贸翻译人才培养。首先,保持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优势,加强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在以后的培养中应该注重继续增加翻译生员在招生中的比重,从而更多地提供英语类翻译人才。翻译人才的最大问题是专门用途英语能力的缺失,因此需根据英语翻译人才优势,集结优秀翻译人才加强专门用途英语素质的培养,做到多元互补。
2.加强翻译课程改革,教学兼顾社会专门用途英语需求
翻译课程设置应该联系许昌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翻译课程设置须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可以从外语专业三年级开始增加经济、商务、金融、贸易、科学技术、广告、新闻媒体等内容,以及一些与翻译实践过程密切相关的一些实用技能性课程,如编辑学、标点符号、笔记和速记等,以切实提高他们的翻译实践能力。
首先,改变原来重文学、轻实用的倾向,打破原来重语言知识、轻文化知识的做法,教材选用、授课内容、课外练习等方面皆抓住三个关键词:“文化”、“实用”和“本地”。可有选择地开设一些专门用途英语翻译类课程,如发制品翻译、蜡业英语翻译、医药英语翻译、字幕翻译、配音翻译、机器翻译等。为实现翻译人才的本土化要求,必须根据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设置一些翻译类的选修课程,如口译、笔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商务翻译、财经翻译、劳务翻译、新闻翻译、各类技术翻译等。[3]
其次,构建“英语基础课程+翻译方向+ESP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科学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为满足地方专门用途英语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兼顾地方需求、高校培养能力和学生兴趣爱好三方面的有机结合。逐渐建构以英语语言为基础、辅以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以专门用途英语为内容模块支撑的课程体系。所谓英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翻译方向包括翻译理论、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英汉对比和口译实务等。专门用途英语模块以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多样化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前提,主要涉及语言文学、新闻媒体、科技资讯、财经商务、法律政务等。地方院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相应的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
3.改变传统翻译教学方法,更新翻译教学理念
在翻译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必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4]翻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前者需要进行广泛的论文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构建,后者需要广泛的实践练习。课堂教学应采取少讲多练的模式,鼓励学生少空谈理论,多实践。只有在广泛的实践中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的真谛,才能提高翻译的速度和精确度。同时,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评和学生评议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评时进行错译误译分析,更要对优秀译文进行鉴赏。
4.加大翻译师资队伍专门用途英语能力培养
师资建设队伍问题乃重中之重,只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够合理地制订教学大纲,采用合理的课程设置,选取优质翻译教材,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并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估。[5]专门用途英语师资培养途径如下:一是校际合作。为提高专门用途英语翻译师资队伍质量,应该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的校际合作,既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合作共建,联合培养师资。与国外高校建立互换翻译学者机制,教师可以访问学者、短期研修或攻读学位等形式到对方国家访问或学习,进一步了解目标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以及教学科研运作方式。与国内院校合作,引进、送出人才,并利用这批人才带动其他人才的成长,也可以称为复制人才。聘请翻译界的领军人物讲学,培养师资队伍,当整个师资队伍达到较高水平时高端人才将会不断涌现。二是校企合作。地方高校可与地方企业合作,实现双赢,如学院翻译教师与发制品企业、机电企业和钧瓷企业等合作,教师学到了专业知识,企业获得了急需的专门用途英语外宣翻译。
四、结语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依靠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学思路要改变。一方面要注重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重视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科研的开展和课堂教学的推进。只有持续的“两手到要抓,两手都要硬”,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才能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君栓,李占辉.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英语教育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3-157.
[2]涂兵兰.论译者的翻译目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166-169.
[3]杨为,刘汝荣.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谈商标词的翻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3-166.
