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医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医药研究生学术论文 英语摘要 语类分析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语类分析
语类分析是篇章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05a,2005b;Paltridge,Starfield,2007)。语类是为实现某一交际目标,得到特定交际社团公认的语言交际类型(葛冬梅、杨瑞英,2005;庞继贤、叶宁,2009)。语类分析主要在语篇层面结合功能进行,目的是阐释学术文体的语篇推进结构和语言特征,体现了学术文体写作的规范要求。
语类分析学说认为,每个学科的语类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遵循该学科的写作要求,都采用相似的范式和步骤安排结构和语言形式,学术论文作者通过适当的语步构建学术空间,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得到所在交际社团的承认(Swales,1990)。当前有许多论文对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分析(如刘胜莲、魏万德,2009;余莉、梁永刚,2006等),但学位论文摘要和期刊论文摘要在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上不尽相同(Hyland,2005b),需要认真研究。
(二)摘要研究述评
学位论文摘要是位于学位论文正文之前对论文整体内容进行概述的独立学术语类。《MLA格式指南与学术出版准则》(1998)对论文摘要的要求是长度不超过350字,内容包括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结论。英语摘要,在中医药研究生学位论文中,除标题外,是唯一用英语写作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整体质量,是评判研究生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论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认为引言的组织结构与整个论文的结构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四个语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导言部分,Swales(1990)有详尽的语步分析,如下表1(改动自黄婷婷、许明武,2003)。目前对于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三个语步的语步分析较少。
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已经成为学术论文体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为学术界所公认。而国内大多数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也沿袭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对论文的引言部分进行体裁分析,而鲜有用此模式对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分析。实际上,摘要和引言属于不同的体裁,Graetz(1985)认为论文摘要由四语步构成,即问题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Bhatia(1993)认为,摘要由以下语步构成:(1)介绍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总结研究结果;(4)讨论研究结论。因此,学术论文英语摘要区别于引言,一则在于摘要由于字数限制,较少涉及研究领域的前期研究成果,侧重点在于提出问题和介绍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须从文献综述入手,否则很难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无法开展下一步的讨论(徐有志等,2007)。二则摘要语篇较之于引言语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结论,而不宜占用过多篇幅展开讨论。因此,一方面,鉴于国内对于学术论文摘要部分研究较少,而另一方面,学术论文摘要区别于引言,在第一语步和第四语步有其独特特点,所以,有必要借鉴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国际上对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对机械工程、西医外科学、应用语言学文、社会学的研究,当前对中医药英语摘要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偏误分析(如段平、顾维萍,2002;戈玲玲,2002;王高生,2005),没有对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也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对中医药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特点进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的语料是中医药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500字左右)、中医药博士论文英语摘要(500―1000字)、中医药期刊论文英语摘要(50―100字)各20篇。以上论文从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库和硕博士论文库中随机抽样。论文上传的时间在2009年、2010年及2011年。为了保证本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结合中医药类学术论文实际,在对论文进行编号后我对语料进行预分类,分类标准如下。
(一)理论研究类
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中医药类某一专题,对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梳理,或者对大量前人经验、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如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
(二)实验研究类
在实验室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实验动物。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三)临床研究类
在临床研究中,或在临床实际运用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较为严格的变量控制,观察假设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从中探索中医药作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受试往往为患者。如观察某经典方对受试的治疗效果。
同时,根据Swales的CARS模式,并借鉴黄婷婷、许明武(2003)的研究方法。我对论文摘要进行四大语步的分类: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判断摘要的文字的语步范围,来自于该文字使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型。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语步及体裁分类
通过对语料进行初步分类。分类结果如下:
如表2所示,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并不完全遵循传统的论文英语摘要写作模式。首先,理论研究类是区别于其他学科领域论文的特有类型。由于中医药研究重视对传统医学知识的集成和积累,因此文献综述、医案研究、名家经验总结是不可或缺的论文体裁,而其他学科领域中,尤其在理工科和西医学术论文中,除期刊论文可以有文献综述的体裁,一般不允许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论文以纯理论研究的形式出现,因而在摘要中也不会出现理论研究的类型。
其次,通过实际分类发现,在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中普遍存在混合研究的情况,即介绍和讨论理论背景后,通过实验室或者临床应用证明理论指导下对受试进行实验,或者对患者进行施治的情况。而期刊论文摘要由于篇幅所限,往往选择省略对理论背景的讨论,使用直接描述实验或者临床应用的写作策略。同时,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也存在省略背景讨论的情况,只对实验过程或者临床作用进行讨论。
最后,可以发现,在类型分布上,硕士学位论文学位摘要的种类数量比较平均,以理论研究稍多;而博士学位论文明显以理论研究加实验室研究的混合研究类较多,可以推断,博士论文在理论深度上要求更高,博士生也更多参与实验室研究工作,故而此类较多。同样,因为大多数博士论文的摘要中会包含理论背景,临床研究类的论文数量较少。期刊论文除不存在混合研究外,在其他三种类型中分布平均。这可能和期刊论文的篇幅有限有关,侧重点往往只在一方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语步分析
1.理论研究语步分析。
通过对理论研究的基本语步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理论研究类并不遵循Swales的CARS模型,往往只有导言部分(introduction)。另外,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虽然长度不同,均涵盖导言部分的三大语步,即M1:建立研究领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M2:建立研究地位(Establishing a niche);M3:占据研究地位(Occupying the niche)。以硕士学位论文A7每段开头为例:
The virus pneumonia is a commonly significant disease in clinic (M1 S1) .
