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与商贸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践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如何切实加强、优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是跟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直接挂钩的现实问题,也是师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的现象,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质量不匹配,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的金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用人企业却因招不到合适的金融人才而苦恼的矛盾。金融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省属普通高校正在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试点中,金融学专业也是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试点转型专业之一,这客观上要求学校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开拓案例式、项目式等各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2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比例偏低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偏理论教学模式,理论学时所占的比例偏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除掉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之外,金融学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只有15%。
2.2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一般
金融学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各高校中也正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各种尝试,探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金融机构所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这些行业的自身特点和相对的保密性,以及长期以来遵循的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课程设计环节、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外出参观金融单位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总体参与度高,但效果一般。毕业论文以指导教师命题为主,学生结合毕业实习主动、开放性选题较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脱节严重,导致毕业论文大部分都是大而空,多理论少实践。
2.3专业实验室配置与实际市场要求有差距
金融学教学内容以银行、证券、保险为基点,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尤其随着科技与金融的不断结合,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专业技能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校内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各高校也大大加大了金融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但还是远远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实验室的配置远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经费和投入的限制,硬件配置没有达到需求,另一方面现有市场上金融专业操作软件比较陈旧,开发不够,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2.4校外实习基地形式单一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多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训渠道,但是校外实习基地类型比较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目前金融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数量居多,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偏少。由于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只能保证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同时学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习主要以电话营销、推销为主,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不高,所以很多学生都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因此毕业实习环节中的教师指导、跟踪监督机制很难保证,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5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缺乏
普通高校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由专业理论教师所承担,而一方面在独立学院教师的平时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而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主要以理论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同时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相关行业金融机构的锻炼,导致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层次远低于理论水平,这也是高校目前整体实践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深入研究金融行业的行业特点、运行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挖掘区域金融产业职业各类型岗位群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系统设计、整体优化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积极创新金融学实践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教师演、学生练”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金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导向,将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教师不再是演练、教授者,而是项目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析和设计金融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设计和参加各类型的金融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内金融实验室的投入,购买高质量的金融模拟软件,精心设计金融模拟的各个环节。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转变观念,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中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企业,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私募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提高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结构
人才是黑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又创造了更大的人才需求,两者已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给黑龙江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给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黑龙江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4个中心的建设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10年国际商务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现状
本项研究是根据企业不同类型(国有、三资、民营),选择多个有代表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作为典型单位进行调研,其中对国际商务人才的界定如下:
(l)人世以及与国际经济融合将衍生大量新行业和新职位,国际商务人才所包含的专业范围应趋向扩大。除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还应包括外语、法律类人才以及会计、营销、管理等商科类人才。由于国际商务和现代物流等行业将出现强势的人才需求,其人才市场急需的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经济法、涉外公共关系、世贸事务、金融保险、仓储等人才都属于国际商务人才范围之内。(2)本研究中的“国际商务人才”指涉及国际商务业务的国有、三资及民营商贸类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职称以上者。统计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
1.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年龄结构现状首先对国有、三资及民营商贸企业的国际商务人才进行年龄结构的统计比较。表内数据显示,国有商贸企业45岁以上人才约占人才总数的1/3,且近10年内递增现象明显,因此国际商务人才年龄老化现象将会遂年显露。另根据企业调研结果表明,国有商贸企业人才流动较稳定,自1990年起年离职率均低于6%,人才自然流失率(退休)2010年为1.5%、2011年2.4%、2012年为11%。相比之下,三资及民营商贸企业国际商务人才年龄结构明显呈年轻化,近年来25一35岁年龄段人才比例稳定在60%左右。三资及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逐年稳步攀升,而45岁以上年龄区出现明显断层。根据东浩集团黑龙江对外服务公司市场部统计表明,三资及民营企业中45岁以上人才大多为顾间职务,这类人才年自然流失(退休)人数在30人左右,相对5万左右的人才总数而言,年自然流失率可忽略不计。
2.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学历、职称结构现状从学历层次上分析,本、专科人才历年来均占人才总数80%左右。国有商贸企业近年对引进具有高学历的决策型人才和录用大专学历的一般操作性专业人才的录用人数有所上升,该数据表明博士、研究生和专科人才比例有逐年上升迹象,本科学历人才比例有所下降。
二、 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预测
在预测方法的选择上,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预测遵循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规律,采用回归预测模型的方法。为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我们将整个预测分为3个未来时点2015年、2020年和2025年,前一阶段的预测结果基本能准确反映“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后10年的预测结果仅反映人才变动的大体趋势,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具体数据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我市经济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精确化。
1.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市场经济是充满竞争的经济,是各行各业在竞争中交叉发展的经济。系统论认为,每个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不是孤立地存在,也不可能单独地发展。因此,需要弄清人才系统与其他系统在动态发展变化中真实的内在关系是什么,这个内在关系探讨得越深人、越透彻,建立的数学模型就越合理、越科学,人才需求预测的结果也就越接近实际。
2.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总量预测。21世纪初,是黑龙江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新时期,也是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总量的预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黑龙江未来发展建设和规划的需要。
三、 黑龙江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预测的评价
建立的预测模型,国际商务人才总量与GDP、人均GDP、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因素都呈现为函数关系,预测总量的准确程度完全取决于GDP、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因素及其速率的可靠程度,预测模型本身的计算误差不是很大。为检验此预测发展的准确度,可以用预测和实际对照比较法以及各因素内在关系检验法进行。
(l)预测和实际对照比较法。使用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推算出2015年末国际商务人才拥有总量为31969人。2015年末实际拥有的国际商务人才总量为30596人。只见误差为1373人,整体平均误差为1328人,说明预测的准确性。(2)各因素内在关系检验法。国际商务人才预测后确定的目标年的需求总量,必须与GDP、进出口总额和人均GDP呈现协调发展,并稳定增长的态势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否则是不成功的。本文预测表中,各个时期的各项指标都呈现出逐年持续增长的协调关系,没有出现忽上忽下的不正常现象。经检验,这种国际商务人才的预测结果是科学的、合理的。需要说明的是,在预测中我们没有考虑人才的自然流失(即主要是指到龄退职退休人才数量)。根据企业的重点调研结果,我们了解到三资和民营单位中,由于国际商务人才整体皇年轻化趋势,近年来人才的自然流失率相当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国有企业人才自然流失率比例相对也较小。但考虑到我们的预测是中长期预测,由国有商贸公司人才年龄结构可见,约so%的国际商务人才在15年后将面临自然流失的状况,外资企业中这一比例约3.5%左右,所以在人才供给中需要考虑对这部分人才的补充。另外,在国际商务领域,企业面临更多的是对国际商务标准、环境、流程不甚了解,缺乏专业领域人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国际沟通能力和沟通效率。人才市场上,我们现有的人才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有的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摸索,企业的要求和个人的方向迫切需要统一到一个焦点上,用人双方有的放矢实现各自的目标。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更多的企业将拥有直接进出口的自,未来几年国际商务人才短缺现象将逐步显露。并且,全球许多公司和国家,面对国际商务领域的不断变化,都致力于改进他们的运作系统,提升国际商务通道的效率,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将面临更大的缺口。
参考文献:
[1]彭薇.浅析农垦企业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12.07 .
