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年级下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1篇: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一)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进行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商店运来苹果20箱,每箱15千克,共运来苹果多少千克?

(2)粮店运来大米1000千克,卖出35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3)修路队修路,每天修250米,修1000米需要几天?

2.根据问题写出相应的关系式。

(1)还剩多少米没修?(全长的米数-已修的米数=还剩的米数。)

(2)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要生产的零件总数÷做的天数=平均每天做的数量。)

(3)剩下的零件要几天做完?(剩下的零件数量÷平均每天生产的数量=生产的天数。)

(二)学习新课

1.引入谈话。

我们解答过很多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及检验的方法。

2.学习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审清题意。

①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摘录条件和问题。

③用线段图如何表示题意?

学生试画线段图:

(2)分数数量关系。

①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根据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可以得到已经做了多少套。列式:75×5=375(套)。)

②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求出后3天做了多少套。)

③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样求呢?(计划做的套数-已经做的套数=剩下要做的套数。)

(3)学生列式计算。

学生讲解每步求出的表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写出数量关系分析图:

综合法:

分析法:

比较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综合法的分析思路是从已知条件推出所求问题;分析法的分析思路是从问题入手,找到所需要的条件。

根据数量关系分析图列出综合算式。

(4)检验并写出答题。

检验方法:

①按照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依次重新检查列式和计算对不对;

②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一步步地计算,看得到的数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如:看平均每天是不是做75套。

试一试:还可以怎样进行检验。

看原计划是不是做660套?(75×5+95×3)

看已经做的是不是5天?((660-95×3)÷75)

看剩下的是不是要做3天?((660-75×5)÷95)

思考:这道题有几种检验方法?为什么?

小结:检验时可把任意一个已知数作为检验的标准,所以题目中有几个已知数,就至少有几种检验方法。

3.小结解题步骤。

根据例1的解题过程,说说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归纳总结如下: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题。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P48“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500-50×4)÷5;

(3)检验。

2.将上题改编为:

(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浇60棵,还需要浇几天?

(2)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比四年级多浇10棵,一共需要浇多少天?

学生解答后订正,并分析数量关系。

①(500-50×4)÷60;②(500-50×4)÷(50+10)+4。

3.P50:4。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2640-240)÷(240÷3)。

(3)思考:

这题与例题有何异同?(同:都是三步应用题;异:例题已知4个数。而这题已知3个数,其中240用到了两次。)

4.课后作业:P50练习十二: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进行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掌握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一步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新课前复习了一步应用题及根据问题写数量关系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为学习多步题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例题的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审题,可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也可用线段图表示。放手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使学生养成画图习惯,不断提高画图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分析。在条件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到解题思路,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后引导学生由多种方法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分步:

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

(66-75×5)÷3

=(660-375)÷3

=285÷3

=95(套)

答:后3天平均每天做95套。

第2篇: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废旧垃圾物品,对其进行设计、包装、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 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3、了解垃圾的污染,启发学生如何来改善生活环境,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制作要求选取种类废品,关对废品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合理搭配使之成为一种垃圾处理的机器,并加入自己的奇思妙想来完成作品。

教学难点:

把握机器的的造型,合理选用材料,能处理好细节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让我们观看大屏幕上的一组数据

1、出示题目:

我们二经二校共有学生1600人如果每户家庭每天产生1千克的垃圾,那么1天之内,我们全校家庭共产生多少垃圾呢?

1600x1=1600千克

如果以30天计算,每个月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1600x30=48000千克

如果一年以365天计算,我们全校家庭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1600x365=584000千克

2、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3、学生交流感想。

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问题。怎样变废为宝?这个问题可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这个难题?”

二、了解垃圾

据数据统计:只用1个月,我们全校学生家庭所产生的垃圾就能把我们这样一座美丽的教学楼填满,那么一年、两年、十年……会怎么样呢?

