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石油化工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项目计划控制概述
所谓项目计划控制,属于一种项目管理方法,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为项目计划;其二为项目控制。
1.1项目计划
项目技术实施的目的在于实现一个项目计划,优质的项目计划是项目成功开展和投入建设的保障。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欲以详实的项目计划提升项目质量,显然这种理想情况难以达到。并且项目计划并非一项独立的工作程序,其同样具有不同层次及结构,故而项目计划的实施和开展并非一个人便可以完成,它应当是集合所有项目参与者思想的一种体现。项目计划是一个项目的开始,为项目行动提供行为指导。在项目计划制定之初,应当充分认识计划工作,明确哪些工作处于项目计划范畴之内,确定计划编制及计划修改的方法。在绝大多数的石油化工项目中,项目计划首先包含了项目任务,如建设一个乙烯装置或者催化装置,从设计、采购、施工三方面确定工作内容;其次明确项目各个工作内容的时间进度,规划每个时间段的工作任务;最后依据项目规模和实施进度计算并匹配其可能会消耗的资源。总而言之,项目计划由小计划有机组合合成,任务明确,且具有相应评判标准。根据此标准可以衡量项目产品质量的优劣,安排项目的具体工作。
1.2项目控制
项目控制是指为保证项目计划按照计划方案有效施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者以项目计划为依据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和信息资料收集,通过与既定计划及目标之间的差异,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研究出纠偏对策且即刻付诸实施的一项工作过程。由此可见,项目控制同项目计划存在明显的差异,项目控制是一种能动的动态作用过程。其目的在于及时修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偏离计划的一段过程,针对计划中未能予以规范和考量的情况,采取项目控制等措施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淤积而造成严重后果。不论项目计划制定得多完美,在实际项目施行过程中,项目计划并非可以预测和归纳所有项目实施的情形。尤其在石油化工项目的管理当中,项目控制被分解为六大控制,分别是进度计划控制、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费用控制、风险控制、文档控制。通过对项目这六大控制的统筹管理则可最大限度地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对于石油化工项目中的总承包(EPC)项目而言,设计、采购、施工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外部、内部因素的影响,如:项目审批过程超出预期、业主的特殊要求、设计条件不到位、设计方案的重大变化、采购市场价格变动、厂商资料返回滞后、施工队伍的水平良莠不齐、人力物力资源的分配等,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影响项目按计划执行的不可预知因素,使工程项目的实施难以按预定计划执行。这就需要工程管理者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运用动态控制原理,不断进行检查,从六大控制的方面将实际情况与项目计划进行对比,找出计划产生偏差的原因,特别是找出主要原因后,采取纠偏措施。综上可知,项目计划同项目控制均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一种手段,项目计划为项目管理的第一步,而项目控制作为项目管理中一种具体措施,则是保证项目计划按照计划执行的有效保障,两者均为项目管理中的实施步骤之一。
2补充说明项目计划控制
在石油化工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既往相关数据统计表明,较之于一些西方国家,我国项目施行失败率显著高于后者,很多企业之所以以破产清算结束经营活动或陷入经营困境,大部分是由项目失败所致。详细分析企业项目失败原因,多缘于项目管理过程出现问题。如:管理效率低下导致工期延长。综合上述可知,现阶段的项目管理水平较难达到市场需求,同时,市场对于项目管理却又存在极大需求。因此,通过何种方式进行项目管理以提高项目成功率为当前项目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实质上,本文第一部分对项目计划控制在石油化工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以上内容,现将项目计划控制在石油化工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进行补充说明。欲对石油化工项目予以妥善管理,必先对其进行规划,因此,项目计划控制可一分为二进行说明,项目计划是项目管理的第一步。一般而言,成功的项目管理意味着其具有一个完善的项目计划,反之,并非一个完善的项目计划是促使项目管理成功的所有必要条件。项目管理质量是否优良,项目是否实施成功不仅依托于完善的项目计划,还取决于计划执行的力度及计划进度的有效控制。由此可将石油化工项目计划控制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分为两部分:
(1)制定优良的项目计划为项目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认识项目计划制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石油化工行业工程特点,区分哪些内容需要涉及,哪些内容需要涵盖计划范围之内,确定计划编制及修改方法,制定项目计划为项目管理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如:将物资设备的采购管理、投资和费用控制、进度协调等归纳入管理范畴。对于石油化工行业而言,石油炼化工程或天然气开采储运处理加工工程参与要素众多,交叉作业多,不论是采购管理抑或是作业管理协调难度均较大,因此需在制定项目计划之前,就应当明确工程管理内容和范畴。
(2)针对项目计划进行项目跟踪
并及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某个问题或预防某类问题的产生。项目计划是建立于离线状态下的一种项目规划措施,只有了解整个项目完成情况,方可得知项目实际曲线。且不论项目计划制定得多完美,在实际项目施行过程中,仍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情况,只有针对项目计划进行实时的项目跟踪,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拓展,可将Primavera6软件应用于项目跟踪。
二项目计划控制
在石油化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就长远利益和竞争方面来看,石化企业考虑到人员安置方面的问题,一般不设立系统的项目管理机构。而为了方便管理,我国的石化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为IPMT或PMC模式。这两种模式首先在管理人员上就给企业投入节省了不少资本。采用此两种管理模式时,管理人员要先做好执行的计划,后通过招标选定总承包商,对合同进行管理,同时对承包单位以及整体的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设计、施工设备与材料等方面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杜绝一切有损施工质量和企业形象的事件发生。因此,IPMT或PMC模式为现今石化企业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的《建设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中,就EPC管理方面做了明确说明与问题规范。对工程总承包的管理,向着更加法制、更加科学与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这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下建设项目管理的必然趋势。亦随着我国整体建设工程方面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对管理方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理方面,要求由专业的监理公司承担,监理公司具备一定的监理能力,对施工过程也非常熟悉,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发挥长处,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理的同时,向管理公司慢慢转型,以求更广阔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管道;施工;管理;质量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8302
1石油管道施工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1石油管道选线中的工程地质问题
