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院感染科门诊范文

医院感染科门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感染科门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院感染科门诊

第1篇:医院感染科门诊范文

[关键词]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

口腔科门诊患者流动频繁,病情各异,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均在一般患者中间就医,口腔诊疗是创伤性,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器械可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病菌等,极易导致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医源叉感染。因此,了解口腔科门诊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口腔门诊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1.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足 口腔科医护人员如工作时着装不规范,未严格进行手的消毒,或治疗操作中戴着无菌手套拿取非无菌物品后,未重新更换手套继续操作等,均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1.2空气污染 牙科治疗中高速手机、气、水枪、超声波洁牙机都会产生飞沫,携带着病源体形成气溶胶,造成空气污染。

1.3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 口腔器械多为官腔器械,涡轮机、快、慢速机头、弯机头、直机头等形态不规则,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特别是口腔科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高速手机和低速手机,它们夹持车针和磨头,治疗中要进入患者口腔,接触黏膜和组织。实验证实,手机在口腔中停止转动的一瞬间,机头部位呈现负压,使口腔中的分泌物、血液、组织碎片等回吸到手机内部,而使用消毒剂对手机进行消毒时,只能消毒手机表面,而对手机内部回吸物毫无影响,当再次使用手机时,回吸物质就可随转动中喷出的水雾进入其他患者的口中,而造成交叉感染。

2.感染途径

2.1吸入感染 在口腔疾病的诊疗操作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直径大小不等的微粒(气溶胶),而这些微粒很容易被直接吸入肺部,引起肺部感染(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

2.2接触感染 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血液、细菌等通过未彻底灭菌的医疗器械,传给另一患者而致感染发生。此外,污染的医疗器械不慎刺破医护人员的手,亦可导致医护人员感染。

3.防范措施

3.1加强医德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

对医护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和预防口腔科院内感染的宣传教育,重点培训监控人员及科室消毒员,举办专题讲座和学习班,观看口腔科感染管理录像带,通过多渠道、多层次、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宣传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科职工牢固地树立起“质量第一,患者至上”的思想,促进了科室全员自觉参与到感染管理工作中来。

各项规章制度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我科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根据口腔科医院感染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使之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自觉遵守消毒隔离等各项规章制度,扎扎实实搞好落实,才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3.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区域划分:口腔科诊疗区域和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合理分开,有明确界限及标记,布局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在每个病人诊疗结束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对治疗台特别是扶手和小水池进行擦拭消毒;每日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或专用清洗剂擦洗综合治疗台及相关物品表面;

因为高速涡轮机等诊疗器械产生大量气溶胶,空气中各种病菌飞沫传播密度高,每日定时进行开窗通气30分钟.每日下班前对房间进行紫外线消毒1小时;

医院感染管理科室专业人员对口腔科室消毒隔离质量进行监测,定期对空气、无菌物品、、工作人员手、物表、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监测,使其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3.3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为了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要求医师治疗时严格戴口罩和帽子,必要时穿防护衣服戴防护镜,做到安全诊疗。手套为保护患者不受手上携带的微生物污染提供了一道安全的屏障。但是,即使带上手套,污染仍有可能发生。如化学液体、含石油的乳液可能导致手套老化或渗漏。另现有的手套仍存在质量差异,约有2.9%的手套存在针尖状微孔。据统计20分钟内一个微孔可通过19000个细菌。因此手套应与洗手相辅使用而不是代替洗手,脱手套后严格洗手十分必要。如果同一患者治疗时间较长,手套最好每小时更换一次。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治疗前后严格洗手,口腔医师和牙科护士在牙科治疗过程中,与患者接触时间长、距离近、污染媒介多,如果术前术后没仔细清洗消毒手、不戴手套,则可使牙科治疗器械和患者受到细菌污染,使医务人员造成职业暴露。

3.4严格口腔器械消毒灭菌管理

高压蒸汽灭菌是WHO及我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推荐的首选方法,应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

手机清洗:手机选择耐高温而又耐湿的器械,且配备足够的周转基数。手工清洗不能将手机内部及回吸物清除,因此,使用后手机空转30s后,再清洗手机上的污垢,并使用超声清洗消毒机在清洗过程中加入清洗剂、消毒剂或酶等,从而达到彻底清洗手机内部的目的;清洗消毒后的手机采取全自动注油,纸塑封包,然后再高压蒸汽灭菌,真正做到“一人一机一高压蒸汽灭菌。

