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堂;诚信;活动;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于是作了仔细观察,归纳出他们的具体表现:
1.上课开小差,课后抄袭作业。默写课文偷翻课文,采用种种作弊手段。
2.考试时夹带字条,与他人对答案,应付考试。
3.练习册答案被老师收去后,擅自到书店购买新练习册抄答案。
4.周末在家不做作业,周一到校交作业时谎称落在家中。
5.平时学习过程中不懂装懂,有了问题也不愿向他人请教。
这些都是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如何防微杜渐和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专项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在教学中要渗透诚信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转变思想。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诚信”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文本,立足课堂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所占的时间最多,所以立足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所涉及的德育材料很多,如名人讲诚信的事例(如实指责唐太宗、犯颜直谏的魏征等)、提倡诚信的名言警句(言必行,行必果等)、古代讲诚信的寓言故事(曾子杀猪等)、歌颂诚信的诗歌等。教师在教学时,应尽量发掘其中的诚信教育因素,利用好这些材料,进行教育。
而且教师要以身作则,示范到位。教师要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听从老师的教诲。正如陀思馁耶夫斯基所言:“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二、开展活动,从“做”中学
诚信教育只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抓小事,抓点滴,才能见微知著,正所谓“曲(指细小的事)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
语文教学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活动中也蕴涵了德育的重要内容,是诚信教育有效的方式。例如:
1.我班开展了“诚信在我心”的主题演讲,演讲中有的学生旁征博引,收集了古今中外讲诚信的事例来增强演讲的说服力;有的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细小的实例,演讲起来让人听得心服口服;还有的感情充沛,深刻阐述了对诚信的认识……演讲活动激发了学生讲诚信的热情,营造了班内“人人讲诚信”的氛围。
2.因势利导,我们又举办了“诚信之光”手抄报比赛,充分发挥了小画家和小书法家的才能。四人一小组,自由分工,合作完成。一幅幅色彩缤纷、内容精彩的手抄报凝聚了学生的心血,更在班里倡导了诚信做人的良好风尚。
3.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古训中就有不少关于诚信的警句,我们便举行了“名言警句大搜罗”活动。学生找到了许多掷地有声的警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至诚无息”……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联系家庭,齐抓共管
学生诚信思想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要优化家庭环境,使其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影响连贯一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里,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必须与家庭取得密切联系,携手合作,才能教育到位。
例如,刚学完了应用文――书信的写作,学生基本掌握了书信的写作方法。我让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主题是“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让学生采用这样一种新奇、间接的方式向父母敞开心扉,倾诉成长中的烦恼和痛苦,从而寻求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建立家校联系,周末回家布置的作业让家长参与监督,从而促使学生的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
进行家访,针对拖拉作业和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的学生,不定期的家访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和诚信情况,并取得家长的配合与监督。学校与家庭密不可分,只有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他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育中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国际竞争的综合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总之,诚信教育要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只有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相结合。
1、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
2、勤学和知识是朋友,汗水和技能是伙伴。
3、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爱因斯坦
4、最亮的东西是阳光,最宝贵的东西是时光。
5、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马卡连柯
6、学好一技在手,走遍天下不愁。
7、马行无力皆因瘦,身无一技怎立足。
8、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
9、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10、不吃饭则饥,不学艺则愚。
11、天下名山僧占多,世上百行技工贵。
12、技能是发展之翼,诚信是做人之本。
13、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乌申斯基
14、时间一分,贵如千金。
1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16、学在苦中求,技在勤中练。()
17、心专才能绣得花,技高才能织得麻。
18、春蚕吐丝蜂酿蜜,立足社会靠技艺。
关键词:初中思品 情境创设
初中在孩子求学生涯中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此时孩子在绚丽多彩、充满幻想的美好花季阶段,也是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起始和首要阶段,德育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品格、态度发展,是初中思品的重要使命。传统的思品教学为了应对应试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分数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教师为了提高学科成绩,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口干舌燥的讲,学生完全被动的听,记、练、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将应试模式发挥的淋漓尽致,但这却背离了思品课设置的初忠,不能真正的发挥思品的正确作用。
