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财务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财务风险;招生规模;规避机制
近几年来,虽然高等学校的经费收入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仍然以无风险的财政拨款收入、学费收入为主,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校是不存在财务风险的,而随着高校扩招、合并,由于高校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为了弥补这一缺口,高校纷纷通过银行贷款来扩大规模建设投资,即所谓举债兴教,因此,当前的高校是存在财务风险的。正确认识高校财务风险、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规避机制已成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威胁高校资金安全的财务风险分析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狭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作为非盈利事业单位的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财务活动中资金支付难以为继、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财务风险不会表现为资不抵债,也不会因为过高的负债率而破产,但是高校的流动资金是有可能出现短缺的,也可能发生不能按时发放教职工工资津贴、日常开支资金严重短缺等现象。根据高校财务活动的特点,笔者把高校财务风险归为三类,即:高负债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支付风险。
(一)高负债风险
1999年以来,国家大力提倡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并且相应允许高校向金融机构贷款,很多高校抓住发展机遇,使在校生规模成倍增加,并一次征地数千亩,用于建设现代化的一流校区,这样一方面是高校建设的大举扩展,另一方面是国家教育投资的缓慢增长,高校出现了大的资金缺口。高校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主要靠银行贷款来填补,而银行贷款是有偿使用资金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即贷款利息,而且约定了资金的偿还期限。每贷款一亿资金,每年至少就要偿付700多万元的利息。利息的按期支付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而学校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只能通过学校的各项收入来偿还。由于财政拨款有限,同时学生缴费已无上升空间。对许多高校而言,其所取得的收入能够维持学校基本运转已经困难。还贷资金明显不足,一旦进入还贷高峰期,极容易造成流动资金短缺,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科研等各项教育事业的正常开展。因而,高债务风险已构成威胁高校资金安全的主要财务风险。
(二)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活动所形成的资产有四类:教学用固定资产、后勤经营性资产、校办产业、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这四类资产中,能够给高校带来净现金流入的只有后三种资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高校大部分的校办产业都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的状态;投资于金融资产的,也不乏在证券市场上遭到惨败的现象;而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后勤经营性资产能给高校带来的现金流量往往有限。因此,从长远来看,高校存在长期投资风险。近几年,高校扩招之风甚烈,存在严重的过量投资现象。表现为高校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超过了高校的资金负荷,由此形成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
(三)资金支付风险
资金支付风险主要来自大额采购活动,是由基建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所引起的。如高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用具等,而这类采购一般是在合同约定的时间或验收合格后付款,供货方亦习惯于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对此进行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深层思想根源
高校的财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就突如其来,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由于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国家预算的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导致高校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借款费用过高、学费欠交现象严重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高校校区发展加大,贷款规模随之扩大,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导致潜在的负债风险。并且学校负债的偿还责任存在着模糊性,有些高校在负债额度的控制上以负债利息成本的承受能力决定负债的多少,几乎不考虑学校偿还本金的问题。高校的建设规模与潜在的招生规模不匹配。高校贷款用于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需要有预期的生源和经费收入的支撑。在目前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高校预期收入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产生负债风险。
(三)高校教育成本支出加大直接导致高校财务风险
扩招给高校带来了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的增加,但增收不减支、增收不增效,学费等收入并不能完全用于建设和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满足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的对教学教辅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经费增长的需求,用于高校由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增加的成本,从而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财务支出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高校行政机构改革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膨胀,加大了财务收支平衡的难度,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支出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
(四)运作管理不善形成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高校的运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经济责任不明,学校资产是否保持增值,与个人利益并无关联,一旦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建设性资金尤其是发展性资金严重短缺,势必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转。2.学费催缴不得力,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欠费数额越来越大,严重削弱了学校经费的自给能力,影响了学校的资金筹集,给学校财务收支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3.教学质量管理不严格,学校教学硬件、软件严重不足,教育质量管理留于形式,有的学校连续十多年未处理过一起教学事故,已面临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就业困难的风险,最终将导致学校声誉下降、生源严重不足,甚至被迫关门。4.国有资产管理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账实不符、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如有的学校每个院系都建有计算机房,大量购置计算机,使生均拥有计算机达数台,造成资产的严重浪费。
三、财务风险控制与规避的对策
面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建立财务规避风险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借鉴ERK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手段,高校应当能够及时获得健全的风险信息,识别风险种类,进而规避风险、控制风险。
(一)高校应当加强贷款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建立大额贷款备案制度
高校应制定严格的还款计划,对大额贷款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督,考核效益。对贷款项目实行目标分解、公开招标、日常检查、验收考核的办法,形成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机制。应全面掌握高校贷款规模和风险状况,加强客观管理监控,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对所有贷款应实行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将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年度贷款额度方案、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等相关材料报送主管部门备案。贷款高校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要考虑偿债因素,将还款计划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同时,为保证还款资金来源,应该考虑以空间置换资金来解决财务危机。高校的高负债主要是投资建设新校区造成的,多数旧校区出现了闲置,而旧校区大多位于城市中心,所处地位置优越,所以应卖掉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旧校区来换取建设资金。
(二)严格对投资的管理(包括对校办产业的投资),加强对二级财务的监督与控制
高等学校的对外投资(包括对校办产业的投资),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议,经学校领导集体讨论决策,并按国有资产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批准和备案后实施。高校应设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确保对外投资的安全与合法权益。据有关规定,高等学校不得从事股票投资和其他风险性债券业务。对过去发生的股票和风险性债券投资业务应妥善处理,防止投资风险转化为投资损失或继续扩大损失。
(三)对于大额资金的流动以及非常规资金支付业务,应建立集体讨论决策制度
可先由学校财务部门根据学校内部的申请提出初步意见,经校财经领导小组对其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同意后再提交学校领导集体讨论决策。财务部门根据学校会议纪要或决定办理相关的资金业务。具体操作办法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时,作为独立法人主体的高校应坚持综合平衡、开源节流、强化预算管理,要尽可能地吸收社会资金,加强校企联合;充分利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解决学生欠费问题。预算管理作为现代高校管理手段之一,是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高校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编制赤字预算。高校财务风险的存在不仅仅会对高校自身的运营状况产生不利的影响,更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通过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分析,对其进行大致分类,描述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最终要提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在理论基础上有效实施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实现由风险规避向风险控制的转化。
