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1篇: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活动的成果的喜人,不少的学生电脑打字速度,电脑知识水平的很大的提高。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师期末工作汇报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信息技术教师期末工作汇报一

本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已基本顺利地完成任务。工作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另我担忧的问题。以下是本人本学期的工作情况。

教学上的主要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其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课程的临时调整,但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比较好,所以并没有给工作带来太大的影响,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学生没有办法上机,缺少实践机会,这个问题在下个学期要特别加于重视解决。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课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活动的成果的喜人,不少的学生电脑打字速度,电脑知识水平的很大的提高。

对于三年级,这一学期主要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认识计算机并学会启动和关闭计算机。熟练掌握鼠标操作的操作,掌握一些计算机规律。了解窗口操作,通过学习软件摸索出学软件的规律。学习键盘操作,认识键盘,熟练进行键盘的手指分工练习。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了演示法和讲解法。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从思想上,利用各种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锻炼自己,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我工作中的遗憾:

工作虽然做了不少,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给我流下了遗憾。如,学生人数太多,机子不够用,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机子损坏次数太频繁、数量太多,都来不及维修,这直接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所有这些遗憾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下个学期的工作还得关注这个问题,否则情况定不如人意。

信息技术教师期末工作汇报二

一、教学工作任务

本学期承担三年级6个班的信息技术课和四年级3个班的综合实践课教学任务。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情况进行教学,主要完成了与课程内容相密切的课本知识教学,如三年级的Windows窗口操作,画图软件中各种工具及命令的使用;综合实践课中让学生了解新疆的地理特征,有哪些物产、特产,动手制作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1.德育目标:通过一学期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安全使用网络,争做文明上网的小公民。

2.智育目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画图”软件中各种工具及命令的用法。

三、主要教学成绩及经验

信息技术课的动手实践操作技术指导这方面取得很大的收获。这主要是注重了教材的钻研,教法的合理利用。

教师对教材认真的领会,教材上提示到的操作步骤教师本人先反复的操作,然后再对学生讲解。这方面具体是这样做的:在上机课教学中尽量做到精讲,把理论知识溶缩,一些很抽象的理论把它转变成一些操作性很清楚的操作步骤或师演示操作方法;把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尤其是把自己的实践操作得出的经验结合起来,注重实际经验的传授,而且教学时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一些干干疤疤的理论讲得很有生色。

教法上: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导入新课——设计问题——学生自读教材寻找答案——讨论实际操作过程或步骤——总结操作要领(经验)——上机操作)。一期来,学生感觉到学到了点实在的东西,学习积极性不断的增强。其次,上机课,组织模式得到一定的探索,逐步找到一种适合不同班级的授课方式。有的班以演示、总结操作知识为主;有的班以实践操作为主,每节课定一个操作任务,再给学生的自主操作时间,自行摸索,形成感性经验。

四、存在的问题

本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学生在上机课中不能按要求带脚套,使这部分人得不到上机实践操作的目的;

2.在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还不太会去合作、交流;

3.在评价作品环节,语言太单调。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采取强性措施,让学生明白带脚套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和带脚套的作用;

2.还需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方法,交流问题的技巧;

3.在评价作品方面,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评价多元化。

信息技术教师期末工作汇报三

又是一学期的结束,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三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一、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

1.认识计算机、鼠标使用操作。

2.画图中直线工具和矩形工具、椭圆工具和文件的保存、图的复制与粘贴、曲线工具和填充工具。

3. 认识键盘、抓键盘手指分工、字母的输入、单词输入。

4.初识智能abc、词组的输入、整句的输入方法。

5. 用ie浏览网页、拨号上网。

6.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用ie浏览网页、从网上下载游戏、ie浏览器的使用技巧。

7.发送电子邮件、接收并回复电子邮件。

8.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二、主要采取的方法: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其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学校有活动和教学时间冲突,有时停电等;但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比较好,所以并没有给工作带来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使得大量理论知识得于传授给学生。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学生没有办法上机,缺少实践机会,这个问题在下个学期要特别加于重视解决。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信息技术课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对于课堂上能力较强的学生,我额外教给他们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得他们知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4.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耐心细致的对他们进行示范操作,必要时还单独给他们开小灶,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5.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参加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6.开展竞技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掌握指法的击键方法。因为指法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又是枯燥的,所以有必要开展一些活动以维持学生学习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每过一个阶段进行一次比赛活动,由每小组先进行,然后由组内评出最好的,再由评出的进行互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用枯燥无味的练习变成有趣的活动,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个个都想争着做个打字高手,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另外,本学期在校内开展了“打字小能手”比赛,通过比赛,提高了学生的竞技水平。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由于打字速度跟不上教学的进度要求,导致部分学生对网络知识的学习操作不够扎实,语文成绩偏差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也较困难;个别学生在电脑上课期间有吃零食的习惯,下学期一定能够严加管理教育引导;部分学生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操作中也偷偷的打游戏,这些不好的行为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教育。

第2篇: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精心设计,步步深入

1.第一份教学设计:突破重点难点,落实双基

本次活动是一次以小学有效教学为主题的研讨活动,题目是上课前一天通知的。接到通知后,我马上积极准备起来。撰写教案,我有一个习惯,第一份教案一定是独立备课,细细地分析教材,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品读第一份教学设计,我认为基本落实了教材的双基目标,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因特网,认识浏览器的界面。技能目标:学会启动、关闭浏览器,学会通过超级链接、“前进”、“后退”按钮来浏览信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浏览器查看网页信息。难点:网上信息的归纳整理。

