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伦理学与经济学范文

伦理学与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伦理学与经济学

第1篇:伦理学与经济学范文

我国经济论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不仅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机构、研究基地,而且研究的问题十分广泛。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文力量的支撑,而这个人文力量的核心要素就是经济伦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实践证明了经济伦理学的重要性,目前,社会已经认可了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尤其在“以德治国”方略被确定以后,我国的经济伦理学拥有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发展前景。然而, 许多专家学者们仍在为一些涉及到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争论不休,因此,认真整理和分析一些经济伦理学中存在争议的热点问题有助于经济伦理学的发展。

 

一、经济伦理学的含义

 

站在不同的学科的立场上,对于经济伦理学的概念自然有不同的认识,然而即便是同一学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存在分歧。

 

从研究对象上看:第一,经济学眼中的经济伦理学认为经济伦理学是一种道德价值体系,而这个价值体系是基于经济运行存在的,即使道德调节有时能够超越市场或者能够独立与政府而存在,但经济体制、经济规律、产权制度对伦理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张维迎教授说从产权制度上可以找到许多道德问题的答案。

 

第二,管理学眼中的经济伦理学即管理伦理学认为经济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行为规范和经济管理活动。管理学的学者认为经济伦理学是在工商领域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商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开设了课程。学习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商业行为进行管理。管理学侧重于关注经济伦理学中的企业伦理问题,而且大部分管理学教科书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管理伦理”另辟了专章进行分析。

 

第三,伦理学眼中的经济伦理学。伦理学界对经济伦理学的关注最早、也最多,能够支持这个观点的主要有:一、经济伦理学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经济伦理学侧重于研究经济行为、经济决策、经济政策的伦理合理性,以及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规范。而狭义的经济伦理学指的是企业伦理学,即侧重于研究企业的管理。 二、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经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伦理学与经济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重叠点和结合点,由此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和原则。这是研究员陆晓禾在分析经济伦理学的特征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结论。三、人们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需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而经济伦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人们在协调利益时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的问题。由这点看来,经济伦理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在于使人们明白一些行为的价值取向。

 

二、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经济伦理学是一种应用伦理学,主要研究一些运用在经济制度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这是国外学者拉斯科茨的观点。许多学者从这个意义上认定了经济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陆小禾研究员也发表观点说明经济伦理学应是一种应用伦理学,它作为一般伦理学而存在。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伦理学是实践伦理学,但是它又不完全属于应用伦理学。夏伟东教授认为伦理学应分为实践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实践伦理学主要是应用伦理学,其本质上研究的是道德特殊,而理论伦理学更倾向于道德哲学层面,研究的是道德一般。按照伦理学自身的学科分层,经济伦理学应归属于实践伦理学,它是道德哲学在经济实践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反应的是经济领域中具体的道德问题。然而经济伦理学无疑带有一种经济哲学的色彩,所以把它笼统的归属于实践伦理学范畴这是不贴切的,它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

 

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伦理学既具有实践性也具有理论性,因此,它能够将经济活动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使人们经济活动的目标和行为达成一致,揭示人类经济活动中伦理情感的基本规律。

 

三、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判断一个学科是否成熟,要看它是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我国的经济伦理学基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性质定位,其研究方法也大有不同。

 

其一,规范为主、理论为辅。陈泽环研究员认为规范性的经济伦理学是经济伦理学的主体,因此在规范的基础上加以理论描述,这是研究经济伦理学常用的传统方法。

 

其二,根据经济活动本身研究经济伦理。这要求我们结合经济方法论再加上西方经济方法论的积极因素。

 

其三,经济学大家通常采用纯理论分析与数字手段结合的方法研究经济伦理。以数字手段研究经济活动中的问题能够使得到的观点更具准确性,更有说服力。 这个方法在韦森先生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中可以见到。

 

结语

 

本文对经济伦理学中一些尚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做了简要分析。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多交叉学科,许多问题的研究并不成熟,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一些重点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经济伦理问题更加复杂,这就意味着学者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争议中进步,在进步中创新,这是经济伦理学学者们共同的追求。

第2篇:伦理学与经济学范文

“经济学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怎么写呢,请看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经济学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经济学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频道。

