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东问题论文范文

中东问题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东问题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东问题论文

第1篇:中东问题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学课堂 学生 主动提问

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多年了,课堂教学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模式状态,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设计了一大筐问题连珠炮式的发问,独揽问的权力,而且力求问题的生成性和有效性,忽略了当时学生想的是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问,即使给学生提问也是“收”得紧、“放”得少,即使想放,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长此以往泯没了学生提问的主动性,致以懒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最终有损创新能力,给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带来折扣。课堂中以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学习比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更有效,因为主动提问实际上就是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提出问题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第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中生命科学领域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就如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浅论一番。

一、利用学生熟悉情景激发主动提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熟悉的情景,能够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激发了提问动机。学生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涵什么问题”、“怎样设法解决”、“有没有新的问题” 等一连串的问题。如: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 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熟悉的事。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问题,经过努力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教学中,利用班上有好多患近视同学。进入了熟悉的学习情景:近视眼同学说说当不佩戴近视眼镜看远物体的情况,然后图片展示患近视眼及远视眼所看到的物体和正常人看到的物体进行比较。学生栽入了问题情境,这个情境过程要经历不协调――探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协调”是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认知矛盾冲突并萌发主动提出问题的灵感。如:我看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佩戴怎么样眼镜可以矫正?这跟凸透镜成像相似之处在哪里?如此近视下去以后会怎样?……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主动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通过探究学习诠释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也为学生自己上了一堂富有意义的生理健康知识课。

二、驾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给方法引导主动提问

当学生提出了问题以为自己成功了而不知所提问题的质量,也不知提问题的方法。而问题的质量与方法是主动提问的关键。课堂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和课堂教学目标驾驭学生所提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引导。问题的评价主要看提问题时是否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好的问题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探究性、科学性。通过师生共同评析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所提的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并教给提问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也正如法国罗曼•罗兰所说的:“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别人走路”。经过一番引路与训导高质量的问题就主动地接踵而来。

1.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具探究性时要引导。在学习《走向成熟》时,学生既然提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如有些人进入青春期为什么不具有青春期的表现? 男性与女性进入青春期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有的问, 人为什么会成熟?……引导学生发现哪个问题可以用生活常识与经验就能解决而不需要进行探究解决的(如肤浅问题“人为什么会成熟”),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时首先要琢磨问题的质量与深度并且具有待于大家思考、探索空间的,要体会“难啃的骨头才有嚼头”的道理而再次提问。

2.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具科学性时要引导。在《观察蜗牛》实验中由于学生的错误操作引起提出问题如:探究蜗牛有无听觉时碰触了放蜗牛的玻璃片结果蜗牛有反应了。我的蜗牛为什么与其他的不同它是有听觉的?一同学提问。引来了全班同学诧异的眼光,觉得问的蹊跷。当时教师要驾驭学生的问题并抛给学生讨论,自我发现是否具有科学性。其实该现象是该同学不小心碰触玻璃片时由于蜗牛具有触觉引起,在实验现象中敢于质疑我们要提倡与表扬。但是,为了学习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要引导学生在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下进行科学思考与质疑。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课堂内联系课外实践不断地发现问题科学性地主动提出。

三、以自我解决了问题品尝成功的快乐促进主动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必须在课前完成。所以实验过程与现象不能在课内直观展示,课堂上教师只能做到的是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可见要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有关学习目标只能启迪学生积极提问,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植物没有呼吸系统怎么会呼吸?植物白天和夜晚都会呼吸吗?孤枝败叶能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一样吗?等一系列的问题启发诱导性形成概念、实验分析和应用,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围绕问题不懈地探索、学会求助、学会自我解决。此时教师应走在学生学习的后面,要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欣赏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直接拿出答案的人。经过学生互相讨论最后达成自我解决问题共识:只要有活细胞的植物在任何时候任何部位都能进行呼吸作用等学习结论并得到肯定。这时学生品尝了主动提问的甜头和成功自我解决了问题的快乐,在共享快乐中促进了乐于主动提出问题的意愿,体会了学习乐趣,真正把学习当做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艰苦的负担。致使学生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新的提高,变学生“我要学”为“我爱学”提高了认知效率,真正做到了师生共同“减负”。

当前学习方式转变以“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为改革核心。课堂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探索与思维开放的精神,逐步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浙教版教材的有些标题已经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如八下《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等。我们有理由改变教学观念,认真领悟《课标》理念,以标题为问题形式呈现为契机继续反思,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成为爱问会问的创新型人才,让课改后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走进新课程》(理论篇),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12。

第2篇:中东问题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讨论了目前我国劳动制度中在建立和稳定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以下建议:在建立劳动关系方面,明确规定订立劳动合同的义务方;增强劳动合同制度的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在稳定劳动关系方面,扩大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范围;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加以限制,明确赔偿标准。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劳动法颁布至今,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劳动合同制度中在建立和稳定劳动关系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从而使这一应用最为广泛的合同制度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本文试结合劳动合同制度在如下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引发的问题,对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提出本人拙见。

一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不足及其在实践中引发的问题

1.没有规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我国《劳动法》只在第十六条第二款中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并没有明确规定订立劳动合同的义务是在用人单位方还是在二者双方。义务承担方规定的不明确,使得用单位和劳动者尤其是用人单位缺乏签订劳动合同的主动性,从而造成了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而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对于应如何处理从未有过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则缺乏必要规定。

2.对于劳动合同签订程序上的规定缺乏操作性。《劳动法》对于劳动合同的签订只在内容与原则上作了相应的规定,但在以下两方面却未做出规定:(1)劳动者进人用人单位工作后,用人单位应在何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法律没有规定,就造成了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紧迫感。(2)没有建立起劳动合同的申报制度。没有该制度,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的用工状况不了解,也就无法对劳动合同制度执行贯彻状况做出监督和检查。

3.目前劳动合同制度对于故意拖延或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强制力不足。《劳动法》第九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1998年劳动部《关于违反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的,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这两则规定具有共同的不足之处:由于法律未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在何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所以就无法界定用人单位是否在“故意拖延”。再者是在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后,劳动者如被解除劳动关系,其损失范围在实践中也难以确定,这就使得劳动者难以获得赔偿,从而保障自己合法权益。

