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评估范文

心理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评估

第1篇:心理评估范文

1,看到左上角有根毛。 0

2,看到有根毛并且试图吹去或用手除去。 +

3,只看到空白页面,没别的。 -

第37页中注意到:

1,注意到右下角缺角。 0

2,注意到右下角不是缺角而是折角并将折角展平。 +

3,只看到空白页面,没别的。 -

第38页中看到:

1,看到左下角的折角。 0

2,看到左下角的折角并将折角展平。 +

3,没看到左下角的折角。 -

仍是第38页中想到:

1,没想到本页中的印刷图像与之前的那根毛存在联系。 0

2,想到本页中的图像是前面那根毛的局部放大。 +

第39页中看到:

1,看到空白页。 0

2,看到空白页但怀疑是纯空白的。 +

第40页中看到:

1,看到印着一张下边缘有折痕的白纸的图像。 0

2,看到印刷内容是带有小折痕的白纸,但觉得这页上应该还有待查找细节。 +

3,看到也是空白页。 -

答案中“-”多:人格被某种防御机制所渗透和决定,时常自动消解外部世界。不能去做或没有想到去做的事情会很多,尽管根据他的生命活力、精神状态和教育背景,使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他去做这些事情。

答案中“0”多 :理精力和心理精力仍在正常范围,请多保持。

答案中“+”多:焦虑,时常伴有的危险感和敌意是由内在心理因素所激发后并且夸张过了的。

答案比例较均等(比如 3个+3个- 或 2个+2个-2个0 等):边缘游移的不确定状态,仍需进一步观察与刺激。

胡晓媛的思路

读者的行为可以被“加/+”入

比如某些人可能会:

A.试图用手除去第一页左上角的毛;

B.将第三页左下角的折角展平;

C.主动做第六页上的测试。

创作意图或内容可以被读者主观“减/-”掉

比如某些人可能会:

A.完全无视作者可以印刷的内容(第一页上的毛;第三页上毛发局部中段的白色圆点;第五页上带着细微折痕的白纸。)

B.无视作者刻意制作的折角。

艺术家可以将个人意识“加/+”给读者

第六页上的心理测试是一个无任何科学依据、仅来自艺术家本人的经验判断。但想必某些热忱的读者在做过之后会推崇并沿用这个逻辑。

第2篇:心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 生殖器疾病;女(雌)性; 心理评估 ;护理

1 临床资料

2008年1~12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其中异位妊娠113例,先兆流产88例,肿瘤23例,盆腔炎症89例,稽留流产42例,大月份药流60例。

2 住院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2.1 求知(希望更准确地了解病情)患者入院时都爱寻根问底,盼望医护人员能对其病情做详细的讲解,主动与医护人员攀谈,了解同类患者在我科的治愈情况。

2.2 焦虑 主要表现在急躁和忧虑两个方面。

2.2.1 患者带着焦虑和不安下走到医院,第一次接触的医生和护士及医院的环境都会引起患者不同的情感变化。

2.2.2 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往往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医生早些安排手术,解除病痛,又担心手术效果不佳,害怕手术意外及手术疼痛,因而心理负担很重,表现出惊恐及忧虑。

2.3 抑郁的心理 疾病本身所产生各种症状,如疼痛等不适感都会产生抑郁情绪。

疾病所产生的不良信心,受死亡威胁,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患者由于感情受压抑,社交局限,产生孤独感,如大月份药流,人流等。

2.4 敏感、疑虑心理 患者角色的转变,丧失自感,变得依赖、多疑,有时会对医护人员产生反感、不满。患者以自我为中心,身体微小变化都产生敏感及疑虑,十分重视医护人员及家属对自己的态度。

3 患者的心理护理3.1

全面准确评估患者的情况 入院时,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情况,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通过亲切和蔼的语言交谈,给患者安慰鼓励,帮助正确认识了解自已的疾病,说出心中的忧虑,使其产生安全、信赖感,及时调整患者的情绪,以温暖、理解和同情,耐心开导患者,向他们宣传有关成功治愈的例子,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减轻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3.2 增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与患者沟通时,不应予简单的说教,而是本着理解的原则,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从工作、家庭、生活入手,逐渐谈及病情,适时向患者讲述有关疾病的治疗、预防及预后知识,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解除其恐惧的心理,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的每一次治疗护理措施,都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通过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减轻患者病痛,改善身体状况,使患者从中看到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于治疗和康复。

3.3

正确理解患者的要求 医护人员对患者提出的要求,予以理解和支持,对患者语言要亲切,态度要热情,说话守信用,给患者以安全感和信赖感。

3.4 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 医护人员要加强巡视,及时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活需要,主动和患者沟通,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使患者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大家庭的温暖,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调整未来的目标。

4 护理措施,患者入院时,针对不同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

主动服务,对患者服务态度好,急患者所急。 责任护士主动关心患者,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与设施,如食堂、厕所及有关制度,如查房、探视制度,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缩短患者与医护人员间的距离,增加对医院的信任感,加强宣传,介绍各项新的诊疗技术及各种检查的优越性,使患者了解些基本的医疗知识并针对一些损伤性检查,向患者做耐心解释,解除顾虑,让患者心理上尽快适应住院生活。

文明服务,护士态度和蔼,语言文明,举止端庄,耐心解释,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减轻以至取消思想顾虑和心灵痛苦,振奋精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倡舒适护理,人们对生存质量越来越重视,对人际关系要求和舒适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患者象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以热情诚挚的态度,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医疗氛围,使患者乐于接受检查治疗。

5 讨论

人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整体,个体差导较大,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生理、心理需求。南丁格尔说:护理的本质应包括观察技能,了解人以及提供信心的心理支持。护理工作除了病情观察,正确执行医嘱外,还应当注意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健康要求,主动为患者提供身心方面的照顾和帮助。心理护理对消除住院患者恐惧、焦虑情绪,主动配合治疗起到重要作用。在住院期间,我们热情和真诚地帮助患者,使他们在住院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系统的心理护理。经过适当的心理护理、解释与安慰,患者都能接受治疗及护理,病情恢复好。

参 考 文 献

[1] 刘晓虹,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28-284.

