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本科论文范文

财务本科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本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本科论文

第1篇:财务本科论文范文

目前,在一些国有企业中,特别是大中型集团化经营企业中,陆续建立了财务总监制度;另外,在一些非国有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中,也尝试着建立财务总监制度。那么究竟什么是财务总监制度,其本质要求是什么,其运行规则又是怎样,对这些问题人们的认识还很模糊,在实践上各企业的做法和模式各式各样,理论上似乎也探讨得不多,很有必要对这一来自实践的课题进行研究。对此,本文拟就财务总监制度的本质问题谈谈看法。

一、财务总监制度属于财务监督范畴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其最直接的现实动因是不少国有企业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滥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这三个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生活和国有企业改革。这三个问题存在着内在联系:财务滥收乱支是因,国有资产流失是果;这一因果关系是这三个问题的实质内容,而会计信息失真则是因之而生产的表象。在这三个问题中,财务收支管理上的失控是最根本性的一个问题,表明我国现实企业管理中财务监督十分薄弱。所以,国家在一些国有企业中通过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利用货币收支对经营过程的基础保证作用(支付职能),从时间、数量上对实际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同时,利用各种财务收支及管理标准,对实际和将要发生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监督的领域主要涉及投资、筹资、收入分配和日常经营收支,基本覆盖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各个主要方面。可见,财务总监制度是针对加强财务监督而来,其工作内容涉及财务监督的主要方面。

财务总监制度实际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制度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关于财务工作组织运行和财务监督上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与完善,它吸收和集中了总会计师和内部审计中的部分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也弥补了总会计师在企业组织地位和职责权限上的不足,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内部审计监督的滞后性缺陷。另外,根据《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设立的监事会是政府监督机构根据需要派出的对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的组织,以其职能来看,基本上也属于事后监督,同样,在设立监事会之后,再辅以财务总监制度,可弥补监事会的不足。从国有企业财务总监选派程序和职责上看,国有企业财务总监是政府派出并授权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及所属大中型国有企业整体财务(包括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专业、专职财务监督的人员。

二、财务总监制度实质上代表着所有者利益

尽管“两权分离”已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求,但现实中,两权完全分离是不可能。两权分离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形成两权互相制约、促进、保证的关系。在现代产权制度及企业制度条件下,所有者有必要对经营者实施适当的监管,这种监管主要体现在两大环节上:一是对经营者的选择;二是对经营者重大经营决策、财务决策(包括对国有资产调配与处置)的审定和制约。对此,国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公司法》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以及部分赋予经营者管理权力的同时,制定了《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财务通则》、《财务制度》和相应的财务监督制度。但从现实情况看,在两权关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并存。特别是后者问题更为严重,经营者失控,即经营者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约,必然会产生经营者、谋取私利、独断专行等问题,使“两权分离”下的企业约束机制流于形式。这样前面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滥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就难以避免。《中国资产新闻》报1997年5月刊登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关于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许多地方和部门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对此57.6%的人认为企业经营者要负大部分责任。因此,规范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行为,不仅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力保证,也是企业经营者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改变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权失控状况,绝非一蹴而就,但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上首先建立起比较确定的互相制约的机制,无疑会有助于克服上述问题。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使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利益把好财务监督关,另一方面也可为经营者充分施展经营才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硬化所有权对经营权的财务约束,使经营者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活动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所有者利益,这也是是国际上处理“两权关系”的通行作法。上述调查结果同样显示:除股份制企业的经营者把代表所有者利益作为首要选择之外,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者认为首先代表的是企业利益;在国有企业中,首先选择国家出资者利益方面的经营者只占34.1%。可见,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产权需要更加明晰,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以及在保障所有者利益上的要求应更加明确,并且需要通过法律和契约形式,把维护所有权和接受来自所有者方面的产权监督明确下来。毫无疑问,财务总监制度是代表所有者利益,规范和约束经营者行为的有力措施之一。

1994年深圳市政府为维护国有企业所有者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率先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实行了财务总监制度或财务部长逐级委派制度。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国家经营和管理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法人机构)向管辖的124家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长,124家企业中有18家一类企业,资产经营公司向这些企业派出财务总监。财务总监作为委派的董事进入董事会,对企业财务计划的制订有参与权,对财务计划的执行有监督权,对企业重大资金的调拨有签字权,限额以上数额的外拨资金只有经过财务总监签字才能对外拨付。可见,财务总监是从产权角度去行使权力,体现的是一种来自于产权约束的监督关系,财务总监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也是源于此。

应该明确的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行为及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并不是干预经营者的经营权。所有者的监督,也不可仅仅停留在事后监督上,即仅仅通过审阅公司财务报告,考核公司经营业绩等途径来实现监督。所有者监督必须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那种认为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将会侵犯经营者合理权益的观点是不妥的。因为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必须体现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是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企业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经营者与财务总监在组织财务收支上的基本原则是完全一致的,赋予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使命是完全合理可行的,这与强化企业自我约束,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与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的基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只有所有者利益得到了维护,与之有关的经营者利益、职工利益等各方面利益最终才能得到维护。很难想象,一个连对所有者利益也不尽维护义务的企业,就难以指望它能对社会各方面承担责任。

