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力的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按“需要”进行力的分解实质还是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文中对比分析了三组类似但又不同的情况下力的分解实例,旨在阐述按“需要”进行分解比按力的“效果”进行分解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图中是将重力进行分解,若只考虑物体的重力,因重力是竖直向下的,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必然会产生一个竖直向下的加速度,表现为竖直向下的效果,我们可以称之为重力的本征效果. 图1、2、3中物体在斜面(或曲面)上受垂直于斜面(或曲面切线)的支持力(弹力)和沿斜面(或曲面切线)的摩擦力与重力平衡. 此处斜面(或曲面)的摩擦作用及斜面(或曲面)的支撑作用,可以视作该特定条件下的约束条件. 此处重力的作用效果表现为该约束状态下压斜面(或曲面)的效果(压力)和摩擦斜面(或曲面)的效果(静摩擦力).
图4、5、6中,接触面均光滑,重力不能产生摩擦斜面(或曲面)的效果,但有绳的束缚,故重力在斜面(或曲面)及绳的约束下产生压斜面的效果(压力)和拉绳的效果(拉力).
故文中谈的按需要进行力的分解实质还是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上述压斜面(或曲面)、摩擦斜面(或曲面)、拉绳的效果我们可以认为是重力的实际效果,实际效果是本征效果在约束条件下的实际表现.
2文中按“需要”进行力的分解从逻辑上来讲不如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说法好
关键词:力学;分解和平衡;易错点;归类
定西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X﹝2012﹞GHB94)
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情景相似、内容相近的题目,这些题目看似一样,其实有质的差别;另有一些题,看似不同,而实质却相同,这些题需要细心辨析,方可得解。
问题1:弄清在力的分解中唯一解和两解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由于已知一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做平行四边形,能够做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如果不加限制条件,力的分解中解是无数个,这对我们解决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加了限制条件,有唯一解或者是有两解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在力的分解中有唯一解的情况
(1)如果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就能做出唯一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就有唯一的解。
(2)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也能做出唯一的平行四边形,所以也有唯一解。
二、在力的分解中有两个解的情况
我们如果知道两个分力中一个分力的大小,另一个分力的方向,这时主要有三种情况:如果一个分力的大小等于当时,分解是唯一的;当这个分力的大小等于时,分解不唯一,有两解;当这个分力的大小有 的关系时,由于另一个平行四边形无法做出来,所以就只有一个解了。
例题1.摩擦不计的水平面上有一个初速为零的物体,物体上的O点有力F作用,现要求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沿,这时给物体必须再作用一个力。最小应该是( )
分析与解:要使合力沿着方向,由于垂线段最短,根据直角三角形知识知道:的最小值必须是,即B正确。
问题2.弄清三力平衡中的“形异质同”问题。
例题2.在一个定滑轮的正下方有一个摩擦不计的球体,这个球体固定住不要动,在大球上有一个小球,它们之间的摩擦也不计,小球上有一条线,连在了墙壁上,当我们用力慢慢地拉动小球时,大球对小球的支持力是,现在问这两个力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
分析与解:这里的小球都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而且都处于静止状态(这里的静止不是传统意义的静止,而是动态平衡状态,即状态的变化无限缓慢,每一个过程认为都是平衡状态,也就可以用平衡方程了),所以它们的解法是相同的,我们以例2为例来总结这类问题的接法。根据三力平衡知识结合相似三角形知识可得: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显然与相似,由相似三角形性质有:(设AO=H,OP=R,AB=L),因为mg、H、R是不变的,由刚才推导出的式子可得:当L变小时,由于的比值是定值,所以也应该是定值,故为了保持比值是定值,F也应该变小。同样的可得到N也是不变的。
总结: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物体的受力,要结合相似三角形知识解答。其中受力分析不是一个难点,学生应该能分析清楚,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不常在物理学中应用,学生往往想不到,需要教师多加引导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问题3.弄清三力平衡中的“形同质异”问题。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表面看似相似甚至相同的物理情景,但实质上它们却有本质的区别。对这类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因为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往往搞不清楚物理本质,把它们混为一谈,这是学生思想上的易混点、学习上的难点,需要教师详细分析,给学生讲清楚物理的本质,把这样的题目区分开来,不要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以下面几道题目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题3.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两个直杆,直杆之间的距离是4m,直杆上连了长是5m的轻绳,一个质量可忽略的钩子挂在绳子上,钩子和绳之间的摩擦力不计,一个受到重力是12N的物体挂在钩子上,最后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体,求(1)绳子对钩子施加了多大的拉力?(2)把钩子稍稍向上拉一下,当系统重新处于静止时,水平面和绳子之间的夹角以及绳子对钩的拉力如何变化?