(四)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分散高校财务管理风险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债务资金占总资金比重过高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已成为引发高校财务风险最直接、最巨大的动因。如何优化高校资本结构、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是高校继筹资任务之后面临的又一复杂难题。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是建立在负债数额适度、负债比率适中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可能带来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高校负债比率及负债金额要与高校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债务结构趋于合理,并且要与高校自身的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偿债保障基础相适应,安排好不同期限的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比例,以便合理分摊各期间的债务负担,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以提高学校的信誉度,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五)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及财务分析评价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
在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结合“利益相关者产权论”的原理,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确定为“相关利益主体价值最大化”。相关利益主体包括:1.政府,作为学校的所有者、教育经费的主要投资者和公共设施的提供者,要求学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各种高级人才和科技服务;2.其他合作办学投资者,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追求投资财富最大化;3.学生(顾客),通过高考、选择学校提供的专业(产品),在交纳学费后,进入大学学习,他们要求掌握最全面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为今后谋取职业打下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4.教职员工,希望自己有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发展空间、好的待遇,能够更安心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这几个利益主体通过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和学校经济分配政策的调动下,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资金才可能按照价值规律不断运动。这就要求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能力,在教育经费的筹资管理、分配管理、使用管理、投资和成本管理中,运用预算、定额、定员、可行性分析、预测等科学方法,开展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中,积极发挥财务的参谋、助手作用,使财务管理向“决策型、控制型”拓展。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会继续得到加强,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为此,高校需要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陶永勇.高校扩招举债与财务风险管理[J].事业财会,2005,(4):4.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控制
--------------------------------------------------------------------------------
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是一种经济上的风险现象。学术界对财务风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作为非营利机构,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
1 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1.1债务风险
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行,高等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资金使用数额越来越大,财政拨款、学宿费等收入等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各高校争先恐后向银行借款,用于买地、基建、购置设备、人才引进等,高校债务负担潜在的风险,已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1.2资金营运风险
高校在日常支出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首先可能是财务预算不合理,预算做得很粗放,特别是一些高校在搞分院二级自主理财后,把经费按某种分配的政策来进行切块,这种政策是否合理存在着不确定因素。高校在高速成长期,对资金的使用量很大,往往不能量入为出,做赤字预算,这对高校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很是不利,也造成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1.3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活动主要有教学用固定资产、后勤经营性资产、校办产业、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校办企业多数微利甚至亏损;投资于金融资产的风险很高常导致投资失败;而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后勤经营性资产能给高校带来的现金流量往往有限。因此,面对扩招而带来的过量投资,高校存在长期投资风险。
2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2.1高校管理层风险责任意识不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缺失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高校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导致高校管理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
2.2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带来的风险。
“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的实体,财务管理手段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落后,这主要是由于信息化人才的缺乏。二是高校财务管理手段落后,信息时代的财务管理,都是以互联网!局域网和电子商务为时代背景的,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创新和改革。同时,由于高校还有实业,因此,还必须进行自身财务与实业业务的趋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3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加快。
我国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扩大内需,于1999年起实施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扩招政策本身是适应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大需求的,然而扩招政策也为高校带来了负面影响。这虽使高校有了“量”的扩张,校园面积扩大了,建筑面积增多了,而真正的办学效益一般很难预测,因而存在着潜在的财务风险。
2.4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随着升本、扩招、办学水平评估等新业务的出现,高校的经济活动在不断地扩大,原有的工作流程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业务了。究其原因,大多数高校是沿用以前年份所编撰的管理制度,没有随业务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如在对外投资、工程项目、大额资金支付、外部融资等方面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经常性的决策失误。
3 加强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3.1建立财务风险经营责任制,强化风险意识。
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第一责任人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严格执行干部任期期间及离任审计制度,以防出现“任际”债务转移,导致权责不清。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对管理不善、控制不严、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有关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高校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制,增强高校决策管理层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
3.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资金管理。
高校的管理层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对举债建设持慎重的态度,根据高校的举债能力分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不断优化高校的资本结构,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积极尝试建立“校银合作”的新体系,努力寻求高校与银行的“双赢”,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加强高校的成本控制,进一步明确各个成本中心的目标成本,将成本控制目标层层分解,使高校成本控制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局面;利用高校财务的重要指标预测财务风险,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3.3积极开源,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建设节约型高校。
要努力解决欠缴学费问题。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落实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措施,组织贫困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积极承担国家、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的各种研究课题,获得横向或纵向的科研经费;争取社会捐赠。高校在广开财源的同时,要树立大学经营理念,勤俭办学,合理安排预算、严格管理,使高校现有的资源合理配置、物尽其用,节约校园维护运作成本。
3.4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
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而且是超脱于会计监督的较高层次的监督。高校办学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就越需要监督。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设立了校长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内审不到位的问题。有力促进了高校的廉政建设,从源头防止腐败,有利于保护干部。
参考文献:
[1]胡信生,拓东玲,王希文.高校财务风险类型与防范[J].教育财会研究,2004,(6)
[2]陶永勇.高校扩招举债与财务风险管理[J].事业财会,2005,(4):4
(一)资金来源风险