三、财务总监制度是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代表所有者利益的财务总监制度与来自企业外部的社会监督(如来自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宏观调控者身份对企业实施的必要监督)有着本质区别。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之一,是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强化产权约束,依靠产权制度的自身运转的内在机制,构建企业内部决策、执行和约束职能相统一的有机体制,从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财务收支方面自动地防范和避免背离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不受约束,从而实现对资产运营过程中的产权控制,硬化产权监督。尽管财务总监往往是由企业所有者委派到企业中,但其职责的履行是与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行为紧紧联系在一起,财务总监制度是构成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机部分,在内部约束机制运行中发挥财务监督职能,这种监督具有及时性、有效性、经常性、自觉性特点。显然,作用于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监督是企业外部任何监督所无法取代的。

另一方面,财务总监制度还具备一定的管理职能。表现在财务总监要在企业资本的投入、资金的筹集、资产调配、费用成本、利润分配以及财务计划、财务考核、会计组织运行等许多财务会计工作和财务活动中与经营者一起共同行使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加强企业管理,优化管理者行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毫无疑问应是企业所有者的根本要求,也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源泉,同样也是财务总监制度的目标之一。在优化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应充分考虑财务总监制度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使之成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总制度应是财务监督职能与管理职能的有机统一,其中监督职能是本质,管理职能是实现监督职能的途径,即财务监督是寓于财务管理之中,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体现出财务监督意义;离开大量的具体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监督便失去立足之地,毫无意义,同样没有财务监督,财务管理便失去目标,走向失控。

四、财务总监督制度是两权分离下企业组织规模和经营规模扩大化和复杂化结果

在一人企业或小型私营企业,所有者往往就是经营者,财务收支完全是由自己决定,显然财务监督是不存在的。而在一个有很多且分布很广甚至有海外投资单位或项目的企业,或者一个有多层次管理层和多元化经营的较大规模企业,或者一个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下的企业集团中,所有者无力也根本无法事必躬者亲地实施经营与管理,这就须聘用一些专业人员或懂行的专家负责企业全面或某一方面经营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这些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切实地对所有者负责,并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正常高效运转,所有者除了规定事后考核业绩指标外,还要在组织上和机制上采取对经营者及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有效制约的措施,顺应这种要求,财务总监制度无疑代表所有者并分担起本应属于所有者所拥有的部分管理与监督权力和职责,是所有者职能的传递或延伸。

第2篇:财务本科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109-03

目前我国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也是学术型大学,主要是重点大学或财务专业在全国较为知名的大学,其财务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从事实际和教学、研究等工作,研究型大学为未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使得除研究型大学以外的其他大学都肩负着为中小企业输送优质合格的财务实务人才的重任。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专业的学生极少有人直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专业,从学生的就业范围、就业目标看,必须与研究型高校有较大区别,主要应定位在各类中小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非营利机构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实际工作。因此,为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财务专门人才,是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适定位。由于应用型大学更需要注重和强调专业的应用能力,所以本文主要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专业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展开探讨。

一、当今财务专业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分析

21世纪的财务专业人才早已非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目前很多企业中的财务人员需要参与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中,所以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需求早已不同以往,他们更多地希望大学能够把财务专业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万宝盛华(中国)华南区总监廖继斌先生在20lO年Ac―CA华南区高校财务论坛中提到,当今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对财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会计,财务人员首次进入十大短缺人才之列,但是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在记账和报告功能,更多的是要求财务人员能够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比如为企业提供预测、监控、分析以及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客观事实依据等战略职能。除此之外很多外企或者有海外业务的大型国企、民企更加要求财务人员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包括我校,其财务专业培养目标是既通晓国内会计准则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级财务专业人才,力求培养管理领域的“专才”和财务领域的“通才”,这就对财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任务。

两年来由笔者对全国各地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和饮食服务业的企业专业调研中,与实务界的管理工作者交流中了解到,在当今社会中,用人单位对财务专业本科生表现出较多不满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刚进单位的毕业生需要业务培训的内容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差。二是熟悉了日常工作后的学生又缺乏对工作的改进与完善能力,缺乏工作的创造性和职业发展后劲。三是财务专业本科生普遍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欠缺的弱点,这一点在外企或有外贸业务的企业表现更突出。在我校的教学工作中也发现,在各个专业的财务课上,相比较财务专业学生是最刻苦认真的,但也是所有专业的学生中最不活跃,最不善展示自己,最低调和最缺乏创造性的。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财务工作实践中,财务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到工作岗位中能迅速接受单位财务工作基本工作流程和所在岗位任务的能力,即利用在校所学知识快速获取实践新知的能力。第二阶段是经过半年到一年的适应期后专业应用能力的灵活应用阶段。当然有些人会经历更长的时间才能上升到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专业应用能力包括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深入而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切实可行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可使财务工作者有一定的发展后劲,而且这一阶段到来得越早就越预示着你的职业能力越强,你的职业前景也就越光明。除此以外,由于财务部门日益成为一个组织的核心部门,需要财务工作者与各个部门进行信息的传递、反馈与交流,并配合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及时的决策,因此需要财务工作者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技巧以及协调组织能力。

