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

第1篇: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1.1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图像处理、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Flash高级程序设计、网络编程等,体现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但存在问题也不少: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相关计算机选修课少,学生可选的比较单一,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课程的设置中对于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划分不合理,有些计算机应用课程上机练习时间少,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操作水平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部分课程的衔接不合理,有些课程重复的知识多,有些课程开设学期混乱等。

1.2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就业状况

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服务于基础教育,在日常工作从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电教机构从事日常计算机维护工作,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走进地方电视台从事视频编辑工作,当然也有极少数从事程序设计工作。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

2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2.1改革原有课程设置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应具有应变、创新和综合性的特征,这就要求从课程设置上下工夫。早期的计算机课程相对陈旧,软件应用类的课程存在软件版本低,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所选语言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数据库课程仅能应付计算机水平考试等。因此,我们要从目前和将来的社会需求出发,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以便将来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

2.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目前招生属于文理兼招。从长期的教学中发现,理科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相对容易。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个环节我们要理清思路,兼顾文科、理科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以信息技术处理员考试为目标,锻炼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图像处理以及多媒体课件设计课程的系统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通过大三一些计算机核心必修课的学习,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从创新项目的研究中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方向的认识。对于程序设计能力不足的学生,我们可以从视频采集和编辑的角度出发,强化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凭借这一思路,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是依据这样的思路在探索中。

2.3以“技术—艺术”为课程导向

“技术—艺术”是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源于专业的整合。教育技术学专业划分在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中,该学院设立了动画、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等几个专业,这就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学院拥有划分明确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动画制作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作品创作工作室等,结合其他专业的艺术类课程,能够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以艺术思想为指导创作教育技术产品。

2.4构建数字化实验平台

由于专业特点,我们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搭建数字化综合实验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这个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完成摄影、电视节目创作、计算机基础等传统实验课程,还可以完成程序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这个实验平台中计算机类课程可以从以下两个实验模块构建:计算机相关技术实验模块,包含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等实验,对于不能直接进行的实验,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综合运用;数字化音频视频实验模块,借助计算机的音频、视频采集和处理技术,把豪杰解霸、格式工厂以及计算机非线性编辑技术引入实验中,在实际实验教学中,也可适当的加入电视台目前所使用的视频编辑软件。

3计算机课程体系构成

3.1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是一些基础课程。通过这些的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事实上,在实际课程学习中我们也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已经很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并且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相反有些学生却很少使用过计算机。这样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采用课堂上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实验课上提出不同层次的实验要求。课程构成上,我们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目前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选用的是windows7操作系统。在低年级,可以进行一些直观应用型课程的学习,例如计算机的安装与维修课程、图像处理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这类课程属于“所见即所得”的课程,学生入手很快,我们在授课中采用的是最新版本的相关软件(photoshopcs5,flashcs5.5),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很快进行简单的教育技术作品创作,这为下一步深入学习相关计算机课程创作了良好的条件。

3.2计算机应用核心课程

第2篇: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姜缩,其产生的原因可从目前该专业的生源、师资、教学设施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去探讨文章简要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强调时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进一步探讨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课程设置的内容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专业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全面化更需要既懂得计算机的知识和理论又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化工作的人才。

    1、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细化与定位

    社会要求是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全部掌握它是不可能的。例如cad,不仅仅要求学生会操作应用一些cad软件,而更需要掌握制图、设计等基本专业知识。又如计算机广告设计也不仅仅是熟练操作平面设计软件.更应该具备相应的美工基础以及美学、心理学等知识。因此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的、专业的、多面化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才是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笔者认为可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应用程序设计的学习.主要以应用程序设计人员和初级程序员为主要培养目标。二是,计算机网络。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培养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网页设计人员为主。三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当然也应让学生适当掌握美工知识。四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以培养初中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制图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cad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从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分配和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科,仅仅有一张中专毕业文凭是不行的,还必须把某一行业的行业知识,比如,金融、会计、广告等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会有出路。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和相关专业、行业的紧密结合。

    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与大学、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差不多。这些学生连初中数学都不会怎么能指望他们编制程序呢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课程理论适度化。所谓理论适度化就是既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理论知识又要兼顾少而精。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需求来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第二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原则。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自然也就是学以致用。鉴于许多用人单位或报考公务员等要求掌握一种语言可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考一门语言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visual foxpro或是access等数据库语言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通过率。第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中职教育要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要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开设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况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五.课程结构模块化。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一个操作单元一个专业工种都可为一个模块。它是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里的内容

    第一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经济、电工、物理、法律基等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将来拓宽就业范围同时也是为少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进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对口升学)打下基础。

    第二,专业基础课程这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汉字输入技术和技巧、windowsxp、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第三专业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主要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语言(如vfp、java等)、工具类软件等。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二级)或劳动部的职业技术鉴定考试(中级)使证书与毕业证挂钩。

第3篇: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调查

南昌大学医学院(原江西医学院),是我国建立较早的几所西医院校之一,创建于1921年3月,经过80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江西省医药卫生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保健和情报信息的中心,是一所具备大学本专科,硕士,博士完整医学教育体系,多专业,多层次,规模大,实力强的医学高校。医学院图书馆自建校伊始设立,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至2009年3月,图书馆有正式工作人员34人,在读者服务部,信息服务部,文检教研室,办公室等部门,从事外借,阅览,期刊,电子阅览,情报,科技查新,文检教学及图书馆管理等多项工作。结合我馆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组成结构状况,分析现有人力资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方法,确保图书馆工作的开展,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调查分析

