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重要性;措施;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虽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势在必行。以下就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措施进行探讨。

1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环境保护就是人类根据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一定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协调人类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环境保护又是人类自觉寻求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的过程,尽可能的防止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营造更加适宜的自然环境;此外,还要对已污染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实现对目前已经污染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改造和恢复;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工作,环境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在于能够有效的改善人类的工作和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可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就我国来说,环境保护的概念提出的比较早,我国的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也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目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进程加快,政府部门根据资源环境现状,提出了诸多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我们每个社会公民来来说,虽然并不是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环保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调整自身的行为,从小事入手,自觉的保护资源和环境。如:发现公共洗手间的水龙头没有关闭时,我们应该自觉的将其关上,再者,在使用电池后,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投递到专门的回收桶内,而不是直接丢入垃圾堆,还有,当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应该自觉备用购物袋,从而减少一次性的塑料袋的使用,诸如此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由此可见,环保意识是一个公民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与公民自身的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所以有关部门如果想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就应该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使公民自觉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从内容上看,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包括对动植物以及森林的保护,还包括对大气、水和土壤的保护以及防治,既包括各类大型的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还包括各类细节的处理。环保工作的开展是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对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利用为前提的,是对资源的紧缺的一种保护措施。随着环保理念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资源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2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2.1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制以及环境监管制度

(1)要实现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基于地方政府机构对于该辖区内的环境问题的掌握比较全面,因此更加适合开展环保专项治理工作。(2)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3)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

2.2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1)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建设环境保护设施。(2)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只有资金和技术作保障,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和污染治理工作。

2.3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且加强执法力度

(1)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才能够在环保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才能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2)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以通过法律形式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惩戒,达到警示的作用。(3)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求限期整改。工业废弃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度工业生产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环境保护的工作质量。

2.4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进行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2.5提高环境科技水平,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1)加强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2)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环境保护工作来看,其方法和手段不仅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还涉及到对各类相关法律知识和经济规律的掌握和使用。同时,有关部门为了更好的实现全民环境保护,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环保工作落实到群众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甄欣,曾铮. 对省级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建设的探讨[J]. 科学咨询. 2010

第2篇: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吐曼河是喀什典型的泉水河,是喀什市唯一一条蜿蜒穿城而过的河流,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等多重功能。进一步做好吐曼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吐曼河维吾尔语意译为“雾河”。地处东经75°30′—76°15′,北纬39°25′-39°36′之间。是塔里木河流域喀什噶尔水系克孜河北边支流之一。发源于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是一条典型的泉水河,河源在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沿河经过疏附县、喀什市,河流末端汇集在红旗水库,全长77.6km,集水面积487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26×108m3,流量常年稳定在3~5m3/s,控制灌溉面积23万亩。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等多重功能。

一、吐曼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吐曼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吐曼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污染严重,硫酸盐、总硬度、矿化度等天然水化学指标本底值较高,且随着流程的延长逐渐变大,到下游红旗水库时各项水化学指标已远远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要求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喀什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喀什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喀什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吐曼河穿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喀什市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吐曼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喀什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吐曼河属泉水河,流经喀什城区长达20公里,在喀什市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喀什市的“母亲河”,是南疆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喀什市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吐曼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喀什市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吐曼河已经成为自治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并且由于吐曼河是跨市县的河流,下游疏附县两个乡及伽师县的广大人民群众由于条件艰苦,一直将受到严重污染的吐曼河河水作为饮用水源,已经严重影响了下游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吐曼河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滥采地下水,改变了城郊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湿地的生态效用。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而湿地的功能被改变,将带来灭顶之灾,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无节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仅使昔日的湿地迅速变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地层沉陷,因此吐曼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吐曼河改造完成后,喀什市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喀什市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吐曼河生态环境现状

吐曼河的上游、下游均地处干旱区,荒地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土地风蚀、沙化及汛期对土壤的冲刷。

三、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吐曼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绿洲、新辟或扩大绿洲的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四、对策和措施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二)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要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把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定期检查,向社会公布。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由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协调行动。

(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强大舆论。

逐步建立健全以若干法律为基础、各种行政法规相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评估报告,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工程验收时,要同时检查生态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林地、草地,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违法者要追究责任。

