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伦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文学;互联网;大众文化;道德冲击;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50-01
一、产生网络文学发展中的经济伦理学问题的诱因
(一)互联网平台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
毫无疑问,网络文学依存的媒介即为互联网。互联网为人们开辟了工作学习生活的崭新空间,而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多方面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冲击。其主要的冲击源于以下方面:
其一,道德主体的缺席:一切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特征在互联网上被符号化,道德伦理的主体随着符号化的进程陷入模糊的境地,道德主体的伦理意识、道德标准与价值判断也会在符号化所造成的分裂、多元倾向中趋于淡薄,甚至产生回避、退缩的现象。
其二,道德评判的弱化:由于互联网的信息量是海量的,而网络生活的节奏是快速的,这让人们的道德评判意识有所降低,各种绚丽的表情、特效,使得传统伦理道德的评判力度减弱。而在今日的数字化网络社会中,网络监控机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力,网络责任主体通常难以追查,导致道德评判的效果变弱,使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巨大挑战。
(二)网络文学的产业链及运营模式
目前,“千字2分钱”的在线阅读收费模式(数字出版)仍是目前国内文学网站的主流商业模式:在网站上发表的这些网络小说,首先通过连载中的故事吸引数千万的点击,再以不结尾的方式,吸引不同会员级别的读者以千字2~4分钱的价格去购买作品的后续阅读权限,从而形成了一个商业链。
金钱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一样,在市场化时代都是写作者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对于作者来说,他们通过在网站发表作品,把作品的数字版权出售给网站,由网站来运营,然后按双方合同约定的读者订阅总金额的分成比例作为基本稿酬。那么也就意味着,作者的作品受关注程度越高,单价越高,订阅人数越多,收入也就越高。作为首批“按质定价”作品的作者,有一些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心,认为网络文学从非功利化走向功利化,最后创作只是为了钞票而已,质疑文化沉淀在网络文学作家眼中的存在。
“作家—创作—作品一读者一阅读”成为互联网时代新型的创作阅读关系模式。这种新型生产方式的风行,一方面使得网络作家的生存不再完全依赖纸媒出版,极大地激发了网络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和创新热情,但是另一方面也为网络文学与商业过度“联姻”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无论是作者、网站还是出版单位都日渐心浮气躁,作品也难免粗制滥造、泥沙俱下。
二、网络文学发展现状
(一)网络文学内容的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文学的大众参号性使得网络文学从诞生之初就决定了其内容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网络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化,是可全民参与的自发性创作。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的网络文学创作中确实产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品,如:《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诛仙》等作品都在我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然而,这些优秀的作品却只是冰山的一角,大多数理性网民表示,网络文学的文字质量普遍较低。
(二)网络文学的侵权问题
网络文学的侵权问题,是由于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主体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所造成的。网络文学创作对于速度的追求远远超出传统文学,因此,网络文学大多数没有很多的时间来构思情节,而网络文学其本身的阅读量又有其局限性——大多局限于阅读更多热门的网络文学,而其后果便是造成大量的网络文学创作故事情节的模仿与抄袭,而网络文学的故事内容抄袭又是难以被监管机制所发觉的。因此,许许多多的网络文学作品存在着抄袭和被抄袭的现象。
可见,网络文学的侵权问题愈演愈烈,对于我国整个文化产业都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近期,网络文学的网络侵权问题也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三、解决网络文化道德伦理问题的策略
(一)促进行业自律
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学行业的强大运营方式。在我国相关约束网络文学的法律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在网络道德准则尚未完全明确的情况下,抓好网络文学行业本身的道德自律是非常有必要的。网络文学商家应该成为我国过滤低俗、低质量网络文学创作的第一道防线。网络文学网站就是网络文学的直接载体,文学网站的自身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提高网络文学工作者的全方位素养
网络文学文学工作者包括网络文学网站的编辑,网络,网络文学读者等。提高网文学工作者工作者的全方位素养是从源头提高网络文学质量的方式。网络文学工作者有待提高的素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文学艺术素养,文学创作理论知识水平等。
《生理学》是桥梁课程,对于知识的积累、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成教学员此前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此课程,但学员理论水平和技能参差不齐。因此,要想使学员对生理学学习感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时必须考虑成人教育特点,做到必须、够用,要注意与临床实践结合,如舍去繁琐难懂的“电压钳、膜片钳”原理等,增加与临床实践结合紧密的心电图产生机制。经过精选后确定的学习内容为45学时,其中30学时进行网络课堂教学,主要为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脏泵血功能、心脏电生理、呼吸运动的调节、尿液生成原理和神经系统等学习理解较困难的内容。网络自学15学时,包括血液、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内分泌和感官等章节,内容简单易懂便于自学。
2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和网络自学根基,我校以BB平台为基础,开发生理学网络学习平台功能,学员登录平台后,可获得教师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基本教学信息,进而导航课程学习,知道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如何考试;可浏览下载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片、文字、电子书、授课课件、授课教案、授课视频和生理学虚拟实验等;学员还可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在线检测;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或离线互动、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实施网络实时课堂教学,引导学员网络自学
成教《生理学》网络教学模式为:网络实时课堂教学+网络自学+虚拟实验+适时辅导+统一考核的学习方式。
(1)网络课堂教学:以网络平台为基础,进行实时网络视频教学,要求学生到各网点现场听取实时授课,远程互动及时答疑,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提交网络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并及时点评反馈,以确保学员最基本的课程学习时间。
(2)网络自学:学员按照规定自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完成在线测试、网络作业进行在线互动、讨论学习问题”),完成规定的自学任务。
