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生;物理实验;实验能力
前言
物理这门学科,其主要的基础是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且基础的一个部分。可以说离开了实验,物理就是不完整的一门学科,物理实验是不能被忽视的。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高二学生,主要是对这些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进行了调查,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一、物理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能力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能力,其包含一般的动作技能以及知识技能。这两种能力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物理实验能力。和一般的学习能力相比,物理实验能力更加注重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物理实验能力考察的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完成物理实验的相关步骤到使用相关设备进行操作,到最后的分析所发生的现象以及写出物理实验结论,这些都是在考察学生们的物理实验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学生为分析视角,因此主要的研究对象是Y高中的高二学生,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法和临床分析法。首先,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方式来了解高二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主要选取的是W市某Y高中高二(1)、高二(2)两个班级,并设置了150份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所涉及的问题主要围绕高二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而展开。该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到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一些基础的单选题,其设置目的是为了了解高二学生们是否对物理实验有学习的兴趣,以及在该方面的学习态度和物理实验的简单题目。第二部分的调查题主要是针对物理实验操作过程而设置,其目的主要是为更深入了解高二学生对物理实验设备的操作以及基本的设备使用,从而推断出高二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这两部分的物理实验调查问卷题都是经过物理老师的专门讨论才最终形成的。该调查问卷的考试时间是2个小时,等待结束之后会将调查问卷进行回收。根据实现制定的评分标准,本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并分析。其次,本文也采用了临床分析的方法对调查的高二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方法主要是对所调查的高中的高二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将得到的观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从中得出调查的学生所存在的共同的物理实验能力方面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以下的研究结论:
第一,高二物理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物理实验能力差异。经过本次的调查问卷,从收到的调查问卷来看,发现班级中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本次的调查问卷,满分是80分,其中最高分是75分,而最低分只有5分,这足以看出学生之间的差距。在该次调查问卷中,设置的部分主要有5大块,包括基本物理实验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占20分),物理数据的分析和总结(占20分),物理实验的操作和处理(占10分),物理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占10分),以及物理实验设计的能力(占20分)。从数据和分数上来看,所调查的学生在物理实验的设置方面,基本物理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方面存在的差距是最为明显的。30%的学生可以很好的设计出自己的物理实方案,并通过提供的物理实验设备对此方案进行正确的操作,而40%的学生可以对操作的物理实验进行很好的解释和分析,但是主要是根据一些物理的理论知识,而剩余的30%调查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判断进行实验操作。
第二,高二物理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巨大的差异。一般而言,学生们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包含3个方面,就物理实验而言,其包括物理实验前的准备,物理实验中的操作,以及物理实验后的总结。通过对调查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调查,发现学生们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很大的差异。比如,对于物理实验前的准备,只有40%的学生会进行事先的预习和准备。对于物理实验中的操作,50%的学生是紧紧跟着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而30%的学生认为学生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对于物理实验后的总结,只有35%的学生有这样的习惯,而55%的学生认为物理实验总结没有很大的帮助,而10%的学生认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看,高二学生主要是在物理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物理实验的自我监控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四、结论和建议
基于以上的讨论,给以得出Y高中高二学生在物理实验操作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这种问题有待于及时解决。针对调查的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一些有关提升高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建议:首先,学校在物理课程设置中需要添加一些探索性的物理实验,以增加学生们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上,物理实验能力是一项非常全面的能力,不仅仅考察的是高二物理学生的动作能力,而且还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学校特别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去进行设计和探索的物理实验,这样就有利于高二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物理实验能力。其次,在课堂讲解中重视课堂演示以及实施策略讲解。相比一堂纯粹的理论课,物理实验课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针对这种现象,物理老师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适当增加一些操作和演示的环节。通过实际上的操作以及进一步的讲解,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握某个物理知识点。最后,高二学生们需要增强对物理实验的总结。对于每一次的物理实验,学生们首先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然后对该项物理实验进行事先的预习,这样有助于为进一步的实验操作打好基础。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物理实验课之后,需要对该堂物理实验课的收获进行总结,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们物理实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三物理;有效复习;题型模式
一、主体学习,记忆知识
要将物理的知识群看成一个整体,而非一个松散的个体集合,具体的来说:
其一,是在复习时,首先摸清整个学科的体系构建和复习线索,先把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概念和规律逐一整理,详列提纲,同时搞清楚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然后逐一拼接模块,使之成为模块化,可以随意组合,从而任意变化。
