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婚礼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儒家;孝道;婚嫁;习俗;渗透;发扬
一、儒家以孝为德之本,孝也是沂蒙文化的重要内容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传统儒家文化是伦理文化。伦理文化认为人伦很重要,父慈子孝是其中关键。儒家把“孝”作为诸德之本,百行之首,教化之源,要求其它的道德规范都应该围绕孝道展开,“百善孝为先”。在儒家文化中,往往认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那这个人是不可能忠于君,也不可能忠于事的,更失去了做学问的资格,失去了人的本性。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
在孝的内涵上,儒家认为孝不仅仅是供养,还包括孝敬、孝顺。也就是尊敬和顺从老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为政》)意思是如果仅仅是用粮食养活老人,那是犬马也能做到的事情,如果不尊敬,那怎么能算孝呢?孝在实践上就是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它体现了感恩,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沂蒙孝文化源远流长,元朝郭居敬编撰《二十四孝》,沂蒙地区就占了七孝,孝亲敬老蔚成风气。并且这七位孝子分布历史时间长,上至周朝,下至三国;分布范围广,涵盖地方包括今天的兰山、蒙阴、费县、郯城,平邑五地,可以说,历史上沂蒙大地到处都有感人至深的孝亲故事。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沂蒙地区孝亲文化的魅力。同时,沂蒙地区民风淳朴,百姓世代以耕种为主,生产力落后,子女如果不孝,老人就难以安度晚年。为了使老有所养,人们往往是一大家生活在一个村庄里,笔者在走访临沂各地时候发现例如莒南、临沭、郯城等地大多数村庄都只有一个或者两个主要姓氏,这里我以莒南县坊前镇王家坊前村为例,该村75%住户都姓王,考据历史是清朝嘉庆年间由江海县迁入该地,除王姓外史姓占11%,其余姓氏只占14%。这样的历史传统和沂蒙地区的淳朴民风使孝成了当地居民的一种伦理精神,为孝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临沂地区的婚嫁习俗中的孝道
1、临沂地区的婚嫁流程
临沂地区的婚嫁流程相似度很高,为86%,不会出现“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的现象,笔者概括该地区统一的婚嫁流程为:定亲――送日子――下催妆――发嫁――婚礼――上喜坟――回门这七个流程。虽在不同的县区或者乡镇稍有不同,例如兰山区部分街区有磕喜头这个习俗,而蒙阴县部分乡镇没有上喜坟这一习俗,但出入不大。在每个流程的细节上,临沂地区的各个县区乡镇差别也不是很大。如新郎新娘回门都是在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在婚礼举行过程中的流程都是拜高堂――敬茶――改口。
2、临沂地区婚嫁习俗中对父母的感恩之孝
谈论孝道,如果孤立出来,只是高喊我们应该怎么照顾我们的父母,那是我们的责任,则是空洞的。我们要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讲孝道,古诗《游子吟》中描述了游子临行前的画面“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面对曾经如此关爱照顾我们的父母,我们怎能不“报得三春晖”。可以说感恩是孝的前提,进一步推演,儿女对父母能够感恩也是一种孝。
临沂地区婚嫁习俗的几个流程中,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对双方父母的感恩之情,就拿新娘发嫁这个流程来说,新郎、新娘因地域的不同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其中以新娘哭嫁形式(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的占20%;发嫁时,新郎新娘(或单方)跪拜女方父母,感恩抚养女儿之恩占39%;发嫁时,新郎新娘向女方父母行鞠躬礼的占4%;另有大量的新郎或者新郎亲属向女方父母诉说感谢之情。在婚礼举行过程中,也有一对新人用行动或者语言表达对养育之恩的感谢。另外,在婚宴酒席上,一对新人会向父母敬酒,为父母操劳而感恩。
3、临沂地区婚嫁习俗中对父母的尊敬之孝
孝不仅在于奉养,更在于内心的尊敬,“善事父母”不只要让父母吃饱穿暖,还应让父母有“养心”之悦。这是比养亲要求更高的孝道,即子女不仅在物质上赡养父母,同时要搞好精神赡养,在精神和情感上尊敬、爱戴、关心父母。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在临沂地区调查期间,我看到很多乡镇老人带着孩子,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子女才从城市赶回家里团聚,大部分老人盼望的不是子女带来的金钱和城里带来的衣服电器,而是能够经常接到子女平安的电话,而往往这也是奢望,面对这种现象“老吾老”、“幼吾幼”都没有做到,更何谈孝道。真的孝道,是从“养”进到“敬”。由“养身”升至“暖心”。
临沂地区婚嫁习俗中以下几处表达了一对新人对父母的尊敬之情:首先,婚礼仪式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堂,这一仪式中,有新郎新娘向男方父母敬茶或敬酒这一习俗的占整个调查对象总量的55%,这一环节,让新郎新娘懂得婚后要尊敬父母。其次,在订亲、婚宴过程中,座次位置的安排也显示了婚礼过程中对父母的尊敬;再次,发嫁时,女方父母一般会嘱咐新娘“要敬重公婆敬重丈夫”等等。可以说,婚礼作为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的每一个环境都体现着对双方父母的尊敬。
4、临沂地区婚嫁习俗中对父母的顺从之孝
临沂地区说对父母的孝,一般不说孝敬,而说孝顺。孝顺,即遵照、顺从父母的意旨行事。孔子说一个人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谈起孝顺,很多人误解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干涉,甚至误认为就是封建家长制,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更多的是父母用自己走过漫长人生路的经验在引导启发自己的子女,让子女少走一些弯路。
在传统婚嫁习俗中,特别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姻决定上,老人的经验丰富,阅人更多。家中父母在考虑婚姻时候,首先会从对方人品上考察,人品好的年轻人,婚后不会亏待自己子女,也便于婚后生活美满。其次是年轻人双方感情,本次问卷调查中,让笔者感到非常震惊的是父母在考虑子女婚姻时,是否把年轻人双方的感情作为重要因素这一项,竟然是100%照顾到年轻人之间的感情,这让笔者感动异常,沂蒙地区的淳朴的人民在对待儿女的婚姻问题上,都能照顾到孩子本身的情感,让人受到到父母对于子女浓浓的爱护之意。再次,父母考虑双方家庭经济状态,这样做是考虑到双方结合后,生活是否拮据。在临沂地区的婚俗调查中,有72%的受调查对象认为男女双方在决定婚姻时,把双方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重要因素。所谓当局者迷,青年男女在判断婚姻是否合适往往从感性出发,缺乏对长期生活问题的考虑。对于单纯一些的年轻人而言,这些刚好弥补一下因缺乏阅历与识人能力的不足。所以对于婚俗中对于父母意见的顺从,是孝,也更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笔者调查中,临沂地区有51%的调查对象认为婚姻由父母决定或者在思想上认为父母应该在儿女婚姻上起决定作用。而婚期日子的决定,由父母决定的比率高达95%。在所有的调查选项中,临沂地区的婚俗中反映子女孝顺父母的各项比例是最高的。这也是我们沂蒙地区孝的传统根深蒂固的表现。
三、传统婚俗的流失和婚俗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婚俗受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影响,也发生了很多改变。
1、婚嫁流程往简化方向发展
儒家的礼节繁多的婚嫁环节以及在定亲、发嫁、婚礼,上喜坟上的诸多禁忌已经鲜少被人提起,例如,相同或者同宗的不同姓氏之间不通婚,这种习俗已经完全不存在,甚至在调查过程中,有数例新郎新娘同姓而且名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发音相同的情况。另外,在定亲过程中,只有极少调查情况显示在定亲当天不能说“重”和“再”字的口忌。另有部分问卷显示在婚嫁流程中,要求回避与新人属相相克者,或者佩戴青龙回避。其它则无禁忌。另外婚嫁环节也在减少,不少地方下催妆,回门礼和上喜坟已经省略。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是年轻人的大多无法说出传统婚礼的流程,传统的婚俗在慢慢的被简化,而一部分婚俗在消失。