例题4.有三根绳子AO、BO、CO连在一起,共同的节点是O,这三根绳子完全相同,CO绳子上连接了一个物体,质量是m,现在也求一下(1)在三根绳中的张力各是多少?
(2)同样把点O稍稍向上拉一下,问系统静止后,绳子中的拉力有怎样的变化?
分析解答:这两道题目从表面上看似是一样的,但例题3中我们要注意到连接挂钩的是整个一根绳子,故绳子中的力是相同的,而例题4中是三根绳子,是不同的绳子连在一起的,所以三根绳子各有各的张力,并不相同。这是它们本质的区别。
解答例题5时首先要受力分析,根据三力平衡可知:
,而且有T1=T2
即,而,
所以=0.8。
=0.6,T1=T2=10N。
当稍微向上拉一下时,由于式子中的其他条件都不变,所以夹角和张力都没有发生变化。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媒介;生存环境;范式
当代许多人机界面的人体工学程序,很多是基于用户加入半自动主体或智能主体组装的环境的隐喻和机制,这些技术形态包括定位、追踪、确认、掌握和移动、修改对象。为了更好地适应用户,媒介的交互设计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体现了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心理意向。把媒介作为环境研究,是对媒介交互智能化的一种适应,更是我们认识观的一次跃进。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即环境,环境即媒介。”[1]从生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媒介环境,我们即是媒介,媒介即是我们。新兴的媒介形式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赖以生存的媒介。
生态心理学研究特征
(一)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秦晓利在《生态心理学》一书中,定义生态心理学为“运用生态学的视角与方法,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并把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生态学的生态心理学,主要以吉布森、奈瑟、巴克为代表,强调在非实验室的情景下研究生态心理学;另一种是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这更趋向于问题型的心理学研究,针对的是生态危机的现象,其代表人物有温特、霍华德和罗杰克,他们试图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人们对环境的不适当的行为。
(二)生态心理学研究方法
强调自然情景的生态效度的研究。传统的科学心理学研究,采用还原的方法,将现实生活简单化,讲究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变量控制,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以线性方法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实验的效度。虽然,实验室的研究方法强调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达成,然而,生态心理学认为,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是复杂的、多变的,静态的变量控制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复杂性。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巴克、奈瑟等力图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知觉现象,立足于生态世界观,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心理学家使用“生态效度”一词,来强调与传统的实验室心理研究的区别。“生态效度”最初是由布伦斯维克(Brunswink)提出的一个术语,指“远近距离的协变程度”。[2]
对还原论和元素主义的批判。来自经典力学的还原论认为一切高级的运动形式都可以转换为低级的运动形式,我们可以把整体性的现象分解为具体的组成部分,从低级的、简单的形式中分析复杂的整体。与还原论相类似,元素主义,也是与简单性相联系,牛顿的机械世界具有因果决定性、统一性、可加性、简单性,因此用分析的方法是可行的,在心理学上体现为将心理和行为分解为基本的元素。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到作为部分来研究整体以及强调整体、忽视部分的局限性。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把对视知觉的研究放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中,关注来自环境对实验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他允许被试的头部摇动。吉布森的生态光学是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一体的光学。
具体的研究方法的运用。生态心理学采用具有生态效度的实验法,行为样本记录法、行为背景调查法、档案法来实施具体的研究。生态效度实验法与传统的实验法有所区别,在实验的取样、设计或者是实验场的选择方面都尽量靠近真实的环境,以揭示现实生活中人们真正的心理状态。样本记录法,指在自然环境中对人或物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行为变化的原则。[3]行为背景调查法通过K-12量表,对处于各个不同行为背景的被试进行分类,设定边界,在各个边界中探究行为的差别。这种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包含描述法、自然观察法等;巴克强调进行生态行为科学研究必须注重对生态数据的搜集,以及如何在档案中保存这些数据,以便容易接触这些数据。
生态心理学把媒介作为环境研究的视角
(一)人与媒介的关系
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上,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是把我们作为媒介之外来看问题,我们使用媒介来进行传播。第二个是媒介环境学的观点,是把环境当做媒介来理解,或是把媒介当做环境,我们参与到媒介中达到媒介交流的目的。
我们把媒介定义为“在自然中起中介作用的事物或者物质,通过空气的力量产生了一个效果”(Random House/Reference Software,1993),媒介的这个观点强调了技术使用和作为发送传递信息的通道。与此同时,认知主义把认知描述为信息处理,信号通过转换进程、暂存器和处理模型传输。依照这样的思路,人类使用电脑工作的方法就是通过信号和机器语言与电脑的相互交流。然而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开发中,我们是否可以单纯地理解人与媒介的关系是一种交流?