此外,由于人的各种能力当然也包括专业应用能力是在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培养财务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习惯的塑造和培养。这些职业素质和习惯包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尤其是对于诚实守信的品德,当今我国企业和社会严重缺乏这一品质,导致食品安全、醉酒肇事、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事件层出不穷。财务工作者如果不能诚实守信,则会与道德败坏的管理层狼狈为奸炮制出漂亮的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的钱财,不仅使投资者蒙受损失也使社会稀缺的资金得不到有效配置。毫无疑问,这些素质和习惯的养成对财务本科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尤为重要的。

二、财务专业应用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在以上对财务专业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先对学生按照自身特点实施有效的分类,进而进行分类培养,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就业时的专业应用能力,实施“3+1”的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度,以及对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开设AccA成建制班。

1 有效实施学生分类培养机制。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阶段,尽管学生入学时高考成绩是属于一个分数段的,但学生的理解力、接受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仍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教育时最大限度地进行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学生踏人工作岗位后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把普通高等学校财务专业本科生分为学术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三类目标加以差别培养。学术型主要为攻读财务类硕士、博士以及学术研究做好基础准备,高级应用型则主要培养财务专业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普通应用型旨在培养中小型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常规业务财务工作人员。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财务人才,其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有很大差异的。学术型人才需要更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实际应用能力不需像应用型人才那样强,旨在为日后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做准备。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要比普通应用人才要求更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比普通应用人才更强,将来就业层次也会更高些。高级应用型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从第一阶段熟悉、从事常规性日常业务往第二阶段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开始,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较短,这是高级应用型 人才与普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区别,而普通应用型人才这一转变的时间需要得更长或有些人至退休一直都在做着常规性的较低层次的财务工作。我们普通高校的应用型培养总体目标应是尽可能加大中间这一层次即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重。它代表了财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代表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为了切实可行地培养好这三类人才,我们主张实施学生分流机制。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要告知学生本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爱好在学习中自我判断和调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就应当根据学生意愿、导师指导意见和学生家长目标,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在每个学期结束后,应当允许学生进行再选择。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对于达不到考研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对于达不到高级应用型培养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普通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目标学生,如果其兴趣志向发生转变,且达到规定的学业标准,可以转为考研目标人才培养。

根据以上三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需进行差别化的课程设置。学术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侧重研究工具掌握和专业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高等数学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比重,这部分学生比重在我们这样的普通应用型高校会小些。应用型占我校学生的绝大多数,其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构成了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应用型人才目标课程设置应当侧重应用工具和专业应用技能教学,实践教学比重应加大,实验室教学中加强模拟教学训练,实践基地教学中保证实践活动次数、时间和质量。

2 实行“3+1”的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度。所谓“3+1”的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制度是指本科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前3个学年接受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个学年到相关单位在学校导师和实践单位导师双重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

随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财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报账发展到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财务工作的核心也从信息的加工转移到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因此,为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的内容和方式,高校需将学生进入社会从事实践工作的时间点予以提前,利用最后一年的时间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以一个准财务工作者的身份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实践,大大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从而在毕业时真正做到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这一模式可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好在实践单位的本科最后这一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应用能力,笔者认为还应在最后一年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指为本科生在学校和实践单位各配有一名导师,以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适应性强的优秀财务人才。财务专业设立的“双导师制”包括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单位导师的配备。我院学生在大一时就配备了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应就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本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正确的专业学习的指导。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一般不超过6~8人,原则上每星期指导学生1次,以个别指导为主,指导时间和方式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约定。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以师德教风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学风,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另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速了我国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财务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同化的步伐,高校教师尽管也在尽可能地跟上新准则改革的内容,但客观上由于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使得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总还是有距离。笔者认为最好的弥补方式即是为学生配备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应在学生大四进入实践单位实习时配备。校外导师最好是自己学校的实践基地里的业务骨干人士,其主要任务侧重于指导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和形成一些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初步经济管理能力,介绍财务制度和法规的最新变化情况,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为减少对校外导师工作的影响,校外导师一般以集体指导为主。由于校外导师都是学校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这样不仅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指导,同时还能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渠道,使实习单位在招人时优先考虑在本单位实习锻炼的优秀毕业生。

