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我们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非常基础性的内容,就是真正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以上方针政策和前人的一些正确的教育学专著研究为本课题的提出、研究与实验指明了方向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初级中学,有460多名住宿学生,他们大多是来自本乡镇农村家庭,由于受到原来居家生活小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大相径庭。普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卫生习惯差,不会打理床铺,床上乱七八糟,床底杂乱无章;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自己不会洗衣服,把脏衣服打包回家,或让家人代洗;生活习惯不好,就寝时间随意性强,有的早晨不愿起床,晚上习惯讲话不愿按时入睡;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饮食习惯不好,挑食,随意倒掉饭菜;互相攀比,胡乱花钱;公共意识差,浪费水电,践踏草坪,乱画墙壁;集体观念淡薄,和舍友相处不好,不能容忍他人的小问题和干扰。学生这些表现令人担忧,急需想对策来为之矫正。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是我们农村初中学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针对农村初中住宿学生的特点和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提出《农村初中住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的课题,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瞻姆斯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这里隐藏着人类本能的秘诀,习惯一旦形成,它就极具稳定性,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所以说,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天生具有的,完全可以通过后天来培养。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环境、活动与学生自身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他们生活在学校,学校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及教师悉心说教是他们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同时,他们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和对不良行为的努力纠正可以很好的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养成教育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文明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是良好品德形成的标志。“行为”是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外部表现。“习惯”是指由于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自然需要的行动方式。
作为农村初中学校很有必要研究和强化住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来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 让每位学生成为具备良好习惯,拥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二)实践价值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培养住宿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培养自律的生活习惯
根据学校住宿生的管理规定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订了《住宿生管理规定》真正做到了让住宿生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班主任要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言传身教,依法教人;循循善诱,全面引导;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自己懂得根据纪律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达到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对极个别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住宿生,屡次教育仍不悔改,上报学校劝其回家由父母监管教育不再住校。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力地规范了住宿生的行为,杜绝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使住宿生的管理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2、培养文明的生活习惯
(1)以身作则,率先重范。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长,他们与生活教师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教师的生活习惯要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师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建立制度,规范反复训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并在日常生活教育中不断的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才可以养成。例如: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看到地上的垃圾能及时捡起来;不随地吐痰、扔垃圾等。
(3)以活动育人。①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活动,这些活动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开展以良好卫生习惯为主题活动,如“爱学校,美化校园”、“讲究卫生,从自己做起”,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同美化整个校园环境联系起来,并且通过活动引领学生自觉地实践。 ②开展文明宿舍、星级文明班级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活动,有力地调动寝室、班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卫生认识上升为卫生行为表现。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过程方法 积极作用
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初中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有了创新发展。为此,许多教学方法相继推出,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探索法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在这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研究性学习正被人们愈加重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兴的教学理念。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重点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过程,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深刻的、真实的、积极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心向,激发他们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研究性学习”能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同时也会发现任何知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选题可由教师指定。教师指定方向或主题,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课题;学生自己寻找问题,提出课题,教师指导。
1.科学学科内的课题
只是针对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这种选题相对比较简单,如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遗传病的显隐性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等。
2.科学学科内的综合课题
研究内容是由科学学科内的相关知识组成。如《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要求学生应定量分析各种食品中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以及水分的百分含量,并根据需要对食品作优化组合。
3.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课题
知识的发展,使各学科不断走向综合,结合初中教学实际,学生的选题时常会涉及到综合内容,如与化学的综合提出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和《酸雨的危害》。
