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新课改中努力建构“五位一体”高效课堂
构建简约课堂追求有效教学
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反馈与高效课堂
实现英语教学质量和新课改理念双赢的策略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下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新课改中农村中学如何通过化学课实现素质教育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钻研教材的角度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纰漏例析和修订建议
“探究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与实践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
浅谈初中英语课的几种导入方式
优化作业设计巧妙诱思导学——对小学高年级英语作业的几点尝试
山东将限制中小学校超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学校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浅见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中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索
试论德国“柏林教学论模式”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启示
试谈对“课程定义”的解读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做到“五个关注”
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高中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起点——课程标准细化解读
湖北省将创建首批260所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教育因素探析
适度改变练出精彩——苏教版新教材习题改编例谈
天津“空中课堂”覆盖全市高中
《望岳》教学设计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导入
创设有效情境激活课堂教学
用心引导激发兴趣——歌曲《洗手绢》教学设计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
敲好课堂的第一锤——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设计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迈进新生活——“高一新生应如何交往”教学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探微
英语情景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流程设计
第一届全国作文教学研讨会征稿启事
从理念到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之深度解读
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辩——基于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标准(实验稿)》的解读
倡导绿色语文提高学生素养
“三无”语文课误读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下达成数学情感教育目标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综合化”初探
新课程文化哲学与自主学习关系探讨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业支持的策略思考
教科书内容的时代偏向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篇目“舍”与“取”的背后
试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化利益——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为样本
五套新教材探究性实验的比较分析——“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体现
《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践行新课程理念——川教版《》一课的教学设计
飞向心驰神往的课堂——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与互动生成
基于“框架”的物理问题设计
浅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英国PGCE课程的社会背景
(一)大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传统。
1888年克罗斯委员会报告,建议创建附属于大学或者大学学院的非教会性质的走读制师资培训学院(Day-Training College,又叫走读制培训学院),以满足国民对师资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两年后,有八所学院通过申请并成立了走读制培训学院,开始了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历史。1911年后,大学教育系开始为学生开设4年制课程,前三年用于获得学位的学习,第四年进行教育专业培训。中学教师必须在大学接受完学术性培训并结业后进入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再学习一年教育专业课程。1972年2月的《詹姆士报告》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教育三段论(第一阶段:普通高等教育;第二阶段:教育专业训练;第三阶段:在职进修),也为这种教师培养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兴起。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日的教师》两个报告,提出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改革方向,此后在西方教育领域里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师专业化运动。报告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应充分重视并突出教师工作的情境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培训课程中,如何有效提高实习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怎样使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等问题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逐渐发展了PGCE课程的“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培养特点。
(三)民众对教师教育质量的质疑。
与此同时,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英国蒙受巨大损失,国际地位下降,经济发展困难,会发展陷入困境,教育成为社会发展问题的“替罪羊”。人们认为“如果学校使经济部门失望,那就必定是学校的教师不够好,因而该负责任的必须是培训教师的人。”1981年和1987年皇家督学对新任合格教师所做的两次全国性调查表明:“课程太偏重于理论学习,同时又太缺少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方面的内容,影响了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8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教育改革,以解决教师教育暴露出的问题,PGCE课程也正是在《合格教师资格标准》诞生后逐渐走上改革和完善的道路。
二、作为课程培养标准的英国《合格教师资格标准》
合格教师资格标准是一系列措辞清楚、目标明确的可量化指标。PGCE课程是获取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合格教师资格”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取得合法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作为英国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形式,学生完成PGCE课程也被认为是完成了教师职前教育项目之一。在这个背景下,PGCE课程把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作为培养标准和目标,完成PGCE课程的学生都必须满足其所列出的专业素养(Professional Attributes)、专业知识与理解(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以及专业技能(Professional Skills)三个方面的相应标准。
三、基于专业和实践的中级PGCE课程
中级PGCE课程的招生对象是准备执教11-16岁中学生的实习教师,中学课程难度相比小学阶段有所增加,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而且对实习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下文以伦敦大学Glodsmiths学院2010-2011学年中级PGCE课程为例,详细介绍该课程的相关内容。
