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与生产……”。其中,明确指明了,高中物理教学必须紧贴人们的实际生活。而从教学策略与方法来说,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教学课堂气氛的活跃,更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下面就如何让高中物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进行探讨。
一、从教学的语言入手,加强生活化教学语言的运用。
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在抽象性方面,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在非常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率,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随着新的物理课程改革推进,高中物理教学有关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可是笔者认为,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还有教师与学生适应新课改的步伐不能同步等原因,很多教师仍旧用新瓶装老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仍然过分地关注物理的理性和抽象思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脱节。教师所用的教学语言太“物理化”,太“专业化”,以至于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降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极其不利。
笔者认真分析和研究物理这门自然科学发现,教学语言的表达对于物理这门科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关系很大,不少物理名词和原理比较生涩、抽象,这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教学挑战。面对挑战,笔者认为,让物理回归于生活是教学的理念突破口,教学语言的生活化是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必须在遵循物理科学的基本科学原理的基础上,立足于对所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和经验出发,通过生活化的口头交流语言形式对物理知识和原理进行讲述,尽可能引入更多的事例,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促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深入浅出,进而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还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引导学生由喜欢物理教师转化为喜欢物理科学。
二、从教学的素材入手,加强生活化教学素材的运用。
当前正处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时期,加强物理课堂教学紧贴生活、紧贴实践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出生动的物理情境”。科学的思维和理念也告诉我们,人类的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和实践,并在人类的劳动、生活和实践中得到应用和验证,物理教学课堂是物理知识教学的重要空间,因此必须加强将教学内容紧密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丰富的生活化教学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认为,物理的生活化教学素材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获得:首先,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物理教材中提供的明确的生活化素材。如教材中的图片、实验等小模块,进行“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寻找“科学足迹”等。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采摘物理教学书刊、图书中的生活化素材,如《生活中的物理学》、《物理教学》、《物理通报》等杂志中所蕴含的生活化物理教学素材十分丰富,引入这些“专业性”期刊的素材,一方面可以降低教师对生活化素材采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素材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空间也是非常有利。再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向网络要生活化教学素材。在互联网这个大世界里,所包含的教学素材更为丰富,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丰富和鲜活,作为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更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新兴优势,如采摘一些视频化、动漫化、连环画式的素材并引入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丰富了教学形式,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从教学的过程入手,加强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教学过程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优质课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场做到引人入胜,在教学中场适时做到迭起,在教学后续来个画龙点睛加深教学印象、提升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深度揣摩、反复推敲。
笔者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活化教学,要充分发挥好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其中。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平等的姿态来进行课程教学,与学生平等对话、对等交流、同等感受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与生活体验进行融合,首先做好教学过程生活化的前提基础工作,即教师要主动参与学生的个体体验,多接触学生的生活空间,多感触学生的思想体验。其次就是要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生活化体验,例如:可以适当创设更多的物理实验教学,特别是更多地将紧贴学生日常生活的物品材料引入到实验当中,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体验,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小结。
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原理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更好更快地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侯玉乐.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内江科技,2011,(01).
【摘 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在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的研究也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研究非常多,本文笔者主要研究的是关于高中物理在课堂上的自主实践的教学模式,探究自主实践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高中物理;自主实践;教学模式
引言
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针对传统物理教学中的弊病开始不断逐渐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中的自主实践教学模式在高中课堂上的应用和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
1.自主实践教学模式的概念以及作用
1.1自主实践教学模式的概念
所谓的自主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小组或者个体的方式,根据教师的在课前的教学实践计划,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在课堂上的实践主题和实践的地点或者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课外的时间或者放假的时间来进行关于数据调研、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多样的自主实践活动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
1.2自主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
自主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比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更加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自主实践教学的优越性体现在: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新才能;课堂上可以更加积极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更加全面的关注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疑惑所在,有针对性解决学生的问题;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2.高中物理课堂上的自主实践教学模式
