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体数字化范文

媒体数字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媒体数字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媒体数字化

第1篇:媒体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数字绘画;模拟;数字化

媒体语境可以分解成“新媒体”和“语境”两个关键词,“语境”这个词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使用语言的环境的简称。马林洛夫斯基曾提出,语言和它所存在的环境关系密切,要了解语言就要了解它所产生的环境。这个语言环境简单地说就是言语产生的时间、地点、话题等,再深入则涉及文化、社会、语言等等综合因素。最先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是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彼得卡尔・戈德・马克。他在1967年第一次使用了“新媒体”(new media)―词。[1]从出现到现在,“新媒体”概念的界定一直难以明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这样定义“新媒体”: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相对于电视,今天的网络又是新媒体。[2]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说:“新媒体能对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服务,传播者和接受者对等交流的媒体。”[3]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动态的,不固定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技术的角度看,“新媒体”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移动数据通信技术,还有互联网络技术。从传播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出现将人的交际行为由现实世界延伸到了网络世界,构造了交互性、即时性、大众化的新兴媒介环境,打破了原来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人们交流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体语境是相对以往媒体语境而言的,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而慢慢形成的新的语境形态。

新媒体又叫做数字化新媒体,数字化就是把图像、文字、声音、虚拟现实等复杂的信息分解成最基本最简单的数字、数据,再建立数字化模型,然后把这些数字化模型转化成一系列二进制代码,最后用计算机统一处理这些二进制代码,这样数字化的基本过程就完成了。数字技术也被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计算机的一切运作都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没有数字化技术就没有计算机技术。在淘宝搜索“数字”,共出来82.91万个数字产品,有玩具、服饰、家用电器、办公器材等等各个领域。在搜索引擎搜索“数字”二字,出来很多名词,有数字电影、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数字城市、数字奥运等等。今天,我们的社交、工作、生活、娱乐都离不开数字化技术,数字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在新媒体语境下,数字化涉及各个领域,传统的绘画艺术也受到巨大影响,“艺术的数字化将构成21世纪美术变革的主流发展趋势,数字绘画即是艺术数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绘画创作形式”。[3]传统视觉表现形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种新的绘画创作形式由此产生,那就是数字绘画。新兴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那么简单,要经历和旧事物的磨合期、接受适应期等阶段,数字绘画也经历了由开始的被怀疑、试探到最后慢慢被接受的过程。数字绘画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传统绘画的形式。

虽然“电脑美术无需向哪一个艺术门类靠拢和模仿,而应以其鲜明的文化和时代特征、独特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个相当有活力的不可替代的美术种类”,[4]但是把数字绘画当作一种全新的现代绘画画种,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大合适。

把现实的绘画作品转化成数字、数据存储,使它可以被再现和展示,如我国的“数字敦煌”项目,还有网上的那些世界各大美术展览馆。虽然把这些正在衰变的艺术瑰宝用数字摄影技术或者立体扫描技术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但是这些数字图像并不涉及绘画创作的任何因素,只是把艺术作品数字化了,是一种技术性的存储活动。数字绘画创作的相关应用软件目前已经有400多种,其中包括静态效果的应用软件和动态效果的应用软件,这些软件都拥有图形图像的基本编辑功能,可以绘制出与传统绘画相似的艺术效果。例如,painter中的水彩笔、油画棒、粉笔等等自然媒介效果,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字绘画的创作媒介,还是需要借助着这些“绘画”模拟功能,再搭配一些专业的外设,如压感笔、手绘板等来实现。这种对传统绘画艺术效果的模仿功能,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复制,虽然不是具体复制某一个作品,而是模拟了其中的视觉形象特征,这种模拟可以说是把现实中的绘画形式语言数字化了,等于是一种数字化的绘画。

计算机技术虽然能逼真地模仿传统绘画的视觉形式特征,而且拥有传统绘画很难达到的方便快捷,但是这些都很难使创作者进入一种忘我的、愉快的、挥洒自如的创作状态。作为数字绘画的媒介材料,计算机技术鲜少有自己的独特语言特征,因而也难以划分画种门类。有人说数字绘画要细分为数码油画、数码水墨等等,但是这些油画、水墨画除了让人惊叹它的逼真外,难以有更深的体验和共鸣。数字绘画作品会随着电光的消失而消失,即使用印刷技术输出也没有传统绘画的那种生气和韵味。

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数字绘画也许能够打破自身的局限成为一种全新的画种,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利用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方式。数字绘画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媒体是绘画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平台,它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绘画艺术。目前,我国的数字绘画艺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数字绘画的发展还需要大批新型专业人才:既要有传统绘画的传承、较高的艺术修养,又要了解新媒体技术、熟悉电脑技术,同时还要抱有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如何将数字技术手段合理而又更好地和传统绘画创作相结合,这已经是当代绘画艺术领域中最受人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对这些改变做进一步的探索实验,这要求绘画艺术创作者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背景。

综上所述,数字绘画现在虽然无法被称为一种全新的画种,但是和传统绘画不同,它具有多维化、动态化、大众化和互动化的特点,它早已经是艺术创作的便捷手段。数字绘画不应该局限于作为模仿传统绘画的视觉语言,而应该在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挥数字技术赋予它的超强的表现力和技术美。

参考文献:

[1] 朱强.新媒体技术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75.

[2] 熊澄宇.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发言[DB/OL] . .2004.

[3] 杨伟光.新媒体要成为主流媒体[DB/OL] . . 2010.

第2篇:媒体数字化范文

【摘 要】网络运用、数字运用已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传媒结构,数字生产、数字操作以及数字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出现萧条低迷状态,甚至有悲观人士将其视为“逐客”。“逐客”论辩让传统媒体陷入窘境,同样也给传统媒体以启发——探索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数字化转型 媒介融合

一、微观视角下解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性

从一些零星的现象来看,传媒界看待“逐客”论辩仍是持论公平的,并不存在偏袒,但同时也指斥传统媒体固有的“落后性”:更新慢,发行周期长;单打独斗,产业链不完整;单向传播,反馈滞后……这些固有问题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暴露无遗。从新媒体的出现,直至今日二者仍机会均等,只是由于传统媒体昔日地位不再明显,才有后来对其前景的喜忧参半,整个发展过程是渐进的。

上世纪末,由于所能接触的网络应用类型少,且内容单调,人们基本靠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迅捷化,Twitter、YouTube、微博等新媒体开始占据一席之地,反观传统媒体却显得黯然失色。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小众走向大众,而传统媒体则陷于进退维谷的窘境。

新媒体容纳了数字报纸、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以数字化为奠基搭建的新模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均强调对信息的整合传播,区别在于新媒体的形态更接近于“流体”,特点很鲜明:交互性和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交群。

与新媒体正面交锋,部分传统媒体已经着手数字化转型。2014年两会期间,新华报业集团秉承“全媒体融合、全方位出击、全时段播报”的理念,有效整合旗下各大媒体,打造全媒体矩阵,以其即时性、原创性和互动性吸引受众关注两会①。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专门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滚动新闻报道部,该部门每天三班倒地对其网站新闻进行实时更新②。

