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三生物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

第1篇:高三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三生物;实验创新;现代教育技术;探究实验

实验作为高中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系统的生物学习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及作用。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既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实现对教材所列举生物实验的深入认知与了解,又要切实发展自身的生物实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这都需要我们高三生物教育工作者创新生物教学形式,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终的实验学习效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可以作为有效的突破口:

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辟高三生物实验教学新途径

众所周知,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的沉重压力,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教材上既定的学习任务,但是部分实验操作起来确实麻烦而繁琐,若是一味将这部分生物实验摒弃,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后续其他生物知识点的深刻认知与理解;但若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死板地进行这些实验的操作与教学,又会占据极宝贵的学生课堂学习时间与精力。如此,这部分实验便成为影响高三生物教学进度及实际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兼具生动直观与信息量丰富的特点,若是能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便可以有效缓解上述高三生物实验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如,选修三中“胡萝卜的组织培养”,该实验需要一定的实验周期,若是单纯依靠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对此,在该实验的教学中,笔者特意提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上搜集到完整的“胡萝卜组织培养”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通过该完整且生动的实验视频资料,学生不但能身临其境一般近距离地观看到具体、详细的生物实验步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借助该视频还能跨过整个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等待时间,从而直接观察到4~5天后培养材料的污染情况、15天之后胡萝卜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以及一个月之后正常植株的发育情况。整个视频前后仅仅只有8分钟左右的时间,却将整个“胡萝卜的组织培养”这一实验进行了完整的反映。如此,便在大大节省课堂宝贵时间与精力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学生对该实验的认知层次,真正体现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高三生物实验教学形式的巨大作用。

二、组织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实验,完善高三生物实验教学新模式

在高考面前,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地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桎梏,导致其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多倾向于教师边实验边讲解的演讲式教学模式,学生只需要聆听教师的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即可。此种落后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生物实验参与兴趣的激发与调动,更不利于学生生物实际操作水平及能力的长远性发展。而高考生物的新趋势逐渐倾向于对学生生物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如此,两者就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矛盾与冲突。

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反复思考与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三生物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自主探究实验的过程。如,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这一实验中,笔者并没有给学生详细讲解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而是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选择自认为切实可行的实验材料、选择实验过程中需要运到的器具,并制定出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与此同时,还特别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之中及之后进行反思:进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目的有哪些?实验过程中有哪些需要严格注意的事项?小组设计的实验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理想实验效果?若是未能取得的话存在哪些不足与缺陷?等等。

这样一来,就将该项生物实验的操作主动权真正交还给了学生,在充分调动学生实验参与热情与积极性的同时,使他们完整地经历了一个独立自主进行生物探究实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及实验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一来,无论是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切实发展还是正确实验态度的形成都充分体现了高中生物新课标关于“借助生物实验发展学生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的良好目的。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三生物实验教学应当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进行实验教学形式、手段的创新与优化,在尊重学生生物实验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须知,这既是缓解高三学生学习时间与精力严重冲突的必然措施,更是顺应生物高考趋势、促进学生生物实验探究能力切实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2篇:高三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滚动复习 滚动练习 查缺补漏 错题重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138-01

复习是指重新学习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滚动复习是复习的一种方式,即在学完一部分内容后,及时地进行复习,接着再学习下一部分内容,学完后再进行第二次复习,第二次复习要包括前一次复习的内容,如此一环套一环地进行下去。高三生物总复习,内容庞杂,共包括五本教材。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对教材中的细节知识考查得较多,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绝大部分知识要进行理解、记忆。这样看来,总复习的任务就很繁重。如何在高三总复习阶段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按高考要求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庞大的知识体系,克服遗忘?实践证明,根据遗忘规律进行滚动复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高效的复习策略。

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滚动复习包括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单元内的知识进行逐一梳理,以及对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知识内容的总结;另一种形式是滚动练习。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两种复习方式常常交替进行。笔者就后一种复习方式的做法进行交流。