教师来确定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自主实践的主题,学生进行自主小组分组和小组讨论选择老师提供的实践主题,如果学生有更加有效和创新的实践主题,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主题合理的话老师可以允许学生进行相应的自主实践探究这个主题。接着由学生进行自主进行讨论和设计实践的计划或者实践的方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辅助和引导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本节课堂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来合理安排学生的自主实践主题和自主实践要求,并且课堂内容要进行合理的设计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习小组自主选题后按照实践的方案或实践计划进行相关主题的自主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进行自主实践的指导和培训。培训学生指导如何选择适合主题的调查对象、调查的类型;如何有效的开展调查活动以及如何来撰写调查报告。同时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参考的选题、参考的书籍、可使用的教学基地和实践地点等等。
学习小组完成自主实践后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总结分析并且撰写自主实践的调查报告。小组在完成实践调查后需要对调查的数据、资料、结果等进行汇总和分析,然后进行讨论,查找资料,询问老师进行分析和解疑,确定自主实践的结果后把这些论证的数据、资料等进行汇总写成实践报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实践成果,对其他小组的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试着找出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的合理处和失误处,交流意见,分析研究。谈论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成果、收获的实践感悟等。
3.案例分析
3.1选题1(图1):力的等效性
3.2选题2:天体运动
例如在选题2中进行“天体运动”教学时,教师不是亲历亲为,而是一个旁观者或者指导者,在物理课堂中可以先提出:同学们怎么知道卫星速率v与绕行星运行轨道半径r的内在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行自由的分组探究。选题2的学生可以使用①观察法②文献法③调查法④比较研究法⑤实验研究法⑥经验总结法⑦行动研究法等对天体运动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学生在探究谈论中说出自己的见解或者看法,结果发现选题2有些学习小组虽然考虑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是得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而有些学习小组虽然考虑的方法是一样但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会这样呢?”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想。学生急着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进而学生对于天体运动知识的求知欲也更加旺盛了。自主实践研究学习的物理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谈论与合作进行天体运动问题的探究,对物理学习中不同的方法与观点进行分析比较,清楚地认识v与r间的关系及理解这种关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讨论完毕小组进行数据汇总和结果讨论研究,交流意见后达成实践结果,最后完成小组的实践报告。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把自主研究力的等效性课题的学生分成一个大组,把自主研究天体运动的小组分为一大组。两个大组进行讨论研究,交流感悟和意见,一起分析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达到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力的等效性的实质与天体运动的规律。
结束语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通过自主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课堂主题,吸引学生的自主实践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调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热情,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帮祥.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尝试[J]物理教学探讨.2010(13):22-2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02-01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好与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实施不谋而合,问题情境教学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笔者经验总结出了情境教学总体原则,提出了情境教学具体方法。
一、问题情境教学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的实施必须以理论原则为指导,以保证其教学下面效果的正常发挥,依据笔者教学经验,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兴趣性原则。问题情境教学中需考虑兴趣因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习热情及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若要实现这一原则,需采取一些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从心理上乐于接受。例如,可充分利用教材中“做一做”和“科学漫步”中的物理学史的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适宜性原则。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以服务于教学任务为中心,即明确目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到是否在学生能力范围内,但是又不失一定的挑战性,即难度适宜;提出的问题应能反映新知识本质,即合乎重点。实现这一原则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年龄、心理、认知水平等因素,以此为基础,创设出合理、高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承认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其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进而真正吸收科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这一原则要求较高,它要求要能够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联系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并将原有知识顺利迁移到新知识中去。而且有些启发性问题,要注重在学生心中设置“悬念”,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思考。
4.逻辑性原则。构建问题情境时,要考虑到新知识和原有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提出的问题要按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要以相应的物理思维方法为主线,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具有内在关系的问题体系。第一个问题是最基本的,而且要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能唤起学生对掌握新知识的迫切需要,而随后的一切问题都要为继续学习新知识而服务。
5.延伸性原则。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满足于能解决当前学习问题,又要蕴含对后续内容的把握,要运用新知识甚至是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来激发学生,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思考、探究。
6.层次性原则。不同学生差异性是必然的,都有学习过程的强弱。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设置有层次的、逐渐递进的问题,实现同班教学、分层提高、共同发展、分层达标。这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够抱着一个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问题情境教学方法