(3)网络实验生理实验教学一直网络学习是短板,我校通过观看网络平台上实验视频,组织学员进行虚拟实验,尽量弥补网络学习无实验的不足。
(4)适时集中辅导:成教学员工作繁忙,网络学习时间有限,教师有必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关注交流互动平台上学生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在辅导时进行针对性解答,并在网络实时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次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性陈述。
(5)期末总评:改变一锤定音考核方法,实施考核的多元化,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过程性评价30%,加大网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网络登录次数、网络自测、网络作业和发帖等)在期末总评比例,督促网络学习。
4实施效果测评
4.1学生问卷调查
2014年9月至10月组织了“网络教学实施效果”问卷调查,以了解“网络教学”过程中,成教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参加期末考试学生人数290人(本科学生:156人,高职专科学生:134人),收回本科学生问卷共计98份,有效问卷95份;高职专科共计144份,有效问卷132份;共计242份,有效227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是必要的,进而能够紧跟教师指导思路,思考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
4.2对实施前后生理学成绩统计分析
应用SPSS12.0对医学专业本科2011级(对照组142人)和2014级(实验组134人)成教学员的生理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14级学员成绩分布直方图向呈高分段偏正态分布,成绩较好,平均分和及格率明显高于2011级学员,P<0.05。
5小结
“网络──再造”识字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
一、变顺应为同化,使识字过程化难为易
儿童识字一般多采用逐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该字在该语言环境定字义的方法。由于儿童对字形完全陌生,教师又害怕方言音对标准音产生负迁移而尽可能回避方言音,加上书面语言环境与口头语言环境又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儿童的识字过程基本上是一个顺应过程,汉字也因此而难学。“网络──再造”识字教学法以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周围事物而获得的大量记忆表象和8900个口语词汇(彭祖智、左都洞研究资料)为图式(原有认知结构),让儿童在教师的指引下,借助业已生成的方言字音,激活原有表象,沿着表象──图画──简笔画──古体汉字──规范汉字的程序,模仿古人创造汉字的过程,再造出一个个的现行规范汉字来,并由此而牢牢掌握汉字的基本义和常用的通转义项、通转方法,把一个呆板繁杂、枯燥乏味的顺应过程变为一个主动积极、模仿再造的过程,从而大大降低了儿童识字的难度。
二、依形归类,循声求义,让汉字不再孤立
本识字教学法既吸取偏旁部首带字和基本字带字的好经验,又采朱骏声、杨树达声旁有义之说,根据每个汉字部件的特定含义,使每个汉字在汉字网络图中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让学生在学习汉字时能依形归类,循声求义,形、义、音浑然一体。见一字带出纵(声旁)横(形旁)两条线,由义查字找一片。汉字从此不再孤立,说写从此不再分离,错别字从此基本上销声匿迹。
三、科学地确定汉字的呈现顺序
本识字教学法以儿童已有表象和口语用字频度为依据,确定汉字的呈现顺序,既与字族文识字法、联想识字法、字理识字法等识字方法有许多共同之处,又特别注重每个汉字的形成过程和本义,充分尊重汉字的严肃性而不削足适履。
四、重在识字质量的根本宗旨
本识字法高度重视识字质量,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字形为线索,以字义为核心,引导方言音向标准音迁移”的识字教学原则,目的全在于学生在将来能够不假思索地准确运用祖国语言。尽管本识字教学法的实验班两年达到2300多字的识字量,且掌握得较好,但这种识字速度本识字教学法所追求的目标。在今后的推广实验中将适当降低识字速度(两年识字1800-2000),以便使学生识字更轻松,用字更灵活。
五、注重汉语言的运用
湖南省浏阳市黄泥湾小学24班在一年实验结束时,一年级学生的周记已达到或超过三年级作文水平,另两个实验班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基本达到五年级水平,且错别字极少,说明本识字教学法在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方面是有成效的。
六、尚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已有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网站整体水平不高,还处在功能简单,内容零散,知识不系统的初级阶段。这些课程网站在网页浏览的基本功能之外,或多或少具有通知栏、公告牌、搜索引擎、链接等功能,比较好的网站还可以提供一些教学资源,如:课程大纲、课表、视频、课件、练习作业和考试题等。课程教学网站还具有平面、静态的特点,距离现代教育所要求的现代化、立体化、动态化、沟通性、多方位表述等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整体而言,当前建立的政治理论教学网站还存在内容少、体系乱、信息陈旧、缺少互动等问题。所有教学网站的资源开发利用没有统一标准,采用的软件和工具也是五花八门,难以交流共享、形成合力,解决教学资源升级、管理和维护等问题。由于政治理论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综合性、政策性和理论性,为提高学习兴趣,增进教学效果,必须改进政治课程网站设计理念,建立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
二、如何设计政治理论课网络辅助教学体系
通过网络传播中多模态叙事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建立政治理论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让学习者选择符合自身特性和兴趣的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成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从而解决课堂教学中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同时,网络教学系统还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理论与生活中鲜活实践相结合,让学习者在实践应用中提高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摆脱意识中“政治理论课程枯燥难懂”的厌烦心理,将政治理论课程的现实性、综合性、政策性和理论性,与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
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是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人机之间有即时互动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系统的优点在于课堂之外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即时沟通,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合作等社会性活动。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疑问后,一般不太喜欢去问教师,通过网上交流互动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方式。“这个过程可通过校园E-mail、留言板、讨论发帖或实时语音方式等完成,让访问该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就某些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3]这种网上交流互动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明显改善学习效果。