传统媒介知觉隐性的我。生态心理学认为,知觉环境就是知觉自身,我们与环境是一种交互的、互补的关系。当我们把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时,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知觉或者思维模式赋予对媒介的理解,当媒介反作用于我们自身时,又体现了我们的知觉形态。我们与媒介的交互也就是与自身的知觉进行交互。在传统的媒介形式中,我们的交互是“我-媒介-我”的转换,另一个我依旧存在于我的思维中。
新兴媒介知觉显性的我。尽管媒介环境学的理论不只是针对新兴的媒介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生态心理学把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正是顺应了新兴媒介的发展。新兴媒介的发展集合了我们人类本身复杂时空与准社会环境中的优良交互传统,不管是对人类认知环境的模拟还是对人类认知模式的模拟,抑或是媒介界面的设计等,越来越顺应了我们的认知模式,根据人类认知处理的差别,跟随适应我们的认知模式,相比传统的媒介环境,无处不在的关怀体验显性了我们的认知模式。如果说,传统的媒介交互是与隐性的我们进行交互,那么新兴的媒介交互形式,体现为显性的交互形式。这种交互模式体现为“我-媒介-克隆我”,这与生态心理学的“知觉环境即是知觉自身”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人与环境的关系
进化论的观点。现代人类与前冰川时代的祖先的区别是我们的适应性是重要的文化,自然选择的许多进程被快速的适应机制代替,塑造了智慧的人类。但是人类的进化速度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放慢,因为,选择的压力可能由技术和社会政策来调节而不是自然选择来调节。[4]诺曼(1993)曾简洁地总结了信息外化的主题,“事物使我们变得很聪明”。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大多不是存在于我们的思考或者记忆能力中,而是我们构建外部认知事物,并使用它们去补偿我们工作的限制和长期记忆。媒介进化是一种系统内的自调节、自组织,其机制就是补救媒介。媒介不断补救的过程就是媒介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甚至是模拟和复制人的感知和认知模式。莱文森“人性化趋势”的媒介进化论认为,人好比是“自然环境”,人们选择技术和媒介,用以维持、发展自我,改造世界。[5]
系统论的观点。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观点指出,机械论有三个错误的观点:一是,简单相加说明有机体的观点;二是,“机械”的观点,把生命现象简单地比做机器;三是,被动反应的观点,有机体受到刺激才做出反应,否则就静止不动。[6]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整体的、动态的、等级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强调,不仅要通过部分解释现象,还要估计它们之间联系的总和。动态的观点把有机体看做是保持动态稳定的开放的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异因同果率。等级观点认为,有机体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组织起来的,具有层级性,生物学的任务是发现在生物系统中起作用的规律,建立机体论代替机械论。
(三)媒介与环境的关系
说到媒介与环境的关系,不得不提到媒介环境学。波斯曼说,媒介环境学主要探讨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理解、感觉和价值,以及我们与媒介的相互作用,如何帮助和阻碍我们的生存。[7]52麦克卢汉(1962)也指出,一旦世界的主导传播媒介变化了,符号系统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人们依靠媒介进行交流时,感官必然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媒介环境学把“媒介本身”作为变化之源、立论之本,不从媒介环境学的传播内容、影响媒介传播的各种噪音,也不从媒介背后的意识形态来分析,而是肯定传播形式的重要性,在它看来“一切历史都是媒介史”[7]15。
4.生态心理学知觉与媒介环境的关系
生态心理学认为,知觉和行为不能分开,知觉包括选择和牺牲其他来处理一些信息资源。奥卡姆的剃须刀理论,要求我们用最简略的途径达到解释的完善。我们的认知过程也是在修剪的过程中处理信息资源,这必然要牺牲其他的一些信息。作为环境的媒介,不能简单地模型化,因为环境中包含了大量独立的信息资源,也就是生态心理学中的“生态位”的影响。
媒介环境设计对认知的支持。哈肯在热力学内容中提出,有机体花费少量的能量去处理环境的某些方面,可能会产出大量的回报。把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改进媒介环境方面的建设,可以减少我们认知的消耗。举例说,新的写字楼的员工即使住了几个星期也不能画出整个楼层的布局,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这栋楼里工作,因为写字楼详细的导航保证了员工行为的正常进行。在这个媒介环境中,我们通过外化的媒介环境,增长了热力学效度,减少了有机体认知的消耗。而香农-韦弗的传播信道的模式,简化了我们的认知模式,哈肯因此拓展了香农-韦弗的观点,认为他们的联结的观点是机械的、决定论的,热力学的联结是多对多的联结。要想概括联结和信息转换的讨论,我们应当通过媒介技术来理解人类知识的外延,通过分配人类和他们外化的环境之间的表现工作,减少有机体认知的消耗。