第3篇:伦理学与经济学范文

一、利用或创造情景教授词汇

英语的情景教学,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指导,利用或创设一些真实或准真实的具体场合和情形,使学生处在生动、形象、直观、自然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使学生自然、轻松、愉快、高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发展英语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活化教材,使学生快速、准确地感知、理解、掌握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英语学习枯燥乏味的局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其语言实践机会,锻炼其语言能力,减轻其学习的疲劳程度,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来说,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包括现实生活、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词汇及其特点进行不同的情景设计,广泛地使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图画、简笔画、语言、动作、表情、游戏、角色和短剧表演、多媒体等。

二、利用语境确定词义

英语中的绝大部分单词属于一词多义,离开具体的语境,它们的意义便不清楚、不明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生词时,往往会借助于词典进行查阅,但词典给他们提供了多个义项,该选哪一个义项,词典并没有告诉他们,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确定词义唯一的办法就是结合单词所在的句子、段落或篇章等上下文甚至情景来确定。例如,在下列各语境中,time均只表示一种意义:在What's the time中,time的意思是“时候”;在Times are different中,它的意思是“时代”;在have no time to do something中,它的意思是“时间”;在in time of peace中,它的意思是“时期”;在She is near the time中,它的意思是“死期”;在five times bigger中,它的意思是“倍”;在beat time中,它的意思是“拍子”。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单词的意义往往随着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从而使他们养成正确地使用词典或其他类似工具书来确定词义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利用语境猜测词义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猜测词义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对词汇进行多方面的、深水平的处理,能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找、发现的过程中加深对单词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根据语境所提供的线索来猜测词义。

1.根据定义、解释、举例、同位语等。如:

a. Anthrop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man

b. A bookstore is a store where books are available.

c.A thermometer is an instrument with which we can measure heat.

d.Many United Nations employees are polyglots, Mary, for example, speaks five languages.

2.根据同义、反义、上下义、对比、因果关系、自然顺序、自然规律等。如:

a. The word “large” means “big”.

b. Small means not big.

c. Color refers to black, red, green, blue, yellow, and so on.

d.John is one of the most supercilious man I have ever met. His brother, however, is quite humble and modest.

e. Smith has not had breakfast, so he is very hungry.

f. Spring comes after before summer.

g. Water turns into ice in winter.

在句d中,句中however提示supercilious和humble and modest构成对比关系,所以我们很快就能猜测出supercilious的意思是“目空一切的;傲慢的”。

四、利用语境消除歧义

与其他所有语言一样,英语既是一个相对的封闭系统,也是一个相对的开放系统。之所以说它是封闭系统,是因为它在形式上虽有不少的规律可循,但有许多的限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之所以又说它是开放系统,是因为它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一定的可变性和可塑性。一般说来,英语的歧义主要是由于英语词汇本身的一词多义和同形同音异义等现象引起的。例如:

a.Mr. Jack gave me a ring last night.

b.He is a hard businessman.

c.She is a shortsighted man

d.They saw her duck.

e.The ball was very attractive.

在句a中ring是“电话”还是“戒指”,在句b中hard是“努力”还是“难以对付”,在句c中shortsighted是“近视”还是“目光短浅”,在句d中duck是“鸭子”还是“低头”,在句e中ball是“舞会”还是“球”,可以说谁也说不清楚。只有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类似这种歧义才能消除,意义才能明确。

五、利用语境区别同义词

英语中同义词的现象十分普遍,正确区别和使用同义词一直是学生学习词汇的难点,而通过语境教学,就可以使学生对同义词进行很好的辨别,提高词汇意义掌握的准确性,从而使他们更深层次地、更灵活地驾驭语言。

例如appreciate and enjoy这两个动词,都有“赞赏”“喜爱”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义上却有细微的区别。appreciate表示“欣赏”“赏识”,指理解和鉴别的能力,有时可指珍视。而enjoy表示因心理满足而喜欢、喜爱,也可指享受某种乐趣,还可指享受某种权利、权益、荣誉等等。比较例句:

a.You can't fully appreciate foreign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b.We all appreciate a holiday after a year of hard work.

c.Men and women should enjoy equal rights.

d.Enjoy yourself!

