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格化社会治理范文

网格化社会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格化社会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格化社会治理

第1篇:网格化社会治理范文

关键词: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生态;业务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19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Grid Social Service & Manage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Abstract Grid Social Service & Management System is a way of intensive and intelligent governa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and combining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actice of social service management, Haidian District realizes the closed-loop service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including the "big, small, micro" triple loop based on the hierarchy theory, five kinds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centered on the principle of feedback control, and the seven key links for the purpose of cooperative co-evolution.

Key words grid; social servi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ecology; mechanism; innovation

1 引言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这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引起了很多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应用,自2005年6-7月间,建设部和北京市下发文件,在全国27个城市推广北京市东城区的做法[1],全国多个城市实施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改善了原有的社会服务管理业务流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是以责任制为核心,在社区(村)以下划分网格单元,并通过网格整合力量、共享资源、优化流程,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精细化服务的智能化社会管理方式[2]。在社会服务管理方面,全流程主要是指各个地区为解决群众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所经历的一系列工作环节,这些环节协同进化,相互作用,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目的。

北京市海淀区在借鉴这些城市或地区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以信息生态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社会服务管理的实践特点,实现了全流程闭环业务融合,并借助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业务机制实现管理创新。海淀区政府综合考虑了“人、地、物、事、组织”等因素与相关理论的指导实践,搭建了一个基于信息生态的整体系统,并通过内外联动、环环联接、有机融合的“全流程闭环模式”实现业务、流程、环节三者的协同进化创新。其中,海淀区政府提出的全流程闭环业务主要体现在以层次性为基础的三级循环、以反馈控制为核心的五项机制、以协同进化为目标的七个环节,通过上述三方面业务的有序执行、正确反馈,开展海淀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活动。

2 理论基础

全流程闭环业务模式是以信息生态理论为基础的。信息生态理论认为信息生态要素包括技术、人与信息行为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由于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既涉及到技术又涉及到人,更依赖人在信息基础上所采取的信息行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进化系统,所以整个管理实践活动离不开信息生态理论的指导。

2.1 信息生态的概念及特征

“信息生态”是研究人、信息技术与信息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并协调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三者的发展。若将信息生态看作一个宏观的系统,信息生态系统则是由人、工作、价值和技术组成的信息环境,并通过技术支持人的行为或工作流程[3]。简单来说,可从两个视角理解信息生态,一是从人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信息活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态度的转变;二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信息生态,更能准确表达信息生态的内涵。

根据相关研究,笔者将信息生态系统的特征归纳为五点:(1)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的各种联系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即信息生态是一个由多要素共同组成的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变动和连动,促使信息生态具有动态性和多样性,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及人的能力[4];(2)这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层次性的复杂系统,即信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结构性都是相对的,是具有层次性的。其中,系统内的运作不受到因果规律限制,其投入与产出没有严格的因果联系[5];(3)这是一个具有地域性的复杂系统,即信息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影响与制约[5];(4)信息生态系统通过系统开放性促使不同部分依据各种联系共同改变与协同进化,即开放的特性使得信息生态系统成为一种生命系统,通过自组织能力使各组成成分相互联动共同改变和协同进化[5];(5)人是维持生态生存必须的关键性物种,人作为联系关系的纽带与桥梁,不但可以吸收更多的因素进入系统,也可以联结与操作各种因素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4]。

总的来说,信息生态理论强调系统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强调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系统的进化思想[6]。

2.2 国内网格化社会管理机制现况

到目前为止,全国多个城市实施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并提出可借鉴的流程机制。如北京市东城区根据网格化社会事件管理特点,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事件“发现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评价考核-结单归档”的六步闭环业务协同法[14]。北京市朝阳区优化工作流程,健全运行机制,在完善信息采集维护机制、问题源头发现机制和综合管理执法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信息分级共享机制、任务协调处置机制、分层处理解决机制建设。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进行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流程,总体可划分为监督和指挥两大职能,涉及信息采集、监控和评价、指挥调度和协调、具体执法和事务处理等四个层次,而工作业务流程则包括了信息收集、信息登记与核实、任务立案、任务分配与处理、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六个阶段[15]。晋中市在实施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采取了五项机制,即实施党建引领、闭环运转、部门联动、组团服务、效能考核五项机制,实现服务管理高效化[16]。长沙市开福区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实施情况,是通过“发现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考核评价、事件归档”的六步闭环档案,动态显示了每一件网格事务处理的全过程和处理效果,从而使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时效得到了加强[17]。

纵观上述文献和实践可以发现,各地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成效显著,对于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2.3 信息生态理论与全流程闭环业务融合

全流程闭环业务涉及许多方面,如信息采集、任务派遣等等,在具有独立、特定功能的同时,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维持整个网格化业务体系的正常运转。整个业务循环过程中包含信息、人、技术、信息环境等要素,并且维持要素之间的平衡。因此,全流程闭环业务可以被视作一个信息生态系统。

内嵌于信息生态系统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必然使信息生态系统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协同性和以人为本等5个特性。本文将这些特性视为海淀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的主要设计原则:(1)系统性。在社会服务管理中主要指各要素、各环节、各层次、各部门构成了一个整体,整体效用大于各部分效用加总之和;(2)层次性。根据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地区特点和实践总结,对社会服务管理的层面划分,各层面能够处理的问题,由各层面独立解决,对于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则由各层面协同解决;(3)地域性。不同地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不同,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具有差异性;(4)协同性。社会服务管理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体,各要素、各环节、各层次、各部门具有自组织的能动性,实现协同进化;(5)以人为本。从整个社会的利益来讲,实施社会服务管理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再从社会服务管理的要素来讲,在社会民情信息、工作人员群体、技术和信息环境等要素中,工作人员是主导性的因素,工作人员相互协作,使得社会信息得以采集、相关技术得到最大利用,从而改善信息环境。

综上所述,信息生态的相关理论和思想可以为全流程闭环业务实践提供指导,渗透到各个业务环节之中。北京市海淀区在信息生态理论的引导下,完善了社会服务管理的运行机理,实现了业务机制的创新。

3 以层次性为基础的“大、小、微”三级循环

实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生态是指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由信息人、信息流、管理实践和技术等因素构成的一个自组织、自我进化的系统,其中信息人作为信息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个体的自然人、群体或组织构成,他们在系统中可以分别承担信息供应、信息传输、信息消费和信息分解四项职能[7]。