第3篇: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笔者认为,目前理论界之所以对该问题还存在争议,是由于环境权属于一项新为世人所关注的人权,它的出现给传统的法学理论尤其是传统的宪法理论提出了一些难题,使一些宪法权利义务需要重新设定,于是遇到了一些传统观点的抵触。但我们不能因为环境权在理论上尚存在缺陷而否定其作为一项宪法权利保护的必要性。

一、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人权发展的本质要求

关于人权的一些基本问题,人们还存在较大分歧。如人权的效力来源,是来自社会契约、习惯还是直觉?如关于人权的性质,人权是法定的权利、道德的权利、神定的权利还是其他?虽然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尚存在争论,但在下列问题上还是达成了共识:人权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人权具有应然性和实然性;人权具有平等性和共同性;人权具有国内性和国际性;人权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等等。如果将环境权和上述的人权的各项基本属性相比,不难发现环境权同时具备上述人权所有的基本属性。

有学者以环境权在时间上出现较短为由,否定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的属性。理由是环境权“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我们不仅找不到环境权这个基本词汇,而且绝少看到哪怕是疑似的概念、观点或事物。”笔者认为这个理由难以成立。从人权的本质属性来看,人权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今天世界上所有国家所公认的每一项基本人权,几乎都经历过产生、逐渐为人所关注到每个人都认可的时间过程。如财产权。

环境权是人作为人而舒适生存所拥有的和谐健康的自然环境条件,该项权利自人的出生就已经客观存在。关注是一种主观认识活动,而存在则是一种客观状态,不能以主观上尚未认识来否定客观存在。否则易犯唯心主义的错误。生命权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基本人权。而环境权与生命权相比,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基本人权。

二、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宪法权利义务发展的客观要求

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后,环境权的权利义务主体便都得以明朗。权利主体就是一国所有的公民。国家或社会组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是权利主体。但对环境权的存在持质疑态度的学者认为环境权由于在享有主体上集体和个体不明,难以划分而干脆以此作为否定环境权存在的一个理由。笔者认为这种质疑理由是难以成立的。对于权利主体,存在个体与集体,抽象主体与具体主体等复合情况是极为普遍的。例如财产权,既有个体的财产权又有集体的财产权,既有具体主体的财产权,又有抽象主体的财产权,如国家财产权。

对于环境权的义务主体,和其他基本权利一样,与其权利主体是重合的。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每个权利主体都享有舒适生活的环境权,但亦负有不破坏环境即不侵害他人环境权的义务。这与传统的权利义务理论是完全吻合的。

三、将环境权纳入宪法保护是经济全球化和人权保护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环境权相对于其他基本权利而言有其特点,其中之一就体现在客体的区别上。环境权的客体是地球。而所有国家国土都在地球上相互接壤,一国环境的严重破坏最终必会累及其他国家,这样就决定了环境权比其它人权更具国际性。所以环境权在国际上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例如,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其中加以明确确认:“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按照联合国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有按照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资源的,并有责任保证在各自管辖或控制之内的行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或本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这样,环境权在国际上得到了首次承认.1973年在维也纳召开的欧洲环境部长会议上制定的《欧洲自然资源人权草案》,将环境权作为一项新的人权加以肯定,同时还认为应将其作为《世界人权宣言》的补充。1982年召开的《内罗毕宣言》和《里约宣言》等也反复重申了上述《人类环境宣言》关于环境权的观点。就我国而言,我国作为国际政治经济上的一个重要大国,主动向国际靠拢不但是我们为自身提供更大更好的国际平台所必须的,而且也是我国在国际上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的客观要求.

第4篇: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市民社会的研究都有不同意义上的认知,但基本上现在大部分学者认同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应把市民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的历史时期,即古典市民社会发展时期,现代市民社会发展时期与当代市民社会发展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均有许多学者对市民社会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中以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为代表的古典市民社会学说派,以黑格尔与马克思为代表的现代市民社会学说派,以葛兰西与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当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学说派。

 

(一)古典主义上的市民社会

 

在市民社会研究的最初,市民社会的概念是与野蛮相区分的,其源于对城市文明的总结。而那个时期所谓的市民社会是城邦社会中的一小部分,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与大部分社会成员的公共生活方式相分离,有着自己的生活范围,他们享有城邦赋予的公民权,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是这样区分公民的,即:牡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2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叱宝里体现了,在城邦中被赋予公民权的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些奴隶、妇女和儿童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范围与独立的公民人格。西塞罗对那个时期的市民社会也有着在这个基础上的理解,在他看来,市民社会是指“单一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这些共同体有自己的法典,有一定程度的礼仪和都市特性、市民合作及依据民法生活并受其调整,以及-城市生活。和-商业艺术。的优雅情致。”

