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年级下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进行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商店运来苹果20箱,每箱15千克,共运来苹果多少千克?
(2)粮店运来大米1000千克,卖出35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3)修路队修路,每天修250米,修1000米需要几天?
2.根据问题写出相应的关系式。
(1)还剩多少米没修?(全长的米数-已修的米数=还剩的米数。)
(2)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要生产的零件总数÷做的天数=平均每天做的数量。)
(3)剩下的零件要几天做完?(剩下的零件数量÷平均每天生产的数量=生产的天数。)
(二)学习新课
1.引入谈话。
我们解答过很多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及检验的方法。
2.学习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审清题意。
①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摘录条件和问题。
③用线段图如何表示题意?
学生试画线段图:
(2)分数数量关系。
①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根据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可以得到已经做了多少套。列式:75×5=375(套)。)
②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求出后3天做了多少套。)
③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样求呢?(计划做的套数-已经做的套数=剩下要做的套数。)
(3)学生列式计算。
学生讲解每步求出的表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写出数量关系分析图:
综合法:
分析法:
比较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综合法的分析思路是从已知条件推出所求问题;分析法的分析思路是从问题入手,找到所需要的条件。
根据数量关系分析图列出综合算式。
(4)检验并写出答题。
检验方法:
①按照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依次重新检查列式和计算对不对;
②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一步步地计算,看得到的数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如:看平均每天是不是做75套。
试一试:还可以怎样进行检验。
看原计划是不是做660套?(75×5+95×3)
看已经做的是不是5天?((660-95×3)÷75)
看剩下的是不是要做3天?((660-75×5)÷95)
思考:这道题有几种检验方法?为什么?
小结:检验时可把任意一个已知数作为检验的标准,所以题目中有几个已知数,就至少有几种检验方法。
3.小结解题步骤。
根据例1的解题过程,说说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归纳总结如下: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题。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P48“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500-50×4)÷5;
(3)检验。
2.将上题改编为:
(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浇60棵,还需要浇几天?
(2)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比四年级多浇10棵,一共需要浇多少天?
学生解答后订正,并分析数量关系。
①(500-50×4)÷60;②(500-50×4)÷(50+10)+4。
3.P50:4。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2640-240)÷(240÷3)。
(3)思考:
这题与例题有何异同?(同:都是三步应用题;异:例题已知4个数。而这题已知3个数,其中240用到了两次。)
4.课后作业:P50练习十二: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进行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掌握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一步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新课前复习了一步应用题及根据问题写数量关系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为学习多步题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例题的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审题,可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也可用线段图表示。放手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使学生养成画图习惯,不断提高画图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分析。在条件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到解题思路,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后引导学生由多种方法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分步:
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
(66-75×5)÷3
=(660-375)÷3
=285÷3
=95(套)
答:后3天平均每天做95套。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废旧垃圾物品,对其进行设计、包装、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 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3、了解垃圾的污染,启发学生如何来改善生活环境,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制作要求选取种类废品,关对废品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合理搭配使之成为一种垃圾处理的机器,并加入自己的奇思妙想来完成作品。
教学难点:
把握机器的的造型,合理选用材料,能处理好细节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让我们观看大屏幕上的一组数据
1、出示题目:
我们二经二校共有学生1600人如果每户家庭每天产生1千克的垃圾,那么1天之内,我们全校家庭共产生多少垃圾呢?
1600x1=1600千克
如果以30天计算,每个月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1600x30=48000千克
如果一年以365天计算,我们全校家庭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1600x365=584000千克
2、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3、学生交流感想。
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问题。怎样变废为宝?这个问题可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这个难题?”
二、了解垃圾
据数据统计:只用1个月,我们全校学生家庭所产生的垃圾就能把我们这样一座美丽的教学楼填满,那么一年、两年、十年……会怎么样呢?