通过两词所在的具体语境的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就比较容易被发现。

六、注意词语的搭配

英语词汇构成一个巨大的语义网络,一个义项与另外一些义项之间往往存在着语义上的关系。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词语的使用都不是完全自由的,每一个词语都有其相对搭配的要求。所谓词的搭配,指的是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线性组合,即什么词经常与什么词共同在一起使用,不管中间是否被其他词分开。

搭配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词汇搭配和语法搭配。词汇搭配指的是实词和实词的组合,而语法搭配指的是实词和虚词的组合。掌握词汇的搭配,可以使语言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可以使语言的生动性、纯正性、自然性和流畅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七、结合语法结构教授词汇

词义和结构形式是相互依存的,换句话说,有了一定的词汇,还必须依靠有效的结构进行表达,因为结构形式本身可以影响词的语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割裂开来,相反,在教授词汇时,尤其是遇到用法比较特殊的词汇时,应注意结合语法结构来讲。而教授语法结构时,也不要只讲纯粹的结构形式,而要说明该结构所表示的真实意义。如讲used to do 和be used to doing时,就必须把它们结构上的区别与意义上的差别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确实予以理解,学会应用。

八、结合文化背景来进行词汇教学

英语中许多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学生就难以理解其真正含义。因而,教师在遇到这类词汇时一定要结合其文化语境来教学,既要讲清楚该词的字面意思,也要讲清楚该词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使词汇教学以文化为背景,使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实现由意义升华到文化,再由文化升华到思维的质的转变,增强词汇学习的兴趣,词汇理解的深度和词汇运用的灵活度。

按文化背景是否具有特殊性以及特殊性的程度,文化背景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特殊文化背景。如take French leave表示“不辞而别”;tame duck 既表示“跛鸭”,也表示“残废的人;不重用的人”;lucky dog 却表示“幸运儿”;Indian既表示“印度人”,也表示“印第安人”;Washington 既表示“华盛顿”这一人名,也表示“华盛顿城”、“华盛顿州”;to go Dutch表示“各付各的钱”; China 既表示“中国”,也表示“瓷器”(小写时);American既表示“美洲的”,也表示“美国的”;black既表示“黑色”,也表示“黑人”等。

2.一般文化背景。如:letter表示“字母;信”;term表示“学期;术语”;paper表示“纸;论文”;see表示“看见;明白”等。

第4篇:伦理学与经济学范文

对小井眼的定义近年来仍存在很大的差异,但综合分析其主要为能够利用比较经济的方式实现生产目标的最小井眼,在井段直径与环空间隙等方面都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区别于常规钻井技术,小井眼钻井以其自身成本节约以及适用于浅油气藏开发等优势成为油田开发的重要手段。而在进行水力参数计算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与流变模式。在规律方面主要表现在动量守恒、能量守恒以及质量守恒三方面的物理定律,而流变模式在我国钻井领域中需根据相应的流变方程得出,如宾汉流变模式、卡森流变模式、巴尔克莱流变模式以及幂律流变模式等。此外,利用水力设计学理论计算过程中往往也将不同流变模式下常规钻头尺寸所产生的压耗进行计算,以此通过其与小井眼钻井的对比得出最优的计算方式[1]。

2小井眼钻井管内环空压降模型的构建

2.1模型的构建与试验分析

一般情况下,钻井液当量循环密度(ECD)的控制与井底的压力是钻井过程中需注意的关键问题。其中控制在破裂与孔隙压力间的井底压力通常为常规钻井的基本要求。尤其在面临范围较为狭窄的井底压力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井涌的损失或循环压力的损失,因此钻井前需对ECD与井底压力做出准确测量。尽管在井眼几何形状、钻柱旋转所带来的影响方面已存在许多解决策略,但实际分析环空压耗受钻柱接头影响的研究仍不完善,因此需在以小井眼钻井中的环空流动问题基础上进行环空压耗模型的构建。其构建过程中对井下的复杂情况应充分考虑。若将条件设定在:水平结构的钻具接头;流体不可压缩;流动保持稳定且恒温;钻具接头能够实现收缩或膨胀等情况下,能够推出压耗受钻柱旋转影响较小,而且环空压耗会在钻具接头运行时逐渐增加。

