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1篇: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关键词:教师道德;职业道德;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24-01

一、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界定

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界定是多种多样的。在此,笔者试对相关学者的观点作一综述。顾明远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问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情感、有关的行为规范等”。鲁洁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整个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朱小蔓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师生交往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同事交往中的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表现”。 费海娟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一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王正平认为,“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1.国内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传统师德规范上。有学者认为一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定缺乏深入的研究,条文表述较为原则,二是职业特征把握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三是没有处理好教师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檀传宝认为对师德现状的估价存在不公正、不正确、不客观、不真实的情况,师德建设缺少有效机制;朱小蔓等认为一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职业特性把握不具体、不细致、可操作性不强;二是师德建设没有和教师专业化结合起来 ,没有和教师的自主发展结合起来;三是师德建设中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还没有处理好。其次,新时期“转型”上。基于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问题,郅庭瑾和吴慧蕾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应从“职业”走向“专业;于红认为须把握“四师为范”的新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即塑造优秀的师表风范、树立模范的师爱形象、具有高超的师识本领和精湛的师艺才能。最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上。杨芷英在《教师职业道德》一书中写道:师发展利益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学校发展利益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直接标准。而朱金香认为,在进行教师道德评价时,应坚持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原则。

2.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普遍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全美教育协会在1975 年对《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做出重大修改, 并沿用至今。日本在创办近代学校以后,大力发展师范学校,其《伦理纲领》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于1954年通过了《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教师》,指出: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和平、民主、友谊的精神教育学生。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等其次,明细师德规范,增强其可操作性。郑金洲、黄向阳研究成果认为美国的师德规范主要分为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面的内容。师德理想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师德原则是对教师的中级要求,师德规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或者是教师个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再次,重视师生关系。美国《教育职业道德规范》强调教师对待学生要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不得有意为难或贬低学生等。最后,强调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养成。主要采取三种方式: (1)间接教育,全方位渗透。他们采取“价值澄清”、隐形教育等方法,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2)将教师道德与责任义务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与“责任公民”教育之中,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精神和尽责尽义务的“公民”。(3)强调道德践行。师德不是几条熟背于心的条款,而是要外化为教师的行为。

综上所述,国外普遍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他们基于法律和公民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规范在内容上明细可操作,没有崇高、空洞的道德口号。尽管国外的师德规范及其建设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但其中的精华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师德规范要求的法制性、增强师德教育从“理想”到“现实”的可操作性等上具体落实。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8

[2] 葛玉瑶.教师职业道德的佑岐分析[J].教育研究,2008(5):35

[3] 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5

[4] 费海娟.教师职业道德浅析[J].职业与教,2008,(5) : 79.

第2篇: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

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教师做事懒散,处世消极,那么,势必会使祖国的花朵耷拉着脑袋,打不起精神,自然也不能很好地茁壮成长。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

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它能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安慰和力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所有的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时时处处在细节中体现出公正的意识。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3篇: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一帮助新任教师过好“三关”,缩短工作不适应期

新教师从学校毕业分到高校从事医学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新的工作环境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一时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压力比较大。搞好新任教师的培养工作,要尽快帮助新教师过好三道“关卡”。

“角色关”,即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向一名大学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要过好这一关,重要的是让新任教师尽快熟悉教师职业的特点,首先应帮助新教师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明确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次要帮助新任教师深入学习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明确大学教育的目的,规律,过程,内容。再次就是要使新任教师了解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及时调整心态,做好教书育人的思想准备,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缩短不适应期,尽快进入到教师角色。