That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s virus pneumonia has the unique superiority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Xuanchangfeiqi Tang on virus pneumonia and its clinical utilization rule of ventilating lung (M3 S1).
在期刊论文全文中有相似语步,以C2为例:
Di dang Decoction, a classic prescription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was used to treat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M1 S1).
Recently,physicians have found that interior stagnant-heat syndrome is manifested in many kinds of internal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so the prescription can treat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stems (M2 S4).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cent clinical reports of Didang Decoction (M3 S1).
2.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分析。
在具体语步分析中,我们发现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语步极为相似。硕博士学位论文均采用IMRC的结构,即introduction(objective)―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结构。有两点值得注意:(1)与表1进行对照,论文作者在摘要的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阐明研究目的(Outlining purposes),达到占据研究地位的效果(Occupying the niche)。但很少有作者提及Swales的导言部分的其他语步。(2)IMRC结构与Swales(1990)的IMRD结构略有不同,讨论部分(discussion)为结论部分(conclusion)所替代,实际上印证了Graetz(1985),Bhatia(1993)的观点,可见摘要语篇篇幅所限,作者往往选择突出研究方法、步骤和结果的策略,而省略导言语步和讨论语步。
3.混合研究语步分析。
首先,在三种英语论文摘要中,在期刊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数量为零。我认为,并非期刊论文的实验过程和临床应用没有结合理论,而是在语步中理论并没有体现。
同时,博士学位论文英语摘要的语步特点最完整,使用IMRD或IMRC的语步推进模式,对理论研究部分的描述最全面。以博士论文B9为例,有清晰的元语篇标记(meta-discourse)完成语步转换: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article holds that ...(第二段第一句)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we reproduce the mouse model of ...(第三段第一句)
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然而,并非所有的元语篇标记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都十分明显。在博士论文B19中文摘要中,原作者在首段介绍感染性肺炎的定义和分类,提到此病“一般属于中医风温、咳嗽等范畴”。第二段的元语篇结构为:
“本文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方面,运用温病学理论、认识感染性肺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重点探讨中医与现代现代医学之感染性肺炎在病因、病理认识上的契合点。”
第四段出现对应的元语篇结构:
“临床研究方面,根据症状表现,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5例感染性肺炎住院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临床用药,结果显示,感染性肺炎临床常见证型为痰热壅肺与风热犯肺型;最常用具有宣降肺气以透邪的中药属解表、清热、怯湿、止咳、化痰等类。”
在英文摘要中,相对应的原作者的表述为:
Pneumonia is classified under Feng-wen,or Ke-sou (cough) categ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Literature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nventional and TCM shared similar views on causes and pathology of pneumonia.However,in terms of treatment,TCM has its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currently still being recognized as clinically effective.
对比后可发现,原作者的中文摘要中用第一段中对感染性肺炎的分类代替了对本文结构的阐述。而临床研究部分合并缩短至理论研究之后。我检查全文,此后的段落中,只有对研究意义的阐述,而没有对临床研究中更详细的阐述,如中文摘要中涉及的患者人数、所在医院情况,都没有再提及。由此可以判定,原作者虽然对中文摘要的语步和元语篇功能具有有效应用,然而该意识没有顺利转移到英文摘要中,导致英文摘要内容空泛,语步不清晰。
最后,我们发现,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类的语步不同的是,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中混合研究的语步更多出现讨论部分,或者讨论和结论并存,更符合Swales(1990)的IMRD的语步推进模式。主要原因是篇幅容量足够进行讨论,以及论文评审的要求。
四、结论与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语类分析从两个方面体现复杂性。首先,在前人研究中(Swales,1990;黄婷婷、许明武,2003),也发现类似的语步分析。但前人研究并没有对论文进行分类,中医药论文类型复杂,除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长度不同造成内容取舍外,中医药论文本身也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混合研究分类,刘胜莲、魏万德(2010)指出,国外论文摘要的IMRD语步出现频率很高,而国内论文作者常省略方法语步,或者将方法语步和引言或结果语步并合,而我们发现,在中医药论文摘要中,理论研究甚至会省略方法、结果、讨论等多语步,实验研究部分有独立式的结论语步。此外,在论文抽样中没有出现混合研究的期刊论文摘要,原因可能是篇幅所限无法展开导言(introduction)部分,只能完成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语步推进。因此,中医药学术论文英语摘要除IMRD语步推进模式,还有I及IMRC语步推进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文对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归类,对中医药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规范学生对论文写作语篇规范和论文分类的意识。同时,由于选取的语料数量有限,抽样样本较小,而不能和摘要作者进行交流,不能了解论文摘要建构过程。最后,论文作者可能的中医药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可能对语篇建构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London: Longman,1993.
[2]Graetz,N.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M].In J. M. Ulijn and A. K. Pugh. Reading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Leuven: ACCO.1985:123-135.
[3]Paltridge,B.& Starfield,S.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M].London: Routledge,2007.
[4]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UP. 1990.