然而新课改以后,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新课改重新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长期保持学生的这份学习热情呢?情景创设教学法是很适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思品的教学工作并结合日常工作的经验积累,总结一下几点感受: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含义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具有一定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进行学习,其实就是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充分利用形象,设计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创设教学情境对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有着强势的理论性和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使尚处在思维认知低的学生很难接受和理解这种高位状态上的思考方式,因此思想品德课就显得枯燥与乏味,很难得到学生的喜欢。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抵触的情绪,课堂中也就必然很难集中注意力来听讲。那么老师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听讲就是教学中首先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讲,常言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我们将创建情境创设把学生引入到于人于己均有莫大关联的生活中,让学生自己首先来思考所引入的课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再由老师适当的加以引导。势必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情境创设在课堂中的应用
在思想品德教学这个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阵营上,积极渗透“两纲”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知认识事物。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到底如何提高情境创设的质量,关于这个问题我从情境创设的生活化这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情境创设呢?情境创设顾名思义就是把学生引入到所讲的课题中,更加直接的、直观的面对课堂中所讲的内容,由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和实际中身边发生能作为例子的事情进行比对的深入思考,还有利用歌曲影视情境创设法、活动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诗词名人名言情境创设法等。
1、歌曲影视情境创设法
歌曲、视频是指教师选择以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视频片段作为感悟新课内容的一种方法。中学生大都喜欢明星,喜欢流行歌曲,崇拜影星、歌星。我们教师应当根据课本内容,精选吻合课堂内容主题的歌曲、视频来创设教学情境。这种方法渲染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讲《不计较代价与回报》这一课时,我播放了歌曲,《为了谁》和奋战前线的视频,一下子渲染的课堂气氛,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很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活动情境法
活动情境是指通过教师课前安排,学生课前准备与教材相联系的活动内容来创设情境,营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体验感受的目的。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小品表演、调查分析、现场采访等。例如我再讲授《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一课的情绪类型时,我抓到孩子喜欢表演的天赋,找到班里最顽皮的孩子来表演喜、怒、哀、惧,这个孩子表演的淋漓尽致,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很快的掌握了该知识点。
3、故事情境法
青少年正处于追求好奇心的时期,对于课堂老师讲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我通常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比较典型而影响比较深远的历史故事来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作诚信的人》这一课时我为同学们讲了“商鞅立木取信”和“烽火戏诸侯”两个内容结局对比鲜明强烈的历史故事,创设了教学情境。一个用诚信来赢得民心换来国家强盛,一个是帝王无信,结果导致国家的灭亡。经过典型故事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意义。
4、诗词、名人名言情境创设法
【摘 要】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就是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诚实守信的品质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这也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诚信教育的渗透尤为突出。
关键词 思想品德;初中;诚信教育
一、教师的率先垂范是诚信教育的前提
教书育人是教师所肩负的双重责任。社会道德规范可以通过言教,也可以通过身教传递给学生,而往往身教重于言教。“言必行,行必果”,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是学生诚信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课堂教学中所列举的案例都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切不可夸大其词、胡编乱造;优秀品质、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因而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当好诚信的镜子。
二、思想品德课是诚信教育的主阵地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不少诚信教育的素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专门讲诚信,在八年级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可以渗透诚信教育,如在“友好交往礼为先”中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内在真心诚意、外在彬彬有礼,就能广受欢迎、广交朋友”。在“竞争合作求双赢”中公平的竞争就需要诚信。在“隐私受保护”中“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在关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崇尚公平、维护正义的教学中也都需要强调不弄虚作假、要言而有信。
在九年级教材中也有不少教材内容涉及诚信教育,如“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一框中就明确指出“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我们负责在任的表现”。在第五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学中就要强调继承和发扬“诚信”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讲到公民正确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时,就有“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的要求,在讲到共同富裕的概念时就应强调“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另外在“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中都涉及诚信的内容。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一诚信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
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诚信教育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激发,教师的言传、教师的身教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的功能,否则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唱独角戏。因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必须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不仅知其理,而且付之行。