生:那得到处是垃圾

师:那得把全区、甚至全市的学校都填满了。

既然垃圾有这样大的威慑力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变废为宝。我们同学首先要了解垃圾。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于垃圾的资料,现在就请你交流一下,并且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获取这方面的知识的。

学生交流 大屏幕出示:

可回收垃圾:玻璃(有瓶子、镜子、灯泡)、塑料(饮料瓶、牙刷、杯子)、废纸(旧书、旧报纸、食品包装纸、广告纸、包公用纸)、金属(易拉罐、罐头盒、牙膏盒)、布料(旧衣服、抹布、旧毛巾、旧书包、旧鞋袜)……

不可回收垃圾:烟头、果皮、菜叶、鸡毛、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

有害垃圾:废旧电池、废旧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

无害垃圾:砖瓦碎片、卫生间废纸,厨余垃圾 教师直接大屏幕出示垃圾的分类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垃圾是怎样分类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垃圾分成三类:

(一)有机垃圾:又称湿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

包括:瓜果皮、蔬菜皮、变质食品、剩饭菜等。

(二)无机垃圾:又称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废弃物。

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布料)等。

(三)有害垃圾:又称危险废弃物。

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等。

三、交流垃圾的危害及对环境会造成的影响

现在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垃圾有了初步的了解,那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每天都在利用着一些资源,来做成一些生活的必需品,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这些物品,这些物品经过我们的使用,时间长了,有些会变旧,有些会坏掉。

那对于这些用过的废旧物品,我们可以随意地丢弃吗? (不能)

2.

谁能具体说一说随意丢弃旧物,对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学生交流

1、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垃圾,这些垃圾不但污染环境,还危害人类健康

2、电池虽然给我们的生活 带来了方便,但是我通过看电视知道电池的危害相当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铅和汞。这样一节五号电池如果埋进土里,会污染600平方米的土地,而且还会污染水源。我们可以收集废旧电池。积攒多了交给环保部门处理

3、水污染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平均每天有2·5万人死于水污染引起的种种疾病。

4、尼龙,它可是一种长寿垃圾,它埋在地下能活100年,如果被动物误食,可能致死呢。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块,一定要注意辨认。

5、日光灯的灯管中也含有汞,如果埋在地下,也会污染水源、土壤,连长出来的植物都有毒,人和动物吃了也会中毒。废灯管只要没有回收环节,就可能在从居民家中到填埋场之间的任何一个环节被打碎。打碎后的灯管会释放汞蒸汽,它在不通风的条件下会被人大量吸入而造成急性中毒,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

四、如何处理垃圾

1、尽管我们注意环保,但垃圾仍旧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播放垃圾幻灯片),我们看一看:我们看到那张冒大黑烟的图片觉得喘不上气来、那些在街道上的垃圾怎么没有人处理呢?、这些垃圾既污染环境,又不美观,如果不及时处理,那我们还怎么生活呢?

师:是啊,垃圾这么多,我们怎么处理才能减少废旧物对环境污染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畅谈

2、观看废旧物品做成的工艺品

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废弃物要丢弃,这样要消耗多少资源呀?对环境有会造成多大污染呀,但我们可以想出一些方法来既可以节约资源,同时又减少废旧物对环境的污染。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好办法,你来看一看。

看图片交流报纸,易拉罐,塑料瓶,金属,纸盒……

小结:就像屏幕上所说的,我们通过修理一个旧物,或是利用一些废品,用我们一双巧手制作成新产品,那么可是一个产品的寿命延长一倍,相应地我们就减少丢弃一样废旧物,多环境污染也就减少了一半。

五、制定自己的设计

同学们也可以这样通过利用身边的废旧物用自己的一双巧手来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实用的、精美的、属于自己的“宝贝”,好不好?

现在就请你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谈自己的设计方案)

设计制作方案(教师出示课件指导)

“变废为宝”制作方案

设计意图:

材料:

用具: 制作过程: 展示方式:

报纸,易拉罐,塑料瓶,金属,纸盒……

六.布置作业:

第3篇: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学情分析:

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只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液体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教学难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使学生生成安全环保的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总结归纳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你还记得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与什么有关吗?

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除了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

2、出示马铃薯和两杯标签为①、②号的液体

师:同学们猜一猜: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验证学生的猜想,老师操作,学生观察发现:马铃薯在①号

杯中沉,在②号杯中浮。

师:为什么会这样?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探究这个奥秘。

观察比较两种一体

1、猜一猜: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经过讨论猜测,结果认为:可能是两只杯子中的液体不同。

2、师: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呢?你想到什么方法来比较区别两种液体吗?(学生可能会想到看、尝、闻、加热等)

3、师:大家想到了这么多方法,但有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看来现在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加热了。那么做加热实验需要什么工具呢?

