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与专科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

第1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单招与统招的学生有什么区别

首先明确一点:单招和高考统招只是两种不同的考试模式,但是同学们入学以后的待遇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相同点:统招与单招的学员这两者的待遇是相同的。单招与高考录取的组织方式相同,都由当地招生考试部门统一组织考试、填报志愿、划线录取;招生计划性质相同,享受统招生学生同等待遇,单独招生纳入普通高等教育计划,是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属于成人教育,也不属于自学考试。

不同点:单招统招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报名时间不同,考试时间不同,考试模式不同;考试内容不同。单招的录取率相对比统招的录取率高,统招的选择很多,也意味着竞争更激烈。

单独招生做为一种全新的招生录取模式,是今后我国高考录取的一种主流形式,是将主动权交给高校,实现自主录取的一种模式,越来越多的被社会所接受,单独招生考试相对与高考相比是简单的。

走单招的好处有哪些

1、单招根据考生兴趣特长而定制文化课成绩+综合测试(笔试+面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与方向,增加升学几率。

2、单招不走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凡被高职单招录取的考生,可不再参加普通高考,将会提前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直到9月份才到大学报到入学,有更充足的时间来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

3、单招院校均是高职骨干。目前开展高职单招的学校,大部分是国家级示范性高职或省市级骨干院校,而招生计划量大、招生的专业均是学校的重点、王牌专业,就业率高、社会认可度好,而这些院校将会大幅减少统一高考时的招生计划,非常适合有意报考高职单招的学生抢占先机。

4、比高考难度低。大部分参加高职单招的院校60%的招生计划都安排在高职单招,也就是说,通过6月份高考被录取进入部分高职院校的难度比高职单招还要大。

拓展阅读:单招被录取后还可以参加高考吗

1、被高职单招录取的考生是不能参加高考,已被试点院校录取的考生,市招办不再编排其准考号,考生不可再参加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未被高职单招录取的考生可再参加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高职单招只是比高考多了一次上大学的机会,给学习不好的考生一个出路。

2、如果考生高职单招被录取了,但考生非要参加高考,是可以的,但考生没有资格参加投档线,所以如果考生参加高职单招被录取以后后悔了,要尽快的联系该学校,在公示拟录名单期间直接申请退档,然后再回学校努力学习,参加高考。如果考生在公示拟录名单期间没有申请退档,考生再通过高考被录取是不可能的,只能再复读一年,重新高考。

3、要是你被单招学校录取了,你还是可以回去高考,一样还是有你的位置,有你的试卷,考完之后你一样可以知道你的成绩,但是由于你被单招学校录取了,所以你不可以填志愿去报考其他学校了。要是你单招失败了,你就按平常一样去高考。

第2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可以选择的途径举例如下:

自主创业,是自己开辟工作环境的与就业模式相对的一个工作形式。中国第一次自主创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间,以无业人员为主,通过前期积累,小商品贸易,获得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批领头人。现在中国一些富人,尤其是南方省市较为集中。就读专科,即专科学历有时称大专学历,区别于本科学历或大本学历。大学专科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即高职和高专。高职和高专都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专科层次。两者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两者招生是并轨的,学生待遇是相同的。就业,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在我国,16周岁以上,特殊职业需要18周岁以上才能就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升本 应用型本科 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44-02

对于一所正在“申本”的高职院校,不仅现有办学基本条件必须满足国家对本科院校要求的评估,思想认识上也必须有升本的先期准备,就是要进一步地完成“内涵升本”。教育观念上的正确认识,直接指导着后续的各项“申本”工作,也为升本后的人才培养奠定方向。

基于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申本过程,对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基础,升格为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思路做必要的探讨,针对实际,化繁为简,确立观念。

1.高等教育应用型与研究型的区别

教育部提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的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但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与研究型具体的区分在此要求上并未真正明确,只是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专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1.1 研究型本科教育

普通教育本科的课程体系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标准,课程设置更多的是考虑学科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相互衔接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注重理论和理论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的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未来主要从事本学科领域的初级研究、产品设计与开发工作。虽然说,也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重点是放在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上,开展研究性、探索性技术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1.2 应用型本科