高校政治理论课程要完成理论教育的目标,肩负着如何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任,是确保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课程。“理论的本源来源于生动的实践,是智慧的结晶。理论课如果止于枯燥的教条,这种灌输式教学便毫无意义。”[4]当前政治理论课从教材、内容到体系,与初中、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有一定的交叉重复,学生学习时缺乏新鲜感。由于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较强,所以有的课程表述方式类似于政府文件;有的课程内容过于严肃,难以被现代学生所接受;有的课程教学只考虑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整体铺开,点多面广,深度不足。而且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普遍采取大班教学,课堂秩序都不易维持,更不要说开展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兴趣了。要提高政治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就必须契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的方式、思维、内容上创新改革。借助动态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信息表达方式为自我学习提供生动翔实的表达效果;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声音、图形和演示等交互界面和窗口,将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各种信息以生动、丰富的形式展现,使学习者自主地掌握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进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拟采用网络游戏晋级模式和动态教育测量技术,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习政治理论成为一种享受。许多学生都喜爱网络游戏。因为它虽来源于现实,却能比现实可以做得更加生动,能够构建出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画面,游戏者可以进入该环境当中进行愉快的现实。可以用教学内容设计类似于晋级模式的网络游戏,在游戏中以完成任务,并获得奖励作为驱使,让学生们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晋级的过程,让学习者投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当中。“可以说,网络游戏作为知识载体出现,让学习者更有效率地、主动地掌握知识,这也是大多数多媒体课件、书目、甚至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5]因此,网络游戏在教育中,就可以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充分调动起其兴趣,去接触新鲜的事物,锻炼思维能力。当然,还应该注意到网络游戏的设计要根据不同教学层次而进行设计,游戏内容要积极向上,使用网络游戏教学要适量、适时。网络游戏教学的同时,要利用动态教育测量技术,对网络教学进行合理、及时的评价,通过收集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课程理论学习进度、课下习题的得分状况等相关数据,统计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后自我调整。从而将网络游戏高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
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将网络技术与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教和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信息交换、流动和提升,让教学成为一个多角度、全方位、动态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是意识形态领域一种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考虑如何从实际出发,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进行必要的认识成果形成过程的复原。“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6],其用意就是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动态网络辅助教学体系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模态叙事,把感知世界的视觉、听觉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和形象化,给政治理论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作用。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学目标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学生特点的变化,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前沿性、交互性的特点的网络辅助教学体系无疑有助于现代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关键词] 网络;资源管理;协同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 F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31-1.5
为了更加明确地建立未来高校图书馆基于资源共享的发展目标及多方面的合作关系,这里就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的几个问题作一阐述。
1 协同学内容简介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信息的形式很少遵循一定的标准,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混乱,使得人们难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比较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协同学不仅研究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化规律,而且也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规律。利用协同学理论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协同学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系统内的协同运动是自组织过程的内在依据。二是在临界过程中涨落是系统有序结构的推动力量。三是开放是自组织形成的外部条件[1]。
2 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及特点
2.1 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
所谓网络信息资源(Networked information resource)即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的信息放在光、电、磁等非印刷形式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以通信的手段,用计算机或信息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2]。本文主要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
2.2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存储数字化。二是信息高度共享,使用成本低。三是信息包罗万象,分布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四是信息来源多样复杂,难以准确检索利用。五是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快。