1.1一般资料
本院关节外科2014年6月~2015年4月将24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名,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2.1±4.3)岁,其中初级责任护士6名、高级责任护士3名,专科护士2名,护士长1名,工龄1~20年,平均工龄(9.3±2.1)年。观察组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32.5±4.5)岁,其中初级责任护士5名、高级责任护士3名,专科护士3名,护士长1名,工龄1~20年,平均工龄(9.4±2.0)年。两组护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展开分层次管理,具体措施为:①人员分层:将护理人员分为两组,甲组5名护理人员管理病床26张,乙组7名护理人员管理病床32张,上班模式为:由1名资深护理人员带领1~2名低年资护士,每组设立组长1名,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对各组工作给予有效指导并督促其落实,并认真检查各组工作完成状况。组长为质控组成员,和护士长定期站每周1~2次定期检查。②明确不同层次人员的工作职责:护士长承担着掌握患者病情、有效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认真检查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等职责,同时也属于质控小组成员之一,定期进行检查。专科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护理技能娴熟,职责为协助护士长完成整个病区护理工作,拟定护理计划并展开相关科研工作,定期培训并指导责任护士展开具体工作。高级责任护士职责为遵从护士长领导,展开具体护理工作,定期接受专科护士的培训与指导,及时总结病区内护理问题并向专科护士或护士长报告。③定期总结护理经验并上报。初级责任护士工作时间较短,在上级护士带领下展开具体基础护理工作,并不断总结护理经验,定期接受培训,及时发现护理中的问题并在上级护理人员帮助下及时解决。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出院时根据护理部所制护理质量考核标准,由科室制控小组成员定期检查两组护士护理质量,检查内容包括病房管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院感管理护理质量与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等,各项满分100分,以检查得分的平均值为各项最终得分。从两组护理人员展开护理工作的患者中各抽取患者100例,使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Mueller/McCloskey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对照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为(74.3±5.6)分,病房管理质量评分为(78.5±6.7)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分为(80.6±5.7)分,院感管理护理质量评分为(80.3±6.4)分;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为(94.3±5.8)分,病房管理质量评分为(95.4±6.1)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分为(96.1±6.2)分,院感管理护理质量评分为(95.9±6.5)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4.1±5.8)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3±5.6)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变径水介质 涡流状区域 相关因素 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X70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增多,电子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今处理电子废弃物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采用化学方法对电子废弃物中的金属进行回收,回收效率较高,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加之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采用物理方法回收废弃电子产品中的贵金属的研究。变径水介质分选床便是采用物理方法进行回收的分选设备。
1 设备工艺原理
变径水介质分选床模型是由给料漏斗、床体、流体分布器、滤袋、循环水箱及水泵等几部分组成的。如图1-1所示,分选在水介质下进行,首先用泵将循环水箱中的水由底流口注入到分选床体之内,循环水溢满床体之后由溢流管流回到循环水箱,这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动力水循环系统。分选时,由给料漏斗给料,采用流量计控制给料速度,当物料进入分选床床体时,轻重物料得到分离。