第3篇:心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心理弹性 评估取向 评估方法

一、心理弹性的涵义

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并未达成一致,即由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时期、理论背景不尽相同,心理弹性定义也有不同的诠释。但多年来对此的研究,使得心理学界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有整合的趋势,如Masten认为心理弹性指心理发展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损害性影响的一种发展现象;席居哲则将心理弹性定义为曾经历或正经历严重压力/逆境的个体,其身心未受到不利处境损伤性影响甚或愈挫弥坚的发展现象。

对于如何识别心理弹性儿童,确定逆境程度与良好适应基准是进行心理弹性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者遇到的极大阻碍。下面就心理弹性的评估与测量方法进行回顾、总结与展望。

二、心理弹性评估方法

由于心理弹性概念和操作化定义未达成一致,研究目的与背景也不尽相同,导致心理弹性的评估方法在发展线上也具有一定的倾向和趋势。

心理弹性研究在早期主要是采用纵向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多采用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扎根理论等多种方式。通过观察、访谈或档案积累,这些方式无一例外的针对心理弹性保护性因子的识别与探索,多用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或长期跟踪研究。

心理弹性研究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快速发展,内、外保护性因子研究的日趋完善,众多模型与实证研究也相继提出并开展,心理弹性的评估与测量也已进入反思和系统深化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别。

1.自陈问卷测量法

用自陈问卷测量法评估与测量心理弹性是心理弹性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心理弹性研究者从早期简单的测评发展到目前囊括众多因素、系统而全面的评估,许多研究学者都作出了贡献。如Block和Kremen(1996)编制的自我弹性量表(ER89),权威性较高,题目简约。Wagnild和Young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简称RS-14),应用最早,也最广泛。除此之外,Burns和Anstey编制的康纳戴维森弹性量表(简称CD-RISC),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应用也非常广泛。国内应用较多的量表有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张敏等编制的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更多的量表在此不作详述。

2.投射法

投射法是指通过被试对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的反应,分析、推断其内部语言和心理特征。投射法利用模棱两可、意义不明确的各种图形、墨迹或数字,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然地作出反应,减少被试伪装自己的可能性,常用于丰富个人档案数据,投射法现已更多的应用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中。如Loges应用绘画测验鼓励儿童对父母离婚所导致的创伤性情感加以释放,引导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Singh则通过绘画测验让经历家庭暴力的儿童表达和沟通他们的情感和创伤经历。

在国内,有学者汤万杰通过绘画测验探究和评估创伤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刘桂兰等人对玉树地震后的学生进行绘画心理投射测验,实现对灾后学生心理状态的评估与治疗。

总体看来,投射法的非结构化评估、目的隐蔽性和反应开放性,广泛适用于各年龄阶段人群和一些特殊群体,作为一种评估与测量心理弹性的辅助方法,它将在此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

3.行为或症状评定法

行为或症状评定法是一种由他人或本人对个体可观察行为的综合评价的方法。其具体形式主要有直接观察、模拟观察法、行为测量法和自我报告。

心理弹性评估与测量的对象是个体跨情景的一致,行为或症状评估根据自我、父母、同事、老师或专家的全面评价,能够很好的捕捉到其他评估测量忽视的环节。如Luther等人对青少年外化行为、自我评价和学业成绩三个方面进行评估,Cicchetti在夏令营期间对儿童自我报告、同伴评价以及组织者关系进行多方评估,这些研究都是行为或症状评估方法较好的应用。

在国内,研究者席居哲应用学生评定表(PEI),儿童行为评定表(BR),同伴提名量表(PN),和儿童行为检查表(CBCL)来评估儿童的发展功能,构建儿童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体系,许书萍应用家长问卷(CBCL)、青少年心理弹性健康发展问卷(RYDM)、禁毒社会工作者的主观评定和社会表现对吸毒人员子女的心理弹性进行评估,这些评定方式对未来心理弹性研究有丰富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三、展望

心理弹性的评估是心理弹性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其定义的繁杂和概念操作化的难度使得一些研究的评估和结果非常凌乱乃至相互冲突。对此,Luther认为,尽管不同的评估方法可能导致杂乱且不相关的结果,但不同方法对增进任何科学的理论构建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如Fischer和Bidell所说,即使“正常发展轨迹的孩子也无法在认知、行为、情感和能力等方面按照统一方向发展。”尤其对于心理弹性这样一个多维结构的概念。

因此,Michael等人认为,宜采用多种方法混合,以帮助提高心理弹性结构内部效度和一致性,如Suniya建议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区分权重并设置等级评定等,Onwuegbuzie等人针对多种数据来源制定的10步构造验证法(IDCV)是较新的综合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Howard B.Kaplan.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edited by Sam Goldstein and Robert B.Brooks,2005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Inc.39-48.

[2]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中南大学,2009.

[3]Wright M O,&Masten A S.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In:S Goldstein,R B Brooks(Eds.). 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2005.17-37.

[4]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26-1447.

[5]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6]Barbara L.Fredrickson,Michele M.Tugade.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lience and Emotions Following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on September 11th,2001.2003.

[7]Masten A S,&Powell J L A resilience framework for research,policy,and practice. In:S S Luthar (Ed.),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Adap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25.

[8]Masten,A.S.,&Coatsworth,J.D.(1998).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n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Lessons from research on successful children.American Psychologist,53,205-20.

[9]Block J,Kreman A M.IQ and Ego-resiliency: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2):349-361.

[10]Wagnild,G.M.(2010).The Resilience Scale user's guide for the U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and the 14-Item Resilience Scale (RS-14). Worden,MT:The Resilience Center.

[11]Burns R A,Anstey K,J.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1SC):Testing the invariance of a unidimensional resilience measure that is independen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Personality and l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5).

[12]张敏,卢家楣.青少年情绪弹性的研究报告[J].心理科学,2010,33(1):24-27.

[13]金瑜.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1.

[14]Loges NB.Mending Hearts:Art Therapy Used in a Public School to Reduce Risk in Children of Divorce.USA:Ursuline Collage,2000.44-9.

[15]Singh A.Art Therapy and Children: A Case Study on Domestic Violence.Canada:Concordia University,2001.50-66.

[16]刘桂兰,马林山.绘画心理投射测验对玉树灾后学生心理状态评估与治疗作用的探讨[J].青海医药杂志,2012,4(3):2-4.

[17]Kaplan,H.B.(1999).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resillience: A critical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models.In M.D.Glantz & J.R.Johnson(Eds.),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Positive life adaptations (pp.17-83).New York:Plenum.

[18]Suniya S Luthar,Dante Cicchetti.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policies.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00,12(4):857-885.

[19]Cicchetti D,Rogosch FA.Personality,adrenal steroid hormones,and resilie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a multilevel perspective.Personality Psychopathol.2007,(19):787-809.

[20]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1]许书萍,张梦竹,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2):466-468.

[22]Luthar,S.S.(1996,August).Resilience:A construct of value?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oronto.

[23]Suniya S.Luthar,Dante Cicchetti,and Bronwyn Becker.The for Future Work.Child Development,May/June 2000,71(3):543-562.

[24]Fischer,K.,&Bidell,T.(1998).Dynamic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structures in action and thought. In R. Lerner(Ed.),W.Damon(Series 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5th ed.,pp.467-561).New York:Wiley.

[25]Cicchetti,D.,&Toth,S.L.(1998a).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In I.Sigel&K. A. Renninger (Eds.),W.Damon(Series 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 4. Child psychology in practice (5th ed.,pp.479-593).New York:Wiley.