现在的婚礼习俗,特别是在城市越来越多的融入西方的风俗,如拍摄婚纱照、赠送结婚的戒指,新娘婚礼过程中不穿红色嫁衣而穿白色婚纱、新郎着西服,新郎跪地求婚、举行集体婚礼,举办婚礼舞会,进行旅行结婚等等,婚俗里面增加了许多西方习俗和当代流行元素,呈现多元化,即使在农村,也是旧俗和新俗融合,婚礼现场既有中国传统的婚礼流程,也有西方的服饰,音乐和习俗。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传统婚嫁习俗是被渐渐淡化的,婚嫁由家族事务向新郎新娘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时尚元素和“浪漫”气氛增加,同时孝道的元素也在减少。这种情况在此次调查过程中,临沂地区的婚嫁状况与此相同。
3、婚嫁风俗中排场增大,金钱占的比重增大
随着新闻资讯的发达,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了解到,某明星或者企业家在哪个国家举行婚礼,期间共用了多少辆名牌轿车,新郎的求婚戒指是多少克拉的,甚至新娘的婚纱是多么的价值连城,到世界哪个著名风景点度过蜜月。不仅明星如此,临沂地区的城镇乡村的婚礼仪式排场也在逐年增大,并且具有攀比心理,互相攀比场面的大小,酒店的高档和迎亲车队的豪华,这对于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家庭来说是一项比较重的负担,而这与孝的文化是背道而驰的。另外,在婚嫁各环节中,金钱参与的次数越来越多,且数量也越来越大。比如定亲礼中,有见面钱这一环节的,在调查的几十份问卷中,没有一份是低于一万元的。另外在婚礼举行过程中拜高堂――敬茶环节,父母所给予新人的红包数字也很大。并且在结婚房屋、家具家电和交通工具的购置上,对于双方父母来说也是一项沉重负担,更有年轻人之间相互攀比,不顾双方家庭的经济条件,这样的婚嫁过程就与孝道无关了。
四、继承和发展传统婚嫁文化,传承孝道之风
临沂地区民俗的形成是儒家文化和本地区地域文化相融合而成的,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应该被继承的,古代亚特兰蒂斯的消失并不是因为亚特兰蒂斯沉入地中海,而是随亚特兰蒂斯的语言,文化,习俗的消失而永远消失在人间。一个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最珍重的财产。作为儒家文化精髓的“孝”更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临沂地区婚俗文化中对于父母的感恩之孝、尊敬之孝和顺从之孝应该在本地区的婚嫁文化中被好好的保存。当然这种保存方式不是通过对传统仪式的完整保存,而是要保留那些在婚俗文化中体现对父母孝道的习俗。特别是对于能够让新郎新娘感恩父母,表达对父母孝敬之情的习俗要保留,让父母在这个喜庆的仪式中感受到子女的成长,而一对新人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父母的辛苦和对晚辈的关爱。当然对于传统婚嫁习俗的继承也不是盲目的,部分习俗已经不适应时代,或者已经被曲解的习俗是需要改变的,比如不少年轻人在闹洞房时候,举止过分,行为轻佻,甚至有恶搞和伤害新郎新娘身体和心理的行为,这是应该被革除的,在继承热闹喜庆的同时,保持文明的婚俗文化。
大海对于人类来说,象征着博大、宽容和永恒,可以选择沙滩婚礼、水下婚礼和航海婚礼等。白色的沙滩、鲜艳的热带植物、蓝绿色的大海和炫丽的珊瑚礁——热带海岛显然是海洋主题婚礼的最佳选择。这样的旅行目的地有很多,包括传统的马尔代夫群岛(Maldives)、印尼巴厘岛(Bali)、泰国普吉(Phuket)或者苏梅岛(Samui),最近持续升温的马来西亚诗巴丹(Sipadan)、菲律宾的巴拉望(Palawan)或者长滩岛(Boracay)、塞舌尔(Seychelles)、斐济(Fiji)、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热带岛屿都包含了很多具体的小岛、度假村。这些小地方往往差别很大,比如岛屿的位置确定了它的淡旺季、海洋生物的丰富性、接驳国际航班上岛的方式等,岛屿的大小决定了它的主要服务(以浮潜和潜水为主的,还是有比较丰富的陆上旅游项目和夜生活等),度假村的收费方式决定了你的预算与可控程度,因此你在确定了大方向后可以细细地选择符合你要求的具体地点。
绝大部分热门岛屿都有专门提供婚礼服务的机构,绝大部分婚礼服务机构都会提供套餐式的服务,包括西式或者当地民俗形式的婚礼、证婚人/主持人、结婚场地和布置、结婚蛋糕、婚礼摄影记录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服务,要在异国他乡完成一场特殊婚礼的操办是非常困难的。你可以在当地婚礼服务包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意,例如加入你自己的环节、提出自己的装饰要求等等。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岛屿或者度假村的经营者对婚礼的理解或许会和你很不一样,因此绝对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有些事情是约定俗成的,一定要尽可能地和他们进行沟通,时间允许的话这种沟通以邮件形式最好。沟通的项目大到整个流程和时间地点、宾客的接待、预算,小到确定结婚蛋糕的式样(而不是简单的说是多大的)、装饰/花门的设计、婚礼环节的稿子(婚姻誓言、主婚词)等。
沙滩婚礼
沙滩婚礼可以单独举办,也可以是潜水、航海、Kayaking婚礼的基础部分。大部分以西式婚礼程序为基础的沙滩婚礼是很简洁的,正式的仪式流程一般在1个小时内即可完成。大部分的婚礼服务都可以提供有当地特色的民俗婚礼服务,并在仪式后都可以提供冷餐会、落日巡游、浪漫烛光晚餐等项目。建议你在选择的时候不要过多地做组合,也就是纯粹地选择一种婚礼形式。
水下婚礼
水下婚礼的地点一般分为开放水域(较浅的自然海域)和封闭水域(海洋水族馆或游泳池)。水下婚礼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水肺潜水装备,因此如果新娘新郎都是受过训的潜水员就再好不过了。操办水下婚礼一定要使用专业的潜水服务机构,除了搞定各种水下婚礼环节、装饰和水下摄影外,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提供专业的安全保障。很多度假村的潜水中心就可以提供这项服务。许多海洋馆也能在大型水族箱中提供婚礼服务,这样做的好处是你还可以多很多的观众。
航海婚礼
航海婚礼的地点主要是在游艇(包船)和邮轮上,航海婚礼最好的主婚人当然就是船长。除了包租游艇外,很多大型邮轮也很乐意在船上为你操办婚礼,这样除了为新人提供服务外还能让船上的游客共享你的幸福。航行在大海上的婚礼可以包含很多特色的元素,例如穿越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的传统仪式、海盗文化等等。
热气球婚礼
世界上很多美丽的地方都有热气球观光服务,包括澳大利亚的凯恩斯(Cairns大堡礁)、墨尔本(Melbourne)、土耳其的卡帕多齐亚(Cappadocia)、柬埔寨的吴哥窟(Siem Reap 暹粒)、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等。热气球婚礼可分为地面部分和空中部分,你可以策划把最关键的部分放在空中,而参加你婚礼的宾客们可以在地面观看。
跳伞婚礼
双人跳伞(Tandem Skydiving)使得没有受过训练的普通人也可以体验跳伞的刺激和乐趣。当跳伞教练带领新娘新郎一起跃出机舱后,会有一段自由下落的时间,或许因为没有什么参照物,除了感觉“风”很大外几乎不会有什么下坠和速度的恐惧,你可以和教练一起策划一下利用这段时间干点什么。开伞后世界仿佛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你会有更多的轻松感觉。双人跳伞的摄影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带你跳伞的教练手持的广角摄影机(可以拍摄视频和照片),另一种是专门的跳伞摄影师与双人同时跃出机舱,并在一边拍摄(主要拍摄自由下落过程,开伞后会分开)。
你可以选择的跳伞地点有很多,例如中国安阳,美国的佛罗里达、休斯顿、洛杉矶,阿联酋的迪拜等。跳伞运动在西方是比较流行的探险运动,因此在很多风景优美的地区都可以找到提供这项服务的专业机构。在你别具一格的跳伞婚礼后,还可以安排别具特色的蜜月旅行。
蹦极婚礼
蹦极婚礼逐渐从“另类”变为一种时尚。一处标志性的环境同样可以为蹦极婚礼带来美好的记忆。从美国皇家峡谷悬索桥到南非Bloukrans大桥、瑞士Niouc吊桥、尼泊尔Bhote峡谷,绝大多数的蹦极地点都位于峡谷中的桥上。把蹦极作为整合婚礼过程中的部分是非常特别和难忘的。
冰雪婚礼
冰雪象征着纯净和永恒,冰雪婚礼少不了高山、缆车、马匹、滑雪、木屋等元素。冰雪婚礼往往可以包含一次登山、滑雪或者雪地徒步(snowshoeing)活动。更有特色的是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例如马特洪峰脚下的采尔玛特)和北欧(例如芬兰的乌尔霍凯科国家公园),有许多冰雪酒店(Igloo Resort)提供超级浪漫的享受。冰雪酒店全部用冰雪建成,酒店内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冰雪雕塑。你可以和爱人一起在酒店里喝着香槟酒,在冰天雪地里泡着温暖的按摩浴缸,而一抬头你就可以看见满天的星空甚至极光。
策划技巧
场景
成功的婚礼策划堪比写一部电影,在你策划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场景”为主,尽可能用画面去安排整个过程。
主题