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各类车针、扩大针、拨髓针、牙周刮治器、拨牙钳、牙挺、洁牙器、牙龈分离器、牙凿、骨凿、持针器、刀柄、剔挖器、取模托盘、银汞充填器、金属调刀、三用枪等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再清洗擦干后分类,独立包装,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3.6加强一次性物品管理

口腔科检查器械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并切实做到一次性物品一次使用。

对一次性物品进行严格管理,生产厂家商家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要求提供购进物品相关批号的质量检验报告。

3.7印模材料的消毒管理

先用清水洗干净,轻甩,在500mg/L含氯的消毒液中浸泡10min后灌模。

3.8消毒室配备快速高温高压灭菌器,对应急使用的器械进行灭菌。

结论:通过以上危险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实施,我院自2003年6月开诊以来到目前为止,口腔科医务人员和患者无一例医源叉感染发生,达到医疗安全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卢爱工,李莉莉,刘东玲,等.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90-192.

第2篇:医院感染科门诊范文

规范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①规范清洗、消毒灭菌流程:口腔科器械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消除了因口腔科自身清洗、消毒、灭菌条件不完善造成的隐患。逐步形成了规范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工作流程。例如手机清洗灭菌流程:分离手机钻头自来水清洗复合酶浸泡(5分钟)自来水清洗去离子水清洗干燥上油包装压力蒸汽灭菌贮存。对清洗后器械用带光源放大镜进行清洁度检查,不合格者重新清洗,直至符合要求。对牙科手机、拔牙钳等耐湿热的口腔诊疗器械采用单包装,能压力蒸汽灭菌的不用消毒剂浸泡消毒灭菌。②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监测:感染管理科每个月到消毒供应中心随机抽查3个待灭菌包内物品的清洗质量,定期对压力灭菌器、消毒灭菌物品,使用中消毒剂进行监测,对不合格项目协助查找原因,提出整改建议直至结果达标。

加强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诊室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坚持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对口腔综合治疗椅和地面清洁、消毒2次,对易污染的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牙椅的开关、头托、手柄等处用防护罩覆盖,并定期拆下清洗消毒。每周对环境进行1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加强水路消毒:定期对综合治疗椅的水路管理系统进行清洁,每天在接诊患者前对综合治疗椅的水路管道系统用消毒液反复冲洗3分钟以上,从而使附着在水管内的生物膜得以清除。定期对口腔科治疗用水进行微生物监测,及时更换净水装置。每次使用高速手机前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

督促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利用其不规范洗手的采样结果,教育督促口腔科医生给每位患者操作前、后严格按张贴图示洗手,更换手套。进行拔牙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无菌物品及药品由专人规范管理,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第3篇:医院感染科门诊范文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花果医院妇产科,湖北十堰 442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加强护理管理对降低妇科门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意义。方法 该院自2012年起开始执行严格的护理管理工作,如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加大培训力度、规范物品存放、严格执行消毒杀菌处理等,对比2010—2013年该院妇科门诊部的环境检测结果及实际确定感染人数。结果 加强护理管理后有效减少了实际确定感染患者的数量,使感染情况得以有效控制。结论 加强门诊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 ] 护理管理;完善;妇科门诊;医院感染发生率;意义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094-02

医院感染由于可能会引起各种不必要的疾病,加多诊金,增加经济负担,一直受到很多关注。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加强护理管理是减少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手段之一[1]。其中门诊部作为对外第一窗口,也是医院中患者流动量最大的一个的部门,特别是妇科门诊,大量各种病毒感染者的大量流动,如果对各种医疗垃圾不能有效处理、或是没有进行彻底的无菌操作,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感染事件,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完善对妇科门诊的护理管理工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严格的护理管理,回顾总结2010—2013年该院妇科门诊的环境检测结果、确定的感染患者数量,并对比完善护理管理之前的环境检测结果、确定的感染患者数量。

1.2方法

执行严格的护理管理制度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前提条件。该院自2012年起开始按照相关规定构建符合妇科门诊特点的护理管理体系,并成立相关的检查小组负责感染质量控制的监督,此外还成立了相应的考核制度,至今仍在不断完善。具体方法如下。

