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的美育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美术活动;情感教育;艺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它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美术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它对培养幼儿的情感、观察力、积极性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当今美术教育的新理念,谈谈自己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四点做法。
一、爱幼儿,是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过于情。”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不管孩子会画还是不会画,也不管他们画得好不好,教师都要在活动中倾注一腔爱心,给予他们亲切耐心的指导,让孩子有一种爱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常常碰到有的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有的却过于兴奋,教师应该对幼儿满腔热爱、关心、爱护,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老师提出的要求,易转化为幼儿学习需要的动力。还可以手把手教,并在教的过程中,用眼神、轻抚等激励的方式告诉他们“画得不错”,教师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的作用把课进行得有声有色,以牵动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
二、要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交往环境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细微的进步,并用语言动作对他们的进步表示肯定,让孩子在这小小的成功中树立自信心,美术兴趣班有一名幼儿,父母双方都是知识分子,对孩子有着极高的教育期望,反而使孩子变得畏畏缩缩,不愿动笔。有一次,画“和平鸽”时我手把手耐心教他,并鼓励他自己动手画,由于他对小鸟、鸽子等非常感兴趣,逐步产生了兴趣,尽管画得乱糟糟的,但毕竟他能勇敢地动手画画,就此事我在美术班公开表扬他,肯定了他的进步,在我的指导下他也越画越好。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怎样的一个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教师必须学会以境激情,在美g活动中要教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去关心别人,去爱别人,要引导能力较强的孩子帮助较弱的孩子,把单独的个体融入到整个集体之中,在一个班集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对于在美术活动中“捣蛋”,喜欢在别人的画上添上几笔的幼儿,教师也不要严厉训斥,而应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并积极引导,告诉他们破坏别人的作品不是好孩子,教育他们从小养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三、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社会,激发美术创造的情感
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自然与社会的折射。美术活动更是如此。教师应有一颗宽厚、仁爱之心,引导幼儿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经常带幼儿去散步、游园、参加种植活动,使他们感受和享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开展美术活动能促使幼儿去观察自然和社会,而幼儿美术作品则能充分体现幼儿观察自然和社会的结果。就拿画《美丽的春天》来说吧,教师不是坐在教师里空讲或漫无目的地带幼儿在公园里玩,而是让幼儿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的愉悦,并将这种愉悦带到下一次的发现中去。再如有的幼儿性格内向敏感、缺乏自信心,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他们的爱心,多给他们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美。从而激起他们去主动发现美,产生一种快乐与满足的情感。
四、通过审美培养幼儿美的情感体验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亦是。面对社会各种各样的事物,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去发现美,去感受美。美的事物总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如鲜艳的颜色、优美的造型。这些外界事物的美应多让幼儿去观察、欣赏,并让他们用自己的笔画出来。例如:幼儿通过欣赏鲜花、树叶、天空、小草等颜色,获得了对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美好情感体验。在欣赏了城市、房屋的造型后,激发了对建设美好祖国的热情,而那些美好的行为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也可通过美术活动或日常随机教育让幼儿去发现、去感受、去表现。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幼儿在不断的发现感受中获得各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一个具有情感行为的孩子,一定是乐观、自信、且能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孩子。
关键词:艺术设计 功能美 设计理念
一、功能美的实用价值
现代的设计活动存在着强烈的目的性。从人能通过有目的的制造开始,艺术层面的需求也随之而来。精神的愉悦和思考常常戴着艺术的面纱出现,而这些都同人在与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才能让人有所领悟并获得精神的升华。因此,现代设计是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艺术的元素,而且审美的规律,欣赏的心理思维规律都部分地作用在设计的作品中。有一些美学著作中认为:本来以实用性为目的的产品若是能够在发挥功能的同时体现一定秩序和规律,就完全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可见,物品在本质上是非美的,其根本目的是有用,而非审美,但是,实际上美的范畴已经扩大了,它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概念,它涉及到存在的客体和受众以及发生审美的心理和过程。
现代的高技术功能要通过产品设计来实现,使用功能是产品的特定用途,这些用途是要通过具体的设计来体现;另一种就是心理功能,包括产品样式、造型质感、色彩等,也就是功能美,体现为豪华感、现代感、视觉美感等。功能美是与有用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成的。“水晶宫”和艾菲尔铁塔在建筑史和设计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当时传统的建筑式样,还因为其裸露的钢架的严谨的力学结构,这些都反映了有效的秩序和有韵律感的结构。这些要素符合美的规律而转化成一种“功能美”,表现在合理性和构成的质感。构成主义早期的作品,正是在裸露的结构中寻找动势空间的美,主张一种非量感而重动势的艺术观。功能美并不是与艺术美的标准完全重合的,它常常与纯功能性的愉悦相关。这里,产品使用的便利性已经融入到对“美”感的综合体验当中去了,只有当功能的目的实现以后,作为支撑某种功能实现的结构和系统才可能成为功能美存在的基础。