本文涉及的“数字化”更多是从传统媒体角度出发,形式上强调与新媒体的骈进,运作模式上充分整合传统媒体的采编阵容和新媒体的即时分享优势。

二、数字化转型的有效途径

传统媒体数字化,便于在进行传统新闻生产的同时,开展速效的网络传播,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最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1、延长产业链,提高媒体资源利用效率

新媒体运作过程中大致包括五部分:经营与策划的应用服务提供商,负责新媒体产品制作的内容提供商,负责新媒体产品传播的网络运营商,提供新媒体产品消费载体的终端产家,以及提供新媒体内容的消费者③。正是整个过程的一气呵成,才形成了新媒体传播的运作系统。

要想实现数字化,首要要解决产业链问题。传统的报业上承信息提供商,下接受众,由于后续反馈机制滞后,造成产业链模式单一的弊病。既然产业链单一是个现存问题,如何延长产业链、整合媒体优势条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传统媒体该思考的问题。产业链的延长并非线性、单向延长,应是多渠道、放射状拓展,以求生产、经营、销售的一体化。

2、独辟蹊径,巧设独特的服务项目

创新当头,创意为王。新媒体环境下,更强调对服务项目的研究。一个良好的媒体服务项目能够笼络受众,而如何让媒体受众自觉接受自己的媒体服务和内容传播,值得深思。如一个名为“Longitude”的项目使Google地图和《纽约时报》之间产生联动性,受众通过Google地图就能直观地看到《纽约时报》提及的地点,且相关新闻资料及背景信息一览无余。

3、开发适应市场的免费机制

市场的存在类似于一个生产车间,市场的不稳定导致要么出现紧缩性质的“投入>产出”的A模式,要么出现膨胀性质的“投入<产出”的B模式,结果的差异取决于商家投放何种催化剂。免费机制便是一种催化剂,一般的执行步骤包括“前期免费,后期增值收费”以及“收费与免费并行”两种。从客户角度而言,免费是促成消费的动力,增值业务才是媒体收益的重点。这种情况下,受众的细分阅读要比走马观花式浏览更具消费潜力。

针对免费机制,不同媒体均做足了功夫。如一些报纸的数字版采取部分版块收费的机制,前几版免费开放阅读,重在体验,后续版块则实行收费制;第二种免费机制具有时间性,用户只需注册账号即可领取试读权,这种免费形式取材于各种体验店的灵感,旨不在追求一次性效果。此外,网络电视的免费形式也小有差异,如乐视网、优酷网开辟了VIP会员免费观影专区,为VIP会员提供一些高清影视观看权,普通会员想观看必须付费升级为VIP会员。

4、平台整合,终端聚合,打造数字化“合力”

平台的多样性意味着同一件媒体产品可以“分身”各处。如果把每个终端看成一点,点接点会形成一张网,然后借助各平台的适应性来笼络受众。这种多平台的发散与整合被称作“分营合众”,目的在于服务细分化市场。举例来说,大型网游制作商花钱优化电脑端的操作,还不遗余力地完善ios平台、Android的平台适应性,电脑端内部还进行Mac系统、Windows系统等多系统版本的开发,这种多平台开发、移植和优化表面上是“分流”,实际上却是“合力”。

5、加强媒体渗透,扩大第三方合作阵营

如今,新浪、网易和腾讯等门户网站借助强大的资源整合力,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及互联网的即时共享功能,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受众群,而由不同门户网站研发的子产品——微博,更是集中凸显信息推销的作用。门户网站一般被授权转载传统媒体的采编内容,标注其信息源,经过筛选、准入与分类三步骤,呈献给受众清晰的门户网页。

对于门户网站来说,信息的个性化归纳整合是亮点,但采编团队的技术障碍是瓶颈,如果能加强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之间的渗透,就能实现二者各取所需。美国的几大报业集团在第三方合作方面都有明显的行动,赫斯特集团、考斯特集团、斯克里普斯集团等传统媒体就采纳了与谷歌、雅虎等门户网站共同合作的举措,在共享新闻资讯和传播渠道的同时,也更加方便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获取④。

三、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多方面障碍

数字化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从结构上来说,数字化涉及到一个大问题——“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起初专指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媒介融合逐渐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⑤。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参与美国富布莱特项目时引入国内的。而数字化直面的障碍无助于这种融合的趋势:

1、媒介形态“嫁接”,人员调度成难点

谈到媒体调度,笔者想引述全媒体的概念,因为新的媒介环境下数字化与全媒体密不可分。我们理解全媒体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进行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⑥。全媒体环境下,媒体调度应强调报纸采编人员、电视节目录制人员、博客撰写人员和微博人员要有一致的新闻步调、共通的新闻目标以及统一的工作表现。如果不能协调多方力量,情况将变得更加恶劣。

2、全媒体记者匮乏

步入全媒体时代,记者不仅要熟悉智能手机、高清摄像机等硬件设备,还要熟练运用网页制作和非线性编辑软件。数字化实际上是由单一媒体跨入全媒体的高级进化过程。

媒体转型要求媒体生产方式改变的同时,记者的素质转型也不能滞后。在当下信息传播的宏观背景下,高素质的全能型记者异常吃香,也是媒体倾力培养的,我们的确看到诸多媒体在这方面投入精力且成效显著。美国甘尼特集团就培养了一批被称为“MOJO”的全能型记者,大大提高了发稿速度与效率。

3、媒介机制无亮点,免费趋之若鹜

媒体的生产、运营均离不了机制问题,但是目前媒体市场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被动,引发重重问题。总结起来,机制问题主要有:免费机制吸引力不足、竞争机制极端化、合作机制不健全。如江苏省几家纸媒的恶性竞争事件,全城报纸普遍压低报价。这种胡乱竞争表面上能带来效益,却十分不利于宏观媒体市场发展。

媒介机制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非技术性问题。免费机制作为媒介机制的一种,看中的不是短期盈利,而是培养一批潜在的隐性受众,以此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可不合理的“免费”,使“标题党”等问题滋生,免费变得毫无意义。作为受众,往往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并不稀罕,而习以为常的“免费”更加激发了他们选择性接触的挑剔性,渐渐不再为所谓的“免费”买账。

此外,创新、合作和竞争等机制方面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如果媒体能正确定位市场,并开展有效研究,那么机制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四、数字化的未来——打造全媒体的“高、精、尖”

数字化主要以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为依托,以带动全球范围内数字交流(Digital Communication)、数字生产等一切活动的趋向性过程。数字化引领数字时代,因而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推崇,随着数字化概念的出现到逐渐吃香走俏,再过渡到小范围试点,如今数字化已成为一种潮流。

媒体在数字化过程中是主导者,要求媒体准确掌舵市场动向、微观受众需求、通览宏观局势、净化网络环境等。就目前来说,传统的报业、电视行业仍然具有投资营利的空间,传统媒体通过努力也出现复苏迹象,而媒体市场回暖升温恰恰是对传统媒体存在的肯定。综观全局,数字化是打造全媒体的“高、精、尖”的不二之选。

