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国饮食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模因论与体育文化传播
牛津大学的道金斯教授首次提出了文化传递的单位—模因。在作者看来正如基因是生命繁衍的基本单位一样,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这种手段模因在不同的宿主间传递,而这个宿主就是人类。此后,很多学者试图从模因论的角度解释文化。首先,文化定义为模因的动态重组过程。即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无数个文化基本单位—模因在宿主的脑内不断地冲突、融合、异化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定义的重组并非仅仅是遗传学上的基因重组,遗传学上基因的重组是指不同的基因重新组合,而我们这里说的文化的重组则是一个模因从被接受到记忆、变异和传播的整套程序。道金斯认为:“任何一个事物要构成一种复制因子必须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特征。”在模因论理论家看来,模因完全具备这三个特征:模因具有遗传性—模因传播的过程就是模因遗传的过程。
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作为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一种趋势,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波及现代体育传播,使体育传播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成为一种新景观,影响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走向。因此,我们在研究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体育传播时,接触最多的就是西方体育中国化。
二、西方体育文化模因与传统体育文化模因之差异与融合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一定的体育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所以体育文化必然遵循这一历史过程不断产生复杂的演变。在这一长期、艰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我国体育文化是有着冲突与互补的矛盾存在的。
在1840年以前,二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因为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首先,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因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模因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模因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模因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因重神韵、内涵,重朦胧、抽象,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模因重阳刚、速度重外在、形体。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因一贯向着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养生、武技,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模因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模因追求“强与险”,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因追求“健与寿”。
体育文化模因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因为体育文化模因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模因的传播与变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中国接受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的心中,受到大家的喜爱。
3.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西方体育文化的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相吻合,正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三、模因论视角下西方体育文化进入我国后变异的原因
1.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模因变异的外部原因。地理环境是孕育人成长和制约人活动的舞台和地平线。中华民族繁衍栖息的东亚大陆,一面临海,三面陆地,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自给自足、缺乏向外需求、崇尚和平的农耕文化环境中,人们习惯于和谐、相对稳定的生活。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比较内敛、追求身心自我完善、伦理至上、注重养生的农耕体育文化形态。
古代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境内丘陵起伏,气候温和,只有少许盆地适宜农耕。开放的自然条件也孕育了希腊民族开拓、冒险、竞争、自强自立、敢于同自然搏斗、崇拜英雄、崇尚力量的民族性格。他们敢于竞争、乐于竞争,以竞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也构筑西方体育的文化特质。
2.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模因变异的内在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是“集权专制”。这种政治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浓厚的血缘机制、氏族法规和宗法体制。“礼”的观念被植入体育伦理思想之中,各种体育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礼”的束缚。严肃的宗法机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束缚了体育竞技的产生与发展。
轴心时代的古希腊没有统一的君主,各个城邦各自独立、自成政体、相互之间彼此分离,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政治社会结构。这为民主、平等、宽松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也为自由公民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铸就了竞技运动的灵魂——平等、竞争的精神,这些为古希腊体育运动的繁荣和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诞生创造了宝贵的社会条件。
3.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西方体育模因变异的重要因素。传统农耕社会使中国人形成了节制、追求和谐的文化性格。“礼之用,和为贵”,儒家的中庸、中和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人行动的标尺。这造就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文化内敛气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并不适于带有强烈对抗与刺激色彩的竞技运动的开展,传统体育的形式,大多与具有实用性的医疗、养生、保健等相融合,以修身养性、自我完善为参与目标。
而拥有浩瀚地中海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古希腊文化呈现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质,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古希腊文化可以不遗余力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要素,博采众长,也造就希腊文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掠夺性,因而产生了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希腊体育文化。
四、结语
>> 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合作与对比研究 中英两国在物理领域的合作与对比研究 中英两国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与对比研究 中英两国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合作与对比研究 中英两国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合作与对比研究 中英两国加强在动漫教育领域的合作 中英两国的革新与保守 中英两国知识产权的全方位合作 太平洋战争前中英两国在粤汉铁路贯通与运输中的合作 中英两国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绩效工资的比较研究 中英两国高校“多媒体制作技术”课教学研究 中英两国近代前期影响工业化的因素比较 浅析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中的政府干预 习语中的中英两国饮食文化比较 中英两国校服设计对比分析及其启示 论中英两国旅游关系及开发英国市场的迫切性 浅论中英两国个人所得税法主要构成要素的比较 浅谈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在教学实践方面的差异 中英两国对中医药研发创新认识差异的访谈分析 中英两国初始现代化之比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陈静远等. 中国大学科技园和英国科技园建设和管理模式的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5,(8):50-54.
[6]Nai Lia, Gill Kirkup. Gender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use: A study of China and the UK[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4,3(2):301-317.
[7]Jian Hua, Kazuyuki Shimaa etal. An empirical study of audience impressions of B2C web pages in Japan, China and the UK[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4,48(2):176-189.
[8]袁锐锷.中英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3):26-29.
[9]KONG Qiping.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s Textbooks in China, UK and Hong Kong[J]. Journal of Basic Education,1998,7(2):59-70.
[10]何国龙.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数学的作用及相关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337-341.
