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范文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

第1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范文

一、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个人的品德,如守纪律、助人、勤俭等,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新课标指出:语文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应有的语文知识,还担负着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在举办“悠悠中华情”诗歌朗诵会时,全体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上朗诵的学生声情并茂,台下的听众不时掌声雷动,并跟着台上同学一起朗诵起来,台上台下成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海洋。之后,有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这次诗歌朗诵会,让我进一步深深地了解了我的祖国,了解了祖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了解了祖国遭受的深重灾难。我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之情化作一个个具体的行动,现在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让我的祖国更加强大”。还有一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到:“我站在台上,面对着‘悠悠中华情’几个大字,心潮澎湃,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心里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许多同学都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了自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懂得了怎样去爱国,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做贡献。

二、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色彩。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仔细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巧妙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品德教育。有人说:“一个人,他再不聪明,但他品德好,也会有很多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一个人,再聪明,学习再好,他道德品质不好,所有的人也只会远远避着他,讨厌他!”可见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品德的基础。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主阵地,在这里学生除了学到语文知识外,还可以学到许多人生的哲理。比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让学生在背诵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了解文天祥的为人处世,体会文天祥的爱国之情。学生从文天祥的慷慨正气中学到了这样的人生道理: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该怎样取舍,应该怎样面对生与死。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为了祖国,为了集体,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类的豪言壮语。再比如,在学习《黄河化险》一文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逆境,我们应该怎样去做?经过激烈的课堂讨论,同学们也达到了共识:要逆流勇进。有同学还引用名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战胜逆境则令人惊佩。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从这一句句的名言中,我听出了同学们战胜逆境的决心,也听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在这堂语文课上,学生学会了怎样勇敢的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境。

第2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范文

一、从字词句入手,在感悟中渗透德育

张志公先生曾经提出:“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段、篇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能力结合起来,不容许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字词句入手,让学生揣摩与品味教材里的思想感情,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这样描写:“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两句话,看似表达内容相同,但是表达的感情却是一层深入一层,两个“多么”的运用,两次感叹的发出,都突出了1961年泼水节让人难忘的程度,更突出了人们对的热爱。

二、咬文嚼字,在品读中渗透德育

朱熹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有感情地读,进而产生美感,受到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了引读的方法。师陈述:“大娘为了救志愿军战士,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师陈述:“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失去了双腿。”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师陈述:“小金花……”生接读:“您说……”通过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接读,就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之间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自然而然地烘托出来。声调一次比一次高,感情一次比一次深。感情越充沛,那么也就越感人,真正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那么你说,还需要我们用干枯的说教去教育孩子吗?

这就是读的作用,在读中表达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随着读的加深,情感的加深,学生内心便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情入理,便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渗透德育

第3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范文

一、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现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挖掘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充分渗透与启发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将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德传统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以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哪些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一些关于传统美德的寓言、格言、警句等的篇幅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是比较含蓄的,又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对于一些隐含的思想内容教师应多加引导。倡导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方法一可以按照课本上学到的这些美德让学生去思考和寻找身边类似的故事,让学生写小作文互相交流;二是老师可以列举一些真实的历史典故让学生分析故事中有哪些美德,又有哪些违反道德的方面。这两种方法一是能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还能增强他们履行道德责任的自觉性。

2.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任何事情在完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在履行道德责任时也是如此,关键还要壮大他们为了追求道德目标而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内心意志和精神力量。首先要教育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在道德品质上好的一面及存在缺陷的方面,要知道每个人并不是天生完美,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假恶丑的一面,关键如何让真善美去战胜假恶丑。在面对各种诱惑或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时候,要有扶持心中真善美那一面的能力。

3.鼓励学生将内心的道德素养转化成外在的行动习惯。仅仅有内在的道德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仅能够使一个人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但是也很难对社会、对他人有益,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如何将内在的道德素养转化成外在的道德行动习惯。“听其言观其行”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不应冷眼旁观,而应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帮助;在他人遭遇失败时,不是讥笑和蔑视,而应主动给予安慰和鼓励;在他人取得成功时,要真心祝贺,积极学习,而不是嫉妒和风言风语,等等。如此,言行一致,才是德育工作的成功。