传媒市场的疲软让运作已久的传统媒体久遭诟病,需要有效的能扭转颓局的措施,数字化营造了一种细分市场、全面定位、理性观察的理念,必然能推动媒体行业回温。

参考文献

①周跃敏,《全媒体融合、全方位出击、全时段播报》[J].《新闻战线》,2014(4)

②郑敏,《浅析美国的数字化转型》[J].《新闻战线》,2014(4)

③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32-133

④孙镜,《解读甘尼特的数字化改革》[J].《中国记者》,2007(3)

⑤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⑥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4)

第3篇:媒体数字化范文

所谓多媒体,即多种信息媒介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介的简单复合,而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今信息社会,以计算机科学为标志的数字多媒体技术给广告设计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气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广告推广战略也从单纯的品牌推广阶段向更加细化的市场推广阶段转化,开始注重和选择区域媒体、行业媒体以及更加细化市场定位的媒体,数字多媒体广告运作和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数字化多媒体时代的广告视觉传达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效应好,视觉传达样式多样

传统媒体广告的信息传播是从媒体向受众单向流动,其诉求策略和表现形式因此受到限制。传统的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广播、电视、户外媒体等形式。它们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只能传达有限的内容。随着20世纪末数字化多媒体广告的出现,孕育着各种新的视觉样式的形成,视觉表现方式也更加生动和更具渗透力。数字多媒体将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体联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全方位立体地为用户提供双向信息系统。例如,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使网络广告在视觉传达的形式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电子显示屏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户外、商场、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广告场所,车载电视广告也出现在公交车和地铁,它们以新颖时尚的姿态,发挥着各自的投放优势。人机互动的触摸式计算机平台也广泛使用在展厅、书城、医院以及企业的宣传介绍中。这些新兴的广告媒体样式,不仅丰富了广告的传播媒介,拓展了传统视觉传达的层次,并且获得了较好的传达效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上海外滩游轮上的巨幅LCD显示屏广告,不仅因其尺寸大,而且因其良好的黄金环境,在黄浦江上移动的视觉吸引,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给来到外滩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形成了外滩独具一格的广告风景线。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在广告领域将会有更多的视觉传达样式,给人们带来更多新的视觉体验。

二、交互性好,体现人性化视觉传达效应

数字化多媒体具有形成人与机器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信息交流方式和过程进行调整,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无论从形式上或是内容传达上都给使用者更多的关心与服务,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交互式广告的真正意义在于体现了用户、广告客户和数字化多媒体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说,数字化多媒体提供高效的广告环境和资源,广告客户则可以自主地进行广告投放、更换、效果监测和管理,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广告信息及其表现形式。也只有建立了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交互式广告最和谐的环境,才可以让交互式广告真正成为大多数企业都可以采用的营销策略,广告的价值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互动式数字多媒体广告不仅使用在商业广告运作中,甚至在非商业广告运作中也得到使用。例如,博物馆、医院、书城、旅游景点设置的人机互动的触摸式计算机平台有助于帮助人们按需要获取信息。 转贴于

三、技术先进,给广告设计提供更大创意空间

人类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的巨大变革。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几乎可以使一切艺术想象变为现实,给新时代的广告设计师们带来创作上更大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使作品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感染力。数字印刷技术、国际互联网、数字电视电影、多媒体电子屏幕、数字摄影摄像技术,提高了广告视觉传达的科技水准。运用电脑操作的彩色喷绘技术,使广告视觉传达作品的画面幅度加大,形象更真切感人;电脑及其相关软件在广告视觉传达创作中的运用,使广告创作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动画,从视觉艺术到视听交互,从虚拟现实空间到可以由用户选取交互点的虚实结合的交互广告媒体。毫无疑问,广告视觉传达将会在不断运用高科技及其新媒体中得到发展。

四、形成跨媒体传播的整合传达效应

数字化多媒体广告使现有的各类相互独立的媒体走向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整合各种传播媒介的跨媒体平台。其实质,即统一所有的信息源与传播媒介,将全面的信息与内容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快速、低成本地传递给最大范围的受众,以发挥不同媒体之间的协同效应。跨媒体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例如,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传达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将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结合在一起,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广告信息的独特优势;互动电视除具备一般高质量彩色电视接收功能之外,将广播电视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完美结合起来,实现了双向通信功能。就广告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人类真正进入了以数字化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信息整合时代。

结语

广告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目前,数字多媒体广告形式在我国已逐渐具备了社会影响力,其地位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预测,数字化多媒体广告形式将成为21世纪广告视觉设计的主流,甚至成为中国广告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

[1]胡飞.基于网络媒介的交互设计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 2003.3.

第4篇:媒体数字化范文

【摘 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媒体数字化趋势已不可阻挡。消费者通过多渠道、主动接触信息,更加频繁的网购行为以及个性化、碎片化发展等,不断彰显着媒体数字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同时,消费者的行为变化又反作用于媒体,进一步推动媒体的数字化进程。

【关键词】数字化;媒体;消费者行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数字技术正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逐渐适应、习惯、依赖数字环境下的生活。同时,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正随着媒体的数字化而发生改变。

媒体数字化的含义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今天的数字化媒体是人的心智的延伸,是人的各种感官的全面延伸。

媒体、数字化、媒体数字化的含义。媒体是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所谓“数字化”,是指将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存储等[1]。任何形式的传媒内容转化成数字,就很容易进行重新处理和包装,以多种形式或格式传播。

媒体数字化是指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存储、播放等。媒体数字化以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典型代表。

数字化媒体的特性。数字化媒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介质数字化媒体,包括软盘、硬盘、光盘、VCD、DVD以及更新的存储介质;另一类是网络数字媒体。数字化媒体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新特性,正是这些新特性,引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变化。

首先,数字化媒体具有流动性。数字化媒体是将信息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一定的方式(有线或无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获取。

其次,数字化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大众媒介传播方式不同,数字化媒体不是媒体向接收者传递信息的单向传播,而是二者之间的交互性传播。不仅媒体作用于用户,用户也作用于媒体,如用户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修改、重新组合等。对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用户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而对数字化信息,用户不仅可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还可改变传输内容和传输形式。用户可以检索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或者通过反馈,发表他们的意见。由于用户参与了传播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用户的主动使用也影响了传播效果。

再次,数字化媒体具有全面性和及时性。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媒体获得信息由单一方式发展为多种渠道,使受众更为方便、全面、迅速地接触到所需要的信息,为自身消费行为服务,同时,又能将关于消费行为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真正参与了信息传播的过程。

媒体数字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从狭义上讲仅仅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消费资料的实际消费行为,从广义上讲指消费者为索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的整个消费过程可归结为AISAS,即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搜索(Search)——行动(Action)——分享(Share)。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媒体数字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接触信息的主动性增强。由于数字化媒体方便、快捷的特性,使消费者拥有了更广泛的选择权去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收集。媒体的数字化,使得关于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变得全面且容易获得,消费者在各类数字化媒体中,更为积极地搜索自身所需的信息。