(一)开设专业和入学要求。
Glodsmiths学院2010-2011学年中级PGCE课程开设包括设计与科技、物理、生物、化学、普通科学等一共14门专业学科。报名中级PGCE课程的学生要求在英国中学阶段教育普通水平(GCSE)考试的英语和数学两科取得C级及以上的成绩。如果没有参加过此类考试的学生(通常是留学生)可以参加大学内部组织的英语和数学考试,只要考试通过也被视为具有同等水平,但目前只有一次考试机会。由于中级PGCE课程以专业学科为基础,要求报名的学生首先获得英国大学某一专业学科(或相近学科)的学士学位,然后满足个别专业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区别设置的各自的入学要求,之后方能取得入学资格。
(二)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果。
以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为基础,中级PGCE课程也有自己的课程目标。开设该课程的大学对课程目标的设定都大同小异,一般都包含专业知识与理解、教学方法与策略、思维技巧、操作技巧等等。Glodsmiths学院PGCE课程又将课程的学习成果细分为“知识和理解”、“思维技巧”、“教学技巧”和“个人能力”四个维度。通过课程三个模块的学习,每个实习教师必须掌握与学习模块相对应的四个维度内的相关内容,部分内容见表1。
(三)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
Glodsmiths学院中级PGCE课程开始于9月份,于次年6月结束,共计36周(不包含假期)。课程包含三个模块,分别是专业研究(Subject Studies,SS)、专业课程(General Professional Studies,GPS)和学校实习(School Experience,SE)。
专业研究集中安排在课程的最初4周以及之后的每周五,共计37天。该模块学习主要采取在导师指导下自我研究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形式和材料,学生将为改进教学过程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在前3周的每周二至周四以及第一阶段学校实习后的两周,共计17天,主要形式是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探讨和教师有关的所有问题;学校实习是PGCE课程的重中之重,总共分为熟悉学校(2周),第一阶段实习(10周)和第二阶段实习(12周)三个部分,实习教师将到事先与有经验的老师一起工作,逐步熟知那些和教学工作相关的学校部门和全校性问题,然后亲临课堂为学生授课。在此期间,实习教师在获取大量的关于教学的一手资料的同时,将之前两个模块中习得的知识和理解应用于实践。
四、英国中级PGCE课程的特点
通过对英国伦敦大学Glodsmiths学院2010-2011学年中级PGCE课程设置的概述,可以对英国中级PGCE课程的特点做以下几点概括:
(一)课程培养目标系统全面。
作为取得“合格教师资格”的途径之一,中级PGCE课程以“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为培养标准,该文件从知识理解、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三个方面衡量毕业生的整体能力水平,是各个大学开设的PGCE课程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根据“合格教师资格”标准,Glodsmiths学院中级PGCE课程设置了更为系统和细化的课程培养目标,从知识和理解、思维技巧、教学技巧和个人能力四个方面表述学生学习目标,除了强化本专业学科所需的知识体系,还强调了对教育哲学和相关教育领域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注重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内容更加细化,相比较而言更具有操作性和评价性。
(二)基于专业学科的知识结构。
中级PGCE课程要求报名的学生要求已接受过非教育专业3年以上本科教育,且已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同时要求申请人选择的PGCE课程的主修科目应与其已获学位所学课程内容一致或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中学阶段国家课程较小学阶段在学科上更加细化,学业要求更加严格,要求教师在专业学科上有更加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对所教授学科的深入理解。以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中级PGCE课程还要求学生掌握教育部门的体系和结构,教育领域的相关法律文件和政策框架等等。重点在于构建一个以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为补充的知识结构体系,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级PGCE课程的重要特征。Glodsmiths学院中级PGCE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两个阶段的学校教学实习,共计22周,另有2周是用于熟悉学校的各个部门和教学现状。一方面,集中时间给予实习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同时在两个实习阶段的间歇期间,给予实习教师反思教学实践和改进教学工作的时间,更有利于个体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为实习教师尽可能多的提供近距离观察学校教学和教师工作的机会,使实习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有更加深切的体会,用恰当的理论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其专业技能。
20.从实习支教看《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胡朝丽
2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四级后续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张晴
22.谈医学英语词汇特点及习得策略李春慧
23.案例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探讨陈优良,李恒凯,徐昌荣
24.PBL结合SP教学法在乳腺外科见习中的应用赵虹,楼丽华
25.对专业运动员文化教学的探讨王孝杏
26.浅谈变声期的声乐训练方法谢俊平
27.对综合性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思考欧阳青梅
28.英文电影在高职高专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以电影《阿甘正传》为例唐丽丽
29.浅析高职语文教学邹宇华
30.项目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讨陈剑波,陈扬
31.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条件的实现陈丽娟
32.古诗词英译教学刍议顾正阳,施婷婷
33.高职院校日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乔羽,卢海英
34."健康第一"语境下关于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概念的思考练文
35.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数控专业课程改革实践肖军民,何佳兵
36.成人高校"面授"教学模式与"面授+网络"教学模式异同对比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孙蓓蓓
37.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李向明
38.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调查分析——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葛英
39.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自主性的相关研究时双双
40.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桂玉敏
41.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习模式探究孔祥艳,李波
42.实行全面评估,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唐健云
4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探析于讴,吴凤颖
44.浅谈高职院校班主任如何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工作饶春平,於学良,刘远嵘
45.美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经验及启示姜莹,张晓鹏
46.地方工科院校中"专升本"新生心理矛盾状态分析赵君
47.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封静
48.高校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特点分析凌蕴昭
49.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渗透力蔡中华
50.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科学发展观方法探讨王德侠,王国卫
51.谈地方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杨建华,周娟丽
52.武警部队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理论李珏
53.雷文校长与耶鲁大学郑薇