2.2小井眼环空压降受窄环空中钻柱旋转的影响分析

根据以往实践表明,在构建窄环空压耗模型与完成其中的流动试验后,能够得出两方面的结论。从同心环空角度,当钻柱不进行旋转的条件下,液压模型计算值与测量值在幂律流体紊流时比较接近。而从窄环空角度,计算值很大程度上受环空缝隙变化、偏心距、钻柱旋转速度的影响。通过计算的数据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分析可为小井眼钻井过程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2]。

3小井眼钻井水力参数优化的设计与系统软件开发

3.1小井眼钻井水力参数优化设计

小井眼钻井水力参数的优化设计主要指钻井前对相关的参数如钻头与射流水力参数、钻井泵的运行参数等做出相应的设计,并将钻井过程中可能收到的变量影响进行分析。这样可将嘴喷的直径与钻井液的实际排量进行确定。但实际设计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地面泵效率问题以及井底压力差的减少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循环系统压耗的确定,以水力参数优化设计的理论为基础,进行实际压耗与钻头压降的确定,便可实现对水力参数的优选。对整个设计的过程也可理解为对小井眼钻井水力参数优化设计模型的构建。

3.2小井眼钻井水力参数优化的系统软件开发

基于小井眼钻井水力参数优化模型下需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工作。通常情况下,需利用数据库的方式进行软件数据的存储工作,其中涉及的数据管理窗口也需讲钻具组合、井身结构、井眼结构以及井号等窗口囊括其中。为避免数据输入过程出现错误,还需在窗口中增设相应的文字或图形提示。除此之外,在输出参数方面可利用微软软件实现程序的输出。常用的软件开发环境主要包括微软平台下的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其原因在于工具快捷菜单更利于实践操作。实际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进行基础数据的管理工作,然后进行设计与分析。最后可得出能够满足现场要求的数据结果[3]。

4结语

第5篇:伦理学与经济学范文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路径,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模型和分析工具,为我国教育管理、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刘志民编著的《教育经济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著作,也是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教学研究的专著。作者以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构筑教育学理论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教育学进行系统性研究,阐述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内容涵盖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增长、人力资源、规模经济、制度、投入与收益等。本书也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前沿论著,作者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重、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兼顾的研究论证思路,构建出基于我国教育实践的经济学研究模型,对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教育学发展和经济学理论完善均具有积极意义。

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教育,经济是经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独立学科,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经济属性。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撑,以高校为例,教育活动的展开至少需要教室、教师、教材、学生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就是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展开的必备资源。这些要素均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经济学上的计量与评估,建设一间教室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招聘一名教师需要支付一定的薪酬,编写和印刷一本教材需要一定的费用,培养一名学生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建设教室、招聘教师、编写教材、培养学生与货币资金要素流入市场具有相似性,因此教育活动的展开就是各项要素流入教育领域的过程,概括来说,就是教育领域的“投资”。但是教育领域的产出并不直接以经济要素的形态呈现,它是一种知识形态或其他形式的隐性产出。

当前,我国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教育任务和科研任务。但是无论教育成果还是科研成果均无法直接转化为经济要素的形式进行计量,例如,教育任务的直接目标是人才培养,接受教育的学生以成绩为标准实现毕业,对于成绩我们无法以经济学标准进行计量。但是学生毕业后能够通过转化为劳动力的形式参与到经济发展中。科研成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转化,成为实际的生产力,进而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领域的教育成果和科研成果最终均会经过一定形式的转化,形成经济要素,这就是教育领域的“产出”。

第6篇:伦理学与经济学范文

大会在北京大学刘国恩教授主持的开幕式进行之后,迅速进入重要的主题发言部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在致辞发言中指出:把现在医疗行业的诸多问题归因于“市场化改革”是不正确的。他认为政府应分清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他说:“政府有责任办医院,有责任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但没有权利限制他人提供医疗服务”。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陈文玲司长指出:调整政府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之间的关系才是目前医疗改革的主要问题。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尖锐指出,“你很难搞清楚招标的到底是价格还是药品品种。”王锦霞直言不讳的指出,中介机构是最大的获利者,受损失的是制药企业和广大老百姓。