表一

年龄 人数 所占比例 20岁-30岁 2人 6% 31岁-49岁 25人 74% 50岁-60岁 7人 20% 此表反映出图书馆工作人员明显的以中青年为主体。31岁以上人员占总数的94%,这种年龄结构其优势在于:绝大多数工作人员已经具备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业已完成了从书本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运用的转化,已经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熟悉了业务流程和技能操作,对所从事的工作得心应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强,加之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间。这一点非常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业务提高水平,为事业的发展和开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表1还可以显示出,图书馆年轻力量的薄弱,有待于输入新鲜血液,补充新生力量。从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来看,积极引进新人,着重吸收大学生,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高层次的年轻人来图书馆工作,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培养和造就接班人,这也是图书馆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和必备条件。

二、工作人员学历状况统计分析

表二

学历层次 人数 所占比例 本科 26人 76% 专科 5人 15% 其他 3人 9% 从表2反映出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水平是较高的,大学本专科以上学历者已经占人员总数的91%,这一优势说明图书馆是非常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的,这也是和学校,图书馆重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条件是分不开的。目前,图书馆还有多人正在接受硕士,博士阶段的学历教育。而且本专科学历者在各个工作部门分布均衡合理,这有益于图书馆各部门工作都能得到较好的开展,有利于图书馆整体水平的发挥。

目前,还没有硕士,博士毕业直接来图书馆工作,对于高学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引进,虽经多年的努力,而未能实现,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増强宣传力度,配合相关的政策和条件,实施有力措施,积极招贤纳士。二要加强现有人员的教育与培养,积极鼓励年轻人继续深造,尽可能的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重点培养。如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等。通过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激励年轻人勇挑重担,倡导岗位成材,促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为图书馆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工作人员所学专业结构调查分析

表三

所学专业 人数 所占比例 医学 10人 32% 图书情报 12人 39% 其他 9人 29% 我馆同时又是“江西省医学科技情报中心”,其工作包括:广泛收集,整理和报道国内外医药卫生科技文献资料,科学技术成果和科技发展动态;根据我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的需要提供名种情报服务,包括课题检索,成果查新,专题研究咨询和其它情报服务工作:开展全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的情报分析研究,为医药费卫生科技管理提供决定依据,组织全省医学科技技情报交流、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承担全省医学科技情报网络、管理工作。因此,我馆工作人员医学专业和图书情报专业二者的比例占人员总数的71%,这样的知识结构也是为了适合图书馆医学专业性质和特色的需要。医学专业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相互配合与运用,有利于图书馆医学重点馆藏资源的收藏,管理,提供,服务。有利于图书馆医学特色馆藏,医学重点馆藏的开发与利用。免费论文参考网。

而计算机专业和外语专业人员的缺乏,是图书馆的当务之急。1998年10月我馆计算机自动化集成系统建成开通使用,2002年11月电子阅览室建成开通使用,实际运行效果十分显著。由于现有的工作人员中还没有学计算机专业和外语专业的,这一点严重影响到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和生物医学外文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应尽快重点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和外语专门人才,以解急需。

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状况统计分析

表四

职称情况 人数 所占比例 高级 15人 44% 中级 13人 38% 初级 3人 9% 其他 3人 9%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较高层次,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者比例占人员总数的82%,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图书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也体现了学校,图书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与技能高标准,严要求的结果。免费论文参考网。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既能有效地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为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图书馆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上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必将严重影响今后图书馆工作发展和事业开拓,年轻人是图书馆的未来和希望,应积极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大力引进专门人才,特别是吸收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利于图书馆事业的继续和发展,为图书馆的明天提供必需的人才资源保障。

五、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状况调查之思考

5.1 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同样对图书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免费论文参考网。知识老化,技术滞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现代化服务技术,迫切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迅速掌握和运用于工作,以适应社会,学校,读者对图书馆的更高更新要求。只有建设好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才能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积极采取和利用多种形式,多样层次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投资省,收获大,见效快的有效方法,使工作人员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运用新技术,服务新领域。如脱产学习,岗位培养,技能培训,参观考察,交流活动,攻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等等。已往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在职学习岗位培训是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和技能行之有效和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教育和培养,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校服务,为读者服务。

5.2 大力引进补充图书馆新生力量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已经学习了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先进技术基础,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积极引进补充他们来图书馆工作,重点招收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管理专业等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更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迅速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为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新一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成长成才,意味着图书馆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大力引进补充图书馆新生力量,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并在思想上,行动上,业务上,学术上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锤炼和积极培养,激励他们尽快尽好的成长起来,更好地在图书馆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馆员,馆藏,设备作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三大要素,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宣春, 湖南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06

2 李亚梅,河南省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调研探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8/06

3 赵秀颖,部分大学图书馆人员结构调查与思考,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6/04

第4篇: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首先,根据社会需求,确定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明显的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的计量特色,结合计算机专业快速发展的特点,形成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以观念转变为前提,努力探索具有计算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嵌入式系统技术、数据库与网络技术和软件工程与设计训练三大模块教育为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学生在高年级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就业出路,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方向。依照模块化教学思路,相应调整教学计划,探讨并进行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并付诸行动。从目前专业教学效果和就业形势看,已取得较好成绩。针对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做出的调整,分别在2002年7月和2004年1月两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对教学计划调整可行性进行论证。征求专家意见后调整了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突出了专业的特色培养,收效显著。在确定专业特色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后,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分三个阶段进行学习:

第一阶段(一、二、三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重点是夯实基础;

第二阶段(四、五学期),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六、七、八学期),采用模块化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前五个学期完成计算机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学习,从第六学期开始进入专业的三个模块化方向的特色教学。同时,在最后一年里,和有实力IT企业合作办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学生就业面。

其次,紧紧围绕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模块,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

高年级专业模块教学分以下三个方向,它们各有特点:

(一)嵌入式系统模块方向: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应用,培养有较强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发挥我校的计量测试特色,加强在嵌入式测量仪器等领域的技术应用。

(二)数据库与网络应用技术模块方向:侧重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现代网络应用与数据库系统平台与开发工具,掌握网络和数据库的分布式应用软件开发方法与技术,为学生从事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软件工程与设计训练模块方向:探索“校企合作”合作模式,进行专门的“项目实战”培训,为企业培养既有厚实基础,又经过专门训练的应用型人才。

围绕上述三大模块,开展以下一系列的教学建设和改革工作:

(一)重视课程建设;《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技术》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精品建设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等5门课程被评为校重点建设课程,《数据结构》等3门课程被评为信息工程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众多的重点课程建设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室建设;近四年,成功申请到两个浙江省财政厅各资助100万的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实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使得加强和提高实践能力有了保障,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三)重视教材建设;近几年,由计算机系教师主编或参编的正式出版教材和实验指导书有9部。如潘巨龙、姚伏天和道克刚等编著的《ARM9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与应用》一书,2006年7月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陆慧娟主编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该书是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2006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众多教材建设提高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理论和教学水平。在重视教材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四)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设有《嵌入式系统学生竞赛基地》、《程序设计竞赛基地》和《多媒体学生竞赛基地》,创造条件使部分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用武之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三年,获“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应用设计竞赛二等奖一次,浙江省首届手机软件应用大赛二等奖一次,省程序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一次和7个个人三等奖。

有了这些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学习风气有了较大改善。围绕模块化教学和最后一年的校企合作办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训和加强,缩短了企业对应届毕业生期望距离。我专业毕业生受到长三角地区IT企业的欢迎。几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签约率均达到95%以上,处于我校前列,就业情况良好。

第三,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做好科研促进教学工作

第5篇: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英语实践教学 CDIO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根据品牌专业建设的要求,结合宁波大红鹰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旨在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面向区域中小企业,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培养改革成了一项很重要的教学改革。尤其是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英语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熟悉软件服务外包流程,从事软件行业,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领域应用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英语专业能力的延伸。在整体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中,引入了CDIO理念,融入了这种新的工程教育模式,促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能够规避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很多不足。此次教学改革的实施范围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服务外包,移动软件开发方向学生。

《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1)培养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能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2)培养学生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3)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突出学生为主体,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课程的设计思路为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英文科技文献读写能力,加强自学、与人交流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企业创造效益。

本次课程内容设计时,以CDIO为主体思路,提高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能够从英文资料中获取知识,为熟练阅读英文的计算机技术文献、资料和书籍打下良好基础。探索性地提出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的基本术语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英语”课程提纲,包括:(1)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词汇学习;(2)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阅读理解与翻译技巧;(3)计算机专业论文文体;(4)英语应用文写作;(5)英语科技文章的阅读与检索;(6)计算机屏幕英语及软件问题。

三、改革方案

改革方案包括内容、方法及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要求切实有效,可操作强。

(一)内容

1.培养目标:软件服务外包和移动软件开发的技术环节进行有效口头沟通,就技术和商务细节展开讨论。阅读要求:正确理解公司内部英文资料;准确理解客户提供的各类技术文档内容,把握细节。写作要求:使用英文电子邮件、备忘录等进行公司/部门内部沟通。

2.将CDIO理念引入专业英语I-III,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1本校本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相结合的项目实训教材编写工作。

3.培养一个由2~4名双师型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

(二)方法

1.教材建设:教材编写应注重实用性,以企业中真实项目资料作为教材,便于从事模拟实训,也可以把专业技术文档或实际项目文档作为教材中的项目。

2.对教学内容的建设:软件服务外包和移动软件开发英语教学应努力做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强化听说等基本技能和专业英语训练;重视商务英语,强调英文商务信函、电子邮件及相关文书的规范写作。

3.对教学方法的建设: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软件服务外包和移动软件开发英语移动软件开发英语教学应注重实际运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4.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定位,构建“基础英语+行业英语”课程模块。

5.课程组织以项目为基本方式,教学方法要重视与就业岗位结合,采用基于职场的情景式课堂设计和互动体验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基于CDIO理念的专业英语教学平台的构建的预期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根据校企合作基地为移动软件开发的学生专业英语校外学习提供支持。

第二,完成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重新审订工作,构建专业培养规格与提高职业能力相统一的英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包括教材,教学资料构建。

第三,将项目引入专业英语教学,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2本校本与移动软件开发企业相结合的项目化教材编写工作。

第四,培养一个由2~4名双师型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John Malmqvist.The application of CDIO standard in the evaluation of Swedish engineering Degree programmers[J].world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2006,5(2):361-364.