第4篇:心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胆汁返流性胃炎;抑郁;焦虑;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47-01

胆汁返流性胃炎[1]是消化系常见疾病,主要因胃大部切除术、慢性胆道疾病等引起,但部分患者无器质性病变,对药物治疗反应差。已证实该类患者伴有明显的心理因素[2],复发率高,极大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因此,了解此类单纯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的心理状况,寻找可行的心理干预措施对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7月-2014年2月我院门诊单纯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410例。入选标准:⑴具有上腹胀痛、口苦、嗳气等症状;⑵胃镜下[3]发现胃黏液湖呈黄绿色,胃黏膜充血、水肿,胆汁从十二指肠通过幽门返流至胃;⑶病检诊断[4]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排除标准:⑴胃大部切除术后;⑵幽门瘢痕性挛缩;⑶慢性胆道疾病;⑷胃镜下合并溃疡、糜烂、良恶性肿瘤、反流性食管炎;⑸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⑹实验过程中患者失访、自行停药、加用其他药物;⑺有精神疾病史。另选取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2013级学生150例作为健康人群对照。

1.2 研究方法:

1.2.1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5]在患者初诊时行首次评估,对健康人群行同类测评。抑郁量表共24个条目,焦虑量表共14项。程度均分为0-4分(无、轻、中、重、极重),由评定医师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选圈一种,计算总分。抑郁量表:≥35分,严重抑郁;≥20分,轻或中度抑郁;≤8分,没有抑郁症状。焦虑量表:21-29分,明显焦虑;14-20分,肯定有焦虑;7-13分,可能有焦虑;

1.2.2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5例,男102例,女103例,年龄41.20±11.05岁;对照组205例,男99例,女106例,年龄38.93±11.0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主要症状程度构成比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使用雷贝拉唑片(商品名:瑞波特,江苏豪森,10mg,1次/日)、铝碳酸镁片(商品名:达喜,德国拜尔,1.0g,3次/日)及多潘立酮片(商品名:吗丁啉,西安杨森,10mg,3次/日)治疗8周[6]。实验组同时行ABC认知疗法[5]心理干预,具体干预内容参照文献:⑴向患者详细介绍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案及预后,有意增强患者信心;⑵纠正患者对该病的错误认识;⑶建立正确对待疾病的心理行为理念。8周治疗结束后两组均进行抑郁、焦虑量表复测及自觉症状评分,判定疗效。根据上腹胀痛、口苦、嗳气等症状不同分为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微可以忍受;2分,介于1和3分之间;3分,症状明显,不能忍受,需休息和药物治疗。计算总累积分。

1.2.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单纯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抑郁总分为22.06±8.75,焦虑总分为18.46±6.94;正常人群抑郁总分为14.66±6.95,焦虑总分为13.66±4.45,p值分别为0.016和0.032,具有显著差异。

2.2 实验组治疗后抑郁总分为15.33±5.17,焦虑总分为12.46±3.77,自觉症状总累积分为5.66±3.59;对照组治疗后抑郁总分为20.73±7.97,焦虑总分为15.40±2.69,自觉症状总累积分为8.00±2.13,p值分别为0.036、0.021和0.040,均具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单纯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抑郁和焦虑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得出此类患者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可能因焦虑、抑郁时影响迷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增加胃酸的分泌和抑制胃蠕动排空有关。

ABC认知疗法A指刺激性事件,B指个体的信念系统,C指事件的情绪后果。病人的情绪问题是事件的后果C,但病人往往错误的把情绪不良的原因归咎于A(事件)。医师要向病人说明如果没有个体信念系统B介入的话,A不能引起C。个体的信念各异,结果导致焦虑、抑郁和自我挫败等。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和单纯性胆汁返流性胃炎的躯体症状。本实验在选用有效药物治疗基础上,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治疗8周后,症状及心理评估均优于对照组。因此,作为临床工作人员,全面掌握患者的躯体和心理状况十分重要。治疗方案中,既要有针对个体症状的医疗措施,也要针对个体的心理障碍采取合适的心理干预,增强对疾病的了解和对医生及治疗的信任感,提高患者自我调节水平,既可缓解患者主观临床症状,又可改善其生活质量,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Matsuhisa T, Arakawa T, Watanabe T, et al.Relation between bile acid reflux into the stomach and the risk of atrophic gastriti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a multicenter study of 2283 cases.Dig Endosc. 2013 ;25(5):519-525.

[2] 王巧敏,李妙根,徐智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人格、情绪及应对方式分析。中国医疗前沿,2013;8(9):39-40,43。

[3] 王吉,顾玮,葛心怡等,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液总胆汁酸浓度与病理及内镜分级的相关性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12;32(7):473-475。

[4] Zhang Y, Yang X, Gu W,et al.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gastric mucosa in children with primary bile reflux gastritis.World J Surg Oncol. 2012;31(10):27.

[5] 戴秀英,《医学心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月。

[6] 马蓉蓉,多潘立酮及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评价。中外女性健康,2013;09X:14。

第5篇:心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

分裂症;心理护理;效果评估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种认知缺陷症状,并与阳性、阴性症状一样已成为一个独立症状群[1]。研究表明,认知缺陷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疾病密切相关,其影响甚至比阴性症状解体症状更突出[2]。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上述认知缺陷,更不能配合治疗,依从性较差,而医生在药物与心理治疗时,在临床上精神科护士更能密切观测患者,因在临床上护士使用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对患者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恢复更有效果,本文对这部分研究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自佳木斯精神病人福利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中,男62例,女58例,男女之比为1.07∶1;年龄18~43岁;平均(29.16±3.51)岁;以上患者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3]。偏执型40例(34%),青春型31例,(26%),紧张型20例(17%),单纯型15例(13%),未定型14例(12%)。以上患者均由二名副主任医师门诊诊断明确入院,以上患者均由非典型药物(利培酮)治疗为主。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病状态,入组时及治疗后评定二次,由二名主治医师完成。用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SIE)[3]评定患者的行为,该量表共30条目,归纳为:①社会功能。②社会兴趣。③个人卫生。④易激惹。⑤精神病表现。⑥迟滞6个因子,入组时、第四周、第八周各评定一次,由经过培训主管护士完成。

1.2.2 心理护理方法 以上心理护理均由病房六名主管护师进行完成,在进行前护士均由我院专业心理治疗师培训,在临床护理中主要采用两种心理治疗方法。第一: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社会功能,认知的分化 、社会性知觉(对环境的觉察),口头表达或交往、自知能力及处理人际关系,第二,支持性心理治疗,主要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使患者逐渐认识到药物治疗及维持治疗的重要性,解释治疗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药物副作用),提高对治疗后依从性。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根据资料性质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在8周治疗中,心理护理治疗组共120例,其中5例因药物反应间断心理护理治疗,12名因病情波动间断心理治疗,但后期均由治疗组护士针对性治疗,无脱落病例,治疗组每名护士培训10名患者,每周二次且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2 心理护理治疗后NOSIE评定变化见表1。

NOSIE总分第二次、第三次均较第一次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因住院期间,心理护理与患者密切相关,心理护理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评价的治疗行为,其实质是一种干预,它向患者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须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 使患者在面临疾病症状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疾病的危险因素,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促进疾病康复和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的提高。

本文选择精神分裂症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进行心理护理后发现NOSIE评分变化 较明显,患者治疗前后行为变化,说明患者的行为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兴趣因子评分增加,激惹因子评分 减少,患者对避免产生新的冲突或问题,降低患者危险性,能较好处理疾病过程中人际关系方面矛盾及其他问题,使患者自信、自助,对周围兴趣明显提高。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时行心理护理至少有以下意义: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服药的依从性,增加疗效,减少复发和再住院次数[4]。

帮助患者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改变不良习惯,增加人际交往,重归社会,使患者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宋建成,李献云,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群因子分析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5):257-261.

