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

第1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职业规划意识 现状 调查与分析

从2009年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90后”群体逐渐进入大学校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开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有着与传统学生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他们对待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可见,“90后”大学生和他们所带来的“90后”现象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使他们思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重点。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以此来作为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而编制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从而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为步骤、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由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方面组成。本文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知、情、意三维度着手就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90后”大学生,即于1990年到1999年底出生,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笔者选取了南通大学本科2010级音乐系(大一)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专业共64人,其中音乐师范36人、音乐表演28人;被试的出生年份分布在1990―1993年区间。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职业规划意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1.4%;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调查结果

笔者按照知情意三个维度,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个方面,据此编制、修订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90后”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情感上明白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何为职业生涯规划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主动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情感取向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

调查显示有87.5%的被试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重要或者非常重要;56.3%的被试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感兴趣;53.2%的被试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这些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从情感上是接纳职业生涯规划的,认为它很重要,并且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倾向,只是苦于没有方法、没有策略,不知道如何进行。

2.认知程度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了解有限。

调查数据显示76.6%的被试表示听说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不是很了解,仅有14.1%的被试选择了解或者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数据反映出的事实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概念。在调查和访谈中,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识简单化,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确定以后大概从事的职业,至于如何达到职业所必备的要求则不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范围;二是认识刻板化,即认为一旦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不能进行改变,所以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太早,可变的、不可控的因素还很多。

3.规划行动上――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90后”大学生少之又少。

调查表明有62.3%的被试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构想,但是却有高达93.8%的“90后”被试没有进行过任何职业生涯规划,62.5%的被试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可见,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上,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为上的少之又少。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以往年代人群的成长环境、生存状况都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中大量涌入强调自由、民主和个性的西方文化,使得“90后”大学生比以往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他们渴望独立,但对家庭、学校存在依赖,需要其帮助和监督。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来说,“90后”大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但依赖于社会、学校或家庭给予指导和督促。一旦外在环境没有提供现成的知识和课程,他们就不会主动地寻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目前,高等学校一般都设立了职业指导课程,但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有46.9%的被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是通过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规划教育,48.4%的被试表示学校就业网站上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其需要;43.8%的被试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满意程度一般,35.9%的被试表示不了解有关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服务;67.2%的被试最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知识是有关性格与职业匹配的,然而学生却反映学校在这方面所提供的内容还不够丰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90后”大学生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还不完善。首先,实用性不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多地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访谈中,学生反应交过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作业,但是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也仅仅停留在作业层面上,并没有指导、规范和激励行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在设立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制定实际可用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其现实的意义。其次,针对性不强。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不能盲目开设课程讲授新课,应该先对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再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目前,高等院校很少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再次,阶段性不强。大学四年,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职业准备情况不同,因此相应的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90后”大学生集中分布在一和二年级,而一年级和二年级正是高校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机,而调查结果却告诉我们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最后,整体性不强。要想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学校在设立课程的同时,还要对学校就业网站和辅导老师的指导教育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充和训练。而学生的反馈情况是,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称力度还不够,提供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和丰富。

三、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的改善措施

1.教育理念更新。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白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指导、激励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不仅仅要使每个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自身还必须有不断拓展、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2.构建体系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体系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需要开设“必修+选修”职业规划课程;完善起协助作用的职业测评指导和职业心理咨询系统;设置针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设置的实践实习环节;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只有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也需要不同行业人员的从业经验。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根据学生需要组建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只有具备了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大学生自身的改进措施

“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上存在很大不足。首先,应该端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即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地对未来进行设想,它需要结合内外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需要制定详细且灵活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其次,改正过于依赖的态度,“90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依赖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够。“90后”大学生必须明白寻找知识的能力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因此要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树立主动积极的处事态度。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对自我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制定合理的个人职业成长路径,最终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生涯状态的设计。虽然早在1916年,清华大学周寄梅先生就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中国,但此后中国经历的战争等社会变动使我国生涯规划领域的发展几近停滞,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在港台地区重新兴起。20世纪末,中国大陆高校才逐步开始推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做法。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

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广大学生对自身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促进了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但是,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学而言,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专业性。目前,我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或者有效的补充,但是,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着授课教师并非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课时偏少等现状,制约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专业发展。

(二)缺乏针对性。目前各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本上采用了教师讲授、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授课,普遍存在着授课教师泛泛而谈,无法针对学生个人特性进行独立辅导,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完全准确定位,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日后的职业发展。

(三)缺乏系统性。目前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普遍仅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许多学生在开课的一段时间内目标相对明确,有了初步的目标设定。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系统贯穿整个大学生涯,许多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无法解决时,没有求助的途径,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对策

(一)培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和实践体验,满足学生个体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和参与,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方向,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培育一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深谙职业生涯规划之道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改变过去简单地从思政队伍、招生就业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中抽调教师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师的做法,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必要的时候,可以挑选就业工作经验丰富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兴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辅导员进行培训,充实师资力量。

(二)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导入阶段性目标细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内容上划分,应该囊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工作规划和生活规划。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

