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语言有书面语、口头语和态势语之分.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将教师的教育活动比成是一个源泉,是知识的溪流.教师的语言幽默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饱满.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提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一位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好坏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展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首先,语言的重复罗嗦.小学数学教育的问题在于小孩子不能安静集中精神听讲思考,所以老师就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反复讲述,造成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倦怠感.老师不断的重复,会让课堂显得没有重点,杂乱无章,学生会无法抓住重点,学的非常吃力.其次是形象感不强,教学需要老师准备的充分,选取的例子合适.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老师要尽可能选择教室内可见的事物为例子.如果学习圆形,可以选篮球为例子就非常形象,但是如果老师说地球是圆的,大多数学生脑子里是没有印象的,也就难理解.最后,老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态势语的引导.不少小学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态势语较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果不好.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变化,语言和手势永远没有新意,也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
二、小学数学教育语言作用
1.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实行以来,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那么提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要有好的教学情境.小学的其他各科的教学活动需要和数学教育联系起来,通过趣味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语言设置教学情境,如果语言教学进行的顺利的话,就更容易顺利设置教学情境.例如,描述性语言用的好,可以很好的描述数学中的图形、应用题等内容,减少学生的误解.
2.利于学生的理解
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有限,有很多汉字词语不知道意思,这就需要语文和数学的相互补充,这恰好说明了小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像小学教学中的“无限循环小数”.究竟是如何不循环、如何无限的?小学生可能弄不明白,如果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相互影响,小学数学教育需要老师通过学生的认识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育语言的提升策略
1.相关部门的有计划培养
在小学阶段,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搞好小学教育的语言,需要相关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如,小组内部的互相听课、评课,通过内部的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同一地区的各个小学可以在教育局的统一调度下互相交流.教育部门还可以根据需要安排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培训讲座,甚至可以将教育的语言问题作为专门的讲座内容.还可以举办教学语言提升的比赛活动,以各种形式为小学数学教育的语言培养提供机会,借此给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
2.教师提升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
教学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小学数学老师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需要保证语言的简练、精确,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路.对课本中比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理会.比较容易弄错的地方就要反复的解释,多举例子,让学生有反复的练习的时间.在课堂中,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时语言的艺术性.丰富形象的词汇能引起的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和当前的生活热点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
3.增加语言的幽默性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心理.小孩子喜欢被鼓励,所以,无论孩子的问题是否回答正确,我们都必须用一种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即使对孩子的批评也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性,如,在考试中有学生抄袭,老师如果说:“有些小朋友成了长颈鹿了.”这样,孩子就知道错了,减少了孩子被批评后产生的负面情绪.对不同层面的孩子要区别对待,课堂发言给予他们鼓励的语言,结合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这样更好的解答他们的疑问,引导他们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4.注重语言的形象性
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也不断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但现代社会不断进步,新课标大环境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原有的小学识字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现代语文识字教学的多元需求,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此种情况下,积极探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效率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
1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概述
1.1 意义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奠定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要方式,为学生继续学习语文课程提供可靠的保障。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治理发育,识字的过程是学生大脑对音形义进行综合加工的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此同时,学生识字的过程能够领略汉字的结构美和音韵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目标
小学识字教学的目的是衡量与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有助于指导小学识字教学的顺利开展,小学识字教学的目标贯穿于整个识字教学活动中。就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人教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1600-1800个汉字的识字量,为小学阶段学生识字总量的60%左右。小学低年级学生应当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并且在任何语境条件下小学低年级学生都能够准确读出字音,理解字义,并且不依赖语境。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所提到的独立识字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根据拼音读出字音,并依据上下文内容理解字义,自行通过工具书证实自己的理解,便于以后语境条件在再次见到汉字时能够准确把握其音形义。
2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塑造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小学生参与识字学习的积极性,应当积极塑造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识字教学应当以新奇的识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其中,将原本枯燥的识字学习趣味化,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具有一定特殊性,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全面提高小学识字教学质量,应当积极塑造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操。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甲骨文直至楷书的转变,经历了数千年,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塑造优良的识字氛围,帮助学生感知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语文识字学习中,为识字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想要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的语文识字能力,应当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动静结合,优化语文识字教学方式,将识字教学赋予游戏之中,增强识字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进而调动小学生参与识字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可靠的基础。