[2]郝金岩; 王洪敏.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调查与思考[J].财会通讯.2012.01
林至颖,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中山。现任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利丰研究中心副总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暨南大学现代流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商业模式研究工作室特聘高级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香港中文大学MBA、香港理工大学理学(知识管理)硕士、香港大学会计及金融本科学士。2001年获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留学于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二、社会职务
林至颖于2003年加入香港利丰集团,曾在利丰集团旗下的利丰(贸易)有限公司及控股公司利丰(1937)有限公司下若干子公司工作,在环球消费品采购、物流、经销及零售方面拥有丰富实践经验。近年专注于协助利丰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发展并从事与供应链管理、商贸流通及中国商业模式有关的研究。加入利丰集团之前,曾任职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林至颖在中国证监会/深圳交易所第40期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资格培训班毕业,拥有中国证监会认可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资格并为香港董事学会会员。林至颖是国家工信部《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的专栏作者。曾公开在国家级经济、社科类核心期刊及中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三、主要荣誉
“供应链金融在泛珠三角区域的实践现状及对区内现代物流业合作发展的战略思考”获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处及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联合颁发“泛珠三角现代物流业合作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忧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生物质能源价值链管理(Bioenergy Value Chain Management)”代表中国参加壳牌及美国时代杂志(Times Magazine)联办2010全球明日能源研究报告比赛(Energy For Tomorrow)获得二等奖(2010年)。
四、主要论著
1、《以内外贸一体化为本位构建中国式跨国商贸集团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9月。
2、《中国与欧美流通发展比较及启示》,《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1月。
3、《中国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优势、经验和对全球的启示》,《经济纵横》,2012年6月。
4、《国内外银发市场理论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现代商业》,2011年3月。
5、《从声誉风险视角看企业风险管理》,《商场现代化》,2011年5月。
6、《供应链全球化与企业组织变革》,《中国经贸》,2011年5月。
7、《可持续发展供应链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及案例》,《中国市场》,2011年7月。
8、《基于SCP范式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分析及其实证研究》,《当代经济》,2011年8月。
9、《中国与欧美流通业发展比较及对“十二五”中国现代流通体系创新的启示》,《中国流通2011(国家商务部指导、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2011年年会会刊)》,2011年12月。
10、《中国私人公务机市场发展概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1、《供应链金融在国内的发展概况与战略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2、《利丰集团:没有工厂的生产商》,《中国经营报》访问,2011年12月26日。
13、《利丰集团:一家百年贸易公司如何打破企业发展“平原化”》,《商学院》杂志访问,2012年4月。
14、《“盛世危言”达沃斯》,《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经济动向”专栏,2012年2月10日。
15、《中美TPP博弈》,《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经济动向”专栏,2012年2月25日。
16、《碳排放交易体系不能没商量》,《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经济动向”专栏,2012年3月10日。
17、《新普京时代的中俄经贸关系》,《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经济动向”专栏,2012年3月25日。
18、《中美贸易摩擦何以加剧》,《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经济动向”专栏,2012年4月10日。
19、《经济复苏中的亚洲机会》,《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经济动向”专栏,2012年4月25日。
20、《全球价值链的开放变革》,《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经济动向”专栏,2012年5月10日。
21、《中日韩自贸区簸行》,《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经济动向”专栏,2012年5月25日。
22、《伦敦奥运负担》,《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经济动向”专栏,2012年6月25日。
[论文摘要]本文解释了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的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分析了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在探讨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
物流银行业务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简称物流银行,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1.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标准化是指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标准和协议约定的标准由物流公司验收;规范化则指所有动产质押品都按统一、规范的质押程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看管,确保质押的有效性;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指所有的质押品看管,都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关业务管理人员都可通过互联网,检查质押品的情况;由于借助物流公司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确保了该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异地业务,并能保证资金快速汇划和物流及时运送,因此,此业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而广泛性是指该业务服务客户可是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流通业,总之只要这些企业具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产品,银行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2.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三分之一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商品周转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3.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二)物流银行业务的创新点与银行风险。物流银行业务可为企业提供部分产品装卸、储存、运输、销售流通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50%,同时还会减少约占整个生产过程90%的物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业务打破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创新地引用物流(动产)质押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物流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比较特别。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银行融资中的担保条件。物流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抵押贷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项业务本身的创新点,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创新可以大大的降低银行资产的非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来看,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无疑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l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出了中央银行指引标准。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的规范性和整体实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就能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而且银行还突破区域限制与外地的生产商发生联系,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发展一批优质的新客户群体,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收益性。
二、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企业发展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物流银行服务的对象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缺乏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因此难以满足贷款担保条件而常常遭遇融资困境,但他们拥有较多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而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以此类资产为抵押为企业提高信用,甚至还可以把处于运输过程中的流动物资作质押,比如厂方发给经销商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整个都可以被质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也就是说,国有部门利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而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我国当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高出1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市场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良好的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银行业务前景广阔。
三、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突破,2004年6月物流银行业务被广东发展银行最早正式推出,这项业务在推出之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全力支持,广东发展银行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了试点推广,其阶段性成果表明物流银行业务成为了受许多企业欢迎的一种有效的理财工具,在开展此项业务最初的半年间广东发展银行已向20多家企业提供了该项服务,业务总金额过40亿元。2005年广发银行通过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物流公司,已与一汽贸易总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全面物流银行业务合作,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名终端用户,并带来存款近20亿元。