关键词:英语;餐饮;应用
1.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用一种语言即英语相互交流和传播思想。不管你是否喜欢英语,如果你要想融入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浪潮,并开展有效的国际传播,或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学家,那么你必须或至少学会能够用英语进行国际传播。Financial Times中有句话说:“英语语言的这种强势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雪球,几乎无法阻挡”。
2.英语的国际化
2.1英语在国际传播的表现方式
首先,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表现为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把英语作为母语,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作第二语言。而学习英语的人数则更多。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0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会较熟练使用英语。
其实,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不但体现在使用的人口数量上,更多体现在英语的应用范围之中。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英语在全世界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讯、自然科
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等。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性的语言。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联合国、欧盟等)。世界上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的。英语强势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中尤为明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语曾替代英语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语言。但是随着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20年中)美国在世界上超级霸主地位的确立,英语的强势已势不可挡。据科学引用指数(SCI)的创始者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教授对1997年全世界几千份主要科学期刊调查发现,1997年全球共发表925,000份科学论文,其中95%是用英语撰写,而且这些论文中只有一半是由来自英语国家的作者撰写的,也即有一半的论文是非英语国家的作者用英语撰写的。英语的强势可见一斑。
2.2英语在中国的使用
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在我国也较为明显,尤其是在过去20年中更是如此。我国英语媒体的大量出现便是例证。到目前为止,我国以传播新闻为主的英语媒体举不胜举。这对于一个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而言,已足以显示我国在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英语语言的重要性。上述的统计中还未包括全国各地以英语学习为主的英语报纸。
我国英语热的出现与国家的开放政策有密切关联,这一点在我国入世后更是如此。现在,我国不但要求高初中以上所有学生必修英语,从2001年起,还要求在有条件的城市中普及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英语也是我国每年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还是提拔干部和晋升技术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
3.西餐在中国的发展
3.1中国餐饮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可被称作叫“两洋”饮食文明传人时期。这七、八十年间,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政策打破了大清帝国闭关自守的局面。包括被称之为“西餐”在内的西洋饮食文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也随之传入古老的中国。
自改革开放后,世界上多种新型餐饮业形态及形式在中国餐饮市场迅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中国餐饮市场的格局。如发端于八十年代末期的麦当劳等洋快餐业及九十年代产生的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业态,份额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的餐饮市场呈现国际化的趋势,餐饮市场细化不断深化,中餐、西餐、中西合璧餐,正餐、快餐,火锅、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行业快速发展。
3.2西餐
西餐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世界三大菜系是指以中国烹饪为首的东方菜系,以法国烹饪为首的西方菜系,以土耳其烹饪为首的中东菜系。可见,西餐在世界烹饪中是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是世界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烹饪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餐这种行业一旦出现,即显示出多种多样特色,从高档到中档到抵挡,西餐中便餐、茶餐的同时出现,多种业态在西餐企业中发展,每种业态都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群在追捧,使西餐的消费出现了多层次、多品种的局面,表现出十分活跃的生命力。西餐的枣核形的消费是指价格低的西餐不太多,特别是昂贵的也不多,都集中在中间的层面,高低差距不大。这个消费特点说明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和稳定,西餐业定位在对西餐有追求的消费群体上,这种准确的定位给经营者带来了高效益,带来了稳定的客源,也给其管理带来了方便。
3.3西餐在中国的发展
3.3.1西餐在中国的初步发展
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时,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就带回了一些西方的食品物产如芹菜、菠菜、胡萝卜等。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中国游历,也将欧洲的一些菜肴制作方法传到中国。
以后,由于世界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势力蜂
拥而入,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各国的公使馆、教堂、商会等外国人生活的地方,
基本上都有外国厨师烹制西餐菜肴,进餐方式也采用传统的西餐方式。外国人还雇佣一些当地的中国人为他们服务。此时的西餐还是只限于在他们的家庭中自制或者是招待朋友。随着进入中国的外国人增多和一些外国商人的增加,西餐也逐渐从外国人的家庭走向市场,在外国人较集中的城市,开始出现了经营西餐厅的餐馆。
3.3.2西餐在中国的广泛发展
从全国解放到60年代末期,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倾向性。解放初期,我国与东欧和当时的苏联关系密切,俄式西餐在我国有一定的发展。60年代以后,西欧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扩大,旅游业的作用也被人们重新认识,一批高档涉外饭店相继投入使用,西餐在我国的发展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迅速。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西餐作为改换饮食口味的作法已被一些人们所接受,因而西餐也受到了国内各层次消费者的喜爱。
4. 总结
中餐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影响力越老越大。英语对于中餐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把中餐和英语的应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中餐真正的强大和复兴。
参考文献:
[1]王殿胤.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鞍山: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0.
[2]胡斐佩.我们建议推广美国音.北京: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
[3]陈东梅.英语词汇与文化.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1.