每个婚礼都有一个主题,并且只有一个主题。整理一下你想要的东西,挑出排名第一位的,舍弃其他的。没错!用你所有的资源去打造一个单一、明确的主题才够铭记一生。比如“最初的相识”、“一个愿望”、“海洋”、“火车”等等。
机身:佳能EOS 5D MARK III、佳能EOS 5D MARK II
镜头:EF 8-15mm F/4L USM 鱼眼、EF 16-35mm F/2.8L II USM、EF 24mm F/1.4L II USM、EF 3mm F/1.4L USM、EF 50mm F/1.2L USM、EF 100mm、 F/2.8L IS USM 微距、EF 135mm F/2L USM、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
独脚架:曼富图561BHDV 配曼富图501HDV及701HDV云台
三脚架:曼富图190XPROB配曼富图501HDV及701HDV云台
滑轨:韩国KONOVA K5配曼富图501HDV及701HDV云台
稳定器:美国原装Glidecam HD2000 手持稳定器
录音设备:意大利RODE 二代枪式麦克风、ZOOM H4N 专业收音器
摇臂:8M大摇臂、3.2M小摇臂
其他:MINI滑轨小车、肩扛稳定托架、无线胸麦
对婚礼电影的理解
婚礼电影是对传统婚礼摄像的颠覆。
电影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在延续的时间中展示画面;又像空间艺术一样,在画面空间中展开形象,使作品获得多方面的表现力。传统的婚礼摄像就是简单的使用摄像机跟拍,而当下婚礼的拍摄已不仅仅是单一的记录,而是用电影的手法来进行的艺术创作。从电影艺术的各个方面,例如主题、叙事、画面和声音等基本点出发,对婚礼进行艺术化的解构,从而用电影的艺术语言表现婚礼。
团队
婚礼电影的特点无形之中要求其制作团队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在小林婚礼电影工作室的团队构成中,拍摄人员分别有现场导演、婚礼电影摄影师、指导及收音助理。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在婚礼拍摄中使用三个机位并配置一名助理。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更加充裕的拍摄时间,而且在拍摄时的人员调度与辅助器材的运用也变得更加灵活。
后期
在前期拍摄中,三机位与双机位相比,无论是在后期剪辑中还是素材的全面性方面,都会使画面更加多元化。通过多个角度、多个景别的拍摄,固定与运动镜头之间的配合与表达,再配合以影调及色调调整为主的深度画面细节处理,可以简单地体现出在电影摄制中分镜头的叙事作用,并且以相应的画面质感来创造特定的视觉效果。
剪辑师会根据电影的剪辑原则,对大量的高质量素材充分运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剪辑,并根据片子本身的诉求进行音乐的选择,在将所有素材制作完成后,调色师进行整体润色,最后婚礼电影呈现在新人面前。
设备
小林婚礼电影工作室全部使用佳能EOS 5D MARK III作为拍摄用机,用佳能EOS 5D MARK II作为备用机。
数码产品因其自身是电子设备的特质,在使用时存在隐性风险。所以我们的团队成员每个人都持有一台备用机,从而有效避免这种风险。而且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增加一个机位,从根源上消除在特殊情况或者突发事件时拍摄团队不能及时反应的问题。
有时,在婚礼电影摄影师已经拥有比较满意的拍摄画面,突然发现好镜头,闪现出创作灵感,这时备用机就可以满足他的热情,并在整个婚礼电影的制作流程中起到增加画面的作用。而且我们所使用的设备全部为全球婚礼拍摄行业中最为实用和便捷的,完全可以满足高效率、高质量的婚礼电影拍摄。
这是一场与众不同的婚礼,新郎来自遥远的德国,而新娘是中国的土家族姑娘。作为拍摄团队的我们也对这对新人充满了好奇。在拍摄之前,我们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分别对西方国家的婚礼习俗和土家族的风土人情进行深入的了解,使我们能在婚礼当天和新人顺利的沟通。同时,我们与策划公司的人员也坐在一起详谈,全方位地了解这对新人的性格、爱好,乃至在镜头前的表现力。还对举办婚礼的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掌握了典礼当天整个流程安排,更重要的是了解一些典礼项目的准确时间。
我们使用了四台5DⅢ拍摄本片,三台作为固定机位,一台放置在10米摇臂上。同时使用到了滑轨、稳定器、独脚架、三脚架和2.6米的小摇臂。
在拍摄时,我们发现新娘可以在镜头前轻松自如展现自我,于是我们拍了她大量的个人花絮。在本片一开头,我们就让她直接展示自己,从而让大家了解到土家族女孩热情的性格,恰好作为引入全片的序幕。然后我们进一步交待故事的主线,新娘在化妆,新郎在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我们使用滑轨和稳定器拍摄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缓和的运动镜头来表现婚礼前新人的心理活动。
之后我们通过表现合影、头饰等物品来进一步烘托浪漫的气氛。在这里需特别强调婚纱的拍摄,当天天气晴朗、光线充足,对于表现婚纱而言是极佳的条件。透过镜头我们发现了婚纱的内在美,那充满层次与节奏的裙摆和优雅而精致的曲线设计,都在自然光的作用之下更加立体,显得婀娜多姿,动感十足。而婚纱之下的光影投射,使整体效果更佳生动,更具艺术气息。
与此同时我们拍摄了一些外国小朋友,他们在镜头前的天真烂漫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于是这段采用了欢快的音乐来配合他们出现。
我们下了很大功夫来拍摄片中的空镜,精细地规划了大摇臂的走位、滑轨的滑动路径,以及特写镜头的使用等,使本片的空镜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而且结合现场的环境取得了创意性的发挥:典礼所在的地点距离机场很近,天上常有飞机经过,于是我们便有意架设机位专门拍飞机,在后期制作中我们稍微加入了一些特效变化,让飞机带动新人的名字在蓝天白云上翱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深化了全片的主题。
在婚礼仪式正式开始之后,我们同时使用稳定器以及配有70-200mm变焦镜头的固定机位还有大摇臂,对他们的整个典礼过程进行多方位拍摄。对于像互换戒指和倒香槟这样的重要环节加以引导。在此期间最大的亮点是我们利用了当时户外的光线进行了较多的逆光拍摄,高对比度的画面能够强烈地刺激每一个观看者的视觉感官,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归根结底的原因是我们在准备过程中掌握了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时间点,此时正值太阳落山,所以画面整体呈现出了梦幻般的暖色调。再加上新人开朗外向的性格所带来的表现力,结合跳动性极强的音乐旋律将全片的部分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在后期处理上几乎没有对颜色进行改动,因成功地利用了当天的自然光,原始素材的颜色已经相当出彩,所以没有必要以牺牲画质为代价刻意的改变色彩。非常感谢此次婚礼策划公司的多方面协作,新人的极佳表现加上自然光线的完美配合,让我们创作出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暖色调婚礼作品。 2013年10月18日,我们团队有幸应邀拍摄2013中国体育明星慈善夜活动。在此之前,小林一直是以拍摄婚礼为主,所以,面对着新的挑战,我们无论从拍摄技术、拍摄风格和人员配合上都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一、准备工作
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们与主办方协调,同灯光、音响等部门进行沟通,密切了解活动流程、桌位摆放、现场照明及音响效果等要素并翔实记录。而且因为这次的拍摄对象和以往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对众位明星本人也进行了大量的了解工作。在掌握了这些重要信息之后,我们在设备运用和摄制思想上都有了明确的规划。
以拍摄空镜头开场,通过渲染现场环境引入主题。随后我们介绍本次活动的拍品,这些拍品都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我们用镜头逐一进行展示,从而使观众了解这些物品,铭记此次活动的含义。之后我们加入了许多体育明星的画面,比如入场签名、走红地毯、在舞台上助拍等肢体语言。之所以这样做,用意有三点:
1.运用明星效应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本片的受众面,提高宣传作用。
2.通过展现明星们的活动,体现2013中国体育明星慈善夜的重要性。
3.使观众加深对本次活动的印象,铭记活动主题。
二、器材运用
如图所示,在现场共设置四个机位,三个固定机位和一台大摇臂,固定机位使用5DⅡ,摇臂使用5DⅢ。1号机为主机位,2、3号为辅机位。其中2、3号机作为兄弟机位相互配合,通过对讲设备沟通,分别对场上场下的明星、嘉宾和观众进行多景别的描述。
为了使观众了解本次活动的规模,我们主要运用摇臂展现现场环境,但同时也用滑轨和小摇臂配合,使视觉效果更加丰富。
在拍摄拍品时,为了更好展现拍品的细节,我们使用了微距镜头。
三、后期制作
