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绘画是心智教育的一部分
既然是美术老师那就先从绘画说起吧,斯宾塞先生在孩子心智成长的规律一章中谈到绘画,是否对所有孩子的心智培养都具有普遍作用?绘画仅仅是一门专门的技艺,还是也是儿童早期教育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争论和教育实验,这个问题已基本得到了答案,绘画,的确是智力教育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而且,由于绘画几乎完全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因此也是一个快乐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绘画的兴趣对孩子来说,会持续很长时间,不管他是否会在这方面去发展,鼓励和培养这种兴趣对孩子都是有益的。
二、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斯宾塞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做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对于知识的学习,斯宾塞谈到: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的发现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所以教育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都应该是快乐的,在如何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一章中,斯宾塞先生说起他做过的一个试验,带两群孩子来到河边,他告诉其中一群孩子:我一发出口令你们就跑到教堂那里去,那里正在举行婚礼,先跑到的有可能会得到小糖果。另一群孩子只告诉他们:你们要尽快跑到教堂那里,越快越好,谁落后我就会惩罚谁。随着一声口令,两群孩子都飞快地跑起来,要知道从河边到教堂不是一段很短的路程。结果呢,知道教堂在进行婚礼的孩子,先跑到的很多,而且到了以后,大多还很兴奋。而另一群孩子,有的掉队了,有的干脆跑了一半就停下来了。停下来的孩子多了,大家也就不怕惩罚了。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一群孩子在开始跑的时候,就把“跑到教堂”这件事当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因此跑起来就轻松得多,而另一群孩子则把“跑到教堂”这件事当做了一个命令,只是被动地去执行,尽管有惩罚的威胁,但仍然作用不大。
孩子的快乐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没有社会目的的,教育则是要引导孩子得到“有目的的快乐”。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应该先让孩子们快乐起来,然后再给出可行的目标。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三、教孩子懂得爱的情感
对于教育来说,爱的情感使教育中太尖锐的矛盾得到化解,也使孩子以更高的热情去实现教育的目标。斯宾塞先生在这里又说起了一个事例:
小斯宾塞10岁的时候,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很大雨,一个人捎信来说,我父亲病得很重,需要从德比买些药送去。这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我赶紧去买好药准备连夜送回乡下去。从德比到我父亲住的地方有20多英里,这时已没有马车,天又下着很大的雨。小斯宾塞一定要和我同去,他脸上紧张严肃的表情让我无法拒绝,于是我们很快上路了。
雨下得越来越大,风一阵又一阵的吹来,雨点密密地抽在我们脸上。不时还有闪电从夜空划过,把路面和四周的田野照得雪亮。小斯宾塞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时用另一只小手抹去顺着头发淌下的雨水,眼睛睁得大大的。路上坑坑洼洼,四周漆黑一片。我们手中的小马灯只能照到很小的一点路面。走了大约一半路程时,路边出现了一户人家,我也感到小斯宾塞已经太累了,于是建议我们在这里躲躲雨,歇上一会儿。但小斯宾塞却说“我们还是走吧,去晚了也许爷爷就不行了。”听到这话,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于是我们继续在风雨里赶路。当我和小斯宾塞最终把药送到时,小斯宾塞已经累得站不稳了。小斯宾塞醒来的第一句话就问“爷爷好了吗?”
我心里反复感叹:这就是爱的力量啊!
我明白,以后,小斯宾塞还会走很多的路,只要他有这种动力,再长、再黑的路他也不会害怕了。
斯宾塞 教育思想 校外教育
一、关于斯宾塞教育思想
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科学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在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1861年,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教育论》正式出版,该书是集合其最为重要的四篇教育论文,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和《体育》。在《教育论》中,他继承并发展了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庸俗进化论的社会政治思想,全面阐述了科学的教育思想。
1.斯宾塞《教育论》主要内容
(1)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斯宾塞将个人生物体的生存、繁衍与生活的安乐舒适概括为“保全自己的活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活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共五种活动,以此建立了科学课程体系,并总结性回答了“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论点。
(2)在《智育》中,根据对人类心理发展规律,提出“快乐教育”思想,建立四条基本教育原则和四种学习方法,即循序渐进原则、自我教育原则、自然教育原则、快乐学习原则,归纳法、实物教学法、观察法、实验法。这些原则和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使整个教学成为一种“愉快的教育过程”,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及过程提出了科学性、艺术性的要求。
(3)在《德育》中,斯宾塞借鉴了卢梭的思想,提出了“用当时或者日后的整个结果是否有益来判别当时行为是否良好的‘自然后果法’”,以此判别正确与错误行为,最终达到一个能够自治的人。
(4)在《体育》中,斯宾塞依据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提出了科学的体育原则和实现方法,从而使幼儿园和学校的生活制度符合了近代科学上确认的真理。
2.斯宾塞教育思想对当前校外科技教育的价值
斯宾塞《教育论》中的科学教育思想则反映了近代科学教育的趋势,他强调建立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自我教育,主张教学过程应当适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并使整个过程充满“温馨”和“快乐”。
校外科技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侧重对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余时间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关注青少年在科技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发展,这些教育目标与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有相同的观点。
因此,借鉴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精髓对发展当前校外科技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价值。
二、在我区校外科技教育中实施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原因
1.我区校外科技教育新一轮发展的需要
“科技教育以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深化科技活动内涵为指导……培育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这是校外科技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索我区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我尝试在信息科技教育中实践斯宾塞的教育理论,以更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来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斯宾塞《教育论》的《智育》中所提及的归纳法、实物教学法、观察法和实验法,这四种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2.学科发展的需要
信息科技学科比较受学生的喜爱,这门学科最能直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因此要保持学科活力,就必须总体规划课程体系,使体系中的课程能够相互支持,并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这样就能使学生相对稳定地在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参加学习,课程内容也会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斯宾塞《教育论》中提出的构建一个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教育课程体系,为此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外信息科技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补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不再受学校学科教学内容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发展,通过培训、参加科普活动、竞赛等方法,逐步成为这一领域中学有专长的学生。斯宾塞在《教育论》中,集中探究了儿童的心智发展规律,这为校外科技教育开展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教育过程,指明了发展方向。