一、 将词汇教学与文化背景有机衔接
在语言体系中,词义是基本的、富有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可反映出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因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而一些英语中并没有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如有些汉语与英语词汇在概念意义上看似相同,但在表达过程中的褒贬含义、指称范围等均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若想准确运用词汇进行有效表达,则需认识词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意义,避免误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由词汇入手,巧妙渗透文化教育,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第一,不同文化形成不同的词汇内涵。如“old”与“老”,在中国,“老”一般是用作敬语,而在英语中,单词old却含有“无用”之意。再如英语词汇“crane”与汉语词汇“鹤”,由它的外延意义看,汉英表达有着相同的意义,都是指鸟类一族,脚细长、嘴长且直、颈长头小。然而在汉英文化中其内涵意义则有所不同,在汉语文化中,“鹤”被赋予“长寿”之意,可表示老年人有着好的气色等特点。而在西方文化中, “crane”则被赋予了“坏女人(bad woman)”、 “foolish man(蠢人)”之意。
第二,不同国家的英语,其相应的词汇有所变化。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各国人民逐步对英语进行改进、创新,因而既有美式英语、英式英语,也有澳大利亚英语与印度英语等。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渗透相关文化知识。如英国人表达给某人打电话时,常用“give sb. a ring”, 而美国人则常用“give sb. a call”表达。因为在美国英语中,词汇“ring”含有“戒指”之意,若用”give you a ring”就是给戒指,则表示要结婚。所以,在英语运用与表达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懂这些文化知识,则会出现语用错误。
二、 将口语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地道的英语口语自身体现出了英美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多多接触地道的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并学会运用这些英语口语,这样,学生可自然而然地受到英美文化熏陶,更好地接受英美文化。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将文化教育和口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尽量运用地道英语与学生展开互动,进行对话交流,如需要学生帮忙时,可说“Give me a hand!”; 如问学生是否明白老师所讲的,可用““Have you got it?”等。同时,教师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更多的文化材料,如引导学生观看欧美电影,学习其中的一些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如: He was taken for a ride. (他受骗了。) So what? (那又怎么样?) What are you up to? (你又搞什么鬼?)等等。
另外,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Everyday English栏目,让学生练习地道的口语。在这一栏目中,可与听力训练进行整合,要求学生把握听力材料中出现的一些地道的口语。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掘教材,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交际语境,引导学生展开模仿训练,使他们注意不同的语境,学会熟练而准确地运用英语语言。
三、 将研究性学习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28-01
一、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一)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高中生学习英语文化也应去了解和体会中西方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价值观包括人生价值、宇宙价值、社会价值、人类价值以及语言的表达要领等等。不同的文化形成的价值体系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必然构成理解和交际的障碍。
(二)引导学生研究英语词汇和常用成语俗语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是文化承载量最大的部分,它最能直接反映该民族的物质环境、精神信仰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和说话人的情感。词汇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词语的指代范围、情感色彩、联想意义以及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成语俗语的使用。
(三)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言语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上,教师还应帮助学生了解日常谈话中中西文化的差异。实际上,言语交际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打招呼、称谓、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使用,还有如年龄和收入、个人隐私等话题的恰当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的正确使用,以及各种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只有当学生注意到了这些言语方面在与我国相应文化的异同时,他们才能在和外国人交际的时候得体的处理不同场合,进行有效交际。
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育导向是造成师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从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上,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高中教师理解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高中教育依旧是围绕着高考在进行,评价英语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此外,虽然文化意识被列入了英语课程总目标,但在考查中并没有得到较多的体现。相反,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仍是教学考查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现状导致教师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和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
(二)教材内容的编排也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实行新课改后,英语教材有了较大变化。内容上补充了很多形式各样的文化材料,同时也对文化意识设定了分级目标。但是教材在呈现英语国家、生活场景、著名人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片面性,仍然没有全面地、系统地反应出我国和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真正差异。那么,依据这样的材料进行文化教学,是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
(三)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是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历史原因。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中国人谦虚、稳重和内敛的民族性格。那么在跨文化交往中,中国人会习惯的按照自己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来进行思维和判断。
三、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借助教材内容,融合语言技能训练渗透英语文化。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材扮演着主要角色。正如前文我们所指出的:“学生的学习活动至少有75%的课堂时间是花在教科书上”。此外,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过程亦是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培养且提高高中生文化意识的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应利用好现有教材,借助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在各项技能训练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比如在词汇教学上教师不能忽视向学生传授学生在字典中不能查到的词汇隐性的文化信息。以单词drugstore为例,它和汉语中的“药店”并不完全相同。在美语中,drugstore除了卖药之外,还可以兼售化妆品、胶卷、报纸、简易食品饮料等。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汉语和英语词汇在承载文化信息范围的不同。
(二)结合各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英语文化教学。不仅要让师生利用好课本,各学校也要根据自身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使课堂上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更有系统性,使学生更有学习英语文化的氛围。开发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积累,收集相关文化信息,并结合学情进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各学科高一高二年级均开设不同专题。比如2009届学生在高一时选修了如下课程:美国乡村音乐、广告英语、走进欧洲、英文经典电影赏析等。我教授“走进欧洲”这一课程,每两堂课我会向学生介绍不同的专题,如,英国掠影、意大利文化、走进法国等等,由于题目大,涉猎到各领域,包含的国家多。每次备课我都必须细致深入,所用时间往往是课堂教学的3倍多,但这种利用校本课程进行文化教学的效果颇佳,学生好奇心浓,气氛活跃,课堂关于文化的笔记知识整齐系统,学生对这种课程评价高,反响良好。
(三)利用好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也是他们文化知识获得的重要手段。高中阶段学校都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个课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师生共同构建课程内容。因此,这种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尤为合适。比如,在英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始,班级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有关文化的话题,比如,希腊神话与习语、欧美“吉祥数”初探、欧美禁忌习俗、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等。各组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对比等,直到最后写出小论文或以课件方式进行展示总结。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清源,李晓慧:“跨文化视野下英汉称谓用语之差异比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3).