在北方地区,自2004年山东省的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开始后,山东省的许多物流公司(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主动联系银行和客户,在银行的支持下物流银行业务得以展开,其中临沂立晨公司已为山东新光纺织、百华鞋业、华祥塑料、力健粮油、卡特重工、鲁南纸业等生产企业提供了物流金融服务,2005年融资额为1682万多美元,2006年上半年依靠“物流银行”业务的功能为生产企业融资2000万美元。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走在该项业务最前沿的银行有: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他们为客户提供的动产质押融资的服务越来越多。总体上来说,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非理性定价、操作不够规范、业务品种相对较少、服务意识淡薄,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不够。
四、我国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导各类主体加入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在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发展的战略分析上,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机会和威胁来比较分析自身发展该项业务的优劣势,不能盲目的开展和发展此项业务。从可提供物流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来看,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银行业务上可采用积极的市场扩张战略。目前物流银行业务已经在国内货币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但提供此业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商业银行,而物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信托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此项业务的竞争中来,作为分食者的各类金融主体的增加将会使物流银行业务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二)物流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目前我国的仓单质押处于起步阶段,单项融资额过低导致银行、物流企业的操作成本升高,影响了银行和物流企业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这也就是目前市场竞争不激烈的原因所在。但是,随着苏州地区制造业和物流的发展,仓单质押的利润率肯定会提高,随着融资额的扩大,将会产生规模效应,效益将会逐步增加。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对于这项业务的贷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当前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仍然不健全,造成了抵押、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方式难以利用,所以质押监管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将愿意为仓单质押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目前采用积极扩张的营销策略有利于在该业务的起步阶段去撇取市场高利润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要以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为中心构建市场平台,如何搭建自己的市场平台,则是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上重视的问题,银行还必须与物流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山东省临沂立晨公司依靠“物流银行”业务融资2000万美元的出现就是在于银行做好了客户市场的拓展工作,和邻近地的物流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银行必须设立科学的业务审批制度,广发行南京分行授信管理部强调“物流银行业务是一项新业务,为有效规避风险,银行对企业的审批相对严格”。但是这种审批制度的要求也不能过高,更不能对中小客户带有歧视性,审批要求和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具体的业务审批中应该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反对一刀切的作风。
(三)拓展的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种类。限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和法规政策,目前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品种主要有: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动产质押授信、保兑仓等,因此,银行打破传统思想,吸收海外经验,根据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不断的开拓新的产品,围绕物流、资金流和物权的转移实现服务创新。在较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在尽可能的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下提供给企业量身定做的产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创新中打出我行的品牌效应。
(四)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①.对物流银行业务开展的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对融资企业和担保物流企业的风险识别上。我国目前的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在执行时还有注意警惕道德风险的出现。在进行项目筛选时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物流银行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二是商贸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实力雄厚、管理规范、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另外,如果中小型制造企业申请该项业务,则还要求它的产品销售比较稳定,业务发展迅速,而且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销网络。只有符合上述条件,银行才有可能为其开展“物流银行业务”服务。比如在广东佛山的家电、布匹、原材料、钢材和塑料等市场上有一大批竞争力强、产品销售顺畅、价格比较稳定的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这些企业的特性都是“物流银行业务”选择的方向。据了解,目前广发行佛山分行已经和保力得物流有限公司、志高空调、一家纺织企业、一家陶瓷企业和一些贸易、进出口公司等生产企业和物流公司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合作,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都比较畅销、价格比较稳定。同时,广发行在审贷时,一般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3位,而且产品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生产商合作,同时也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目的是为控制好信贷风险。②.注意对物流公司和企业抵押资产的风险控制。虽然在物流银行业务过程中往往有了物流企业在中间做担保后,生产企业直接从银行手中获得信用,但购进的原材料必须存放在由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仓库里,这样才能真正控制抵押资产的灭失风险。此外,我国目前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物流银行业务中银行对抵押资产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因此,银行在注意加强对抵押资产实控性的同时,还有注意对物流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其一是物流银行业务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其二是商贸企业做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其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是实力比较雄厚、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峰,物流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金融创新,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6期
2.任文超,从“物资银行”到“物流银行”,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年9期
首先,本文对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的停车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的停车现状进行了调查,从而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现状停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停车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问题的策略。
本研究对改善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难现状,更好发挥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金融、商贸的作用,促进大连市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区 停车现状 调查与分析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80-01
1 研究目标及意义
本文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现状的调查,得到相关数据,分析出当前商业区的停车现状对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措施,以提高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的交通效率。
2 调查数据分析
为了更加了解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现状,我们对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停车方式主要为地下停车,人们选择停车场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步行距离,人们可接受的最长步行时间直方图见图2-1,停车目的直方图见图2-2,停车后到达目的地的步行距离直方图见图2-3。
3 调查环境
大连高新万达广场位于大连高新区旅顺南路北侧、七贤东路东侧,项目用地面积为5.8公顷,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由商业综合体、室外商业街、写字楼、底商组成,建筑高度不超过100米,是万达集团在大连的顶级商业综合体。由万达广场区域核心商圈为主,影响力辐射深远,详细商业区范围见图3-1。旅顺南路连接城市主动脉中山路,快速之大城市核心区,距周水子机场车程仅25分钟,公交线路四通八达,202轻轨、3路、10路、26路、28路、531路、K901路和建设中的地铁1号线滨海路等将进一步优化万达广场周围交通条件。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分为地下一层B1和地下二层B2。B1分为A区B区。B2分为C、D、E区。停车场停车位共有1069个,B1层共有336个停车位,B2层共有760个停车位。停车收费标准为:每半小时1.5元/辆和每日最高30元/辆。(十五分钟内免费。首半小时后,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收费。长期停放的车辆收费标准在每日不超过昼夜收费标准的范围内由双方协商议定)。停车调查汇总表见表3-1
4 对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的建议