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渠道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在数字化媒体融合的潮流中,媒体的形式变得日益多元且丰富,新媒体势力不断增长,信息的接收模式更加多样化。比如一条新闻的获得,在以往,只有通过传统媒体——报纸或电视才能获得,媒体数字化后,消费者可以从互联网、手机报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信息的获取渠道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更为频繁。随着媒体的数字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信息通过媒体得到快速传播。电脑的普及,数字技术的推广,使消费者花费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消费者能够在互联网上查找到产品信息,通过购物网站直接从网上订购产品。随着网络购物的逐步成熟,产品的不断完善,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更为频繁。

消费者向碎片化发展。碎片化趋势是消费者行为个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基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们的生活态度、消费行为就会从大众消费中分离出来,形成无数的个性化趋势。但是人类社会是聚合的社会,因此不同的个性化态度和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又重新聚合,成为特质相同的“片”,从而形成一个个新的聚合。数字技术使碎片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喷发,而这一转变是不可逆的(比如习惯于点播、博客、网上冲浪的消费者根本不可能再忍受以前单一的、单向的、线性的信息传受方式),这也使得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消费者与企业及其他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增强。数字化媒体的迅速普及,使受众能够通过多渠道、多模式的数字化媒 介获取更多的信息。数字化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互动体验,任何用户都可与企业及其他用户互动。在未来,互动式体验将跨越娱乐、信息、交易、沟通、教育等多种范畴,同时也跨越不同技术,跨越通信网络和取得内容的装置,我们所选择的数字化媒体将使消费者在多个层次上产生互动。此外,由于产品信息的及时反馈,企业在进一步实现产品优化改进的同时,也能精准地抓住消费群并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

消费者日益成为社会主体,人人都是“媒体”。媒体数字化使消费者进入全民参与的时代,主动权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上,消费者成了传播过程的中心。消费者不仅仅是受众,同样也是创造者,是参加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个新的名词叫做Prosumer(Produce“生产”和Consumer“消费”的结合),即消费者亲自参与、分享。比如保洁公司开始让消费者提供创新的创意,意味着在未来的时代将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销合一的时代。

消费者行为变化对媒体数字化的影响

媒体数字化促成了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市场,企业纷纷调整媒体策略以促进产品销售或服务,加快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进程以及数字化新媒体的研发。从2007年到2010年,互联网呈现出一个稳步的成长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平面媒体、报纸和杂志则都有明显的下滑趋势。传统媒体为了在未来获得立足发展的空间,不得不借用数字技术,比如数字广播、电子杂志、手机报、移动电视等提高对消费者获得信息的影响,传统媒体加快了数字化发展进程,新型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性平台,使用户重新找到了失去的个性。同时,互联网基于消费者的访问数据,总结出消费者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并及时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消费者钟情于某品牌,数字化媒体就会及时为消费者提供关于此品牌产品的最新信息,这也使得市场更为精准地接近受众。

媒体数字化的未来之路——媒体大融合

随着以3G网络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推广应用,现有的新闻出版发行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娱乐业、广告业等多种产业类型将会被整合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媒体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传媒业发展的方向,即实现报纸、广播、电视、杂志、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信等媒体信息跨媒共享、资源跨行配置、文化跨域交流,并且凸显以传媒为核心的关联产业涟漪式发展。在未来,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将以互联网作为传输平台,最后形成一个互为依存的关系网络。所有的媒体都将数字化,数字化媒体会形成一个分散性的消费者行为资料库,这个资料库记录着消费者在不同媒体上面的使用行为,而这些使用行为会在消费者跨媒介使用时产生关联性。媒体数字化环境下的消费者正在经历种种变化,这对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促使研究者不断探寻新的范式与方法。总之,未来是一个人与媒体、媒体与媒体大融合的数字化时代。

参考文献:

第5篇:媒体数字化范文

目前,文化遗产数字化大致分为光盘、网络、场馆虚拟现实等几种载体。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以后,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的表现形式――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首先在艺术文化历史保存较好的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启动。在经历了标准化制定、CD-ROM、低速网络通讯技术、DVD以及宽带网络系统四个发展阶段后,欧洲各国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基本都已完成了馆藏品数字化的基础工作,不但出版了一系列以各自馆藏品为题材的光盘作品,还特意设计一些主题或为儿童制作带有交互性质的DVD。进入网络时代后,世界各大博物馆和艺术馆均建构了包括场馆的基本信息、馆藏品介绍、在线虚拟展示,以及为教育和旅游设置的栏目等内容的网站,并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和交互手法举办各种各样的虚拟展览。当前,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复合媒介建立“体验型”科学博物馆和艺术馆,在完成上述基础内容后,成为各大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的新目标。

中国跟进得很快。几年时间,各大博物馆、艺术馆和各类文化传播团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和网站,对馆藏品进行数据保存。在场馆内,除了传统展示之外,还通过影像介绍等方式,对馆藏品的科学技术原理、文物发掘、制作流程、功能等进行图文并茂的演示。部分具有技术力量支撑的博物馆或新媒体专业艺术馆则能采用虚拟现实、人机界面等新媒体技术来演示与展品内容相关的主题。例如北京故宫内的虚拟剧院演示的以故宫太和殿为题材制作的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利用三台高亮度的无缝投影仪,把“天子的宫殿”的三维图像投射在环形屏幕上,观看者通过控制手中的遥控器可以在虚拟的故宫中漫游。这极大地丰富了展示的内容,增强了博物馆的趣味性。

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播的数字化进程如此快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已经成熟。在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中,艺术与技术永远不可分割,新媒体艺术的观念和形态演变与技术的发展是并行不悖。从上世纪60年代以电视媒介为主要技术的影像艺术、70年代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计算机艺术、80年代以后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数字艺术、基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工生命艺术、到目前各种以传感技术为手段并具有反馈功能的交互艺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艺术、远程通信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共同实现的遥在艺术、近年来流行的游戏和虚拟展示等[1],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刚性需求集聚了多样的能量。

二是文化传播艺术性、多样性需要的结果。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在技术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单一,通过书籍、电视、教育、网络、场馆等途径,大众无所不在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无论是哪一种传播媒介,艺术的、设计的、复合的进行表达已经成为需要和必须,多样的技术可以通过艺术的设计,形成新颖有趣的传播语言,把原本大家较为熟知而感觉乏味、复杂而感觉不能了解的文化遗产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简单并可体验。例如数字动画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数字视频对文化事件和历史活动的模拟演示,网络艺术的综合性描绘,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界面在体验型博物馆的运用,游戏对历史故事的再设计并实现参与性质。这些和包括那些许多还未被描述出来的新媒体艺术在文化遗产传播上的运用,通过趣味性的提升、参与性的加强,可以不断地吸引注意,强化主题效果,帮助传播内容被反复强调而同样具有较高的接受度,良好地实现传播目的。