二、教学案例――《丑小鸭》道德教育分析

本文以鲁教版小学二年级课文《丑小鸭》为案例,分析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本课的知识目标除了认识生字、积累词句等知识目标以及发挥学生的绘画及想象力的能力目标之外,也明确了德育目标,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小学生认识到应从小学会善待他人,互相尊重,也要正确认识自己。这篇课文内容易懂,故事有趣,可读性很强,然而却蕴含了很多道理,教师要从各方面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们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丑小鸭》的故事梗概为: “丑小鸭”自被鸭妈妈孵出的那天起,因为长得丑,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和驱赶,经历了很多痛苦。但是它没有自暴自弃,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最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这个故事蕴含了很多道理:一是从丑小鸭自身的角度来讲,说明了我们要坚持美好理想,相信自己,当遭遇失败和他人嘲笑时不能放弃和自暴自弃,只要坚持努力,理想一定能够实现;二是从鸭妈妈的角度,说明了母爱是无私的,不管自己的孩子有多么难看或者有多少缺点,在她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可爱的,都是值得爱护和呵护的;第三,从其他小鸭的角度说明了要学会从小善待他人,在他人遭遇困境时一定要尊重对方,不能嘲笑他,要多鼓励和帮助他走出困境,等等。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机地给学生创设一个个表达思想感情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交流各自的价值取向。譬如开展辩论会、以“假如我是丑小鸭”等为话题进行小演讲。。。。。。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如发现有偏离价值取向的观点,应及时启发学生互相讨论,表演,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让真善美自己浮出水面,加深他们的认识。

第4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

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体育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由此可见德育在学生成长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尤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行行的社会风气,学生品德教育是当今全社会不容迟缓和忽视的主题。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是首当其冲的德育资源。所以,一个语文老师,特别是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结合文本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还真的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问题了。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创造,它本身就具有德育的性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的精神。课程标准总的目标中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任务。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以下几个途径是可行和有效的:

一、语文实践活动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技巧。基础知识的习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包括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课外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根据小学生善于具体思维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一)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引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把教材中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二)在作文实践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1、写身边的亲人,培养学生善良心底

家庭是孩子最温馨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对父母的爱,是爱一切的基础。目前,小学生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父母也将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们物质方面的需求,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家长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往往只注意到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致使孩子对父母的印象模糊,感情不深。最突出的表现是,当写关于父母的作文时,竟使很多学生无处下笔,无从说起。如何让学生们有素材可写、真情可述呢?那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爱心,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联系实际让学生想想在平常生活中,父母都为自己付出了哪些?自己都为父母做了些什么?然后请学生讲一讲。不知不觉中,学生参与到父母和孩子互换角色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换位思考、互换角色,增加孩子对父母辛劳的体会,增强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2、感受自然,书写自然,热爱自然

大自然是一个美妙的课堂,它以神奇笔锋为我们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世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心",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思维和灵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们自由地去欣赏如画似锦的自然景观,秀丽壮美的山川河流,再让学生们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培养逐渐激发学生们写作的情趣。

3、接触社会,在玩中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

小学生们都是合群爱玩的,但现在有很多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学生的生活非常单调乏味。在孩子封闭在社会大环境之外,是一件也不理智的事情,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天真烂漫,感受不到社会的丰富多彩,孩子的"童真"和"童趣"就被压抑了,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易。多到大自然中去,多和小伙伴交流,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这样对描写生活的作文就有素材可写了。在学校,教师也要尽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童趣和爱心。

(三)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如在学习第三册识字学词学句第一课后,我让学生查阅课外书籍,搜集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的名胜古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借助教材内容是渗透德育的良好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简直可以称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不同内容,渗透德育,大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有效作用。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设备,开展德育辅助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它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电教设备,渗透德育。如播放录音,演示课件,看录像片段等。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我配以精彩的动画课件和悦耳动听地乐曲,使学生在至真至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开展语文教师各项竞技活动,创设校园良好的语文学环境,为学生树榜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德育。