受国家财力所限,我国政府财政部门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偏重于九年义务教育,对高等院校的投入长期不足,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较少。2012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达到GDP的4%,但逐年增加的教育经费,也主要用于解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缺口。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拨款到位比例很低,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政府由于财政收入不高,造成地方高校获得的财政拨款更少。因此,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难以满足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发展需求。但是,现在甚至将来更长的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模式中,政府财政资金与学费收入占比仍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资金流入高校的路径仍然不畅。造成事实上地方高校资金来源结构的单一性。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筹资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尤其是社会捐资、服务性收入占高校经费筹措比例较高。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的不断开放,地方高校在发展的国际视野下,谋求经费筹集的多元化,发展校办企业、开展产学研服务、开发专利获取收入等,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给地方高校的发展增添收入。但是,短期内,由于相关体制改革、法制建设经验的相对不足,在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也隐藏着较为严重的资金来源风险。
(二)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的概念首先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其本质是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善性而存在的一种内部控制机制(刘明辉、张宜霞,200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内部控制逐步受到高校重视。高校重视内部控制理念,其一是受到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影响,其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发展的需求。然而,大学是非营利机构,其发展目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与高校的组织关系特征也不尽一致,企业组织关系中的横向制衡特征,在高校组织特征中就不明显,因此企业与高校的内部控制框架要素也不可能一致。事实上,企业内由监督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以及由制衡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往往并存,而高校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内部控制结构往往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缺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应有的权利和工作激励机制,使得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或机制不完善;或执行力低下等。加之行政管理的计划体制惯性,人情关、利益关的阻碍等,较长时期内,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仍会存在。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公务卡制度的改革,这些情况会有较大的改善,但不可否认,从管理角度出发,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亟待实践中完善丰富。
(三)资产管理风险
高校资产管理是高校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上仍存在许多缺陷。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事业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拨款,学校自身并不承担经济责任(李辉生,2007)。这种现状使得我国高校较为普遍的存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的问题。这种明显“计划调配”的资产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前高校发展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与文化改革步伐的总体要求。而办学规模扩大、资产总量骤增的现实,使得将高校资产科学管理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资产管理不当,产权认识偏差等所导致的基础建设盲目上马、固定资产重复投入、资产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现象就会发生,这些都会成为新时期地方高校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忽视资产的科学管理,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给地方高校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四)运营风险
运营的基本特征是标准、细致、效率、协作、创新。从高等学校的运营管理角度解读,明确办学定位、保障教学质量、加强规范管理、合理拓宽筹资渠道、谋求校际平等合作与支援等等,是学校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运营不善也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首先,地方高校如果不能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没有明确自身的运营目标和经济责任,对学校的资产缺乏保值增值意识,在学校发展和建设资金的管理中,忽视科学的运营管理,可能直接给学校造成财务风险。其次,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学费催缴制度,造成学校的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这不利于学校的财务收支,造成学校的资金归集难度,给学校的经营带来困难。另外,地方高校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滑,学校就业率降低等,都给学校的运营管理增添了难度,形成一定的财务压力和风险。
二、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地方高校的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而财政拨款在我国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当中占据主导。但是,近年来,我国虽然对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但是依旧难以有效的满足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也财力有限,不能够充分的满足地方高校的资金需求。近年来,地方高校的规模扩张速度远高于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许多地方高校不断的增加校园面积、增加固定资产投入。高校的教育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的资金需求,导致地方高校严重的资金缺口,给地方高校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
高等院校的管理者重视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注重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和日常经费开支的增加,但是,缺乏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在对高校的运营管理中,容易忽视地方高校的发展实际和资金量,盲目的进行扩招和增加学校建设投入。另外,政绩观、求全求大的发展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容易造成学校的粗放型发展。这些都是风险意识缺乏的表现,长远来说影响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
地方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制度和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和基础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流程和内部审计监督。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通过对高校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展开科学的、全面的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通过设置一定的量化指标,在学校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学校的经营和资本管理活动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和控制。但是,当前地方高校现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学校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的管理制度、人员和技术条件,这也是导致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的隐患。
(四)财务支出缺乏健全的监督和管控
受人力和环境条件所限,地方高校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诸如设备采购、公务消费、科研经费列支等等经费支出的过程中较难形成有效的监督管控。招投标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等等虽然使得这些情况有所改观,但消费条件与环境的限制,仍然难以有效避免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公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约束力的差异,有效监督的缺失等,均可能导致隐蔽的腐败现象发生,影响学校的财务安全。例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器材的采购的过程中的预算管理机制、审批机制、招投标管理问题;科研人才的引进和科研经费的投入、管理与使用问题等,如果监督管理不善,都会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诸多风险和危机。
三、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增加政府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因此,应当稳步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确保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地方高等院校应当明确自身的产权,地方公立高校的资产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所有。地方政府应当强化自身责任,重视扶持地方高等院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另外,地方高等院校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之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资金筹集渠道。首先,变商业性贷款为政策性贷款。地方高校在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多数项目是建设周期长和收益低的项目,而商业贷款会增加地方高校的还款压力和资金筹集成本。另外,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创收,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地方高校的经费收入,解决地方高校的资金压力。最后,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宣传等方式向社会筹集办学资金,从而有效的降低地方高校的资金筹集风险。
(二)增强高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健全高校内部控制