生:那得到处是垃圾
师:那得把全区、甚至全市的学校都填满了。
既然垃圾有这样大的威慑力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变废为宝。我们同学首先要了解垃圾。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于垃圾的资料,现在就请你交流一下,并且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获取这方面的知识的。
学生交流 大屏幕出示:
可回收垃圾:玻璃(有瓶子、镜子、灯泡)、塑料(饮料瓶、牙刷、杯子)、废纸(旧书、旧报纸、食品包装纸、广告纸、包公用纸)、金属(易拉罐、罐头盒、牙膏盒)、布料(旧衣服、抹布、旧毛巾、旧书包、旧鞋袜)……
不可回收垃圾:烟头、果皮、菜叶、鸡毛、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
有害垃圾:废旧电池、废旧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
无害垃圾:砖瓦碎片、卫生间废纸,厨余垃圾 教师直接大屏幕出示垃圾的分类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垃圾是怎样分类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垃圾分成三类:
(一)有机垃圾:又称湿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
包括:瓜果皮、蔬菜皮、变质食品、剩饭菜等。
(二)无机垃圾:又称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废弃物。
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布料)等。
(三)有害垃圾:又称危险废弃物。
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等。
三、交流垃圾的危害及对环境会造成的影响
现在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垃圾有了初步的了解,那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每天都在利用着一些资源,来做成一些生活的必需品,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这些物品,这些物品经过我们的使用,时间长了,有些会变旧,有些会坏掉。
那对于这些用过的废旧物品,我们可以随意地丢弃吗? (不能)
2.
谁能具体说一说随意丢弃旧物,对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学生交流
1、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垃圾,这些垃圾不但污染环境,还危害人类健康
2、电池虽然给我们的生活 带来了方便,但是我通过看电视知道电池的危害相当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铅和汞。这样一节五号电池如果埋进土里,会污染600平方米的土地,而且还会污染水源。我们可以收集废旧电池。积攒多了交给环保部门处理
3、水污染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平均每天有2·5万人死于水污染引起的种种疾病。
4、尼龙,它可是一种长寿垃圾,它埋在地下能活100年,如果被动物误食,可能致死呢。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块,一定要注意辨认。
5、日光灯的灯管中也含有汞,如果埋在地下,也会污染水源、土壤,连长出来的植物都有毒,人和动物吃了也会中毒。废灯管只要没有回收环节,就可能在从居民家中到填埋场之间的任何一个环节被打碎。打碎后的灯管会释放汞蒸汽,它在不通风的条件下会被人大量吸入而造成急性中毒,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
四、如何处理垃圾
1、尽管我们注意环保,但垃圾仍旧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播放垃圾幻灯片),我们看一看:我们看到那张冒大黑烟的图片觉得喘不上气来、那些在街道上的垃圾怎么没有人处理呢?、这些垃圾既污染环境,又不美观,如果不及时处理,那我们还怎么生活呢?
师:是啊,垃圾这么多,我们怎么处理才能减少废旧物对环境污染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畅谈
2、观看废旧物品做成的工艺品
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废弃物要丢弃,这样要消耗多少资源呀?对环境有会造成多大污染呀,但我们可以想出一些方法来既可以节约资源,同时又减少废旧物对环境的污染。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好办法,你来看一看。
看图片交流报纸,易拉罐,塑料瓶,金属,纸盒……
小结:就像屏幕上所说的,我们通过修理一个旧物,或是利用一些废品,用我们一双巧手制作成新产品,那么可是一个产品的寿命延长一倍,相应地我们就减少丢弃一样废旧物,多环境污染也就减少了一半。
五、制定自己的设计
同学们也可以这样通过利用身边的废旧物用自己的一双巧手来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实用的、精美的、属于自己的“宝贝”,好不好?
现在就请你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谈自己的设计方案)
设计制作方案(教师出示课件指导)
“变废为宝”制作方案
设计意图:
材料:
用具: 制作过程: 展示方式:
报纸,易拉罐,塑料瓶,金属,纸盒……
六.布置作业:
学情分析:
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只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液体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教学难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使学生生成安全环保的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总结归纳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你还记得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与什么有关吗?
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除了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
2、出示马铃薯和两杯标签为①、②号的液体
师:同学们猜一猜: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验证学生的猜想,老师操作,学生观察发现:马铃薯在①号
杯中沉,在②号杯中浮。
师:为什么会这样?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探究这个奥秘。
观察比较两种一体
1、猜一猜: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经过讨论猜测,结果认为:可能是两只杯子中的液体不同。
2、师: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呢?你想到什么方法来比较区别两种液体吗?(学生可能会想到看、尝、闻、加热等)
3、师:大家想到了这么多方法,但有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看来现在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加热了。那么做加热实验需要什么工具呢?
4、教师展示加热工具,出示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领取实验工具,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教师随堂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发现:①号杯中的液体在加热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②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留下了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6、实验结论:①号杯中是清水,②号杯中溶解了其它物质,使马铃薯浮了起来。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体
1、师:是不是只有水中溶解了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我们来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液体,好吗?
