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品市场范文

消费品市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品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品市场

第1篇:消费品市场范文

[关键词]消费品市场;分析

2013年,在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宏观政策调控下,广东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53.93亿元,增长12.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1%,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从全国范围看,2013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领先各省市,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9%,增速比全国低0.9个百分点,比江苏、山东低1.2个百分点,比浙江、上海分别高0.4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

一、主要特点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逐季扩大

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上半年增长11.6%,前三季度增长12.1%,全年增长12.2%,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增幅逐季扩大的态势。

(二)城乡市场增速稳中有升

全年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2282.43亿元,增长12.4%,增幅比乡村市场高1.5个百分点,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5%;乡村市场零售额3171.51亿元,增长10.9%。

(三)批发零售业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84907.30亿元,增长20.9%;商品零售额22795.92亿元,增长14.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含限上个体户)销售额65379.50亿元,增长28.3%,增幅比全行业整体水平高7.4个百分点,占全省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77.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含限上个体户)零售额10523.20亿元,增长19.7%,增幅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7.5个百分点,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1.3%。

(四)住宿餐饮业增长持续放缓

全年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504.66亿元、零售额2618.96亿元,分别增长9.6%和9.4%,增幅均比前三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含限上个体户)营业额1444.90亿元,增长8.0%,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含限上个体户)零售额1108.30亿元,增长7.5%,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法人企业零售额连续11个月单月下滑,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195.35亿元,下降5.6%;限额以上餐饮法人企业零售额连续6个月单月下滑,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560.69亿元,下降0.7%。

(五)汽车类消费增长加快

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分类商品销售看,主要大类商品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蔬果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服装鞋帽类销售畅旺,零售额分别增长32.2%、26.2%、21.7%和24.1%。汽车类消费持续改善,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2794.52亿元,增长16.2%,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089.88亿元,增长10.3%,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烟酒类消费增幅回落,零售额分别增长18.6%和1.9%,增幅比前三季度分别回落3.8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六)东西两翼消费品市场增长较快

珠三角9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33.00亿元,增长12.1%,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粤北山区5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0.88亿元,增长12.2%。粤东4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4.28亿元、粤西3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6.78亿元,分别增长12.7%和13.1%,增速均高于全省总体。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居民储蓄持续增长

2013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90.05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较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9%,比全国实际增速低0.1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69.31 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8%,比全国实际增速低1.5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加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受到打压,储蓄意愿进一步提升。2013年广东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6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住房支出增多,也一定程度上挤占城镇居民其它项目消费支出。

(二)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和“八项规定”厉行节约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影响了团体消费

家电、汽车节能补贴政策和家电下乡政策相继结束,后续刺激消费政策尚未出台,消费刺激政策进入空档期,消费增长缺乏政策动力支持。受“八项规定”厉行节约政策的影响,高端消费、团体消费明显缩减,高端餐饮企业收入和相关商品销售增速下降较快。

(三) 消费热点降温,市场增长缺乏有力的刺激和带动

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趋于饱和,家电升级换代基本完成,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趋于平稳。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缺乏有力的刺激和带动。2012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类商品零售仅增2.5%,2013年汽车类消费增速虽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8-2011年的平均增长水平。

(四)成本上升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压力,“用工短缺”困扰住宿餐饮企业

随着能源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用工成本的增加和商铺租赁价格的上扬,商贸、住宿餐饮企业经营成本快速上升,经营难度持续加大。从业人员对薪资、福利的要求提高,“招工难”、“用工短缺”的现象不断产生。据对全省224家住宿餐饮企业问卷调查显示,76.3%的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问题,48.2%的企业面临用工短缺问题,79.5%的企业认为市场竞争激烈,41.1%的企业预计2014年一季度企业营业额增速将有所放缓或明显放缓,住宿餐饮企业经营面临较多困难。

(五)市场管理还不够规范,市场秩序仍待规范和整治

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虽然逐年加大,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特别是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税款和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消费安全和消费者信心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对2014年消费品市场的预判

第2篇:消费品市场范文

关键词:内蒙古居民 消费品市场 收入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市场销售总体畅旺,零售总额增速创下新高

200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95.3亿元,较上年增长16.0%,其增速在全国排第3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从各月零售额看,除2月、3月、11月增幅略低,分别为13.5%、13.7%、15.7%,其余各月零售额增幅均超过16%以上,其中7、8、9连续三个月零售额增幅在全国位居第1,全年消费品零售市场保持稳中趋旺的发展态势。

(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持续快速增长

2006年内蒙古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327.6亿元,同比增长32.9%,远远高于限额以下贸易企业和个体零售额的增长速度。随着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新的消费热点商品正在形成。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各类商品销售情况看,吃、穿、用各类商品销售全面上升,家具类、家居装饰装潢类商品销售增长迅速,一些新型家电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如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正成为人们新的消费追逐热点。2006年销售增长较快的消费品分别为:食品类增长28%;服装类增长26%;金银珠宝类增长32.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3.1%;家用电器类增长29.9%;家具类增长64%;煤炭及制品类增长64.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9%;建筑材料及装潢类增长94%;汽车类增长32.4%。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销售增长势头强劲,对内蒙古消费品市场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三)节假日消费集中,假日消费特征明显

在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的集中推动下,零售市场进入传统的旺销期,吃、穿、用商品全面旺销。特别是在黄金周的带动下,消费品市场也有不俗表现,以购物、餐饮、旅游、娱乐为主要特征的假日经济仍是促进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幅最高

各种展会的相继开办和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为住宿餐饮业带来大量客流,促进了我区住宿餐饮市场的持续较快增长。2006年全区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实现284.3亿元,同比增长20.6%,其增幅居各行业零售额之首。同时,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整治,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呼、包、鄂三大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明显

2006年全区各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均在15%以上,总量前三位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分别实现零售额361亿元、349.4亿元、1823亿元,其增幅分别为15.5%、15.5%、15.6。三大中心城市共实现零售额893.1亿元,占全区零售总额的56%,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54.6%,带动怍用明显。

二、促进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得到增强

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内蒙古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都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增长较陕。特别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套改、提高离退休人员工资和增加城市低保及困难户收入等一系列分配制度改革的逐步到位,职工工资和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尤其是近年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行,使农牧民收入逐年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所有这些使得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得到增强从而促进了消费的快速增长。