大一阶段:认识自我与环境适应期。大一新生来到陌生的环境,面临着饮食不适应、教学方法改变、人际关系协调适应、心理情绪疏导等种种困惑,需要职业生涯教师介入加以引导。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气质、性格、天赋、能力、价值观等,指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避免从高中的紧绷状态的极端走向大学自由放任的另一个极端。根据笔者的上课经验总结,在第一堂课中,首先抛出问题"大学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最终指出"大学就是长大了自己会学",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教师指导思考如何学习,将学生长久以来的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学习的观念。然后通过结合现实的详细讲解,利用案例分析、测评软件等使学生全方位、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气质、性格和价值观,全面了解个人的优势和劣势,避免陷入夜郎自大或妄自菲薄的境地,实现正确的自我定位。如讲述气质的匹配类型时,以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林黛玉作为典型代表进行阐释,使学生更容易判断自身的气质类型。

大二、大三阶段:专业知识建构期和综合素质养成期。结合所在高校关于毕业、获得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规定,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引导学生总结大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和教训,对照大一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指导学生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拓宽职业视野,不断修正和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大四阶段:职业目标探索与实现阶段。大四期间,学生面临着毕业与就业的压力,如何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转化为寻找人职匹配的岗位的助力成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在此阶段,应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评估自己,摒弃官本位思想和盲目攀比的心态,降低就业期望,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潜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少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可以实行个性化的辅导,使学生走出求职失败的阴影,修正或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三)切勿片面强调学习、工作的职业生涯,更应该注重成长的职业生涯

很多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工作职业生涯路径的规划,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刻苦学习,积极钻研,学有所成。但是,却忽视了学生成长的职业生涯。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后的工作阶段,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应贯穿于始终。因此,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锻炼强健的体魄,培育人文艺术情操,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个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的成长职业生涯。

三、小结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培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简红艳,何瑾,丰鹏.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2]康艳霞.浅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模式建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4]付玉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0(11).

[5]杨倩.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整体设计与分段指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2).

第3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②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

第4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问题 对策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中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提高其专业及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活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学习的动力以及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对学校招生和就业有很大帮助,对稳定和提高社会就业率意义非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1关于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的思考

1.1学生层面

1.1.1专业选择盲目,认识不足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一般情况下是中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该类学生年龄较小,选择专业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对某一专业比较了解和感兴趣,而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表现得比较被动,只是听取学校的介绍或宣传资料,未结合自身实际考虑,当学习其所选专业时,很多学生表现出厌学逃课甚至辍学的情况,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毕业后可以干什么,降低了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

1.1.2树立的职业生涯目标不正_

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不仅可以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还可以为职业发展指明方向。由于中职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全面认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导致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表现得过于理想化,不切合自身以及社会实际情况,功利心比较强。另外,在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时更多考虑自己的需要、兴趣以及工资待遇,很少考虑社会需要以及专业就业现状等情况。。

1.1.3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较差

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的呼唤,更是中职生人生道路所需要的精华。目前很多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认为在校期间是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无所谓,甚至对专业课的学习表现出懒散状态。此外,中职生自身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进入学校后,自主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欠缺,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很难做到客观实际。

1.1.4缺乏主动创业的意识

当今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职生也应该发扬光大“创新、创业”精神,选择毕业创业造福社会,发挥自身价值。由于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等各方面条件缺乏,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忽略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甚至还未形成,与目前社会的就业现状不匹配。

1.2学校层面

1.2.1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缺乏科学性

目前,很多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对学生开展几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不到太大作用。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一年级下学期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形式仅限于课堂讲授,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浅显,几乎起不到实际效果,课程评价也仅仅通过书面考试进行,虽然可以测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却很难衡量学生的实践水平。

1.2.2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机构与制度不健全

很多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教务处进行。就业指导部门担任招生与就业两种职能,一般情况下只注重学生毕业前的面试指导,而对学生长远的职业意识和能力缺乏相应指导。学校教务处主要管理教学方面的事物,疏于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并且大多数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管理与考核制度。。

1.2.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缺乏、专业化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依然面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缺乏、专业化素质不高的困境,一些教师虽然是师范院校出身,接受过教育理论知识的训练,但其并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理论性的,更是实践性的,因此要求教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

1.2.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跟踪服务匮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人一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因此对学生指导不能仅限于中职阶段,而是对其开展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毕业前开展一次就业指导,提供一些招聘信息,便称对其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忽视了学生今后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毕业生跟踪指导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仅是通过建立一些微信群、QQ群等网络途径了解毕业就业情况。

2开展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行动路径

2.1学生层面

2.1.1通过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设定正确的职业目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职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实际才能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身兴趣、性格以及特长等方面,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来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全面了解自身能力;同时也可通过老师、父母、同学及朋友评价分析自己性格和能力上的优缺点,积极克服自身不足,发扬自身优势,为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打下基础,努力做到个人意向和个人能力匹配以及个人意向与社会实际需要匹配。

2.1.2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培养职业意识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学校教育,不仅注重学生文化课成绩,还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因此,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课知识,还要牢牢掌握专业技能,为以后理论联系实际做准备,更为自身长远发展打下必要基础,并且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兴趣点以及特长所在,自觉地培养职业意识,提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1.3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自身职业实践能力

中职生本身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差,更应该扬长避短,牢牢抓住每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积累实践经验与能力,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自我。另外,作为学生应该多和老师交流学习,多向老师请教一些专业知识以及职业发展方面的问题,然后自己做好总结,吸取经验,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2.2学校层面

2.2.1提高对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教务处以及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部门三者相互联系的教育保障机构,无间隔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和方法指导。同时还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作用,认识到科学的课程设置可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科学设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形式与评价方式