4.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作为研究者,经常要进行教学反思,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自身的专业素养。这个过程既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又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逐步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斯宾塞《教育论》中所阐述的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斯宾塞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校外信息科技教育的尝试
校外信息科技学科是校外科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有学校信息科技学科的特性,又有校外教育的特点。我将所理解的斯宾塞教育思想运用到校外信息科技学科的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中,以此推进我区校外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
1.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信息科技学科课程内容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将人类生活划分了五种教育类别和五大类课程,从而推导出综合的科学课程体系,这就可以成为我们构建课程体系的参考标准。因此,结合学校一线教师的建议,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发展出发,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调整,现将我区校外信息科技类课程分为4个大类(16个子类),即程序设计类、应用设计类、硬件动手类和课题研究类。在动手类、应用设计类等基础性课程的设置,倾向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有关课题研究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侧重于高年级同学,同时兼顾中、低年级学生。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形式
斯宾塞提出了自我教育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推论、发现知识。根据这个原则,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更多让学生自主实践和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以实现鼓励个人发展的目标。例如,在程序设计类和应用类课程中,我让学生来做“一分钟IT名词解释”,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坐在学生之间,每次请1位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IT名词进行解释,让学生成为1分钟小老师。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和发挥主体作用。
3.问题设计的生活化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说,学生从教育中获取的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找出课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切合点,将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学习的知识就是生活中遇到的,例如,在教授“选择语句结构”(程序类课程)时,就会尽力将例题组织成为“今天你和妈妈在超市购买日用品……”类的生活情景题,学生经常会遇到,有亲切感。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对例题中所引出的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对这些常常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获得科学的解决方案,一举两得。
4.问题设计情景化
在教学过程中,长时间、单纯的知识灌输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烦感。斯宾塞在《智育》中表述,“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对某些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的智慧活动和道德水平成长。因此,我尝试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故事,让学生参与其中角色出演,以此来提高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程序类课程中“枚举算法”的时候,引入名侦探柯南遇到命案的情节,教师做案情演示,请学生来做侦探团成员判断结果,并将推理结果演绎得最好的同学称为“小柯南”。这样情景化设计创设了乐学和愉快的教学情景,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情景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5.增加走出课堂的教学形式
斯宾塞吸取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教学原则”,在《智育》中指出“没有任何一个成功且具备良好品行的人,不是大自然这位导师的受益者”。他认为,体验自然可以培养儿童的美感,又可以启发儿童的悟性。处在初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如果校外课程的学习与校内课程一样,一味采取坐在课堂中听老师讲授的教学形式,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课程也缺乏生命力。校外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灵活,可以灵活地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因此增加学生进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普场馆,就能使学生亲自演练课堂上了解的理论知识,得到体验科学的机会。例如,本学期组织某校兴趣小组学生参观上海科技馆,科技馆中“信息传递模拟器”,对网络传输信息有很好的模拟,它用实体来表现信息传递的过程,对学生理解信息传递有很大的帮助。
6.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斯宾塞在《智育》中,对古典课程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提出实物教学原则,其表述为“科学训练的最大特点是使心智能直接和事物接触,并运用科学归纳法从直接的自然观察的知道的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因此在“课堂听讲”或者“动手实践”的学习环境时,大多数学生都愿意选择后者来获取知识。如果采用实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动手,学生就能感性地得到事物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习效果更显著。例如,在动手类的硬件组装课程中,主要安排学生打开计算机机箱,用手来实实在在地接触硬件设备,通过看、摸、装来感受硬件的不同,并归纳出组装的方法和步骤。
7.制定“等级评测”来衡量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中信息科技学科有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拓展和补充,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样的情况不利开展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斯宾塞在阐述“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过程中,提出了知识的实用价值、比较价值、训练价值和教育价值,根据这个观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参考知识的价值来制定衡量标准。因此,我根据当期课程的大纲和参考教材,将知识的实用价值、训练价值作为参考依据,提出了阶段性的等级评测标准。例如,在第五期解题类程序设计课程的评测中有这样的综合题“从1开始的自然数中,把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平方差的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则这列数中,第98个数、第198个数、第1998个数分别是几,请写出该题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并设计程序求出这三个数字?”在这题中出现的知识点就是检验学习的实用价值,在平时有相类似的题目曾经让学生练习过,这就是在检验学习的比较价值、训练价值,最终以测评结果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效果、所开设课程价值。
四、结束语
在以斯宾塞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逐步受到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最直接的表现为我们开设多达4个大类16个子类30个科技常规班,每年约500人次左右的学生参加培训,这说明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其次表现为,常规多期班的学生巩固率逐年提高,现已达到85%左右,学生对课程内容喜欢,学习的忠诚度也会提高了。再次表现为,经过统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学习的学生中,50%左右在各级竞赛中获得等第奖项。
在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后,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发现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学生的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哪些地方?教师专业化发展如何体现和衡量?诸如这些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数据的比较来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校外科技教师更有机会创造“快乐”的教育过程,让学生学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学科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和谐交流、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英]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英]斯宾塞著.方舟编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11.