(二)城市化建设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速度加快,有力拉动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

近几年来,全区城市化建设规模、改造力度、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各地为了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加大了投资力度,新开工建设一大批重点工程,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直接拉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三)批发零售企业营销和开拓市场能力增强,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激发消费热情

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商家越来越重视通过形式多样的营销策略抢占市场份额。一些大型零售企业瞄准城市近郊、县城及广大农村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加快增设网点,市场开拓成效显著。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不仅给商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消费品市场氛围、激发了消费热情。

(四)节假日、休闲旅游对餐饮消费带动明显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春节”、“五一”、“十一”等“黄金周”的推出,为居民外出旅游、购物创造了环境。居民旅游消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旅游消费不仅直接刺激了商品销售,而且有力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在外用餐的人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加,商贸科技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政务、商务餐饮活动增多,促使内蒙古餐饮市场十分火爆,持续旺销。

(五)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刺激消费欲望,消费结构稳步升级驱动消费增长

由于近年来,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形成了消费层次多样化,一些收入较高阶层已具备了较高水平消费的能力。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住房等高档商品及旅游、娱乐已成为这部分人消费的主要内容。这些商品销售价格高对内蒙古消费品市场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此外,股市持续向好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也给消费品市场发展注入活力,拉动部分耐用品、高档品以及奢侈品销售快速增长。

三、消费品市场运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食品价格大幅上涨

食品特别是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大幅上涨,较大程度地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给承受能力较低的低收入家庭生活造成影响;住房价格居高不下,住房支出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城乡居民其它项目消费支出,影响商品和服务消费的进一步增长。

(二)粗放的经营

内蒙古仍有相当数量的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没有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硬件设施落后,也无法保证配套服务,如经营空间拥挤、卫生条件较差,甚至有安全隐患,假冒伪劣商品难以杜绝,影响市场正常运行秩序。

(三)即期消费不足

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但从全国来看,内蒙古城乡居民收人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就业压力很大,农牧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高低阶层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居民消费预期支出增加,特别是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的飞涨严重地制约了百姓的消费热情,也分流了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品的购买力,即期消费不足。

四、消费品市场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稳步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源泉。手中没有钱或者钱很少,何谈消费。因此,切实增加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增强购买力的关键。各地在大力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增加收入,扩大再就业,尽快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使大多数人或家庭有钱消费,因为高收入者的消费已相对饱和,只有促进大众消费的增长,才能拉动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积极培育和改善流通环境,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稳步增长

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力争把内蒙古各种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建成有规模、上档次的中心市场,不断扩大销售范围和领域,增强其辐射功能。在改善传统市场环境的同时,要加快流通组织的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先进经营方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内蒙古零售市场的发展起到了较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购买力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要大力推进和发展以“连锁经营”为特征的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便民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在旗县城镇及农村牧区现代化流通还基本上是空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大型商业企业发挥其优势,延长其经营触角,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寻求新的销售增长点,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思维、新的经营理念。进一步繁荣城乡消费市场。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消费市场稳步发展

第3篇:消费品市场范文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启动以来,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重建工作全面推进、成效初显。2014上半年,雅安市消费品市场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2亿元,同比增长13.2%,高于上年同期增速4.9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较四川省高0.2个百分点,由去年名列四川省最末提升至第5名。

消费增长快速恢复

消费品市场“低开高走”

随着灾后重建有序、有力地推进,雅安市经济恢复提升、消费市场实现稳步增长。从雅安市消费品市场分月增长来看:2月增长11%,3月增长12.7%,4月增长14.2%,5月增长14.3%,6月增长13.9%。4~5月因去年地震重创较低基数影响,呈现恢复性快速增长,上半年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

各县(区)稳步增长,重灾区恢复震前水平

上半年,各县(区)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4.20”地震重灾区天全、芦山、宝兴,在加快灾后重建政策影响推动下,重建和维修加固房屋的竣工,灾区居民购买家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意愿增强,购置家俱、家电等生活必需用品大幅增加,同时外地来雅参与援建的人员、旅游景点恢复后来雅参观人数、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参与本地建设人数增多,带动消费市场全面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3.2%、13.2%、13.3%,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其他县(区)稳定增长。

促进消费活动成效明显

雅安市积极开展“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惠民购物全川行动”、“迎新春购物月”、“消费促进月”等促销活动。上半年各类促销活动累计成交4亿元,签订协议2.06亿元。

重点流通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提升

通过积极搭建产销平台,加强产销衔接,努力扩大消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明显提升。1~6月雅安市实现商品零售61.9亿元,同比增长13.5%。

大众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

1~6月以食品、日用品等刚性需求为主的乡村市场同比增长12.4%,增速与城镇缩小至1.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

餐饮消费摆脱低迷、出现复苏

1~6月雅安市餐饮业收入8.42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升2.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当月增长16.2%,比去年同期回升33.3个百分点;1~6月累计增长9%,比去年同期回升21.9个百分点。

旅游消费对内需推动作用明显

上半年,雅安市旅游市场呈现出购销两旺的喜人局面,旅游经济带动效应明显。1~6月雅安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31亿元,同比增长21%。

限上单位保持较快增长

1~6月雅安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保持了19.6%的较快增长速度,与去年同期比较,回落了3.5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四川省13.4%的平均水平。

市场价格总体保持平稳

6月份商品价格较年初相比呈涨跌互现态势,蔬菜、水果批发均价上涨4.6%、3.2%;粮油类、禽蛋类商品零售均价基本持平,涨跌幅度在1.2%~1.3%之间。春节后,雅安市生猪价格持续低迷,4月份跌至最低点,猪粮比价一度跌至4.29∶1。受国家、省、市集中收储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5月起,雅安市生猪价格止跌回升,6月,猪肉市场零售均价23.78元/公斤,环比上升0.27%。

从限额以上单位个数来看,雅安市在21个市州中排位20位,仅高于甘孜。

消费市场发展程度不足

限额以上单位数少

从限额以上单位个数来看,和其他市州相比差距很大。雅安市2014年上半年纳入统计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个体户)仅有130个,在21个市州中排位20 位,仅高于甘孜。