首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该在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开设,主要内容先围绕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职业理想三个方面开展,剩下两个半学期继续深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打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在一年级下学期才开设的格局,努力形成“三年一体化课程教育”新模式。其次,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或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当中,积极举办实践活动。最后,改变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打破书面考试独揽全局的现状,形成学生职业测验自评、教师口头测验评价、企业评价以及书面评价相统一的多元化、全方位评价模式。

2.2.3优化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强的师资队伍,学校应招聘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教师,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作为服务和支撑,为中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输送高素质的师资。另外,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教育培训机会,鼓励其到企业一线岗位去实践,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总之,不断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是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一笔,不可忽视。

2.2.4构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一生的规划,包括人生道路各个阶段,对中职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其入校前、在校期间以及毕业离校后三个阶段:入校前可以到初中学校开展专业分析讲座;在校期间落实“三年一体化课程教育”新模式:毕业离校后,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部门,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毕I生就业信息跟踪服务系统,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继续深化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不断提高其职业能力。

2.2.5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

中职生年龄比较小,缺乏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帮助学生熟悉所学专业的背景以及专业前景,激发对所学专业的求知欲,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素质拓展训练等方式,及时给学生提供参加理论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专业的魅力,进而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2.2.6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就业意识

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背景之下,树立创业意识已经不只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中职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中职生开展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求中职生在学好自身专业基础上具备创业意识,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部门,科学地指导学生;同时,成立创业教育社团,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培养其创业意识和能力。

第5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作者简介:张宁辉(1988-),女,山东泰安人,广东省德庆县香山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就业指导;刘宁芳(196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与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校本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探究”(编号:JXJG-14-10-18),主持人:刘宁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67-05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何方?”这是西方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心理学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形象阐述。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个体对自己内在的主观感觉与外部环境的自我整合,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这种同一性在大学阶段就表现为对“我是谁?我喜欢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能将什么做好?”的困惑,而在这一困惑与整合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外部环境也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对自己有正确定位,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及潜在优势,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而怎样才能化解这一同一性危机,这就需要完善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在高等院校受到广泛重视,各级各类高校也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作为必修课,而如何完善这一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所有职业指导人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和参与性极强的课程,对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具有很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填鸭式”的教授法,老师教,学生听,说的少,做的少,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只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教授理论知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几乎为零,完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不高,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这就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学要改变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但职业生涯规划课又是一门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及操作性极强的应用型课程,所以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由教师制定课堂主题,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和课堂秩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优势、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使自己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可以达到“人职匹配”,最大发挥自己的价值。我国一些高校也逐渐认识到改革教学模式的紧迫性,在职业生涯指导课上引入这种模式,并对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就“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在J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试做探讨,旨在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效果,对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实施

(一)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最早萌芽于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这一理论将老师比作助产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而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中也能体现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提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教师引导课程按照一个个主题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以保证课堂的有序进行,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合理组合,保证了和课程的计划和系统性[2]。

(二)设计原则

1.教学内容要紧扣主题。职业生涯规划课包含很多内容,教师要制定每一节课的主题,打破教材的束缚,重新解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整理出相应主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充分发挥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使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真正从“做中学”。

3.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辅之以各种测评工具和游戏,使之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自我探索的兴趣,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实效性。

(三)具体实施

1.课堂设计。高等院校一般都会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公共课程开设,所以人数较多,这就会导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课程缺乏针对性和持久性。J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都是小班授课,人数在20-30人,一学期共20个课时,每周安排一次课,时间是三节课连上,以便有大块时间进行情景测评和游戏、小组互动等来教学。

教师在第一节课前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分为不同主题,包括对自我的探索、对职业的探索、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初步规划、了解职业目标对自我的素质要求、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就业流程、认清国家的就业形势几个部分[3],再根据学生专业分成不同小组,由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根据内容顺序依次进行小组演示。在小组演示前教师会在分析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基础上对成员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在小组演示后,教师会根据表现及课堂反应情况进行反馈和讲解,已达到主题目标。

2.课程流程。课前准备首先是在学生选课结束后,指导教师的第一个准备工作就是熟悉所有学生的情况,包括年级、专业、性别等,因为是面向全校开设的选修课,所以学生的年级和专业构成较为分散,指导教师要提前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倾向和就业形势以及学生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分析如何让课程主题与学生的现状和需求有效结合。然后是确定主题。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主题,这是特别关键的一步,主题设置要突破教材限制,整合各种渠道的资源,并依托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主题目标、目标问题衔接起来,主题的设置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具有趣味性、逻辑性等,还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让学生不明所以,无从下手,设计难度不宜过大,使得学生通过探索可以完成,又要兼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是巧妙分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生参与性越高,其影响和效果也就越好,所以为了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师在首次课上进行巧妙分组,使得原本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能够真正相互协作,J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都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选修组成的班级,巧妙的分组可以使得相互之间不熟悉甚至陌生的学生分到一起,确保在后期的学习和讨论游戏环节既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分组后,不能随意调动,组内成员要讨论选出负责人,并明确分工,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4]。第四是课堂实训。课堂实训是一种集备课、上课、讨论、总结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方式,由于J校是一所师范类学校,所以培养目标具有“师范性”,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让学生在自己备课、搜索资料、组织语言、查找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教师布置教学主题,小组在接到教学任务后分派职责,分别负责搜索资料,整理成课堂报告,制作PPT,推选一人上台演示讲解,教师适时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课堂调控,并保证学生不能脱离主题,引导台下学生与讲解小组进行互动,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种学生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行合一,在教师的精心设计指导下,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逐渐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自信心,锻炼自己的能力。最后是课堂总结。在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及总结,首先对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给予鼓励和表扬,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对课堂主题的疑点和难点问题上,要由指导老师进行补充教授和解答,将整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概括,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间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手段。