[4]刘黎明.论斯宾塞科学课程的人文价值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6).
关键词:教师;智慧;独立思考
钱学森临终遗言,最重要的疑问是:“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笔者不时会看到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三。暂且不问其调查的严谨性,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教育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因此,教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一条人生路。
一、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技能
数学家苏步青回忆其日本的老师——著名的几何学家洼田教授,对其的指导时说:“洼田似乎不曾用什么方法,面对学生的难题,他只是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仔细想来,这就是为师的最高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强调,课堂教学有两项教育任务,其一是传授一定的知识,其二是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教师一定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等教育名言也指出了这一教育真谛。在教育功利化的今天看来,第二个任务“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如想象和创新等,但这都需要第二个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那么怎样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呢?《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教师只有拥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才能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课堂上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孩子们的无知,在他们身上显示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是十分有害的。”我觉得每个老师在能意识到的时候是不会这样做的,然而,可能有时我们是意识不到的。这让我想到一件事,某班有个学生在学期初前几节课是非常认真的,积极思考并发言。但后来几次课似乎总不能积极投入,让我很费解,又很有压力。但总不能直接去问,太直接也肯定得不到答案,或许结果更糟。后来,我总是在课间有事没事与他和他周围的学生一起聊天。有一次聊到国际形势,事件,朝韩局势等,他讲得滔滔不绝着实让我学到很多。直到上课,奇迹发生了,这位学生又恢复了以往的热情和积极,整整一节课都很投入,以后也是这样。我想,有时“被关注和被需要”本身比得到表扬和鼓励更让人有前进的动力。按理说,追求知识本身就应该满足其心理需要。但由于教育等种种原因,学生因为好奇心而学习的情况越来越少。本来也不是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由好奇心这一单一的心理需要所引领,如表扬和鼓励等外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也满足了其被肯定、被接纳的心理需要。我想,被关注、被需要、被肯定等心理需要应该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宝贵、最隐蔽,开发得最少的教育资源。
三、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有一封作者写给小斯宾塞的信,结尾是这样一句话:“我最满意的是,你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你能好好运用它。”相信读完这本书后,我们都会折服于作者斯宾塞的教育的敏锐和智慧。这是他最满意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这就需要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一切放在理性的天平上来考量。为此,教师不能总按自己的意图执教,将自以为是的知识和课标里的重难点一厢情愿地传给学生,要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和生命性,切忌让学生只是围绕教师的套路思考,这就失去其本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的有效课堂,提出课堂教学目标的出示以及课堂效果的巩固,这都无可厚非,但是以记忆为目标的训练过多会阻碍学生心智的自由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不是要培养人云亦云的应声虫。总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指引方向,但又不是代替他们去行走,教师要智慧地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快乐课堂;快乐教育;教师观;学生观
“快乐课堂”是依据快乐教育提出来的,顾名思义,“快乐课堂”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反映为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兴趣浓厚,主动快乐地学习。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以激起学生心底的震撼、感动以及促成学生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为目标,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创设身临其境般的课堂情境。
一、历史快乐课堂的情感原则
1.激情教学,快乐自己
著名特级教师刘宗华说得好:“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提高语言运用的技巧,要把历史讲“活”,把课堂激活,把历史人物和事件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激情教学是对历史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
2.尊重历史,尊重科学
教学中,绝不能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本末倒置,哗众取宠,有意歪曲史实和人物。历史快乐课堂,不仅要体现教师的教之乐、学生的学之乐,更要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它是对历史教师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历史教师要发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要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宽容学生,允许争鸣
对于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持不同观点、见解和立场的人就会得出不同的解读。历史结论不是数学公式,它是一种因人文积淀而产生的不断变化的认知过程的反映。因此,历史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对历史的不同观点。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成为师生互动中的引导者,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真正地感知历史,收获快乐!