54.南非高等院校审核制度研究及启示——聚焦持续的质量发展,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胡月
55.美国法学教育中的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法体系车雷
56.高校社区辅导员管理模式对寄宿制学校的借鉴意义周汉鸣,高珊
57.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现状与变革康安峰
58.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夏彩亮,陈冬林
59.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研究司汉力
60.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的管理与创新牛鲁玉
61.从"假贫困生"现象看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于美亚
62.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及其途径温利平
63.以人为本,搞好图书馆的馆员管理张伟
64.高职"工学结合"指导路径分析霍瑞红HttP://
65.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促进专业健康发展周君芝
66.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胡香兰,杨晓鹏,赖南燕,方燕妮
67.对实施体育新课改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浅析吴文敏
68.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朱丽华,许立
69.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信息时代艺术设计人才素质要求探讨王春艳
70.探析高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构建要素魏玉成
71.搭建"基于优质软件及网络的英语实践教学平台"的构想及其实践戴辉,何凌,尚志强
“发现学习”是美国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所提倡的。他认为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出发,进一步自主探索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养成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新课改中我们一直都很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发现式学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认为发现学习就是解放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学习效率的最优化,同时批判接受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陈旧发霉的思想,毫无可取之处。但是“,发现学习”也相应的有其自身的不足点,就它的学习过程来说,它要求学习者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对一定基础知识的储备,同时,它也并不具备让所有的学科或是学习阶段都能适用的条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真正获取似乎并不应该简单的以何种学习模式作为条件,发现学习确是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我们又怎能说教师讲授式的学习抑或接受式的学习不够传达给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应有的技能呢?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所谓的机械性学习是说在学习过程当中并不进行自我的一种思考,而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此种学习既没有激发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一种求知欲,也没有提升智力水平,与此同时,发现学习也不会绝对等同于有意义学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或是不同的知识类型下,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小学阶段不可能任何知识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时候孩子相对来说,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自我理解能力也没有达到学习某些知识的要求,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掌握知识显然是不实际的,在此情况下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和片段化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探究应该双管齐下,互相配合,我们应该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课程的类型等的不同来具体规划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应该“一刀切”地认为发现学习或是接受学习抑或是某一种固定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最适合、最唯一之选。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1.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们经常把传统和落后结合起来,认为传统的必定就是落后的,就是应该摒弃的。其实任何教育的发展都不能也不可以抛开传统、拒绝传统,抛开传统的教育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现代教育也正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才发展和变革起来的,就像杨启亮先生在他的《困惑与抉择》书中所说的:“教学实践几乎从来也没有像教学理论所描述的那么乐观过,传统的伟大通常都会像一种无形的约束,以各种形态传承延续,既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特色’,也同样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痼疾’。”每个民族的传统都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革的一面,就拿学习方式来讲,我们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诵读法,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悟自得。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继承性,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有相对稳定性,即使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我们也不应该对传统的完全否定和彻底摒弃,而是应该持一种批判的继承和更高层次的综合等方式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传统与革新的融合也才能够体现出我们民族特有的或应有的教育特色。
2.教育体制的制约
如果就单教育问题谈教育问题,就像盲人摸象,如果就单改变学习方式来医治教育问题,就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变教学方式似乎可以改变教学的很多东西,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提倡,但是其关键作用的评价体系———升学考试如不作根本的改变,哪怕平时的“发展性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喊得再响亮,一遇到中考或高考,教学也都不敢自主了,学习也都不敢靠学生的发现了,都要紧紧围绕考试这一个唯一的目标行事,无论平时的评价如何重过程,如何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中考或高考的一张试卷照样可以堂而皇之地约束学生的自主。升学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教育的现实印证了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习惯等有密切、复杂的关系的,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意识形态,都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中发展的。教育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还是功利化的,学习就是为了谋得生存,其次才是自我提升及至精神层面的满足。
3.民族性格的不可忽略性