其二,是在逐一整理题型,问法,并与知识点群相结合。物理复习,无非是“同问变式”、“归纳比较”、“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等形式,要多角度的,详细的去考察题型,做出归纳和总结,从而总结出解体的规律。
其三,进行知识点概括和关键词应用。物理并非没有需要记忆的知识,小到公式,大到一些题型模式,都需要记忆,尤其是上一步中对于题型的总结,都需要学生了然于胸。因此,有必要对于最关键的部分加以总结,整理出关键词,然后强化记忆。
例如,在关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问题上,常见的是导电滑轨问题,需要总结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金属杆的“运动、受力和平衡”、电路中的能量转化等物理知识。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知识点群,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此类知识点进行记忆,并分析题型模式。此类问题,其实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物体受力状况的分析,对于物体运动的性质、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情况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同时了解电路中的能量转换。由于这类问题是知识点的综合,如果不采取主题学习的办法,进行模块化整合,那么就会面对知识点较为分散,知识缺失的问题。而整合后的知识模块,可以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而对题型的总结分析,则能够确保学生在下一次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二、总结题型,分析过程
解题需要分析过程,从审题到条件的获取,再到每一步骤的分析推理,然后判断题型,判断知识的运用,加以计算并得到答案,每一步都需要按部就班的进行。
我们要求打好主干知识,但理解好主干知识并不能够学好物理,物理需要高度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知识只是起到一个基石作用。因此一定要注重解题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整理出标准化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能力。
因此,这里就需要对题型进行归纳。一方面要求老师们,需要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题型进行总结、加以整理,并对其中的步骤进行优化,并加以讲解,以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存在着偏差,所以,学生们需要自己总结适合自己的版本,即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总而言之,必须有一整套较为标准的解题过程得以呈现。
例如,在前文提到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问题上,我们首先要确定此类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然后调动这些知识。然后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然后再根据已知的条件来求解出未知所在。最后通过计算或分析描述来得出答案。此类的流程依然较为粗略,应根据实际的题目,对每一部进行分析拆解,以此来达到总结体系、分析过程,强化理解的目的。
三、题海战术,熟能生巧
题海战术一直是传统复习模式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教改的逐渐深入,题海战术被认为是过时的,不合时宜的战术。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多做题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前两部完成的基础上,多做题事实上,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对解题思路的熟练运用,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但与传统的有题就做,无脑的去做不一样,笔者所提倡的题海战术,乃是有针对性的去强化练习。
在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了,关于题型的总结。通过题型模式的总结,我们即可以结合知识点,来很好的将知识点加以整合,同时基于对解题步骤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针对某一题型,整理出较为标准的解体流程。这样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此类题型作为一种范式来推而广之,之后所有的解题无非就是代换几个数字或者代换几个变量条件而已,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变的,整体的解题思路也是不变的。
在这样题型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对于任何一种提醒都进行强化练习。将每一种提醒都进行熟悉。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每个题型的题目,都能够做上一百遍,熟悉各种代换的方式,对于考察的知识,解题的思路了然于胸,自然而然的也就能够逢题便解,又快又准了。这样的题海战术,对于我们所进行的高考复习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
四、强化基础,规范答题
物理是高中理科的一部分,而理科的基础在于计算。虽然在物理方面的计算能力要求比数学要弱,但不能够又快又准的将答案计算出来,对于解题来说也就意味着失败。因此,强化基础是必须的,要在计算能力方面有所提高,确保自己计算的即迅速又准确。
此外,还需要高度重视答题的规范性。高三复习的早期,学生们答题的情况不尽人意,不管是公式的运用,还是解体的步骤,还是计算的算式,甚至文字的推理描述,都不能够做到规范。这些都需要老师逐一的要求,制定好标准化的流程,加以强化。此外,还需要逐一的,就是书写的能力,要注意卷面的整洁,字迹的大小适中。部分题目所需要步骤较多,有些同学一开始即书写较大,导致最后无处答题,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草稿纸的运用。物理的计算大多数需要用笔算和心算来完成,因此草稿纸是必须的工具之一。但很多同学往往将草稿纸乱涂乱画,以至于在草稿纸上演算后,找寻不到最初的步骤。而事实上,工整的书写草稿纸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便于检查,可以很便捷的,通过前面步骤的重新分析,来检查出当前的错误所在,由此增强解题的正确率。
总结:总之,在较为紧张的高三,对高考的备战当中,事实上是对于高一高二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汇总和强化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考试大纲的指导下,有针对的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需要避免的是知识的分散和简单机械的理解,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为决胜高考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辉.有效提高高三物理复习效率的策略[J].教育导刊,2012
[2]宋小羽.高三物理的有效复习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
[3]汪双福.优化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果――谈谈对高三物理复习的几点建议[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01).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要做到“三基”,即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二物理解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二物理解题技巧一、抓住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
在读题时不仅要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显性条件,更要抓住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题目中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它们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描述,或是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