4、教师展示加热工具,出示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领取实验工具,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教师随堂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发现:①号杯中的液体在加热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②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留下了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6、实验结论:①号杯中是清水,②号杯中溶解了其它物质,使马铃薯浮了起来。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体

1、师:是不是只有水中溶解了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我们来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液体,好吗?

2、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通过刚才的实验得出结论:当加入的物质溶解在水中达到一定的浓度,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5、师:这样的液体也能让人浮起来吗?你们知道死海吗?同时课件出示死海资料,强调说明死海与普通大海的区别,提醒学生游泳注意安全。

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疑惑吗?

教师总结归纳。

2、教师总结归纳。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加盐、糖

清水————————浮

第4篇: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小丽同学听到头顶上有一阵轰鸣声,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架商业用直升机拉着巨幅广告静止在空中。请同学们思考:扔出去的铅球、踢到空中的足球会落向地面,为什么这架直升机却能停在空中不动呢?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0页至第22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平衡状态

【演示实验】 用小刀将铅笔竖立在手指上的实验,让学生思考铅笔为什么不倒,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点拨】 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这时铅笔处于平衡状态。

【讲解】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向个力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

(1)教师举例:吊在天花板上的日光灯、正在匀速降落的跳伞运动员。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各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教师总结】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教师点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从这三个要素来考虑。

(2)学生选择器材,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最后由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如右图)

①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平衡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不平衡__(填“平衡”或“不平衡”)。

②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平衡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不平衡__(填“平衡”或“不平衡”)。

③使作用在硬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平衡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时,卡片__不平衡__(填“平衡”或“不平衡”)。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3)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即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满足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生回答:[书本(重力、支持力);电扇(重力、拉力);老师手中的粉笔(重力、静摩擦力)等等],观察图中的平衡力。

5.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师强调】 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必须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力和运动的关系

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4.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异同点

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

相同点

大小

相等

相等

方向

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区别

作用

对象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作用

时间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没有时间关系

力的作

用效果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一般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两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保持平衡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一个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此二力(

)。

A.一定是平衡力

B.一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答案 B

2.如图所示的各物体中,所受的两个力彼此平衡的有(

)。

答案 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一定只受两个力作用

B.物体如果有外力作用,不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C.两个力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的

D.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在不断改变,它受到的力一定不平衡

答案 D

4.如图所示,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

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答案 C

5.如图所示,连接弹簧测力计的绳子各挂10N重物处于静止状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10N

B.20N

C.0N

D.无法确定

答案 A

6。见《练习册》学生用书配套部分。

板书设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

第5篇: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区分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缠绕茎;

2.知道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4.学习观察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茎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情感调节

提问:那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呢?

二、目标展示

三、新课学习

(一)茎的分类

直立茎:直立向上生长。

匍匐茎: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长。

攀援茎: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常常借助茎和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附着在他物“上升”。如黄瓜、南瓜、丝瓜等。

缠绕茎:茎本身缠他物“上升”。

(二)茎的结构

【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

横切面可以明显看出三层:树皮、木质部和髓。

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比较软的是树皮和髓。

烧瓶较易剥下来。

木质部: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说明:水稻、小麦竹等植物都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生长。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具有形成层。所以茎能加粗。

韧皮部:筛管:输导有机物。

树皮:具有保护作用。

【思考】1、如果铁丝缠绕小树,至少会影响茎中有机物的运输。树干会加粗,铁丝缠绕势必影响小树的生长。

2、制作课桌椅,主要利用茎的木质部。茎具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韧性。

(三)运输

【实验】观察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说明:要把枝条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导管切口横截面积大一些,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放在阳光下照射,是为叶的蒸腾作用创造条件,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现象:木质部的中央变成了红色。纵切枝条,看到红色越往上颜色越浅。

实验结论: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在茎中央的导管,且一般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实验】观察有机物的运输

实验说明:选取柳枝,是因为它容易在水中长出不定根,且它的外树皮特别容易进行“环割”处理。

实使用土壤浸出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可供植物生长需要。

在培养过程中,土壤浸出液的液面不能超过环割处的下端,否则也会使环割处愈伤组织产生不定根,干扰实验效果。

“放在阳光下培养”使希望柳枝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实验现象:在切口的上方,可以看到一些愈合组织,有机物积累在那里。