“师德关”。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因此,与其它行业的职业道德相比较,教师职业道德在内容上更加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而言,过好“师德关”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三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开展师德教育,组织新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的相关政策和规则,掌握学校关于教师方面的基本要求,使教师懂得依法履行教师义务,增强师德教育中的刚性因素。二是营造师德建设良好氛围,通过演讲会,座谈会,读书会,开展争优创先活动等形式,创设一个宽松,向上的环境,增强凝聚力,激发新教师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新教师乐业、敬业思想和创新精神。三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弘扬高尚师德。通过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向先进典型感人事迹的学习,可使新教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明确努力方向和前进目标。请优秀教师、师德模范与新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经验交流,可使新教师注重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激励和鞭策新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教学关”。分配到高校从事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毕业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但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师范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于如何组织教学知之甚少。过好“教学关”,首先要帮助新教师抓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开展教学所应具备的功力,对一名大学教师而言,基本功的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三字一话”的范畴,理解教学大纲、分析教材、编写教案、组织课堂教学、运用教学语言、进行板书设计、绘画板图、使用常规教具等,都是基本功内容的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师基本功要求越来越高,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熟悉使用一门外语,开展双语教学,都是一名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要求。其次要帮助新教师熟悉学校教育工作,掌握教书育人的基本方法,尽快熟悉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各教学环节及讲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点,掌握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学方法。

二为新任教师拟定三个目标,指明成长方向

新任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渐进过程。新教师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能胜任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教师,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性阶段―――进入教师角色,独立阶段―――成为合格教师,创造性阶段―――能胜任教师工作。为此要根据新任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促进新教师尽快成长。

第一层培养的目标是“入门”。新任教师进校后,见习一年期满,转正定级,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这个角色,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初步具备有适应大学教学需要的教育、教学能力,熟悉教学常规和教学环节,弄清各项常规教学要求之间的关系。掌握所教的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能博采众长,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资历高教师的指导下,担任一门专业课部分章节的教学任务,教学上达到“站稳讲台”,能够满足学校对教师工作成效的一般要求。

第二层培养的目标是“合格”。新任教师工作2~3年内,要求能够独立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掌握专业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说课、听课、评课的一般特点。掌握大纲和教材,正确讲授一门专业课,能较好地把握所授知识的深度,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教学基本功底扎实,熟悉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专业课CAI课件。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明确,能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具备一名大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

第三层培养的目标是“胜任”。在合格的基础上加大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3~5年内使新教师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特色,会讲授一门以上专业课,会上各种课型,并根据学生和专业特点组织教学。掌握说课、听课和评课的一般技巧,具备课堂教学机智和技巧,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会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和辅导,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够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善于学习研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在专业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对新任教师实行“三制”,加速成长步伐

对新工作青年教师实行“三制”,即岗前培训制度,导师配备制和教学考评制是加快新任教师成长步伐,促进新教师早日胜任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行之有效的办法。

“岗前培训制”。新任教师刚刚加入教师行业,对如何开展大学课程的教学,怎样遵守教师职业道德都还比较陌生。通过岗前培训,集中新教师学习《高等教育法》、《大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高等学校教师道德规范》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使新教师获得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能较快地了解并掌握大学教师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新教师步入教师行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明确医学院校教师所要遵守的基本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三是初步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教书育人的方法,为今后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导师配备制”。新任教师从大学毕业到大学教书,教什么,怎么教,教学工作应该做到哪些方面,这些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实践自己摸索,但可能需要漫长的过程,实行导师制,给新工作的青年教师配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和业务上的传、帮、带,是新教师迅速成长的捷径。一方面指导教师可以帮助新任教师开展一些最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培养他们从事教学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手把手直接指导新任教师备课、上课,给新教师上示范课,传授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经常性的督促指导,可以使新教师少走弯路,缩短岗位不适应期,更快地过好教学关。同时,新任教师通过拜师学艺,也可从中学习到指导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教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促进自己进步。

第4篇: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这种“爱”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恩师般高尚纯洁的爱。它表现在:当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当学生生病的时候,主动嘘寒问暖,送药送饭;对待学生的提问,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地给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统一起来。

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政治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尺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勿以恶不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因此,政治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政治教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与政治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政治教师完善自我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我们政治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呼唤,更好地培育“四”有新人,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