石油运输的最初步骤也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就是石油运输的路线设计问题,基于石油管道的安全性,运输的便捷性考虑,只有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路线图,才能顺利的开展石油运输管道的施工工作,确定路线图的宏观走向必须根据国家政治、经济、能源战略的需要,同时结合线路途经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工业发展等情况注意考量途经地区的地质地貌特点,以及注意该地区的水文特征等等地理环境因素的考察,综合全面的分析该地区是否适宜铺设石油管道,避开地质灾害发育地段,同时,在充分认识管道沿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多种方案的比选,以免在施工中造成严重的地质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
1.2管件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另外,构成整个石油运输管道的最重要的材料问题,也就是管道的材质问题,必须同样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管道材质的选择将会直接影响石油运输的质量和管道的寿命,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详细的对比,选择最合适铺设管道的管材和零部件的配合使用,并在管道的运输,防腐施工,焊接等方面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一个质量合格,运行流畅的石油运输管道,使管道本身作业时期与投运时期等质量指标得以保障。目前的管道施工中涉及管材的问题一般有这样几种:
(1)管件的壁厚不均,这样会导致管材的受力不均,特别是受到气压水压陆压等的压力影响,将会直接使管材的脆弱地区和地带遭受损害,严重的可能导致管材破裂;
(2)硬度超标,管材的质量的评估要从硬度和韧度两方面入手,硬度和韧度都要达标但也要综合考量,韧度过强的管材会比较不好控制,硬度过强的管材的抗压力就比较弱,所以会导致管道的易裂;
(3)其他质量问题。另外,管材的加工过程和运输过程中还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其他需要注意的质量问题,例如在装车前,应核对管道的防腐等级、材质、壁厚,不宜将不同防腐等级、材质、壁厚的管子混装。这些都会给管道的铺设和施工带来非常大的不便,最重要的是直接导致了安全事故的隐患。
1.3工程施工、作业质量不容乐观
石油管道铺设的施工中除了管材的质量和材料上的问题外,在施工工艺和技术上也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施工中的技术操作并没有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施工人员的施工流程也并不是十分规范。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的更新、输油管道的防腐穿孔以及输油管道的调整或者其他的一些因素,都会造成石油输油管道施工工程的质量不合格。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我国在施工工艺上的落后,我国石油管道的施工技术还是比较原始的,主要靠人工,自动化程度较低,即我国的石油管道的铺设技术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1.4操作过程质量控制不严
石油管道铺设工程的整体工程中的监管体系和质量检测不到位,是石油管道施工中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对于资源的配置,管道施工的潜在不安全因素造成了较大影响,也是导致了很多其他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的原因。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部门的督导不力,建筑商和施工队对于施工过程的监管的忽视,这样不仅会导致管道的施工质量受到影响,还会导致施工中的其他问题的发生。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施工管理体系。
2对石油管道施工规划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针对设计阶段的石油管道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我们做出了以下的调整措施,希望能解决石油管道铺设在设计环节的问题:
(1)聘用或者任命专业的石油管道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来进行工程的施工路线的制定,必须要强调的是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有相应的掌握程度,不能随意任用工程设计师,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一定要具备相关的从业资格,最好还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引入资格准入制度。
(2)审核设计图纸。在施工设计图完成之后,不能马上投入施工,要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集合起来,一起针对设计图的方案交换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结合相关资料对设计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多方位多角度考虑,注意输油管道防腐处理,气压水压路压承载力等等,最终确定一个科学可行的方案,如果发现图纸中存在设计上的不合理问题,要及时予以改正,改正后要再次审核,最终得到一个各方面协调通过的方案。
(3)注重图纸会审及现场的技术交底。在正式施工之前,综合前期考察的相关资料,对于图纸进行多部门、多层次的审核探讨,特别是要注意对于当前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能否顺利的完成施工,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能否解决等等,确保施工的顺利完成。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工程具体施工内容,编制作业指导书,拟定技术措施,制定方案。
2.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在石油管道的铺设施工中要选用具有相关资格的承包队,通过承包竞聘资格上岗,目的是要选择更为优秀的,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只有专业的施工人员才能保证对工程的施工中的各种资源和设备合理的调配,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
(2)另外,除了施工人员和队伍的选择,施工中还存在诸多影响质量的其他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我们也要做好相关的管理:
QHSE管理体系是一种事前识别危害、评价风险、控制过程和消除隐患的科学管理方法,是建立现代企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国际石油石化行业普遍施行的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旨在追求“零缺陷、零事故、零伤害、零损失”的工作目标。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QHSE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更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手段;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是实现以人为本,减少各类事故发生的概率,由被动的事后管理为主,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事前预防为主,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
2认证范围及依据标准
2.1认证范围
按照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分层运行的原则,分别建立企业机关和二级单位层面的QHSE管理体系,覆盖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
2.2依据标准
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SY/T6276-2010《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3组织机构
3.1成立企业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领导小组
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成员:综合管理、党群工作(纪检监察)、人力资源(党委组织)、财务计划、经营管理、运行管理、QHSE管理、技术装备等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
3.1.1负责企业QHSE的审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3.1.2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企业职能处室和二级单位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工作;协调、解决QHSE管理体系建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3.1.3督导企业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的建立运行和审核工作。