在后期制作中,我们依据之前制定的拍摄思路,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剪辑和调色。我们团队一致认为慈善活动是一种爱的体现,所以我们在拍摄时主要使用暖色调,后期调色将暖色调调整得更加柔和,进一步去渲染这种人间大爱。结语
【关键词】文化教学 语言学习 课堂教学
一、文化教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不同文化的人们能进行交流与沟通。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注重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忽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语言失去了内容就变得枯燥乏味,教学会变得呆板,学生会变成操练的机器,从而对英语失去学习兴趣。
由于忽视文化教学,许多大学生在进行简单的日常英语交流方面会出现障碍,闹出笑话。因此在教学中强化文化教育更便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来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而且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改善学生的交际能力,充实我们的英语课堂。
二、传统的文化教学误区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对文化教学似乎还缺乏深度的认识和实践,或者我们进行了文化教学,但不注重方法,或是过于侧重直接向学生灌输诸如英语的历史、地理、经济、宗教、教育等理论性很强的东西。但在人们更讲究现实,注重时效的当今社会,单纯的说教和引导只会让英语课堂显得更加乏味,苍白,使原本鲜活的文化现象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通过学习本身和知识内容引起的兴趣就格外重要。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将趣味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和无意注意。文化教学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就词讲词或就话语论话语,不局限于对语言材料作机械的、枯燥的解词释义,而是透过语言看文化,通过所学语言学习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语义,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用文化教学丰富英语课堂
1.通过英文电影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学习鲜活的语言
英文电影故事情节取材于生活,其中的场景,道具及其他方面都充分展示西方生活的真实,演员说的英语也是生活中本族语者说的英语,具有“权威性”。电影作为动感的可视媒体,使学生在观看影片过程中不仅能听到人物的对白,而且能看到背景画面,演员的动作,表情,着装等超语言线索(extra-linguistic clues),可以更容易,更准确地理解语言。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选取不同情景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察体会,模仿练习,既可以学习语言又可以吸收文化。这样不但避免了枯燥的理论学习、生硬的语言说教,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在不同情景中得体地使用语言和地道的英语表达。此外电影丰富的内容及其强烈的感染力可以很好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言学习成为―种精神享受,进而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2.通过英语谚语、典故,学习生动的语言
英语谚语和典故是学习英语文化的重要材料,他们富含英语国家民族发展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虽然他们短小,精炼,不易理解,却每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生动,形象。如果在课堂中有效利用这些环节,就能激活课堂,加深学生理解,无形中既使学生记住了谚语典故又学习了文化知识。
如在课堂中讲解句子“His Achilles' heel was his pride―he would get very angry if anyone criticized his work”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the heel of Achilles”,也称“the Achilles' heel”,常用以表示a weak point in something that is otherwise without fault; the weakest spot等意思。学生不理解,记忆也不深刻,但是若通过讲述希腊神话中阿基里斯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the Achilles' heel”引申含义是“薄弱环节或要害”。这样既吸引了学生课堂注意力,又让学生记忆深刻,还了解了希腊神话中的一些文化知识。
3.通过中西日常交际方式和习俗对比,创造动态课堂
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中西礼仪、风俗习惯的差异。从称呼到见面礼、从起坐到餐桌摆放、从禁忌语到暗喻俚语等等,都是学生应了解的。由于这些话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比,放大和重现等形式,就会使每个学生积极讨论参与进来,如此一来无形中练习了语言,感受了文化。
如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西方婚俗,只是学生都很喜闻乐见的一个话题。如果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西方人婚礼前准备些什么,婚礼流程是什么,学生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内容较多,学生很快也会在课堂上分散注意力。但如果变化一下形式让学生课下自己查找资料,然后再看一些关于西方婚俗的影音片段,最后再在课堂上分组展示表演各自筹划的婚礼,教师可以适当给与点评,补充。这样既有效实现课堂延伸,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性,也动态的再现了文化知识,运用了语言。丰富了课堂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加深学生印象。如在中国对道谢的答语常是“这是我应该做的”,但如直译:“It's my duty to do so.”就不恰当了,对方可能误解,以为你是不情愿帮助他的,应回答:“my pleasure.”在实际情景中学习语言对比差别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四、结语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外语教学中语言技巧和知识固然必不可少,但在课堂中把所学语言与所体现的语言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完成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外,还应有意识的、适量地进行文化教学,向学生展现英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该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与领悟,这样我们的英语课堂才是一个生动、有趣、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徐华英,云虹. 试论英语中西文化导入的人文背景[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4).
因为之前去恒河漂流,结识了向导印度小伙子Sanju,后来我们和这个热情奔放的小伙子成为了好朋友,于是他姐姐结婚的时候,Sanju便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参加他姐姐的婚礼。
婚礼举行的季节是在初冬,此时的瑞诗凯诗,早晚温差已经比较大了,但是感觉依然很温润,如春天般舒服,所以印度人也喜欢选择在这个季节里结婚。印度的婚礼全部集中在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之间举行,因为这段时间无雨,天气晴朗,气温相对较舒适,是结婚的黄金时段,当地人称之为“结婚季节”。
婚礼那天,我们在结束了冥想课和瑜伽课并吃完早餐后,就到学校大门口等待,因为事先有约定,Sanju的朋友和表哥会骑摩托来接我们。他家住在离瑞诗凯诗大约骑摩托车40分钟路程的恒河上游,在喜马拉雅大山深处。
抵达这个小村落时,正值艳阳高照时分,我已经热出一身汗了。我们先去了Sanju家看望他的父母和姐姐。这时才明白,并不是他的亲姐姐结婚,而是他们同村的姐姐结婚。其实,他的亲姐姐还没有出嫁呢!
