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长征范文

关于长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长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长征

第1篇:关于长征范文

1.政府与市场模型

1.1假设孑然一身的一家人

到达梁山。由于首先要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他们一家人需要都去劳动才能解决温饱问题。刚开始每个人都努力劳动才能解决温饱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摸索。劳动技能不断的提高。一个人去劳动就足以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就成为了他们的剩余材料储存起来。有一天他们发现还有几家人突然出现在他们家附近。在他们家附近跟他们抢劳动成果。于是,他们商量讨论让几个人不用再去劳动专门对付来抢劳动成果的几家人。由于当时他们除去每天的必须品,剩余的材料只够供应2个人去专门对付来抢劳动成果的几家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材料越来越多。人口也越来越多。他们用剩余材料供应的看守专门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一个不负责生产,而专门对付外敌的机构形成了。他们只负责保卫家族的安全。随着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剩余材料除了供给专门机构还有剩余。专门机构在对付外敌的时候发现如果建立一堵墙会有效防止外敌的入侵,保护家族人的人生安全和劳动成果。但是这堵墙花费巨大。不是几个人能够负担得起。而且这堵墙(公共物品)使家族所有人受益。家族在铸造的围墙里生活了几年。人口越来越多。而围墙内资源不足以养活整个家族,但是整个梁山都被几个家族围墙占有,为了生存,家族只好去抢其他家族的资源。于是几个家族开始混战,每个家族势力都差不多,谁也不能单靠一家的势力把另一家消灭掉。战争的巨大耗费使家族濒临破产。家族不得不与另一个家族合谋。于是政府的另一个政治职能产生了-外交职能。

政府的产生条件之一是剩余材料的产生。政府职能的不断发展代表政府不断的扩大。而政府职能的扩大不是盲目的扩大,每一项政府职能的实施都需要一部分剩余材料才维持。所以一个国家政府职能的扩大必须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而定。如果一个国家剩余材料很少,政府盲目的扩大,将没有足够的剩余材料来维持政府运行,政府将会破产。如果政府强行占有人民的必须品。

1.2由于每个家族的资源禀赋不一样,A家族生产粮食,B家族生产牲畜,C家族制造生产工具

一个偶然的机会。A家族和B家族把各自剩余的粮食和牲畜进行交换。各自得到满足。C家族听说后想跟A家族用生产工具交换粮食,可是A家族并不太需要生产工具,不与C家族进行交换。于是C家族就先到B家族进行交换。换成牲畜后然后再到A家族进行交换。这样一来一往C家族感到很麻烦。一个偶然的机会,几乎所有的家族都到B家族来换牲畜,大家换成牲畜后直接可以换成其他想要的东西。大家都觉得这很方便。于是大家决定。每个月这个时候。都来B国进行交换。这样所有国家每个月的这天都会带着自己的东西来换成牲畜然后再换成其他想要的东西。慢慢的,B国便成为了一个固定时段,固定地点进行交易的地方。便形成了市场的雏形。市场起源于古时人类对于固定时段或固定地点进行交易的场所的称呼。市场起源的条件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市场的原始基本作用是使商品的交换能够完成(资源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的发生。市场的产生的条件之一是资源禀赋不同。市场的扩大受诸多的因素制约。其中包括一般等价物。由于物物交换很不方便,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解决了物物交换的一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但是自发形成的一般等价物很难统一。这便又形成了一个阻碍市场发展的因素。

从上述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市场通过交换能够解决资源禀赋不同的问题,同时也促使分工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能使社会产生更多的剩余产品。政府的更多职能才能得以实现。

2.市场的有效性

谈到市场,其中三个问题是无法避开不讲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而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市场的参与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而消费者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

假定市场上有无数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信息是完全的。生产者都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生产者的目的是用最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最多的产品,而消费者的目的是用最少的货币购买最多他想要的产品。一个产品的成本价格是10元,如果生产者a把产品提高到11元,消费者会转向其他的生产者购买,这样便没有人再向生产者a购买,生产者此时不但收不回固定成本连可变成本也收不回来。其结果是它退出市场。令一个消费者b想只出9元购买产品,此时场上如果卖给他等于不但成本收不回来,还要赔上1元。其结果是厂商不卖给产品给b。此时任何一个厂商想把产品的价格定的高于10元的,结果只能是倒闭退出市场。任何一个消费者想低于10元购买产品的都购买不到。最后达到一种均衡。就是厂商以10元出售,消费者以10元购买。设想把价格提高或降低,我们发现都会损害其中一方的利益。在经济学上此时就达到了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当一种状态达到了改变任何一种决策都不可能在不使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令其他方情况变好时。这时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3.市场失灵的表现

3.1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

假定在上述市场上所有生产者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生产者。此时这个厂商便垄断了所有产品的生产。他们凭借其对产品的垄断把价格提高到11元。由于人们要生存,不得不购买,从原来每个人消费10个变成现在每个人消费8个。假设有10000个消费者。此时对于消费者来说相同的货币购买的产品数量减少了。所获得的效用也变小了。对于生产者虽然他们获得了超额利润。但是销售额由原来的10*10*10000=1000000变成现在的11*8*10000=8800000,销售额减少了。如果把产品的价格变回10元。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境况讲都会变好。此时便是存在帕累托改进(当一种状态在改变任何一种决策在不使人变坏的情况下能够使其他方情况便好,此时便存在帕累托改进)。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资源配置失效

3.2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拿食品生产商和消费者来说。当食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对于消费者和食品生产者来说,双方都达到了帕累托最优。但食品已经过期,仍然按是对于生产的食品一旦过期,其价格应该为零。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不知道照原来的边际成本付给生产者钱。此时,对于消费者来说,等于用钱买了一个无用的、甚至带来负效用的商品。消费者会选择不再购买该厂商的食品。或者会选择走司法程序。

3.3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失灵

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全体社会成员联合消费共同收益。即它具有效用的非非分割性性,一个或一些人在享受这些物品或服务时并不排斥其它社会成员同时享受。即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它在技术上也没有办法将拒绝为其付款的社会成员排除在收益范围之外,即它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公路修建等等便是这类物品的突出代表。具有如此特点的物品或服务,显然不同于一般的物品和服务。由于这类物品在不付钱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收益,所以消费者不愿意为此付出价格。由于公共产品的成本较大,资本回收的周期较长,企业不愿也无能力生产。最终导致资源配置失效。

4.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理想化的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是有效率的。市场可以通过自己的机制使市场不断扩大,完善。但是市场中存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公共产品。这些另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了失效。而政府本身来说对市场资源配置是失效的。但是政府却可以通过国家权利来弥补市场失灵的方面。但是除此之外不要再过多的干预市场。如果政府对市场干预太多。也就是政府的职能更多了。维持政府这些行为需要的的国家剩余材料更多了。占有了市场有效配置的那部分原材料。市场就会相对萎缩。经济相对萧条,供应政府的剩余材料减少。如果政府不想办法开财源,政府将会面临破产。如果政府再继续扩大其职能,扩大到国家不再存在剩余材料。此时,政府如果继续想扩大就要占有人民的生活必须品。那么这个国家的不稳定因素就会产生。整个国家将会面临危机。因此政府职能的扩大依赖于本国市场的发达程度。如果一个国家市场相当的发达。说明着过国家经济比较发达。

第2篇:关于长征范文

关键词:市场;政府;社会;发展

一、市场与政府的"进与退":历来学者们的观点

历来学者们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探讨和论述,主要有如下五种理论:

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理论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的欧洲。该理论把货币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把商品流通视为财富的源泉,把对外贸易视为增加已过财富的根本途径,十分注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自由放任主义理论--自由放任自由理论的代表主要是亚当·斯密和穆勒。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对经济活动,政府无需干预,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节就行。政府的职能仅仅是(1)保护社会不受其他社会的侵犯;(2)保护社会个人不受其他个体的压迫和侵害;(3)建设和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可以看出,斯密的观点是社会必须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看得见的手"仅仅为市场保驾护航。

政府干预理论--20世纪以后,注重自由竞争的斯密主义不足以缓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政府干预主义也即是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英国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通论》一书中提出政府要为实现充分的就业作出努力的主张,认为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的经济职能在于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之处,增加需求,以消除失业;通过税收来鼓励投资;通过货币政策,利用利息率的升降来控制货币供应,间接影响湿热投资和影响消费。