从“应用型本科”也被称之为“高职本科”来看,就是具有高职的特点,所以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应用型本科”,顾名思义,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以适应“当下”社会需要为目标,直接应用各种现有技术开展工作的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等人才,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实用性,较研究型本科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一是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发展服务,二是为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服务。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应是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知识,具有学科应用开发、专利和实际操作技术能力,具有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够满足从事生产、管理一线的工作的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比较强的实践与研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新型应用型本科相对于传统本科,要更注重技术知识的培养;相对于理论研究,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学科和知识纵向精深,更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相对于实验验证理论,更注重理论指导实际;相对于继续升学的教育,更注重于就业导向。

简言之:应用型本科相对研究型而言,对科研开发能力不作太高的要求;重要的是所学知识和技术,能及时地在“当下”使用。

2.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区别

在职业教育的层面上,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共同属性,就是职业性。培养目标都是面向现场一线,注重所学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实用性,但二者在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和管理层次是有所不同。

2.1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

高职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是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主要掌握技能性的实践能力,重在常规操作,即运用成熟技术,按既定规范操作,强调熟练性、规范性,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初步能力。

2.2应用型本科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则要求理论基础相对“足够、扎实”,但不要求“深究”。同时,要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的实践能力,重在非常规操作,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应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技术使用、推广和转换能力。

简言之:高职高专教育的结果是“知其然”、“使其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结果还要“知其所以然”。

3.具体到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与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教学上的区别

二者区别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指大学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并指导学生学习的所有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而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性。

3.1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建筑企业施工员岗位为主,而后拓展到工程现场的其它工作岗位。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可从事施工员、监理员、内业员、质检员、材料员、实验员、测量员、造价员等岗位工作。

3.2 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建筑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建筑工程与地下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

3.3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以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首批申办本科的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制定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设置。

3.3.1专业基础知识上的重要区别

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力学是工程原理的核心基础知识。在力学的教学上,高职的工程(建筑)力学是一门融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综合课程,所以在知识上只是一种“必需、够用”的浅显学习;而本科的力学课程体系中分别开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课程,是作为重要的必须深入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

3.3.2专业性课程上的重要区别

建筑设计是建筑施工的依据,设计中体现的是建筑工程的原理。这种专业性课程体系上的区别,已经很清晰地把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层次划分开来。

4.教育观念实现内涵升本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队伍的主体尚处于对新的应用型本科教学要求的认知、理解和适应的过程中,清晰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前提。首先要避免“本科教育专科化”现象。

升本后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层次提升,中学的基础知识相对扎实,领悟力也与高职学生相比有所提高,要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调整教学内容,基础和理论的教学必须要加大加深,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5.正确认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

进入本科就引入了学科的问题,所以,首先就要对此有透彻正确的认识。

5.1什么是学科与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的学科主要指学术的分类,即按科学知识体系而划分的门类。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

5.2区别看待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

专业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专科教育只强调一个中心,即以教学为中心,也就是专业建设,所以,高职是以专业建设为中心。

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服务于社会,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传统本科教育强调两个中心,即教学与科研,通过科研(学科建设)来促进教学(专业建设)。所以,研究型本科应以学科建设为中心。

那么应用型本科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3学科与专业的辩证关系

本科教育中,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按专业培养要求,在系列的学科门类中一般选择一至三个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专业的特色化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

5.4应用型本科在此问题上的探讨

新建应用型本科在建设初期,高职向应用型本科转轨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内涵升本,过早或过分地强调学科化,追求完美,将会力不从心,也将偏离办学方向。所以,专业建设依旧应该是新建应用型本科的主要任务,只有在内涵升本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就自然地强化了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铁林.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之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11).

[2]吴邵兰.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22).

[3]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高教探索.2010,(1).

[4]李万木,谢明荣.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杂志,2006,(10).

[5]程忠国,李玉春,刘丹青.高职本科:一个亟待探索与创新的教育层次[J].教育与职业,2007,(24).