由于劳动合同制度在上述几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加之其它因素的作用,从而在实践中形成了大量雇佣而无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而事实劳动关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在私营企业中这种情况尤其突出,即使有合同也多简单,粗糙,不够规范,甚至个别劳动合同条款中还包含了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如个别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生死合同,即劳动过程中造成的死亡伤害雇主不负任何责任,五花/l门的风险抵押等。即使在国有企业中,也有大量不重视劳动合同的现象存在,有的用人单位至今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合同期限界满也不签订新的合同,从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有的签订合同之后不执行,只作表面文章,这些都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几点建议

1,应明确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义务。虽然我国《劳动法》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但是本人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从劳动关系双方实力对比来看,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而由于我国的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这种强弱的对比则更加明显,并且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加以约束,利益的驱使可能使得某些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而逃避其应承担的义务,从而侵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本人认为劳动法规的制定其重心应向劳动者方向偏移,只有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劳动者才能无后顾之忧的投人工作,从而为用人单位带来更大的效益。因此,本人建议在劳动立法中把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作为用人单位的义务加以明确规定。

2.对于签订劳动合同的程序,应本着加强操作性的原则,从如下方面加以完善:(l)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的期限,且此期限不应过长,本人认为应在一周内为宜。(2)建立起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登记和申报工作。规定用人单位将劳动合同报送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制定操作性强的违规惩罚措施,以使劳动行政部门对企业用工状况加以监督,有法可依。(3)将事实劳动关系视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事实劳动关系的产生,究其原因多在用人单位方,虽然劳动部年的有关解释规定,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后,因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未能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而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合同关系的,视为续订合同,用人单位应及时与劳动者协商合同期限,办理续订手续。但对于从未有过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应作如何处理则应加以进一步明确规定。(4)建议法律赋予各级工会更加广泛的监督权利。本文不止一次的提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实力对比,本人认为,劳动立法是调整二者关系的手段,使劳资双方具有统一的根据来达成一致。而这一过程,在某种情况下则需要由工会通过集体合同,集体谈判来实现。在许多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工会的力量都是很大的,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则较差,工会力量薄弱。所以加强工会的力度同样重要。

第3篇:中东问题论文范文

[摘要]在油价节节高攀的时期,降底公路客运油耗对于运输企业成本控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能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文章从影响油耗的因素和以及有效控制途径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降低油耗成本的有效途经和注意问题,同时为公路客运企业的实际操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路客运”“燃油消耗”“成本”“有效途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效益是企业永恒的追求。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降低成本获取利润,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能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取胜,必须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近来,公路客运企业的运输成本呈不断上升趋势,而公路客运成本支出中油耗占据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柴油价格一涨再涨,而且是涨幅较大,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运输成本和经济效益。另外,公路客运业务具有点多面广、流动分散等特点,管理难度较大。因此,要有效降低成本就必须将成本费用发生的各个环节监控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群众理财的主观能动性。本文根据公路客运企业成本构成要素特点,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中控制成本的措施,针对公路客运企业分析如何降低油耗成本。

一.降低油耗成本的意义

众所周知,公路客运企业是耗油大户,油耗是公路客运企业主要成本构成要素,油耗成本支出在公路客运成本中,不仅比重大,而且绝对数额也大。如我公司现拥有的“沃尔沃”B10大客29L/百公里.车,燃油成本达到125元;“尼奥普兰”BFC6125大客28L/百公里.车,燃油成本达到120元;“欧洲之星”JNP6127大客25L/百公里.车,燃油成本达到108元。燃油成本占运输成本支出的21.78%,很显然,降低燃油消耗成本潜力大,见效快。同时,燃油消耗成本在公路客运企业成本构成要素中属于直接变动成本,它与行车距离相关,是构成公路客运企业班线保本点变动成本的重要因素,降低油耗成本可直接降低班线的保本点实载率,是公路客运企业立足市场竞争,获取最大收益的根本。此外节能降耗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同时国家已经把节能降耗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影响油耗成本的因素分析

影响公路客运燃油消耗成本的因素可表示为:

公路客运燃油消耗总成本=运距×单位油耗×单位油价

从上式可以看出,影响公路客运燃油消耗成本的因素有运距长短、单位油耗的多少以及单位油价的高低三个因素共同作用。

1、运距对公路客运油耗成本的影响

影响运距长短的因素有二个,其一是:运输生产运行的距离,它能直接为公路客运企业创造收益。其二是:非运输生产运行的距离,它不能直接或不能为公路客运企业创造收益。如临时调车、驳车,车辆检验:年检、维护检、车评检、临检,以及试车、接新车、维护、临时性绕道等的行程。

2、单位油耗对公路客运油耗成本的影响

影响单位油耗主要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车型因素,如我公司现拥有的VolvoB12车型为29L/百公里.车,VolvoB10车型为28L/百公里.车,JNP6127W车型为26L/百公里.车,JNP6127车型为25L/百公里.车,JNP6128车型为25L/百公里.车,JNP6125A车型为24L/百公里.车,BFC6110车型为21L/百公里.车。应该说车型决定了单位油耗,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应综合考虑,不仅要考虑购入成本,也要考虑使用过程中的成本,选择同类节油型客车,是降底客运运营成本的先决条件,以避免先天不足。其二是行车速度因素,在一定的行车速度范围内油耗最经济,这个速度被称之为经济速度,如果不按经济速度行车油耗肯定上升,一般来说行车过程中忽快忽慢,经常踩刹车和急加速及超超速则务必会增大油耗,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在每辆车上安装GPS用以监控行车速度,这样既保证了行车安全,又保证了降低油耗,一举两得。第二个因素是人为因素,特别是体现了驾驶员的技术水平和主观上是否为企业节能意识。其三是载重量因素,这一因素与上座率有关,公路客运企业生产目标就是上座率的最大化。

3、单位油价对公路客运油耗成本的影响

单位油价因素对公路客运企业而言是不可控成本因素,一般是利用地区间的油价差,采用异地加油降低成本。其二是有条件配备油库的,在油价相对较低时储备一定数量的油量。第三是货比三家,选用货优价廉的定点加油站。也就是说要把握市场形势,加强市场研究和预测,采取优化配置、动态决策、择优选购的策略,降低采购成本——单位油价。