高考物理计算题之所以较难,不仅是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往往使考生们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这也正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深刻程度.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把隐含条件充分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有些隐含条件隐蔽得并不深,平时又经常见到,挖掘起来很容易,例如题目中说“光滑的平面”,就表示“摩擦可忽略不计”;题目中说“恰好不滑出木板”,就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木板边缘处且具有与木板相同的速度”等等.但还有一些隐含条件隐藏较深或不常见到,挖掘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二、重视对基本过程的分析画好情境示意图
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的运动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除了这些运动过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类是碰撞过程,另一类是先变加速运动最终匀速运动的过程如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问题.热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容变化、绝热变化等这些过程的定量计算在某些省的高考中已不作要求.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电磁振荡、电磁感应中的导体棒做先变加速后匀速的运动等,而画出这些物理过程的示意图或画出关键情境的受力分析示意图是解析计算题的常规手段.
画好分析草图是审题的重要步骤,它有助于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和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可以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分析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状态变化图,也可以是投影法、等效法得到的示意图等.在审题过程中,要养成画示意图的习惯.解物理题,能画图的尽量画图,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分析过程以及探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几乎无一物理问题不是用图来加强认识的,而画图又迫使我们审查问题的各个细节以及细节之间的关系.
三、要谨慎细致,谨防定势思维
经常遇到一些物理题故意多给出已知条件,或表述物理情境时精心设置一些陷阱,安排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以此形成干扰因素,来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因素的迷惑程度愈大,同学们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犯错误.在审题过程中,只有有效地排除这些干扰因素,才能迅速而正确地得出答案.有些题目的物理过程含而不露,需结合已知条件,应用相关概念和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前不要急于动笔列方程,以免用假的过程模型代替了实际的物理过程,防止定势思维的负迁移.
四、善于从复杂的情境中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
现在的物理试题中介绍性、描述性的语句相当多,题目的信息量很大,解题时应具备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思维,善于从复杂的情境中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理解题意。
高二解决物理实验难题的思维方法一、转换思维法
在设计物理实验时,有一些些物理量其实是不容易直接测量或某些物理现象直接显示有困难,这样就把难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容易测量的物理量进行间接测量,或将某些不易显示的物理现象转化为容易显示的物理现象而进行间接观察,这种实验设计思维方法称为转换思维法。
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利用做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求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在研究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利用位移求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
二、比较思维法
设计物理实验时,利用对比实验,找出物理现象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这种实验设计思维方法称为比较思维法。
1.条件比较:比较不同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变化情况。
如研究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过程比较:比较不同物理过程的现象的变化。
如比较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可推知平抛运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3.状态比较:比较物理现象在实验时间内初、末状态的变化。
如比较酒精和水混合前后的总体积,可推知物体内分子之间有空隙。
三、替代思维法
设计物理实验时,将直接无法测量或不太容易测量的物理量、直接无法观测的物理现象,通过变通替代的方法间接进行测量或观测而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这种实验设计思维方法称为替代思维方法。
1.物理量之间的替代:如研究单摆的运动图像时,用纸板的位移替代时间,简化了实验测量。
2.物理现象之间的替代:如初中的热胀冷缩实验,利用双金属片热胀冷缩的弯曲来接通电路,让灯的明暗来反映双金属片的弯曲。
3.物理过程之间的替代:如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用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与竖直方向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分运动过程替代平抛运动过程,将曲线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研究。
4.物理仪器之间的替代:如测电源电动势内阻实验中不提供电压表,而利用电阻箱和电流表完成实验。
四、近似思维法
设计物理实验时,为了简化实验测量,突出实验的物理意义,对一些中学阶段精度要求不太高的试验,在其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采取近似的处理,这种实验设计思维方法称为近似思维法。
1.对象近似:如在气体实验中,将常温常压下的实际气体近似看作理想气体;
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将“细线与小球”近似看作单摆。
2.过程近似:如单摆实验中,只有在摆角小于5度时,摆球的运动近似地看作简谐运动。
3.结果近似: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将电流表、电压表近似地看作理想仪表。
为了提高精度,要求将实验条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电表合适的量程于合适的电路连接方式。
五、累积思维法
设计实验时,由于偶然因素的影响,对某些物理量进行一次测量具有不确定性或不可靠性,则采用累积后求平均值的方法,称为累计思维法。这是为了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而设计的。
1.时间累计法:如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采用测量30~50次全振动的总时间来求单摆的周期。
2.空间累积法:如测量一张薄纸的厚度时,可测多张薄纸的厚度后求平均而得到一张纸的厚度等。
高二物理学法指导预习
通读一遍教材,去了解和接受新的物理概念,找到它的特点,提前知道公式和定理等。把不明白的地方作记号,等后面深入学习时解决或者问老师。
新旧知识是一个继承关系,并不是割裂独立的。预习新知识的时候,要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发现哪里不会不明白不清楚,要赶紧补回来,因为老师默认你已经会啦!扫除这些“绊脚石”,才能立即理解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
预习也要注意时间和效率,一般优先预习自己不擅长的科目,拒绝苦思冥想其实是在发呆?,完全可以把问题留到上课听讲的时候解决!