第6篇: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医药 科研实践 课外兴趣小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23

Practicing and Considering of Medical College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NIE B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Jiangxi 330004)

Abstract Integrate the school's practical and social needs, in a "student-center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eachers and advocacy rooted in Chinese medicine, cultivating innovative, practical, applied computer professionals, it is a featur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article from professional guide, teacher construction, training programs, research and practice, extra-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interest groups contest, graduation practice to introduce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he extra-curricular interest groups

1 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碰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应用十分广泛,在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中规模庞大。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特设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等。如何培养出符合国家规范和质量的大学生,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和高校面临的课题。对于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伴有更多挑战,但作为具有行业特色和应用背景的学校,又富有难得的机遇。

2 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

2.1专业引导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引导,亲情式关爱。在新生入学时,举办一次师生见面会,专业老师、成功校友、新生及新生家长代表等都积极参与,大家就学生的顾虑与期盼、专业目标、学习方法、大学规划等方面进行友好交流。

每班都配有辅导员和专业班主任,既关爱生活,又注重全程专业引导,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家的温暖和前行指引。

计算机专业还设有课外兴趣小组――社,由学院牵头并提供学习场所,专业老师引导,学生自我组织及管理;分多个兴趣方向小组,本着老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团队协作、校内外专家授课等学习方式,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以提高专业创新和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为练手。

另外,计算机专业还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比如近年来涌现的成功榜样――乔布斯、彼尔盖茨、马云、马化腾等,激励着大学生努力学习,大胆创造,成就未来。

2.2 师资建设

我校计算机学科以服务中医现代化和客观化为主要目标,近年来,计算机学科与中医学科的融合越来越深入和广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与发展。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学、中药学与信息科学所形成的交叉学科。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是指在中医药研究各领域中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处理、分析、控制和输出等诸多方面,以中医药学知识体系为基础,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融合信息学理论、信息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的各种工具,研究中医药信息的运动规律,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意义,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与方法学,以提高中医药信息获取、转化与共享能力,解决阻碍中医药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加快信息、知识与智能转化速度,为中医药学发展提供支撑。

教师扎根于中医药及中医药信息学,逐步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医药信息与数据库,医药数据分析挖掘,医学图像处理,医疗嵌入式系统。近年来,在与中医学交叉融合方面,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30多项,经费达200多万元。主要研究集中在中医证―方―剂、病证、图像处理、舌诊脉诊、决策系统和病证推理、治疗仪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项,获科研成果奖1项。在与中药学交叉融合方面,作为主要团队参与了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同时也积极主持或参与了其它级别课题。主要研究集中在中药量―效关系,有效成份分析,中药智能勾兑等。

2.3 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等国家要求,参阅了国内外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相关信息,并充分结合本校实际和行业需求,充分讨论形成。

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培养目标:系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药领域,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医药行业管理水平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毕业生适于在医药卫生领域、IT行业、行政机关、科研部门、金融机构等各类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软件应用与开发、科学研究、计算机教学工作,也可从事信息管理及软件系统维护工作。

医药信息系统方向培养目标:具备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具备医药信息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各级卫生管理机构、医疗科研机构、大型医药企业、医药院校、新闻出版机构从事医药科技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卫生情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在最新版课程设置中,包括中医药类相关课程:概率论与医药统计、现代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医学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药信息分析与决策、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统计与SAS编程等。

2.4 科研实践

科研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是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整体显现和实际运用,是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其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影响就业竞争力和今后的作为。

为贯彻执行学校办学思想,与时俱进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和创业型人才,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1门计算机科研实践课程,在第5个学期实施。为此,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计算机专业科研实践课程教学要求、科研实践班教学督导制度、关于成立科研实践教学督导小组的通知、科研实践班学生管理制度、科研实践课程项目(立项)评审办法、科研实践班绩效管理实施办法、科研实践班过程管理办法、科研实践班科研实践进度安排、计算机科研实践期初调查问卷、计算机科研实践期终调查问卷等。

实践内容主要是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的课题,同医药结合的课题优先,由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考核内容包括:参加科研实践期间表现,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理论考试成绩,文献综述,科研心得,作品,科研论文质量及答辩情况等。这样,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经历了一个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从而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了查阅文献、加强了文档撰写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计算机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完成作品的能力。

通过6年的科研实践教学,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基于Android的中医证方药系统研究、江中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用药文献分类与数据库建立、中医舌象胖瘦分析器的研究等,打造了一支优秀队伍,培养的学生更加优秀。

2.5 课外兴趣小组与课外竞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课外实践是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计算机专业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杨帆社,目标是以专业学习与创造为主,管理上采用社团形式,人员尽量吸收全体计算机专业学生,核心团队以有热情、专业技术强、创意能力强的学生为主,采用老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团队协作、校内外专家授课等学习方式,以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为练手。

据不完全统计,该院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天堰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比赛、江西省创新创业展示活动等各级各类竞赛,获奖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如图1。

2.6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检验学生前期学习效果,弥合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提高动手能力和增强岗位工作能力。学院有选择地安排学生到省属各大医院、医药企业、医药管理单位、医疗器械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实习,炼就学生的实际工作本领,提升学生竞争力。

3 结语

在今后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总结现有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培养体系,加强计算机专业与中医药融合,注重过程和质量控制,增强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机制,引入“互联网+”等新思路新概念,加大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上述实践证明,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师生紧密融合中医药,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是可行有效的。今后要不断总结现有成功经验,更新与完善培养体系,为人才培养做出更大努力。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乔布斯创新精神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2012jzjg-35)

参考文献

[1] 倪健,孙胜娟,楚荣珍. 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计算机专业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1:211-213.