(1)合理划分各功能区,严格实施规划政策,不为谋利将停车位挪作他用。(2)构建便捷的公交系统,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从而减少车辆出行量。(3)对于一些不规范停车行为严加惩处。(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报道或专题调研报告介绍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严峻的静态交通现状,引发市民思考。
5 结论
本文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了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的停车供给,停车设施使用及收费情况,找出了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巫志浩.广州市中心商业区停车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王海燕.邯郸城市中心商业区停车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含义及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意义
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客观、公正的监督控制活动,它对商业银行经营控制提供评价和咨询活动。同时,内部审计也是银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尽快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地位。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审计理念缺少风险预警机制和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不足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国际借鉴
1.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特点
(1)合理的审计模式,内审部门有更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审机构的设置问题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至关重要,西方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总行实施了机构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而在各分支机构则只是设立简单的审计控制办事处,这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实现了“倒金字塔”型。各分支行担任服务窗口的职能,总行执行主要的经营职能。
(2)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明确
纵观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已经走在内审领域的前沿: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咨询和服务职能、更加注重内部审计过程而不是审计结果、对商业银行潜在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出合理的审计咨询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被审计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制度
2.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验的启示
(1)重视内部审计成本。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必不可少会出现一些内部控制的问题,所以关于如何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和规范必须有章可循。如果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或者内部审计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审计所实现的价值,那么银行完全可以把内部审计外包给其他审计咨询公司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部审计还可能为实现商业银行的效益做出贡献,从而降低商业银行成本。
(2)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并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是传统的审计方式,这有利于更加直观的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输系统的发达已经可以满足审计证据和报表数据实时传递。通过对审计对象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有计划的对审计对象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审计。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发展趋势就是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并重。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1.创新内部审计理念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概念也很旧,仍然在“金融审计”的阶段,在实践中,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真实性审核,这种内部审计理念强调的是针对会计材料和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评价,无法给商业银行带来效益,也不能间接增加银行的价值。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是风险基础审计,把风险评估作为企业经营的必要条件之一。与此同时,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转移,分析经营风险成了内部审计的焦点。因此,只有从审计风险的思想认识,深化“增值型审计”的概念,以促进审计模式的发展,对审计风险的利益,商业银行的风险规划,全方位多角度一体化的实时动态监督,为商业银行增加效率和效益。
2.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手段、方式和方法
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进程加快,各项业务的经营和管理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科技和电子银行的大力发展使得风险控制问题在当下变得越来越突出,银行业的各项业务也必须面向电子化,网络化。
在审计手段方面,应大力推广使用分析性复核。分析性复核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定义各种问题,在审计软件等现代技术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动态地对商业银行各部门会计资料和财务数据进行匹配和分析,对其出现的异常活动实施风险预警,从而缩小审计范围,精确风险审计的领域,科学合理的安排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计划,最终使得审计资源优化配置。
在审计方式方面,改变以往事先预告多的工作方式,增加突击审计力度。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惯例,选择不定时的对商业银行各部门进行一次突击审查。
3.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息相关。只有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商业银行各部门中具备较高的地位,才能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关系到审计任务是否按期完成,是否高质量完成。提高内部审计权威性也是加强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公司在规划法人治理结构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将内部审计定位于董事会或者监事会之下,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向董事长负责,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和权威。
五、结语
感谢老师们一路上对我论文的指导和支持,对于我存在的不足及时指出并加以指导,如果没有老师们的帮助,我想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路走下了,经历了许多汗水和挫折,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在我的论文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参考文献:
[1]杨国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8:16-21.
[2]付文燕.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研究.审计之友,2011,6:8-10.
[3]丁卫.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完善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3,6:6-10.
【关键词】会计创新;创新必要性;创新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0
一、会计创新的必要性
会计创新可以理解为广大的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工作者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和方法,在会计研究和会计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等方面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生物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生存哲理,同样适用于会计学领域。中国古代的会计起源很早,中国的“单式记账法”曾经一度在全世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例如,秦代的定式简明会计记账方法;汉代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唐代是我国单式记账法发展的完善时期,他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以往记账法的特点,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使之趋于完善。唐代官厅仍然以“入、出”作为记账符号,但对记账符号的具体运用,已能够根据会计事项的具体内容而较灵活地加以掌握等。但是,由于单式记账法不具备复式记账法的优点: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全貌,并可利用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试算平衡公式,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因此,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适者生存”,必然被复制记账法所取代。具体而言,会计创新的必要性在于以下几点。
(一)会计环境变化
1.宏观环境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经济语言”,在跨国间的经济交流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的企业要想走出国门,必须要遵循当地的会计法律法规。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许多财税制度的改革,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接轨。
2.微观环境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原有的会计科目以及会计处理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我国企业的外贸交易。随着我国金融的改革,涉及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品,这些事项的处理,原有的旧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科目也不能满足企业的会计处理需求。这些事实要求我们的会计进行创新。
(二)会计目标变化
会计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会计目标的变化,而目标的变化又影响着会计理论以及会计方法的变化。
以往我国会计只要满足涉及国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的需求和传统的实体经济即可。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国的金融改革,我国的会计还要满足我国企业进行的跨国经济交易和事项以及非实体经济的需求。而这些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改变,来适应新的需求。