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很重要。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教师应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使学生做到思想、知识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李维主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5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范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词汇修辞、逻辑、文体知识等都是为之服务的,在达到该目的的过程中,无时不体现着教师对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为学生在练习听说读写的时候,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而语文教师正是学生模仿的一个范本。教师只不过告诉学生模仿什么,怎么模仿。所以学生对认识对象输入模仿的知情到输出自己个性化的知情意,实际上就是把教师的知情意完成转换。只要教师做到以情传意,情景互融,就能创设出较多的故事情景,审美情景和问题情景等等。这样就能较好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以至形成共鸣,多形式,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

教师是情感信息的发出者和示范者,教材是情感信息的载体,学生是情感信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

2 语文教师负担起情感教育的重任

2.1 树立现代教师观念,提高自身情感素质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多组织学生讨论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并加入学生的讨论之中。绝对不能说“你怎么连这个问题都不懂?”之类的语言,多启发、诱导学生,多鼓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多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激励学生。

现代教师观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者。可见,教师观念的转化是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传递渠道通畅的重要保证。然而,观念的转化一定要以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启迪,无声的教育。所谓观念外化,就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外化,产生特殊的人格魅力,从而形成强大的鼓舞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前苏联教育家家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是的,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体验,切实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不但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敏锐细致的洞察力,还要具备民主平等的宽容精神。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体察学生情绪的变化,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自然而然地对学生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强烈的爱憎和鲜明的是非观。因此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修养,才能学情于心,寄情于文,在教学过程中随文随语,随情随景地实施情感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2 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挖掘教材情感。教学观就是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与语文教学中“少慢差窄”的痼疾有着莫大关系。教学中教师说这篇文章很美,何以见得?这个字犹如点睛之笔,妙在何处?这些问题的解决,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知、体会、思考,才能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但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成为大部分教师的中心和唯一任务。以练代讲,以教代学,,统包统揽,一讲到底。即使偶尔提几个问题,答案已限定为“对”、“错”。课堂成了“一言堂”,学生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除了少数“精英”,多数学生成了听不懂话、说不清话、读不通文、写不出文的呆板现代“八股”式人才。这不能不说是目前语文教学的失败。

我们常说,知情意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情意是知行的保证。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让学生体会多种情感。语文教材所隐含的大量情感素材正是互通的桥梁。因为教材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方可以情传文,以情传意,学生整理后才能体其情、明其意、会其文。从而促进知识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挖掘教材情感因素的能力,使学生在多种情感交流中选择、提炼、升华,从而培养学生和谐全面的感情和良好个性,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2.3 树立现代学生观,提高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是“制造者”与“复制品”的关系,教育管理和教师意志放在了第一位,学生很少有机会质疑问难,其主体地位发生了错位,学生变成了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可想而知,在这种学生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是不可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原则的。

第6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游戏渗透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游戏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学习动机的形成往往是兴趣的驱使,他们对趣味儿丰富、感彩丰富的教学内容会主动的去探索和追寻。将游戏渗透于语文课堂,能促使他们主动的去探索教学活动的乐趣,使他们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可以推动他们对渗透在游戏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使学生从游戏的动机向认识动机的转化,进而引导学生从偶然的认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认知兴趣。在游戏中,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感官体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特别是那种带有竞争性质的游戏,学生的不服输心理被激发,个个不甘于落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同时收获知识和快乐。

2.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游戏教学都具有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例如观察、分析、猜测、想象等活动,都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游戏能提高学生大脑的灵敏度,像观察力、知觉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能在游戏中逐渐养成。在开展教学游戏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能够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学生在游戏中提出质疑并独立探究,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极大的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游戏教学同样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是由于它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相互联系及相对变化,使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拓展了思维。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游戏活动常常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其中运用的色彩、文字、图片、教学情境等都是在对小学生进行无声的美育。经常将教学内容与唱歌、绘画、表演、朗诵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逐渐受到了美学的教育,提高了审美能力。教学中渗透游戏,还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自信、诚实、独立、合作、尊重等各种美德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极大的提升。至于客观、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等优良的道德行为也是游戏教学中的附属产品。游戏也能帮助学生尽早的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则,学生在游戏中逐渐塑造了高尚的道德行为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游戏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