消息一出,即刻引发各方极大关注,尤其是触发了中国北方民众的敏感神经,他们纷纷致信致电地方环保机构,求证本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如果是权威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国家决策机构是否应该考虑北方供暖的能源替代问题。
没错,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经越来越明显,所有良知未泯的地球人,有谁还能等闲视之呢——
毋庸讳言,中国许多城市的空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脏的,有害悬浮颗粒物中煤烟尘的含量的确也是很大的。煤都临汾等城市在全球数次环境测评中被列为世界空气质量最差十大城市之首,由此可见煤烟煤粉尘对空气负面作用之大。
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究竟会受到怎样的健康威胁呢?几位经济学家用数字来量化到底空气污染缩短了人们多少寿命。他们创造性地用中国20至10年前的供暖计划来进行研究,看看大量燃煤在当地民众的生存健康中打上了怎样的烙印。
虽然方法有待完善,但仍是重要发现
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这篇论文的题目为:《空气污染对预期寿命的长期影响:基于中国淮河取暖分界线的证据》,作者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宏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环境经济学教授格林斯通和一名以色列经济学家。
四位研究者通过研究1981至2000年的污染数据和1991至2000年两个时期的健康数据,发现由于南北方供暖政策不同,空气污染水平在淮河附近有一个巨大的跳跃。冬季大量燃煤供暖使得淮河北岸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比南岸高出200微克/立方米,同时期人均预期寿命也在淮河南北两岸表现出突变,北方比南方减少五年之多。综合各方面因素,研究报告宣称,长期生活环境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上升14%,预期寿命减少三年,且死亡率的上升几乎都是通过增加心肺疾病导致的。这一结果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子样本人群中表现是一致稳定的。
该论文作者之一、清华大学教授李宏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第一次通过直观量化的数据说明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有直接联系。他强调,“长期以来,评估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困难,因为要考虑的变量很多,如膳食,能源结构,人口流动等。此次利用经济学方面的方法论,是一种新的尝试”。李宏彬说,该论文并不是政策研究,也没有要批评政策,只是希望这一研究成果能使政府更重视环保,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对此结论表示质疑的声音主要认为,这个结论比较粗糙,从严格意义上看并不十分严谨。由燃煤和雾霾等造成的空气污染势必会导致心肺及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也会相应造成死亡率的增加,但心肺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如饮食结构中油腻食物和盐的摄入量增多等。膳食和营养是影响人寿命的一个很重要因素,由于南北饮食文化不同,从而造成寿命等身体健康有差异。考虑死亡率、得病率、寿命长短等问题时,不能忽视该因素。
瑕不掩瑜,主流观点还是充分肯定的,正如前一段时间人们对PM2.5是否应该纳入空气监测指标的争论。而煤烟颗粒物就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潜在杀手。
类似的研究早已有之
相信不少人听说过著名的1952年伦敦“毒雾”事件:当时的伦敦连续数日寂静无风,持续大雾,大批航班取消,白天汽车必须开灯行驶;当时伦敦正举办一场奶牛展览会,参展的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许多市民也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哮喘、咳嗽,死亡率陡增……有资料显示,当时有数千人遭到程度不同的伤害,使得此次事件成为世界环保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究其原因,当时的伦敦主要靠烧煤来取暖和生产。遍布在工厂和住宅区的难以计数的烟囱,昼夜不停排放烟雾。又因为那些天的伦敦,正好处于高气压下,没有风,所以包含各种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化合物的浓烟,越积越浓,弥漫在城市上空。有数据显示,当时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出平日的6倍,PM2.5、PM10等颗粒物浓度高出平时的9倍,发生中毒悲剧是必然的。
2007年1月19日,长三角地区遭遇罕见空气重度污染。其中,上海市区完全笼罩在灰霾中,能见度小于600米。根据复旦大学环境系某教授及其同事在国际著名期刊《大气环境》上发表的论文显示,那天上海空气中的PM2.5浓度超过466微克/立方米,属于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度污染。但那时没有关于PM2.5的检测项目,无法向全社会警示公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们懵然不觉地走向伤害,而某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很可能因此而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近10年来,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众癌之首,北京居民肺癌发病率超过万分之五,已成为北京市民的“第一杀手”,灰霾污染难逃干系。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组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成果。2004年至2006年期间,他们曾在北大校园设置了数个观测点。他们发现,当这些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约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急诊患者数量也会有所增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PM2.5的日平均浓度需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曾报告称, PM2.5浓度如果上升20微克/立方米的话,中国和印度每年就会约有34万人死亡。相反,如果PM2.5浓度能降低10微克/立方米,由肺病导致早亡人数将减少6%,肺癌人数将减少8%。
近来煤烟灰霾现象在很多城市频发,其成因非常复杂,除人为排放及地理地形因素外,还与静风现象密切相关。眼下各地争建所谓的地标建筑,导致楼房越建越高,房地产热又促使大中城市的房子越盖越密。这样的直接后果是阻碍大气的自然流动,风力经过城区时会明显减弱,低层大气压中静风现象增多。这样就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扩展稀释,容易在城区内积累高浓度污染。
最新空气污染指数,佐证煤烟折寿危害
据环保部网站消息,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向媒体了2013年6月份及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结果显示,2013年上半年,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54.8%,超标天数比例为45.2%。
京津冀再成空气污染的重灾区,淮河以北这片地区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仅为24.2%,低于74个城市平均值40.2个百分点,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占21.2%,高于74个城市平均值15.9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为PM2.5。而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7.4%,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88.5%,高于74个城市平均值24.1个百分点。
京津冀地区整个上半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天数只有31%,重度污染天数达到了26.2%。上半年,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分别为38.9%、36.5%和9.9%。环保部称京津冀地区上半年无论是PM2.5还是PM10,所有城市都不满足国家二级标准。
按照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评价,上半年邢台、石家庄、邯郸、保定、唐山、济南、衡水、西安、郑州和廊坊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海口、舟山、惠州、拉萨、福州、深圳、珠海、厦门、丽水和江门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
有媒体向环保部方面质询,与南方比较,北方的空气质量较差是否与燃煤供暖具有一定关系?环保部科技司的专家仅表示,冬季煤烟集中排放肯定会对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的确,空气污染的成因界定可能是所有环保科研项目中,最难搞清也最难讲清的话题。既有天时地利的时空与自然条件,还有数不清楚的人为因素,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因素扭结缠绕时,便使得某些检测数据显得苍白无力。
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国家对地方的煤烟排放始终采取严格管理的高压态势,淘汰了一大批小砖窑、小瓷窑和小锅炉,对发电厂和集中供暖的大型锅炉一律要求加装除尘净化装置,排放指标检测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投入使用。这些举措使得煤烟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日渐变小。而不合格燃油的使用却是当今空气污染的首要祸害,但始终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在首都北京几次遭遇严重雾霾天气怨声一片的压力下,中国能源供应的内部人士才披露,供应北京的燃油是专供品。也就是说多次带来严重雾霾天气的汽车尾气,所使用的燃油已经是中国目前最好的产品了。
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要因为此项最新研究产生这样一个错觉,似乎一切空气污染的问题都是由于冬天集中燃煤取暖导致的,只要把燃煤改了,换为其他比较“干净”的能源,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这早已被科学证明是错误的。目前大城市中PM2.5的主要成分是汽车尾气与扬尘,而《空气污染对预期寿命的长期影响:基于中国淮河取暖分界线的证据》这篇论文中所使用的是十多年前的数据,没有采纳当前的数据。
关键词 融智学 生产式教学 英语专业听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Productive Teaching in Professional English Listening
JIANG Feife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As a new theory, Rongzhixue advocates that through the reasonable division of labor, open interaction, high collaboration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between human intellig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cooperative intelligence can be achieved. And a kind of co-intelligence activity with big cooperation, big amalgamation and big mixture integrative of "producing, learning, searching, using and calculating", between human or between human and computer can be construct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se of the cooperative and creative teaching method which one is the research result of the application Rongzhixue in English professional listening teaching through a couple of examples.