第4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农村职业中学 毕业班 班主任工作

职业中学班级管理有别于普通高中,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其难度是所有学校的班级管理中最大的。那么,如何做好农村职业中学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呢?笔者结合2015年的相关数据谈谈,要当好毕业班的班主任,除了做好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之外,特别要重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口升学考试报名工作

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口升学考试报名分高考报名和专业考试报名两个阶段。作为班主任,要给同学们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考报名的两个时间,即高考报名和专业考试报名;二是与普通高考有区别的报名条件,比如报名参加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口升学考试的考生须为在甘肃省内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就读的应届毕业生;三是报名程序及要求。考生报名时须持本人身份证、户籍证明(户口簿)等证件到就读学校参加报名;由就读学校汇总后持介绍信到所在地的县(区)招生办办理集体报名手续。高考报名时,考生须填写两份表册:《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登记表》和《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学籍审查登记表》。以上两表经审查确认后交户籍所在县(区)招生办。考生报名时必须参加县(区)招生办组织的电子档案信息采集(含数码照相)。四是选择属于自己的专业类别。“专业类别”有农林牧渔类、医药卫生类、工业类、土木水利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教育与文化艺术类等8类。

二、省内高职院校单独测试和推免招生报名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关于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要求:“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落实“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的招生目标。在此情况下,省内高职院校单独测试和推免招生报名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是讲清楚实施单独测试和推免招生的院校。2015年18所院校实施单独测试招生,分别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武威职业学院、兰州文理学院(高职〈专科〉层次)、兰州工业学院(高职〈专科〉层次)、河西学院(高职〈专科〉层次)、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卫生职业学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警察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实施推免招生试点,分别是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白银矿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兰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二是实施单独测试和推免招生试点院校的招生计划、专业和范围。三是每个实施单独测试和推免招生试点院校的报名时间、测试时间、测试方式和录取方式。

三、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填报志愿及征集志愿工作

一是志愿设置。根据省招办出台的普通高校招生政策调整方案,我省将在今年的高考录取中实施大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二是志愿的填报安排,特别是批次和填报时间。与我们职业中学学生有关的主要有:三校生本科(普本院校)批、三校生本科(三本院校)和三校生高职(专科)批。三是网上征集志愿。主要是征集志愿的批次,特别是征集志愿的时间、征集志愿的次数及征集范围。诸如本科二批(2次)。第一次征集:控制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第二次征集:控制线上未被录取和线下20分以内的考生。本科三批(1次)。参照线上未被录取和线下30分以内的考生。高职(专科)批(2次)。第一次征集:参照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第二次征集:参照线上未被录取和线下40分以内的考生。四是征集志愿的填报地点及网址。我省网上征集志愿对上网地点不作限制,考生可自行选择上网地点。征集志愿的网址与填报志愿的网址相同。网址:或。五是录取的查询。省招办将在官方网页上及时公布考生的录取信息,使考生第一时间掌握自己的录取状态。

四、录取通知书和档案的领取工作

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一般都会寄发到毕业学校,原则上应该学生本人凭身份证领取,不得代领。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应认真核对录取通知书上面的录取信息是否与招办官方网站上查询到的信息一致,以便辨别通知书的真伪。领取档案时,要携带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拿到档案后绝对不能私自拆开。

五、国家的资助政策的解读工作

国家出台了很多资助政策,专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大学,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告诉同学们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的网站: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网站(http://)。也可以向当地县级教育部门的学生资助中心或所就读高中的老师咨询。特别是入学时,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如暂时筹集不齐学费和住宿费,可在开学报到的当天,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报到。

第5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内涵 现状 发展趋势 策略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的职业岗位定向的高等教育。传统意识下大多数人认为高职就是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教体系中一直存在一种“小高职观”,认为高职等于“二流教育”,许多地方的高职在招生时普遍遭受“冷遇”,高职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歧视”学生和家长强烈的“普高热”现象。高职一直在人们心里的形象欠佳。相比较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职可以包括高级的技术人员即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层次的职业人才培训,其高职可以直到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二者的内部构成都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

2003年对347所高职院校19?郾4万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年就业率达到87?郾6%,其中153所学校的就业率超过90%,占被调查学校的44%,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高薪聘用高职生的现象。高职生就业率逐年走高的事实,显示出高级应用性人才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1998年到2005年底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规模性增长,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高专学校的格局。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人数分别占普通高校的总数的60?郾8%、53%和43%,在规模上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了35万,就业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2004年在全国增加了40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初次就业率为61%。2005年初次就业率为62%。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高职就业率都在80%以上,与本科生持平。

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就业问题凸显。从就业市场的分析来看,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难以就业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压力日益沉重。然而另一方面,产业界对大学毕业生不适应行业的职业要求,企业难以招聘到合格人才的抱怨也日渐强烈。在这种形势下,产业界把输送合格从业者的要求寄托于教育界,这也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三、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经济的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导致了整个世界的根本变化,对原来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个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对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尽管每个国家的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但很多问题都具有国际性,并且各国对这些问题采取的战略也基本相同,这就使得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许多共同的趋势。

