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管理学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教学论文

第1篇:管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综合能力

管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高职院校管理学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综合发展。但是就我国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课程教学存在不少弊端,有效性较差,学生的综合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师必须就课程改革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一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不少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自然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不少教师认为,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更多有关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训练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学生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培养和提高,影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2.教学方法落后。从当前我国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以传统的灌输法为主,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灌输式教学法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对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自主思考和发挥能动性的机会较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共同发展。3.教学内容设计不够科学。管理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要跟上时展的需要,在实际的工作和职业发展中以合适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只有符合当代需要的、适用于当前社会的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业才干。但是就当前我国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际情况来看,不少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与时代接轨不足,实际的案例分析内容较少,理论知识较多。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很容易让学生与实践训练相脱离,从而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和建议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时期要想转变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从教师的思想观念着手。身为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程度以及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教师才有可能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综合培训,转变管理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思想,并帮助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2.创新教学方法。新时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创新教学方法,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中心,通过设计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分析和问题处理过程中进行锻炼和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由学生自己进行问题的分析、发现和解决,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模拟情境教学法。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适合管理实践的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校企合作开发的训练项目能够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工作场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帮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管理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角色扮演法。即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的优势与模拟情境教学相类似,但是更加方便课程教学,也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四,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即结合教学内容设立若干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负责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综合能力进行评价。3.完善课程体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从课程设计方向着手予以配合。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课程设计不够合理,理论课程较多而实践课程较少,教学内容设计也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时期学校需要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首先,要调整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安排比例,减少理论课时安排,增加实践课时安排。当然,管理学是我校管理工程系所有专业(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经济贸易、建筑经济管理等专业)均开设的一门课程,然而却缺乏系统的资源,课程教学老师经常更换,能力参差不齐,为了能够配合这一课程体系调整,学校还必须加大对管理实践课程相关设备及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完善教学设备等。其次,要调整管理学教学的内容,增加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避免空洞的说教,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这需要教师团队和学校共同努力进行完善。

综上所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该目标为方向进行教学。但是事实上,我国不少高职教师在管理学教学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落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时期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对高职管理学课程进行创新和调整,切实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管理学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胡利利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丽金,周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应用管理学课程考评改革[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朱九芳.基于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探析[J].才智,2014(21)

[3]江朝.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4)

第2篇:管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一、努力改进教法,开拓学生思维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作用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传播知识、发展思维与培养能力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如何使这个过程做到科学、优化,经过实践—反馈—再实践的过程呢,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初步形成“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读”,是各个环节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每章节我都列出阅读提纲,教会学生围绕提纲阅读课本内容,思考疑难,找出答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过程中,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做”,是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感知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是发展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学生兴趣广泛并喜欢自己动手的特点,尽可能地利用实验组织教学,让学生有更多实验的机会。

“议”,是读与做这两个环节的深化,也是师生交往的阶段,旨在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

“讲”,是水到渠成的阶段,也是知识点梳理、交代规律的环节。学生在读、做、议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所感知,如果能得到老师点拨,将会实现新的飞跃。

“练”,是知识实验阶段,也是对知识的巩固深化、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练,首先要加强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做到“读做议”中有练,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编选基本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有计划地布置给学生练习,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又有利于对尖子生的培养。

4、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中考化学试题中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因此对我们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多听课,多探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6、加强实验教学。

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如果我们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对中考成绩的提高会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

7、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我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这可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每年都选取几名学生进行特别培训,在参加竞赛后他们都能取得比校满意的成绩,取得竞赛最好成绩是在2002年,当时我选了七名同学参加奥赛,两名全国一等奖,三名重庆市二等奖,两名重庆市三等奖。

二、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如何学习化学,志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法,有一个认识和适应过程。有的学生说:“学化学跟学英语一样,枯燥无味。”把化学看成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这就暴露了学生中有一个学习方法的认识问题。因此,我们为师者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而是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学习化学的“钥匙”,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提高学习的兴趣。

1.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多提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用眼看,动脑想,动口议。

在实验中,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在每一个实验中,都从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反应原理、结论和处理方法几个方面加以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实验去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观察去掌握实际现象,去说明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学会用实验去鉴别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指导学生会记忆,减轻学生负担

学化学要强调必要的记忆。学生初学化学时,元素符号、化合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接踵而来,所以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3.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第3篇:管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1.1领导对教学管理队伍重视不够,教学管理人员对自身重视不够