3.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项目组),挂靠QHSE管理部门
主要负责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咨询)工作的实施。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成员:综合管理、党群工作(纪检监察)、人力资源(党委组织)、财务计划、经营管理、运行管理、技术装备等部门QHSE管理员组成。主要职责:
3.2.1制定企业QHSE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
3.2.2开展企业QHSE管理体系现状的适宜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评价。
3.2.3实施QHSE管理体系培训工作。
3.2.4负责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建立和运行。
3.2.5指导、监督、检查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的日常运行。
3.2.6组织开展QHSE管理体系内审、外审和持续改进工作。
3.2.7指导所属二级单位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和监督考核。
3.2.8协调解决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考核办法。
3.2.9适时把握国内外QHSE发展的最新动向,总结、推广QHSE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体系框架
4.1整体推进,是指企业机关和所属二级单位,按照统一标准,分别建立QHSE管理体系,并独自申请第三方认证。
4.2两级运行,是指企业机关职能处室,在建立本部门QHSE管理文件的同时,按照管理程序对二级单位相关业务工作开展监督、指导和考核;二级单位在确保企业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情况下,重点做好本单位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维护和运行。
4.3二级单位Q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由各二级单位组织人员,根据标准要求和单位实际情况,精心策划,独立运行,重点是做好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充分体现各自工作性质的差异性,形成结构完善,框架合理、内容相符的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
5文件结构
5.1文件结构:
企业机关层面分管理手册、管理程序和操作文件三个层次。二级单位根据需要可分别建立管理手册、管理程序、运行控制(管理规范、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等层次的文件。
5.2管理手册:
管理手册是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政策性和纲领性文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组织制定。主要描述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方针、目标与承诺,各体系标准要素的管理职能分配,主要环节的控制方式和方法,并引出管理程序。
5.3管理程序:
管理程序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方针和步骤,本着优化资源、提高效能的原则,策划管理流程,明确业务范围,准确界定部门职责,做好风险评估及预防。
5.4运行控制:
是指导部门工作人员管理行为的指南性文件;各相关处室(科室)负责编写属于本部门的管理规范,由部门主要领导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审核认可。清理、规范各项工作、办事程序所依据的文件(包括法规、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并在程序文件中引用。支持性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相关规章制度及记录格式等,是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在基层有效落实的依据,由各二级单位组织相关部门建立。
6文件编制
6.1工作程序:
1、机关处室根据项目组提供的程序文件结构框架,结合标准要求和实际情况,起草本业务范围内的程序文件,经处室主要领导签字后,按时提交项目组。2、项目组对处室提交的程序文件进行核准,及时与处室了解沟通,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3、项目组组织管理者代表、机关处室负责人、程序文件起草人、职业健康安全事物代表、技术专家参加的程序文件评会议会,对起草的程序文件进行评审。评审会议可以一次性全部审核,也可分专业、分门类、分批次进行审核。4、《QHSE管理手册》由最高管理者签字批准,《QHSE程序文件》由管理者代表签字批准,《作业文件》由分管领导签字批准。5、二级单位要结合公司QHSE管理体系文件,评审和修订本单位QHSE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确保上下管理要求接口顺畅。
6.2编制要求:
6.2.1确保进度,不留盲点
文件编制工作质量将关系到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将来如何开展工作,甚至每个岗位、每位员工怎样操作。首次实施公司级QHSE管理体系建设,更要借体系建设的契机,查找管理盲点,完善管理缺失,不留死角,为建立公司QHSE管理体系并保持运行打好坚实基础。
6.2.2层层把关,保证质量
各部门负责人需亲自对文件进行审核把关,签字确认后交给项目组。项目组认真履行审核职责,对不符合要求的文件,指导其重新修订。公司领导层组织管理手册评审,必要时,也可参与重点程序文件的评审。
7管理体系文件培训
由项目组牵头,组织公司QHSE管理体系文件培训学习班,对公司、处室和二级单位领导层,内部审核员进行公司QHSE管理体系文件培训学习。项目组负责QHSE管理体系标准、管理手册和内审员取证培训工作;各责任处室负责程序文件的培训;各处室、二级单位可采取集中或分散、会议或自学等形式开展作业文件培训。
8内部审核
项目组组织管理层相关人员和技术专家参加公司QHSE管理体系内审员取证培训学习班,考试合格取得证书后,从中选择10名内审员,组成公司QHSE管理体系内审小组,开展内部审核的策划、实施工作,查找实际工作与标准之间的差距、确定的不符合项、问题项,以及不符合或不适宜文件的内容。最高管理层、各处室、二级单位对内审开出的不符合项、问题项,按照责任主体,落实到单位,并责成责任主体按时完成整改,项目组负责内审的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跟踪不符合项、问题项整改落实过程及结果,并保持内部审核记录。
9合规性评价
工程公司经营管理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合规性评价工作,评价公司QHSE管理的合规性,查找日常活动是否存在违规现象,确保公司全过程、全区域和全体员工遵纪守法,提高公司安全、高效生产的能力,并提出改进意见。
10管理评审
EPC工程总承包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一般包含两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阶段,另一个则是施工图设计阶段。强调和充分发挥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工程项目建设整体方案的不断优化,这也是EPC工程总承包的一项重要优势。
2.采购
施工材料材料采购包含设备材料的上报并批注、设备招标、制定供货合同、监造、质量检核、设备运输、工程验收和存储等项目工作。在这几个步骤中承包方应严格控制设备的监造和审核过程,减少因设备问题而造成的工程施工风险。
3.项目施工
承包商在施工前要对工程有个整体认识,并对施工技术人员交代清楚施工方案和细节。要充分了解图纸中的要求和相关内容,熟悉场地施工环境,做到既不脱离图纸又符合实际情况,并按业主的要求和意见进行合理优化。另外,施工方要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和劳动力分配。为了确保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施工前应对相关项目进行合理预估,然后按照工艺规范要求安排合理的计划以保证进度,同时还要合理分配劳动力。监理人员要建设生产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将责任层层落实同时激发员工的生产效率。EPC总承包商对工程的进度、安全风险、施工质量都要做到足够的控制,对施工后勤保障包括供电、供水、供暖、保安等也要做到严格把关。值得一提的是,EPC总承包商对于一些分项目的承包商也要做到有序管理,避免出现出现“以包代管”的现象。
二、EPC总承包项目风险的产生
1.合同条款变化
(1)EPC总承包的管理模式将一些原本由业主承担的风险全部转移到了承包商身上。EPC总承包合同中就有风险条款说明,设计风险和外部自然力风险全部转移为由承包商自行承担。(2)承担经济风险和不可预见因素风险新红皮书和黄皮书中规定由于金融汇率波动而带来的合同价格变化由业主自行承担。但是在EPC总承包模式下,合同规定这项经济风险由承包商承担。另外,对于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带来的风险也都由承包方承担。合同规定总承包商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额外经济费用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能要求业主给予补偿。