第7篇:伦理学与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4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项目(2014KG50)其他项目――“促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项目”(PXM2014_014224_00009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戴东红(196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大纲要求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价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性强、理论繁杂且抽象,是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我国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案例选编与使用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原理理解的深浅,进而决定案例教学的成败。本文就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编与使用技巧展开探讨,以期提高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改革的预期目的。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

不是任何事例都可信手拈来当案例使用,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的甄选和编写应围绕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做到深入浅出的同时,遵循如下原则:

(一)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典型性是指案例必须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紧密相关,最能反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在众多可选案例里最具代表性,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在讲授“资本的本质”时,可以选择“不幸的皮尔先生”作为教学案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地理论》中,为了说明资本的属性曾转述过这个真实故事:皮尔先生带着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货币及劳动力去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企图在那里赚取剩余价值,可是到了物产富饶、极易谋生的澳大利亚,工人都跑光了,皮尔先生连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剩下。究其原因,马克思指出是因为皮尔先生“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这一案例突出反映了资本的增值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属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针对性强调要围绕具体教学内容来选编案例,力求每个案例都能充分地体现教学所对应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案例结合得更充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例如,关于海尔“业务流程再造”的相关资料非常多,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的话题也很多,但如果选编为政治经济学案例,组织资料时就必须有所取舍。针对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这一知识点,以《孙子兵法》“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飞”说明速度快可以让石头在水里“漂”起来,而减少库存、加速资本周转也可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这就是被广泛使用的“海尔是怎样让石头‘漂’起来的”经典案例。

(二)案例要体现逻辑性和本土性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科学,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知识整体,共同构成了学科的知识系统,案例教学不能把它分割开来。在选编案例特别是综合型案例时,由于案例可能涉及学科的多个知识点,此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知识点间的前后关系,突出其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统一清晰的脉络,防止案例的引入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破碎。

由于学生对国外的经济政治环境不了解,分析讨论国外的案例常常难以切中要害。而本土化的案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因此在选编案例时要更多地使用发生在国内的、身边的案例。例如价值理论中有关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教学,就可以选用中国的“民工潮”“民工荒”作为案例。通过本土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关心本国的经济发展,用经济理论指导实践。

(三)案例要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

实用性是指案例的选编要贴近现实生活,多引进一些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热点案例或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结合在一起,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时,可以选取学生接触最多的水果市场的价格变化作为案例;在讲授资本积累理论时,可以选取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企业扩张的例子,使学生理解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区别。

时效性强调的则是案例选编要紧跟时代步伐,教师要凭借自身对经济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尽可能从社会实践中搜集、整理最新的或者第一手的资料,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统计数据等,以提升案例的吸引力和新鲜感。比如,在介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时,可以采用当年最新的“中国大陆财富排行榜”作为案例。对这些经济现象,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直观感性的认识,能够从中获得学习政治经济学的乐趣。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的正确使用

如果说高质量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功能实现的基础,那么正确使用教学案例就是案例教学功能实现的关键。

(一)案例呈现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可以通过印发文案材料、教师描述、课件演示甚至模拟表演的方式呈现,让学生熟悉案例并产生疑问。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在一节课的末尾,以留给学生充裕的课后时间去思考案例、展开分析和交流,为下节课的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充分准备。案例呈现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案例。例如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案例,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精心设问。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案例的深度和涉及的理论知识来设计让学生思考的问题。问题难度须适中,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过于艰涩则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讨论分析重在激发学生交流和研讨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集中学生集体智能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案例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学生个人准备,小组内讨论;也可以以组为单位,展开小组间辩论;还可以让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分析案例,其他组的学生随时提问。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教师如何通过启发引导、组织调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要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述为主,教师点评为辅。二要营造宽松民主氛围。在师生平等,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予所有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促使学生运用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三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让学生大胆发言,对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予以肯定和鼓励,尊重学生的观点,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四要加强引导。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要善于因势利导,当讨论冷场时,要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当讨论气氛过热时,要会“降温”,以防陷入无谓的争论;当讨论相持不下时,善于化解僵局;当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带回正确的轨道。