印度古老的嫁妆制
在印度这个固守传统的国家里,时间好像保持了一定的停滞,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大多数婚姻依然是靠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促成。因为种姓制的盛行,今天的印度人通常是在同种姓之间寻找配偶,真正做到了“门当户对”。
印度的婚礼文化把婚礼看做是神圣的仪式。印度人为了结婚甚至可以倾尽所有。而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烦琐,和中国传统有纳彩、定亲等习俗相似。在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通过充当媒人的印度教祭司来讨论嫁妆事宜,在女方答应男方提出的嫁妆数量后(这是必须的),双方才可以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
因为女方结婚要携带大量的嫁妆,因此在印度的传统中,女孩从小就被视为“赔钱货”,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女孩等到该出嫁的时候,如果家境贫困,往往会嫁不出去。由于在印度结婚,是女方给男方家里送彩礼,所以印度男人娶了老婆就等于得到了一大笔财富。在印度,举行婚礼后,女性还要受到很多约束。如婚后改姓丈夫的姓和名,改信丈夫家族的神灵等。
即使到了21世纪,印度尚未废除这一古老的嫁妆制度。那陪送的嫁妆有没有大致的标准呢?一般来说,女人嫁妆的多少不仅取决于男方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也取决于女方的家庭状况。未婚夫的社会地位越高,归属的种姓越高贵,身价也越高。因此,女方的父亲只能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去挑选女婿。据说,印度当前流行的嫁妆为:手提电脑、手机、家庭影院、数码摄像机、微波炉、纯平数码电视、欧洲蜜月旅行、中型汽车甚至一套房子。此外,按照印度的传统风俗,举行结婚仪式的费用也是由女方承担。成婚那天,男方大可邀请诸多亲朋好友来热闹一番,客人越多,主人会觉得越有面子。而参加婚礼的客人不但不必送礼,相反,还可拿回一个红包,当然这些费用统统都由女方埋单。为此,许多家庭不得不举债完成婚礼。即使是有钱人家,若有三四个女儿,也会被嫁妆弄得倾家荡产。没有带上丰厚嫁妆的女子,不仅会遭到邻居或亲友的嗤笑、侮辱、虐待和欺凌,在婚后,男方会反复逼迫女方回娘家再索要,如果索要不成或得到的钱财还没有令男方满意,男方及家人就会对该女子进行谩骂、殴打,甚至将其迫害致死。
印度嫁妆制的盛行产生了一系列后果。首先,溺死女婴现象严重。在印度,为了防止多生女儿陪送嫁妆,所以,不少母亲怀孕后都会到医院进行胎儿性别测定。假若第一胎是女儿,她还有可能来到这个世界,而第二胎的机会就不大了。
其次,引起“童婚制”的盛行。印度的风俗是,女子年龄越小,男方索要的嫁妆就越少。因此,很多不甚富裕的家庭,很早就将女儿嫁出去了,免得越养越“倒贴钱”,可以说“嫁妆制”是“童婚制”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女子的法定婚龄是18岁,可很多女子的结婚年龄都要比这小得多,10岁之前完婚的大有人在。
印度传统婚礼仪式
无论如何,印度传统婚礼仪式以其华丽的服饰、盛大的场面、热情的歌舞等特色闻名。新郎、新娘及各自的家人,无论贫穷或富有,都会在婚礼上穿上最艳丽的服装,戴上所有华美的首饰,整夜载歌载舞进行庆祝。
婚礼的流程是这样的,在举行婚礼前几天,祭司要到新娘的家中诵读祈祷,祝福婚礼能顺利举行。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新娘的父母要举行一个小型的典礼来欢迎前来迎亲的新郎家人和亲属。但是这段时间是不允许新娘与新郎见面的,据说那样将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不幸。
婚礼前一天,新娘根据传统化妆方式: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在额头点吉祥痣、洒香水、佩戴首饰和发饰。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图案,印度称为“指甲花彩绘”。届时新娘和女性宾客的双手都会饰满凤仙花朵(我们也习惯叫指甲花)等彩绘图案――这些绘上的图案一般可维持一两个月不被洗掉。绘制时,新娘未来的婆婆先点下第一笔,然后由手绘师接着画下最精美最复杂的图案。
新娘在婚礼上一般穿金边的红色纱丽,因为在印度,红色代表着富足、快乐和生育能力。同时,新娘要佩戴全套的首饰珠宝等(包括满足几天传统婚礼所需的不同的款式,当然,这些由女方埋单)。
婚礼一般在由4根竿子支起来的彩绸和鲜花搭起的帐篷下举行。新郎、新娘在这里接受来宾的祝福,客人们则在台下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候与新郎和新娘握手、拥抱、送礼、合影。
婚礼当天,新郎的脖子上会戴着一圈印度纸币做的项圈,骑着白马,引领着一批壮观的、浩浩荡荡的迎亲队、西式鼓号队,一路上唱唱跳跳、吹吹打打到女方家里去接新娘子。在到达新娘家的大门口后,会有祭司在新郎额头上点上红点,表示祝福。新娘的父亲和亲友则要急步上前,向新郎献上珠宝、两套丝绸衣服、美酒和酥油、酸奶、蜂蜜及糖做成的甜食等礼物。新郎就座之后,新娘在兄弟姐妹和朋友的陪同下入场。
据说印度婚礼仪式有繁有简,但牵手、戴圣线和绕走圣火仪式是必不可少的。
牵手仪式上,新娘的父亲把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表示他已把女儿交给了新郎,这一点借鉴了西方文化。另外,新娘和新郎的手中必须拿着大米、燕麦、树叶等,这些物品象征着财富、健康和幸福。新郎的兄弟们会向新人抛洒玫瑰花瓣。然后,祭司开始诵经,并把男方的衣服和女方的纱丽绑在一起,这象征他们的结合。
接下来是戴圣线仪式,祭司把他带来的一条金黄色的绳子递给新郎,新郎将其环绕在新娘的脖子和手腕之上,这条黄绳子将终身陪伴出嫁的这位女子,因此,脖子上挂黄绳子、额头上加吉祥痣算是已婚妇女的标记。接下来新人互献花环,并为对方戴上“戒指”。按印度传统习俗,新娘在结婚当日收到的“戒指”――脚趾环是戴到双方的脚上,这个脚趾环代表忠贞不贰,因此新娘的“戒指”不能摘下,需要一直保留下去。而印度男子不管已婚还是未婚,都可以在无名指戴戒指,所以,有没有结过婚不能被我这样的外乡人一眼就看出来。
根据印度教传统,整个婚礼从头到尾都要由Agni(火神)见证,没有请火神到场的婚礼就不算是印度教婚礼,所以绕走圣火仪式非常重要。新人首先要面对面坐在燃烧的火盆旁边向火神祈祷,赐予自己未来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其次,还要在祭司的祈祷声中往火盆中投掷香木段、糖、大米、燕麦、豆子、酥油和树叶等物品以供奉,同时祈愿婚后的幸福和健康。祈祷结束后,新娘跟随新郎围着火盆顺时针绕7圈,每绕一圈,祭司都向火神祈祷赐予这对新人丰衣足食、早生贵子、白头偕老、成为彼此一生的朋友等。
这几项重要的仪式后,婚礼接近尾声,新娘要喂新郎满满5口印度糖果吃,代表照顾丈夫并给全家做饭是她应尽的义务。然后新郎再同样喂新娘糖果,说明供养妻子和全家是丈夫的责任。此时,双方的亲戚给新人额头点上红点,并向他们抛撒大米,祝愿他们能长久、幸福地生活,此刻婚礼仪式正式结束。
由于印度人以素食为荣,因此婚宴提供的食品几乎全为素食。相对而言,他们婚宴很简单,几十个人盘腿就地而坐,见证结婚仪式后,草草吃些东西而已。
估计我参加的是印度穷人的婚礼,所以其婚宴是不能跟富人的婚宴相比的,现场甚至连椅子都没有,大家全部坐在地板上席地观礼。说是婚宴,吃的食物却很简单并且分量少。后来婚礼结束后回到瑞诗凯诗时,我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日益突显出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文探讨了独立学院如何基于英语教材,通过提炼其中的西方文化元素,进行中西文化差异性对比分析,并结合课堂实践活动设计,以达到强化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在当今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西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大学生毕业后,走出国门去西方国家学习、工作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与必要性。由教育部2015年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单独列出,并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可以看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被国家提到战略性的高度。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高永晨于2014年运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对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16所高校的2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研测评,研究结果表明,理科类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总分、知识模块、意识模块和态度模块的得分上均显著低于文科类学生(高永晨,2016)。研究指出,"虽然文理科大学生均要补上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课,但似乎理科类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更甚"(Ibid.,75),并预测提高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独立学院由于条件和学科的限制,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很少能开设专门的跨文化类课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系统性的梳理与讲解,学生即使对西方文化有些许了解,但这方面的知识却零碎而孤立。为了应对新的时代需求,独立学院该如何借助英语教学的平台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
一、跨文化教学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Byram和法国学者Zarate撰写的关于文化教学的经典著作(Byram,1989;Zarate,1986)使得文化教学得到应有的重视。美国于1952年、1960年、1972年和1988年分别召开以文化教学为主题的研讨会,就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者的重要意义达成了共识。Brooks(1968),Nostrand(1974)和Robinson(1988)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了语言文化教学,试图通过跨文化交际寻找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可行模式,以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Lange(1999)分析了1996年美国教育部颁布的外语教学新标准(新标准明确规定了文化是外语教学的基本核心),及其对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启示。Patrick(2004)研究了如何通过文化内涵、学生介入活动、预期或实现的结果、学习内容和师生之间形成的关联五个方面,来加强文化学习与教学(转引自Mo-ran,P.R.,2004)。M.Gu,J.Patkin,A.Kirkpatrick(2014)从定位理论的视角研究了英语作为通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动态身份建构。N.M.Iftimie(2015)则对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培养英语交际能力进行了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及与国际接轨,语言与文化相关的研究文献中开始出现"文化教学"的概念(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胡文仲、高一虹撰写专著《外语教学与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探讨了文化的定义、分类及文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对文化教学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张红玲(2007)则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交织融合等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十条原则。颜静兰(2012)、张世萍(2012)、庄恩平等(2012)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模式与方法进行了研究。韩晓蕙(2014)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考察维度,研究了目前全国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葛春萍,王守仁(2016)提出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主题活动、加强师资培训、开发优质教材等途径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上研究或者是依托"跨文化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或者从理论模型构建的视角来研究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依托,探讨了教学过程中跨文化能力的构建方式。