 

(二)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促使了人类社会的多元发展,这一时期出现过很多早期的论述市民社会构成的思想家,其中包括包括洛克、孟德斯鸿、亚当·斯密等,但是其论述多为没有清楚界定市民社会与国家公共领域生活的区别。之后的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在现代意义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深人研究,其把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明确加以区分,这是在吸收和继承上述思想家理论成果的同时并加以创新的结果,从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的确立者。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详细而系统地阐述了市民社会的构成、性质、作用等,并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做了清晰的界定厂要黑格尔之后的马克思经过认真分析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充分肯定了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合理内容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其严重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对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完善。马克思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角度来概括现代市民社会的,从而使市民社会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并超越了黑格尔从“需要的体系”这一角度规定的市民社会理论,避免了仅仅将市民社会概括为单一层面的经济交往的“需要的体系”这一弊端。

 

(三)当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变化导致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随着政治国家队市场干预和规制力度的增大,政治国家在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话语权越来越强,而私人领域范围的缩小与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大,带来的是政治国家与社会逐步融合,逐渐出现社会化的国家与国家化的社会概念。葛兰西基于文化传播的视角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进行了音8析,继而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市民社会理论。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不是马克思论述的那种简单的物质关系,总和,理解市民社会更应该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去分析,市民社会应包含思想文化体系,即关于社会文化知识与精神生活。哈贝马斯对市民社会理论的新发展同样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哈贝马斯在融合葛兰西、黑格尔、马克思三位大家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丰富了市民社会基础理沦配究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在其《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对市民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他在市民社会理论中建立了生活世界这一范畴,生活世界概念并不包括以往的私人经济领,指纯粹的社会文化体系。

 

二、市民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天然联系

 

(一)环境保护的内涵

 

环境保护的理念主要是减少甚至避免造成环境负担及危险所采取的措施或行为整体卢其主要特征之一即为公益性,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矛盾和关系主要以人为整体的一方,以自然环境为另一方。因此,环境保护这一理念是在支持、保障社会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以维护公共领域利益为核心的一种公益性极强概念,其包含的不仅是执政者与国家的管理意志与利益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公共利益维护的社会性要求。狭义上来讲环境保护应包括三大内涵:(1)为排除现已存在与出现的对环境的损害;(2)为去排除或减轻现在对环境可能或潜在的危险性;(3)为经由预防措施的采取来防止对未来环境的危害性。黝人广义上讲环境保护不仅应包括环境公害治理与抵抗,更应包括环境的维持与资源的有效管理以保障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基础,那么这一具有预防计划性的措施涉及面甚广。传统环境法要求国家在采取干预措施来排除环境公害的损害与危害,但国家权力相对市民社会的自由往往是尽量避免的,避免过分压抑市民社会的自由秩序,这就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措施的局限性,因此维护公共利益的环境保护理念推广并不能仅仅由国家利用行政权去维持与推行,从而更加凸显了市民社会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二)市民社会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化

 

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构成了市民社会最初的构成目的,尽管其从事市场交易行为的动机纯粹出于私利,但他们这种利益上既相对立又相依赖的交易关系恰恰为各个私人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权利义务保障。因为市民社会中的任何人,如果他不能首先满足别人的需要和利益要求,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自此构成了以市场交易需求为中心的市民社会的权利义务体系。各个不同的私人利益在相互对立与竞争中形成共同利益,在于其一旦离开了市民社会利益共同体,任何私人利益都将无实现的可能。市民社会中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辩证互动态势,自发形成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个个别利益实现的社会机制、私人利益共生共存的制衡机制和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动力机制。市民社会内部调整公共领域利益的规则自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其要求只有以充分尊重各个不同市场主体利益取向的基础上,保证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推动着社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实现。那么,这必然形成市民社会关心社会共同利益的利益倾向,即一定范围内的公益性。

 