2、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通过刚才的实验得出结论:当加入的物质溶解在水中达到一定的浓度,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5、师:这样的液体也能让人浮起来吗?你们知道死海吗?同时课件出示死海资料,强调说明死海与普通大海的区别,提醒学生游泳注意安全。
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疑惑吗?
教师总结归纳。
2、教师总结归纳。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加盐、糖
清水————————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小丽同学听到头顶上有一阵轰鸣声,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架商业用直升机拉着巨幅广告静止在空中。请同学们思考:扔出去的铅球、踢到空中的足球会落向地面,为什么这架直升机却能停在空中不动呢?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0页至第22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平衡状态
【演示实验】 用小刀将铅笔竖立在手指上的实验,让学生思考铅笔为什么不倒,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点拨】 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这时铅笔处于平衡状态。
【讲解】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向个力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
(1)教师举例:吊在天花板上的日光灯、正在匀速降落的跳伞运动员。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教师总结】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教师点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从这三个要素来考虑。
(2)学生选择器材,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最后由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如右图)
①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平衡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不平衡__(填“平衡”或“不平衡”)。
②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平衡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不平衡__(填“平衡”或“不平衡”)。
③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平衡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时,卡片__不平衡__(填“平衡”或“不平衡”)。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3)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即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满足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生回答:[书本(重力、支持力);电扇(重力、拉力);老师手中的粉笔(重力、静摩擦力)等等],观察图中的平衡力。
5.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师强调】 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必须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力和运动的关系
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4.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异同点
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
相同点
大小
相等
相等
方向
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区别
作用
对象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作用
时间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没有时间关系
力的作
用效果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一般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两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保持平衡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一个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此二力(
)。
A.一定是平衡力
B.一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答案 B
2.如图所示的各物体中,所受的两个力彼此平衡的有(
)。
答案 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一定只受两个力作用
B.物体如果有外力作用,不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C.两个力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的
D.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在不断改变,它受到的力一定不平衡
答案 D
4.如图所示,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
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答案 C
5.如图所示,连接弹簧测力计的绳子各挂10N重物处于静止状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10N
B.20N
C.0N
D.无法确定
答案 A
6。见《练习册》学生用书配套部分。
板书设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区分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缠绕茎;
2.知道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4.学习观察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茎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情感调节
提问:那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呢?
二、目标展示
三、新课学习
(一)茎的分类
直立茎:直立向上生长。
匍匐茎: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长。
攀援茎: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常常借助茎和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附着在他物“上升”。如黄瓜、南瓜、丝瓜等。
缠绕茎:茎本身缠他物“上升”。
(二)茎的结构
【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
横切面可以明显看出三层:树皮、木质部和髓。
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比较软的是树皮和髓。
烧瓶较易剥下来。