【关键词】专业认证;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工程人才的跨国流动,急需建立专业资格与学历教育互认体系。1989年生效的华盛顿协议使各国工程专业认证趋于等效,各国认证组织签订互认协议,相互承认专业点及其所授学历、学位。国内高校2014年提交专业认证申请362项,受理138项,进校考察111项,通过率80.4%。2015年受理数量增长至158项。工程教育认证的评判标准是专业培养的全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是部分“代表性成果”。专业认证强调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一种合格评估。社会需求是多样性的,培养工业界、企业界所需求的、多样性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就是进行专业认证的目的。专业认证主要遵从以下三个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首要服务对象(Students-centered);以产出导向(目标导向)为教育取向(Outcome-based);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1]教学的目标应当围绕学生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而设计;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为判断师资与其它支撑条件的原则;将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定为评价的焦点,由毕业要求的达成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被认证专业必须通过举证证明可以期望每个合格毕业生达成目标要求;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必须对日常教学活动起到导向作用,并有利于每个承担教学任务的人明确责任;对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必须分解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跟踪与进程式评估。
二、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工程制图》是理工类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读图和绘制机械图的能力。作为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对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都有重要的作用。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掌握并应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来表达物体。(2)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3)培养空间想象、构思和造型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培养具有熟练绘图与读图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空间到平面、平面到立体思维模式,有一定构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该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是否能够胜任以后本专业的工作。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首要服务对象
(Students-centered)基于专业认证的要求,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反向设计,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它是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毕业要求(或称毕业生能力)是对学生毕业时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学生达到目标需要学什么。以材料专业为例,本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掌握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分析简单机电装备的工作原理,并对简单故障进行分析判断;第二,具备运用合适的绘图软件正确表达机械部件、设备结构的能力。针对该指标点,我们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第一,掌握工程制图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第二,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查阅机械设计手册中的有关内容。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运用CAD软件绘制工程图样。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的方法解决相关专业复杂工业设计制图的能力。[2]
2、以产出导向(目标导向)为教育取向(Outcome-based)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过去我们的教育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好,而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如何学好。形成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流程:由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和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来决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而决定指标点的设定。根据指标点修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由教学评价来反映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我们需要重构培养方案,也就是优化知识结构,即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大学阶段的教学方式不能等同于中学阶段,专业教育不能等同于基础教育。我们不能只见大树不见森林,要让学生懂得学什么,为什么,干什么。不能教的糊涂,学的糊涂。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由通识教育课到学科基础课,再到专业基础课,最后到专业课程,我们要建立有效地横向及纵向发展思路。改革课堂教学,由知识课堂转变为能力课堂,灌输课堂转变为对话课堂,封闭课堂转变为开放课堂,共性培养转为因材施教,终结评价转为发展评价。
3、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
针对专业认证的要求,为了实现持续改进,将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进。改进的基础就是常态性的评估与评价,对每一个常规教学活动都进行评估。持续改进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在此过程中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而且持续改进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表现来体现的。我们对课程定期做出适当的记录,以便评估学生能力的取得程度:定期对试卷的题目难度、题目数量、规范性和试题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与记录;对考试成绩以及试卷中所有试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指标点的掌握情况,评估学生能力取得的程度。评估的结果被系统地加入项目持续改进中:将上一届学生对知识点、指标点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在下一届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改进,依次针对近年来的组合体尺寸标注和标准件的画法等知识点进行了加强巩固,重点加入到下一届学生的教学与实践训练中。充分利用其他可用的协助持续改进的资源:主要通过平时的作业,绘图训练,绘图软件的上机练习等方式,加强对学生掌握知识点、指标点薄弱环节的训练,以保证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三、面向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
1、研究不同专业类别的应用和发展,确定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针对陕西科技大学的专业类别,将工程制图课程划分为3大专业类别:化工材料类、电气类和工程管理类。研究不同专业类别工程图学方面的应用和发展,确定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对于电气类专业,在讲机件的表达方法时,可结合芯片实物引导学生分析其表达方法、绘制相应图样。对于计算机专业,在讲计算机绘图的镜像和移动等内容时,可以适当加入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不同专业讲授各自专业的图学标准
调研和确定各类专业工程图学方面的“三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改变传统教学环节中只强调机械行业“三化”标准的缺点,针对不同专业讲授各自专业的图学标准。
3、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绘图软件的学习
改变传统计算机绘图只讲授AutoCAD的现状,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绘图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和应用专业绘图软件。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15.15.