信息人主要是指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社会信息的工作人员;信息流是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客体,是信息内容及其运动状态的统一体,是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或信息;管理实践即指在信息流基础上,针对社会问题展开的社会服务管理活动;技术则包括“一网一库一平台”在内的所有相关信息技术。技术化的环境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信息的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社会服务管理的工作人员依托这种技术化的环境及时应对或者预测、解决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从而最优化地实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这一有机系统的价值。

层次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即构成系统的结构。信息生态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信息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信息生态系统。能级原理源于管理学,是把系统内的各种管理手段和要素,按其能量大小进行分级,制定出每一能级相应的行动规范和操作标准,以此来建立管理系统的稳定结构,确保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

结合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实践,根据社区(村)、街道和区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具体情况,运用能级原理,将网格化社会服务生态系统分为社区(村)、街道和区3个层次(见图1)。每个层次在社会服务管理中担负的职责不同,因而所处的能级不同。在自身构成系统的同时,又与其他层次相互连通。以此能级原理为依托,海淀区网格化系统融合分析平台除了按照前述五个服务管理机制的主要原则,综合考虑了业务集中化、流程规范化等业务原则,充分整合现有信息系统的共性特点,将业务办理流程全部融入“微循环”、“小循环”、“大循环”总体业务流程(见图2)。

在区级层面:信息人即区级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人员,这些管理人员通过多种渠道(包括技术平台)从社会中采集信息,在了解情况之后,受理立案,联系相关部门,并根据职能不同进行分拣派遣,属于区级问题,批转至区专业部门,属于街镇或社区问题,先下发至街镇级平台办理。在事件或问题下发到相应平台之后,对任务进行处理、反馈,并进行结果督查,最后完成结案。

在街道(镇)层面:信息人主要指街道(镇)级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人员,他们除了通过多种渠道直接采集信息外,还会受理区指挥中心下派、社区(村)上报的问题。所以,在海淀区整个全流程闭环业务中,街道(镇)层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连接作用。

在社区(村)层面:社区统一受理街镇分中心下派、网格员上报、监督员上报等渠道反映的问题,社区层面的信息人是指社区层面负责社会服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这个信息生态系统中,社区层面处于最基层,也是最不可忽略的一层,社会问题通常是由基层人员上报,才得以被及时发现。

通过对整个区进行合理划分,实现3个层次的各司其职,有效运转。而且,无论是层内,还是层与层之间,社会服务管理都不再局限于技术方面,而是愈来愈重视人、信息、技术与信息环境的相互关系,关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果。归纳来说,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处理好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生态系统“独立”与“联合”的关系,所谓“独立”是指各层级内部业务不太需要与其他层级业务有所交互,有较大的独特性,由此导致各层级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存在于一个封闭而稳定的状态。但这3个“独立”的层级生态系统并非完全“独立”,而是能够在需要的情况下,相互对接与协同。如,区级平台接到反映问题的信息后,对街道单位责任范围的问题,及时转到街道级平台、街道级平台接收反映问题的信息后,对社区能够处置的问题,及时转到社区级平台等,实现问题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业务之间保持协同,因此,这些层级生态系统是“独立”基础上的联合系统,互通互联。

二是运用信息生态的整体思路实现了社会管理信息和对不同类型信息的集成,并把所有参与或影响组织信息管理活动的因素全部纳入到社会服务管理生态系统中。如,网格员、群众以及各级组织的工作人员等,使得社会服务管理生态系统组成因素的角色范围扩大、联系渠道增加、相互影响加深。

三是吸收了信息生态系统的进化观点,持续完善业务流程,提升了办事效率。在信息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对流程进行了深入研讨,在“大、小、微”循环的基础上,根据街镇、社区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工作流程,形成初步方案,开展意见征集,从而完善了以反馈控制为核心的五项管理机制,并建立了以系统协同为基础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4 以反馈控制为核心的五种管理机制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于该对象上的作用。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任何控制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8]。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控制论研究的对象是系统,反馈又是控制论的核心。因此,在管理机制方面,充分利用控制论中的反馈原理,并拓展反馈原理的应用方式。以满意度回访机制为例,当基层将问题信息反映到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之后,相应的办事部门会根据群众提供的问题信息按规定的流程来解决问题,在问题得到处理后对群众进行回访以了解问题是否得到真正的解决。如果仍存在问题有待处理,那么相应的层级平台会进行再调控,通过这样一种反馈控制的过程使提出的社会问题得到全面的解决。社会服务管理机制主要有以下五项(见图3)。

4.1 协调联动机制

在组织运行实践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联动,关于协调联动机制,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一是逐步完善无缝隙联接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与区办重大信息共享机制;三是建立与区司法局建立法律援助机制;四是与区法制办合作形成城市管理问题处置责任争议裁定工作机制;五是建立与区监察局的协调联通机制,加强问题的协调督办。

从反馈控制的角度来看,当社会问题反映到相关平台之后,该平台会对问题进行判断,与问题涉及的部门及时沟通,例如上述提到的区公安局、区办、区司法局、区法制办和区监察局等部门,传达问题信息,相关部门收到问题信息后,进行相应处理,与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协同联动,处理完毕之后向该中心传达处理结果,中心据此进行相应调控,实现一个完整的反馈控制过程。

4.2 双向考核机制

在现有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依托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实施条块“双向”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网格工作人员、网格、街镇、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双向”考评机制,强化街镇、社区(村)对区属专业部门及其派驻机构履职情况的考核评价。从反馈控制的角度来看,双向考核的对象在了解到自身的考核结果之后,会依据考核结果对各自的工作方式进行调整,结果稍差的人员可以据此改善工作手段,更新工作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社会问题的需求。当然,考核对象如果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诉,由领导小组处理。

4.3 案件跟踪机制

通过建立案件跟踪与提醒机制,防止漏办与延办。借助于系统设置和短信提醒,加强对到达案件、快到期案件的警示,使承办单位及时接收和办理案件。同时,采取人工梳理的办法,时刻加强对案件的跟踪,防止案件的丢失与遗漏。案件跟踪与提醒机制本身就是信息传输的过程,承办单位在接到提醒或警示信息后,可以加快推动业务流程的运转,提高办事效率,保障案件全部得到办理。

4.4 首接责任机制

推行首接负责制,做到首问必答、首问必释、首问必果。对于社会案件,做到件件有人办,事事有人回,减少了办事的环节,提高了办事的效率。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在经过了解之后,对案件进行派遣,保证整个信息反馈系统的畅通,有助于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并且,通过相关文件对首接负责制进行过详细的说明,包括工作目的、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问责,使首接责任落到了实处。