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重视高校自身的财务管理。高校的领导者应当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在学校规模扩张和基础建设过程中,明确岗位设置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建设中的招投标管理,重视利用财务监督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开展对学校的财务风险的监督和控制。高校的管理者应重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高校贷款、资金使用、基础建设、教育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避免学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权力滥用的现象。
(三)完善财务监控制度和财务预警系统
提高对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和科学的财务监控制度。通过系统性的制度保障,提高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的财务管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同时加强执行力监督。通过科学的财务监控,防止出现财务风险,促进高校资产保值增值。同时,高校应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认真调研,科学筛选与制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学校财务风险进行具体量化的分析与评价,及时的发现高校运营中的财务风险,并有效的将潜在风险进行转化和消除。
(四)规范高校财务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关键词:普通高校;信贷资金;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为有效控制信贷资金财务风险,2004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对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管理均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加强了高校贷款行为和资金管理。这是政府部门为指导高校规避财务风险而制定的指导性政策。
高校的信贷资金属于高校的借入资金,属于高校的负债,与国拨经费和学费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校利用信贷资金需要支付资金成本和按期归还本金,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所谓财务风险就是高校取得信贷资金后存在着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高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如果贷款不能展期,甚至还存在着被债权人而破产还债的可能性高校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的原则,注重投资质量。注重分析投资后是否能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金回流,也就是能否创造新的更多的收入。另外,信贷资金的使用应经过严格、合理的专家论证,避免出现个别人的“拍脑门工程”和无效投入,避免给学校财务造成新的更大的困难。总之,学校在信贷资金的使用上必须坚持效益原则,既要努力扩大收入,又要严格控制办学成本,不断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由于高校长期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些高校申请到信贷资金以后,觉得资金有了溢余就随意消费,乱上建设项目;还有一些高校缺乏长远规划,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以至基建摊子铺得很大。这些行为只会进一步加大财务风险,给高校的资金运转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作为高校应严格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建立高等院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
高校利用信贷资金,要还本付息,当支付的利息相对数较小时,可列入当年的经费支出中,但本金一次偿还时会造成高校财务支付困难。如作者所在的高校,在2006年一年中,归还到期贷款本金500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年收入只有9000多万元的高校来说,一年内归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就占去了一半以上,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数额,曾一度使该高校财务陷入困境。财务账上没钱,教职工手中的积压了大量的票据不能报销,教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搞得人心惶惶。影响了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信心,影响了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由此看来,建立高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同时,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耗费的价值得不到补偿,高校偿还银行贷款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了弥补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也为了高校不至于因偿还贷款而发生财务风险,应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债务规模和贷款期限,按2%~3%的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在事业基金中留足这一数额。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
对高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应该贷多少款和能贷多少款”是高校在贷款时应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贷款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如果学校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学校将面临财务风险。因此,高校为防范风险,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评价模型来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高等学校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未来一定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可偿债资金,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交款+其它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
必要的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考虑到高校非限定性净收入不可能全部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因此,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按一定比例确定可用于偿债的非限定性净收入。
为平衡各年收入与支出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为基数,以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计算未来n年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具体方法如下:
(1)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之和/2
(2)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Ro×限制系数f
式中,g为设定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n为期间数(年),i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可按一般基金的20%~50%测算)。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为偿还贷款余额。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学校的贷款规模的上限。需要注意的事,此公式在实际运用中还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考虑各种因素灵活把握。
(三)继续拓宽高校经费筹措渠道,分散贷款分险
信贷资金是高校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但单一的筹资渠道会增大高校的财务风险。为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高校应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分散风险,增强还贷能力。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需要高校在未来一个确定时期内支付本金和利息,从而构成高校的一项负担,对其计划不周,管理、使用不当,很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对此,高校要把清理负债,按期归还各种借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高校财务部门要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经费自给率等方面正确分析财务状况,认真进行预测分析,保证银行的信贷资金到期归还。
(1)挖掘传统经费来源渠道
政府拨款是大学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这部分资金属于高校的自有资金,既没有资金使用成本,也不需要归还。因此,大学应积极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瞄准政府的需要,尽可能多地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
另外,学生拖欠学费是全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其中固然有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原因,但是恶意欠费现象也比较严重。全国高校平均欠费率达25%左右。目前,高校通过提高收费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可行性不大。但是,如果能够通过高校收费制度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全校齐动员,有关部门通力配合,齐抓共管,尽量降低欠费率,把能收的学费尽可能多地收回来,也可以为高校增加经费来源。提高高校的自有资金比例,增强高校的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2)募捐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大学争取社会捐赠是一种传统。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传统筹资渠道的优势,大学应该设立专门的募捐机构,发挥大学董事会的作用,扩大募捐范围。
募捐已成为国外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199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接受了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惠莱特的3亿多美元的个人捐款。如此之大的捐款,对于大学发展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1994年美国大学所接受的捐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占高校总收入的7%。新加坡于1991年成立了大学教育基金,5年时间共获得捐款6.2亿新元,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我国是新事物,近几年许多高校也意识到成立基金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纷纷筹建申报基金会。清华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初,现有专职、兼职工作人员10人,至今已筹集资金一亿多元,捐助资金共4亿多元,资助校内各级各类项目几十个;北大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有专职人员12人,下设:行政部——负责资金的管理使用;财务部——负责资金的运作;业务部——负责筹款。至今筹集资金几亿元。清华、北大基金会都设有奖学金、奖教金等,教育基金对学校资金不足的填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北大基金会每年向学校提供几千万元的项目资助费。基金会的钱可拿来用在学校、政府不可能或支付不了的方面。