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的零售额占比低

从限额以上企业和个体户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来看,雅安市与四川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2014年上半年,雅安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单位实现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0%,比四川省低22.6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不合理,制约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城乡消费不均,1~6月城镇市场占雅安市消费品市场的比重为76.1%,乡村市场占雅安市消费品市场的比重仅为24.12%,城镇和乡村的消费品市场发展失衡,农村商品市场增幅相对较慢,低于城镇消费增速1.1个百分点。行业布局不平衡,批发和零售行业实现零售额占全社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8%,住宿和餐饮行业实现零售额占比12%,能大量吸引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住宿和餐饮业发展相对滞后。

进一步促进消费品市场增长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

大中型餐饮企业应加快转型,谋求多元化发展

积极培育限额以上企业和个体户

链接看点:

雅安地震后一年重建成就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四川加快推进267189户受损农村住房和110182套受损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对雅安市11738套过渡房进行保温加固提升。将3138名受灾群众纳入低保救助,对10175名孤老孤残孤儿发放生活补助。

第4篇:消费品市场范文

品类发展

――消费升级“以额补量”

2009年,快速消费品市场受到食品品类的严重影响,其中液态奶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的一路衰退以及食用油价格下调都对整个市场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但与此同时,消费升级弥补了由销售量下降而引起的损失。

在食品品类中,消费者对“健康”、“高端”产品的欢迎程度越来越高。Kantar Worldpanel中国消费者指数研究最新购买数据显示:在2009年,全国果汁、即饮茶的市场规模分别增长19%和15%;相反,碳酸饮料产品在销售额上表现均不如08年。同时,备受大家关注的液态奶市场,所幸在经过连续一年的衰退后,在09年年底有所恢复,增长趋势是否能够继续,2010年值得关注。

与食品品类相比,日化品类在2009年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市场规模增长9%。大部分品类持续增长,其中洗衣液、沐浴液等品类市场扩张态势强劲。更多品类资讯可参考即将出版的Kantar Worldpanel 2010年《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

生产商表现

――逆境取胜“各显其能”

对于食品类生产商,康师傅、可口可乐、蒙牛在城市家庭的渗透率均达到90%左右,领先于其他生产商。其中康师傅在09年的金额增长达到13%,主要归功于其在即饮茶市场中的突出表现,“再来一瓶”的大力促销及几支新品上市后的市场所得功不可没。

对于非食品类生产商,宝洁、联合利华、高露洁在城市家庭的渗透率均达到80%,其中中国城市98%的家庭都曾经购买宝洁的产品。在09年,联合利华、家化、花王、安利的表现都很好,销售额增长均超过10%。

渠道购物特点

――“多次少购”、“大卖场重要性提升”

虽然FMCG产品大都关系民生或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消费者对经济不景气的反应仍比较明显,中国消费者增加了购买频次,但每次购买的花费略有下降。这一特点在杂货店这样的传统渠道中表现明显,2009年,消费者在此渠道中的购买频次为69次,较08年多5次。同时中国消费者也更加踊跃尝试直销、专卖店、网上购物等新兴渠道。

第5篇:消费品市场范文

关键词:消费品市场;整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导言

观察近年来市场规模、市场竞争力、市场辐射力等一系列相关数据,可以进一步印证我市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同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所存在较大的距离。鉴于此,本文重点就我市消费品市场面临的周边环境,整合消费品市场的战略取向,实施扩张型商贸发展战略的政策取向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新时期我市消费品市场面临着现实的和潜在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诸多挑战和威胁

(一)综合实力

从全国看,2004年诸暨一举进入了全国三十强行列,位居第27位。回顾前几年的发展足迹,2000-2003年分别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的第66位、45位、39位、32位,2001-2003年分别比上年上升21位、6位、7位、5位,上升过程呈持续跳跃式态势,发展势头值得肯定。义乌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省县级市首位。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义乌综合指数为87.5,居12位,诸暨综合指数为76.7,居24位,三项评价指标中,主要差距表现在发展水平上。因此,不同的经济起跳点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力发展基础和不同的政府服务路径。

(二)消费品市场

2000年,义乌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我市的81.5%,到2007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4.08亿元,是义乌的59.1%,义乌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低靡到2007年大大超越我市,其发展速度与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义乌,利用其优越的地理和交通位置,商贸规模不断膨胀。

二、我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存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发展的起点低,速度慢,经营规模相对较小

我市整个消费品市场与过去比,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更多的是量的累积而非质的升华,大多商家仍停留在传统商贸层次上,经营理念、服务设施和经营手段都相对落后。消费品市场的内部结构中,非企业化、产业化运作的现象相当普遍,商贸辐射面不够宽。由此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效应,制约了自身的发展空间,使其缺乏应有的活力和能力。

(二)周边地区加速发展和市场辐射,对诸暨消费品市场的扩张发展构成了较强冲击。

我市地处杭州、宁波发展的边缘空隙地带,非但没有得到杭甬的辐射,还要受到杭州等中心城市吸附和其外郊地区的遮屏,这对我市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从周围看,萧山、绍兴、义乌等发展的鼎足之势对我市形成了无形的“包围圈”,要素、资源和市场商机流动受到了制约。同时自然资源的贫乏也是我市不足之一。

(三)人才缺乏,现代营销方式和新兴流通业态发展上的慢节奏,很可能使诸暨消费品市场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失去主动权和制高点。

一是缺乏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业态定位趋同化现象愈演愈烈。一条街上时常可见同种类型的商场、超市林立,为瓜分有限的市场份额而竞争激烈,“买就送”、降价促销等使尽了杀手锏,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二是规范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发达国家,对所有的超市、连锁店铺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的“四统一”规范化标准,而诸暨一些连锁企业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连锁,但通常只是统一店名和标识,在具体经营运作方面远未达到“四统一”,顾客在统一商号的连锁店里,享受不到同样标准的价格和服务。