2.2.1 运用插图进行识字教学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文本配有大量的插图。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接着让学生看清字形,拼对字音,再“回”到图上,这一过程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汉字。
2.2.2 根据汉字构造进行识字教学
课本中的“山、石、田、土、羊”这一类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这些字与实物都有许多相似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轻而易举。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利于学生识记。如用手遮目“看”(见课本图),用竹毛制成“笔”;如教学“山”时(见课本图),“山”字突出形状起伏。
2.2.3运用游戏猜谜进行识字教学
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在新字教学中,以猜谜的方法教学生字。方法是先出现几个新字编上号码,老师念谜语,学生以手势表示猜得的结果,比比谁猜得字又准又快。如,双木不成林――“相”,人在云上走――“会”,三个猪儿一个槽,一个猪儿吃,两个猪儿瞄――“心”。还比如:一字十一笔,无横又无直,学生问孔子,孔子说无味――淡。
2.2.4编歌编诀进行识字教学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如教“法、丢”时,可以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如教学形近字时,编成“有水能泡茶,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如此一编,学生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2.3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中国汉字具有生命力,每一个汉字都有着奇妙的结构,并且包含着一个源远流长的故事。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其形体变化特殊,但又有一定内在规律。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力,鼓励学生自己采取一定方式记住字形,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汉字本义以及引申义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并掌握内在规律,切实强化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关系着小学生价值观的建立。为全面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将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做好课堂导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个性特征,优化教学模式,准确把握影响小学识字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采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乡镇小学;数学教育
在这推崇效率的时代,小学数学教育要契合时代的要求,需要运用多样化与科学化的教学理念。许多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学生日后的成才,付出了很大时间与精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想做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除了自身不断的努力外,还要长期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学习交流,互相启发,教学设计的完善是没有终点的。1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现在的乡镇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较强,甚至有些孩子有点自私。教师需要花时间了解自己所教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往的教学经历积累的经验与成功并不适合当代的小学数学教育,需要用心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诉求。仅仅将课本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学生会做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1]。在教学中多运用课件将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易懂,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用启发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练习中联系已学的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在互相学习交流的基础上,结合经典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才会更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2高效利用多媒体等新颖的教学手段目前,我国各地区的乡镇学校均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硬件设施,机器样式和表现方式都很新颖,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水平。
我市小学现已配备“电子白板”,它是集电子黑板,投影仪,网络教学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是提升数学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手段,在具体的知识点讲解中一个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生动、连续、精炼的知识呈现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该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另外,像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对加深知识的印象,巩固记忆效果很好。数学是实际应用中产生的科学,完全可以把知识点实际问题化,加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难题的能力。这样的思维并不是真的去解决某些现实的问题,而是让学生有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体验。
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是以缜密的思考为前提。3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后,数学的思维会有种逻辑的美感,此时加以引导,学生会有成就感,进而对数学产生兴趣。目前在一些乡镇学校中“读书无用论”颇有市场,如果不注意教学的趣味性,不容易吸引学生。在教学中难度适中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学生会发觉认知矛盾,认知冲突得到解决,求知欲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提出新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动力。适当利用学生喜欢比赛与竞技的心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是很多小的成功的累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领悟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的方式不局限于课堂,利用自习时间举行班级的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历史讲座、数学典故与笑话、逻辑推理故事都可以尝试。活动中更容易找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长此以往有利于兴趣的养成。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从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思维习惯[2]。在乡镇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掌握好习题与练习的尺度,适当的重复对学生的记忆与做题的准确度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方法的过度使用虽然能再小幅提高效果,但是对数学的兴趣有着潜在的伤害,解题机器是不会成为数学家的,一个国家没有一定数量对数学有兴趣和热爱的人,数学研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小学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在社会唯分数论的思潮影响下,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直被弱化,如果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日后学生的潜力将难以得到发挥。假如数学老师忽略了这点,为了分数的极限,不断要求学生做枯燥的练习和作业,容易厌烦数学。学生体会数学之美与深感数学的抽象难懂的界限不是那么的清晰,不容易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天分的学生对数学习题的忍耐度是不同的,针对实际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做法。