3.多种教学手段。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方式,还穿插了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情景演练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寓教于乐法、角色转换法等。

4.课程考核。J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考核方式与以往的传统考试的方式不同,分为两部分,出勤率及课堂表现情况占30%,另外70%则是完成两份表(《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表》和《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表》),因为职业生涯规划课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的对自己的性格爱好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有了客观清晰的认识,是否对职业环境和职业要求有了新的认识,有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是否对未来有了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5.课程评估。为检验“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效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课后反馈,第一份问卷主要针对学生是否接受和喜欢这种课程模式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喜欢程度和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感受和建议,93%的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自己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记忆时间也更长,不再是一味的想要拿学分来上这堂课;第二份问卷则是检验学生的角色转换能力的自检表,有86%的学生角色转换能力为优秀,“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在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性不强,重视不足

一方面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在高校是作为公共课供学生选择,所以并不能引起所有学生的足够重视,甚至有些学生纯粹是为了拿到学分来上课,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低,更有甚者直接逃课,他们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其大学生活联系不大,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学校教育一直以来沿袭的都是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对这种主体性的转换一时难以适应,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不足,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差,缺乏主动性,也不愿主动思考,积极发言,课堂参与性不高[5]。

(二)学生的职业价值标准过于务实化,道路选择过于单一

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初步调查显示,学生的职业价值偏向务实主义,在对自己的择业标准上,更加趋向于职业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对未来职业的期许不是从自身的理想出发而是受制于家庭希望或父母的期望,在对未来道路的选择上也过于单一,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业高收入或机关单位,严重限制了自身的职业发展潜力,企图通过一次职业规划就能终身受益[6],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受外部环境及自身能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改进的动态过程。

(三)年级分布不一,课程无系统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懵懂到清晰,由自身到社会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不同年级有不同的需求和问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学生指导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课程教学应该按不同年级分阶段指导,但是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作为全校公共课供选择,班里学生年级分布不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准备情况差异较大,这就导致教学内容没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在设置主题上没有考虑到各个年级的差异性,割裂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动态过程。

(四)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由过去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完全转变成学生的“独角戏”,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就轻松无事了,相反,对教师的丰富的课堂调控能力和指导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课堂主题的设计、时间的分配、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等,在学生自学展示阶段,容易出现偏离课堂主题和教学目标,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干预和指导,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还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现状,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增加交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每一个学生勇于展现自己,客观剖析自己,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的“同行者”。

(五)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实践性不强

俗语讲“纸上得来终觉浅”,因为职业生涯规划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是停留在课堂实训上,对学生的生涯指导的意义也不大,目前,J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未形成系统化的体系,对学生的指导只能依靠课堂实训,学校并没有其他部门或社团来监管或配合,社会实践或就职体验少,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所以对自身的认识和职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种表面的模糊的状态。

三、建议与思考

(一)分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自我认识到职业认识再到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的逐渐清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不同,所以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要分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1.一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期,大学生初入校园对一切都比较懵懂,应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并结合专业及兴趣培养职业意识,初步制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二年级是职业生涯的发展期,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对所学专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将他们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行职业兴趣及职业能力的测评,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素质,增强职业技能。

3.三年级是职业生涯的稳定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与技能,生涯规划课主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充分学习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形势,了解今后从事职业的特点及所需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树立发展目标,确定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开展各种讲座及实践活动,如考研交流会、创业经验会等,让学生不断调整目标,对未来有个清晰的规划。

四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形成期,对于此阶段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讲座等对他们提供各种信息咨询并对各种道路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求职技巧,组织招聘会收集各个单位的信息,与外部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促进他们的角色转换,为未来积累经验。

(二)创建精品课程,集合网络资源丰富课堂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资源上,还应向学生提供网络课程资源,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建成一门体系完整、指导有效、资源丰富的精品课程,该精品课程首先要符合学校的性质和学生特点,主要分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精品内容建设和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精品内容建设应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对自我认知的测评方法及检测工具,了解各类职业的要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类型;实践部分应包括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企业基地参观、各种模拟校园招聘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课堂作业、各种教学素材,还要有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板块,而拓展资源则是对基本资源的补充,包括各种案例库、在线试题库等辅助软件,精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高教学效果[7]。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就业指导中心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应全面贯彻“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所谓“引进来”就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应该与学校的有关部门合作,充分整合学校的资源,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各个院系的沟通,促进学生交叉学科的学习,增加与学校各个社团或招生就业处的联系,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职业体验和自信,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机会,提前进入角色转换。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应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带学生走出校园,与企业进行零距离对接,参观企业和人才市场,把职业指导课程从课堂搬到校外企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打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手段都不应该只是固定在一个程序,笔者认为,尽管J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不论是在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手段上都对其他高校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要想真正改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现状,就应该集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力量,相互配合,最大化的优化职业规划课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择业竞争力从而真正达到“人职匹配”的和谐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包映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高职教育探索,2008(11):21-23.