三、地处内陆的诸暨,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发展条件

(一)现有的市场框架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我市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框架,全市建有农贸、小商品批发、生产资料、粮食、蔬菜、建材、水果等综合及专业市场76个,成为全市主要的商品交易中心。同时,旧城改造和城西新城的建设,正在形成一批高档次、高水平的现代化商业设施,这些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的高度聚集性,将形成诸暨现代消费品市场发展的起点规模,特别是批发市场的弹性、吸纳力和强力辐射性,蕴藏着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大力开拓商贸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007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69.78万人,比上年增长39.2%,实现旅游总收入31.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旅游外汇收入1195.65万美元,增长30.4%。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客流量不足的局面,对运输业、餐饮业、旅馆业等产生了积极地拉动效应,并为延伸激活内部商贸市场以及定向开拓外部市场提供了众多发展机遇。诸永高速通车在即、诸绍高速公路已开始桩基施工,将打破与宁波、杭州地区交往的屏障,更缩短距离,在一定程度会带动我市旅游市场的活跃。

四、对策建议

(一)以外向型的商贸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市场辐射力

目前我市场批发、零售商场有相当一部分货源来自于周边城市的批发市场,带有鲜明的二级市场特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从属地位,削弱了整个商贸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此,全市未来批发市场建设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一是全面提升现有市场的竞争力和辐射面。重点培育和完善具有骨干作用的区域性批发市场。

(二)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借助外部力量,推动人才、技术、经营业态、营销方式的全面升级,提高消费品市场的竞争力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广开门路,降低门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有影响的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家、外商等外部资金投资我市消费品市场。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加速量贩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流通业态的发展。要立足于我市企业拥有计算机应有面窄、应用层次低、互联网程度低、网上交易缺乏配套系统的现状,制定整体发展战略和有关软硬件配套建设、网络管理与维护、人才培养等发展规划,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程,使我市在现代商贸竞争中占取先机。

参考文献:

[1]诸暨统计年鉴2006-2007.

第6篇:消费品市场范文

新生代消费者具有彰显自我、女性消费者崛起的特点,同时应把握其中的超级消费者,使他们参与到产品设计和传播环节。品牌应提供多样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有趣体验的需求,同时增加女性相关投资,培养激发女性消费,更重要的是完善和消费者互动,催使社群经济的发展。

消费升级、健康绿色以及零售改革成引领市场的三大趋势。跨行业呈现贵价化推动市场趋势,全名运动辅以健康饮食,形成绿色消费,而零售进化的本质离不开提升购物体验,满足消费者仍然是品牌方追求的重点。

实现高效营销产出应注意设备、内容的选择以及有效监测。掌握营销生态向移动端转移,迎合消费者内容选择的偏好,同时有效采用营销大数据检测以提升整体营销效果。

(来源:尼尔森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第7篇:消费品市场范文

关键词:信息不完全 中档消费品市场 退变 需求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74-03

一、引言

一国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四部分构成,以上四部分每一部分增加,都会导致总需求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不断增长,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贸易条件指数不断恶化,尤其是前段时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外需下降,使得我国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面临重重困难,因此,通过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便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我国内需不旺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率下降,因此,增加消费者的消费量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办法,比如:在供给方面要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在需求方面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创造新的消费群体,培育消费热点等等。尽管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但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完全会减少消费,反之,如果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消费者会增加消费,所以采取措施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而且多集中于商品的品牌化这个角度,在这里,笔者有意从市场结构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扩大消费需求,进而为扩大内需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二、信息不完全与我国一般消费品市场的二元结构

1.对消费品档次和市场类型的划分。按照商品的档次,商品一般可分为高档品、中档品和低档品,不同档次的商品具有不同的特征:高档商品一般具有很高的质量,除了能很好地提供主要功能外,还可以提供一些附加功能,可以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满足其虚荣心,同时产品价格相应的也很高。中档商品的特征是质量可靠,可以较好地提供商品应具有的一般功能,附加功能少。低档品的特征是质量较差,短时期内尚可提供商品应具有的一般功能。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随着各地区消费水平的不同,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所属档次可能不一样,另外,有些商品是不分档次的。

根据市场销售商品的档次,笔者将市场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高档品市场、中档品市场和低档品市场。(1)高档品市场。高档品市场是以销售高档品为主同时可能也有少量中档品的市场,如大商场、专卖店等。高档品市场以销售高档品为主,所以定价很高,另外,高档品市场主要面向高收入者,高收入者对高价格承受能力强,更有甚者,有些高收入者为了体现自身在身份、地位、品味方面的独特性和鉴赏力,刻意追求高价商品,以享受商品的高质量和减少同种商品的消费者,这也是高档品市场价格高的一个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大超市也属于高档品市场,尽管消费者可能没感觉到。大超市销售的很多商品是日用品,这类商品本身高档品的比重就较小,品牌化程度和品牌的消费者认知度低,即使消费的是高档品消费者可能也没意识到,另外,这类产品单价较低,价格相对较高消费者也未必能明显感觉到。所以,如果说大商场是服装鞋包的高档品市场那么大超市就是一般日用品的高档品市场。(2)低档品市场。低档品市场是以销售低档商品为主的市场,如面向中低收入者的集贸市场。很少有市场自我标榜为低档品市场,而且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多样性和改变其低档商品出售者的形象的需要,销售者在销售商品的档次上也会选择中低档品搭配,所以低档品市场也有少量中档品在出售。(3)中档品市场。中档品市场以出售中档消费品为主,但也有少量低档品②。中小商场、超市、铺面可能是中档品市场,但还要具体分析:由于高档品市场的价格压制,这类经济实体难以索要高价,这也就意味着销售的高档品的比重不大,而以中档或低档品为主,如以中档品为主,则为中档品市场,如以低档品为主,则为低档品市场。总的来讲,相对于高档品市场中档品市场价格更实在,相对低档品市场中档品市场质量更可靠,可谓“货真价实”,所以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也比低档品市场高。这时如果卖方引入低档品会获得更高的利润,所以中档品市场卖方存在将低档品引入的激励。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中档品市场和低档品市场混杂,难以区分,而且中档品市场是不断地向低档品市场退变的,因此使我国的一般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二元结构,即高档品市场和低档品市场占主导地位,中档品市场比例偏低。