数学的课堂的气氛不宜特别严肃,小学生毕竟是孩子,学习能力和思维还在发展中,对教学效果不能操之过急,有时课堂也应该具有游戏性,课堂最后的时间做数学游戏是可以考虑的,对知识点的巩固效果也不错。时常把课堂剩余时间变成数学游戏时间,以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计算与理解的深度,扩展学生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有显著的效果。在基本定理的讲解与基本的题量都完成的比较好的前提下,课堂可以热闹一点,一小部分课时进行数学游戏,是把数学知识的应用熟练化,对提高成绩有着很大的帮助。城市教育与乡镇教育有着很大差异性,体现在经济实力、教育硬件、教学水平等方面,面对乡镇小学数学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广大数学教师需要不断的努力,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
作者:吕娜 单位:本溪市溪湖区石桥子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一、以爱“激”学
儿童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学生在他喜欢的老师面前不会因为“怕”而不得不学,而是更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就由“被动”的学而变为“主动”的学。这恰恰是老师的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呢?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要“见缝插针”,因为数学教师一般都不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更需要人为地创造一些机会,在生活等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能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建立起爱的氛围。
二、以趣“激”学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针对儿童的特点,可以采用猜谜、讲故事、对口令、游戏、操作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7加几的加法”时,设计了一个猴子摘桃的游戏,让小朋友来扮演小猴子,每个小猴子拿着一个“7加几”的算式,去摘写着这道题答案的桃子,谁摘对了桃子就归谁所有,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热情可高了,学生在游戏中深深地感受到“凑十法”的妙用,接着我又用趣味性的语言说:“猴王看到小猴子们又对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兴,他又给小猴出了一道难题。”接着,我出示算式“6+7=”,结果,小朋友们在高涨的情绪下,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种方法。这样,既复习了看7想3的凑十法,又顺带复习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知识;聪明的小朋友还类推出看6想4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6加几做了良好的铺垫。可见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疑“激”学学起于思源于疑,采用设难质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
例如:我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开始,我拿出一个正方形的框,然后演示把一只球放在框的中间,球掉下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球为什么会掉下去?”进而再问:你能想一个简单的办法,让球不掉下去吗?,学生会想到在框的的中间加一片硬纸挡住球就不会掉下去了,从而引出了“面”,通过这样的置“疑”,使学生对“面”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兴趣,使之乐于学。另外,在课结束前,出一道难易适当的思考题,也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善于设“疑”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好老师。
四、以“信”激学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上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以不同的帮助,使他们树立起坚强的信心。这样他们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战胜困难,才能不断进步。
处于小学的学生本身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而且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这些共同的因素决定了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引导学习工作。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提问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并且,课堂的提问实质上依然是教师的知识传授。同时,又能够在师生的交流中完成彼此之间的情感交互,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这种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师在提问中所使用的语言艺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问能够完成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课堂的注意力本就容易分散,而数学课程又是令学生头疼的一门科目。因而,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上更容易出现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课堂的提问显然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形式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从而慢慢进入数学学习的正常轨道之上。而一旦学生能够以正常的心态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其次,提高学生的活动热情。课堂本身是具有很强的严肃性的。这种严肃性虽然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视。但是同样,过于单调的氛围却让学生慢慢进入数学学习的疲软状态。而课堂提问却能够召唤学生进入良性活动的状态中来。而且,当这种互动具备了稳定性之后,学生会形成提问或者询问的习惯,并慢慢促使他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活动,也必然会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这对于帮助小学生解决人际交往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最后,提问能够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在小学课堂中,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面对他们所不喜欢甚至不适应的数学课堂中,很容易出现开小差和交头接耳的现象。而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安排提问的环节,看似令一学生措手不及,实际上却也是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数学课堂的秩序得到正常的维护,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的价值,也要真正理解提问的语言艺术内涵,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提问效用的最大化发挥,也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明确目的,确定提问顺序
相关研究证明,教师在提问环节如果能够完成连续的提问,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如果问题得以以有序地方式进行有效提问,那么就能够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另一方面,连续的提问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同时也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更深层次的互动。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提问顺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要真正完成这一具有完整意义的连续提问,教师就必须注重两大问题:问题的重点以及问题的层次。换句话说,教师必须完成一个具备目的性的,有核心的连续发问。当然,这一核心问题的存在价值并不是让学生形成客观的记忆,而是帮助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回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认真的态度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同时要保证问题求解的有序性。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核心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能够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和讨论欲望的目的。把握问题切入点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环节时,应当准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的节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要达到这种精确把握,教师可以丰富设计问题的方法。