新自由主义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面对资本主义"滞涨"危机,凯恩斯干预主义的主张和政策显得于事无补。于是,主张修复"看不见的手",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呼声日渐高涨,新自由主义获得较大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主张在斯密的有关政府职能的三点主张上,增加了一条政府职能。他说:"政府的第四项义务,是保护那些被认为不能负责的社会成员"。①

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一样,都主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其不同点在于:研究方法上提出"接近理性的方法"、"不完全信息方法"以及"不完全竞争分析的方法";发展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重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指出政府干预的局限性等②。可以看出,新凯恩斯主义是对凯恩斯主义的一次重大修正。

由上述可见,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学派在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围绕着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而展开论战,也就是市场与政府"谁进谁退"的问题。一般说来,倾向于自由主义就会要求政府后腿一些,并且程度越烈要求后退的度就会越大;倾向于国家干预主义就会要求市场后腿一些,并且程度越烈要求后退的度也会越大。

二、市场与政府都在扩张--历史地看市场与政府

以往的经济学家都是用静态的眼光--站在某一个时间点或者某一个历史期间来看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尽管他们知道,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只有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但是在他们看来,要么市场往前走,要么政府往前走,二者别无选择。

但是,只要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会说,其实市场与政府都在大步向前,决对不是谁进谁退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断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政府;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至今为止,大喊需要政府退后给市场让出空间来,可是政府不但没有退,反而是向前了或者我们要市场退后市场不但没有退后反而越发向前的了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造成市场与政府都在扩大呢?我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二: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阔,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分野越来越大,造就了人与人之间或者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高级、越来越频繁。只要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就无处不在。

第二、由于人的非理性选择、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引起的市场失灵现象,决定了政府行为哪里有市场就会在哪里有存在的必要。故而出现市场与政府齐头并进的局面。

当然,我并不是在为政府作辩解,也很讨厌所谓的能够上天入地的"全能型政府",因为政府一旦把手伸到他不应该管的地方,政府的插入就会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市场失灵",给市场带来莫大的损害。市场的运行,是在没有人能改变的自然规律(市场规律)的规定下进行的,但是,政府的运行却是在人的控制之下,人的天然的功利性会使得自己自以为是从而把自己看的无所不能,进而把手伸向自己不该管又管不了的地方。因此,就需要对政府的行为领域做一个必要的规定。

按照现代西方国家民主理论,政府是群众的需要下产生的,人民掌握着国家的权利,必须为群众服务,无论西方还是中国,政府的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群众需要,那些群众不需要的地方,政府就不能插入。那么,市场呢?市场,尤其是市场经济,是在现代化大生产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分野越发扩大,也就是说人们生产活动的日益专业化的个人产品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他们不得不通过市场交换来满足自己的日常之需。在专业化越发强烈的今天,市场是人们生活的自然逻辑,那么,市场就必然是第一位的,政府是第二位的,仅仅起着辅助市场运行的作用。也就是说:市场必须存在,只有在市场无法运作,也就是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才有生存的必要。那么,政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呢或者说,政府的职责是什么呢?就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政府的职责仅仅在于(1)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不受强势者的侵犯,同样也保护强势者的正当利益;(2)规范社会强势群体的竞争秩序,避免社会竞争失调;(3)是对与其他的社会群体来说的,起着保护自己的社会不受外来市场主体的强势冲击,也就是培育、支持、壮大、保护自己的市场主体不受外来市场主体的蹂躏。

三、结语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谁退谁进"的关系,从历史的纵向来看,自从市场存在以来,他们是"齐头并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关系。只是自从市场出现以后,我们就应该把市场列在政府之先选,只有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才能够插入充当市场的补充者或就睁者。对于政府来说,他的存在仅仅是为了(1)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不受强势者的侵犯,同样也保护强势者的正当利益;(2)规范社会强势群体的竞争秩序,避免社会竞争失调;(3)是对与其他的社会群体来说的,起着保护自己的社会不受外来市场主体的强势冲击,也就是培育、支持、壮大、保护自己的市场主体不受外来市场主体的挤压或压迫。

注释:

①〔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个人声明》,31-37页,北京,上午印书馆,1982。

②郭晓聪 主编:《政府经济学》,1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李向阳:市场缺陷政府干预--对新凯恩斯经济学的一项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

[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个人声明[M]北京,上午印书馆,1982。

[3]胡代光、厉以宁编著: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M]北京,上午印书馆,1986。

[4]〔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第3篇:关于长征范文

关键词:建筑材料;供需;价格;失衡;干预

一、问题的提出

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理念之上的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在公共物品领域,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出现了市场失灵。这时候,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干预。本文将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十大特重灾区之一彭州市建材市场灾后治理为例,对市场失灵与政府管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彭州建材市场模型与市场失灵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给四川等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损毁房屋450万座,一千余万人无家可归。重建是民生的关键。首先,在大灾之后这样一个资源有限(建筑材料资源、施工人员资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使房屋重建这一浩大工程保质、保量、保速度,有序的进行,必须要政府的介入,否则,无政府将导致混乱、动荡的局面。同时,弱势群体、贫困人群也需要政府的转移支付及特别照顾才能有房可住。其次,根据课题组(南开大学“百项工程”“汶川地震房屋重建课题组”)从彭州市建设局了解到的信息,彭州市地震前后建设量扩大十倍,对主要建材的需求急剧增加。从彭州市标砖价格地震前后环比数据看出,页岩标砖从2008年六月开始攀升到8月标砖市价上涨75%之多。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上涨。灾区建材短期价格严重偏离市场长期稳定价格,短期内灾区市场失灵,灾民购建材难、购建材贵的问题亟需政府干预来解决。以上两点共同说明灾后重建工程的顺利进行与市场有序运行需要政府的干预。因此本文根据本项目组2009年8月在四川省彭州市灾区就灾后建材市场情况及管制的实地调研对政府干预和市场失灵进行了研究。

案例研究地点为汶川大地震十大特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彭州市。

三、彭州模式的政府干预及其效果分析

(一)需求政策方面――控制需求

1、有序安排重建点位开工顺序,控制时段需求拥挤。福建省对口援建彭州市,福建省与彭州政府着眼于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持续推进恢复重建工作。在安排开工点位顺序时,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各方条件,分清轻重缓急,将巨大的建材需求量分散到各个时期,缓解了灾后极短时期内供需不足问题。

2、控制日常建设规模,支持农房重建。地震之后,彭州政府合理规划,以常规建设支持农房重建,控制常规建设的进度及规模,为保证农房重建有充足建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失为从需求角度着手,控制需求的好办法。

(二)供给政策方面――扩大供应

1、成立“特供办”,建立特供机制。震后彭州市及时成立了灾后重建建材供应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镇、村成立了灾后重建建材供应保障办公室(均简称特供办)。政策规定,水泥、砂石、矸砖等主要建材的出厂价格,一律控制在2008年5月31日之前的价格水平内(其中标砖特供价为每匹3毛3)。同时,要求企业必须有执行特供的场所和运输特供通道,必须完成当月特供指标。并根据建设需求要求各砖厂产能从60%到80%乃至100%作为特供卖给特供用户。此措施不但保证了充足的建材来源,同时引入了价格干预机制,使得施工者能够用特供价格购买建材,降低了建房成本,相当于市场价格和特供价格的差额全部补贴给了灾民,提高了居民的福利水平。

下面以彭州市页岩标砖价格情况来说明这一政策的效果(如表1):

从最后一行彭州市标砖当月市场价与特供价(330元每千匹)的比值数据可以看出,彭州市政府出台的特供政策保障力度大,尤其在标砖市场价格飞涨的2008年底至2009年初,当时市场价为500元/千匹的时候,市场价竟然是特供价的148%,或者说特供价低于市价34%。特供政策抽取了厂商一部分超额利润,避免了少数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的人趁机发过难财。又使得灾民从特供办购砖相对于市场价来说节约了34%((5-3.3)/5),极大的增多了消费者剩余,提高了消费者福利有效的保障了居民的利益,使得他们在灾后房屋重建过程中免受标砖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2、政策扶持企业,保证建材供给。第一,帮助企业融资、贷款。震后为帮助企业争取资金恢复生产及扩大生产,政府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和灾后重建技术改造达产项目贷款贴息政策。第二,鼓励建设新生产线。政府积极支持新生产线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使能够在2009年3月建成投产,新生产线能增加标砖产能8亿块,有效缓解灾后重建建材供需矛盾。第三,减税以补贴生产者。同时,彭州政府对技改20户墙材生产企业减免了增值税167万元,积极支持企业进行生产线技改和新建。第四,“开源”政策,充足原材料。随着矸砖需求的急增,对页岩的需求增加,原有开采点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出现了页岩矿价格上涨的现象。为保证矸砖生产原材料的供应,稳定原材料价格,政府开放部分碳质页岩矿开采权。并实行限价供应,确保了矸砖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和价格不上涨,从而稳定了矸砖的价格。上述扶持企业的政策,使得特供政策的执行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损失得以相应弥补,防止特供政策抑制企业生产的激情与活力,保障了生产者利益。