由于市民社会独立自主的发展,从而使市民社会成员在拥有了其自主意志决定市场交易对象和方式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价值和私人利益的实现,个性自由得到了张扬,自主精神得到了培育,公益意识得到了加强,并且由此提升了其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国家公共事务的能力。独立自治的市民祠差戮为祠差轰主体提供了平等和自由竞争的舞台,使社会成员摆脱了政治社会身份歧视与限制的羁绊,市民社会的成员更够更切实地接触公共利益与界定公共领域。通过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对国家公权力难以干预的领域去从根本上关注与保护公共利益。即“市场经济提供了个体条件、空间条件、观念条件和法律条件,为经济主体平等、自由、独立地开展经济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黔立样的社会经济基础也使市民社会拥有了国家公权力不能完全把握的使用工具一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去关注与解决公共领域生活存在的问题,是市民社会相比国家公权力拥有的更有效更直接的调整手段。因此,作为公共领域问题的环境保护问题自然也会引起市民社会的关注与共鸣,市民社会的发展导致市民社会对公共领域的关注,现代环境保护意识的萌发是在公共领域内的一场意识革命,那么市民社会这种对公共领域的关注的热情与维护公共利益的独立属性便给予了市民社会参与这次环境保护领域革命的天然理由。

 

所以说,市民社会的发展演变必将由狭隘的个人主义中心向公共领域中心过渡,这种过渡是自然而然的,是独立自主的演变。环境保护意识的萌发及实施需要市民社会去起到理解与维护,相反市民社会关注公众领域的迫切心情也必然让市民社会去关注公共环境的保护工作,至此市民社会发展的三个层次体现了市民社会与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天然联系。

 

三、市民社会的演进与公众参与的必然

 

(一)公众参与的环境法内涵

 

公众的意愿是每个具体人群或个人意愿的集合,公众利益同样也是每一个具体人群或个人利益的集合。个体的意愿或利益只有符合公众意愿或利益时,才具有合理性。公众参与制度是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环境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公众参与是符合环境管理特点与富有成效的制度,在国际社会和各国的环境法理论与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的国际法文件如《世界人权宣言》、《公民及政治权利公约》等都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公众参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许多国家的环境法也对公众参与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二)市民社会中公众参与意识的升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其实质已经是由不同利益主体基于市场经济平台而产生的平等自由关系,以及通过市场交换而形成的互为手段与目的的利益与需要的体系。市民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过程中,其中的“需要的体系”通过普遍化的契约市场交换主体将从最基本的私权独立的家庭关系中隐含的平等关系上升为社会普遍的交往形式,使独立个体的自主交往关系在整个社会获得了“形式的普遍性”.但市场交换体系使个人从传统社会中的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使市场独立主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程度大大提高,物质利益的相互需求成为市场独立主体建立相互交往关系的重要枢纽。然而这种物质利益追求是建立在机会的偶然性与交往程度的短暂性,以及完全功利性的契约关系基础上,这种或然的不稳定的交往体系决定了基于利益双方自结成依赖关系依赖就是不稳定与不持久的。迪尔凯姆曾说过:“在唯有利益独霸一切的时候,任何事物都无法牵制人们的私心,每个自我都觉得自己与别人处在剑拔弩张的态势中,他们所达成的所有休战协定都不可能维持太久。实际上,自我利益是世界上最没有恒久性的东西,这样一来,人们只能形成短促的接触和联系。因此,我们必须看清楚,这究竟是不是有机团结的真正性质。”

 

综上所述,市民社会是由独立个人自主交往的私人关系构成的,这说明市民社会不仅存在包含着经济交往领域,同时也包含在非经济交往的其他社会交往领域。那么,公共领域作为市民社会基于市场发展关系必将关注的领域,决定了市民社会在经济交往领域的基础上必将形成的一种文化批判领域。市民社会通过自主的经济交往建立了政治国家之外的一独立性话语权,而市民社会为了维护这种独立性的话语权必将在个体经济交往的同时通过组织化的形式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力量并展开了与政治国家的互动和博弈。公共领域问题的公众参与形式就自然成为了市民社会中产生出来用以克服其内在局限性与国家文化领域垄断的新的社会力量,它的出现已经超越了以往物质经济利益关系中纯粹对物资利益的追求,通过在公共领域参与问题解决的方式,产生出不同理念和自由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而达成社会的公共理性和普遍共识,以实现整个社会有机团结的理性建构和价值整合。