[2] Michael Foster Green; Robert S Kern, et al, Neurocognitive deficits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schizphrenia; Are we measuring the “right stuff”? Schizophrenia, Bulletin; Washington,2000,26(1):119.

第6篇:心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缓考 评估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按北京大学教务部缓考相关规定,学生因病或其他个人特殊原因不能参加各种考试时,应在考试前向所在院系教务办公室提出书面缓考申请,并填写缓考申请表,经院系批准后提交开课院系教务办公室。可申请缓考的条件包括具有生理和心理上不适合考试的症状,前者需由校医院开具诊断证明,后者需由学生心理咨询教育与咨询中心开具缓考建议书。对因心理问题提出缓考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每学期期末的时候,缓考评估成为学生心理咨询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对2012年度~ 2013年度缓考心理状况评估申请进行统计分析,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比较:一方面是针对该学期内部的横向比较,了解缓考情况的特点,另一方面是针对两个学期的纵向比较,有助于看到这些问题的普遍性以及上下学期的一些特殊性。

基本情况汇总

1.第一学期的缓考心理状况评估分析。第一学期共有23人因心理情况而缓考,缓考科目总数为53科,理科院系16人、文科院系3人、经济类及元培学院4人。其中,就具体院系而言,物理学院最多,有8人,其次是信科6人。年级分布方面,大二学生最多,有17人次,占73.9%。大一与大三分别有3人,占13.0%。在填写绩点栏的16人中,绩点最高值为3.53,最低值为1.87,平均绩点为2.70。

在缓考评估的申请自我陈述中,有一栏为学生近期生活状况的自我评估,在缓考评估的学生中,睡眠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占总缓考人数的87%。缓考的学生中有很大的比例是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睡眠问题,而睡眠问题又会引发学习效率降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本学期中有过往心理疾病史的案例有2个,主要表现在抑郁,并都有服药经历。

2.第二学期的缓考心理状况评估分析。第二学期共有33人申请缓考,缓考科目总数为80科,理科院系为24人,文科院系4人,经济类及元培学院5人。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信科和物理,分别是7人次和8人次。另外,本学期表现比较明显的是院系类别总数增加3个,达到13个。其中心理学系为4人次,成为排在第三位的院系。年级分布主要集中在大二与大一,大一13人次,占39.3%;大二10人次,占30.3%;大三8人,占24.2%;大四2人,占6.1%。在填写绩点的21人中,本学期的绩点最高值为3.85,最低值为1.01,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平均绩点为2.81。

第二学期睡眠问题发生率为100%。除失眠外,还有另一个极端为嗜睡,也反映出除了压力过大导致的神经衰弱,也有在畏难情绪下的抵触和逃避。

分析与讨论

1.学期和年级人数分布情况。从缓考人数上看,第二学期要多于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为33人,缓考科目总数为80科,第一学期为23人,缓考科目总数为53科。

就缓考的年级分布而言,大二学生在两个学期里均占主体。其背后的原因如下:一般各个专业的大二是课程负担最大的时候,而且该学年的学习成绩影响到出国或保研,学生也非常重视,因此可能面临学业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此外,从大二开始,不少学生选择修双学位,或者在社团内担任重要职务,是各种学习和社交活动最活跃的阶段,因此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如果不足,将会导致学习和生活的无序性,引发学业与心理问题。

在两学期的对比中,凸显的现象是大一新生由第一学期的3人次上升为第二学期的10人次,增加的比例较大。大一新生人数上升的原因,可能是大部分院系考虑到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在第一学期安排的课业一般不重,而第二学期的课业开始加重。同时,学生的大学生活更趋多元化,对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要求更高。另外,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这部分的学生各个院系都比较重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新生入学指导,所以在第一学期因适应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并不突出,而在第二学期随着课内外活动的增加而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一缓考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保送生,因为缺少高三一年集中训练的机会,在入学时学业适应较为困难。另外,也有1名大二学生表示自己是国防生,学校包分配,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对于平时的学习任务养成了拖拉的习惯,造成跟不上课程进度的结果。

2.院系分布情况。从院系分布上来看,理科院系在两学期里均占较大比重,其中上学期为69.6%,下学期为72.7%,这可能是因为理科院系考试复习量大,若平时没有完成足够的学习任务,采用临时抱佛脚的策略很难在短时间内补上来,因此理科院系学生的学业情况需要得到重视。

另外,就具体院系情况分布而言,在两个学期内,物理与信科的人数都是最多的。究其原因,除了物理和信科的人数基数较大以外,也可能与该院系的课程负担情况、学生辅导状况,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情况有关。就缓考原因而言,在信科的14位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提到对考试的焦虑以及对挂科甚至是被劝退的恐惧,其中2位提到感情受挫,2位提到是因为不良的身体健康状况影响。信科的1位大二学生提到,缓考的科目中记忆点很多,有许多定义和定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进行背诵,但因个人感情问题导致精神状况和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因处理不慎影响到了期末复习的准备。对物理学院进行相同的分析发现了与信科学院相类似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考试的焦虑、对挂科的恐惧。一部分学生表示本学期因个人感情、家庭变故等原因,导致未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落后于教学进度且没有及时补上,从而导致严重焦虑现象。考虑到感情挫折和家庭变故等压力事件在文理科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概率应该是相似的,以上的情况可以从侧面看出理科院系的学习负担之重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理科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得到更高的重视。

3.心理和生理异常表现分析。通过对缓考评估表格中学生的自我陈述的总结和分析,申请缓考的学生生理异常表现主要是焦虑引起的睡眠障碍、饮食障碍和作息不规律。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睡眠时间少、质量差,此外还有少量嗜睡情况的出现,但提到长期睡眠障碍的仅有少数。因此,认为学生的睡眠障碍是由于考试焦虑引起的短期应激性症状;饮食障碍方面,大部分学生表示食欲不振,进食少;一部分学生更出现了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情况。