Key wordsRongzhixue; productive teaching; professional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1 生产式教学简介
邹晓辉先生于2000年获得“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专利,融智学因此曝光,这是一门研究自然人与计算机“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高度协作、优化互动”的原理、方法及实例的学问。融智学在教学上的贡献在于发明了生产式教学方法及其协同智能训练体系。生产式教学是“应用融智学”研究成果之一,是在传统教学和机器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智教学。
生产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一体化管理和创造性合作型教学模式整合解放师生双方的智力劳动。融智学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导致生产式教学(比消费式教学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得以突显。虽然融智学及其生产式教学目前还都只是十分弱小的新生事物。但是基于融智学原理设计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双语工具和多科知识平台,有助于解放广大师生花在消费式教学上的日常性智力劳动。在如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融入生产式教学体系的大学生,既可高效完成日常课业,又可不失时机地发现并培养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无论学习能力还是创新能力,都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持续性发展。
2 生产式教学在听力教学中应用
2.1 生产式教学法在听力词汇学习方面的应用
语言的学习是一幢房子的话,词汇就是砖块。生产式教学提倡一种新词汇学习方式,人人合作,人机合作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
2.1.1 人人合作使词汇学习多产化
针对学生在记单词时常无法坚持、容易忘记又缺乏很强的自我监控能力,生产式教学指导学生高效合作。
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例子了解这种人人合作方式。例如大学宿舍共6个同学,每一个同学每天记忆20个单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记忆的单词板块(如A同学喜欢运动,B同学喜欢服饰,C同学喜欢水果等)。晚上在宿舍的时候开一个小小的讨论会,每个人都向室友介绍自己记住的单词,这种介绍包括这个单词的读音、拼写、记忆法、用法,每个人都用有趣的方式来介绍这些单词,把这些单词作为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大家认识。这种类型的讨论会气氛轻松,充满笑声,6个同学都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下了解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和记住了自己不喜欢记忆的单词。因此这6个同学在讨论过后就收获了120个单词而不仅仅是20个单词,睡前及第二天起床后再次记忆120个单词。
2.1.2 人机合作使词汇学习趣味化
现在大学生普遍有自己的电脑,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它呢?生产式教学要求教学者学习者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朋友,而不仅仅是工具。
人机合作典型的例子是“复述”和“与电脑进行角色扮演”。“复述”即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材料,或由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学习者组织时间进行精听,并做到复述全部内容。“与电脑的角色扮演”要求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含有一定教学内容的影片,学习者自行认真观看,并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角色从始至终和电脑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习者记住所扮演角色的台词,一个星期之后可以挑选影片精彩部分邀请同学上台表演。这样的记忆单词的方式让学习者的课余生活丰富有意义并受益匪浅。
生产式教学法在听力词汇学习方面的应用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增强了同寝室同学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监督。教师可以任命寝室长为负责人,监督所有同学有序的进行词汇学习,并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考核。
2.2 生产式教学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的应用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镜象折射。在习得某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美术、体育、风土人情、名人逸事及科技发展等这些文化知识, 常作为背景知识出现在听力材料中。搞不懂这些知识就有可能全盘听不懂。这就要求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多吸收外国文化知识,培养对其的敏感度。
2.2.1 人人合作提高文化能力
同样以寝室为单位进行人人合作,教师限定学习任务。例如这星期的任务是了解英国。那么寝室长负责根据同学兴趣分工,例如A同学对旅游文化感兴趣,B同学对饮食文化感兴趣等,一个星期的时间每个同学利用自己能找到的资料尽可能多的了解自己负责的部分,在下次课前开讨论会,每个同学都向室友介绍自己的所得,每一个听者认真听并向讲述者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做好笔录。听力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十分钟的时间邀请一组同学向大家讲述英国的文化,学习者进行讨论有不足的地方给予补充。
2.2.2 人机合作加强文化融合
由于每个国家都在进步,每一个领域都在更新。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很好的利用电脑这个好伙伴帮助自己紧跟英语国家的文化发展。
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这个问题,学习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或语音工具(MSN或Skype)寻找各个国家的朋友。语言每天在变化,例如中文,不时出现新的词汇和表达,英语也一样。同样以寝室为例,每个同学找不同国家的朋友,通过和英语国家的本土人交流,英语学习者能学到最新的表达,了解对方国家的各种文化。同时,学习者还可以邀请异国朋友观看同一部影片(影片的选择可以咨询教师),然后针对影片中所出现的文化差异现象和朋友讨论,这种方式可以在无形中学习到文化差异。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邀请同学和大家分享他和他的异国朋友之间的故事。这样的方式不仅使课间时间变得丰富有趣,而且充分利用了休息时间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2.3 生产式教学在学习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听力学习资源在市场上琳琅满目。而学习者却很难能坚持使用一套资料,常出现学习者拥有资料种类繁多却每一本都是半新状态。针对这一现象,生产式教学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者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2.3.1 人人合作充分利用听力教科书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经过教学专家的编选和教师的筛选供学习者学习的主要辅助资料。教科书的充分利用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主动配合。生产式教学理念可达到这样的要求。由于听力教材的编排有不同而单元呈现不同主题的特点,因此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就针对教材的编排,同寝室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负责的单元。负责人必须彻底学透负责单元的内容及此单元涉及的异国文化。两个星期之后讨论会上,按单元的前后顺序由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单元要点,并带领大家进行单元学习。在听力课上,教师对生词及背景文化的讲解能更轻松和高效。由于具备了课堂内容的背景知识和单词要求,学习者在课堂上的收获将大大提高。
2.3.2 人机合作充分利用网络语音室