第5篇: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青年教师 师德规范 师德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批“80后”青年教师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走上神圣讲坛,担负教书育人重任。随着这支队伍的不断壮大,对这个群体师德状况作些探讨和研究很有必要。

一、“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现状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做人、从教的核心要素。大部分研究者则认为“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主流是积极和向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从“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自身特点来看:一是思想活跃,充满朝气,精力充沛,富有激情,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直面社会弊病,敢于创新,但是大多重业务、轻思想,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理想信念较模糊,抗干扰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欠缺,不拘小节,师表意识淡薄;二是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新,但是相对缺少实际工作锻炼,缺乏社会磨砺,社会阅历较浅,大多对师德认识不足、理解不够深刻;三是理论知识扎实、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先进、知识面广,竞争意识较强,但是大多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和刻苦钻研精神缺乏,合作观念较弱,职业认同感低;四是怀有远大抱负,充满自信,进取心较强,但是大多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缺乏对教育内容教学效果的深入探索与深刻研究;五是求知欲望强烈,渴望继续深造,注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但是轻视理论学习,存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功利心态,甚至存在轻视职业道德倾向;六是年龄与学生接近,代沟较小,容易沟通,亲和力强,与学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但是忽视角色定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

从“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状况来看:一是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层次性。由于受到家庭环境、教育水平、个人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每个人的整体道德水平以及某些层面的水平存在差异。教师道德水平也具有不同层次性特点。用同一标准要求所有教师显然违背道德自身规律和道德的层次性特点;二是高校所制定的师德标准过高。传统的师德建设过多地强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理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80后”高校青年教师对自己从事职业尚处在适应阶段,对他们提出如此高的要求不切实际;四是师德建设的实践性不足,师德建设来源于实践需求,又能解决现实中问题,然而,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内容空洞,缺乏实践性,缺乏应用价值;五是缺乏正确的考核评价机制。目前不少高校师德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和服务社会,但很少涉及师德师风方面问题。

二、“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从外部原因来看,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容易出现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道义等一系列变化,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易受到这些思想影响。二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带来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一些落后、腐朽思想和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乘虚而入,一些缺少分辩力的青年教师对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盲目崇拜,良萎不分,迷失自我方向,丧失价值判断能力。三是制度保障不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颁布后历时6年多未及时修改完善。部分省市和高校出台了自己制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缺乏具体的贯彻落实的制度和措施。

从内部原因来看,一是某些高校对教师师德建设缺乏应有重视。长期以来,高校只注重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拔尖人才培养,普遍重视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知识结构优化,强调业务培养而忽视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二是政策导向出现偏差。高校对师德建设缺乏系统的政策性规定和规范性要求,使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职业行为时,缺乏可参照标准。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滞后。思想政治工作重学生轻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多,关注不够;缺乏一支愿意并自觉做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针对性不强,切入点不准,力度不够。四是师德建设过程过于简单化。采用说教方式对教师进行师德知识和规范的硬性灌输,使得教师心生厌倦、对师德教育持排斥态度。五是较低经济待遇影响。我国高校人事分配、管理等制度与师德要求不配套,对青年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不够。

从青年教师自身原因来看,一是长效的新教师道德培养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高校青年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教师教育培训,从事教师职业的能力储备先天不足;刚从学校毕业就很快走上讲台,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太快,心理准备不足;缺少对教师职业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刻体会和真切感受。二是青年教师自身素质欠缺。部分青年教师思想理论基础不扎实,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不能有效抵制社会消极现象;放松理论学习和头脑武装,忽视自身道德修养。三是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特点决定。他们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比较熟悉,但容易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理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更强调个体独立性和个性张扬,对社会责任义务的认识把握和自觉承担有所弱化。