滚动练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滚动练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1)复习完一个单元时进行的一个单元内容的滚动,称为单元滚动;(2)复习完一个单元时,该单元和前面已复习单元内容的滚动,称为单元间滚动;(3)覆盖全部高考内容的大滚动,称为全滚动。在设计滚动练习时,教师要合理地规划好各类练习的量及彼此之间的时间间隔。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的通常做法是:当一个单元内的知识梳理完成并进行小结后,当天晚自习或第二天即安排1小时的单元滚动;单元滚动后间隔2天进行90分钟的单元间滚动;每2周做1次大滚动,大滚动试卷可用近年的高考卷生物部分内容,时间为45分钟,也可以用各类高考最新模拟卷,其中单科卷为90分钟,理综卷为45分钟。附表是我校2012年8~9月期间对高三年级所进行的滚动练习的安排。

为提高滚动练习的效果,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还应重视把滚动练习和其他形式的学习方式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各种形式的滚动练习之后,要求学生要及时进行学习反思,及时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并要求学生结合练习题把缺漏知识和做错的题补做在错题集或纠错本上。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

生有条件进行查缺补漏工作。这样,才能以练促学,以练促复习,达到有效、高效的结果。总之,滚动练习和查缺补漏工作要结合起来,贯穿整个高三总复习。

为了促进学生完成查缺补漏这一学习任务,进行错题重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重考的错题是前面阶段各类练习或考试中涉及高考的重要考点,而学生出错率又较高的题。通过错题重考,评价学生的查缺补漏工作,鞭策学生在每一次考试之后认真进行查缺补漏;通过错题重考,准确地圈定后进生,以便于及时进行帮扶。

综上所述,在高三生物总复习过程中,我们把单元复习、滚动练习、查缺补漏、错题重考这四种方法连贯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即形成一种以滚动练习为核心的系统复习方法,多年来的高三生物总复习实践表明,该方法是提高总复习效率和效果的一大法宝。

第3篇:高三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高三生物教学要想取得高效,肯定离不开科学的备考。经过我校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学案导学法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一、如何编制导学案

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质量导学案是整个备课组的智慧结晶。高三生物复习的导学案编写应简洁、易懂,一般包括:高考说明、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主评价、当堂检测、课后练习等。当然,不同的课型应有不同的特点。学案的设计注重新颖性,其编写要注意以下主要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有起着引导作用,学生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才是最持久最深刻的行为。因此,在导学案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例如,在复习“光合作用”这一节时,对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教师只要设计好对比表格(包括反应的场所、条件、产物等),其余的交给学生完成就可以了。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会有成就感,而且学得扎实。

二是问题化原则。将高考复习的知识点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激思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及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三是梯度化原则。在编写学案时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比如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让各个层次学生通过导学案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变无效课堂、低效课堂为高效课堂。

二、如何实施学案导学

根据高三生物复习的特点,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有以下环节:课前发学案,学生预习课堂教学、积极探索课后反馈,完善教学。

1.课前发学案,学生预习。

高中生对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求知欲。生物教师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学案并在课前发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预习。例如,在教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在发给学生的学案中设计以下问题:①噬菌体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它的增殖过程是怎样的?②如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③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分别对放射性检测有何影响?“搅拌”的目的又是什么?④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在设计思路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谁的实验更有说服力。让学生通过预习学案上展示的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体会到本课的趣味性,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积极探索。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既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学生问教师的方法。对于一些高考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探索,最后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概念图、表格来构建知识框架进行点拨。

导学案中的例题,一般选自高考真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可让学生先读题并尝试解答,教师走下讲台指导,并及时发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汇报解题过程,暴露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对解题思路、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从而让学生把此类题弄明白。最后教师针对例题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3.课后反馈,完善教学。