2.3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3.1 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网络信息资源也呈献出一种无序化,几何级增长的态势。给用户选择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带来了许多障碍。
2.3.2 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与选择标准不统一。网络信息资源浩如烟海,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图书馆要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评价,从而选择收藏。对于传统文献资源的选择与评价,图书馆界已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标准,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由于许多研究者观点不同,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2.3.3 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尚不健全。目前,网络所能提供的检索工具往往制约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目前多数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分类目录是自行设计的,采用自然语言标引,往往使同义词、近义词得不到控制,词间关系得不到揭示,给用户检索带来很多不便。
2.3.4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法律不健全。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法律,然而,随着人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不同,以及社会对信息活动的主体缺乏有效的约束,政策和法律中还有相当多的盲区。
3 从协同学的观点看待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3.1 系统内的协同运动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性的内部作用力
协同或称协作,有协同作用的意思。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即协同导致有序。系统的整体效应是由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互相协调,那么系统就可能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相互牵制,不仅发挥不出应有的效应,而且还会使系统陷入一片混乱的境地。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首先,技术管理主要体现在提供先进的网络信息组织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和其他方面的网络信息相关技术。其次,经济管理主要通过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规划和控制。第三,人文管理主要从法律、道德和信息政策的结合,来保证网络信息活动的规范性、合法性,促进网络信息资源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网络信息资源要想实现整体上的高效,就得首先加强各系统间的相互协同。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相互协同合作,在政府的引导下,规范网络环境,提高技术水平,形成产业化、市场化的体系结构,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发展。
3.2 涨落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有序性的推动力量
协同学认为,大量物理系统和非物理系统通过不稳定性可以自发形成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当这些系统接近不稳定点时,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所谓序参量决定,而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则由这些序参量规定。
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中,网络信息资源处于有序状态还是无序状态都不是绝对的。涨落对系统由一种稳定态向另一稳定态跃迁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系统处于临界点以下的某种稳定状态时,涨落对系统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当系统在由一种稳定状态向另一稳定状态转变得临界点时,这时一个很小的涨落就可能影响系统全局的巨涨落,使系统跃迁到另一稳定态。同样,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接近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的临界点时,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运动引起的涨落就不可忽视了,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化。在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有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第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处于发生质量转变的临界点之前时,就要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促使系统朝某一方向发生涨落,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二,在系统处于临界点附近时要注意控制参量的变化,使系统通过涨落向人们所希望的分支跃进,朝着机制完善的方向发展,并通过非线性机制的调节和自组织效应,达到稳定有序状态。
3.3 开放性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有序化的外部条件
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不健全、网络活动失范现象严重、技术手段不完美以及政策法规不健全。对于这种状况,除了针对各种缺陷加强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标准外,引进其他专业的人才,引入其他横向学科的相关技术,积极利用外部环境来满足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也是极其重要的。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培养适应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才,使这些人才转化为网络信息资源不断有序化的内部力量,对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还应注意引入其他学科的方法,使其转换为有序网络信息资源的工具。例如,网络信息检索方法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中图法》的规范去编辑检索[4]。只有在保持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开放性,不断引进外部物质和能量,才能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提供条件,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4 结语
在人类社会进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的剧增与人们急需获取有用信息的矛盾不断加剧。资源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建设、延续发展、共建共享重要的基础工程。在建设中不仅要本着与时俱进、边研究边建设的发展思路,又要审慎研究,精心实施。应坚持系统的开放性、延续性,数据标准性,建设分布式统一性等原则。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来讲,要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人文管理相互协调,保持其开放性,利用各种机会使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获得飞跃。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96).