[5]Thompson,P.Exploring the Contexts for Writing:Interviews within PhD supervisors[M].1999. in P. Thompson (ed.) Issues in EAP Writ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Reading:Centre for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Hyland,K.Talking to students: Metadisourse in introductory coursebook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18:3-26.
[7]Hyland,K.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Metadiscourse in L2 postgraduate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4a, 13:133-151.
[8]Hyland,K.Metadis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2005a.
[9]Hyland,K.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Discourse Studies, 2005b, 7:173-192.
[10]刘胜莲,魏万德.英文摘要方法语步中体裁结构及语言特点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14):197-200.
[11]段平,顾维萍.医学论文标题与摘要汉译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2002,23,(4):47-55.
[12]葛冬梅,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2005,28,(2):138-146.
[13]戈玲玲.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语用失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项调查[J].中国科翻译,2002,15,(2):44-46.
[14]黄婷婷,许明武.中外经济类期刊英文摘要语步结构分析[J].外语教育,2003:34-38.
[15]庞继贤,叶宁.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4-36.
[16]王高生.论文摘要的撰写及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8,(2):9-12.
[17]徐有志,郭丽辉,徐涛.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J].中国外语,2007,4,(4):47-51.
[18]余莉,梁永刚.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J].外语教学,2006,27,(1):34-37.
1.1英语翻译教学地位薄弱
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体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弱势,很多学生由于从未接受过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在翻译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和语言障碍。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阅读能力是大部分大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始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指导思想在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上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译”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翻译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基本上是作为补充课程来讲授的,没有正式开设翻译课程。《大纲》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均为必修课。英语写作、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为选修课,安排在四个学期基础英语课程后。但由于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不足,在基础阶段之后,很少有学校能够开出面向所有学生的应用技能选修课。加上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师资紧缺情况更为严重,能够开选修课的,不过寥寥几门,只是起了点缀门面的作用,在某些大学中造成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上课的学生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学生没有机会上课。
1.2翻译教材缺乏质量
在教材方面,大学翻译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缺乏高质量的教材,缺少大量合格的教师,也缺少研究机构。目前公共外语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大多只是在课后练习中有一些汉译英单句练习或零星穿插的英译汉练习。这些翻译实际上是一种造句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汇,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同时,如果过分强调这样的翻译练习,会使学生误以为只能有一种译文,语言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从而形成死译、硬译的毛病。近年来尽管出现了不少翻译教材,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教师仍以旧的翻译教材为主,自己另外增加一些教师感兴趣或熟悉的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就考试项目设置来看,近年来,各类英语考试试卷的主观题的比重逐步加大,这一变化不仅涉及英语专业学生的各类考试,如英语专业4、8级考试(TEM4/TEM8),同时也涉及大学公共外语考试,如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CET4/CET6);不仅涉及全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时也涉及各种出国留学考试。翻译题型,特别是英译汉题型在主观题中占了一定的比重。但是从试卷整体来看,翻译所占比重并不大,而且试题也缺乏规范,题型单一,测试目的不明确,覆盖面较窄,试题内容往往局限于对学生词汇和某些固定结构的测试,很少能够涉及到需要检查的知识和翻译技能,难以有效地与相应的教学阶段接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把重点放到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其结果就像有的学生说的那样,学了那么多单词和语法,但不会用,听不懂,说不出”。
2应用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好必要性
实用翻译为支持科学研究,沟通地缘政治谈判,帮助跨国公司寻求海外市场,促进科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的告诉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合作。翻译---自古是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减少“走出去,请进来”的绊脚石,社会各界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越来越高。例如福建一家出版社到国外开展销会时把“可供合作出版书目”译为:CatalogueoftheBooksforCoopera-tion。据说后来无人找他们合作,也许与翻译错误有很大关系。近些年海外媒介出现一些“中国速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名词,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近而来到中国了解中国。然而因翻译却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话:一位美国游客在一个地方看到把“三姐妹山”译为“MountThreeSisters”,觉得好笑,因为mount可作为动词,在美国俚语中有tohavesexualintercourse的意思,恰好宾语又是threesisters。因此应该为Three-sisterMountain为妥。因此,社会对外语教育给予更大的期待,希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的翻译人才,促进对外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成功达到“为中国与世界对话”,展现中华民族的强大与魅力。另外,听、说、读、写、译是相互贯通,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欲“听懂”需要在头脑里有“译”的思维和意识,“听懂”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欲“说明白”也许要把母语思维,文化内涵转换成受话者能接受理解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实用的翻译能力与时下受宠的听说能力不但不冲突,还是提高听说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翻译领域中,交际能力亦即翻译能力。
3提出对翻译教学的建议
3.1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方法
但必须让学生明白,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技巧,翻译时应遵循一条原则---必须符合原意。为了使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具备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文体的译法,包括调查报告、新闻、合同、通知和启事及各类信函。另外社会急需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人才,所以还要培养学生科技文章的译法,要求勤查专业词典,切忌不懂装懂,做到科学准确严谨。
3.2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教学观认为,行为致使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的表面反映
是一种单纯的由心理机制支配的行为,而人的语言行为是通过他的内在认识和情感力量而发生的行为,言语不是简单空洞的符号,而是在特定场景中表达情感的方式[1]。所以要使翻译做到“传情,传意”在教学中应将学生带入交际环境。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学过程必须交际化。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翻译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活动。教师根据翻译的目的给学生提供交际场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语际转换,安排模仿练习,互译练习,情景活动等,训练翻译思维,提高翻译意识。
4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