1.生活呈现法。物理来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所以物理学是一门生活科学,物理学的正确理论对人类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在科学家研究新领域的过程中物理知识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根本依据。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让学生考虑人骑自行车、人推自行车时,前后车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情况;在“惯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回想乘坐汽车的情景,当汽车突然启动或刹车时,乘客运动状态的变化;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乘坐电梯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的感觉来创设情境。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熟知、却未曾深究的。当教师将其呈现在课堂上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法。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实验足够重视,因为恰当的实验场景可以把那些抽象、晦涩的知识直观有趣的展现出来。例如,在“电容器与电容”教学中,可以将教材上“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这一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提供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并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3.实践体验法。物理学的概念及规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理解和应用这些抽象的物理知识,必须使这些概念及规律形象化。而将概念与规律通过实践情境表达出来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体验和理解,能促进他们对知识进行正确的建构。另外,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学生最终能学以致用,从实践情境出发更能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情境化。利用实践创设情境,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亲身体验,学习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发展综合应用能力,这一点在现行教材中就有所体现。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后有一个“测定反应时间”的小实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从实践操作中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4.多媒体技术法。这里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并茂、声形再现的学习环境,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物理过程、微观、宏观世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效调动多种器官参与,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宏观过程中的天体运动;微观过程中的布朗运动、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原子结构组成、原子核的人工衰变;瞬态过程中的电磁感应、楞次定律、链式反应、光电效应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
关键词:高中物理;合作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79-01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面对面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更为有效,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物理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主动性。因此,结合现有的的教学经验总结,研究新课程下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根据一定的现实意义设计了一些考题,主要是指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可能遇见的一些相关问题和知识,进行设计考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并且提高思维能力,具有现实意义。物理学知识是一门科学知识,与社会与技术学科的具有紧密合作,新版的教科书是在原有的基础下指导思想,具体的知识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命的介绍。
二、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内部的虚假合作
在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行为不仅形象的是自己,同时也为整个团队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整体的成功才是个人的成功。为了保证团队的胜利,每一个学生必须与其他同组的成员进行协调和合作,在相互帮助下,团队协同工作方可早日完成目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允许学生之间开展组内讨论,但往往出现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观点,甚至出现学生说些有些题外话,这样就会产生虚假的合作,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要求和目的。
2、教师组织分散
在物理教学过程里,经常会发生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合理设置小组分组研讨的活动,也,也没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问题内容和环境,开始上课后,学生根据任务自己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甚至跑到一边,偶尔的指导一下或者不给与指导,而且存在态度不诚恳的情况,只是进行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而没有按照新课程要求进行开展。教师发觉讨论小组的学生讨论完成,之后随便地听取小组代表汇报,就这样大体的完成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会打乱课堂学习气氛,这种合作学习是一种浪费,无法得到效果,应该立即纠正转变。
三、物理教学中的解决困难的措施
1、解决学生思维障碍的问题
知识面单薄,尤其是对一些更抽象的物理概念的理解,缺乏知识点的理解还可能影响其他物理知识,这样长期发展,物理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对基本知识断层,问题经常回答不上来的现象。这时,老师应针对学生的不明白进行详细解释,但是这样做会导致学生养成不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相反,如果教师这时学生及时展开讨论这个问题,团队之间通过广开思路,合作之间的将学习知识进行了交流,这样会使学生收获令人匪夷所思的效果。
2、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解决办法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由于物理现象显示受实验环境,实验设备,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限制,实验结果每次有可能不是相同的,如果教师根据教科书知识果断的判定实验结果,这样做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往往造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主观认同,不去主动研究思考和创新。相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研讨,分析实验结果及原因,从而消除学生的疑问,这样操作才会使学生的实验达到了预期学习效果。
3、做好分组与合作的工作
关注的整个团体成绩,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分组的方式必须采取让队员在比学习间可以相互补充,进而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提供帮助。在小组分组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不能把成绩优秀的或成绩差分配在一组,一定男女学生比例也要考虑合理的搭配。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研讨中积极的参与,使学生感受到公平分组,从而大大提升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动性。
无论是在课堂小组讨论,还是做实验合作组的学习,学生们会经常遇见很多难题,在这时需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指导应在小组工作过程进行,教师应该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参与讨论中,帮助学生分析并进行各组活动的监督。深入的研究的学生合作将问题进行分析,避免合作学习与教学目标的偏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应给予必要的提示,鼓励那些不想说话的学生,不能让他们脱离小组成员的合作,使他们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中,最终收益知识。
4、做好评价工作
完善开展合作学习效果的考核机制,促使学生形成团队荣誉的的概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学生自尊和成败的心里 感受。小组学习的成果需要进行及时分析,合作学习是学生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多给与鼓励和认可,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小组组内自评,组外互评的方式,同时要考虑组成员之间良好关系,为日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便。