[2]张怀涛,索传军,代根兴.网络环境与图书馆信息资源[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9.
[3]刘二灿.基于共享的异构数字化资源整合[J].情报杂志,2004(3):35-39.
收稿日期:2013年11月29日。
1.1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身作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解决、实践以及创造进而达到学习的目标。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研究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伴随着语言教学的一种模式,在通过了教师的指导与分析之后,学生们自主的通过网络环境进一步的学习各种知识,主动的调控自身的认知、动机、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进而解决疑问,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
1.2自主学习能力的特征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要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极其逼真的学习环境,而且在网络中,除了必要的语言文字外,还存在更多的鲜艳的图片,为学习增加了多样性以及生动性。在这样的网络环境进行学习,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以及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2.1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若想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那么就必须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可以为教学提供一个生动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随意的与其他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轻松的探讨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有问题就可以及时的得到反馈,而不是在课堂上被动的吸取知识。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宝藏里寻求知识时,他们有的更多的学习的欲望与兴趣,而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中大量的信息以及快速的传递速度大大满足了学生们充满好奇的心理以及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性学习,学生们所有的疑问都会及时的得到反馈,这样一来就消除了学生在生活中与教师、与同学存在的交流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们的自尊得到了满足,很容易就可以让他们形成自强、自信、自尊自爱的品格,教师应当大力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增加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们在这个环境中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熏陶,感染和启迪,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2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学习,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针对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实现个性化教学。与此同时教师的地位也发生的转变,由原来的主角变成了活动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构建者。学生在网络上获得以往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不但不用再局限于课堂之内,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在网上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其他人求助,使学习灵活多样,具有针对性。另外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可以自行浏览教师制作的各种图片与教学资料,在初步形成学习框架之后,在通过教师的讲解对知识做进一步了解。网络实现了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叉互动的学习模式,在多方互动过程中,既有师生的共同参与,又有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为互相学习之间创造了沟通的桥梁。
2.3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
当进入了网络时代之后,合作的精神就尤为重要。是否有合作精神以及合作精神的强弱都是衡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标准。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可以多多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们在组内进行讨论,开散思维,勇于探讨,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进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评议的模式,从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小组学习的合作交流方法,首先必须要选好主题,而且环节要清楚,同时还要选择好的时机与方式,让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与讨论时,可以有步骤的进行,在经过多次的研究与讨论后,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结语
1.网络适用的课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言,教师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解书本理论知识,这种形式相对枯燥、刻板。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穿插案例教学法,但由于缺乏网络的支持,信息相对闭塞,表现形式单一,与普及的网络社会相脱节。对于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而言,利用网络来学习成为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区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将网络以教学的方式适用于课堂,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也可以在网络上搜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可以借助于身边的存储设备和网络工具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的大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激发和投入兴趣的平台,进一步的有利于完成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任务。
2.网络资源的多样化,有利于教学案例的精选
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案例的选择。要选择出典型的、适合所授知识的案例需要大量的案例储备。掌握大量的教学案例对教师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在具有多样网络资源的今天,这种条件变得不再那么苛刻。法学教师在准备案例的时候有多种途径可以选择。如可以登录专业的法学案例网站查找,可以登录一些搜索网站搜索近期发生的热点案件的视频,还可以下载央视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栏目的一些案件的视频,教师对这些案例进行筛选、剪辑等。同时,法学教师选择的案例不应仅仅局限于讲述并演绎案件事实的视频,还可以是法官审理案件的完整的庭审实录。庭审实录视频同样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分析来重现案件发生过程,观看这样的视频学生更能对案件当事人的感受身临其境,与此同时,他们学到的不只严谨的法学理论知识,还有生活中的待人原则和处事方法。
3.网络手段的丰富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在没有网络环境的前提下,在法学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法,受制于课堂时间和学生人数,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讨论的人数极其有限,参与度不高又极大的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尽管很多高校法学专业课堂上有过百的学生,但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在网络论坛或QQ或MSN上互动交流,这种交流不仅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数十人之间的交流,学生甚至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发手机微信的方式向教师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这种网络带来的教学手段的丰富,延展了教学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二、网络环境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1.网络案例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原则