在独立学院中,学院领导们对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视不够,认为教学管理仅仅是排课、调课、考务等没有什么难度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对独立学院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价值,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人员在提高办学效益、教学质量等决定学校教学工作整体水平方面的关键作用。在学校的政策制定上,不少独立学院加强了师资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却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由于独立学院对教学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教学管理人员往往也易陷入认识误区,对工作缺乏深入了解。这样就忽视了对教学管理的理论学习和对现代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的探索。

1.2教学管理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在结构与素质方面,独立学院缺乏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为了控制办学成本,独立学院往往就对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压缩,这就造成了教学管理人员相对不足。从专业学历来看,独立学院中绝大多数的教学管理人员是非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他们没有教学管理理论的系统学习,相对缺乏现代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规律、教学管理手段等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影响了对新形势的适应。

1.3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在独立学院中,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而且很难独立做出显著的工作成绩。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设想也难于实现。同时在岗位津贴、职称晋级、职务升迁等方面他们又低于教师或辅导员的待遇,这造成了教学管理人员心态不平衡、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再加上独立学院的迅速膨胀,教学管理工作的日益规范,使得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都逐步增大,教学管理人员的辛苦工作得不到认可和回报,这就严重挫伤了一些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导致教学管理岗位的人员流动快,尤其是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和各单位的教学秘书更是频繁更换,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对策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试提出以下对策。

2.1提高认识,在思想上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无论是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还是学士学位单位授予权评估,或者各类型的教学评估工作,均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列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评估指标,这都说明教学管理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其次,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要靠教学水平,还要靠教学管理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科学、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再次,教学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又依托于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人员提供的管理氛围和管理文化,将直接关系到广大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及工作质量。因此,教学管理人员也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普遍滞后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现象已相当明显,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独立学院办学实力极为不利。因此,独立学院的决策者要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摆到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重视教学管理,提高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彻底根除以往不论能力大小、素质好坏都能干好教学管理工作的旧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要引导教学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树立管理育人的观念,改变那种认为教学管理工作只是教学辅助工作、处于从属地位的思想观念,明确教学管理也是在为提高教学质量做贡献,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做贡献。

2.2创新机制,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性

独立学院要想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要对独立学院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管理队伍的激励机制,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的方法。物质激励主要是薪酬激励。独立学院决策者应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薪酬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认可,影响着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独立学院可以对教学管理人员制定详细的薪酬管理方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数量、完成情况、效果评定等方面都要进行细化,使教务管理的每项工作都能得到一定的薪酬体现。同时也可以专门设立教学管理岗位专项津贴,该津贴随着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增加而增加,随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变化而变化。不仅如此,独立学院也要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完善参与激励、授权激励、沟通激励等各类精神激励,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校管理决策中的参与度,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员工对学院的归属感、认同感。同时应该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关注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体成长,在充分了解他们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愿望后为其提供合适的发展途径,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和独立学院发展的目标一致。促进教学管理人员在精神层面上的提升,通过增强员工职业认同感来形成员工工作的内在驱动力。运用荣誉与晋升激励方式提高员工的荣誉与晋升激励感知,满足员工的荣誉需求等。这样,通过各种激励,可促进教学管理队伍实现稳定目标,并最终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2.3加强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独立学院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管理队伍,必须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管理的理念、模式和专业知识也在快速地发生变化,科学有序地为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对推动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独立学院应根据教学管理队伍的组成和各自特点及工作实际情况,,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丰富其教育教学管理知识。其次,有计划地选送一些有潜力的教学管理人员攻读学历,提高管理层次。再次,选派教学管理人员到外校参观学习,参加一些关于教学管理研究的学术交流会,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管理能力。同时鼓励支持教学管理人员自主学习,强化教学管理人员自我提升的意识。

第4篇:管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说来,反馈与矫正有如下几条原则。

(一)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纸张发黄的陈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怎样呢?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而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有四个,这样一来,学生做的练习最快也只能在三天后见到,有时一个星期后才见到,甚至一个单元的测试卷半个月或一个月后才与学生见面。这样反馈来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矫正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抓好当堂了解、当堂消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分步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及时。

(二)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与矫正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如果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真实反馈,准确矫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优良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克服师道尊严的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

再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三)主动反馈,自觉矫正

反馈与矫正有良性与恶性两类。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种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微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要避免恶性循环,师生双方必须做到主动反馈,自觉矫正。因为反馈来的信息往往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属于教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主动地去发现和收集,及时自觉矫正或调控,不能等待。属于学的问题,教师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再说,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光有教师的主动性,而没有学生的自觉配合,其结果仍然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当然,如果教师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同样会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

(四)矫正反馈,反馈矫正

反馈与矫正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体系。矫正首先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信息不真,这时应对反馈进行矫正。如果不注意这种矫正,那么矫正也就不准。