实验结论: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四、知识建网

 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第6篇: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50 g的是 A.一只鸡蛋 B.一本八年级物理教材C.一张课桌 D.一只蚂蚁2.下列与分子相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B.花香四溢说明分子是运动的C.在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质子 D.物质在固态时体积最小说明分子间没有空隙3. 打篮球是大家喜爱的体育运动.向空中斜抛出去的篮球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篮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平衡力作用B.篮球落向地面是由于篮球具有惯性C.篮球能继续运动,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D.篮球受到重力作用,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4. 下列实例中,材料的选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 A.电线的线芯用铜制成,是因为铜的导电性 好B.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C.水壶的把手用胶木制成,是因为胶木的导热性好D.划玻璃的刀刃用金刚石制成,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5.一个轻质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小球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6.由做 饭联想到的物理知识,错误的是A. 向热汤中滴入香油,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B. 土豆沉入水盆底部,是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土豆的密度C. 用吸盘挂钩挂铲子,是利用大气压强D. 把鸡蛋往灶台上一磕,鸡蛋就破了,是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7.小明的书桌上摆放着多种资料书籍,对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英汉词典,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词典平放与侧 放时,对桌面的压力是不同的B.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C.词典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D.桌面对词典的支持力与词典所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8.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目的是增大压强的是9.为了探究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准备了如图所示的器材:①用钉子做腿的小桌 ②海绵 ③砝码 ④木板 ⑤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 ⑥装有沙的容器等供同学们选择.同学所选的四组器材中,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A.①③⑥ B.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10.如图所示,将两个一次性纸杯杯口向上叠套起来,用手握住外面的纸标,在靠近杯口的上方平行于杯口方向用力吹气.请你猜测里面的纸杯将A.保持静止 B.发生旋转C.压得更紧 D.向上跳起11.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a物质的密度最小 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 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 ,密度越大

1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不同的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面上.其中甲的高度小于乙,甲的底面积大于乙,而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正好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大 B.甲的密度大,甲的质量小C.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小 D.甲的密度小,甲的质量大13.如图所示,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竖直的墙上,当力F逐渐减小的过程中,物体静止一段时间后,向下运动,则在这过程中,摩擦力f与时间t的关系,可能符合下列图线的是14.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后,在乙容器内放入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丙容器内放一个小球悬浮在水中,此时,甲、乙、丙三个容器内水面高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B.三个容器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等C.如果向乙容器中加入盐水,木块受到的浮力变大D.把三个容器分别放在台秤上,台秤的示数相同二、填空题(本题共12题,每空1分,共32分)15. 宇宙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天体到原子,似乎都有那么多惊人的相同规律.如图所示,是太阳系模拟图,行星们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_________的核式结构模型十分相似,其中,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 ___________就相当于行星.它带_____电.16.如图所示的“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甲、乙双方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在僵持状态下,甲对布带的拉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对布带的拉力;参赛队员为了获胜,在鞋底上缠绕几圈绳子,目的是为了   (选填“增大”或“减小”)摩擦.17.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L,该地沟油的密度是_______kg/m3;能否用密度这一指标来鉴别地沟油,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kg/m3~0.93×103kg/m3).18.现有一瓶某品牌的饮用纯净水,用手握住水瓶在空中静止不动,此时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手对瓶的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若在松开手的瞬间,水瓶所受的所有力都突然消失,水瓶将___________ ;若将水瓶抛向上空,水瓶能够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它有____________.19.如图甲,装满牛奶的平底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倒过来放,牛奶对盖子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瓶子对桌面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小陈利用牛奶瓶做纸片托水试验后,倒光瓶中水,立即将原纸片盖在瓶口,倒立后纸片不落下,如图乙,这是为什么呢?小陈猜想:A.瓶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大气压使纸片不落下;B.瓶口和纸片上有少量水,分子间的引力使纸片不落下.你认为哪种猜想错误, (选填“A”或“B”),理由是