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充分利用校友遍布天下的优势,为学校的建设筹集资金。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分散信贷资金风险。
(四)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组织机构,加强信贷资金管理
成立专门的信贷资金管理机构,对信贷资金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以降低信贷资金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监察、审计、财务、基建等重要职能部门参加的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学校一定时期内拟贷款项目进行考察、分析、论证。在项目可行的情况下,拟定贷款计划,初步确定引进信贷资金的金额、期限等,经学校有关会议通过后签订贷款合同书。
财务部门要设专人对信贷资金进行管理,建立台账,按贷款银行逐笔登记贷款日期、金额、利率和到期日等明细情况,每日要编制使用信贷资金计划表和偿还信贷资金计划表,报信贷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及校领导。使领导对信贷资金的规模、使用情况、到期日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为学校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对信贷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验收,并及时处理信贷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不善等问题,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分析,增强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动力。
(五)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降低信贷资金风险
所谓信贷资金组合是指在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中,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的比例,也称信贷资金的长短期结构。确定合理的信贷资金组合,结合合理的贷款规模,不仅可以减少财务风险,还可以节约资金成本。在信贷资金占高校资金来源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利息支出占用了教育事业费的一定份额。因此,减少贷款利息支出,节约资金成本,是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发展规划、项目计划、工程进度、收入与支出情况,在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实行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相结合,分期分批贷款,确定最佳的贷款规模与贷款期限的组合,防止盲目贷款和增大财务风险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周,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110-03
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基本确立。体现在财务管理上,就是高校在办学资金筹集、教育经费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而正是这种独立的自,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已由无风险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对财务风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无相关的防范制度.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决策机制,造成财务状况失衡、投资失控,直接影响了办学效益,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如何尽快建立有效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1 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
1.1 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失衡风险
高校财务支出担负着学校科研、教学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开支的需要。在目前高等院校支出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既要保证重点项目的开支,又要做好统筹规划、综合平衡。支出结构失衡,直接制约了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虽然高等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在总体财务风险方面与企业有所不同,不太可能因财务危机出现破产的现象,但其流动资金是有可能短缺的,出现拖欠工资、日常开支资金严重短缺等现象,显现出高等院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1.2 规模扩建带来的债务风险
近几年来,各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学校在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情况下,大多利用银行贷款解决问题.高等学校在利用银行贷款加快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还贷的责任意识不强;个别高校对贷款的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极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有的高校缺乏勤俭办学的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存在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过度举债现象。
1.3 大额采购活动、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大额采购是指高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家具、用具等,这类采购一般合同约定或到验收合格后付款,并且供货方亦习惯于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投有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1.4 过多依赖银行贷款的财务风险
高校向银行借款是高校作为应付支付困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从理论上讲,只要国家金融政策不变,高校未来发展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银校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对银行借款过分依赖的一个潜在风险就是巨大的利息支付压力。
1.5 校办产业的连带责任风险
随着高校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校办产业逐渐脱离主体.形成自负盈亏的独立性组织。有些校办企业由于没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财务风险实际上是由高校来承担的,学校作为校办产业的主要投资者,理所当然对校办产业负责任。一旦校办产业清算破产,学校也会负连带责任,学校要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因而会对学校财务状况造成影响,形成学校财务的连带风险。
2 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2.1 财务风险的意识淡薄
原来高校财务活动基本没有独立的投资政策,所有资金来源由国家统一供给,资金的运用也必须按国家计划进行。在这样的模式下,高校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很小。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探入,高校成了法人实体,国家的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学校的日常资金需求,资金需求与财政拨款间的缺口日渐扩大,高校自筹资金的压力随之增大。然而,不少高校的管理者以及财务工作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转变,仍然墨守陈规,不能正确测算学校财力可以承受的能力,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发展,资金运用缺乏合理性导致学校综合财力入不敷出,也导致高校财务营运风险加剧。
2.2 教育成本支出加大
高校负债发展,扩大招生规模,为增加学校的事业费收入解决正常运行中的资金缺口打下基础。扩招给高校带来了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的增加,但增收不减支,增收不增效,学费等收入并不能完全用于建设和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满足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的是对教学教辅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经费增长的需求,用于高校由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增加的成本。加之许多高校对支出的控制严重不足,从而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财务支出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高校行政机构改革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膨胀,加大了财务收支平衡的难度・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支出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
2.3 借款费用过高
不少高校将自己的定位定得太高,大力发展新校区,贷款规模也随之加大,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导致潜在的负债风险。并且学校负债的偿还责任存在着模糊性.存在“债多不愁”现象。高校的建设规模与潜在的招生规模不匹配,如果高校生源不足或完不成招生计划,就会出现建设规模与在校生规模不一致的情况,在目前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高校预期收入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产生负债风险。
2.4 负债结构不合理
现在高校使用的银行贷款有两种.一种为项目贷款,这类贷款的周期长,风险的可控性较强。另一种为流动资金贷款,这类贷款期限短,资金流动性强,使用灵活,资金利率较低,资金使用率高,负债成本相对较小。高校贷款不论期限长短,最终都要通过现金流量来偿还,如果不考虑负债风险系数的大小,一味追求低成本,过多地使用流动资金贷款,则会导致负债风险的短期集聚,在没有适当的现金保证情况下,就会形成还贷困难.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金性财务风险。
3 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强化经济责任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的核心是将权利和义务相结合,使校内各有关单位在经济工作中既按规定行使权力,又按规定履行责任。经济责任制的内容贯穿学校财经工作的全过程。高校财务风险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责任风险,它是由管理层的决策造成的,如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跟从等会形成高校巨大的财务损失和财务风险。通过建立和强化经济责任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使高校的各级管理者承担起财务安全与风险控制的责任。
3.2 增强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银行贷款管理制度
高校的管理者要树立并增强财务风险意识,高校既是一个法人主体,又是一个投资主体,投资是有风险的。而在当前很多高校以银行贷款作为高校基本建设的主要投资资金来源时,建立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则是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必然措施。高校要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