对一个问题进行矫正之后,是否就真正解决了问题,还需进行再反溃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常这样埋怨学生:“这种问题我已对你讲过多次了,怎么还不知道。”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或是当时的矫正走了过场,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或是隔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再去矫正,使矫正效果消失了。因此,矫正后相应地要设计巩固提高的反馈方案,检测矫正效果,获取新的信息,在更高层次上施以反馈矫正。

二、反馈渠道与途径

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一般来说,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与思考,逐步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

(二)上课中勤于捕捉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有的教师讲授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也不去听取学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一大难,这样就不利于及时反馈与矫正。

(三)板演时注意收集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

(四)答问中随机提炼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或概念理解错误,或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或思维方法不对等。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随机提炼出反映问题本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使矫正有的放矢。

(五)作业里逐一分析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但教师须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学生的作业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1.独立完成的;2.讨论后完成的;3.独立完成一部分,?抄袭一部分;4.全部是抄的。教师对抄袭来的整洁、正确的作业切不可感到满足,这种潜伏期一旦长了,差生面就越来越大,差的程度就越来越严重。

因此,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应逐一分析,做好作业档案记载,以便做到有效反溃。

(六)阅卷中仔细归类

在考风正的前提下,每次单元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都会暴露出大量的问题。问题越多,我们就越要注意归类,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整理归类得当就能力矫正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七)讲课后及时小结

讲课后小结并非被大多数教师所重视,其实讲课后立即回顾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分析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并简明地记在本节课教案后面,这样既可作为下节课的矫正内容,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若能长期坚持,注意积累和整理,便是切合实际的难得的教学经验。

(八)复习时注意强化<成功的复习,一般是在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梳理之后,结合该单元教学中收集到的学生易混易错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择例精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题型予以强化矫正。

三、矫正类型与方法

要使教学矫正效果好,必须准确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经过实践,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种矫正类型与方法。

(一)少数人的问题个别矫正,群体性的问题集中矫正在作业批改和试卷评阅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学生在每章每节练习或检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记载,然后看哪些问题属少数人的,哪些问题属群体性的。属少数人的问题不能集中矫正,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个别矫正,属群体性问题要舍得花时间,集中在课堂上矫正,否则就会大面积影响或阻碍后继内容的学习。

(二)简单问题立即矫正,复杂问题专题矫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察问题要敏锐,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和黑板上板演出现的问题要反应敏捷,快速作出判断,哪些问题属简单问题,哪些问题属复杂问题,属简单问题就立即当面矫正,属复杂问题就专题矫正。如果当即矫正有困难,就选择合适的时机矫正,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因解决某个复杂问题,冲淡了主题,更不能时机未成熟硬性解决。

(三)关键性问题重点矫正,一般性问题自我矫正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际应用问题,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就属关键性问题。?如若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若找“等量关系”出了问题,就必须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矫正,至于设未知数、解方程就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自我矫正。

(四)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应用概念出问题,这在日常教学中是普遍的,特别是学生在运用相近、易混的概念时,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使用“补角”、“邻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这时就应对照概念,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以及异同点,然后对照练习。至于这两个概念在解有关几何题中准确熟练运用的问题,则属技能性问题,这要逐步矫正。

(五)预料中的问题设计矫正,出乎意料的问题灵活矫正。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科书的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经验充分预料每章每节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好重难点知识。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矫正。

(六)经常出现的问题变式矫正,偶然出现的问题重视矫正有些错误一两次矫正不能生效,甚至采用同一种方式矫正,学生还有厌烦情绪。一般来说,对于那些经常出现差错的问题,教师应遇到机会就要进行矫正,要反复矫正,更重要的是变换形式矫正。同时,教学中还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学生所偶然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这样,反馈矫正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第5篇:管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一、“逗”在课前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智能的重要动力。所以,课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次上课前,我发现班上学生不知什么原因,个个没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这时我并没有急于上课,而是出了这样一道题:“王师傅5小时加工80个零件,李师傅5小时加工60个零件。”问:“哪位同学能给这道题提一个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王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有的说:“李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也有的说:“王师傅每小时比李师傅多加工多少个零件?”我说:“这些问题都没有错,可这些问题都不是我想要得到的”。此时,学生都感到很茫然:到底要提什么问题才符合老师的要求呢?于是我又说:“我要提的问题比你们提的难多了,谁能告诉我,王师傅和李师傅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我这一“逗”,教室里立刻沸腾了起来,有的学生说,因为在同样的时间里,王师傅加工的零件多,老师傅做得快,所以王师傅是老师傅,李师傅是小师傅;有的说不一定,老师傅年龄大了,做得比较慢,而小师傅精力旺盛做得快,所以李师傅是老师傅,王师傅是小师傅。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此时,我的目的已达到,就说:“同学们,你们回答得都有道理,到底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只有王师傅和李师傅知道,我们大家都不知道。”通过上面这一番“逗”,调节了学生的心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间有了了解,有了融洽的关系,才能在教与学上产生共鸣。一次我到外地借班上课,上课前,觉得这班学生都很紧张,为了缓解这种情绪,圆满上好这节课,上课前我先跟学生“逗”了一番。我说:“今天杨老师给同学们上课,上课前,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会笑吗?”对于这个既简单又滑稽的问题,学生都感到诧异、可笑,他们齐声说:“会笑!”我又追问一句:“能不能笑给我看看?”听了这话,学生都忍不住大笑起来。这一笑,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学生感到我这位老师很和蔼也很幽默,便轻轻松松地上起了课。