(三)会计对象变化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会计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其中对于会计对象的认识也随着深化而不断变化。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转变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由于不同的会计对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理论或者会计流派,而不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流派往往会形成“百家争鸣”的景象,从而推动会计创新。
二、会计创新的主要因素
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会计必须创新,从而谋得生存与发展。然而,进行会计创新又必须依赖于以下因素:会计创新意识、会计创新环境和会计创新能力。
(一)创新意识
会计创新意识是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工作者的头脑对客观创新活动的反映。会计创新意识是能动的,表现在能够正确地反映会计创新活动的外部现象,能够正确地反映会计创新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能够用以指导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中的创新实践活动。会计创新意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新颖性、目标性和差异性。会计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基础内容、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会计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前提。
(二)会计创新精神
会计创新精神是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工作者,在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中,通过头脑产生的思维、观念、意志、情感等,是对客观的会计创造性活动现实的心理反映,并为会计事业的创新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满怀信心、坚韧不拔、不怕风险、永攀高峰的精神。创新精神是现代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创新精神包括:会计创新动机、会计创新兴趣、会计创新意志、会计创新勇气。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在未来的会计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培养创新精神,要对所学习或研究的对象,提倡和鼓励有求异的意识,有怀疑的态度,有好奇的心理,有追求创新的欲望,有敢于冒险的精神,有永不自满的心态。只有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有积极正确的创新动机、浓厚的创新兴趣、坚定的创新意志、非凡的新勇气,才能有效地推动我国会计创新事业的发展与前进。
(三)会计创新能力
会计创新能力亦称会计创新力,是拥有把创新的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客观的各种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中,并且能够提供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价值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实际能力。具体而言,会计创新能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完成某种具体客观的会计创新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的会计创新思想和方法;另一部分是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能将自己具备会计创新思想和方法转化为创新的产品。
(四)会计创新意识、会计创新环境和会计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面对挑战,关键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创新意识是基础,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和怎样去创新;创新精神是灵魂,指引创新勇往直前的方向;创新能力是保证,为创新的实践创造实施的条件。
三、会计创新的阻碍
虽然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都深刻认识到了会计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目前而言,我国还存在着阻碍会计创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可以分为来自实务界和学术界的阻碍因素。
(一)实务界阻碍因素
1.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直接采用“拿来主义”
现在,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这不意味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就应该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现在,许多实务人员和负责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会计研究人员,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就是好的,一切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然而“拿来主义”,也需要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否则将对我国的会计事业产生不利影响。另外,直接对国际会计准则采用拿来主义,扼杀了我国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的创新动力和激情,不利于我国的会计创新事业。
2.会计规范等法规的“无情扼杀”
由于我国税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将漏税行为和偷税行为合并为偷漏税,予以严厉的处罚。而实际中,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同,有些偷漏税并不是主观刻意造成的,只是由于知识不够,会计处理不规范而造成的。面对法律法规的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广大会计实务人员只能老老实实地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经济交易或事项,根本不敢有所创新,否则,一旦被查到造成了客观上的偷漏税行为,而其本身只是想有所创新,也会处以严厉的惩罚,客观上扼杀了会计实务人员的创新热情。
3.会计学术团体进行会计创新热情度不高
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会计学术团体在制定、论证、颁布会计准则方面有着很大的权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是由大量的具备深厚知识和实务经验的会计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这一点可以由FASB成员来自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分析师协会等),他们在制定准则时充分考虑准则的科学性、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后,再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听证,修改,最后颁布。其制定的准则往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科学性。正是由于FASB成员大多是会计学术团体的人,而准则制定权又在这些学术团体手中,有利于激发他们进行会计创新的欲望。
而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由财政部牵头,然后再在全国著名的大学挑选出著名的会计专家学者和在实务界中挑一些著名的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等实务界精英,召集起来制定会计准则,然后财政部认可后,向社会。往往由于我国会计学术团体中有许多会计研究人员,而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的又少之又少,这在客观上打击了会计研究人员进行会计创新,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热情,从而不利于会计创新。
(二)学术界阻碍因素
1.国内期刊“迷恋”实证研究
最近几年来,国内许多顶尖的会计期刊只认可实证研究论文,非实证论文不发表。这就极大地打击了我国会计学术研究人员进行规范会计的研究。并且,由于实证会计研究的众多缺陷,使得其在进行会计创新领域的贡献不及规范会计研究对于会计创新的贡献。由于期刊是承载着众多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研究成果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对外公开的载体,规范会计研究往往更容易激发出具体创新思想的研究,更容易推动我国会计创新事业的发展。但是,国内期刊,尤其是那些具备影响力的期刊绝大多数不愿意接受并发表规范研究,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广大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会计创新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对外公布动机和热情,给我国的会计创新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2.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过大,无暇进行会计创新的研究
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过大,尤其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博士,面临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我国高校教师科研压力主要集中于学术论文的发表。但是由于规范性论文写作难度远远大于实证论文,且规范会计论文难于发表,这一客观事实导致高校教师,这一富有学术研究和会计创新的群体,难于潜心研究并写作可以激发会计创新的规范性会计论文,从而不利于我国的会计创新事业的发展。
四、会计创新的建议
(一)财政部放权给会计学术团体制定会计准则和制度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赋予会计学术团体在制定、论证、颁布会计准则方面充分的权力。具体而言,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可以由财政部牵头,组织大量具备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务经验的会计专家和学者,组成一个团队来制定和修订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样,既可以避免“拿来主义”对我国会计事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又可以激发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的研究和创新热情,并使得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更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鼓励国内期刊接受规范会计研究
目前,我国的学术界都倾向于使我国的会计研究“入主流”,然后所谓的“入主流”,就是效仿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范式,积极推动实证会计研究,而弱化规范会计研究。因此,国内的期刊,尤其是稍有影响的期刊绝大多数都倾向于接受并发表实证会计研究论文,而不愿意发表规范会计研究论文。鉴于此,我国应该鼓励期刊接受规范会计研究的论文成果,以提高规范会计研究论文被接受并发表的可能性,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广大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的会计创新研究热情,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会计创新事业的发展。
(三)高校教师减压,鼓励创新性规范会计研究
高校教师是我国会计研究和会计创新的主力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教师背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都倾向于从事实证会计研究,因为这些研究的成果更容易被期刊接受并发表,从而可以更快的完成科研任务。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作为会计研究和会计创新的主力军的高校教师进行规范会计研究和会计创新的热情不高,不利于我国会计创新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为教师减压,使得他们从繁重的科研与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新性的研究,从事更容易激发创新性的规范会计研究中去。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 会计之友,2016,(07):128-133.