心理异常表现主要有精神焦虑,心慌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浑身乏力,情绪低落,心情抑郁,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对未来失去希望等。

4.缓考原因分析。申请缓考的学生一般具有一些类似的特点。笔者认为这些学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完美主义者。这类学生成绩优异,追求完美,因为担心成绩不够优秀,希望通过缓考来避免绩点的降低。这类学生往往异常焦虑,并对考试失败的后果非常恐惧。他们往往已经认真备考了,通常也都能过,但他们觉得准备还不够充分,也不满足于通过的一般分数,希望尽可能考高分。这类学生难以接纳自身的不完美。

逃避挂科者。因为平时忙于学生工作或其他事务,没有认真学习功课,如果参加考试,挂科可能性较大的学生。这类学生有现实感,清楚自己的实力,也不追求很高的分数,但他们认为挂科不可接受,想通过缓考的手段避免挂科。这类学生难以面对学业上的挫折与失败,对挂科有灾难化的不合理信念。

考试焦虑者。有部分学生确实有考试焦虑的特点,从小到大每逢考试就焦虑发作,其焦虑程度甚至严重到影响备考和参加考试,有的还可能表现出强迫症状。这类学生往往是焦虑型人格,有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的原因。

急性应激障碍者。有的学生在考试期间突然遇到家人去世、失恋等打击,引起抑郁发作等急性应激障碍的出现,难以继续参加考试。

心理障碍者。具有一些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网络成瘾等。

基于缓考评估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总体来说,学生申请缓考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有关,学生本身基础差,或者平时养成了逃课、不做作业等不良的学习习惯,忙于社团工作而疏忽学业,导致无法跟上课程进度,通过自学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补上,因此学生采取申请缓考的应对措施以避免成绩不理想、甚至是挂科的严重后果。据统计,在两个学期申请缓考的56人中,此类人群占66.1%。另一种是由于在临近复习阶段,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和处理一些意外状况,如感情变故、家庭变故、身体出现状况等,导致心理和生理状况的下降,使之无法应对高强度的复习和考试,因而申请缓考。此类人群占总人数的33.9%。

在56名申请缓考的学生中,有5人提到遇到感情挫折;有2人提到遭遇家庭变故;有1人提到因为被通知不能保研,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对未来失去希望;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加大对问题学生的排查工作力度。

在56名申请缓考的学生中,将近一半曾有过挂科的经历,并提到害怕再挂科会面临被劝退或者是失去奖学金的风险。有5人提到担心成绩不理想甚至是挂科将影响转系、双学位申请、保研、出国申请等安排,因此缓考也成为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对于此类人群,学校可以完善各个学院的导师和课程咨询服务,引导学生向学院里相关的教师就自己的学业状况进行咨询,从而获得对现实情况更清楚的认识,在有经验的师长的指导下寻找到学业困境的出路。

提到因管理社团而疏忽学业的有4人,有一位物理学院的学生表明自己急于求成,报了太多专业课而没有足够精力去完成课程,缓考的学生中存在因为选课过多而无法兼顾学业的情况。因此,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自我能力的正确认知,防止学生对自己能力和学业成果期望过高,导致遭受挫折。

对策

1.构建完善的心理预防系统,加强心理危机排查与干预工作。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生活环境的变故等,是导致高校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而完善的校园心理排查危机干预机制,能够直接缓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帮助学生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阴影。因此,建立起完善的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充分调动学生班级干部、学生心理委员等基层力量对学生开展细致周全的心理危机排查与干预工作,是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完善各学院的导师制度与学生学业咨询与服务,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在申请缓考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长期的学业困难,对于这些学生除了缓考之外,还要进一步的干预和辅导。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度,或者建立类似于国外的学生学习中心(Student Learning Center)是对学习障碍学生提供支持的一项重要措施。另外,学校需要重视留学生、港澳台学生、保送生、国防生等特殊类型学生的学业适应问题,学校应当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咨询和帮助。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之所以申请缓考,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时间管理、学习方法或是网络成瘾方面存在障碍。但是这些学生往往求助意识又比较弱,不会提前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只有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或是在新生入学辅导中加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时间管理能力,才是从根本上帮助问题学生的良策。

4.促进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促进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化。高校考试目前存在记忆成分所占比重大,考试方式比较单一,一次或两次考试决定成绩的特点。这样的考核不仅容易在期中、期末考试集中的时段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建议增加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通过平时成绩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实现考核方式从以成绩为中心的结果导向向鼓励学生参与和创造的过程导向进行转化。北京大学小班教学的改革就是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未来研究展望

缓考能够暂时让学生脱离对考试的焦虑,但缓考并不是不考,而是缓到下一学期考,这样的话学生需要重新学习缓考课程的知识,还可能直接影响到下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安排。因此,下一步需要针对缓考群体进行跟踪调查,探究缓考给学生带来的实际影响,有助于更好地改进缓考这一项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生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4.

[2]吕忆送,李莹莹,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8):186-188.

第7篇:心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 健康评估实验教学 护生心理 心理表现

健康评估是一门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在护理实践中,为确定病人的护理需要,护士必须具备健康评估的知识和技能。卫生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护生有扎实过硬的护理技能,这样才能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护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心理发展对实践技能学习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技能学习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制约的作用,而心理发展对于他们技能的学习也具有制约作用。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我们在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同时,特别注意分析研究并掌握护生的心理状态,因势利导,对激发护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使护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为此,我们注重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对护生心理、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并与之交流,探讨了几方面的心理表现。

1.求知心理

护生从高中步入高职院校,有很大一部分由于专业选择的成功和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兴趣。应该说,这种兴趣是护生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前提之一,特别是在学习医学基础课程之后接触到健康评估这门课程时。本门课程是一门涉及很多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科[1],是护理教学中的核心课程。其对以前的课程有承前的作用,对以后将要接触的课程和临床护理实践有启后的作用,可为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3],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护生都会产生一种新鲜感,觉得自己成为一名白衣天使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掌握欲。教师要充分利用护生这一点,注意正确调整和引导他们,使其具有稳定的强烈的求知心理;对他们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作风,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为学习临床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畏难心理

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随着课程的步步深入,实验内容的增多,操作难度的加大,护生在缺乏临床感性认识,操作中会遇到许多“拦路虎”,如在心、肺触、叩、听诊检查中,检查结果不正确,各种手法不到位;在回示教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产生畏难情绪,当初高涨的学习兴趣一落千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首先,做好护生的思想工作,告诉护生护理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而护理体格检查是健康评估的学习重点[4],使护生思想上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应经常举一些临床上的事例,告诫护生,操作不熟练,耽误抢救机会,有可能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由此来教育护生如何为自己所选的职业去奋斗,如何做到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最基本的是有牢固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否则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它就是一句空话。其次,我们从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实践教学的方法上进行改进,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数,编写了《健康评估实验大纲》和《健康评估实训手册》作为实践课的指导教材,护生易懂易学,从而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增加课后练习时间,实行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引导护生勤学苦练,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从而消除畏难心理。