下面以彭州市页岩标砖为例,分析扶持企业增加产量的效果(见表2)。

标砖市场价格2009年4月恢复到4.65毛一匹,环比下降5.1%,是2008年12月最高价的93%。这是由于彭州市政府积极帮助20余家受灾较重企业修复设施、设备,多方帮助企业争取资金,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大力支持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2009年4月,新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增产能8亿标块,有效缓解了灾后重建建材供需矛盾。

3、采取“双证制”,使建材“留下来”。2009年10月底,针对灾后重建矸砖供给量暂时得不到满足,为了保证本地矸砖的供给的情况,以及本地矸砖的特供价远远低于外地矸砖的市场价格,防止利用此差价进行投机行为的情况,彭州市政府实施了矸砖运输“双证制”,严禁本地砖无序外运。这一政策使得建筑材料留在当地局部市场,保证了局部市场供应。在这一特殊时期,此政策发挥了很大的效用。另外,彭州市还根据统一安排,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按上级确定的支援价格,由市特供办出具准运证,每天调运60余万匹矸砖支援兄弟市县。

4、多渠道组织货源,使建材“走进来”。这一政策主要针对水泥货源,下面本文将根据彭州市水泥价格变化的数据对此政策效果进行分析。

总体来看,自从五月地震后,价格基本没有变化,环比变化比率1.6%左右,价格很平稳(见图1)。据我们分析,尽管在震后建材需求1增,但是水泥供给非常充足。

首先,成都市积极搭建灾后重建建材供需平台,多渠道组织建材货源。组织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公司、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分别与都江堰市政府、彭州市政府等及相应公司签订了《供需协议书》。此外,20户市内外建材企业承诺重点保障灾后重建建材物资供应。由此保障了包括彭州市在内的成都地区的水泥供给充足。

其次,彭州本地的亚东水泥厂也能缓解水泥需求。所以尽管震后需求急剧增加,水泥的供应仍然基本能满足需求,使其价格一致保持稳定,只在2009年年初上涨10元/吨(即1.6%),并且在四月份回落至原来的价格。

四、政府成功退市

笔者从彭州市委了解到,截至2009年6月,项目组前往四川特重灾区彭州调研时为止,彭州市市场标砖价格已经恢复到3.5毛一匹。截至2009年12月,彭州市68117户灾后农房重建工程已全部开工,完成61852户,完工率达到90.80%,市场砖价也基本恢复到特供价之下,农房重建的胜利趋于尾声,特供政策停止实施,放开所有的价格管制,将建材价格交由市场机制调节。宣告着政府对于建材市场特殊阶段特殊管制政策的结束。政府完成使命,成功退市。

五、结论

彭州市政府在建材价格管制上的行为,保证了建材市场运行的有效性,维持了市场秩序,稳定了建材的市场价格,保障了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从这次彭州的价格管制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的成功主要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用特供价替代市价干预。没有直接进入市场干预价格,而是利用特供机制进行缓冲,使得市场并未受到很大的宏观政策的影响。这是彭州市市场干预措施的最大亮点,特供政策是一次创新,将政府的市场干预独立于市场进行,既保证了市场的稳定性,使建材价格未因为需求激增而产生大的波动,同时也保证了市场的正常运行,没有过多地受到行政力量的冲击。第二,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色指定有效政策。地震发生后,彭州市利用本地砖厂多、供给充足等特点,加班加点恢复砖厂生产,并限制砖材外运,保证了当地对砖的需求,为价格限制机制的实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三,实施有效,监督得当彭州市政府采取了包括成立专项检查小组,颁布禁运令等措施,保证了政府干预市场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彭州市政府建立重建信息公开平台,每日公布相关数据、进展情况,供市民监督。此项措施也保证了政府入市干预的效率和质量。第四,退市及时。当标砖的均衡价格逐渐靠近灾前水平时,彭州市政府果断退市,还给市场一个公平平等良好的交易秩序。这是彭州市成功的一大原因,价格管制如何退出何时退出一直就是价格管理实行中的一大难题,彭州市此次不但很好地解决着这个难题,还将退市后的副作用降低到最小,并未给使市场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说,这次价格管制措施是相当成功的。彭州的成功例子也为我们政府以后进行市场管制里头那个了很多可借鉴之处。

综上所述,在地震之后的灾区建材市场短期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成为了稳定市场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有自身调控这只无形的手,一般情况下,政府应该不予干预。然而在市场因为某些不可抗因素而出现巨大非正常波动时(即某种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政府挺身入市,进行宏观调控。此次大地震之后政府入市的及时、成功和完成使命,自然的退市的例子极好地证实了本文开头市场失灵理论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肖林.市场进入管制研[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马昕.管制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会明.非市场失灵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实践[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4、(法)萨拉尼耶.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关于长征范文

【关键词】 直肠癌 手术 并发症 预防和处理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至今,直肠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在直肠癌切除术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总结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103例直肠癌根治术后的并发症,对常见并发症原因及处理作初步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61例,女性42例,年龄34~77岁。根据Dukes分期,A期11例,B期57例,C期35例。

1.2 方法 实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Miles)49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54例。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生率见表1。表1 103例直肠癌手术并发症情况

2 结 果

本组3例吻合口瘘,分别发生在术后7天、9天、14天,因出现发热、骶前区胀痛,引流管内出现粪便样液体得以诊断。经盆腔持续冲洗引流,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分别手术后18天、29天、32天瘘口愈合。对于膀胱功能障碍,我们采用导尿、控制尿路感染、腹部热敷理疗等措施均在术后逐渐得以恢复。误结扎输尿管1例,由于术中及时发现,拆除缝线,恢复输尿管通畅,未产生不良后果。本组发生2例骶前静脉出血均系分离直肠后侧时钝性分离撕裂骶前血管所致,及时填压止血,分别于15、20 min后停止出血。

3 讨 论

吻合口瘘是直肠癌切除术后多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5%~69%[1]。我们体会,充分游离左半结肠、在切除足够的病变远近端肠管后达到无张力吻合,并努力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可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目前多用吻合器吻合,较为可靠。直肠癌根治术后肠管吻合多在盆底腹膜外,且瘘多发生在手术1周之后,因此感染性质常常为局限性盆腔感染。通过术后留置的骶前双套管进行生理盐水及抗生素等药物冲洗,持续性负压吸引就可治愈。仅在局部引流不佳、全身感染症状不能控制时,才需做近侧结肠造瘘。在做Miles术分离直肠壁时要分清解剖,细致操作,避免损伤尿道。 直肠癌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中对支配膀胱盆丛神经、盆内脏神经造成损伤所致[2],表现为术后持续性排尿困难、尿潴留。我们的体会是手术中在骶前筋膜前直视下锐性分离,可避免损伤盆丛神经,同时注意不要掀起前列腺包膜;结扎分离直肠侧韧带时,靠近直肠可避免损伤内脏神经。本组发生输尿管损伤1例(1.0%),是因肿瘤组织局部浸润,术中出血较多,缝扎止血时,误扎了输尿管所致。我们体会应熟悉输尿管解剖,输尿管进入盆腔后与直肠侧韧带相邻,直肠癌手术时易伤及此处。预防损伤的首要措施是术中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手术完毕证实输尿管的完整性。可静脉注入5 ml靛胭脂,术野着色表明输尿管损伤,必要时膀胱直视下行输尿管插管注入染料,以证实输尿管是否通畅,是否有尿液或蓝色液外漏和损伤距膀胱的长度。术中输尿管误扎可行解结,必要时放置J管支撑。输尿管有破裂时可行修补术或输尿管端-端吻合术。

骶前静脉出血仍是直肠癌切除的主要并发症。本组2例,占1.9%。出血主要来自骶前静脉丛和骶椎椎体静脉[3]。对骶前大出血,预防措施重于补救手段,在分离直肠后壁时,在直视下用锐器或电刀分离,避免过分靠近骶骨平面,钝性分离不易进入到正确的骶前间隙,骶前血管易被撕裂,导致大出血。因出血主要是骶孔垂直发出的骶椎椎体静脉撕裂引起,缝扎或电凝止血常难以成功,遇到此情况时应用大纱垫压迫数分钟,若仍继续出血,应采取填塞止血或按压止血钉止血的方法。试图结扎双侧髂内动、静脉来止血是无效的,因其不能降低骶前血管的静脉压,反而会造成盆腔静脉回流受阻而加重骶前出血[4]。

【参考文献】

[1] 陈峻青.直肠癌手术中如何防止癌扩散和并发症[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16(3):172.