三是文化遗产被长久保存、广泛传播的另一种形式和需要。文化遗产被保存,传统、主要的形式为实物和印刷。但如果这是唯一的形式则不但不符合长久性保存的要求,也不利于被广泛地传播和运用。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保存、传播,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形式。现在世界各大博物馆、艺术馆、文物机构通过对藏品高品质的拍摄和制作,以光盘和DVD的形式纷纷完成了对藏品的保存工作,并广泛传播这些精品。例如法国卢浮宫艺术馆出版了“意大利绘画”、“埃及雕塑”等一系列以卢浮宫艺术馆馆藏品为题材的光盘作品,同时,以艺术馆为主题的DVD“漫游卢浮宫”也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以数字的形式送到人们手中。而一些著名童话和小说改编的多媒体教材和动画、民间艺术的拍摄和多媒体编辑,也以光盘和DVD的形式被一些公司和独立艺术家呈现出来,被大众了解并喜爱。

新媒体艺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指所有使用媒介、材料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借助着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历史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它是综合性、跨学科、在各个历史时期新型的艺术。它始于20世纪初期,从活动艺术――复合媒体艺术――影像艺术,到计算机艺术――数字艺术――人工生命艺术,再到目前的交互艺术――网络艺术――遥在艺术――生成艺术和软件艺术――游戏和虚拟现实。可以看出,发展到现在,新媒体艺术的综合性和交互性语言越来越突出,这都指引着在文化遗产传播与展示方面的新方向。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艺术馆正在从传统的作为保存和陈列古董和字画的仓库,变成一个具有社会功能的空间。在内部空间的设计和参与方式上花费心思,使其变成一个可以用手触摸、体验,甚至亲手动手参与的魔幻空间。

在传统的文化遗产传播方式当中,文化遗产与观赏者是相互无关并被分离的两个部分,而新媒体艺术特别是其中的交互艺术引导的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是在观众的参与下完成的。在这种形式中,观赏者不再只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利用触觉等各种感官控制和参与这些新媒体艺术作品,引发或驱动作品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交互艺术的“双向性”特征将观众从传统的观看、欣赏改变为参与者和体验者。文化遗产的展出形式也从陈列并接受观众的欣赏变成了由观众主持和引导,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展开的各种状态。

博物馆、艺术馆为大众或者更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以参与、主动发现问题的环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知觉体验,学习知识并享受文化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目标。位于巴黎科学城的音乐博物馆,重新设计了作为时间序列的“声音”的展示方式,人们戴上特制的耳机,可以在不同时期的乐器前欣赏这些乐器演奏的曲子,让静态的实物“动”起来,吸引了大量的儿童前去体验。这种体验型、参与型博物馆的建设,是基于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界面等新媒体艺术方面的设计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空间、营造临场感、并利用传感器等交互设备使观众与虚拟世界进行实时交互,可以将体验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展示提升到新的高度。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神秘的王朝――玛雅文明展”,使展期中的12万观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身体验了玛雅文化。展览的工作人员在4000张摄影、测量图纸、地图以及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玛雅的虚拟空间,加上展出方式的精心策划――由日本著名的演员扮演“国王”、“天文学者”、“考古学家”等角色,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进入1200年前的玛雅世界。“玛雅文明展”举办非常成功,这暗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考古学领域以及展示古代文明方面的新前景。[2]

在保存古代文物方面,新媒体艺术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鉴于敦煌的文物正在遭受自然环境和人为的破坏,浙江大学和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展了敦煌壁画数字化和洞窟壁画虚拟漫游的工作。同时,美国梅隆基金会和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项目,正在建立“梅隆国际敦煌档案库”,目标是在网络上建立平台,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经卷在网络空间中重新整合。这些无疑都具有历史的意义。当前,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艺术媒介不断拓展,艺术思维不断创新,新媒体艺术在文化遗产传播方面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颖和丰富,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引领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进程。

新媒体艺术运用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前景是不可想象的,但就首要性来讲,我们应该着重朝两个方向前进:

一、面向青少年和儿童的传播。到博物馆、艺术馆度周末,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体验型、参与型场馆的设计和建造,会为培养青少年和儿童的艺术欣赏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做出重要贡献。 在体验型、参与型的文化艺术场馆中,青少年和儿童可以游戏一整天,在欣赏的同时,了解和学习艺术创作方法、过程、组合变化等活性因素,激发出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能力,这应该是新媒体艺术运用在参与型艺术馆中数字化传播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同时,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以人机游戏作为媒介,基于同样的目的,青少年和儿童也应该是主要的目标人群。由法国博物馆联盟与游戏公司共同推出的具有法国文化特色的战略探险游戏《太阳王宫殿的阴谋》,以1685年路易十四时代的凡尔赛宫为背景,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帮助下,利用3D和虚拟漫游技术生动地再现了宫殿建筑、家具、200多幅油画作品、工艺品、30多个当时生活在宫殿中的人物、音乐等,展示了路易十四时代凡尔赛宫的辉煌。加上游戏中的地图、文献等辅助功能,青少年和儿童在寻宝探秘的同时还领略了法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太阳王宫殿的阴谋》以法国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充满想象的情节、油画风格的虚拟空间,集文化遗产资源和娱乐教育为一体,开拓了利用新媒体技术向青少年和儿童传播历史与遗产的新途径。

二、走向公共广场的新型人机交互界面。将公共的、开放的环境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新舞台,这是新媒体技术成果得以运用的新目标。实现数字化,运用得最多的媒介是计算机。“无处不在计算机”的提出,通过新型的人机界面,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方式――语音、手势、眼神、姿态和计算机交往,让人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而使之服务。比如数据头盔、传感装置、新型界面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实现,为把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展示推向公共广场提供了可能。文化遗产的展示应该不再局限于书籍、场馆、电视等传统的载体,拓展传播的媒介和空间,实现文化遗产在公共广场和新型城市空间被广泛地数字化传播,会在新颖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新媒体技术基础上获取良好的传播效应,无形中加强城市的活性化。例如利用城市装置性雕塑,采用传感技术,设计公众与装置主体或装置内容的互动性语言,寓教与娱乐于广泛的公共空间场所,增添生活的情趣,改善人的心情,提高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接受度。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对于广泛地、多样地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有重要的意义,同样,新媒体艺术的设计必须有深刻的内涵和高于平常的情趣,否则将流于单纯技术的范畴,失去技术的价值和魅力。在新媒体艺术语境中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整合了历史资源,开拓了展示媒介,创造了新型的体验空间,加深了人们对遗产内容的理解,为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提供了向子孙后代传承传统文明的最有利的条件。

注释:

[1]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第6篇:媒体数字化范文

翻阅了一下本期的内容板块,前面是期刊“唱主角”,后面是报纸“扛大旗”。尽管对于世界期刊大会的回眸不乏精到之处,尽管我国的期刊产业也有强劲而又蓬勃的发展,尽管期刊人的姿态也还充满信心,但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数字化的征程中,刊慢于报。你看:报纸都在奢谈数字战略了,而期刊还在小心翼翼地进入,甚至有的期刊老总表示:现在的期刊发行市场稳定,或稳中有升,为什么要急着结缘“数字”,弄得不好,可能还会功亏一匮;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规制未充分完善的情况下,报纸已经卫星传输,即时可取了,而期刊更多地还是在走实物销售路线;报纸的数字化已开始形成自己的赢利模式了,而期刊还更多地拘泥于或陶醉于自己传统的纸质模式。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试分析之:

其一,就其所担负的社会职能讲,报纸更多地提供的是新闻产品,期刊更多地提供的是文化产品。不是说新闻产品就不具有文化含量(这是不可能的),也不是说文化产品就不能携带新闻因素,而是从其定位和本质特征来看是如此。正是因为如此这般的职能定位,读者(或日消费者)对这两种形态出版物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对于期刊,你得给人们提供更大厚度,更有“嚼头”的文化产品,这个产品也许在报纸那里是个由头,而在这里却是“一盘大餐”。对于报纸,你得尽可能地为人们提供在全国、全球(甚至球外)不断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到忍俊不住或触目惊心的社会新闻等。一个是深度追求,一个是速度追求,这可能是报纸进入数字化征程先于期刊、快于期刊的原因之一。

其二,是由其一引起的。正是由于这种追求的目标不同,肩负的责任不同,特别是新闻的时效性、覆盖性(还有政治性)之争,相对而言,使得报纸的市场竞争压力要大很多,而期刊的市场压力则要小很多。压力迫使报社出了大报,出小报;出了晚报,出晨报、出午报;出了纸质报,出电子报、网络报、手机报;报纸在向可翻、可听、可看、可查、可议的立体交叉型发展,而期刊似乎在时效性上没有那么紧迫,在竞争上没有那么惨烈,而更多的是要在内容的文化含量、道德含量、科技含量、文学含量、艺术含量方面下功夫,用气力。

其三,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有一个主体方面的原因,就是期刊一般个头小些,实力弱些,报纸则是另一番光景,尤其是中央大报、省报、市报等在人才队伍、媒体数量、资本力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于是,报纸发现数字化的凶猛来势以后可以立即(或者很快)凭借自己的“块头”,做出实质性反应;或者建立采编一体化数据库;或者构筑立体化传播网络;或者转向搜索引擎。总之,尽可能使用十八般武艺,把传统消费者巩固下来,把新锐消费者粘贴过来。而期刊社呢?或是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数字化的裹挟,或者是意识到了却没有能力来形成自己的数字化系统,或者是在技术提供商的平台面前,先是被说服参与进去,尔后惯性进入,受制于人。这正是一些期刊社处于尴尬境地的内在原因!

对于在数字化进程中,刊与报出现的这种反差做如上原因追溯,仅仅是一种初步的客观性思考而已,至于说这种分析和思考会有什么明显的价值与意义,尚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也许这种探讨会为我们刊与报的发展提供某种新的视角。

第7篇:媒体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电视媒体 数字化背景 网络生存策略

以往在电视媒介中讨论的都是第二、第三媒体,近些年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第四、五媒体,不断的改变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老旧的电视模式以及变成了传统媒体的代表,其中数字化技术是在以往技术上的一种技术革新,更好的能发挥出电视的技术水平。即便现阶段多种媒体模式的不断的冲击传统电视行业,但是,在短期内,我国的电视媒体形态还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电视技术还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选择。

一、数字化背景下的电视媒体网络

在电视技术发展的几天,传统电视受到了新形势下的网络媒体的冲击,在此之中电视就存在很多的不定因素,存在机遇也同样有危机,下面我们就相关的技术所面对的问题进行讨论。首先是对于传统电视的优势所在:

1.传统的中国电视媒体都是人们所习惯和沿用多年的生活方式,中国大多数民众还是习惯于接受数字化的电视模式,于此同时新产生的媒体方式在很多程度上发展的速度较快,相关的配套设施没有跟上,技术上还是不完整,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瓶颈。就目前来看,传统电视媒体的营销模式大部分是靠电视广告,而网络化的新媒体的盈利方式较为多元化,但是这样的盈利的稳定性不强,自身的发展于外部结构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另外,对于新网络媒体的未来发展没有一个行业的定位,存在很多的不定因素,能否被人们广泛关注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很多广告商对于新媒体的投入力度相对很小,也只在一些媒体衍生渠道进行投入。而且新网络媒体的播放形式还处于和传统电视相互相同的情况之下,借鉴传统模式,因此传统电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竞争力。

2.电视发展的空间还相较来说较大,电视网络也不断的更新技术,开展了网络电视平台,从信号电视转变为数字电视,在传播空间中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在领域内的影响力也不断的增大,给传统电视带来了希望。另外,在使用了数字化网络电视以后,在一些移动媒体、电梯、商场、公用交通等,民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看到电视媒体传播。兴起的网络媒体在营销中就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在网络中会出现大量的垃圾广告,会造成网络的安全问题,很多在网络中存在的资讯很难受到法律的保护,网民在使用中很容易受到权益上的侵害。

二、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

在沿用传统电视网络的过程中,还是不能忽略现阶段其他媒体产业的不断涌现,在运营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大的挑战,在网络化的生存中还存在很大的技术难题。

(1)在使用传统媒体在市场中的需求量与电视内容之间的矛盾不断的出现,而且矛盾的激化点越来越多。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电视市场的不完整性,广告于电视节目在同一播放平台中,使市场刚性需求与电视媒体产生出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变得较为微妙,导致电视媒体在播放形式上受到了民众的质疑。根据中国的电视观众科尔尼调查公司的调查,中国的电视观众已经细化分层,大致可以在年龄上进行划分,不同群体的人对电视节目和电视播出时间有不同的选择,既定的节目列表已被选定,不再盲目接受外来的信息。受众细分的环境下,积极应对措施就很有必要,电视的改革的趋势要求信道也同样被细分化,现有的网络媒体电视也变得多样化、可选择性。然而,当前中国电视的播放存在一定的资源匮乏现象,对于内容上的细化也有很大的难度,很难顾及到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想要在质量上提高就会局限于收看模式的不同的现状。电视节目的种类和电视内容在通道中必须要存在多样性,如果做不到针对性较强,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不能继续把重点放在电视创新上,而这部分观众将注意力转向其他媒体。

(2)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化的速度较快,因此传统媒体会受到来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不断威胁。在播放平台模式不完整的情况下,消费者在面对被动的选择的要求下,对于传统媒体出现了反感和失望的情绪,对于大量的被植入广告很难以接受,也会越来越多的将注意力转向其他的传媒方式。在这些媒介的沟通下,网络环境和接收模式也出现了很多的不同,网络广告,户外广告,广播广告,电梯广告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这些媒体在成本上有了很大的降低,在便利程度上也有一定的提升,这也是对传统广告媒体市场的影响和流量的分流。其中,网络广告具有很强的增长潜力(在未来三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45%,未来收入也是较为可观的)和更高的规模效益的经营利润率(35% - 45%)。这两个指标在中国媒体行业的最高水平。这些媒介方式都不断在威胁着电视网络的生存状态。