二、历史快乐课堂的教师观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宗旨是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崭新的、基于每个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学生观。因为学生是需要尊重的对象,被尊重和理解是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摒弃那些将学生定型化的、先入为主的成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适当的区别、分层教育,努力使学生成为不同领域内有专长的人。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的情感中,需要确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观念
独立思考能力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历史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则必须学会“点到为止”的教学技巧,把更多的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智慧和启迪交给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感悟,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要相信学生思维能力的可塑性,不能为了让学生考高分,专门演练历史的解题技巧,教师把所有的话都说完,甚至“点死为止”,这种教学观念我们必须摒弃。
2.教师的情感中,需要确立“以全体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育更需要人文关爱,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资源平等分配的对象,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具备“有教无
类”的博爱情怀,学会宽容和理解学生对历史事实的错误理解,学会赏识和赞美学生心智的闪光点,激起每个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能否在学生思想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
3.教师需要增强历史知识储备的意识,增强学习与研究的理念
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应不断地建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研究历史教育的深刻性、思维性和启示性学科特征,必须终身学习,拥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对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成为有思想引领的课堂,并及时地了解历史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方法,同时要学会贯通相关学科的知识,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历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历史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将为历史快乐课堂的构建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关键词:“八德” 中职学生 健康快乐 德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28-02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中考受挫者,有超过1/3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部分学生表现出了爱的缺失、思维方式缺失及快乐缺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强调:快乐是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快乐的孩子心态是健康的,快乐的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快乐的最有效途径。所以,我们的学生更需要健康快乐的教育模式。
多年来,我校以“质量强校、特色兴校、品牌铸校”的发展战略定位,通过文化引领、政策导向、制度保证,逐渐形成了以“八德”为载体的多维度、高实效的“健康快乐”教育体系。
一、信念立德,主题教育放飞学生理想
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
学校通过“二育一课”开展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即入学前的招生宣传教育,刚入学的专业职业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职业进行正确定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筑牢学生职业理想的根基,我们建立起了理想信念和主旋律教育的一二二式长效机制,即:一会―每周一次主题班团会,二课―每年一次系列团课、系列党课,二仪式―每周一次升旗仪式、每年一次18岁成人仪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团会和升旗仪式,是全员性主旋律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向广大团员青年和其中优秀分子的团课、党课,是提升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学校共有24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光荣入党,在学生中起到了良好榜样示范作用;18岁成人仪式,强化了学生们的公民责任和担当意识。
二、师爱润德,智慧教师培养学生美德
沐浴师爱阳光,是“健康快乐”的组织保障。只有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下,才能让学生们在愉快的生活环境中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着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师生“连心饺子”、仲秋“团圆月饼”、元旦师生联欢等多种活动载体,让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拉近距离、融洽感情。学生支部开展的“高举团旗跟党走”―党建带团建四个一活动,贴近了学生的思想、生活。学生们体验到了老师亲人般的关爱,感受到了学校家一般的温暖,浓浓的师爱让学生的心灵花园充满了阳光。
三、疏堵正德,防御疏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素养
辨是非、明事理,是学生健康快乐的思想基础。我们灵活把握规律,因事而异,讲究艺术,通过管理与教育并用、奖励与惩戒结合,疏堵有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通过开展“礼仪规范进课堂”活动、“校园陋习”评选活动、主题班会教育活动,以及日常管理中及时总结反馈等教育疏导的举措,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长善救失,不断提升素养。对易引发严重后果的违纪行为,我们采取了封堵策略,建立了四条校纪管理“高压线”,使纪律管理的“火炉效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推动校风建设、强化学生“何为不可为”的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读书养德,知识涵养奠定学生发展的底蕴
读书学习是学生健康快乐的力量源泉。“我读书,我快乐”―这是我们轻校师生的共同感受。一直以来,学校以学习求发展,通过好书推荐、读书比赛等活动,提倡师生共学习、同读书。
每天早晨7:30,每个教室里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我们的晨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诵读名篇佳作、国学经典、唐诗宋词、礼仪常识、励志故事等,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精气神和人文素养,也使学生们汲取到了精神力量,从“读”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自尊自信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学校倡导的读书、学习还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课内外读书学习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底蕴和专业技能。
五、管理育德,精细化管理助力学生成才
“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通过精细化管理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职业素养,是学生健康快乐的行为保证。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对岗位负责,工作要日清日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我们“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实处落脚”,从统一宿舍内务标准、规范书本文具摆放、设计制作“提升职业素养从这里开始”的清扫工具架这些小事入手,将企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的“6S”管理文化融入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以评促育、以评促改,日复一日的教育、指导、检查、评比、反馈、强化,学生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实现了“6S”管理进班级、进寝室、进实训室、进课堂,实现了校企管理的近距离对接和文化的有机融合。
六、服务筑德,服务式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优质的服务,会为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学校一直坚持“自上而下层层服务和自下而上层层负责”的运行模式,致力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宽松、温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服务式教育、服务式管理”理念的落实,使教师实现了两个转变,即从“管理学生”向“管理为了学生”转变,从单纯的“工作责任”向“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感”转变。这些“转变”提升了教育者的思想境界,教师更加关爱学生;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也更加信赖教师了。我们还格外关注弱势群体学生,通过开展“点亮曙光,照亮希望”心灵灯塔关爱活动、偏差生“突出进步奖”评选活动等举措,多维度地激励、引导学生们健康成长,让很多偏差后进学生品尝到了进步的喜悦,体会到了被赏识的幸福,重新燃起了他们心中进取的希望。
七、实践修德,校内外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中升华
实践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将使学生产生健康快乐的强大内趋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是我们的成功经验。
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强健了体魄;已连续举办多年的校园文化节、职业技能竞赛节、迎新生联欢会、庆元旦联欢会、体育运动会、校园歌手大赛,给学生们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走进社区,传递轻校学子正能量”志愿服务活动、“净化环境、美化校园”爱校实践活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们在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的同时,感受到了充实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奉献的快乐。近年来,学校还与326家企业密切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企业实践,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圆梦,先要用技能为自己插上腾飞的翅膀!