二、逗”在课始

课始,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从课间活动中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逗”的方法,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在课的开始,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要给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听说要猜谜,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猜的“谜”上来了,“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于是,谜语一出,学生就各说不一,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时老师拿出一个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对学生说:“同学们看一下,刚才谜面上的‘哥哥’是不是这根长针,‘弟弟’是不是这根短针?那么‘哥哥’、‘弟弟’在钟面上叫什么呢?它们是怎么走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这样一“逗”,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三、“逗”在课中

一节课四十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持久,课中充分发挥“逗”的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涌起和保持下去。义务教育教材第五册(人教版)中“长方形周长”的教学,没有把“(长+宽)×2”这个公式列出来,而是举出三个学生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即:(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然后讨论这三种方法中哪种解法简便。我在教学这个知识点时,觉得这三种方法中,除了第一种方法比较麻烦外,其它两种解法都较简便。但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再集中起来,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话:“同学们,这三种解法中你们喜欢哪种解法?”只有两个学生说喜欢第一种方法,其他学生都喜欢第二种或第三种解法。又问:“喜欢后两种方法的同学,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有的说喜欢第二种,有的说喜欢第三种,各持己见。这时,我首先对这两种方法给予肯定,接着说:“你们都有了自己最喜欢的方法,你们想不想知道杨老师最喜欢哪种方法?”我逗出这句话后,学生又议论起来了。我微微一笑,装作很神秘的样子说:“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种解法。”刚才说喜欢第三种解法的学生都高兴了起来,把课堂教学又一次推向。接下来,把自己喜欢第三种解法的原因作一补充说明。这样处理,既起了导向的作用,突出了教材的意图,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逗”在课尾

一堂课临近“尾声”时,学生注意力较分散,心神不够宁静。此时,教师的课堂练习要有趣味性,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内容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课的结尾安排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式练习:

小红:某地猪肉价格每千克14元,小王要买12千克,要用多少元?

小芳: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小明:汽车8小时行336千米,每小时行多少米?

小刚:单价×数量=总价

小林:张叔叔4小时可装订48本书,平均每小时装订多少本书?

小伟:工作总量÷时间=工效

小军:红红家今年种了14棵桃树,共收桃8120千克,平均每棵桃树收多少千克桃?

小平:路程÷时间=速度

第6篇:管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一、化学实验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极易把教师和学生带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化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氛围。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82个演示实验即为化学课程通过教材所设置的重要的实验情境要素: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转眼间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绿色变成了黑色;

氢气的爆炸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黑色变成亮红色;

酸碱盐中的变色、沉淀反应;

……

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的明显特征,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化学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验问题情境

如前所述,纷繁灿烂的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探析这种氛围,则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

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由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在《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有的同学会提出“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2.思维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通过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化学计算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方法。

例:在溶液中含有铁的氯化物1g,使其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可得沉淀物2.65g,求此氯化物是FeCl2还是FeCl3?(此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x+xAgNO3——xAgCl+Fe(NO3)x

然后列比例计算,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二: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

将该氯化物的化学式设为FeClx。由2.65g氯化银沉淀中含氯元素的质量代入FeClx,求得x=3,即化合物为FeCl3。

解法三:用假设法(或讨论法)计算。

把FeCl2或FeCl3代入方程进行计算,通过讨论分析,舍去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3.辨析问题情境

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辨析而完成。因此,设置一系列递进层次的辨析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产生积极的效益。例如下面问题:

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但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BaSO4,不但没有毒,还由于它不易被X射线透过,医疗上被用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内服药剂——“钡餐”。