图1-2是变径水介质分选的工艺流程。这种工艺的特点是:1仅包括破碎、筛分和分选三个过程,流程比较简单;2破碎和提供上升水流是主要的能量消耗。由于电路板材质较脆、硬度较小,破碎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较少,而且提供上升水流的耗能量比其他分选方法中设备耗能量少,使得整体耗能较少,运行成本较低;3分选过程中用到了水作为介质,原料比较普遍;同时水介质还可以循环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变径水介质分选床的工艺流程是一种理想的分选废弃电路板的方法,与其他物理方法分选电路板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2 分选中运动轨迹
分选床内的流体运动轨迹是分析轻重产物分离的关键。在分选过程中,水介质在流体推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床体运动到最高点时,一部分溢出床体进入溢流区;而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床体沿船体向下运动。这样在床体的溢流口附近的流体就形成了一个涡流状区域,此区域即为给入的物料颗粒进行分离区域。当给料颗粒进入到涡流状区域时,轻物料颗粒受到的浮力比重力大,因此会沿着溢流水的运动轨迹作为溢流产物;而对于重物料颗粒则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因此重物料颗粒会沿着回流水的方向沿床体内壁滑落到床体底部成为重产物。可见,涡流状区域的稳定性决定了分选效果的好坏。
涡流状区域的形成状况受到水流速度和流体分布器管孔方向的影响,也受到床体倾角的影响。当水流速度超过一定范围内,稳定的涡状区域遭到外力的破坏,逐渐变成沿床体方向的上升流向,使大部分水流越过床体内壁形成溢流,容易使溢流产品中带入大量的铜屑,影响回收率;而如果水流速度小于一定范围,稳定的涡流状区域因缺少外力的维持而不能形成,几乎所有的水流都不能越过床体内壁,使底流产品中混入大量的轻产物,影响精矿的品位。
倾角对涡状区域的形成也很重要。倾角过大,水流在流出床体时仍然具有沿垂直重力方向向上的速度,不可能形成涡状区域;倾角过小,水流的水平速度很小,由于介质间的阻力作用很难形成水平方向的位移,因此也不能形成涡状区域。
料管进入床体后,由于轻产物(玻璃树脂)和重产物(铜)密度差别很大,在进入水流的一段距离便形成了两条运动轨迹,两条运动轨迹有重叠区域,这是由于给料口附近的一段区域内介质并不完全是水,而包括水和轻重产物的复合介质。物料在涡状区域内受到流场作用,轻产物随着从涡状区域里溢出的液体分离出来;重产物则随着涡状区域的下逆流,到了床体内壁,沿着床体内壁向下滑落。
3 干扰沉降
实际分选过程中,并非是有限颗粒在无限介质中的分离运动,而是成群的矿粒在有限介质空间里的分离运动,因此颗粒在分离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简化模型中提到的分离运动过程,而是存在诸多干扰因素的,主要有:
1、流体介质的粘滞性增加,引起介质阻力变大。由于粒群中任一颗粒的运动均将引起周围的流体运动,同时由于固体颗粒的大量存在,且这些固体又不像流体介质那样易于变形,结果介质就会受到阻尼而不易自由流动,这就相当于增加了流体的粘滞性,从而使颗粒的运动速度降低。
2、颗粒运动时与介质的相对速度增大,导致运动阻力增大。由于粒群在有限的容器中运动时,流体受到容器边界的约束,根据流体的连续性规律,一部分介质的下降便会引起同体积介质的上升,从而引起一股附加的上升水流,使颗粒与介质的相对速度增大,导致介质阻力增加。
3、机械阻力的产生。处于运动中的粒群,颗粒之间、颗粒与器壁之间产生摩擦碰撞,致使每个沉降颗粒除受介质阻力外,还受机械阻力。
颗粒干扰运动时所受阻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介质中固体颗粒的体积含量,以固体容积浓度 表示。 越大,说明颗粒运动时受到粒群干扰的影响也就愈显著,干扰运动的速度也就越小。
比较接近实际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干扰运动末速; -自由运动末速;
-固体容积浓度; -与矿粒性质有关的试验指数;
考虑以上因素,变径水介质分选并不是完全按照颗粒的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的,还按照颗粒的形状、大小进行分选;因此控制给料粒级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各个颗粒之间的形状、粒度相近,对提高分选效果非常重要。
结论
1) 本章主要阐述了变径水介质的分选工艺及原理,通过对分选过程中水介质及轻重颗粒的运动轨迹的分析,提出了涡流状分选区域的稳定性为分选效果的决定因素。
2)分析了影响涡流状分选区域相关因素。床体倾角、水流速度影响涡流状分选区域的形状、范围和稳定性:当涡流状分选区域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缩小或变形,分选效果变差;涡状分选区域最大并且很稳定,则分选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何亚群,段晨龙,王海峰,宋树磊等著.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处理[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7.