1.能力本位论。其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具备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把具备这种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乃至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强调教学的灵活多样性和管理的严格科学性,真正体现重能力培养。

2.创业教育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一思想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3.终身教育的思想。建立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制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在纷纷制定实施终身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

4.产学结合的理念。高职产学结合是学院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直接结合的形式,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是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精神的途径之一。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福斯特曾经指出: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职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他提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有当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职业教育。否则,即使培养出的所谓合格人才能达到某个技术等级,若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也就只能说是失败。

四、我国的应对策略

根据我国的目前的实际情况:社会和教育发展不平衡性。各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有所区别和侧重。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沿海地区的技术进步快,对于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的要求也高,在这些地区可以大力快速地发展高职教育。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酌情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以原有的专科学校为骨干,对其专业结构进行市场化调整,对其课程教法进行职业化的改造,以进一步挖掘其潜力,扩展其规模。

2.充分发挥高校办高职的优势,在专科学院、工科大学里广设大专层次的高职班,尽可能让这样的高职班与同专业的本科三、四年级衔接。

3.对职工大学和其他专业的高校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化的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多设置实用性的科目,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4.把办学成绩突出的中等专科学校升级为高等职业学校。把某个突出专业和高校的相关专业衔接,使得其学生可以进入到高校继续学习。

5.鼓励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政府与企业合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石为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春生.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5]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汕头大学出版社.

第6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一)法律教育的“精英化”趋势学术界关于法律教育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的争辩一直没有停歇,且随着时间推移,法律教育的精英化趋势日趋明显。2002年国家司法考试政策调整,规定报名者应当“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这一政策调整,直接导致法律专科毕业生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不具备,更遑论从事相关法律职业。一些学者也基于法律教育精英化的理念,提出应当取消高职专科层次法律教育。谢晖教授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中国的专科法律教育应当砍掉。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也撰文指出,未来的法律教育应该向精英化方向发展。2009年10月在西安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中国法学教育发展论坛上,主流或倾向性的意见都强调法律教育的精英性质,而且预言它将成为中国法律教育的发展趋势。法律教育的精英化趋势挤压了法律专科教育的生存空间,使其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困境。

(二)高职法律教育的内在缺陷司法部姜晶副司长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高职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专业布局、就业质量特别是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长期以来,高职法律教育基本是法律本科教育的“低层次超级模仿秀”,未能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第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本科法律教育的“压缩饼干”;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在教学方法上,通常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甚至不听,缺乏交流与互动。第三,教师法律实务能力普遍不足。高职院校法科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在成为教师以前和以后都没有从事过法律实务工作,没有法律实务经验。第四,实训、实践条件欠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法律教育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问题(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情况好些),学生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到法律的实际运作,很难养成法律职业意识和习惯。高职法律教育这种偏重理论知识传递、忽视法律职业思维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做法,导致其既无法培养法律精英人才,又无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对高职法律教育发展的展望

在法律教育精英化的大趋势下,面对高职法律教育的生存困境,有学者提出停办法律专科。对此笔者不能苟同。社会需要法律研究型人才,同样需要法律应用型人才;社会需要精英型法律服务人才,同样需要基层法律服务人才。虽然普通高校毕业生也可以从事辅法律工作,但客观地说,这部分学生很难将基层法律工作岗位作为终生的职业追求,往往只是作为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通过前的权宜之计,或者是为了取得“编制”。这种情形不利于法律辅助工作者队伍的稳定。而高职法科毕业生完全可以具备法律辅助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比于本科以上学历学生的“不安心”,他们会更珍惜基层工作的机会。忽略社会需求,忽略不同类型法律教育的差别,短期内取消包括高职法律教育在内的法律专科教育,全面推行法律精英教育在我国并不现实。当然,高职法律教育要想在法律教育“精英化”大趋势中求生存、求发展绝非易事,必须找准定位,加快教学改革步伐,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准确界定高职法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法律职业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二是法学教学、科研人员,三是法律辅助人员。法律职业的类型化必然带来法律教育的类型化。法律辅助人员,主要是指从事法律辅工作或承担基层事务性法律工作的人员,如速录员、书记员、律师助手、企业法务等。对于他们该由哪一类法律教育来培养并不明确。高职法律教育与普通高校法律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有显著区别,高职法律教育应彻底摒弃“普通高校法律教育模仿秀”的模糊定位,明确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法律辅助人才的培养,使其成为与“法律精英教育”相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法律教育类型。