4.1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比重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各个高校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教学与“听说读写”的教学联合并重。并且还要适当的课堂上的翻译教学,提升翻译教学在整个教学任务中的比重。翻译应该和听、说和课文学习一样在课堂上有相对一定的时间安排。其次,教材应该系统性的增加翻译基本理念和方法的技巧,例如,翻译的原则,(不拘泥于严复的“信、达、雅”之说)、翻译的方法(例如增减词,词类转换,选择词义等)、翻译的技巧(例如重构,修润,转换等)、翻译的忌讳(例如“字译字,句译句”)等。然而大学英语教师也应该自觉的给课堂更多的引进一些翻译只是的了解和练习。
4.2适当的结合翻译教学以及交际法的教学
目前的英语交际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口语教学”十分的正确,但是这并不是说传统的翻译教学已经没有作用。相反的,适当的使用翻译法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学。已经有专家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学生的母语基础在他的英语学习中可以是助力,也可带来阻力。如果能充分利用他的母语基础,化阻力为助力,就能切实减少他的学习英语的困难”的结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长句、难句时,教师可以把翻译练习与阅读理解相结合,并同时告诉学生一些相应的翻译知识,例如如何进行选词用字、改变词类、调整词序、增词减字、省略重复等等。再辅以相应的练习,加以复习概括。在翻译时,学生也很难将其正确完成。主要问题是:(1)对状语的位置排列不当;(2)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使用不够灵活;(3)“invoke”“root”翻译不准确,不知道用增减变字法。学生会翻译为:“约翰纳什西弗吉尼亚的根被知道他的人所证明,在普林斯顿,或在麻省理工学院,那儿他在50年代教过一段时间的书,来解释他的不谙世故”。老师可以给出正确翻译““在普林斯顿,或在约翰纳什50年代教过一段时间书的麻省理工学院,知道他的人常常用他出身的背景来解释他的不谙世故”。点出句子里灵活翻译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或在约翰纳什50年代教过一段时间书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减词变字(出身的背景)之处。如此经常在讲解阅读理解时,结合解释翻译技巧与训练,再配以一定练习巩固,定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3加强翻译练习,培养翻译技巧
翻译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翻译技巧的训练上,在翻译课上究竟应该偏重理论还是应该偏重技巧,这在翻译教学中一直是个倍受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翻译的目的并非要成为专业的翻译家,因此翻译教学中似乎并不必要对其有很高的理论要求。在学生踏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之后,英汉或汉英翻译也只是一项辅助工作的技能而已,所以翻译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尽量快速、准确的翻译。况且现在的学生一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翻译理论和技巧,都只具有初步的翻译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感性知识的积累,还未上升到理性。对于这些处于感性阶段的学生,应从技巧出发,进行一定的翻译实践之后再上升到理论高度。若是上来就讲一大通翻译理论,学生似乎很难接受,只有在一定的实践之后,他们才能够更好的理解理论。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理论的讲解应根据学生状况,稍加介绍,能初步启发学生对翻译这门学科的认识即可,而整个翻译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翻译技巧的训练上。至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香港翻译家黄邦杰老先生曾举过这样的例子。有这么一句话:“Shelikedtobewithhimbetterthanwithothers.”有人将之翻译为:(1)“她欢喜和他在一起,并不那样欢喜和别人在一起。”(2)“她欢喜和他在一起,胜过和别人在一起。(3)“和他在一起,比和别人在一起,是她更加欢喜的。”但其本人也认为这些“不是明白易懂的中国话”。黄老先生认为译者可以把重点放在考虑汉语比较句型的习惯用法上如:“甲比乙(更)聪明、(更)高、(更)好看、(更)有办法……”;其次,可以在like一词下功夫,即翻译技巧中的“炼词”。这样这句话就可能这样翻译:(1)她觉得跟他比跟别人在一起更开心。(2)她觉得跟他在一起比跟谁都开心。(3)她觉得跟他在一起最开心。可见掌握了翻译技巧之后,翻译的路子有多么宽广[2]!同时,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讲解了一定的技巧之后必须给学生做大量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这些技巧的认识,熟练对这些技巧的运用,从而才能真正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目的。
0 引言
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演变、发展都和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语音、句法、语义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运用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语言系统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甚至制约着语言的结构、修辞、交际模式等。在外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对加深学生对外语的领悟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把外语教学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很难甚至无法做到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语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的知识体系。
我们习惯于用东方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文化,尽管外形上非常相似,而由于貌合神离,常常形成难过的关口,所以抓住英汉区别,了解背景知识,应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公共英语教学已成为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各高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有的大学生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但英语口笔头的交际能力却很差,说起话写起文章来往往词不达意,这里面原因很多,如过分重视语言的输入积累而忽视了输出创造,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但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不够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只热衷于给学生讲授语言点,缺乏在大的文化背景下传授和解释语言知识的能力,殊不知正是那此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构成了我们“语言的底座”(Sapir,Edward. 1972. Language Defined),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效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知道,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必须具备两类知识,一类是有关该语言本身的结构体系方面的知识,也即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的实际知识;一类是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实际知识,包括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交际知识、交际规则,这两类知识的融合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对母语和外语都是如此。学生只有在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之后,才能更加自如和准确的使用英语,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大学英语》精读的编写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融知识性、利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课文的词汇解释简明扼要,练习安排合理有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交际能力,这是这套教材的特点和优点。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首先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这里所说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风土民情、伦理道德、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影响、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些宏观因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非常必要,因为他们不象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语言材料,和外教交流的时间相对也少。所以在课时最多的精读课教学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大学英语》精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历史、科技、人物、风俗、生活等很多方面,但由于篇幅的原因,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只能是略有涉猎,课后的注释也不可能详尽,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些更直观、更丰富、更有趣的文化信息。比如第一册有两个单元都是描写发生在圣诞节期间的故事Unit5: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Unit7:The Sampler,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圣诞节的起源、它的庆祝方式、它在西方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而导入课文教学。
2 对英语习语的讨论
习语是指在意义和结构两方面都相对稳定的词组和句子,包括谚语、格言、固定表达法等。习语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尽管英汉语言中部分习语很相近,如“to burn one’s boat”和“破釜沉舟”,如 “walls have ears”和“隔墙有耳”,还有一些英语中的习语已成为汉语习语的一部分,但大多数英语习语在汉语中是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补充一些解释和说明,比如介绍它们的起源,和汉语习语进行比较,引入相关的习语,等等,这样学生既获得了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大学英语》精读中出现的习语都很常见且具有代表性,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进行讨论是很必要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This was the last straw, I was very young: the prospect 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constituted the ultimate indignity. ( Book 2. Unit 4: My First Job. Line 43-44)