2.施工工序带来的风险
石油化工项目施工具有专业性强、程序化要求严格以及系统性作业等特点,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想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高效进行,就必须做到将各个施工环节进行合理有序地控制和管理,否则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施工环节,最终导致安全隐患的爆发。3.施工人员技术问题由于石油化工项目多涉及特种作业,其建设参入人员必须由专业人员担当,对施工企业资质有严格的要求,一些总承包商为节省施工成本或提高项目进度,经常将部分工程转包给一些挂靠单位。这些挂靠单位的施工人员往往缺乏足够的施工经验,本身又缺乏安全意识,加上对工程施工规范了解不足,在施工过程中经常由于操作失误或者自我保护不当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自身和企业都会带来不小的损失和影响。
三、EPC总承包安全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
1.风险评估
从工程施工安全角度分析,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最大化的降低安全隐患爆发的概率,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益。风险评估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实验和以往经验对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风险进行提前预测,随后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实现减小安全隐患的爆发概率。风险评估的方法在很多工程施工中都得到广泛运用。
2.风险控制
工程施工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给承包商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风险控制就是通过和保险公司或者其他有经济联系的单位进行风险承担分析,将自身损失降到最小。一般的风险控制有分保险和担保险这两种方式,工程保险是由施工单位向保险公司投保,一旦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则承担部分损失,这是工程风险控制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由于石油化工工程的复杂性,相对应的施工保险行业也应当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企业自身的理赔能力,合理的判断是否对该项目进行投保。
3.加强施工监理
(1)严格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整个工程施工的指导,应针对施工特点、组织人员等实行编制。监理人员应该对其严格审核,对施工过程中易发生的问题提前预想、预防。
(2)严格把守材料验收。在工程施工中,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所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大多良莠不齐,为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监理人员应该亲自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和验收,对不合格的材料要做到会分辨识别,并且把不合格的材料清出场外,严禁用于工程建造。
(3)严格监管工程质量验收。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要把好质量验收关,一些关系到工程功能与安全的检测与试验要按规范进行检测,对于试验数据要及时记录以方便后期检测,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和后期不必要的麻烦。
四、结语
>> 中国石油公司与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化比较研究 中国石油公司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研究 论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HSE信息管理系统,在高效快捷中提升中资石油公司的国际化承包商形象 国际石油公司甲方物资 国际石油公司:上游投资变局 国际石油公司资金管理分析与启示 论石油公司体制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论康菲石油公司项目安全管理的特色及实际应用 新常态下C石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重塑实践 浅析海外石油公司的HSSE管理 跨国石油公司碳资产管理启示 大型一体化石油公司投资策略比较 教育国际化趋势下高校师资管理制度的创新与转型 开自己的“石油公司” 分析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解析 浅谈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管理制度中的措施 新形势下石油公司如何做好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以后,“文”与“化”合成一个词,指一种教化的制度。如《说苑・指武》中讲:“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http:// /view/688009.htm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http:///view/138025. tm・补之诗》中记载:“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1952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合著的《文化――有关概念和定义的回顾》一书,列举了西方学术界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出现的各种“文化”定义160余种。1965年,在莫尔的著作《文化的社会进程》里出现了关于“文化”的250种说法。之后,俄罗斯学者克尔特曼在从事文化定义的对比研究时,发现文化的定义已逾400种。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http:///view/51376.htm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中指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这一定义为当代文化界所接受,影响深远。
制度的含义:制:制定、规定。度:程度、限度。《诗经》有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说的是“有人群就必有规则,有制度”。《左传・昭公三年》,“公室无度”,《汉书・元帝纪》中讲:“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之”。指政治上的规模、法度。在《辞海》中,制度的第一含义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统一程序办事的规程。概括而言制度的基本涵义可以归纳为:一种行为规范,一种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则。
2.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关系
文化与制度之间是一种蕴含与互动的关系,文化中蕴含着制度,制度中也体现了文化。文化通过制度反映出来,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形成制度,即文化观念是制度形成的依据,制度要反映文化的要求;制度强化文化,即制度对文化观念特别是对新文化的巩固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好的制度是充分考虑到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制定的。
企业管理制度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等起着重大作用。公司规章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凸显,因而公司对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除了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于“走出去”的国际化石油大公司,在跨文化的背景之下,建立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目的的管理制度,必然也必须应是在充分考虑了跨文化冲突中的各种因素基础上去制定。
二、国际化石油公司制度建设要实现跨文化的平衡
1.跨文化冲突理论
跨文化冲突的存在已经被当今社会广为认知。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当今社会存在三大文化核心,分别是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和儒教世界。在基督教世界里,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国家的圈层;中国作为核心国家加上周边国家,及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裔,构成了儒教世界;由阿拉伯国家为主形成的伊斯兰世界。亨廷顿认为未来的冲突就是这样的三大板块之间的冲突。