高校外国语学院都有自己的网络语音实验室,这是用于语言教学的一种专用的实验室系统。它装有语音实验设备,供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作听力、口语、翻译等训练。除了正常的听力课时间,网络语音室都有自己规定的开放时间,而学习者常因为惰性或其他原因不能长期有效的利用这个十分有益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针对自己教学的要求和任务在网络语音实验室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听力材料。以寝室为单位的学习可以克服学习者单独学习难以克服惰性的现象。
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下:同寝室同学在寝室长的带领可以利用任何语音室开放时间集体在语音室进行听力训练。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特定的听力任务也可以布置听力训练范围。针对前者,比如说奥巴马的就职演讲听力训练,同寝室同学可以利用集体学习的机会一起听演讲,然后各自完成笔录,回到宿舍讨论互相交流练习心得,互相帮助解决难点。讨论过后,大家在下次训练前再次集体听上次听的演讲,这样大家就很容易体会到成就感。针对后者,比如教师公布在网络语音室的一周BBC内容,每个同学负责不同的新闻内容,训练结束在寝室讨论会上向室友讲述自己听到的内容及没有完全听懂的部分,第二天训练,寝室长负责重新分配昨日的听力任务,这样重复三四次,最终集体听所有的听力任务,最后在寝室讨论会上交流对这部分新闻内容的学习习得。
3 总结
在如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融入生产式教学体系的大学生,由于双语工具和多科知识平台的支持,既可高效完成日常课业,又可不失时机地发现并培养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因此,无论学习能力还是创新能力,都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晓辉.创造性合作型生产式教学模式初探.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时间:2007-08-22.
[2]邹晓辉.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发明专利公报G06F163[J].知识产权出版社,2000(11).
[3]邹晓辉.融智学专著及其知识要点和基本术语(一).字的形成化定义[J].潜科学,2004.12(38).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从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和核心入手,追溯旅游的历史发展,分析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然后探讨旅游文化的发展内涵和功能;最后以西安成阳旅游一体化(旅游同线)为例,回顾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西成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更多浸透了旅游客体的客观历史文化和旅游主体的主观文化以及在旅游过程中与旅游媒介相互作用,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一、中西方文化与旅游
(一)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及核心
1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一词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而来的。据英国文化史学家威廉斯(RaymmondWilliams)考证,在18世纪之前,culture一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人的培养过程”。到了19世纪,culture指“各类艺术的总体”和“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MarvinHarris)将其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cttTylor)给文化的定义在西方基本达成共识:“文化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la]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其特征是主体与客体对立,宗教与科学两元。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体现为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统一。
2.中国文化。在汉语中,文化的意识至少应当推至东周。孔子的《论语·八情》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里“文”已经有文化的意味。《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词源而言,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由此可见,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偏重精神方面,其精神基础是儒家伦理。进一步的引申认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于鬼神合其吉凶。”其特征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宗教与伦理的结合,讲究的是人文主义。从渊源上讲,中国文化是一种巫史传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法等为补充。
(二)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1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轰展性,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文化是旅游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易于满足,但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丝绸之路已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品牌。
3.文化是旅游的驱动力。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人的重要驱动力。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按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成为国内旅游的知名品牌。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运用的典型。
4.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据统计,2008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中,文化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二、旅游文化的发展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或旅游目的地)、旅游媒介(直接、间接服务的旅游企业)在旅游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1旅游文化的人文教化与审美功能。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感受美,获得美感,而美就蕴藏在旅游文化的客体之中。旅游者通过游览秀丽的自然景色、凭吊历史文物古迹、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品味他乡的饮食文化,提高审美水平。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许多自然景观中包含了伦理道德意义,自然景观的美丑同人的道德情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游览长江三峡的神女峰时,会被神女对待爱情婚姻至死不渝的态度所感动;畅游黄河,除了感受其浊浪滔天的壮阔水势外,更主要的是被黄河的象征意义—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感染和激励,由此提升了思想境界,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在促进消费和增加外汇收人两方面。旅游文化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旅游媒介中。旅游业经营者、从业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服务观念及经营思想等文化素质越优秀,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就越会得到满足,精神上的享受、心理上愉悦必然会强化消费欲望,从而实现消费行为。另外,旅游资源中文化含量与价值的开发,同样会促使旅游消费的增加。外国游客人境旅游,既要进行商品消费,又要求提供劳务服务,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跨国旅游是给国家增加外汇收人的重要途径。