2.中档消费品市场向低档消费品市场退变的机理。一方面,根据上面的界定中档品市场包含少量的低档品,而且卖方有引入低档品的激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居民总体购买力弱导致一般消费品市场产品质量偏低,加之政府的监管和信息服务不到位,使得消费者难以区分商品的档次,也就使中档品市场变成经济学中的“旧车市场”,高质量的商品不断退出,因此中档品市场中中档品的比例是不断下降的,退出的中档品一部分进入了高档品市场,其他的则彻底退出了市场。不仅如此,另外还有两方面的原因加速了市场的退变:一是消费者主观上倾向于将中档消费品市场视为低档消费品市场,二是买卖双方讨价还价。(1)消费者的主观认识倾向加速市场退变。由于消费者知识的有限性,搜寻信息需要花费成本,消费者掌握的商品信息是不完全的,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辨识商品档次,加之我国市场上商品质量良莠不齐,辨别商品的档次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往往根据他所认为的市场类型来决定支付的价格,由于中档品市场上中档品的比例高,消费者买到中档品的几率更大,所以消费者准备支付的价格也越高,低档品市场的情况则相反。消费者对目标市场类型的判断主要来源于外部信息以及本人的购买和消费经历,由于外部信息要经过本人的检验,所以判断市场类型根本上靠的是本人的经历。下面将消费者的经历分为两种情况讨论。{1}假设消费者先前购买的商品的效用达到了消费者的预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也难以确定买到的是中档品,这是因为:首先,消费者往往很难确切地知道中档品究竟应提供多大的效用,对于首次购买的消费者尤其如此,因此即使购买和消费的是中档品消费者也无法确定;其次,很多商品对消费者带来的益处和危害是无法明确感知的,或者即使益处和危害可以感知,消费者也不知道这是消费商品的结果,也就是说,消费者难以完全感知商品的效用或危害,这样,即使消费者从消费的多种商品中感知到同样的效用,也并不意味着商品就属于同一档次。消费的商品档次难以判断使得消费者难以据此来判定市场的类型。需求强调的是,如果消费者在某个市场多次购买到中档商品,而且他也准确地知道这点,他会认为该市场为中档品市场,但是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在此之前,中档品市场可能已经退变为低档品市场了。{2}假设消费者先前购买的商品的效用低于消费者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倾向于确定该商品为低档品(即使消费的是中档品也一样)。由于消费者的思维惯性以及谨慎心理甚至可能还包含报复心理,认为购买到低档品的消费者往往容易将购买商品的市场视为低档品市场。而且,如果该商品在其他市场也有销售,那么其他的市场也可能被认为是低档品市场。综上所述,效用达到预期时消费者无法判定市场为中档品市场,效用达不到预期时消费者倾向于将市场视为低档品市场,所以,消费者往往倾向于将中档品市场视为低档品市场,这一认识倾向使消费者在中档品市场购买时出价或者是可以接受的价格更低。前边提到中档品市场本来就是“旧车市场”,中档品不断退出,现在消费者出价更低,加速了中档品的退出,也就加速了中档品市场的退变。(2)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加速了市场的退变。在我国的很多中档品和低档品市场里,讨价还价行为是很常见的,消费者的还价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消费者很清楚商品的合理价格,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还价,另一种是消费者根本不清楚商品的质量和(或)合理的价格,只是希望能以尽量低的价格,或者希望以其心理价位(尽管此价格可能比合理的价格低很多)购得商品,后边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对于买方来说,无论卖方是否索取高价,还价的结果至少不比接受卖方的初始报价差,因此如果可以议价买方一般都会还价,事实上,可以说讨价还价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在讨价还价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卖方坚持最初的报价毫不让步,买方很可能会退出交易。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对策,卖方往往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先索取高价,然后接受买方还价直至底价,这种策略比一开始就报底价获得的利润要高,而且往往是最初索取的价格越高,最后的成交价格也越高。结合中档品市场,卖方会对中档品和低档品都加价,但加价的幅度往往不一样,很有可能低档品的加价率高于中档品,这是因为,由于消费者难以辨别低档品和中档品,对低档品索取和中档品一样的价格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另外,很多消费者反而以价格高低来判断商品的档次,即通常人们常说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对此,卖方采取的策略可能是对低档品索取和中档品一样的价格,甚至是更高的价格,以误导消费者。当然,中档品也可以加价,但是中档品和低档品都要以高档品的价格为价格上限,显然中档品的加价空间小于低档品的加价空间。低档品的加价率很可能高于中档品的加价率使整个市场可接受的平均降价幅度超过了中档品可接受的降价幅度,又是因为消费者无法区分商品档次,即使交易的商品是中档品消费者也会要求卖方按平均降价幅度降价,卖方无法接受,买方则很有可能退出交易,因此中档品难以成交,而且质量越高同时也是价格越高的中档品能接受的降价幅度越小,也就越容易被挤出市场,随着中档品的不断退出,市场可接受的平均降价幅度越来越大,买方要求的降价幅度也越来越大,如此又会进一步加速中档商品的退出,同样也就加速了中档品市场的退变。

也许有人会问中档品市场因同时销售中低档两种商品会退变为低档品市场,那么,高档品市场是否会因为同时销售高中档商品而退变为中档商品市场呢?答案是不会。一般来说,高档品同时又是名牌产品,为消费者广泛认同,拥有很大的正的品牌效应,以至于共同销售的不熟悉的高质量中档品也可能被认为是高档品,如果消费者发现二者质量基本相同时更是如此。中档品品牌化程度低,部分低档品具有负的品牌效应,二者共同销售,中档品也可能被当作低档品。

三、二元市场结构对需求曲线及消费量的影响

如果消费者信息完全,同一商品消费者在哪个类型的市场购买都没有关系,因此,消费量不受影响。但是事实上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的二元结构迫使消费者要在高档消费品市场或者低档消费品市场来购买中档消费品,而这会减少中档品的消费。在二元市场结构中,由于信息不完全,消费者有降低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即保留价格)的倾向:如果消费者从低档品市场购买中档品,由于消费者对其质量或档次存在疑虑,对于每一单位商品,消费者都会降低他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由此导致需求曲线下移。如果消费者从高档品市场购买中档品,由于认为商品加价幅度很大,消费者会刻意压低自己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比如某消费者在进入高档商场前认为某商品值500块,在进入商场后发现商品标价500块,那么,他可能认定这个商品不值500块。所以需求曲线也会下移。相反,在一个完善的中档品市场(市场中低档品极少或者没有)中消费,消费者会认为商品货真价实,因此,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高,对应的需求曲线位于在低档品市场和高档品市场消费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上方。

