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范文

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

第1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范文

一、联系课外内容,增强学生的实用感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热点,使化学教学贴近于社会实践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开展专题教学,介绍化学领域新发展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进行生活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2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教学

为了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实施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势。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化学与社会》课程是高校面向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开设的一门自然科学选修课,应该担负起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高等教育更多的机会。教育改革在经历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之后,如今的素质教育成为最主要的内容,其核心在于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年作者所在的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开设了多门公共选修课,其中包括《化学与社会》。本论文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形势,阐明现代社会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本人讲授《化学与社会》过程中的体会,探讨了如何在独立学院提高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并呼吁应加强三本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

公共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选择。我国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多偏重对学生本专业的学习要求,而对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以及素质修养则鞭长莫及。公共选修课在帮助学生完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提高素质修养方面大有可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复合型。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且必须的课程结构模块,是独立学院因时制宜地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1]。且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可以不拘于专业和年级的限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主讲教师,这一方面为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素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2]。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渗透到了环境保护、新材料、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离开化学科学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相对于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化学知识的普及远远的落后了[3]。相反,由于各种传播媒体无意或有意的宣传,在大众的心中,化学却越来越多的与一些负面影响相联系,例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等。固然,化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必须正视这些已经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道,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我们才能消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向大学生普及化学知识,使其全面客观的认识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学科学的进步来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随着我国独立学院数量的增加,独立学院亦如此。通过《化学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大大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充分认识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时时为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同时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增强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大有帮助。本课程的特征是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的统一。

二、《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主要内容

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开设对象是全校性不分专业不分年级的三类本科大学生,考虑到三类本科学生的特点,内容的安排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不求理论的系统性。课程内容不宜涉及到过于专业的化学知识,而应结合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和选课学生的专业特点拟订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力求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补充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重点讲述有关化学发展和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不再遵循以往教科书按章节进行教学,笔者按照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课程分为5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化学与能源、环境、日常生活、材料、计算机科学的关系。课程所涉及对象从全球变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大的方面,到空气、食品、能源等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用品,以具体而有趣的实例讨论化学在社会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扩大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日常生活经验常识,尤为重要的是为非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开了一扇了解化学世界的窗口[4]。

三、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提高《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1.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

为三本学生讲化学,重要的是要引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并让他们真正学到有关的化学实际应用的知识,同时要注意到其在中学时的化学基础。所以讲授的基点不是放在大量的化学分子式、化学反应式、化学原理上,而是从化学角度来讨论一些社会问题,更多的是大量素材的归纳和实际应用知识,让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国家经济建设、保护环境、增强人民体质的关系等。所以,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途径。例如:(1)我们在讲化学能源部分,首先从最近的油价上涨开始,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尤其是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开采利用的历史;然后介绍了世界当前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化学在缓解这一危机中所做的努力,其中不但讲解了电池的发明和应用,还包括了最新的生物柴油技术和扩展的燃料电池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后对未来的能源开发进行了展望,其中更详细探究了核能与矿物能之间的比较,并引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氢能源汽车。(2)在讲化学材料时,我们讲到了“神七”太空漫步时穿的太空服的特殊化学合成耐高温材料芳纶1313。(3)在讲化学与日常生活时,在讲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介绍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微量元素的主要功能;然后讨论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着重介绍微量元素与某些地方病如克山病、甲状腺肿、氟中毒营养饮食与键康的关系,并结合有关当前学生营养、体质状况的调查材料以及饮食与某些地方病的关系,引导学生要正确树立平衡营养观念;就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介绍了皮肤的结构、护肤品中常用原料的化学成分、护肤品中有毒成分以及防晒的基本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讲解了日用洗涤剂的种类、去污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洗涤剂与环境、人类健康的关系;同时还讲了“三鹿奶粉”事件中添加的三聚氰胺的化学检测法,西安市场出现的硫磺生姜事件中硫磺生姜的危害与辨别以及硫磺熏制食品时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等。

2.利用不同课程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对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在教学形式上要体现灵活性:

第一,以专题讲座为主,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再好也不及多媒体对信息传递的直观和有效。对于《化学与社会》这种公共选修课程来说,多媒体的合理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笔者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使得学生理解更为便捷。此外,笔者还根据课程的安排精选了多部科教影片,在课程讲解完成后播放,学生看完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从而增加知识的容量;

第二,摆脱传统习题模式,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化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与判断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制作成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班上作口头交流,这种方式特别受到学生欢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3.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科学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对于化学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不可否认近现代的化工工业的飞速发展对于环境的伤害是巨大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社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增加他们在环保方面的知识素养,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课程中专门安排了“化学与环境”一节,从环境污染的源头、现状、后果以及目前的应对办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介绍;除此之外,在其它内容的授课中,也需要不断渗透环保方面的知识。

四、结论与建议

化学科学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核心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较全面的介绍化学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内容丰富且浅显易懂,适合全校性文理科学生扩大知识面,对学生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努力提高各类人员对《化学与社会》的认识,建议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尽可能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

参考文献

[1]陈媛媛.提高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7):37-38,42.

[2]郭娟.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6(2009):39-40.

[3]阚春.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

第3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范文

从电化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阳极氧化和电解抛光原理以及电解液的选用,分析和讨论这两种工艺的应用及其优缺点,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息息相关,与工程技术紧密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学习理念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教育的关键,而创新源于兴趣、起于自主、发于尝试。传统“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只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这与创新格格不入。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学习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理论讲授要精心设计,遵循学生认知思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化学基本原理中大量公式的教学,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活动。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并留出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主动得出结论。如在讲授化学热力学中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时,教师可以设计下列的教学程序。首先,在压力为标准态和温度为298.15K时,判断标准是ΔrGθm(298.15K),它可以由参与反应的各个物质的ΔfGθm(298.15K)而计算出来,这一点学生都清楚。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若压力仍是标准态,但温度不是298.15K,该怎么办?”并提示ΔrHθm(T)和ΔrSθm(T)与温度无关,提醒学生可以用吉—亥公式求解。然后,进一步发问:“若压力不是标准态,温度也不是298.15K,该怎么办?”此时提示学生利用热力学等温方程式中的ΔrGm与ΔrGθm的关系,将非标准状态化为标准状态,从而求解。通过学生和教师间的这种互动、提问、设疑、解答,学生在自觉、主动、多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而且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应用部分要勇于放手,让学生走向讲台教育的关键是使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化学应用部分的目的正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原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课后自学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和教师换位,由学生讲解该部分内容,对专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金属腐蚀的防护与利用上升到化学原理加以分析,论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为了讲解清楚课堂内容必须认真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他们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无形中提高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革考试方法,以课程论文、实验设计代替闭卷考试学生学学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化学家,而是具备基本的化学素养的化学思维,能以化学的眼光、角度、世界观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化学问题。若通过做习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管是开卷或闭卷的考核形式都没有意义。相反,布置课程论文,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一些典型案例抽象化,建立理论模型,再用课堂上所用的原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要求学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结合专业特点,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构思、自拟方案,完成一个综合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两种方式表面上不直接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实际上考察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更深层次的要求[4]。实践证明,布置论文或综合实验设计的考核方式行之有效,很多学生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论文,大学化学实验设计也深受学生欢迎,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开设专题讲座,配合课堂教学抽出一定时间讲授绿色化学、新型化学电源、膜分离、纳米材料、超分子、生物芯片等体现科技发展前沿的内容[5]。专题讲座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大教学信息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鲜明而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人类的美好生活、科技的繁荣、生产的进步息息相关,感受到化学无比广阔的应用前景,认识到化学是一门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具有实用型、创造性的中心科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科研促进教学