(3)教学过程如下。

2.第二份教学设计:创设学习情境,任务驱动

我反复阅读着自己撰写的教案,教学目标达成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也被突破,但总觉得缺点儿什么。缺点儿什么呢?让我学习一下网上众位高手的教学设计吧!我赶紧百度一下……唉呀,原创教案不多!不过,细细品读,却也得到了许多启示。例如,“良犬家园”网站的版主在上课时变身为一位网络旅游的导游:“我们旅游公司地址是。怎么样才能进我们的旅游公司瞧瞧呢?小朋友有没有妙招?”“谢谢这位团友,他真棒,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好不好?”“呀,虞导第一次带团,出错了,现在想带大家回到八达岭,怎么办?别急,虞导有法宝……”对照自己的教案,光记着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就是缺少一点趣味——如果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中、他们是不是会融于教学,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呢?赶紧行动!

下面是我修改后的教案,主要针对一、二两个环节进行了修改。

3.第三份教学设计:体现思想方法,一课一得

时间过得好快,从下午3点接到课,经历教学设计的初稿、再稿,时间转瞬即逝,出了机房,恍若隔世,明晃晃的太阳不知何时已经悄悄地躲藏,天边只有零落的几颗星星俏皮地对我眨着眼。带着几份忐忑,含着几丝满意,把教案及课件发给师傅,期待得到名师的指点,也希翼得到师傅的几分肯定。

“……过程比较清楚。上一般的公开课也就这样,不过要上得出彩,恐怕要打一个问号?”——真实的回答、残酷的评价。

“对于城区三年级的孩子,上网应该不是难题。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是否可以基于教学内容,但又不局限于此,而在学习的方法上动动脑筋?”——一语道破、醍醐灌顶。

“比如,认识浏览器界面的时候,如果和以前学过的画图软件或记事本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迁移可以更快地明了界面的组成,还可以知道软件的操作有相通的地方。又如,文字、图片有无超级链接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己再挖掘挖掘……”——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特级教师就是“特”,看问题的眼光就是不同凡人,现在让名师的徒弟也开动马力吧。教材中包含比较思想的地方还有吗?访问超级链接前后文字的颜色可是不一样的,单击超级链接后窗口弹出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夜已经很深了,但是新的理念一洗我白天的疲劳,新的想法在心中萌动着!没来由地,我的脑子里钻出一个很可爱的形象——我班学生设计的吉祥物翔翔。让翔翔这个懂礼貌、爱学习、会发现的小可爱带领孩子学习,再加上师徒俩对教材的挖掘,相信明天的课堂——精彩!

师生共鸣,锦上添花

第二天,听课的教师好多,学生稍显紧张。但是随着翔翔的出现,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师生的距离由此拉近了好多。

1.学习铺垫

上课还未开始,我先让学生比较一下:你看,翔翔的三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引导学生们要学会比较,像翔翔一样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本环节让学生先热身,为课堂学习中比较学习做铺垫。

2.导入环节

本环节设计时间五分钟,我告诉大家:翔翔刚学会打字、画画,希望同学们能担任小导师,教会他学习上网。三年级的孩子,一听做教师,学习的劲头一下子被激发。“我来,我来!”由此顺手推舟,出示翔翔的学习任务。

3.任务驱动

本环节设计时间为25分钟。整个学习活动以翔翔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共分三个环节:①认识浏览器;②访问网易旅游;③我们的旅行团出发啦!在访问网易旅游时,我安排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入门级(输入网址)和高手级(翔翔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你们有吗?试着浏览网页,你发现了什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们通过浏览、比较从而发现:把鼠标指针移到有超级链接的文字和图片上,指针会变成小手;访问链接前后的文字的颜色常会发生变化;单击超级链接,窗口增多(有些页面会在新窗口中打开,为了方便浏览,可以有选择地关闭一些窗口);单击有的超级链接,导航栏(前进、后退按钮)发生变化。分组旅游环节,通过确定旅游地点—按计划浏览—分组汇报,培养学生有选择地利用网上信息,解决自己的问题。

4.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时间五分钟,通过三个问题:我们学会了什么?上网有什么收获?你还懂得了什么学习方法?不但再一次点明了本节课应该掌握的内容,还使学生知道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从课本、他人,还可以从网络来寻求帮助。学生知道了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比较。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计算机联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比较,我们从画图界面认识了浏览器,触类旁通。

第3篇: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以省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为契机,学习、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电教中心以振奋精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全心服务于教育的工作姿态,以“扎实研究,实用培训,严格管理,优质服务”为载体,促进新课改的深入,促进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和专职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秦淮教育做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

(一)课题引领,教科研并重,扎实推进教育技术工作

1、做好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电教课题结题工作

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要加强“窗口学校”的示范作用,加强研究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并将有关教育技术活动上传到市教育技术研究网上。必须谋划“十一·五”课题的申报工作。

2、加强信息学科教学研究,强化学科管理

(1)积极参与学科教学视导,深入学校听课调研、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状况,教研组建设和管理等现状,特别组织好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落实、计划组织全区高中研究课两次。

(2)针对新学期小学、初中、高中信息学科教材重新变动,每两周组织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和有反馈,通过集体备课,专题讲座,观摩研讨等活动,加强教师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安排全区小学研究课两次,初中研究课一次。

(3)组织小学信息学教研片,将以东片和西片(含城外)设立片级教研网,确定东、西片召集人,并开展片级活动。

(4)组织好高二信息技术省级“会考”工作(10月15日~16日)