2.跨文化冲突对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利弊
跨文化冲突成为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成长战略所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企业的跨国经营很容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政治、经济、个人信仰、价值观等的不同,产生矛盾和冲突。既包括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
相对于单一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跨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化冲突为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管理带来更多的风险:文化冲突将可能带来对信息误解、误判,造成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忽视文化差异所形成的偏好或禁忌,不但不能有效地实施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而不能高效地实现企业的经济目的,还往往会使企业及其经营管理活动遭到当地员工和消费者的抵制,甚至还可能遭受所在国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限制和制裁。
但是,跨文化冲突对企业绩效也是一个机遇,如果能妥善的处理和协调好跨文化冲突,企业的绩效会被提高。正如Berey(1986)在研究跨国公司的过程中发现,跨国企业需要拥有多元化的惯例以应对多元化的世界,跨国公司甚至可以通过并购文化差距较大的公司来占有更广泛的有潜在价值的惯例。Morosini、hane & Singh(1998)分析了52家意大利和英国企业在1987年~1992年间的跨国并购,指出有些民族文化差异甚至提高了跨国并购的业绩。
跨文化背景之下,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能否为企业成员所接受与该制度是否与员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冲突密切相关。这要求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对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进行成因分析以及冲突的解决方案的制定,并根据文化背景的多元化而对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内容做出调适。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面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受多重文化的挑战,减少由文化摩擦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必须要把公司的运营放在全球的视野中,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建构自己的跨文化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
三、国际化石油公司在企业制度建设中如何平衡文化冲突
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国家、企业、团队、个人的目标,有赖于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因素,并制定符合我们企业利益的管理制度。国际化公司管理的关键是要制定这种充分考量了文化差异因素的制度。对于文化差异因素的考量要结合中国文化与资源国文化的平衡考虑:
1.要有文化的敏感性
如上所述,跨国经营己经成为石油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必不可少的战略手段,而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想取得经营的成功,就要能在跨文化环境下灵活地面对异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当跨国石油公司由一种文化背景进入另一种文化背景之中时,会碰到各种各样陌生的行为和方式,并会产生文化冲突。能否正确理解接受特定文化影响的员工的特点,就成为异域文化中治理者成功驾驭文化冲突的要害所在。对此,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文化的敏感性,要解决差异,就必须首先承认差异和认识差异。要善于发现文化的差异点,对不同文化中的一致性和各自具有的不同的逻辑加以领悟和判断。无论是适应对方的文化还是对它进行变革都需要首先客观的判断和知晓具体的文化差异在哪里。并进一步深刻了解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跨文化冲突的因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要具备包容的态度
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同时,文化冲突也促进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使人类不断取得进步。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其负面效应远远小于正面效应。[4]也可以说,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化融合是化解文化冲突的必然逻辑,是实现人类进步的阶梯。进行跨文化治理,是利用跨文化优势,消除跨文化冲突,企业成功跨国运营的战略选择。跨国石油公司的管理者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估文化差异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学习并吸收其他文化,以及其中有助于本企业发展的内容。要客观地承认文化是存在差异的,并尊重和接受这种差异,而不要试图回避这种差异,或是简单地用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
3.要区别对待,整合文化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要客观地进行文化分析,认真剖析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差异。区分文化冲突中的核心与非核心要素。具体分析哪些差异是我们坚决不能妥协的,哪些差异是可以不强调的。对于我们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在此基础上,对于普适的价值我们要赞同。差异化对待文化冲突的不同类型,为进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依据。进而,在坚持了核心价值观不能动的情况下,进行文化重构,在制度建设中吸收跨文化的差异因素。让不同文化互相尊重、互相补充、协调和渗透,提炼出共同的价值和思想,使这种价值和思想能够减少文化冲突。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在跨国石油公司内创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氛围,围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那些核心价值理念并结合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规划,根据环境的要求和经营战略的需要对原来单一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自上而下地调整。从不同文化中的共通点出发,围绕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塑造共同的价值取向,创造性地综合各种文化因素后,精心设计管理制度。
“所谓创造性地综合,即不止于合二者之长而已,更要根据两方之长加以新的发展,完成一个新的事物”,这样创造出来的新颖的、超越各种文化既定行为模式、具有协同作用的方案,对于各种文化来说既是全新的,又是可以接受的。企业创造性地将文化差异平衡后的因素加入制度建设中,每个员工都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建立起融合各方之长的合作关系,企业的竞争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韦森.文化与制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15.
[2] (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6-7.
[3]李江天、甘碧群、蔡云.国内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准备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7(16):1-2.
[4](英)泰勒著、连树生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325-328.
[5]范黎波.跨文化管理的无中生有[J].商学院,2006(5):2.