 

四、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的内在联系

 

(一)市民社会中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性

 

通过上文对市民社会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天然联系及市民社会与公众参与必然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市民社会这个处于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个别领域,其本身的发展与演进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由狭隘的独立家庭生产体系向社会公众交往领域过渡的,这个过渡的过程也建立了市民社会在公众领域维护其根本个体利益独立话语权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博弈。市民社会关注重心向公众领域过渡的过程其参与的形式即为公众参与社会与国家问题决策,质疑与监督政治国家行为的方式,由于市民社会中私人公共领域对公众领域问题关注的必然性,加之环境问题的解决作为公共领域必将面临的问题,那么市民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发挥其应质疑国家、批评国家的作用也便顺理成章,市民社会对环境保护领域的关注必将是以公众参与的方式参与公众领域话语权的争夺中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以达到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其交往环境中的个体利益。而公众参与便是将公众的意愿即每一个具体人群或个人意愿集合起来通过种种途径,以公众代表的方式,集中公众的意见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市民社会中环境保护工作需求公众参与的必然性

 

环境保护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公共领域问题,不仅包括对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与治理,并且包括对未来将要发生的环境问题的预防与规范,而政治国家针对环境问题的治理与防治要遵守最基本的比例相当性原则,即针对环境污染行为对于生命健康之危害程度,分别制定对自由市民社会适当干预的法律法规,国家权力对公共秩序的维持必将存在一定的社会领域死角,环境问题的治理与预防也存在相应的真空地带。那么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与实施就呼唤一种来自社会自身的力量去解决这个问题处理的空白地带,建立在独立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市民社会是拥有高度自主意识的市场经济主体,这些社会主体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人,以及这些个人所自愿参与组成的社会群体、社团组织、利益共同体”等,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和从事公益领域的事务,他们在法律和规则的范围内开展合理的运用市场自然规律的方式去不断地扩大对环境问题治理的范围。”并且由于市民社会在非官方属性的物质交往领域的存在,其社会主体的自愿性利益交往和自主性市场交换行为的日渐发达,可以培育更多具有独立环保精神和防控风险意识的环境保护主体。

 

五、结语

 

市民社会对公众领域的关注赋予其对参与公共事务的契机,那么市民社会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就与环境保护领域便结成了必然的联系。市民社会的参与力量加人到人类社会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其成员在不断地探索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新思路的基础上,运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及组织形式丰富和健全社会对环境问题解决的方式,深人地理解和总结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活动,使环境问题治理的运行方式更加健康规范并对自由社会的干扰程度最低,从而为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发展注人了无穷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着,吴寿彭译政治学网商务印书馆,2009一11

 

[2]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

第5篇: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移动通讯基站设施的建设能推动人类沟通方式变革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一个基础性设施,它的存在不可避免产生电磁辐射,从而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及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移动通讯基站设施定期环境检测工作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P键词】移动通讯基站设施 定期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 重要性

随着移动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创造非常大的便利。人们在充分地享受移动通信为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会慢慢的对它的电磁辐射的环境方面的影响进行关注。

一、移动通讯基站的概述

移动通信基站会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域中利用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站。在GSM网络当中,基站的作用非常重要和明显,它会直接对GSM网络的通信质量产生影响。移动通讯基站是不可避免产生电磁辐射的,而电磁辐射对环境也存在着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移动通信基站设施定期环境监测的办法

对移动通讯基站设施的定期环境监测工作来说,主要是对它的电磁辐射情况进行监测,在监测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要设立一定的监测点,这点一般分布在以发射天线作为中心,以50m作为半径的范围可能受到影响的保护目标处,在具体设定的过程当中会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来说,这些点位的布置会优先布设在公众可以到达的距离天线最近的地方,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目的来对监测点位进行选择。移动通讯基站来说,它的天线发射一般都是定向的天线,因此它的监测点位的设置应该选择在天线的主瓣方向内。如果它的发射天线是架设在楼顶的基站,那么就应该在楼顶工作可活动的范围当中进行监测点位的布设。

三、移动通讯基站设施定期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对人体来说有比较大的危害,它的危害主要在热效应、非热效应和致癌致畸等几个方面有着体现。