二、功能与形态的和谐美
人造物的形式不是与功能相脱离的,没有相应的合理而有效的形式是不能很好地满足表达内容的要求的。当今社会的艺术设计,包括产品、包装、书籍装帧、建筑物等,其对形式的多样及完美的应用有着很高的要求。好的产品设计和包装首先在形式上先征服了受众的心,然后人们通过使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了解形式在发挥功用的层面上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好的形式不论是对人的感知或人们对产品综合的判断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们就是这样通过对形式的认知来判断产品的优良。这里,功能与形式起着共同的作用,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语言系统,而设计的语汇便大多来自于形式的元素了。对于人造物而言,形式指的是视、听、触的感觉实体,是内容存在的方式。而人造物的内容,一般指的是有用性即“功能”,所以形式就是以实现有用性为前提的结构形式。“功能决定形式”或“形式追随功能”就反映了功能的目的性和形式的依赖性。然而形式却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并不以内容为绝对依赖的。
产品的艺术设计重视人的感觉,使功能和形式自然地和谐,由此产生的美感会使功能更加突出。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唤醒人们这种想象意识的媒介,具有能够与观者情感共鸣的媒介。“艺术就是想象生活的主要方式,想象生活通过艺术在我们内心产生动力并得到控制。”艺术的形式便是通过更清晰的感觉和更纯粹自由的感情来虏获受众的心的。因此,在识别一个新的物体前,形式如何抓住人们的视线是非常有趣且值得研究的课题。市场调查的数据表明,哪怕是多吸引百分之一的目光,都意味着产品有更多的销售机会。
三、功能和形态美的设计理念
在功能美中,支持功能的结构和秩序都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功能的效用是通过形式的语汇传达给受众的。需求和审美的关系在产品中表现在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界定上,而现代设计观念极端重视这两者的统一,只强调功能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哪一方都是有失偏颇的。形式,似乎能够把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某种范围内统一起来,因此,形式美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它是设计语汇的元素,是传达交互的载体。形式,可以总体地理解为“尺度、均衡、节奏与和谐等理智术语。但形式原本是直觉的,它并非是艺术家具体实践活动的理智产物”。“尺度、均衡、节奏、和谐”等术语是对形式内容的概括的把握,而形式本身却是由线条、色彩、结构等基本元素构成的,它们的构成规律是有章可循的。
形式实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因为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线条组合和色彩搭配来判断一个历史时期的某个流派的作品风格。形式美不只是功能美的直接表露形式,其形态、色彩、体量的和谐搭配而表露的韵律美,可以超越功能独立存在,甚至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具有更加深远的含义。在这个时候形式成为一种符号或象征,是富有寓意的。而这种寓意的再次运用则使得形式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获得延伸的意义。比如,一种卵石状的打火机,长而椭圆,不对称,“非常具有功能性”,不是因为它打火的功能比其他的打火机好,而是因为它符合手掌的形状。这种形式的功能性不在于打火,而在于方便顺手。这里,打火机被认为具有手工艺品的品质,形式是人的手势和身体的延伸。卵石状的打火机就像是远古时代的燧石,代表着那个年代的文化和一种神秘的永恒的精神。形式在这里由功能补充说明着、扮演着一种文化传播的角色。
作为有目的而存在的艺术设计,必须与商业紧密结合,当然商业的发展并不应以牺牲满足人的本质需求的品质为代价。有价值的形式感终究是要留下人的脚步而让人恋恋不舍的。这就涉及到想象意识的另一个方面,通过对对象的感知后,人们很自然地会给予评价,于是由感觉产生感情。感情是艺术中重要的基本因素,是传达情感的工具,也是艺术的诉求。现代艺术设计对形式的运用的最高层次无外乎如此了。产品独特形式的语汇,将成为产品本身和其代表品牌无言的代言人。苹果的IPOD系列简洁的轮廓和细节处理,以及象征性的触控式大圆盘已经是谁也不能替代的特征形式。当形式成为宣传工具的同时,形式已经从满足功能的诉求和满足人们心理与情感的诉求中超越了太多,不言而喻地获得了意义的延伸与更多的青睐。
物品的功能性是产品设计的最基本要求,现代的产品设计越来越追求符合时代潮流,强调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所以功能和形态美的和谐应该是产品艺术设计的主要原则,探讨这种新的设计理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
[1]罗杰·弗莱著,易英译.视觉与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诸葛铠著.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关键词:民间美术;表现功能;文化意义
0 引言
色彩对人们的心理变化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比如说张扬的色彩会对人们的视觉有着极大的冲击力,因而,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我们的生活习惯与心理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乡土气息,具有较强的地域特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充分的体现出来当地居民的情感,在美术作品中来展示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特征,也能体现出画家在画中寄托的情怀。一幅优秀的画作不仅能够体现出作家要寄托的情怀,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信仰。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在不同的阶段内运用不同的色彩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信仰,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根据这个变化的特色,笔者对民间艺术色彩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与文化的意义进行探究与分析。
1 民间美术色彩表达的形式
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一个地方的特色,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个期间民间美术也是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变化而变化的。在画作中通过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表达方式来研究是可以探究出当地的历史也是在不断进步与变化的,同时也会看出色彩在运用上具有很大的差距,不同色彩的组合起来可以象征出来不同的意义,也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不同的变化,因而在对民间美术色彩表达分析中,是可以明确的看出当地人们的心理变化,社会观念的变化。