[2]陈红,余怒涛,陈永飞. 创新与本土特色相结合的中国会计研究――中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综述[J]. 会计研究,2012,(08):91-95.
[3]王畅.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思考[J]. 现代商贸工业,2013,(13):125-126.
[4]黄丽丽.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52.
[5]刘青,邓宁,张虹,刘宇. 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财会月刊,2011,(06):100-102.
[6]于淼. 浅析新经济形式下会计创新[J]. 科技创新导报,2014,(03):230-231.
[7]王迪,于洋. 新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创新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4,(10):148-149.
[8]高春会. 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策略分析[J]. 商,2015,(20):141+128.
[9]俞剑茹,钱丽俊. 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与会计创新[J]. 财会通讯,2009,(15):125-127.
这是2013年9月16日《西安晚报》对陕西省社科院咨政建议的引述,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仅有9天之隔。于此前后出版的其他许多媒体上,也都刊有该院专家学者关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学术观点和对策建议。社科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积极作为的担当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2013年9月7日,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之后,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的高度关注。面对这一热点和焦点议题,陕西省社科院以一个智库机构特有的敏锐嗅觉和担当意识,迅速组织精锐力量,从战略定位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申政纲、启官识、开民智、聚合力,开启了一个理论研究服务现实发展的新领域。
组织高端论坛
为丝路经济带建设鼓与呼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智库的全程参与和跟踪服务。这对立足于丝绸之路起点之地的重要智库―陕西省社科院来说,除了在以智辅政、以智惠民中不缺位、不失语外,还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更深一层的使命和重任,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考量,更是义不容辞的自觉担当。
2013年10月11日,陕西省社科院组织经济、金融、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专家学者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研讨会”,从理论和战略层面对丝路经济带建设进行深层次探讨。“丝绸之路既是欧亚经济动脉,更是欧亚文化主纽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实现对西开放的战略新平台”、“陕西应争取向西开放的主动权”、“把西安建成亚欧合作的战略高地”、“尽快建立向西开放的陆路通道”、“加快开通西安直达中亚、西亚国际航班”等一系列立意高远、富有战略视野和创新价值的学术观点均出自这次研讨会。这场陕西省首次高规格的“丝路经济带”理论研讨会,受到了新华网、中新网、人民网、西部网、陕西日报、华商报等众多媒体的普遍关注和充分报道。
2014年3月27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区)社科院在西宁共同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理论研讨会”。陕西省社科院与会代表以“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形象”、“陕西在丝路经济带中的文化定位”、“丝路经济带陕西文化生态补偿机制”等议题为切入点,为推进丝路经济带建设进行了又一次鼓与呼。
当丝路经济带建设由战略规划逐渐转向实战操作时,陕西省社科院又于2014年4月19日至20日,联合省决咨委、省政府研究室、省社科联、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在西安举办了“第八届大关中发展论坛”,汇聚陕西、甘肃两省政、产、学、研各界精英150多人,共谋丝路经济带建设大计。论坛针对“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打造丝路经济带新起点”、“如何做大做强大关中城市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形成跨区域协作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急需破解的现实问题,理性研判,积极建言,发表了务实管用的真知灼见。其中,陕西省社科院专家提出打造丝路经济带新起点需要抓好四个关键环节―“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走向大亚欧”,即刻引起强烈反响。
除此之外,陕西省社科院及其内设各研究所,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丝路经济带专题研讨活动,如与中国社科院、宁夏社科院调研组共同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调研座谈会”,马研所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对陕西文化产业的多重价值研讨会”等。与此同时,各学科专家也频频应邀参加社会各界举办的丝路经济带研讨、宣讲和交流活动。
一位负责联系社科理论口的媒体记者坦言:“这些活动中经过思想碰撞后形成的学术观点和对策建议,大多都成了新闻素材的来源,媒体报道的亮点,互联网上的热词,公众谈论的重点话题,为大家正确认识和理解丝路经济带建设这一国家战略起到了普及辅导的作用,也为许多地方和单位抢抓丝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制定规划、论证项目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搭建广阔平台
为丝路经济带建设聚群贤
多年来,陕西省社科院始终坚持开门办院,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在深化对丝路经济带的研究中,这一办院理念的积极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2013年12月2日,陕西省社科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双方将在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科研基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打造更加广阔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特别是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丝路经济带建设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系统性攻关研究。一份沉甸甸的协议,为进一步深化丝路经济带研究注入了强劲动力。
基于这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3年12月25日,由陕西省社科院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同设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并聘请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教授担任首席顾问,另有10多位知名专家获聘担任研究院理事和学术委员。“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问题,需要选择新的理念,选择合适的合作形式,研究院要积极创新合作模式,集中优势资源,组建优秀团队,打造创新高地,努力开创互助、协作、共赢的新格局。”陕西省社科院院长任宗哲在揭牌仪式上如是说,这既是对成立研究院初衷的解读,更是对研究院饱含期望的寄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初期设立100万元的研究基金,将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的研究课题,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陕西省社科院发展合作处负责同志介绍道,“每年研究项目指南、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论坛,连续出版《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并向社会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发展评价报告。”
正是按照这一思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院以开放性的运作模式,为招贤引智、整合资源、出成果创精品开创了新平台、新模式。聚合院内外专家学者一同参与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陕西经济金融发展学术研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论坛”、“网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等各类丝路经济带专题研讨和研究工作很快在更大的范围广泛开展起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体制机制创新”、“‘丝网、丝园、丝博、丝街’项目构想”等研究成果便是这一平台和模式早期收获的代表作。
近期,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院,陕西省社科院组织起了一个权威研究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创《丝绸之路经济带蓝皮书》,我们期待着它成为又一个整合资源的载体和平台,又一个特色与品质双赢的智库品牌,为社科研究和党政决策、社会需求之间再架新桥梁。
开展专题研究
为丝路经济带建设寻良策
在举办论坛、搭建平台的同时,陕西省社科院把强化课题研究作为推进丝路经济带研究的又一有力抓手。因为他们非常清楚:研究成果是决定智库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必须生产出破解现实问题、满足时代需要、符合发展趋势,富含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知识的经世致用之作。
2013年9月以来,不管是在申报国家和省级社科规划项目时,还是在确立院重大、重点、青年等各类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也包括承接委托课题时,陕西省社科院都把丝路经济带研究作为一个重点领域和方向,并对所有申报选题逐个进行严格的评审、论证,没有前瞻性的不立,缺乏创新性的不要,针对性不强的不批。可以说,从项目申报环节开始,就以“巧选题、出精品”的原则严把关口。
