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范文

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

第1篇: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有以绘画基础为着眼点的素描、色彩和简笔画培训,以美工技巧为学科应用的综合材料和手工制作,以美学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油画、国画和电脑美术等,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毕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结语

第2篇: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 幼儿园实践 理论认知 课堂教学 合作教学

学前教育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原则、方法、注意事项多,不宜展开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方式:一种是照本宣科的对照教材,给学生勾画重点,重现课本,一些不够专业、经验不足的教师很容易陷入此种教法,实际上采用的针对中小学生的解释教材的方式,对大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反感,枯燥厌学,对教师作出较低评价;另一种是脱离教材自成体系,教师参考多种版本教材和专著,编成教学讲义,这是教学实践中大多数专业教师采用的方法,虽然避免了照本宣科的尴尬局面,但是却大大的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备课时间过长,又容易脱离教育目标,学生在课堂上则疲于笔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既紧扣教育目标又激发学生积极性,教师走进幼儿园亲身实践,将所见所闻应用于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一、教师幼儿园实践活动丰富深化了对学前教育理论的认知。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1862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1782―1852)出版《幼儿园教育学》标志着学前教育学的独立到现在,但是到目前为止该学科体系还不够成熟完善,有许多理论空白和学界未取得共识的地方,这在不同编著者对同一问题的阐述有较大差异上就可以看得出。如对于学前教育学的定义,不同版本教材差别较大:[1]朱宗顺版本将其分为作为学科的学前教育学和作为课程的学前教育学分别予以阐释;[2]卫晓东版本则将其视为幼儿教育学,表述为:“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3~6周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3]因此,仅依靠教材开展教学是不够的,每套教材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目前使用的不同版本教材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圆其说,对同一现象难有同一的理论,不同的教材理论体系差别很大,专业教师要有能力加以甄别和取舍。学前教育学理论来源于学前教育实践,但很多时候理论又高于实践或者与实践不尽相符,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课本理论无法完全阐释的问题,其中有些知识经验是书本上没有或者不便于表述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感悟、领会。家园合作理论上包括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访、电话、便条、个别谈话、亲自活动等形式,而真实情况是家访根本很难开展,因为去幼儿家中会有很多不方便,幼儿园教师基本上不家访,家长学校也开展的很少。还有其他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表明理论与实践有时候是有距离的,理论上可行的实践中不一定可行,幼儿园实践活动增强了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关系是有益的;同时也丰富拓展了教师的理论素养,不再把理论当成教条,而是动态发展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就有能力对教材予以加工调整,取其所长避其不足,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完善的理论体系;又鉴于学前教育学学科的不完善性,教师在幼儿园的实践可能会总结出新的理论,取得创新性成果,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如中国学前教育学奠基者陈鹤琴的“五指课程理论”、“活教育理论”就产生于在自己所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实践。[4]

二、捕捉并记录实践活动中的教育契机,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学虽然理论性强,但也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若缺乏实践经验,讲授的时候就只是罗列知识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久之势必会丧失学习兴趣。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插入两幅同一个幼儿的对比图片,一幅是该幼儿做完折毛毛虫游戏后展示给老师看,兴高采烈的表情,显得很有成就感;另一幅是该幼儿被实习教师过度批评并被叫到教室前面站了很长时间返回座位后很不高兴的表情,板着脸,唬着眼,一副仇恨刚才惩罚他的老师的样子,毫无掩饰的同一表情持续了约20分钟,两幅图片对比会给了学生强烈的印象,今后千万不能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更不能体罚幼儿,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幼儿园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这部分内容讲授时,教师先讲解常用方法有:讲述、提问、讨论、讲解、谈话、演示、示范、观察、电化教学、游戏、实验、练习等,介绍完这些方法之后,播放在幼儿园所摄优质课教学视频,提醒学生注意领会幼儿园教师无文字的游戏化教学方式、密切的师幼关系,让学生实际感受幼儿园课堂教学并模仿,显然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了,也激起了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坚定了专业信念。讲解幼儿园环境创设时涉及到了环境特点,条条框框多,学生缺乏实际体验,感到很枯燥,摸不着头脑。此时教师播放幼儿实际环境视频,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幼儿园整体布局、户外游戏设施种类和设置、游戏区地面草坪、无高层建筑的教学楼,室内教室课桌摆放、墙面布置、玩具种类、区域设置等,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对理论理解更加透彻,知其所以然。又如幼小衔接理论要求幼儿学习10以内的数字和简单常用的汉子,但是并没有具体介绍学习的方法,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实际需要相脱节,教师将幼儿园采用的教幼儿识字方法用图片形式演示给学生看:看到了就用笔圈出来,这种识字方式符合幼儿智力发展特点,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不知不觉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学会了许多常用的汉字。

三、与幼儿园开展合作教学。

学前教育学专业教师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少,不具备幼儿教育的基本技能,幼儿园教师则反之,双方开展交流合作,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聘请幼儿园骨干教师走进课堂传授保教实践经验,与学生互动交流,既让学生学到书本难以学到的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知。目前去幼儿园实践的高校学前教育学专业教师多,但聘请幼儿园教师来高校的少,此类活动应开展起来,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卢新予等. 学前教育学[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1.