结合学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时,可由学习小组进行简单的交流及反思,如回顾学习目标,检查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反思的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归纳、消化,并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剩下的训练题。第二天教师进行及时批改,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通过面批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在下节课解决。教师要有教学反思,反思课堂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反思所得,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从而做到教学有的放矢,收到实效。

三、学案导学存在的误区

第4篇:高三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模型建构;生物科学素养;考试能力

一、高三生物新课程有效教学“233模型”建构

1.“233模型”的含义

“2”是指教学的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是主体,或互为主客体,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强调师生平等、教学相长。

“3”是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①.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3”是指通过三轮复习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轮复习方法建立在既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又能再度提高认知水平与能力的双重目标的基础上。

2.“233模型”的实施方案

一轮教学推行“考点分析研究与学生能力训练”模型,即“考点式复课”模型。课题组对历年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排查,研究确定新课程考点,并对考点进行等级确定。对历年高考都呈现的内容划定为一级考点;对隔年一呈现的内容划定为二级考点;对三年或随机呈现的内容定为三级考点;建立一个比较明析的考点分布体系,教师根据这一考点分布体系,系统地安排一轮教学工作,教师根据考点的级别科学划定课时分配。很自然教师一轮教学就抓住了教学重点,一轮推行“考点分析研究和学生能力训练”模型的教学目标是深化学生对考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且使相关考点内容形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轮教学推行“小专题”与“小套餐”模型,课题组筛选出高中生物的核心概念,然后以每个核心概念为中心发散扩展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作为一个小专题。高三年级小专题教学是深化学生认知和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综合、系统化的重要教学方法。认知深化和知识综合并不能表明学生的能力形成,要学生形成能力,除教师传授外,学生只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小套餐训练是为学生能力形成而配备的“营养元素”。二轮教学推行“小专题”与“小套餐”模型的教学目标是将一轮教学积累的考点单独能力进行综合提升,形成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轮教学推行“模拟练考与问题式讲评”模型。模拟练考命题是核心,课题组成立高三模拟练考命题组,仔细研读统检的高考考点及《高考大纲》、《大纲说明》中的考试能力要求,对照考点和能力要求逐个命题,建立高考模拟题库,每次模拟练考从题库中组题,提高模拟试题的质量。严格组织模拟练考,实行集体评卷,做好评卷记录,筛查考生存在的问题。每次抽取100份试卷,逐题统计得分率,进行抽样分析,筛查得分率低于60%的考点。将考生存在的问题和得分率低于60%的考点作为下次模拟练考命题的侧重点。对每次模拟练考试卷进行精心讲评,讲评推行问题式讲评,增强讲评的针对性,讲评以评为主,强化学生自评,以讲为辅,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盛宴,当堂测评,及时反馈。三轮教学推行“模拟练考与问题式讲评”模型的教学目标是迅速提高考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3.“233模型”的教学实施效果及教改反思

(1)“233模型”教改的实施效果

经过一年时间对“233模型”的实践运用,我们发现基本实现了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改变了教师“只教不研”的现状,把“直通高考”的想法落实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重心放在高考命题的视野范围之内,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对《高考大纲》、《大纲说明》和高考试题经常进行自主分析研究,推动了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双提高。

改变了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现象,通过对教学与训练的定量划分,改变了教学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

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考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2)“233模型”教改实施环节的不足

不能正确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一些老师仍然不知不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一些课堂因过分强化开放性、 自主性而忽视了目标性和科学性。

缺乏一种新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于教改效果的评价仍然以简单的纸笔测试为主。未能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实践运用过程有待进一步精细化,并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

顺应新课程改革理念而发展起来的“233模型”,对促进课堂教学有巨大作用和不可估量的潜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型,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开发它,完善它,让它将我们的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将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崔允氵郭.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 .人民教育.2001.6 :46-47 .