4.科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综合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生活、社会、时代密切联系的问题。如城区空气质量的现状及对策、设计校内绿化方案。
二、研究课题的实施
1.查阅文献资料
学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要研究的对象作尽可能的了解。如学生要进行空气质量测定,而目前教材中没有相关的资料介绍,这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至少应明确测定的程序、相关的指标、测定的方法、结果的判断等。
2.设计研究计划
根据不同的课题类型说明不同的研究设计思路。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计划,教师可设计计划表,项目包括:课题题目、课题组成员、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必要的条件等,让学生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填写。
3.实施研究过程
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常见的方法有:
(1)调查法
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发问卷等方法掌握真实情况,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录音记录或书面记录,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加研究的真实性和结果的有效性。
(2)实验法
如要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必须在实验室中运用实验方法将各种食物燃烧后所释放出的能量检测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详细地记录各种实验现象。
(3)个案法
如学生要研究人类某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可以围绕这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预防与治疗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果。
(4)文献法
对于一些高科技的、历史性的专题,目前的条件无法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的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源,从文献的描述中掌握相关信息。初中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有的只是截取其中的一个环节,其原因是由于初中生自主程度较低,掌握的背景知识较浅,把重点放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的乐趣。
4.搜集和整理资料
通过实验、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获取详尽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数据的统计分析、个案的资料整理,找出其中隐含的规律性。
5.得出结论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得出此项课题的结论,并总结研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论文的交流。
三、研究结果的鉴定和推广
对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和有创新价值的成果通过鉴定分析后,可加以推广应用,如学生的课题“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由于采用了翔实的调查材料、准确的营养物和能量指标的测定、科学的理论论证,报告很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很多: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在课堂上,作为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一部分,并不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能借助于自身的潜能,自主地去获取知识,这极为重要。同时,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定势。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研究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关心者与合作者,教师既不包办代替学生的研究,也不放任自流,听其自然。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提高,其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再者,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让学生养成“研究型”认知学习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其知识获取的途径来自于自身的研究活动,研究中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一发展变化使学生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将体现出具有计划性、灵活性、独立性和矫正性等,显现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一发展变化也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秀臣.对怎样学好初中生物课的研究.学生园地,2005,(10).
[2]李晓军.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乡土地理 学习 初中生 素养
在地理新课标的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这也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最终目的。地理素养是“活跃的、负责任的”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由此可见地理素养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把地理素养置于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因此,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地理素养的内涵与特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呢?我们课题组根据我国和农村目前现状进行课题研究后认为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农村学生地理素养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2]
二、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素养
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所谓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去获取地理知识并加以应用的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 ,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 ,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 全面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或主题项目为载体来选择展开的,因而地理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就变成了对课题或主题项目的选择和组织。在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因此,开发有意义的课题,建立课题库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以乡土地理为课题背景)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掌握相应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较熟悉的家乡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要用到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知识,或者是家乡的人口、工业、农业、居民区的分布等人文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会更加直观且有助于他们掌握家乡相应的地理科学知识。如家乡出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地理事物特征、地理事物规律等地理科学知识。
2..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能力的培养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让初中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理环境入手根据家乡实际情况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与家乡有关地理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定位、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与概括、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等地理科学能力。[3]