1.1 丰富人们的想象力
若是想要使人们的情感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民间美术中就应该要充分的运用色彩,不同的色彩进行组合起来在心理上就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说当人们一看到红色首先就会好受到热情,向社会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对人的发展都会起到一种积极的影响。
1.2 体现协调性
很多的民间美术作品在创作的时候会运用极为丰富的色彩,但是如何才能够看出一幅作品的好坏,主要就是看这一幅画作的色彩是否具有协调性,在一幅画作中,只有将色彩能够合理的搭配起来才会体现出应有的美感。只有色彩合理的优秀作品才会让爱不释手,而这些画作有着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对色彩的要求极高,并且有着极强的控制力。在我国古代的民间美术画中,对色彩的运用就极为严格,比如说在对女性画作的时候通常主要就是采用较为柔和得色彩,运用该种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女性阴柔的美,甚至有些画作中整幅画作色彩的作用都是柔色,这样的画作就会显得缺少生机,毫无灵动的感觉,人物在表达的时候也没有办法表现出传神的情态。
2 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功能
2.1 审美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审美功能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而当前民族美术也在不断的迎合人们的审美观念。所以,民间美术作品色彩在运用上要在传统色彩的基础上不仅要追求视觉上的效果更是要追求心理的效果。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首先的功能就是发挥装饰的功能。色彩进行表达的情感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想象得出来的。还是以红色为例子,在我国的喜庆的日子里,红色是场地布置的主要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红色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上的影响。
2.2 象征
民间美术象征的主要是指表示出有一种事物的符号。我国色彩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历史十分的悠久,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观色",画家通常都会作用其中的有一种颜色来表达出所象征的意思。
2.3 情绪表现功能
根据心理的研究分析表明可以看出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同样的道理,不同的色彩作用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人们的心态。就红色来说,红色运用可以体现出人们的热情与活力。
3 民间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
3.1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民间美术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劳作人民而创造出的民族结晶,其在发展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在作品中充满了真善美,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2 弘扬本土文化
民间美术作为美术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形成的源泉,应该要充分的认识到根本所在,只有这才会充分的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才会弘扬发展本土文化。现在有很多青年的艺术家对国外的文化很是追求,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只有本土文化才能创作出高品格的画作。
3.3 开拓民族的创造性思维
民间美术作品在发展中有利于开拓人们的思维,使得人们的思想更具有创造力。当前我国很多美术院校都会聘请民间艺人前来传授色彩等造型的技巧,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性等。
总之,民间艺术中色彩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控制,运用色彩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展现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心理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刘庆庆.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特征及文化功能[J]. 许昌学院学报. 2007(06)
[2]冯东,陈俐燕,李丹.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与文化意义[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3]耿涵,马知遥.“非遗”语境中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共向发展刍议[J]. 民俗研究. 2014(02)
【关键词】 烧伤;皮肤移植;功能;美学
0引言
皮肤不仅是具有复杂功能的器官,同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审美器官,是反映人体美感的第一观察对象. 我们在颜面部美容皮肤移植和非颜面部大张筛状皮移植经验的基础上,对非颜面部中小面积深度烧伤皮肤移植技术进行了探索和改进,充分照顾皮肤移植的受区和供区的愈合质量,使中、小面积深度烧伤的整体愈合质量更加符合人体皮肤功能与美学要求.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998/2005接受改进的皮肤移植术病例592(男 378,女 214)例,年龄2~57(平均32.6±9.1)岁,12岁以下儿童15.7%. 烧伤面积1%~38%TBSA,深度(深Ⅱ°,Ⅲ°)烧伤面积1%~31%. 致伤原因:热液烫伤45%,火焰烧伤47%,化学烧伤8%.
1.2方法
1.2.1创面处理
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早地采用浅切痂或削痂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 深Ⅱ°创面可保留薄层真皮深层组织,采用削痂法时,创面需用手术刀将创缘切割整齐,便于与游离皮片精细缝合. 创基彻底止血,充分冲洗,以备受皮.
1.2.2中厚断层皮片取皮术
中厚断层皮肤供区选择依次为背部、侧胸、腹部、大腿前外侧、大腿后内侧、小腿. 受区创面<10%TBSA,采用鼓式取皮机取皮;创面>10%TBSA采用鼓式取皮机结合滚轴取皮刀或电动切皮机切取薄中厚皮. 无论应用何种取皮器械,供皮区均注射10-3 g/L肾上腺素盐水. 滚轴刀取皮时,手术者与助手应将供皮区进行充分牵张,于成人背部可切取宽达15 cm,面积达600~800 cm2的整张薄中厚皮片,鼓式取皮机采用连续取皮技术也可切取面积达400 cm2的大张中厚皮.
1.2.3供皮区覆盖
在体表皮肤较薄的部位如下腹部、,发现供皮区创面有细小颗粒脂肪外露,应另取刃厚头皮覆盖创基. 以多层凡士林纱布覆盖供区创面,厚棉垫加压包扎,7~10 d去除外敷料,保留内层凡士林纱布,直至创面痊愈后自行脱落.