Hutchinson和Waters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为在目标情景中有效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可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想学知识(Wants)和欠缺知识(Lacks)。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掌握目标情景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做的一切,包括学习者知识、技能、策略和学习动机等。Richards等认为需求分析是决定一个学员或一组学员的语言需求并视情况优先安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同时利用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将学习者的语言需求进行描述和排序。Pratt等认为需求分析是将识别并确认需求的步骤进行排序,并建立优先级别。在这个过程中,步骤排序要使用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Brown将需求分析定义为一个系统的信息采集过程,其中要对确定课程目标的所有主客观信息进行分析,以确保在特定领域内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由此可见,需求分析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需求(needs)、优先(priority)和课程设计(curriculumplanning)。
二、需求分析在课程设置中的必要性
束定芳等总结需求分析对我国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是:(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立外语课程提供依据;(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3)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关键步骤和重要理论依据。课程设置是学校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及选择的一系列活动。张绍翔(2001:53-55)、吴也显(2009:2)、Schube(1989:17-18)等认为课程设置是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且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价值观决定和制约。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式。需求分析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找到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某一专业知识水平与他们预期要达到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通过需求分析,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课程最终达到的目标,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需求分析指导下的医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对用人单位目标情景分析——明确培养目标
专门用途英语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医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英语的培养目标,还要体现该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特色。以素质教育和突出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具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和医学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医学英语人才。
(二)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需求分析理论的核心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需求分析特别是学习需求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动机等,并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的,使他们最大可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起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学习需求分析,重新设置大学医学英语课程,在二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第三学期开设“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英语阅读”两门课程,第四学期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医学英语翻译”和“实用医学英 语写作”等课程,强化从事目标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
(三)对课堂教学需求分析——突出能力训练,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行动过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提供更多关于学习者和课堂环境的相关信息,包括学习者感到目前缺乏的能力,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者对课堂教学所有因素的感知及满意度等。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知,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如增加课堂讨论和互动交流,精讲多练,小班授课,团队学习等。在课堂上进行医学语境英语下的实用英语训练,突出专业英语特色,提高学生目标场景下的应用能力。
四、结语
CBI教学,即内容依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用目的语言授于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从而确保学生既可以习得目的语言,又可以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学。CBI教学通过运用目标语教授学科内容,旨在把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相结合,通过对学科的学习来获取语言能力。CBI抛弃了将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分离开来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学习者在使用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促进学习者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的同步发展。Krashen认为语言的习得需依靠“足量的、可理解的、趣味性的”输入。CBI教学让学生更注重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围绕专业内容进行有意义输入,逐步掌握目标语言。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CBI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和交际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发展。CBI教学理念有4个主要特征:1)语言教学需围绕学科专业知识展开;2)语言教学中需使用真实的目标语言材料,即本族人所用的材料;3)强调新信息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使用目标语言获取、评估和解读新信息的能力;4)语言教学需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注意学生在认知能力、语言水平和情感需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
2CBI教学理念下的主要教学模式
语言和专业教学背景、目标和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CBI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主要的CBI教学模式包括以下3种。2.1主题模式(theme-basedapproach)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设计主题和话题,选择相关的专业教学材料,并通过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对目标语的实际应用。主题模式主要由语言教师进行授课,适合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2.2课程模式(sheltered-contentcourse)根据学生的语言和专业水平,选择难度适宜的目标语专业教学材料。目标语成为获取专业知识的工具。该模式的教学任务主要由专业教师承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语言知识储备,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学生和有科研、学术需要的人群。2.3辅助模式(adjunctcourse)在辅助模式中,同时开设专业课和语言课,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授课任务由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共同完成,分别进行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学生。
3CBI教学理念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
英语教学总的来说可以分为2大类: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和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医学英语属于ESP教学。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CBI教学模式将枯燥的语言学习变为符合学生职业需求、个人兴趣的趣味学习,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3.1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医学英语教学需分2个步骤进行:即医学英语基础课程和医学英语专业课程。第一阶段的医学英语教学主要是词汇学习和专业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消除专业词汇对医学英语学习的障碍,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英语交际能力和科研能力。根据本阶段学生已有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教学要求,可以选择CBI教学的主题模式。教师围绕符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主题、话题进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同时带给学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高年级学生大都具有了较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第二阶段的医学英语教学应以专业课程为主。主要是采用适合学生水平、需求的原版教材,用英语或双语讲解专业课程。本阶段可以选择CBI的课程模式或辅助模式。学生在已有的英语、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掌握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3.2教材选择