(3)电视品牌意识不断降低,没有较为独立的品牌效应。作为品牌管理将实施作为案例,大多数对于这种程度的电视制作得不到人们的关注,民众对于电视的创新程度也存在很大的质疑,传统的电视网络技术在营销计划中很难有突出的表现,宣传广播内容在局限,力度太小,单一品种不断反复播出,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审美疲劳。如果这样的节目在中心管理部分中得不到遏制,问题会出现各个频道,节目监管中心和其他相关节目制作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尤为严重。许多电视台不能找出一个特色的品牌之路,在节目制作的相同没有创新的状态较为多,还会出现不同的电视栏目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这也是传统网络电视未能打破固有模式。在激烈的媒体竞争面前,电视媒体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打造的品牌路线。

要不断的发展传统网络电视的生存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管理上和创意上有所改变。新媒体时代崭新的电视产业链要求从业机构能以市场主体身份融入其中。作为拥有电视资源的电视从业者,要把握住趋势,在管理体制方面不断的深化,制定和播出相互分离、管理和办工分离、网台分离、政企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确保抓住发展良机的客观要求。通过电视生产管理方式的改革,使电视业的生产关系有根本性的调整。节目制作社会化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节目来源保证整个产业的成功运营,而且还会促进电视节目市场的成熟和完善;而网、台分开则可以使传―播分离,使电视业内的分工更加明确合理,既有利于“台”作为内容提供地位,又有利于网络化的社会需求,不断的改善经营模式,不断的摸清观众的关注重点,选择和制定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电视节目。

三、结束语

传统电视媒体的形式是人们所习惯的生活选择,但是这样的选择当中存在很多的被动因素,关注在传统的电视当中对于节目的想法多是被动的情况,在接受群体分层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自己选择新型的网络媒体,这也是不断的降低了传统电视的收视率,传统电视的蛋糕就会不断的被分割。在次之中,新媒体也会有很大的问题,发展的速度较快,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人们的客观需求,这方面也需要有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启示录[J].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2(14):167-169

第8篇:媒体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室;中控系统;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01-02

Experiences of Digital Multimedia Classroo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Xu Ming, Song Liang, Qiao Hong

Abstract Multimedia classroom, as the terminal portion of the digital campu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According to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from the system stability, the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attentive service we do some introductions. After the test of time and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e measures improve management efficiency, reduce management costs, guarantee the normal teaching order.

Key words multimedia classroom; central control system; computer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100124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蓬勃发展,作为数字化校园终端部分的多媒体教室其建设和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作为建设者和管理者,不但要考虑到技术的发展,还要全面考虑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不但要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持,还要提供细致的人性化服务。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总结,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与同行进行探讨。

1 稳定的系统是核心

北京工业大学校2005年之前只有独立控制的几十间多媒体教室,经过6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拥有分布在5栋楼的226间网络集中控制型多媒体教室。而目前多媒体教室众多且分散和管理人员相对缺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多媒体设备和中控系统稳定的要求越来越明显。

1.1 中控系统的稳定

中控系统属于多媒体教室的“中枢神经”部分。网络集中控制做到的只是将独立控制的多媒体教室纳入到中控室进行集中控制,仅仅是向前走了一步,这一步走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中控系统的稳定。一套稳定的中控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软硬件上采用前沿的技术;中控机长时间待机不死机;控制指令下达准确快速不丢码;集中控制软件运行稳定无BUG;便于升级和扩展。所以要选择口碑好、技术领先、产品质量过硬且售后服务水准高的企业来做中控系统的集成。

1.2 计算机的稳定

计算机作为教师课堂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稳定。为了达到稳定的目标,硬件上严格把关,选择大品牌的计算机;软件上采取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和以本地操作系统为辅的两套系统,从而保证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运行的稳定。

1.3 投影机的稳定

由于多媒体教室的投影机工作在多粉尘的环境下,投影机在投射时空气中的尘粒很容易进入机内,灰尘的积累会阻止机器的散热,导致损耗灯泡的使用寿命甚至烧毁机器等,所以在保证亮度满足的情况下,既能防尘又能方便散热的大品牌投影机是首选。

1.4 扩声系统的稳定

多媒体教室中扩声系统稳定的关键是必须解决教室内声音的正反馈即自激啸叫。鉴于多媒体教室利用率高且使用人员经常变动的特殊性,不宜采用复杂的调音台及数字反馈抑制器等专用设备来消除声反馈。采用移频功放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取得很好的效果。

2 技术的引进是关键

作为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要始终不断引进和学习新技术并将此运用到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上。以计算机管理的发展为例,为了解决分散在众多教室的计算机管理难题,近6年依次引进了保护卡技术、无盘技术和Phantosys桌面虚拟化平台技术,最终得到一个相对完美的计算机维护方案。

引进的Phantosys桌面虚拟化平台技术能使分布于不同地点的多媒体计算机操作系统始终保持最优状态,软件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就可以在多机使用,而且能保证计算机启动速度快,对网络压力小,软件下发及时,能极大提高众多计算机维护的质量和效率,如表1所示。

简单来说,Phantosys幻影桌面虚拟化平台是用来实现桌面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环境的集中控制、集中管理、应用环境随需供应以及提高计算机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的虚拟化平台。它能够使计算机管理人员在集中管理的资源中,按需供应计算机运行所需要的操作系统和软件以及个性化计算环境。

Phantosys桌面虚拟化平台具有两个核心的关键技术。

1)分布式数据存储的网络动态派送和集中管理技术(Phantosys Local Cache)。PC运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在第一次运行时由Phantosys DVP提供,以后就完全在本地硬盘读取运行,PC端一旦有新的数据需求而本地硬盘中没有时才从Phantosys DVP中调用。采用此技术保证了PC速度不受任何影响的前提下对网络流量的占用和需求都极小,不会造成因为网络带宽瓶颈而影响PC的启动速度和运算性能,与传统的无盘技术相比在启动速度上是个质的飞跃,这样就可以解决无盘技术不能随意安装众多软件的问题。

2)跨平台群集文件系统Phantosys PIM。Phantosys PIM文件系统可以在一个单独NTFS格式的文件中同时存储各种系统镜像Image文件(支持PC随选Win2000、XP、Vista、win7、2003Server以及Linux的各个版本RedFlag、Redhat、Ubuntu…),这样PC开机可以按照需求选择相应的系统环境运行,尤其适应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性教学环境[1]。

由此,Pantosys幻影桌面虚拟化平台对多媒体教室管理者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使用此项技术能够实现在中心机房集中管理桌面应用、对桌面应用实现统一配置与管理的能力。由于实现桌面集中管理、虚拟化和随需交付,传统PC应用的很多管理难题、维护难题、安全难题,在这种全新的基础架构上是完全不存在的,这意味着计算机管理员可以从繁琐的客户端配置、软件版本升级、病毒防护、系统修复等操作中解放出来,在给上课教师提供充分灵活操作空间的同时,提升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3 贴心的服务是保障