1.2.4皮片移植
所有皮片不开洞,皮片的长轴垂直于受区部位纵轴平铺,皮片与创缘3/0丝线毯边缝合固定,皮片与皮片之间连续缝合. 如果滚轴取皮刀切取的皮片边缘形成小锯齿状,应略做修剪以利皮片与皮片对接严密整齐,力争皮片移植后不裸露任何创面. 特殊部位如腋部、颈部、臀部、会应以粗丝线打包固定敷料,然后加压包扎;四肢植皮可单纯加压包扎. 受皮肢体常规石膏托制动,1 wk首次更换敷料. 如果首次更换敷料时发现有皮片移位或皮片成活不良,应立即补充植皮.
2结果
2.1皮肤移植
采用改进的皮片移植术受区面积1%~30% TBSA,平均(11.2±2.7)%TBSA,受区部位:手背427例次,上肢284例次,下肢171例次,前躯84例次,会阴29例次,臀部、肛周26例次,全部病例皮片成活率均>95%,移植皮肤100%成活为91.9%(544/592). 影响皮片成活的原因分别为血肿4.4%(26/592),皮片移位1.7%(10/592),创基循环不良1.5%(9/592),其他0.5%(3/592). 供皮区2 wk左右完全愈合,一般不需要更换敷料,供皮区部分不愈合需要补充植皮者占3.2%(19/592).
2.2随访评价
在592例患者中,随访3 mo者87.5%(518/592),随访6 mo为41%(243/592),随访1 a以上者19.1%(113/592),随访6 mo~8 a. 随访6 mo时,植皮区皮肤平整、光滑、富有弹性,轻度色素沉着. 部分病例皮片拼接线出现线性增生性瘢痕. 肢体各关节活动正常. 供皮区轻度充血及色素沉着,增生性瘢痕发生率为5.3%(13/243). 随访1 a时评价,植皮区皮肤组织丰满,皮肤质地柔软、光滑,皮片缝接线增生性瘢痕逐渐消退,仍有轻度色素沉着,肢体关节活动更加自如. 供皮区色素沉着减轻,皮肤质地较正常皮肤略粗糙,增生性瘢痕发生率10.6%(12/113). 皮肤移植受区和供区均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形. 随访病例中接受1次整形手术者142例,其中指蹼开大107例,腋部挛缩松解植皮术4例,Z型术28例,供皮区瘢痕切除植皮3例. 接受2次整形术者22例,其中腘窝松解植皮术8例,足背松解植皮5例,手掌松解植皮5例,肘关节松解植皮4例.
2.3典型病例男,33岁,于20040722火焰烧伤30%TBSA,其中上肢及肩周约10%TBSA为深Ⅱ°,Ⅲ°,伤后4 d入院. 于伤后第8日行手术治疗,术中在止血带下削除全部坏死焦痂,仔细止血并彻底冲洗后于背部以鼓式取皮机取中厚皮8.5鼓1700 cm2,行大张皮完整移植,术后第l0日首次更换敷料,皮片l00%成活. 随访1 a,患者左上肢功能及外形均保持良好,腋前壁形成蹼状瘢痕,一年后行腋前壁“Z”成形术. 背部供皮区无瘢痕增生(图1~3).
3讨论
随着烧伤早期液体复苏、早期切痂与伤口封闭、烧伤感染控制、早期肠内营养等烧伤早期救治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烧伤患者能平稳渡过危险期,得以保存生命[1]. 特别是中小面积烧伤,救治患者生命已不再是临床工作面临的最主要矛盾[2]. 加快创面修复速度,提高创面修复质量,是治疗中小面积深度烧伤的关键问题.
根据1980~1992我国多中心64320例烧伤资料分析,烧伤面积小于50%TBSA者占93%,其中30%TBA以下烧伤达80%[3]. 由此可以认定,绝大多数烧伤患者深度创面修复,并不存在皮源问题. 笔者单位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对烧伤面积50%~70%TBSAⅢ度面积20%~55%TBSA的患者采用分次切痂大片自体皮移植,植皮成活率为95%~100%,患者受伤部位畸形发生率由小皮片移植时的95.2%迅速下降至21.9%,大大提高了烧伤患者愈后的生存质量[3-4],但这阶段的大皮片移植,除面、颈部采用整张不开洞中厚皮移植外,在其他部位大多采用筛状皮移植,以避免皮片下血肿,提高皮肤移植的成活率. 由于在大皮片上开有较多小引流洞,创面愈合后会遗留许多点状瘢痕,虽然不影响功能,但外形仍然存在较大缺陷.
皮肤移植方法与皮肤存活质量是影响移植皮肤功能与美学效果的主要因素[5]. 我们采用大张中厚或薄中厚皮不开洞移植,皮缘与创缘,皮缘与皮缘对合严密,细丝线仔细缝合. 皮片与皮片的拼接线与躯干纵轴垂直,并尽可能隐蔽,皮片拼接线遗留瘢痕或挛缩对关节功能影响最小,也避免了筛状皮移植遗留的大量点状瘢痕. 临床医学各专科医师在治疗各自相关疾病,使患者恢复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都在力求对人体外观形态的最小损伤和最小破坏,最大限度地维护人体正常肌肤的完整[6]. 符合功能与美学要求的皮肤移植术,必须充分照顾皮肤供区的功能和外形. 中厚断层皮供区容易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增生性瘢痕,甚至供区不愈合[7]. 避免供区并发症最重要的因素是控制断层皮片的厚度. 切取皮片的厚度除了与手术医生的经验密切相关外,我们采用含低浓度的肾上腺素盐水皮下注射,使供区充分肿胀,皮片切取时,供区创面不出血或很少渗血,利于术者观察创面残留真皮情况,可及时调整取皮刀刻度,控制皮片厚度. 如果发现供区创面有细小脂肪颗粒外露,残留真皮组织过少,创面愈合后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者,则应另取刃厚皮覆盖供皮区创面.