3.依赖心理

多年的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些护生基于不同因素而产生依赖心理,表现为实验操作中遇到问题,不愿主动独立思考,寻求解决办法,而是一味依赖教师和同学。如课上刚示教完的操作内容,进行分组练习,就有极少数护生说:“老师,我不会做,你再教我一遍。”或者操作中一遇到困难立即叫老师指导,而不是回忆老师刚才是怎样示教和讲解的,书本上是怎样写的,课前录像片上是如何操作的,以及课前自己预习的和教师讲解的有哪些不同,我需不需要课后去查阅一些资料以及和同学相互切磋,寻找解决的办法。对这样的护生,教师要多启发,在每次的回示教中,应多抽查依赖心强的护生,培养他们独立操作、勤于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他们把以前所学知识充分运用起来,预习自学实验操作部分。自学是一种独立、主动的认识活动,需要动脑反复思考和探索、全面启动各种智力和思维活动[5]。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及时地督促检查他们的练习结果,加以评价。

4.害羞心理

护生很难通过临床见习了解与掌握身体评估技能,教学健康评估身体评估和心电图检查操作技能时,教师只能通过同学之间互为模拟病人或实验室提供模拟系统进行。在某些实验内容需要接触到个人身体和采取一定时,护生易产生害羞心理,如在胸部检查时,必须充分暴露,才便于检查,少数护生不愿暴露,给检查的护生带来了困难,操作不可能做好,更谈不上掌握了。此时,教师应采取交叉搭配的方法,把性格开朗的与性格内向的搭配为一组进行互检,并让性格开朗的护生先做被检查者,以逐渐消除对方害羞的心理。另外,护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甚至差错,有的护生因无把握,害怕答错做错而羞于启口,当操作失败时,因怕给教师增加麻烦而不愿意请求帮助。对这样的护生,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观察,对一些想问而又不敢问的护生,要多巡查他们的练习情况,或回示教中多提问,对护生提出的问题要不厌其烦,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并注意态度和蔼亲切、热情耐心,获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同时加强护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时、有计划地做好护生的心理指导,增强护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5.自满心理

自满是指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心理状态。产生这种心理后,人会缺少继续求知的主动力,变得骄傲自大,不思进取。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也常常发现有这样的护生,教师示教完课堂内容后,绝大多数护生认真练习,而他们总感到自己看了老师的示教后就会了;更有甚者,老师示教时都不认真看,认为自己看看书本,琢磨琢磨她行了,结果抽查时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做不好。如在人体上找出心脏瓣膜听诊的部位,总是找不准,神经系统检查看似简单,其实检查时要求很高。首先被检者要完全放松,检查者姿势正确,叩击部位准确,叩击力量要适中,才能将反射引出来。而他们在检查时很多反射都引不出,当教师指导或同学帮助时,却不屑一顾,总感到自己是正确的。对这类护生,要指出不足之处,最后教师总结纠正,促使其主动改正,并经常敲敲“警钟”,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促其谦虚好学,取得长足进步。

总之,要搞好健康评估实验教学工作,增强实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体察护生的各种心理状态,善于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出与临床零距离接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慧芳,杨丽洁.《健康评估》课程多种教学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杂志,2009,23,(8):2214-2215.

[2]胡芝华,张平等.护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杂志,2008,5,(2):76-78.

[3]马志华,张茹英,万宝珍.“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的发展概况[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8):488.

第8篇:心理评估范文

1.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肿瘤肛肠科,河南郑州 450099;2.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河南新乡 453099;3.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腹部肿瘤科,河南郑州 450099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进展前分期和进展次数)结直肠癌患者被告知疾病进展后的心理及生活状态差异。 方法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2013年3月—2014年8月在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肿瘤肛肠科和普外腹部肿瘤科及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224例患者的焦虑心境、抑郁心境、恐惧和认知功能,并评价其饮食和睡眠状况,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患者评分。结果 女性患者恐惧症状较男性严重(P=0.020),男性睡眠减少更显著(P=0.017);脑力劳动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焦虑(P=0.003)和抑郁(P=0.025)症状;进展前临床分期更早的患者抑郁症状更严重(P=0.001);疾病多次进展者比首次者的抑郁症状更明显(P=0.001)。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被告知疾病进展后的心理及生活状态与其性别、职业、进展前分期和进展次数相关,病情告知和心理干预护理应注重个体化。

关键词 结直肠癌;心理;病情告知;护理;个体化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143-03

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均在肿瘤疾病的前五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而目前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是一种易复发和转移的恶性肿瘤[1-3]。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患者在被告知其疾病进展后难以接受病情,且不再积极配合治疗,而另一部分则接受现实,主动要求加强治疗。该研究旨在分析2013年3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不同的结直肠癌患者被告知疾病进展后心理及生活状态的差异,为对患者的病情告知方式和心理护理方法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肿瘤肛肠科和普外腹部肿瘤科以及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就诊且被医护人员或家属告知疾病进展的224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126例,女性98例,平均年龄(48.170±12.604)岁,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已经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心理状态评估

在患者被告知疾病进展的前3天内,且未行任何抗肿瘤及其辅助治疗的情况下,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对其焦虑心境、抑郁心境、恐惧和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每项分为5级,评定标准为:无症状0分、轻度症状1分、中度症状2分、重度症状3分、极重度症状4分[4]。

1.3 生活状态评估

在患者被告知疾病进展的前3 d内,且未行任何抗肿瘤及其辅助治疗的情况下,观察和询问其饮食及睡眠状况,每项分为3级,评定标准为:减少0分、无变化1分、增加2分。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管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由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既往主要职业)、进展前分期和进展次数等因素不同划分的组别间的患者心理和生活状态得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结直肠癌患者行CT或超声等辅助检查确定疾病进展后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告知其病情,护理人员在3天内评估患者心理和生活状态发现大部分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且有食欲减退和睡眠减少等情况出现。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进展前分期和告知次数的患者数据后发现女性患者的恐惧症状比男性更严重(t=-2.338,P=0.020),但男性的睡眠减少更显著(t=-2.410, P=0.017),见表1。

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程度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评分均无明显差异;脑力劳动职业的患者比体力和无劳动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焦虑(F=5.825,P=0.003)和抑郁症状(F=7.353,P=0.025),睡眠状态评估也更差(F=3.134,P=0.045),见表2。

进展前临床分期更早的患者抑郁症状更为严重(F=5.598, P=0.001),见表3。

疾病多次进展的患者比首次进展者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抑郁症状(t=-3.863, P=0.001),见表4。