尝试自己画出知识点脉络图,能够全面了解整本书的知识点和考点。
听课
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听课是学习的主要过程,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主要状况。提高听课效率要注意:课前预习要有针对性。钻研课本要咬文嚼字,注意辨析。概念理解要准确,对概念的确切含义要通过实际例子情景化例静摩擦力中“一起运动”“有运动趋势”,运动学中“二秒”、“第二秒”、“二秒末”,“速率相等”“速度相同”,自由落体中的“真空”“静止开始”等。所谓辨析,就是要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到一起,认真对比其差异。如重力和质量,重力与压力,速度与加速度,变化大小和变化快慢,匀变速与匀速等等。听课过程要全神贯注,特别要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慨括前一节课的要点和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本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慨括性,是在理解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复习
①做好及时的复习。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的看书和笔记,最好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使老师讲的内容,例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以边回忆边在草稿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大开笔记本和书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己清楚的,把它补起来,这样就使得当天上课的内容巩固下来了,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率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②做好章节复习,学完一章后应进行阶段性复习,复习方法也采用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
2011-2012学年笔者的教学对象是上海市某区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针对高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科教学标准进行了不同课型导学案的案例设计和应用的探索,分析如下:
1.新授课导学案的案例设计和应用——激趣、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授课最注重的是知识的生成,导学案设计要有启发性。在设计导学案时,笔者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研究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将知识点转变为启发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激思,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搭建学习“支架”,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案例1】杜康酿酒话乙醇(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和应用
(1)首先明确学习目标,说明学习背景,进行学习定向
【学习目标】
1)掌握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2)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概念
【学习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2)提示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作出选择并制订学习方案
【学法指导】化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
1)用模型法(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学习乙醇分子结构,直观形象
2)实验法测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3)用结构决定性质思想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
(3)创设问题情境,丰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内容】
1)你知道有关酒的故事吗?(可参看课本、上网查找,上课时请学生讲故事)
“杜康与酒”、“怒掷茅台振国威”
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乙醇。(上课时学生自己展示)
2)乙醇是酒中精华,你知道乙醇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吗?
乙醇的物理性质:(阅读教材)
________色、________味的液体,密度比水________、________于水,沸点比水________。
什么叫无水酒精?工业上如何制取无水酒精?
乙醇为什么能与水任意比例混溶呢?乙醇的沸点为什么比相应的烃高呢?(自己查阅参考书或上网,寻找答案)
3)如何确定乙醇的分子式呢?又如何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结构式、结构简式)呢?