(5)组织小学、中学信息学科优质课评比,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市比赛。

3、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重建和探究性学习等作用。各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机房)作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本学期全区小学、幼儿园分别进行网络下的学科“整合”研讨活动。

(二)继续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技能

1、举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课件(网件)制作培训班,要求,每校推荐一名教师,第三周报名,第四周开班,上课时间每周二下午2:00-5:00,培训,资料费150元/人。

2、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市、省级网络管理培训班,主要对象是专职计算机教师,并逐步实现网管教师“持证上岗”。

3、配合有关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包括提供技术指导及专题性讲座等。

(三)加强管理,优质服务,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

1、继续及时维护、更新秦淮教育网站(含进修学校的网站),继续推进网上“政务办公”和资料、信息的网上传递。宣传秦淮教育动态、信息、配合区教育局城域网站的筹建工作。

2、积极配合基层学校宽带接入工作和学校网站(网页)制作,进一步强化“教育一线通”的信息应用工作。

3、督促、检查学校“文明网络室”开放工作,提倡周六,周日让学生“进机房,用机房”。指导各校抓好信息技术的课外活动。

4、加强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费”的收费工作。充分用好“一费制”中的“信息资料建设费”政策,为各学校征订有用、实用的电教教材软件。各学校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文字教材中配套磁带(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初中学生)的征订工作,要严格执行资源建设费,(原电教代办费中80%部分,即小学4.8元/人、中学(含高中)6.4元/人)的收缴工作,力求做到开学后一个月内上交区进修学校会计室。各学校的信息技术费,在帐目上要设独立科目,做到专款专用,年底对信息技术费的使用进行抽检,违规学校不予年审或取消收费资格。

(四)几项重要工作

1、组织全区教育技术(电教)论文的评比工作(9月25日截止),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市级评比。

2、市中小学网络文明夏令营的活动总结表彰工作。

3、市、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暨CAI优秀教案(课件)评比表彰会。

第4篇: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技能;观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64-04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针之一。教育信息化从提倡“整合应用”转向倡导“深度融合”,亦即不是简单地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更要使之与课程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融合为一体,真正成为课程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在《规划》中,“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是发展任务之一。对于教师能力建设而言,在于“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师培训更为强调教育技术的深层应用。自然而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也有所深化,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受这一时代背景的驱使,信息化教学能力呼之欲出,并成为当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内涵,其中也包括作为教师后备力量的大学师范生。那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具体指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目前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如何?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对提高大学教师教育质量水平以及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国内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质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运用ICT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知能结构体,其目的在于实现技术促进型学习(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其不仅应具备媒介与信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还必须涵括根据具体而真实的教学情境所生发的“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目内容”三者融通转化的能力。其中,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与评价能力是三大内核。[1] 本研究邀请10位高师院校从事教育技术、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专家发表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的看法。绝大多数的访谈只提一个问题:您认为师范生应具备怎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资料整理后,将文字文本反馈给受访专家审阅和修改,然后采用提取关键词和关键词归类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编码,最后将专家的看法概括为表1中三个维度。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某高师院校的三年级和四年级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美术、教育技术、计算机12个学科。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03份,有效问卷为1103份,三年级535份,四年级568份。

2.研究工具

依据表1编制出研究工具《关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问卷》,问卷的第一部分关于个人基本情况,共3道题。第二部分是一个包括三个维度和48个题项的量表,全为单选题,题目赋值范围为1-6分,3.5分为中间值,主要考察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所有题目根据受访专家所提及的具体信息化教学能力内容编写,要求师范生对自己的现状做出判断并据此进行回应,得到的结果应该是自我报告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第三部分涉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发展状况,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影响因素等,共13题。

三、研究结果

1.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全量表还是各维度的信度都很好( =0.956、 =0.902、 =0.930、 =0.950)。全体被试所有问题得分的平均值是4.02,观念、技能和能力3个维度得分的平均值分别是4.80、3.99、3.58,观念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维度。由此,师范生自我报告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只是略高于中间值,并不十分理想。

(1)三个维度的现状分析

可将观念维度的10个题项分成三组, 第1-4题属于对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认可的问题,得分略低于维度均值;涉及道德伦理观的第9、10题得分明显高于维度均值;其余是关于信息化教学的信念问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师范生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评价结果低于维度均值,而“师范生应会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教学资料”和“师范生应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高于维度均值。总之,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认可度比较高,对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和信念略低一些,尤其对“信息技术带来良好教学效果”并不十分肯定,但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维度的得分。

从整体技能维度得分情况来看,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一般,局限在常用教学软件和常见网络操作技术上,如文字、数据处理软件(如Word、Excel)、课件制作工具PowerPoint、常用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索);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观念知识认识不够;对于较为深入的专业软件、工具、设备和平台,如课件制作工具Flash、常用图象处理工具(如Photoshop)、视频展示台、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掌握程度不高;关于应用信息技术识别、筛选、分析、加工教学信息资源的题项得分低于本维度均值。这表明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操作基本技能状况还处于一种较低的发展水平。

能力维度的平均得分是三个维度中最低的。第33、42、46、47、34、39、48题与现代教学理论中较新的知识范畴和较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目标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有关,师范生的反映都低于维度均值,且前四题得分均低于中间值;涉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题项得分仅略高于维度均值;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所强调的一般知识和能力的得分显著高于维度均值,但均低于3.8分。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师范生只是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所需的“传统”知识和能力方面表现出相对较好的自信心,如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而对现代教学与学习理论、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等知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所包含的较高层次的教学资源开发、目标设计、学习者分析、任务设计、教学方式设计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师范生的反映非常一般。