21世纪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成为大学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则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立足点、突破口。科研工作的实质是一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拟定新对策的创造性活动,而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奉献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现过程。学校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给每一名学生指定一位导师,确定学生的科研方向。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首先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选择合适的研究切入点,不求研究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的突破,通过收集文献、查阅资料,拟定出研究方案和主要技术路线,把握研究特色或关键因素,努力将自己研究的课题做精做深,实现有价值的创新[6]。科研主要是创新,而创新以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基础理论因创新而体现活力。没有牢固掌握大学化学的基础理论不可能完成相应课题的研究,若学生成功完成了自己的课题研究,那么他们对教材上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第4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范文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问卷调查,文章分析了师范生在科学素养方面最需要的是探究式学习,最大的问题是自发形成的不正常的科学实验观、科学价值观等。文章总结了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部分实践方法,对同类学校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上有一定借鉴作用。

[

关键词 1科学素养;探究式学习;科学价值观;科学实验观;科学决策能力;公民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10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无锡市级课题“无锡市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结构及培养策略的研究” (编号:J/D2011/33)的科研成果。

2003年秋,我国小学教育阶段开始普遍使用《科学》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样阐述《科学》课的意义:“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见教育部门对《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定位非常高。 《科学》新课程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以培养科学素养为中心,与初中和高中理、化、生自然科学课程目标是统一的,小学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课程九年一贯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科学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是顺利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基础和保证。韦钰院士曾指出,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更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另外,1996年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到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概念、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科学伦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为了使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培养的师范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使我院承担的教学培养任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笔者从科学探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三个主要层面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养成式培养。我院化学组申请了市级课题“无锡市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结构及培养策略研究”,为了使研究成果能得以推广并转化为科学素养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一、利用探究式教学养成探究式学习思维

在课题研究前期,笔者组织开展了一次关于“探究性学习中小学教师素质”的调查。调查随机选取了无锡大市(含江阴、宜兴)15所学校的130位教师,采取访谈和问卷形式。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反映的热点话题是探究式教学,最希望在探究式教学方面得到培训。问卷调查显示:45.57%的教师听说过探究式教学但不了解,49.37%的教师了解但没系统学习过。说明无锡市小学教师对探究性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要培养合格小学科学教师,就必须进行探究式教学实践,使探究式学习思维成为师范生的思维习惯。目前,何为探究式学习、如何设计探究式教学过程众说纷纭,笔者比较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探究学习理论之后,借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表述: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因此,笔者遵循“解释性原则”制定探究教学七个环节:发现科学现象、提出科学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尝试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尝试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安排顺序、教学进度,在一年级下半学期集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实践,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包括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非常适合运用“解释性原则”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从“水雷事件”为切人点探究金属钠的性质,以“食品安全”事件为切入点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以“氯气泄露”为切入点探究氯气的性质等。

二、通过实验设计交流、实验操作养成实验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发现,七个环节节节相扣,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能走多远和自身的实验设计能力高度关联。要提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效率,需提前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笔者把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做了调整,把除杂和提纯由原来的1课时扩展为5课时,讲解物质除杂、提纯的思路和方法后,在实验室给学生几包混合物,由他们自由发挥进行除杂和提纯,撰写实验报告并按组交流。教材“铁和水蒸气反应实验设计原本只占半个课时,现调整为3课时,分别学习实验设计范例、实验设计原则概括和方法总结、实验作图和实验设计交流,利用三节课系统讲授物质制取、除杂及性质检验的综合性实验的一般流程、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让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并在纸上作图,将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师墙上供大家学习,同时将理论知识向感性认知延伸,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操作,熟悉实验仪器的种类和用途。课堂授课、实验设计交流、动手操作等都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搭桥铺路,笔者也深刻体会到探究式学习不能只强调学习探究的方法,降低科学知识的掌握,相反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只有将元素化物知识和实验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才能把科学探究顺利进行下去,因而探究式学习对科学知识、实验技能的要求会更高。