①有人认为也可以用BaCO3作为X射线透视胃肠的“钡餐”,你认为可以吗?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误食了BaCl2,可用于解毒的药剂是__________。

A.糖水

B.硫酸钠溶液

C.食盐水

D.硫酸镁溶液

此题的信息是隐含的,要通过观察分析,挖掘出其中的一条信息“可溶于水的钡盐如Ba(NO3)2,BaCl2等对人体有毒”;另外,挖掘出第二条信息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这样,盐酸与BaCO3反应生成BaCl2就会引起人体中毒,所以第①小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辨析,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问题的信息,进而分析信息,最后利用这个信息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推导,根据题意进行选择;而且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领略成功的喜悦,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化学史实情境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因此,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学习《空气的组成》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后,再引入新课。

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时,以氧气的发现过程引入新课。

学习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以后上台讲,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讲的内容引入新课。

四、化学语言情境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课堂上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教师以自己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以此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情境。如果化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讲语言的激情,军事语言的果断,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精练简洁、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还能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则可将化学教学的语言激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那些“易混难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编成顺口溜,引导学生记忆。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对化学式,计量数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要写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注明。”

第7篇:管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现有的中小学班级授课制与教学形式已渐渐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再加上中小学所面临的现状——生源减少,小班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小班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重小班教育!,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得到关爱。”所以它不但需要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且需要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与之相适应。为此,教师学些教育学、心理学,掌握一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认识一些“心理效应”的积极影响,趋利避害,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优化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很有帮助。

一、利用“首应效应”,扭转管理模式。“首应效应“是指首次感知到的食物能在感知者的记忆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且不易改变。即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这种现象就叫首应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在一个试验中得到了证明。德国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勒温,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专制式、放任式和民主式三种。专制式和放任式是管理方式的两个极端。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多采用专制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阻碍。因此,追求一种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已成为管理者们一致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管理者们转变自己的管理观念,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让首应效应发挥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像学校管理一样,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经制订,就要坚决执行,不能随意放松要求,而且要体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第一个违反制度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那么你的规章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了,你的首应效应也就发挥不了正面的作用。在这方面,全国优秀班主任孙维刚老师做得很好,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他本人样样都做到。

二、巧用“南风效应”,走进学生心灵。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与南风比威风的故事,看谁有办法让行人先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一阵凛冽刺骨的冷风,行人为了抵御寒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行人暖意渐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开了纽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师生关系中,要让学生感觉到温暖。没有人不希望被尊重,没有人不希望得到师爱。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从学习到生活再到个性的全面了解,把自己无微不至的爱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学生会在老师对他的尊重与爱护中拉近自己与老师的距离,愿意与老师做朋友,在双方共同构建的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的平台上进行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心交心,以情传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善于发挥‘情感效应’,教师对学生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教育教学管理中,要让南风效应永存。学生盼望赏识、渴求关爱,如枯萎的禾苗盼望甘霖。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就好像给学生的学习、成长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学生会永远沐浴着一片阳光。学会运用南风效应,它会助你走进学生的心灵,助你的教育教学管理如虎添翼。

三、运用“门坎效应”,帮助树立信心。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高层次的要求。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经过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子目标,而一旦一个个子目标得以落实,迈过一道道门坎,老师就要给以积极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然后逐步提高目标层次,最终达到预期目标。比如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学生刚开始学写作文,老师就给出高的标准和要求的话,恐怕很少有人能做得到。硬逼着他们去写,只会让学生感到兴味索然,说不定还会产生畏惧心理。这时不凡运用门坎效应,把作文教学分阶段进行。先让他们从片段作文写起,有计划地训练指导。对写得好的,老师不但要给予表扬,还要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声情并茂地展示出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幸福、自豪和快乐,让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兴趣引发出高涨的写作热情。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发自内心的去关心、帮助,而不是讽刺、挖苦、打消他的写作积极性。当学生获得成功时,他的感觉就好像农民经过漫长的夏季劳作,终于有了秋季的丰收,那他对作文的感情便会“爱你没商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若能采取分层管理、分层教学的话,学生会一步步走过来并未感觉到特别的难,相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体验,让他们感觉到新鲜有趣,青春活力迸溅。他们就好像一路游山玩水,好不费力,而作文的本领好比是吃着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了。

第8篇:管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生的创造才能是广义的“自我实践的创造力”,即是在展示学生自我潜在能力时的创造力,对学生自己来说就好似初次全新活动实践,具有创造性,它包括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对于小学生来讲,培养其“自我实践的创造力”,必须是基础牢固,同时学习创造。基础是创造的前提,离开了基础,创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同样,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随着创造教育的开展,最终要集中探索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意志、创造思维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激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渗透创造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创造的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构建创造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因素。对正处于智力开发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利用数学教学优势实施创造教育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激情,培养创造意志