3.旅游文化的文化交流功能。旅游文化具有文化交流功能。文化交流可以增强旅游地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好往来。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山河壮丽,古迹众多,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旅游者登临泰山,会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情;漫游故宫,会发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举世无双之惊叹。旅游文化还可以帮助旅游者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偏见和误解,有力地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以西安咸阳旅游一体化为例
(一)西咸旅游同线的提出
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热点城市和西部核心旅游集散地,年游客接待量占陕西省的90%以上;咸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文物为主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是陕西北线、西线旅游的重要节点。西安的客源优势和咸阳的资源优势为两市的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沈抚同城化”、“广佛同城化”、“京津同城化”和“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提出,2003年元月,西安、咸阳两市旅游局在西安共同签订了“旅游同线”协议,提出了“一接四同”的具体思路(即旅游规划相衔接、旅游市场同开发、旅游产品同体系、旅游环境同整治、旅游服务同网络),标志着西咸旅游一体化的正式启动。
(二)西咸旅游同线取得的成果
六年来,两市的旅游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果。比如,建立两市旅游协商机制,即两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间共同研究、确定一定时期内“旅游同线”工作;实现两市旅游规划对接.邀请对方参与规划的研讨,为编制西咸旅游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建立联合促销机制,如联合赴客源市场进行促销、联合举办了“观《贞观长歌》、游盛唐美景”、“持奥运门票到西、咸半价游”等活动;建立了重大旅游项目协商机制,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建立了两市旅游行业单位联系机制,通过信息互通、培训同搞、市场共作等措施,使两市行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等。
(三)西咸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1.打造西咸旅游统一形象。共同协商确定两市共用的旅游形象、旅游标识、旅游口号等,共同对外宣传,使西安与咸阳成为一个统一的旅游目的地,使西咸旅游成为游客普遍认可的统一体,而不仅仅是两市旅游部门内部的认同。
2.构建两市统一的旅游宣传咨询与服务平台。由两市共同建立旅游基金,用于西咸同线旅游宣传咨询与服务平台的构建。如建立两市同台同号的旅游声讯服务平台、旅游网络咨询平台、在两市广电网络中开设共同的旅游栏目、在两市建立统一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整合两市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推出统一的、两市通用的城市旅游卡等等使西咸旅游合作向深层化、具体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3.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唐、秦文化内涵;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解决现存的整体旅游形象不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晨
4.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关键词】观光农业 中小城市 消费者特征
1 引言
观光农业是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利用农田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融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的交叉性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我国的观光农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观光农业项目近16000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从社会学的意义来看,推进观光农业的发展,既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又可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伴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学术界也积累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探讨观光农业的规划与开发、地区资源的管理、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等。在这些文献中观光农业的“开发方式”及“开发内容”被普遍提及。一些学者基于区域经济学理论,阐明了合理利用地区资源在观光农业项目开发中的重要性。例如,舒伯阳[1]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域观光农业项目的比较分析后,将观光农业的开发方式归纳为依托自然型、依托城市型。郭焕成等[2]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观光农业的规划应考虑区位、市场、资源条件,项目规划应立足于大城市郊区、旅游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特色农业区。而在观光农业的开发内容上,多数学者倾向于观光农业应以农业观赏、农业示范、农业体验等为主要内容。
从上述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概括出当前我国观光农业的特点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但就其研究内容上来看还存在有待深入探究的领域。首先在开发方式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是以开发主体是政府部门或有条件的企业为前提假定展开讨论的,形式安排上倾向于资源条件较为成熟的大城市及旅游区周边。但就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基础条件不十分优越的中小城市周围也存在着大批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观光农业活动。这类活动也为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而针对这部分活动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其次在开发内容的研究方面,由于观光农业有别于传统的旅游业,其发展必须要依靠项目的内容来吸引消费者。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是推动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否将观光农业活动融入到一般消费者的休闲生活中,满足他们的需求则是观光农业活动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关于开发内容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活动内容的类别分析、产业形成等问题上,从消费需求的角度考察如何合理安排活动内容的研究显得比较匮乏。
本文认为推动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但也不能忽略那些由农户独立经营的小规模观光农业活动的作用。这类活动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更离不开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本文将通过对中小城市中的观光农业活动的消费者(以下简称参加者)的生活及消费特征的分析,探讨农户应如何改善目前的经营方式、经营内容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收入。
本文选择江苏省镇江市为主要调研地点,镇江市市区人口101万,2008年度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9044元,从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来看,该市属于苏南地区较为典型的中小城市。为了准确把握该地区消费者特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消费者的个人基本情况、休闲偏好、对观光农业活动内容的满意度等展开分析。问卷调查是在2009年4月、8月进行的,委托镇江市丹徒区、句容市、丹阳市的10户开展采摘、农家餐厅等观光农业项目的农户对前来参加活动的消费者发放并回收问卷。此外,还在该市的数个政府机关、学校、企业的职工中发放了问卷。两项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6份,其中有效回答291份。