d1为消费者在低档品市场或高档品市场购买中档品时的市场需求曲线,d2为消费者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购买中档品时的市场需求曲线,d2在d1上方,并且d2比d1更平坦,即需求弹性更大,原因在于:在低档品市场和高档品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档次或质量关联性相对较弱,因此,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也不是充分的,中档品降价销量可能不会增加很多,涨价销量可能不会减少很多,甚至可能出现涨价多销降价少销的现象;反观中档品市场上的中档商品,价格变动导致销售量变动幅度大:先看降价,因为商品货真价实,所以降价会导致销售量增加得更多。再看涨价,单从商品货真价实这点来看,涨价导致销量下降的幅度可能较小,但是同样由于货真价实,中档品市场上销售的中档品相互之间的替代程度要远大于在高档品市场和低档品市场销售的中档品与其他商品(包括各个档次)之间的替代程度,所以在中档品市场销售的中档品涨价销售量下降的程度可能会很大。

由于d2在d1上方且比d1平坦,所以d2与供给曲线s1及s2的交点A和B必定位于d1与s1及s2的交点C的右边,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购买中档品比在低档品市场和高档品市场购买的量更大,因此完善中档品市场可以扩大内需。另外,除非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否则,d2与供给曲线s1及s2的交点A和B必定位于d1与s1及s2的交点C的上边,即对应的价格更高,这说明,只要消费者确切的知道商品货真价实,即使价格高一些,也会增加消费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剩余的变动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供给曲线的斜率,如果边际成本随着产量增加上升的幅度越大,即供给曲线越陡峭,那么消费者剩余越小,比如,DAp1的面积小于DBp2,甚至可能小于在低档品市场和高档品市场购买时,例如随着s1绕C点逆时针旋转,DAp1的面积不断减小,最后可能小于ECp3的面积。

四、完善中档品市场的思路与意义

1.完善中档品市场的思路。完善中档品市场关键在防止中档品市场向低档品市场的退变,保证中档品市场货真价实,具体的思路是:首先,因为厂商有向中档品市场引入低档品的激励,而且缺乏公信力,所以中档品市场应由政府新建或者指定某市场为中档品市场,政府要明确向厂商和消费者通告市场的类型。其次,政府要规定市场的价格上限和质量下限。(1)由于中档品和高档品的界限无法精确划定,所以价格上限的作用并不是要刻意排除高档品,而是要通过卖方的“自我选择行为”部分抵消卖方的信息优势:政府规定了市场的最高价时,卖方仍然愿意进入市场交易,这就证明了卖方可以接受的价格一定是位于政府规定的最高价之下,消费者即使对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一无所知,也不会支付超过最高价的价格,当然,卖方也不会索取超过最高价的价格。如果没有最高限价,消费者对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又一无所知,同样的商品,成交价就可能会高于前边政府规定的最高价,消费者福利受损。(2)在较短的一段时期内,政府的最高限价对应着商品的一个特定的质量水平,也就是说决定了这个市场商品的质量上限③,政府规定的最低质量要求和这个质量上限偏离的程度,也即是质量区间的长度和质量上、下限一起决定了可以进入市场的商品的种类、质量档次和数量。(3)政府确定价格上限和质量下限时应遵循“在商品的种类、质量档次、数量能够较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前提下,规定尽可能低的最高价格和尽可能高的最低质量要求”这样一个原则,以提高中档品市场商品的性价比。需要说明的是,政府确定价格上限和质量下限绝不是求最优解的问题,尽管在相关条件给定的情况下,确实存在最优解。原因在于:只要规定了中档品市场的价格上限和质量下限,市场的价格区间和质量区间就确定了,因此这个市场的商品的成交价格和质量的匹配性就优于没有规定的一般市场。因此,即使政府确定的价格上限和质量下限偏离理论上的最优解,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仍然可以提高,这也就降低了政府发展中档品市场的难度,提高了政策的可行性。

再次,政府要对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以保证达到最低质量要求,为了降低社会的检验成本,可以考虑由政府和厂商对拟进入市场产品在出厂前进行联检,反正厂商无论如何都要对自己产品进行检验的;另外,为了防止低档品的卖方存侥幸心理,滥竽充数,可要求卖方支付进入市场的检验费用;还有,为了防止市场内商品的质量下降,政府应对已进入市场的商品不定期抽检,对达不到标准者严惩。

2.完善中档品市场的意义。完善中档品市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扩大商品的需求。一般来讲,中档商品的消费量应该是最大的,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中购买中档品消费者会增加购买量,因此完善中档品市场对扩大内需意义重大。(2)提高市场上商品总体质量水平。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上购买中档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更高,这就可能使一些在市场退变过程中被彻底逐出市场的高价同时也是高质量的中档品得以继续留在市场上,进而提高了整个市场的质量水平。(3)在扶植品牌成长的同时,减少品牌化的代价。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讨论一个相关问题:之所以要完善中档品市场根本上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消费者信息不完全的问题,而商品的品牌化战略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前边提到“商品品牌化可使商品的购买行为不受市场类型的影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走品牌化道路即可,发展中档品市场毫无必要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首先,品牌效应的发挥不能完全脱离市场类型。品牌商品向消费者传递了一个信息:该商品的档次或质量比较高,但是这个信息能否被消费者所接受可能还是要受到市场类型的影响,在商品容易被仿冒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比如,很多人在大商场的专柜购买昂贵的品牌包,但是同样的商品在地摊上即使打折销售,一般也不会有人购买的。其次,品牌商品的性价比可能并不高。商品成为品牌商品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广告宣传,一是通过消费者的良好口碑。在前一种情况下,宣传的成本会计入到产品的成本中去,最终由消费者来承担,而产品的宣传本身实际上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效用。这就好比彻夜排队购买球票一样,没有人(包括售票方)从球迷的排队行为中获益。在后一种情况下,尽管品牌化并未产生额外成本,但商品一旦成为品牌商品以后,买方就可能通过提价来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品牌化途径的成本较小。无论采取哪种品牌化途径,品牌商品的价格一般都相对较高,进而性价比可能不高。品牌化虽然使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但是事实上消费者为此是要付费的,然而,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上的商品的品牌化可以部分的避免这个问题:在中档品市场上,商品比较容易通过消费者的好口碑来实现品牌化,这是因为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消费者需求会增长,而产品种类又较少,这样消费者消费各种产品的机会都可能增加,即增加了认知的机会,加之产品质量较高,因此比较容易形成好口碑。厂商也愿意更多的通过这种途径来实现品牌化,相应的就会减少广告宣传。而且,由于中档品市场规定了价格上限,可以较好的抑制好口碑的商品提价,不仅如此,中档品市场的价格本身也存在着下降的趋势:首先,由于商品的质量有保证,商品价格的横向对比更有意义,市场竞争机制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迫使卖方降价;其次,中档品市场中商品具有较高的需求价格弹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驱使卖方降价。另外,厂商还可能因以下原因而减少以广告宣传来实现品牌化:首先,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上商品货真价实,信息不完全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大的降低了,消费者对广告宣传的敏感度也会相应的下降;其次,中档品市场的厂商数量和产品种类较少,消费者容易对比商品,受广告的影响减小;最后,如果厂商因广告成本而提高了商品的价格,由于中档品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提价会使销售量大幅减少,进而使广告增加的销量大打折扣。所以,采用广告宣传来实现品牌化效果可能并不好。综上,在中档品市场上商品品牌化更多的是通过良好的口碑而不是广告宣传来实现,而且还存在着抑制品牌商品价格上升的机制,所以在完善的中档品市场品牌商品的性价比仍会很高。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SJD09790009)]