三.降低油耗成本的有效途径

1、统一认识,慎重决策,尽量选择节油型汽车

首先在想思上要建立统一的认识,降底油耗成本牵涉到公司上下及各部门协调配合,具体包括:安全机务、运务调度、物资采购、财务预决算等各个环节,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投资决策已成为一种企业行为。公路客运企业在选择汽车时应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慎重决策。根据净现值法仔细测量所购车辆在使用周期内的现金净流量,选择同类节油型汽车,以降低营运成本。

2、信息共享,尽可能地减少非运输生产运距

随着Internet及办公信息自动化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可达到信息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同时将客运企业安全保障、机务维护、商务信息综合利用,合理调度生产,做到信息、经验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创造收益的非运输生产运距。如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关联单位间可以合理的选择,就近调车、驳车。[next]

3、加强考核的力度和刚性,把好“四关”,开展节油降耗竞赛

在保证安全行车,确保旅客服务质量和营运车辆良好技术状态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开展以单车为核心,安全机务、财务、综合劳资等部门参与的节油降耗活动。根据不同的车型、路况、季节确定燃油定额考核指标,对公司下达给各营运管理处(分公司、车队)、单车的燃油定额考核指标按月进行考核。对超支、超耗的部门,凡属于非客观因素,坚持实行按考核制度规定予以处罚;对节约能源、以及为节约能源提供建议性意见的部门和个人予以奖励。在整个节油过程起关键作用的驾驶员,其行车津贴(实物量工资)将直接与节油状况挂钩,而起管理作用的安全机务及各相关部门相关岗位的管理人员由业绩奖考核。由于对燃油定额考核指标测算和考核采取了“下去、上来、再下去”的方法,提高了燃油定额考核指际的准确度,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同时要把好“四关”,把好加油关,制止克斤扣两现象;严格按经济速度合理运行,机务部门必须进行必要的监督,同时配合财务部门把好油款审核和付款关,按照实际生产情况,按车型、班线、营运里程严格核对,正确统计,对于不合理的油单款,一律拒付,以避免公司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驾驶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加强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理想系于岗位,作为一名驾驶员,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安心本职工作,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做到勤业、乐业、敬业,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出色的工作去赢得社会对驾驶员职业的尊重和信任。安全机务职能部门要经常性组织驾驶员对车辆技术及车辆特性、节油经验、车辆驾驶技术等进行经验交流和指导学习,正确引导驾驶员运用合理的节油操作方法。

四、降低油耗成本应注意的问题

1、确保服务质量及行车安全是前提

本公司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设施,为旅客提供航空式服务,建立起一整套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等各个方面,无一不为引导省内客运市场,尤其是高速公路客运业的规范与健康发展起到了示范效应,同时也为“新干线”自身品牌战略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安全就是效益,行车安全是道路运输企业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运输企业为社会承担的最大政治任务。因此,必须深入贯彻“创品牌,促发展”,牢固树立“安全是前提,效益是中心”的思想,在确保服务质量与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寻找降低油耗成本的途径。决不能本末倒置。

2、制订合理定额是基础

尽管车辆制造商都提供了各种车型的理论油耗定额,但车辆在实际行驶过程中,油耗大小却受多种因素影响,必须在车型油耗定额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细化油耗定额,制订先进合理的油耗定额。同时注意搜集兄弟单位同车型油耗定额,进行比较,向先进水平靠齐。

3、加强统计分析是根本

燃油消耗统计部门应将影响燃油消耗成本的各因素、各环节作为统计分析的要素,按月提供按车型、运营线路等要求统计的实际耗油数,并将影响燃油消耗成本的各因素落实到责任部门、车组、直至个人,及时分析影响燃油消耗成本升降的各因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4、建立激励机制是保证

完善激励机制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责、权、利相结合原则的最终体现。开展节油降耗竞赛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在节油降耗活动中“比、学、赶、帮、超”。及时进行考核评比,可树立标兵、鞭策后进、鼓励先进。通过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对在节油竞赛活动中做出成绩的部门、班组和个人,应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因工作不力、管理不到位的部门、班组和个人,应进行教育直至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降低油耗成本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1]姬蓓,浅谈汽车运输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上海会计,2001.9.

[2][2]张少雄,全面加强机车柴油管理降低路局运输成本,经验交流,2000.4.

第4篇:中东问题论文范文

 

关键词:劳动合同 建立 稳定 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劳动法颁布至今,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劳动合同制度中在建立和稳定劳动关系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从而使这一应用最为广泛的合同制度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本文试结合劳动合同制度在如下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引发的问题,对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提出本人拙见。

    一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不足及其在实践中引发的问题

    1.没有规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我国《劳动法》只在第十六条第二款中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并没有明确规定订立劳动合同的义务是在用人单位方还是在二者双方。义务承担方规定的不明确,使得用单位和劳动者尤其是用人单位缺乏签订劳动合同的主动性,从而造成了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而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对于应如何处理从未有过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则缺乏必要规定。

    2.对于劳动合同签订程序上的规定缺乏操作性。《劳动法》对于劳动合同的签订只在内容与原则上作了相应的规定,但在以下两方面却未做出规定:(1)劳动者进人用人单位工作后,用人单位应在何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法律没有规定,就造成了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紧迫感。(2)没有建立起劳动合同的申报制度。没有该制度,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的用工状况不了解,也就无法对劳动合同制度执行贯彻状况做出监督和检查。

    3.目前劳动合同制度对于故意拖延或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强制力不足。《劳动法》第九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1998年劳动部《关于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的,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这两则规定具有共同的不足之处:由于法律未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在何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所以就无法界定用人单位是否在“故意拖延”。再者是在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后,劳动者如被解除劳动关系,其损失范围在实践中也难以确定,这就使得劳动者难以获得赔偿,从而保障自己合法权益。