八、激励明德,成功体验让学生享受快乐
激励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阳光,有阳光学生的心情才会灿烂,健康快乐才有了动力和方向。学校注意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多元评价、科学激励,让学生们享受进步的喜悦、成功的快乐。
为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构筑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尽展其才”的多元评价体系,我们开展了“校园之星”评选活动。设立了涵盖德育内容的勤奋好学之星、突出进步之星、友善互助之星等“十星”。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找到了展示的平台、燃起了进取的希望,充分调动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正能量。在已开展多年的“争做文明学生、争创先进班级、展示学子风采”活动中,通过 “正仪容、美心灵”仪表评比检查、“洁、齐、美”绿色教室评选、“我爱我家”文明寝室评比等一系列常态化的评比活动,激发了广大学生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关爱集体、奋发向上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
对中职学校而言,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几乎是奢望,我们正在把它变成或已初步变成现实!“八德”式“健康快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创新了德育实践,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整体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逐渐形成了育人特色和德育品牌。其成效在获得企业高度评价的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几年来,省内外有近百所职业院校来交流学习。扎实有效的德育工作也促进了学校事业全面发展。学校被列为国家首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指导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 音乐文化 “天人合一” “寓教于乐” “主客统一”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文化建设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同样也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
具体而言,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解读。
一、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而且也是整个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1]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后者强调天人分立,这正如张贷年、程宜山二位先生所言:“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2]
“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又由“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派生出“中正平和”、“含蓄婉曲”、“亲切真挚”等等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并派生出“形神兼备”、“刚柔相济”、“气韵生动”、“情理结合”、“情景交融”等诸多的传统音乐文化特质。
总而言之,“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强调的是“和谐”二字。显而易见,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首先就要弘扬这种“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为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提供正能量与软实力,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雄厚的文化支撑与智力之源。
二、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
“寓教于乐”,指的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乐感文化”,即娱乐论。在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娱乐”的“乐”是同一个字,二者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音乐即娱乐,娱乐即音乐。
在整个音乐文化建设中,音乐艺术虽然具有普及音乐基本知识、提高人的音乐修养、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完美人格等多种文化作用,但是这些文化作用又都要通过娱乐才能得以发挥。可见,“寓教于乐”的重要性之所在。
娱乐又与游戏紧密相连,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他所著的《美育书简》一书中就指出: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统一在一起。人在现实中既受自然力量与物质需要的强迫,又受理性法则的约束与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娱乐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与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所以,人的这种乐游戏的本能,便成为艺术(包括音乐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自由活动中,才的过剩精力才得到了发泄,并从中获得美的愉悦。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又发展了席勒的这一学说,他明确指出:人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实质上都是一种游戏,美感则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悦。他们创造的这一学说被后来的艺术史家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中国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则与“席勒-斯宾塞理论”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是以娱乐为路径与手段,而以教育为宗旨与目的;“席勒-斯宾塞理论”则以娱乐游戏为本质与目的。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就必须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下转87页)(上接61页)精神,要在农村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的全程中,贯彻“寓教于乐”的精神,让所有的音乐艺术活动的主体,都能自娱自乐、娱人乐人、快乐分享、快乐尽享。让音乐真正成为“娱乐制造”和“制造娱乐”的利器,使其在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中,发挥它独有的重要作用。