4.5 满意度回访机制

加强满意度回访,提高群众参与程度。通过定期进行满意度回访调查,对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实际解决诉求情况等方面征集群众的意见,并将有关数据反馈给责任单位,要求做出正面回应。反馈是信息的反馈,无论上述哪一种机制,都与信息紧密相关,是利用信息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只是不同机制下,信息的表现形式不同,例如双向考核机制中涉及的是考核信息,首接责任机制中涉及的主要是社会问题信息……借助于接收到的信息,控制主体得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控制。

5 以协同进化为目的的七个关键环节

协同效用[9]是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用。对于系统而言,均存在着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

协同效用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主要体现在社会多元要素的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合作,相互协调,组成富有弹性的协同网络,各方力量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治理功效,共同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当然,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协同思想不仅体现在各关键环节之间,也体现在各环节内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见图4)。

5.1 信息采集

在信息方面,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的任务重在预防,这种预防有助于在出现社会问题时,及时调用相关计划、资源和机制,从而确保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预防的过程中,精确、完整、可靠的信息是处置社会问题的基础,但采集信息时单靠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力量是不够的,迫切需要调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进行信息的协同采集。为此,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海淀区坚实推进“四个实有”数据库建设,整合公安、综治、实有办、计生、人力社保、教委、民政、卫生等多个部门信息资源、实现 “人、地、物、事、组织”等内容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归类管理,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精准化社会管理新模式。

5.2 案卷建立

在案卷建立方面,通过持续完善案件上报手段,拓宽案件来源渠道。实现了通过PC桌面终端和移动智能终端的事件、案卷填报功能,为基层网格员提供多种方便快捷的事件上报渠道。这一环节的协同效用强调的是各方的合作,在案卷建立之前,首先要发现问题,问题的上报者可以是群众、可以是网格员,也可以是社会机构,为此,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部门拓宽了宣传渠道、加大了宣传力度,例如加大了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微博宣传手段、运用公益广告做宣传。通过这3种宣传方式的协同,提高了社会凝聚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方力量的协同作用,及时发现社会问题。

5.3 任务派遣

在任务派遣方面,首先判断任务是否紧急,如果是紧急任务,提交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启动紧急预案,否则,监督中心将案卷批转到指挥中心。对属于部门办理的案卷,由指挥中心将任务派遣至相关专业部门处理。相关专业部门按照指挥中心的指令处理问题,将处理结果经由指挥中心反馈到监督中心。如果需要多个专业部门协同处理该任务,指挥中心则充当该任务的总协调者。能够在社区(村)网格层面解决的尽量在网格内及时解决;社区(村)网格解决不了的,在街道(镇)分中心、区中心的协调下,街道(镇)、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和权限逐级解决。

5.4 任务处理

在任务处理方面,承办单位建立健全受理制度,梳理专项处理流程,明确具体责任。各承办单位指定专人负责,并在24小时之内签收系统交办的任务,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一般应先进行初审,确认情况属实后报领导阅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突出、重大、敏感问题,要及时整理,报送本单位领导阅批。任务处理的过程中,群众反映的社会问题通常较为复杂,更多的情况下,需要层级或部门之间协同处理。

5.5 处理反馈

在处理反馈方面,注意收集积累情况,各单位及时总结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向区级上报经验材料。注意收集图片、音像资料、加强信息报送,每月至少向中心上报一条工作信息,每年上报本单位非紧急救助服务工作总结。

5.6 核查结案

在核查结案方面,处理结果反馈到监督中心后,监督中心指派监督员到现场核查,如果确定处理完毕则结案,否则,继续协调解决。对中心交办的事项,未进行认真处理的,中心将联合区监察局进行督办。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敷衍了事、行政不作为、慢作为的单位,区监察局将进行督办,直至启动行政监察程序。

5.7 考核评价

在考核评价方面,综合运用社区(村)监督评价、社会监督评价和信息系统数据资料评价等多种渠道,对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运行过程中问题发现、报送、分析、派遣、处置和反馈等情况进行监督,对网格工作人员、街道(镇)、职能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建立社区(村)、街道(镇)、区属职能部门的“双向”考核评价机制。对网格工作人员的考评结果按照隶属关系纳入到街道(镇)和职能部门的考核体系中,对街道(镇)和职能部门的考核评价纳入到区政府绩效管理考核体系中,并适时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同时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对问题发现处置不及时、服务管理不到位等不履职的情况进行通报。

无论处理社会问题的业务流程具体涉及哪些环节,这些环节都是协同进化的关系,信息采集的完整性有助于案件的及时建立,从而加快后续的任务派遣、任务处理,通过交互反馈对案件的处理进行优化,最终解决问题、核查结案。相反,信息采集的不完善,将使后续环节受到极大的影响,使案件的处理效率降低。此外,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比如群众对社会服务管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加关心社会问题,那么将推动信息的采集、案件的发现,促使所有业务环节都得到有效地开展。因此,可以说,环节与环节之间是种协同进化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作方式的拓展,海淀的业务流程会愈加完善。

6 结语

在信息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北京市海淀区结合地区特点,针对信息采集、案卷建立等7 个网格化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环节的协同进化。借助反馈控制原理,完善固化协调联动等五项网格化工作机制,将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嵌入“大、小、微”三级循环[10]。在区级层面,做好信息汇总、协调处置、监督检查等工作。在街镇层面,统筹整合和协调督促区域工作力量,落实属地责任。在社区(村)层面,做好网格内民意搜集、案件采集、矛盾调解等风险隐患排查。通过三级监控处置平台的建立有效缩短信息传递和解决问题的路径,信息收集更加准确、处理问题更加迅速。根据层次性对业务循环模式进行了划分,使各层面明确区分但又相互连通,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业务机制得以创新,相关工作得到了有力地推进。

参考文献:

[1] 王名,杨丽.北京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2):119-121.

[2] 熊炎.北京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推广与完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3):65-68.

[3] 刘伟章,张洁芳.电子政务行政生态与信息生态理论评析[C].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0.

[4] 张广钦.信息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韩子静.信息生态系统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8(2):230-234.

[6] 赖茂生.信息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 罗卫.电子政务“信息孤岛”新探―基于信息生态的视角[J].情报科学,2013,31(1):31-35.

[8] 杨文士,焦叔斌,张雁,等.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 李辉.论协同型政府[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0] 北京市海淀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平战一体 融合发展―北京市海淀区创新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应急管理,2013(10):30-35.