此外,笔者认为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没有必要像学术型目标人才那样撰写学术化学位论文,可以根据最后这一年在实践单位中的专业认知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采取案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等形式,从资料收集、逻辑分析、结论判断、实践效果等方面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任务,而普通应用型目标人才可以只要求其提供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这样的毕业设计环节的要求更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有效减少了最后一年既解决就业又要撰写学术型毕业论文的巨大压力。

第3篇:财务本科论文范文

关键词:ERP;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19-03

一、前言

1.问题提出。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时代的到来,使许多人感到措手不及、力不从心。目前,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将会计电算化类课程设置为财会类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ERP教学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研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又显得匮乏,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因而,有必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以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要求。

2.研究意义。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形式之一,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起点,是大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工作作风和提高职业能力素养的重要平台。它的成功与否是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本文结合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院”)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成功经验,对创新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找出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培养能熟练操作ERP信息系统的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会计专业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现状综述

吴宗奎认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思路和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丘晓平、李艳琴建议在ERP实践教学方法上可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三结合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为的教学方式;仿真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教学方式;全新的课程考核标准实施。但系统论述ERP坏境下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方面的文献资料并不多。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概念界定。(1)实践教学。司淑梅认为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特定环节,即是围绕某一专题、利用一定手段组织的一次实践活动。关于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内涵的研究,其内涵基本与实践教学内涵相当。(2)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专家谈兴华先生认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本文对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也将主要围绕这五个方面进行。

2.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依据这一培养目标,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确定了“教产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是我院从省情、校情出发,在广泛深入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长期摸索砥砺的基础上,采用的有利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教产结合”为亮点,牢牢把握实验、实训、职业技能竞赛、顶岗实习这几个关键环节。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分析。本人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历及与多所兄弟院校一线教师的座谈中大致了解到,教师在讲授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时,大多采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设计

1.设计原则。实践教学应包括课程实践(主要指平时作业、大作业、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集中实践(主要指社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活动以及与上述各实践环节相关的管理、督查、考核及评价等。

2.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的定位,是确定会计电算化教学其他环节的起点,目标的确定要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方针。

3.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教学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之中。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结构层次,并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层次选择适宜的实践教学形式。以三年制普通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将实践教学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阶段。如下图的“图1实践教学层次设计”所示。

低级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进行,第一学期应以见习活动为主,主要任务是熟悉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对象,以及该岗位需具备的背景知识和能力,其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实践,印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活”的知识,并初步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中级阶段,即第三和第四两个学期,以专项实践教学(即集中实习)为主要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和综合的专业能力,掌握一定的职业专项技能及职业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意识。这一时期的实践教学内容应以综合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核算与管理、税务核算与电子报税为主,专项实践活动应以在真实或者高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为宜。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加以指导,便于学生将理论所学转化为实践能力,并获得一定的职业判断经验。

高级阶段,即第五和第六两个学期,应是前面一系列课程的继续、深化和提高。而它的综合实践性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对毕业实习指导力度弱,以“试就业”代替实习等现象。这样的实习就失去了该课程设置的本意,沦为学校减轻监管负担的理由。而学校要想真正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总体水平,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或方案。毕业论文是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总体知识能力水平的学术提升;因而,毕业论文的选题要与实习的内容相结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提供宝贵的时间和实践经验,以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自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高年级阶段仍然需要课程实践教学。

4.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根据实际岗位任务共同完成一个具体“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①服务于教学内容,具体形式应与业务工作过程特点有直接联系。②学生作为项目活动的主体,拥有参与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③有明确而具体的考核目标要求。④评价指标多元化。任务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效。(2)岗位教学法。让学生根据情节,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并按角色的要求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师生给予共同评议、总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岗位理解能力。(3)顶岗实习法。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实际运转的校外实习基地,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校企合作协议进行的一种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教学方式。为了加强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的管理,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主动而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以便及时对实习学生给予指导,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实习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教产结合法。建立专门的校内财务公司,实现对外营业。聘请会计电算化专业师生带薪任职相应工作岗位,这种方法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让师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成长。此外,引进专业的职场管理模式,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使专业实习具有“实战性”、“前瞻性”。再者,还能够充分利用场地、师资优势,接纳社会相关会计业务培训,全面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服务本地区经济。

5.保障机制。(1)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是执行实践教学的程序保障。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科学的实践教学标准。②切实可行的实践项目。③统筹安排实践项目的先后顺序,做到内容上前后衔接,时间上又不产生冲突。(2)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强校内实习实训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我院目前建立了手工会计、ERP综合实训等多个实训室,还将建设一个高仿真会计综合实训室,配备仿真银行大厅和办税大厅。(3)加强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体力量,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先决条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①定期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②奖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及相应会计职称证。(4)重视教材建设。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教材编写原则上,始终坚持以最新会计准则为依据,逐渐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材体系。目前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已出版的教材有:《高仿真会计综合实训》、《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用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税法实务》等等。其中,《高仿真会计综合实训》正在申请省级精品课配套教材。(5)通过技能竞赛,强化技能训练。以“理论教学操作化,操作教学竞赛化”为原则,我院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管的目的。技能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融洽了师生关系,收到了事办功倍的效果。去年我院代表队获得教育部高指委主办的第五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总决赛团体一等奖。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进行多角度评价。

五、结论与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领域将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开放的研究领域。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层次,本身一系列问题尚无定论,同时由于笔者知识结构、研究水平的局限和篇幅所限,对某些问题的阐述难免有不够透彻和深入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本人将对这一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玮,杜俊娟.关于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的探析[J].科教新报,2010,(15):104.