三、通过课堂反思养成科学价值观、科学实验观

教师和学者普遍认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在探究式学习之后自发形成的。在谈到探究式教学促进科学素养形成时多用“潜移默化”这个词。然而,韦钰院士曾指出,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更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是否正确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自发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否正确并不容易被知道。为了弄清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后形成了怎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笔者在每次探究学习后都做一次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自发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存在三个严重问题:认为科学是罪恶之源,认为实验是终端证据无需被检验,认为从事科学的目的是产生经济效益.有这三种思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91.4%、52%、71.2%。其中认为科学是罪恶之源或将对科学技术产生巨大威胁,如可能产生否定科学、抵制科学、将食品安全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归罪于科学的行为。为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观和科学价值观,笔者在探究式学习之后以课堂讨论形式开展反思与交流,主要针对化学伤害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反恩人类的行为和科学的本质,追溯科学史反思科学技术的意义。通过不断地反思与交流,使学生形成以下观点:①科学只是工具、钥匙,人类决定了科学如何被使用,不能把错误使用科学而产生的罪恶归咎于科学:②科学的发展呈现螺旋式,科学实验的结果能帮助归纳出科学概念,但不能迷信实验结果,它需要被证明和检验;③科学的最终价值在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于功利目的的科学研究是不可取的,反对与人类、自然和谐发展背道而驰的科学研究。探究反思后对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的科学价值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得到明显改观。

四、通过科普教育养成将科学应用于个人决策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全国科学教师协会认为个人“科学决策能力”属于科学素养。在我国科技场馆、科普读物、网络科普(果壳网、维基百科等)、科教电视节目组成的科普网络正在发挥强大的科普推广作用。像全球变暖、酸雨、食品安全、雾霾、纳米材料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普通民众来说耳熟能详,这不得不说是科普网络的功劳。随着网络的普及、手机终端技术的升级,学生想要获得这些科普知识越来越方便和快捷。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忽视化学教学的科普责任。学校科学教育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教育,而科普教育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手段之一。因此,应将学校科普教育作为科学普及的主阵地,与校外科普教育相互配合,使两种科普教育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利用教学科普,提高学生科学决策力。例如,被烫伤后该怎么办?洁厕灵和漂白粉能不能混合使用?如何选择油漆?能不能经常染发?涂指甲油好不好?等等。如果学生学习了化学这门课,但是并没有了解化学品、没有在生活中运用相关关化学知识的能力,就是化学教育的失败。

五、通过调查活动和论文比赛养成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谈到公民责任意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李志明撰文认为“科普的责任在于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从而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提高公民科学决策能力,确保科技发展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教育除了要做到让学生爱民族,知礼仪、有追求,还应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哪里。我院化学组承担了无锡市专员技术人员公修课《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培训师任务,在交流中发现城市垃圾分类虽然提了很多年,但工作进展不尽如人意,垃圾分类回收效果停滞不前,在道路上增设了可循环垃圾桶,而响应的人并不多。另外,中水、雨水利用率极低,装修商品房时私自将洗衣机废水接人雨水管道,增加废水处理成本,一所新建的现代化垃圾处理厂因公众不理解而搁置等。这些是人的意识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因而要将环保工作的背景、前因后果、现实危害、具体实施方法等问题具体化、细节化,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引起共鸣。笔者带领学生走访环保局、城市垃圾管理处、水污染处理厂,调查无锡市化工厂、印染厂、纺织厂可能产生的废弃物,实地走访无锡市垃圾处理厂,并让学生拍摄照片、制作短片、撰写论文,将以上成果在校内交流,优秀论文选送参加江苏省学生论文评比。

第5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中学教育;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28-01

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全社会都在关心、关注这个话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教学,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让他们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情感态度。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充分利用现在教材中有关环保的知识内容进行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一、 对教材中涉及的环保内容的处理

1、对“大气污染”及“酸雨”的教学处理

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废气,特别是有毒的气体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教材中首先提到一氧化碳的污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煤气中毒指的也是一氧化碳中毒,它的中毒原理是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严重导致死亡。可结合生活的实际介绍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等。要消除一氧化碳造成的污染。必须保证燃料的完全燃烧及工业废气须经过处理再排放。其次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污染。汽车的尾气、矿物质燃烧、含硫煤碳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等化工厂产生废气等都是重要污染源。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重要原因。“酸雨”可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可使建筑材料或古文物被腐蚀;工业机械腐蚀,寿命大大缩短等。要消除这些影响,应该从源头上杜绝,采用(1)低硫、脱硫煤(2)汽车废气的无害处理(3)工业废气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4)开辟新能源等举措等。