20.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其F-t和v-t图象分别如图乙、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当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_N;当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N. 21.如图甲所示,在A孔下方开一个相同大小的小孔B,将瓶盖拧开,发现从B孔喷出的水较急,这是因为 .如图乙所示,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移开,乒乓球并不会下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从分子模型来说,空气可以被压缩,是由于  ,而将两个表面干净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甚至可以在下面挂上一个比较重的物体,这是由于   所致.23.取一只空牙膏袋,一次将它挤瘪,另一次将它撑开,两次都拧紧盖后先后放入同一杯水中,如图所示.两次牙膏袋的质量m甲和m乙的大小关系是m甲 m乙(选填“>”、“=”或“

第7篇: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概念

3.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推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课件出示做习题,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数或表系数量关系,今天我们就学

习新的知识

认识天平:天平是由天平秤和砝码组成的。因为物体的质量有轻重,所以砝码也有大小,砝码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相应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指针指在正中央,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三、实际操作,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左盘放50克的两个砝码,右盘放上100克砝码。

师提问:

(1)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平衡)

(2)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左右相等)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了状态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0+50=

I00

师:

50+50=100这个式子是用等号连接的。数学上就把“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师:其实“等式”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过去学过的加减、乘、除

运算时就得到许的“等式”。谁能说几个等式?(请学生回答)

2.老师提问:如果要称一个杯子的重量,如何操作天平。(左物右码)

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100克重的砝码,正好平衡。

师: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平衡)

师;对,我们知道了杯子重100克。

3.师:在空杯子里加满水,右边不变,天平会怎样?

(天平失去平衡)

你发现了什么?哪边重?

(左低右高、左边重)

题问:如果水重X克,杯子和水重多少?(一怀水共重的少?)

生:

100+x

师:要使天平平衡应该怎么办?

(加砝码)

4.课件演示:在右边加100克砝码。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那边重?(天平不平衡,左低右高,左边重)

师:天平左边重100+X,右边重200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生:100+x

>

200

师:像100+x

>

210

这样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5.继续演示:在右边增加100克法码,观察能否让天平平衡。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天平平衡了)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生:

100+x

300

(它也是一个不等式).

6.课件演示:将右盘中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的克法码

师:看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平衡)用一个式子表示(100+X=250)

师:

100+X=250是一个等式,因为它由“=”连接,左右相等。

7.课件出示:一本练本x元,3本2.4元。

提问:你们可以用一个式子表式这个等量关系吗?

生:3x=2.4

8.课件出示以上所有的式子,和些其它式子。让学生找出等式。再从等式中找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给出方程的意义:

像100+x=250

,3x=2.4

...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

62+口=78

3x+口=42是不是友程。

2.看图式方程。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6页

练习十四,第2题前两题。

六、板书设计

50+50=100(等式)

等式:用等号连的式于叫等式。

100+x

>

200

(不等式)

100+X

300

(不等式)

100+X

=

250

(方程)

第8篇: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姓名:

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

知识回顾3~5min

回顾1

1.用一个圆表示总数量,用圆中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这样的统计图叫作(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3.已知总数量,根据扇形统计图求各部分数量,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回顾2

1.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出数量的(

)变化情况。

3.条形统计图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知识点1

看懂扇形统计图并经行简单分析

1、下面是新街生态园三种蔬菜种植面积的扇形统计图.

(1)已知草莓园的面积是126平方米,三种蔬菜的总面积是

平方米.

(2)黄瓜园的面积是

平方米,西红柿比草莓少

第2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知识回顾3~5min

回顾1

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它有(

)条高。

圆锥有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侧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锥只有(

)条高。

回顾2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Ch=rdh=(

)。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1个底面的面积×2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S表=S侧+2S底=2xrh+2πr2

课堂讲解20~25min

知识点1有关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典例1一台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滚筒的长是2米,底面直径是1米,它在地面上向前滚动了10周。

(1)

压路机前进了多少米?

(2)滚筒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压过的路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典例2

一台压路机的前轮宽15米直径是0.8米。这台压路机行驶一段距离后,前轮压过的路面有12平方米。这台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了几周?

知识点2

应用圆柱表面积解决常规问题

典例3

一个圆柱地高减少2厘米,表面积就减少18.84平方厘米。这个圆柱地底面积是多少?

当堂测试:

1.