3 讨论

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在被告知疾病进展后其心理和生活状态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在焦虑心境、抑郁心境、恐惧状态和睡眠等方面。虽然既往有文献报道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的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存在差异[5-7],但该研究更加深入分析了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与肿瘤进展的患者心理和生活状态的关系,发现女性患者恐惧症状较男性更严重(P=0.020),而男性睡眠减少更显著(P=0.017),脑力劳动患者的焦虑(P=0.003)和抑郁(P=0.025)症状更显著;进展前临床分期更早和疾病多次进展者的抑郁症状更严重(P=0.001)。

早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表现出恐惧感,在面对未知和恐怖体验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8],而不同职业患者对疾病以及自身心理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9]。该研究结果呈现出的患者面对重大疾病的心理差异与心理学分析结论基本一致,这可能与不同患者的生活经历和面对生活的态度有关,而性别差异所致的体内激素水平不同也可能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肿瘤的治疗讲究个体化,而不同特征的病人面对疾病的心理状态也有差异,因此对于肿瘤疾病进展患者的临床护理也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特别是在心理干预和病情告知方面,依据患者的性别、职业、肿瘤分期等不同特征来决定病情告知和心理干预的方式,可能更需注重对女性患者恐惧感的疏导和缓和的病情告知方式,而对脑力劳动患者则需更关注其对事物的担忧和兴趣的缺乏,增进患者的治疗信心和对生活的热情,以使他们能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虽然该研究是首次针对结直肠癌患者在被告知疾病进展后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展开分析,并发现它们与性别、肿瘤分期等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个体化心理干预和病情告知提供依据,但尚未深入研究个体化干预后的效果,因此,今后的研究将注重个体化的病情告知和心理干预护理。

参考文献

[1] 汪建平.重视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8): 622-624.

[2] 赵波. 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与分析[D]. 南宁:广西医科大学, 2013.

[3] 王丙炎, 刘战丛, 李贺鹏.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11): 7-9.

[4] 仲爱华. 乳腺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患者等待病理报告期间的心理护理[J]. 中外医疗杂志, 2014(22): 164-165.

[5] 张雪萍. 胃癌患者心理困扰相关因素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 2012, 29(21): 156-158.

[6] 孙娟. 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初期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12): 169-170.

[7] 叶婷婷, 潘乃林. 晚期肿瘤患者与照顾者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 上海护理, 2012, 12(1): 32-36.

[8] 王秀, 何裕民. 中国不同性别亚健康人群差异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1): 5-16.

第9篇:心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新创心理疗法和技术;必要性;评估;不可转译性

一、问题的提出

精神分析疗法也许可以说是心理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疗法,但是精神分析疗法问世后不久,就有许多人或发现了它的不足,或对之有所质疑,并因之而不断创立新的疗法去补充它或反对它。在百余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新的发现和新技术的发明也层出不穷,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据了解,目前心理疗法多达四百余种[1]。

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较为滞后,虽然很早之前就有一些零星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成规模的实践活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而且多为引进学习国外的方法,学习的层次也较为粗浅,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才有一部分人能比较好地掌握国外的心理疗法和技术。在掌握的基础上,也逐渐有本土心理学家或根据中国的文化现实去改造国外的心理疗法和技术,或结合本土文化心理学资源创立新的心理疗法或技术[2-4]。预计在未来,新的心理疗法和技术的创立将会越来越多。

在新的心理疗法层出不穷的同时,一个新的问题也凸显出来,那就是如何评估这些新的心理疗法和技术。一方面,我们需要评估它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此,心理科学中有相对较好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从这些心理疗法和技术的理论逻辑结构、实证研究对理论命题的支持等来评定其合理性,也可以通过疗效研究去评定这种心理疗法和技术的有效性。通过评估决定这些心理疗法和技术能否被科学家接受。另一方面,也需要评估新心理疗法和技术的必要性。如果一种新的心理疗法和技术在理论上并无创新,只是把已有的知识换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而且这种新的表达方式并无特别的优势,或者这种新的心理疗法和技术在操作方法上也没有创新,只是把其他心理疗法中的技术稍加改变,那么,这个所谓“新”的心理疗法和技术即使没有理论错误并且在实践上有效,我们似乎也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疗法和技术来认可。

每一位科学家都有创新、发现和发明的愿望。但如果不对创新进行必要性评估,则有可能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纷纷创立自己的“新”疗法,而实际上这些新疗法中的新内容却寥寥可数,甚至有些根本不具备任何新的内容,只是把已有的疗法换一种方式重新表述。这样的话,将会造成许多的混乱,导致每一种疗法都只有创始人及其少数学生或合作者使用,各种不同的疗法各说各话而无法沟通,进而使任何一种疗法的发展都受到严重的限制。实际上,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这样的现象已经存在。

二、确定必要性的原则

为确定一种新的心理疗法和技术是否有存在的价值,笔者提出的基本原则是:新的心理疗法和技术应包含不可转译为已有心理原理的新原理,或者不可转译为已有技术的新技术,或者有能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新方法。

此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可转译”问题。不可转译,也就是说一种新的原理或技术,和已有的原理或技术之间有真实的差别。如果可以转译,也就说明它们和已有的原理或技术没有真实的差别,表面上的差别只是指称术语的不同。用通俗的话说,猫被英国人称为cat,但猫和cat并不能算两个物种,除非你发现了狐狸,才能叫作发现了新物种。

当然,如果我们说,只要新的原理和技术与旧有的原理和技术不是绝对同质,有任何细微的差异即可算成新的,我们就会发现,不可转译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比如奥地利人的恋母情结和中国人的恋母情结在表现上必定有少许的不同;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并不应该让我们称为不可转译。因此,另一个原则是,所谓不可转译,一定要保证被转译的双方之间的差异足够大。用通俗的话说,英国cat和中国猫肯定还是有一些差异的,严格地说每一只猫和其他的猫都是不同的,但是至少你也要发现一种新的猫,它和以前发现的猫有足够大的遗传差异,才能叫作发现了猫的新亚种。如果我们不坚持这个原则,则随便一个人都会给自己家的猫起一个名字,比如叫作,然后就宣称发现了新物种叫作。

任何一种心理疗法和技术从发源地传到另外的文化中,必定都会有所改变,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尺度,即使不是完美的尺度也应当是有一定共识的大致的尺度,决定改变到了多大程度才能算有新的内容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精神分析、行为疗法、系统家庭治疗和人本主义疗法还都不是新的疗法。

是否可转译,可以通过对新旧疗法的比较研究来确定。我认为,新心理疗法和技术的创始人首先有义务证明自己的疗法和已有疗法的差异(如果不可能和所有疗法相对比,至少应和主要的疗法对比,或者和与自己疗法最类似的疗法相对比),其他同行也有权利对这个心理疗法和技术的创新性提出有根据的质疑。