(三)总结评价应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教师最后对案例讨论的总结和评价是对前一个教学环节的概括和提升。教师既要结合案例做出理论上的阐述,指出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又要恰如其分地对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优缺点做出评价;既要给出分析案例的思路或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又要给学生留出进一步思考的余地,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而广泛的探索。通过总结和评价,一方面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个别扩展到一般,从而掌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了解所学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学会学以致用。

三、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和使用成效的关键

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与使用成效的关键是教师、学生、教学条件、课堂规模等因素。

(一)实现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唱“主角”,而教师则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变为案例讨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作用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果教师对此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不能及时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就可能在教学案例的选编和使用中出现偏差。

(二)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教师只有对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有非常透彻的理解,对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才能甄选和编写出恰当的教学案例;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和个体差异,才能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案例教学中有效参与;只有具有很好的课堂调控能力,才能把握学生的思维进程,主导讨论方向。因此,现阶段要努力提升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案例的选编和使用成效才能得到保证。

(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过程始终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关于案例选编和优化使用的所有努力最终都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过程,教师要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心理感受、给予学生积极评价等方面做出努力。当师生间情感距离逐渐缩小时,学生能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理解、信任和肯定,其内在发展潜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

(四)改善案例教学的教学环境和设施

教学环境和设施的局限性制约着案例教学的效果。传统的学生面对讲台“秧田”式的教室布置不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案例讨论,交流互动。为此,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设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其设施摆放和环境布置要与案例教学的场景要求相适应。在现有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案例声像并茂地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以求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控制大小适中的课堂规模

课堂规模是制约案例教学实施的外在条件。适当的课堂规模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欧美国家长期的案例教学实践证明,实施案例教学最佳的课堂规模应是25~30人之间,人数过多或者过少教学效果都不好。人数太少,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多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不同观点的充分交汇,导致案例无法得到充分分析和讨论;人数过多,又会影响到一些已做充分准备但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其发言积极性会因此受到打击。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课堂的质量,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 张君玉.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

[2] 陈前军.论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7(11).

[3] 李珍,王伯达,闫放.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5(3).

第8篇:伦理学与经济学范文

一、二者理论渊源之间的比较

从理论渊源的角度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大经济学理论,二者在产生的时间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且马克思经济学是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经济学界对于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考察,在普遍的经济学者的观念里,以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问世作为西方经济学的起点,这是西方经济学产生的契机。而马克思经济学是在19世纪的后期,?Y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逐渐凸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而马克思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作为基础被提出的,因此,西方经济学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并根据当时的社会问题加入了一些具体的理论知识,二者在理论渊源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二、二者科学态度之间的比较

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再权威的经济理论也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但是,时代一直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而且不同的国家多面临的经济形势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应该在借鉴时持有科学的态度。马克思经济学中有一些内容是我国在借鉴过程中不能丢弃的,比如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尽管马克思经济学所处的时代的市场经济与现代的市场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本质上却是一样的。与西方经济学中相比,我国的经济理论还没有十分健全,因此,我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大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运用。

三、二者经济理论之间的比较

(一)经济增长的微观层面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主要是以价值作为理论的微观基础,以价值的补偿现象以及实物之间的替代作为主要的内容[2]。而西方经济学在微观层面的研究基础是价格,这与马克思经济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前者将价值和价格作了明显的区分,而后者只强调了效用和均衡价格之间的区别,而对价值和价格却没有明显的区别。

(二)经济增长速率之间的比较

在马克思经济学的内容中,经济增长的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工资和消费,其中,这种经济理论认为工资能在最大的程度上的为工人提供工作的动力。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速率不仅受到利润率的影响,还受到生产技术因素的影响,即经济增长速率能通过利润等相关因素的函数进行表示。

四、二者制度理论之间的比较

(一)制度具有的重要意义

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制度的重要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交集,二者的交集部分即认为经济效率的增长,不是只有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这一个因素,还与制度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制度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二者都对制度的重要性作出了一系列的阐述。

(二)制度的范围和内容重点

从制度的范围的角度来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要远远大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二者对制度的研究范围包括正规与非正规两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经济学对制度的界定排除了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这样的制度定义是相对准确的,因为如果将道德层面的因素也归纳与制度的研究范围,会造成很多的经济问题无法界定。