网络案例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网络上精选课堂上授课所需要的案例时,应注意紧密结合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存在于这个平台上的案例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这其中包括媒体、大众以及法学专业人员,而每一方都会给出自己对该案例的评价,这些观点可能不包含对理论知识的传达而只是单纯依个人喜好谈感觉,仅代表个人,甚至传达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可能对相同案例的评价并不侧重于法律的认知,而是侧重于对整个社会公众道德及社会人际交往秩序的理解。作为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应对案例做综合的把握,应有的放矢,侧重于选择表达对某一法学知识的不同观点的案例,以期开拓学生的理论知识眼界,从而让选取的案例更符合教学的需要,给学生正确的学习与生活的导向。
2.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原则
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原则是指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放弃平时讲解理论时居高临下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与学生平等交流。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效果如何,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在于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应有互动,为保证互动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应与学生平等互动。这种平等的态度和理念甚至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地位,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摆脱学习者所处的弱势心理定位,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作为发挥引导作用的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降低对学生对理论把握水准的心理预期,给学生以充分肯定,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才可以自由讨论甚至展开激烈的辩论。最终使得学生的各种观点、理由及论据能得到充分表述,达到对案例所反映出的相关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进而对所学知识有了更为准确、全面的理解,达到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3.案例典型性与创新性并重原则案例的典型性是指近期发生的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具有启发性和疑难性,给学生留有较大思维空间并且能够涵盖了所授知识点。这种典型案例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在课前已经通过媒体、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在教师采纳这种案例的时候,学生会有很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课堂教学。并且由于典型案例的真实性、启发性和疑难性,更可以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而言,典型案例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传业授道解惑的目的。创新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法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坚持求异思维。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实施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应放弃一贯的在分析案例的最后得出既定的统一的答案的做法。应允许和引导学生去质疑既定的答案,从既定答案中找出争议点,就争议点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用不同观点去分析案例,鼓励学生克服既有的在学习其他学科过程中存在的思维定式,不局限于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法学专业人才。
三、网络环境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培养的法学人才应是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了这个目标的达成,我们作为高校法学专业教师应该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调整。案例教学法作为法学教学中必不可少且举足轻重的教学方法,应切合时代需要做出相应改进,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步骤如下:
1.课前准备阶段
第一,教师的备课。教师的备课主要分三个步骤,一是要熟练的掌握所授内容,这不仅包括对教材理论的把握,还包括对所授内容相关知识点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点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很好的应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二是选取典型案例。选好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是教学的主线,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案例要有事物发展的过程描述,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选择网络视频案例为佳。它能够很直观的展现案例的发展过程,也有关键的细节表现,相比较文字更为精准。三是通过一定方式使学生观看案例。在选取网络视频案例的前提下,教师只需要在论坛、QQ群、电子邮箱等任一联系方式上留下该视频的网络地址,通知学生在课前去观看即可。第二,学生的预习。在这个环节,学生应按照老师的提示,通过网络寻找到其的案例和推荐的配套资料以及按照“导引”线索可以找到的自选信息,并充分通览和透彻分析相关的案例材料,尽可能补充自己欠缺的且与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准确把握案例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
2.课堂讨论阶段
在网络环境下,课堂讨论阶段可以分为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能够链接上网的现实课堂和虚拟的网络化课堂。第一,对于现实课堂而言,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论班级人数多少,都应该分组讨论。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设定讨论时间。其次,学生开始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巡回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与学生进行对话。最后,在设定时间结束后,由每组派代表综合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发表意见。第二,对于虚拟课堂来说,由教师选择一个网络平台如校园论坛,确定一段时间,在几天也可以是半个月等短期内,可以组织学生分组,也可以不分组,鼓励学生就案例所展现的内容畅所欲言。教师主要负责答疑解惑,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点评,与学生及时互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教师交流。
3.课后总结阶段
第一,课堂讨论结束后,利用剩余的课堂时间由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以派学生代表其小组做综合性发言,传达小组成员共同的观点。同时对于愿意发表自己个人意见的同学,应给机会允许并鼓励其做单独发言,针对这些发言,教师应做适当点评。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多做肯定,激励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下次案例教学过程。第二,对于因时间所限不能当场做总结的或者在虚拟网络课堂讨论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撰写总结报告,对案例做出自己的分析。总结报告应先表述基本案情,再列出该案所引发的思考或问题,最后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出自己的思考结果或是问题答案。第三,对于少数有独到见解且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学生,鼓励其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或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利用资料帮助自己的观点向纵深方向拓展,理清思路,指导其就自己的观点撰写相对专业的学术论文,最后引导其在相关的法学学术刊物上发表,最终增强学生学习法学的信心和研习法学理论的能力。
4.期末考核阶段
网络平台的隐性教学优势