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真皮厚度,皮肤附件的密度和深度是有较大差异. 人背部皮肤真皮较厚,部分皮肤附件可深入到皮下组织中,作为供区切取断层中厚皮,较其它部位不容易遗留增生性瘢痕;但通常背部供皮时需术中变换,手术操作较繁琐,在皮源不太困难的情况下经常不为临床医生所首选. 我们的体会是: 背部即可以提供面积较大、 质地优良的中厚皮片; 供区愈合后又很少遗留并发症, 且相对隐蔽, 对外形影响小, 应该作为较大面积皮肤移植的首选供区.
【参考文献】
[1]Herndon DN, Tompkins RG. Support of the metabolic response to burn injury[J]. Lancet,2004, 363(9424):1895-1900.
[2]Przkora R,Herndon DN, Suman OE,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extended growth hormone treatment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in pediatric burn patients[J]. Ann Surg, 2006, 243(6): 796-803.
[3]陈璧, 贾赤宇.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烧伤创面修复进展[J]. 中华烧伤杂志, 2000,16(1):8-10
[4]陈璧, 贾赤宇, 苏映军, 等. 用大张自体皮移植治疗大面积Ⅲ°烧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20(5):420-422.
[5]陈璧, 贾赤宇, 苏映军, 等. 大面积Ⅲ°烧伤早期大张自体皮移植与畸形的预防[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2, 17(3): 135-137.
[6]Acikel C, Peker F, Ulkur Z. Skin grafting of nasoorbital region as a single aesthetic unit[J]. Burns, 2001,27(7):753-757.
关键词:声乐艺术美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93-02
美好的生活,不能没有美好的歌声,美好的歌声能充实美好的人生,这就是凝结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无穷魅力所在。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有优美的声音作基础,通过清晰的咬字和吐字,声音强弱处理的技巧来完整的表现出来,如果缺乏情感准确性,流利的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
一、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融通
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又是相互包容、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相互影响的。声乐艺术教育不仅仅限于美育,还包括更多的教育内容,如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进行声乐艺术的专业训练,使其从中获得美的感受、美的愉悦、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感染力、创造力和声乐艺术修养等。美育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无论从教育目的、教育功能,还是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看,美育比声乐艺术教育范围都更广阔一些,内容更丰富一些,形式更灵活一些,思想更深邃一些,覆盖面大。美育可以渗透各种教育之中,包括声乐艺术教育,这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比拟的。虽然美育与声乐艺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但是,它们又是融通的,因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有人经常用艺术教育代替素质教育、代替美育,将两者混为一谈。声乐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声乐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教育。
谈到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融通,就不能不谈到声乐美学,声乐美学是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融通的产物,是探索声乐艺术所特有的美与审美普遍规律的学科。作为音乐两大表现类别之一的声乐艺术,其创作、表演、欣赏三个实践环节所呈现出的过程、环节、结果、反馈等种种事象和意识活动以及功能作用,无时无处不反映美的身影、留下美的足迹,同时,也无时无处不需要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如果单从声乐艺术的结构、表情机制讲,所反映的仅仅是声乐艺术美的本质。而声乐艺术教育则是通过培养学生掌握声乐艺术技巧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掌握普遍的审美规律,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
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既是融通的,也是互动的。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一致性上。互动点之一: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声乐艺术教育是通过声乐艺术的专业训练,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技巧之中,融入美的教育,灌输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美育则是通过艺术美、形式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活生生的形象体系的具体展现,供人观照、感受,从中得以实现美的陶冶、培育。互动点之二: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声乐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一种艺术,声乐教育就是实打实的艺术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艺术技能,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提高艺术修养进行的。而美育是把艺术教育作为核心,把艺术美作为主要载体,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艺术修养就要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在艺术欣赏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得到美的愉悦。互动点之三: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有助于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就是要展开人们想像的翅膀,感知世界的奥妙,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声乐美学讲“三情”,即:诗情、曲情、声情。每一首好歌,都是一首好诗,都有一个优美的旋律,都需要用真心真情去演唱;动人的歌词、动人的曲调、动人的歌声,需要人用心去感知、体味、想像。这就是声乐艺术的独特韵味,美育的独到之处。互动点之四: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属于一种情感教育,声乐艺术讲求声音技巧,讲究专业技能,但是更注重情感,不仅要求“字正腔圆”,更注意“声情并茂”。美育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激发学生情感的活动、心灵的感应,促使思想的升华。通过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这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从而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进而培养美好、和谐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构建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
美好的生活,不能没有美好的歌声,美好的歌声能充实美好的人生,这就是凝结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无穷魅力所在。
二、加强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的途径
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既然是相互包容、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我们就要加强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我认为其主要途径有三个:
(一)把美育融会贯通到声乐艺术教育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之中。从声乐艺术技能技巧训练的表面看,是纯技术、纯专业的,例如发声的训练,讲人体器官,讲共鸣体,讲正确的发声方法,教育学生声音是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原理是什么,声音怎样才能好听、动听,原始的声音与艺术的声音、科学的发声有什么不同,怎样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等。如果不融入美感,没有审美意识,那么,发声训练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就不会产生美妙的歌声,声乐就不能称其为艺术。