(2)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技能和能力两个维度的相关程度很高,达到0.693,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现象。人的技能和能力不是同一回事,但技能和能力的生成是相辅相成的,能力以技能为基础,并通过技能的内化、升华、应用而表现出来。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的发展为中心,但首先要形成过硬的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观念维度和技能、能力维度的相关程度分别为0.397、0.199,尽管都达到显著水平,但相关程度非常低。事实上,技能和能力都与认知密切相关,观念却是独立于认知之外的一个领域,认知对观念肯定有影响,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决定人的观念,如兴趣爱好、外部环境、文化归属等,因此调查结果是很合理的。

(3)不同“年级”、“学科”的差异比较

三、四年级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总得分的平均值分别为3.90和4.13,存在显著差异(P=0.001),四年级比三年级对自身水平的认可度更高。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两个年级间的差异,各维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四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研究将可以获得理学学位的学科定义为理科,其余归为文科。按文、理科统计,信息化教学能力总得分的平均值为4.05和4.01,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三个维度的得分也均不具备显著差异。

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

(1)课程与教学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法》、《教学设计》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负责传播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相关知识。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由表2可知,极少数学生表示非常满意,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不确定、不太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鉴于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以传统教授法(910人)为主,实践教学法(591人)、小组讨论法(526人)、网上教学(409人)为辅,学生建议增加实地见习、实践操作训练、创设问题情境等教学环节;增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信息化教学评价技术等教学内容。

(2)学习与实践方面

对于能否应用上述三门课程知识指导教育实践(如微格教学、教育实习),仅有48%的学生给予肯定回答,表示不能或不确定的分别占19%和33%。具体到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知识,32%的学生认为能够运用它们指导教学,表示不确定的达到49%。关于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经常使用的接近一半(47%),偶尔使用或很少使用的占38%和13%。至于使用何种信息技术,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电子讲稿和使用微软Word写作教案、制作试卷等,少数学生使用Flash等制作多媒体课件(310人)和使用Dreamweaver/FrontPage等工具建立教学网站(310人)。而且27%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非常有帮助,68%认为有一定帮助,表示没有帮助的占3%。对于在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式,学生提及最多的是帮助教师讲授、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学等。

(3)影响因素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对自身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并不满意,认为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的外部原因包括课题体系中的实践环节(83.2%)、任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66.3%)、教学方式(50.8%)、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46.9%)、评价方法(44.6%)、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39.3%)、学习环境(29.0%);内部因素有学习目标(70.5%)、学习方法(49.3%)、学习兴趣(49.5%)、学习信心(41.1%)等。学生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满的方面是指信息技术水平不高(61.6%),缺乏与教学内容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56.3%),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52.8%),大学相关课程学习效果不佳(34.7%),缺乏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33.3%)。

四、思考和讨论

1.厘清各维度关系,构建信息化教学能力关系结构

本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观念、技能和能力三维度,观念是指信息化教学价值观、伦理观和信念;技能是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其处理教学资源的基本技能,即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能力则包括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这一结果与顾小清等学者有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2]在结构要素方面基本一致。统计结果显示,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能力维度中的三个指标亦存在高度相关性,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的相关程度为0.809、0.738,而后两者之间达到0.770的相关度。因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知能体,观念和技能是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是核心,高水平能力在知能转化、整合中得以生成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建构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系结构(如图1),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转化关系,可作为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指导框架。

2.促进知能转换,发展高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

作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获得师范生相当一般的自我评价。如何发展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呢?对技术的学习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会将技术作为工具来提高学习和交流的效果才是最根本的目标。[3] 信息化教学能力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这就涉及到信息技术可能“怎样”地被用于支持教与学这一问题。安格里(Angeli, C.)和瓦兰奈德(Valanides, N.)构建了“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框架(ICT-TPCK),包含五个知识域:课目主题知识、教育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有关学习者的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和有关情境的知识(Knowledge of Context)。[4] ICT-TPCK有助于我们从教师教学知识的视角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解决途径,其中,ICT是增强或转变学生经验的认知工具,发挥教学示能性的重要价值。[5] 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具有整合、动态特性的知识体,包括信息技术知识和现代教育教学知识,而这正是师范生缺失的部分。在“五个知识域”的习得、整合、转化基础上,形成ICT-TPCK,大力加强教学实践,深化对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理解,积累用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性知识”,实现知能转化,这是发展高层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策略。

3.正视多重因素,改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状况

师范生应理解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影响,认清信息化教学不仅是整合了技术支持的教学,更是一种革新的教学――涉及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只有通过自觉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习得和实践行动,才能实现从传统教学能力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转型。同时,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文化支持不可或缺,高师院校应直面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解构性变化,更新教育理念、变革培养模式,在政策性文件中渗透“信息化”理念;进而开发能够有效支持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用问题解决、任务驱动、案例学习等教学策略以及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从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到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的工具和方法,再到与具体学科融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综合知识逐层开展培养,完成信息化教学知识的普及与渗透;建设与实践领域对接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实现课堂教学自动录播、远程见习、在线互动以及资源共享,破解信息化教学技能的训练难题,完成信息化教学知识的应用与转化。

参考文献:

[1]刘矗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2]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4-20.

[3][美]Beverly Abbey主编,丁兴富等译.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06-207.