3.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是其核心。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更是地理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础。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乡土地理课题让初中学生利用地理科学方法对家乡的地理进行研究从而培养他们地理科学方法。
4.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品质的培养
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乡土地理研究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初中学生在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实事求是,尊重实践,不迷信,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的地理科学品质。
5.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形成地理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指社会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以及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家乡的地理问题为导向(以课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形成正确的地理科学意识。[4]
三、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地理技术素养的培养
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对地理技术的正确辨别、全面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初中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对家乡存在的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防治技术的了解。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的提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我们课题组在经过两年左右的课题研究后发现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班级的学生地理素养要比没有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班级的学生要高。具体表现在学生表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更强等。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等。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由此可见地理素养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5]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人民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地理 王勇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设目标;构建内容
化学科目含有的研究性学习,采纳了分组探究的适宜性策略,构建特定课节内的化学问题,供初中学生去主动摸索。展开研究性指引之下的化学学习,有助于促动学生认真参与,提升他们所具备的逻辑属性思考技巧,便于学生解析化学难题、获取提升化学层次素养的机会。本文归结了这一学习流程的累积经验,并提炼了独有的化学学习认知。
一、实践流程
在预设的化学学习流程之内,要构造起培育学生素养的认知目标,并摸索可行的新研究模式。如果教师采纳了化学授课的新思维,就会创设出新颖的化学授课对策,为学生带来研究主导属性的学习架构。具体而言,要设置供初中学生摸索的化学事例,让学生尝试解析这一化学疑难;经由高效的化学科目调研,来明晰适宜自己的那种学习渠道。
1.创设目标
总括的目标,要落在培育学生化学层次素养、提升他们的实践素质之上。化学授课课堂,只构成了很小的学生学习空间,而平日生活构造了探究化学的宽广性空间。从这个视角看,关联起化学科目带有的原理及平日实践是本源性的学习对策,也是提升初中化学类别认知的一种前提。
2.构建内容
在明晰预设的研究目的后,就要促动学生构建调研所带有的内涵。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污染问题的授课内容时,可以倡导初中学生构造起这样的调研架构:首先,经由实地调查来明晰所在城区内江水的现存污染状态;其次,查看家庭所用居室及亲友家的居室,归结居室遭受化学属性污染的现有状态;再次,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预设走访化工厂的规划,查看矿区等区域存有的化学属性污染状态。
3.设置要求
学生可运用好寒暑假的时段来亲自落实预设的研究规划。可以在预设的多重规划之内选取一两个可行性很强的调研规划,以便完成初步属性的调研。在实践层次内的研究终结以后,要拟定涵盖了自我感悟的研究报告。报告所带有的内容,要整合科目固有的那些原理,包含感悟属性的内容、认知结果及规划的落实
状态。
4.归结感悟
在学生上交了拟定的研究属性报告之后,教师要选取优良的几份感悟报告,将它们编在一起,供其他学生参照。这样一来,学生就受到了提升研究水准的激励,从而创设出实效性的化学研究对策。带有社会性质的这一科目研究,可以展现出初中学生经由摸索得到的关联成果。
二、累积的研究感悟
具备研究属性的化学科目学习及授课,创设出了初中新颖的学习构架,与培育素养的要求相吻合。这一类别的摸索及学习,不能脱离授课教师的有序指引;在具备充足引导的条件下,鼓励初中学生发挥出调研的热情,提升获取多样化学知识的初动力。
研究所采纳的多重形式,不应限制于单调的讲解之内,而是要指引初中学生展开关联的辩论、实地查验及走访、观看关系到摸索内容的趣味性电影等。例如,在现实参观选定的化工厂以前,可以让学生搜索关联性的有趣视频,以便增添针对这一化学性产业的认知,累积可贵的调研类经验。这样的授课策略有助于拓展学生原有的化学知识面,激发研究性热情,调动初中学生参加科目探究的那部分主动性。
在旧有的化学授课程序内,学生很难学到适宜自己的那种探索思路,只能紧跟教师所预设的授课流程。在探索主导性的授课之下,要缩减教师和初中学生存有的距离,帮助学生构建起加工化学类信息、整合认知、归结独特结论的思维程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多彩的化学研究中获取丰富的调研感受,提升现存的实践。
构建在化学学科之上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初中学生接受教师的有关指引,从平日生活之内,提炼具备研究属性的化学类别专题,并运用到这一科目的摸索过程中。研究属性的科目学习是化学课堂带有的延展部分,目的在于改造旧有的灌输式授课模式,逐渐引入较开放的化学探索进程。培育学生这样的思维,有利于拓展学生获取化学认知所用的渠道,使他们获得多样性的学习感悟。
参考文献:
[1]张明德.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初探[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然科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新晨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研究性 评价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应当以学生良好发展为走向,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支持学生通过探究,建构真实的学习意义和生活意义,并在正确评价观的指导下,突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按照新思路来考虑有效评价的策略和方法问题。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评价策略
1研性学习评价的目标应该比较自由
目标自由的评价观认为,如果不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向评价人员提供信息,那么评价就会比较客观。因此建议,作出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制定者预定目标,而是活动参与者所取得的实际成效。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五彩纷呈,但只要学生将他们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并且他们的判断力和创造力有所展示,就可以认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评价的标准应具有开放性。通过目标自由的评价方法能更好的判断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2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整合进教学中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定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后到结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的思考。由此丰富了学生习的经验,进而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可见,评价应该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作出假设和解决问题进行,始终关注学生正在学习着什么,而不是建立一套学习的参照标准。所以说有效的评价应该整合进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传统的评价以教育者为主,评价观只着眼于人才的选拔与淘汰。对受教育者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较为忽视,导致教育者的期望和目的得不到实现,其结果只能流于形式。自我评价使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得到落实,通过真诚地指导和帮助被评价者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唤醒了被评价者的自我意识,实现了评价的教育功能,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经验和结果的获得是通过持续、主动地自我学习,自己亲自实践,亲自体验获得的。最好的评价者应该是学生自己。