(二)把美育融会贯通到声乐艺术教育的作品处理上。声乐艺术把作品处理称之为“二度创作”,声乐的作品就是歌曲,作品处理就是演唱,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是毫无意义的纸上的符号;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没有任何社会功能;没有合格的演唱,歌曲创作就会被扭曲了形象,没有赏心悦耳的美的感受。有了出色的演唱,歌曲创作不但能够“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地走进观众、听众,还会带着它特有的智慧、灵感赢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声乐艺术教育,就是通过声乐艺术训练,使学生学会“二度创作”,不仅把谱子上的记载和基本情绪唱对,还要通过演唱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显示自己与他人有别的艺术个性,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添彩,达到其教育目的、起到娱乐作用,在大众心理引起共鸣,得到美的启迪。“
(三)美育在声乐艺术教育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感”的无处不在。声乐艺术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最讲求的就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声音是歌唱的基础,不论声音是否美妙,声音总是歌唱存在的先决条件,所以情感依附于歌唱的声音基础,通过优美的声音表现丰富的情感。有声无情只能感受人声的艺术美,有情无声、有情少声,情感何以表达?二是,把“情”理解为情感表达的要求和声乐审美意识对声音质量的指令性要求。当我们在演唱某个声乐作品时,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深度需要用相符合的声音来体现,这种声音的要求必须符合声乐艺术审美标准。
为此,要引导学生多学习、多观察、多研究,增加阅历,拓展知识,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感受和品味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绪和情感。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艺术的,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或者说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不能唱好歌的。
参考文献:
[1]王次昭主编. 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李可燕.民族地区高校声乐特色教育探究[J].艺术探索,2010(3).
[3]侯延爽. 论高校声乐的多维教学元素[J]. 艺术评论,2011.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进程和个体化趋势的加快,作为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已从平面走向立体。且随着近些年房地产发展,商品房市场带动了新的城市社区迅速崛起,社区的占地面积虽然缩小,但人口增多,从而导致若干社会文化问题。因此,培养社区居民健康的审美趣味,提升其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构建居民的精神家园,有利于优化社区文化的结构,从而形成优秀而稳定的社区中性文化,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文化基调。
(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艺术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全球一体化不断推进,民族精神的回归更引起人们的关注。以传承教化人,以艺术陶冶人,以文化塑造人,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民族精神的驱使。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是中国人民自古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与人之间、群与群之间切不断的脉络,如果说人民是土地,那么传统艺术与文化就是这片土地上的根,只有把“根”牢牢地扎在人民这片沃土上,五千年的文明才能枝繁叶茂。
(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艺术能促进文化繁荣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那些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可见,传统艺术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社区作为区域文化共同体是美育落实的载体,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凝聚民族精神的基层前线。社区居民积极接受和参与社区各类的艺术文化活动,可以从中受到正面的教化,满足其精神需求,从而使居民凝心聚力,为区域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撑。
(三)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艺术能推进终身学
习进程传统艺术文化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助推器,一方面它的丰富内容和形式都是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的,另一方面传统艺术教育是终身性教育。从功能的角度上,社区美育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比学校教育更加生动务实。由于传统艺术文化具有内在民族精神的感召力,社区民众在学习传统中国艺术文化的同时,能够培养其优秀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情操,有效地推进终身学习的进程。
二、传统文化艺术在社区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在基础教育中虽有所重视,但效果并不显著。传统艺术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人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知识积淀。但在人成长最快、最易接受的年龄,如果只关注当代知识的积累,失去了学习和传承的时机,就会成为一种民族遗憾,且直接影响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目前,社区美育的实践刚刚起步,虽然已经引起社会重视,但仍然还在探索阶段。当下社区美育实践要解决如下问题:区域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容易导致社区居民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忽略;社区本身的文化积淀具有优劣并存的特点,很多观点和习俗与时代旋律不符,直接影响居民的判断和选择;社区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美育实践,导致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偏颇的文化滋生,从而难以达到社区美育传播正能量的目的;社区美育离开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和学习需求,离开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壤,导致传统艺术文化不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另外,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乏系统总结,在文字与理论上难成体系,致使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表象上相对独立,而在其内在脉络体系上缺乏科学而深入的挖掘,长期处于一种潜隐性的存在。
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社区美育中的发展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促进社区美育的健康发展,是由其自身性质及独特魅力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化艺术实践中传承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粹,一方面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血脉,另一方面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和审美心理。而社区美育的精神内核正是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传统文化艺术为社区美育提供了文化素材,并且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符合人的审美经验,易于将社区居民带入到传统文化艺术的意境中,使其产生文化认同,从而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美育活动的参与度。
(一)资源整合,创建社区美育的有效载体
整合社会资源,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社区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载体。一是可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在强调传统价值的同时,亦不忽视新的文化动力,为社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可以利用社区内的博物馆资源,开展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文化艺术类体验活动;三是可充分发挥社会文化企业、社会组织的职能,承担起文化传播责任;四是借助各方力量,筹措资金,搭建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丰富社区美育的形式和内容;五是利用社区场地,开设文化社区、文化长廊、艺术与科学、作品展览等展厅,为居民学习传统艺术与文化提供直观的物质形态,以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与认同。