【关键词】商务英语 市场需求 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区域经济发展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YS11012)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5-02
一、引言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指在商务环境下使用的英语。它是具体内容(指具体的工作领域和行业)和一般内容(指有效的英语沟通的能力)的完美结合。从一个层面上来说,商务英语即是关注在商务、贸易、金融和国际关系中所出现的词汇和主题。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商务英语侧重于语言技能,诸如业务陈述、商务洽谈、商务会议、报告撰写等等。
国外商务英语教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大概分为两个方向:以Hutchinson和Waters为代表的学者们强调商务语言能力以及获取方法,而不是侧重语言本身或者教学材料本身(1987); Pickett(1989)等学者则认为商务英语是需要教和学的,因此非常重视教学材料,认为人们需要从教学材料中学习商务表达。
国内商务英语的教学最早发起于上世纪50年代。在这期间,高等教育开始引入国际贸易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含从西方报纸上摘录的文章,如英文版电子通信、外贸口语等。到90年代,中国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企业往来日益密切。商务英语人才广受企业、政府和市场的欢迎。2007年,教育部宣布商务英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针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研究更加得到重视。
课程设计是教育界重要的一部分,旨在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课程。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强调课程设计的重要性。Tyler提出的衡量一个合格的课程设计的四个标准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如何提供教育经验、如何有效的运用教育经验和如何达到教育目标(Antonelli,1972)。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的调查方式为抽样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50份,有效回收问卷527份。受试对象为两组,一组是400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另一组是该市的127家企业用人单位,单位类别情况分布为机关事业单位占1.6%,国有企业占3.9%,民营/私营企业占78%,外资企业占4.7%,中外合资企业占6.3%。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漏洞与不足以及他们为商务英语课程设计所提供的建议;第二部分调查用人单位对应届及往届商务英语人才的看法,以及商务英语的市场需求状况。
三、讨论与发现
1.商务英语的重要性。Donna(1999)认为,商务英语和EFL(即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其教育目的和普通英语教学完全不同。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出现在经济、贸易、金融、会计和营销等多种商务活动中,是商务交流、商务知识、语言能力的结合体。从对待商务英语的态度调查显示, 44.75%的学生非常喜欢商务英语,比较喜欢的再占26%。由此可见,商务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学生的认同。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中,同样显示出当代社会对商务学习的呼声。数据表明,“外语+国际商务/经贸”、“外语+旅游”、“外语+市场营销”三种需求最大。英语本身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或者市场的需求,掌握经贸、旅游、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等商务知识和技能的外语人才更受欢迎。
2.英语专业毕业生所存在的问题。截至2013年,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院校已增至145所,然而已毕业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如何培养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依然是业界讨论的热点,仍需探索。本次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受聘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翻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同时,学生欠缺能力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也不谋而合,再次说明这些能力在教学中需得到重视。
3.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当今社会,英语是大部分国家国际商务交流的首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把商务英语的运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根据此次调查数据,当前商务英语人才缺口最大的为国际商务谈判人员(33%)和外贸业务员(20%),其次为出口营销管理人员(16%)。总体看来,商务英语的地位已经牢不可破,但是它仍然受到企业性质和工作性质等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从个人独资企业到国有大中型企业,每个企业都为自己的员工设定了独特的专业目标和语言目标。不同企业对自己员工语言专业程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其中,“能够用外语与外籍人员交流或谈判”和“能够用外语进行商务面谈或电话”的业务需求最为突出。其次是“能够阅读、笔译英文技术资料或外宣材料”和“能够处理英语公文及往来商务信函”。可见,商务英语的口语、谈判、笔译和口译等课程需要得到重视。
4.对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启示。陈准民与王立非(2009)在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时指出,商务英语课程应当致力于培养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人才。他们应当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掌握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具有相当高的人文素质,擅长跨文化交流,并且能够满足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此次调查中,当用人单位被问及“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时,大部分的回应强调口语交流能力和书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听懂是交谈的先决条件,79%的企业认为听力是非常重要的;78%的企业承认他们每周会花费两整天的时间用英语交谈;大部分的用人单位也声称他们每天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商务写作上;同时,大部分的受试单位认为作为理解商务信函和商务文档的必要条件,良好的阅读能力也非常重要。
总之,要具备良好的商务英语知识,要进一步的完善商务英语方面的技能,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课程设计应指导学生坚持听商务英语的材料、经常模拟商务场景并和同伴进行英语交流、阅读不同类型的商务文件、写作备忘录、商务信函和生活记录。
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上述基本技能虽然重要,但是其他方面也不容忽略。能力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对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的需求频率最高(34.6%),口语表达能力其次(27.6%),翻译能力居第三(12%)。若要通过商务英语课程提高这些能力,课程内容将涵盖商务理论知识、商务实践、商务英语口语强化、中西方人文知识概论等方方面面。通过系统并深入的学习相关课程可以进一步强化商务英语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能力,这将深刻的影响学生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针对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改革建议调查。1)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课程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调查显示,93.%的学生和83.4%的企业非常或比较赞同这一做法,认为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如果运用得当的话,这对学生和企业来讲都会受益深远。当然,校企合作是一把双刃剑,有弊端并不可怕,只要校企双方齐心协力把优势扩大化,这将是一个比较实用的策略。2)细化定制课程群。商务英语专业应当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及社会需求来细化人才培养类别,针对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群。受试人群中,89.7%的学生和85.8%的用人单位非常或比较赞同这一举措。高校人才培养分层有利于实现人才利用最大化。对于毕业后就想要早日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应用型人才或者复合型人才应当成为他们的培养方向。而有意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则可以选修研究型人才培养课程。
四、结论
本论文进行的问卷调查综合了解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的看法,目前的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通过以上多方面的调查分析,最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商务英语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不足,大部分学生并不是非常满意当前的商务英语课程,企业也希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够学习更多专业知识以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Antonelli, G. Ralph W. Tyler and the curriculum arena[J].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1972(24): 123-125.
[2]Donna, S. Teach business English [M]. New York: Cambrid
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64-66.
[3]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22-123.
[4]Pickett, D. The Sleeping Giant: Investigations in Business English [J] .In Language, 1989(6): 124-127.
[5]陈准民,王立非. 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 [J].中国外语,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