目前,除已经完成的“陕西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等项目外,全院在研项目中,还有近20项课题都是直接关于丝路经济带研究的,其中主要的有:“制度群视角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网络的延伸与构建”、“陕西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旅游、文化先行政策研究”、“西安建设‘新丝路’国际金融中心路径研究”、“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西部文学研究”、“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少数民族中华民族认同研究”、“博弈论视角下陕西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对接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关中城市群集聚空间协调优化研究”、“终南文化在陕西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价值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加快转变陕西外贸经济发展方式研究”、“陕西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产业体系构建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陕西苹果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等等,从项目选题上看,既有宏观面上的研究,也有微观点上的探索,同时也有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叉,有的甚至属于“储备性政策”研究,这无疑是对专业功底和科研精神的一种挑战与考验,也能从中感觉到项目主持者的理论勇气和学术自信。
“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些课题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法,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基层实地调研。”陕西省社科院科研管理处负责同志说,“院里在进行科研资源配置时,对这类课题也一直是优先考虑,以确保课题顺利进行,高质量结项。虽然还都处于研究阶段,但其中一些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已经为推动现实发展产生了积极效用,被赞为是‘睿智之言’、‘务实之策’”。
如此多的项目同时开题投研,何以有这般气魄?这与陕西省社科院近年来大力实施的“三个强院”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走进陕西省社科院科研成果展览室时,我们还发现了与此互为补充的另一个答案―“《张骞出使西域及其启示》(王家广,1988年6月,论文);《丝绸之路:外层文化圈的建构》(佘树声,1991年4月,论文);《“丝绸之路”丛书》(武原、刘立新等,1996年,省政府课题);《新亚欧大陆桥:陕西经济的延伸》(张宝通,1997年1月,论文);《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裴成荣,1998年4月,论文);《借亚欧大陆桥贯通的东风振兴陕西旅游业》(吴彩霞,1998年12月,书中章节);《丝绸之路与唐代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武原,1998年12月,论文);《亚欧大陆桥与陕西经济的发展》(赵炳章,1998年12月,书中章节);《让丝绸之路重现辉煌―利用亚欧大陆桥发展陕西经济》(武原,1998年12月,编著);《唐代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刘思怡,2006年8月,综述);《现代丝绸之路与新亚欧大陆桥》(张宝通,2009年2月,论文);《长安与丝绸之路》(张燕,2010年5月,专著);《亚欧大陆桥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张宝通,2012年12月,论文)……”看到这些,不由得想起“厚积薄发”和先哲的那句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转化学术成果
为丝路经济带建设献才智
一个智库不仅要能够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要努力使其研究成果通过有效转化,引导公众舆论和社会走向,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谋。陕西省社科院的科研工作始终遵循着这一规律,在丝路经济带的研究中更是如此。
年度智库产品《陕西蓝皮书》,是陕西省社科院历时17年精心打造的一个咨政优势品牌,每年年初举行新闻会,其内容不仅有对发展现状的深刻揭示,更有对未来趋势的科学预测。在今年3月28日的蓝皮书新闻会上,细心的记者们发现,材料中比往年多了一条温馨提示:“请重点突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安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等部分的报道。”简短的一句提示语,映射出了者对丝路经济带建设研究的重视和社会需求的把握。而在到会媒体的实际报道中,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蓝皮书中涉及丝路经济带研究的内容作了相关报道,其中见报频率最高的就是关于陕西打造“丝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对策建议―“以欧亚综合经济园区为抓手,以自贸区建设为核心,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化基地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引导优势龙头企业走出去……”
今年5月12日,《陕西日报》以“专家呼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超级园区”为题,大篇幅报道了陕西省社科院关于丝路经济带研究的新成果。其实,类似这样的成果引述、主题专访,对于陕西省社科院的科研工作者们来说,早已成为常态化的成果转化形式之一。
“几乎每天都有媒体打来电话预约专家采访,我们在进行媒体报道情况统计分析时,发现我院学者研究丝路经济带的成果媒体引用率特别高。”陕西省社科院新闻宣传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自2013年9月份以来,各类主流媒体上以观点引述、专题访谈、热点评论、活动报道、理论文章等形式出现的我院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的内容已超过200次。”这些新见迭出的研究成果经新闻媒体传播后,产生了相当强的社会渗透力,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公众的舆论走向,甚至有许多企业将其视为“政策先声”和“投资指南”,作为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1月10日刊发了曹云撰写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具四重战略目标》;《中国经济导报》1月18日刊发了张宝通撰写的《西安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城市经济导报》2月24日刊发了刘立云撰写的《向西走,寻求“丝路经济带”西安优势》;《陕西日报》3月11日刊发了裴成荣撰写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赋予陕西的重大机遇》……”这是陕西省社科院2014年第一季度媒体刊发成果情况统计结果中的一段文字,仅从这些文章标题中,已经能够感觉到一个智库对丝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基本价值判断。当然,更多的理论素养和智慧之光应该是镌刻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其中也一定蕴含着社科工作者们自身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高校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的内涵和衡量标准
所谓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实际质量方面,已具有其独特性、地方性和比较优势,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特色专业必须符合“特色明晰、思路清晰、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改革突出、质量优秀”的要求,其衡量标准包括四点:第一,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并已取得了一定的专业建设成果。第二,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准确的职业定位,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省(市、自治区)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行列,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必须具备特色课程、特色教师、精品教材和特色学生。第四,社会声誉好,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基于上述思想,特色专业建设主要就是围绕这四点展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流通业由过去的末端产业变成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社会对商贸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贸易经济专业凸显出其就业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加强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贸易经济学科和专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推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化专业体系和学科结构、保持专业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社会源源不断提供高质量的经贸人才等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我国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目前,多数高校将贸易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层次经贸人才上,但究竟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是通才型还是专才型,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商务策划等专业的清晰区别,并没有清楚的定义,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造成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一定程度脱节,特色不鲜明。
(二)专业知识面宽但特色方向不突出
贸易经济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知识,因此学科基础课占据了较多课时和学分比例。然而,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上,没有形成体现专业特色和方向性的课程体系。
(三)专业结构较紊乱
首先,专业课程设置随意,因人设课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高校该专业师资长期不足,能够真正胜任贸易经济专业性强的课程的教师较少,再加上较多教学单位“闭门造车”,相互交流少,师资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专业课程设置不统一、因人设课。其次,开设的专业课程中,纯理论性的课程较多,而实用性、实践性课程少,具有研究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更是很少,出现了“高文凭、低能力”现象。