(二)创新高职法律教育人才培养格局第一,培养模式多元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尝试多元并举、专业交叉共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如开展“法律—××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以法律专业进行招生,学生首先在对应专业进行课程学习,一年后回到法律专业,接受两年的法律基本理论及实务技能的学习,毕业时发放法律事务与××专业双专科文凭。此外,可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高层次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作为与教育部共建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的试点项目之一,江苏省已经在推行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分段培养项目”,若能在全国得到推广,将为高职法律教育开拓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专业设置职业化。高职法律教育应立足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和设置专业,并根据职业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第三,专业方向多样化。目前非司法类高职院校开设的法律专业主要为法律事务、法律文秘等,专业方向狭窄。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基层法律工作者的需求,可以开设适用性强的新专业,如行政管理、社区管理、安全保卫、法务会计等。第四,课程体系合理化。高职法律教育应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针对未来职业需要增加实用性、技能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在课时安排方面,减少专业理论课,增加实践实训课,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其职业能力。第五,教学方法多样化。法律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强调多样化教学方法,采用诸如诊所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法律教育要突出法律技能训练环节的比重,这就对法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法律实践经历,掌握法律服务技巧。因此,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法律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法律教师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途径:所谓“走出去”,是指法科教师走向社会,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从而丰富实务经验,提高实践技能;所谓“请进来”,是指聘请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以弥补法科专职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第7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英语教学 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对既有较强专业动手能力、又有实用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专科和本科教育——以培养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用型英语人才为主要目的。如何根据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 

 

(一)高职英语教育具有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 

1.高职英语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育,具有职业英语教育的特征。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描述为:“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2.高职英语教育有别于中职英语教育,具有高等英语教育的特征。它们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职业英语教育课程均占很大比重,都非常重视实用性。高职英语教育是职业英语教育中的高层次,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中等职业的英语教育高一层次。 

(二)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基本要求》强调了两个“并重”、一个“更要注重”和一个“原则”。两个“并重”是“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一个“更要注重”是“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一个原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区别于普通院校,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中需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高职英语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 

按照国际语言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可以划分为专门用途英语与学术英语两大体系,学术英语旨在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工作者,而专门用途英语旨在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从这一意义讲就是指职业英语。 

 

二、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 

 

(一)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据调查,英语高考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只认识6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他们的阅读、听说能力差,兴趣与学习能力与普通高校生也有明显差异。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主要为工具性动机 

英语学习动机受性别、英语水平、年龄、职业要求、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不是简单的个别因素,而是个交叉型、立体型、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过程。据调查和统计,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主要为工具性动机。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著名教育家李秉德的定义,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许多教师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材的界定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日本学者欢喜隆司教授认为“从总体上说教材是受学校教学内容所制约的”,可见教学内容涵盖教材。此外,许多教师在教科研上还存在着一个误区,偏重于对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而忽略教学内容。实际上,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的稳定而简明的理论框架,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使用的工具和手段。鉴于以上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应当重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高职学生的工具性动机,同时激发他们的融合性动机,以促进教学和学习效果。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替代,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它们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培养实用型的英语人才,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区别于英语语言文学类的教学内容,应侧重加大语言能力类教学的力度,突出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适当降低“学术”性知识的含量,加强“实用”性知识的训练与培养。 

(三)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典型性 

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做到“少而精”“用得着”,与经营环境、业务环节和涉外交际活动密切相连,和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指导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比如,在英语应用文的写作上,我们应侧重培训学生撰写简历、通知、信函等,然后根据各专业和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的专业应用文书写,而不是要求学生面面俱到。 

(四)教学内容应该有助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主张“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重视高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持续进取和不断提高。 

(五)教学内容必须承载文化教育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学好一门语言,不应仅局限于学习它的语音、句法等,还应该学习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基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语言运用错误,常常会使对方误会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同时通过语言的教学内容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特别是职业文化的差异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乃至素质提高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涉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是我国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在一个较短周期内,打造出高层次、直接服务于社会各行业一线岗位的合格人才,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事关重要。 

第8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零门槛入学难以保证学生质量,会给高职教育带来得不偿失的消极影响