[2]王庆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2):181-182.

[3]李瑞,董鹏中,郭凤臣.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精品资源共享体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2):111-112.

[4]袁南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7):38-39.

[5]董丽敏.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模式[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4):82-83.

第6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 职业规划 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刘晓哲(1975- ),男,内蒙古海拉尔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大学生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何方(1975-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北京 10004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82-03

高职教育的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当前严峻就业压力之下,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显重要。 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加快推进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建设进程。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应时代潮流,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即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内外在条件进行测评、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社会特点,根据自身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

在社会形势、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快速发展与变化的今天,对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的规划与选择对他们今后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建立职业理想;能够使其学会运用科学的手段和工具,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来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增加成功的机会,从而实现个人职业目标与职业理想。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和学生择业、就业后面临的种种焦虑和困惑,高职院校要从多方面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系统地辅导学生清醒而全面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高职教育在崇尚专业知识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借助科学的工具对自己做全面的分析和认知,引导学生以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主动增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多为十几个学时的短期集中授课,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流于形式、不具针对性,效果十分不理想。也有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咨询活动,但大多停留在经验介绍的层面,极少触及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现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诸多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规划课程设置缺失。目前专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高职院校很少,即使有相关教育,也仅仅是涵盖在毕业前夕集中授课十几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当中。学生在大一、大二学年学校并没有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课程。教学形式也主要是单纯的讲授方式,有些院校偶尔会安排一、二次讲座,或邀请专家作一场报告,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职业规划教育流于形式,难以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指导。在做论文前期调研时,我们对北京做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几家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普遍反应: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感觉浮于表面,不能从整个大学阶段统筹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当初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完全理解职业与专业的区别,因此选择专业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在大学期间,学生不掌握职业设计理论,所以不能有效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就业的准备。

2.学生缺乏对职业规划的意识。职业规划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我,这在客观上要求学生能自主根据所学专业、所处环境,审视自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积极主动地做好知识、技能、心理诸方面的准备,努力去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目前许多学生虽然通过讲座、课程、网络、书籍、活动等媒介知道了“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名词,但大多数学生并未主动去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调研数据表明只有三成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有规划,七成的学生没有规划或者不知道怎么规划。

3.专业化、专职化的师资力量匮乏。目前,职业规划师资队伍专业化、专职化程度不高。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指导,通常都是由从事政治工作和“两课”的人员担任,或由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各系部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兼任,失去了专业性特征。目前大部分院校对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培训主要集中在提供招聘信息服务、组织招聘活动、政策解说、应聘技巧的指导以及就业手续的办理等方面,而对学生择业观教育、择业技巧的培训和择业心理的调适等方面存在不足。由于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知识,不掌握先进、科学的指导测评工具,其效果可想而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处长方伟表示:师资欠缺、学生认识不足、工作量大、人手不够是许多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4.专业化、科学化的职业测评工具缺乏。职业测评是自我认知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学校花费大量的财力从西方引进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测评问题的设置有些与我国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导致测评结果缺乏准确性,测评效果并不理想。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路

高职人才培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放在与职业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多管齐下,为学生就业打造坚实基础(如图1所示)。

1.合理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分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职业市场变化,科学合理地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需求,分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导入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让其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差异,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树立规划意识,为制定职业目标打好基础,为每名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档案,记录学生的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方面内容,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期。这一阶段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对自身的职业技能进一步培养,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进行修整和完善。大学三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期。学生临近毕业,焦点是就业。就业政策、就业环境、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是该阶段重点。这一阶段需要让学生对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就业准备是否充分。除了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外,学校也应引入讲座、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多种元素。聘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为学生讲解各行业人才要求,组织学生参加招聘活动,进行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清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韩威介绍过清华的“北斗计划”,该计划囊括了职业课程、职业教练、就业实践、朋辈教育等7个层次的项目,辅以选修课、一对一咨询、职业能力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利用院校师资的同时,也引入行业资深人士。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在201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也列举了学生生涯发展辅导师项目,包括了职业发展研究会、职业生涯促进会等各类学生社团,这些均值得参考借鉴。

2.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基于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的问题,高职院校可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宣传,开办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等,不断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校园的传播,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学校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加入体验环节,增加实践活动,将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一些好的方式,如小型工作坊、团体辅导、社团活动、课程实践环节、学长经验交流会等都可能更加促进学生参与并真正理解。

3.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而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数量也很少。北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曾在201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高校从事生涯教育的教师被学生质疑最多的便是缺乏社会经验和职场阅历。外聘企业人士指导,又可能存在对学校情况、学生信息缺乏深入了解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北森研究院首席职业规划师朱伦指出:可以加大投入、增加师资力量,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提升现有的师资水平,让他们逐渐发展成为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家,引领学校其他部门、教学单位的教师共同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机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规划的系统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不断向专业化发展;另外,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构建系统化指导体系。个性化、一对一的辅导和咨询是最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职业规划专业度很高,尤其是个性化的职业规划,但由于资源有限,当前高职院校不可能过多依赖这种方式。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构建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北森生涯研发产品经理、全球职业规划师彭勃指出:各种形式都有优势,但也有局限性。讲座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结构性;课程覆盖面广,有较好的时间和资源保障,能较为系统地传达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理念,但小部分学校只开设选修课,甚至无法进行课程教育;一对一的辅导和咨询是较为恰当的指导方式,但只能针对少数学生在较小范围内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辐射面大;此外,在线职业规划系统也日益成为关注的教育途径,其优点在于普及面广,学生能自助,解决了教师一部分基础工作。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如图2所示:

5.科学选择测评工具。目前有很多版本的测评工具,在职业测评工具的选择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帮助学生从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职业倾向等各方面对自己加以审视,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了解自身的劣势与不足。这是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

建立系统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高职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前瞻性对策。高职院校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世界共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高职教育应当采取有效举措,深入研究与实践科学系统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良和.高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2]丁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

[3]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

第7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13-0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在职业发展上要达到的高度等的规划和设计,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积累知识、开发技能的过程,在促进个人就业并使个人职业生涯健康稳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随着“就业难”的社会难题出现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多个就业指导政策方面的文件,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例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

然而,从学校方面来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离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即便如此,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前提下,我们作为德育课教师只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育业务水平,完善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方法,在德育课中积极引导中职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本文着重提出以下四种教育方法:

一、课程介入+教学渗透式

当前中职生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知模糊、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较弱、缺乏学习职业技能与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等不足,这除了学生对自我及社会缺乏了解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必须通过“课程介入+教学渗透”的方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课程介入分为两种:第一,以必修课程的形式介入,重点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开设,要求全体学生均需参加学习。第二,以选修课的形式介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期,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之较少,需要适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修课,以便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通过课程介入学生初步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理念后,要通过教学渗透的方法加以巩固和强化,以拓展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思维等。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生求知、强能、塑品质的主阵地。从学校校长到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教务科长,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当成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统一思想,强化全体教学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要教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们自己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现身说法;二是统一行动,经常性的职业生涯教学工作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上公开课,集体听课评课,等等,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三是统一内容,组织同科目教师集体挖掘各科教学中的可渗透素材。如语文教学中的人物传记,德育课中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素材,英语课的短文,营销课中案例等等,合理加以运用,即可使教学收到“双重”功效;教学方法与形式中也富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效,如体育课教学中的耐挫折教育、意志力教育,语文课中的理想与信念教育,数学课中规划与预测意识与技巧培养,专业课中的职业道德、理想、纪律与情感教育等。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与效益。

二、专题辅导+团体咨询式

专题辅导指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或咨询会等,旨在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的实际问题。根据专题辅导的发起者分,专题辅导可分为教师发起的专题辅导和学生发起的专题辅导两类。教师发起的专题辅导指教师根据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是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新理论、新方法,或者是针对职业世界中的新变化,有意识地进行集中辅导;学生发起的专题辅导指由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请求教师给予辅导。

当前中职生中存在的自我认识及社会认识模糊、职业规划技能偏弱、提高职业能力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等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存在太多的理论认识和思想困惑的问题,这与学校的教育及辅导大有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是知己,根据当前中职生的这种状况可进行以下主题的专题辅导:“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职业分类及相关职业要求”“职业教育形势及国家相关政策”“社会形势与行业形势”“交际与攻关技巧”等。

三、自我反思+个别指点式

自我反思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生活中、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在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反思职业生涯规划,据此调整与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更新职业观念,调整职业理想,促进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愈趋合理与切合实际的一种方法。

自我反思以学生的内省为主,其实施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是运用自我反思方法的必备条件;学生自愿自主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这是运用自我反思的又一必要条件;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与指导,充当好向导与咨询者的角色,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就需要同时进行个别指点的方法。

个别指点指针对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这是贯彻差异性原则的体现。很多中职生的选择是相当随意和脱离现实的,他们的思考往往只停留在“我想怎样”,“我适合怎样”,却很少去考虑“我可以怎样”,也就是没有进行理性生涯决策过程,如有的学生以“高级模具工”为生涯目标,但如何达成目标却没有认真考虑,在择业时非模具工种不做,而企业对模具工的要求是3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结果使学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因此,学生树立暂定生涯目标后,教师应广泛运用个别指点的方式重点帮助学生决定达成目标的路线选择,并制定相应措施方案予以落实。中职学校的专职生涯规划辅导教师应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位教师对自己辅导的学生负责到底,用心用情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是目前中职学校最需要加强运用的一种职业生涯教育方法。

四、范例引导+同伴互助式

范例引导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成功典型,引导学生学习,并形成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例主要包括两类:职业生涯规划结果范例,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范例,以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与意义;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范例,即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科学、适宜、规范,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范例引导以事实说服为主,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可模仿性,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与采纳。

范例引导成功的关键在于范例的选择与范例的呈现方式和时机。范例引导的实施应注意:第一,范例必须是正面的、成功的典型。第二,范例应具有相似性或可模仿性。范例选择应是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条件、背景、途径、发展前景等相似的范例,即范例应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身边的范例真实可感,能较好的诱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第三,过程范例应丰富多样,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丰富,教师应提供多种范例供学生选择学习。第四,范例呈现的方式与时机应恰当,避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伴的帮助更时随时随地的。同伴互助的方法是指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启发、引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处于14~18岁之间,正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其情感的交流更多的倾向于同龄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形成平等互助的学习团体,共同讨论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与理想,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通路,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完善自我的学习与培训计划:相互监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相应的学习与培训计划的落实;相互讨论职业世界、职业道德、职业观念等问题,以形成正确的职业概念与职业观念;相互鼓励以战胜职业生涯规划及学习中的困难等。

总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的专业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坚定职校生的职业目标。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讨论、实验、到企业行业里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校内外互动等,让职校生在活动中明原理、长知识,多给职校生以体验、感悟的机会,让职校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所选专业课程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把对本专业的热爱迁移到相关职业上去,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慧.浅谈分组讨论法在中职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德育创新,2010(9).