    由于劳动合同制度在上述几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加之其它因素的作用,从而在实践中形成了大量雇佣而无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而事实劳动关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在私营企业中这种情况尤其突出,即使有合同也多简单,粗糙,不够规范,甚至个别劳动合同条款中还包含了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如个别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生死合同,即劳动过程中造成的死亡伤害雇主不负任何责任,五花/l门的风险抵押等。即使在国有企业中,也有大量不重视劳动合同的现象存在,有的用人单位至今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合同期限界满也不签订新的合同,从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有的签订合同之后不执行,只作表面文章,这些都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几点建议

    1,应明确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义务。虽然我国《劳动法》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但是本人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从劳动关系双方实力对比来看,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而由于我国的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这种强弱的对比则更加明显,并且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加以约束,利益的驱使可能使得某些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而逃避其应承担的义务,从而侵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本人认为劳动法规的制定其重心应向劳动者方向偏移,只有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劳动者才能无后顾之忧的投人工作,从而为用人单位带来更大的效益。因此,本人建议在劳动立法中把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作为用人单位的义务加以明确规定。

    2.对于签订劳动合同的程序,应本着加强操作性的原则,从如下方面加以完善:(l)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的期限,且此期限不应过长,本人认为应在一周内为宜。(2)建立起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登记和申报工作。规定用人单位将劳动合同报送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制定操作性强的违规惩罚措施,以使劳动行政部门对企业用工状况加以监督,有法可依。(3)将事实劳动关系视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事实劳动关系的产生,究其原因多在用人单位方,虽然劳动部年的有关解释规定,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后,因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未能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而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合同关系的,视为续订合同,用人单位应及时与劳动者协商合同期限,办理续订手续。但对于从未有过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应作如何处理则应加以进一步明确规定。(4)建议法律赋予各级工会更加广泛的监督权利。本文不止一次的提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实力对比,本人认为,劳动立法是调整二者关系的手段,使劳资双方具有统一的根据来达成一致。而这一过程,在某种情况下则需要由工会通过集体合同,集体谈判来实现。在许多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工会的力量都是很大的,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则较差,工会力量薄弱。所以加强工会的力度同样重要。

第5篇:中东问题论文范文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保密问题;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01-02

企业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多样化、成熟化,让企业的办公效率不断提升,各项行政事务的处理也变得更加便捷,但是对于因办公自动化而产生的企业信息安全和保密等问题,却并没有引起企业行政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都面临着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企业的很多关键信息一旦泄密,会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轻则造成一定数量的经济损失,重则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关于企业办公自动化中的保密问题,必须从意识、制度、技术、管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完善,确保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安全性。

一、企业办公自动化中的保密问题及其成因

针对企业办公自动化中的保密问题,虽然很多企业都会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办公系统的安全防护,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隐患,这是因为办公自动化的保密问题,会受到设备、观念、技术、人才、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计算机与存储设备管理不到位

在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除了常用的计算机本机硬盘存储外,还会经常用到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和备份载体。但是,如果对这些存储设备管理不善,则很容易造成企业关键信息的外泄。例如U盘,不仅体积小、携带方便,而且具有信息存储量大等特点,是企业员工最常用的文件备份载体和存储载体,但是由于在企业内部存在大量U盘办公内网外网混用以及公私混用的情况,这就为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保密工作埋下了隐患。此外,有很多企业没有根据保密需要配备专用的用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企业的工作人员通常需要将计算机联网后才能进行信息资料的编辑、打印和传输等工作,这也就大大增加了企业保密信息外泄的可能性。

(二)企业保密意识不强,缺乏保密专业知识

对于企业的有些员工,由于受制于学历水平、专业知识以及企业培训投入等方面的影响,对企业信息的收集、传递、使用、存储和管理等环节并没有树立应有的保密意识,存在很多侥幸心理和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在企业内部对保密信息的控制与管理力度不够,很难保证办公自动化系统上信息的安全性。此外,有些员工对企业自动化保密工作的认识不够充分,如认为只要安装了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或者使用了文件加密技术,企业的信息传递和存储就万无一失了,这显然都是不合理的,会给企业重要信息的泄密埋下安全隐患。

(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网络架构存在安全隐患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在构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网络架构时,并没有将关键部门的办公网络同互联网进行隔离,很多办公用的计算机既需要进行网上办公,有需要同互联网相连接,即便是采取了一定的网络防护措施和加密技术,但是仍然无法完全规避网络病毒、黑客等非法攻击,从而增加了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隐患。

(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软件技术相对落后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软件技术落后也是造成企业关键信息泄密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有的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选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没有同企业的工作性质相适应,安全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没有对企业信息的安全密集和使用人员的权限进行分级;企业数据库的访问没有设置高级别的密令;程序编译没有进行严格保密,他人可以避开程序轻松进入数据库等。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及时对杀毒软件、办公软件进行更新,没有及时对系统漏洞进行修补,从而为外界入侵提供了可能,对企业的关键信息造成了威胁。

(五)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制度缺陷

企业办公自动化中保密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管理者拥有相应的保密意识,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是因为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下,企业关键信息的处理和文件的存储方式等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以纸质文件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严重滞后,尤其是电子文档的大量出现,通常以电讯和磁介质为载体,从信息的搜集,到文件的建立、传递和存储,各个环节都对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企业唯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约束各类人员的行为,增强信息传递和文件管理的规范性。例如,企业废弃的打印纸和用过的磁盘上,都有可能留有企业的秘密信息,如果随意丢弃都有可能被他人所利用,造成企业关键信息的泄密,这些行为都需要企业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上进行规避。

二、企业办公自动化中保密问题的加强策略

(一)加强保密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下,企业关键信息的泄漏,大多都与“人”有关,要么企业管理者的安全保密意识薄弱,要么工作人员保密措施不到为,所以要想解决办公自动化条件下的保密安全问题,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提高企业全体职工的安全保密意识和素质。对此,企业要定期不定期的开展与安全保密相关的培训活动,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培训、专题讲座等活动,让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充分认识到企业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每个人在保密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熟练掌握多样化的保密技术和管理措施,促进员工队伍在整体上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此外,在安全保密教育的基础上,企业要重视计算机管理和操作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工作,一定要选择那些德才兼备、责任意识和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积极开展相关的保密安全教育,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办公自动化条件下安全保密工作的各项挑战和具体要求,增强办公自动化条件下安全保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