[2谢广元,徐州.选矿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血培养;分离菌株
血液感染是引起患者病发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是通过血液培养来进行确诊。近些年来,化疗、放疗、介入治疗等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加之抗生素的滥用,使血液感染的发生率大幅升高。因此对血液感染患者进行血培养分离和鉴定病原菌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 血培养标本来源 从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的血液感染可疑患者上收集血液培养标本750份。
1.1.2 试剂和仪器 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3D120型,法国梅里埃生物技术公司中国分公司;全自动菌种鉴定仪:VITEK2-COMPACT15型,法国梅里埃生物技术公司;培养用琼脂:哥伦比亚、中国兰、M-H等三类琼脂,法国梅里埃生物技术公司中国分公司。
1.1.3质控菌株 ATCC90028型白色念珠菌,ATCC27853型铜绿假单胞菌,ATCC25922型大肠埃希菌, ATCC29213型、ATCC43300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上述五种质控菌种均购自疾控检验中心。
1.2 方法
1.2.1血培养 利用无菌技术采集血液感染可疑患者的血液标本2份,一份注入需氧的血液培养瓶中,一份注入厌氧的血液培养瓶。血量要求:成人:每瓶注入8~10ml,儿童:每瓶注入4~5ml。同时应用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动态监测是否转变为阳性结果。
1.2.2 菌种鉴定 若血培养监测结果为阳性,立即对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操作,转种于血琼脂平板,并进行镜检,对7d后还未转变为阳性结果的标本亦转种于血琼脂平板。对血琼脂平板的菌落进行分离培养以得到单个菌落,并采用VITEK2-COMPACT15全自动菌种鉴定仪和对应的质控菌种鉴定菌种。
2 结果
在750份血液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89株,阳性率为11.87%。其中45株G-菌,比例为50.56%;38株G+菌,比例为42.70%;4株真菌,比例为4.49%;2株厌氧菌,比例为2.25%。45株G-菌:30株大肠埃希菌,占总菌株的33.71%,占革兰氏阴性菌的66.67%;5株克雷伯菌,占总菌株的5.62%,占革兰氏阴性菌的11.11%;3株鲍曼不动杆菌,占总菌株的3.37%,占革兰氏阴性菌的6.67%。38株G+菌中68.42%为葡萄球菌,其中16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总菌株的17.98%,占革兰氏阳性菌的42.1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总菌株的8.99%,占革兰氏阳性菌的21.05%;2株表皮葡萄球菌,占总菌株的2.25%,占革兰氏阳性菌的5.26%。真菌中3株酵母型真菌,其中2株白色念珠菌,1株光滑念珠菌。
3 讨论
本研究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患者的750份血培养分离菌株的阳性结果,共分离检测出病原菌89株,阳性率为11.87%,与其他研究者的报道基本一致[2]。分离出的89株病原菌中,比例排在前四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克雷伯菌。本研究数据显示,血液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菌是G-菌,共分离出45株,比例达到50.56%,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比例最大33.71%(30/89),其次是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这一结果和赵硕等[3]研究的结果:血培养分离菌的阳性结果以G-菌为主,是相符的,但与徐瑗瑗等[4]报道的血液感染者主要的致病菌是G+菌不符。说明血液感染者的血培养分离菌株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地区差异。而38株G+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达42.11%(16/38),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率为21.05%(8/38)。这可能是由于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相关,导致大部分为人体皮肤表面正常菌种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成为血液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血流感染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时确诊对其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血培养分离菌株是国际公认的血流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其对血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Prabhu K,Bhat S,Rao S.Bacteriologic profile and antibiogram of blood culture isolates in a pediatric care unit[J].Journal of laboratory physicians,2010,2(2):85.
[2]陈潇,徐修礼,樊新,等.10941 份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4):264-266.