第8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

Abstract: Taking the "Civilization Style" competition for the carrier is conducive to recognize and rationally use the commonality among vocational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cultural foundation courses and the second class, so as to greatly play the guidance role of career planning.

关键词: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文明风采”竞赛

Key words: vocational;career planning;"Civilized Style"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46-02

0 引言

为了优化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实效性,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以下简称“文明风采”竞赛)为载体开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有利于挖掘、整合第二课堂中潜藏的隐形德育资源,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考。“文明风采”竞赛是一项由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组织,面向全国中职生一年一度的常规德育实践活动。以“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平台开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 以“文明风采”竞赛为载体,对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开发实践模块

针对专业对口行业、对口企业的用工需求展开调查,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参照。组织研究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及预期目的及效果,结合专业教学和对口专业岗位群对从业者的要求,开发教学模块和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认识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文明风采”竞赛内容设计教学的项目和任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活动、完成相应的项目和任务来达成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活动课型教学跨度为三年,即对于三年制全日制普通中职生而言,该活动课型贯穿一个人才培养周期始终,主要分为“认识教育模块――参与教育模块――实践教育模块”三大教学模块进行。

2 以组织“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教育活动

通过参加“文明风采”竞赛,切实实现“为学生提供知识转化和实践的平台,丰富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发展意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目标。在认识教育教学模块,着重以分类指导的方式开展职业规划教学中的职业启蒙教育,具体操作如下:①组织专业教师在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展专业介绍和形势教育,以企业常见工种设置为例向对口专业学生介绍就业前景。②组织语文教师、德育教师对学生开展辅导,组织学生参与“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的“创业之星”等征文赛事,达到推动学生自主了解专业内涵、学习意义的目的。③组织社团辅导教师对学生开展辅导,组织学生参与“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主题摄影比赛以及微电影比赛,使学生在从多个侧面参与及相关比赛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将抽象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德育知识具象化并加以实践、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体系。

3 以组织“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为载体,开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参与教育活动

3.1 该阶段的主要教育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因为“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一般在每年的3月至6月开展,此时二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不仅对专业、行业、职业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即将面临为期长达一年的顶岗实习,具有较强烈的择业需求和了解岗位的愿望,这一阶段组织学生参加“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既能利用学生参与实习的强烈愿望,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写作指导;另一方面又能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求职应聘准备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顶岗实习的企业,做出理性分析和选择。

3.2 运用所开发的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认识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课堂教学,用形象具体生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岗位群的认识。该课件应具有下列作用:

①是教师开展专业介绍和岗位认识教学的辅佐工具,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认识多媒体教学课件应是对本校本专业学生近年实习、就业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后所开发本专业对口常见岗位群的具体介绍,每一岗位应包含名称、从业要求、图片、学生就业实例等内容,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对指导同一专业的学生具有积极的感性认识教育作用;②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认识岗位要求的辅佐工具。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认识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设有人机交互的互动功能,除了满足教师在对本专业对口常见岗位群进行介绍的需求之外,学生还能在熟悉课件内所列岗位群的基础上运用课件完成自己三年内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通过组织学生使用该课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推动学生进一步了解对口专业所需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及创业素质,强化学生对岗位的认识,推动学生开展职业选择。

3.3 在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时候,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制订短期规划及中长期规划各一份,其中短期规划的年限为一至三年,目的在于对学生即将开展的顶岗实习进行规划和指导;中长期规划的年限为五至四十年,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形成较为完整、具体的认识。长计划与短安排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起到岗前培训、职前指导的作用。

4 通过追踪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开展中职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构建效果评价体系

①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顶岗实习带队教师、实习回访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用人企业反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查看学生实习报告等渠道,由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从职业生涯规划落实的层面来考查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并将学生顶岗实习表现与其所做的职业生涯短期规划设计书中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学生所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其顶岗实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企业要求、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是否匹配,如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践情况反差较大的话还可以运用现场面谈、通讯媒介、作业载体、网络平台等方式联系学生分析反差原因。通过学生顶岗实习表现反证其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所得,变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评价、学业成绩评价为综合素质评价,从而避免理论考核方式的片面性,以达到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状况的目的。

②该阶段的主要教育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因为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对从业岗位的了解由平面到具体,由理想化到现实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修改、调整、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此时学生所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将更趋向理性化、合理化,达到“在总结完善中循环提高”的教育目的。

③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分为认识教育、参与教育、实践教育三大模块,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学生参与“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情况成绩、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成绩(含机试作业成绩)、学生顶岗实习成绩三大部分构成,此基础上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5 对离校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从中验检教改效果,进一步修正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方案

综上所述,以“文明风采”竞赛为载体,在实施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了打破学科教学封闭性的作用,承认并合理运用中职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第二课堂教学的共通性,能使职业生涯规划应有的职业指导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题研究组.中职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第9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毕业生 调查 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和职业准备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更加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能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更好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帮助作用,使学生在踏出校园的同时也赢得职业成功。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观念转变,提高方法等手段来改善目前自身状况,努力发展与未来职业生涯目标相适应的内在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大学生自身,重点是获得和改善自身与工作相关的技能、知识、行为、动机、态度等因素,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