1.2.1加大培训力度为了从根本上减少感染的概率,我院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包括护理专业技巧、相关教育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责任心,使护理人员能够规范护理操作,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具体做法是:①定期开展预防感染相关的基础理论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业务绩效挂钩,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自觉性。②针对妇科门诊的特点对护理人员进行预防感染操作技术培训,包括隔离、消毒、灭菌等操作,以提高护理人员日常操作的规范性。

1.2.2加强各类医疗用具及药品管理严格按照医疗用具、药品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管理。如:进行消毒杀菌处理的物品按照日期进行存放;使用过的如听诊器、体温表等医疗用具,进行消毒干燥后再进行保存;对门诊部流通空气、敷料等进行定期细菌检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医疗垃圾进行处理,并送往指定地点进行回收处理;所有一次性物品使用前应检测包装是否完好,避免污染的可能性。

1.2.3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消毒杀菌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如: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必须穿戴医用手套、口罩等保护用品,并洗手消毒;定期对门诊部操作台、妇检床等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对臀垫等消耗物进行妥善回收焚烧处理[2];酒精等常用医疗药品要妥善保管,并对容器进行定期消毒;对标明无菌药品或溶液等要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一旦超过时间不得再使用。

1.2.4加强环境检测工作定期对门诊部的环境进行检测,有利于控制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并及时查明感染源头并处理,从而能够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因此,监管部门要对医院门诊部空气、敷料等进行定期抽查,以便掌握门诊部的环境情况,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1.2.5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由于很多病菌都具有入侵性,加上一些如刺伤、割伤等微小意外事故,每日接触各类感染源的护理人员很可能会受到感染,所以要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感染防范意识。控制门诊部感染也是对护理人员自身的一种保护。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2010—2013年的环境检测结果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对比2010—2011年间与2012—2013年间该院的环境检测结果及实际确定感染人数,见表1,可见2010—2011年该院实际感染人数与2012—2013年的实际感染人数有了明显的下降,而环境检测平均合格率有明显的增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各界对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重视,必须提高对医院的感染控制质量。而门诊部作为医院对外的第一窗口,具有病人多,流量大等特点,尤其是妇科门诊,经常要接触各种病毒携带者,若不能进行有效处理,极易发生交叉感染,造成严重后果,影响到患者的生态健康,也极大的损害医院的整体形象。而不断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加强护理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加强护理管理,充分发挥护理工作对预防感染的作用,除了要加强医院领导对感染预防的重视,不断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以外,还要发挥护理工作在预防感染中的带头作用,要有护士长以身作则,并对相关护理操作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利用考核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在加强培训方面,不但要包括护理专业技巧、相关教育等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责任心,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减少感染的发生外,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预防感染教育,在门诊部宣传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增强全民感染预防的认识[3]。此外,还要加强各类医疗物品的规范化管理、严格进行消毒杀菌工作,减科门诊部的感染源。最后,要加强环境检测工作以及护理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手、空气、物体表面等进行抽检,以掌握妇科门诊部的环境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4-5]。

根据该研究结果可知,加强门诊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潘楚云,钟时汝,朱维,等.妇科病房无缝隙护理的管理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34-36.

[2]郑敏.加强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老年病房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6):12-13.

[3]王莉.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疾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临床价值观察[J].当代医学,2013(3):79-82.

[4]龚冬芳.无缝隙护理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5):7-9.

第4篇:医院感染科门诊范文

[关键词]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114-02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本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传播快,流行强度大,在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1]。自2009年4月初以来,手足口病在我镇流行。我院高度重视,开设手足口病专科门诊,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09年4~7月,到我院就诊的门诊患儿共 1 662 人,其中,男 966 人,女 696人,平均年龄 3.2 岁。我院开设手足口病预检分诊处和手足口病专科门诊,对患者进行集中诊治。诊治过程中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措施,防止院内感染。

2结果

1 662例患儿康复良好,未出现院内感染。

3讨论

3.1流行病学

3.1.1传染源: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1 周内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3.1.2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传播;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口鼻分泌物中带有高浓度病毒,通过空气或接触途径传播;密切接触: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3.1.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100;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