(三)制度的现象与本质

西方经济学是从企业的性质与交易的费用的等因素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着手点,并通过一些理论和假设来解释经济活动的相关影响[3]。但是这样对经济活动的研究并没有联系现象的实质。马克思经济学对企业的性质等相关因素的延吉u,既涉及到了表面的现象,更对现象背后的实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第9篇:伦理学与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区域;区位;经济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23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8- 0041- 02

区域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衡量标准把具有同质性的地域相聚集的地区,并且根据相同的标准与其他区域相区别。经济活动的空间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后衍生的学科,主要建立现在中观和宏观区位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西方的某些国家开始产生,然后波及欧洲东部及前苏联。而我国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演化过程如下。

1 农业圈层理论

19世纪初,德国面临着农业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庄园式和自由式的转变改革。据此,经济学家杜能从市场区位地租出发,提出了农业尤其是耕种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得出了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其核心观点是农业区位取决于运输费用,而运输费用取决于距城市的距离。此理论阐述了农业的用地情况和集约化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仅是自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人为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特别是与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空间距离。

公式表示为: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即 P=p-(c + t)

2 工业区位论

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指出工业企业的区位取决于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素。在他看来,若一个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则能给此工厂带来更多的效益或者是更少的成本,而在单个工厂没有如此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很多同产业的工厂聚集同样能带来高利润回报,因此工厂有集聚的愿望。而影响集聚的因素则是临界等费用线相交的地区。根据韦伯的理论,产业集聚过程是单个企业为了追求集聚的利益而自发形成的,它是源自于一种自下而上的市场化力量。

3 恶性循环理论

提出此理论的纳克斯认为,经济本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跟周围的若干因素紧密相连。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并不是因为家国内的各类资源不充足,而是因为一开始的资本稀缺导致后来的国内市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恶性循环系统”。

在供给方面,低收入的公民导致低储蓄能力,因此资本形成率低,在低资本形成的情况下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扩大再生产,不可避免地导致低产出,低产出又再一次影响收入水平,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需求方面同理。

4 发展极理论

发展极理论由佩鲁提出,他认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不能平均形成的,而是应该“异军突起”,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或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集聚区率先形成。这样的地区能够产生吸引和扩散作用,促进自身发展并推动其他部门的地区发展。其思想基础是支配学说和不平等动力学。此理论有助于技术创新和扩散、资本的集聚和输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形成“团块经济效果”等。

恶性循环理论和发展极理论归属于不平衡发展理论,在我国主要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1)阐明了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警示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方面应该从全局出发,慎重考虑,立足国情,真正地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2)既强调了计划经济的必要性,又特别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3)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通过破除死循环、率先发展条件便利地区等方式为经济崛起提出可行方案。

5 规模报酬递增

保罗·克鲁格曼将空间因素引入分析了产业集聚的规模报酬递增。他认为,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具有趋利性、趋同性。同类型的企业或产业更倾向于聚集于同一区域进行生产生活,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产业又倾向于聚集在不同的地区。这种自然形成的空间产业集聚与区域专业化的现象为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当这些聚集的企业要求更高的利益回报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用扩大规模、企业联合等方式促使地方产业群的形成。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应用中具有突出的表现,主要应用于扶植一大批强大的集团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如江苏省大力扶植的光伏企业——尚德电力集团等。这些政府出资组建的超大规模企业都是考虑采用各种国际贸易“软实力”来把产业政策与出口贸易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利用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效应来开掘和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的静态和动态规模经济形式。

6 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区位理论

此理论由马丁提出(1999),在有经济因素集聚的条件下,往往获得第一次区位竞争胜利的赢家对下面的企业更有吸引力,因此,首家企业可能获得更高的财政激励。而第二家虽然获得的补贴相较于第一家来说略少,但是却能从产业集聚中获利。因此早期投资的真正赢利点并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一种因产业吸引而形成的区域环境。

总体来说,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型古典区域理论是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的两种不同的视角。二者本质遵循的经济力量都是收益递增这一基本理论,因此在没有出现决定性力量来强力分割市场的情况下,就有很大可能产生产业集聚现象,但是这两种理论又有本质上的差别。

相对来说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更加深入地指出了企业规模报酬的本质来源,深入到经济聚集现象的内部来探讨影响经济发展进程的微观要素,而新经济地理学在这方面却做得差强人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