创造性思维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检验阶段。关键在顿悟阶段。产生顿悟要有必要的心理环境,如对数学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数学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对数学问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一位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例如12),一个3位数(例如123),要求都能被3整除。这一时难住了学生,而老师随口说出了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3位数。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一般都是采用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而得出“底×高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法,这位老师抓住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在什么情况下和长方形面积不等”的疑问,提出问题:“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出学生的不同答案:相等、增大了、减小了。争论十分激烈,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求,最终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这样一个具有学科特点的问题,引发和培养了学生用动态的观点研究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之间关系的主动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出示一个遮住了两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直观得到的信息是一个锐角,但是区分锐角三角形是不能仅凭这一直观信息所能解决的。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几种不同的答案使问题越辨越明,终于明白了只暴露一个锐角的三角形,不能肯定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既平淡又枯燥,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意志呢?课堂教学兴趣有赖于教师创设情境激发诱导。有一位教师在教分数的意义建立整体“1”的概念时,由于这是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又很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便一改过去用线段图的教法,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手法,把3个梨、一堆小黄瓜、一个红苹果、几支铅笔给予命名,在讨论中,将枯燥的分数意义中的重要概念整体“1”可表示一个计量单位、一个东西,也可表示一个整体的容易混淆之处讲得明明白白。又如在低年级进行1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及百以内数加减法教学中,创设了手脑并用的手势表示法:用手势表示0——99所有的数,也可以表示计算的结果。由于一年级的计算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方法,而是直接通过计算得数,因而更需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教师在讲清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手势训练,协调眼、手、脑、口并用,做到眼观题目,心想方法,手演程序,口说思路,准中求快,使计算速度达到一定要求,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此外,教师还创设了用手势表示选择题序号、判断题正误及数之间大小关系的3种符号,再辅以猜谜游戏、脑筋急转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新知。

二、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

1.深入领会大纲的教学目的,挖掘教材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根据大纲要求,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必须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如计算数学中的简算、速算方法:对于几个数相加,其间有互为补数的,可以先加;连续数的加法,可以归纳为首项加末项乘以项数的一半;乘以5或25的可以用“五一倍作二”计算等等。创造力的开发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材中应用题教学,可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编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通过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等。

2.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课要紧紧抓住创造思维品质的3个特点——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着力培养以下思维品质:

(1)发散和聚合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基础,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或扩张思维,是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重点是在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发散思维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创造性,核心是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发散性,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如:“1=?”经过发散思维,可获得不同答案:

1+0=1(用加法运算)

100-99=1(用减法运算)

1×1=1(用乘法运算)

21÷21=1(用除法运算)

3/4+1/4=1(想到了整体1)

1[2]=1(想到平方)

运算中的发散思维需要以大量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唯有如此,才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联系上去考虑问题,发散越广,思维越灵活。例如,在教“乘法分配律”时,教师通过“在一组算式中为等式找朋友”来设计发散思维训练:

①(5+3)×4⑤9×(2+3)

②9×2+9×3⑥3×6+6×7

③5×4+3×4⑦(3+7)×6

④3×7+6×4

学生可以找到3组等式作为手拉手的朋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位同学能给这个没有朋友的第四个算式找个朋友?此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运用“定势打破法”、“逆向思维法”改题,创造条件使3×7+6×4这个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好几种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异乎寻常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具有直观性、整体性、灵活性和富有情绪色彩等特点,可以起到线索诱导和启发灵感的作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点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开发右脑功能中,尤其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

要教好数学课,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需要从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具体形象性和逻辑性出发,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协调发展:以形思数,帮助记忆;数形对照,加深理解;数形联系,以利解题;数形结合,展现数学美。具体做到:

①增加信息量,注重培养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几何课之前,把小学阶段曾经遇到过的图形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再认图形,分别认识各类图形的特征和外部关系,提高对图形特征的感受,使学生的图形信息深深储存在右脑的潜意识里。然后扩大图形感受面,通过收集小学课本以外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图形,还可引进立体图像,让学生亲自体验,充分发挥其右脑空间认识的潜能。

②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因对概念不清楚或对特殊图形不认识而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图形数学题,结合相关内容,选择适合的题目,指导学生严格对照概念观察、识别、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识别图形的兴趣。