[2] 孔令富. 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J]. 计算机教育,2011,03:3.

[3] 魏怀明. 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1,22:26-28.

[4] 王秋安. 具有医药信息化特色的校企合作大学生培养模式探析[J]. 河南教育(中旬),2012,04:18-19.

[5] 丁兴红,赵伟春,刘文洪. 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思考[J]. 中医教育,2007,05:25-27.

第7篇: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计算机专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下,讨论和反观我国计算机专业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培养复合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

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建设的各种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国家关键的基础设施,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巨大便利,网络构建与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网络与信息化安全的保障能力也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与信息化安全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先进的装备和技术作为基础,还需要大量培养既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理论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且具有一定管理才能的高层次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化安全的人才。

1 背景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概念是教育学领域近期来对学生培养的新认识,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国外没有对“复合型”与“应用型”进行明显区分,对能力方面的描述基本体现在“复合”的要求中,“复合”不仅包括了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体现了重要的效率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复合型”培养方式在美国的研究中,已经接近了我国所指的“复合应用型”。国外最早的“复合型”概念是由Louis Schwartz于1967年所提出,强调“复合应用型”教师在美国教育领域存在的必要性和理应享有的地位。这种根据教学对象特殊性进行教学迁移的能力,是教学教育一体化所拥有的区别于其他教学类型的独特才能。与我国的“复合应用型”培养方式研究类似,此后的美国研究中,很少再提到“教学教育一体化”的概念。2001年美国的专家学者专门对“复合型”和“非复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对比,对教师是否能胜任常识和学科知识、常识和常识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解释,作为衡量“复合型”教师的价值之一,并认为这样的教师在科学课上能够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国内在复合应用型的研究过程中,将“复合型”与“应用型”进行了明显区分。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论述,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发展轨迹,直到2005年才导入了“应用型”,真正使“复合应用型”的教学理论进一步得到完善,认为“复合型”主要反映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特殊教育实践中对宽知识、多能力特教教师的需求;“应用型”则主要反映了实践对特教教师的应用专业能力的需求。虽然其适用范围只限于特殊教育,但这一观点的提出充分显示了复合与应用在维度上的差异,“复合型”主要是对知识构成的需求,而“应用型”则是对能力的需求。

总结国内外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研究,总体来看思路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复合应用型的一般特征来进行研究,阐述复合应用型的一般内涵,然后套用到学生的学习研究中,对复合应用型人才与传统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区别和联系的研究却不充分;且也没有专门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对于不同学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上应存在共同点,但同样也存在区别。

2 复合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我国计算机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但在教育体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学体制不科学

大多数学校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制的设立存在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课程更新速度慢、一些陈旧课程未能及时淘汰等问题。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感,感觉学到的知识以后用不上。其中传授的理论知识太多,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较少,与新时期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匹配。

2.2 教材建设滞后

计算机专业教材的质量问题也是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选用、教材编写及出版情况,计算机的专业教材在编写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符合课程需要、符合学生理解程度和教师采用的教材在全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即教材适用率较低。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教材内容陈旧、针对性差,教材建设明显落后于教学改革,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远远快于计算机课程内容的更新。其次是实践性课程的教材建设弱,大多教材都注重理论编写,不利于计算机操作和应用。

2.3 被动教学方法不科学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中,教师大多数使用的仍是填鸭式讲授方法,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缺乏主动性与参与意识,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而计算机本身就重操作、重应用,力求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强调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互动性,让学生成为主动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培养复合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关键因素。

3 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不但承担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任务,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复合型的人才,而且还承担着为高层次精英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有潜力人才的任务。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设置有效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3.1 专业知识涵养

培养一名合格的复合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就必须使其知识涵养以基础知识为根基,以专业学识为主体,以应用技术为主线,形成交汇多样的知识构架。这就要求其基础性知识要“足够、扎实”,专业化知识要“实用、管用”,并且将自己的专业学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紧密结合,成为一名既有专业涵养又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如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力主突出“厚基础、强能力”的特点。对于基础必修课要合理安排课时,并尽量扩大选修课的知识覆盖面,多开设重实践、重技术性的计算机实践课程,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学习志向更好地选择选修课。其次是课程的结构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扬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的优点上,增设新兴领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扩充课程总量以及信息量,对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最后,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因此,增开一些电子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课程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从事计算机职业所需的文化底蕴及科技知识等综合素养。

3.2 教学设置

教学设置上以应用型为主,兼顾复合型。首先,在课程的组成上形成3大课程设置,分别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应用能力课程。每个课程方向又可以分出多个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公共必修课程模块组成;专业理论课程则可以包括必修课程模块、限制性选修课程模块、任选课程模块;应用能力课程则一般由专业技术课程模块、活动课程模块组成。通过多模块并存的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对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制的改革要注重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知识的应用。围绕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废除原有按照学科范畴来设计课程的思想,从全局考虑如何设置课程来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构架出全面、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