2、对“水体污染”的教学处理

水体污染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目前造成水污染的来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重金属(如废旧干电池随意丢弃)对水体污染。通过水的载体造成人体的中毒效应等。教学中可结合水体污染的成因,教师要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地水体污染的案例进行剖析及污水处理厂一系列程序及过程;也可结合相关的视频材料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温室效应”的教学处理

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导致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有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等。另外,人类的活动也加剧温室效应的产生。如森林、植被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自然界固有的循环体系,导致二氧化碳不断增加,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由于地表温度升高,极地及高山冰川开始融化,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地区等地淹没,家园被毁。要消除这些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寻找新的无污染的替代能源燃料,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氢能等。

二、对教材中实验涉及环保的处理

教材有意识体现环保在实验教学内容。如装置的气密性(不管是有毒还是无毒的)。另外,教材也体现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实验装置是否需要改进,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造成环境破坏。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放到大气中。如第五章第二节铁的冶炼中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来进行铁的冶炼实验。该实验所体现环保较典型,其中涉及一氧化碳的毒性(必须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及一氧化碳尾气的处理。可设计实验改进对一氧化碳尾气的处理,如燃烧掉、用气球收集或加长导管把尾气引到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加热的地方加热等。在学到碱的性质后,也要适当进行二氧化硫、硫化氢这些有毒气体的处理。告诉学生这些有毒的气体可以与碱发生化学反应,避免造成空气污染。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要教育学生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特别是涉及有毒性气体时,要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甚至零污染。教材中实验操作中还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废渣要按指定容器倾倒和回收,统一处理,严禁随意乱倒。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的渗透,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直观环境保护教育。

三、对教材中课后涉及环保小论文的处理

教材课后也相应涉及一些调研环保小论文。如:

1、在学完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后,教材课后设置调查栏目,了解你所在地区空气污染状况及其危害,讨论可采取哪些措施来防冶空气污染;

2、针对淡水资源非常缺乏,提出节约用水和净化生活污水的设想;

3、调查当地居民使用燃料种类,综合环境保护,经济效应,节约资源等方面因素,提出合理使用燃料建议;

第6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提问;作业形式

一、明确提问的目的,便于有的放矢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并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善于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风气,从而营造一种活泼的学习气氛,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同步、高效和高质。

二、明确提问的内容

课堂教学提问应围绕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知识应注意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问题。使问题从不同的方向逼近难点,从而化解难点。

三、明确提问的对象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的素质和基础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对于不擅长语言表达的学生要多提一些描述、论述性的问题;对于思维不够严谨的学生要多提一些影响因素复杂的问题;对于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要适时地提出一些吸引其注意力的问题,问题的对象找准了,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和激励,从而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作业一般局限于围绕教科书和复习资料、学案团团转,学生终日背诵课堂笔记、做习题。标准答案成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有部分教师把习题答案集体撕掉,以防止学生有所依靠,但仍避免不了学生之间的抄袭。新课改下对化学作业的要求:应注重学生开展化学论文的写作,在作业中教师创设多个研究方向,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自行确定写作题目,学生通过有计划的观察、实验、调查、考察等程序,来获取研究问题所需的信息和素材,然后运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对所获得信息和素材进行加工,得到研究结论,最后整理成文。化学作业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垃圾情况,及城乡居民的燃料、农村施用化肥农药情况,还有白色污染与我们生活、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添加剂与绿色食品、空气中污染等,研究性学习可针对社区学习资源进行调查。