温馨提示 思路:先确定分子式?再探究分子结构
Ⅰ.分子式的确定:已知乙醇2.3 g完全燃烧后,生成4.4 g 和2.7 g ,测得乙醇蒸气的密度为2.054 g/L(标准状况),求乙醇的分子式。
Ⅱ.分子结构的探究:
推测: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知,乙醇的分子式为________,推测乙醇分子可能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实验测定:
温馨提示测定原理: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乙醇与的钠反应,通过测量生成:的体积便可以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提示:来自乙醇中的活泼H)
Ⅲ.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探究乙醇、水分别与钠反应,观察记录现象,解释,得出结论。
装置:如下页图(1)皆可(高二上学期所学的测定气体体积的装置)
讨论:考虑装置的准确性、操作便捷性,下列装置中较好的是________。
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数据记录与处理如表1:(已转化为标准下数据)
结论:1 mol乙醇中活泼H原子为________mol。
所以乙醇分子可能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参阅教材)
小结:乙醇的分子式________、电子式________、
结构式________、结构简式________;
乙醇与金屑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该反应中________键断裂。
该部分的教学,通过导学案的“导”,课前大部分学生几乎能完成80%以上的学习内容;在课堂上,笔者补充了钠与水的演示实验、乙醇与水的小组探究实验,主要采用了小组汇报、学生交流补充,教师总结完善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发言踊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仅较轻松地掌握了乙醇分子式及结构简式,学会了科学的测定方法,而且巩固了高二上学期所学的测定气体体积的实验方法,体会到了学以致用、自主求知的喜悦。
(4)搭建学习“支架”,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内容】新概念学习——烃的衍生物、官能团
2)结合对上述问题的理解,阅读教材,填空
烃的衍生物:________。
官能团:________。
3)练习反馈:下列有机物中,属于烃的衍生物的是________。
4)乙醇的官能团是什么?羟基和氢氧根有何不同?写出两者的电子式。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请在图2中标出乙醇分子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并预测乙醇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课堂上笔者采用的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方式进行,学生发言积极,教师讲得很少,只做一些关键点的点拨和归纳。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在导学案中搭建“支架”,层层设置问题台阶,使学生在不断质疑、释疑中,积极主动地理解了烃的衍生物、官能团两个重要概念,通过练习,反馈出学习效果非常好。
(5)设计多层次练习,课堂检测、课后巩固、拓展思维,知识能力双落实
紧扣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一定数量的习题设计多层次练习。题目要少而精,要紧扣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具有一定思考容量;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课堂上完成80%左右为宜。通过精选的形成性练习检测课堂效果;巩固性练习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还可完成拓展性练习,拓展思维,提高能力。
2.复习课导学案的案例设计和应用——加强知识梳理,对比总结规律,建构知识网络
复习课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归纳总结,更是知识的升华和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因此,导学案要体现如何归纳知识点,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普遍性的规律,让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下面以《卤素及其化合物复习导学案设计和应用》为例谈谈笔者的体会和认识。
【案例2】卤素及其化合物复习导学案设计和应用
【复习要求】根据课程标准制订具体的复习要求,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考点中的“知道”、“理解”、“掌握”等含义。
理解卤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主要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卤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规律)、特殊性;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氯水的组成和性质、HClO的化学性质,理解漂粉精的制备及漂白原理;掌握HCl的实验室制法;了解的工业制法——氯碱化工;掌握的检验方法;理解海水中提取溴、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和方法。
【知识梳理】大量运用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对比、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卤素的位、构、性三者的关系,如图3。
【方法点拨】引导学生总结高效的复习方法,如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核心知识网络建构法、思维导图联想复习法、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等。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一、复习基础知识时,采用预习学案的方式
预习学案要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自主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基础。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2)要适度。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
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3)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4)要使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带知识,把对知识内容的复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反对知识的堆砌。一个问题可以设置若干小题(或若干问)的形式,包含多个知识点。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复习知识、提炼方法、指导运用的目的。问题要有新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5)要使问题层次化。通过对问题的分解为学生设置台阶,注重知识间的相互渗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
要达到的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形成单元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
(2)引导学生把握物理的内在体系,把握高中物理知识的衍生和发展规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做到对物理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物理知识的灵活应用。
二、讲练结合,采用导学案的形式
1. 例题的选择
一般不选直来直去的题目,而应选能反映该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和注意的问题,且最好附带其他解题方面的知识,可提高课堂效率。 2. 精讲点拨