CBI模式和医学英语教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即为语言和内容,而教材是教学内容和目标语言的重要体现,因此,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对CBI能否成功实施至关重要。其中,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CBI教学的特征之一。至今,已有大量原版教材引入,许多优秀新版教材也在陆续出版,这为医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广泛的教材来源。但是,教材的使用需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及其理解力和接受力进行合理取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国外原版教材难度较高,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和挫败感;而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过于简单的教材则容易使其产生厌烦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只有当语言材料的难度略高于学生水平时,语言习得效果最好。因此,教材的选择要注意学生语言水平与内容难度之间的平衡,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在采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的部分,可以弃之不用;同时,可针对我国国情,选取相应的章节。各个医学院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利用自己的教材。这种做法将课文作为信息的实体而不是语言学习的实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另外,在教材选择中还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以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注重语言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启发学生对医学道德、情感和伦理的思考。
3.3师资培养
师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CBI教学理念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医学英语教师主要包括2类:英语专业并具备医学知识的教师,以及医学专业且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然而我国目前非常缺乏既具备精通的英语水平又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了CBI教学的进行。针对师资匮乏的情况,各医学院校应积极应对,拓宽医学英语教师来源渠道,应对困难。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合作式教学(coop-erativeteaching),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紧密配合,共同完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资料的开发,全面提升业务素质,使双方的语言能力和医学知识都有所提高。其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各自的经验、做法、提出个人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思路的拓展。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聘请专家学者、外籍教师进行专业和语言的培训,或者聘请医学翻译从业者及其他有医学英语背景的人员兼职教学;同时,可为医学英语教师创造出国进修和培训机会。此外,医学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发挥自主精神,积极利用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3.4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应试能力强,但是实际应用能力差。CBI教学理念强调目标语言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沉浸在医学场景当中,培养目标语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如:设计真实的模拟情景,强化学生在各种医学交际场合中语言有效输出的能力;围绕话题设定场景,赋予学生特定角色,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设定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等。此外,CBI教学还应提倡合作性学习。利用小组讨论、辩论、集体学习、同学之间相互纠正等学习方法,安排学生一起学习、交流观点,共同完成任务。CBI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更注重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医学英语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变单一的知识评价为多元的综合能力评价,全面考核学生在医学专业领域的交际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体系应该结合笔试和口试,综合考察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流,以及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同时,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反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
4结语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语言自我是外语学习者在母语习得体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且具有保护性能的一种心理障碍,语言自我是否具有灵活性是学好外语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母语的正规学习也是处于起步阶段,母语具有的保护性心理尚未建立起来,语言自我灵活性高,接受和学习性的语言能力强,此时学习新的语言,语言信息就容易摄入。可以这样说,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从话语向信息转化的过程中,对语言最敏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2001年9月,市南教育中心选用了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先锋英语》教材作为英语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在7所小学一、二年级共26个班级中进行了低年级英语教学的实验研究。在一学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对低年级的英语教学有了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富有情趣的教材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低年级英语教学的关键,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教材应遵循英语学习的规律和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需求,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循序渐进地设计的课程,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寓教于乐,寓学于做,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实践、参与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力求体现素质教育思想。选用《先锋英语》这套教材就是因为教材突出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它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为每一单元的课文,主人公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和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儿童,每一单元都围绕主要人物展开。书中安排的课堂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听、说、做、唱、玩、演等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持久保持,且教材的辅助材料非常丰富,既有学生用书、卡片,又有教师用书、教学卡片、挂图、原版录音带,更有生动有趣的小布偶以及多媒体课件,好的教材为学生乐学、学好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优劣,对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很大。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强,因此,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针对小学生喜说爱动、争强好胜、善模仿、怕羞感少等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延长和巩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先锋英语》的实验教学中,我们针对教材特点,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玩中学,在游戏中学有所得。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尤其是低年级英语教学的基本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玩,还要善于组织学生玩,和学生们一起玩,引导学生玩得有意义。《先锋英语》里融入了大量的鲜明的彩色画面可爱的小动物和儿童的形象,这为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在第一节课中学习自我介绍时就采用“毛线缠绕”的游戏,在学习“boy、girl、monkey”等名词时采用了“蒙眼辨音”的游戏,在学习动物时采用了“快速表演叫声”的游戏等等,这些游戏由于带有比赛的性质,参加游戏的人都抱着渴望获胜的心理,就使参加活动的学生有兴趣学、积极去学,并有助于克服腼腆羞怯的心理障碍。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激发了表达的欲望,提高了口语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歌中练,在歌声中巩固所学知识。小学生生性活泼、爱唱爱跳。针对这一特点,每一堂课教师都利用或编写了与学习内容符合的歌曲或歌谣(chant),并加以动作表演,如在学习表示小动物的单词时,教师们采用了这样的歌谣:
A dog says “Woof, Woof”,
A cat says “Meow, Meow”,
A crocodile sings,
But I don’t know how,
A duck says “Quack, Quack”,
And yes! I know how.