二、依托大学英语课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模式。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涵盖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而跨文化能力包含"文化知识、解释和关联技能、探索和互动技能、态度、跨文化敏感度"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因素(Byram1997:73)。文秋芳(1999)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板块组成:前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后者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张红玲(200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态度、知识、行为三个层面14个项目构成。我们通过对本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知识模块比较欠缺,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从知识输入和实践两个核心层面来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建。
(一)对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提炼
以公共大学英语教材为基础,对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元素充分进行挖掘。如根据《大学体验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主题"男女偏见"以及课文"无名英雄:职业父亲意味着什么",可以提炼出"西方价值观"这样的文化元素;从第五单元"商业道德"以及课文中涉及到"以福音为基础的商业成功",可以提炼出"西方宗教文化"。根据每个单元不同的话题将其归纳为如价值观、教育、宗教、建筑、节日、饮食等类别,并将其做成不同的专题。针对各个专题,分别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为依托进行拓展,将文化知识分专题、系统性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这在独立学院没有开设专门跨文化课程的情况下,可以极大地改变学生文化知识零碎、欠缺的局面。在文化输入的同时,辅以相关联的视频欣赏,不仅可以调剂英语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直观的感知,并且视频作品中原汁原味的英语,对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语言能力都十分有裨益。
(二)在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
在西方文化专题的基础上,加入相关中国文化,将中西文化差异以对比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来。以价值观为例,价值观映射在西方人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各个方面。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有"individualism","independence",比较重视个体和个体的独立,这映射到日常生活中,也是为什么西方人吃饭时通常习惯"goDutch"(各自付账)的原因,为什么大部分西方老人不喜欢和子女住一起的原因,并非子女不孝顺或者老人很孤独可怜,而是他们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不想处处依赖子女。相对应的,中国特别重视"集体主义"和"家庭",这无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甚至影视作品里面都呈现出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现象。"在日常的外语教学中从事文化对比,使得学生不仅在理性上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自觉地汲取语言中的文化信息。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胡文仲,2004:154)。在引导学生去发现并对比各种中西文化现象的过程中,例如将中西价值观、教育理念等进行对比,不仅使学生会对西方国家相关的文化有更形象的理解,而且对比能造成强烈的认知冲击,有利于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交际。
(三)以输出为基础的课堂实践活动设计
W.Littlewood认为:"交际语言教学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只教会学生掌握外语结构是不够的,学习者还必须掌握在真实的环境中将这些语言结构运用于交际功能中去的策略"(转引自王晓燕,2011:86)。在掌握了一定的跨文化知识之后,教师还应该积极创造跨文化交际的虚拟和真实场景,培养学习者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下的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可以进行以下课堂实践活动设计:1)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就某一典型文化现象进行讨论分析,然后由老师点评,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讲述的中西文化差异,并把握在相关场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例如,就"中西价值观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过知识输入之后,可以选取一个典型文化差异现象如"whopays(谁来付钱)?"进行案例分析。一位中国学生和一位美国学生一起吃饭之后,中国学生付了钱,美国学生坚持要把钱还给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坚决不收,美国学生最终让步但是却很不愉快。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美国人喜欢自己付钱?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中国人之间,被请客的一方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会像美国人一样坚持付钱吗?为什么?文化根源是什么?通过这种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对中西价值观差异有更直观、形象的认知,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知识这个层面,而且可以在具体的文化交往中选择恰当的交际策略。2)文化场景短剧:对于有的中西文化习俗差异,可以组织学生以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表演。例如关于中西传统婚礼习俗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结婚地点、婚礼服饰、结婚流程等,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将中方和西方的婚礼仪式以短剧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通过模拟体验,可以将知识性的东西加以具体化、形象化,以实践体验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习俗的了解。3)角色扮演:对于有的文化对比,可以组织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表演。例如中西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中国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是"学习至上",主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做作业、参加各式各样的艺术培训上;而西方家长则更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小让孩子学会清理房间、做饭、修理草坪,甚至鼓励孩子在外面做兼职工作。组织学生分组,将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类似小品的话剧表演中,体会到家庭教育模式的不同,并讨论不同家庭教育模式所带来的不同的预后结果,结合他们自己的问题,引起学生更深层的深思。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中西习语和谚语对比,解析其中隐含的价值观念来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或者通过文化实物如工艺品、著名建筑物模型或图片、人民生活情景图片等来使学生增加地域文化知识,体会中西地域文化差异;或者通过教育、教学影片欣赏,使学生了解西方教育体系的特点,并比较中西教育体制的差异。
三、结束语
关键词:CET-4新题型;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82-02
一、CET改革介绍
CET考试即大学英语过级考试,分为四级和六级两个等级。从1987年开始至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已经历经二十多年。这其中进行了几次改革,2006年12月全面实行的新四级从考试流程,试卷结构和计分办法几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而2013年12月的四级考试在原有基础上又再一次调整了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变化如下:
此次四级改革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完型填空的取消,阅读的多样化和翻译篇章化。完型填空的取消和阅读理解的变化说明了此次改革的方向,更多的是考测学生的篇章理解及综合应用能力。翻译题目由原来的5%调整为15%,由单句翻译变化为140~160个汉字的段落翻译。翻译内容由校园、经济、艺术学改为校园、金融、儒学、政治经济学、中国近代历史、世界遗产、西方文化、经济学原理、社会发展学、遗传学等。难度系数也由改革前的0.89变为0.95。由此看出对于考生英语水平的要求已经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段落翻译考查的是考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而这一变化对于习惯练习单句表达,注重句内词组搭配,而忽略篇章衔接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语音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当今以多元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时代,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也就是说通过文化交流体现出本土文化的输出和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这一双向的交流。因此文化交际能力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元素。而现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却陷入了脱离本土文化的单纯“英语教学”。一方面,英语课程仍然以考试为中心,一味追求语言的准确性,课堂教学多以语音、词汇、语法教授为重点,通过语法翻译教学来完成课文学习,课后习题也多以词法、句法、英汉互译为主。另一方面,现行英语教材多以介绍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为主,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一边倒的趋势,例如广泛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在四册共120篇文章中介绍中国文化的课文寥寥无几,学生知道更多的是圣诞节,而不是端午节,更不用说用英文介绍孔子了。