木质部: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说明:水稻、小麦竹等植物都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生长。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具有形成层。所以茎能加粗。
韧皮部:筛管:输导有机物。
树皮:具有保护作用。
【思考】1、如果铁丝缠绕小树,至少会影响茎中有机物的运输。树干会加粗,铁丝缠绕势必影响小树的生长。
2、制作课桌椅,主要利用茎的木质部。茎具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韧性。
(三)运输
【实验】观察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说明:要把枝条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导管切口横截面积大一些,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放在阳光下照射,是为叶的蒸腾作用创造条件,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现象:木质部的中央变成了红色。纵切枝条,看到红色越往上颜色越浅。
实验结论: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在茎中央的导管,且一般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实验】观察有机物的运输
实验说明:选取柳枝,是因为它容易在水中长出不定根,且它的外树皮特别容易进行“环割”处理。
实使用土壤浸出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可供植物生长需要。
在培养过程中,土壤浸出液的液面不能超过环割处的下端,否则也会使环割处愈伤组织产生不定根,干扰实验效果。
“放在阳光下培养”使希望柳枝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实验现象:在切口的上方,可以看到一些愈合组织,有机物积累在那里。
实验结论: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四、知识建网
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该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24分。错选、多选、不选该小题不得分)
1.下列物理量中,以科学家的名字帕斯卡作为单位的物理量是()
A.速度B.密度C.浮力D.压强
2.日常生活中,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自行车轮子的直径约为1.5mB.一棵大白菜的质量约为100g
C.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490ND.人步行的速度约为6m/s
3.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下列属于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拍打衣服,把灰尘拍去B.将足球射入球门
C.公路上汽车限速行驶D.跳远时快速助跑
4.如图1所示的事例中,属于运用了重力方向的是()
A.检查相框是否挂正B.用力拉弹簧C.往墙上敲钉子D.往前推桌子
5.下列生活现象中,不属于利用大气压的是()
A.用吸管吸饮料B.用注射针筒抽取药液
C.贴在墙上的吸盘式挂衣钩D.用高压锅煮饭
6.一个人用100N的力竖直向上提起一只重40N的水桶,则水桶受到的合力大小以及合力方向正确的是()
A.合力大小为60N,合力方向竖直向上B.合力大小为60N,合力方向竖直向下
C.合力大小为140N,合力方向竖直向上D.合力大小为140N,合力方向竖直向下
7.一本物理书放在水平课桌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B.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课桌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8.图2所述的事例中,为了减小有害摩擦的是()
9.如图3,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压同一弹簧。该实验表明,弹簧受力产生的效果()
A.与力的大小有关B.与力的方向有关
C.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与受力面积有关
10.如图4所示,一个上下粗细不一样的容器,注入部分水后封闭.如图甲那样放置时,水对底部的压强是p1,将它倒置如图乙那样放置时,水对底部的压强为p2.那么p1与p2的关系是()
A.p1=p2B.p1p2C.p1p2D.无法比较
11.重为G的气球在匀速下降的过程中,掉出一个重为G1的小物体后气球又匀速上升,设浮力F和阻力f不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G=FB.F-f=G1C.G1=2fD.F=2G1
12.甲、乙两个实心金属球,它们的质量相同,其密度分别是5103kg/m3和10103kg/m3.甲球挂在甲弹簧测力计下,乙球挂在乙弹簧测力计下,并且让两个金属球全部没入水中,这时()
A.甲乙两球所受浮力之比是2∶1B.甲乙两球所受浮力之比是1∶2
C.甲乙两测力计示数之比是2∶1D.甲乙两测力计示数之比是1∶2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答案均多于一个,每题3分,共12分)
13.如图5所示的实例中,应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14.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的是()
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B.嫦娥一号绕月匀速飞行
C.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D.运动员在平直的冰面上匀速滑行
15.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热气球上升时球内热空气的密度比球外空气的密度小
B.在用密度计测液体的密度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的位置越高
C.轮船从海水中开到河水中所受浮力不变,但船身会上浮一些
D.潜水艇在上浮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一直在变大
16.小李同学对体育比赛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短跑选手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受到平衡力作用
B.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是力使弓的形状发生改变
C.皮划艇运动员用力向后划水,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是力使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填空题(17-26题每空1分,27题2分,共22分)
17.书包的背带做得很宽是为了压强;汽车轮胎上有花纹是为了摩擦。(选填增大或减小)
18.如图6所示,在光滑桌面上铺有薄桌布,桌布上放置盛有水的两个杯子。当猛地将桌布从桌面沿水平方向拉走时,桌布上的杯子随之运动(选填会或不会),这表明杯子。
19.如图7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以v1=1cm/s的速度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N。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_____2N;若以v2=5cm/s的速度匀速拉动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_____2N。(全部填写大于小于等于)
20.死海是世界的咸水湖,当人完全浸入死海时,人受到的浮力人受到的重力,所以人就会自然向上浮起,当人浮在海面上时,人受到的浮力人受到的重力。(填大于、等于、小于)
21.小华将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示数为9.8N,如将该物体全部浸没在某种液体中,称量时示数为7.8N,此时该物体所受浮力是________N。若该物体浸没在此液体中,松手后,物体将________(选填上浮、悬浮或下沉)。