[2]朱宗顺 陈文华.学前教育学[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第3篇: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文明礼仪;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教育人才培养建设,注重教师师德建设。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发展的环境下又是新生的有力军。因此,我们就要加强学前教育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了解什么是文明礼仪教育,学前教育的文明礼仪又该怎么培养。

我们先要对文明礼仪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号称“礼仪之帮”。砺经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体系,其核心就是一个“礼”字。注重礼尚往来和彬彬有礼,可以说礼仪是中国文明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累。而近现代社会“礼仪”一词又有了更加广泛的含义 ,其内容包括礼仪行式、礼节及仪式、习俗规定的仪式、行为规范、交往程序、礼宾次序、道德规范等等。社会上对“礼仪”的理解和认识更是多层次的:对个人来讲,礼是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明礼仪也是由多元素组成的,更多的侧重于为人师、品行、品德上。那又应该怎样培养呢?笔者浅析以下几种看:

一、严于利己,以身作则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有意识无意识的进行模仿。而学前教育的学生将来又会与幼儿朝夕相处,学生礼仪品行往往决定对幼儿成长以及日后做事的影响。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到严于利己,以身作则,为学生做活教材,教师要按照要去自己先做到,学生看到教师做的到这样学生才会做到,这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体会了解到怎样做到,而这种教育方法不带有任何强制性以及压力,也是培养文明礼仪教育方法的首选,更是对未来胜任教师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润物细无声,持之以恒

上文中提到教师的言语举止对学生起到影响作用,所以就要注意日常生活、活动的礼仪品行教育,通过日常生活、活动的过程体会确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去养老院探望老人去孤儿院看望孩子,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乐于助人、有爱心会关心的思想品质。利用班会活动,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当下身边真实事迹、故事,这样,学生很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感动感化,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对自己的礼仪举止道德观念思想品德都有所提高。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看那些行为举止破坏了文明礼仪,然后在让学生去讨论体会。这样,有反面的教材可以让学生铭记于心。日常生活活动中有很多形式都可以进行教育,所谓润物细无声,要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

三、开设礼仪课程

为了使学前教育学生更系统的了解文明礼仪规范,提升文明礼仪修养,可以把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中,开设有内容、有趣味、可操作的礼仪课程,根据学生的年级不同提供人性化的礼仪教育课程。如: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加强仪容仪态、校园礼仪、品德的内容学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加强品行教育、人际交往、自律礼仪的学习;对于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要侧重于实习礼仪、面试礼仪、化妆礼仪等学习。这样毕业的学前教育学生就更能提高学期教育专业的整体素质。

学前年龄段是人生当中十分重要的启蒙阶段,而学前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修养,要想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礼仪修养需要多方面的培养,主要讲究方法,勇于创新,反复持久地进行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仍需努力前行。

四、总结

中职的学生大部分是边缘化的学生,很多学生自觉性和自制性都缺乏,学生们很多行为举止都我行我素,是非观念混沌不清。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渐渐的学生会受到教师良好的影响,对待事物,为人处世都有所改观。除了教师要做示范,更多时候我们要进行警示教育,要多多举办实践活动,不要到错了之后再找原因,要做到防范防御式教育,根据学生年龄自身情况特点,多多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做事之前思考好应该与否。

防范式教育不仅仅依靠的是活动,正常的礼仪知识也应该明确,学校应该开设礼仪课程,编写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做到知礼懂礼,学礼做礼,通过课堂知识运用到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最后学生的礼仪举止都有所改变达到预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荣.浅析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J].新课程(小学), 2015(04).

[2] 张玉凤.幼儿园传统文化有效开展――礼仪教育案例分析[J].好家长, 2016(02),

[3] 唐越. 略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第4篇: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范文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分别是基础理论课、技能课及教育实践实训。基础理论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识公共课,一部分是学前专业理论课。通识公共课中,重点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知识的工具性为切入点,淡化理论知识的推导,注重对教学知识的挑选和更新,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如在《法律基础》课程当中,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应重点突出对我国《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除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外,可重点突出运用各种软件进行教具教案的制作,如运用PPT等软件制作动态动画等。对于公共课教学重点应放在针对专业的实用性上。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主体。把这部分知识放在低年级开展有利于学生后期在技能和实践课程中对知识的领悟和升华。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课程论、幼儿营养与保健等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在开展核心课程的同时,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将相关从业资格证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大致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育婴师证等。