3.2肠道病毒的理化特性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群16,EV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肠道病毒的理化特性有:56℃以上高温会失去活性;乙醚不能灭活;耐酸:在pH 3.5仍然稳定;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甲醛、含氯消毒剂、酚类化学消毒剂可抑制其活性;肠病毒可对抗一般的清洁剂;有效氯为1 000~3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可杀灭肠病毒,常用作物品及环境消毒。

3.3院内感染防控措施

3.3.1设立手足口病预检分诊、专辟分诊台接诊,对疑似手足口病患儿,直接引导到专门诊疗室,减少在候诊厅的停留和与其他患儿交叉感染的机会。

3.3.2设立手足口病专科门诊,专科门诊布局合理,远离普通门诊,有专门通道,设有诊室、化验室、X光室、卫生间、治疗室、输液室、污物处置室等。

3.3.3尽量避免与其他患儿密切接触,在医院就诊后尽快离开医院,医生应严格掌握和合理实施留观、出观、住院、出院的指征,尽可能减少医院暴露的时间。

3.3.4根据患者的门诊量,配备足够的体温计,体温计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听诊器每天上午、下午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手足口病患儿诊治后要消毒。医务人员诊疗台、诊床、鼠标、床头柜等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就诊和留观场所应保障有效的通风,避免拥挤,通风效果不良时,人工方式使空气对流。诊室工作结束后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60 min。

3.3.5候诊及就诊区地面用湿式清洁方式,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拖地,2次/d;厕所每天上午、下午分别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病患的粪便放置1 000 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 min后可以直接倒入厕所,排入污水系统;厕所每天用含有效氯为1 000 mg/L的消毒剂刷洗消毒至少2次。有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时,用3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覆盖作用60 min后清理。

3.3.6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执行每项操作前、诊疗护理每个患者后,均应严格洗手或手消毒,防止自己的手成为传播媒介导致交叉感染。必要时应戴口罩、穿隔离衣。

3.3.7加强对护工、卫生保洁员的培训、指导和监督:要求护工掌握手卫生指征和方法、洁污观念、消毒剂的正确配制、不同诊疗用物的清洁消毒方法、卫生工具的正确使用、不同物品的消毒方法、大小便的处理、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3.3.8患儿、家长和陪护的卫生宣教经常洗手,尤其是进食前和大小便后,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每日对玩具(尽量不带到病室)、个人卫生用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避免患儿与其他患儿密切接触;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教育患儿不能随地大小便。大小便时应用容器装盛。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盖口鼻,用过的纸巾应丢弃到有盖垃圾桶内,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参考文献]

[1]黄瀛.手足口病医院内感染防控的护理措施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2(8):8634.

[2]翟永玲,张艳艳.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4(11):339.

[3]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35.

[4]王春华,曾风艳.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84.

第5篇:医院感染科门诊范文

1口腔科门诊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1.1口腔门诊环境污染。口腔科门诊患者集中场所,狭小空间聚集数量较多的人员。容易发生医院内感染。空气污染较重。就诊患者咳嗽喷出飞沫。修牙时高速涡轮手机,洁净牙齿洁牙机的水雾混有患者血液、唾液,修复义齿打磨的粉尘是构成空气污染的因素。

1.2口腔治疗自身特点。口腔科治疗操作范围限定在口内进行。口腔内唾液、血液是多种病原体的载体,例如HBV,HIV等,口腔门诊患者中,多数口腔粘膜因病变原因及治疗操作因素完整性破坏。导致高度易感性,易于受到病原体侵袭。

1.3医护本人操作时个人防护措施不严格。在诊疗操作时,医护人员消毒隔离意识不强,接触患者诊疗器械,消毒不严格,手套没有一人一次一用或应用一次性手套。医护人员的手就成为医院感染的媒介,这些极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和病毒扩散。

1.4口腔医疗器械污染。口腔科器械多种多样,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可以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操作过程中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高速涡轮手机在使用过程中。手机附件包括机头、机头内的涡轮腔、水管道等,存在复杂的腔隙和管道。钻完牙齿后产生回吸力,将患者的唾液、血液吸进机头内腔中,消毒不彻底会导致口腔治疗中的交叉感染。根管治疗器械、拔牙钳、牙挺、凿子、手术刀、牙颌模型和正畸治疗器械等也是传染疾病工具。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口腔科门诊应用最多,污染最重的医疗器械,内部难以消毒,治疗后将水汽开关关闭,冲洗1分钟。在使用2%戊二醛棉球将钻头残垢擦掉,管口喷入牙科手机清洁剂,袋装封口注明日期。高温灭菌消毒。