关键词:建筑项目;现场施工;优化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行业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注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管理是对于施工项目整一个完整过程的有效管理,是每一个工程项目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这一个过程的优化,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推动整一个的施工项目完成,进而使企业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原则和主要内容
建筑项目的现场施工是企业立足生存的基础,而其优化管理则是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从某个层面来说,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的优化水平是一个建筑型企业的管理水平的体现,对于其的发展有着切实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施工企业应该把握好每一项管理的原则,明确管理的内容,用现场的施工质量来获得更加广泛的市场,优化现场管理。
1.1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企业是以盈利为重要目的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经济效益原则是重要原则。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单纯立足质量和进度,而忽视市场和成本,不利于施工企业获得最大的价值以及最优收益。在顾客价值最大化的今天,任何的经济活动都需要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来更好地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优化成本,把质量、进度、市场、成本这四者完美统一,来促进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的优化管理中获得最优化的经济效益。
(2)、科学合理原则
任何的工作都需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满足这两点的要求,包括施工现场的优化管理。施工现场的优化管理需要符合科学合理性,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来办事,使其真正符合现代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把握科学性,才能确保每一项管理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寻求更好地发展和突破。
(3)、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施工现场最基本的管理要求就是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下形成一整套完整意义,并且有价值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每一条细化的管理制度来对整一个现场施工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避免因为主观随意性而是整一个过程过于随意,在质量、进度等问题上有所纰漏,不利于企业建筑项目的质量符合要求,影响企业的发展。
1.2优化现场施工管理主要内容
(1)、立足市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从顾客的需求出发,为用户提供有价值、有满意度的建筑精品,全面细致地完成建筑项目中的每一项工作任务;
(2)、有效合理地组织施工过程中的各项作业,更好地把握科学性,尽可能地消除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不合理现象,比如材料浪费、施工怠慢,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效益和价值,并且不断地增加效益和价值;
(3)、有效管理人力资源,任何一项施工项目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不仅包括提供智力的工程设计人员以及具体施工的工作人员,根据不同人力资源的差异进行有效地差异化管理,不断地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素质;
(4)、预先进行各种项目的预算,从而更好地加强定额管理,有效地减少各类物资和能源的消耗,减少物资材料对于仓库积压的现象,有效地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成本;
(5)、优化施工现场过程中调整性地作业,对于整一个施工现场实行综合管理,发挥综合管理的效益,使得整体的价值大于部分之和的价值,以求获得最大收益;
(6)、对于施工现场采取标准化的管理作业,以全面细化地作业要求来推进整一个施工过程,做到权责明确,赏罚分明;
2、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实现既定目标,从施工过程的各个主体出发,到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根据性、针对性的方法来创造最优的价值。
2.1贯彻人本思想,提高全体员工综合素质
贯彻人本思想,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的科学管理。在这一个过程中,需要发挥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以一种更加高昂、自信的姿态投入工作当中,更要做到权责明确,把权利和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出每一个原则的价值以及让每一位员工看到责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真正做到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有效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努力:
(1)、竞争机制。在现代的企业管理过程中,都会根据现实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竞争性上岗,并且贯彻落实“公平、公正、公开”三大原则。其作用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让管理层的工作人员有更好的危机意识,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每一项的现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第二,激发基础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具体地工作之中;第三,激发每一个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结合上述三个方面,总的来说有利于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的进一步优化。
(2)、激励机制。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在管理过程中,激励是促使员工更努力工作的一种手段。从每一个员工最在意的分配问题出发,改变传统的统一职位统一工资分配方法,更好地与施工质量等方面挂钩,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并且更好地做到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而言之,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制度在人本管理思想中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造就一流职工队伍,需要员工有着思想上的进步,也需要通过有效地制度和机制来有所激励和引导。
2.2以班组为重点,优化企业现场管理组织
班组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最小“行政单位,以更加细化的管理来完善每一个细节。以班组为重点,即发挥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工作对象也在现场的优点,可以更好地保证企业现场施工管理的质量、进度、成本。在这一个过程中,主要需要做到:首先,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划分不同的班组,让每一个班组都有明确的权利和职责,做到权责明确;其次,完善监督,抓好班组建设必须要对班组加强监督,抓牢施工各个环节的控制。
2.3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效益
企业要获得利润,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质量和成本两点。质量和成本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质量需要每一个施工的工程项目来说话,成本则是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利用每一项资源,是每一项投入创造最大的价值,只有在这两个方面比其他同一类型的企业有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因此,需要通过严格有效地现场管理来作为保证。否则,企业无法立足于市场,在优胜劣汰之中被淘汰出局。所以,在这一个过程中需要有严格的机制来作为一定的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约束机制。在推进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员工有所约束,更需要对于每一个班组有所约束,因此细化每一项工作要求,工作目标有利于规范每一个员工的工作。
(2)、监督机制。在提高工程的质量,企业的经济效益过程中,需要严格落实监督机制。首先,对于成本控制需要实现有效的监督,确保每一项资金投入都能够使用到位;其次,对于员工的监督,需要确保每一个员工在其位谋其政,真正在为企业创造价值;最后,对于建筑项目的质量监督,需要发挥制度的作用,更需要发挥监督人员的作用。
结束语: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的优化管理对于整个项目管理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整个建筑项目的重点。优化管理能让建筑项目的成本优化,质量更有保障,是一个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因此,把握好现场施工管理的每一项原则和每一项内容,以更加科学化、更加合理化的方式来寻求更好地发展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有着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伊牛·《建筑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3.
【2】彭尚银、王继才·《工程项目管理》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5.
关键词:生物技术石油化工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生物技术与石油化工
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是在古老的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它很早就与石油关系密切。
早在20世纪20年代,石油工作者就提出将微生物用于石油回收。50年代生物技术逐渐由石油向石油化工领域延伸,许多化工产品的生物生产技术和工艺相继出现。60年代,石油微生物学兴起,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工业化成为可能。70年代,生物分子生物学的突破,出现了生物催化剂固定化技术,与此同时,美国、欧洲及原苏联等都先后进行了微生物采油应用研究和实施。80年代,DNA重组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的崛起,生物化学反应工程应运而生,为人们在石油化工领域开发精细化工产品提供了重要手段和工具。90年代,节能与环保成为人们关注的两大课题,能源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更加活跃。
面对21世纪石油与石油化工技术的挑战,清洁过程的开发,“绿色化学”产品的生产,生物脱硫技术正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温和条件的合成反应将会继续受到重视,生物催化剂将大力推广,生物能源的替代,具有光、声、电、磁等高性能生物化工材料的应用,都将为石油化工技术注入新的活力,新的生物石油化工技术必将兴起。
二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1生物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随着微生物培养技术及菌种数测定方法的不断改进,利用微生物勘探石油的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根据直接探测油气的有关理论,地下烃类的向上渗透使地表和地球化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从生物圈角度来看,无论是根植于地下较高等植物,或是散布于其间的低等生物,都会发生变异,用现代生物分析检测手段(如微生物微量元素分析、毒素分析、DNA的PCR扩增技术检测)检测这种变异,再经过适当的数据处理,就可能达到预测油气藏的目的。现代石油工业根据石油的生物标志特征可以研究判断石油的生成相和油源。我国石油工作者就是利用生物标志特征判断出柴达木盆地西部剖面油砂和沥青的前身原油是成熟原油,它具有水体相对较深的湖相有机质形态,其源岩应该是侏罗系的。随着生物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应用的拓宽与深化,生物与石油相关规律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有可能在深山密林、深海谷底、冰川、南北极等尚未开发的环境区域,探测到更多的油气矿藏,大大提高石油的储采比,增加石油储备。