幼儿教师资格证是从事幼教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资格证,因此可设置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针对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不到幼儿园教学的情况,可设置保育员、育婴师的专业知识,如早期教育的生活保健与护理,早期教育教学组织等课程,以此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适应除幼儿教师以外其他工作岗位,加强职业性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也是培养的重难点。技能课属于实用技术,重点强调应用性和实施性,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化的重头戏。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技能如幼儿语言、数学、音体美的教学法和教师口语;音乐技能如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舞蹈技能如舞蹈和少儿舞蹈创编等;美术技能如简笔画和儿童画的创作辅导;幼儿游戏设计、手工制作等。在这部分课程中,应注意本土文化与教育技能的融合,可以开展相应的舞蹈、声乐和手工课程,如藏族的舞蹈、东北的剪纸、民族地区的蜡染、雕刻等。在课程中除了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以上技能外,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把这种能力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如在美术课上,除欣赏经典作品外,还可启迪学生进行绘画构思与设计;舞蹈课上除了让学生会跳会创编外,还应让学生认识“身体语言”并将该语言带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音乐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爱弹爱唱、敢弹敢唱、弹好唱好的能力;手工课除了锻炼学生利用日常物品制作作品的能力外,重点要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总之,技能教学不仅是基本教学技能的熟练和习得,更应是艺术素养的熏陶,使学生在几年职业化熏陶之下以饱满的职业姿态走上工作岗位。实践和实训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第三大核心课程。实践实训对学生的知识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

在实践和实训中,学生不断丰富感性经验,体验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领悟和升华已习得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化技能。真正的职业化培养应该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和实训课程应该贯穿三年学习整个过程,统筹安排好各阶段的实习活动,而非毕业前的突击实习。实践实训课程可以由教育见习、课堂观摩、案例报告、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如在第一学期设置1至2天到幼儿园的教育见习,重点是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增强对幼儿园环境和教学等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理解;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学期设置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到幼儿园进行专项教育实习,如幼儿园的教学安排、环境创设、一日活动安排、游戏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幼儿的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等;第六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第二到第五学期安排校内专项技能的实训,以观摩教学录像、教学比赛等形式开展。在寒暑假安排学生自主实践,并以报告形式总结假期中实践的困惑和经验,开学后由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通过一系列实践实训,学生始终保持对幼教职业的接触和认识,不断体验、升华、总结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幼教职业角色的历练中。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得到落实,才能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才会更具生命力。

二、培养职业认同,进行职业教育指导

职业认同感指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体验到乐趣。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因此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对其职业化有重要意义[4]。大学是学生形成职业观的重要时期,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的学生会建立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在新生入学时即可进行系统的职业认同教育,且贯穿学习生涯始终。如在入学之初,集中开展专项活动,由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从不同层面对学前教育的职业特性、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教育。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对于本专业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学生职业认同度的形成与提升。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认同熏陶,强调职业特性和良好发展前景。职业教育指导通常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针对学前教育学生而言,从入学初就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清晰的意识。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质、社会现实等因素选择职业生涯道路和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

三、多元化的师资配置

第5篇: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

1、实践课程比重偏低。目前,我校学前教育的课程方案仍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渠道,实践课程中见习与实共只有五周,实践课程仅占总课时的6.25%。近两年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扩招,实习基地校不足,学前教育学生实习的时间还有下降的趋势。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偏向于基本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的方向势必会造成毕业生无法胜任幼儿教育教学任务,应转向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2、实践课程安排过于集中。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安排在二年级,其中二年级上学期集中见习两周,下学期实习三周。把见实习集中安排在二年级,一年级学生根本无法接触到幼儿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集中见实习的优势是便于校方的安排与管理,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儿童进行较深入和全面的观察与了解,比较与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加深实践体验。缺点在于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之间的割裂,不能对第一手的实践经验进行及时深入的理论分析、总结与提升,这样会使教育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3、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够灵活。这几年的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几乎固定不变,特别是实习都是从5月中旬到6月上旬,安排这个时间的出发点有觉得幼儿园的六一总是最繁忙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其实幼儿园的体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它已经不再是一年只围着六一转的传统教育了,现在幼儿园有许多更大规模的更新的活动。这要求我们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必须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在安排好学生的课程的同时,还要兼顾到实习基地校的工作进程。

4、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脱钩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是以集中见实习为主要形式,主要安排在二年级,而是一年级安排的《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这两门功课,完全就没有安排见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这两门功课时,只是不断地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填充,等到二年级去参加见实习时,当初所学的理论知识不是忘得差不多了,就是感觉到理论课程用不上。

二、原因

1、学生增多而实践基地偏少。随着近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起,学生人数大大增加,而实践基地并没有相应增多,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2、中职教师的指导能力有待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应是突出技能性教学,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然而,绝大多数中职专业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亲身经历又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

3、学前教育专业教材过于陈旧。教材的编写没有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的需要,往往理论性很强而技能性却不突出。在这种模式下,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理论知识较丰富,而实际运用能力、操作技能却不强。

4、实践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中职学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往往因循守旧,遵循往年的惯例,与实践基地的互动联系少,没有将双方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中职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合理化的管理:

1、联系多个校外实践基地。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见实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面对学前专业学生不断攀升的趋势,设立几个合适的幼儿园实习基地,满足校外实践教学的需要,这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实习基地的扩充,不仅可以缓解幼儿园接待实习生过多的困难,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不同幼儿园的风格特色。

2、设立模拟教学教室。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以设模拟教学教室,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将教室布置成幼儿园活动室室的样子,在其间进行模拟教学活动,能动地开展自己的实践活动。