1.知晓诚信之内涵,懂得诚信之重要。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空洞的说教,学生接受性会很差。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古今中外诚信的典型事例,如徙木为信、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学生比赛着去列举诚信的名言警句,小组合作着共同寻找身边诚信的事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性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自觉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2.洞悉社会诚信现状,反思自身诚信程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辩证、全面的看待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对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道德风尚进行审视,如好心救助他人却招惹交通肇事嫌疑的事例,如名家请人代工制造假宜兴紫砂壶的案例,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大讨论,学会明辨是非,更加增强认识诚信教育的必要性。我们要求学生在反思社会的同时反思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是否存在撒谎、抄袭作业、请人作业、考试作弊、言而无信、欺骗他人等不诚信的行为,正确认识自我,发现不足,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去改变、去完善。
3.践行诚信点滴小事,提高诚信教育实效。我们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诚信认识,还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将学生的诚信认识转化为诚信行为。学生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现了社会和自身存在的诚信问题,就更需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主动将诚信转化为自觉行为。学生不诚信的行为往往是明知不对,却抱着侥幸心理,希望家长老师同学不知道,而当一次成功后,就可能有第二、第三次……我们可以为每个人建立诚信档案,先填写承诺书,再把平时各种违纪不诚信行为由相关监督者记录在案,每周反馈一次,敦促学生及时纠正,并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挂钩,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诚信的好习惯。同时也可以发动家长进行监督,发挥家庭在诚信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做到处处有诚信,时时讲诚信。
孔子云:“民无信不立。”陶行知先生说:“不做假秀才,宁做真白丁。”李嘉诚说:“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诚信在一个人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诚信是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对加强个人道德涵养具有重要作用。诚信教育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更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很好的渗透诚信教育,让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伴我们一路前行,一生同行。
参考文献
[1]韩久建.中学政治课堂活动设计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6年08期
[2]蔡华.论新课改后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使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2期
一、成立食堂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组长:×××
组员:×××××××××
二、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培训:
新学期开学前、食品安全例会上组织食品从业人员认真学习《食品卫生法》、《成都市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内容,从而增强全体食品从业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其业务能力。
三、加强自律,提高服务育人的水平:
服务也是一种文化。要求我们食堂的服务宗旨就是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或朋友一样。拟在食堂里,挂着工作人员的照片、工号及姓名,设有投诉台。并进一步搞好食堂内外环境:食堂见不到污水,见不到垃圾;食堂内,没有塑料袋,没有纸屑;售卖台上摆放着种类齐全的各式菜肴,色香味俱全,香气扑鼻。
四、营造文化艺术氛围:
1、宣传栏的安全、卫生、营养等知识的介绍:安全宣传是食堂永不松懈的工作。准备以特有的宣传方式感染着每一位就餐同学,例如裁剪报纸上关于饮食卫生、健康、安全方面的报道或知识,绘制、张贴在宣传板上;通过照片的张贴,对比学校食堂与校外小摊点的卫生状况、价格等方面,希望同学达到“来食堂就餐就是珍惜生命”的共识。
2、文化艺术的布置:准备在四周墙壁上,挂上各种高雅的壁画,风景画、人物画、国内的、国外的,做到错落有致,美观得体;食堂大厅,各种灯光交相辉映;“窗明几净盼诸君珍惜;一尘不染望足下留情”类似这样的警句或名言随处可见。
五、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进一步发扬:
“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发扬起早贪黑,不奢侈,不浪费的精神,让它们成了食堂员工的一种习惯。在政教处的配合下,对全体学生进行“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教育,让学生知道:我们的饭菜来之不易!
六、全校师生员工互动,共创和谐食堂:
【摘 要】德育工作在日常的学校工作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职高的语文老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不断挖掘办法,依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为此,我们特地研究了职高学校教育的现状,具体分析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因、优势以及渗透方式。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想要更好地给职高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我们首先就要先了解职高学生具有哪些特点,首先与普高学生相比,职高学生智商并不低,而且大多数学生既聪明又活泼。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大多抱有混日子的心态。因为多数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就不好,又受到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轻视,致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最终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加强德育的渗透,帮助职高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一、当前职业学校教育现状
1.社会环境问题引起的学生道德水平过低
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浪潮的袭来,汇聚了大量的思想文化,处于社会中的中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中职学生面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都有独特的看法,思维模式发生了改变。职业学校的教育倾向于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这也主要由于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在于升学率的高低,在于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这一时期的职高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重要阶段,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是非辨别能力弱,难以把握,很容易盲从,出现各种不符合他们的行为举止,道德水平低下。这正是德育工作的缺失造成的。
2.不符合学生正常身心发展的德育教育
职校德育目标的确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相符,德育目标订立过高,过于理想化。中职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尚不成熟阶段,德育定位过高导致实施过程中难以被学生接受。就现在的职业学校的教育来说,德育内容脱离实际,与学生实际年龄、心理特征不符。德育内容与时代脱节,难以起到引导作用。德育成为了死板化的说教,背离了德育的本来宗旨。