③开发右脑功能,着力培养形象思维。以“动”态方式设置教学情境,或者数形结合,或者自制活动教具,这种教学的中心就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调动学生右脑潜意识的能动性。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对事物非本质属性与本质属性的辨别,它决定着能否迅速而准确地掌握概念。教师采取直观教学方法,能够活化右脑功能,但也要注意图形的显示必须采取“变式教学”。一位教师讲等腰三角形时,出示各种各样的等腰三角形把图形中包含的本质属性(两条边相等……)和非本质特征(位置、大小、方位)同时摆出来,突出本质特征,便于学生从图形的集合中分辨和加深对本质属性的认识。而有一位教师讲梯形概念时,只出示标准图形(下底边线长),没有应用变式教学,结果学生的右脑在感知图形时出现错觉,当其做作业遇到倒向的梯形(下底边线短)时,误认为不是梯形,把“方位”这个非本质特征理解为本质特征,导致概念的错误。在开发右脑的教学中,教师注重数形结合,应用图形教学时切记要“变式”。

④动手操作,促其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自制和指导学生制作教具或学具,按教学要求进行切、拉、摆、画、叠等操作训练,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三年级第五册教学分数初步知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在讲1/2、1/3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1/4,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1/4,并且能说出为什么形状不同。如图所示:

(附图{图})

无疑,是形象思维支持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思考、理解,加深了对1/4的意义的理解。又如:在讲新教材时,提前教学生在家动手制作模型,选用的原材料大多是废旧药盒、木棒、牙签、橡皮泥和饮料吸管等。如在讲长方体前,布置学生用家里的土豆制作成一个长方体,这体现了创造教学的3个要素。一般地说,学生制作出长方体的模型要经历三步:一是要知觉长方体的整体形象;二是要观察长方体边和角的特征;三是要将圆土豆切割后,模拟成同长方体边和角相类似的形象。这一活动主要是依靠右脑功能实现的,因此教师教学生超前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充分活化右脑的过程。需要指出,完成创造教学过程,还离不开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参与。要求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必须伴随其有对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和顽强的意志力。

(3)直觉思维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

直觉思维具有快速、直接、跳跃(不是按逻辑思维一步步推理而来)的特点,这是右脑功能的体现。在教学中,小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这要给予鼓励,对于结果要予以验证。

在引导学生研究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可以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猜想、估计、假设,因为新颖、独创的思路往往产生于猜想、估计、假设之中。

(4)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发扬教学民主

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表意见,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讨论问题时,要创设情境而不要设置框框,不能以教师的表情、语气去干扰、压制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中的一些错误意见不要指责、嘲笑;对有争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于认真思考又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好时机。如一位教师在活动课上提出这样一道题:

1×2×3×4+1=25=5[2]

2×3×4×5+1=121=11[2]

3×4×5×6+1=361=19[2]

4×5×6×7+1=841=29[2]

并提出这个结果的一般特性:4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加1,所得的和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这时,一个学生想到“4个连续自然数乘积加1的和的完全平方数有没有规律呢?”他仔细观察发现:11-5=6,19-11=8,29-19=10,它们之差正好是6、8、10,都相差2,那么5×6×7×8+1是否等于(29+12)[2]呢?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猜想,他高兴极了。接着他又想,从这个规律还可以找到其它规律吗?经过反复思考、计算,发现两个连续自然数的积减1也可得5、11、19……,如1×2-1=1,2×3-1=5,3×4-1=11,4×5-1=19……,进而又发现这样的规律:1×3+2=5,2×4+3=11,3×5+4=19……

第9篇:管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管理学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学科,是一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其主要特点就是研究人类的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既跨社会科学又属人文学科。从研究对象来看,它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来获取对管理现象一般发展规律思考的,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在管理学中,研究对象的人分为两类,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有着各自的价值观念、主观偏好和情感,都是有思想的人,个性化的人。这对管理学的研究带来了两个难题。其一管理者的形象思维和管理情境使得逻辑思维和理性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管理活动的发生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的,这使得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同时也说明了管理研究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此外,管理学的发展必须兼顾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特质,既探求人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又重视对人这一关键要素的关注,从而建立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2.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定位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