22.一个质量为68kg的人,他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70cm2,这个人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Pa,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Pa.(g=10N/kg)
23.小华同学测得保温瓶瓶胆的深度为30cm,装满水后,水对瓶胆底的压强是____________Pa,若将水全部倒入脸盆中,则水对盆底的压强_______________水对瓶胆底的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取g=10N/kg)
24.如图8所示,A、B为两个等高圆柱形容器,容器内部的底面积之比为2︰1,都装满水。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___,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之比为_________。
25.如图9,放有铁块的杯子漂浮在水面上,如果把铁块用细线系在杯底,杯子受到的浮力将,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6.如图10甲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柱形容器,容器底放有一个立方体物块,当向容器注入水时,容器底对物块的支持力F与水面上升的高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取10N/kg)。当容器中没有水时,容器底对物块的支持力为N,当注水结束时,物块所受的浮力大小为N。
27.一底面积是100cm2的柱形容器内盛有适量的水,现将含有石块的冰块投入容器内的水中,恰好悬浮,此时水位上升了6cm。当水中冰块全部熔化后,相比熔化前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改变了55Pa。则石块的密度是kg/m3。(冰=0.9103kg/m3,g取10N/kg)
四、实验题:(共27分)
28.将一个鸡蛋轻轻放入烧杯的水中,然后向水中加盐,使鸡蛋上浮。在图11中画出鸡蛋上浮时的受力示意图。
29.物理学中研究三个(或三个以上)量之间的关系时,常常采用控制变量法。图12所示的实验设计中,将同一张小桌两次放在同一个沙盒中,目的是控制压力不变,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0.如图13所示是小明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时所做的实验。他先在一个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再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在水中不同的位置,实验现象如图13甲、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压强越。(填大或小)
31.如图14所示,是小明在模拟托里拆利实验中测量的几个数据,由实验可知,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强相当于c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如果把实验中所用的玻璃管换成更细一点的管子,则测量数据会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2.如图15所示是小明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铜块和木块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实验时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1)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N。
(2)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在接触面相同时,。
(3)图(乙)、(丙)中铜块和木块叠在一起的目的是使相同。
33.图16是小明用弹簧测力计和溢水杯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来获得所要探究的数据,请根据图中测量的有关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下列表格:
物体受到的
重力/N物体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N物体受到的浮力/N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N
(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
34.小明在研究压强与压力的关系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压强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F/N102030405060
S/m20.20.20.20.20.20.2
p/Pa50100150200250300
35.小利同学用量筒、溢水杯、小烧杯、立方体塑料块、水和实心金属块等实验器材完成了对该金属密度的测量,操作步骤如图17,则该金属的密度的表达式为:
36.一个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情况,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物理学中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可以忽略一些对研究问题影响不大的因素。小梅同学在学习了有关力和运动的知识后做出一个判断,她认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重力作用,一定会竖直向下运动。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说明小梅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37.实验桌上提供了6个50g附有挂钩的金属块,0~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适量的水和满足实验要求的量筒。请你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水对物体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成正比。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
五、计算题(共15分)
38.一只船的船底距水面5米深,若船底突然破了一个10厘米2的洞,则:(g=10N/kg)
(1)船底受到的液体压强多大?
(2)为了把洞堵住,至少要用多大的力压住堵塞物?
39.一个体积为3m3的氢气球,球皮重为20牛。则:
(1)在地面附近空气对它的浮力多大?
(2)它最多能吊起多重的物体。(取g=10N/kg,空气=1.29kg/m3,氢气=0.09kg/m3)
40.一体积为2.010-5m3的松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则:
(1)木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大?
(2)木块浸在水中的体积多大?
(3)如果要将木块刚好全部压入水中,需要在木块上加多重的重物?
(g=10N/kg,木=0.6103kg/m3)
41.水平地面上有一个实心正方体,边长为0.2米,重100牛,若用细绳将其吊着浸入盛水的容器中时,有1/4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18所示,求:(g取10N/kg)
(1)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2)正方体有1/4的体积露出水面时所受的浮力;
(3)正方体有1/4的体积露出水面时绳子的拉力;
(4)剪断绳子后,正方体沉底后对容器底的压力。
【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3456789101112
DCCADABDBBCA
二、多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17.减小;增大18.不会,具有惯性
19.等于,等于20.大于,等于21.2,下沉
22.2104,410423.1000,小于24.1:1,2:1
25.减小,不变26.20,1627.2.1103
四、实验题:
28.