3.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德育教育过于单一化
职业学校教育的实质在于促进中专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现有的职业教育方式已经无法从容应对。在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把教师放在了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没有从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出发,常常对学生施以惩罚、批评、训导等方式,德育教育过于局限。同时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性,强制要求一律性。忽视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如果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就过于单一化。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职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分析职高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原因
1.学生接受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其中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更应该注意德育教育的渗透,职高学生此时正值青春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建设者。
三、职高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优势
根据职高学生存在的问题,由老师帮助学生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道德修养。职高语文教学中语文素材就是良好的德育素材,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无形间渗透了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一般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式上,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教师必须积极认识到语文教学这一优势,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师必须要了解职高学生的特点及其本身的优势和不足的地方,在教学中打好语文基础,肯定学生,以便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德育教育渗透的基础就是教师不断地肯定学生,鼓励他们,使他们在此过程中蜕变、成长,变成一个有自信、自尊自爱的高素质人才。
四、职高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
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有自然渗透、活动渗透、生活渗透三种方式。
1.自然渗透。通过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时逐渐渗透,主要是以一些名言警句、
关键词 语等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从古至今,历史上留下很多光芒璀璨的格言,这些经久不衰的格言都是人们从作品中摘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情并茂的格言警句,我们要细细品味,他们无疑不渗透着德育教育。从“金就砺则利”中,学生知道学习是一个持续的、需要不断努力、成长的过程。从“传道授业解惑”明白老师的责任及学生在未来应承担怎样的职业职责,又该具备哪些素质。从而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我们教育的目的就完成了,同时,很自然的就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
2.活动渗透。通过举行有目的性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使得学生更加认识了解自己,对未来也可以有个积极向上的目标,也可以通过举行多种样式的比赛比如演讲等,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这一意境之中有所感悟,受到心灵的熏陶、净化。
3.生活渗透。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自身感受渗透德育。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课外延伸,比如以诚信、友谊展开演讲或主题班会或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德育渗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更加注意到自身的德育品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更有激情。
参考文献
[1]龚健.于平淡处显峥嵘——探讨当前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2002.
[2]仇加林.以生为本,潜移默化——迁移职高余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1(03).
关键词:主副卡;诚信档案;班级文化;班级管理;辅导员
如何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是摆在高校辅导员面前一个重要课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如何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使班级管理可以顺畅地运行是做好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对高校班级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探索的一些解决方案对各地方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大额班费管理
随着各地方高校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很多高校划拨给各个班级的班费数额有所增加,每个班级的班费总额成了一个不小的数字。如何管理好这笔资金,做到存入和支取的公开和透明,是摆在每一个辅导员面前的问题。如果只是由辅导员一人负责管理和支配这笔资金,即使辅导员能将账目详细列出,班级中的同学也难免怀疑资金的去向,这会对班级管理造成负面影响。但若辅导员完全放手,由班里的同学来掌管和支配这笔资金也存在不妥之处,容易造成铺张浪费以及账目混乱等问题。
将大额班费存入银行,实行主副卡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将全部班费存入银行,根据金额的大小办理相应的银行会员卡,由辅导员办理主卡,班级里的同学办理副卡。辅导员和同学可同时看到卡中每一笔钱的存入和支出的情况,随时对班费进行有效监管。随后,在班内成立班费管理小组,每隔几周由不同的同学轮流担任小组成员。这样一来,班费就会在辅导员老师和班级同学的共同监督下公开、有序地用于班级日常活动的开销,每一笔存入和支出的款项都有银行的消费单据作为依据,年终的时候由辅导员和班内同学共同进行汇总和登记,认真完成好班费账目的记录并存档备查。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
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不少失信的行为,如考试作弊、贷款到期不还、采取欺骗方式编造各种理由旷课等。上述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对出现的情况要积极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措施,真正培养具有诚信素质的合格大学生。
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建立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进一步强化诚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和教育每一名大学生都成为诚信做人、诚实做事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个人诚信档案是个人诚实守信情况的真实记录,它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每个学生有关诚信的现实表现,也是社会信用档案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建立诚信档案的实施办法如下:
首先成立诚信评价小组,组长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各行政处室的领导担任。下级学院(系)的诚信评价小组由下级学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学院分团委书记、辅导员以及院学生会主席等学生代表担任小组成员。
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请每一位在册的学生填写诚信就读承诺书和个人基本情况登记表。选定下级学院(系)的诚信评价小组成员后,小组成员就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每一名注册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和诚信行为进行记录。随后定期举行全体小组成员参加的测评会议,根据平时的记录情况,对每一名学生的诚信情况进行评价打分。主要打分的方面有学习、经济、生活、择业等方面。按照诚信打分情况将学生的诚信程度分为A、B、C、D四级,A级为最佳。评出每名学生的诚信情况后,填写诚信评价等级表,建立档案并随时更新每名学生的诚信档案。
以上是诚信档案建立的一般步骤。我们建立诚信档案的目的并不单单是把每名学生的诚信情况记录在案,而是将诚信评价结果与班集体、学生个人的评奖评优相结合,达到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目的。例如,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称号的获得者以及申请入党的同学的诚信等级都必须达到A级,三等奖学金的获得者的诚信等级也要在B级以上,某班级中若有诚信等级为D级的同学则取消其评选先进班集体的资格等等。通过诚信档案的建立,因势利导,必然会使大学生诚信教育更加规范和深入,使诚信做人、诚实做事的理念贯穿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三、班级文化的构建
2010年9月入学的新生中绝大部分都是90后,这批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很多学生对班级事务和活动的关心不够。还有一些学生由于缺乏交往技巧和集体意识而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辅导员在新时期遇到的新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班级日常管理的稳定,而且还关系到很多学生能否迅速地适应大学生活,能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以前,我们一直在强调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性,实际上班级文化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构建班级文化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可以看得见的环境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学生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硬文化的建设包括常规的注意教室卫生、重视教室布置、讲究座位的排列等。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班级真正的精神体现还要看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班级软件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班旗、班歌、班徽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班旗、班歌、班徽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的起始点。设计时,辅导员应调动全班师生人人参与,并通过适当途径征求学校主管部门及校长的意见;设计完成后,应通过集合、比赛、年级活动等各种场合予以展示。班旗、班歌、班徽作为班级和班级特色的标志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
2.“班风”的建设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这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整个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部分。它包括班级风格和班级风气,是班级对外的社会形象。学生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主体,在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关键。首先,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协调,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直接关系班级文化建设的成败。其次,是同辈文化的影响。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对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二是对小群体的引导。在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同时会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群体的产生,小群体对于班级的影响十分巨大,应加强对班级中存在的小群体的影响力,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制度文化建设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应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在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建设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的激励因素,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还能使班级中的每个人精神振作,身心愉悦,人与人之间紧密团结,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班集体与学生获得共同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伶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应突出对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75-276.
[2] 王洪伟.辅导员如何应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现象[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4,25(1):65-66.
[3] 胡鸿影.浅析大学生诚信危机及解决途径[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09-111.
__县__三小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始建于1939年,占地面积 6620 平方米。学校以“诚实正直、勤学善思、文雅乐观、健康向上”为校训,以“文明、守纪、求实、创新”为校风,以“厚德、博学、敬业、爱生”为教风,以“诚信、明理、乐学、向上”为学风。近几年来学校发展很快,形成了鲜明的教育办学特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__县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六个年级24个教学班,1500多名学生,77名教职工,是一所充满生命活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学校。学校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和赞许。
短短的十天挂职期间,坚持按照教体局的工作要求,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深入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多看、多听、多想、多问,注重提高自己。
我总共参加学校行政会1次,教学研讨会1次,全体教工大会2次,参加学校各项活动2次,听课20节,个别访谈3次。
在充分尊重学校领导的前提下经常和他们交流,特别是和班子成员交流,虚心向他们请教,在交流中吸取经验,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同时把交流所得及时积累下来。
学习关键是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此期间,我常常把学到的与本校的实际进行反思,把想到的与原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联系,时常用“如果我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鞭策自己,反省自己。并与一同挂职的校长进行沟通,认真反思,及时总结,努力完善自己。