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学校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要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的延期还款损失。
3.3 做好长期财务规划,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高校财务部门要在学校已有事业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对学校未来5年甚至10年的财务收支进行科学预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和实际财务收支的完成情况,不断滚动修正,使之成为高校经济决策的落脚点。同时,高校要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的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3.4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努力增加收人
增加收入是防止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根本途径。目前大多数高校财务已经或逐渐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格局,但许多高校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还是非常高,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大多数高校来说,仍然是以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为主。因此,高校一方面要解决应收尽收问题。学费的收缴率要与学院、系、职能处室的经费挂起钩来,同时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落实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组织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学生的欠费问题。另一方面,高校要打破传统的筹资观念,对教育筹资体制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实现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的目的。
3.5 强化预算约束管理,严格控制支出膨胀
①制定高校预算管理办法,规范预算管理。高校预算管理办法一般应包括学校内部预算管理的职权、学校预算编制的内容、预算的编制、调整的程序等。首先要从制度上保证预算管理的科学规范。学校一般的预算编制、执行、反馈、调整。
其次,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高校年度预算一经下达,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予调整。各单位如需追加预算,必须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方能追加。
再次,高校正常年度收支预算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坚持银行贷款不能用于高校的正常年度收支,遏制高校年度正常收支的无原则膨胀。
②把财务公开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即公开预算标准和程序,公布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a
⑧在高校内部推行集中采购制度。集中采购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在高校内部的延伸,是市场竞争机制与财务支出管理的有机结合,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采购效率,有利于强化财务支出管理与控制,硬化预算约束,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管理功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关键词: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规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经营性理念逐渐成为了高校争取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主流形式,这使得高校在财务管理上的自不断加强。由于高校对财务管理的不断加强,使得高校经费的来源比较多渠道,导致高校在财务上出现了一定的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是高债务风险和投资风险以及资金支付风险等方面,而造成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不但只是因为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因为高校风险管理意识和扩招规模的影响。财务风险对高校的正常运营是有较多不利影响的,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关的规避,以保证高效财务风险能够进行有效的降低。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
目前财务风险主要分为两种概念,即广义上的财务风险和狭义上的财务风险概念。广义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经济界在经营中遇到的经济风险,这种风险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呈现,而狭义上的财务风险则是资金运营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这两者在具体含义上有着一定的区别。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与广义和狭义财务风险都有着具体的不同,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是高校在资金运营中存在的危险,且这些危险也包含了资金运作短缺、银行无力偿还等资金运作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
(一)高校防范意识缺乏
我国很多高校的运营预算基本都是有国家控制管理的,这使得很多高校对于财务风险上的管理并不重视,且在面临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时,高校管理人也没有合理的规避风险措施。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始实施高校教育改革工作,但由于贯彻和实施力度不足,使得很多高校还未改变于政府经济补贴的思想模式,其对于学校扩招背景下面临的财务风险并不透彻理解。高校管理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较差的情况,不但使得高校的财务风险情况不断加重,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的资金正常运转。
(二)盲目扩招加重财务负担
随着我国教育扩招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高校都对学校建设规模都进行了扩大,而这些不断扩招的学校,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扶持。我国对于高校扩招是有一定财政预算管理的,这使得高校除了利用财政拨款后,其也大量的引用银行贷款,从而导致高校每年需要对银行偿还大量的贷款利息,甚至一些学校在偿还利息后无法进行正常的学校资金运转。由于高校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使得其对财务风险没有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和管理体系,且也没有设置专门负责高校财务风险的专业管理人和岗位,从而导致其在盲目扩招加重财务风险后,没有科学的规避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治理。
(三)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财政部和教育部在2013年颁布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制度中明确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但因实施和贯彻力度不够,很多高校目前使用的还是1997年版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传统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制度上比较落后,对于实际财务风险管理制定的制度也不完善,很多管理规定上都不符合财务风险规避的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高校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和现金管理制度以及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中,都没有严格合理的制度可供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促进了高效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加强高校的防范意识
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体,其必然会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因此为了避免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必须要加强高校的防范意识。对此高校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财务情况和资金经营情况,来建设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以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对高校的财务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避免资金管理不合理而造成财务风险的形成。高校可以建设相关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以对财务活动可能发生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使得其能够及时的控制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防治盲目欠债而影响财务正常管理。
(二)对扩招投资严格管理
盲目扩招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扩招不但使高校的举债金额不断增加,也影响了高校的财务活动日常管理。因此高校需要对扩招投资进行严格的管理,在进行扩招投资时需要全面的对学校财务资金进行分析,以建立合理的扩招方案。在提出扩招方案后,需要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对高校的扩招方案进行论证,以保证扩招方案不影响到高校资金的运转。
(三)建立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完善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且同时也有利于加强高校财务活动的合理管理。建立完善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专项资金财务管理人,使得高校的财务活动在进行资金使用时,能够有专项管理人进行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体系需要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设置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和职位,并采用财务管理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以及同时需要将财务风险管理理念深入贯彻到财务管理体系中。