Quack! Quack! Quack!
每一种动物配上其叫声,和着录音节拍,再加上学生们绘声绘色的表演、夸张的语气,使学生在活泼欢快的气氛中自然地获得了英语知识与技能,开阔了视野,发展了智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画中乐,在涂﹑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低年级学生情绪活跃、
开朗,具有好动和稳定性、专一性差的年龄特点, 教师们在教学中不仅仅锻炼学生的“动嘴说”,还让学生“动手画”,如用水笔涂风景,用简笔画小伙伴,用线条连单词,用毛线装饰小动物卡片等等,学生们在涂、画中,与同伴团结合作,展示杰作,并相互交流。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教学现状 课程质量 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联系的加强,世界逐步走向一体化发展。中文、英语作为世界上两种影响力较大的世界通用语言,作为单一母语国家的我们必须加强外语能力的学习。虽然,英语的学习和母语的学习不太一样,但是终归是语言的习得,都有相同之处。我们要同时掌握这两种世界通用语言,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则显得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从英语教学大纲里就可以明显发现出翻译的地位并不高,对具体的翻译教学并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大学里的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中,翻译题型的分值也不大,只在5%左右。工作、生活上的需要,要求高校学子逐步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读、写等综合性英语能力,翻译成为越来越重视的项目。我们从主要从当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出发,发现英语翻译教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并针对教学技巧、发法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
1.滞后的教学模式。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新的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大学却不同于中小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担子貌似小了不少,但是相应的配套改革却没有做得很好。大学教学氛围相对轻松,翻译基于课时较少的课堂,而且是以教师为中心。作为学生而言,能力缺乏很大的锻炼,既没有氛围也没有训练的时间,导致学生对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丧失了基本的兴趣,久而久之,英语翻译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2.翻译理论知识不牢固。具体的教学实践需要强有力的理论去指导,那么作为翻译而言,同样需要良好的翻译理论去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很多高校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时,很少向学生进行翻译技巧和理论的讲解,最多的就是直译法的讲述。直译法的过多运用,就算掌握再多的词汇和语法,翻译也会显得没有生气。
当然,目前困惑最多的就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与结合在哪儿,很多大学生都搞不明白,面对翻译,他们很多人就会手足无措。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首先是课堂的教学行为,掌握好基本功之后我们才能逐步地深入实践。在学生学习一开始,就灌输英语翻译是跨国文化交际活动,这无形扩大了翻译的范围,加强了学生自身的压力。
3.大学英语测试的局限性和教材编写、选择存在的问题。学生学学英语从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为考试而言造成的后果就是哑巴英语的广泛存在,在英语能力上的运用非常少,然而这就是中国英语教学存在的常态。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教材编写、选择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普遍没有基础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涉及也很少。课后习题也只是加强单词和语法的理解,针对翻译能力的训练非常少,就算是翻译题,也不是真正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教材对英语翻译针对性训练做得不够,基础是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较高的是专业英文文献的翻译,现在我们连基础的都没有达到,更高要求的实现更是望尘莫及。
4.没有关注汉、英语法与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中外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语法与表达习惯上也存在很多不同。在长期母语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在学习外语时,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汉语习惯的影响,翻译就会显得有些别扭。比如说,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经常翻译成“good goodstudy,day day up”,当然这句话的翻译还说的过去,虽说也是完全按照中文语法习惯来的。有的句子翻译可以说是彻底扭曲,要是外国人看到完全就是不知所云,“街上人山人海”,作为中文思维的我们就会想当然的以为是“on the street 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乍一看没错,一个个单词对应地非常正确,但是却完全不符合外语思维。这个句子里没有谓语,前面的介词短语onthe street和后面people没有任何连接词就放在一起,正确的应该是“The street wascrowded with people”。
二、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1.理解词义的转化。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中国语言也不例外,词语活用,词义范围的转移特别是在古文里就会经常出现,因此我们分在分析具体句子时,要结合语境,不能脱离语境单独分析。比如说,“今天我花了十块钱”和“我们家后面中的花真好看啊”这里面的两个花词性就不同,前一个是动词,意思是用,花费,后面的那个花就是名词。在英语中也是一样,have a rest,rest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却转化成了动词。在英语中,词类转化的情况通常有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在翻译时转化为动词,“She is out”,直译就是她是外面,但是读起来有点别扭,应该翻译成,她出去了,把副词“out”翻译为了动词。同样的,“She is up”就翻译成她起床了。
2.中英对比法。中文里句子成分和英文里大多一样,都有主语、谓语、宾语,在英语里也会出现倒装现象。在what引导的感叹句中就会出现,“What a beautiful girl she is!”正常语序是“She is a beautiful girl”两者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女孩很漂亮。前一句用的是倒装式的感叹句,表达的语气更深,后者则显得十分平常,没有深意。
三、总结
作为新世纪复合型人才我们需要掌握翻译技能,更好地掌握这两种世界通用语言,翻译能力是英语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翻译技能的提升能为我们今后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最为普通高校而言,英语教学要从当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出发,找准相应方法,努力提升翻译教学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褚雅芸,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由于艺体类大学生,即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花大量的精力用于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加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艺体生录取时重专业课成绩轻文化课成绩的做法,艺体类大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其英语基础尤其如此,大多数艺体类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较低,相当一部分甚至在50分以下(满分150分)。在艺体类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艺体类学生不仅在词汇、语音方面基础较差,其语法功底更是堪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独立主格结构”、“部分倒装”、“虚拟语气”时一脸茫然,还有部分学生对“不可数名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时间状语从句”这些最基本的语法概念也一无所知。而他们对语法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有的学生认为,语言学习主要就靠背单词,认识了单词就万事大吉,语法根本没什么用处。有的学生认为,学汉语这么多年,没专门学过什么语法,不是也学得挺好的吗,所以英语学习也完全不用去学语法。还有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英语考试中语法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因此在语法上去花时间下工夫“不划算”。
2、要纠正艺体类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误解