【关键词】结构方程 因子分析 顾客信任
因子分析是从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利用的基本思想都是寻找公共因子达到降维的目的。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少数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但对于公共因子要提取几个,我们在分析数据之前并不知道,一般的做法是通过软件分析出的方差解释的信息来确定。
因子分析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探索性因子分析(EFA)致力于找出事物内在的本质结构;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是用来检验已知的特定结构是否按照预期的方式产生作用。两者之间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
本文通过一个实例将SPSS软件进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和结构方程模型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来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为了解直销企业顾客信任的影响因素,帮助企业建立信任机制,我们特以直销企业中的安利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根据研究需要以及数据处理的方便,首先设置自填式问卷。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将问卷的所有问题设计为封闭式问题。问卷初稿完成后,我们请市场营销方面的专家和一部分安利的销售员和安利顾客对问卷的内容、格式、问题易懂性进行评价,并根据反馈,对问卷进行调整和修改,然后在鞍山的安利销售员和顾客中做预测试,预试后对问卷的表述进行再次修改,最后确定初始问卷终稿。初始问卷编制完成后,在辽宁地区随机选取某超市做小样本测验,检验问卷信度及效度,经过以上过程最终确定正式调查的问卷。调查问卷中包括7个项目,分别为:销售人员的专业性(x1)、销售人员受喜爱程度(x2)、产品感知质量(x3)、企业声誉(x4)、行业认可(x5)、法律法规(x6)、行业声誉(x7)。要求被调查者对每一个项目选择“是”或者“不是”,数据文件中“是”记为1,“不是”记为0。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3.09-2013.12,通过及时信息、电子邮件和纸制问卷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90份,问卷回收率为83%。将有效的问卷统计数据平均分成两个部分,每个部分有145个数据。
第一部分数据,利用SPSS软件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经过系数检验,因子的信度值为0.737,表明数据具有良好的信度。经过KMO样本测度,各项KMO的值为0.863,表明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从方差解释看出,前2个标准化样本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1.37%,且前两个特征值都大于1,故取前两个主成分进行分析。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得出顾客信任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模型如下(特殊因子忽略不计):x1=0.09f1+0.21f2; x2=0.91f1+0.21f2; x3=0.90f1+0.26f2; x4=0.88f1+0.26f2; x5=0.28f1+0.82f2; x6=0.29f1+0.80f2; x7=0.12f1+0.87f2。从模型可知,第一个主因子f1主要由x1、x2、x3、x4这四个指标所决定,这四个指标在主因子f1上的载荷均在0.85以上,它代表着顾客信任满意度的内因,而且主因子f1对xi的方差贡献已达48%之多,所以更说明f1是顾客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个主因子f2主要是由x5、x6、x7三个指标所决定,并且这三个指标在主因子f2上的在和均达到了0.8以上,且主因子f2对xi的方差贡献已达33%之多,可以理解为f2是影响顾客信任的外因。因此根据SPSS软件进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把直销企业顾客信任影响因素分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从而可以把原来的七个变量降为两个变量来分析。
第二部分数据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即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将所有数据输入到AMOS软件中,进行运行。在利用结构方程对模型进行假设检验之前,首先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评价。
(1)基本拟合标准。各个研究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在0.5-0.95之间,且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没有负的测量误差,这表明模型完全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2)整体模型拟合度。该标准能够评价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可分为三类指标,可以看出,理论模型结构方程检验结果拟合情况较好。
关键词:山西;产业结构;策略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各个省市的产业结构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优化,特别是东部一些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而山西省作为传统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虽然有了一定的改观,但目前还不尽合理。本文即是以山西省各地市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从偏离-份额的角度重点揭示伴随经济发展,山西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所在,从而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的平稳、均衡、永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采用的是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hift-share Method,简称SSM),其模型:Ni―份额分量; Pi―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或称产业结构效应);Di―竞争力偏离分量(或称区域份额效果)。
2.各地市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本文进一步对各地市的三次产业进行SSM分析,得出如下具体发展状况(见表1):
在份额分量方面,山西省各地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远远大于第一产业,表明山西省在2003-2013年间各地市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产值增加量小,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加量大,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在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方面,第三产业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表明在2003-2013年间,山西各地市的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转移;但是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够合理,传统产业占比重较大,增长较慢,这表明山西二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山西省各地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都为负,即各地市的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都不合理,调整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总而言之,必须大力升级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
在竞争力偏离分量方面,从第一产业来看,各地市第一产业竞争力偏倚分量差异明显,其中运城最高,达到50.97,表明运城第一产业的竞争力极强。从第二产业来看,太原、大同、运城等工业较发达地区的第二产业竞争力较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朔州、吕梁等欠发达地区的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竞争力较强。从第三产业来看,吕梁、朔州等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强,表明这些地市与其它地市相比经济正增长速度更快。
3.结论和建议
1)在第一产业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粮食生产率,保证粮食产量,同时发展高效的经济作物,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并且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促进农产品加工扩大增值,带动一大批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实现一体化经营的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2)在第二产业,要实现第二产业的进一步调整,提高产业竞争水平,必须大力增加科技投入、资金投入,提高山西的原料工业、加工工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同时大力发展循环工业,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安全、高效、生态的工业生产;构建以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在发展山西煤炭加工工业的基础上,探索产业转型的新道路,积极引进汽车制造、机械工业、电机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等技术、资金含量高的产业部门。
3)第三产业方面,在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低的地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商业、农业服务、交通运输、生态旅游等基础业和传统的服务行业,扩大发展第三产业的有效需求。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高的地市,要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当的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的相互支撑。同时,利用山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山西特色旅游业。在此基础上,加快金融、保险、房地产、通讯、信息、科技服务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一、预习导学,呈现问题导入新课
思考:你能正确识别分式方程吗?