再次,选择课程时还应注意根据若干发展方向的应用技术为指导,把职业资格认定类的课程融合到课程体系构架中。让学生能以发展方向的需求为主导,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应的理论知识保障。同时,也为学生进入相关计算机行业做好相应的资格准备。

3.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国内国际的技术转移实习实训、考察调研、产学研结合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实训的可能。实习实训设置如下:

(1)企业讲座。了解企业运作和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了解企业的发展思路、人文环境、管理与运作模式,了解企业的职业素养要求以及安全生产与管理要求等,为学生选择相应的发展方向做准备。

(2)认识实习。具备一定的撰写软件计划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掌握软件系统的使用能力。

(3)认识实习与工程实践。对典型信息系统、仿真软件、辅助设计软件有初步感性认识。

(4)信息系统测试参与,系统测试实习。

(5)课程设计,小型信息系统设计模块训练。

(6)生产实习与培训。对案例分析和实际研究项目的训练。结合商业环境与本地实际,进行软件管理模式、软件服务业务流程、数据库与信息挖掘技术、信息系统需求分析、规划及设计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7)毕业实习。以企业实际研发为基础,采用有机链条式的毕业实习模式,将学生的个体毕业课题内容相互衔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而且在学生个人才能发挥的同时,也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8)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是安排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完成软件系统、软件服务平台等的设计与建设等实际课题,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开展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撰写出毕业论文。

产学研结合平台设置如下:

(1)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4位一体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转变。通过教育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充分地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来改革教育模式,丰富实践训练的资源,加强实践教学。

(2)专业教学必须和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以及企业产品相结合。当前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体,教学只有和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以及企业产品相结合,其教育模式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成为企业抢手、社会急需的顶尖技术人才。

(3)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充分满足师生对实习、实践的各项需求。力求与多个本专业相关的大型企业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使企业成为学生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和可靠的就业渠道。

(4)联合企业开展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学院与合作企业联合设置的实习基地,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开发平台。在实验室和实验课程安排上,强调贴近企业实际产品和模拟企业实际产品开发过程,使学生在今后进入企业工作时,尽量缩短学生的熟悉期和磨合期。并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工程应用能力,在提高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积极性的基础上,远离网吧、游戏室,有利于现代大学生的培养管理。

第8篇: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是就业的教育,实训室是中职学生学习技能的主阵地,建设中职学校买训室文化,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又紧密联系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实际,从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室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内容,以及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室文化建设的途径和原则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的分析,重点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分析了中职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室文化建设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实训室文化建设展示出的特色应该说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一流的专业需要专业文化的引领。当前各职业学校之间、专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而本质上其实也是文化的竞争。创建计算机专业特色的实训室仍然要靠文化,它是对所有实训室管理的高度概括,是从无数次实训室教学教研活动中提炼出的最具个性和代表性的要素,是通过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形成的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计算机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底蕴所在。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对实训室的文化建设都进行了一些实践研究,使专业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很多学校的实训室仅仅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管理、简单的宣传布置和最基本的设备布局上,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科学的思考,不适应计算机课程中小组合作或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应用,没有形成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训室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训室文化建设是建立在中职学生需要和中职教育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几个层面进行中职计算机实训室文化建设,把这些特色文化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学生的技能学习、职业操守的培养、职业素质的练就等各个方面中。使实训室文化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时间的彰显出潜移默化的渗透、示范、导向、暗示的教育作用。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训室物质文化的建设

物质文化是一种以显性为主的文化,是指实训室的物质基础、环境布置、物质条件、实训内容等方面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总和。它是实训室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第一,实训室硬件建设的层面。我校计算机实训硬件设施完备,拥有浙江省大中专院校一流的专业实训室,包括计算机基础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平面设计实训室、网络设备综合实训室(锐捷、思科、H3C设备)、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本着节约的理念,每个实训室的建立都要参考省内外兄弟学校的经验,按照自己学校的专业需求,兼顾专业将来的发展,诚邀企业、行业带头人,经过三番五次的讨论最终决定相应实训设备的配置,使其在教学上充分发挥优势,能够突出实训环节,满足“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企业培训”的需求,是学生技能得到长足的培养。

第二,实训室环境布置层面。设计实训室的内外墙壁,精心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育人环境。在实训室的走廊上展现计算机技术的历史文化,将计算机技术思想史、技术发展文脉、技术人物的典型事迹等,通过文书和实物等手段演绎出来。在专业实训室内的指定位置呈现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技术文化,将实训过程中的关键项目、实训流程,用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实训室内。如计算机网络实训中,涉及到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虚拟局域网划分、各种路由方式、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涉及到网络设备配置等都可以用图片展示出来。在专业实训室内的指定位置表达技术的设备文化。将实训室内各种设备的技术参数、主要类型、功能特点等用表格或图片的形式表达出来,张贴在实训室的墙壁上或设备醒目的位置,保证使用者在无人指导的环境下可以根据环境文化的描述使用设备。在专业实训室内的指定位置张贴各种宣传材料,营造一种专业文化环境的氛围。把实训室的管理制度、安全规程、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制成图表悬挂在显著位置,以时刻提醒参加学习的学生,使他们深切认识专业的性质及内涵;把学生作品展示在作品墙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一些针算机前沿技术资料的挂图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总之通过包含各种丰富文化内涵的形式来陶冶和净化学生的心灵。