第5篇: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本学期我坚持听课44节,其中大多数是身边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的课,张媛老师,王甫芳老师,陈秀娟老师,王海燕老师等等,特别是张媛老师的课,我听的最多,从中也深受启发,对于九年级的孩子,他们更懂事了,我们的教学方法与七,八年级的要有所不同,但是同时还要兼顾到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从他们身上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改进并应用到我实际教学中,与此同时还经常和大家探讨体如何教育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这样不仅教学能力有所提高,驾驭课堂的水平也是日益增强!

初三年级充分备好每一节课尤其关键。时间对我们来说是有限的,但是通过精心的备课我们可以把他的利用值达到最大,与此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策略的备课也很重要,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自本学期起,我一改以往的备课方式,采用“先备略案,再补详案”的形式。感觉我的教案写得非常有实用价值。而且在每次听完组内外语教师的课以后,有了新的灵感、或是创意都可以随时补充到我的课堂中来。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的。大家都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英语教学策略。有的老师已初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新教材的教学模式,他们的方法多,路子比较巧妙而有实效,给大家提供一种成功的教学典范和一些新的想法。

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在授课之余,把自己也融入学生中去,让他们把我看作是他们的大朋友。与学生们一起学歌,设计板报,给他们提建议,与他们谈心,走进学生的心里。

在这一学期里,我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外语成绩较好。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6篇: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我于XXXX年8月开始工作,于2XX0年8月获得中学二级教师职称,至今共5年.工作以来一直是满工作量.20XX年10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职称计算机和二外日语考试.

本人XX年毕业于xx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就参加非师范类新教师培训,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普通话和信息技术的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在工作后2XX0至20XX年期间,进修苏州大学英语专业,获得本科学士.

XXXX年大学毕业后在xx学校任教2年.期间担任班主任,任教计算机课程,所带班级在省中级计算机统考中一次性全部通过.还辅导过计算机竞赛小组,负责网页及word操作部分,学生比赛获得苏州市团体三等奖.还任教过营养卫生课程,于20XX年6月开过苏,锡,常地区公开课一堂.

20XX年8月调入xxxx中学至今,一直任教英语课程.其中20XX~2XX2学年担任班主任.2XX2~20XX年,三年时间带完一轮初中英语教学任务.其中2XX2~20XX学年担任初一年级组长助理.

在xx的四年是学习的最多,成长最快的四年.在工作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服从领导的安排,团结周围同事,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上级,努力学习新时代对青年教师的要求,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争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当班主任和助理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努力向周围同事学习好的方法,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细致.在班级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细则,这样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让所有的学生有了规范自己的依据.除了常规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学生多沟通,尤其是对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经常走访家庭,课余谈心交流,知道学生学习不上进的真正原因,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从身心各方面去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走出学习的困境.

在做助理期间,工作更加琐碎,一个年级16个班级,做到通知及时到位,高效有序的配合协调好年级组长与班主任之间的工作,培养了与人沟通,协调管理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上,我更加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好的教法.平时坚持做到六认真,经常听课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知识同时,也能在英语课堂上获得学习的快乐.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我指导的孙柯凡学生在20XX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初三年级组三等奖.

在教学以外,我还一直注意对自己的继续教育,一直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0XX年暑假期间,我参加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苏州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习,顺利结业.20XX年1月份开始,业余时间参加由外籍教师教授的口语听力的培训.

20XX年开始,我校招收双语实验班,我在开办的两年来一直还兼职双语教学工作.发挥自己两个本科专业的优势为学校发展出一份力.其中20XX年12月,全国首届双语节在苏州召开,我校也是分会场,我开了一堂《科学膳食》的全国公开课,获得了一致好评.20XX年秋,在上级领导专家验收双语学校期间,我也开了一堂《指纹》的公开课.20XX年,我的论文《从学英语想到双语教学》收入《双语教育在苏州——苏州市中小学双语教育论文精选》,教案《Nutrition and Balanced Diet》收入到《苏州市双语教学教案精选》.20XX年,我的教案和文章收入校《双飞燕——双语教学成果篇》.20XX年,我的论文《小图片,大身手——生物双语课堂上的重要元素》刊登在校报《草桥》总第76期上.20XX~20XX学年还负责管理我校与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外教班,学员在参加剑桥英语的KET和PET等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7篇: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导课;设问;有效性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其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而精彩的导入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更能使这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导入方法有很多,但不管用哪一种导课方法,有效的设问往往是必需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然而在实际课堂导入中,在问题的编拟和设计上却存在的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问题设置不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关注不够,问题的覆盖率低,问题过于空洞和简单,问题无意义,甚至有些问题意图不明确等等[1]。使我们的导入过程变得十分苍白,效率低下。因此在导课过程的设问上,我们要做到“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提高设问的有效性,巧妙设计问题,贴近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心理共鸣,使我们的课堂导入事半功倍。

一、激趣式设问,让学生意兴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伊始部分就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就会使这节课的教学旗开得胜。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尝试,如果学生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激发,那探究尝试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构建。因此在课堂导入过程中设计问题时,尽量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紧紧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认知发展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提出既符合教学内容又极具趣味兴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环境,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促使学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画图”单元中《复制与变换》一课时,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选择工具和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由于以前学生并没有接触过相关的命令,只在前面几课接触过基本的绘画工具和撤消、重做命令,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我设计了个《鱼游到了鱼缸里》魔术导入,先做好两张图,第一张是鱼在缸外(如图1),第二张通过选取、复制粘贴和变换等命令实现多条不同姿态的鱼在缸内(如图2)。然后通过撤消和重做命令实现鱼瞬间从缸外游到了缸里。