三、借鉴国内外有益做法,促进“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养成

近些年来,师德教育方面探讨偏重教育和灌输,如何针对“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制定与他们年龄、成长成才规律相契合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待深入探讨。师德内蕴于教师内心,外现于其行为。“生硬的教育和说教型灌输都是外在手段……难以取得效果。”应尝试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探索一种从说教的方式向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变,从以灌输让教师被动接受的方式,向以养成促教师主动内化的方式转变。

1.立足便于实施操作,划分师德规范结构层次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既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西方国家注重区分师德规范的不同层次,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要求。

(1)师德理想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和对教师提出的最高要求,指明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美国的师德理想是:“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民主信念。”不仅美国重视这个层次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师德理想也体现了这个方面要求。1966年10月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提出的师德理想是:“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将最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对于和平以及对于各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宽容和友谊所作的贡献上。”

(2)师德原则

它是以师德理想为基础,受师德理想制约的指导教师行为的第二层次准则。主要包括对待学生和事业两个方面。一要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力争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有价值而且有用的社会成员;二要竭尽全力提高专业的水准,争取条件来吸引那些值得信赖的人从事教育工作,并且防止不合格的人从事教育专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师德规范的指导原则是:“将对学生的教育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师德规则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第三层次,也即最低要求。在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中,师德规则所占比重最大,它反映的是作为一个称职教师最基本要求。与师德理想、师德原则相比,美国的师德规则更加明确和具体,在教育实践中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制约着教师在课堂内外各方面表现。这些规则包括教师对待学生和专业两个方面。一是在对待学生方面:教师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中的独立活动;不得无故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与学生进步有关的材料;不得有意为难或者贬低学生;不得不公正地排斥任何一个学生参加任何课程,剥夺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利益;不得利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牟取私利;不得随意泄露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学生信息;二是在对待专业方面:教师不得在申请某一专业职位时故意做虚假陈述,或者隐瞒与能力和资格相关重要事实;不得出具不符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不得造谣中伤或诽谤同事等。《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提出具体师德规则如下:教师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成分或经济状况为理由,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能的、最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应具有必要的德、智、体的品质,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尽一切可能与家长密切合作;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公共生活;应参加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的改进工作;要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应避免学生发生事故意外等。

《教育专业伦理规范》是专门就师德问题公布的文件,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定也反映着有关师德要求。师德规范不是空洞的师德理想,而是包括具体的行为规则,它一方面可以直接制约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体现出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理想发挥激励作用,原则发挥指导作用,规则发挥约束作用。它们给我们的启示是:师德尤其是青年教师师德培养应当注重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从教育实践来看,应是一个自我养成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循序渐进过程。

2.摒弃生硬灌输,以内化促养成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既不是先天具有,也不是自发形成,而是建立在学习和实践基础上,经过长期磨练形成的。西方国家虽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但在职前和职后的培训过程中,不以师德为名专门设置课程进行简单灌输或空洞说教,而是将其渗透在学校及社会的日常道德教育之中,注重职业道德习惯养成。西方国家的师德教育途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采取:间接教育,全方位渗透;将教师道德与责任义务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与“公民责任”教育之中;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首先是具有爱国精神和尽责尽义务的“公民”;强调在道德实践中将师德规范内化为师德行为。我国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把通过开设专门的师德教育课,采取强制性的说教或硬性的灌输作为主要模式。但在新时期,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教师专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教师备选者和在职教师来说,教师职业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转向注重教师职业师德内化与行为养成,使从教者和教师备选者真正从内心、从价值趋向上认同教师职业,使从教者变成一种内心的自由选择,在自主的道德践行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

道德的表现方式具有一定隐蔽性。对于道德的考核、评价、衡量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对于道德的修养和完善只能有赖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这些都与人的趋利本能和惰性相互排斥、相互矛盾。所以道德永远只是一个反复磨练、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教师对于职业道德和师德的追求也必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入职时间不长、尚处于职业适应期的“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更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修炼的艰苦过程。“养成教育”就是培养教师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还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的人格。“80后”高校青年教师就是要通过不断的修养,逐步生成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一个能够慎独的人。