3、指导教师实行阶段分工。一是幼儿园教师主要负责本班实习生的实习期指导工作。为提高教师的指导质量,可以对幼儿园教师实行一定的评价机制。二是中职各任课教师负责各门课程中的见习活动的指导工作。中职教师不能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等同于见实习,由于实习基地毕竟有限,幼儿园也有自己的日常活动要开展,不可能完全配合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需要,所以中职教师还应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日常的教学过程相结合,各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穿插着教学设计和模拟教学。

4、实践课程必须进行重新的安排。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见实习是其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部分,而见实习课程的安排的合理性,决定了实践的效果,因此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见实习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现结合本校及实习基地的情况,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如下的安排。

中职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安排的初步框架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实践内容 入门教育

幼儿卫生学见习 幼儿心理学见习

幼儿园保育园见习 幼儿教育学见习

幼儿园管理学见习

实习

实践形式 座谈会、入园参观、见习 见习、教育调查、活动设计、模拟教学 见习、教育调查、活动设计、模拟教学 实习

课时安排 一周 一周 一周 四周

第6篇: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术理性;生命之师;学前教育;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领域普遍存在技术理性主义取向,在此取向下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往往通过学科化的课程体系以及技能的强化训练,旨在培养谙熟“三学六法”①幼儿教育知识并掌握“说”“唱”“弹”“跳”“画”等一整套师范技能的“技术熟练的忠实执行者”。这样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乃是晚辈向长辈学习的“前喻文化”的产物,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按照既定模式和规则向可以完全预知的学习者传递既定知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使得这种教师教育范式的弊端暴露无遗:一方面,教育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知识也不再是静态既成的体系;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够充分彰显人的生命价值。就学前教育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而言,后者的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幼儿园课程模式变革迅猛,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滞后,多数院校对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过程仍然以知识和技能为主导,教育情景类知识不足,同时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因素,导致毕业生职业认同度低,缺乏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于教育矛盾的转化显得消极和被动,以致流失现象严重。技术理性主义使得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所培养的幼儿教师本身被异化为工具,即幼儿教师自身作为具有生命尊严的主体的潜能无法充分被挖掘、价值无法充分被彰显,沦为掌握一堆“师范技能”的“教书匠”,无法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去培育下一代,最终将教育的人性和生命本质异化为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规训。如何通过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造就有思想的行动者,彰显教育的生命意义,乃是学前教育本科层次师资培养必须回应的重大问题。要改变技术理性主义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重新调整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为幼儿园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师资这一任务尤为突出。因此,在考虑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必须研究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关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动向,关切教育价值的回归。《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定位成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由此,应从教育的生命价值这个层面去规划幼儿教师培养和评量幼儿教育,以体现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必须全面掌握各种丰富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更体现在必须拥有面向各种现实教育情景的实践智慧”[1]。幼儿教师应从“忠实执行者”向“反思性实践者”转变,从“表现和独白型”向“支持和对话型”转变,最终成为能彰显生命价值和人性光辉的“生命之师”。

(一)意蕴:教育的生命取向与“生命之师”

生命是探讨人及其教育问题的起点,也是这些问题的最终归宿。现代哲学不再仅仅把生命理解为生物学或医学意义上的“活着”(强调生命的有限性),同时还关注生命的完整性(理性和非理性)、独特性和无限可能性。对于受教育者的生命(包括尊严、价值、情感、个性等),是尊重还是忽视,是彰显还是控制,则应该成为评判幼儿教师的根本尺度。所谓“生命之师”,其一是指幼儿教师在对待幼儿时,能不断地将自身的实践行动放在生命价值的光辉下审视,并基于审视的结论而对实践行动予以优化调整。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始终关注儿童生命的有限性进而对儿童权利予以优先考虑,应重视生命的生成性从而对师幼互动关系积极支持,应强调生命的完整性以体现对儿童人格因素的充分尊重,应把握生命的场域性从而对教育情境进行多元建构。其二是指幼儿教师自身能够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实现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实现人生意义的升华。

(二)标准:“生命之师”应是“四有”教师

在教育之生命意义的指引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尤为强调情感态度、理想信念、思想情怀等非智力因素,同时也重视教学策略、技巧等工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因此,“生命之师”可定义为全面发展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学识能力、有仁爱之心,熟悉并热爱本土教育事业,并能创造性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简称“四有”教师)。这一人才培养标准,具体体现在学生毕业时,应当具备比较全面的理论素养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应当掌握学前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实际教学、管理与学前儿童社会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并能与社区其他人员、机构、幼儿家庭等保持良好的沟通、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应当理解并执行我国学前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初步掌握学前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基本的学科研究意识、态度与能力。

二、深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和教学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可通过内容结构上构建模块化课程框架、实施中强调团队化教学、培养上注重反思性实践、学习方式上倡导混合式学习共四个方面深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一)建设模块化课程框架

基于新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必须打破传统的“三学六法”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模块化课程框架。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与“四有”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目标,新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四个基本模块,如图1所示。专业理念模块包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待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对待幼儿保教的态度与行为以及幼儿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部分。专业知识模块包括学前教育通识性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专业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幼儿园支持性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儿童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以及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学习能力模块则关注幼儿教师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学习的能力,使幼儿教师成为幼儿园教育、儿童发展的终身学习者、研究者、反思者与实践者等。

