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垂钓答案范文

垂钓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垂钓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垂钓答案

第1篇:垂钓答案范文

当你遇到挫折时,你是否会感慨人生之艰难,停滞不前吗?

朋友,你不必这样,换一个角度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也是如此多彩。生活有如七彩之光,既有鲜活的橙,又有厚重的蓝,只要你坦然面对,它们一样会点缀着你精彩的人生。朋友请你不妨听一听生活给我们的答案。

当你在黄昏时分,去湖边走一走,你会发现垂钓者满面笑容,背着渔竿,手提空空的鱼桶。也许你会惊讶,他们的笑容为何如此灿烂,噢,请你不要惊讶,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是在享受生活,垂钓者之心不在鱼而在渔,在这里他们忘记了世俗的一切纷扰,在这里他们回归自然,放逐自我。朋友当你看着夕阳西下,映红的晚霞照耀着金色的湖水中时,当你望着垂钓者那远去的背影时,你是否还会抱怨生活的不公呢?

“生活是美好的,你要学会发现!”这是垂钓者给我们的生活答案

朋友,当你在清晨时分,走出户外,呼吸那不带任何杂质的空气,你是否会感觉新的一天是如此美好呢?远处一位环卫女工在扫地,你是否会鄙夷她呢?不,请你不要鄙夷,她是在奉献生活,当她看到整洁的大道时,她会会心一笑,她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对她的回报。朋友试着将自己从狭小的空间挣脱出来,用自己的身心去感知每一处细小的伟大,你会发现,当你为生活付出了,你会喜悦无比,这种喜悦,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生活是美好的,你要学会奉献!”这是环卫女工给我们的生活答案。

第2篇:垂钓答案范文

我完全明白他的意思。钓鱼的真正乐趣其实不在于一天下来,钧到很多条鱼,而是在于那种期待一一那种让人心痒难耐的,经历了无聊等待(再加上一点运气和耐心)之后突然得到某种疯狂体验的可能性。

正是这种期待,让有经验的钓鱼者可以在中午最热的太阳下面坐着一动不动,因为他们知道,这种情况下最可能钧到蓝鲸、碧古和鲈鱼。也正是这种期待一一加上越来越多的汽车拥有量、空闲时间和内心的“不安分”,使得“娱乐性钓鱼”在中国加速了发展。

如果你在中国的城市里走一走,只要看到一条小河、小溪,我敢保证,一定可以看到有人在伸杆垂钓,不管这条河污染有多严重。但中国城市里的河流现在或被污染,或被过度垂钓,所以如果想找个地方痛快又惬意地钓鱼,应该只能去农村了。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在上海四处打听这样的垂钓地点:在这个市民热爱吃鱼的城市里,是否有可能痛快地钧一场鱼?一直以来,我得到答案总是否定的。直到不久前,一位中国朋友告诉我,听他的一个朋友说,上海郊外某地有一块非常干净的湖,里面可以钧到大鲤鱼。

朋友说,那个地方距离上海市中。约一小时车程,他的朋友在那里“钧到过很多鱼”。但最后这句话让我有点担心:那里该不是养鱼塘吧?或者是已经被过度垂钓了。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并不像美国那样,是要获得钧鱼执照才能钓鱼的,而且据我所知,中国也没有规定垂钓者可以带走多少条鱼、多大的鱼可以带走,也没有设定钓鱼季。

不过,既然人在中国,我也像中国人一样,变成了乐观主义者。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决定,马上去看看这个鲤鱼天堂。在朋友的陪同下,我去买了钓鱼装备,拥有了平生第一支中国式鱼竿,再采购了一些鱼食,就出城去了。

垂钓地是在上海南汇。我们停好车,沿着一条尘土飞扬的小路走了20分钟以后,在左手边看到了一块面积很大的、略呈棕色的湖,湖边种着很多树,还有几个零星的烧烤架子。再走过去一点,我的心凉了一这里明明是个建筑工地嘛,哪里是什么未被开发的纯净乡村!几幢看上去像别墅的房子正在建造之中,旁边还有一个外观像是被废弃的宾馆的建筑。

第3篇:垂钓答案范文

你应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妇人,他的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卖西瓜。每逢阴雨天,她就担心小儿子的西瓜卖不出去;每到晴天,她又为大儿子卖不出去的伞担忧。终于,这种心理上的疲惫把她累垮了。她去咨询心理医生,了解了她的症状后,说她活得太累了,给了她一个“良方”