4研究性学习评价也注在合作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合作体现在主要由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教师起到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为学生介绍和提供测定和评价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根据反馈的信息,指导学生找出问题和缺陷,帮助改进研究方案。学生之间也有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便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和深入。通过组内个人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和评判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学会交流和分享共同的成果。同时合作还可以向社会延伸,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
5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真实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研究的课题应该是接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真实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完成它们需要整合多重的知识、技能,它们应有助于学生以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性。因此,对学习的评价应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或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要排除评价对象及情景的任何虚假性。同时评价的技术也应该适合这样的要求。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评价一样,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学生知识技能的充实,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形成。但是,它关注的重点和价值指向与学科学习评价有所不同。
从知识层面看,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内容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它对学习素材(研究课题)的探究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并有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更广泛的生活实际,它追求对书本知识的加深和拓宽,强调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加以联系、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评价内容指向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数学活动,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从能力层面看更强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它要求学生能多渠道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能从各种资料中通过分析、整理、归纳、提炼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研究的课题提出“创造性”的解释,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的给出成果汇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个性品德方面强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精神,学会与各种人往和团队协作,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计划性。下面介绍两种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相适应的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价法
这是一种在欧美国家广泛推行的评价方法,指的是汇集学生的作品的样本,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档案袋内容的选择和提交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它的制作的过程,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跨度。它的保管由学生自己承担。
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性学习的档案袋内容可以由4个部分组成:课题产生过程的说明。研究过程的记录、系列作品、以及学生的反思。课题产生过程的说明,是课题产生和学习计划编制的文件记录。比如学生以脑风暴(brain-storming)方式提出问题的记录,选择的问题的初步计划草稿,修改过或再次修改的计划,最后以开题报告形式提交的计划等等。通过这一部分档案袋内容,学生选择计划时的理想就能展现出来。研究过程的记录是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计划的过程中活动情况的记录。比如,进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活动后,每个学生都必须提交详细的活动报告、活动记录、活动结果和自我评价。这部分内容可反映出学习进展和深入的程度。系列作品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各种类型的作品集。作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小论文、图表、模型、课件、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这部分内容反映学生学习的广度和范围。学生的反思记录,它对于学生在学习上成长尤其重要。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里,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思考,研究中个人的参与程度、合作情况及其体验感受,已经取得的目标以及研究成果的质量的探讨等,都可以作为反思记录的内容。
档案线为学生和教师不断提供学习的信息,让他们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过程,调整进一步的学习,其中还为学生提供了学会自己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档案袋评价真正实现了评价和课程、教学的整合。
2学生的自我评价法
【关键词】 初中政治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根本,改变了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同学们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笔者对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确定研究性课题
课题的设置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与质量。为此,确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性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首先,课题设置要有“目的性”。教师要钻研教材,掌握重点,然后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确定课题内容,不要追求形式,为搞研究而研究,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使研究课题具有针对性。教师还应和学生一起订好研究计划。目的明确,准备充分,课题研究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课题设置要有“趣味性”。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课题研究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研究的最佳效果。再次,课题设置要有“社会性”。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特别是关注与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以及学校所在地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要能调动、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为课题研究服务。最后,课题设置要有“实践性”。学生只有把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才算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与综合得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培养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2 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中进人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自主掌握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什么课题,通过什么途径与形式去研究学习,应该由学生自主决定,切忌老师包办代替。