(二)实施团队化教学改革

在模块化课程框架的基础上,学前教育本科的课程也应打破原有学科化体系,代之以项目(专题)形式构建的新课程,因此课程教学方式也自然由过去的一人负责一门课程变革为团队化教学。以成都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通论”课程为例,课程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幼儿教育学”学科体系,设计为“多重视角的学前教育”“与儿童交朋友”“支持儿童发展”“课程设计开发”“建设伙伴关系”“投身教育事业”等项目(专题),该课程的实施由过去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转化为“项目中心”“学生中心”,由此组建了学科背景为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教学成效明显提升。

(三)完善全程化实践体系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运用娴熟的技术解决非常明确的既有问题,更重要的是洞察问题。舍恩所说的“单循环学习”和“双循环学习”,没有对实践的反思,尤其是对活动背景的反思,教师就只能是执行命令的技术工人,不可能成为“生命之师”。对实践的反思是“生命之师”典型的行为特征,他们不仅具有教学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还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后果、教育伦理背景以及教育方法、课程原理等更宽广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处理的能力”[2]。否则,尽管从业时间再长,经历再丰富,也只能是“教书匠”而不会成为“生命之师”。因此,在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实践和反思的密切结合,让学生通过真实场景的真切体验获取应对各种现实教育情景的实践智慧。基于“反思性实践”的基本理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可建立贯穿所有学期、融通各门课程的“进阶式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双导师”协同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擎,培养学生成为拥有面向各种现实教育情景的实践智慧,理论联系学前教育领域实际的丰富个体经验。从实施形式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包括课程实践、活动实践、集中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其中课程实践结合教育理论课程的讲授安排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教学实训、课堂练习、实验、课堂观摩等方式进行;活动实践通过打造专业竞赛活动、主题活动、仿真模拟活动和研究活动等,培育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集中见习实习主要通过见习、一日生活实习、综合实习等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实习形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基本结构如图2);社会实践属于拓展性实践教学内容,鼓励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参与支教活动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志愿者活动。

(四)践行混合式学习方式

应以混合式学习方式契合模块化课程框架和“项目中心”的团队化教学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学习任务驱动下,组建学习共同体,借助网络视频教学、在线师生互动等形式,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真实与虚拟情景,通过同伴互助和导师引导等途径,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深入探索专业领域知识,详见图3。

三、完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条件保障机制

幼儿教师的成长由一系列关键事件构成,这些事件通过激荡情感、冲击理念、锻造技能、提升成就等,使得新手教师逐步成长为教育家型“生命之师”。关键事件由内在动力系统和外部支持系统促成,它们共同构成如图4所示的“教育家型幼儿教师成长机制”。由高校、幼教机构、研修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构建立体、多元的协同育人场域,有助于促成“关键事件”的产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成长。为充分整合教师、课程、政策、资讯等人才培养资源,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同时,极力打造和提升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专业成长提供最有效的外部支持系统。

(一)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

教师教育共同体是指由关注和研究教师教育并志在做好教师教育,或者与教师成长有着密切利益关系的个体或组织,基于一定的行业或专业规范,在多向互动和充分合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密切、稳定、志同道合的团体,其结构如图5所示。核心是成长中的幼儿教师(师范生),相关主体包括与师范生成长密切相关的日常重要他人(首先是师范教育教师团队),相关学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幼教机构、研培中心等。这些要素处在不断交互中,共同置身于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主要依托各种活动来实现良好运转,主要包括:(1)高校构建教师教育大专业平台,实现大学校园内教师教育共同体的良性运转;(2)以实践基地联席会实现与中小学、幼儿园及特殊教育机构的密切联系;(3)以国际学术研讨会实现与国内外同行院校和专家之间的多向互动;(4)以地方合作项目实现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相互支持;(5)以学院理事会实现宏观教育共同体的良性运转。

(二)打造强大的实践/实训平台

第7篇: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34-02

问题的提出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事业承载了更为重要的使命。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加强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主要场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所认可,是否能够符合当前幼教市场的需求,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及资格认定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缺乏职业理想、职业技能不全面,理论素质不强,教育科研能力不足,资格证书制度不规范等弊端。笔者试图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现状,旨在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策略,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社会需求。

研究过程

编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调查问卷 利用大型招聘会的契机,对各大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围绕“幼儿教师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幼儿园选聘教师的标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职前培训的重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毕业生需要加强的教学内容”等问题展开。在中国期刊网、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网站,以“毕业生质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素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采用归纳法对查阅的文献和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同时依照《教师法》、《教育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对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调查问卷的几个维度,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及资格认定六个方面的内容。

测试 笔者在沈阳市从乡村、企事业单位、街道、教委等不同层次的幼教机构中随机抽取了17个样本,涉及132名幼儿园长、早教机构负责人及幼儿园教师,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55人,民办幼儿园教师55人,早教中心教师22人。实际发放问卷132份,回收问卷130份,全部有效。