3.结合现有法律规定,重新构建师德规范

传统认为,道德只通过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而非法律的强制处罚。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依据,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而作出的对教师的人格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理想的“道德化身”,由此对教师提出远高于其他职业的职业道德及人格修养要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实,这只是一种理想期待,缺乏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生活基础。在西方国家,师德规范的提出是基于社会法律准绳的,各种行为规则都必须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它首先是对公民的基本义务要求,在充分考虑教师职业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来制定。因此,在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应当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来规定、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如果他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道德问题,而且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的意义上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4.应立足现实生活,从“理想”回归“现实”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道德建设应从“高尚”走向“朴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教育职业活动中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标准。高尚的师德固然需要崇高的理想来引导,但仅有“理想”是不够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只有道德理想的制约,而没有可遵循的具体规则的约束,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往往只能约束少数人而忽略多数人,其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这一点早已被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所佐证。因此,不能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重要和高尚而无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对“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期待往往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应现实一些,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使“80后”高校青年教师首先从一个人、一个公民、一个公职人员的角色上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尽自己的道德义务。此外,还应借鉴移植国外重视“朴素”道德的做法,要求教师遵守那些维护教育教学秩序所必需的最起码的最简单的教育劳动行为准则。如果我们的师德规范能从“高尚”回归“朴素”,从看似平常的小事和细微处着眼,更加符合人性,更加符合生活发展的实际,那么“80后”高校青年教师就更容易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行为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申晶晶.“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王雅岚,周竞学.论师德建设的内涵及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1).

[3]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4]陈润羊,李勇.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1,(2).

[5]陈孔国,徐小林,崔坤.师德养成读本[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第6篇: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教师不是神,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轻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甚至动手施暴,打坏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做人有做人的准则,干工作要求具备起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假如说对教师有什么非凡的要求,我认为,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更重要,还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熟悉和坚定信念,这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个人和社会之间,体制和人性之间,国情和人情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一种张力,教师就会用自己柔弱的双肩尽量反抗一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挤压,给学生腾出尽量多一点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善于交流、及时沟通的氛围,也是保持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环境。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漂亮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布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暖和,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爱好,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果断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传身教比单纯说教有效百倍;另外,教师还应具备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展需要。在市场经济、影视文化、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不管教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

有人说快乐是一种选择,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在于一念之差。教师职业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苦是乐呢?这就必须考察这一行业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满足程度。从物质收入角度看,在我国,目前这一职业尚不尽人意,工资在总体上处于中、低收入之间。当然我们也看到,教师的待遇正在不断改善。近几年来,随着教师工资收入、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提高,职业稳定性的优势愈显突出,“清贫”不再是教师的代名词。从精神满足这一角度看,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职业生活的情感性在当今利来利往的商品社会中已成为教师行当的另一大优势。教师职业有其苦,但更多的是乐:机智应变,巧引善导之乐;启愚化顽,学子转化之乐;弟子情操***,慰师谢教之乐;桃李八方,来鸿千里之乐……我们当教师的,不仅仅在奉献,在孩子们中间,我们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亲眼看到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就会由衷兴奋,产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更大的贡献,会使社会的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最终随着水涨船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会有更大改善,尽职尽责的教师一定会赢得社会的丰厚回报。

 

第7篇: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国守法的模范,用我们的言行去熏陶、教育下一代,使他们从小树立爱国守法的意识,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教不好学生,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师。我们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不辜负胡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人民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我们要用百倍、千倍的责任心教好书、育好人,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我们的责任心、爱心、宽容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亲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绝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常言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要面对全体学生,不能歧视、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学生成为专家、教授,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我们要用模范的言行去熏陶、感染学生,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为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做出榜样。

第8篇: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通过培训,使新教师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熟悉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常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教学能力出众的合格教师。为此,我们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新教师培训意见精神以及本镇实际制订本学年新教师培训计划。

