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仿写范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仿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仿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仿写

第1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仿写范文

关键词:教学;心灵;课堂;生活化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mpathy with the living standards

——"If life deceive you," life of teaching practice

Zhang Qin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andard course requirements, scheduling excavation materials profound int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life summed up the author, "If life deceive you,"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rier for students with reading into the text, with the main line fo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perception of life, with music links cultivate sentiments of students, students with parodies personality to expand publicity and reach of teaching and empathy, and living standar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teaching; mind; classroom; life

九年级语文(下)“吟唱诗样年华”单元的编排,旨在让学生认识诗歌的形式和诗人情感的丰富性,训练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获得独到的情感体验。这个单元我最钟爱的文章是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骗了你》,它包含了无比丰富的人生哲理,极利于指导学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带领的班级一路风风雨雨,我便借此让学生感悟生活,历练心智,同时循着前人的指引,寻回遗失的那管狼毫,点燃属于学生的诗的华章,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和心灵相通,课堂与生活接轨。

为此,我采用“一石四路”五环节教学思路,即投石(导入新课)——寻路(整体感知)——辨路(领悟哲理)——走路(迁移拓展)——延路(品读升华)。

一、以诵读为载体,走进文本。

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诵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诵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这节课我精心设计“诵读”,“诵读”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能在诵读过程中整体把握和感知诗歌,为此,我循序渐进采用“八读” 训练诵读:领会听读——体会仿读——听悟范读——体验自读——互评生读——原文填读———角色朗读——识记诵读。

课堂上,我特别加强了“指导诵读”这个环节,主要是读出感情、读准语速、读准语调等。朗读技巧教学必须在范读、模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朗读进行“探索”,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在老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有的学着老师的腔调,读得如痴如醉,有的进行创造性朗读,展示着自己的个性。这样,朗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语言的节奏、韵律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课堂上,在诵读中体味涵咏文章的哲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朗读时,我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在学生的朗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别人朗读时大胆地纠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并巩固了朗读技巧,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诵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鉴赏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能促美育、促个性、促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将要结束整堂课的时候,设计一个背诵环节,让同学们带有感情的诵背这首诗歌,再次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来勉励我们自己,也把它送给正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朋友,从而产生“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动,激励学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用体验作主线,感悟生活。

感诗意重在初步读懂诗歌,对诗歌的艺术概括、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的理解。这个环节,教师的引导和过程设计是尤为重要的。

开课揭题,直入情景。如果说你精心设计的导语只是引发学生的赞叹,那你只成功了一半,那另一半的成功在哪里?在于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入诗歌的情景。我这样设计互动式问题链:你在考试中有过失败吗?与同学交流发生过矛盾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想法干预没有?那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呢?同学们有同感吗?老师:我也能真切的体会到同学们的心情,但请同学们不要伤心和难过,因为今天我们要认识俄国的一位大师普希金,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读起来(齐读有关作者的内容),可以说这对他的打击相当大,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他是怎样克服的呢?他写给邻居家的小女孩的一首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将告诉你答案。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给学生争取到更多品味诗歌的时间,用通俗化的教学接通新知的学习与经验的对接,将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的脚下,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通俗的语言中与人文对话,实现师生人文多向交流,给教师提供了诗意设计思考的机会,同时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得简洁、精练。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开始就在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进行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调动了学生情绪,引起感情共鸣,在此一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可谓一举两得,真正达到了课堂与生活接轨。

精巧设问,品味诗意。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以学生为主体演绎着课堂文化。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中,一些个体的感悟突显了出来,能为课堂生成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感悟,点燃了课堂合作的契机,互动的感悟交流生成了智慧和情感的磁场,产生了对学生有激励、振奋作用的思想感悟和快乐的情感体验。诵读的过程中有学生个体的感悟和表达,全班多向交流,活动形式丰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多维度提问,有对学生个体提问,有对学生群体提问,有对学生过去经验提问,有创设情景之后提问,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作随机应变的点拨,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思维引向广处,达到了课内课外信息量的广泛交换。在诗歌理解中有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必须”的“须”能否换成“需要”的“需”?在诗歌表意上的分析,有对最后两句话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等。