[2] 王 强,王元和.肛肠外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88.

第5篇:关于长征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监管;发展

一、政府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监管的必然性

1.市场经济的自身调节机制并不健全

(1)市场调节的先天缺陷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并非是万能的。从调节作用上来看,市场自身在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中具有滞后性与盲目性的不利特点。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很难完全依靠自身调节来保障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市场的总体规模是十分巨大的,市场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也并非十分紧密。纵观我国当前的经济格局,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市场需求信息的传递也存在滞后性。例如,某一企业受市场需求的影响研发了一项新产品并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同行业企业往往会进行效仿,并逐渐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但是由于市场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一些企业对于市场需求总量的估算往往会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且对于自身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景估算也过于乐观。但是市场的需求量却是固定的,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饱和,后进入市场产品的推广销售工作无疑会受到致命影响。在市场饱和的前提下,持续进入这一市场领域的企业无疑会遭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市场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

与此同时,企业在市场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也存在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的所谓调节作用拥有一个前提与基础,即市场资源的配置过程受信息传播滞后性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一定的计划与步骤。面对特殊的市场资源需求时,受市场调节盲目性特点的影响,市场自身所具有的调节机制往往很难发挥出原有作用。

(2)市场行业垄断的出现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中会有一些企业因自身生产经营问题而遭到市场淘汰,同样也会有一些企业因生产经营优势而不断发展壮大。当企业于某一市场领域中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自然垄断也会随之而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往往会利用自身庞大的资本基础与技术实力不断挤压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进而掌握该行业的服务产业链。而一旦市场经济环境中某一领域的服务产业链被一家或几家企业所掌握,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特性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往往也就不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然受到致命影响。

(3)区域市场外部资本的恶意入侵

市场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市场的联系日渐紧密。为争夺区域市场的实际控制权,区域市场外部资本经常会以恶意竞争为目的发动入侵行为。这一行为最主要的表现即为倾销行为。利用资本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往往会将自身产品与服务以低于成本价值的价格倾销到目标市场之中。通过这种恶意竞争行为,区域市场的本土生产商、服务商乃至于经销商均会受到致命打击,进而丧失发展的空间。一旦外部资本消灭了相应行业的本土企业以及竞争对手,随即便会大幅度提升自身产品与服务的销售价格,进而对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公平竞争。

2.政府监管可以有效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市场经济在自主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市场失灵问题、恶意竞争问题。面对诸多发展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单纯依赖于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很难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提倡绝对自由竞争与杜绝政府干预市场的西方国家为例,其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时间较长,政府对市场的监管程度相对较低,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较为良好。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受到的掣肘往往非常之大。由于政府监管的缺失,西方国家市场之中垄断现象普遍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更是难以掌控。

事实已经证明,紧靠公平竞争原则,杜绝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监管行为,市场经济不可能获得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监管的缺失最终只能带来诸如经济危机、垄断等市场经济问题。通过对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对于崇拜绝对市场竞争自由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其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所进行的监管也日渐被认可。因此,可以说政府监管已经成为了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因素。

二、政府监管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1.保障国民经济的平稳协调发展

基于市场调节滞后性与盲目性的特点,政府无疑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市场,引导相应的市场资源进行正确配置。仅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之下,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性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但即便如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存有一定问题。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差距明显等问题,无一不束缚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基于我国巨大的社会经济总量而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自发调节,其滞后性与盲目性往往更为明显,后果也更为可怕。因此出于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积极实行了“宏观调控”政策。近年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的施行,我国基本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有序发展,促进了国内不同区域市场的共同进步,有利的维护了我市场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在应对经济危机等事件的过程之中,正是得益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娴熟应用,我国通过政府主导的一系列监管行为,成功的减轻了诸如金融危机等事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损失。

2.保障市场公平竞争,防止市场垄断行为出现

依托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市场因素单独进行调节,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必然将不复存在。缺少政府监管的市场经济发展,其后果只能是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恶化以及市场垄断的广泛出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公平竞争原则下隐含的核心要素是弱肉强食。掌握了市场需求且自身发展良好的企业,必然会逐步侵占其它企业的市场利润空间与发展空间。而当一个行业被一家或几家企业所控制,形成垄断,那么区域市场的竞争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由于缺失竞争压力,垄断企业在缺少竞争对手的前提下,无论是企业发展速度亦或是改革进程,速度均会有所下降,甚至陷入到停滞状态之中。同时,在自身市场服务的价值收取过程中,垄断企业也可以随心所欲订立服务价格与相关衍生服务内容。

更为严重的是,缺乏政府监管,诸多的市场不公平竞争行为也将涌现。最为普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公平竞争行为应属倾销行为。如果缺乏政府的监管与控制,倾销行为无疑可以轻易的摧毁一个企业在某一个区域市场的所有竞争对手。而在没有竞争对手的环境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然受到巨大影响。

三、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监管问题

1.政府监管失灵问题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调节作用并非是万能的,对于政府而言同样如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调控行为并非绝对奏效,政府监管失灵的问题十分普遍多见。政府在实施诸如“宏观调控”政策等监管行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三个主要步骤,即信息收集、决策制定、行政实施。简单来讲,就是政府通过各个渠道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掌握,一旦发现问题所在,即迅速制定相关政策与监管策略,最后运用多种调控方式予以实施,例如立法、税收、加强执法手段等。

因此毫无疑问,对于政府而言往往需要对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估,进而根据相关数据开展具体的监管行为。但是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市场规模越大,则政府开展监管的难度与复杂程度越高。诸如信息统计错误、监管行为决策错误、调控政策实施错误,均有可能对政府的监管行为造成巨大影响,进而导致政府的监管行为未能取得应有预期效果。应该说在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管过程之中,政府监管失灵问题是政府监管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最为严重问题。诸如“宏观调控”等政府监管行为的展开,其背景往往是市场经济发展遭遇到了一定问题与困难。而一旦基于如此背景的政府监管行为未能取得应有效果,或出现了政府监管的失灵现象,那么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其发展无疑将受到重大影响。

2.政府监管边界模糊问题

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缺少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管,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然无法得到保障。但是一旦政府过度介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市场经济而言也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政府开展对市场经济的监管过程中,政府监管的边界模糊问题往往是政府所面临的监管难题之一。政府监管边界问题,即为政府在开展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管过程中,究竟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管的程度又该如何的问题。

一旦政府在对市场经济的监管过程中,管的范围过宽、管的程度过大,往往会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与调控机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在其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政府监管的必要性之所在,即为在市场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时,通过自身监管行为促使市场经济体制回到正确的运行轨道。但是在政府监管职能的实施过程中,过度的干预与不合理的干预非但不能使市场经济回归正确的发展轨道,反而会对市场经济发展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

四、政府开展对市场经济发展监管的相关建议

1.加强政府监管工作效率,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

对于政府而言,面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监管失灵问题,唯有加强政府监管工作效率,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才能够有效保障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监管工作的高效、有效进行。在对市场经济基本信息的了解过程中,政府必须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并开展对相关信息的分析研究工作。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唯有切实提升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整理速度,才能够保障政府对市场经济开展监督的整体效率。与此同时,政府在制定监管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监管决策出具迅速准确,且能够为监管工作的实施创作出更好的条件。尤为重要的是,政府必须依托自身行政网络,构建完善的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督监管体制。进而通过体系化发展建设工作,保障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效监管。

2.明确政府对市场经济监管的边界问题

边界问题是政府开展对市场经济发展监管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监管过程中,政府必须着重明确政府对市场经济监管的范围、内容以及监管行为适用的程序。政府应通过立法等手段,建立一个标准化、程序化的政府监管介入流程,从信息收集、决策制定、监管实施、后续评估、监督问责等几个方面,合理制定规章制度,加强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合理解决政府在开展对社会经济监管过程中的边界模糊问题。

五、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存有一定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的发展问题。脱离政府监管的市场经济行为,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是很难得以实现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有序发展必然建立在一定的政府监管基础之上。应该说,政府监管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长浩.略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01).

[2]吴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J].红旗文稿,2013.08.03.