2预防及控制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措施

2.1门诊诊室空气消毒。切断空气传播途径是消毒,每天保持空气流通,用湿式清洁,避免菌尘飞扬,做好诊室清洁卫生,每天使用紫外线室内空气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后开窗通风。诊室的工作台、手柄开关、痰盂地板应用有效氯含量5克/升速效净擦拭或消毒两次。

2.2做好隔离措施。慢性传染病不能通过问诊或口腔检查确定,因此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假定每位患者有血源性传播感染性疾病,在诊治过程中严格防止交叉感染原则进行。

2.3做好口腔科医护人员感染预防。医护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每3~6个月进行胸部X线检查,肝功能检查和经血传播病原抗体检测。便于及时发现感染及动态观察健康状况。定期检测医护人员手和鼻咽部带菌检测,避免成为感染患者的传染源。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疑有被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针头,立即注射抗乙型肝炎疫苗,提高保护率。整个口腔诊疗操作过程中戴手套和口罩,防止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唾液溅入口咽部和手的皮肤破损处。防止在诊疗操作过程中手被锐器刺伤,用过的针头等锐器进行无害化处理。口腔科就诊患者,诊疗操作过程中,采集有关病史和必要检查,了解患者的其他健康情况。妊娠期牙科工作人员尽可能避免和风疹、麻疹、疱疹、肝炎患者接触,戴手套、口罩和保护眼睛。

2.4口腔科器械消毒灭菌。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按照消毒、清洗、灭菌、程序处理、各类车针、扩大器、拔髓针、洁牙器小器械使用天使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钟,使用清水擦干。探针、镊子、拔牙钳、剪刀、持针器等用过后有效氯500毫升浸泡30分钟,消毒后,毁形装入黄色塑料袋装入密封桶放置,制定部门回收无害化处理。

2.5预防措施。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可靠、操作方便、对环境无污染,是目前口腔科器械灭菌切实可行办法。我院口腔科临床使用后污染手机、吸唾液、车针、扩大针需要压力蒸汽灭菌135度,作用10分钟后器械上附着细菌被杀灭。检测指标合格。

3讨论

第6篇:医院感染科门诊范文

【关键词】集束化干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其优质的医疗和服务,吸引了许多前来就医的患者,由于门诊医务人员繁忙、工作强度高、患者病情变化快且复杂、侵入性操作多,医护人员暴露于患者血液、体液的风险高,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此外,由于门诊量大,人流量高,设备多,还可能导致医务人员受到长期理化因素的慢性损害。因此,进行有效的干预以降低职业风险十分重要。我院门诊部于2011年开始,通过集束化干预策略来降低门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总占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诊间为126间,有门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感染科、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救中心、注射室、皮肤科、神经科、耳鼻喉科、肿瘤科、眼科、口腔科、中医科、放射科、超声影像室、心电图、检验科、核医学科、中药房、西药房、康复科、过敏反应科、体检中心、挂号室、收费处等20多个科室。医生200人,护士325人,技术员及其他辅助人员 410人,年门诊量最高达到351万人次,日门诊量最高1万2千人次,年门诊手术量6万3千人次。

1.2 方法

1.2.1 加强培训教育和宣传。把职业安全教育及标准预防的观念作为医护人员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使门诊每位医务人员均能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从而能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医护人员防护制度等。培训分为:①现场授课学习:我院医院感染科每年至少组织1次大规模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我院门诊部每月至少1次对门诊医务人员进行检查、考核。②简报学习:由医院感染科编制的《医院感染简报》,每季度全院发行1次,供各科室工作人员阅览学习:③上网学习:通过我院内部网,公布医院感染最新规范、规定及各科检查结果,并附有原因分析和持续改进措施,医务人员可以不断学习、了解医院感染新知识。提高门诊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风险的认识。④通过专栏阅读:门诊各诊室和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治疗室张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置方案》,以方便医务人员学习阅读。特别是在发热门诊,由于人员更换平凡,我们张贴《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隔离衣的穿脱程序》等,使医务人员通过专栏,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加强防范措施。