大学英语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分章节构建,集视、听、说、写、译为一体的教辅学习平台,使学习者能够有效利用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加强大学生单项语言技能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系统,即时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任务完成情况等,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调节,确保教学质量,实现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一)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学习平台
隐性教学网络课程设计、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力求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专业化。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原则、考核方法等因课程不同而各异,依据教学对象专业、年级、知识水平的差异而做相应调整,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和不同专业发展的需求,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学生利用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实施自定的学习进度,可以依据个人喜好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寓教于乐的多方面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英语运用水平。
(二)高效监控、全面评价的教学平台
隐性网络教学平台在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下,还具有强大的在线监控和评价系统,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目标完成情况、学习进度等实施即时监控和正确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系统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为学习者实现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提供保障。同时,高效的监控系统和全面的评价体系还能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资源配备等教学环节进行情况反馈,促进教师及时填充相关教学资源和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理念。
隐性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网络平台效果显著
关键词:网络;网络环境;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55-01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一方面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乐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网络依赖、自我迷失、责任感下降、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本文重点关注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网络的信息是庞大的、繁杂的、无序的。每天当大学生浏览网页时,就会有铺天盖地的信息涌到他们眼前,如果此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就会迷失在浩瀚的网络中。在网络上,只需要点点鼠标,或者动动键盘,就可以快速地切换浏览信息,变化关注点,但是这些信息很难在人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手段去辨别真伪,这种未经消化的信息会残留在潜意识中干扰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长期上网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因为大学生在网络上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不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去主动的概括和抽象,积极反思和寻求事物的本质。
(二)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情感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采取的某种态度,并由此产生的诸如喜、怒、哀、乐、惧、愁等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外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会导致一些人的情感活动异常。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期,必然会有与他人或社会发生冲突。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氛围中,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在人际互动的情感中完成其社会化。网络具有巨大吸引力,大学生迷恋其中,阻断了社会情绪体验的渠道,造成大学生社会互动的障碍,影响其情感社会化的发展,导致人情淡漠,心理孤独和压抑。
(三)网络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格指一个人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反应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称之为“个性”。大学生过于沉迷于网络,逐渐脱离现实世界,造成人格发育的偏离,形成人格发展障碍。匿名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网上泼妇骂街,生活中却是温文尔雅;网上向你含情脉脉,生活中却与你同性;网上口若悬河,生活中却不苟言谈。一个人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久而久之,可能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网络中获得心理空虚和虚幻的满足之后,回到现实中可能变成一个没有信仰的“虚无主义者”,沉溺网络不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间的角色转换,必然形成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会造成角色的混乱。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大学生容易被网络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但是缺乏深刻认识和思考网络对自身素质的影响,对社会道德的冲击,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等。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是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服务,绝不能让他们受那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迷失自己思想上、学业上的发展方向。
(二)重视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而尚未成熟的时期,易受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的困扰和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因此,要积极应对网络带来的影响,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开设心理学选修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还根据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举办专门的心理培训班;(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的投入和研究,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跟踪档案;(3)借助网络载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的主阵地
大学生易受网络的影响,而引发心理问题,高校要积极应对网络带来的这种挑战。运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使网络这种迅速快捷的交流方式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心理咨询和网络的结合,拓展了网络空间,丰富了网络内容,心理咨询也有了新的形式。利用网络快捷、保密性好、传播面广等优势,开设心理咨询网站,传播心理知识,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开设在线心理咨询使网络成为心理健康育工作者联系学生的新纽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教育活动的新舞台,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课堂,交流心理保健的新空间。抓好大学生上网的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心理障碍、虚拟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比较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确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性强的网络心理障碍咨询方案,纠正认知偏差,克服情绪障碍,发挥个人潜能,以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或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