1.拼音教学中渗透游戏

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步。汉语拼音教学中可渗透的教学游戏较多,从学习、练习再到复习,各个环节都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设置合适的游戏,汉语拼音的教学游戏多种多样,例如,在学习了6个单韵母之后,教师可以制作24张扑克牌,分别写上6个单韵母的四种发声,如ī、í、ǐ、ì,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轮流打扑克牌,每当学生出一张牌的时候,必须说出自己牌上的内容,手里有ā的同学先出牌,然后是á,以此类推。在开展游戏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中体验知识、探究知识,进而创新知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拼音的发音教学时,让学生们大胆的尝试发音,并指导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纠正,改变以往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单一教学模式。对于拼音字母的书写教学,将各个字母按照音形义的方式讲解,并采取集中训练的方式,形成综合的教学思路。课堂上,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鼓励学生积极的动脑、动手和动口,促进学生感官功能的发展,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教会学生按照拼音形状去记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度的拓展。

2.识字教学中渗透游戏

识字教学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课堂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掌握了识字的规律,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识字教学的游戏活动也有很多,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颗苹果树,树上画满红苹果,每个苹果上都写上刚刚学习的生字,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同学的手里都拿着一张写有拼音的牌子,以小组接力的形式,让学生去摘和自己所拿拼音对应的苹果,看哪一组最先摘完并且正确率高。或者让一组同学举着写生字的牌子,一组举着写拼音的牌子,假如老师说“请两匹小马手拉手”,那么,写有“马”和“mǎ”的同学就迅速手拉手,等等一系列游戏活动。教学一开始,应该让学生在读儿歌或文章中自觉找出生字,使学生主动的找到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学习活动。另外,可以指导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进行一些交流互动的游戏,让学生们学会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会更积极的去发现生字、学习生字。

3.课文教学中渗透游戏

课文教学中渗透游戏更能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体验和感悟文章情境。阅读中常用的游戏教学有角色扮演、课本剧、情境遐想等,这些游戏都能使学生在快乐中更好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文章《骆驼和羊》的前一天,教师让学生课后独自预习文章,然后两名同学为一组,将文章内容表演出来,学生对于这种课堂表演充满兴趣,就会主动的阅读文章,并认真思考文章中的对话和情节,在第二天的课堂上,选出几组同学为大家表演,并与其他同学共同为表演的同学提出建议和看法。这种表演式教学游戏,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带入了课堂,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使学生的语言获得积累,提高了说话的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游戏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外在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游戏的精神,能够使教学像游戏一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的去注意、了解和探索,在游戏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语文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范文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在其成长阶段中处于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时期,所以心理健康针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课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形渗透能够发挥重要的优势作用。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大脑神经均衡平稳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协调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这样不但可以促使小学生思维能力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而且还可以促使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简单纯真并且极易直观表达,通常情绪和情感都会以具体的行为和表情直接表现出来,并且善变的同时也并不加掩饰控制。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变化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学生而言更具可塑性和可培养性。

三、小学语文课对心理健康发挥的积极作用

精挑细选的小学语文课文通常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如果语文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挖掘教材本身并不缺乏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意义,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能力,而且也可以无形中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

尤其是语文课文中的很多文学作品,能够为学生展现真实生动的生活情节内容,让他们充分感受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如果语文老师将这些课文内容同时作为心理教育的案例,就可以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同时形成更多健康的情感思维。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通过课文阅读、课堂讨论、作文练习等各种教学形式,非常容易在无形中渗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四、新课程下心理健康在小学语文课中的渗透方法

(一)利用语文教材塑造的人物形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非常重视人本化教育理念,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时从这个关键理念角度出发,善于利用语文教材中本身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让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平时基础性的语文教学过程自然而然实现渗透。丰富广泛的语文教材塑造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些人物的心灵世界,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过程无形中也接受到健康的心理教育,逐渐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二)利用语文教材的国家元素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隐含了很多国家元素,具体是通过很多课文内容表达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也表达对集体的荣誉感或者健康的情感(如友情、亲情等),而这些教材元素都可以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利用因子。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上的课文《万里长城》描写的就是我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不但获取语文教育知识,也可以同时为祖国的历史遗产感到自豪,可以在无形中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教育。