在此环节中有学生的自主表达,也有学生的合作探究,课堂气氛相当热烈,我反思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关键是学生在谈自我。特别是在谈对“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成为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的理解时,我谈了自己作为班主任的感受:“初二是我们不平静的一年,遭遇全市第一例甲流,同学们打预防针的两千多元钱不翼而飞,当时我特别特别难过,觉得天都快塌了。同学们,是你们的紧密团结和用人世间最温暖的话语,帮老师走出困境,使我有了前进的动力,它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美好而又深刻的回忆。”这是他们确确实实经历过的,不少同学听到这段话后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三、引音乐搭链接,陶冶情操。

让音乐感动读者,对于理解诗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流行音乐融入诗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能使诗歌潜入心扉。整节课学生思维很活跃,无论是赏诗,还是评价同学和谈自己的感受,都能让我感受到这一点,在学生谈诗歌的启示后适时的插入歌曲《隐形的翅膀》,全班同学齐唱这首歌,在歌词结束音乐未断时,我又插入一段画外音:生活并非天天是良辰美景,也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相反,生活它会捉弄人,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请不要悲伤,要镇静,相信快乐不久就会登场,也希望同学们在初三这艰苦的学习生活中,永远积极乐观,永远做生活的强者!这段话不但是对诗歌本身的感悟,更是老师对学生的谆谆告诫,且联系到初三生活,更有鼓动性和启发性,连听课的老师也都被这一环节所感动。诗歌的教学是需要创新的一种活动,这不仅需要教学者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更需要用诗一样的手段,创设诗一样的情感。音乐这种艺术手段,运用到诗歌教学中丰富了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玩味诗,在体验中升华个性,它无疑为诗歌的生动教学开辟了又一途径。

四、增仿写求拓展,张扬个性。

第2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仿写范文

一、会心诵读,感受诗歌的趣味与韵律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吟诵是对诗最大的保护。吟诵的整体性、音乐性,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诗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生命的存在。过于详尽的情节分析、深挖的微言大义,反而会破坏诗歌的美好意境,学生也学得索然无味。对于一些浅显活泼的儿童诗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儿童清亮的嗓音去朗诵,让儿童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趣味和韵律。

春天的早晨(金子美铃)

雀儿喳喳叫,天气这么好,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一觉。

上眼皮想要睁开,下眼皮却不愿醒来,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一觉。

类似这样的诗,简单、清浅又不失童真、童趣。儿童在诵读的过程中会与诗人产生共鸣,仿佛觉得就是在写自己,于是会心一笑,读诗的愉悦感油然而生。教学中就不需要再深入细致地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用天真的嗓音去唤醒它,就是最好的解读方式。

打翻了(张晓风)

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遍了西天;

月亮打翻了,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

春天打翻了,滚得漫山遍野的花;

花儿打翻了,滴得到处都是清香;

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队队的风;

风儿打翻了,飘入我小小沉沉的梦。

读着这样的诗,就像品尝了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但它的美味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任何解释分析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画蛇添足。如果儿童能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的语言环境中,用动情的朗读表现出这首诗特有的韵味和美感,从而体会到诗歌言语的魅力,那对于这首诗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诵读,可以还母语教学以简单朴实,还童年以轻松快乐。在我的班上,每天清晨学生都会读上几首儿童诗,遇到特别喜欢的就背一背。此时的诵读重自我感悟与意会,而轻教师分析与讲解。陶渊明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是对诵读、感悟情形的极好描写。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与静气。

二、生命对接,释放诗歌的效能和力量

“如果诗歌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堆与他完全无关的词语堆砌,那么,它们就是沉睡着的,或者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的。因此,我们需要努力使一首诗对学生当下的生命直接起作用,让学生的生命因此而变得激昂、充实、沉静或者丰富。”这一点,爱读诗的人都深有体会,合适的诗歌总能在关键时候给予你莫大的鼓舞和力量。心灰意冷之时,总会想起普希金的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于是,眼前的困境也就变得不那么令人煎熬了,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而当学生遭受挫折时,我也会将这首牧也的《跌倒》写在卡片上送给他们。

跌倒(牧也)

风,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太阳,跌倒了,才有了静谧的夜晚;

所以,让我们不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读着这样的诗,诗歌所独具的力量就会融进学生的生命,他们的心灵在受到鼓舞的同时,也会爱上诗歌,与之结下终身的情谊。诗歌的力量,就是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在诗的滋养中得到慰藉,得到排解,得到共鸣。如有诗情伴随,人的心便不会感到孤独。