[11] 魏建龙.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探索与思考――以福州市鼓楼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为例[J].福州党校学报,2015(3):34-36.

[12] 胡衡华.创新应急管理工作 构建公共安全体系[J].中国应急管理,2015(5):22-24.

[13] 陈鹏.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体制模式研究――基于四种模式的案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24.

[14] 北京市东城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东城区网格化的工作模式、精细化的城市管理[J].信息化建设,2011(9):10-12.

[15] 樊永婷.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中的城市网格化模式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第2篇:网格化社会治理范文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 社区自治 公共利益 定位

近年来,基于城市管理数字化、技术化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悄然兴起,被政界和城市管理者看作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方略。然而,网格化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网格化管理概念

网格本是计算机术语,指利用互联网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连成一个逻辑整体,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和应用服务,以最充分地实现信息共享。网格有着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开放、动态等优点。社区网格化管理试图把上述优点移植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它和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相比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城市管理部门与行政区划之间空间的界限,因此网格化管理具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服务高效等特点。

关于网格化管理的概念,各地在实践中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城市网格化管理就是以社区、街道为基础,在其管理区域内,把1万平方米左右的区域划为一个单元网格,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网格的信息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对社区和街道的管理。

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机理

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政府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工作效率不高等等。那么如何形成一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联动机制,是城市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严峻考验。网格化管理恰恰在此方面有其优势,它是一种整体性运作模式。首先网格化管理提出了统一规划、市区联动的工作思路,形成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等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程序。其次,网格化管理一般实行市区两级分工、监管分离的体制。市级负责监控和协调,区级负责具体运作。两级都分别设立指挥中心,减少了问题上报的很多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大大缩短了处理问题所花费的时间,从而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最后,网格化管理正是从基层社区管理服务中遇到的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矛盾出发,理清基层社区和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明晰职权,同时把社区的管理职能直接下放给每一个社区单元网格,明确网格负责人的职、责、权,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理顺市、区、网格之间的关系。

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开始试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然后被移植到全国各地,始终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色彩。首先,从一开始网格化管理就被政府大力推崇和看重,并把它作为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灵丹妙药。其次,从网格化管理的主体来看,虽然网格存在不同性质的“多元行动主体”,但政府主体明显处于主导地位。具体来说,网格化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街道办事处公务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和社区志愿者,但他们在网格管理中的地位却是不一样的。由于政府部门拥有较丰富的公共资源和较大的公共权力,所以在网格管理中自然处于主导性地位,社区工作者虽然是网格管理中的主要力量,但他们只是负责执行政府主体的任务安排,至于其他志愿者则只是辅的角色了。

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政府主导带来的运行成本问题。网格化管理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它是为了应对当前日益多发的社会和个人极端事件而产生的,是一种将基层社区组织与政府公共服务系统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然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也潜藏着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由于网格的面积比较小,这样每个社区就需要分成多个网格,而每个网格都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政府公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这就大大增加了人力运行成本。同时这种管理模式需要从市级政府、县区政府直到街道办事处增设各级网格管理指导中心办公室,从而增加了机构的数量。最后,网格化管理需要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需要增设大量的设备,投入很多物质资源,并需要相应的维护网络正常运转的资金注入。

网格化管理可能制约着社区自治的发展。当前社区管理日益呈现行政化趋向,政府权力直接下沉到社区,压缩了社区自我管理的空间,并从上至下对社会组织实行再组织化,导致社会空间行政化、社区组织行政化、社区事务行政化。而网格化管理则加剧了这一现象,使政府权力从社区进一步深入到居民家中,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人都完全置身于政府权力的控制之下。“政府行为的全面回归,不仅使公共服务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行政强制的倾向”①就这个角度来说,网格化管理这一实践模式总让人有一丝隐忧:政府似乎只是为了实现全面控制而介入,而不是为了发展社区自治而介入。

网格管理的泛化问题。社区网格化管理之所以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青睐,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强大的维稳压力。决策者们认为网格化管理可以弥补原有社区管理模式的不足,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但随着网格化管理这一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实施,“就网格化的功能而言,已经被泛化到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地步,似乎与党的系统和政府系统相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网格化来解决,网格化的范围被大大泛化。”②当城市管理者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网格管理时,他们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就会减弱。而政府职能转变才是解决社会问题、加快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网格管理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各地网格管理的程式化严重。对于这一管理模式,各个城市争相移植,不管它是不是符合本地实际,也不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

网格化管理中政府职能的定位

政府应该为社区和街道提供服务而不是控制它们。该如何理解政府责任?新公共服务理论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公务员日益重要的角色就是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而不是试图通过控制或掌舵使社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③因此笔者认为政府负责应该包括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建立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共享网络;完善社区网格内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协调物业公司完善社区网格内基本的文化娱乐设施;引导网格内自发性群众组织等等,而不是直接告诉居民该怎么做、要怎么做。市区两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不能把网格化管理当成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药方,更不能把其作为控制社会基层的手段,而是要遵循社区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能按照政府意愿改变社区的发展方向。政府要给社区提供服务,尊重社区的行动选择。政府要与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一起,共同协商解决居民所面临的问题,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政府角色从控制转变为议程安排,使相关各方坐到一起,为促进公共问题的解决进行协商、提供便利。”④

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网格化管理最初本是城市管理者为整合社区资源,构建社区信息共享平台引入社区管理中的,但其随后的遍地开花则更多的是基于维稳的需要。或者可以这么说,政府在推行网格化管理时首先想到的是排查社会隐患、解决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的潜在问题,不让自己管辖区域出现管理盲点。如果说考虑到了社区公共利益的话,它可能就是一种副产品,而不是真正的目的。

社区公共利益指什么?首先,它指向社区内提供的公共医疗服务是不是能够满足居民的需要;其次,它指向社区内的基本娱乐设施、场地能否满足居民的需要;第三,它指向社区能否提供一个安全舒心无污染的生活环境,让居民从单位下班回来感受到温暖;最后,它指向社区居民所能享受的自由生活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凡此种种,都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需要营造的。可能由于现实的制约,有些社区公共利益很难完全实现,但它是目标,至少是努力的方向。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包括网格化治理过程中首先要把这些公共利益的实现作为目标,如果有维稳的考虑,应该把维稳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途径之一,而不是相反。

把社区自治作为网格化管理的目的。网格化管理只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它产生于社会矛盾多发的今天有其必然性,然而社区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自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网格化管理只是社区治理步入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不是道路终点。在这方面,政府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认识到网格化管理的局限和未来,正确进行政府职能定位。