填一填,算一算。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地2倍,高变为原来的一半,它的侧面积(

(2)一根长为12分米的圆木,底面半径为2分米,把它锯成6段圆柱后,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分米。

(3)一张长为20厘米、宽为7.5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围成(

)种圆柱形纸筒,这些圆柱形纸筒的(

)相等。

(4)如果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高是8厘米,那么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

(5)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圆柱,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2.用一张长为18.84厘米、宽为12.56厘米的长方形纸分别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接头处不重叠)。这两个圆柱形纸筒的底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3.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周长是3.14米,长是1.5米。它每滚一周能压多大面积的路面?如果它滚20周,那么它压路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

4.一个圆柱的高是6厘米,如果它的高变为10厘米,那么它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12.56平方厘米。现在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把一根2米长的圆柱体木料截成3段已知木料横截面直径为10厘米,那么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6.把4个底面直径都是4厘米、长都是3分米的圆柱体钢材焊接成一个大的圆柱体钢材,焊接成的圆柱体钢材的表面积比原来4个小圆柱体钢材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7、一根长1米横截面直径是40厘米的圆柱形木头浮在水面上。小明发现它露出水面的部分

正好是一半,求出这根木头与水接触的面积。

8、如图,这顶帽子的帽顶部分是圆柱形,用花布做的,帽沿部分是一个圆环,也是用同样花布做的,已知帽顶的半径、高和帽沿宽都是1分米,那么做这顶帽子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花布?

9.求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10.把一张铁皮按图中阴影部分剪料,正好能制成一只铁皮油桶,求这只油桶的表面积?

上学期知识回顾

1、五年级学生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00人,没有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有25人。达标率是多少?

2、育才小学同学去年植树350棵,死了5棵,后来又补种50棵,全部成活。育才小学去年植树成活率是多少?

3、花生仁的出油率为40%,用600千克的花生仁可榨油多少千克?要榨油600千克,需花生仁多少千克?

4、计算:25%+

14×5.8+3.2÷4

78×15+87.5%×9-4÷117

25×713+40%×613

2

x+40%

x=7.2

117×(3-2

x)=2.4×117

25-23

x=13

5、学校投资3.5万元修建了实验室,比计划节约了0.5万元。实际投资是计划的百分之几?实际投资比计划节约百分之几?

第9篇:五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丁官营中心完全小学

王玉华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2、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里有(

)个,1里有(

)个,2里有(

)个。

2、÷2=

÷3=

÷6=

÷2=

3、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究新的知识。(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比较难以理解,希望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真正理解,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从完整地认知知识结构的角度揭示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出学习困难,交代学习方法,可以起到动员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1)把2升消毒液分别装入400毫升标准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

?个

400毫升

2升

求需要多少个瓶子,就是求(

)中有多少个(

).列式为

,等于(

)个瓶子?

(2)把2升消毒液分别装入升标准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

求需要多少个瓶子,就是求(

)中有多少个(

).列式为

,等于(

)个瓶子?

(3)把2升消毒液分别装入升标准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

求需要多少个瓶子,就是求(

)中有多少个(

).列式为

,等于(

)个瓶子?

(4)请认真观察并比较(1)题和(2)、(3)题,你有什么发现和疑惑吗?

我的发现:

我的疑惑:

设计意图:有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采用到方程解答。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即用乘法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课上尝试小研究

1、题中的总重量除了整数,还可以是什么数?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吧?

2、如果再给你其它的算式,你是否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呢?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自己试着来总结吧。

设计意图:数学的概括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后,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概括过程,提高了数学概括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要求:

1、小组内重点讨论有问题的地方。如果组内不能解决,可以找别的组的同学帮忙,都不能解决的,准备在班级展示中提出,全班交流。

2、组长准备好发言顺序,准备在班级展示中汇报。

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找一个小组汇报,其他组倾听、补充、质疑。

2、引向深入,点拨总结。

课前尝试研究处点播预设:

1、第2小题列式为÷2行吗?

2、为什么这里要用

2×5?

课上尝试研究处点拨预设:

为什么要说0除外如果总结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还用说0除外吗?为什么?

五、挑战自我

基础验收

15÷

÷15

÷

能力提升

折一只小船用张纸,用37

张纸能折多少只小纸船呢?

知识拓展

2.一种钢材,1米重吨。

(1)2吨这种钢材有多少米?

(2)一根钢材长米,2吨钢材有多少根?

设计意图: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

六、反思收获。

七、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2×5=10(瓶)

2÷=2×=5(瓶)

÷=×=3(瓶)

甲数除以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