(三)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成功案例渗透行为意志教育

远大的理想才能让人拥有人生目标,自觉的行为意志才能让人实现目标追求,勇敢乐观并且坚持创造才能收获成功和幸福。然而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我国小学生大多因为家庭原因普遍性的出现意志薄弱行为表现,缺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以及坚持创造的能力。语文教材中其实拥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课文中的主人公在遭遇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都是以其勇敢坚强的行为意志战胜困难获得成功或幸福。语文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利用这些课文中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掌握面对困难挫折的正确心理和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坚强勇敢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进而在无形中渗透行为意志教育。

(四)利用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感维护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的小学生普遍都会具有任性固执并且对家长的依赖感较强的特点。尤其是他们从教育比较自由的幼儿园进入到小学新的集体,难以避免的会碰到感觉不开心的事情或者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虽然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情感容易表达和直接展现,但同时自控能力也比较差,而且情绪善变波动,开心时喜笑颜开甚至手舞足蹈,一旦受点打击或者遇到挫折就沮丧难过甚至哭泣放弃。为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鼓励他们用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小学语文课的作文练习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类似《XX,我想告诉您……》、《我的理想(我的爱好)是……》等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作为练习的同时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内心情感或者情绪。而语文老师和家长也能够通过作文教学及时根据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科学引导教育,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避免消极心理的产生,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8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范文

【关键词】渗透式教学;初中语文;复习课;应用

渗透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在初中语文复习课上进行应用,就是老师将初中语文知识细分成几个不同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这样能够避免以往的“题海”式战术给学生带来的厌烦心理。因此,在初语文复习课上使用渗透式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一、渗透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渗透式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将“渗透”二字进行体现,渗透式教学方法主张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所提倡和主张的教育方法进行渗透,让受教育者能够受到熏陶和启发,进而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行培养。

二、渗透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复习课中应用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复习课上,将渗透式教学方法进行应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开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也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果。初中时期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中考是学生时代仅次于高考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对初三的学生来说,中考的即将到来使他们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强,而语文老师在复习课上依然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减,初三学生中出现的大多数现象就是大家都在争分夺秒的赶时间,教室中的气氛十分紧张,很多学生都觉得初三的气氛很压抑,学生不能够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渗透式教学方法能够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沉闷气氛,教师能够把“讲课”与“练习”之间进行紧密结合,这样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新意,也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也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复习阶段,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在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充当着一个引导者的形象,复习阶段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例如:某校语文教师在语文复习课上让学生归纳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并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的深化了对知识点的巩固,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渗透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复习课中的应用

(一)利用渗透式教学帮助老师进行知识点渗透。初中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是要经过从接收到消化的一个漫长的过程的,这个过程往往是要经过很多环节的。学生需要在理解知识的前提下对知识进行消化,因此,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够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吸收,学生只是机械的进行死记硬背,还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也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成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复习阶段利用渗透是的教学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渗透,进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如某校语文教师在对《藤野先生》进行讲解时,结合鲁迅的性格,将其爱国热情融入到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还可以将鲁迅的其他文章进行渗透教学,如:《祥林嫂》,《阿Q正传》等文章,这样就能够让读者对鲁迅的性格特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习鲁迅文章的同时,对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把握,也就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力度,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时,某语文教师在诗词复习课上讲到岳飞的《满江红》中,可以对岳飞的爱国情感进行了解,并将岳飞的爱国时间给同学们讲解,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岳飞的为人的基础上对其作品进行了解,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9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途径

一、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德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课堂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把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感情熏陶法,不断丰富语文教材内容,辅导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以此来逐渐提高他们的素养。教师可以采用讲析理解法,使德育、智育有机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小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探究。对于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以肯定、支持,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的意义。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把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感做好铺垫。

二、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融入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