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1 消费者的一般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参加者的年龄结构中,21-45岁的人员比例达到63.6%,年轻人是这项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再进一步分析可发现15岁以下的未成年者也不占少数(19.9%),这说明年轻的父母在自我参与的同时也乐于带孩子参与这项即可亲近自然又可了解农业生产的旅游活动。
表1—表3是对消费者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加者多数具有较高学历,拥有稳定收入。而2008年度该地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044元,由此可以认为这些参加者在当地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参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推测这部分参加者自我实现的需求较为强烈,因而会表现出对农业、农村社会、环境的关心,此外,农村的自然环境也有利于他们释放工作中的压力。这一结果与国外的一些调查也有着相似之处。英国学者blunden and curry[3]在其论文中指出,在英国社会阶层较高的群体对观光农业有着较强的需求。日本观光协会1994年进行的调查也表明高学历、有稳定工作、住房条件良好的人员是观光农业活动的主要消费群。然而,一些针对我国大城市圈消费者的调查却显示参加者收入水平较低[4][5],这一反差可以从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水平来解释。根据观光农业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观光农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逐步缩小后产生的。城市居民为能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业劳动的乐趣而对观光农业产生了兴趣,这其中观光、体验、交流的成分居多。而在我国,虽然建国后的60年中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是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依旧十分明显,在此背景下观光农业的发展还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活动内容也以采摘、吃农家菜为主。这样的活动内容显然不能满足大城市的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相反,中小城市的中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与大城市的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观光农业这种花费较少、有新鲜感的休闲娱乐模式正好吻合了他们的需求。
2.2 消费者的其他特征
通过调查还发现,多数参加者热爱旅游、体育运动等户外活动,愿意通过这样的活动亲近自然、与他人交流,由此可以推测参加者中性格较为外向的人员较多。在旅游形态方面,每年安排2-3次、以家庭为单位的短途旅游较多,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参加者的拥有稳定的收入,且具备较强的家庭观念。
2.3 参加观光农业活动的情况
从信息来源渠道来看,问卷调查者93.1%的人员有通过网络收集有关情报的习惯。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网上收集情报主要是指查找一些过去的参加者在网上发表一些评论、图片,从中选择口碑较好的地点。通过熟人朋友介绍的比例也达到71.8%,这也反映了在参加者中建立一个良好口碑有助于经营观光农业活动的农户获得更多的客源。调查中还发现直接通过农户自建的网页收集信息的参加者几乎没有,这说明很少有农民通过自建网页来宣传观光农业活动,如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需要在这方面做出改善。而通过旅行社及其他媒体得到情报的比例只占4.2%,这可能与相应的费用较高,单独的农户无力承担有关。
针对设施及服务的满意度调查显示,75.7%的参加者对卫生设施、33.8%的参加者对交通状况表示不满。通过与性别的交叉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女性参加者都表达了对卫生设施的不满,这充分说明了这些小规模的农户自办的观光农业项目在厕所、停车场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不足。与之相反,参加者对于服务质量的不满程度较低,这说明参加者已充分理解观光农业是一个自较强的活动,对农户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并无特别要求。另有23.9%的参加者对农产品质量的满意程度较低。这说明部分参加者希望通过直接参与采摘等农业生产活动买到新鲜的、安全的、口感更好农产品。如果农户提供的产品与一般市场上供应的农产品相比,在品质上没有任何差异的话,自然也就不能满足这部分参加者的需求。
从参加者的消费情况来看(表4),消费程度较低是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可能一是与前文中描述过的参加者热爱旅游等户外运动,每年有数次旅游安排有关。外出旅游次数多了,每次的消费水平也就不会高;二是活动内容多以采摘、吃农家饭为主,这些项目本身也不需要太多的花费。但是单从表8中购买农产品的金额来看,消费在50元以上的参加者比例近90%。以该地区葡萄、草莓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购买量要达到3公斤以上。这说明参加者的购买目的不仅是满足自我消费的需要还可能是为亲朋好友代购或作为礼品赠送。而这部分需求可能会给农户提供更多的商机。
3 结论
目前,在我国基础条件不十分优越的中小城市周边存在着大批依靠农户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观光农业活动。推动这类活动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的城乡交流、提高农民收入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小城市中的观光农业活动的参加者的生活及消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旅游资源、人口资源不十分优越的中小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做一些阐述。
3.1 地方政府的支援
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活动在资金的投入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因此也就造成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而依靠单个农户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能在硬件配套上给予支持。此外,在市场策略等软件方面也应对农户提供帮助,引导其适应网络宣传等现代化的营销方式。
3.2 服务质量及项目内涵的提高
小规模的观光农业项目的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其他竞争者很容易加入,市场也就比较容易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尽管调查显示参加者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高,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户需要在服务质量的提高方面付出努力。另外,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参加者较多的特点,农户也需要在项目内容上进行改进,推出一些与农村文化教育、饮食文化教育、农村生活体验有关的项目。这些活动所需的资金投入量较低,但有助于改善目前仅以采摘、吃农家饭为主项目内容单一的局面,能为农户拓展一些新的经营空间。
3.3 营销策略
查看国外的一些由农户自建的网页可以发现,活动内容、价格、路线以及农产品生产履历等情报均有明确的记载,这些情报的提供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而本文的调查也表明多数参加者有通过网络收集情报的习惯,从这个因素考虑,农户能否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宣传观光农业活动是获得稳定客源的基本条件。此外,参加者对户外运动有一定的偏好;在精神层面上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从长远发展来看,将这些潜在的需求与观光农业的活动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育、扩大市场规模的手段,这可能需要同一地区、或邻近地区经营观光农业的农户之间的横向联合。
参考文献
[1] 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12(5):41-4.
[2]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
[3] blunden,j and n,curry.a auture for our countryside.oxford:blackwell,1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