2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采油技术,已经引起石油工程技术人员的空前关注,目前在国内外开展的微生物采油先导性矿物试验已初见成效。利用微生物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技术(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简称MEOR)来开发我国丰富的资源,已成为生物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微生物采油就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氧化碳及有机溶剂等物质进行有效的驱油。微生物采油技术与其它采油技术相比,具有适应范围广、工艺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等特点,是目前开采油藏中剩余油和利用枯竭油藏最好的廉价方法,并且更符合环保要求。微生物采油技术起源于美国,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内外发展迅速的一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也是二十一世纪的一项高新生物技术。
其经历了:1930年~1965年的起步与探索,1965年~1980年的迅速发展,1980年~1990年的深入研究和矿场应用见效,1990年至今的现代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等四个阶段。现代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阶段主要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微生物采油上的应用阶段。美国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重组微生物菌体,构建基因工程菌,使微生物菌种具有较高的性能,大大促进和发展了生物技术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采油微生物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水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采油机理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DNA芯片技术等是研究微生物群落新颖的分子生物学工具。一1PCR与DNA芯片技术结合,可以对微生物采油菌种的油藏适应性、地下运移能力、增殖和增采能力进行准确可靠的认证,可以对油田地层中存在的微生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并以此对具有微生物采油作用的菌加以利用,对有害菌进行有效防治,进而研究微生物的驱油增产机理,为调整各项技术工艺,优化方案设计和把握实验进程提供可靠依据。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真正成功或突破的关键在于“超级菌”的组建,因此,构建目的基因,培养较强竞争力的基因工程菌(Gene Engineering Microbe,简称GEM)是现代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基因工程,可针对性地培养有利菌株,拓宽微生物采油的菌种资源。
3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① 微生物氧化烃类生产有机酸
微生物氧化烃类生产有机酸主要有二羧酸和一元酸。二羧酸主要有已二酸和癸二酸。一元酸主要有柠檬酸、琥珀酸。此外烷烃经氧化还可生产谷氨酸、富马酸、水杨酸等。
a. 酶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大部分以40%~50%的水溶液销售,低温下会析出胺的结晶。常规生产丙烯酰胺有硫酸水和法和铜催化水和法两种,前者工艺过程复杂,后者因反应中会生成加成反应而含有少量加成反应物。用酶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酰胺,是将丙烯腈、原料水与固定化生物催化剂一起进行水和反应,反应后分离出废生物催化剂。得到产品丙烯酰胺。酶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酰胺,产品纯度高,选择性好,丙烯腈转化率达99.9%以上。
70年代,日本日东化学公司使用Rhodococ—cus SP.N一774生物酶,经十年努力,成功开发了最初的生物催化生产丙烯酰胺的工艺,80年代中期建成规模为400t/a的工业化装置。其后日本京都大学发现了代号为B一23、J一1的生物酶并对工艺加以改进。90年代初,日本使用生物酶生产丙烯酰胺的能力已上升到1.5万t/a。
b. 烃类发酵生产二元羧酸
中长链二元羧酸是合成纤维、工程塑料、涂料、高档油等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通常是通过化学方法制取。以石油馏分为原料发酵生产二元羧酸的研究已有近40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矿业生物科学研究院(简称日本矿业)以正构石蜡为原料,微生物发酵氧化代替尿素加成法,生产相同链长的二元羧酸,80年代工业化,在世界上首先建成了150t/a的长链二元羧酸生产发酵装置。90年代初由发酵法生产的十三碳二元酸(“巴西羧酸”),规模已达200t/a,终止了传统的由菜籽油、蓖麻油裂解合成的历史,是石油发酵在石油化工领域工业化最早的例子L2j。日本矿业选用Candida trpicalis 1098酵母菌生产二元羧酸,日本三井石化公司则用拟球酵母Torutopsis生产长链二元羧酸。研究表明,酵母菌、细菌、丝状真菌都有不同程度氧化正构烷烃生成二元羧酸的能力,而假丝酵母、毕赤式酵母尤其是正构烷烃发酵生产二元羧酸的高产微生物。据报导l31,我国郑州大学等单位承担的“九五”国产科技攻关计划“十二碳二元酸合成尼龙1212工业生产试验研究”,最近已通过鉴定。该研究合成的长链高性能工程塑料尼龙1212所用原料,即是以石油轻蜡发酵生产的十二碳二元酸,这充分显示了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成功应用。
②在其它石油化工方面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其它石油化工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由烯烃类制备环氧乙烷和环氧氧丙烷,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加氧酶在石油化工的开发利用,柴油生物脱硫研究与开发,石油微生物的脱氮的研究,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1,3——丙二酸等。
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正逐步扩大到石油和石油化工行业,以更加有效的、经济的生物化学过程代替传统的化工过程。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将为石油化工技术注入新的活力,新的生物石油化工技术必将兴起。
参考文献
① 黄惠娟.李潇. 生物石油技术研究应用[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35(7)
② 金花. 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期刊论文]-石油化工2003,32(5)
③ 黄永红.宋考平.薛建华.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大庆
【关键词】化工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4-01
1.现状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个老牌的专业,长久以来为行业输送着新鲜血液,促进着经济的长足进步。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挂靠化工专业的热门方向此起彼伏诞生,专业师资的整体能力跟不上等等原因,使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异常迫切。高校要抓住机遇,善于利用地方资源,促进专业办学特色, 提升人才综合能力, 提振专业的就业水平与竞争力。因此高校培养既有专业理论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
因此,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尤显突出。我校于2010年着手修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新培养方案于2011届开始实施。
2.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2.1 培养目标明确,突出专业特点,体现专业应用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知识,能在石油化工、煤化工、化工工艺、工业催化、能源、医药和环保等部门从事生产、服务、研发以及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执行宽专业,厚基础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化工领域工艺设计与设备设计、模拟优化方法、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通过专业实习等途径,紧密联系石油化工、煤化工的生产实际,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的初步能力”。
我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两个方向,即石油化工方向和煤化工方向。我校地处辽宁化工城,素有“煤都”之称,既有石油化工的研发和生产优势,又有煤化工的产业与科研依托,发挥优势,凝练特色,致力于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强大的优势。
2.2注重培养规格,强化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首先,强调德、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
其次,强调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属于工具型能力,会广泛应用于将来的工作和学习。
重点强调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在专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领域内工艺与设备的基本设计能力;了解专业学科前沿,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理解、运用和掌握的初步能力。
再次,强调了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3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基础教学,培养通才,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首先,新培养方案提高了原来要求的规定修满教学学分,其中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
学校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一致性,后两年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
其次,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强化了四大化学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同时整合了两个培养方向在《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专业外语》、《仪器分析与实验》、《电工学》等课程的一致性,体现了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的特点,增强了人才强大的理论基础。
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既要突出两个方向的特色专业,又要体现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扬己之长,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特色,满足化工不同行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将两个专业方向的部分特色课程交叉选修。如:石油加工方向选修《煤化工基础》、《洁净煤技术》,煤化工方向选修《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基础》,使所有的学生,既懂得了本专业的知识,也跨入了另一个相邻领域,扩展了知识面,也强化了就业优势。
2.4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锻炼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化工人才