1.来自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笔者对山东某师范类专科学前教育双语专业一年级约2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52份。问卷建立在Hutchinson&Water的模型基础上,包含四部分:当前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低到高五个等级);学生对该专业英语课程的需求与评价;学生对英语课堂学习内容的期望;学生对ESP课程的了解和期望。其中,学生被问及自己当前的英语水平时,认为英语水平是初级(偏低)的,约占12%,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是初级(偏高),占37%,中级(偏低)占29%。
2.来自用人单位的调查和访谈结果为了体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对学前双语教师的期望和需求,笔者对12家双语幼儿园进行调查问卷,另外还有18份电子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英语专业知识的需求和职业技能需求两部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88.9%的用人单位要求加强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法;65.6%的用人单位要求加强英语口语训练;35.3%的用人单位要求加强英语语音课;44.4%的用人单位要求加强美术和音乐的课程培养。这一调查结果为合理设置学前教育双语专业英语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研究结果及讨论
调查结果引起我们对EGP英语教学的反思,针对英语课堂教学内容,86%的学生认为内容趣味性差、实用性不强。201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幼儿园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幼儿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应包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丰富多彩的词汇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需求分析和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定位分析,更加明确了师范类双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双语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应把EGP和ESP相结合,形成两者有机结合的模式,基于调查结果和研究讨论,笔者对学前教育双语专业的ESP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ESP课程设计要夯实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又要结合学前双语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加强学习者英语职业技能的培养
2.在教学内容方面,注意英语学习与学前专业、幼儿双语教师的职业及实践教学相联系,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3.对于教学方法的启示学前教育双语专业英语教学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幼儿英语教师,因此在ESP教学中应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特殊需求。
4.需要加强ESP师资培训ESP课程的开设需要专业的ESP教师,这就需要EGP老师转变角色,因此组织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参加ESP师资培训班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我国创客教育迅速发展,其核心理念与实践方式对教师培养提供了新视角。借鉴创客教育培养创造力和技术能力的理念,高等师范院校可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三方面优化职前物理教师教育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培养职前教师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技术水平三方面。相关教学策略包括鼓励师范生进行中学物理课程创新教学设计,组织多学科、多院系合作设计综合课程,鼓励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分享交流。评价方式提倡多元化评价,不拘泥于成绩评价。
关键词
创客教育;职前教师;课程设计
创客行动倡导将身边材料与各类技术相结合进行创造,如3D打印机等。在创客行动的影响下,教育工作者也逐渐认识到创客理念的价值,并将其与教育相结合,创客教育应运而生。2012年,美国《Make》杂志创始人多尔蒂(D.Dougherty)发起创客教育运动,其目的是让全美所有青少年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字等领域发展自信、创造力和兴趣,让每一个青少年成为创客。[1]创客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体验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在创造过程中,技术知识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创客教育注重“学”与“用”的结合,强调创造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这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启发。当前,职前教师教育仍以传统方式授课教学,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以高校师范生为例,他们在高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为进入教师岗位做准备。但是,部分高校师范生的教学素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学习后他们仍不能将“学”与“用”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创客教育的兴起为我们变革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笔者基于创客教育理念分析职前教师教育现状,并对如何优化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提出一些建议。
一、职前物理教师知识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优秀教师为目的,为大学生提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院校。高等院校与中小学在创客教育上的重要区别在于:中小学的创客教育更偏重让学生体验创造过程,高校的创客教育还常常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能力发展相关。[2]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多为中小学教师。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学一线的主力军,其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为了进一步了解职前教师专业水平现状,本文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
(一)选取调查对象
本文以高等师范院校中的本科师范生为职前教师研究对象。为深入了解职前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现状,本次调研以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2013级师范生为调查对象,以职前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为切入点,设计了职前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现状调查问卷。
(二)设计调查问卷