三、CET新题型对母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1.增加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教师在课程讲解中不但要让学生多接触目的语国家的经济、政治、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多领域知识,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涉及各学科选修课的学习,多参与各方向的讲座,教师更有必要将东西方文化对比差异方面的知识融会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在备课时多收集资料,力争使语言教学语境化、形象化,不断推陈出新,即帮助学生逐渐提高语言能力,同时也对母语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第二册中Unit3讲述关于异族通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生活差异的话题。在向学生讲解本单元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对比美国不同种族间通婚与中国各少数民族间通婚的差别。同时就东西方文化差异下不同的婚恋观与学生进行讨论,给出关键点,如,择偶标准、夫妻关系、婚礼现场等方面。让学生自由发言,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表达时的词汇量。
2.注重教师的文化表达。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一方面教师应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人。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偏重西方文化灌输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身份。在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母语文化意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适时地向学生传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语言技巧。并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中国文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并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辨分析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优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有学者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纵观目前国内较多使用的教材,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新编大学英语教程》、《新世纪大学英语教程》、《大学体验英语》等所包含的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少之甚少,这也难怪学生在拿到篇章翻译题时,看到熟悉的中国结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外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这不仅指的是有效的西方文化输入,同时也要有效输出中华民族文化来实现交际目的。因此,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资料,对母语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编写大学英语阅读类教材时,应该注意将反映中国文化的优秀英语文章和译文纳入阅读类的教材之中,因为教授和发现影响传递信息的文化因素,必须以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为比较对象以此来引导学习者从多种角度去判断和理解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差异,创设情境让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只有通过两种文化的差异的比较,才能克服文化干扰,实现文化间的互通,从而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总体说来,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的变化无论对于参加考试的大学生还是高校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决心,也应该认识到在现行英语教学改革下所暴露出的只重视目的语国家文化,不能有效实现本土文化输出的问题。在大学英语考试的反拨作用下,大学英语教学有待从教师培养、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以切实增强英语学习者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意识,提高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增强综合英语能力,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3]王守仁.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
关键词:简爱;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
1.引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之一,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继续在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个凸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流派,它对、结构主义等“批判”理论有借鉴有学习,但是也有自己鲜明的理论特色。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觉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了猛烈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它探讨文学中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
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门学科才开始出现,而十九世纪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中已有了女权主义的表现,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主人公简爱是一个瘦小、相貌平平但是聪明且诚实的孤儿。简爱从小被寄养在舅母家,受尽了舅母和表兄的虐待;十岁那年简爱被送进了孤儿院,虽然也受尽了折磨,但她靠着坚强的意志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教师。在桑费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时,她与庄园主人罗彻斯特相爱了,但在婚礼上她却发现罗彻斯特已经有合法妻子;离开桑费尔德庄园后,她遇见了牧师表哥圣约翰,圣约翰向她求婚,但是她并没有答应。最后,简爱还是回到了失明的罗彻斯特的身边。简爱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等级观念森严,男权至上,女性却饱受社会的歧视和压迫。简爱作为觉醒女性的代表,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开始命运展开了不屈不挠地斗争。
2.《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2.1 反抗精神
简爱年幼的时候被寄养在舅母家,饱受舅母和表兄的欺负,尤其是被看作儿童世界男权象征的表哥更是经常对她殴打辱骂。但这却激起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曾经怒斥表哥:“你这个恶毒残忍的孩子!你简直像个杀人犯,像个管奴隶的监工头,像罗马皇帝!”可见简爱的反叛精神是与生俱来的。正是由于简爱的反叛,她被舅母送到了孤儿院。孤儿院校长布洛克赫斯对女性充满仇视并且虐待孤儿院的女孩儿们。但是简爱也没有像其他的女孩儿一样逆来顺受,而是勇敢地反击。在孤儿院的不幸遭遇给了简爱更多的勇气和决心去反抗残酷的社会并争取更多的权利。
2.2 追求平等
在十九世纪的英国,男性是社会的统治者,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因此,女性们为了追求平等必须先要取得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前提。简爱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她在孤儿院里虽然备受折磨,仍然坚持学习,后来成了一名教师,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在和罗彻斯特恋爱的过程中,她也坚持着经济上的自主,她拒绝了罗彻斯特赠送的贵重礼物并坚持自己工作来养活自己。这不仅表明了简爱对经济独立的追求,还表现了她追求的爱情是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她曾对罗彻斯特说:“你认为我穷、低贱、不漂亮、矮小,我就没有灵魂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也跟你一样,心也跟你一样健全!我们正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脚下---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在后来与圣约翰相处的过程中,当简爱发现圣约翰并没有把她当作平等的人看待时,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圣约翰。在简爱的心中,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世间的人都是平等的,女人跟男人更应该是平等的。
2.3 渴望真爱
简爱虽然相貌平常,出身卑微,但是她仍然不懈地追求着纯真的爱情。她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而不是金钱、地位和美貌之上。她深爱着罗彻斯特,即使后来罗彻斯特失明了,她仍然毫不犹豫地跟他结婚并且陪伴照顾着他。这就是简爱所信奉的爱情,与金钱地位无关。简爱对真爱的追求从她和圣约翰的相处中也表现了出来。简爱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因为圣约翰并不是真心地爱着她,另一方面,简爱也意识到圣约翰并不是自己的真爱。简爱并不愿意屈服于圣约翰,而是大胆去追求真爱,她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在简爱看来,女人也应该像男人一样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和《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这部小说创作于十九世纪的英国,那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男权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极其卑微的。然而这部作品却透露出的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这说明当时的女性已经不满于被压迫的社会现实,走向觉醒并试图改变现状,争取更多的权利。在《简爱》这部小说中,作者将简爱刻画成一个具有反叛精神、追求独立自主的觉醒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格局下,这个形象在一大群由男性塑造的或天使或要付的女性形象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千万万平凡而又真实的女性的偶像,也成为一代代女性作家塑造自身形象的一次成功开端。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来看,简爱的不幸遭遇代表着当时所有女性所经历的遭遇,因此简爱的不屈不挠地抗争也代表着所有当时所有女性对现实的不满和积极改变现状的欲望。事实上,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饱受社会歧视和折磨,她们从心底十分渴望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女性们开始了争取自己权利的斗争,这些也反映在当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当中。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出来的,更加赋予了这个角色的真实性。在那个年代,夏洛蒂勃朗特作为觉醒女性的代表将自己渴望自由和对社会的不满都诉诸笔下,都寄托在主人公简爱身上,因此使这部作品更显真实,更具灵魂。总的来说,这部作品体现来了十九世纪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更预示着女性批评主义文学理论的出现。