第6篇:关于长征范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Gulf of Mexico oil leak event still in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finally it had any influence to the global environment not yet to know. In today's China, the ecology civilized idea and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is obtaining the popularization. This in fact has made one kind of formidable ideology pressure to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ecological damage behavior.

关键词:生态补偿 生态正义

Key word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ecological justice

作者简介:董燕燕,(1984.11―),女,山西师范大学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基本原理。

目前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仍在紧急处理中,最终它对全球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尚未得知。在今天的中国,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文明意识正在得到普及。这实际上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破坏行为制造了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压力。

一.生态补偿问题

仔细研读《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与《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两篇文章,都提到了“生态补偿”一词,不同的是,前文中提到生态补偿是在为生态权利付费,后一文则是指出生态补偿是为体现生态公正。让人迷惑的一点是:在《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一文中,指出生态权利在今天应该被看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后又阐述了生态权利也是一种财产权利。人的生态权利来自于或衍生于人的生存权利,公民不仅拥有生存的权利,而且其生存环境也同时应该不断地得到保护和优化。如果人的生存环境得不到保护,那么人的生存权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就是说,生存权利本身就先天地包含着生态权利的内容。可是既然说生存权利本身就先天地包含着生态权利的内容,人们为什么要在原本就有的生存权上付出更多成本?看似没有任何道理,可在生态权利与财产权利发生冲突的地方,就出现了生态权利大于财产权利的问题。生态权利除了是一种财产权利之外,还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权利,比之财产权利的内涵要广泛得多。所以,生态补偿问题也就被引申出来了。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经济中的“外在性”,什么叫外在性?只要一个人或一家厂商实施某种直接影响他人的行为,而且对此既不用赔偿,也得不到补偿的时候,就出现了外在性。也就是说,当人们做了一件事的时候,对发生的后果不负任何责任,即做了坏事不受惩罚;做了好事也得不到补偿的时候,这就是经济中的“外在性”。在市场经济时代,当外在性存在时,市场是解决不了它的。河水为什么污染了?许多化工厂,制药厂排出的废水流入河里,导致河水的污染。企业要装一套过滤污水设备,就得花许多钱,不装就可以直接排走污水,企业就可以节约成本。这样一来,我国的河流就全被污染了。上游在排污,下游的人在吃水,这就是经济中的负的外在性。这种经济中的负的外在性是市场机制所不能解决的。也就是“看不见的手”这个时候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看得见的手”出来帮忙了。这个“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政府干预,在生态问题上,必须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来约束人们的不自觉行为。生态权利问题的提出,就是要求把生态问题列入正常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之内,把所谓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中国环保部门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经济政策理念,如环境收费、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生态保险等,相信这些理念很快地就会成为中国可操作的环境经济政策和法律。生态补偿作为一种环境经济政策理念,相信会发挥更大作用。只有人人有权利保护自己的生态权利和生态环境,尤其是那些跨地区和跨国界的生态权利和生态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保护。

二.生态正义

在谈到生态正义问题上,其实两篇文章都涉及到了,都体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就是要强调社会责任感。

在《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与劳动关系时所表述出来的公平正义观念,对于我们今天解决资本对于人类生存条件的破坏问题,仍然具有解释力。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应该正确地解决资本与劳动的公平关系,同样地,我们也应该合理地解决资本与人们生存环境之间的公平关系。资本不仅应该为劳动者的劳动合理付费,而且应该为因投资而使得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的生存者付费。如果说马克思所说的是劳动公平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讲的是生态公平和生态正义问题,还指出个人生态权利的保护和个人生态权利的实现就是生态正义。《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中也指出,生态公正的主要原则是公平,包括了社会公平和环境公平。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利益共享,风险分摊,平等地分配利益;公平地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受益者回馈受害者,回馈弱势群体,回馈自然。

《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一文也补充的指出:实施生态补偿需要区分受害者与受益者,直接受害者与间接受害者,直接受益者与间接受益者,施害者与受害者,从而实行受益者补偿受害者的原则。表面上看,好像只对一方有好处,但实际上是对双方都有好处。和谐亦即人与人和解,人与自然和解,这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而实施生态补偿符合这一规律。两篇文章在对生态补偿的问题上其实是融会贯通的。这不仅对于解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部的生态破坏问题有意义,而且对于解决国家之间的生态问题具有同样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法律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惠斌.《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 一个的研究视角》[J].《理论视野》,2008.5

第7篇:关于长征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现场管理

一、 前言

市政工程的主要项目是公共、公益类工程,包括城市主、次干道的修建和养护,城市排水系统、电力系统的建设,城市供暖设施的修建等等。这些工程项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的生活水平与公共安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与形象。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市政工程的数量增多,工程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内部人士的关注,施工企业、单位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保证施工质量,实现双赢,主要靠的就是现场施工管理,足见现场管理对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二、 市政工程现场管理的特点

市政工程的现场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管理内容复杂。市政工程的投资巨大,参与人数与相关利益者众多,对环境的影响大,工期紧,任务量大,对于一些献礼工程,常常出现缩减工期的现象,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巨大,如何通过现场管理,保证工期与质量,同时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下进行安全生产,是工程管理人员的一大难题。二、施工过程的影响因素多。由于市政工程的建设关系民生,且一般工程量巨大,工期时间长,在此期间的环境、原材料价格、周边社会关系、甚至市政规划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影响工程的正常有序开展,这就构成了对现场管理者的极大考验。三、市政工程有别于一般工程建设。因为它关乎民生与城市形象,政治性强,这也决定了市政工程的目标高,要求严的特点,对施工单位和管理人员、质量监督人员都是考验。

三、 市政工程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市政工程相比于一般建筑工程更加繁杂,管理更加困难,但同样是工程建设,管理的方式也可以相互借鉴,通过对一般建筑工程的研究并结合市政工程的特点,归纳出市政工程的一般管理内容有以下几点:

1. 现场协调

现场管理人员的一大任务是满足各方需要,提供组织支持和各部分协调工作。因为任务量巨大,再设计完成后,必然会将工程进行分包,将整个工程拆解成多个部分,有一家公司的若干施工队或是多家建筑公司共同完成,在工程量的分配过程中涉及到利益的多寡,施工时分包的工程部分多会产生边界和工程细节的纠纷,这个时候就需要现场管理人员参与协调,明确工程任务与施工责任,将各方利益予以合理分配,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2. 技术要求

现场管理人员虽然不是施工人员,但对施工技术也要有一定的掌握,至少对图纸、施工流程、安全条例等内容要有所熟悉。拿现场协调为例,必须对工程图纸了解详细才能合理分配工程量,正确处理施工纠纷,同时,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对于协调现场的人际关系,保证施工的质量与施工的安全都有非常大的好处。

3. 材料的处理

原材料的处理是对现场管理人员的一大考验,从订货到进场、验收、对方、生产供应等多个环节的管理要求现场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材料知识、物流知识,并且与检测单位,监测站等有着良好的沟通,任何细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材料的积压或供应不足,严重的还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为了进行正确的管理,首先要熟悉图纸,对施工进度与所需材料进行估算,确定材料的规格、品牌等因素,联系好供货商,及时供货。其次,要把好质量关,对供货商的经销资格进行严格审查,材料进场后要报告质量检测相关单位进行逐项抽样检测。最后,要根据施工现场的材料摆放图纸进行合理摆放,并对各批次的材料进行详细记录、存档。

4. 现场施工控制

施工的关键是工期与质量,一般情况下,延长工期有利于质量的提高,所谓慢工出细活,但延长工期会对工程项目的使用造成严重影响,相比于一般工程,市政工程对工期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量缩短工期,是现场管理人员的一大目标。在施工开始之初,要设计完善的施工方案,管理人员应对施工流程非常熟悉,施工开始后,要对原材料供应、人员供应、机械设备供应、电力、施工用水等项目进行合理调配,因为工程量巨大,所以这些任务必须提前规划,现场管理的任务是保证规划的顺利展开,而非临时起意的指指点点。另外,对于工程机械和设备要时时检查,尤其安全设备和主要机械,这样可以保证人员安全和施工的顺利进行,很多情况下的施工事故都可以通过事前检查予以避免。最后,要注意例会制度的养成,每天一小会,每周一大会,有宜于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方便协调各方关系。