[2]吴宗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

[3]丘晓平,李艳琴.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J].福建电脑,2011,(4):197-198.

[4]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5]闫晓波,何莉.对商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北方经贸,2004,(12):127.

[6]朱利军,屈有安.国外典型高职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剖析[J].职教论坛,2005,(18).

[7]谢应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5):69.

第4篇:财务本科论文范文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大,且“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因素。十的报告上更是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到了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当前,越来越多年富力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赚钱,而农村剩余的大多数为留守妇女及老人,农村的经济发展越发停滞不前,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近几年,重庆市大力鼓励发展微型企业。微型企业具有创业门槛低、创业方式灵活、政策帮扶力度大等特点,十分适合农村发展,一方面能够转变农村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能够很好的调动农村的留守劳动力的干事创业激情。在农村,以微型企业为平台,结合当地实际,寻求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增长的道路,对解决“三农”问题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微型企业概述

1.微型企业概念

微型企业一般是指雇员人数小于10人、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服务)种类单一、规模细小的企业组织。我国的微型企业不仅包括绝大部分的私营企业,也包括个体工商户,还包括数量众多的、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经济组织、个体摊贩等。微型企业规模小、需要资金量少、进入壁垒很低,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因此十分有利于吸纳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推微型企业概念,将微型企业从中小企业中分离出来,便于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分类指导,增加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微型企业的特点

作为从中小企业中独立分化出的一个企业集合, 微型企业理论上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不过微型企业在很多方面具有其自身特点。

(1)微型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进入门槛低。投资人既可以是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也可是有闲置劳动力的农民。企业创立者大部分是不能通过正式的渠道就业的人;微型企业创业所需的本金少,对经营所需的设备、技术、场地等要求不高,很少有正式的融资渠道,资金来源主要是自己积累、亲戚朋友和熟人借款。

(2)微型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微型企业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所有者和经营者大都是穷人,以家族式的管理为主,缺乏具体的管理工作内容; 微型企业的员工人数少,以家庭成员为主,没有专门的招聘制度,对外招聘的员工文化程度要求也不高;没有正式的薪酬制度,员工的薪酬具有不确定性,企业是家庭的主要经济保障。

(3)生产和销售都比较灵活。微型企业有着相似的经营模式,经营的产品大都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运作方式灵活,具有流动性。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和手工艺,技术含量不高,难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企业没有专门的采购、生产、存货和质量管理制度,规模小,没有竞争战略选择,不具有垄断性,经营环境具有高度竞争性,经营风险相当大。微型企业的产品单一,在销售上一般采用直销,且通常以服务本地市场为主,并不一定与产品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有联系。

(4)微型企业没有专门适用的会计制度。理论上,微型企业也不需要建立正式的会计科目,因为企业规模小、业务单一,简单的账务处理就能满足其财务管理要求,而且微型企业的家庭收支与企业收支难以区分,对外支出也难以获取有效凭证,也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3.微型企业的经济社会意义

微型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有其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在我国,大量存在的微型企业因其独特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使得创立微型企业的个体主要是自主创业或是为满足生活目的的个体为主。虽然微型企业在生产技术和提供的产品服务方面很难于其它类型的企业相比,微型企业得到的关注也无法与中小企业相比,但微型企业往往为处境最艰难的家庭提供主要经济保障,是这部分人群收入的主要来源。

(2)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微型企业接收无法通过正规就业渠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个体,此外,微型企业的审批制度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微型企业的成立速度很快,用人规模也相应扩大。微型企业之所以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原因在于微型企业单位投资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和单位产值使用劳动力(就业弹性)都明显高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

三、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1.重庆市微型企业的服务对象

微型企业创业扶持对象为国家政策聚集帮扶的“九类人群”,具体包括:

(1)大中专毕业生。指毕业未就业的全日制中专、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以及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教育毕业证书的职教生(含本市集体户口)。

(2)下岗失业人员。指持有“下岗证”或“职工失业证”的本市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三类人员;持有“城镇失业人员失业证”和“最低生活保障证明”的已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的本市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

(3)返乡农民工。指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在户籍所在地之外从事务工经商1年以上,并持有相关外出务工经商证明的本市农村户籍人员。