(二)培训队伍,提升社区美育的服务质量
近几年,政府培养了大量的社区管理人才,为社区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序的专业化的管理系统,但在社区教育方面,依然缺乏具有规范管理水平、社会工作经验、专业素质及社会担当的人才。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委托专业机构、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等分期分批培训社区专职管理人员。教育科研单位可在社区科研立项,也可把课题下放社区研究,也可在社区设立传统文化艺术培训基地。通过培训、课题研究、基地创设,以培训提升社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以科研带动队伍,从而提高社区美育在社区的服务质量。
(三)加强传播,形成社区美育的生态空间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教育的热点之一,在社区中系统而全面地开展却是刚刚起步。通过美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将社区美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并将其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如:社区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宣传力度,以在社区居民中扩大传统艺术与文化活动的知晓度。二是营造一个公众学习传统艺术文化的社区环境。如: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社区学院的中关村文化创意园就是传承传统艺术与文化的典范。
(四)典型引路,推进传统艺术文化活动开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情趣;实施美育
[作者简介]李亮萍(1981-),女,江西信丰人,信丰县第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美术教学。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审美感受、审美知觉、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等,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怎样来达到实施美育的目的呢?
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两个途径
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一个是在观摩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另一个是在学生实践“表现美”的过程中进行。两个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1.运用对美术作品及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鉴赏达到实施美育的目的。学生通过观摩并结合教师的讲述鉴赏美术作品,即美的构思、美的构图及美的形象、色彩与情调,使学生从中体会审美对象的中心思想与艺术性,让学生通过艺术的、自然的、社会的、生活中的观摩、感知和理解来感悟美。其中有雄伟壮观的高山大河,如信丰县境内的油山、金盆山、桃江河、西江河等;绚丽多姿的旖旎风光,如百里脐橙带、花园早春、谷山积翠,桃水拖蓝等,这一切都孕含着大自然的美丽可爱,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描绘大自然,讴歌大自然,正确地引导学生感受、欣赏、理解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使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相处。与此同时,再引导学生去发挥他们在建筑、艺术、哲学、历史、科学、心理等多学科方面积淀下来的美学因素,使学生渐渐地站在美学的高度审视自然与社会之美,从而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美学艺术的熏陶。
2.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及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评来实施审美教育。在学生的作业中通过眼、脑、手协调一致的科学训练,升华审美和知觉,进而发现美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给予学生心情发挥和调动艺术个性的机会,鼓励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敏锐视觉进行观察来发现美。用个性化的记忆、思考、分析、想象、感悟在脑海中的意象,尽心尽力发挥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使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美术创作中,按照美的规律性,塑造美的形象,让学生在发现与创作中,不断获得艺术的享受和美的教育。
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三个层次
在繁杂而丰富的美育内容和多变而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教师需列出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美育序列,即美育过程的三个层次:了解美的知识、掌握美的技能和创造美的形象,使美育实施于高中美术教育的全过程。
1.学习美的知识,就是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基础美感,并通过视觉、听觉产生美感心理的认识阶段。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视觉艺术的认识和初步理解,提高他们对美术学科的浓厚兴趣。
学习美的知识,就是教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为什么要学美术,怎样来学美术等问题。教师要学生熟悉各种美术作品的分类方法,各种美术技能技巧的要求,主要特征和基本原理,认识美术与美育的关系以及美术对我们文化素质的影响,理解艺术美与自然美引起的美感心理反应等。
关键词:美育;审美;高校;公共美术;文化艺术
从人类发展最早的活动上来讲,审美活动是属于全民的。早在洪荒时代就有了“首饰”,古人类将每一颗彩色的石珠手工打磨并对穿打孔,用细绳索串联挂在手臂、脚踝、颈项上。这一行为已经与最初的将猎物利齿打孔串联佩戴以彰显“勇敢”有了本质的区别。当古人类对石珠的形状、大小有了取舍甚至对颜色有了涂绘装扮、搭配选择之后,这件挂饰已经与彰显“勇敢”的功利性质渐行渐远,直至完全成为一种“审美”的需求。人类在长期的造物活动中,同时也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类似于“首饰”的例子颇多,如原本只是“蔽体御寒”作用的衣服在材质及颜色、款式上的发展;原本只是储物作用的陶器在造型、色彩、图案上的发展等。这些资料都可以从民俗社会学中找到,足以证明审美活动是一种全民的活动。正如美术教育家丰子恺讲过的“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而知也。”社会的大发展不断给文化艺术冠上的高贵的光环使得其与大众日常生活愈加脱节。与文化艺术的接触在今天成为研究、成为鉴赏、成为具备高层次文化素养的人群才有资格讨论的素材,普通市民阶层则选择了自动疏远的态度。德国古典文学美学家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也提到,人最初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是具有完美人格的。而工业社会的大发展促就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人性的矛盾。社会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分工的需求间接引导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出现,但却误导了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容。这不仅使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也使得原本完善的人格出现了严重的缺口。席勒在当时便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弥补人性发展的这种遗憾。
审美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与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内容,文明是文化的升华体。考察人类各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其文明都是全民普遍文化的积累,是文化沉淀的继承和创新。
原始未经涂绘或上釉彩的素陶与釉陶、彩绘釉陶是大不一样的。一般性的因为某种需要而创造物品与在这个物品实用性基础上进行加工美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需求层次,如果人民群众普遍认为任何物品的装饰美化都与自己无关,那是专业人才的分内之事,甚至发展到对美化内容不予理会,那么群众的整体层次就会降低,由普遍群众文化组成的社会文明程度也将降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审美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陷入现在高校的专业分科而罔顾“审美教育”,这不仅是对人类文化沉淀的漠视,也是个人完善人格养成的障碍,更会造成全民文化素质的降低、衰退以及社会发展阶段文明的低迷。