1.2.2 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

包括“门诊消毒隔离制度”、“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门诊医疗废物收集运送管理规定”、“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洁净手术室卫生清洁制度”、“门诊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 “门诊手术间管理制度”、“门诊洗手及巡回护士工作流程”、“门诊连台手术及污染手术处理流程”、 “门诊保洁人员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管理,使各项管理环节有章可循,逐项落实。

1.2.3 集束化干预方法

1.2.3.1 设备:①应用锐器盒。使用过的注射器针筒和不要分开,直接投入到锐器盒中,锐器盒内锐器不能超过2/3。禁止将锐器针头回套针帽等危险操作,禁止将锐器直接投入到垃圾袋、垃圾桶 、弯盘中,以免收集过程中发生手刺伤。锐器盒由保洁公司专人回收并登记、签字。②配备充足的手套、口罩。使用防护用品可有效地预防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飞溅至眼、鼻、口,从而避免了黏膜暴露。因此,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至医护人员面部时,应戴具有防渗透功能的口罩和防护眼镜。由于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可增加感染机会,因此医务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抽血、清洗手术器械等操作以及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时均应戴手套。在可能有血液喷溅时,要戴护目镜、防水围裙等。特别是手、皮肤、黏膜有破口者更应该注意防护,戴好手套进行操作后洗手【1】。③手消毒剂:在治疗室及每间诊室均放置手消毒剂,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后随时消毒手,以保证手卫生。④尽量使用安全性能好的医疗器械。⑤电离辐射的防护:门上张贴醒目标志,设置铅屏风,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具。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安排,避免短期内接触大剂量的X线。对于孕期人员,应避免接触X线。

1.2.3.2 设施:①安装感应式水龙头;②各科室配备带盖污物桶;③洗手池旁墙上安装壁挂式纸巾盒,随时添加手纸巾,保证充足的手纸供应。④分别在儿科门诊、肿瘤科门诊建立静脉配置中心。在肿瘤科日间门诊防止生物安全柜。由于肿瘤科日间门诊抗肿瘤药物多,护士操作时可通过皮肤吸收,同时还可将粉剂溶解产生的气雾经肺吸收。长期频繁接触会因药物蓄积作用而产生远期影响,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导致孕期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2】,因此,建立静脉配置中心及生物安全柜,可以有效防止上述问题发生。

1.2.3.3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各类医疗废弃物按要求分类包装,密封后填写医疗废物交接登记本,与专职运送人员交接、签收,及时送往医疗废物固定存放点,再进行处理。加强对放射性废弃物的管理。放射性废弃物具有放射性,应装入垃圾袋,双袋密封,注明日期,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管理。放射性废弃物不能在医院内完全自行处理,须专人负责,按国家规定,及时送往放射性废弃物处理场处理。

1.2.3.4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照职业暴露流程执行。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及上报流程。

1.2.3.5 污染气体和消毒剂的防护。①注意保持诊室内空气流通,如安装空调、清风,定时开窗通风换气;②配制消毒剂时要戴好帽子、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选择高效广谱低毒或无毒的化学消毒剂;③合理安排紫外线消毒灯的消毒时间;④收集标本时须戴上手套,注意勿将防腐剂打翻。

1.2.4 考核和持续改进。把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作为医务人员全面考核的指标之一。门诊每月1次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动态监测,检查门诊各科室硬件配备情况,督促各科室必须保证这些硬件的配备齐全;检查并督促门诊各科室落实各项防范职业暴露的措施,对存在的问题的科室,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进行不断改善,以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2 结果

应用集束法干预措施后,门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逐年减少,操作针头所致的职业暴露逐年降低。

3 讨论

医院感染是评价医院综合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医院感染愈来愈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医学已进入循证医学时代,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同样需要循证医学的证据去指引。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普及,渐渐衍生了“集束”治疗的概念。我院通过近年来预防医院感染的循证医学证据所组成的“集束化策略”,积极采

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可行的管理方法,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使得门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降低,有效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第7篇:医院感染科门诊范文

(上海奉贤区中医医院口腔科 上海201499)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口腔交叉感染的措施方法,对口腔科经常使用的设备和医疗器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交叉感染可能性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建立健全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的各种规章制度。结果和结论:应重视口腔科设备和设施,诊疗空气的消毒,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和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健全有效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医护行为,是预防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口腔门诊 ;消毒管理;方法;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6.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156-02