(4)“农转非”人员。指因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依法征收(用)进行了城镇居民身份登记的本市居民。征地时已作就业安置、户籍关系已迁出本市的人员除外。

(5)三峡库区移民。指在本市行政区划内安置的长江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水淹移民和占地移民。

(6)残疾人。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并具备创业能力的本市居民。

(7)城乡退役士兵。指在本市行政区划内,所有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的退役士官和义务兵。符合退役士兵安置条件,已安置工作的除外。

(8)文化创意人员。指从事文化艺术、动漫游戏、教育培训、咨询策划及产品、广告、时装设计等的本市居民。

(9)信息技术人员。指从事互联网服务、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服务的本市居民。

2.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状况

(1)发展现状。2010年重庆市开全国之先河,大力扶持微型企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重庆市促进微型企业管理办法》、《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具体的实施过程由各级工商局牵头,财政、税务、教育、卫生等多个部门配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措施,把发展微型企业作为实现国富转民富的重点,大力激发民间活力和全民创业热情,引领全市微型企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就以往的数据看来,截止2012年9月,重庆市工商局官方网站对外公布,全市已累积发展微型企业发展7.35 万户,注册资本金71.2亿元,累计发放财政补助资金21.89亿元,带动了55.37万人就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缓解了社会保障压力,增加了税收。截至2012年8月,全市已累计上缴税收1.19亿元。

(2)主要特点。全市微型企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发展态势良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微型企业折射出“民生经济”;当前微型企业发展还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制造业、餐饮三个传统产业领域;优惠政策给力,创业带动就业,但区域优势得不到显现,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帮扶措施有力,推动发展有效;从雇员规模来看,近七成的微型企业雇员人数都在5―10人间,成为微型企业规模的主要类型。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突显出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吸纳就业效果明显、部分企业发展向好、行业引导取得一定效果、创业者的创业素质有较大提高等优点。这些也体现了重庆市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了较好的社会作用,在以创业促就业、扶持弱势群体、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初见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门协调性不强,政策实施程序较为繁琐,后续扶持力度偏弱,融资难度依然较大,优质企业数量偏少。

参考文献:

[1]蔡翔,赵君.国外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措施及启示.经济纵横〔J〕, 2007(5):74-75,34

[2]陈剑林,李朝晖.我国中小企业研究理论中存在的偏差一兼论将微型企业从小企业中独立出来的意义.南昌大学学报〔J〕,2007(1):100-104

第5篇:财务本科论文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中职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24-05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连续启动并实施了国家、省市两级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在完成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于2014年6月启动了《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与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即天津市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校项目”)。学校认真总结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建设经验,根据本次建设项目特点,尝试应用战略管理理论指导项目建设全过程,高水平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本文将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系统总结学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战略管理指导示范校项目概述

战略管理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一词是1972年由美国战略管理鼻祖伊戈尔・安索夫在其论文《战略管理思想》中首次提出的,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一书在当时管理界带来巨大影响,并逐渐在企业界、经济界的管理实践中推行应用起来。“战略管理”泛指企业或社会组织根据其使命或任务,结合其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确定战略目标,同时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进行系统的谋划和行动设计,并组织内部力量加以实施和进行过程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由于战略管理理论具有很好适用性和实效性,该理论随时展产生了多种思想,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并广泛应用于管理实践。

(一)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1.战略管理内涵

从战略管理操作层面来讲,战略管理就是企业或社会组织为完成设立的远景目标,把它作为一个包括战略分析、规划、实施、评估和控制等过程在内的整体加以管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化管理流程。战略管理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系统性、竞争性六大主要特征。

2.战略管理基本路径

战略管理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战略管理基本路径包括战略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保障等四个重要环节。它是实现战略管理的技术支持与保障,正确处理各环节间辩证关系决定着战略管理的最终成败。其中,战略分析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它决定了战略规划制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灵魂,它完成了建设蓝图的绘制,形成人们共同努力追求的愿景;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把战略规划具体实现的工作过程,它决定了战略目标能否有效实现;战略保障是战略管理的支撑,是战略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它保障了战略目标的如期达成。战略管理的过程就是各战略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成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表明,战略规划固然重要,战略实施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战略规划是战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战略实施才是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

(二)示范校建设项目概况

天津市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是“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围绕本市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发展领域,调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服务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的重点建设项目。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围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服务于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学校“十三五”发展建设夯实基础”的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从2014年6月开始启动示范校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分两个部分同时进行。第一部分建设期从2014年6月―2015年12月,项目资金总额3 42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提升与专业布局调整”“四大重点专业建设”“学生管理与德育”“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实力。项目于2015年12月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并已圆满完成市教委项目验收。第二部分是学校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2015年9月在原项目基础上增补的“学生宿舍加固及消防改造项目”,获追加建设资金900万元,已于2016年4月底开工建设,2016年9月完工交付使用。至此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全部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得到极大改善,示范校建设成果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学生及家长充分肯定,为学校“十三五”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战略管理在示范校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1.战略管理是指导学校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的有益尝试