三、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所谓“主客统一”,指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亦即音乐艺术活动的主体(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欣赏主体)与音乐艺术客体(音乐作品)的统一。这种“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决定了人品与艺品、人格与艺格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乐如其人”、“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从艺”、“德艺双馨”、“德高艺劭”等等,都是“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中的“主客分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翻开中国音乐史,记载德艺双馨的音乐人的动人故事比比皆是,它们都是“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的光辉篇章。例如战国时期古琴演奏家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命若江河!“后来钟子期死,伯牙为了谢知音,摔碎古琴,从此不再弹琴,这是音乐人与音乐作品完善统一的范例。又如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在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掠,命期奏乐,雷将乐器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拒,命其奏乐,雷将乐器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拒,被安支解示众,宁死不屈。这也是“主客统一”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光辉典范。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也必须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使人民群众做到音乐美与自身的心灵美、行为美的有机统一,从而大大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可见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就要从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音乐文化精神、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音乐文化精神、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三大层面入手,并力求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乐教育 学校文化 内涵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84
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是一所新兴的城区小学,以打造“文雅学生、儒雅教师、优雅学校”为目标,着力于“乐雅德育、乐活课堂、乐彩生活”三条途径,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校乐和”的“乐”教育文化主张。这一个性化的、校本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追求,总体描述了学校教育的文化愿景,高度凝练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实质性地把握了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完整架构了学校文化的框架体系,使学校发展更具方向,学校特色建设更为鲜明,让学校更显文化品位和精神气质。
一、追本溯源:凝聚“乐”教育的文化力量
(一)内外快乐教育典型案例的启示
一是国内外教育家思想的启迪。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法国16世纪思想家蒙田在他的《论对孩子的教育》一文中说,要让教室里充满快乐,洋溢着花神和美惠女神的欢乐。人类“历史上第二个牛顿”斯宾塞在19世纪便以“快乐”二字作为教育哲学的中心思想,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快乐教育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这为学校提出“乐”教育找到了思想根源。
二是“爱生学校”引发的思考。1997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行的“爱生学校”思想,坚持“儿童至上”的原则,主张学校尊重儿童的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向所有的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这为思考和发展学校“乐”教育的特色增添了动力。
(二)从孩子的视角看“乐”教育之起源
一是北师大附小“快乐教育”的成功实践。北师大附小把快乐教育作为内涵发展的切入点,树立“以儿童快乐发展为主”的办学理念,立足于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来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一成功的实践使学校管理者更加坚定发展学校快乐教育的特色。
二是基于学生实际。当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生存、生活的技能与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办一所真正属于孩子的乐园”,进行了家长、教师、学生问卷,根据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将原来提出的“快乐教育”调整为“乐”教育,这一改变更加突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学校特色发展之文化定位
学校是文化之存在,文化推动着学校的发展。2010年学校成立之初,就组织了学校骨干教师、专家团队打造学校文化,学校办学理念及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寻访地域文化,梳理发展脉络,挖掘精神财富,最终形成了学校“天天向上,乐在其中”的核心理念,“博学笃志,舞动乐彩”的校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的校训,“燃激情之火,拨亮快乐心灯”的导风,“与生同乐,与业同辉”的教风,“快乐起飞,追寻阳光”的学风,“雅乐”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丰满、厚实。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从文化的丰富涵养过程中,激发了师生对学校的热爱,提升了师生的“精气神”,历练了学校文化的力量。
二、深度挖掘:明晰“乐”教育的文化支撑
“乐”教育是在学校自身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有根、有源、有魂。在文化打造过程中,着力完善理论支撑体系、实践支撑体系、队伍支撑体系、环境支撑体系、文化支撑体系,保证了“乐”教育特色发展的生命力。
(一)找准理论源泉:明确“乐”教育发展目标
在发展“乐”教育特色过程中,运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爱生学校”理论,指导“乐”教育特色文化的规划;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层评价”理论指导对学生和教师实行“乐”教育的评价办法;运用“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导管理团队、骨干教师做好“乐”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活动;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层级管理”理论,构建了确保“乐”教育实施的运行管理网络。
(二)注重课题引领:牵动“乐”教育发展命脉
学校坚持以课题研究引导“乐”教育特色,课题研究“由高到低,由点到面,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了多维、立体的研究层级。做到了学校课题整体牵动,校长课题画龙点睛,教师课题百花齐放。市规划课题如“城区小学家长督导四维实践模式研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家长素养提升策略研究”、“城区学校家校共育实践研究”等着力于决策引领;区级课题如“小学快乐教育实践模式研究”、“乐雅德育实践模式研究”、“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乐活课堂’建设策略研究”等着力于局域示范;校级小课题研究着力于有效促进。
(三)抓好队伍建设:增强“乐”教育发展动力
旨在让教师在“乐”教育的理论支撑下,通过乐业引导学生乐学,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从而享受事业成功的过程与喜悦,进而展现我校教师“乐业、乐观、多彩、进取”的形象。首先是以快乐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工作,其次是在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通过建立“快乐校园网”、“快乐读书屋”、“快乐广播站”、“快乐文化墙”、“快乐信箱”、“快乐种子站”等,校长为每个教师写一封信,邀请教师的家人参加“拜年”等活动传播快乐元素。