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是不成熟、待发展的主体,长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又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如果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情况下,教师疏于、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将必然陷于无序、无效的状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指导学生科学选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形成探究的兴趣,在学生自主选题一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之更趋完善。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学生在收集资料信息、甄别资料价值、提炼资料内涵等方面会碰到一些困难,教师要在热情鼓励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和有效的调节。引领学生探究的价值导向。在讨论中要尊重、信任学生,创造条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敢于发表意见,同时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3 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综合性很强,这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资料。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首先,在收集、整理资料阶段,教师应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指导学生设计好收集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用什么方式、途径来收集资料;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学生应培养以下能力:会查阅书籍、报纸、杂志;会查阅各种音像资料;会从网上收集资料;能从事调查研究、向他人请教、与被调查者交流等。其次,在分析资料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透过事物的外在表现抓住事物的本质,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类处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然后进行学习、理解、消化、吸收,使这些资料为所研究的内容服务。
4 变革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会学习,学会发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扑克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据此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在(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纳(2)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3)培养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4)培养学生的个性。
研究性学习具有如下特点:(1)开放性,研究学习活动的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开放性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要由学生展开他们的思考,做出自己 结论; (2)探究性。大多数课题的研究应是围绕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现象,从领域上讲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从内容上讲只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让学生深层次地探究它们产生的特点,过程,影响评价等方面;(3)实践生。评多研究性学习澌知动的课题研究需要开展有社会调查,实地采访,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材料,需要实际操作与积极参与;(4)现实性。研究的课题应与社会现实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能很好地点击生活,引发思考,正确认识和理解一些社会现象,提高认识和分析能务。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
1、撰写
即在课堂教学中搜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小论文。首先要先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出作所范围,探讨资历料的来源与先取。在学生对相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拟定论文写出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在习作中指出其意义和得出的结论。如社会主义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意义,农村居民的消费观等课题可以采用小论文的开形式。
2、调查
即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拟定调查的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制事实上调查的方法和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亲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如“近几年本地政府的为民办实事,看财政的作用”,等课题可以采用此种方式。
3、讨论
即组织讨论。将研究性课题设定为讨论题,在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组织讨论,或对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以讨论的开式使研究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堂讨论,也可以是小组的讨论,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之间探讨;更可以通过请旱灾来走出去向专家咨询等。如怎样正确对待货币,21世纪的劳动者应具有怎样素质《劳动合同法》案例分析等可采用讨论的形式。
4、演讲
即演讲辩论。对研究的课题或研究的成果进行演讲和辩论。如摸拟大专辩论的形式,把小组或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即有陈述性的发言,又有双方的对抗性答辩,最后还有各自的总结性发言。可以邀请教师,学校领导及相关专家作为评论方,进行恰当的评判应重过程,谈化结论。如”扩大内需,要不要提倡勤俭“”进吕多,对发展民族工业的利弊“”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影响等可以采用此种方式。
5、论证
即实例论证。这种研究性学习订要是围绕某个理论或观点,搜集本关材料,数据来论证其正确性和科学必,增强其可信度。教师要适当地指导搜集资料,数据的方法,方向,做好分工协作,最后一起交流,共同论证。如收集有关资料来验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不价交换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旱灾行经济剥削的重要手段等
6、操作
即摸拟操作。对某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展示其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安排队好场景与道具,让学生摸拟全过程,通过表演这种直观形式来加深对研习内容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如“公民怎样科学计划家庭投资”,“消费者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可以采取摸拟操作的方式。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作业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教师努力让研究性学习成为孕育学生创新精神上的摇篮,要适时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唤起学生研究的热情,不断开拓研究空间,经常开启研究思路,努力营造研究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三究的乐趣,品偿成功的愉悦。
三、思想政治课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要一种教学形式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拓展,更是一种学习和革合。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评价不是为了排队队,而是为了促发展。我认为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四个结合的原则:
1、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从自我评价为主。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鼓励他们的主动和客观地检查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成果,自我评审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邀请教师,专家,家长对研习活动的评价是不可少的,但要能被学生接受,并能调控研习活动过程,给以恰当的鼓励,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