(二)防范病毒的侵入和黑客的攻击

在办公自动化条件下,由于很多计算机都是在联网状态下运行的,所以容易遭到网络病毒的侵入以及网络黑客对企业信息的窃取、篡改和破坏等,这就需要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要对网络病毒的防治工作。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的防治应依赖于有效的应用软件和完善的操作系统安全机制。在网络环境下,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若单纯地依靠单一防杀病毒产品是难以达到清除病毒的最佳效果,所以应选用能够在广域网和局域网均适用的防杀病毒产品。防范病毒的具体方法包括:使用正版杀毒软件,启动相应的网络监控功能,要对计算机上的杀毒软件定期进行更新,及时更新病毒信息库;对于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一定要在进行严格杀毒后才能连接电脑使用;对于来路不明的电子邮件,要在查明来历后进行查收;对于企业关键性的数据和电子文件,要定期进行备份,并进行重点监控,防治被他人窃取或篡改。

(三)完善企业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堵塞可能导致企业关键信息泄密的各种漏洞,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禁止无关人员随便进出机房。另一方面,要对企业数据和电子文件等关键信息的使用规定使用权限,具体可以根据计算机中心数据的重要性划分保密级别,然后分别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企业的关键信息不能在公开联网的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对于使用者也要进行具体界定,合理划分相应的职责和权利。再者,在开发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时,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操作员应职责分离,降低日后程序破解和信息外泄的可能性。此外,对于秘密信息存储媒体的使用也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各类文件的复制、打印、借阅、存储和销毁等工作,保密文件和普通文件一定要进行分类管理。

(四)设置访问控制权限

实践证明,设置访问控制是办公自动化环境下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操作权限控制和人员访问控制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对计算机网络维护人员、管理人员和用户人员进行访问控制,企业的网络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建立用户账户、提供访问口令等方式设置方位控制,当无关人员多次输入错误口令时,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当及时发出警告信息。另一方面,在用户与用户之间,也应当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修改权限、使用权限等,通过对访问控制权限的有效划分,可以对企业保密责任和权限进行明确划分,做到权责统一。

(五)加大安全保密技术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办公自动化保密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无疑给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保密需要进行灵活选择。首先,企业要尽量选择低辐射计算机,防止电磁干扰和电磁泄漏,同时要对新购入的计算机进行专业检查,防止有人提前做手脚。其次,企业要尽可能选择高级别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技术等要根据保密需要建立相应的报警、锁机、引爆程序、清除数据等防范措施。再次,对于企业关键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设计独立运行的安全监测程序,检测用户的活动,记录秘密文件的使用者、使用日期、使用方式、使用结果等。

三、结语

总之,在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导致企业信息外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加强计算机保密的技术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企业一方面要从上到下树立起应有的办公自动化安全保密意识,完善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和保密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学习新的计算机保密技术,提高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级别,这样才能对企业的核心信息进行有效的保护,保证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兰.办公自动化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J].办公自动化,2011,(08).

〔2〕张婧.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5,(05).

〔3〕魏宏玲.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

〔4〕柴宝芹.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2,(20).

第6篇:中东问题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班级是由一群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学习与成长的场所。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将是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团体动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教师班级辅导策略:首先,对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其次,认识班级管理中的团体动力形态;最后,提出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一、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

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且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具有互动与相对动态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互动性质的组织,团体遵循共同的规范,具有目标性。

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团体动力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是一门探讨团体结构及团体与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问。其理论有场地论、因素分析论、社会团体工作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场地论代表人物勒温认为,应该把团体看作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它是由一些力量或变量组成,它们是影响团体内成员的重要变项。根据此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若能将班级作为心理场地并作数量化呈现,才能分析、控制班级与运用班级动力。因素分析论的代表人物卡特尔认为,团体动力主要受到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领导者在决定团体的发展时,需要了解团体内的关键因素。根据卡特尔的理论,若能对团体内的各项属性一一加以评估,掌握有关的独立变项,可以有效运作团体。社会团体工作论是将团体工作者的叙事性记录及团体成员的个案史等资料加以分析,以了解团体对成员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团体经验与个体成长的交互作用,注重行动研究,即领导者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迁移,促发成员转移团体咨询情景的积极经验,以协助成员产生建设,增进社会适应。心理分析理论强调团体历程中有关的情感因素,包括领导者和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他人,强调透过对成员过去经验的了解及个案记录的分析解释,促发动力性的团体经验,协助成员产生积极的行为改变与人格发展。

班级是一个团体,班主任是团体的领导者。如何消除团体的冲突,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团体的动力,并运用团体动力的辅导策略,这些是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应涉及到的内容。了解团体动力理论,借鉴动力理论,有助于班主任形成自己有效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二、认识中小学班级中的团体动力形态

21世纪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使得传统的结构功能论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单位,而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较忽视与压抑班级团体动力的影响性。班级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具有其潜在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应善用这些团体动力来使得班级管理更具有成效。

(一)非主流文化团体取向的小团体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指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它是边缘的、附属的与次要的文化。中小学学生的他律性较强,容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而在班级中形成学生非主流文化团体,容易受到媒体与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属于次级文化的小团体。例如在中小学中流行的女孩们的影视歌星崇拜现象,中小学男生当前所流行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争霸等,都是典型的学校非主流文化。班主任若能留心观察学生无意间形成的非主流文化团体,运用引导的方法把这些团体的动力凝聚起来向着具有教育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班级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个性、兴趣结合和教师评价取向的小团体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室中的小团体比较倾向于个性与兴趣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功课与教师的标准化评价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与调皮学生的小团体。通常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对班级管理会产生积极的帮助,而调皮学生的小团体可能造成班级管理的问题所在。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消除个人的喜好,对于还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要给予社会的标准评价,因为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引导这些班级中的小团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以座位分配取向的小团体

中小学生常会因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由于座位的分配所产生的班级气氛值得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若与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而若与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则会非常兴奋而显得士气高昂。因此,在班级座位安排方面,班主任必须作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须考虑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将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交错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标准化。此外,高效能的学生座位安排将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分组也需要思考,应打破性别意识与学业成就的界线,善用小组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素养,如此将产生最佳的团体动力。