4.结论
《简爱》这部小说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她用鲜明的女性生命意识,写出了简爱这个新女性生命的形态、生命的欲望和生命的流程。这部作品打破了一直以来男性角色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以独特的视角创造了一个个性化的女性主义主角。夏洛蒂・勃朗特不仅是那个时代优秀女作家的代表,也是觉醒女性的代表。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在小说主人公简爱身上,那就是不屈不挠地为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女性而不断抗争。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来看,这部作品有力地发出现代女性对于男权社会的反叛和颠覆的声音,非常强烈地突出了女性主义的叙述立场。以至于在今天,简爱这个坚强、独立、自主的人物仍然影响着当代的女性,激励着广大女性为追求平等、自由,为争取更多合法权利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Teachman, Debra. Understanding Jane Eyre[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常耀信, 英国文学简史[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自信,与实力有关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1月17日,一部以中国知名人物为主题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市中心的时代广场播出。当天,6块电子显示屏同时播放这段6 O秒的宣传片,显示屏的侧面还有“感受中国”的英文字样。宣传片的开头以醒目的红色为背景,以白色书写中英文“中国”两字。中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如谭盾、郎朗、袁隆平、杨利伟、姚明、邓亚萍等在片中依次登场,不断吸引路人驻足观看。
自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展示“软实力”的工作开始加强,而“中国也到了需要来树立国家形象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随着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融八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对全球政治、外交、金融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而中国此前在塑造自身形象方面,无论是政府和民间都做得还不够。而正式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李未柠等专家看来,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自信的中国,终于开始主动向世界递交“名片”了。
自信,往往都是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中国的自信,正是来自国内外华人一致的努力,他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以出色的表现传承、传递、传播着中国的文明。
2011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一档名为《行走唐人街》的大型新闻专题节目。以现场直播和纪实专题相结合的方式,用“全球大视野”来报道全世界华人华侨欢度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盛况。同时用细致入微的多元化角度、用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命运,深刻反映广大华人华侨在海外的人生境遇和变化。节目以欢度春节为入点,以唐人街为起点,而最终将表现的是5000万海外华人华侨走出唐人街,超越唐人街的历史进程。
在迪拜,我们看到了那令人向往的七星帆船酒店,这个迪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正是出自一个中国女设计师之手,她叫周娟;在美国,与国会大楼一街之隔,就是美国众议员的办公大楼,在这里工作着全美第一位华裔女性众议员,她叫赵美心;在日本的富士山下,在拉美的亚马逊森林,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身影;在马来西亚,我们听到了乡音回家。
而在法国,这个以时尚产业支撑着国家形象的地方,时尚话语权也向来至高无上。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六年前,迪奥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华人设计师――李洪波。在巴黎老佛爷总店,这个拥有1侣年历史,以大牌云集著称的商场里有一个由华人女性经营的品牌,叶温迪和她的kesslord。
同样的,我们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同样可以看到NE・TIGER的华服荣耀亮相,看到设计师马艳丽和一批渐渐占据国际T台主角的中国模特列入其中。因为中国的时尚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着。
转变闯出名堂
“上世纪90年代,叶温迪接受了父母的工厂,她不想在重复低端加工,开始为一些法国的独立设计师做小量的定制,慢慢接触到了法国皮革制作的工艺精髓,开始了品牌经营并取得成功。”而这也正代表着大多数华人成功的轨迹,延续着老一辈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有着前瞻的经营理念。与叶温迪一样的,还有享誉全球,曾被戴安娜王妃青睐的著名鞋子设计师周仰杰(Jlmmy Choo)。
马来西亚籍的周仰杰出生于槟城,父亲也是一名鞋匠,会做各式各样的皮鞋,手工也不错。“在华人社会里,子承父业的传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我父亲是名鞋匠,于是我很小就跟着父亲学做鞋,在昔日的社会里,做鞋子是一个很低微的行业,而且有季节性,过完年之后,就是淡季的开始,不像现在,人们都知道不同场合对鞋子要有不同的讲究,一年四季对鞋子都有不同的需求,所以那时的日子是比较艰苦的,但我父亲是那种很坚忍的人,只是默默地埋头专著于造鞋。”周仰杰曾举例说当地女孩如果嫁给一个鞋匠,一定会遭受家人强烈反对,以证明当时鞋匠地位的低下。“20岁那年我去英国旅行,参观了Co rdwainers,这个专门学习制鞋及皮革制品的专门学府让我初次见识到现代的设计工业,那时,我知道自己是有资质的,缺的是系统的理论,所以我很想到这里来学习。直到到今天,我都很感激当年Co rdwaine rs的院长能给予我学习的机会,让我从构思、绘图到剪裁车缝全面去学习一双鞋子的设计理论与实践。”在英国学习的3年时间,周仰杰一直是半工读,很艰苦。毕业后,他在一家制鞋工厂里帮英国人当助手,尽管工作低微,但也是在那段时间知道了实施一盘生意的流程,也认识了很多人,对他日后的独立有很大的帮助。经过一番摸爬滚打,1996年周仰杰在英国开设了第一所ready to wear JimmyChoo鞋店,事业开始逐步上升。
如今,周仰杰设计的鞋,已然代表着一种身份,一份尊贵,皇妃戴安娜生前每逢添置新装,必请JimmyChoo到肯辛顿宫为她设计新鞋款、Madonna在婚礼上穿着“Jimmy Choo”步入礼堂、Julia Rpberts、Halle berH、Uma Thu rman等国际女星用“Jimmy Choo”来陪伴华服一袭,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国际红星、从颁奖典礼的红地毯到最权威的时尚杂志,那些印着“Jimmy Choo”宇样的鞋子,工艺精湛、外观设计简约却能艳惊四座,让这个向来挑剔难伺的族圈趋之若骛。
这位生于马来西亚求学成名于英伦的鞋匠,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谈到一个华人设计师是如何冲击世界时尚的巅峰,周仰杰说道,“除了勤奋、坚韧、和对事业的激情,就是要多观察,经常旅游,到不同的国家去,看不同的设计,体验不同的生活状态。如果你有中国的知识和底蕴,再到英国那边去训练,那么中西合璧,就会有很大进步了。”相对于“Jlmmy Choo”这个誉满全球的名字,在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喜欢人们称呼他为“周仰杰”。
同样的,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叶温迪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这些年来,虽然她直是kessIord的创意核心,但每当有杂志来采访时,叶温迪都是安排公司的法国销售总监和设计总监出面。叶温迪担心法国人会因为她是华人,而影响他们对品牌或者产品的看法,因为在很多法国人眼里,中国人
只能做低端的品牌加工。但是渐渐地,她开始意识到在时尚消费领域,要证明华人的能力,改变别人的成见,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退居幕后。
后浪接前浪
近日,有消息传出,继Lanvin之后H&M将要牵手华裔设计师Alexander Wang,最终两者的合作能否落地还是未知,但是,能被只选择全球最热门设计师合作的H&M青睐,无疑可以看出AIexander Wang事业的如日中天。
Anna SuI,Ve ra Wang
这些在全球时尚圈举足轻重的名字,开启了华人设计师的一片新天地。而之后,华人设计新秀同样迭起,进一步巩固并拓宽了时尚界华人的地位。有文章分析道在这一批时尚界的新纽约客中,Phill LoIm以他有些矛盾的中性式Chole风格俘虏了名人,潮人的心,Pete r Sore的风格则是无造作的优雅和精细的剪裁,性感又不失优雅,Derek Lam的干净清爽、温和内敛为他赢来了如布什女儿等上层阶级的喜爱,但总的来说这些皎皎的华裔男设计师的风格都还是向优雅靠拢,看样子骨子里还是有着中国式的内敛与稳重。而其中不得不提的两位,就是Alexander Wang和Jason Wu。
AlexanderWang中文名字叫“王大仁”,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他,无论设计的女装还是男装都能体现对奢华生活的不屑,以及对自身所好的偏执。AIexander Wang的服装在市场上卖得相当好,也说明了他的设计很符合实际生活中消费者的需求。在小学阶段,Alex就表现出个人绘画天份:15岁时就在哥哥的婚礼上举办了人生的第一场时装秀;16岁就获跳级就读帕森设计学院的资格:1 8岁搬去纽约,进入帕森斯学院攻读设计专业,大学二年级就获得在《Teen Vogue》打工的机会,早在实习时期,Vogue主编冰女王An naWIntou r就对亚历山大很是关照。之后更幸运的跟在Marc Jacobs身边实习,如今他更被看作是时尚圈下一’个Marc Jacobs。此外,据媒体报道,Alexande rWang不仅会做衣,还十分懂得时尚界的游戏规则,善于把握时机和人脉,获得的关注度更是没话说。
而Jason Wu相对于AlexanderWang来说,个性着实没有那么张扬。从小就对绘制花纹,参照娃娃和人体模特绘制时装草图有着浓厚兴趣的Jason wu,曾在东京学习雕塑,在加拿大和法国居住,后来在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学习,这样的经历也让其设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好运也就这样降临了,2009年1月20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MlcheIle Obama)穿着Jason Wu的单肩白色礼服裙在老公的总统就职仪式上跳舞,舞出的就是Jason Wu的锦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