首先,电磁辐射的热效应,在辐射比较强的区域当中,辐射的功率密度一般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体所吸收的辐射就会转换成热能。当人体对这些热能的吸收超过了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导致人体的温度出现明显的上升,最终造成人体的损伤甚至引起生理功能上的紊乱。例如白内障、男性生殖系统障碍和其他热损伤是由于热效应所导致。

其次,电磁辐射的非热效应,电磁辐射的功率密度不大的时候,长时间的被人们进行照射,虽然不会引起人们体温的明显升高,但是也会使人出现烦躁、头晕、记忆力衰退、脱发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会在人们远离辐射源之后会慢慢的恢复。

再者,是电磁辐射的致癌致畸变作用,也被人们称之为累积效应,它是一种电磁辐射的远期效应。因为前面两种效应对人体进行作用之后对人体的伤害还没有来得及自我修复,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体如果再一次受到电磁波的辐射,就容易在伤害上出现积累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使得人体中的染色体出现畸变,最终诱发癌症,严重情况下会危及生命。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如果人们长期处在电磁辐射当中,女性内分泌和生殖机能都会受到影响,会对人体的生殖细胞或者沼气胚胎的发育产生危害。近些年来,移动通讯基站设施所产生的电磁污染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切,同时也获得了政府的重视。

(二)移动通讯基站设施定期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实时掌控数据,及时控制电磁辐射。对移动通讯基站的设施展开定期的环境监测,主要是对它的电磁辐射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定期监测工作的开展,可以实时地对电磁波辐射的数据进行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所监测到的数据及时地对电磁辐射情况进行控制,确保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处在一个可控的健康范围中,不至于对人体造成影响和伤害。

(2)及时发现问题,合理开展环境保护。由于移动通讯基站的设施建设是必须的,它在人类的通讯和发展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环境监测的定期开展,可以帮助人们及时的发现环境中的问题,从而通过对电磁辐射的处理对设备的合理调整,开展环境的保护工作,确保人们能够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群众来说,他们对移动基站的建设非常抵触,甚至会在移动基站的建设过程中出现阻挠施工破坏设备的现象,最终会和施工人员产生冲突或者造成基站不能够如期地建成,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被迫拆除,阻碍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也受到了影响。对移动通讯基站来说,开展定期的环境监测工作,不仅是对居民抵触情绪的一个有效消除手段,同时也能够在环境的保护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亚民, 张永富, 张金明.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布点的讨论[J].辐射防护通讯, 2002, (3).

第6篇: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以前,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池塘的水是那么的清,树的叶子是那么的葱绿……可是现在呢?

现在,我国科技发达了。有了许多的工厂和汽车,但这些工厂和汽车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既污染了环境又导致了气温的升高,使北极那里的冰都融化了。北极熊和企鹅都不能生活了。为了不使这样的悲剧继续上演,我决定要设立一个保护环境节。我把它定在每年的9月20日,持续六天。为的是让北极熊和企鹅不再死亡,让天空更加湛蓝。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保护环境就如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吧!

第7篇: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我发现我们学校旁边的河里、路上又有了不少新的垃圾。同学们也不保护环境,垃圾随手就扔,即使垃圾箱就在旁边,也不愿不去扔。为此,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写了一份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采访一些学生和老师,问问他们有什么看法。

2.进行实地调查。

3.上网查阅有关织里被污染的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学生的看法:大部分人都觉得应该保护环境,而不应该乱扔垃圾。而有小部分同学却认为织里镇的环境卫生不关他们的事儿,他们想扔哪就仍哪。(是一些六年级的男生)

2.老师的看法:应该让每个班主任都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来给学生们讲讲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去保护环境 。

3.实地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织里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织里的工厂太多了,他们把污水排到河里,把有毒气体和严重污染空气的烟从烟囱里放出来。这对我们的家园造成多大的伤害啊! ……

四、结论

织里镇的同志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织里镇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去保护她,而不应该去伤害她。让来这里旅游的人能够喜欢织里,喜欢保护环境的织里。同志们,难道你们喜欢住在一个到处都是垃圾的的家园里吗?与其天天生活在到处都是垃圾的织里,还不如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一起来保护我们织里镇的环境!你们觉得是这样好还是生活在垃圾堆里好呢?赶快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为自己加油,也为织里镇加油吧!最后再让我们喊一次口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第8篇: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策略