(作者为焦作大学法律与政治学院讲师;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渠敬东等:“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23页。

第3篇:网格化社会治理范文

尊敬的省调研组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依托综治平台,强化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

“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工程,我市高度重视“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排查工作机制”是市委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之一,我委每月均向市委汇报该项工作进展情况。

当前,我市已按照国家标准,划分X个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X人,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率达100%。并认真落实《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实施方案》要求,建成X个镇(街)综治中心,

X个村居综治工作站。其中县一级综治中心可依托综治信息系统,对辖区内消防安全隐患进行受理、处理、督办、反馈;镇(街)一级综治中心升级改造全面推开,已逐步实现实体化运作,安全隐患排除是镇(街)综治中心的三大基本任务之一,消防可依托综治信息系统,将日常排查出的居民用电隐患、私搭乱建、高空拉线、乱堆乱放、消防设施损坏等问题建立台账,及时处理,实时跟踪,最终形成管理闭环。村居综治工作站进一步加强了网格化管理、安全隐患排除的工作力度。

二、网格化管理机制不断健全

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联勤指挥、网格员日常巡查走访、信息收集报告等系列工作制度,加强对中心管理员和网格员的培训,做到镇街中心线上线下一体化处置、一体化运作。通过应用网格化管理机制,一是工作职责更加明确,我市基层消防网格精细化管理以镇(街)为基本单元,镇(街)主要负责总体领导和组织协调,定期开展指导、检查,组织实施辖区内的排查整治行动。镇(街)综治办负责发动巡防队员等综治力量开展日常巡查、宣传,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对一些违法案件及时移交派出所处理,实现了基层消防管理工作常态化。二是切实将工作责任落实到网格责任人,我市按照科学管理原则,每个城市社区网格规模为300户,农村社区为200户左右,缩小管理空间,固定管理范围,明确管理责任人,实现了网格管理服务精细化。三是推进业务专业化管理,实现管理力量前置化。就消防工作方面,(大)部分乡镇,已聘请专业的消防队员负责网格化业务,实现基层社会管理资源的优化前置。

三、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我市依托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提高了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获取、确认、处理、反馈速度,有效减少了信息与时间损耗,为消防工作争分夺秒。一是实现手机APP覆盖,做到管理流程扁平化。网格员可通过手机APP直接录入消防隐患信息,减少了从发现到处理所需的环节,创新了报送机制,提升了工作效率。二是建立隐患排查数据台账,实现消防隐患精细化管理。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可实现消防隐患采集、追踪、处理动态化管理。在隐患类型中,对未配备灭火器材,灭火器损坏,安全出口上锁、遮挡堵塞疏散通道,加工、生产、仓储、经营场所在一起,出租屋、居民区从事生产、经营、储存危险化学品、爆炸品,小商店经营场所违规设厨房、无防火门间隔,“三小”场所违规住人等类目信息均有明细,基本实现火灾隐患类型覆盖。三是部门联动更加便捷。我市综治信息系统不但纵向上通向镇(街)、村(居)网格,更实现了横向上市、县(市、区)各部门的联通,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均有开放了相应的账号,通过联合管理,进一步提升了监管效能。

四、积极参与试点工作

第4篇:网格化社会治理范文

为扎实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确保工作高效稳定运行,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我镇成立了以镇长李锦为组长,副镇长马远奎为副组长,司法所所长彭俊,司法所成员罗厅组成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下设在__司法所,由司法所成员罗厅任网格中心管理员,具体负责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的统筹协调及日常工作。

加强网格员业务培训,提高网格员服务管理水平。定期和不定期分层次、分类别对网格员开展培训工作,提高网格员素质能力。组织网格员对政策法规、业务技能、职业道德方面的专题培训。督促网格员自觉加强相关政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服务管理水平,更好地完成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做到政策、流程及操作技能等应知应会、一专多能。

一是加强房屋、人口信息的采集,加快建立人口、房屋一体化,达到全覆盖。强化信息录入,通过信息平台,达到统筹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二是加强服务管理信息办理录入。对主动发现、群众申请和委办等需要解决和办理的事项及时办理、及时录入,如对矛盾纠纷进行调处、对安全隐患进行解决等。对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的实践要及时上报镇网格中心解决和办理。各类事件办结后及时录入归档,以便查询。

第5篇:网格化社会治理范文

网格化,就是将城区行政性地划分为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网格化管理直接表现为管理单元的细化。实质是针对现行管理制度弊端,开展的一次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是按照转变领导方式,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要求,推进人、财、物、权、责全面下沉,强化基层基础建设的制度再造。

网格化核心是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以差异化职责为保障,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促进条块融合,联动负责,形成社区管理、服务和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治理结构,实现政府职责特别是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在基层的有效落实

网格化一是解决现行管理制度弊端,强化政府职责落实的迫切需要;二是转变领导方式,深化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的有效载体;三是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网格化社会治理范文

(天津市东丽区环境保护局,中国 天津 300300)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加快以及汽车数量的急剧上升,使得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恶化。城市大气污染不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自2013年10月,天津市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以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更高的要求。

1 大气污染概述

1.1 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的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有烟雾颗粒、尘土、生活垃圾、汽车尾气、油烟等。

1.2 大气污染的种类

大气污染物种类同能源结构、工业结构有密切关系。燃煤的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燃油的主要污染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汽车主要排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全物。大气污染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2 东丽区2014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分析

东丽区今年尽管采取有力措施,但大气污染情况却不容乐观。2014年至今,通过监测数据分析,东丽区六项主要污染物中PM2.5、二氧化氮、臭氧超标较为严重,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 只有二氧化硫浓度较全市平均水平低,二氧化氮、PM2.5、PM10、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由此看来,二氧化氮、PM2.5和臭氧污染是影响东丽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二氧化氮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PM2.5的来源众多,包括扬尘、机动车尾气、油烟、烧烤烟尘等等;臭氧并不是直接排放出的污染物,而是通过“前体物”在高温、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前体物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餐饮油烟的排放将导致挥发性有机物升高。

3 东丽区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开展情况

3.1 控煤工作

东丽区商务委完成全区经营性煤炭堆场布局方案,确定本区的两个经营性煤炭堆场并完成了环保防尘设施建设。商务委会同环保局、工商局和各街道清理5家大型煤炭堆场,清运煤炭约20万吨,清理无照经营小型煤炭堆场30余处,并得到市清指的好评。