示范校项目建设时间长、投资金额大、建设内容涉及学校工作方方面面,要把每一个看似独立的子项目系统集约成为一个服务于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就需要有一个宏观而又思路清晰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作引领,有一个“从解决局部、短期问题的战术管理层面升华成实现宏观、长远目标的战略管理层面”的过程作支撑。项目建设过程不单单是完成既定建设任务的过程,更是学校管理更新理念、走向科学化管理,带领全体教工共同走向一个美好目标和愿景的过程。

2.战略管理是指导项目建设实践工作的有效工具

学校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分阶段开展工作。在认真分析天津中职教育发展规划、区域经济重点发展产业、学生求学需求和外部市场竞争形势等学校外部生存发展环境的同时,结合自身存在的优势与短板、发展需要与局部瓶颈等内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客观分析、综合判断,通过群策群力制定学校项目建设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使每个教工都知道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而通过全面动员、目标分解、组织设置、机制建立、资源配置、制度保证、情况反馈、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系统化战略管理手段,使战略规划转变为具体的战略实施行动,有效地组织实施。

3.战略管理是指导项目建设过程规范有序的重要手段

学校现代化管理时代是战略管理、执行管理的时代,规范严谨的项目建设工作程序是做好项目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为项目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保证,是确保项目建设在合法合规、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战略管理的示范校项目建设例析

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是一种有别于企业完全自主管理的特殊管理主体,这种特殊性主要由表现在项目战略规划要在中职教育宏观发展要求和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所辖范围内进行。为此,学校在制定项目战略管理框架之前,认真学习领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天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实《天津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管理相关文件,深入分析学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项目战略管理框架,遵循项目战略管理四大重要环节制定项目建设方案,确保项目建设在符合政策要求的范围内按项目战略管理路径有效实施。

(一)项目战略分析

项目战略分析是指在制定项目战略规划之前,对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可持续发展需求做出的客观分析,是确定项目建设目标,确保项目建设科学性、可行性的第一步。既要眼睛向外看宏观政策和市场格局的变化,更要眼睛向内、结合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分析学校项目建设基础和需求。

1.学校外部环境条件

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天津市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职教育发展,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优化中职教育环境,为我市中职教育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职教育要自觉服务于天津市区域经济发展,瞄准现代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加速专业开发建设和人才培养,持续支持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天津市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能力和教育质量,努力办成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2.学校内部建设基础

第一轻工业学校建于1958年,办学时间较长,教学积淀深厚,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2013年通过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学校办学理念、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在重点专业建设上,围绕天津市支柱产业优先建设现代制造业专业群,完成了机械机电、电气控制和食品生物三大类三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专业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突出专业特色,聘请食品行业焙烤大师入校讲学,通过创建“大师工作室”引领专业发展,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通过国家示范3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对学校其他三大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了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校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学校主要在红桥区、河北区两个校区办学,制约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学校专业布局混乱,六大类15个专业随历史形成分散在两校区,专业建设缺乏系统性。二是校区育人功能设计缺乏整体性,勤俭道校区校舍安全隐患亟待解决,两校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三是专业建设与发展不均衡,特色专业建设亟待加强。四是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单一,校企深度合作有待加强。五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加强。六是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和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提升亟待加强等。通过对学校内外部环境优势、劣势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战略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战略规划方案也逐渐清晰。

(二)项目战略规划

项目战略规划是在项目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内容的系统谋划和方案制定,是项目建设方案的核心,对项目建设成败起关键作用。

1.建设思路

本次项目建设尝试并坚持用战略管理理论指导实践,遵循项目战略管理基本路径,以项目战略规划的建设内容为核心,落实具体战略实施步骤,确保战略保障措施及时到位,有效推动整体项目建设有序进行。

2.建设目标

学校拟通过本项目建设“实现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服务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学校‘十三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的总体目标。项目战略规划将紧紧围绕这一总体目标确定建设内容。

3.建设内容

按照天津市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要求,围绕学校本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从六个方面科学规划、系统制定项目战略规划,涵盖6个一级项目、13个二级项目和98八个具体建设内容。

在项目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学校统筹考虑各级项目中建设内容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共同构建一个以“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为核心的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例如,在汽车维修、物联网、电子商务和美术设计等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校内视频公开课”建设,并实现校内网上运行,在丰富专业课教学形式和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汽车运用与维修和电子商务专业“引企入校”式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不仅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让专业建设更加贴近市场,为培养和造就满足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社会服务的能力;校园环境改造提升在消除校舍安全隐患,丰富校园教育功能,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愉悦了教师和学生身心,激发了学生爱校护校的意识,营造出积极健康、文明绿色的学习生活氛围,大大地提升了学校环境育人的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紧紧围绕“双师型”和“信息化能力提升”展开,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综合素质需要,更激发了教师自尊自强、必学争先的干劲,在教师中形成了主动参与、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项目战略实施