三、新原理、新技术和新应用:创新的不同内容

根据创新的内容可以将新疗法或新技术分为新原理、新技术和新应用。

新原理指发现了心理活动的新规律。例如,巴甫洛夫发现了条件反射原理;弗洛伊德发现了梦的活动规律、潜意识中初级过程的规律等一系列的原理。新原理本身并不是一种疗法的中心,就像发现了血液循环的原理并不是一种医术一样。但是,一种原理的发现可以成为一种疗法的基础。它可以给疗法提供一种更好的解释,甚至可以从这个原理中衍生出一种或多种技术。

心理学的原理是有层次区别的,有些原理适用的范围非常广,这些原理可以称为基本原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就是一种基本原理,它适用的范围几乎可以遍及当时心理学的全部领域。有些原理适用的范围相对比较局限,这些可以看作局部原理。例如,光环作用只是社会心理学中人际知觉方面适用的原理。如果我们用物理学作一个比拟,则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属于基本原理,而电学中的法拉第定律则属于局部原理。

如果达不到发现新的心理学规律,但至少达到了能对一个心理学现象给出比以往的原理明显优越的解释,也可以算作一个新原理。如果做不到比原有的原理好,只能达到同样程度的解释,则一般来说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个新的原理。因为,接受一个新的解释需要社会付出努力,新的原理和解释如果不能表现出更大的优势,我们就没有必要转换我们的解释。

新技术指在新或者旧的原理指导下,解决心理问题的新方式。它必须和旧的技术有明显的区别,区别越大,“新”的程度越高。新技术的存在可以成为判定一种疗法为新疗法的根据,技术创新程度越高,新技术越多,则这个疗法越有资格称为新疗法。

同样,一种新技术必须对解决心理问题有更高的效率或更好的效果,或至少要在解决某类问题上有更好的效果,亦或效果虽然和已有的技术差不多,但是,心理咨询师学习这个技术比较容易,再或者是它有其他的优点。否则,从原则上看,即使是新技术也没有价值,我们也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学习和采用新技术。当然,在这个方面,笔者个人的意见是可以允许一些暂时没有更高效果的新技术存在,因为技术是可以改进的,暂时没有更高效果的新技术,也许代表着一个未来通过改进会有更好效果的方向。

新应用指的是把已有的原理和技术应用于新的人群、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原理和技术本质上没有变化,但是,细节上必然会有一定的改变。

四、创新的不同程度

新的心理疗法和技术的创新程度是不同的,笔者在此提出一个评估的参考性等级。

1.对基本原理有新发现,并形成理论和技术体系,是创新程度最高的疗法,或可称为全面疗法

这类疗法在原理的创新上达到了基本原理的层次,并且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体系。这类疗法中,创新的技术不只一两项,而是由多项方法构成了有组织的体系。它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构成一种疗法。

心理疗法中,能达到这个等级的不多。精神分析疗法、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疗法、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系统家庭疗法、格式塔疗法等少数疗法可以当之无愧地达到这个等级,其他如现实疗法、交互作用分析等虽然也有自己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但是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转译为之前的疗法的,所以是不是可以算作这个等级还值得商榷。如果以物理学中的理论来比喻,这类创新等级最高的疗法如同牛顿力学或量子力学,它们适用的领域也相对较广。

2.发现局部原理,或以局部原理为基础创造一种新技术,是创新程度较高的疗法,或可称为局部疗法

如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等即属于这个等级。合理情绪疗法建立在一个关于情绪活动的具体原理上,即情绪不是外界刺激单独决定的,它也受到主体思维的影响。这个原理不能说明人的多数心理活动,而只涉及情绪的特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技术主要建立在这一原理上,所以只能算一个局部疗法。

局部疗法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小。不过,即使它适用的范围比较大,也同样只能算作一种局部疗法,非最高创新程度的疗法。

3.创造一种全面的、体系化的方法

虽然在原理上并没有新的发现,但是创造了一种全面而有体系的治疗方法,这个方法由不只一个技术组成,也属于创新程度较高的疗法。它的创新程度或可以和局部疗法相当。

早期的行为疗法技术比较简单,后期的行为疗法虽然在理论上的创新内容并不多,但是在具体的技术中创新不断增加。产生了如代币法、系统脱敏技术、生物反馈技术等多种技术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可以很好地结合到行为疗法的体系之中,这些创新实际上就有资格被称为一种新的疗法。

4.创造一种具体技术,或可称为新技术

创造了一种具体的技术,则似乎创新的程度不能算高。为了区别于上述的疗法,不妨称之为“××技术”。如眼动脱敏疗法,在笔者看来就属于这一等级的技术。这个技术是指导来访者用某些模式转动眼球,达到消除一些创伤性事件带来的后遗症的目的。眼动为什么能消除这些消极的影响,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心理学原理能够解释。创始人只是发现了这个效应,并加以运用。其适用的范围也相对比较狭窄,只适用于那些有创伤后心理障碍的人。我建议不妨将其称为眼动脱敏技术。

我们看到,精神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等,都是包含了很多像眼动脱敏这样等级的具体技术的。如精神分析中的释梦技术、自由联想技术、移情分析技术等,以上任何一种技术都比眼动脱敏创新性高。如果把眼动脱敏放在和精神分析同等的级别,则显然对精神分析是不公平的。

5.组合一套适用于某一范围的方法,或可称为新组合方法或新应用

和专利申请中的实用新型一样,有时我们需要创造一种单独用来解决某一范围的具体问题的方法。比如,针对酗酒者的心理治疗方法、针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综合方法等。这类方法,并不需要在原理上有任何新的发现,也并不需要发明任何新的技术,只需要把现有的各疗法中的技术综合在一起,能解决这个具体问题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不需要有新技术,只需要对已有的技术进行组合来获得解决某一个范围具体问题的一套方法。

这样的一套方法并不需要永远有用,也许我们只用它来解决最近遇到的问题,也许十年后,这类问题比较少见了,这套方法也就可以不用了。

目前中国用于企业培训的一些技术都属于此类,如拓展训练、NLP技术等。它们对特定时期的特定问题很有实际作用。

这类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暂时性的产品,可以随时根据需要“组装”而成,但是并不需要把它们放到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法库藏中,因为他们对具体问题越适应,越有针对性,也就越缺少普适性,一般会很快过时。即使不过时,实用领域的人也需要用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新方法”来取代它,从而让这些方法的购买市场保持新鲜感。

6.组合出一种适用于某一范围的具体技术,或可称为新组合技术

更简单的创新是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把现有的技术加以调整,或者简单地组合,形成一个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具体技术。例如,国内有一种方法,是把治疗强迫症的矛盾意向方法和行为疗法中的代币法结合在一起,用来治疗强迫症。其优点是有代币法的辅助,可以把一些在心理咨询室内的工作放到家庭作业中,让来访者独立完成,从而减少对心理咨询师的依赖。这一方法对强迫症的治疗效果是有所提升的。

以上是笔者对新创的心理疗法或技术必要性评估的一些看法,当然还不够全面细致,也远谈不上完善,希望各位同行给予关注、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

[1]杨广学.心理治疗体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钟友彬.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