为了解职前教师对从事教育活动所需知识的掌握现状,笔者依据舒尔曼(L.S.Shulman)教师知识观和教师技术素养组成为基础,设计了职前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现状调查问卷。1986年,舒尔曼指出,教师的知识应该包括“学科内容的知识、一般教学方法知识、课程的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的知识、教育情景的知识和教育目的、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3]结合本科师范生的现状,笔者将教师知识分为学科教学知识、教育情景知识和教育技术知识三类。学科教学知识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教学定位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策略知识、评价方法知识以及有关学生学习的知识。[4]教育情景知识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学生背景知识、教师背景知识、教学环境知识和师生关系知识。技术素养主要是指理解技术、选择技术、管理技术和使用技术的能力,各类技术素养都应该包含这四个方面。[5]从技术素养的构成来看,理解技术是指对教育技术的理解程度,即对其价值的认识;选择技术主要是指对不同技术的学习和创新;管理技术是指对技术融合的能力;使用技术是指技术的应用情况。教育技术知识也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技术认识、技术学习、技术应用以及技术整合。每一维度下分别设有三级指标。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数量为92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达到94.6%。借助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问卷,量表信度为0.953,表明此次问卷调查具有较高信度。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各维度的三级指标进行分析。学科教学知识在教师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在学科教学知识中,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前后知识联系的掌握比较重要,而思维方式得分最低,表明职前教师对思维方式的价值认识不足。教育情景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涉及教学的人与物的了解程度。被调查者认为,学生个人情况、教师教学水平以及班级文化是将来入职后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被调查者对“家庭情况”“教室环境”“生生关系”的关注度不高。由此可见,职前教师教育应该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对学生家庭情况、教室环境以及生生关系的关注度。随着互联网发展,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学也越来越需要技术支持。这就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要求。为深入了解职前教师的技术水平,本问卷的一级指标中设有教育技术知识,对本科师范生的技术水平进行了相关调查。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教育技术对他们将来的教学十分有帮助。由此看出,职前教师十分重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调查表明,目前职前教师对教学软件掌握情况比较好,而对网络技术以及网络云资源掌握不足,且技术整合能力偏弱,需要进一步提升。综上所述,职前教师教育需要对师范生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培养;第一,加强对师范生思维方式的训练;第二,增强师范生对学生家庭情况、教室环境以及生生关系的关注;第三,提升师范生技术素养以及技术水平。据此,本文拟依据创客教育理念来阐释如何优化职前物理教师教育课程。
二、职前物理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创新
创客教育注重培养创造能力和技术能力,这为职前教师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首先,培养创造力是转换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培养师范生创造力可以使其更灵活地开展教学和应对教学问题。其次,创客教育提倡多方合作,包括家校合作、教师合作、师生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方合作理念同样是教学所必需的。优质的教学不是教师单独教学的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家庭、同学、学校共同协作的过程。最后,创客教育倡导培养技术能力、提高技术素养,这与培养职前教师的技术能力不谋而合。由此可见,依托创客教育理念,可进一步优化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下文将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三方面,探讨如何创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
(一)教学目标创新
创客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物理计算平台和3D打印技术等前沿数字技术,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动手创造人工制品,在探究所生活的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面向真实需求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方法,培养和提升创意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STEM素养。[6]据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培养和提升职前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第二,强调跨学科综合理念,培养职前教师的合作意识;第三,以各种教学平台为中介,训练职前教师的综合技术水平。
(二)教学策略创新
根据上述三方面的职前教师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可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物理师范生学习教育教学知识课程的载体主要是“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因此,笔者以“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例,来分析教学策略的创新。
1.鼓励师范生进行中学物理课程的创新教学设计
培养创造力是创客教育的价值所在。传统的课本教学方式在职前教师教学思想中根深蒂固,转变这种思想是当前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以及教育教学水平。抛开知识点教学,鼓励师范生自主设计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拓宽其教学思路,进而产生更多创新教学想法。
2.组织多学科、多院系师范生合作设计综合课程
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都着力推进学科综合化,以消除学科间的壁垒。创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仍然是基于学科单独培养。这种分科培养方式使得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学科综合化意识更加淡漠。因此,培养师范生学科综合意识以及多方合作观念十分重要。在“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多个学科院系开展合作教学,让多个学科的师范生共同合作设计综合课程。在此过程中,师范生可逐渐提高自身的合作创新意识及对多方合作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合作,师范生会逐渐意识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教室环境以及生生关系等知识的重要性。
3.鼓励师范生借助云平台录制、分享优秀微课
在高校中,师范生每个人都有手机设备。因此,在“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手机设备,利用微信平台、H5微场景、手机APP等方式进行相关课程的辅助教学。师范生可以将设计的课程录制、上传到云平台,与大家分享;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交流互动,让更多人对微课提出评价或意见。
(三)教学评价创新
创客教育强调采用聚焦创客成果和创客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方法。[6]教师教育评价也要适应时代潮流,走向多元化。以“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例,可以依托微信公众平台,搭建课程公共分享互动平台,鼓励职前教师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多媒体作品,借助公众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作品设计理念的交流分享;还可以借助微信朋友圈将优秀作品推广给更多的人,建立一个多维交流平台。
作者:彭聪 王晶莹 公丽云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
参考文献:
[1]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3):8-13.