第7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范文

环境是人类生存所涉及的整个范畴,人类在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环境污染,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挑战,环境保护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治理已是迫在眉睫,而最根本的还是以防为主。对当今中学生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意识和防止污染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是教育者面临的时代任务,也是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环保素材,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我们要抓住这个阵地,紧密联系教材,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其实在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知识很多,只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讲到《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内容时,我们又可以联系目前的污染现状进行讲解。如在工厂,会排出大量的有毒气体,使得当地的空气变得污浊不堪,北京常出现雾霾天气,能见度不到四五米,造成高速公路事故频发,人们上街常会带上口罩,以免吸入有毒空气造成身体患病。这些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有排出的气体中如果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时,就会造成酸雨,酸雨会把一尊尊栩栩如生雕像给毁掉,把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庄稼和森林给淋死。这造成的岂不是一幕幕的悲剧?除此之外这些有毒气体还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想想这些可怕的后果,我们就更应该强调人们的环保意识了。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融会课堂内外谈环保,强调在化学知识讲授过程中,把课内和课外、书本和社会、本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扩大学生视野,从点醒思维、塑造灵魂的高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虽然其中有些知识,对此时此地的学生也许还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是从学生的整个人生,从社会的进步发展来讲,却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专业学习需求,让学生了解其形成过程、危害性及消除措施,同时加深对化学知识应用的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最基本、最简便的途径。

二、化学实验中结合环保教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作为教师应该严格按要求进行实验,尽量减少废气、废水的产生。有些实验对环境有污染的,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可以改进有关实验条件、装置、以及实验方法等,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果产生有害气体,必须重视尾气的处理工作,也不能把废液、废渣随地乱倒,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多余的二氧化碳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实验结束后还要回收剩余的碳酸钙以及剩余的盐酸。这样,环保意识在教师的行为中传给了学生。因此,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以减少废弃物,对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又如,在学生做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残留物可用作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或用于花、草、树、木的良好的化肥。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外科技活动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所以我们不仅进行课堂宣传教育还应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活动在环保的第一线,把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被动的接受环保知识转化为主动, 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如1.组织学生检测了解各地的空气质量,使学生初步了解API值与空气质量级别的关系。2.组织学生对江河、湖泊、雨水、工厂废水、生活废水的PH值测定后进行比较。3.对各类汽车尾气的检测。4.调查目前各品牌冰箱氟利昂的使用情况,与以往相比有何变化?把这些环保实验活动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让学生从自我构思、设计环保实验,搜集材料书写小论文,既可补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又可使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有些学生感受到自己有时也在不知不觉地破坏环境,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改造环境,刻苦学习化学知识。

课外活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调查也是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被污染的环境中,目的是让更真实、更严峻的现实教育学生,远比课堂的教学有效。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课题时,我除了课堂上传授水污染及其防治内容外,还组织学生对附近河流水质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上游有些养猪厂,常有大量废水流入,致使水被污染,江中鱼类减少,常有死鱼飘在江面上,而且整条河都是臭气熏天。对附近河流水污染的事实,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严峻性。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第8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范文

“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9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委员陈至立发表主旨演讲。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

此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请来了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哈特穆特・米歇尔等七名物理学、化学、医学或生理学、经济学诺贝尔奖大师,这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来自国内的许多生物医学学者、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高等院校师生都前往旁听诺奖得主及世界知名生命科学家的“颠峰对话”。

在为期三天的论坛活动中,七名大师除了围绕“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的主题进行研讨外,还分别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进行了学术交流,并接受有关大学授予的荣誉称号。

国务委员陈至立表示,本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将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与国际的合作。举办此次论坛旨在加深国内学界和产业界对国际生命科学发展的了解,促进中国和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北京市生物医药等产业界与顶级科学家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对话,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的了解和理解。

弘扬诺贝尔精神重温百年辉煌

作为“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活动之一的“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展”于9月7日下午在中国科技馆隆重开展。中央及北京市有关领导及参加论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参观了展览。

这次展览目的在于通过展示生命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发明与重大发现,揭示他们对人类健康的伟大贡献。同时,激发广大公众传承弘扬诺贝尔先生以及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和奉献博爱的精神。

展览共分为百年纵览、辉煌篇章、流金岁月、走进生活、寄予未来以及诺贝尔精神展区,通过平面演示、多媒体演示、实物与模型等形式,回顾了百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和重大突破。