可以说这次挂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增长了见识、更新了理念,在忙忙碌碌、快快乐乐中我收获颇多,总结如下:
(1)室外环境布置。校门两侧墙壁上分别是《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行政楼楼沿上写有学校校训,教学楼楼体上挂有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标语。运动区墙面有永久性标语,学校文化墙,分别有节约用水、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主题。教学楼走廊有名人头像、名言警句及温馨提示。
(2)班级环境布置。各班教室门前张贴班级牌,其内容有班主任照片及寄语、课程表、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级进步之星的照片及姓名。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央悬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教室前黑板右侧挂有班级公示栏,左侧为眼保健操示范图。教室墙壁上悬挂富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名言、警句等,还有富有班级特色的文化板块和学习园地。教室窗台上摆放有各种花草。
由此可见,三小的每一面墙、每一个橱窗都会“说话”,时时处处为学生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激起求知欲。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3)学校校刊——《阳光三小》
《阳光三小》创刊于2013年6月,现已出刊七期,刊首印有__三小校徽、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校刊共有四个版面,其中第一版或报道学校的重要活动、或抒写教师对教育的思考、或诉说教师的教育故事、或表达教师对人生的感悟。其他三个版面则全部给了学生,并且每个版面都有一个诗意化的名字,如:菁菁校园、七彩阳光、小荷初绽、浅吟低唱。分别刊登了学生的优秀作文、优秀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等。在版面设计上图文并茂,五彩缤纷,使人一看就爱不释手。
校刊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不仅有利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传递真、善、美的思想,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校将三个版面给了学生可以看出,学校始终把学生做为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展开的。从学生来稿看,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稚、童趣。表达了他们的真情实感,正是这种不饰雕琢,才显得无比美丽,无比珍贵。
做为一名学生来说,自己的文章能在校刊上发表,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他能够美美地享受一下自己的成功,深深地品尝一下被别人肯定的滋味。当一个学生有了这种经历后,就更加激
发他的写作热情,他还会影响周围的同学。无形中激发了大多数同学的创作欲望,直接促进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对教师而言,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偶尔瞥见一张彩色的报刊,我想,他会像看到春天的第一抹新绿那样欣喜。或许,他会忆起那份久违的情怀,想起自己的纯真年代。此时,他一定会拿起那支已经拿得不想再拿的笔,写下自己的故事,记下自己对事业、对人生的感悟,去寻找那份业已枯黄的情怀,让它重新散发青春的芬芳。
今天,我看到了《阳光三小》,便想起了曾经的自己,记起了自己曾经拥有的那份情怀。突然觉得,该怎样诠释今天的我?——只愿无悔于自己的人生,无悔于自己今天所从事的职业,因为,我正走在一条充满阳光的路上。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制度建设是学校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__三小各项制度共有53项,其中45项为已成熟制度,其他8项为新增制度。从制度的内容可以看出,学校管理很精细,涉及到了学校教学、后勤、财务、学校常规等各个方面,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新增,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制定《关于加强教师考勤工作的规定》时,要求下发各年级组进行讨论。以上制度充分体现了学校在制度建设上的科学、民主、稳定。
__三小由于学校面积小,学生多,体育活动开展非常困难,但学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本校实际,克服种种困难,不仅开足开全了国家规定的体育课课时,而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如:校园集体舞、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毽子、摇呼啦圈、掷沙包、拔河等。在我挂职期间学校举行了跳绳比赛。在形式上,由于受场地的限制,采取了室外室内相结合的形式。
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三小师生的身体,而且增加了他们工作学习的精气神。正如三小操场墙壁上的标语所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走进三小的第一天是__月__日,距离中期考试还有一周的时间,前半学期的课已经上完,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在复习阶段,每一节课的时间都很宝贵。但学校安排听课,他们都没有推辞,选择了上中期考试后的课程,给我们完整地呈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展示了三小教师的风采。
__三小20__ 年分两批赴____学校考察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考察过程中教师们虚心请教,耐心钻研。回来后通过写心得体会、集中研讨、假期培训等方式,结合实际,探索出了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法。当然,在这过程中,也有阵痛,也存在不同意见。但三小人坚持了下来,并已收获了累累硕果。就在我挂职学习期间,安育春和杨虎成两位副校长分别获得了天水市优质课一等奖。成绩是令人自豪的,但成绩的背后却是他们孜孜以求,不断超越自我的敬业精神。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我们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因为当前许多中学生,由于父母的宠爱、溺爱,造成孩子的骄横无理,唯我独尊,缺乏感恩意识。加上传统感恩教育方式、方法单一,远离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因而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感恩的心。
而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教师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在提倡感恩教育的今天,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特别对于我们政治教师更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正确解读感恩教育,如何在政治课堂上推行感恩教育,如何将感恩教育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一、感恩的内涵。