项目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项目战略实施以下四个部分。

1.管理机制建设

组建学校项目分级管理责任体系,为项目建设提供人力支撑。校长对示范校项目战略管理负总责,负责组织项目战略分析与规划,督导与检查项目战略规划实施,参与项目建设成果评价;副校长负责组织实施项目战略规划,按职务分工对口管理相应子项目建设内容;中层干部在分管副校长带领下具体组织部门教师共同完成建设内容,并定期接受督导检查和建设内容验收。

2.过程管理驱动

加强项目战略实施的过程性管理,建立自下而上的三级驱动项目建设督导检查制度。一级是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定期检查各级项目建设内容完成进度和建设成效;建立部门间协商交流机制,协调项目建设中工作交叉环节;及时收集并向校长反馈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学校准确了解并控制项目建设进度,适时适度调整完善项目战略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确保整体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二级是子项目分管副校长负责规范并指导所辖建设项目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进度,定期在校长办公会上通报建设情况,反馈发现问题。三级是学校领导班子定期总结研究项目建设情况,针对出现问题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并请专家参与论证,尽快确定调整规划方案。

3.应急事件处理

学校对于在项目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因客观条件或形势要求变化,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要有心理准备并积极稳妥加以处理。要充分发挥项目建设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作用,及时向专家通报项目建设情况并就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征询解决意见,同时在充分论证项目战略规划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基础上,要认真履行项目建设内容变更或新增审批程序,确保项目建设成果的实效性和项目建设程序的规范性。

4.分期成果考核

为确保项目建设按进度保质保量推进,学校建立项目建设定期督导检查评价反馈机制。由学校示范校项目战略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项目建设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并授权项目建设办公室结合每月项目建设督导检查结果进行分季度总结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学校学期和年度工作考核体系,实行绩效考核,切实起到督促与激励作用,确保示范校建设项目按项目战略规划如期完成。

(四)项目战略保障

项目战略保障是项目战略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由学校领导班子全体组成的示范校建设项目战略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监督指导;成立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组织、管理、推进、协调和反馈工作;成立由高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组建的示范校建设项目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对项目建设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建议并指导建设实施;成立由财务、纪检等部门组建的示范校建设项目督查工作小组,负责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保证项目建设运行程序和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2.资金保障

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资金投入3 420万元,后追加新增学生宿舍楼加固改造项目建设资金900万元,合计4 320万元。其中,天津市财政拨款3 300万元,主管单位及学校自筹1 020万元。学校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并落实项目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编制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和落实方案;积极争取主管单位财政支持,保证项目资金全额如期到位;监控项目资金规范合理和建设效果评价。

3.制度保障

为确保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方案按计划有效、规范实施,按照市财政、市教委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办法》《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设备采购管理办法》《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项目管理文件,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有效地做好项目建设,为项目战略管理全面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三、战略管理应用于示范校项目建设的启示

(一)领导的治校理念与战略规划要高度匹配

作为项目战略管理主体的校长对项目战略规划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如果校长将治校理念与战略规划密切结合,把握项目全面建设的逻辑起点,充分调动人力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项目战略规划,就能达成项目预期建设目标,有效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单独成立战略规划制定小组,没有充分吸收和发展校长的治校理念就制定战略规划,则在项目战略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协调性矛盾,影响项目建设效果。因此,项目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学校领导班子的核心意志,也要注意吸纳校长的治校理念,并争取最广泛教工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战略规划的宏伟蓝图。

(二)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的督导检查至关重要

人们往往在项目战略管理中只注重战略规划的制定而忽视了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督导检查,直到临近项目验收期才突击完成项目建设内容,最终影响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战略管理过程中实施督导检查要坚持及时性、合作性和反馈调整原则。实践证明,项目战略管理中的过程性督导检查是高质量完成项目战略规划的重要环节。

(三)正确处理好项目战略规划与调整或增补项目的关系

一经审批通过的项目战略规划就具有了严肃性,原则上不予修改。但在项目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因外部客观条件变化或工作重心调整,需要对原有项目建设内容进行调整或增补,此时一定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遵循兼容性原则,即确保调整或增补项目与项目战略规划建设思路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增补项目与项目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具有同根性,可以将调整或追加项目并归为项目战略规划建设项目的下属项目,集中人力和资源优势,提高或保证项目的高品质完成。

总之,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职学校通过项目建设加速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进一步开放教育管理思想,通过项目建设探索学校未来战略管理发展之路,是一种有益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12-19.

[2]刘经南.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战略与管理特色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3):18-21.

[3]刘志峰.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14.

[4]王华,张向力,尹玉玲. 高职院校战略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70-71.

[5]韩骅.校长与教育家:治校理念与治校权[J].高等教育研究,2002(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