3.2 控尘工作

一是施工工地扬尘治理。东丽区建委组织开展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治理专项大检查,对未落实5个100%管理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针对拆迁扬尘问题,房管局制定了《东丽区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治理拆房扬尘和渣土运输撒漏工作方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管体系、动态管理、备案审批、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长效管理机制。

二是工业企业堆场扬尘污染治理。环保局多次深入现场督促企业堆场加装防风抑尘网,目前已有9家企业建成封闭储料场,7家企业已建成防风抑尘网,堆场总面积约81万平米;在建或已确定施工计划的企业5家,堆场总面积约25万平米。区建委对42家混凝土企业进行控尘改造,目前有9家企业已经完成改造,5家企业现处于停产状态,28家企业正在改造施工阶段。

三是道路扬尘治理。大力开展扬尘撒漏专项治理活动,区执法局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夜间值班,坚持对津塘二线、津塘公路、津滨大道等重点道路进行不间断地巡查。东丽交管支队将工程车撒漏、黄标车违法违规行为作为治理重点。

四是开展治理露天烧烤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张贵庄中心城区和万新街城乡结合部地区,加大晚间巡查治理力度;同时,动员经营者由无烟电(气)烤炉替代传统碳烤炉,规范经营方式。

五是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治理,特别是中心城区、国控点周边为重点区域,截至8月底全区102家200平米以上餐饮企业已有85家企业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

3.3 控工业污染工作

2014年,已完成3项钢铁行业脱硫、除尘改造项目,2项电厂脱硝改造项目。同时,继续加大对重点源监管力度,针对我区辖区内的国控、市控重点污染源制定监察、监测规范,建立一户一档管理台帐,对国控污染源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检查,对市控、区控污染源每季度进行一次现场检查,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3.4 控新建项目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工作

把好产行业准入关,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工作中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坚决不予审批。推动有污染或危化企业关停或搬迁,2013年和2014年区政府下大力量,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多次执法大检查,共完成了11家企业关停或搬迁工作。

3.5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借鉴市容环境网格化管理,“河长制”和街道一支队伍管全面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东丽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标准、定流程、定考核”的“六定”原则,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全区实现管理无死角、监察无盲区、监测无空白,制定了《东丽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从3月1日起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工作。

二是配齐网格队伍,搞好工作培训。全区设置了四级网格,分批次对二至四级网格长、网格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印制《大气污染防治网格管理工作手册》,600多名四级网格员人手一册。各街道建立完善三、四级网格工作档案,制作网格化管理展牌,使工作职责上墙,确保管理力量下沉到基层。

三是排查全区扬尘污染源,并纳入网格化动态管理。对辖区内的露天堆场、施工工地、裸露空地等进行拉网式排查,经整理汇总共排查出各类污染源248处,其中露天堆场89处、面积约163万平方米,各类施工工地134处、占地面积约791万平方米,裸露空地25处、面积约4244万平方米,并纳入各街道四级网格管理范围(一图一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间节点,并纳入了网格化常态管理。

四是加强暗访巡查,严格督查考核。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暗访巡查制度,一级网格长每月巡查两次,二级网格长要每周巡查1次,三级网格长每周巡查2-3次,四级网格长每天都要巡查,及时发现辖区内的各类大气污染危害事件。依据《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工作方案(试行)》,制定了《东丽区清新空气行动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工作方案》,细化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对工作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的区清新空气指挥部先督办,再由监察局督办约谈,进行追责。

4 东丽区大气污染防治保障措施

(1)坚持铁腕治污。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对燃煤锅炉、重点工业行业、扬尘污染、餐饮油烟等进行专项检查。严格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的违法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对涉嫌环境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进行曝光。

(2)完善网格化管理平台。争取一部分市里的资金,完善城管网格化平台硬件设施,融入区城管大平台,与各街道和功能区的三级网格联网,通过手机终端对四级网格员的巡查时时监控,使网格化管理做到常态化,并能高效运转。

第7篇:网格化社会治理范文

__村位于__县以东19公里处,为__镇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的村,316国道和阳安铁路线穿镜而过,交通便利,是__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全村面积2.8平方公里,1111户3858人,下辖12个村民小组,有党员73名,治安中心户长13名。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社会治理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对象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传统的社会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通过深入调研,论证分析,发现在社会治理工作上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镇、村还停留在让上级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思维上,没有全面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刻内涵,存在“社会治理是党委、政府的事情,与其他组织无关”的错误思想。二是工作方式方法守旧。由于传统思维定势影响,一些干部在解决群众问题时,习惯于当“消防员”、“甩手掌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方法上缺少针对性,往往出力不讨好,干部有怨言,群众意见大。三是工作作风不实。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干部下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少了,“有事打电话、无事互不搭”成为工作习惯,不深入群众,不联系群众,不了解群众,做群众工作唯上不唯下、“做秀”不做事,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四是工作缺乏有效载体。一方面党员、人大代表渴望发挥作用,体现社会价值,找到应有的政治荣誉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社会治理需要各方参与,尤其需要社会中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没有有效工作载体,使二者之间虽相互有需,却是隔河相望,浪费了优质的工作资源。

针对以上问题,__镇党委、政府会同县综治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结合网格化管理,提出了“强化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基础作用,以三线式联系为主线,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以精细化服务为核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工作总体思路,并大胆实践。

1、推行三线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夯实社会治理工作基础。以党委、人大、政府“三条线”为纽带,分别进行延伸联系,即:以镇党委抓党支部,党支部抓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为一条线;以镇人大主席团抓代表小组,代表小组抓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为另一条线;以镇政府指导村委会,村委会抓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为第三条线,扩展组织触角,实现联系群众无死角。同时,实行“三线式”工作法:对全村所有住户进行一次拉网式大排查,针对各户的经济收入、产业基础、家庭结构、利益诉求等具体情况,将群众分为放心户、关心户、连心户,实行“在线、一线、热线”服务。即:家庭经济收入持平和超过全村平均水平且连续三年被评为平安家庭的农户定为放心户,村委会对其实行等候在线服务;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全村平均水平且近两年未被评为平安家庭的定为关心户,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定期到住户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开展服务;三留守人员家庭、残疾人家庭、贫困户家庭、地质灾害威胁地家庭和有服刑或刑释解教人员家庭定为连心户,每户确定一名党员、人大代表或中心户长,实行一对一帮包,时刻与连心户保持“热线联系”,随时上门服务。