研究结果

职业道德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幼儿教师为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精神活动中应具备的特定品质,包括正确处理与幼儿、工作、集体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等。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有78.9%的被试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最重要的素质,59%的用人单位在选聘幼儿教师时将“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但在职业道德评价的几个维度里,有49.2%的人认为对于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急需加强的素质是吃苦耐劳精神,说明学生对幼儿教育事业的认识尚不清晰,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时,很多学生并不是出于对幼儿教育的热爱,明显缺乏职业理想,同时,也不可否认独生子女――这一时代特征所产生的影响。

职业技能 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弹、唱、跳、画、讲、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调查中,有49%的用人单位将“职业技能”放在用人标准的第二位。55%的用人单位建议: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重点应放在“幼教专项技能”上面。从问卷调查结果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基本上还是令人满意的。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普通话、边弹边唱、美术与手工、儿童舞蹈创编和电教技术运用这五项技能分列前五项。同时,90.8%的受访者均认为幼儿教师必须掌握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并且应能用普通话给幼儿讲故事,与家长进行交流。而事实上,笔者在与一些园长和骨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通话能力偏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这一项设置了学历、成绩和学习态度三个维度的问题。由于大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职业技能相对较为娴熟,能够很快融入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中去,因而71.5%的用人单位将大专学历的毕业生作为幼儿教师的首选。但是从幼教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53%的幼教机构在用人标准上将毕业生的“理论素质”排在第四位,对毕业生学习成绩的考虑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因此,建议专科学历层次的幼儿教师在职前应该加强专业理论与知识(占55.1%)、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占26%)和终身学习能力(占29.9%)的培训,说明高职教育不能一味地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看齐,还要兼顾专业理论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

身心健康 除了“高尚的职业道德”之外,62.5%的用人单位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位居第二。然而,在此方面得到的评价不容乐观,有24.6%的用人单位提出: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急需加强的素质能力即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在“不能适应新环境”、“受到批评就‘跳槽’”、“不能正确对待新挑战与新任务”等方面。其原因有二,一是时代造就了这些“80后”过强的自我意识;二是平日的生活中没有经受过多的挫折,经不起打击,自然也就不能正确地面对困难。

教育能力 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体现在对幼儿的教育思想和保教能力上。教育思想包括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即能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有3.7%的用人单位评价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分析其原因很为复杂,除了个人主观因素外,平日教学工作的墨守成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落后于幼教市场的需求变化速度等等都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原因。用人单位对学生在保教能力上的评价是“基本上能够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受到幼儿的欢迎”,“能够辅助主班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在访谈中,许多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建议:在职前培训中要加强学生带班能力的培养。带班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学生在上岗前能够下到幼教一线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分别有46.5%和45.8%的受访者认为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很重要”和“重要”的。现代幼儿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的幼儿教师,专科层次学生的科研能力较本科层次的学生弱,这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方针密切相连。

资格证书 高职院校实施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15.6%的用人单位认为“必要的资格证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但在幼教实际工作中,有无资格证书与幼儿教师的表现却并不成正比。29.1%的人认为二者的关系“不是很明显”,甚至还有3.9%的人认为二者“毫无关联”。但无论如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规范行业、保障质量的有效做法,也是促进全民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许多国家即使是农民也必须持有绿色证书才能上岗从业。除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之外,外语等级证书、蒙台梭利证书、育婴师证书和TPR英语证书的需求分别排在前四位。

对策建议

强化对幼教事业的奉献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按照传统一味地灌输,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让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要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传统的课堂中,扩展到各项活动当中,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多彩,既可以是训练学前专业技能方面的,也可以是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模拟课堂教学比赛及参观访问等社会方面的。

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注重实用性与灵活性,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在钢琴课上要做好基本功训练,掌握和弦、调式等基本技法和规律,做到能够为一首儿歌进行多个调式的即兴伴奏和演唱,满足幼儿园一线需要;舞蹈课应力求在原有舞蹈功底的基础上,多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能够对儿童舞蹈进行创编和教学;学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应继续保持,要更多地关注幼儿园一线需要的一些技能技巧训练,如废旧材料制作、POP字体设计、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等;课堂上应继续加强幼儿教师普通话训练,强化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意识,定期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和比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加强专业理论对幼儿园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 高职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无论幼教专业毕业生,还是幼儿,发展都应该是指向幼儿的一生,应是可持续性的。过多的技能型课程会将学生的发展空间限制起来,使学生不可能有太大的职业突破。因此,在讲授专业理论的时候,应更加注重其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搞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对待同事要学会包容;对待领导要多学会理解;对待幼儿要有耐心;对待幼教工作要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份事业。多接受挫折教育,可使学生正确掌握面对挑战和失败时的应对方法和技巧。

强化课程学习的实践实训分量,拓宽实习实训渠道 幼儿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多幼教实践机会,了解一线实际需求情况。要改革实习实训的形式,除教学计划中正常的实习、实训外,还可以将课堂搬到幼儿园,聘请幼儿园园长、教师执教部分课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寒暑假作为学生全面成长、磨炼意志的另一课堂。

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就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向,努力培养幼教机构直接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此,要坚持与幼儿园等幼教机构联合培养的途径,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一线园长和教师到学校指导实训。同时,教师也要经常下到幼儿园一线亲自学习实践,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1]杨贺元,程培英.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5,(4).