[2]郑燕林.美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路径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5(3):21-29.
[3]朱晓民,张德斌.近二十年来教师知识结构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6-140.
[4]潘尧.中学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关键字:初等教育艺术素养课程改革
在我国,初等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人一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我国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工程。在我们最初接受教育过程中,最开始有自己想法的融入在小学教育阶段,因此这对于小学教育属于一种考验。我国的小学教育,最主要的是较好地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初等教育中,艺术素养课程基本上很难得到教师跟家长的关注,除非是专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机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初等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就艺术教育为研究内容,为提高初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从初等教育的艺术素养课程进行改革入手,在改革的过程中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
一、初等教育专业下艺术素养课程的现状
在我国最开始的基本课程是有关于艺术素养的课程,可是到现如今很多小学教育中的艺术素养下的课程普遍没有得到我国教育的关注,因此这对学初等教育专业下学艺术素养课程的学生是一门考验。目前在我们地区的小学教育中,基本没有专门的美术课教师,大多是不分文化类和艺术类的一个教师兼任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由于经济的限制,武陵山地区的中小学的美术设备相对较差,农村家庭的学生拥有完整的美术器材的人数很少,甚至可能一个班的学生没有一套完全的美术器材。当前很多学生脑中基本没有“艺术素养”这一概念,比如在武陵山区的美术课程中,常见的教学模式要么是让学生自己随便画画,要么叫学生去模仿别人是如何画画的,或教教简笔画,甚至有的是用来上语文、数学这些所谓的正课,做这些正课科目的习题。虽然国家的教材中有美术课本,可是很多学校都没有真正开设这堂课给学生,一是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的器材设备,二是在我国升学机制的影响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艺术类的课程,缺乏“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意识,三是有的学校的确缺乏师资力量开这门课程,因此,美术课大多会被别的课所取代,部分学校的美术课堂也只是会講一些理论课和简单的一些图画内容。多种因素综合导致即使聘有专业的美术教师仍然无法有效地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
二、艺术素养课程改革研究———以美术课为例
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必须要对他们进行一个系统的训练,必须要将他们审美的方面作为切入点,因为一个人若不懂什么叫审美,那么对美的认知真的没有什么感觉,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颜色搭配是提高审美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要偏重于颜色搭配,进而提高学生后期的构图能力。
(一)在课程开发上要强调通识性和实践能力的融合
在艺术素养这门课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将通识能力进行有效的融合。在课程的改革上必须注重艺术素养和个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且在新课程的开发上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在学生学习艺术素养课程中,学美术课程的学生,学校应该要搭建一个小学合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们在合作学校中教学生这门课程,并且利用合作中来共同建立美术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标准[2]。
(二)在实践活动中要提高创新能力
学艺术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的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就是增强他们对颜色的认知。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的基础上要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小学教学中去。为了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进行美术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对之前的课程方式实施改革,真正意义上实施和运用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重点安排关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黑板报设计和手抄报操作少一些理论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实践操作,通过这些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
三、艺术素养课程的研究———以美术课为例
(一)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素养课程中,要想打破之前的常规思维能力,就要打破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之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之前枯燥的理论知识方法。所以案例教学法就是打破这一教学方法,以生动的案例来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和灵活的掌握知识[3]。
(二)活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的存在,无论是在学生的生活中还是课堂中,都是存在着美,因此这要我们学生具有发现美的能力。所以要想提高这一能力,我们教师必须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做基础,通过活动让学生们提高对美的发现能力和对美术的认知能力,也让他们爱上美术这门艺术课程。
四、结束语
艺术素养课程教学作为学生艺术的课程,是一门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的课程,它的主要课程设置必须要符合我们当今时代下的科学性和综合性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有助于初等教育专业的科学发展,提高现在初等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才可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在当前阶段,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具有普及性以及通识性,这也是有效提升师范类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长胜.教学基本要求设计研究———以初等教育(美术)方向中国美术史课程为例[J].戏剧之家,2016(6):205-205.
[2]黄耿东.有效教学案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以美术课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6):28-31.