加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过程性管理,引导学生建立《快乐成长档案袋》,关注和了解学生的个体发展轨迹;制作《快乐班级档案袋》,把握班级整体水平,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建立《教师快乐发展档案袋》,及时写下教学随笔、教育教学策略、获奖项目等,形成师生与班级共同成长的管理机制。
(四)利用环境熏陶:拓宽“乐”教育发展内容
一是以作为求地位,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学校邀请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市教科院专家到校考察,帮助学校研究分析特色基础,指导编制发展规划,健全课程体系。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的专家到学校指导“家校共育”工作,帮助学校找准特色发展中的问题。
二是以共建求共赢,争取家长的积极支持。加强家校共育践,成立“家委会”,试行“家长督学”,成立家长“义工团”、“讲师团”、“督学团”等组织,充分发挥家长正能量。
(五)突出文化力量:提升“乐”教育发展品位
一是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把校园变成乐园,用孩子的视角审视校园环境,用孩子的作品布置校园。楼宇、庭院、标志、指向系统、室内软装等,都蕴含着浓浓的“乐”教育的文化元素。用心细腻,表达细致,让师生在随行随见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去了解那些布置精美的墙面,去读懂校园内一物一品的意蕴,让他们在“乐”教育的良好氛围中获得学校文化的熏陶。
二是发挥教师文化的纽带作用。开展“我教育我快乐”为主题的“教师训练营”、“心连心快乐大本营活动”;由学生和家长推选出“最美教师”;开展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开设“雅乐”论坛,组织教师围绕着“我们的文化主张”和“我们的儿童文化观”论题,展开主题辩论、心得交流、案例说明等学习活动,充盈着对“乐”教育的热爱情怀。
三是发挥管理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引领“乐”教育特色文化中,学校每一位管理者做到了“四个领先、三个在后”,给师生们展示了新城小学的奋进精神、快乐精神。那就是学习领先、教学领先、服务领先、付出领先,享受在后、委屈在后、离岗在后。团队的辛勤服务、团结协作,为师生们树立了榜样,大家斗志昂扬地以教育为乐,成了新城小学一个具有感召力的强势磁场,这个磁场吸引着师生,团结着师生,感染着师生斗志昂扬地以教为乐,以学为乐,人人发展。
三、坐而论道:传播“乐”教育的文化主张
(一)由引导到自觉:让师生适应“乐”教育发展的节奏
教育要讲究顺其自然,但也要讲究引导。学校提出的“乐”教育,并不是校长个人、管理团队或者某些老师的事,所有人都必须参与,在全面推进的初期必须有加以引导。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教师的意见,按照“乐”教育的设计要求,引领师生循序渐进,适应节奏,最终达到学生和教师都快乐参与,充满自信。
(二)从预设到生成:促进“乐”教育特色的积淀和形成
学校提出“乐”教育,不是为常规工作“贴标签”、不是“赶时髦”,而是与学校文化和学校资源充分发展的结果。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推广特色活动、建立保障体系、进行过程跟踪评价等措施,坚持不懈地落实已经明确的办学思想,积淀和形成“乐”教育特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家长应学会创设健康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健康的环境下快乐成长。
二、教学重难点
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自身改变孩子。
导入: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们家长课堂。今天我们来简单聊一聊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案例展示在很久以前,有三对年轻人,他们在同一天结婚,也在同一天向上帝祈祷:“万能的上帝呀,请赐给我们一个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请赐给他聪明、勇敢、爱心和健康。”第二年,正如这三对夫妇所求的,每一个家庭都生下了一个小宝宝。他们从此开始了快乐、麻烦、忙碌的生活。
二十年后,这三对夫妇又来到了教堂,向万能的上帝祈祷。 第一对说:“上帝啊,你为什么这样惩罚我们,我们的孩子现在完全成了一个暴戾的人。”第二对说:“上帝啊,求你救救我们的孩子吧,他自私、贪婪,又一无所长,我 们不知道他以后靠什么生活。” 最后一对夫妇说:“万能的上帝啊,感谢你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好孩子,他热情,聪明,又有爱心,他简直成了我们快乐的源泉……” 这时候,教堂的穹顶上突然被一道光照亮,一个声音从这光中传出:“我的子民啊,二十年前,我应你们的要求,把三个可爱的孩子交给你们,他们都一样聪明可爱,这是在他们出生时你们都看到的。那个时候以及以后的几年,谁不是沉浸在孩子降生的喜悦中呢,谁不心怀感激地夸奖自己的孩子呢?我送到你们身边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聪明可爱,只不过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罢了,他们每个人的潜能都足以使他们成为社会的骄傲。但是后来呢,你们之中的人,有的悉心去培养,像照料一粒麦种;有的却渐渐失去了耐心,不再去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反而粗暴、简单地对待孩子,以致孩子越来越愚钝,甚至走向歧途。我的子民啊,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
三、案例分析
上面这则寓言故事,许多人认为,它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然而,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学习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想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斯宾塞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镜子,他能照出你内心的一切。你快乐,他也快乐;你烦躁,他也烦躁;你暴戾,他也暴戾……有了这面镜子,父母们就有了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同时,父母的改变也使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四、组织反思
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教育自己的过程。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自己的言行。父母希望孩子怎样,父母自己就应该怎样。 教育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当一个孩子不快乐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甜的蜜汁。孩子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 教育家来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相反如果在他们快乐的时候,学习任何东西都会比较容易。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唯一的方法是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开始学习。许多孩子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得当而已。
五、引导践行
认为要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因为这时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开始教育和强迫他学什么。这样你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太差。 3、努力营造快乐、鼓舞的家庭教育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 4、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看孩子时,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忧郁不开心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
【关键词】兴趣,游戏操作,玩中学,学中乐,和谐环境