二、预期目标

1、让新教师在短时间内熟悉学校,熟悉工作岗位,进一步巩固新教师的专业思想,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能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

2、初步掌握学科的教学常规和技能,理解学科的业务知识和内容体系,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逐步走向规范化。

3、对课改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增强驾驭教材、驾驭学生及驾驭课堂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及学科质量。

三、培训时间

年月——年月

四、培训形式与要求

由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两部分组成。集中培训由镇中心小学统一组织,分散培训由各村小校长直接负责。

五、重点培训工作

1、从抓学习入手,以促发展。师德修养是教师立身立教之本。因此,要先从学习入手,集中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自身找差距,在教育、教学中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从而达到自修、自思、自我提高的目的。

2、从抓考核入手,以促提高。对新教师实行考核制,采取学期考核与学年考核相结合,学生考核、同行考核与领导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结果作为新教师提拔、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3、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改意识。深入开展新教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活动,让新教师听课后,能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促其发展。

4、培养与提升新教师课改、科研意识,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采取理论讲座、自修自练、集中学习、外出培训等方式,不断丰富新教师课改、科研理论水平,并根据自身经验及所教学科特点,在工作中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更好地成长。

六、总体措施

1、成立新教师培训领导班子

第9篇: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文

一、思想引领――关注新教师道德修养

学校要对新教师进行引导,使其自觉融入学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思想中。要上好入职第一课,让新教师有认同感。通过举办“接风会”,介绍学校的校史、基本情况、办学理念、发展愿景,畅谈理想,规划人生,拉近新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学校应对新教师进行宣讲,强调学校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规范新教师的行为。学校领导要经常与新教师交心谈心,让他们有亲近感。年轻的新教师脱离了学生群体,没有了昔日放纵自如的洒脱和自由,在心理上有一种失落和孤独。学校领导要善于察言观色,了解新教师的思想动态,嘘寒问暖,让他们找到在学校空间的自我,从而主动融入教师队伍中。

二、行为矫正――关注新教师生活品位

教师的生活品位,来自于教师的思想境界和行为习惯。品位的高与低、雅与俗,关系着学校教师队伍的形象。强调教师身份的特殊性。教师在社会活动中,要求着装服饰大方得体,流行而不流俗,言行举止温文尔雅,高尚而不高傲。学校要加强对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并制度化、常规化。强调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教师生活的空间相对稳定,受外来干扰较小。学校要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坚定职业操守,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在工作和生活中,知道可为和不可为,明辨是非,不能混同为一般群众,真正树立起以教师为荣,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思想。强调教师活动的多样性。健康活泼的活动,能陶冶人的情操。学校要为新教师搭建平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增添生活的乐趣,同时,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三、教学指导――关注新教师业务能力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把脉问诊思想动态

新教师的思想变化具有反复性、跳跃性,遇到困难易偏激或消极。学校要通过教学常规的督查,深入了解剖析新教师思想情绪的变化,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一查备课教案,看新教师的工作态度。对新教师的教案严格要求,不仅要求写详案,更不能抄袭,并在课前送交教导处审阅。二查课堂教学,看新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观课,了解新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思维表达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继承创新能力等,实地指导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查作业批改,看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作业质量的好坏,最能直接反映新教师的课堂行为与课后效果是否达到有机衔接。如果批改作业大而化之,即使课堂效果再好,考试也不会有满意的成绩。四查课后辅导,看新教师的责任意识。低差生学习成绩的变化,会影响班级整体水平。学校通过走访学生及家长,了解新教师是否有关爱之心,是否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2.开展师培师训,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

师徒结对,互助互训。教师互助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群体中,要求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同事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每个教师成长最快捷的实践资源之一。每年开展“一帮一”师徒结对活动,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助指导新教师备课,新教师看老教师上课,相互交流质疑,促进新教师尽快转变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