现在的高职招生本身就有着多元化的招生录取模式,一是国家赋予了合法招生指标,招收高三毕业生。这种形式除了培养模式与以往大专不同外,招生办法和大专完全相同;职高、中专、技校的职技类学生也可以通过北京单独组织的考试(即3+ X)获得入学资格。2007年,北京市又在部分学校开始实行高职自主招生,即由招生学校自己制定考试方案、考试题目及录取原则,在每年三、四月份招收当年已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但总体来看,自主招生也是有“门槛”的,如2011年~2013年,首钢工学院自主招生的计划人数分别是200人、240人和280人;而参加考试人数分别为481人、480人和462人。录取率均在50%~60%左右。

到目前为止,不管哪一种招生,高职院校的“门槛”都是实际存在的,经过如此“门槛”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会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育部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周绿林在阐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时曾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层次方面要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职教性和高等教育的统一。高职教育是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特性。我们要摒弃两种观念:一是摒弃那种在发展高职教育中片面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知应会为度、片面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职业性的短视观念,把高等教育办成技能培训。二是片面彰显高等教育传统性,沿袭普通的本科模式,照搬学科性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实现知识、素养和能力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要实践以上所提出的教育理念,良好的生源素质则是其主要基础。2008年前后,高职门槛较高,生源整体素质较好,学校的教学和实习方面的反映都很不错,毕业生的素质也较高。近几年,高职招生门槛逐步降低,学校的教学有些步履维艰了,毕业生的基础课水平较之以前有较大落差,给高职院校教学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一些基础或专业课程,每到毕业期间,不少学生都需要经过补考才能及格勉强毕业。这些反映了学校教学管理的严格以及新生文化课基础的薄弱。“低门槛”入学的学生尚且如此,可以想象,“零门槛”进入高职院校的、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否适应高等教育各个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学习层次?这样的学生如果被我们糊弄毕了业,再糊弄到社会上,他们会以怎样的姿态去展现高职毕业生的形象,去展现高职院校的形象。这样的学生如果达到一定比例,那么学校的教学将情何以堪,学校的社会形象将情何以堪,整个高职教育的形象又将情何以堪。

以首钢工学院为例,学校调查了部分优秀毕业生的入学成绩,发现几乎所有优秀毕业生无一例外在入学时有着较优异的高考成绩。这些学生都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在学校时学习得心应手,到了工作单位以后工作起来也是游刃有余,社会必然会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学生代表着高职教育的真谛。

“零门槛”并非解决高职生源困难的灵丹妙药

随着生源数量的高低变幻,高职入学的门槛也经历了从低到高,又从高到低的变化。以首钢工学院为例, 2008年和2009年高等教育的生源比较充足,高职入学也有着较高的门槛。首钢工学院的文科、理科、单考单招录取分数线都大大高于北京高职最低提档线。2010年至今,北京市文科、理科均采取了“高加会”的录取模式,除按专业不同参考不同科目的会考成绩外,高考分数只参考语文、数学、外语3门课的成绩。3门课满分为450分,而高职最低提档线则均为150分。同样,高职单考单招只考3门课,满分是450分,录取分数线也是到了低得不能再低的150分。为什么从2010年开始高职入学门槛开始变低了呢?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生源大幅减少。

2008年~2012年,北京市高考人数逐年下滑。北京市高考研究会统计北京近5年高考报名人数。5年时间,考生从2008年高峰期间的118,106人,逐年递减至2012年的73,640人,减少44,646人,减幅达37.8%。生源不断递减,可各本科及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却只增不减,造成生源困难的局面越来越严重。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入学门槛的高低,是和生源数量成正比的。近几年,虽分数低得不能再低了,可是各高职院校招生却依然存在一定缺口,大家几乎都在生源严重缺乏的困境中苦求生存。在这种环境下,社会上便产生出高职“登记入学”的提法。登记入学意味着高职入学降至“零门槛”,即只要考生有入学动机,不管是否参加高考,更不管考了多少分,只要肯交钱,都可以直接登记入学。那么,高职入学“零门槛”真的可以适应我们现在的高职教育吗?真的可以解决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吗?