三、精读深思,领悟诗歌的技巧与神韵

一首诗,尤其是耐人寻味的好诗,必须要读得认真、仔细。教师应该给学生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依托具体的诗歌,让诗歌本身来说话。比如:金波的《春天》

晨光叫醒了风,

风叫醒了树,

树叫醒了鸟,

鸟叫醒了云。

云变成了雨滴,

滴落在大海;

海水变蓝了,

洗亮了升起的太阳。

太阳睁着亮眼睛,

望着树,望着花,望着鸟,

到处花花绿绿,

到处热热闹闹。

金波老师的诗常常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孩子般的节奏。他曾说过:“我总是把诗意看作是儿童精神世界的一种理想状态。他们对于生活的好奇、美的感受,他们奇幻的想象以及对语言音乐性的敏锐感觉,常常使我认为儿童与诗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学这首诗时,我会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后自己去寻找这首诗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从而发现每句诗的首尾都有相同的意象,这就是诗歌语言艺术中的顶真。《春天》把春天的风、树、云、雨、海、太阳一个个串在一起,仿佛是一次精彩的亮相。最后落笔到太阳下的一切事物都是欣欣向荣,满眼春光。诗歌一般都有字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万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且存在着因果联系。太阳将光辉洒向大地,大地又将无限春光回赠给太阳。我们带着学生欣赏诗歌时,就要引导学生超越语词的表层意义,而走向艺术或者美学与哲学的意义层面。

四、仿写创作,体悟诗人的奇思与妙想

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要教给学生许多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去研究和谈论语言,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力是不可能讲会的、听会的,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来培养,这就离不开多读多写。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形式,教师应常挖掘优秀的诗歌范例,引导学生仿写,进而走向创作。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5》中,有这样一首小诗:

秋(沙白)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这是一首通过一片红叶表现秋的神韵的小诗。虽然短小,却耐人寻味。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后品味:这首诗最有味道的是哪一句?说说这句诗妙在何处?从而深入体会诗人大胆的想象和用语的妙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仿写前,我先出示一首仿写的《春》,“湖波上,荡着绿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春天”,请学生评一评写得如何。学生很快发现,这首诗虽然和沙白的《秋》形式一样,但内容不够贴切,我们在仿写时,还要注意抓住能反映季节特征的事物。这样教学既有形式的示范扶持,又有内容的引领提示,学生可以登着梯子采摘诗歌这朵似乎遥不可及的花,体验成为小诗人的乐趣。以下是学生的仿写:

原野上

冒出绿芽一抹,

如一封邮件

里面装着春天。

碧波上

浮着莲叶一片,

如一柄绿伞

下面藏着夏天。

蓝天上

飘着白云一朵,

如一片绒毯

上面躺着暖暖的太阳。

实践证明,儿童的确是天生的诗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作为教师,要做好学生诗歌创作之路上的引导者。

五、挖掘教材,品味诗性的语言和情怀

虽然我们的教材中,诗歌所占的比重很小,但教材作为课堂的主阵地,我们不能忽视了这块沃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课文,它们虽不具备诗歌的形式,却含有丰富的诗性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善于挖掘教材中诗性的语言,所得功效和诗歌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姥姥的剪纸》一课中,村里人夸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说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首生动有趣的小诗,学生读得兴致盎然。于是我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果姥姥剪的是植物,村里人又会怎么夸呢?以下是学生的创作:

我姥姥神了,

剪花像花,

剪草像草,

剪棵大树能乘凉,

剪株牡丹万里香。

我姥姥神了,

剪花像花,

剪草像草,

剪朵玫瑰待盛放,

剪枝腊梅能傲霜。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反对被动接受,主张积极参与的自觉教育。因此,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开展教学,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事实证明,学生确实是不可低估的,当他们也经历了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后,创作出如此富有情趣的精美语言文字时,那种成就感和心理愉悦是对他们的心灵实实在在的润泽。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而语言文字的美更能唤起人深层的共鸣和满足。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渴望和热爱,远比教他们怎样去读重要得多。身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双诗意的慧眼,挖掘出教材中诗性的语言,为学生源源不断地提供语言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