课一开始,我就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春晚中魔术师付琰东的魔术《年年有“鱼”》呢?”同学都争着说看过看过,我马上提出:“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个魔术,想不想看看呢?”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高涨,争着说想看.此时我就通过重做命令演示鱼缸外的两条鱼瞬间变成六条鱼出现在鱼缸里.学生们都看呆了,纷纷发出惊叹:“哇,老师,这是怎么变的呀,太厉害了呀!”我顺时提出了关键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谁能揭密老师这个魔术呢?”学生们纷纷小声交流,提出了各种想法,当然也有同学提到了复制与粘贴等命令。此时我就提出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画图中的“魔术”工具,成为一个小小魔术师。

这次导入中,利用魔术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呈现后再通过问题“你们谁能揭密老师这个魔术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热情高涨。思维积极,提出了各种揭密老师魔术的想法。每当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发现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聚精会神地思考,他们的思维就会一直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最佳状态,使本节课的导入变得异常精彩。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当然这也要求做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平时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关注孩子们和生活,及时的发现和记录一些有价值的素材,从中选取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话题来设问,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兴趣盎然了。

二、点拨式设问,让学生思维飞扬

古人云“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教育心理学也指出,问题往往能启发学生思维,巧妙的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2]。特别是在课堂的导入过程中,一些点拨性的问题设计,能够引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信息技术教学是更是如此,特别是涉及新软件的教学,如果在导入时不加一些点拨导向,全由学生自由去探究发现,往往会事倍功半,一会使课堂的效率不高,二会使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挫败感,课堂的学习体验不佳。这类问题在导入时应起到引发其他问题的作用,应具有的很强的引导力和启迪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前感知本课知识技能与已往知识技能的联系,引发学生的去创新和研究,形成思维碰撞的火化,引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到问题的分析、解决和具体的操作中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入时,我们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通过点拨设问,能使教学的导入成为本课的点睛之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电子作文单元中《初识文字处理软件》一课时,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word的软件界面和利用word进行简单的文章修改,而学生们在三年级下册时就学过另外一个字处理软件写字板,这两个软件的基本功能极其相似,界面及很多命令按钮也很类似,因此在这节课的导入时,我就出示了这两个软件的界面。问:“同学们,你记得这个软件吗(出示写字板界面),你还记得他的作用吗?”学生们纷纷表示记得,是用来编辑文章的。我接着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个软件,名字叫word,(出示软件界面)大家看看,这两个软件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哪些命令按钮长得一样,他们的功能也一样吗?如果有不一样的,请您试一试他们功能是什么?” 学生开尝试,了解各种命令的作用。小组互相交流,得出:字号加大,字体加粗、加下划线……等相同命令,同时word多了很多不同的命令。

抓住学生现有发展区,通过老师点拨问题的设计,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在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中得到启迪。学生通过对比写字板来学习word,通过对比各命令按钮样式,了解word的一般操作方法,产生word操作中的各种认知冲突,从而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设计这类导入问题时,要求我们必须先了解学生,立足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再提出恰当的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同学间的互助探究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导课更加有效。

三、阶梯式设问,让思维由表及里

阶梯式设问在导入的过程中往往也非常有效,信息技术学科虽然实践性很强,但每一册也都有一些特别抽象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好理解,教师对于这方面内容的教学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在导课时就可以分层设计问题,先从表面的问题入手,层层深入,由表及里,一环扣一环地问,化繁为简,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进而引导学生去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来解决问题。通过阶梯式设问,逐步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中,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3]。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生活在信息中》一课时,由于本课的内容较抽象,也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信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因此我导入时就设计了一系列的阶梯式的问题,一步步让学生了解信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信息吗?”学生的第一反应回答就是手机短信息。“对的,这是我们常见的文字信息,是在手机里看到的,那有听到的吗?”“汽车里的广播、电视里的声音……”,我说,“很好,这些也都是信息,中午学校里面吃啥呢?”此时我故意做鼻子闻的样子,生:“红烧肉丸……”,因为我校机房刚好在餐厅楼上。我接着问:“这个信息是怎么得来的呀?”“鼻子闻到的气味。”我又说:“文字、声音、气味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想一想还有那些形式呢?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信息呢?”

这段看似平淡无奇的谈话导入,却通过一连串阶梯式的设问,一步步让学生明白了信息的种类和表现形式,这设问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问题,以回应学生动态生成的观点,促使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积极思考,使得学生思维得以全面和充分的展现,认识得以深入。

四、生活式设问,让课堂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应回归学生生活,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信息技术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很广的应用范围,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技术回归生活应用,从生活应用中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生活即教育”,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要就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思想认识,走在学生生活的最前沿。在导课设计问题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生活素材,使问题更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能真切的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情感上的铺垫。也使得导课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Scratch这一单元时,颜色、超广角镜头、旋转、像素滤镜、马赛克、亮度、虚像等特效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块内容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因此在导入时,我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进行设问。“同学们,你们在除夕之夜最喜欢做什么事情呀?”大部分学生都纷纷表示喜欢放烟花。“那请你说说看,你喜欢哪一种烟花,燃放的效果怎么样?”,此时学生们积极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了各种烟花的效果,如会变颜色、会变形状……,“对呀,烟花的变化真多呀”同时播放了一段烟花视频,“今天我们就用scratch来一起玩一玩放烟花。”