其一,设计生活情境问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体育课上,小明发现自己的前面有6个人,而自己的后面有4个人,那么请问小明所在的这一竖排一共有几个人?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同样以设置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的规律。具体的情境内容如下:“有学生a、b一同去看望教师c,(a+b)*c,然后这两个学生分别同教师握手可以得到:ac+bc,那么请问教师c握两次手的做法正确吗?如果学生a先伸手,教师c却先于学生b握手,即结果是a+bc,那么请问教师的这种做法对吗?结果很显然,在后一个情境当中,教师c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并用式子表示出来。对于初学乘法分配律的小学生来讲,其意义和结果都是很难掌握的,但是通过教师对这一式子进行情境的加工设置之后,很显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分配的“内涵”。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的情境问题设置,不仅能够简化教师讲解的任务,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以教材知识为切入重点。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陷入了提问的误区,在这种误区之内,教师过于频繁地向学生发出提问,不仅让学生产生过度的紧张而形成排斥心理,同时可能因为问题过多和过杂,让学生对于章节内容的学习形不成主次印象,造成课堂的无重点。而且,高密度的提问,会造成教师成为课堂的完全主导,而学生却成为被动的回答,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学生的思维势必受到激发的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好问题的提问数量。尤其是,在知识日益增长的今天,教师必须有一个问题提问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实际上就是教材。教师可以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掌握到的重点。这样教师才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丰富问题特性 任何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必须具备鲜明的特点,这既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语言艺术的要求,同时也是让学生对问题印象深刻的必然。因此,教师要想提升问题的效能,就应当丰富所设置问题的特性。一般来讲,问题可以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其一,聚焦性。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重新聚焦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陈述,以告诉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确的原因。例如,在学习《质数与合数》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四个相同的正方形能够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当学生回答是一个时,教师也可以继续深入解释,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的这一个长方形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对此,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们只能是一个长为4宽为1的长方形?而不是边长都为2的正方形?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重复问出这一个问题。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了。
1.信息技术应用的硬件条件不足
城市的学校教学条件一般较好,但是在我国的不发达地区,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还没有达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水平。一般的学校会有一个大的多媒体教师,学校也有互联网服务,但是一次只能满足一个班级的授课需求。具有这样条件的学校,这个多媒体教室也不是随便用的,只有公开课的时候学校才会允许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硬件条件达不到标准,信息技术无法走进数学课堂,更不要提有效的整合了。
2.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足
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整合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工作在一线的骨干教师,大多年龄偏大,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不高,也没有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于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没有信心,也没有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停滞不前。
3.课件制作的封闭性较大
课件的质量,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制约着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质量高的课件,才能合理地展示与分析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课件的制作是十分费时与费力的,教师之间共同分享与讨论,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质量。但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相互保留教学经验,造成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不足。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法分析
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整合,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几点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启发性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在对课堂活动进行导入时,需要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有效地集中,让学生的兴趣点得到点燃,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增强。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做到这些,老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好奇心。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中,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断思考与探究,创设一个更加轻松与愉快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四边形的知识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文字描述以及简单的图片,对四边形的分类与特点进行学习是十分枯燥的,也无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而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更多形象与直观的例子,会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到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提取一些与四边形相关的例子,为学生讲解四边形知识。教师可以将学校中花坛的照片,学生课桌图片以及学校的平面图等作为课堂导入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物对数学课本中的知识有所了解。视觉感受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做课堂导入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
2.利用信息技术,讲解数学重难点
每一节小学数学课,都会有其重难点。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利用信息技术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讲解,会使小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与吸引数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会推动数学教学活动向前发展,也会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负担得以减少。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需要向小学生阐述面积的概念以及面积单位的由来。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播放,通过呈现长方形的长与宽,划定长方形面积所表达的区域,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定义,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科规律进行提示,有利于小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学习规律的明确,有利于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小学生认识到数学题目的解题思路,从而使他们能够理解整体的规律,进而做到自主学习。比如在讲解分数运算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分数通分的知识。那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为学生罗列几个分数加法运算,让学生认识到加法运算的方法就是先通分,再将分子相加。再为学生罗列几个分数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学习规律。学习规律的掌握,会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从而在对其它知识点的掌握上,能够更好的把握。
三、结语
1.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需要赏识教育