合作学习作为新一代的教学理念,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其优势已经凸显,它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从而在促进合作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是成功的实例,教师通过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使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互信,最终实现全体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理概念;物理实验;理解能力。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18-01在中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困惑:在分析具体物理现象时,常因为没能准确理解相关物理概念,从而不能将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于具体解题中,这也是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已久的难题。上课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能听懂,但是应用到具体解题时由于概念模糊不清导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基本概念缺乏深刻的理解与领悟,没能理清类似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联系,往往一知半解。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物理概念本身的特殊性,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与相互联系。
下面我们将对物理概念做一个系统的说明,以提供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落实到具体物理情境中,对如何去更深刻的理解做出分析。
1.物理概念的基本涵义
概念本身是人们从认识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中,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从而抽象出的经验性的总结。物理概念是对客观事物共性的反映,它反映了基本的物理现象,揭示了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物理概念反映不是一个具体的物理过程,而是对同一类属性的物理现象的经验性总结。
2.物理概念的重要特点
从物理概念的含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重要特点:一.它来源于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的总结,二.它在思维的高度上上升到了理性层次。物理概念有它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其内涵是它所反映的物理现象与过程,比如力的大小与方向就属于力的内涵;其外延就是它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比如说重力、摩擦力这些都属于力的外延。因此,教师应该在简单的模型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从深层次来理解。落实到中学的基本物理概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2.1描述物理现象。比如说自由落体运动、抛物线运动、曲线运动等概念,它们本身是为了揭示或者描述一类运动情况,直接根据物理现象得到本身定义。对于这样的物理概念,应当从模型中具体分析该运动的性质规律从而去理解。
2.2反映本质属性。比如说重力、摩擦力、弹力等等,这类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包含的物理定义比较深刻,也有各自存在的条件与范围,很难从字面上去全面的解释,但是可以通过相关的知识积累去加深概念理解。
2.3揭示物理规律。比如说牛顿的三大定律。这类概念是通过对具体实验的进一步推理从而得到的具有普适性的经验总结,它本身并不难理解,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将概念应用实际解题中。
2.4反映客观性质。比如说电场强度、电势、重力势能等这一类物理概念都可以用相关物理量或者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和描述,实际上是将抽象的物理原理具体化数值化,该比值本身是一种客观属性,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为了描述相关比值而引入的其它物理量上。
3.物理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物理概念之所以在中学物理的内容结构上占有很大比重,不仅因为它是对具体物理现象过程的概述以及总结,而且在于不同物理概念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与定义的相似性。以速度、电阻、密度这三个概念为例,他们的定义思路与方法如出一辙,都是将抽象的物理引入数值化来表示。对于这一类概念,可以通过类比法来整体把握与分析。
3.1纵向对比。对于同一章节的知识点,不同的物理概念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彼此都可以适用于同一个大的物理模型,而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引入都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版块。比如说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他们可以综合描述同一个运动体系。在学习此类概念时,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模型为例进行讲解,同时对每一个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比如说: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而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而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等等,如此一来,不仅对每一个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对与它相近相关的物理概念也有深刻的理解。
3.2横向对比。比如说按照作用效果来命名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他们都属于力的基本范畴,都可以表示出各自的大小和方向,也都有各自相应的适用条件、判定标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类比法,将三者放到一起找出其共性与特性,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再比如说重力势能与电势能,完全可以通过类比法来理解:譬如通过做功与势能大小的改变、零势能面的选取、等势面、势能差等等的对比,从而系统而科学的掌握。
4.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
物理概念的引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当且合理的概念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物理概念的基本涵义来看,它来源于人们对物理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和对物理基本实验的总结,同时上升到了理性层次。因此,从学生角度出发,应该分为现象感知、含义理解、实践应用三个基本过程。从教师角度来讲,应该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分析与讲解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的抽象与总结,从而让学生形成相关的概念模型,同时引入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训练。
下面我们以"力的概念"教学为例,对每一个具体步骤进行分析与说明。
4.1实验模型的建立。首先教师应当从实际生活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提出以下实例:①手拉弹簧;②脚踢足球;③同桌之间相互掰手腕。
4.2分析总结找关键。然后对以上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并找出每个实例中的动词:打、踢、吸引、掰手。找出其中的施力物与受力物,让学生明确这些现象都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3形成概念与定义。进一步的总结与归纳,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提出疑问: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以及原因?接着用磁铁吸引小铁块来演示实验。
4.4概念分析与类比。接着对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在①中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在②中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对这些实例中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进行具体分析。
总之,物理概念反映了客观现象的共性,揭示了同一类物理原理。教师通过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物理概念的教学,精心设计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探讨物理概念的应用过程,进一步深入分析相关的具体解题应用。从而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实验原理的同时,增强学生知识点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参考文献:
[1]丁一凡.物理概念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吉林教育.2009
[2]凌光运.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