1.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姚明对篮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所以才会关注篮球,才会为篮球倾注热情、付出努力;还例如有的人对美术感兴趣,他就会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过去的小朋友喜欢做“捉迷藏”的游戏,玩到天黑了,还想玩,忘了回家,忘了吃饭,急得家长到处找。好不容易找着了,可孩子还是沉迷在玩的兴奋中,不想回家,家长们有的是连哄带劝,有的是连拉带推,有的是连打带骂,孩子们这才很不情愿、恋恋不舍地回家去了。现在的小朋友,大都爱玩电子游戏,玩起来什么都忘了,作业忘了写,家忘了回,饭忘了吃。不仅是利用双休日去网吧玩,就是在平时,有的也是背着家长,瞒着老师,偷着去玩,而且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通宵。但仍觉得时间短,没玩够。
事实说明,兴趣,使人不怕吃苦;兴趣,使人废寝忘食;兴趣,使人执着而愿意付出努力。人一旦对某种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会竭尽全力投入到从事这件事情的活动中去。试想,如果一个幼儿把玩“捉迷藏”、打电子游戏的那种积极态度和热情用于学习中,那么,他的学习情况会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他的学习一定是很棒的,甚至是非常好的。因此,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
在幼儿园的领域教育过程中,一旦发现幼儿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最好时机。现在兴趣在教学中,特别受重视,一切课程,包括预设和生成的活动目标、准备、过程追根究底都是源于幼儿的兴趣。幼儿有强烈地好奇心,只要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都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十万个为什么问个不停。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幼儿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幼儿乐学、爱学。在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中,教师还要注重幼儿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给幼儿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在经历动手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坚定学好知识的信心。
2.游戏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游戏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幼儿园对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实现的。
游戏的环境创设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培养尤其重要。
幼儿只有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有较细致和全面的了解,才能顺利地构想和构造。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和了解周围多种多样的物体和建筑物,使幼儿对物体有感性的认识,为建构活动做准备,为创新构造打下基础。在积木区,大、中、小型积木是最基本的游戏材料。它的重要用处在于发展幼儿的数概念:学习几何形体、平衡知识、锻炼幼儿动作协调、手的灵活及动手动脑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另外,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不断的变化,以便构建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的吸引幼儿,引起幼儿的游戏兴趣,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提高。例如:为了搭好美丽的公园,我让幼儿在重点观察的公园布的局、设施等,使幼儿对儿公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搭起来就格外的轻松自如,不再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了,布局比以前好多了。幼儿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幼儿在游戏中是学习者,我们身为引导者,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通过操作获得的感觉经验就越多,越有利于幼儿全面的发展。
3.玩中学,学中乐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法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不管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孩子,在玩的时候,总是散发出一种天真、幼稚的快乐。有时看着他们快乐的身影,实在是不忍心把他们“订”到小椅子上,针对这一情景我经常会展开思考,不妨对幼儿这些玩的经验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让他们在玩中学到应学的知识,在学中得到属于他们的快乐。
例如,在教孩子单数、双数的时候。我利用孩子的一套“十二属相”的玩偶来教孩子。我先拿出三个玩偶,让孩子两个两个的给它们找朋友,结果剩下一个没有朋友,我告诉孩子,你看现在没人和它是朋友了,它孤孤单单的,所以3是单数。再拿出四个玩偶来,让孩子给它们找朋友,这回四个玩偶都有朋友,成双成对的,所以4就是双数。利用这个找朋友的方法,我仅用了两分钟的时间,就教会了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以后我再也没有重新教过他这个内容,不用了,他一次就学会,并记住了。玩中学,学中乐是让孩子快乐学习,让社会跳动快乐的和谐音符。
4.和谐的环境是激发幼儿发展潜能的推动力
《指南》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和谐的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发展潜能。
在幼儿期,幼儿与父母、教师、同伴的接触最多、最密切,因此,对幼儿最有直接影响,这也就构成了一个人文环境系统,这种环境系统就是“一些活动、角色以及人际关系模式”。所以,人际关系,要求幼儿园从时间的概念上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形成平等、民主的氛围。
教学中以“幼儿主体”创设民主氛围。心理学家瓦伦说:“幼儿的‘自我’只有处在与他人的‘自我’相互作用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要形成平等、民主的人际氛围,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幼儿主体”的教学观,坚持幼儿依靠自身发展的原则。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用平等的口吻组织教学活动,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幼儿的建议,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以关怀、接纳的态度与幼儿对话,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教师应该让幼儿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在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幼儿的伙伴和朋友。幼儿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发现探索,依靠自身得到了发展。
理查德・洛迪希先生所说:“教育固然神圣,但它必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主要方法就是让它快乐、有趣。”寓快乐于教育中,以孩子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欢笑中成长,让孩子能够真实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孩子一生快乐成长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洛迪希(美).《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
[2] 斯宾塞(英).《快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