(四)以性别取向的小团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而这个阶段女生的发育比起同年龄的男生要早,因此这个阶段的性别界限特别明显。在这个青涩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开始初步定型,自尊心与好胜心、喜欢与厌恶、好奇与排斥等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女生在班级中常会组成许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会基于兴趣与个性而组成在一起,且团体之间的界线会比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得更明显。而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中学男生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显著慢于同龄的女生,会有被同龄女生领导的现象,因此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男生的小团体界线比较模糊。中小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特别留心于性别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避免性别间的小团体冲突,并善用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沟通,尽量以“活动式”与“主题式”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并善于借助相互合作与竞争之间产生的最大的效能。这将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三、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在中小学中,过去偏向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常规与秩序。而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民主的精神与多元的风貌,运用团体动力的心理辅导策略。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间的人际影响,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沟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度地给学生建设性的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一)角色意识培养策略

在班级这个生命空间中,每个学生的动力聚合成班级的凝聚力。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抓好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通过班级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重视的,是有地位的,是负有责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自觉接受各种集体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动力的产生,也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的策略

心理环境包括班风、校风、舆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育健康的舆论、风气,能够使学生经常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逐渐形成积极上进、开朗乐观、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提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权威者的角色,站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立场,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民主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教师应在民主健康的气氛中引导班级向积极正向发展,建立积极、正确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让学生经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级的规则与秩序,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互相学习,从而获得全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有助于教师成功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学习分组策略

学生非主流文化所组成的小团体以及班级内的各式各样的小团体所产生的团体动力,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民主的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进行引导而不急于帮学生作决定,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班级教学分组方面,必须着眼于班级成员的全面提升,把各类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散并综合,这将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指导。这种学习成绩混合的分组为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善用此类分组方法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最佳团体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或不同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组,如此将增加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

(四)团体游戏辅导策略

狭义的团体游戏辅导是指游戏、唱跳,唱跳包含了歌唱与上下肢体移动的音乐律动。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可以得知,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团体游戏能增进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学生对组织的向心力,对于激发学生新的创意与新的思维模式大有帮助。团体游戏辅导有助于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发展,也是培养学生团体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团体游戏对于培养创新性的儿童,对于激发班级的团体动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适度运用团体游戏辅导的理念与技巧,并迁移至学生的学习上,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班主任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管理能力。“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们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学生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时,容易产生依赖和归属心理,班主任将成为学生最为亲近和信赖的人。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沈贵鹏.师生互动的隐性心理教育价值.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3]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陈晓红.班主任应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教育探索,2006,(2).

[5]刘兴翠.“心”“法”“德”并举.育时代新人.基础教育研究,2006,(2).

第7篇:中东问题论文范文

(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学生运动损伤的事件.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体育项目特点、学生运动技术以及学生的身体状况等,都有着直接的联系.运动损伤不仅会危害到学生的身体健康,甚至会给学生带来终身的身心健康困扰,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对运动损伤的研究及预防.本文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寻求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有效方法,以期指导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全面提升对运动损伤的应对能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运动损伤;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00-02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养成.但是,体育运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问题,如果忽视运动损伤的存在,不能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以预防,就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身心的双重伤害.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除了体育项目自身原因外,与人体局部解剖生理特点、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运动损伤的理论性研究,并将其结合到体育教学实践当中,最大限度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 运动损伤的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相关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以及康复治疗等运动医学体系,对于运动损伤的理论研究都非常重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及防治重点等都给出了一定理论依据.在上世纪80年代,针对体育运动损伤研究的重点是运动动机与损伤的关系.得到的结论就是运动损伤与心理学、解剖学有一定关联,这为运动损伤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关于运动损伤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随着近几年,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成长,与运动损伤相关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研究趋势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不同程度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运动损伤成因分析

从笔者的调查和分析来看,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比较容易出现的运动损伤主要有:踝关节脱位、小腿肌肉痉挛、肌肉群拉伤、皮肤擦伤、皮肤组织渗出血以及软组织挫伤等.严重一些的运动损伤有骨裂、骨折等.结合现有的研究理论,笔者对运动损伤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归纳如下:

2.1 技术因素

体育教学中,每一项运动都有着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要点,只有对体育项目的技术要点全面掌握了,才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但是一部分学生由于身体原因或者思想原因,容易忽视对技术的学习和训练,进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此外,很多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对抗性,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行为过当或者违反规则的问题,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2.2 身体因素

现阶段网络游戏、微信聊天等,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业余活动方式.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度越来越低,身体素质也开始走下坡.运动机能的滞后,或者学生带伤、带病参与体育训练,不仅会影响运动技术的顺利发挥,也会导致运动过程中危险性的提高,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机率.

2.3 心理因素

研究证明,运动损伤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容易使学生忽视体育锻炼,对体育课也采取应付的态度.很多学生上课时容易出现精神不集中、情绪低落、自控能力差、反应慢等消极态度.而且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在进行体育学习和训练时,存在怕受伤、怕失误的心理,这些心理因素,对学生的韧带延展性和身体肌肉力量等指标都会产生一这的影响.直接为体育运动损伤的发生埋下隐患.而且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忽视一些危险信号,这也大幅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

2.4 场地及器材因素

场地、设施、器材以及运动服装等因素,也是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或训练比赛时,如果场地不平整.比如地面结冰、有坑或者碎石等杂物,很容易导致学生跳动、跑动时摔倒或滑倒,造成运动损伤.此外,光线的明暗、气温的高底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运动损伤.另外,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如果运动服装不合身或者缺乏必要的护具等,都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2.5 教学组织因素

在教师方面,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训练内容时,缺乏合理的分析与全面的考虑,导致运动时间不合理或运动量不当.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忽视,很多准备活动都形同虚设,草草了事.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准备时间不足,就不能保证学生的肌肉、关节及骨骼等都能够适应运动状态,就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运动量安排不合理,或者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状况的了解,再或者课堂纪律不严谨,学生之间活动随意,等都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3 预防及处理运动损伤的实践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做好教学指导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大学生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及实际情况,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与设计.做好训练计划和指导工作.针对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或活动内容,教师必须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并向学生交代好具体的防护措施.教师还需要对各项运动要领进行认真说明,减少因技术运动不当而发生的运动损伤.比如在教授足球时,应该将足球的基本规则及运动要领交代清楚.教师还需要正确指导学生使用护具,尽量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将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教授给学生,在进行剧烈运动后,帮助和指导学生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避免由于运动疲劳而引发运动损伤.