第三,实训室设备布局设计的层面。专业化体现在实训场所的科学布局上,构建更适合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专业教学环境,针对不同的专业课模块,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分组模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进行更加有利,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了节省空间计算机基础实训室电脑的布局我们除了考虑常规的形式外还设计了“V”,字型的布局,而网络综合实训室考虑到小组合作学习,使用了“六边形”和“U”,字型的布局(如下如图所示)。

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既是实训室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师生的素质和创造能力。同时这种物质文化营造出的境界和氛围最大可能的发挥了他的实效,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训室制度文化的建设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实训室制度文化是要求全体师生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规范实训教学秩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保障作用。计算机专业实训室制度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要建全实训室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计算机实训室管理制度,有利于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和钻研的热情,是形成和发展计算机专业特色实训室文化的保证。根据计算机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一套合理规范的建设和管理制度;根据计算机实训室的教学功能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严格操作规程,设备物资实行专人管理,使实训教学、设备物资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这些制度包括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有针对实训指导师的,机房管理员的,任课教师的,以及学生的。这些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文化内涵,更要体现专业性,要具有专业的行为规范,并且保证措施要得力,执行要到位,使实训教学正常有序。 其次,要落实实训室管理制度。将重要的岗位的职责、流程、标准上墙,组织相关的人员进行学习,使人人知制度,人人遵制度。重视常规制度落,做到每年、每月、每星期、每天、每节课的相应工作制度的落实;突出安全制度的实施,安全是实训室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训室安全文化主要从各类安全标示、安全设施中体现出来。在实训室中安装安全用电标示、安全用水标示、紧急逃生示意图、禁止烟火标示等,同时在实训室配制急救药箱、安全帽等。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和安全修养,加强学生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训室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

实训室行为文化是师生在实训室工作、学习、生活过程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我们职专人精气神的动态体现和反映。而实训室精神文化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体现的是实训室文化建设的深层结构,描绘的是职专师生创造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我们计算机专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实训室不仅要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功能,而且要充分发挥课外(学生业余时间)的教育作用,比如定期举行计算机相关的讲座、辅导,进行各个级别计算机技能竞赛的训练,业余时间对学生的开放(必须在机房的电脑里安装丰富的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软件)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这些都是建立在我们老师“无私的奉献”的基础的。实训室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无不体现着所有师生崇尚道德,专心学习,推崇行动与实践,发扬“奉献”精神。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训室文化建设的原则

为使计算机实训室科学、高效、可持续地发挥作用,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惟一的办法就是高度重视实训室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计算机实训室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育人性原则

全面育人是实训室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实训室文化建设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其一是创造宽松、和谐、亲切、信任的人际关系是实训室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计算机学部一直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增进师师、师生、生生的感情。通过师生结对,专业技能辅导、带训练队等多种形式,创造了新型真诚的师生关系。其二是规范的实训室文化制度建设。规范的实训室文化制度建设是规范学生在实训室行为的最有权威性的准则,是实训室文化建设的最具体的体现。通过各种制度的约束学生的行为,达到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养成。其三是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实训氛围。良好的专业精神和实训氛围是师生经过长年的实践活动凝炼发展而形成的,是实训室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它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实训室文化的构建中,我们非常重视专业自身的优势,并吸收时代精神,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我们通过组织省市学生技能竞赛的训练,邀请企业名人来校指导,举行校技能节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实训氛围里,自觉地刻苦学习,严格守纪,文明待人,合格成才。

(二)方向性原则

实训室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突出“专业化”,构建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的专业理念;体现“技术化”,构建能够引领计算机前沿技术的实训室文化;融入“企业化”,注重先进企业文化的引人、渗透与整合,规范学生的岗位意识;注重“实用化”,构建更有利于教育学生和教学活动进行的实训室文化;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建立从实训室管理人员、学生到上课教师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三)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实训室文化建设的生命。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那么其相应的实训场所的特色也将不同。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在温州地区大中专院校的影响,联合企业组织各种培训,承办的各种级别计算机技能竞赛,面向社会以及兄弟学校开放,使计算机实训室发挥最大的功效。同时在在实训室文化的特色上下功夫,特别要体现实训室文化建设的专业精神和学校的办学思想,使实训室真正成为师生专业成长和技能进步的摇篮。

第9篇: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小妮(1977-),女,山东威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项目编号:KM20111077201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YB6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25-02

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是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微电子专业、通信专业等电子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主要包括计算机、嵌入式、可编程器件、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研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本专业简单的英文技术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增强其实际工作的能力。[1]

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多从事电子制造业、通讯行业等,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对其专业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专业英语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但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教材的选择对于课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学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计划都不同、教材的侧重点都不一样。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现有的教材内容常常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与实际严重脱节。如何能让学生对专业英语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在讲授专业英语课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专业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范畴,与专业知识教学在方法和手段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而当前专业英语教学通常还是采用传统口头讲授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词汇的学习和文章的翻译方面,对口语表达和听力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使得原本就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变得越发的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一、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设计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方面,要强调专业课程基础性和新技术应用。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有典型代表性的经典英语文章作为阅读材料。专业英语的上课内容除了包括一般科技文章的语法结构与表达方式的讲解外,还要对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结合本专业设计内容展开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通讯电路”、“通讯原理”、“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可编程器件及应用”、“传感器技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IC芯片设计”等。结合这些课程的特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分若干专题,每一专题涉及一个知识点及相关技术,这样既不失内容的系统性又具有先进性和趣味性。