针对多媒体教学支持的工作性质,总结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服务理念。一个中心:以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是主动服务,主动做到提供方便、成熟、好用的设备给教师;二是反应及时,认真对待教师反映的情况,做到设备的及时维护。

3.1 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要在设备和系统集成的选择上做足功课,做到甄选大品牌、用户反响好的设备,选择高资质有丰富建设经验的集成公司,从源头上保证设备和系统的稳定,为以后的日常维护打好基础。

其次,要做好设备故障的预案。承担多媒体技术支持的教师必须做到随时准备面对突发的设备故障问题,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有办法解决,这就要求不断积累经验并形成相应的预案,关键设备做好备份,一旦发生故障可以随时替换,重复出现的问题可以根据过去的处理经验及时应对。

再次,要做到快速反应。对于各种软硬件故障问题,一旦接到报修要快速到达现场解决,难以解决的故障问题要与报修教师进行充分交流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3.2 开展多种沟通渠道

1)IP电话是上课教师和多媒体技术支持人员最直接的沟通渠道。IP电话置于多媒体机柜上,教师遇到故障问题可以及时用IP电话求助,便于及时发现并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2)开通网络服务作为补充。通过开通多媒体教室网,可以给师生提供查询教室设备配置、多媒体设备使用指南、设备问题反馈、维修记录等功能,便于教师快速掌握不同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还可详细描述设备故障并提交至管理员[2]。

3)网络版问卷调查是深层次的沟通。每学期都会发放一次网络版多媒体教室调查问卷,从中可以获得很多深层次的建议和意见,对于以后改进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很大帮助。

3.3 采取既能保证稳定又充满活力的管理模式

针对学校多媒体教室众多且分散的特点,采取稳定的管理员与流动的助管研究生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管理员主要负责在中控室纵观设备全局、接听故障电话,助管研究生负责第一时间到故障现场解决问题,疑难问题及时上报中控室管理员。

实行研究生助管设备管理模式,既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勤工助学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本岗位的管理实践加强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从而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助管研究生思想活跃,知识层次高,有创新意识,他们更热衷于一些计算机方面的先进技术,解答一些计算机和多媒体方面的问题效果很好。而且助管研究生英语水平比较高,他们与学校聘请的外教进行交流效果更好。这样把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应用于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维护中,无疑是一种既利于学校又利于学生的“双赢”举措。

总之,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从事本行业的教师,还要深入学习新版《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坚持学习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力争发挥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最优性价比。

参考文献

第9篇:媒体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1-0188-02

教育部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目前,各高校为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新需要,配备了多套数字化、自主式的网络型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它能够让教师在授课时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体充分结合,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语言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它可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安排学习进度,调整学习侧重点,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概况

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是建立在以太网的基础上,通过标准的IP协议,将多媒体处理技术、流媒体技术与嵌入式系统设计相结合的新型语言学习环境。是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开发的多功能、实用型、自主型语言学习系统。

1.1 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结构特点

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主要包括教师控制部分、学生自助部分及交换机服务器部分。教师控制部分主要由教师控制台、中央控制器、系统控制主机、并联显示器及多种音视频输入设备组成;学生自助部分主要包括学习终端和自助学习计算机两部分组成;此外,还配备多台音视频交换机及其他网络交换设备。其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在以上这些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多媒体语言服务系统,通过标准的网络传输协议,在网络服务器的支持下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1.2 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基本功能

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主要分为教学、自主学习、交流互动三个部分。

1)教学:数字化多媒体实验室除了提供最基本的讲解、提问、会话等教学功能外,还利用其软、硬件的特点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体充分结合,配以情景对话、聊天室等辅助功能,为学生创造出全新的、多元化的语言学习环境,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自主学习:数字化多媒体语言服务系统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及要求进行开发的,它提供的大量学习素材完全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可以结合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细致的理解和充分的吸收;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层次,进行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学习,从而满足不同的学习要求。

3)交流互动:数字化多媒体语言服务系统提供了聊天室、电子作业、教学反馈等模块,可以实现出题、、答题到上传、批阅等一系列功能,此外,系统还可以实现对教学资源、学生档案等方面的管理和维护,这样,可以使教师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及授课内容。

2 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教学优势

英语教育专家夏纪梅教授曾指出新世纪大学外语教学的出路在于借助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同时网络教学在信息呈现、媒体利用、学习自主性、联系反馈性、教学管理的追踪、测评等方面都有着普通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外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和在外国文化环境下具备得体的言行举止能力;而不单是对语法知识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互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硬件条件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师展开,教师依靠教材、板书、讲解来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信息,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的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核心目的。为了有效地配合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各高校都建立了新型的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它从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对原有的语言实验室进行了扩展。首先,它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编辑,使其能更形象、直观的为教学服务;其次,实验室提供的教学平台能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扩大知识的交流范围,提高语言的互动频率。再次,数字化多媒体语言服务系统提供的大量教学素材和开发式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安排学习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促进作用。

3 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的使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服务于大学英语的教学,使其做的物尽其用,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3.1 多媒体授课

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无论教学手段如何改变,教学技术如何先进,其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数字化多媒体语言服务系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方便、快捷、有效的教学环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枯燥的单词和繁琐的语法,可以利用图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手段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便于对知识的快速接受和吸收;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训练是尤为重要的,数字化多媒体语言服务系统提供了模拟的语言环境,通过语音示范、语音模仿、语音对话等进行教学示范,使学生能够准确、逼真的进行听力训练和对话练习。除此之外,在实验室进行授课时,教师不仅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多元化,同时还可以扩展知识的范围,例如播放相关的英文演讲、英文歌曲、经典的英文影视剧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语言知识,拓展语言知识结构。

3.2 自主学习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对于英语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主要由几个方面,其一,教师可以将授课计划、教学要求、教学课件等内容上传到实验室的资源服务器上、并配以多元化的学习素材,包括文字、动画、音频、视频等,为学生能够提早地进行课前预习与及时的课后复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其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服务系统提供了虚拟的语言环境,是学生能够声情并茂、身临其境的进行听说练习,充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水平;其三,由于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别,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也参差不齐,数字化多媒体实验室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3 学习效果反馈

学习效果的反馈是学生需求分析的最佳体现,学生的需求分析又是实施最优教学的

前提。因此,构建合理、完善的学习效果反馈平台尤为重要。数字化多媒体语言服务系统提供了网络论坛、聊天室、作业管理和在线考试等功能模块。首先,论坛与聊天室提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以此来交流学习经验、学习心得,实现实时互动、实时沟通。其次,在作业管理模块中,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管理系统完成编写、、审阅、批改等一系列工作,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的登陆信息浏览并完成作业,既节省了资源又提高了效率。第三,考试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方式,数字化多媒体语言服务系统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试卷生成系统,使教师能够方便快捷的编辑考卷中的各种类型试题包括:选择、填空、翻译、写作等,考试结束后,系统还提供了自动阅卷以及成绩分析等功能,使学习效果能及时反馈到教师手中,以便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修正和补充,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4 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满足新形势下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充分地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做到合理利用,有机结合,发展创新,力求更好地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