1.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以河南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50份调查问卷。为确保调查的可信度,按比例向女生随机发放33份,男生发放17份,调查过后共回收50份,回收率100%。问卷采用匿名填写方式,比较能放映大家的真实情况和想法。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6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知和定位、规划意识与行动、职业准备、课程和就业服务等职业生涯规划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发现问题并总结了原因。

2.调查结果分析

(1)自我认知和定位方面。调查显示,32%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非常了解,66%的同学只了解一些,还有2%的同学不太了解;对于自己的性格特点,有相当一部分同学(44%)只了解一些,可见学生自我了解程度不够。其中84%的学生通过同学、朋友来认识自我,34%和26%的学生通过家人和老师进行自我了解,36%的的学生运用网上测评工具。由此可知,学生认知的获得缺乏科学性,有较大的主观因素。学生对自己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清楚的占42%,不太确定的达到54%,还有4%的学生感觉不清楚,并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

(2)规划意识与行动方面。调查结果显示,98%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只有2%的同学认为不太重要;6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可见,大家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比较高。对于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2%的同学表示感兴趣,一定会去;62%的学生一般学校要求了才会去,14%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还有2%的同学感觉没用,不会去。可见,学生态度不端正,缺乏主动性。只有18%的同学知道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不太了解。有68%的学生对大学四年的生活、学习有过规划,但是没有坚持多久,58%的学生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规划,还有42%的同学不太清楚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规划。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3)职业准备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8%的同学不太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专业,42%的同学非常了解;没有关注过喜欢职业的变化趋势的占44%,关注过的占56%;88%的同学对自己喜欢职业的从业人员要求不太清楚,只有12%的同学感觉非常清楚。可见,人力专业毕业生对职业环境还不够熟悉。只有12%的学生参加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为就业打下基础,62%的同学都很少参加,还有26%的同学几乎没有或者从来没有参加过。由此可知,学生实践比较匮乏。

(4)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方面。调查显示,有14%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具有实用性,70%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理论性太强,还有16%的同学认为课程理论与实际脱节。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的设置存在问题,实用性不强,还有待改进。

(5)就业服务方面。调查中,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只有20%的同学感到满意,64%的同学感觉一般,还有16%的同学对其不满意。针对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对自身的影响程度,10%的同学选择了很有影响,74%的同学认为它的影响一般,还有4%的同学认为完全没有用。可见,就业中心提供的服务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有90%的同学认为大学阶段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体现了大家对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和正规化的需求。此外,58%的同学希望获得职业咨询的服务,55%的同学选择了人才测评,51%的同学希望得到具体的求职辅导,还有46%的同学想要职业推荐。可见,学校对相关服务的建设还不够。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全面认识自我,准确自我定位

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除了从家人、朋友同学、老师那里外,还要借助相关的测量工具。比如艾克森情绪稳定性测评、卡特尔人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等。全面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可以借助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对自己的能力进行理性评估,可以借助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或者通过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自主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准确的自我定位包括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路线和发展方向。确定职业目标可以采用SWOT分析,职业定位就是将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和目标进行最佳匹配。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在性格、兴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能力,专业知识及社会环境,对将来的工作进行方向性的规划。

2.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于行动

首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讲座,要积极主动参加。因为只有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框架,才能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怎么去规划。其次,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特长的评估以及对职业环境的了解,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然后制定大学期间具体的学习和实践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符合目标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规划开始可以是短期的,1年或者一个学期,一个季度,关键是把计划一点一滴落实于行动。

3.熟悉职业环境,进行社会实践

大学生在学校把主要精力都用来学习专业知识,对外面的职业环境了解不多,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都比较欠缺。所以,应当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掌握外部环境的第一手资料,也不会影响学习。一是积极参与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将专业知识与择业就业结合起来,深入社会,形成全面、客观的外部环境认知。二是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如青年志愿者协会、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与专业相关的活动项目,深入体会社会环境。三是通过专业导师的引导和推荐,有针对性地参与实践。

4.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及实用性

对相关课程的学习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课程的开设要具有系统性,从入学时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全过程。大一注重意识教育;大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实践能力;大三开展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大四引导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付诸于实践,帮助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要打破单一的课程设置,使课程内容多元化,充分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整个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素质测评、专业实习、行为训练等有机结合。

5.加强就业服务的建设

学校要注重就业中心所提供服务的质量,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帮助。就业中心除了定期开展招聘会,举行就业讲座,校内招聘信息之外,还要及时与校外各大企业取得联系,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岗位推荐和实习服务。学生也要经常关注学校就业信息网的动态,获得更多就业方面信息。

加强人才测评和职业咨询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测评建设力度。运用心理测量、情景模拟等手段,对人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等因素进行测量。学生能够通过测量结果客观认识自我,摆正心态。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咨询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会因为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只有加强面向个人的个性化的职业咨询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发展方向。

四、结论

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并不乐观。在自我认知及定位、职业准备、就业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并对此提出了5条对策:全面认识自我,准确自我定位;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于行动;熟悉职业环境,进行社会实践;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及实用性;加强就业服务的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全面推进和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9~261

[2] 葛玉辉.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5~85

[3] 常万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

[4] 万生彩.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J].出国与就业,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