下列关于x的方程,其中是分式方程的有______.(填序号)
问题1 什么是分式方程?
问题2 为什么方程(4)不是分式方程?它是什么方程?如何看待其分母中的字母?
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分式方程的特点是:①含分母;②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是区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标志.本例中的(4)是关于x的方程,其他字母皆为字母系数,通过本例辨析分式方程与含有字母已知数方程的区别.
设计意图 在设疑解惑中引导学生关注分式方程形式上的定义,不是简单让学生重复概念,而是展示一组方程让学生识别,在答疑辨析中调动学生对分式方程概念的理解,加深理解分式方程概念的关键点——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设计的方程(3)(4)(6)用意深刻,是对学生思考提出的发展性目标.
二、合作探究,问在知识发生处,点拨释疑
·你会解分式方程吗?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动手解题,探究体验:
比较方程(1)(2)的结果有差异吗?为什么?
·为什么x=2不是原方程(2)的根?
·产生x=2不是原方程(2)的根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用数学语言说明吗?
解(2):方程两边同乘以3(x-2),得3(5x-4)=4x+10-3(x-2),x=2.检验:把x=2代入最简公分母3(x-2)中,3(x-2)=0,x=2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然后讨论交流.
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②解这个整式方程;③验根.使得最简公分母为0的根为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验根有几种方法?如何检验?
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的数学思想.
(2)呈现错例,分析错误原因.(组织学生开展纠错讨论)
①确定最简公分母失误;②去分母时漏乘整式项;③去分母时忽略符号的变化;④忘记验根.
设计意图 分解因式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归纳解题步骤,对错例进行剖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纠错是数学解题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
(3)增根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舍去?
(4)下面分式方程的解法是否正确?谈谈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议一议,深入思考:你对上述解法有什么看法?还有其他解法吗?通过解题表象再深入思考解分式方程的本质.
分式方程的增根是它变形后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产生增根的原因是在分式方程的左右两边乘以为0的最简公分母造成的,所以使最简公分母为0的未知数的值均有可能为增根.着名教学者李镇西说过:“能让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帮忙.”教师引路设问,创设质疑讨论的空间,深化对解分式方程本质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灵活应用,拓展思维
思考 “无解”与该分式方程有“增根”的意义一样吗?
分析 方程两边乘以(x+2)(x-2),可得2(x+2)+ax=3(x-2),(a-1)x=-10.显然a=1时原方程无解.当(x+2)(x-2)=0,即x=2或x=-2时,原方程亦无解,当x=2时,a=-4;当x=-2时,a=6.所以当a=1,-4,6时,原方程无解.
设计意图 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部分学生解题过程中存有疑惑,还会与无解相混淆.本课例设计直击难点,帮助学生梳理如何讨论增根问题,并能利用其解决方程无解的相关问题.教师运用问题串形式组织学生解分式方程不是表面上培养细心,明确算理,而是像几何推理那样步步有据,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方案.
本课设计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途径是通过转化为整式方程来求解.在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增根的由来.总结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和验根的方法,通过灵活应用实例分析把方程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在富有挑战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探究、答疑、辨别中体会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课例的设计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真正在思维的层面上学会数学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