注释:

①通常,消费品分为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两类。本文中的“一般消费品”指的是除耐用消费品以外的消费品,为免引起歧义,没有使用“生活必需品”这个概念;之所以将耐用消费品市场排除在外是因为,一般来说,耐用消费品价格较高,占消费者支出的比重较大,使用期限较长,所以消费者愿意努力获得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限制,耐用消费品行业进入壁垒高,厂商数量相对较少,产品品牌化程度高,消费者获得产品信息相对容易,因此,耐用消费品的信息不完全问题远不及一般消费品突出;最后要说明的是,现实中,很多的消费品市场其实是综合性的市场,既出售一般消费品又出售耐用消费品,但是由于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信息比较充分,因此,本文假定出售耐用消费品与下文提到的市场的档次无关,而将这种综合性的市场看作是不出售耐用消费品的一般消费品市场。

②对于消费者认知度较高的品牌商品,如果不存在假冒,消费者在哪个市场中购买都没关系,即,商品品牌化可使商品的购买行为不受市场类型的影响,消费者一般会选择价格最低的市场购买,因此,在中档品市场甚至是在低档品市场也可以看到一些品牌商品的高档品就不足为奇了。由于这种情况毕竟不多见,所以对市场类型的划分影响不大。

③质量更高的商品会因为无法索要更高的价格而选择不进入这个市场,但这和“旧车市场”模型中高质量汽车退出市场完全是两回事。

参考文献:

曾国安,胡晶晶.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1)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第8篇:消费品市场范文

关键词:快速消费品;市场细分;流通渠道;营销策略

在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形势下,我国快速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快速升级。快速消费品行业作为消费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仍将呈现全面繁荣的发展态势。目前快速消费品市场已由生活基本型向需求型转变。国家为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扩大内需,这更加刺激了消费者对快速消费品的需求。

一、新形势下快速消费品的市场特点

1.快速消费品的特点

快速消费品是指满足消费者一些基本生活需求的高频率消费的产品。快速消费品主要针对消费者的日常使用,使用时限短。同时,快速消费品的渠道多而复杂,广泛涉及众多产品品类,拥有广泛的消费群体。因此,对于消费品的便利性要求很高。 另外,快速消费品很容易在同类的产品中互相替代,因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不高,易在同类消费品中转换不同的品牌。

新形势下,八零后,九零后等新消费群体的产生打破了中国固有的家庭传统消费模式,独生子女时代已经来临。随之其对消费品的要求逐步增加,改变了过去单一追求廉价、耐用的要求,而逐步对消费品产生了品牌意识,对消费品的颜色、式样、设计、包装、口味(食品)等有了更多更个性化的追求。在当今信息高度发展、个性化逐渐凸显的时代,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幅度缩短。

2.快速消费品营销的特点

快速消费品行业目前主要分为四个子行业:一是个人护理品行业;二是家庭护理品行业;三是品牌包装食品饮品行业;四是烟酒行业。

快速消费品营销主要有以下特点:(1)产品的周转速度快、周转周期短,消耗量大;(2)产品的保质期较短,对产品分销速度要求较高;(3)购买的便利性要求较高。

二、新形势下快速消费品的市场发展态势

1.快速消费品的市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1)市场细分更细化、营销手段不断创新。随着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趋于理性化、个性化消费,对消费品的要求已不止于追求廉价、耐用的要求,而是追求品牌、品质、设计、包装以及更多个性化的要求。同时,为了吸引日趋成熟的消费者,营销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想象力。这就使得更加细分的市场的出现以及更加有创意的营销手段的采用。

(2)流通渠道扁平化。目前我国快速消费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消费者,企业的销售系统对市场的反应是否迅速至关重要。因而,目前消费品市场的流通渠道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流通渠道逐步扁平化,中间环节越来越少,对市场的应变更迅速、价格更具竞争力,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增大。

2.快速消费品的市场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

(1)消费者的话语权日益重要。以往快速消费品营销仅取决于流动渠道的管理已渐渐被消费者驱动所取代。目前在食品、个人护理品、家庭护理品、烟酒等品类上,消费者的话语权的作用愈来愈大。因此,如何做好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购买决策过程的研究与分析,已成为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

(2)主题营销带动相关品类快速消费品充分发展。例如,“奥运营销”、“体育营销”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品类消费品的充分发展,企业还利用很多热门的话题抓住市场机会。

3.快速消费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1)部分消费品的市场细分不足。尽管我国目前快速消费品的市场日趋细化,但还有部分消费的市场细分不足。企业应该在细分的基础上注重消费品的再细分,只有进一步细分目标客户并采用相应的营销策略,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2)盈利能力较低。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企业往往通过高额的营销投入提升品牌知名度。但目前很多企业都面临有市场没利润的尴尬局面,甚至部分企业由于高额的销售费用而面临亏损。因此,企业在重视产品营销策略的同时也要寻求到一个科学合理的盈利模式。