中国有着绵延上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但在数千年的时间中不变而沉淀下来的教育习惯与教学心理却是一以贯之的保守谨慎的态度。这种谨慎的心理原本是告诫与提醒中国人学会居安思危,学会未雨绸缪,但这种适当的提醒谨慎却逐渐发展的偏颇过了头,演化成一种悲观、放弃、见不得失败、只受得成功的思维模式,并应用在了教育方式中。从这一点来看,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我们中国人尤其需要采取赏识教育,鼓励学生的尝试与失败,而非只要有一点点的失败就去训斥与批评,或者加以否定和警告。
2.职业学校学生的受教育经历需要赏识教育
职校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他们自小的受文化教育经历多是批评多、表扬少,长此以往,自信心受挫,更加不愿去尝试,接受不了失败与打击,整体在教育的接受方面比较敏感。因此,针对这样的受教育群体,教室能够做的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鼓励与支持,减少甚至不用批评与否定,只有这样,才能在职业学校学生自我人格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加有利于今后的美术教学与学生的长期发展。3.美术教育需要赏识教育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她们来自四面八方,拥有着不同的学识背景与美术学科基础。而就某一班级而言,很可能出现同一班上肤色不用,方言不同,掌握的美术知识基础等现象。可能有的学生很小就有了素描、油画、书法基础,也有的学生连三原色为何物都不甚了解;有的同学初高中时期为了文化知识学习,不曾接受过美术教学。这些情况都直接决定了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因此,就这需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采取赏识教学方式,在鼓励与赞扬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对美术表现出接受状态,此后再进行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更好的接受美术知识的学习。
二、赏识教育的心理学意义
1.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赏识教育是运用心理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核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鼓励与赏识学生,是学生感受到被他人认可与赞扬,从而满意自身的行为,逐渐的增强自信心,接受自己。职校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都不成熟的时期,如果此刻进行赏识教育,增加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赏,能够有效地扭转学生过去在文化课业上对自信心的打击。这种由外到内,再从自身焕发出的新的自我肯定能够更加深入的巩固的在学生心里上形成成功与自信意识,有利于今后的美术教学,更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在长期上的发展。
2.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动机或者说动力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果的根本,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美术教育中,更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反过来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也极大的受其学习成果的影响。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学生家庭困难,父母期望极高,学生带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或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抗打击性强,学习中“屡战屡败”,却依然不减学习兴趣。但倘若我们的学生属于以上两类之一,他们的学习也大多很成功,也就很少会上职业学校。因此,归根结底,我们要提升教育效果,更好的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就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赏识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教育,它通过鼓励与激励,满足学生内心深处希望自己的学习有成果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扬与鼓励等相对的外在化来表现出来。当教师对学习的学习加以表扬或者赞赏,学生会从中接收的信号,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有成果的,自己的辛苦付出是有回报的,从而更加认真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这样的良性循环一再重复下去,逐渐形成了学生固定的不再脆弱的学习动力,并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美术课堂上的赏识教育
1.赏识学生的绘画兴趣
有句名言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任何课程的学习中都一定会遇到困难,但一旦产生了兴趣,这些困难就会变成别有一番风味的乐趣,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因人而异带有极强主观色彩的兴趣化教学,受教育者有了兴趣,在兴趣中逐渐萌生出艺术感应的想法,从而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而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赏识性培养。美术教育的开始部分,一般是引导学生拿起画笔随意的进行涂鸦,按照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进行带有个人色彩的“创作”。而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交上一幅自己的“处女作”上来,此刻便是赏识性教育的最好应用机会,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找出他们作品中的闪光点,发掘朴素的画笔下的精彩之处,给与鼓励和表扬,并适时的引导他们向着更加正式的创作方向前进,这样不仅促使学生保持并增加了自身对于美术的喜爱,更能在表扬中教会学生一定的美术创作技巧,一举两得。发过来,倘若教师看到学生杂乱无章的画法就严厉的批评学生,使用强硬的方法灌输正规的美术画法,反而会好心办坏事,给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使得他们丧失对于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厌倦上美术课,那么这样的美术教育就真的是一种失败的教育了。
2.赏识学生的提问技巧
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常常是采用灌输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易丧失对美术的课堂参与兴趣,导致课堂教育效率低下,学生难以有效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进度也难以跟上节奏。因此,教师应当学会适当的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也有必要设计一些有深度、避免生硬肤浅、留有独立思考与想象空间的问题,用以从外界激励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产生共鸣。当学生对老师提问或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应当更多的采用诸如“这个问题回答的好!”、“问的好,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类似的赏识性语言,从而给本来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之中,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但是,课堂时间短暂,教师要注意提问时间的控制,以免分散教学目标,使学生脱离教学主线,脱离对美术作品本身的理解与思考或是学生自身的创作思路。
3.以分数作为赏识学生的具体性激励
有人曾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确,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我国,学生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是极高的,我们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分数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加以评分时给分不要过于严苛,要适当的宽松给出激励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个惊喜的分数,学生为了下一次的“惊喜”自然会努力学习;对于有进步的同学,更要多加鼓励,不纯粹的进行众学生的横向对比,而要多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对比,发现学生的进步,给出进步分值,依次减少本身美术基础不高的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的情况,鼓励他们尽快的跟上整体的教学水平;最后,多使用赞美性评语,针对每个学生提出适合作品的评语,使得学生体会到自己受到足够重视与欣赏,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潜力。
4.赏识学生完成的作品
学校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学校教育受文化的影响具有时代性,没有学校教育文化就缺失了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导致很多文化可能会失传。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没有文化,学校教育的内容就会显得空洞乏味,因为学校教育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由此看出,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武术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显得更为错综复杂。
2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