随着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口腔科潜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口腔疾病的诊疗操作多在口腔内进行,口腔器械通常需要直接接触患者口腔黏膜和口腔内分泌物,如血液、唾液等,极易使医疗器械上存在的各类有害病菌进入患者口腔内,造成交叉感染。而口腔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只有严格做好口腔门诊的消毒管理工作,才能降低和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本文主要探讨门诊口腔科消毒管理的具体方法和从中得到的体会。

1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人员管理

口腔科医护人员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条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器械设备和新药物的不断引进,在口腔科医疗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医护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也在不断增加[1]。因此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对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掌握院内感染控制的知识和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治疗时服装规范,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喷溅时,戴护目镜,手套一人一用一更换,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医务人员直接和病人接触,手易被唾液、血液等分泌物污染。口腔医务人员其发生医院感染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2]。

2规范口腔门诊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

2.1对于有肿瘤、传染病史的就诊患者,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对于重复使用的器械采取一人一用一灭菌。

2.2耐热器械的消毒,一般通过初预洗后,浸泡于1:270全效多酶清洁剂中,浓度比例可按污染程度适当调整,工作水温20-40℃,时间3-5分钟,清洗消毒后集中供应室高压灭菌。根管、车针、三用枪、洁牙机头等精细贵重物用后冲洗后放入超声波清洗机内加多酶清洗液清洗20分钟后冲洗、干燥、封袋,放入小型高压蒸汽灭菌器(134℃)内灭菌 ,消毒全过程50分钟。手机用后采用手工清洗、干燥、上油养护、封袋,高压灭菌。

2.3不耐热器械如口镜用后通过消毒液清洗消毒、擦干,小型灭菌器直接灭菌。

2.4干罐,器械盒一经打开,四小时更换。布类包装保存期一周,塑封纸独立包装有效期6个月。

3加强对环境管理和监控

3.1口腔科人员流动量大,应每日早晚开窗通风半小时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下班前对房间进行紫外线消毒1小时。按规范要求早晚对综合治疗台和相关物体表面用500-1000mg/L有效氯进行擦拭消毒。同时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处理,报废锐利器械及时放入锐器盒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严格执行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置,加大医用垃圾管理力度。每日当班者做好各种管理登记并签名。

3.2医院感染管理科专业人员对口腔科消毒隔离质量进行检测,定期对空气、无菌物品、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灭菌剂等进行生物监测,使其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4讨论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由护理人员执行,其消毒隔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因而加强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十分重要,如领导重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合理配备设备、规范消毒隔离工作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口腔科不仅要做好内部环境整理,更要将控制交叉感染的措施落实到位。医护人员应加强医院感染理论学习,参加感染管理岗位培训,明确消毒隔离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感染途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5小结

重视口腔科设备和设施,诊疗空气的消毒,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和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健全有效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医护行为,是预防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第8篇:医院感染科门诊范文

【关键词】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控

门诊手术室是综合医院门诊部的重要科室,也是医院感染高危科室之一。它承担着不需住院的门诊急症或择期小手术的处置。如果不注意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必然造成病人的严重感染或院内交叉感染,影响病人的预后及医疗质量。

现谈一下我们是怎样开展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

1首先加强了门诊手术室的硬件建设

原来门诊手术室条件较差,无论房间布局还是医疗设备,都比较落后,我们借省厅、市局医疗质量达标检查的东风,对门诊手术室进行了全面改造,把急诊状态下容易造成感染的开放性损伤、清创、缝合与择期无菌手术分离开,并配备了必要的手术器械与急救药品,使门诊手术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得到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2建立了手术室与门诊各科室感染管理的网络组织

在医院感染科与护理部的统一指导下,成立了门诊部医院感染监控小组,主要负责科室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检查落实,每周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从而使门诊手术室的院内感染工作得到了组织上保证。

3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知识,提高监控意识

我们组织手术室的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感染监控知识,掌握监测方法,由手术室护士长负责组织培训相关人员消毒隔离与无菌技术知识,增强了医院感染监控的整体意识。

4门诊手术室监测与控制感染的对策

4.1手术室空气控制感染的对策。每日进行一次卫生清洁与术后消毒,用0.5%优安净拖擦地板、天花板、墙壁,要求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并有排水系统,便于工作清洗与消毒。