2、实行网格化管理,消除社会管理盲区。在推行“三线”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和“三线式”工作法构筑起严密的组织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实行网格化管理。根据居住情况将全村共划分为6个一级网格、12个二级网格、33个三级网格,每个网格内约20至30户60至100人,每个单元选配一名网格长,网格长由镇村干部、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医生、退休干部、产业大户等担任。全村共选配网格长51名。网格长主要负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准确收集、反馈网格信息,化解网格内纠纷,组织网格内群众开展文娱活动,发动群众美化环境等。并要求网格长做到“654436”,即,“六百”: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化百家纷、暖百家心、系百家情;“五知”:知网格慨况、知群众家情、知社情民意、知重点人员、知困难群体;“四懂”: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群众所盼、懂沟通技巧;“四会”:会走访调查、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三活”:成为服务区域的活地图、活户籍、活档案;“六大员”:切实履行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治安防范巡逻员、

邻里纠纷调解员、重点群体帮扶员、村风村貌督查员的职责。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 3、开展精细化服务,搭建干群关系连心桥。划分网格后,每个一级网格成立一支服务队,有针对性的开展帮包服务。网格长实行“五个一”工作模式,即,建立一本工作日志;发放一张联系卡;完善一系列群众事情代办制; 建立一套民情台账;帮助群众谋划实施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全村建立了 “四个三”工作机制,即,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机制”;建立宣传员、信息员和排调员“三员合一”机制;实施帮思想、帮解困、帮发展,扶持群众积极投身到勤劳致富中去的“三帮一扶”机制;实行镇政府工作人员周三集中到村办公、村“三委”班子成员每天轮流在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办公、网格管理员(长)随喊随到随时现场办公的“三员不间断工作机制”,确保群众24小时办事都有人受理,实现服务群众精细化,不断拓展为民服务的触角和领域,集中解决政策“走在路上”、服务“停在嘴上”、实惠没有“落在身上”的“末梢堵塞”问题以及其他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拆除“阻隔墙”、建起“连心桥”,破解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最后一步”的问题。

1、转变了工作理念,改进了社会治理方式。通过实行“三线两化”社会治理模式,基层从管理性转向服务性;从行政性转向社会性,从单向性转向互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了社会组织活力。该村群众自发成立了莲藕种植协会、生猪产业发展协会、群众歌舞协会等社会组织4个,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经济建设,极大深化了群众自治,实现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农村社会繁荣和稳定的良好局面。

2、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释放了全社会的创造能量。通过实行“三线两化”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村组被动等上级安排部署,到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尤其是调动了党员、人大代表、产业大户、医生、退休干部等社会治理优质资源的积极性。全村51名网格长中,有工资报酬的村组干部和中心户长仅有18名,而其余33名网格长是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人大代表、医生、退休干部、能人大户等组成,均是发挥党员、人大代表职责和志愿服务,不计工资报酬,只通过干事实现其社会价值,赢得政治和社会荣誉。这既解决了基层工作经费紧张的困局,也充分发挥了“能人”的作用,实现了节约工作经费与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优质资源的双赢。

3、畅通了矛盾化解渠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三线两化”模式的实行,使各类矛盾纠纷能够及时发现,尽早处理,实现了事有人管、矛盾有人调,一批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问题不上交、矛盾不激化。据统计,自__年6月至2015年8月,该村共受理来信来访39起,办理答复39起,共化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82件,无违法犯罪案件和到县赴省进京上访。

4、拓展了服务途径,提升了工作效率。“三线两化”模式的实行,延伸了组织触角,消除了联系群众的盲区。同时,夯实了镇村组干部抓群众工作的责任,做到了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提升了办事效率,使群众得到了实惠。以往群众办事是“鞋跑烂,腿跑断,事难办”,现在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干群鱼水”。今年以来,三级网格长共入户走访群众1100户,办实事298件,群众办事时效由以往的平均两天,下降到一天之内。

5、凝聚了民心民智民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三线两化”模式的实行,增强了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宗旨意识、勤政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了各级干部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调动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锤炼了干部作风,全村形成了谋发展、勤致富、促和谐的强大合力。全村目前引进企业5家。

__村通过“三线两化”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行,社会治理工作总体成效明显,但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网格员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的问题。网格员在网格中开展工作期间,部分网格员认为自己不是村干部,没有职权,由于这些思想认识不到位,就没有完全将自己摆入网格管理员应有的位置,开展工作不够大胆,有畏手畏脚的现象。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三线两化”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强网格员的管理,提高网格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网格员开展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第8篇:网格化社会治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网格化管理;问题与对策

根据教育界统一的行业规则和制度以及当下新媒体的发展,许多高校提出了网格化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格化管理逐渐成为较为完备的运行制度。网格化管理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概念

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模式主要是遵循属地管理和现状管理的原则,将被管理的对象和地域进行网格式的划分,并对每一网格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和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是政府为了提升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而采用的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后来这种管理模式被引进高校管理体系当中。高校在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管理模式的革新和对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可提高大学生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高校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各项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落实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目标,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管理能力。

二、高校应用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高校的治理能力。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整体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要素,大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能直接反映出高校的治理能力。目前,因为大学生群体庞大,个体独特性明显,加上管理事务繁杂和管理人才紧缺,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依托信息技术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可以将管理工作的目标、要求和任务科学地整合和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够加快解决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及时地将学校的管理政策和管理制度传达给学生,从而加快管理工作的循环运行。此外,网格化管理能够突出不同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其体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从而调动起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高校的治理能力。(二)有利于促进管理资源高效使用,节约管理成本。以往高校管理工作人员要面对很多纷繁复杂的管理问题,其中涉及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学业就业指导、大学生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等多个方面。这样的情况使管理人员很难深入解决某一管理问题,进而使得很多方面的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成果。为了改变管理者力不从心的局面,就要将管理资源和管理问题进行整合,化繁为简,从而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网格化管理体系,可以促进管理人员与大学生的交流,促进管理工作的协同发展。高校可以将线上互联网平台与线下学生活动场所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大学生管理工作,这样可以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提高参与者的管理积极性,整合各方管理资源,从而节约管理成本。