29.受力面积30.大31.73,不变
32.(1)2.2(2)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压力
33.(1)6,3,3,3
(2)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0并记录在表格中;
(2)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上6个金属块,测出6个金属块的总重为G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手提弹簧测力计,使其中的一个金属块浸没水中,且不碰筒壁和筒底,测出金属块所受拉力F1,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F1的示数和V1记录在表格中;
(4)手提弹簧测力计,使其中的两个金属块浸没水中,且不碰筒壁和筒底,测出金属块所受拉力F2,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2,将F2的示数和V2记录在表格中;
(5)仿照步骤(4),将3~6个金属块依次浸没水中,且不碰筒壁和筒底,分别测出金属块所受拉力为F3~F6;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分别为V3~V6,并记录数据在表格中;
(6)根据V排=V-V0和F浮=G-F拉分别计算金属块排开的水的体积V排1~V排6及所受到的浮力F浮1~F浮6,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7)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2分)
浮力大小与排液体积成正比的数据记录表
V0/cm3
V/cm3
V排/cm3
G/N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概念
3.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推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课件出示做习题,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数或表系数量关系,今天我们就学
习新的知识
认识天平:天平是由天平秤和砝码组成的。因为物体的质量有轻重,所以砝码也有大小,砝码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相应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指针指在正中央,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三、实际操作,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左盘放50克的两个砝码,右盘放上100克砝码。
师提问:
(1)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平衡)
(2)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左右相等)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了状态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0+50=
I00
师:
50+50=100这个式子是用等号连接的。数学上就把“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师:其实“等式”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过去学过的加减、乘、除
运算时就得到许的“等式”。谁能说几个等式?(请学生回答)
2.老师提问:如果要称一个杯子的重量,如何操作天平。(左物右码)
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100克重的砝码,正好平衡。
师: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平衡)
师;对,我们知道了杯子重100克。
3.师:在空杯子里加满水,右边不变,天平会怎样?
(天平失去平衡)
你发现了什么?哪边重?
(左低右高、左边重)
题问:如果水重X克,杯子和水重多少?(一怀水共重的少?)
生:
100+x
师:要使天平平衡应该怎么办?
(加砝码)
4.课件演示:在右边加100克砝码。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那边重?(天平不平衡,左低右高,左边重)
师:天平左边重100+X,右边重200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生:100+x
>
200
师:像100+x
>
210
这样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5.继续演示:在右边增加100克法码,观察能否让天平平衡。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天平平衡了)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生:
100+x
300
(它也是一个不等式).
6.课件演示:将右盘中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的克法码
师:看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平衡)用一个式子表示(100+X=250)
师:
100+X=250是一个等式,因为它由“=”连接,左右相等。
7.课件出示:一本练本x元,3本2.4元。
提问:你们可以用一个式子表式这个等量关系吗?
生:3x=2.4
8.课件出示以上所有的式子,和些其它式子。让学生找出等式。再从等式中找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给出方程的意义:
像100+x=250
,3x=2.4
...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
62+口=78
3x+口=42是不是友程。
2.看图式方程。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6页
练习十四,第2题前两题。
六、板书设计
50+50=100(等式)
等式:用等号连的式于叫等式。
100+x
>
200
(不等式)
100+X
300
(不等式)
100+X
=
250
(方程)
姓名:
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
知识回顾3~5min
回顾1
1.用一个圆表示总数量,用圆中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这样的统计图叫作(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3.已知总数量,根据扇形统计图求各部分数量,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回顾2
1.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出数量的(
)变化情况。
3.条形统计图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知识点1
看懂扇形统计图并经行简单分析
1、下面是新街生态园三种蔬菜种植面积的扇形统计图.
(1)已知草莓园的面积是126平方米,三种蔬菜的总面积是
平方米.
(2)黄瓜园的面积是
平方米,西红柿比草莓少
.
第2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知识回顾3~5min
回顾1
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它有(
)条高。
圆锥有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侧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锥只有(
)条高。
回顾2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Ch=rdh=(
)。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1个底面的面积×2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S表=S侧+2S底=2xrh+2πr2
课堂讲解20~25min
知识点1有关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典例1一台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滚筒的长是2米,底面直径是1米,它在地面上向前滚动了10周。
(1)
压路机前进了多少米?
(2)滚筒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压过的路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典例2
一台压路机的前轮宽15米直径是0.8米。这台压路机行驶一段距离后,前轮压过的路面有12平方米。这台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了几周?
知识点2
应用圆柱表面积解决常规问题
典例3
一个圆柱地高减少2厘米,表面积就减少18.84平方厘米。这个圆柱地底面积是多少?
当堂测试:
1.