2、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研究性学飞的评价应重过程,如关注某个研究课题的选择,采点,研讨,总结,结题等过程。兖分关注个体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意志品质,协作精神,创意时的惊喜等。至于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评价纵然不可少,但不应成为主要方面。我们期望通过这种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感知,山顶的风影固然很美,但沿途的风景也不逊色!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从定性评价为主,学生在研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等往往是个体内在的素质,难 进行测量,也不需要量化,而采用交流,观察等定性分析法进行等级测评无疑是较科学的。当然必要的数据测量也是不能忽略的,但不是主要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心理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而笔者所在学校在七、八年级开设了心理活动课,周课时均为一节。学生经过七年级对心理活动课的适应和八年级第一学期进一步的积累,八年级第二学期,笔者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组织为主的课堂模式,大胆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舞台,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选题、合作研究,并通过心理活动课来汇报展示成果,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获得直接体验。小组合作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在积极地互动交往中培养组织协同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及包容尊重的态度。研究性学习则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者的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拥有了互动交流的机会、释放活力的场所、施展才华和表达思想的平台。
一、实施过程
1.教师宣布课堂改革
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心理活动课,教师宣布课堂改革。由以往教师组织课堂,变为学生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班级学生自由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内容设计成一节心理活动课,活动时间安排在35分钟左右,剩余10分钟由教师和学生总结。
2.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组建采用自由分组的办法,在教师宣布课堂改革之后,学生根据意愿在五分钟时间内完成小组组建,每一组人数控制在4~7人之间。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分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落单学生,判断原因后及时帮助其加入某一小组。同时,教师还要协调人数较多或者人数较少的小组,提醒学生学会包容和放弃等。
3.分组讨论,确定相关信息
分组完成后每组发放一张表,学生需根据表中的要求进行相关讨论并填写完整。(见表1)
表1 分组讨论表
抽签号
成员
组名 组员人数
口号
研究性学习主题
备注:
①课程按照抽签顺序(序号)依次进行。
②每一组需要准备35分钟左右的心理活动课一节,主题积极向上,有现实意义,围绕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选择和设计(例如积极品质培养、同学交往、与父母和老师相处、青春期困惑、情绪调整等),课程要紧密围绕主题进行。课前三天需向心理教师汇报教学内容和思路,需要获得指导和帮助的也要提前与心理教师沟通。
③课前需充分搜集资料(心理游戏、案例、故事、视频等),设计教学过程,可制作课件、编排情景剧等辅助教学。
④第一位成员是组长,组长负责本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统筹安排以及与教师的沟通,各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
⑤每组上课结束后要交一份课程活动报告,内容包括组名、分工、课程设计思路、活动总结和反思(报告中每人署名写一段个人总结)。
(1)确定组名和口号
组名要积极、响亮,有一定的内涵。例如“少年崛起”小组,象征着少年积极向上势不可当的力量;“smile girl”小组,名字里扑面而来的是阳光和朝气;“that's real me”小组,带给人一种自信的活力;“琢铖挽月”小组,将组员许卓、屠铖、陈苏婉、杨月的名字巧妙地组合起来,充满诗意。
因为供学生讨论的时间较为仓促,所以学生呈现的组名和口号应简明扼要。
(2)选择研究性学习主题
学生通过讨论确定主题。从学生的选题分析,选择人际交往主题的占50%,主要包括青春期男女生交往、同学友谊、与父母的交往等,如“过早的爱情”“兄弟姐妹好相处”“友谊最珍贵”等;学习方面的主题占20%,如“作业熊猫眼的诞生”“诚信?分数?”等;还有20%是关于情绪调整、挫折应对、认识自我等主题,如“我要我的快乐”“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触摸你的内心世界”“叛逆如我”等,另外10%是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等。
从学生的主题选择来看,八年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关注度很高,人际交往可以带给学生很多的快乐,也会带来很多的困扰,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产生的问题对学生顺利而快乐地度过青春期大有益处,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学习压力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何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压力和应对挑战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3)抽签决定上课顺序
教师提前准备好签条,每组组长到教师处抽签,并将抽签号填在分组讨论表中。
4.课前准备
分组讨论表填写完毕后统一交至教师处,教师将分组研究性学习信息统计后制成班级心理活动课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安排表,并迅速发至各班教室,以备学生查看和提前准备之用。(见表2)
表2 八()班心理活动课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安排表
序号 组名 人数 组 员 口号 课题
1
2
…
从学生的研究开展情况看,小组合作过程中既要防止一人独揽大权,又要防止组员偷懒怠工,因此任务分配做到具体细致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指导小组成员先通过讨论确定研究的方向和具体内容,确定心理活动课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然后分工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合作整理,确定心理活动课的人员分工。
学生的备课内容必须提前三天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备课内容进行审查,防止学生出现原则性或者科学性错误,同时对学生课程设计的环节和材料的选择等进行整体的分析并提出建议,对学生的课件进行审核修改,为学生成功完成心理活动课助力。
5.课程实施,撰写课程活动报告
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带给自己、同学和老师的是大大的惊喜。本来以为学生只是通过朗读的方式将主题相关的内容展示给班级其他同学,没有想到学生上课的方式多种多样,编排话剧、拍摄心理短剧、视频欣赏、互动游戏、心理测验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方式)被学生生动形象地运用到了教学中。当然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但学生在生涩的尝试中感受着课堂上的快乐。
小组完成课程内容后需要提交课程活动报告。课程活动报告包括八个项目:①组名;②口号;③组长;④组员;⑤课题;⑥分工;⑦课程设计;⑧每个人的活动感想或总结(组内每个成员都要署名写一段话)。课程活动报告要求在课程开始前两周发放给组长,课程结束后由学生完成报告并及时提交。
二、学生的收获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兴趣非常浓厚,很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愿意与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品尝到新的学习方式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快乐。心理活动课堂成为一个大舞台,一个学生施展才华、分享快乐的舞台,一个学生获得知识、收获友谊的舞台,一个学生体味辛苦、获得成长的舞台。课后学生所提交的课程活动报告非常集中地反映了他们的感受,现采撷一二为例。
1.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
李诺在课程活动报告中写到:“我认为此次活动我们团队的长处和短处显而易见。我们此次的课上得比较有创意,不足的是我们的团队荣誉感稍微欠缺,没有很好地团结协作,这一点对于我们以后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李巧妍认为:“这次心理活动课的课前准备可以说是一波多折,幻灯片制作还算顺利,但排话剧时大家有许多分歧,好在最后圆满解决。这次我最大的收获是——团结与责任!”