四、结语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关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首先,这是一所高校能能够正视重视自己财务状况的表现。如何用准确的数据以及一整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地体现出这所高校的财务状况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为高校的长期发展提供一个指标信息。其次,其研究可以给予国家的教育部门一些有用的信息,由于随着教育机制的改革,国家现在对教育部门宏观调控并不是很多,管理的也并不十分细致,因此当高校进行一个财务风险的研究时,可以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一些有用的数据,有利于国家在大方向上对高校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也有利于国家政策进一步的制定和规划。再次,这是对高校内部本身的管理公开化、透明化给予了保障和依据。对高校的财务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研究的研究意义从根本上来说是对高校内部的经济进行一个系统的评价与管理,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改进,并对以后此类问题的产生进行预防分析,使高校能够在财务状况方面有着明确的分析,长足、稳定地发展。最后,高校财务风险的研究数据能够为广大的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这些社会公众主要指与高校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人、可能有投资倾向的投资者,国家政府,银行等提供借贷的利益关系群体。高校自身的财务状况也会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对高校吸纳资金,扩大规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与成因
一般来说,高校作为一种教育体系而并非企业,也需要进行财务风险的检查和预防吗?答案是肯定的,最初,财务风险的预防可能针对的是企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后,财务风险就不是仅仅存在于企业之中了,高校对于资金的运用,用途也极其广泛,比如学校扩建,相关产业的投资,但还是要与企业进行一定的区别,企业进行资金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而高校进行资金管理的意义大体上来说是为了满足一种业务活动的需要,企业属于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企业以营利为目的;高校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盈利,它是一种社会需要,高校凭借自身的经济来源取得的并不能满足其存在和发展需要,大部分还要依赖于国家的提供支持,大部分资金还是来自于国家的拨款,因此,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还是划分来自于大致以下四个方面:主要是资金运作、财务状况总体失衡、债务和连带责任。
1.资金运作风险
所谓的资金运作风险指的是,高校在对取得的资金进行安排和调配,进行合理的支配,但由于各种外界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就会导致实际发生的收入支出与预计的并不一致,这个时候就是在运作过程中可能风险的发生,但由于投机性不大,所以这种风险发生的与预计的偏离程度也不是很大,但也应该注意。对于高校内资金运作方面风险的防范,是高校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其他活动的开展都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比如计划内的科研经费、后勤保障。同时,对高校资金运作方面的风险进行研究和预警也是对我国整个经济体系,事业单位改制成果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校内整体稳定长足的发展也有着很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我们也应该能注意到,在高校内的资金运作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十分大,类似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的影响,都可能会对高校的经济造成一定的运作风险,因此,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财务状况失衡风险
还存在这一种风险叫做财务状况失衡,这主要表达的是在高校之中,一定要考虑到长期发展,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不能因为其他情况比如投资而导致企业短期内的经济失衡比如不能按期发放工资等资金短缺的情况发生,对于长期来说,可能会负债压力过大无法按期偿还,这些都是财务失衡的表现。而这种财务状况失衡大致是由于以下几点造成:首先就是对待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依旧停留在过去那种国家政府宏观把握的思想之中,导致在新的大环境下,没有适应市场发展,对市场经济风险没有合理的认识,导致资金错放、闲置,这就给高校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其次,是高校还指望于国家拨款,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国家的财政力度尽管很大,但是也不能满足高校目前招生规模日益增长,学生数量日益增多的情况,而且当今高校开支日渐增多,仅凭借财政补助是无法完成正常的资金运转的。除了在收入方面,还需进行控制的就是支出方面,由于很多高校并没有整体的财务方面的衡量,导致支出琐细而繁杂,并没有对支出方面设立一个门槛,用硬性控制指标来规范高校在具体方面的支出,否则就会产生资源、资金浪费的现状发生。
3.规模扩建带来的债务风险
这是一种存在高校机制中非常常见的财务风险,这主要是由于高校为了生存发展,也伴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需要进行扩建、或者改善校区等,都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但是向银行贷款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比如高校预计不足,不能按时偿还债务,或者其举债太多,或者依靠贷款来提供平时的开支,这都是高校可能存在的债务风险,为了校区的建设而背负巨额债务,而还贷能力不强导致债务危机加剧,财务状况恶化,给高校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财务风险。同时,高校可能会有一些校办产业,这也是一种投资,但是高校也可能会对其投资的产业承担着连带的风险,也就是说一旦投资的产业发生了财务危机,那么高校很有能要对其负担相应的债务,同时这也是由于对校办产业疏于管理,监管不到位所产生的风险。
作者:赫艳辉 单位:齐齐哈尔市农民科技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控制
自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以来,截至2015年全国经政府审批举办的民办高校有722所,民办高校的数量与规模发展都十分迅速,这为我国快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教育需求。随着国家对提升办学水平的进一步要求与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呼吁,民办高校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规范性建设,在此基础上进行内涵与外延的“精耕细作”。当前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十分凸出,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民办高校进行自我完善与提升所要面对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的财务风险
(一)民办高校筹资风险
民办高校实施的是政策允许的自筹经费、自负盈亏的办学实体,其筹资的方式非常单一,普遍局限于学生学费、住宿费等学生费用,这种资金筹措方式严重依赖学校招生。在我国人口红利尤其是适龄入学人口暴增的1998年至2014年,民办高校的招生规模与筹资规模双增长,但是接下来高校要面对生源下降、招生不足的形势,“生少校多”的局面将高等教育从“卖方”市场扭向“买方”市场,由于长期以来固化在社会当中的“公立”、“私立”差异,以及民办高校自身办学实力的制约,其筹资风险剧增,而外界的压力也会倒逼民办高校加大对硬件、软件建设的投入,民办高校单一筹资方式将难以满足其需求,一旦采取借贷等外部方式筹资,那么民办高校极其容易自己置于债务危机的风险之中。
(二)民办高校投资风险
这些年,民办高校也在不断尝试多元化投资、扩大学校产业,投资领域不断泛化并且蔓延,一旦投资失误将给学校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有的民办高校由于财务机制不健全和内部控制不到位,将本该用于教育投入的资金挪用去跟风投资房地产、金融业或者互联网等火热行业,比如广东地区一所民办高校因为投资房地产失败而导致拖欠学校教职工工资的恶果。有的民办高校则对未来形势认识不清而盲目扩大建设,一旦生源不足那么所投入在教学用房、设备仪器等方面的资金就难以获得相应的效益,使得学校面临投资危机。有的民办高校将学校视为自己的私人资产,学校的资金视为个人私人财物,对有关财务事务安排了最为亲密的亲戚朋友来管理,财务收支运转完全由董事长个人或者董事集团说了算,跳过了必要的财务监督与控制,财务投资很容易出问题。有点民办高校则将本当用于教育投入的资金投资在理财、基金或者股票等项目中,而一旦投资失误也将对学校的财务造成严重的危机。
(三)民办高校经营管理风险
民办高校运营资金主要依靠自筹,筹资渠道主要是学生缴费如学费与住宿费,高校要承担教师工资与待遇、课酬、教学硬件费用、教师科学研究经费、学生活动费、行政管理支出费等多方面的开支,可以说民办高校运营有着支出的风险压力。而民办高校在发展中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而不断将运营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如教学楼、宿舍楼等方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使得民办高校运营忽视了对于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财务支出,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得不到提升而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就难以得到保障;民办高校一旦遇到生源骤降或者招生指标降低时,也会遭遇资金困境,致使高校运营风险。
二、民办高校发展中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一)提升办学品质
以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投入与产出一般情况下是成正比的”来衡量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在粗放型发展过程中,其投入是远远达不到公办高校的水准的,因而其办学质量总是很容易受到社会和家长的质疑。随着民办高校成长经验的积累,其办学品质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办学品质将会成为学校的一张最有说服力的“名片”树立核心竞争力、打造知名度的关键,而办学品质是需要靠投入来保障的,财务风险控制的宗旨就是要实现最优化的办学投入。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要在不断完善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基础上,有效运用财务手段来改善教学硬件软件建设,比如更新仪器设备,扩大图书藏书量,引进高水平教育与管理人才,扩大优秀学生奖励面等,将目光着眼于民办高校宏伟事业发展蓝图之上,警惕学校的资金与财务运转,以确保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办学品质的不断提升,那么学校的财务风险就会在可控范围之内,学校的财务运转也将为民办高校的发展筑起坚厚的基石。
(二)建立多元筹资机制
民办高校筹资渠道单一所可能带来的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的财务危机已经被普遍认识,民办高校对于建立多元筹资渠道有很强的动力。要想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民办高校要从学校实情入手分析学校所拥有的资源与优势来开拓筹资渠道,完善学校多元化筹资机制。一方面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政策的倾斜照顾在必要情况下增加商业贷款,出于政策鼓励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不动产或者场所抵押来获得一定低息的贷款额度,这可以帮助高校短期内获得较大额度的资金,当然银行贷款的审核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有时候高校贷款融资并不理想。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要积极走出自己的“产学研”合作道路,借助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科研场所以及专利技术来与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引入社会融资,拓展民办高校的融资方式。
(三)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警惕意识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尤其是处于决策层面的民办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并善于判断未来发展形势以及早预测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做出及时的应对调整。民办高校应当在领导层的规划与推动下构建起完善的包括管理经营、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联合参与的风险管控体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教育投资与其他投资决策中均衡投资收益比,严格控制财务风险,不将学校置于危机境地。在学校财务活动中倡导风险分析,对每一项财务活动的安全风险进行衡量、设定警戒线,确保财务活动的安全性,从而促使学校财务的良性循环发展。