5. 人员管理

施工的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每一项工程细节都是由人来实现的,管理好人才能顺利施工,这其中,奖惩分明是不二之选。首先,要建立高效率的管理团队,里面必须包含多种技术人才,出现问题有专业的处理意见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制定严格的施工流程,管理条例,做到人人有法可依,施工人员在上岗前,除了要学习施工技术、施工流程,更要掌握施工的各项条例、制度,这是安全的需要,亦是效率的需要。第三,要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对认真完成工作的员工予以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表扬,对于出现施工问题的员工要予以一定限度的惩罚,这样可以将责任明确到个人,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6. 资料管理与成品保护

施工的技术资料、图纸、文档如:材料合格证、检验报告、竣工图、验收报告、设计变更、测量记录、隐蔽工程验收单,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作联系函、工程签证等,必须进行整理保存,有利于工程以后的使用和维护,同时,一旦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也有责任处理的依据。工程结束后,现场管理人员除了要整理资料以外还要做好现场的保护。在工程的最后验收之前,一定要保证工程的外观优美,这是市政工程需要注意的重点之一。

7. 成本管理

现场管理人员要熟悉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清单报价表,进行综合单价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先算后千,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8. 施工安全

这是所有工程都必须严格管理的一环,市政项目尤其如此,为了提高民生的利民项目如果因为施工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将会为市政工程留下难以消除的污点,前文提到了材料的安全和设备的检验都与安全施工息息相关。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施工现场的防火、防电,工作人员要培训上岗,制定安全条例并强制遵守,严格检查安全设施如脚手架、安全帽的质量,对高危工作人员的安全设备要一日两查、三查,保证佩戴齐全与工作正常,对于机械设备的防护装置也要时常检查,避免漏电或是缺乏防护罩保护。对于事故多发的环节一定要加强管理力度,尽最大努力确保施工安全。

总结:

市政工程关系重大,现场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安全的最佳途径。它与普通建筑工程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要搞好市政工程的现场管理必须熟悉一般工程的管理办法,从质量与安全入手,结合市政工程自身的特点,加强现场协调与人员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同时,管理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因为管理是一项既需要技术,也需要经验的工作,只有提高自身,才能正确管理。最后,希望本文能对市政工程建设起到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兆平.浅谈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中国科技博览,2011(4)

[2] 梁国臣.如何做好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3] 郑立科,张秋云.浅淡市政工程现场管理的几个问题[J].科技风,2010(2)

第8篇:关于长征范文

关键词:保险市场;竞争程度;H统计量;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3-0035-07

经典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竞争与集中是无法兼容的,竞争程度与企业的数量正相关。在实践中,保险行业是处于一定监管条件下展开竞争的行业,并且大部分国家都采取相对集中的市场竞争模式。而从不同类别的保险产业组织规律看,财险市场的竞争程度要强于寿险市场的竞争程度。

我国保险竞争经历了从不存在竞争到不规范竞争再到一定监管下的有序竞争秩序这样几个阶段,当然在不同的时段,保险市场的特点也各不相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金融服务业迅速扩张规模,保险业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典型标志就是保费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保费的增长又离不开保险公司间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新的实践背景下,各种类型保险产品的替代性和融合性提高,竞争、集中以及保险公司的数量之间也体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规律。2006年底随着入世5年的保险业的保护期结束,保险业将迎来全面开放的新时期,因此,从保险行业发展的全新视角重新考查中国保险业竞争和垄断程度的关系与变化,对中国保险业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一、 文献回顾

度量竞争程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方法:结构方法与非结构方法。所谓结构方法指的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SCP)框架和效率结构(ES)范式,较为常见的衡量集中度的方法有集中率和HHI指数。非结构模型一般可以分为Bresnahan和Lau提出的BL模型[1-2],以及Panzar和Rosse年提出的PR模型[3]。近年来,随着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和风险内涵的演变,以及结构方法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异军突起,通过竞争市场的非结构模型将市场结构内在化的研究范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上述两种方法的缺陷是都没有运用市场结构的信息,而仅仅通过估计竞争价格的背离程度来度量企业的竞争行为。

Panzer-Rosse的H统计量的方法基于Lerner[4]对垄断力量的度量,Iwata[5]对寡头垄断的度量,及Bresnahan、Lau、Panzar和Rosse对可竞争性市场的竞争状况的检测。该方法运用回归技术,通过建立整体的收益方程来获得H指数值。而该指数事实上衡量的是收益对各项投入价格的弹性大小。不同的H指数反映了不同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

H统计量研究方法虽然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具体到保险业,相关研究却比较少见,Murat[6]等学者运用澳大利亚1998年的截面数据研究该国市场的H统计量。该文引入H指数作为衡量财险市场竞争程度的主要指标,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和求和最终得到反映保险市场竞争结构的H指数。得出结论为澳大利亚财险公司在不完全竞争的环境下运行,也就是说投入成本并未完全转化为产出收入。财险公司必须通过盈利来弥补其成本价格上升的损失,不盈利的公司必然承受损失。H指数也可以用在对变革中的保险市场进行检验的方面,Celik和Kaplan[7]针对土耳其加入欧盟前后的保险市场的竞争态势变化,使用土耳其保险市场2002―2004年28家保险公司的样本数据,研究了欧盟一体化的保险市场对土耳其保险市场的影响和冲击。邵全权[8-9]从经典产业组织SCP框架的视角对中国财险市场和寿险市场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保险公司的市场结构与竞争活动存在复杂的关系,采用不同的竞争衡量标准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二、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PR模型来研究我国保险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在国内首次采用上述方法对中国保险市场的H指数值进行估算。

1.模型的选取

该模型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第一,保险公司在长期相对均衡的环境中运作;第二,保险公司的行为受其他保险公司行为的影响;第三,保险公司竞争的成本结构同质,生产函数服从规模收益不变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第四,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所采取的成本投入策略通过产出的定价会影响生产。

保险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x代表保险公司的产出,n为保险公司的数量,w是保险公司投入成本价格的向量,z是造成保险公司收入函数移动的外生变量。而要在保险市场水平上实现均衡,零利润的约束条件为:

其中,带有*的变量为均衡值,是保险市场的市场势力通过公司的单位投入价格变动引起均衡收益的变化衡量。H统计量用来衡量竞争性质和强度,H统计量的表达式为H=∑nm=1R*iwmiwmiR*i。其中,R*i表示在长期均衡下,保险公司i的收入;w是由m个投入要素价格组成的向量,保险公司的产出是保费收入。H统计量可以理解为一个度量竞争强度的连续指标,介于0―1之间,H统计量值越大说明竞争强度越大,如表1所示。

在经验研究中,借鉴Murat等和Celik和Kaplan的研究思路,采用各项变量与总资产比例的方法设计模型中各变量,结合H统计量的构建原理与保险市场竞争的特殊行业属性,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式(3)为计算各年度H指数的模型,包括将1999―2006年数据汇总在一起进行的混合估计模型。式(4)为8年综合H指数的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式(5)为保险公司H指数的计算模型,为三项投入要素系数的加总。

2.样本与数据

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自中国保险年鉴(1999―2007年),鉴于产寿险业不同的竞争特点分别对二者进行研究。在上述模型中,笔者假设保险公司生产有三种投入,x1表示赔款支出,x2表示佣金和手续费支出,x3表示营业费用支出。随机误差项表示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以及统计上的误差等。此外,还将反映保险公司规模的指标总资产纳入模型作为控制变量。上述指标均以对保险公司总资产的比值来反映,根据H统计量的定义,对其全部取自然对数。

由于历年保险年鉴统计口径的差异、数据报告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要求以及保险市场主体本身发生的变化和改革,都影响着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选取。出于严谨性考虑,对样本和数据说明如下:

(1)财险方面。笔者选择人保、太平洋、平安、华泰、永安、天安、华安、民安、皇家太阳、东京海上、美亚上海、安联、新疆兵团(后更名为中华联合)13家财险公司为样本。尽管财险公司的批设数量逐年增加,但是考虑到保险业经营周期的特殊性――即需要一定时期后才开始盈利,其各项经营指标也必定会有所反映,因此选取的13家财险公司都是经营时间比较长的保险公司,其经营活动相对稳定。尽管如此,仍需进行以下说明:首先,太平洋保险公司于2001年进行集团化经营,将产寿险分别设立独立子公司,由于集团化的影响,造成该公司2001年大部分数据缺失,因此采用2000年和2002年的数据的平均数来替代2001年的数据。其次,平安公司在2003年前并未分产寿险进行数据报告,因此采用该公司的整体数据。

(2)寿险方面。样本为中国人寿、太保寿险、平安寿险、新华、泰康、中宏、太平洋安泰、金盛人寿以及友邦上海共9家寿险公司,时间跨度仍为1999―2006年。需要进行的数据说明为:新华人寿2005年和2006年的数据缺失,因此在计算时从样本中取消。