通过放烟花这一学生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你喜欢哪一种类烟花,燃放的效果怎么样?”这一问题,不但让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地去唤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为本节课利用烟花这主题来学习scratch特效做好很好的铺垫。

五、生成式设问,让思维得以拓展

我们都知道一个真实的课堂肯定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师生之间及多种不确定因素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我们都碰到过,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精心设计的课堂情境,精心设计的导入问题,往往都会“节外生枝”,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由于软件的更新、网络知识的更新、甚至是机房软硬件的问题,往往会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时会因此而打乱自己的阵脚,但生成性的东西往往有时都是不可预测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特别是导入阶段,自己精心设计的导入问题可能由于学生的理解偏差,或者个别同学的不同“见解”,导致教学偏离了课堂主线。此时,我们可即时针对出现的情况,充分利用好这个生成的资源,进行由浅入深的设问,巧妙引导,并通过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提示,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突破现有认识水平的局限,拓展自己的思维。在提出生成式设问时,尽量联系教学目标,剔除生成中的不合理内容,找到生成资源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形成新的导入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旅游计划书》一课时,在导入时我设计了好几个问题,关于自助游和跟团游的区别,目的是引导学生去给自己设计一份自助游的计划书,然而在导入时,已有很多学生在下面嘀咕:这还用自己做吗,同程网、途牛网上多着呢?……是呀,现在的专业旅游网站多着呢,我马上重新调整了问题:同学们,在这些专业旅游网站上有很多的行程计划,那你们能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吗?请你说一说理由?针对生成的新内容,我重新设计导入问题,把做计划书改成了选计划书并说明理由。即用好了生成的资源,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当然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导课过程中,不管是哪一种设问方式,我们都要注意,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它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必须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设计,问题提出的时机,问题是否开放性,是否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是否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是否有助于学生思维火化的迸发。[4]

六、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在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前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5]。”这也告诉我们在课堂的导入中,必须先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设问时必须立足于实际,走近学生生活,重视设问的技巧,精心设计问题。我们要大胆创新与实践,不断积累我们的课堂教学经验,研究出一条适合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设问模式,真正成就高效的课堂。最后用夏茹冰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参考文献:

[1]陈兴治.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探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013(3).

[2]宋丽芳.改变提问策略 张力信息技术课堂[J] .教师教育,2015(09).

[3]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关键词:微课;编程方法;翻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98-02

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衍生出了不计其数的编程语言(如,java、c、c++、c#、PHP、Objective-C、Python、Perl、Java Script等),这些编程语言都是基于面向对象或面向过程的。对于初学编程者而言,最先需要掌握的就是理解面向对象编程方法与面向过程编程方法的内涵与区别。单纯利用PPT课件的讲授教学,很难讲清二者的内涵与区别,学生听了往往会更加困惑。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多样的教学方法。然而,利用“微课”教学却能解决这一难题。“微课”是指在简短的时间里(5―10分钟)以讲清某一知识点为目的,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微课”的资源构成丰富,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1]。本文以面向过程编程方法和面向对象编程方法为课程内容,详细论述“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过程。

一、“微课”的含义与特点

(一)“微课”的含义

“微课”是相对于传统的“课”而言。从教学论的观点来看,“课”是指为达到一个完整的且局部性的教学目的,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的教学过程单位[2]。“微课”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3]。国内学者胡铁生、黎加厚和焦建利等[2][4][5]对“微课”含义做了阐述。“微课”是以讲解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为目标,以简短的视频为呈现方式,通过网络、多媒体设备、智能数码设备等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和新型教育理念共同催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需要。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时间简短,内容具体。一般来说,一节“微课”的长度不会超过10分钟且只讲解一个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第二,资源容量小,传播方式多样。“微课”及其配套资源容量总和一般在100MB以内,视频格式支持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wmv、flv、avi、rmvb等)。因此,即便在现有最低网络带宽下,依然能够提供顺畅的播放,且支持多种播放器播放。

第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微课”的制作方法有拍摄式和录屏式。拍摄式微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耗费的资源较多。而录屏式微课,由于操作简单、上手快,受到了众多微课开发者的酷爱。现有的录屏软件有Coursemaker_2.2.670和CamtasiaStudio7.1。视频后期处理的软件有“会声会影”、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 Effects、EDIUS等。开发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中意的软件。“微课”的使用方式灵活,不仅能用于教师的教学,也能用于学生的自学。

二、“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微课”资源的制作

(一)微课件的设计

根据所需开发微课的内容特点,此研究选取了“录屏式”制作方法,微课件只需做成传统的PPT课件即可。“面向过程”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是两种常用的编程方法,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陷。因此,课件的设计主要以两者的对比为主,辅助一些通俗易懂例子,具体内容如表1。

(二)“微课”的录制与后期处理

常见用的“微课”录制软件有Coursemaker_2.2.670、Camtasia Studio7.1和手写录宝。尽管“手写录屏宝”功能强大、操作简便,但设备费用较贵。本研究选取的录屏软件“Coursemaker_2.2.670”,后期处理采用的软件是“Corel Video Studio Pro5”。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录制前的准备工作。在PC机上安装Coursemaker_2.2.670软件,连接一个麦克风用于音频的输入,根据微教案制作微课件。由于Coursemaker_2.2.670软件兼容性问题,PPT课件必须在Microsoft office 2007以上版本进行编辑。