(四)实践性环节薄弱
目前,贸易经济专业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在具体操作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些专业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都在最后一学期进行,基本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另外,对该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实践非常薄弱,不少校外实践基地也是名不副实,造成学生和社会的脱节、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五)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滞后
第一,一些院校教材建设严重落后,目前使用的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些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形势需要,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第二,实施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的比例较少;教学方法很多仍然是典型的旧式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政府为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搭建的平台少
贸易经济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致使众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完全替代贸易经济专业,众多贸易经济专业教师也纷纷转换研究方向,造成长期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受重视、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发展曲折缓慢,严重不能适应社会对商贸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对策
(一)保持专业生命力和特色性
保持专业的强大生命力和特色性是建设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基础。依据流通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地位和新经济的要求,明确贸易经济专业是培养新形势要求的商科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坚持:“夯实基础、拓宽范围、突出特色、加强实践、组合学科、优化体系”的原则,反映经贸发展要求,反映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学科开设上体现特色,要不断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学科前沿寻找新的生长点,努力创新,与时俱进,保持贸易经济专业的生命力。在特色性方面,一定要挖掘自己的传统优势,积极创新。
(二)构建复合型商贸人才的现代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和商务部的“人才强商”战略,对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需求已不再是原来那种只懂贸易理论的人才,而是既懂内贸又懂外贸,既懂商务又懂产业,既懂贸易又懂投资,既懂多边又懂双边,既懂外语又懂法律的复合型商贸人才。据此,将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符合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熟练掌握现代贸易经济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商务活动相关知识与业务技能和现代商人素质,毕业后能够在各类工商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等从事商贸相关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凸现贸易经济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要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注重内贸与外贸相结合、营销与管理相结合,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课程体系的改革,积极开展“大类培养,中期分流”的工作。
(三)以完善课程体系为核心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1.以《贸易经济学》为核心,完善贸易经济课程群的建设。坚持按照“通识”教育的思路构建多方面基础课程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紧跟贸易经济专业发展潮流,逐渐形成以经济学为基础,以《贸易经济学》或《流通经济学》为龙头,以零售与连锁、中介、电子商务等方向模块课为选修课,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为依托,以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贸易经济发展方向的学术讲座为补充,理论性、学术性与应用性结合、通才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富有弹性的课程群。
2.增设专业方向,增强专业柔性。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原则,增强专业柔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下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开设各具特色的专业课,让学生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已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方向设置上,根据我国商贸业和中介业快速发展形势,可以设置“零售与连锁”、“会展经济与管理”、“商业中介”等方向满足社会需求;根据拓宽学科领域的要求,可以设置“物流经济”、“电子商务”、“期货”等交叉学科方向。
3.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学科精品课程是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应积极推进《贸易经济》、《零售学》、《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加强这些课程的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科研等方面的改革,积极申报校级、市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
4.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上,努力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型教学方法,积极应用少而精的启发式教学法、思辨色彩浓厚的课堂辩论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研讨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用信息化推动教学手段创新积极,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探索网络教学、MBA教学模式等新型教学手段。
(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建立贸易经济模拟实验室,利用电子商务、商业MIS系统、连锁经营、物流、GIS系统等软件进行实验教学,通过场境设计和专业实验教学软件再现贸易经济主要业务流程和仿真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际操作环境,使他们能够熟悉相关业务的操作过程,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增加实验课时。可以将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训四大模块贯穿于每个学期中。将统计学实验、会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等作为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将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物流管理基础实验、商业规划(GIS系统)实验、连锁经营实验等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并相应开设理论课程作为前置课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联系当地知名的零售、酒店、餐饮、贸易中介等企业,争取在世界500强企业和当地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建立实习基地,定期、不定期的输送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不仅毕业实习,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寒暑假专业实习,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商贸专业的岗位需要。
4.广辟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开展“经贸人才全能赛”、组织经济初学社、《经贸论坛》等学生学术团队、实施“学生素质书库”工程等。
(五)构建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打造特色专业的根本保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通过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专任教师和少量外聘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在队伍建设上,紧密围绕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打造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以团队力量带动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参加校外学术与社会兼职,成为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老教授、学术带头人在教学科研中的学术带头作用和中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积极利用校外资源,聘请有社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的专家和商贸企业老总为兼职教师。
此外,贸易经济专业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作为我国本土的特色专业,政府应赋予贸易经济专业与当代经济形势相一致的地位,应重新考虑贸易经济专业在专业内目录中得到承认,从而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作者:宋英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