[3]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第5篇:高三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三生物复习;反思性学习;培养

一、反思性学习的含义

反思性学习,是学习者以元认知理论作为学习心理学基础,对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产生过程、思维方法及推理过程、语言表述进行反向思考学习。它具有自主性、批判性、发展性、迁移性、探究性、创造性等特征,是一种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的有效学习。学生在考察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原因和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潜能,并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外的信息,从而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上得到发展。

二、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进入高三生物复习,要能突破高原现象,提高学生原有的学习成绩,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的能力。高考复习是学生对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发展创造的过程,因而具有反思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开展反思性学习是有保障的。为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复习中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更是反思性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对反思的目的和意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明确通过反思,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明确反思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改错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平。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反思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并善于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从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重要环节中提炼问题,然后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

2.在复习中注重“回顾反思”和“尝试回忆”

一段知识复习完之后,自觉进行“回顾反思”和“尝试回忆”,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同时也是非常艰苦的再学习。通过“回顾反思”和“尝试回忆”,大脑的神经细胞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回顾反思”和“尝试回忆”,就是自己考自己,自己为难自己,自己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自己检测自己吸收知识的效率。通过“回顾反思”和“尝试回忆”,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一类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和结构化,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综合及运用。在复习中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呈现知识,如用表格将同类知识或不同类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用框架,摘要树状(知识树)或用概念图对知识进行反思整理。

例如在复习完育种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几大育种方式的概念图,并以此为背景对知识进行反思整理,用知识树的形式总结几种育种方式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等,还可以与之前的遗传定律、变异和之后选修三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联系归纳。

3.在复习中建立“问题储蓄罐”

在复习中建立问题档案,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学会反思性学习。在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习深入不进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学习中不善于发现总结问题。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建立问题档案,把问题变成一种诱惑力、吸引力,要求学生把在复习时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听课时把疑问记录下来,课后反思中把迷惑记录下来,使学生在质疑中通过内省与自我矫正从而学会学习。

例如:在学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时,学生提出:①加热杀死S型肺炎双球菌后,其细胞中的DNA难道没有“死”吗?为什么还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②S型细菌的DNA是怎样将它的核苷酸序列加在R型细菌上的呢?

通过发散式问题,强调问题的分析与延伸与拓展,更加注重于视野的开阔和思路的灵活。学生反思活动进行得越全面、越及时、越深刻,就越能确保学生的复习效率及效果、潜能的充分发挥,实现成绩的稳定提高。

4.在复习中建立“错题储蓄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失误、错误是很正常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不断地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即反思的过程。学生正是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与错误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的。为了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学会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错题档案就是将错误“标本”化,在“错题”旁写出自己思路被卡的情况并分析原因,及从中得到的经验和体会。一道错题,经过这样处理,不仅是对解题思路的反思,又弥补了知识上的漏洞,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检视到染色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用龙胆紫染色 B.试剂破坏了染色体结构

C.无染色体形成 D.显微镜倍率不够

第6篇:高三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一、 复习巩固陈述性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

高三生物复习涉及大量陈述性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常常出现知识间混淆和记忆的不协调。怎样处理才能让学生乐意去记忆,促进知识的理解和保持呢?

1. 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基础知识

在复习课中要善于设疑,适时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活原有知识。例如,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时可以设计话题“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生态农业”,同时提示学生根据能量流动的原理设计农业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学生就会调动原来储备的知识“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种间关系”等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自然也就激活了原有的知识,最后总结出设计生态农业系统的具体措施。

2.兼用多种方法,促进知识深加工

有关的研究资料显示“鉴别相似性与相异性”是效率最明显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高三生物复习中大量的相似的名词、概念可以采用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对知识和概念进行比较、类化,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课本讲述DNA分子的复制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即基因的表达时,就可以将复制遗传信息和表达遗传信息(即转录和翻译)从时间、场所、模板、原料、条件、过程、产物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列表归纳,在课堂上呈现以下比较表:

总结是效率相当明显的课堂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复习课上,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总结,必须删除、替换和保留某些信息,其前提是学生较深刻理解这些信息。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时可以于课前告知学生专题内容的高考考核要求,让学生认真梳理,按照知识的内部联系课前建构知识网络图,课内小组交流、补充和完善。例如,复习“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专题,课前让学生把课本中涉及的下丘脑参与的调节找出来,在课堂上共同归纳出以下“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知识网络图”:

构建知识网络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精加工的过程。通过构建类似的知识网络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非语言表述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 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生物教学的目的之一。任何一种技能的学习过程都是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这也是高三生物复习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然而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不能把熟记于心的概念、原理加以应用。虽然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但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技能学习的过程最关键的是“定型阶段”。以实验设计为例,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是建立在对课本经典实验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模仿课本经典实验的设计原则进行的。如果仅是背一道道实验设计习题的答案,那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会相当低。

技能学习的“定型阶段”只需要认真地对待和分析几个“技能样板”。对高三学生而言,生物学科最有参考价值的“技能样板”应该来自于课本,尤其是课本的经典实验。指导学生对课本的经典实验进行剖析,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更有利于学习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有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

孟德尔的经典实验给予学生两个“技能样板”,一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二是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例如,剖析光合作用实验时,我们可以按照实验设计的内容进行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加以考虑。例如,这些实验的过程与方法、对照类型、单一变量、结果与结论各是什么?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剖析,对学生理解生物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解答实验试题很有帮助。

三、 程序性知识使用熟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习程序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使用的熟练化是需要大量的针对性训练的。根据有关的实验统计,一项技能学生大约是练习24次才能达到80%的掌握水平,才能准确而迅速地使用这项技能。要反复地使用一项技能,又要让学生乐于不断地使用这项技能,变式训练应该是技能熟练和提高的最有效的练习。

1. 变式训练是提高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系列问题就可以将课本原题目P83选择题3采用以下变式训练。

变式1: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人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见右图。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A. 左右相等

B. 左多右少

C. 左少右多

D. 左右均无

变式2:下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一项实验。

经过一段时间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大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以上的两个变式和课本的原题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原因,掌握解决系列问题的分析方法。习题变式训练应尽可能选用课本的原题,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使学生有清晰的思路,逐步建立相应的思维模型,达成大幅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积累错题是提升解题能力最有效的策略

进入高三后,学生所做的练习数量和次数肯定要比高二多,学生除了利用课堂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外,还应该自觉主动地将每份试卷上的典型错误摘录下来形成自己的错题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周积累三到五个题,那么经过一月、一学期、一学年的积累,再加上自己的经常反思和回顾,在脑海里就会形成较大的积累量。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做有心人,在高考中应该可以厚积薄发、充分发挥、得心应手,取得高分。

第7篇:高三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三生物 后期复习备考 教学总结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近年来高考命题虽然以能力测试为主,但我们要了解: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这座大厦就会丧失基石。很多学生在高三冲刺阶段一味盲目、重复地做题,其结果不但不能巩固基础知识,能力也得不到提升,表现在高考中基础题丢分,能力题也拿不到分。

因此,在高考最后阶段一定要回归教材,要学会看书,勤于翻书:

(1)全面看书,细致书中的每块内容。

(2)通过错题找到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看书,并对自己的错漏在书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定位,清晰并弥补自己的薄弱。

(3)对书中知识做相关内容的链接式翻书,增强对知识体系的深入理解。

二、科学观念、注重实验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它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实验题力题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生物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验复习时,要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

三、提高能力、归纳技巧

在高考中,应试的能力和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解答好生物试题,仅仅记住、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识点远远不够,因为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题是“应用”层次以上的,难就难在呈现和消除题干中存在的障碍,而找出障碍的关键就是审题。而审题关键在于如何将题干(有些题干是新背景)信息转化为自己所熟悉的知识,然后用自己的熟悉的知识解答问题。具体的做法是:

(一)避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用固有观点或经验等看待变化的新事物或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凭经验办事,势必会犯思维定势的错误。