三、实证结果分析

1.我国财险业H统计量的测算

应用多元回归方法,逐年进行测算,得到如表2和图1所示的财险市场竞争和垄断态势的H统计量及其结构。将1999―2006各年的H统计量绘制在图1中,可以看出在这8年间我国财险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财产险市场发展时间尚短,存在很多问题,缺乏有效的竞争秩序,也造成不规范竞争不可避免。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此后4年时间内基本呈现出从竞争向垄断集中的态势,并于2002年降至最低水平。2003年起我国实行全国范围内的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的竞争。这次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是深远的,以至于在2003―2006年我国财险市场的竞争态势非常接近于竞争性市场,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财险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分三种方式衡量财险市场的H统计量:首先,各年度H 统计量的平均,财险业H统计量平均值为0.82675,竞争程度平均来说较高。其次,将8年内所有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混合回归,得到H统计量为0.6967。最后,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技术,经F检验与Hausman检验最终确定采用个体与时点双固定效应进行估计,相应的H统计量为0.5559(如表3所示)。总体来说,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衡量H统计量,全部大于0.5,说明我国财险市场更加倾向于竞争结构。

2.我国寿险业H统计量的测算

与财险部分的处理类似,应用多元回归方法,逐年进行测算,得到如表4和图1所示的寿险市场竞争和垄断态势的H统计量及其结构。将1999―2006各年的H统计量绘制在图1中,可以看出在这8年间我国寿险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情况。不规范竞争问题在我国寿险市场同样不可避免。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保险监管对寿险竞争的作用于对财险竞争相似,此后四年时间内呈现出从竞争向垄断集中的态势,并于2002年降至最低水平。2003年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造成寿险市场竞争加剧,竞争态势的波动相当大,但呈现出波动幅度减小的趋势。

分几种衡量寿险市场的H统计量。首先,各年度H 统计量的平均,寿险业H统计量平均值为0.479,竞争程度平均来说较高。其次,将8年内所有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混合回归,得到H统计量为0.585。由于寿险竞争数据问题较为严重,无法直接应用平衡面板数据分析进行研究,因此,对数据缺失的寿险公司采取使用规模相似公司数据替代的方式进行处理,经面板数据分析,再经F检验与Hausman检验最终确定采用个体与时点双固定效应进行估计,得到H统计量为0.569。寿险市场的H统计量在0.5左右,说明寿险市场的竞争态势更加接近于垄断结构。

3.我国保险业竞争度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1)财险业的经验研究

我们用1999―2006年我国财险业的竞争H指数、结构性指标以及保险公司的数量的对数和虚拟变量D1(2003年费率市场化前为0,以后为1)考查财险市场的竞争与结构的关系。

现在就竞争和市场结构进行回归,考虑如下的模型:

H=β0+β1CR4+β2HHI+β3ln(n)+β4D1+ε(6)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的结构性指标对财险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在以CR4衡量的市场结构和以HHI衡量的市场结构的不同情况中,二者体现出对竞争程度不同的影响,CR4的影响为正,而HHI的影响为负。也就是说,集中度的提高反而有利于竞争程度的提高。而HHI指数的提高则并不会必然导致竞争程度的提高。财险公司数量与竞争程度负相关,说明财险公司数量越多,该市场的竞争程度就越不激烈。虚拟变量D1说明在2003年财险市场费率市场化改革前后,竞争程度受该制度变化的影响在不断提高。

(2)寿险业的经验研究

对寿险业的处理与财险类似。就竞争度和市场结构进行回归,通过表6可以看出,不同的结构性指标对寿险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只是其影响模式与财险业竞争相比正好是相反的。在以CR4衡量的市场结构和以HHI衡量的市场结构的不同情况中,二者体现出对竞争程度不同的影响,CR4对寿险市场竞争的影响为负,而HHI的影响则为正。也就是说,集中度的提高降低寿险竞争程度的程度,而HHI指数的提高则可以导致寿险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寿险公司数量与竞争程度负相关,说明寿险公司数量越多,该市场的竞争程度就越不激烈。虚拟变量D1说明在2003年寿险市场费率市场化改革前后,竞争程度受该制度变化的影响在不断提高。

市场竞争对上述主要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表8)表明,在我国寿险市场上,集中度与寿险公司数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寿险公司的数量越多,集中度越低;寿险公司的竞争度与集中度采用不同的指标衡量具有不同结果;竞争度与寿险公司数量也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也即是说寿险公司数量越多,竞争度就越低。这是不同于常规判断的,说明发展中的寿险市场存在的调整空间还相当广阔。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国内首次运用H统计量研究了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并通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竞争程度与市场结构的交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1999―2006年间的财险市场可以判断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同期我国寿险市场属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2003年保险业费率市场化的改革对财险和寿险都有明显的影响,直接加剧了竞争程度。竞争度与财险市场公司数量正相关,与寿险市场公司数量负相关。竞争度与集中度的关系在财险业为负相关,而在寿险业根据采用的不同的集中度指标检验结果会有所不同。

基于上述基本判断,为此我们从保险业竞争程度角度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明确我国现阶段产寿险的基本业态是不同的,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环境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发生的变化,进一步建立、完善分类监管的保险监管体系以及各不相同的保险竞争政策,避免以偏概全,用统一的规范要求整个保险市场。

第二,在全面开放和费率市场化的经营背景下,我国的财险市场竞争与寿险市场竞争面临较为相似的挑战,面对外资、合资竞争对手,如何发展民族保险业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指出,这里提及的发展民族保险业并不是狭义的保护,而是在兼顾发展我国保险市场的前提下,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扶植、培育民族保险业。

第三,全面提升我国保险业的竞争范围与竞争能力,培育保险业的行业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保险竞争大多集中在价格竞争方面,对于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关注不足,未来可以将重点转移到技术含量更高的层面,以维护保险竞争的效率。此外,保险业的竞争力也是一项需要重点考察的项目,保险行业竞争力是指当保险业于其他金融行业或类似机构发生竞争时获取胜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Bresnahan,T.F.The Oligopoly Solution Concept is Identified [J].Economics Letters,1982,(10):87-92.

[2] Lau,L.J.On Identifying the Degree of Competitiveness from Industry Price and Output Data[J].Economics Letters,1982,(10):93-99.

[3] Panzar,J.C.and Rosse,J.N.Testing for Monopoly Equilibrium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7,(35):443-456.

[4] Lerner,A.The Concept of Monopol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Monopoly power[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34,(1):157-175.

[5] Iwata,G.Measurement of Conjectural Variations in Oligopoly[J].Econometrica,1974,(42):947-966.

[6] Murat-Roger S.Tonkin-D.Johannes Jüttner.Competition In General Insurance Market[J].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Versiecherungswissenschaft,2002,(3):453-458.

[7] Tuncayc Celik,Muhittin Kaplan.Competition in the Turkish Insurance Sector,2002―2004[R].working paper,2007.

[8] 邵全权,江生忠.“入世”对中国寿险公司产业组织的影响[J].财经研究,2008,(4):16-26.

[9] 邵全权.中国产险公司市场结构、竞争模式与绩效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8):123-137.

The Relation Between Degree of Competitionand Market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Chinas Insurance Markets

SHAO Quan-quan,WANG Bo

(School of Economic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I study the competition degree of Chinese insurance market by H index.Then I use the method of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relevance analysis study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petition degree and insurance market structure. In my paper I find: during 1999―2006,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property market i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nd at the same period Chinese life insurance market is oligopoly.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ation of insurance rate from 2003 has obvious effect to both property and life insurance market,as I result the competition degree of both markets had been aggravated.The competition degree is positive related to property companys quantity,but is negative related to the quantity of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The relation between competition degree and concentration degree is negative relevance in property insurance market,and the relation is not certain when use different indices in life insurance market.