应该说,高职入学“零门槛”不是解决生源问题的最佳举措。在每年招生宣传过程中,一些家长和考生经常问高职与大专的区别?我们的回答是,高职与大专在学历上是一样的。实际上,高职和高中起点专科的毕业证书均属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大专毕业证书,高职和专科的区别就在于学习课程的不同,高职教学侧重于职业技术。中国的教育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学而优则仕”的历史,“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大专在人们的头脑中依然是大学,依然是“仕途”的起点,而不是工人的摇篮。假如这个大学没有了门槛,只要签个名字,交上一笔费用,就可摇身一变成为大学生,那么,这样的大学对真正的学子还有吸引力吗?连考都不需要考的大学还算是大学吗?这样的大学上了有意义吗?一些家长和考生肯定会对高职入学“零门槛”表示疑问,会认为高职学生和工厂学徒没多大区别,从而抵触高职教育。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育观念及中国国情的影响,使得很大一部分,也可以说绝大部分家长和考生还是注重学历教育,对高职教育的深层次认识尚需时日。目前,高职院校还是按高考分数录取学生,考生对高职的认知度和本科或大专这种学历教育的认知度是一样的。反之,如果我们真的把高职的“门槛”去掉,考生自然就会把“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割裂开来,他们会认为,上高职不等于上大学,那么,十年寒窗苦,不能上大学,不论对他们还是对家长都会难以接受,这样会严重挫伤他们选择高职的积极性。但即使大家定位准确,认识到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层次,可是如果把经过初中、高中正规国民教育的考生,和“零门槛”入学、基础文化水平极差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育的话,无疑也会严重挫伤这些莘莘学子的入学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如果单纯地为追求生源数量而采取“零门槛”招生模式,肯定会对高职院校招生带来负面影响,将进一步降低人们对高职院校的信任度,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其造成的结果势必是复读考生增加,全民努力上本科,高职生源会不升反降,给高职造成更加恶劣的教育环境。

第9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0)05―0028―04

高等教育结构的定义在不同的著作中有不同的论述,并且差别不大。本文采用的是潘懋元先生在《新编高等教育学》一书中所下的定义,即高等教育结构是指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根据一定的比例和秩序所形成的系统。高等教育结构有宏观与微观之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就是宏观结构的一部分,也称为高等教育水平结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主要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变化过程

自1998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毛入学率为10%,到2005年就上升为20%。在校学生人数也从1999年的431.95万人增长到了2005年的1659.64万人,增长幅度高达四倍之多,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培养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者的比例关系基本上是呈中间大、两头短小的橄榄型结构,这种层次结构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宝塔型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作为基础层次的专科教育增长幅度相对较小;作为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较慢;本科层次的教育在规模和比例上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高等教育重心偏高。

近两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高校持续扩招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拓宽了道路,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持续上升,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在“2006独立学院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公布的部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一路攀升。到2010年,中国大学生人数预计将稳步达到3000万,中国大学生所代表的市场潜力也将变得越来越庞大。

但是,由于正处在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所代表的市场潜力巨大并非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到2009年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52万人,再加上近两年还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480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蔓延,企业生存环境日益艰难,纷纷采取裁员减支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明显的减速阶段,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现象随处可见,这无疑也给大学生就业蒙上一层灰色的面纱。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而且体现了不同层次之间各类人才总量的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金融危机人才的社会需求有所变动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以适应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势是势在必行的。

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影响大学生就业方向

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全国各类高校应届毕业生数已由上世纪末的100万人扩大至600多万人,出现全国人才供过于求的假象。其实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才导致我国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方面出现各种矛盾,各方面的人才没有得到真正合理地利用,各层次人才比例不均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前些年,全国高校的发展存在的片面追求高层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失调的现象十分严重,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难以满足这一变化对高素质人才中研究生和专科生两个层次人才的需求,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特别缺乏。这种状况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不健康发展: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学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本来只需要专科生来做的事情却非要招收本科生来做,导致大量专科生找不到工作,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结果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学历与工作岗位的错位导致大量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工作后继无人,研究生教育矛盾突出。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了大众化的中期阶段,但是今后的十多年中,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需要的仍然是大量的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这不仅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要求。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是经历了这一阶段才走向高级工业化道路的:如美国两年制的初级学院、社区学院及技术专科学院;英国的城市学院和多科技术学院以及日本的专修学校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是具有一定梯度结构的,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人才层次要求将会更高,反之则反。同时,学校的规模和教学资源也决定了培养学生的层次和类型,不同的学校所招收的对象、招生比例应针对学校本身的规模和教学资源及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不断调整,不要盲目地跟风扩招,否则将会带来人才分布的不合理和资源的浪费。