例如: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吸水 B.皱缩 C.质壁分离 D.质壁分离复原

[ 解析 ] 此题题干中的“口腔上皮细胞”并非“植物成熟细胞”,没有细胞壁。故答案为B。

(二)抓住关键词语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项中的词语,本身的内涵并不深刻,但如果审题不认真,忽视了它们,就很难得出正确答案。

例如:人的一个有丝分裂后期的肝细胞中,全部的DNA分子数目确切地说应( ) A.大于46 B.等于46 C.大于92 D.等于92

[解析]此题题干中的“肝细胞中”和“全部DNA” 是最关键的词语,如果忽视它们,就忽略了“细胞质中的DNA”。故答案为C。

(三)排除迷惑条件,找出隐藏条件

在解题时,既要注意发现并排除题干中列出的迷惑条件,又要善于发掘隐藏在题干中的未显露的条件。

例如: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人的一个成熟红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是( ) A.23条 B.46条 C.92条 D.0条

[ 解析 ] 此题题干中的“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显然是迷惑条件,而“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才是应发掘出来的隐藏条件。故答案为D。

当然,审题方法有多种,教师在平时要精心挑选各种题型,适当地体现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解题时应如何审题,寻找到关键点、突破口,让学生做题时感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勤于反思、查漏补缺

每周一定要抽出一定时间回顾自己做过的题,考过的试卷,进行反思,查漏补缺。最好的形式:错题积累本本。重视三种类型题:自己一错再错的题;老师重点讲解的题;自己做错的新题型。在高考最后阶段,你手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你的错题本。通过查漏补缺达到你能力的升华。避免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取得主动权,让失误减小到最低程度。

五、联系实践,关注热点

高考试题一般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与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尤其要关注当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找到最佳结合点,活学活用,是高考最后复习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高考中,热点问题常以新情境出现,解题时不要被题目中材料信息的外表所迷惑,这些新情境只不过是作为命题的切入点,其知识落点仍在教材中,而且通常是试题材料越新,涉及的知识方法反而越简单。只要我们关注过,做过结合点的分析,就不会慌乱,就能迎刃而解。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三生物复习备考过程中,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和复习方法,在备课上多下功夫,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跳出“题海战术”,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8篇:高三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高三生物复习概念图教学策略

1.概念教学在高考中的要求及存在问题

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概念的教学通常采用的是“说文解字”的方式,学生则是通过简单记忆、机械训练来获取概念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是:学生对概念规律理解不深,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较差,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导致教学活动“事倍而功半”。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的要求。在这样的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不再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零散的知识及事实记忆的考核,而是强调学生能将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交汇成知识网络,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课本知识,更教会学生识别概念,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构建系统有序的概念图,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利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

2.概念图教学策略的优点

高中生物学概念多,记忆量大,但这些概念一般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必须根据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基于此,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和概念同化”理论开发了概念图这样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概念图是以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并以示意图形式展示概念间层级结构。概念图有助于人们在学习复杂概念时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并对促进有意义学习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将成为我国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之一。

3.概念图教学策略在高考生物复习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高考生物复习教学中,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在一轮的基础知识复习过程中还能应付自如,但一进入二轮的模块复习及综合练习就开始“捉襟见肘”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一轮复习中教师一般采取按章节分段复习,而学生往往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概念、原理及规律,因为没有理解透彻,所以复习就像过筛子一样,一段时间后若不加以巩固都忘了。而若在教学中,教师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则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的意义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4.高三复习中概念图教学策略的实施

4.1一轮复习中学会构建概念图进行知识点对比复习

概念图教学的运用要注意时机。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基础。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就可以运用概念图教学策略来复习一些内涵比较丰富的单个概念,或者把几个相关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复习。

以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为例。学生一般只能看到两者的区别,很难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做一些将这两个考点相结合的综合题型时出错率很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头脑中的这两个知识之间缺乏系统性,不能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投影两张不完整的概念图,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补足概念图,然后让学生根据补充完整的概念图相互讨论找出两者的区别及联系,找出核心概念,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将核心概念作为节点,运用恰当的连线及连接词构建一个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关系概念图,最后展示各组学生制作的概念图,师生共同交流点评完善概念图。

