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拒绝野味倡议书范文

拒绝野味倡议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拒绝野味倡议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拒绝野味倡议书

第1篇:拒绝野味倡议书范文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品德课堂;韵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32-03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斯宾塞语)。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认为:“思想品德是从生活中形成的,是为生活服务的;道德的形成要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履,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基于此,本人认为思想品德教学应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界限,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还教学以生活本色,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源泉,将课堂塑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获得发展的过程,演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韵律,彰显思想品德课堂的生命力。

一、导入生活化,孕育学习激情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导入直接奔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现象联系在一起,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思想品德学科的联系,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界限,把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使学生从中孕育相应的问题意识展开学习,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进而对思想品德课堂产生亲切感、眷恋感。

例: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课导入时,我给学生展示了这则网络笑话:俺们村很穷,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学生一看完这则笑话立即来了兴趣,有的甚至放声大笑起来。面对这一情形,我马上就说:“我们把这段话当作笑话讲,而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就是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拉开了新课的帷幕。由于注重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最终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内容,就在我身边”。

二、情境生活化,陶冶学习情感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可见,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教学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模拟具体的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思想品德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比如可置身社会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教学情景,如到十字路口感受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到篮球场感受体育比赛中规则的重要性,体会社会生活需要规则。也可图片展示生活,以图片展现某种特定生活情景也能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例:在《珍爱生命 善待生命》一课教学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模拟“野味餐馆”情景:小德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爸爸提议去一家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小德和妈妈积极响应。在餐馆中,小德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德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 这一课,模拟生活情景的再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例:在《诚实守信》一课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拒绝谎言,我首先向学生展示如下几个情景:情景一:中段考成绩揭晓后,班主任让同学们把成绩告诉家长。小明的英语只考了53分,他想:“爸爸要是知道我的英语只考了53分,肯定会把我大骂一顿。不如干脆告诉他我考了80分,只要不给他看试卷就行了。但,如果他以后知道了呢?”情景二:数学作业发回来了,小亮得了100分,小智才得70分。数学老师表扬小亮时,小智的心里很不舒服,她想:“我明明看到小亮的作业是抄来的,我自己老老实实做的却得不到表扬,回家后还要挨爸爸妈妈批评,真是太亏了!下次我也要抄。可是抄别人作业这种事情我从来没做过。我该不该抄一回呢?”情景三:小诚在学校小店买东西,售货员多找给了她5块钱。她当时没吭声,出了店门却在想:“我要不要把钱退回去?”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想法给以上的主人公提出建议,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学生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不仅调动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诚信对于做人和做事的重要性。

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重演、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去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的思想方法,去发展思想品德学科的思维素质。

三、课堂活动生活化,享受学习乐趣

课堂教学要实现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就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主动去想像、去体验,引导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知识,指导现实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升华学到的思品知识,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正如有的学生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也许这真是“体验”的奇妙之所在吧!这就启迪我们: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交流、角色表演、模拟活动、辩论讨论”等活动来实现教学活动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促进良好思想品质的内在生成,升华思想品德价值观。

例:在《自我保护》一课教学时,我给学生展示一则生活场境:小聪在网上结识了几位网友。一次聊天时,网友“红尘笑”提出:要与小聪见一面,并说一块外出游玩。小聪非常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由此设问:“小聪该不该与网友见面?”这个问题在学生讨论中也引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各自谈了去与不去的理由。通过这一生活化活动场境,让学生思考讨论,增强了学生体验,同时也教育了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例:在《拒绝诱惑》一课教学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样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唯利是图、视赌如命等反面材料,让学生讨论并发表各自见议,或者借助电脑课件以图片或录象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因为生活是通过活动展现的。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既用脑想,也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德育品质的内在生成。

四、探究生活化,感悟学习体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和环节。但“合作探究”离不开生活实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利用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也充分体现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材体例编排上活动内容化、内容生活化的特点设计一些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引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

例: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我就事先让同学们搜集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行为,课堂上让学生就消费权益被侵犯的行为后怎么做,谈谈自己的想法。有同学说:找人教训一下商家,出出气;有同学说:打12315消协投诉热线;有同学说:找“民生热线”、“新闻热线”曝光商家;也有同学说:要积极与商家协商解决等等。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并就解决措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维权途径: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时,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使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就怎么样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开展认真的思考,寻找符合社会规范的方法。

例:在《直面挫折》一课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我设计了记者在线环节,采访了学生几个生活化的问题:1、学习生活中你是怎样面对挫折的?2、面对挫折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3、你还有什么疑问、困惑吗?说出来让同学们帮你解决。让学生敞开心扉,有话可说。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正是这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活生生的、真实的感觉,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乐于探究,学会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能更深刻地感知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理解并接受理论。还帮助了学生学会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分析、归纳得出一些基本的政治观点、立场、方法和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结论去解释、分析、说明更多的社会现象。

五、课堂延伸生活化,升华学习价值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政治课用于活动的时间应不少于总课时的20%。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吸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树立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在课前或课后,我经常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某某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学习了《自我保护》后,我让学生回去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要求:作品应便于携带,上面印有匪警、火警电话和当地派出所、医院、消防队的救助方式与电话号码等。并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周末收看CCTV1的《今日说法》并要求写出观后感。这个案例,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为学生行为践履提供了生机勃勃的表现平台,既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也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与艰辛,体验他人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这样才能达到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