杨冬冬说:“在准备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和不懈的坚持的重要性,也收获了很多友情。”
2.真切地感受到个人的成长
“这次经验让我懂得了很多,胆量也变大了一点,不再那么内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体味到了有朋友支持和帮助的美妙滋味,真是太棒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隗莉如是说。
范毅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些反思:“这次活动中我缺乏集体精神,让组员有些‘分裂’,我有责任,如果下次有机会,我一定与大家多商量,不私自做主。”
另外,笔者通过连续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悄悄发生着改变。
三、教师的总结与反思
此次教学变革,不仅学生感触颇多、收获甚丰,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在肯定此种尝试的基础上,努力在细节上寻求更加令人满意的突破。
1.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务必具体到位
因为是自由分组,所以不同组的学生构成情况肯定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落到实处,每组成员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每一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所收获,具体细致的要求非常重要。比如组长的任务,组员的任务,时间的安排,课程设计中可能涉及的问题,课堂上人员的分配,课后如何完成课程报告等,教师应注意提出全面具体的要求,否则完全指望初中学生的自觉性及细致的协调分工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2.第一小组的示范引领特别重要
由于此次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是抽签决定汇报课的顺序,上课顺序完全随机。从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第一组上课思路清晰、内容丰富的班级,后面每一组都能很好地进行;而第一组没开好头的班级,后面则可能需要好几组的摸索实施才能出现一个表现精彩的小组。第一组不仅是“第一个上课的组”那么简单,实际上,他们表现出色,对后面的小组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因此,在对第一组进行指导时,教师一定要格外细致。教师在点评时也要明确指出第一组整个准备过程及上课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这对后面的小组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3.细致的评价评比制度必不可少
笔者此次尝试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开始时只在口头上提醒各组之间要竞争,组内成员之间要注意合作,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并没有把竞争机制建立起来,导致实施过程中出现个别组不当回事、松懈大意、敷衍了事的情况。事后,笔者猛然醒悟:完全依靠学生的兴趣、自觉性和责任心很难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如果一开始建立细致的评价评比制度,即每节小组学习成果汇报课教师都能够认真地把上课过程做一个完整的听课笔记,通过笔记分析学生的整体表现,再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那么课堂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因此评比环节必不可少,不仅对汇报组进行考评,也应对听课的学生进行考评。评比能够发挥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听课学生的言行,让汇报的学生能够有更加精彩的表现,听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并有尽可能多的收获,一举多得。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编制活动评价手册,将每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及平时表现作为评价大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评价手册。另外,在设立等级评价的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特别奖项,如最佳课堂表现奖、最具创意奖、最有默契奖等。
4.对教师的要求更具挑战性
学生上课,教师应该轻松很多,其实不然。从课前的准备、课程的开展到课后的点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一定要事无巨细,但一定要全盘掌控大局。
课前对每组学生的上课内容进行悉心指导,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各个环节设计到幻灯片制作,视频短片的选择,都要一一过目,当学生在准备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点拨。课堂上突发状况的处理,如学生幻灯片突然无法播放,教师对这样的问题都要提前考虑到。课程结束时的鼓励点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们渴望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所以课程结束时教师的点评一定要以鼓励为主,发现学生课上的闪光点。教师还应预计到学生会因为紧张、准备不足等情况出现课堂留白,这时教师要及时补充。因此,教师在课前也要注意收集与学生上课主题相关的资料,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可能突发的各种问题。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