一、保护环境的意义

保护环境是现在全球关心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很多国家加大力度惩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采取一切措施进行严格控制。中国几千年来都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类想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环境。环境如果不适合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得再好也都是徒劳。所以,经济发展也需要环境作为保障,经济发展需要环境,却在发展的同时污染了环境。全世界都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降低和改善环境污染,将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现象慢慢改变,确保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责任。保护环境使得国家的环境更加优美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良好的环境对国外投资者来说极具吸引力,可以很好地引入外资,将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得更好,以此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优美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标签,可以很好地提升国家在全球的影响力。因此,无论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的国家形象,保护环境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影响到其在国际中的地位,对于这个国家生活着的人们而言,经济发展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水平,经济实力强的国家,人们必然会有高质量的生活,社会也会更加和谐安定。所以,经济发展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大力发展经济当作其工作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为保护环境出更多的力量。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得落后的国家慢慢变得强大,同时也可以使该国的人们获得更多的利益,让公民可以自由投身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的发展主题就是和平和发展,每个国家都应该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尽一切努力使得经济能够高效和快速地发展,以保证国家能够繁荣昌盛。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互相关系而存在。资源不宽裕的条件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矛盾,因为人们如果想要发展经济就必然会破坏环境,保护环境对于发展经济是制约条件,二者不能共生,只能择其一,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突出。增加经济发展的投入,就会减少环境保护的投入,二者的矛盾显得非常明显。而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和谐共生的,二者不存在矛盾,经济发展了,环境保护就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环境保护好了,对于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助力。因此,对于长期发展而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终极目标就是保护公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经济发展都对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利益。所以,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源、经济、人口和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应该积极有效地予以解决,最终保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和谐共生,最终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四、保护环境的措施

1.调整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就要从起源处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应该重点监督,具有浪费资源和环境污染性质的项目应该限制进入,根据产业政策和环保规范来淘汰落后的项目和设洌将其对于环境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重点控制和监督造纸厂、水泥厂、钢铁厂、禽养殖场、城镇污水处理厂等排污的情况,重点投入和发展循环经济,将不同的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使得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主张增产减污、清洁生产。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对于影响公民健康和破坏科学发展规律的环境问题应该重点对待和解决。将环境准入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对于水平不高的重复建设项目坚决拒绝,对于产能过剩的项目建设降低损耗。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优先处理和解决类似于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饮用水污染等影响公民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重点投入大气、水以及农村防治污染等工作,用大力治理污染的态度让人们感受到环境改善势在必行的决心。

3.保护环境

重点发展环境保护相关的科技产业,加大投入环境保护相关技术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攻关,把一些环保项目优先纳入国家科技计划行列,对于汽车尾气净化、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和饮水安全等问题加大投入科技研发力度,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不断提高,积极将新材料和生物技术投入使用,使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更具科技性。

4.保护自然生态

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就是控制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势头。首先,对于严重影响环境的资源开发活动应该严格静止,关注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确保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不会受到破坏。其次,持续坚持建设生态工程,例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等,使土地荒漠化、退化和沙化等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彭斯震,孙新章.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背景、进展与有关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2)

[2]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

第9篇: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人类依赖自然到现在人类破坏自然,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愈演愈烈,根据历史背景以及价值观的不同,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学说: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和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人类利益中心主义认为自然和人相比,人是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且是自然界唯一的主宰,而自然及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人类对自然没有道德关怀的义务。基于此,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直至环境问题出现才引起人类的重视。正是这种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肆意地剥夺自然,导致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化,直至人类对人类利益中心主义进行了反思后才有了新的认识,即提出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以自然为中心,倡导维护生态和谐。它从整体出发,提出新的价值观—自然观,消除了人类的中心地位,认为人类应该从整体上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并且人类不能过多的考虑自然对人类的作用,而应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以自然的内在价值作为评价标准。虽然较人类利益中心主义而言,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更加重视自然,但是其过于强调自然的地位,以自然为中心,忽视自然对人类的功用,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取的。因此,目前,可持续发展观更易于接受,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正确地处理了与自然的关系,在坚持公平的理念下,既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呼吁人类尊重自然,又肯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自然之间做到了平衡。