老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例如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物理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重在解法的强化、规律的总结、认知结构的完善等。
3.注意事项
(1)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往往是就题论题,教师应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重点指导;在分析学生解题思路展示的基础上,找出学生在理解物理学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等,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
(2)不要搞题海战术:题海无涯,总结是岸,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能够举一反三,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上多反思多总结。切不可掉入以解题代替复习的泥潭。做题应以掌握概念、规律,领会思路和方法为核心,解题只起巩固作用,只有总结才能跳出题海。坚决摒弃题海战术,追求练习的本质,不一味地追求练习的量,练习必须有度,从头到尾吃透一本资料即可。
三、布置好课下练习,采用练习学案的形式
1.复习离不开做题
第一轮复习当然以知识梳理为主,但也要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做题的过程中训练物理思维,体验科学方法还要形成能力,因此在复习中要做大量习题,但这并不意味做题越多越好,更不能说越难越好,通过做题来提高解题能力力求实效。
2.适当控制题量
练习不能代替复习,数量代替不了质量,一轮复习要精选精练,一切练习都要围绕学生实际展开,贪多嚼不烂,学生消化不了,落实不到位,练习再多也是“无用功”。所以要精选精练,发给学生的习题应该是经过教师加工的习题,从而节约学生的时间,提高效益,这就要求老师在对知识重点和能力要求层次上把握准确,确保练习适度。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1.看书:再好的资料不如课本。资料仅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本,切忌用资料取代课本。
从这几年高考试卷结构来看选择题减少了,更加注重对概念规律的理解程度考查,主观题权重增多了,这成了考察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命题内容也行联系世界和综合方向倾斜,新题增多、阅读量加大,而且出现了开放型题.这些给高三复习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三的复习就要与高考接轨,在充分了解高考要求,把我高考动向的基础上,展开高三的复习工作,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依,这样才能是复习事半功倍.本人就这几年指导高三物理复习方面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高三物理复习一般分为两轮,第一轮复习中,一般都遵循按章节或单元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到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等的规律进行.复习注重“双基”训练,使学生的只是系统化、网络化.
一、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知识要系统化、网络化
高三的复习与高一、高二的学习不一样,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了,所以复习时要站高一点、看远一些,把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综合起来纳入知识体系中,形成网络加以强记.一般是按力、热、电、光、原的顺序记住各部分的知识点,重难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把电学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两场:电场和磁场:电生磁―安培定则,磁生电―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最后综合为电磁场、电磁波.两路: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他们都符合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都符合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本部分内容有6个重要概念:电场强度、电势、电动势、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和交流电的有效值.
2.复习要粗中有细
复习是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深入教材,挖掘出每一个知识点.最终做到深入浅出.
学生复习时时常忽视教材而重视复习材料,即使看教材也是泛泛阅读,总觉得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不能从教材中挖掘知识点及其内涵、外延.教材是试题之本,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可以追究到教材的知识点上.因此复习时要不断研究教材,多角度、多层次读解教材.
3.从多角度认识知识
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定律等知识要从多角度去学习认识,既要从正面学习,如了解定义、性质、公式,理解其含义等,又要从反面认识,如其逆命题是否成立,条件相反时结果会怎样等,还要从侧面学习认识,如与其相似知识比较,特别是容易混淆的定义、性质等知识的比较,可以加强正确理解、记忆.
大多数知识学生能正面理解,但变换一个角度就会不理解、不清楚,或是放在一个易混淆的具体问题中就会出错.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4.重视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也只有应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第一轮复习中重点是知识的应用,即用知识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要全面总结该知识点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情况血的应用及解题方法.
二、第二轮复习注重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试能力.复习中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规范的解题过程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起来的,指导学生解题时遵循下面的思路:
(1)读题.阅读题目时要仔细、认真,梳理出题目的基本含义,特别是内容多、文字长的题目一定要有耐心,如信息类题,读完后要理出含义、找出有用的条件.
(2)审题.分析题意,建立物理模型、展示物理情景,必要时做草图,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判定情景的变化及变化过程的性质.
(3)解题.利用学过的知识确定该过程满足什么物理规律,用哪些公式、方法解决书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解题过程要书写准确、简练、规范、工整.要注意多项填空的顺序,数据的有效数字、单位、正负号,论述题的语言要精炼、确切,计算题的步骤要完整而不繁琐,要有必要的公式、数据、说明等.
2.注意查漏补缺
在综合练习中要及时了解、总结学生出现的错误,知道学生分析其原因,制定相应补漏措施.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整体向题要集中辅导,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3.综合训练,提高分析能力
第二轮复习时要进行一定量的综合练习,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轮复习是围绕知识,寻求知识的应用,而这时的复习是围绕问题,寻求处理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复习一方面强调全面,包括知识的全面和方法的全面,同时要有重点,以高考为导向,突破考试重点.另一方面要强调综合分析,指导如何根据问题的需要,将知识、方法、技能有机结合处理问题,特别是学科内容的综合问题要强化训练.在不断的强化练习中,不仅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且熟能生巧,找出更简便、合理的解题方法.