因此,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大学生正确选择就业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除了比例关系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以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之间的衔接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情况。结构性失业就是由于高校毕业生层次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所导致的后果,一方面社会需求的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据统计,每年都有很大一部分高考被录取却未报到而选择复读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是被高职院校或者专科学院录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及家长的思想观念有关系,因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他们从心底里瞧不起高职或者专科院校。再加上社会现实是,用人单位聘用制度的改变,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本身,很多都要求应聘者为“985”或“211”院校毕业生,甚至要求双“985”(本科及研究生阶段)院校毕业的学生。这让无数学生意识到,不上“985”或“211”大学就不叫上大学,或者说上了也没用。所以他们宁愿再花一两年的时间苦读,也不愿意去“没有未来”的高职高专就读,为的就是考上国家重点大学,找份好工作。此外,高等教育自身层次结构衔接不畅确实也给学生升学带来了不便。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与 普通高校之间没有架构起沟通的立交桥,导致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很难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只能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工作。这好比一道围墙把学生隔在了象牙塔的另一端,或像是一条死胡同,让学生进来后就没有别的出路。种种因素导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越发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制约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

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政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到基层担任“村官”等等,放宽大学生升学道路也是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考研成了许多大学生逃避就业的途径之一,也是最能让学生和学校接受的方式之一。对学生而言,考研可以为自己找到三年的缓解期,待金融危机出现好转再就业;对学校而言,毕业生考研能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升学率;对国家而言,毕业生考研在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也提高了人才的素质。于是,曾经出现一个班有一半以上人数都参加考研的现象,研究生培养的速度人为地加快了,容易导致招生质量下降,培养规格单调,且影响到本科教育。有的学校一个导师带了十几个研究生,授课模式与本科没有太大区别,这种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不得不让人担忧。

为了适应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国家实行就业政策的需要,针对原来高等教育结构中研究生比例过低的矛盾,适当加快研究生培养规模,增长速度是必要的。然而,在缺乏宏观规划与分级控制的情况下,过快地增加研究生招生数量(见下表),造成一系列新的矛盾也是必然。

三、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制约和影响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因素很多,既有高教系统外部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产业结构,又有高等教育及整个教育内部结构的相关因素,诸因素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结构问题,单凭以往的经验和理论的指导是行不通的,只能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并通过对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才可以提出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应紧密结合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受到社会经济系统中产业、行业、职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产业、行业、职业结构及技术结构产生深刻影响。为了对这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我们可以从探求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种产业、各类行业的专业水平规范人手,预测各行各业不同人才结构所需的合理知识水平结构,从而为研究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提供客观的依据,为今后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对人才层次的把握提供数据参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为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科学预测并及时调整各层次的招生比例,注意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快培养普通劳动者,使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控制教育总体规模的基础上,迅速为中小企业培养更多技术人才,适当减少纯理论的研究人才,以适应当前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

其次,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应紧密结合高教科类结构调整状况。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系统的学科专业教育,人才现状普查与需求预测的结构表明,不同科类结构的人才在知识水平结构上差异较大。因此,不能离开科类专业结构谈层次结构,也不能离开层次结构谈科类结构,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面对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各个普通高等学校的任务分工,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985”、“211”院校要承当起大量招收、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的任务;普通本科院校则以应用型本科生教育为主,个别专业招收研究生;高职高专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特色、规格和质量;国家在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高校质量监督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导高校进行科类结构调整,防止盲目升格和人才资源浪费。从这一角度讲,只有将科类专业结构与层次结构进行交叉分析,才能有效地指导、协调各级各类学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调整改革不合理的层次结构状况。

再次,在研究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同时不可忽视中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中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担负着为各级各类高校提供生源的任务,中等教育结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科技含量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人才包括实用型人才不断高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中职与高职在规模、专业设置以及课程选用、招生安排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特别是中职内部还存在许多问题并已成为与高职衔接的障碍,如中、高职比例失调,中、高职管理脱节,中、高职专业衔接不当等等。只有加强中职教育的改革,才能促进中职与高职的衔接i具体而言,一方面,从中职学生入手,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宣传,扩大高职的吸引力,使学生及家长更加了解高职,接受高职;另一方面,中职教育自身要保证生源的质量,为实现向高职输送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打好基础;最后,高职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要能够适应中职学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