——换一个角度对待生活。从此,每逢晴天,他就欣慰地想:小儿子的西瓜今天可以卖出去了。到了阴雨天,他为大儿子能卖出伞而喜悦。就这样,

她的身心渐渐健康起来,每一天都过得充实,精彩。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兴致勃勃的人在登山的路上,遇到了从山上下来的满身疲惫的人.于是,登山的问下山的说,怎么样?山上有什么好玩的吗?下山的满脸失望地说,没有,什么也没有,只是一座破庙......如果你是登山的,听到这些话,就停滞不前,满心失望.请问你这次旅途愉快吗?不,一点都不愉快.这个时候,你只有给自己一个微笑,给自己一次机会,自己爬上去看个究竟,也许,你会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第4篇:垂钓答案范文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题目中的“事”在全诗中指的是什么?(3分)

(2)有人说“不系船”是全诗关键,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阅读答案:

10. (1)本诗的事指“江上钓鱼者”“归来不系船”这件事及由此勾起的心事。(意合即可,3分。)

(2)因为“不系船”三字领起后面三句,统摄全篇(2分):第二句上承该句点名船停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三四两句给与了明确的回答。诗人用这个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宁静优美的景色和钓者悠闲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或向往。(2分)。(共2个得分点:作用2分,具体分析2分。)

译文

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渔翁随即让渔船在水上漂泊。此时,已深夜,月亮也落下去了,人也疲倦了。即使一夜风吹去,没有拴住的船最多吹在长满芦花的浅水边,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译文二

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相关阅读练习一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阅读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步骤一) 意境真切而甜美(步骤二)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使得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步骤三)。

阅读练

(2)请简述这首诗歌营造了这样的意境。(2分)

答: “恬静优美”之意即可

4.一、二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分)

答案:渔翁夜钓归来不想系船,渔翁随即让渔船在水上随风漂荡。此时, 夜已深,月亮也落下去了,人也疲倦了,正是酣睡之时。(2分,意思对即可。)

5.第三句诗中“纵然”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闲适”“宁静”“自由处在”“无拘无束”等。(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三:

①首句写渔人 渔人夜钓归来,懒得系船,任那渔船在水中飘荡。

②次句承首句点明“钓罢归来”的 地点 、 时间 及渔人的 行动 与心情。

③“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 前后呼应 ,把诗意更推进一层: 纵然夜里起了风,没有系缆的小船,至多会被吹到长满芦苇的浅水边上,那有什么关系呢?

④全诗主要写钓者 悠闲的生活情趣 和“江村” 安定的生活乐趣。

赏析:

这首诗题为江村即事,描写的却是诗人幽雅闲适的情趣,通过情趣的描写,使人感受到江村景色的优美。

(1 2)“钓罢归来”,是特定情境,本身就流溢着闲适的趣味,“江村月落”,是环境背景,由此又营造出幽寂的氛围。在此闲适幽寂的情境中,“正堪眠”是理所当然的了。

问题: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请结合全诗分析

不系船是诗眼,以下三句由此生出。第二句点出不系船的原因:宁静的江村,月落夜深,鱼翁夜钓晚归已是困倦欲睡因而懒得系船。最后两句点明不系船的原因,纵然,明天芦花边可找到。三个字细节统摄全篇,生动表现出宁静优美的景色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

(3 4)“纵然”荡开一笔,“只在”将笔收回,由此将推想的情景逼真地展现出来,即使因为“不系船”,使船被夜风吹走,那也没关系,最多只会飘到那芦花掩映的浅水之间。通过如此推想,则不仅使闲适的心情更为轻松,而且间接地描绘出江村幽静曲折的水景。正因这样的幽静的水景,才造成诗人如此闲适的心境。因此,诗的表面虽属抒情,但深层却实为写景,情景互为因果,互相交融,蕴蓄着浓浓的诗味。

问题:诗中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调?请坐概括分析

这首诗表现的是渔翁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在的情调。渔翁的深入检出,自食其力,闲适散淡:环境宁静优美,江月相应,芦花摇曳:不系船体现了人物和环境之间和谐而有生趣的关系。

赏析二:

《江村即事》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此诗叙写一位垂钓者在深夜归来连船也顾不得系就上岸就寝之事,描绘了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诗名虽题“江村即事”咏景,实则体现了诗人无羁无束的老庄思想。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加任何藻饰,信手写来,反映了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营造出一种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事情,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第5篇:垂钓答案范文