4.限时作题,提高应试能力
学生的考试成绩还与考场上的临场发挥有关,要发挥出学生正常的能力和水平,就要保证考试是时的正常发挥.因此,综合练习时要进行模拟考试,限定时间,创造气氛,让学生逐渐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考试.考试次数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确定.
五、突破弱势
一、做好两个实验——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近几年由于多媒体进入校园,对教学方式改变很多,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无法用多媒体代替。动手操作实验更具有真实性,有时还不一定成功。我每次在上电磁学时,只要能做的实验尽量让同学们亲自做,让他们体会实验的乐趣。
如我在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时,就采用了实验教学。我准备了多种电源:学生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小灯泡(2.5V,0.3W)先用实验让学同们直观认识电源有电动势,然后讲解,在认识电源内阻时,我用学生电源稳压6V和干电池6V对同一小灯泡供电,给果不一样,用学生电源的不发光,电池的发光;又用它们对6V的收录机进行供电,都可用。这与同学们的想法不一样了,初中学的知识不能解释了,分析原因是电源的内阻在作怪。后又用实验测得学生电源的内阻为100欧,电池的内阻为0.08欧。这样让同学们确实承认电源也有内阻。又如在上“电容器的电容”一节时,我也才用了实验教学,电容器的充电、放电、储能用电解电容(1000μF)即可完成,效果明显,同学们看到了电容器确实有这些特点,在做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困难了。看不到现象,正当同学们开始有些怀凝时,我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了物理学历的教育,这个实验我们今天做起来困难,在二百多年前,当物理学家们研究时,不知经过多少次失败,才有结果。所以我们今天不仅要学习人类智慧的结晶,更要学习前人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激发同学们探索物理的兴趣
如何提高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也做了一些尝试。
1.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发现,成功的实验是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最好武器。如我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证明电源内阻的实验,实验一做,同学们的兴趣大增。又如我在上静电屏蔽一节时,我带了一个小收音机和屏蔽罩。先让同学们课前猜测这个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当我把收音机打开,收到电台,然后放进屏蔽罩时,后面的同学站了起来,声音没有了。同学们信了,情绪高涨了。
2.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和器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也是提高同学们兴趣的有效方法。只有将学的东西变成现实,才能体会到学有所用,兴趣才会大增。如我上完电阻定律一节后,组织同学们自制滑动变阻器;上完日光灯原理,准备了学生实验;在上完交流电一章后,组织部分学生自制电风扇;在上电视、雷达一节,我打开了电视机的后盖,让同学们了解、观看内部结构,演示了场、行不同步的情况。这些科技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学也有自己的发展史,我在上磁场一章时,收集整理安培、法拉第的一些资料,在多媒体上放映,让学同们用人物了解物理史;在上用电安全常识时,我把一些触电事故的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放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灵活处理教材的难度
物理这门学科,我作过调查,同学们感到是最难的,如何变难为易,让同学们们尽量掌握每节的主要部分,并能加以运用,是一个难题,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也做过一些探索。
1.精简每节课的知识点,并把知识点总结成易记的几个字。如我在上库仑定律及电荷定恒一节。我把其归结为“三个一”:一个重点(库仑定律),一个补充(电荷守恒是库仑定律的补充),一个知道(要知道元电荷的电量);在上电场强度一节,重点是电强度概念的建立,难建立、难懂,易混乱,我把它归结为三个无关一个牢记:电场强度与是否放入检验电荷无关;电场强度与检验电荷的正、负无关;电场强度与检验电荷受电场力无关。牢记电场强度的方向规定。
2.降低入门难度,变难为易。从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每届都有不同的心得,每届都在探索。如我在上电势差与电势能一节,这一节难度大,又是重点内容,同学们手中的参考书也多,从不同角度分析的也多。我在处理教材时,只要求同学们记住“两个”关系:电场线与电势之门的关系: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的关系是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3.改变问题的提法,有时也会收到降低难度的作用。如我在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大小一节时,关于e=Bvl的公式时,我把它改变成:揭迷e=Bvl。我主要讲了两点:这个公式是不是法拉第的实验总结,我通过实验——分析——结合历史(以实验说历史),证明此式不是法拉第的实验总结——不是实验定律。这个公式是数学推导出来的公式。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用考试或考查的方法及时检验本阶段的能力培养结果。着重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试题,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知识点中的能力要求内容。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