1.计算机类英语

计算机行业是当今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有大量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学生也需要具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软硬件系统设计。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计算机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国外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用英文发表的,需要汲取最新研究成果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便能够与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和交流。[2]

计算机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Computer System Overview、Computer System Organization、Programming and Languages、Operating Systems、Computer Network、Network Security。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计算机制作方面英语视频介绍等内容,以帮助学生适应熟悉专业术语及锻炼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微电子类英语

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与应用为代表的微电子学是现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应用性学科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微电子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微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工艺和设计软件系统,能在微电子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微电子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DSP Engineers Move Toward Standardized Software Development、Embedded Systems Programming Us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FPGA Basics、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s、System-on-a-Chip Designs Reuse Solutions、Semiconductor Device、Integrated Circuits。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芯片资料数据手册等内容,以帮助学生适应熟悉专业术语及锻炼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通讯类英语

通讯行业主要是在掌握通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工程方法对通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处理。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可以掌握电话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各种通信系统的原理,研究提高信息传送速度的技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新的通信系统,开发可迅速准确地传送各种信息的通信工具等。

通讯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Digital Signals and Systems、Frequency Domain Representation of Signals and Systems、Expert System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irtual Reality、General Network Topologies、Data Communications、Overview of the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4.新技术英语

新技术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Introduction to Cloud Computing、The internet of Things、Top-down SoC Design Methodology、Moor’s law:the Future of Simicroelectronics。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能反映专业技术发展动态的云计算、物联网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获悉最新的专业技术。[3]

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校内教材编写

根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研究国内外最新领域的研究动态,将理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编写出适合本专业的现代的专业英语教材。

2.多媒体课件制作

在课件中加入大量动画内容,形象展示所讲授内容,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加深印象。用英语录制实验现场,让学生通过一个个专业词汇的介绍,更直接、更容易理解专业词汇的意思及英文表达方式。[4]

3.编制纪录片

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现专业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关于电脑的纪录片,纪录了整台电脑组装过程,并配备了英文讲解,如关于硬盘的英文阅读:Computer’s hard drive disk saves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to it for a long time. The reading head reads the information. It is extremely precise. The space between the reading head and the hard disk is as thin as a hair. The hard disk is installed in its position within the computer。学生根据视频演示和英文讲解能够理解该段英语的意思:计算机硬盘用来长期存储传输进来的信息,磁头负责读取信息,它极其精确;磁头与硬盘之间的间距如头发般细微;将硬盘装入电脑相应位置。关于微处理器的英文阅读:A microprocessor is the brain inside the computer. It made up of microchip,on an electronic card. Preparing the chip to be installed on the card is a delicate and precise operation。学生根据视频演示和英文讲解能够理解该段英语的意思:微处理器被誉为计算机的大脑,由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芯片组成;而将这些芯片安装在电路板上,需经细致而精确的操作过程。还有关于CCD半导体、计算机电路板、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电脑游戏、薄膜开关、掌上电脑、阴极射线管、麦克风、摄像机等制作过程。

4.教学方式的研究

在完成基本课程的讲授之后,每次可以选择某个主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个人的见解,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向学生介绍科技英语的特点、数学公式的读法、科技英语专业词汇、常用英汉互译技巧、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复杂定语的翻译技巧、英语长句的翻译技巧、学术论文的英文写作、科技论文标题的写法、英文摘要的写作技巧、求职英文简历撰写方法等知识。数学公式的读法如下:

xA:x belongs to A / x is an element(or a member) of A

xA:x does not belong to A / x is not an element(or a member) of A

AB:A is contained in B / A is a subset of B

AB:A contains B / B is a subset of A

AB:A cap B / A meet B/ A intersection B

AB:A cup B/ A join B / A union B

A×B:A cross B / the Cartesian product of A and B

x>y:x is more than y

x≥y:x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y

x

x≤y:x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y

5.考核方式的研究

一般课程的考核分为卷面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对于专业英语课程,将研究一种既能督促学生学习,又能综合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

三、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第一,解决好专业英语课程与对应专业课程结合问题。专业英语是对专业课程理解的进一步升华,所以选择好的选题是重中之重。选题内容不能抛开实际专业课程内容,对专业课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能通过专业英语既巩固专业课的学习,了解专业词汇的表达方式,又能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开阔眼界。

第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英语自学能力、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适当增加学生的课下学习以及通过网络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多看一些该领域专家的英文讲座和英文文献,突出学生的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

第三,通过多位教师编写、制作专业英语不同专业领域的英文教材及英文课件内容,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优势,使新技术能贯穿在教学中;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毕业找工作和再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设计出了适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专业英语课程。通过采取各类教学手段,不同教师来编写和制作自己熟悉领域的英文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英文纪录片等,更贴近实际。多种教学方式的研究让学生能快速、高效、积极掌握各门电子信息类课程的英文专业词汇的表达、英文文献的阅读及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丁洁,吴冬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69-170.

[2]郭长友,等.关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的讨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