三、目前高校大学生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在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呈现出刻板僵硬的特点。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大学生的被动性特征十分明显,高校代替大学生的原生家庭,成为了“家长式”的管理者。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可以基本保证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但是忽略了大学生的自主成长,容易造成大学生依赖、懒惰的不良习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独立健康成长。(二)管理的实效性差。高校大学生管理体系涉及的方面众多,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都包含在内。目前,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管理的实效性差,管理人员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应对多种管理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在处理多个复杂的管理问题时,实效性差还容易导致管理过程出现没有章法的现象。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起强大的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高效的网格化管理手段,提升教务问题的处理速度,增强高校的管理能力,以此来缓解管理实效性差的问题,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三)管理的约束力不强。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大学生站在“对立面”,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大学生与管理人员的关系,造成管理约束力薄弱的问题。现代教育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学生与管理人员处在平等的位置,“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会使大学生对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产生一些抵触心理,进而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减弱了对大学生管理的约束力,降低了实际的管理效率。而基于互联网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可以将各种管理任务划分清楚,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处理大学生日常事务的针对性,拉近其与大学生的距离,切实增强管理效果与管理水平,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约束力,保证大学生健康发展。

四、高校大学生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方法

(一)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网格化管理是将管理工作中的各个模块区分开来,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管理问题来提升管理工作协调性,并以此优化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首先,根据各部门的职能特点来进行管理项目的划分,能够切实提高各部门间的联动性和协调性,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次,高校应增强网格化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持,保证各部门间管理信息的快速共享。最后,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模块的划分,可以将管理层级划分为宿舍、班级、院系等三个方面,分别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度,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二)整合网格化管理资源。目前,针对大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已经建立起多个基础平台,比如教务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和宿舍门禁系统等。这些平台的作用是对网格化管理体系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在进行大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对这些平台的数据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进一步加强网格化管理机制的高效性。多个管理平台在进行信息共享之后,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查阅所需信息,不需要再申请信息调取权限,这样可以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管理者通过多平台对信息的整合功能,可以快速完成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另外,为了进一步整合网格化管理资源,高校应与相关科技公司合作,继续开发网格化管理的系统软件,并招募一些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员,对网格化管理软件进行定期维护与更新,促使其持续正常运转。整合网格化管理资源,有利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有利于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三)建立网络事务处理平台。在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建立起网络事务处理平台,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网格化管理的最初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管理部门的协同作业。所以,建立网络事务处理平台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日常事务办理的便捷程度。在网络事务处理平台中,大学生可以随时申请预约具体事务的办理服务,通过寻找关键选项来完成预约流程。预约信息会直接发送给相应的管理部门,在管理部门办理成功之后,平台会发送给大学生信息以提示其办理成功。这样的方式既省去了学生排队等待的时间,又提高了部门管理工作的灵活度,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工作效率,为增强高校管理能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高校大学生管理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完善大学生网格化管理体系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网格化管理通过将管理任务进行拆分,能够对管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提高各个管理部门间的协调能力,还能加快管理事务的处理速度以及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互联网时代下的网格化管理,要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整合线上的管理资源,提升大学生管理信息的共享度,并且通过建立大学生管理网络平台,提高管理工作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增强高校的整体管理能力。高校整体管理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健康校园环境的形成,改善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有武.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机制的方法[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1):87-88.

[2]刘宏达,闫丽莉.网格化管理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服务管理中的应用——以湖北省8所学生网格化管理试点高校为参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14-18+22.

[3]韩建.网格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构建[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17):77-78+83.

[4]张孝永.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中的应用[J].台州学院学报,2017,39(01):89-92.

[5]马玉,陈伟.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J].河北农机,2020(09):58+66.

[6]张帆.学生网格化自我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8):319.

[7]徐程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格化管理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第9篇:网格化社会治理范文

关键词: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

一、政府主导层级负责

县政府建立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范围和职责。在此基础上,各乡镇、街道办和大、中、小网格均成立了消防办公室和相应组织机构,实行逐级分包和捆绑责任制。各级乡镇、街道政府部门要将网格管理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检查考评、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政务督察内容,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考核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按照考评标准逐项评分,连续两次达到优等的村委、部门,列入年度评优评先候选名单,连续两次被评为次等的“网格”负责人,政府主要领导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对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不力,效果不明显,导致发生亡人火灾或较大以上火灾事故的,依法依纪从严从重从快追究相关领导和直接人员的责任。

二、三级网格工作开展

1、明确职责,三级管理,定期检查。网格内实行三级管理。大网格负责对中网格工作进行指导,将列出规模较大、危险性较大的单位列为大中网格直接列管重点单位,由大中网格直接督导检查,建立了辖区单位台账,制定了检查计划,落实大网格每月、中网格每周,小网格每日的检查要求。 2、立足实际,组建“三员”,巡消合一。各大网格由主管领导牵头,综治、公安、安监、工商、民政等部门为成员组成大网格督导员、网格员。中网格督导员、网格员、宣传员由村两委干部为骨干,吸收农村好青年参加,依托村治保巡逻组织组建义务消防队,配备必要的车辆器材,实现巡消合一。

3、大网格“543”工作机制。各大网格确立乡综治办、派出所、民政所、工商所、安监办等五部门成员,将消防网格化管理工作与部门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信息联通共享,组织联合执法,通过“五部、四同、三联”形成工作合力,落实隐患移交机制、对检查出的隐患限期督办,逾期未改正的移交派出所依法查处。

4、“全民消防”宣传理念。各中网格明确若干名消防监督员和网格宣传员,负责组织建立防火安全公约,开展经常性防火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组织扑救初起火灾。各村逐步建立消防宣传体验中心。每周组织一次村民消防知识普及宣传活动,观看防火宣传片,邀请村民学习体验使用灭火器材,发放防火宣传材料。在村主要街道设立了消防宣传专栏和消防知识长廊,在大街小巷绘制了墙体漫画、标语,利用“119”消防宣传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消防宣传。

5、中网格“消防三室”建设。各乡镇、村级两委按要求逐步推进中网格“消防三室”(消防办公室、消防备勤室、消防宣传体验室)建设。大中小网格建立了消防办公室,配备办公家具、用品。另外有条件的还可以配备消防治安巡防电瓶车一辆、消防宣传电动三轮车一辆,负责日常巡防宣传,车上装备了必要消防扑救器材,用于及时扑救初起火灾。

6、小网格农村家庭防火示范户建设。农村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按照“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结合治安防控网络和“七户联防”、邻里守望”等方式,利用平安互助联声器发出警报,在火灾发生时,迅速形成第一灭火力量,开展自救,减少火灾损失。依照《农村防火规范》要求,小网格员针对农村防火特点对农户家庭进行火灾隐患排查,重点检查农村用火、用气、用油、用电、采暖等农村家庭常见火灾隐患,及时进行整改消除,并在家庭重点防火部位室外电闸、室内采暖室、厨房、储藏室、客厅、卧室等屋室张贴防火温馨提示,摆放防火知识材料,使防火宣传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