填一填,算一算。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地2倍,高变为原来的一半,它的侧面积(
)
(2)一根长为12分米的圆木,底面半径为2分米,把它锯成6段圆柱后,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分米。
(3)一张长为20厘米、宽为7.5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围成(
)种圆柱形纸筒,这些圆柱形纸筒的(
)相等。
(4)如果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高是8厘米,那么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
(5)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圆柱,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2.用一张长为18.84厘米、宽为12.56厘米的长方形纸分别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接头处不重叠)。这两个圆柱形纸筒的底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3.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周长是3.14米,长是1.5米。它每滚一周能压多大面积的路面?如果它滚20周,那么它压路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
4.一个圆柱的高是6厘米,如果它的高变为10厘米,那么它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12.56平方厘米。现在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把一根2米长的圆柱体木料截成3段已知木料横截面直径为10厘米,那么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6.把4个底面直径都是4厘米、长都是3分米的圆柱体钢材焊接成一个大的圆柱体钢材,焊接成的圆柱体钢材的表面积比原来4个小圆柱体钢材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7、一根长1米横截面直径是40厘米的圆柱形木头浮在水面上。小明发现它露出水面的部分
正好是一半,求出这根木头与水接触的面积。
8、如图,这顶帽子的帽顶部分是圆柱形,用花布做的,帽沿部分是一个圆环,也是用同样花布做的,已知帽顶的半径、高和帽沿宽都是1分米,那么做这顶帽子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花布?
9.求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10.把一张铁皮按图中阴影部分剪料,正好能制成一只铁皮油桶,求这只油桶的表面积?
上学期知识回顾
1、五年级学生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00人,没有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有25人。达标率是多少?
2、育才小学同学去年植树350棵,死了5棵,后来又补种50棵,全部成活。育才小学去年植树成活率是多少?
3、花生仁的出油率为40%,用600千克的花生仁可榨油多少千克?要榨油600千克,需花生仁多少千克?
4、计算:25%+
14×5.8+3.2÷4
78×15+87.5%×9-4÷117
25×713+40%×613
2
x+40%
x=7.2
117×(3-2
x)=2.4×117
25-23
x=13
5、学校投资3.5万元修建了实验室,比计划节约了0.5万元。实际投资是计划的百分之几?实际投资比计划节约百分之几?
丁官营中心完全小学
王玉华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2、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里有(
)个,1里有(
)个,2里有(
)个。
2、÷2=
÷3=
÷6=
÷2=
3、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究新的知识。(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比较难以理解,希望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真正理解,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从完整地认知知识结构的角度揭示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出学习困难,交代学习方法,可以起到动员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1)把2升消毒液分别装入400毫升标准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
?个
400毫升
2升
求需要多少个瓶子,就是求(
)中有多少个(
).列式为
,等于(
)个瓶子?
(2)把2升消毒液分别装入升标准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
求需要多少个瓶子,就是求(
)中有多少个(
).列式为
,等于(
)个瓶子?
(3)把2升消毒液分别装入升标准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
求需要多少个瓶子,就是求(
)中有多少个(
).列式为
,等于(
)个瓶子?
(4)请认真观察并比较(1)题和(2)、(3)题,你有什么发现和疑惑吗?
我的发现:
我的疑惑:
设计意图:有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采用到方程解答。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即用乘法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课上尝试小研究
1、题中的总重量除了整数,还可以是什么数?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吧?
2、如果再给你其它的算式,你是否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呢?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自己试着来总结吧。
设计意图:数学的概括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后,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概括过程,提高了数学概括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要求:
1、小组内重点讨论有问题的地方。如果组内不能解决,可以找别的组的同学帮忙,都不能解决的,准备在班级展示中提出,全班交流。
2、组长准备好发言顺序,准备在班级展示中汇报。
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找一个小组汇报,其他组倾听、补充、质疑。
2、引向深入,点拨总结。
课前尝试研究处点播预设:
1、第2小题列式为÷2行吗?
2、为什么这里要用
2×5?
课上尝试研究处点拨预设:
为什么要说0除外如果总结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还用说0除外吗?为什么?
五、挑战自我
基础验收
15÷
÷15
÷
能力提升
折一只小船用张纸,用37
张纸能折多少只小纸船呢?
知识拓展
2.一种钢材,1米重吨。
(1)2吨这种钢材有多少米?
(2)一根钢材长米,2吨钢材有多少根?
设计意图: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
六、反思收获。
七、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2×5=10(瓶)
2÷=2×=5(瓶)
÷=×=3(瓶)
甲数除以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