这种利用概念图进行对比复习的方法,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画概念图”归纳梳理、提炼概括教材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学生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知识系统,即将彼此有内在联系的诸多知识点按其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组合,以揭示其因果关系,理清知识脉络。但这种学习方法比较适合一些复杂的,专业领域的概念,一些比较浅显、基本的概念则没有必要应用这种教学方法。

4.2二轮复习中运用概念图进行模块总结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具备了大量的知识储备,这时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之间的联系,从而将知识专题化、模块化、系统化。而且,经过一轮复习的反复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构建简单的概念图来反映核心概念间关系的能力。此时,就可以要求学生以某个概念为核心,并将以前构建的相关小型概念图进行有效整合,转化为总概念图。例如:以染色体为核心构建的遗传物质表达的概念图,学生可以染色体为核心概念,首先引出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和DNA及蛋白质两个节点;其次由DNA引出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基因这个节点;最后,由基因可通过转录形成RNA再翻译形成蛋白质引出RNA这个节点,后将蛋白质与基因及染色体形成概念图。当然,如果学生知识掌握够全面的话还可以继续完善概念图,使整个遗传板块以总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通过总概念图的构建,学生原来迷惑的概念逐渐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忆灵活化,提高了知识迁移的能力,最终达到了所学书本由厚变薄的目的。

5.教学反思

5.1概念图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概念图教学中,学生肯定是个能动的主体。在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熟悉了解相关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及概念,然后通过思考,把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最后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构建概念图。而在概念图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在逐渐地加深,从而将课本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树。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浓缩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将来在考试中遇到综合类型图表题时,懂得分析利用图表,并从中获取解题信息,增强解答图表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5.2概念图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概念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但这并不意味教师的作用被弱化。相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扮演好“导引者”的角色。这首先要求教师一定具备丰富的生物学概念知识。教师只有拥有强大的生物学知识作为后盾,才能在概念图教学中处理好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其次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概括提炼能力,这体现在精心的板书设计和教学设计上。通过概念图式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概念图构建的基本要素和一般步骤,为将来学生自行构建概念图进行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而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概念图,则能将自己头脑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相当于在虚拟的环境中开展了一次教学,使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最后,概念图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师不能将自己所设计的概念图作为评判对错的唯一标准。由于概念图一般只对图的创建者有用,在构建概念图过程中,学生以特定主题进行结构化的学习反思,只要能够清楚表达他对于该主题的想法就可以了。因此,在评价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对知识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对高中生物某些知识的概念整理方式和审视角度存在差异,灵活地进行反馈评价,关怀和鼓励每一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保护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合理利用概念图教学可以让教师对教材的组织更为科学、合理,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全面提高高三生物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徐穗茸.以“层层递进构建图形”策略提高生物复习有效性.生命世界,2009.7:100-102.

[2]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8:47-51.

[3]高利晓.浅谈概念图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5:216-217.

[4]王海彬.浅谈高中生物概念图教学.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9:149.

[5]沈惠,毕晓白.谈人教版生物教材“自我检测”中的概念图.科学教育,2008.02:14-15.

[6]郭杏,郑晓蕙.概念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2006.05:76-78.

[7]王丽萍.生物学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图教学.生物学通报,2007.42(8):41-42.