1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2007年版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设置由5个模块组成: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和毕业实习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由拓展模块1(基础课程)、拓展模块2(社科人文课程)、拓展模块3(专业相关课程)3种类型课程组成;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596学时,其中基础课程模块为900学时、专业课程模块为918学时、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108学时、选修课程模块为270学时、毕业实习模块为1400学时。
1.2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体系庞大,特色不足张军荣研究发现我国的2007版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学时偏多,设置科目仍偏离职业教育特色,特色专科护理开设过少。谭耀华认为现行中职护理课程体系异常庞大,秉承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3段式课程设置方式,学生不仅要继续补偿初中数、理、化、计算机的不足,还要在语文、英语、政治、人文修养、法律、礼仪与人际沟通方面有所提升,而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只是大专、本科的缩略版,内容多而不精,体现不出中职的优势和特色,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基础薄弱,容易对学习感到失望,造成厌学,甚至流失。
1.2.2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与岗位需求脱节陈芬研究显示课程设置方面缺乏中职护理专业特点,医学基础知识偏深、偏难,实用性不强,过于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医学临床知识偏重于医疗,护理实践和护理社会人文课程涉猎较少,使护生缺乏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就业适应能力及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另外,课程门类也过多,超出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李劲峰等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有: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完整性,理论知识偏难,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困难;课程多、学时有限,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达不到岗位要求,专业定位不切合社会实际。黄刚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与护理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刘彦研究显示中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模式还是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传统的授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学生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2.3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李晨曦等研究显示课程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明显、缺乏衔接,以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候,往往无法体会前面知识的铺垫性;其次,由于学制较短,既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仅有的两年学习时间显得捉襟见肘;再次,人文类课程开设偏少,忽视了护理人才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忽视病人心理需求;课程内容相对落后于临床,知识的应用性不强;课程难度大,缺乏吸引力。李淑芬认为目前的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2中职护理课程设置改进原则
2.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黄岩等认为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要以社会专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遵循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
2.2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方勤等提出应根据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调整课程设置,除应具备护理专业必需知识外,增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社会需求的、有利于就业的专门课程,合理安排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专门课课时比例,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2.3发挥职教优势,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增强职业发展竞争力
何君芳提出必须根据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来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增强职业发展竞争力,尤其是护理专业技能形成的实践环节,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
3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进策略
3.1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增减
谭耀华等提出中职护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体现出职教特色,对基础文化课应进行适当地删减,特别是减少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增加专业文化课,如护士人文修养、护理法律教育、护士礼仪与人际沟通等内容,稳固扎实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宽基础”,为学生自行选择专业后进入高职学习打下专业理论基础,且要减少分科,缩减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技能培训应缩减项目,如删减给药、输液、插管等项目;强化基础照顾护理技术,如变换护理、床上翻身、口腔护理等,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符秀华等认为应适当删除或减少文化课,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课的时数,增加人文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学时,如护理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法学基础、预防医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概论、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精神病护理学、创业与就业指导、康复护理学等,将预防保健、康复等理念贯穿于护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还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品德操行训练、表达能力训练与职业技能训练的“三个不断线”。王俏认为课程设置应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判断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行为、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素质是从事护理职业的基本要素。杨敏英等提出应早期开展护理专业课程教育,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临床见习,增加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专科实训教学,增加计算机操作应用实训课教学。李晨曦等提出应增加人文类课程,塑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合理安排实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
3.2课程的整合
付杰提出变“学科本位”为“岗位能力本位”,建立模块课程体系“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即首先把岗位工作过程解析对应到行动领域,再把行动领域转换成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按照认知规律的要求,形成一个个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既可以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综合,也可以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综合,这就淡化了传统的学科分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张美琴提出按照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重组,构成不同需求的模块,强调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合并重组为人体学基础;将免疫学基础、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学合并重组为传染病护理;将基础护理学、护理概论合并重组为基本护理技术;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合并重组为临床护理,并将其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婴幼儿、儿童、成人和老年护理;把精神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合并为心理与精神护理。伍小飞提出建立符合现代护理职业要求的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将各分离的学科和课程融合为形态学课程模块(包含正常人体形态和异常人体形态);机能学课程模块(包含正常人体机能和异常人体机能);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以增加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内涵;以人的生命周期重组专业课程,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训专业技能时,要注重护理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及从单纯的技能培训改变为对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训,注重将人文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充分满足现代护理教育的要求。
3.3构建“12345”的课程体系范国正提出建设
“一个指导、二个要求、三个对口、四个面向、五个模块的“12345”课程体系,即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专业能力素质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为要求设置内容,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对口、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对口、实践技能与护理岗位对口,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4大岗位群的能力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新的五个模块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毕业实习课程模块);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3.4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与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