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从武术文化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和民族精神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2.1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把个人的道德修养放在很高的地位。我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勤劳节俭、重义轻利、重信守诺、积极进取等美德为历代习武之人遵守和传承。为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传授武术技术的同时,重视用传统武德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品德的形成。
2.2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日趋激烈的竞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不能及时的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压力直面竞争。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从小娇生惯养,导致他们受挫能力差,心理素质差,面对竞争和压力容易逃避。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武术套路的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柔韧性,而且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能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学会吃苦耐劳,不惧辛苦。教师在教授学生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讲解古代侠义人士在面对苦难时所受的屈辱和痛苦,让学生明白面对逆境要学会百折不饶,面对竞争和压力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学会如何做人如何解决困难,通过对武术和武术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学会助人为乐,尊重对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3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多彩,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出现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的杰出人物,他们高扬时代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断探索。武术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向学生讲述民族精神中的历史人物和典故,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素养,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3学校教育传承武术文化的构想
3.1建立健全武术文化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如此。武术文化真正要传承发扬光大,必须把武术和武术文化纳入到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当今武术文化发展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教学思路和教育理念的落后。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以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并对原有知识进行整合,还需要调整自己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不能再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机械的学习套路,而忽略武术的技击性。在课堂中,教师应多讲武术的技击原理,攻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能传承武术文化。
3.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橱窗、文化广场、食堂等公共场合作为媒介,对武术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有利于武术文化在校园的传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武侠电影,用广播宣传武术赛事介绍武术文化的历史,用艺术节进行武术套路表演和宣传,开展与武术有关的知识问答。学校运动会、课余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体育训练队、班级体育活动和各种体育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可以让学生在校园中充分了解武术和武术文化。其中,武术协会作为武术爱好者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地方,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武术协会定期进行武术训练和武术表演,可以普及武术文化知识,传授武术技术,使武术在学生尤其是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群体中得以不断传播和发展。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武术比赛,不仅可以得到学习和提高,而且能加强武术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促进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
1.科学性原则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优化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适合时宜,贴近教材与教学实际,绝不可“为赋新词强说愁”,勉强为之。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科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提供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乃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帮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教学内容呈现更加丰满、形象,以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2.实效性原则
优化教学不止是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也是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存在认识误区,流于形式,一节课下来盲目叠加使用多种技术手段,课堂教学眼花缭乱,反而使学生陷入认识上的混乱,不知道教学重点所在,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不但无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反而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因此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教学目标,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和手段,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3.最优化原
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多种多样,如上文所述,李克东教授指出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就有七种之多,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就要做到对诸多技术手段特性的全面了解,包括构成特点、表现形式、呈现特点、教学优势等等,以便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对各种技术手段加以对比,从而选择最适合的辅助方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枯燥、缺乏趣味性、需要反复训练的特点,极易导致很多学生形成畏学心理。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形象的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在联系,更具趣味性的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形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在联系
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在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圆柱、圆锥的展开过程,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又如,在复习面积的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梯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联系,通过动态课件的演示,学生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当梯形的上底逐渐由直线缩短为一个点时,梯形也就转变成了三角形,由此,可以把三角形视为上底为0的梯形,这时,学生就会意识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a+0)×h÷2=a×h÷2,教师还可以据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内在联系。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使教学过程简化明了,充满吸引力,更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