[2]文静.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8,(7下).

[3]刘阳美,杨丽珠.大连市幼儿教师素质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00,(1).

[4]王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7).

[5]魏燕.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机构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杨世诚.高职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7]张德才.科学建构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5).

[8]吴哲敏,信思金.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7).

第8篇: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背景综述

通过教育部所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文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幼儿园教师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的规范化。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也是幼儿园教师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积极向上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专业素养的核心,也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动力;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必备的前提,其完整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专业性的(幼儿生理知识、幼儿心理知识、幼儿教育知识)和通识性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教育实践和组织能力是保证幼儿教师科学地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灵活运用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

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专业素养的必要性:

(一)符合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条件,高素质的合格教师。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育方式层出不穷,如蒙氏教育、双语教育等。幼儿园教师能够运用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开展教育教学,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及全面的专业素养。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具备刻苦钻研的精神,将丰富的教育知R和技能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专业化教师的要求,引导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三)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要求

幼儿教师教育的对象是这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的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一旦受到创伤,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把握孩子的关键期,用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去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二、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因素

1.重视专业技能,忽视理论知识

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艺术类的专业课程(钢琴、舞蹈……)比较感兴趣,把精力放在专业技能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

2.文化课水平不高,存在偏科现象

学前教育学生在初中或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差,文化知识水平不高。

(二)教师自身素质

1.教师素质不同,教学方式单一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课堂教学遵循的教学流程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评价和总结。采用单方面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太过机械、呆板、单一,缺乏创新。

2.非专业教师

非专业教师只就理论讲理论,缺乏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幼儿教育经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经验,对于幼儿教育技能的教学也不够细致。例如:物理专业教师教授幼儿科学教育这门学科。

(三)学校的管理方式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忽视了教学实践和实习的教学,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薄弱。

2.教育实习课程时间短、形式单一

理论课程多,实践类课程少。学前教育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

(四)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偏见

民众对学前教育专业存在偏见,认可程度低。部分家长认为幼师带幼儿唱歌,跳舞就可以了。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途径

(一)深化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有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严格学生技能考核,在考核中,采用三名专业教师现场考核认定,建议基本功合格与毕业证发放挂钩,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幼师学生的综合能力

1.专业理论能力

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实例分析法、讨论法、自学法、模拟运用法。如分析教育实例,制定活动计划,角落美化,指导游戏等。

2.音乐弹唱能力

耐心指导――纠正不足――课后巩固。

3.舞蹈创编能力

根据学生的素质状况,把基本组合与舞蹈创编结合起来,确定新的舞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习教学中,引用幼儿园舞蹈教材,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能。

4.绘画手工能力

在课堂上注重手工能力的发展,学生作品收集起来,定期展出,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5.音乐表演能力

纠正不良的歌唱习惯,运用新的教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声乐入门阶段――学唱新歌阶段――技能拔高阶段。

(三)通过第二课堂和晚自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技能水平,把学生分成不同组。指导教师做好可行的计划,定目标,写纪录,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材施教,充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每个学期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手工制作、简笔画竞赛等。

(四)充分利用教育见习与实习,检验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见习与实习是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理论知识后,要付诸于实践。在实习中,教师组织学生制定教案并批改,可采用学生的手工作品为教具、设计相关课程的内容,对实习情况加以指导。促使学生能够组织好幼儿一日活动。把实习中学生的优秀课录下来,为以后的学生做观摩、分析用。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实结。及时组织学生开了实结会,谈见习与实习的感受,及时找到差距与不足,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去。

(五)深入开展模拟学前教育活动

模拟学前教育活动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之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管理能力。学校可以将一周的某一天定为“模拟学前教育活动日”,让学生自愿两人结组分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之后两个学生分别以班主任的身份给学生布置一系列工作,开设专题班会及处理班级各类事务;以学前教师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如:带领学生进行跳舞、游戏、做手工等活动。

四、结语

目前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要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向幼儿园输送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就必须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应该摒弃旧有的教育思想,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条件和现状为基础,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比如,根据本园的情况创设本园特色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幼儿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

参考文献:

[1]任枚卿.从专业认同看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2015.06.20.

[2]吴洁.浅谈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提高途径.新西部(理论版).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光.2012.07.20.