4.2定时对手术室空气及物体表面进行监测。医院感染监控提供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依据。我们坚持了每周对手术室空气物品灭菌(包括高压灭菌物品、熏蒸物品)、一次性物品,医护人员的手、消毒液等进行一次细菌培养,对紫外线灯管的强度监测一次,做到每日常规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60分钟,每周一次用75%酒精擦拭灯管。并对紫外线强度进行监测,如(70W/CM2或超过1000小时)予以及时更换。

4.3严格区分污染区与无菌区。①我们把易造成污染的开放性手术与择期手术严格区分开来,防止交叉感染。②明确的区分无菌区、有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并做出明确的标志。

4.4一次性无菌物品的贮存与处理的管理。对一次性的无菌物品,如口罩、手术衣、输液器、注射器等,设有专柜存放,距地面30cm,柜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并定时进行检查,有无破损、失效、变质。一次性无菌物品用过后必须统一销毁。

第9篇:医院感染科门诊范文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抗-HCV 无偿献血者 检验科患者

资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2003年1月~2005年12月满洲里市医院检验科检测抗-HCV标本4637例,患者年龄15天~78岁。2004年1月~2005年12月满洲里市医院中心血库采集的3064例无偿献血者血清标本,年龄为18~55周岁。

检测试剂及方法:检验科所用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间接ELISA法,检测结果S/CO值≥3.8即报阳性。中心血库所用初检试剂为北京万泰公司生产,复检试剂为北京华大吉比爱公司生产,均为间接ELISA法,若两种试剂检测结果符合且S/CO值均≥1,即报阳性,若初复检结果不符时,取小辫血样用结果阳性的试剂做双孔检测,若双孔均阴性报阴性,若有1孔以上阳性则报阳性。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医院中心血库无偿献血者抗-HCV检测情况:2年共采集3064例标本,9例抗-HCV阳性,平均阳性率为0.29%。9例阳性中,仅1例有过输血史。

医院检验科患者抗-HCV检测情况:3年共检测4637例标本,抗-HCV阳性例数为94例,平均阳性率为2.0%,其中32例为复检标本。49例阳性标本为门诊病例,占阳性病例数的52.1%;10例阳性标本来源于传染科病例,占阳性例数的10.5%;11例阳性标本来源妇科病例,占阳性数的11.7%;12例阳性标本来源于外科病例,占阳性例数的12.9%;12例阳性标本来源于内科病例,占阳性例数的12.9%,儿科尚未发现阳性病例。

讨 论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近年来最常见的肝病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已有1亿7000万感染者。这种疾病的广泛流行,导致社会负担相当重[1]。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率为3.2%,抗-HCV阳性率为0.7%~3.1%[2]。满洲里地区抗-HCV阳性平均检出率为1.3%,与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检出率符合。

我院中心血库无偿献血者组抗-HCV检出率为0.29%,低于我国一般人群,考虑其原因主要为无偿献血者的来源为身体相对健康人群,且通过献血前咨询,排除一些可能存在的传染病风险;固定无偿献血者增多也是抗-HCV检出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无偿献血者组阳性病例中仅1例曾经做过大手术并输过血,其他阳性病例感染原因不明。有资料报道不安全注射可致HCV感染,估计全球因不安全注射所致的HCV感染为233.8万~467.7万人,其中我国占48.6%[3]。

检验科患者组抗-HCV检出率与无偿献血者组抗-HCV检出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估计原因:门诊抗HCV阳性复检患者较多,门诊病例中的阳性例数远远高于内科、传染科、妇科和外科;医院中心血库发现无偿献血者抗-HCV可疑时,均介绍至医院检验科做诊断检验,也使医院门诊病例的抗-HCV检出率较高。

目前因丙型肝炎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增多,因缺乏输血前检查或术前检查,医院及血站败诉的也较多。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在肯定出现病毒血症快速上升期之前至少1个月,病毒血症水平极低,呈间断性可检出状态 [1]。而且丙型肝炎感染原因并不仅仅为输血或手术,还有其他许多原因。所以应加强对患者的输血及术前检查,为保护医院与患者双方利益提供证据,也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 harvery J,Alter MD,leonard B,Seeff,M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恢复、持续、存在和后果:长期结局的展望.[美]Susanl.Stramer.郭永建,王鸿捷,葛红卫,薛晓英,译.新千年的血液安全,10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