上面提到的想法在艺体类学生中有很大市场,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看法是错误或者片面的。第一,任何语言都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构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语言”的释义为:“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把语言比作房子,语音是其外壳,词汇是砖瓦等建筑材料,语法则是房子的骨架;其中,语言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如果只是词汇的简单堆砌,是无法构成有意义的句子的;任何人学习和使用英语,都必须依照语法规则。第二,母语的学习与外语的学习是不同的。母语学习以“自然习得”为主,儿童从毫无知识和先天经验的空白状态下起步,通过每天与身边的成年人及伙伴们接触,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其话语素材与日俱增,语用能力也越来越强,大约在四到五岁,儿童即大体上能够理解周围的人的言语,而且自己也能连贯地表达思想,他们说的话也大都是符合其母语的语法规则的。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循序渐进,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母语的学习确实不用特意去学语法。但是外语的学习则不同,大多数人都没有外语环境,在课堂和课下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往往与真实语境很难吻合。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学习一些必要的语法知识,有助于学习者把握外语的规律,从而少走弯路,也弥补语言材料摄入的不足。第三,诚然,在中国大学生现在参加的英语考试中,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目比重有所减少;以CET-4(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SCET-3(四川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中直接考查语法的选择题为例,前者从1987年9月份的18题变为15题后来又降为12题,直至完全“退出”,后者也从最初的12题减少到目前的8题。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语法对于英语考试来说就真的无足轻重。在阅读理解中,对句子的理解尤其是长句的理解固然离不开语法知识,即使是在听力理解、翻译等题型中,是否具有扎实的语法知识,也是正确解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对艺体生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探索
3.1进行语法基本知识的摸底测试
在艺体生进校之后,对其进行英语语法测试。鉴于实际情况,题目不宜太难。大体上,45%的题目相当于初中水平,35%的题目相当于高一水平,20%的题目相当于高二高三水平。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其总体水平和最为薄弱的语法项目。这为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如何进行语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3.2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
每周可以抽半节课的时间进行语法讲解。每次的讲解各有侧重,大致在第一学年侧重讲解词类、句子成分、名词的单复数和所有格、冠词、代词、数词、动词的种类和各种形式、形容词及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基本时态(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被动语态,在第二学年侧重讲解虚拟语气、句子的结构、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倒装、省略。讲解时可以讲练结合,并多举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例子,让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3.3结合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在平时的综合课、听说课上,特别是在对课文语言点的讲解中,也可以补充一些语法方面的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语法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简要讲解。由于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可能对讲解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这种途径不断巩固已经讲过的知识,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3.4指导学生课下自己阅读语法书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意境
1 导言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2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2.1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如果不了解汉语言的应用方法和意境,就无法安心阅读,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作品中极尽深刻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欣赏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的语言朴素明朗却又隽永清新,作者对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感恩,善良虔诚的祈祷,愿每一个人在尘世间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仅仅依靠语言根本无法理解全诗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观也会更加准确和健康。
2.2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笔书写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目标不仅包括对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也包括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笔能力,才能更加的施展语言功底。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汉语言文学在语言应用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毕竟,文字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能口述,也能用笔来书写,才是真正懂得语言应用的人,才是真正能够领会语言意境的人。比如,如果将“沏茶”的过程用文章表达出来,并加以立意的提升,联想到人经历风雨,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必然会通过文字语言感染更多的人。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3.1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的特定性
汉语文学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好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乐于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可见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理所当然,语言的应用及意境的分析自然被得到重视,因为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中之重。
3.2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其所涵盖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语言知识,从流程的与人交流沟通,进行理性的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鉴赏品读。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及语境的拿捏会更加准确到位,从而使自身的语文能力得到较为明显的增强。
4 提升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能力的策略
4.1增加必要的背诵内容
背诵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背诵量必然会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最终,通过深刻记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的亮点,提高文章的层次,使文章更具有灵性。
4.2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4.3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5 结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有着方面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在老师的带动下,发展主观积极性,努力探求更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方便快捷的体会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0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