3.1.2 科学组织与管理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组织学生做好课堂准备和热身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及教学安排,对上课时间、运动强度及运动难度等进行科学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师还应该教授给学生一定的应急处理措施,让学生学会一些常用的急救方法,使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得到提升.

3.1.3 提高预防意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证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预防能力.学生自身也必须认识到运动损伤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积极学习一些专业的运动防护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和防护能力.在体育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穿着适当的服装,准备好防护用品.此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品质,避免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由于学生动作粗野或刻意冲撞而引发运动损伤.

3.1.4 强化身心素质

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水平,不仅会影响到体育运动水平,也是运动损伤的直接诱因.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往往缺乏热情,身体素质较差.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改变,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热情,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学生积极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对自信心不足、胆小或者心理紧张的学生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调整,在体育教学中采用鼓励、激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体育运动.

3.1.5 完善场地设施

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也是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及相关人员,应定期对运动场地和设施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存在损坏或老化的问题,应该及时修整或更换.在体育运动之前,教师也需要对场地及设施等进行认真的检查,对存在隐患的环节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预防因场地、器材而引发的运动损伤.

3.2 处理措施

3.2.1 肌肉、关节或韧带拉伤

肌肉、关节或韧带的拉伤,是体育教学最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形式.当出现拉伤时,教师应命令学生立即停止运动.然后利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涂于患处.由于发生拉伤的患处可能会出现局部血管操作或断裂的问题,因此,应该避免对患处进行按摩.可以采用冷敷的方法来减少患处充血水肿.如果伤势较为严重,可以进行局部的加压包扎.在伤后24小时以后,可以采用热敷、外擦药物等措施进行处理.

3.2.2 骨折

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运动损伤.通常骨折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两种.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怀疑学生发生骨折,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果患处出血,采用消毒纱布进行包扎,并用木板、纸板等硬质物体将患处固定,避免二次损伤.固定时要避免改变骨折部位形状.如果怀疑为颈椎或脊柱骨折,则不可触动或摇晃患者头部.

3.2.3 撕裂伤

对于撕裂伤,首先应该对伤口进行清理和消毒,避免伤口发生感染.如果伤口较浅,进行简单的消毒即可,一般不需要包扎;如果伤口较为严重,则需进行必要的止血,然后使用消毒药水清洗创面,并迅速送往医院.

4 结论

近年来,运动损伤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进行体育训练和比赛时出现的运动损伤,极大的影响了学生运动水平发挥,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后学习和生活.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对运动损伤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此来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钱建龙,孙颖玲.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的研究[J].国际会议,2012:91~93.

〔2〕朱年丰.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应对及预防[J].体育世界,2011(11):34~35.

〔3〕师磊.高校体育教学常见运动创作分析与预防探讨[J].科教导刊,2014(3):126~127.

〔4〕李芬.浅谈体育学习与锻炼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发生及其预防[J].科教文汇,2012(12):159~160.

第8篇:中东问题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众健身;运动;饮食;着装;环境;卫生

在体育健身运动中掌握一定的运动卫生知识,既能使运动锻炼者掌握健康知识,又能提高他们对健身运动的兴趣,为更好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打下牢固的基础,对运动者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的运动卫生

1.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人们能够参与的运动项目种类繁多,有篮球、乒乓球、健身跑、爬山,武术等。人们可以依据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而选择其中若干项坚持锻炼。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如:性别、年龄、体质、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和方式量力而行。锻炼者在开始时大多体质较弱,宜先选择可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的运动项目,体质有了明显增强时,可增加对体质有较高要求的运动项目;可以根据个人素质、爱好以及自己的特长固定一两个专项坚持锻炼。

2.运动时间的适宜安排

体育运动最好安排在清晨,由于空气新鲜,有助于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较多氧气的吸入,加强新陈代谢,提高锻炼效果;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易发生感冒等病症。但是清晨锻炼运动量不要太大,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造成机体疲劳而影响工作和学习,运动时间一般以10~20分钟左右为宜。

傍晚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体健身,而且可以帮助机体消化吸收。傍晚运动的主要形式为散步,傍晚体育活动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不要超过1小时,运动强度不可过大,心率控制在120次/分。否则,强度过大的运动,不仅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而且会影响夜间的休息。锻炼应在睡前20分钟安排,可安排为时间短而缓和的运动,如:打拳、练气功、散步等。

3.运动前后的准备与整理活动

运动前安排适宜的准备活动可以加强肌肉的代谢,提高肌肉温度,降低肌肉黏滞性,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速度得到提高以及增加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而减轻开始运动时因内脏器官的不适应而造成的不舒服感。安排准备活动时要考虑准备活动的内容、时间和量。准备活动要安排些全身性身体练习,主要包括跑步、踢腿、弯腰等。准备活动的量和时间随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量而定,一般30分钟的体育锻炼,准备活动一般安排10分钟左右。根据气温高低不同准备活动时间可适当缩短或延长。

运动锻炼后,尤其是剧烈运动后,不宜立刻停下休息,这样不利于身体机能的尽快恢复而且对机体会产生不良影响。在运动停止后,如果立刻静止休息,由于受重力作用血液会滞留在下肢静脉血管中而导致减少回心血量,使心输出量下降而导致一时性脑缺血,头晕和眼前发黑等一系列症状的出现,严重者会导致休克。整理活动可以有效避免此等症状的发生。整理活动的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新的疲劳。在作整理活动时保持心情舒畅和精神愉快。