铁衣披雪紫金关,彩笔题花白玉栏,渔舟掉月黄芦岸。

几般儿君试拣,立功名只不如闲。

李翰林身何在,许将军血未干,播高风千古严滩。

注释:①彩笔题花:暗用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写《清平调词三首》的典故。李诗以咏杜丹花为题,中有云想衣裳花想容(喻杨贵妃)、沉香亭北倚栏干(指唐玄宗)的句子。这里指过一种被供养的宫廷文人生活。②严滩:又名七里滩、七里濑、子陵滩。在浙江桐庐严陵山西。相传为东汉严光(字子陵,曾与光武帝同学)拒绝朝廷征召,隐居垂钓处。 (1)水仙子是 ,乐闲 。 (2)作者在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请你说说是哪三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这三种生活状态与题目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曲牌名 题目 (2)答案:(2)这三种状态是:一种是将士驻扎在边地铁马戈衣的生活,一种是以笔生花的生活,另一种则是自由自在泛舟湖波的生活。中间两句表明作者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后三句写了三个历史人物的遭遇和经历。如此,作者的题旨已很明确,点题乐闲,表示要以悠闲安适宁静的生活为追求目标。

[译文]

铁甲披满雪花守卫紫荆关,挥洒彩笔以咏牡丹歌咏贵妃在白玉栏干,一叶渔觥月下横陈黄芦岸,这几般情事儿由你去挑拣,追求功名还不如休闲。你且看,翰林李白如今在哪里?当年的许将军沉冤流血还未干。只有那严光高风亮节千古流名在严滩。

赏析:

第6篇:垂钓答案范文

一.“曲径通幽”的课堂导入艺术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如同“导游”,带领学生“游历"导学案,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和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恰当贴切地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在将课堂多半时间留给学生活动的高效课堂模式下,课堂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1、音乐熏陶――情的体味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抒发人的情感,熏陶人的性情。在课堂导入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加强课堂的渲染力。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非常凄美的词,可用邓丽君的《虞美人》导入,让学生走近这个薄命君王,绝代词人。《父母的爱》可以用《感恩的心》这首歌曲导入,一首《感恩的心》写出了唱出了真情,唱出了爱,并在幻灯片上出现歌词,让学生走进情的世界。同样类似,《林黛玉进贾府》也可使用《枉凝眉》这首歌,让音符搭载情感。

2、故事激趣――意的栖居

课前尝试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咬文嚼字》这一课,首先明确它属于文艺评论,颇具理论性和逻辑性,因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导入三位作家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叹:“在吃中国。”请同学们谈谈这三句话的不同。进而引出主题“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得要咬文嚼字。”

3、名言导读――理的感悟

恰当地使用名言警句,不仅可以使文章增色,还可以给导入增彩,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文学积累。《短文三篇》可以这样导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在后来的人类历史上,有许多圣者大家们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今天我们所学的三篇短文,是三个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领悟三篇短文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吧,看看对作为‘人’的我们有和启发?这样就从先哲的哲理性语言顺利地导入这三篇同样具有哲理韵味的文章中去。在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中可以引用鲁迅先生的话“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从而引出《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这一课题。

二.“不悱不发”的追问点拨艺术

叶圣陶先生曾说,“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升。”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讲究提问的艺术。孔子曰:“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这就点出追问的时机。教师这位“导演”是否能在关键时刻追问,提出有效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解题,拓展思路对提升课堂有着重要作用。

1、置身诗境,细处追问

课堂教学应尽量“细”,不放过关键性细节。在讲授周邦彦的《苏幕遮》时,有一道合作探究题‘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学生在点评时提到渔郎是和作者一起在水边嬉戏垂钓的朋友。那么就这一句诗而言,诗人采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写不知有人是否忆我。作者回忆的场面应该是灵动的,欢腾的。于是我向学生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垂钓’是一种怎样的意境,用在这里是否合适?”引导学生去想象那个场面,学生展开了思考,说出“垂钓”是一种恬淡、闲适的意境。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又进一步启发,“那根据我们需要的意境,请换一个词语”。学生开始回答“捕鱼”“打鱼”等,逐渐捕捉到意境。本次的追问旨在让学生真正置身诗境,思考问题,貌似微小的“咬文嚼字”其实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2、循循善诱,深处追问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领悟主旨,从深处发问。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设计了这样一道探究题“结合全文,找出作者写了别里科夫的哪些套子?”在点评学生评点完毕后,可以追问学生这样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这一追问旨在调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套子”,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将“套子”从“有形”转向“无形”,待学生的答案开始转向“无形”时,我又继续追问“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套子’的呢?”引导学生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为后面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探究做好铺垫。