[3]左瑞红、李峰.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2012.8.25

第9篇: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低、恶性流动等问题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与其生源地、高考前专业相关;有过幼儿园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多数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待遇差,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及职业愿望。

学前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伴随着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长足发展而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并表现出理性化倾向,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化幼儿教师成为时代的呼唤。然而目前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幼儿教师恶性流动等问题却给学前教育的进展带来了困难,这也进一步使以培养幼儿师资为主的职业教育面临空前的挑战,并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目前学前教育类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处于什么状态?我们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一、二年级的21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探寻造成其职业认同感偏低的原因。本次调查中,男生2人,女生210人,年龄18-23岁,有效问卷199份,问卷有效率为93.87%。调查按班级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内容涉及基本信息、专业兴趣、专业压力、求职意向等方面,答题后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 10.0版本软件进行分析。

1.专业兴趣及原因

问卷题目“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欢程度如何”、“你未来工作时是否愿意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分别用以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从“很喜欢”或“很愿意”至“很不喜欢”或“坚决不做”采用5等级划分,其频数分析见表1。

另外,我们分别把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生年级、是否参加过幼儿园见习或实习进行t检验,没有显著差异;而专业兴趣与生源地及学生高考前的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职业目标与年级、是否是见实习、生源地、高考前专业之间均没有差异(见表2)。

问卷中“如果你愿意从事本专业,主要是因为”、“如果你不愿意从事本专业,主要是因为”(可多选)两题是用来了解学生喜欢或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

我们把每种原因的选择人次进行了统计,并按照是否是见实习、年级、生源地、高考前专业分别作频数分析,进行X2检验。在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四种分类均未有显著差异(p>0.05 ),喜欢孩子、喜欢做教师、从事本专业很开心是吸引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主要原因;而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有过实习经验的同学更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待遇差,二年级的学生此方面体会比一年级的学生深刻,差异非常显著,同时这两种原因的选择比例也分别排在第一、二位。另外,更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和非幼师专业毕业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做幼儿教师没面子”,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和幼师毕业学生的选择人次;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对各方面的才能要求太高,详细结果见表3。

2.专业压力与压力来源

问卷中探讨学生压力来源的题目共有7个选项,弹唱跳技能不强、经验不足、幼教知识不丰富分别排在压力来源的前三位(见表4)。

3.职业愿望

问卷题目“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可多选)”提供了8个选项,了解学生的职业愿望,其中公立小学、公立幼儿园仍然是多数学生的首选,详见表5.

4.分析与思考

4.1专业兴趣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一半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抱“可以接受”的态度,并没有表示非常明确的专业意向,表示喜欢或很喜欢的约43%,只有不足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很不喜欢本专业。这与调查中问及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时所获得的数据(40%左右表示很愿意或愿意从事本专业,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愿意或坚决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在进人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时,并非完全抵触该专业。

这种专业兴趣在一、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经过见习实习影响也不明显。然而从生源地和高考前的专业来看,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专业兴趣更强烈,幼师毕业后进人大专学院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学生更喜欢本专业。这两方面的差异,前者可能是由学前教育在城市更普及、大家对该专业更认可造成的;而后者的差异则说明,在对学前教育的兴趣方面,我们能够从经过三年专业教育的幼师学生身上看到明显的效果。

4.2影响专业兴趣的原因

从问卷中所列举的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来看,近60%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孩子,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喜欢做教师,1/3左右的学生承认从事本专业很开心,本专业容易就业。这对如何开展本专业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我们在教育中可以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育工作的趣味性方面来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然而问卷调查也发现,在“本专业有前途、有创造性”方面的选择人次却偏低,全都不足15%。这意味着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有必要开展更加细致而深入的专业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朝阳属性和美好前景。

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选择中,约55%曾经见习实习过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远远高于未实习过学生的选择的25%,差异非常显著。在此方面,二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也远远高于一年级,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高于非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从中不难总结出:有过幼儿园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因为二年级学生、幼师毕业学生都已经有过去幼儿园实习的经验。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则可能在于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二则说明目前幼儿教师职业的任务和职责越来越多,使一线教师感觉工作太累,没有职业成功感,这也与目前国内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一致(黄绍文,2006;陈小异等,2007)。

另外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待遇差,实习过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的选择人次分别高于未实习过的学生、一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差异非常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相一致。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总体特征是办园模式多元化。广东省自办园体制改革之后,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幼儿园被“剥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某些幼儿园开始追求办园效益最大化,自负盈亏使幼儿园给幼儿教师的薪酬随市场而浮动,再加上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社会认可度偏低,认为只要能带好孩子吃喝拉撒即可,导致教师待遇不稳定。据2004年对广东、湖南等地幼儿教师抽样调查显示,城市幼儿教师的收人水平一般比小学教师低20%左右(彭世华、皮军功,2006)。幼儿教师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的状态已经与幼儿师资的培养和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4.3专业压力

本调查中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压力较大、与其他行业相似、压力较小的分别约占1l3。而在压力来源中,有近7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弹唱跳技能不强,近60%认为自己经验不足,50%左右认为幼教知识不丰富,有45%的学生认为教学技能少、幼儿教师责任重也分别带来了压力。随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认识早已从能歌善舞型转变为反思科研型,然而超过2/3的学生仍然觉得弹唱跳技能是自己从事该专业的主要压力之一,反思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而目前就业形势也有推波助澜之势。有研究者指出,注重技能的学前教育机构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黄绍文,2006),然而目前幼儿园招聘教师时,多数都把弹唱跳技能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又使培养幼儿师资的院校进人了尴尬境地—以就业为导向的师资培养院校何去何从?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生源不断下降的压力下(吕苹,2004;张雪萍,2005;蒋建其,2007),更好地把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培养体系充实、完善并成功实施?

4.4职业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