新培养方案中,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实习之外,引入了仿真教学,综合实验和综合能力素质训练,强化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我们学校先后与地方6个化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实习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去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习,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到企业委托实践,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胆创新,允许学生参与教师或者企业的科研课题,发散思维,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实践”、“科技小论文大赛”“资格认证”、各种论文和实验等大赛、以及参与各种培训及调查报告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仿真教学环节,学校引入了化工仿真实训软件,提供计算机房,使学生足不出户,在计算机上就可以模拟实际化工工艺路线与实际化工装置,自己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处理问题相结合,既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应用了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动脑和动手能力。
在专业实验环节,既体现两个专业方向的共性,也强化了专业方向的特色。比如;石油化工方向学生开设化学工艺学专业实验与石油加工专业实验,而煤化工方向学生开设煤化工专业实验的同时,也进行石油加工实验,这样既淡化了专业方向性,强化了大化工的概念,也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备了竞争力。
3.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新培养方案从2011届开始实施至今,效果明显。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学生对学习的课程感兴趣程度增强,理论课学分普遍提高,受学业警示率明显下降。
学生在假期的实践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其就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学报;创新创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1-03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1]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是高等学校学报的职责所在。
为了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启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促进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和创业发展能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辽石化大)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为了大力推进高校“育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辽石化大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
那么,高校学报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尝试。
一、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不管是校级项目还是省级项目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创新创业项目总数量也逐年增多。
二、 《学报》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职责所在。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兴则学报兴,高校强则学报强。因此,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是高校学报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报》从2014年开始接收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从中选择优秀论文刊发在《学报》的相关栏目。《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年增多;有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而且包括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所刊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涉及多个栏目。《学报》虽然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学报》的主编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对大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顾名思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不是很多,对实验数据及资料进行总结并在各级期刊上的也很少。因此,在校大学生因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不熟悉科技论文的撰写规范,写作水平比较低,很难在各级专业期刊。如果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不仅其劳动成果不能得到肯定,不能引起本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且他们也不能继续投入新的研究课题当中。《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可以说深化、延伸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体的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2,3]
(二)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提高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对高校学报而言,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是一个庞大的作者群,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在高校学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开始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后,部分大学生成为高校学报的作者。但是,与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相比,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质量较差,如果不进行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编辑加工,则无法达到可刊发的水平。《学报》编辑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在内的论文写作知识的培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这样不仅使学生论文达到刊发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三)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助一臂之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一个学术窗口,随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的增多,高校需要学报这个学术窗口,需要通过学报宣传高校的科研成果,让社会了解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虽然《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所刊载论文内容涉及内容多,包括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物理、数学等方面,不仅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有应用研究相关的内容。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不仅宣传了辽石化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而且提高了此课题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三、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只能说是迈出了万里的第一步,如果满足于现状,不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途径,那么只能是原地踏步,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一)依托相关高校,吸收优秀稿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报》刊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辽石化大的大学生,而若要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刊载的论文就不能局限于本校,应与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所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高、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大的高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地邀约优秀论文,这样才能保证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二)通过各种平台宣传《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其影响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窗口,高校可以借助学报这个窗口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与其他高校及社会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使这些成果以学校的名义留存于世。[4]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微博、微信对信息传播特别是媒体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5],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外界传播项目内容,针对项目内容与外界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学报》的关注度,争取政策上的扶持,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高校的科研政策是一个指挥棒,高校学报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政策上的扶持。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提高高校的排名,鼓励教师及科研人员在SCI、EI收录期刊及CSCD期刊上,从科研政策上给予扶持,而这种政策上的倾斜,对学报的打击却可以说是致命的,几乎断了优质校内稿件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报学术质量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报》应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服务,提升《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让高校领导及教师认识到《学报》存在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这样才能引起高校领导层的注意,争取到科研政策上的扶持,进而吸引优质的校内稿,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四、结语
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学报应充分发挥“窗口”的作用,积极传播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通过学报这个平台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及学报的办刊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教备厅[1998]3号,1998.
[2] 陈淑娴.高校学报的作用分析及科学定位[J].编辑学报,2006(2):134-135.
[3] 李晓文,张立元,时铁国.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探究[J].编辑学报,2002(4):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