人的思维主要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形式,任何事物的成功创造都不是其中单一思维形式的最终成果。进行文化艺术活动主要侧重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熟练运用只有通过广泛的审美活动才能完成。期间,著名的教育家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里的美育范畴就包括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等一切能够引起人们进行审美思维、审美活动的“术”。“美术”是美育内容的一个部分,美术鉴赏课的意义和不可缺失性,就在于培养“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艺术作品使观者感受到形形的和谐。丰富的感官,使人的本质力量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最终造就敏锐的形象思维能力。
美术的诸如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这些社会功能,使得美术活动必然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记录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文明都在美术作品中得以形象的记录。进行《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以来,笔者发现直到今天刚接触这一课程的学生还是普遍地认为“美术”就是“画画”,这是一个非常狭义的理解。随着“以美育代宗教”提出以来,“美术”就有了更为细微、广泛的概念。所属造型艺术的绘画、建筑、雕刻、工艺美术等,以及书法、摄影等视觉艺术统属于美术。例如,代表史前文明的岩画、彩陶;代表奴隶社会文明的青铜器,陵墓等,这些都成了阶段文明的载体。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美术”的内涵和外延也将更加丰满。
作为“美育”内容之一的《美术鉴赏》课程,其重要意义着重体现在它的教育、审美、认知、娱乐这四个社会功能上。它可以通过非常直观形象的艺术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道德修养的启迪教化,如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中国画作品《女史箴图》、法国画家库尔贝的油画作品《碎石工》、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等。以《女史箴图》为例,作品虽取材自当时文学家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但在当时人们识字率低的社会现实局限下,其社会影响力以及产生的教化作用却远远高于文学原著。这也是美术作品在美育的一切内容中最独特的功能体现。艺术家以自己的生活高度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并将这种深刻的感受融入作品之中,以寄情于物的方式感化观者,以期达到共鸣,正如鲁迅说的“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作品中规劝女性恪守“妇道”的封建伦理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虽然已经失去了光环,但画面人物形容生动、衣裙款款;线条流畅婉转,设色典雅秀丽,作品本身无时无刻不在彰显它的审美价值。即使我们因为时代性或者各种其他原因不能认可艺术家的精神立场,无法体会作品的教育性和认知性,也依然不妨碍我们对作品本身的欣赏和品读。画家以日常生活为场景布画,又为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提供了直观的考证资料。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美育过程,是我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美术”在这里所代表的绝不仅仅只是一副“画作”,或是观者对这幅画作的视觉接收。这个对艺术作品品鉴、解读的审美过程,就像梁启超说的:“把我们卑下平凡的境界压下去”,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得到了一种救赎。
如果此时的美育仅仅只是培养人们欣赏美、创造美形成一种审美观或者美学素养,那不免又陷入狭义。将美育融入人生的美学趣味和全面教育的审美境界中,强调美育对人生的促进功能才是现代美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美术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 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程孟辉,译.
[4] 王德胜.美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
[5] 仇春霖.大学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王世琴.应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的高职美术手工课教学思考[J].美术界,2014(2).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7.3.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7.4.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
6.1.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答: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够提供意象,或者不能转化为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之中。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答: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在欣赏的时候,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所以说,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答:意象产生的开端始于意象的孕育。它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观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必然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而这种相遇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除了感动之外,主体还需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即一种_要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消失,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当主体与世界相遇时,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意象产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特殊联接,当两者相撞时,艺术家便沉浸在一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通过主体与客体、意与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的反复碰撞,不断渗透,相互交融,酝酿出艺术的意象,如孕妇十月怀胎,艺术意象在不断孕育中逐步形成。而当艺术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就有加以表达的内在趋向,这时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答:艺术生产具有双重的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而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意识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3)意识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答: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阿勃拉姆斯曾经把天才分为“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答: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它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答: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关。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答:第一种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第二种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例如莱辛的分类方法:第三种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答: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但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艺术符号的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所以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是根据符号的暗示引导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答: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答:(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所谓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所谓间接效果,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