第二,正式录制。运行微课程制作系统(Coursemaker_2.2.670软件顺利安装以后会在桌面显示一个微课程制作系统)。首先需调出微课件(即ppt课件),然后执行“开始录课”命令进行录课。如果有需要还可插入合适的视频、音频、Flas等素材。

第三,结束录制,生成视频。待一切录制工作完结后,先执行“停止录课”命令,再执行“生成视频”命令。在弹出的“生成视频”对话框中,设置视频类型(高清或标清)、帧率、码率、视频格式、保存地址等。此外需注意的是在生成视频时需保证PC机不断网,否则生成视频会失败。

第四,视频的后期处理。视频后期处理涉及画面和声音的剪辑,画面特效的合成、字幕特效合成及配音等工作。在这里用到了“Corel VideoStudio Pro5”对视频做画面和声音的剪辑及字幕添加处理。

三、“微课”的应用

录制“微课”的根本目的是用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为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本研究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指学生提前学习教师即将教授的知识,课上时间则用来解惑和答疑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将知识的传递过程和内化过程进行了翻转,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习负担。

这里以一堂正式课为例。首先,教师将微课视频上传到校园内部网站供学生提前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疑惑和感悟。课堂上由学生分享自己的疑惑和感悟。课堂上,有学生提出疑惑:“老师所举实例,没有体现面向对象编程方法的优越性”。教师以此问题为基础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何时使用面向对象思想编程更合适呢”?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后便各抒己见,教师最终对同学们的回答做了总结,并给出了一个较准确的解释。纵观整堂课上学生讨论和答疑的气氛,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本堂课的认可度较高。

“微课”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特别是一些试点学校取得成功以后,“微课”已被公认的一种常态教学资源,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目前,国内开发的“微课”资源种类、数量繁多,主要集中在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语、数、英等科目。而对于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少,仍需广大计算机专业教师做更深入的研究,开发更多的微课资源。本研究仅是一个简单的实例,望能引起广大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兴趣,参与到计算机课程的微课资源开发与研究中。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第9篇: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学生电教员是受班主任委托,对所在班级教室的电教设备进行管理的品学兼优、动手能力强的班干部成员。他们负责电教设备的管理、维护、使用监督、设备使用记录的填写等工作,他们是班主任和各科任课教师的小助理、好帮手。学校要定期对学生电教员进行多媒体教学设施维护的专项培训、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同时学生电教员要向学校及时反馈各自教室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运行情况。

一、培养学生电教员,做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课前启动和课后关闭工作。

目前,在大部分学校中,多媒体课堂只在公开教学、优质课评选等场合才能见到,而其它时间应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少之又少。那么,既然多媒体教学能给课堂带来无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为什么老师不喜欢用呢?除了没有相应的丰富资源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设备用起来太麻烦。启动过程慢,课后还要关的关、锁的锁,有时用了好长时间启动起来了但又出现了故障。40分钟的课堂时间对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宝贵的。于是,我们可以在班内培养一位学生电教员专门负责多媒体设备的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前与任课老师预约本节是否使用电教设施以及要用到的软件,在课前打开老师要使用的所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调试系统、应用软件、网络等是否运行正常,甚至可为老师下载好本节课所用的资源或收藏好所用资源的地址,在课后按要求全部关闭设备及其电源。WWW.133229.coM这样老师一进课堂就可直接使用所要用到的软、硬件资源进行授课,下课后可直接离开课堂,免去了教师进入课堂启动设备和课后关闭设备的麻烦。

二、培养学生电教员,维护好多媒体教学设施。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堂多媒体教学课堂,老师最担心的就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用了很长时间制作了课件,搜集或整合了素材,可真正在课堂上使用时设备却出现了故障,从而前功尽弃。不但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把自己的上课计划全打乱了,学生相应也肯定很失望,甚至对老师有意见。要想保障教室的多媒体设施在每一节课都能正常运行,必须经常维护或测试检修。面对这份工作,班主任往往会因技术限制不能胜任,而学校电教员往往会因时间限制不能胜任,那么学生电教员便成为完成这份工作的最佳人选。一方面学生电教员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项培训,技术方面不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活动的地点本身就在教室,学生电教员可随时在课余进行测试维护;再一方面不论哪个任课教师上课时出现的故障,他都在当场,能清楚地记录设备发生的故障情况,以便“对症下药”,更快捷、更有针对性地去排除故障。

如果是他们处理不了的故障,就会按规定填写“故障报告单”报送学校电教员处理。

三、培养学生电教员,更好地监督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好多学校已将教师应用多媒体手段上课情况纳入了学期考核或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当中,目的是为了运用多媒体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而在制度的落实或执行中往往会有作假的成份,如有的老师伪造教室日志或设备使用记录;有的老师教案中写了多媒体教学环节,而实际在课堂中却没有按教案执行。学生电教员可起到课堂教学的监督作用,教学过程或效果可由电教员负责监督,由学生来评价,学生电教员可监督任课教师在课堂中是否正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详细记录可由电教员来填写,教师只签名。

四、培养学生电教员,更好地服务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我们可以将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每班培养一位学生电教员,在课余时间进行定期培训和学习,这正好也和许多学校的学生兴趣小组是相吻合的。学生电教员在学习和维护教室多媒体教学设施实践的同时,会带动其他学生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甚至会带动教师也学习信息技术,从而使得学生和老师都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这样能更好地服务于多媒体课堂教学,尤其是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基点,教学过程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他们动脑、动手,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大门。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是一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这样的课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才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课堂教学局面。

五、培养学生电教员,彰显学生个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