三、提高快速消费品市场竞争力的营销策略

1.树立品牌形象

快速消费品营销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建立品牌的问题,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得到消费者对品牌及企业文化的认同,并逐步对其产生一定的忠诚度。品牌的建立主要包括品牌美誉度、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这三方面的建设上。

2.构建市场销售网络渠道

不同的销售渠道所产生的营销费用不同,进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销业绩。企业必须充分了解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并考虑不同类型产品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销售渠道以及选择不同的渠道成员。同时,应与市场渠道成员积极合作,例如与物流公司建立稳定的营运关系,在运输环节上做好筹划,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路线完成从出厂到销售终端的销售。

另外,加快网络直销和对区域商的垂直式销售的网络建设。网络的直销模式,不但可以减小销售人员的数量,而且还可以保证厂商对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状况的及时掌握,消费者对产品的各种要求有最直接的反馈。

3. 提升营销效率

企业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要对目标市场消费群体提出最有力、最有效的产品卖点。同时对同行业竞争者的营销方式也要做好调查分析。对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购买决策、购买行为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产品特点采用满足消费者购买便利性需求的营销方式及流通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勇德 王杜春: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年.

[2]刘永炬:快速消费品的管理特点.中国营销传播网.[EB/ OL].2003年第2期.

第9篇:消费品市场范文

[关键词] 高校旅游产品 消费市场

一、前言

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广义的高校旅游是指以高校为载体,在校园内进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狭义的高校旅游仅指以观光游览大学校园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高校旅游为前者。

随着高校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项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客体的理论研究,而对于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外都极少。

为了调查目前高校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情况,本文采取街头随机拦截的方式,对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1155人,其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有812人,对其进行了有关高校旅游认知与态度的调查;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有201人,本文对这部分高校旅游者的结构特征与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9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议。

本文对于高校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高校旅游的认知

(1)感知度。在1155名调查对象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70.3%,这表明“高校旅游”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的知名度较高。

(2)对“高校旅游”概念的认知。在感知到高校旅游的812名调查对象中,95%认为高校旅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观光;仅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旅游可以包括修学旅游、体育旅游及事件旅游。这说明,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虽然对于高校旅游的感知程度较高,但在认知上还有很大局限,仅把高校旅游理解为狭义的高校观光游。

2.消费市场规模

在所调查的1155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为201人(指广义的高校旅游),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7.4%,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总数*17.4%可以近似估算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对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规模。

3.消费者结构

本文按照人口统计学及旅游行为的主要特征指标,对有效回收的197份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男、女比为1.3∶1,男性略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旅游者是利用到高校出差开会的闲暇时间游览高校的,而男性在这方面的机会略多于女性。

(2)年龄。20岁~2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41.9%),其中多为大学在校生,他们到访高校的主要原因是:①探访同学、朋友;②与其它高校同学联谊;③以访学和考研为主要目的,到其它高校进修,在上述过程中顺便游览高校。16~19岁年龄段的旅游者次之(30.2%),其中高中学生居多,他们高校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高校、为高考填报志愿做准备。上述两个年龄段构成了高校游客的主体,其它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且较分散。

(3)职业。在各职业类型的高校旅游者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体的48.8%,这与年龄结构的统计较一致。列第二位的是企业管理者,占18.6%,其高校旅游的主要原因是:①与高校有业务往来顺便游览高校;②到高校招聘人才,参观高校;③知名企业家到高校讲学,游览高校;④到高校进修学习,游览高校。其它职业类型占总体的比例较为分散,没有体现出较多的规律性。

(4)学历。高中以下学历占旅游者总体的11.6%,高中及同等学历30.2%,大专及本科学历55.8%,本科以上学历2.3%。上述数据显示,大专及本科学历、高中及同等学历的游客占绝大部分,这与上面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所表现出的结果较一致。

(5)月收入。除去学生无固定收入的因素,月收入1500~2500元中等收入水平的高校旅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数,达44.4%;25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6.2%。

(6)旅游经验。通常,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旅游者被认为是旅游经验较丰富的旅游者。根据调查,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高校旅游者占总体的79.1%,说明高校旅游者的旅游经验较丰富。

4.消费行为特征

(1)动机。绝大多数高校旅游者到访高校都有其他目的,高校旅游只是附属行为。在197名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直接以观光游览为目的造访高校的,仅占7%;另外93%的旅游者造访高校都有不同的原因,游览高校只是闲暇时的附属行为,造访高校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工作或学习需要(23.3%)、②探亲访友(34.9%)、③日常休闲(11.6%)、④其他目的(23.3%),包括:参加同学或孩子的毕业典礼、送新生入校,等等。

观光和体验大学生活是高校游的最主要旅游动机。高校旅游各种动机所占比例如下:①观光、感受大学氛围(36%);②了解和体验大学生活(25%);③欣赏科研资源,学习科学知识(11%);④日常休闲,锻炼身体(8%);⑤圆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情结(10%);⑥其他(10%)。

(2)旅游方式。在197名高校旅游者中,没有人参加旅游团,全部以散客的形式进行高校旅游(散客组成:个人、家庭成员、朋友、其他)。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①客观原因:目前沈阳市旅行社中开展高校旅游业务的较少;少数有此项业务的旅行社未把高校旅游作为重点推广产品,缺乏宣传推销,很多市民不知道旅行社的这个旅游项目;少数旅行社对高校旅游的线路设计不科学,游览内容少而空洞,造成人们不愿参团。②旅游者主观原因:大部分旅游者认为自己去高校旅游有以下优点:自己旅游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有孩子或亲友在高校读书或工作,可以安排参观游览高校;自己旅游比较省钱。

(3)消费结构。197名高校旅游者都是以散客形式进入高校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于个人出入高校管理比较松散,高校大多可以自由出入,所以这些旅游者在购买门票上的消费为零;53.5%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饮食消费,但金额都不大;在住宿、乘坐校内交通工具两项上没有游客参与,消费为零;没有游客参与旅游购物,消费为零;23.3%的旅游者参加过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曲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但没有金钱消费;没有人在游览过程中聘请过校园导游,在导游消费方面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