什么是“感恩”?要正确理解感恩教育,必须先了解“感恩”。“感恩”一词是舶来词,最初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概念。在英国很多古老教堂的石墙上至今仍然雕刻着“思考”与“感恩”二词。“感恩”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而在我国汉文文化中,“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戴恩德”之意。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将“感恩”一词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①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感恩意识。陈寿在《三国志.是志.骆统传》中说“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这里指的就是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中华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娱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等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所以感恩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西感恩文化传统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准则。在西方的感恩节正是教人们懂得崇高感恩,感谢上苍的仁慈与恩惠,它始于1621年,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殖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和印第安人的帮助,举行了三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延续下来。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每逢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都要隆重庆祝一番,这一天,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面对有火鸡、南瓜派的丰盛大餐,进行餐前祈祷和感恩。这时,每个人都会怀着感恩之情,细说值得他们感恩的事情来,在他们心目中,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重要的日子,因而外国的小孩从小就被教导“接受”的礼节,不管喜不喜欢别人的礼物,都必须得甜甜蜜蜜的道谢,因为要谢的是礼物背后的心意,而不是礼物,更不是礼物的价值。不管多少礼物都要写谢卡,不管多小的服务都要道谢。这种已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向服务自己的人说“谢谢你”、“非常感谢”,因为他们深知,说声“谢谢”不仅使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感到快乐,而且也使自己的心情舒畅,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可以心平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于待人,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冲淡了生活压力,美化了生活。
而中国社会主体文化始终是儒家文化,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 “这里流露的反哺之情与报恩之意实乃涤荡心弦感人肺腑。它既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超越动物性的关系与情感。”②这道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情感、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感,里面不乏有感恩教育的合理成份和因素。因而我们用谚语、名言、警句来教导下一代,学校教育停留在字面上、课堂上、理论上,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则少之又少,弘扬感恩美德缺乏时代感和说服力,没有实践的指导,使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缺乏感恩意识,我们的孩子们乐此不疲地过着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却没有想到过感恩节。他们视幸福为天然,认为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稍微有一点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如期而来,便愤愤不平,唳气冲天……乌鸦反哺、结草衔环、义犬救主的私塾启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阐释的不是感恩思想,而是一种封建的狭隘的报恩情结。所以引入感恩教育的思想迫在眉睫。
(二)传统感恩教育与时代对感恩教育的需求
人为什么要感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信性上,它是一切守社会关系的总和。”③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④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
而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我们的封建社会时期,就有太多太多关于感恩教育的事例,例如在四川都江堰浏览的话,你会在大坝上看到八个大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还有佘家义士“昌死葬忠魂”,在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子子孙孙,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大义之上。像这样的例子还举不胜举。但是我们的感恩教育好像还只是停留在这样的事例的宣传,或者是一些流传的名言、警句。而现在,我们的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由于父母的宠爱、溺爱,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很差,这样的情况下由骄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那样,依靠父母的那些传统的感恩教育的启蒙没有开启。加之,现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趋势,旧的道德规范已不适应,新的道德规范又未确立。所以,那些有关“感恩”的传统事例、名言、警句也在被人所淡忘。
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⑤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但现实的社会和学校缺乏这样的引导,导致了感恩意识缺乏。
在感恩意识缺失的今天,我们不少同学总是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父母,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对父母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与父母顶撞!有许多同学不知道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精力和心血,扪心自问,作为儿女是否关心过他们?是否为父母做过什么?如果什么也没有做过的话,那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父母呢?对待自己的父母尚且如此,又怎么敢奢望他们会善待老师和朋友呢?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的时候,受过他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都没有去看望过他。无独有偶,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这样的人情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国家有难之时,我们又怎么敢指望有人会出来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
所以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它已经不再是一件关乎个人的小事了,而是关乎到社会的安定与团结,民族、国家的关键问题了。
三、感恩教育的教学实践
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因而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恩之心和致谢之情。
(一)开启学生“感恩”的心
“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接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⑥因而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开启学生感恩的心。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因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因而我利用政治课堂,让学生谈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老师为我们做了什么?朋友为我们做了什么?等话题加以讨论交流,让学生用感恩的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要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铭记别人的恩惠,要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周围的人或事务。