二、体育锻炼的饮食卫生

体育锻炼后若立即进食,胃肠的血流减少与蠕动减弱以及分泌消化液减少。胃内的食物无法及时消化吸收而储留在胃中,由于牵拉胃黏膜导致胃痉挛。因此,应注意运动后的合理饮食卫生。运动锻炼后不要急于进食,心肺功能稳定下来与胃肠道机能逐渐恢复后再用餐。一般时间为半小时,如果是较剧烈运动锻炼,时间间隔应相对更长。剧烈运动后不宜大量饮水。运动时胃肠道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吸收能力减退,运动后若立即大量饮水,会使水分积聚在胃肠道,使人感到胃部胀满和不适。在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时,不仅热能消耗量大而且水分也失去较多。所以及时补充水分是十分重要的。补充水分的方法最好是少量多次。运动中每15~20分钟饮水100~150毫升,既可及时保持体内水的平衡,又不增加心脏和胃的负担。

三、锻炼时的个人着装卫生

运动服装的卫生包括服装穿着宽松、质软轻柔、通风吸水性强、舒适得体和勤更换、勤洗、消毒、无污染等两个方面。运动服装的卫生条件好坏,直接影响机体的卫生。所以,穿运动服装不要选择厚实、无弹性、化纤产品、不吸水、透气和紧身妨碍运动而影响健康的服装;每次运动后要更衣、消毒清洗,存放的服装要经常在太阳下晾晒;运动者之间不要在运动时互相交换服装穿,防止交叉感染而影响健康。健身运动时运动鞋的选择,如果穿鞋不合适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关节的劳损和其他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等。为了缓冲地面的反作用力而减少受伤的发生要选择质量较好的运动鞋。

四、体育锻炼的环境卫生

体育锻炼要选择较凉爽的时间段进行,以避免从阳光、晒热的建筑或路面上辐射的热量增加机体温度;锻炼时的着装要尽量少遮盖体表,同时使用一些防晒霜防止过度日晒。在冷环境中锻炼如果不采用一定的预防措施同样会引发健康问题。离开冷环境、风力和雨水。人们避免在臭氧和其他环境物质高度密集的时段或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尽量远离那些可能产生大量CO的地方,如:吸烟区、交通高峰地带和城市环境;不要把运动安排在污染物处于高浓度的时段(交通高峰期)。随着电子工业、无线电技术和通讯系统的发展,人为地使空间电磁辐射的污染强度与日俱增,这就带来了环境电磁辐射的污染问题。环境电磁辐射可以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建议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要尽量避免在电磁辐射环境中进行运动。

参考文献:

[1]程义志.体育锻炼中的卫生保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第9篇:中东问题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力系统 应用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日俱增。目前,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变配电站集中监控、继电保护和远程调度管理部分。我国对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展开研究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在结合本国实情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电气自动化综合技术化系统。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研究方向

目前我国对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开展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一)对电力系统智能保护和综合自动化技术开展的研究

我国对智能保护和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相关原理展开了大量研究,将先进的综合自动化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理论、自适应理论、微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等引入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保护装置中,使得保护装置更加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经过多年努力所研制成功的分层式综合自动化装置,突破了传统装置所受的限制,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的电站,极大地拓宽了综合自动化装置的应用范围。

(二)对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开展的研究

我国对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表现在配网模型、中低压网络数字、信息配网一体化、高级应用软件等方面的突破。其中,高级应用软件将配电网的实际情况和输电网的理论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最新的国际标准公共信息模型,利用配网递归虚拟流算法对潮流进行计算,利用人工智能灰色神经元算法对负荷进行预测,极大地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对电力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的研究

我国对电力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将模糊逻辑、专家系统和进化理论等先进理论运用到电力系统及其设备的故障分析、运行分析、规划设计等方面,确保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能及时诊断各种故障信息,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提高了电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技术开展的研究

我国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重点研究了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建模和负荷动态特性建模,同时将国外先进的电力系统数字模拟实时仿真系统引入到国内,构建了基于混合实时仿真环境的实验室。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不但能够对电力系统的暂态和稳态进行试验,而且能够联合多种控制装置,形成闭环系统,从而确保科研人员能够完成对新装置的测试实验。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设计思想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选型原则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选型原则,主要从远程调度和自动化系统监控这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电力系统的保护装置一般优先选用微机保护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选型接线比较简单,通常以常规继电保护装置为主,选用性能可靠且价格合理的智能化开关。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设计原则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设计原则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电气主接线方式按照原设计来执行,要将采用监控系统后所增加的设备种类和数量(如电力监控器、电量变送器等的数量)在单线系统图的设备型号说明中加以标注;

2.凡是需要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远程遥控操作的开关,一定要使用具备远程分闸和合闸功能的智能开关,从而确保远程遥控操作功能得以实现;

3.运行状态需要进入计算机监控状态的开关,通常需要使用一对独立的常开接点引入计算机监控系统,此外,低压自动开关还需多选用一对常开辅助接点;

4.对继电保护进行设计时,供电系统应该优先考虑使用变压保护和综合电气自动化技术。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趋势

我国对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未来的研究工作还有很多。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国际标准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

近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有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众多,导致这些设备的信息共享和相互操作间存在诸多障碍。为满足不同厂家所生产设备的兼容性,电子工业协会制订了IEC 61850标准,作为站端与站间进行通信的标准,从而实现站内的无缝通信。我国要大力推广和使用IEC 61850标准,并基于此标准开发出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相关产品。

(二)将测量、保护和控制工作融合为一体

长期以来,受电力行业专业分工、人员配置和运行机制的影响,我国电气自动化系统主要通过站内监控采集相关数据、单独进行保护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虽然能对事故进行清晰的分析和处理,但是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为了减少设备的重复配置率和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事故的处理效率,必须将测量、保护和控制工作融合在电气自动化综合系统中。

(三)以太网技术的使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之电网系统越来越复杂化,其涉及的数据和信息也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所需要采集和传输的数据日益庞大,对通讯的实时性和传输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太网具有传输数据量大、传输数据快的优势,能够满足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需求,因此,以太网在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必然会有更多的应用。

四、现代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内容有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火电场自动化、水电厂自动化等。现代电力系统技术上的发展主要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高度自动化”为特征来描述。21世纪,信息科技革命的到来,使得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们在电气工程发展过程中的引进日益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同时,洁净煤技术、水电开发、核电的发展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是现代电力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建立健全的电力市场机制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电力资产的合理利用与发展的有效保证。

五、结语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在电力系统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电力体制改革等新形势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既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调度自动化技术及系统将会有更快更大的发展,但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J]. 科技风. 2010(23)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