(四)加强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
由于民办高校自筹经费、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使得其财务管理相较于公办高校来说相对自由,基本由民办高校投资人说了算,一旦投资人或者管理者的财务决策失误将会损害民办高校师生的权益,也会侵蚀民办高校的教育公益性。为了维持教育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间的平衡,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构建一套职权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与监督奖惩保障机制至关重要。首先从宏观上来看,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政策研究,放权与监督并重,扶持与管控并行;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坚守民办高校财务安全性的底线基础上,出台政策鼓励民办高校盘活校内资产与资源,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主体的能动性,不断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使民办高校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第三是民办高校要加强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在校内推行科学决策,在策略上采取全面预算与全面决算的财务方式,保障校内财务平稳运行。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制度
民办高校内部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实现高校对财务风险的及早防范。建立风险预警制度,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增强风险意识,树立财务管理责任人的心态,提高对潜在风险的清醒认识与警惕;第二,学校要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来辅助财务管理,提高财务数据的规范性,减少人工错误,防范财务失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第三,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分析、处理以及纠正,通过相关的财务报表与财务数据对财务事务进行定期评估,对潜在的风险做出科学分析、做好风险处理应急预案,在财务活动中及时应用预案进行处理,扭转财务风险局面,降低财务损失。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的有效执行可以帮助民办高校发现隐藏的财务问题、化解潜在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储慧琳,啜华.辽宁民办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140-142
[2]朱日丽.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4(8):94-95
[3]谌志红.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6(8):51-52
高校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上来理解。从广义上看,财务风险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的预期收益和财务收益之间发生偏离的现象,最终造成损失。而从狭义上看,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过程产生的不确定性。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难以控制或预料的因素使得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给学校经济效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使其财产有蒙受损失的风险。高校作为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财务风险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的不同。企业资金运动的目的是获取收益,而高校的资金运动是以发展高校教育事业、进行科学研究。因此,高校的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风险、经营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财务管理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筹资渠道不完善,高校举债不合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育经费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在这种形势下,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就凸显其重要性。为缓解高校资金压力,1999年教育主管部门发文准许高校与商业银行开展贷款融资合作,鼓励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由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以财政经费投入为主,以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格局。近年来,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虽然不断增加,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投放不均衡的问题。就目前而言,高校虽然可以通过社会融资来吸收资金,但由于筹资体系不完善,在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往往通过向商业银行举债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虽然银行借款是弥补高校经费资金缺口的快捷渠道,但高校也因此支付大量的财务费用,从而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和利息的包袱。高校贷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固定资产的回收期较长,在短期内难以通过固定资产的收益还本付息,因此需要动用学费收入进行偿还,这就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科研的资金运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高校财务筹资风险逐步升级。
支出规模增加,高校收入不足:高校教育支出经费呈现出规模增加的趋势。随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各高校为了提升自身形象,增强影响力,纷纷置地建房,大力建设校园硬件设施,基建支出成为高校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了打造精品教育,提升重点学科的知名度,高校向高学历、高素质的学者开出优厚的薪金条件,招揽国内外知名人士加入自己的教育团队。为了争取更多的教育市场份额,高等院校纷纷建立博士点、硕士点,增加院、系、专业设置,而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伴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校舍规模、教职工人数、教学设备数量等都要相应提升,导致高校支出规模逐年增加。在高校收入方面,学生所缴纳的学杂费收入是其主要来源。由于高考适龄人口相对减少,“十二五”期间高校规模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教育部已经公开承诺不提高学费标准,高校有限的学费收入还常常面临着学生延时支付和恶意欠缴的难题。因此,高校有限的教育收入往往不能满足庞大规模的教育支出的需求,产生巨大高校财务经营风险。
盲目投资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高校有权利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校办产业和其它单位投资。这项规定有利于高校有效利用闲置资源,实现资金增值,然而在获取收益的同时,相对应的投资风险也随之而来。在不了解自身财力物力的情况下,如果高校不科学地进行决策,盲目对外投资,建设无效益、重复的项目,就会引发高校的投资风险,浪费有限的资源,损害高校的利益。一些高校为了通过教育部门的教学评估,提升自身“档次”,盲目地将资金用于添置教学设备、改造实验室、建立新校区。在对教学设备的购置上,由于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资产重复购置或闲置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改造实验室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资金的浪费现象严重。在建设新校区的决策中,由于未重视事前评估和投资回报设计,高校资金周转压力增大。由于这些投资项目并未发挥应有效益,高校极易形成新的不良负债,加重债务负担。
财务管理体制落后,内部控制薄弱。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却存在制度性的缺陷,脱离了教育发展的实际。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原理和控制方法的研究基本上是照搬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没有切实考虑高校账外的实际因素,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反映也是不完整的,因此难以对高校财务风险起到警示防范作用。另外,在很长
下转第039页
上接第027页
时间内国家预算有力地约束着高校财务状况,有些高校领导风险意识淡薄,对于学校自身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缺乏重视。还有些高校缺乏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缺乏应有的管理上的控制流程,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导致高校资产大量流失,给高校的健康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相关措施
优化筹资结构,科学理性举债。国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之间积极进行交流沟通,在获取政府与教育部门支持的同时,高校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拓宽高校的筹资渠道。同时要完善高校经费筹措体制,优化筹资结构。除贷款融资以外,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重视校办产业发展,吸收社会捐赠及教育基金,使得教育资金源头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设定债务“预警线”,科学理性举债也是必须要做到的。高校要测算分析自身的偿债能力,合理地确定贷款规模与结构,控制财务成本,减少财务风险。
提升核心竞争力,力求可持续发展。高校应找准定位,掌握核心竞争力,摒弃外表重于内涵、硬件重于软件的错误观念,从根源上防范财务风险。高校应立足本职,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在课程讲授,科研成果转化还是人力资源开发方面,高校都可以找到努力的方向,找到自己的发展优势,从“质”的方面提升综合实力。同时,高校也应处理好短期运转与长期发展的关系,积极预防财务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投资分析,进行风险评估。高校要加强投资分析,对投资项目要严格审查,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资金的回报期以及回报率进行完整详实的测算。高校应将政策性、经营性与规模性投资相结合,有重点地进行投资。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做到未雨绸缪,并做好项目的事中控制。
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监管体系。高校应树立财务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设置相关的量化指标,如定期编制现金流量表,及时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便于把握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向与变化。完善高校财务的监管体系,对高校的重大经济活动实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财务处)
[1]赵长城,郭丽敏,张凤霞.高校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实证分析.教育财会研究,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