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现代各行各业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学属于公共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一年级开设。而大一学生刚刚经历从高中的学习方法到大学的过度,不管从心理上还是思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过程。在没有很好地掌握大学的学习模式的前提下,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管理学的特点决定了越是具有成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思路才更能胜任该课程的理解。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点掌握。而且,大多数同学在主观上认为管理和自身现状的差距太大,甚至认为学管理将来就是要从事管理者的工作的,这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如果只是将管理学定位在学了以后就是要做管理者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管理是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行的规范和方法。而大一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和感悟到管理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2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缺乏特色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授。虽然现在有了一定的改进,但由于任课教师大多缺乏管理经验和实践,难免存在照本宣科之嫌。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只能偏重理论内容而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的同时无法激发其对管理的兴趣,不仅教师认为讲授的过程枯燥无味,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也难以产生兴趣,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把板书换成多媒体的应用,显然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现代教育呼吁的是在教学内容、方式、思路的综合改变而不是流于形式。也有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但由于管理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案例的选择、分析、讨论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再加之教师对案例教学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即使课堂增加了案例的内容,但也是含糊不清,重点不明,这样的课堂效果显然没有特色。

2.3教学实践环节设计不够合理,实践应用能力难以加强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单纯讲授理论是难以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什么是管理,如何懂得去应用管理方法的。而现有的管理课程在设置上,仍然是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见多集中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到实践场所参观学习,这样流于形式的实践活动效果甚微。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尤其是针对现场处理和动手实践更是少之又少。学生没有锻炼的平台和机会,想要靠课堂掌握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收获的东西显然是不现实的。

2.4理论学习相对滞后于实践,对管理学教学增加了难度

目前大多管理学教材仍以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为主。学生如果完全自学,课本是可以看明白的。但这个明白仅局限于知道,在学习中大多学生的困惑是不知道这些原理和方法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怎么运用。想要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学习该课程最大的问题。而随着现在知识爆炸,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很多时候不亚于教师。如果教师的讲授跟不上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步伐,就会出现教滞后于学的现象。另外,现代管理的实践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理论教学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做到与时俱进,那无疑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都是滞后于实际生活中的管理的应用的。倘若学生学的都是陈旧的理论和过时的方法,又如何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呢。

3.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法是以项目活动形式开展,针对管理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收集相应素材,将管理的实践、案例、讨论等内容形成教学指导资料,在课堂模拟管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个模拟的过程中体验各种管理角色,在亲验式的教学中学习体会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的课程有着积极的应用指导作用。不仅能做到教学相长,改变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单纯理论讲授的弊端,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场景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从传统的知识信息的单向传输到师生角色的转变,信息的多向传递,学生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和主导,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也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4.从ERP系统到情景模拟实验教学平台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5.基于ERP系统的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5.1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ERP仿真实验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实验环境。它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操作,将教室课堂讲授的理论问题,以事实、情景的形式一一展现。整个提问、思考、分析、解决的过程都由学生亲自体验,自己动手完成。将管理学教学中的问题加以设置场景,通过虚拟的手段和计算机操作平台实现对其的应用。这种引入式、引导式的学习显然更能启迪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要实现这种教学,单纯依靠虚拟实验是不够的,实验设计的完成,要求学生同样具备对各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对问题的观察思考,调研访谈、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文献的学习参考等等。

5.2教学步骤与实施

步骤一设计实验指导,提出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设计出实验指导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将学生分组。每个组围绕一个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真实场景进行演练。在实施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通过网络实验指导的要求和提示问题。步骤二接受任务,分析问题教师完成了任务的下达之后,学习的重心就落在了学生身上。当学生接受任务后,必然要考虑如何顺利的完成。这里需要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思考。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对任务的接受情况,权衡学生完成的困难程度,是否需要安排专题讲座,是否需要提供不同程度的辅导提示,或者根据学生的个体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和作出的反应,有针对性地网络交流,明确问题的处理需要借助哪个专业知识。完成了这一步,接下来就是熟悉操作平台,通过软件使用和实际操作熟悉每个模块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步骤三执行任务,合作完成小组成员在设计好的虚拟市场环境下,开始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从管理者到财会、秘书、生产、营销,每个角色承担相应的分工。小组之间通过实验平台开始模拟对抗演习。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展开实际业务操作。教师同样要角色转换,如专家顾问,客户,市场监督员等等,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发出求助,进行咨询,这时,教学氛围就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实践的公平的业务平台。步骤四总结评价,信息反馈通过一轮的训练,学生大多对管理中的问题都有了亲身的体验,也思考了解决的办法。通过对问题的正确分析,果断决策,有的小组在运作过程中赢得市场,收获颇丰,有的面临较大的挑战,处于困境。教学活动后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总结评价。反思在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以自评和互评的形式,不强调成绩,重在过程的参与配合和知识的演练。通过评价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改进。以任务驱动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师本身也要对学生给出合理适当的评价和建议。同时反思在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如果说之间的步骤注重的是实操,那这个环节更多的是思维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缜密的思考,善于总结,客观地评价,这在管理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