百年纵览展区通过独特的“星空隧道”的特装表现展示了从1901年到2005年一百多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基本情况及获奖介绍,走进展区,“星光”闪烁,也寓示着这些获奖者有如星空中闪耀的群星,光彩夺目。

辉煌篇章展区巧妙地利用了五个展示柱,以实物和多媒体结合的形式展示了生命科学领域里10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诺贝尔奖:神经元学说的创立,揭开了近代脑科学的序幕;维生素的发现奠定了人类研究维生素类化合物基础;血型的发现为输血的实际应用提供保障;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开始;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人类战胜脊髓灰质炎奠定了基础;心脏导管术的发明开启心脏之门的钥匙;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生命科学领域进入了一个分子生物学的时代;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给疾病的诊治带来革命;胰岛素的发现为治疗糖尿病奠定了科学基础;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突破传统观念,治疗顽疾。其中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发现中还展示了中国著名病毒专家顾方舟院士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珍贵的手稿等物品,表现了中国科学家致力科研的奉献精神。

“流金岁月”展区,以视频和挂图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庄严的颁奖的氛围,使参观者犹如身临颁奖现场。

走进生活展区是整个展览中最生动的部分,展区通过五个独立的空间分别从“描绘生命的蓝图――基因”、“构筑生命的基础――蛋白质介绍”、“弹奏生命的乐章――脑与神经”、“保护生命的法宝――医药”以及“搅动生命的安宁――病毒与细菌”五个主题展开对生命科学的阐述。另外,在此展区里,为了能增加参观者亲身体验的机会,还特别设置了高原血氧测试、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互动项目,丰富了展览的表现形式。

整个展览不仅展示了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也同时通过图文并茂的展墙,讲述许多诺贝尔获奖者获奖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和文明进步,勇于创新、务实奋斗、坚忍不拔、奉献博爱的诺贝尔精神。

2005年,“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一经推出,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6年的诺奖论坛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为加深论坛的影响,在京举办的诺贝尔展览,也给所有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坛落幕北京将建诺贝尔博物馆

“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9月7日落下帷幕。在北京市科协和中国科技馆承办的健康主题展上,诺奖得主蒙代尔倡议,在此展览基础上建立一个诺贝尔博物馆,这样可以激发中国青少年对科学的激情。

第9篇: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范文

一、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课堂教学不应为讲化学知识而讲化学知识,不应为讲理论而讲理论,理论最终为实践服务,要尽可能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例如:在讨论到铝热反应时,先介绍该反应在铁路建设上用于野外焊接钢轨外,还可补充介绍利用铝热反应中放出的大量热量,使钢筋局部熔断而用于旧建筑物的定向爆破、拆毁。课堂教育中将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只要掌握分寸,有机联系,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有助于学生重视科学技术和开阔眼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此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寻找答案;或者,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验室,走向资料室,通过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二是学生自学教材,提出问题,由老师解答,两者互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归纳、综合、筛选出带有共性、富有创新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回答,给出最佳答案,并注重启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颜色、状态、变化、气味、质量改变,不仅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停留在感知基础上,而且要求观察记录结果,并加以分析,作出合理解释,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排除荒缪,纠正错误,发现真理。从而获得认识上的突破,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能顺利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心理,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理论、推理、计算,轻实验及实验设计、过程,从心理上给学生尝试机会,给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以及学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意识。

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中学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强调文理分科,割裂文理科的结合,导致理科学生忽视对社会、生活、就业的化学素质的需要,忽视满足社会的化学需要,较多地注重化学学科的学术价值和理性思维的训练,但对发生在身边的最基本的化学社会问题却知之甚少。化学教学中,注重对教材的社会功能、人文精神的挖掘,更有助于创新教育。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史中涉及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两项就是化学方面的成就,火药和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社会的化学化和化学的社会化,现代化学正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可以说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和化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可结合化学知识向学生讲解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能源利用、化学与农业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树立社会责任感与义务的自觉性,增强环保意识,造福后代子孙。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取证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大胆质疑,尊重知识,不迷信、不唯书、不唯师,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念,才能勇于创新。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