第9篇:高三生物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微生物 高三复习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涉及到动物学、植物学、细胞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关于微生物的有关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则比较分散,导致学生对微生物学内容的学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缺乏对微生物学知识的完整把握,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对“微生物学”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获得微生物学的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梳理出微生物学内容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中有关微生物的内容。然后各小组呈现成果,教师将小组总结梳理的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再由各小组补充完善(表1)。

3 整合内容,确定研究维度

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表格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维度划分。要确定研究维度,学生必须对微生物内容进行梳理和提炼,有助于他们统领微生物学的全部内容,同时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认识到对某一事物的可以沿着“是什么(本体论)”“为什么(认识论)”“怎么样(方法论)”顺序进行认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呈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修正,最终得到比较全面的维度划分(图1):(1) 微生物分类及结构;(2) 微生物的代谢;(3) 微生物的增殖;(4) 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5) 微生物存在的意义。

3 分类处理,各个击破

5个研究维度中,微生物分类及结构、微生物的代谢和微生物的增殖3个维度的内容,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可以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总归纳结,然后在黑板上画出概念图,由其他小组评价并完善、补充,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概念图。

3.1 微生物分类及结构(图2)

对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酵母菌、真菌、霉菌和蓝细菌的结构,从共同点和区别氏个方面分析。学生不难发现,这几种生物都具有细胞壁,但是细胞壁组成存在差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植物的细胞壁一起分析。通过比较,学生对微生物的特有结构更加明晰。

3.2 微生物的代谢(图3)

关于微生物的代谢,教材中对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代谢过程叙述较多,学生能够将这两种微生物的呼吸类型迁移到其他微生物,但是对于不含线粒体的原核生物的需氧呼吸场所存在迷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做适当解释,从而使学生明确原核生物需氧呼吸的场所是在质膜。学生对于缺乏叶绿体的蓝细菌的光合作用也存在迷惑,教师可以适当拓展:蓝细菌含有叶绿素并具有相应的酶,可以帮助蓝细菌完成光合作用,其光反应的场所就是其含有光合色素的质膜。通过这样的拓展和说明可以消除学生的概念漏洞,丰富其知识背景。

3.3 微生物的增殖(图4)

学生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关键是要理解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然后播放噬菌体繁殖的动画的顺序,帮助学生明确此过程,并让学生思考其他病毒是否也是这样繁殖的,从而引出逆转录病毒。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病毒的繁殖方式,增加对不同病毒各自特点的认识。

对于逆转录病毒,教师可以呈现HIV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过程的动画,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逆转录形成的DNA整合到人类DNA上的过程。这样的基因重组过程可以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相联系,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一条链被水解,另一条进入R型肺炎双球菌,这条单链DNA会与R菌肺炎双球菌核染色体的同源区队配对形成一小段杂合DNA区段,R型肺炎双球菌进行染色体复制,于是杂合区也得到复制,最终R型菌转化出S型肺炎双球菌(实为具有荚膜的R型菌)。然后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说明和解释。学生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一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识缺失对学生思维成长不利。教师通过提供材料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确肺炎双球菌这种自然状态就可以发生基因重组的具体机制,从而帮助学生丰富知识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基因工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前后联系的能力。

概念图提供了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联系和扩展,形成知识间的更为广泛联系,构建起更为复杂的关联。

3.4 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利用大肠杆菌研究DNA复制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然后,让学生结合每一个具体的实验过程思考并总结:选择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哪些?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实验材料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繁殖快、操作方便、成本低等角度,总结出选择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生物学上还有那些常用实验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总结生物学中常用实验材料及其对应的实验。这样的关联式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实验材料形成整体认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的选择对于生物实验的重要性。

3.5 微生物存在的意义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回答微生物存在的意义有哪些,然后提示学生将这些意义进行整理归类,引导学生从3个角度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意义:物质循环角度;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对人类的研究价值角度。

通过角度划分,学生可以更为清晰的明确思考角度,保证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4 反思研究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微生物学的整个研究过程,总结如何进行知识的联系和整合,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得失,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与他人分享。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经历过的研究过程,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体验。

5 结束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三复习应然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科整合式复习可以覆盖微生物学在高中阶段的全部内容,实现了复习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并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拓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向。“整合――拓展”式复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关于微生物学的整体概念框架,并对以往存在的迷惑的方面在相应的知识拓展中得到了解决,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