第9篇:关于长征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两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起步比较晚,使得在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是其中的核心,本研究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通过建立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之间关系的实证模型,得出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随时间呈曲线型的递增发展,并通过分析认为沈阳市要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政府部门就需要在监管金融机构贷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建立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市场等方面加强管理。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

1 引言

自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国内的房地产消费需要量因此而获得巨大的释放,由此房地产市场也由于住房的市场化而日益繁荣,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每年以超过7%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同时,房地产的销售额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1]。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仅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的繁荣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由于住房制度的变革,金融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房地产市场中,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开发,到消费者的抵押贷款进行商品房消费。银行参与的程度在不断的提高,金融市场在各个环节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同时,房地产市场的不良发展所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实例也提醒我们要深刻的认清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程度。以避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及二者相互作用对国民经济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金融支持过度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化;房地产金融融资渠道单一诱发潜在金融危机;房地产价格不稳定加大国内商业银行体系风险等。因而我们不得不深入的思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否存在着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如何看待房地产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如何正确处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协调关系?要处理这些问题,就要科学、合理的认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因此,本文将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角度出发。通过以沈阳为例,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进行实证分析,用回归分析法来分析定量的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的认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关系和发展规律,解决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实证支持。

2 研究的设计 1 样本区域选择的依据

本文选择的模型区域为辽宁省沈阳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辽宁省是东北三省中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目前,东北地区是国家重点的经济改革发展地区。而沈阳市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城市,其城市发展在辽宁省甚至在东北省具有典型性,对沈阳市的研究对辽宁省以及东北地区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起到代表性作用。

第二、沈阳市近几年在经济发展迅猛,其经济发展在辽宁省具有经济领军地位。近年来,其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迅猛,具备了对二者市场进行研究的现实基础,同时对二者未来的协调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第三、沈阳市是老重工业基地,而近年来沈阳市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异军突起,使得二者的经济地位也日益凸显。在面临经济转轨期的时代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整个城市未来的经济格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认清与协调房地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对规避金融危机以及对沈阳市未来的经济格局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2 指标选取依据

如何来选取指标来代表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发展对研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对指标选取的依据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定义性原则。根据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功能定义来选定经济指标。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商品交换、交易以及一切流通关系的总和。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定义,可选用交易额、销售额等经济指标。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资金借贷、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买卖,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融通资金的场所或过程。根据金融市场的定义,可选用贷款额、证券交易额等经济指标。

第二、典型性原则。参考其他众多相似研究文献中所运用的指标,对其进行归纳选取。如《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选取我国商品房的交易额来表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选取金融资产总量、货币资产数量(即包括现金和存款)、非货币资产数量(即包括股票有价证券)来表征金融市场的发展。李阳(2006)和皮舜(2004)均选取我国商品房的交易额和金融机构贷款额作为各自市场的表征指标-。

第三、可行性原则。通过查询《辽宁省统计年鉴》和《沈阳市统计年鉴》,笔者发现沈阳市证券交易额记录年份仅由2003年开始,2003年之前的数据无法快速、准确的收集,因此将代表金融市场发展的证券交易额这个经济指标排除。无沈阳市商品房交易额经济指标,但有沈阳市商品房销售额经济指标可代替-。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选择沈阳市商品房实际销售额作为表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经济指标,记为销售总额。选择沈阳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作为表征金融市场发展的经济指标,记为贷款合计。 3 数据来源说明

在基于以沈阳市为例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研究中,有关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主要由以下查询获得:通过查阅《辽宁省统计年鉴》和《沈阳市统计年鉴》总共获得了沈阳市2003-2009年相关经济指标数据14个,经过对数据的仔细检查与核对,确保了指标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具体数值见表2-1。 4 模型选取依据

根据上述表2-1所收集的数据,以贷款合计为横轴,以销售总额为纵轴,借助专业统计软件SPSS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2003-2009年的数据表示出来,得到散点图2-1。

图2-1 2003-2009年沈阳市商品房实际销售额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散点图

从图2-1中可以看出,表示每年商品房实际销售额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的点基本上呈递增趋势,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通过观察散点图的分布形态,可以明显看出其分布偏离线性模型,因此排除选用线性模型对变量指标进行拟合。其次,可以观察得到其变量的走向接近于曲线型的非线性模型。因此将选用非线性模型进行拟合。但这种描述只是直观上的判断,只是从变量散点的形态上做出的大致性描述,并不能科学的反应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因此在下面的论证中,本文借助专业统计软件SPSS软件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具体的计算。

3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1 相关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计算出销售总额和贷款合计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输出结果如表2-2。

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1,P=0.0245%,应该拒绝原假设,即总体中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零的假设。所以可以认为,销售总额与贷款合计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在回过头来对二者变量的散点图进行观察(图2-1),就较容易理解这一结果,散点图上的变量基本上在呈现递增的趋势。因而这两个变量基本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表4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双卫检验概率值为0.024,小于5%,即表示出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也是较为显着的。

3.2 回归分析

通过上述的相关分析,我们计算出销售总额与金融贷款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21,同时观察散点图,发现变量基本上呈现曲线型递增的趋势。因此笔者就想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是否可以用一条曲线来拟合,所以在下面的分析中仍借助SPSS统计软件,以贷款合计为自变量,以销售总额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输出结果如表2-3,表2-4和表2-5。

模型摘要(Model Summary):表示相关系数(R)=0.891,判定系数(R Square,R2)=0.793,调整后判定系数(Adjusted R Square)=0.752。由此可得出该模型的拟合度高达75.2%,即运用该曲线模型,自变量X(贷款合计)可以解释因变量Y(销售总额)变化的75.2%。因此通过拟和度数值证明该模型是可行的。

方差分析(ANOVA):表示回归的均方差(Regression mean Square)=3.591,剩余的均方差(Residual Mean Square)=0.187,F=19.213,P=0.007。其中重要的数据分析为F值所对应的P值的大小。由于P=0.0071%,近似于P=0,所以可认拒绝原假设,即变量X和Y之间曲线相关关系显着。

回归分析系数分析(Coefficients):表示常数项 (Constant)= 3.132E-5、回归系数(B)=1,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Std. Error)=0,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0.410, t检验的t值=2.426E7,P=0.000。其中重要的数据分析为自变量X(贷款合计)的t值所对应的P值的大小。由于P=0,所以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着意义,即X的变化可引起Y的变化,且变化显着。

图2-2贷款合计与销售总额拟合曲线图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可运用SPSS进行曲线回归分析得到曲线拟合图2-2。 3 研究结果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沈阳市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关系具有显着影响性。从具体系数上看,销售总额与贷款合计与类指数曲线拟合度达75.2%,销售总额变动的75.2%可运用曲线的自变量的变动解释;F检验与T检验的数据同样表明无论是从整个模型方程的角度,还是从自变量的角度,都是高度显着的。从模型拟合图斜率角度来看,由于其图形斜率大于零且呈递增性,即曲线的凹凸性为凹,因此因变量会随着自变量等单位的增加而呈现出加速上升,即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因变量的上升速度要快于自变量的上升速度。通过基于沈阳市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2003-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我们看到代表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总额与代表金融市场的贷款合计随着时间的发展呈现出上升趋势,并且该趋势符合类似指数曲线的波动走向。这表明即使金融机构贷款变动幅度较小,其变动也对房地产销售造成巨大的波动。从指标的代表的市场角度出发,不仅直接表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关系且呈现强显着相关,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房地产市场对金融市场的强烈依赖性。证实了第一部分的理论研究结论。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揭示出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这是因为,房地产市成是资金密集型市场,交易额巨大,因而不论是房地产的直接使用者还是经营者都是难以承担的,因此都需要银行等金融主体参与的金融市场给予资金融通,才能顺利完成交易。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具有保值性、增值性等特点,使得金融市场特别青睐房地产市场,特别愿意以房地产金融资产作为资产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可见,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体”的。为了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在未来的协调发展,针对本文所得到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积极鼓励监管金融机构贷款。由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类指数曲线关系,使得金融机构贷款变动对房地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面临房地产市场日益膨胀的背景下,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究其根源性主要因素,加大对金融机构贷款批准的审核力度,加强房地产业的信贷管理,严肃查处房地产信贷中的违规问题,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完善个人征信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预警体系、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等。通过调控金融机构相关贷款来有效的指导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发展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由于目前的房地产金融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体系,而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这样无形中将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风险转化为银行体系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应该加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发展资金、证券等要素市场。

第三、建立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市场促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将住房抵押贷款直接转化为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证券形态,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证券形式将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积聚社会闲散资金,促进个人储蓄向房地产投资转化,并有助于提高银行长期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建立起不动产抵押贷款的次级市场。对于放贷金融机构而言,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能有效降低放贷风险和拓宽房地产资金来源,有效地把贷款风险向证券市场转移,把风险分散给广大投资者。对于投资者来说,房贷证券化为其提供新的投资工具,因房贷信用程度较高,投资者风险系数较小,可谓是一种风险小、收益高的新型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皮舜,武康平.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发展关系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2):1-5.

皮舜.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2):29-33.

李阳.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

沈阳市统计局.沈阳市统计年鉴[M].沈阳市统计局出版,2001-200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