(二)点拨学生,寓教于行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气氛中接受洗礼。作为班主任我根据我们班的学生特点,开展如下的活动:
1、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事实,在班级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2、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导小品,相声,让班级有表演才能的同学在班会课上表演,其中感人最深的是学生表演的《帮妈妈洗脚》的小品,感人至深,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并得到熏陶。
3、“感恩”小报,这主要是与语文老师配合,以我们班为主阵地,接受年假同学的投稿,评选考 ,让学生目睹“孝” 形象,从而得到感染。
4、用班级“板报”,每一期板报都有一个关于感恩话题,让幽默、广告去感染学生。
5、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用敬语“早上问个好”得到帮助或恩惠要说“谢谢”“言为心声”多与父母讲贴心感激的话。
此外,我身为政治教师,我能充分利用8年级授课的内容和学科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利用事例让学生自导自演,身临其境去感受。让学生体验“感恩”的真实情况,走出传统的形式,实现“感恩”的迁移,营造浓厚的气氛,让学生在不同场景施展各自的才华,使“感恩”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孝、知孝、行孝”的热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领悟真理。
(三)体验“感恩教育”的真实情况,走出传统,实现感恩的迁移
1、体验感恩的真实情况
我针对8年级《我爱我家》这一课,我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是:知道父母生日的仅占15%,其中知道一人的占23%,经常帮父母做力所能及之事的占15%,偶尔做的占30%,在家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占12%,偶尔使用的占25%,知道感恩节的学生不足10%,而知道圣诞节高达95%,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知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艰辛,甚至是觉得理所当然,为此我鼓励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父母生活的甜、酸、苦、辣,希望他们能从内心深处碰撞出“感恩”的火花,激发出“感恩”的真实情感。
(1)利用节目,开展活动
①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在庆“三八妇女节”时,我们班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母亲节开展“我为妈妈做……..”的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关心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
②九月十日教师节,我组织师生之间开展了一次坦诚的交流,一句真心话,一张特殊的自制贺卡,一束鲜花,都传承着师生之间的情谊。
(2)学做父母,体验辛劳
①夏天高温,参加户外活动。暑假是收割的季节,我建议学生跟父母亲一起去割稻,晒谷子,到菜地里浇菜、除草,当我们与父母一起早出晚归时,我们就很容易体会父母的艰辛。
②冬天早晨,帮助父母洗衣服、做饭、烧菜,在寒冷的冬天手要浸入冰冷的水中,甚至要赤着脚到河里挑水浇菜,这种冰冷的感觉是刺骨的。让学生更能理解父母的艰辛。
③要求学生替妈妈做一周所有的家务,去发现妈妈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清闲,我们就会发现父母的不容易,情由境生。
这些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2、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走出传统形式
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走出传统的“说教”,依赖课程,重理论轻实践,自主地、真诚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1)勤奋上进,让父母开心
只有真才实学,才有过硬的本领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更好回报父母,因而在班上开展学习竞赛。
(2)诚实守信,让父母开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做人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如果我不信守承诺,给父母带来的是耻辱。对此班级开展诚信教育
(3)宽容豁达,让父母顺心
世界是复杂的,矛盾无处不在,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代人也有矛盾和代沟,面对矛盾,我们就以积极的心态去化解矛盾,搭起沟通的桥梁,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父母的唠叨,尽力维护父母的情感与尊严,消除其“代沟”。
(4)少说多做,让父母省心
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行为,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比那些美丽动听的浮泛语言强千百倍,因而我要求我班学生在假期能为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例如扫地、洗衣、烧饭、做菜等,也可帮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5) 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一个人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在体现,俗语说“良言一句在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此,我经常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体贴或感激的话,例如“妈妈你辛苦了!”外出要常给家写信交流思想,节日时给父母一些祝福,都是暖人心的。
3、实现“感恩”情感的迁移
在传统意义上的感恩往往理解成对父母的“孝”,其实感恩蕴含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的理论价值,因而我们要把“感恩”的真情实感由父母推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实现感恩的迁移。
(1)迁移到尊师爱生
师长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我们应感恩于他的付出,听从老师的教导,多为老师做力所能及之事,帮助同学,为同学排忧解难,在“爱心捐款”活动中踊跃参与。
(2)迁移到爱班爱校上
让学生自发组织“消防”小队,做好班级学校班级保洁工作,参加“维护秩序”支援队,活跃在学校各个执勤岗位上,文明督导。
(3)迁移到爱社会上
“讲文明、树新风”“尊老爱幼”为孤寡老人送温暖,课余做一名“环保小卫士”、“绿色购物”等保护环境的行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
(4)迁移到爱党爱国上
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举办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清明扫烈士墓、爱我祖国的征文活动等,让学生懂得没有国哪有家,一个爱国的人,必然也是爱家的人做到: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奉献社会,这就是对父母的感恩。
(5)我们还应感恩于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的天是大自然的馈赠,只有懂得感恩于自然,环保意识,珍惜货源,爱护家园,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会因感恩而快乐,不懂得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及满足。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感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因子,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江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
[2] 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J].孔子研究.2005,(6):2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