二、有关环境法立法目的的理论

环境法的目的是立法者通过制定法律而实现的法的基本价值和发的使命。环境法的目的对于引导人类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学者们对环境法的目的有所争论,其主要的学说有目的一元论、目的二元论、三层次立法目的观和目的多元论。目的一元论是在环境遭受破坏,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此时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已经收到环境污染的威胁,故而目的一元论提出保护人类健康是环境法唯一且最终目的。由此可见,目的一元论主要强调的是环境法的社会职能,其所追求的是人类健康,自然和谐等非经济性环境利益。同时,目的一元论是站在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本质上强调以自然为中心,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其却起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日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1970年日本将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有“二次论”改为了“一次论”,众所周知,日本曾经是“环境公害国”,而如今变成了环境优美、污染较少、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了循环经济的目标。目的二元论在承认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核心观点为环境法应以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发展为最终目的。较一元论而言,二元论主要强调了环境法的社会保护职能和经济职能,其主要追求的是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它批判地吸收了“环境优先论”和“经济优先论”的合理部分,在表面上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兼顾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人类是趋利避害的,当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相冲突的时候,人类往往会选择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这样在本质上目的二次论是站在人类利益中心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不可取的。三层次立法观是由王小钢老师提出,他把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环境法的终极立法目的是维护地球生态利益,促进地球生物圈和谐;其次,环境法的中层立法目的是维护和增进人类共同环境利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最后,其直接立法目的为保护环境。由此可见三层次立法观崇尚生态利益中心主义,兼顾环境和人类的共同利益,但是环境法的目的分为终极立法目的、中层立法目的以及直接立法目的。在实际操作中,环境法的目的以哪一个为准,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为的控制,这难免会使人们选择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这样十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目的多元论是在对“立法目的二元论”进行反思后重构的,其主要的观点为环境立法应保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目的多元论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我国的环境法立法目的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我国环境立法目的意见并不统一,其中蔡守秋教授认为环境立法的目的应该是保护和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在保护人体健康的同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吕忠梅教授的观点强调环境法的主要价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陈泉生教授批评指出现行《环境保护法》只注重当代人的利益,忽视了后代人的利益,故而提出环境立法目的应该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保我国当代人与后代人能够过上健康富足的生活。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主流观点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的,同时也强调了保护人类利益的目的。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该规定主要包括三项任务:(1)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3)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是建立在“人类利益中心主义”的基础上的目的二元论,其目的的实质并不在于保护环境,而是保护人的权益。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果断地牺牲环境保护,正如,小汽车会造成空气污染和资源浪费,但是为了GDP的增长和扩大内需,政府不仅没有对其购买加以限制,反而提倡提前消费,鼓励大家按揭购车。这都充分地说明了我们国家的环境法目的本质上是为经济发展寻找借口,美化其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除此之外,从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上看,立法者仅仅看到了我国环境的经济价值,忽略了环境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从根本上,忽略了环境的本质意义。如,《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环境立法中,其目的主要强调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了资源自身的环境功能。综上所述,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存在很大的缺陷,其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忽视了人类在地球上与其他自然生物一样,是平等的主体,缺乏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这在本质上是不可取的。同时,人类追逐利益的脚步太快,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而我们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是不长久的。

四、国外环境法立法目的

韩国于1990年在《环境政策基本法》中对立法目的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并提出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对于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倡导国家、地方、企业和国民要共同努力保护环境,环境保持较利用环境优先。除此之外,还考虑了后代人享受环境恩惠的权利。日本环境法是保护环境和防治公害法律法规的总称,在日本,环境法也被称为公害法。正如上文所述,日本于1970年就将环境法的立法目的改为了“一次论”,开始了循环经济之路,可见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根据日本1993年《环境基本法》第四条的规定,可知,日本在可持续额发展的同时强调环境保全并倡导每个人都公平地分担环境保全的职责,,可见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强,同时,环境保全要以充实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用科学的手段实现社会经济等活动对环境的损害最小化。同时,德国于1993年在《环境法典》(总则草案)的目的中明确规定了法律的保护目标,其主要有两点,一是提高生物圈的生存能力和效率,二是促进其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强调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综上所述,韩国、日本以及德国在环境法中都提出了环境保护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韩国主要强调了环境保护优先,保障代际公平;日本则注重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和公民保护环境的职责;而德国主要侧重于提高环境资源的效率,这与日本使用科学的手段利用环境有相同之处。

五、针对我国环境法立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