3、精巧设疑,广处追问

通过广处的追问,能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构建答题思路体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品读相关文段,分析、归纳、总结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在环境描写这块,可以请学生举例分析课文是如何通过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风雪”的,并分析课文中描写“风雪”的作用。在完成答案梳理后,可以引导进行归纳式追问“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以本课对“风雪”这一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为跳板,启发学生思考小说中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言熏陶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言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在高效课堂模式下,老师讲的少,学生活动的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展现语言的魅力,教给他们用文艺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这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以及丰富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搭建颇具语言魅力的课堂语言。

如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通过散文化的语言给学生营造孤独清幽的氛围。如”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尤其是她的《声声慢》,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节奏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但在讲《我有一个梦想》时,语调应该是干练、铿锵有力的,表现出他的激情澎湃的战斗精神。

四.“综观全局”的编排预设艺术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优势,完全可以成为一门“表演性”的学科。让学生大胆展示自我,学会赏语文,学会用语文。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分组探究学习,学生在每个组都有各自的层级划分。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尽量设计更多的同学来参与,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1、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代表老师授课思路,也是学生重要的预习资料,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拿到导学案后,直奔主题,开始翻资料书找问题答案,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除了自身懒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审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拿到导学案后对答题情况作以预设。杜甫的《阁夜》,设计了一道题“诗人抒发了哪几种悲慨,请结合诗句分析。”根据学生以往的答题思路,都是先写诗句,再写抒发的感情。预设学生会不按题目要求作答,于是在导学案导作中,我就提前帮助学生审题,有效地避免了无效答题。

2、导学案反馈―关注“不起眼的角落”

高中生心理不成熟,还处于叛逆期,可以利用导学案反馈这个环节关注学生,可以开设“进步个人”、“书写认真个人”“勤于思考个人”栏,让学生“榜上有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部分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导学案完成得越来越认真,这就是鼓励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室里那些不起眼的角落,帮助学生赢得自信。

3、展示环节―“陷阱”预设

“答案展示”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导学案的第一次反馈情况决定,由学生答案的情况确定展示同学,可以同题异展,对比点评。如在杜甫《登岳阳楼》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找出前两联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概括这两联诗描绘的意境特点。”在答题思路上,若问“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在回答问题时应该先描绘画面,再总结画面特点。在第一次导学案批阅中,发现一些学生思路还是不清晰,于是我找了两个同学同题异展,一个同学仅仅描绘画面,一个同学答出意境特点“雄浑阔大”,通过有意识的课前设计,让学生知道错误原因,加深印象。

4、点评环节―以“生”带“生”

在课前点评培训这块,可以先培养几个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完成点评,但是如果总是这么几个同学,其他同学会没事可做,任思维游离课堂之外。于是教师在点评环节应该分批培养,当能点评的同学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把点评任务放到组内去,由组长灵活安排。另外,利用导学案的这种环节教学法,每堂课模式一样,这样时间一长,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尝试变换模式,如让学生参与课堂导入,学习目标解读,导学案反馈,让学生来串领课堂。参与学生可以提前培训安排,让其心中有数,让学生课下自己去学习相关内容,然后讲给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灵活处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抽点顺序可以按组别、按座位灵活移动。目的就是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

第7篇:垂钓答案范文

笔者日前听了某四星级学校的一节语文课,课文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送魏万之京》。四十五分钟一堂课,老师分为三块:

一读诗歌,疏通文意:用现代语言译写本诗。

再读诗歌,领悟情感:诗中的“愁” 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具体说明包含了哪些情感?

三读诗歌,探究写作特点:这首诗,诗人善于把叙事、写景、抒情结合起来写,特色鲜明。请在前三联中任选一联谈一谈。

在“疏通文意”这一板块,经过学生预习、学生答案展示评价等环节后,老师最后给出这样的译文:

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微霜刚刚渡过黄河。心中惆怅不忍听闻鸿雁的哀鸣,更何况作客途中还要经过重重云山。潼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近,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不要只见长安行乐的地方,这儿会白白地让岁月轻易地流逝。

对于“领悟情感”板块,经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朗读体会,最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①送别友人依依不舍之情;②劝勉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励志深情;③思乡思亲和前途茫茫的感伤;④一事无成的悲秋之叹。

对于第三点“思乡思亲和前途茫茫的感伤”,老师给出的说明是:

颔联中“鸿雁”象征漂泊的旅人,油然而生思乡思亲之情,长空雁叫令人怅惘凄切。“云山”雾罩,既表示与故里、亲人的重重阻隔,又是前途茫茫的象征。

“探究写作特点”板块,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推选最佳答案展示等环节后,投影了参考答案,对于颈联的解读是这样的:

颈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色。“关城”和“御苑”暗含了游子的行程,“催寒”“向晚”是时间的推移变化,这是叙事。“砧声”,女子捣衣声,正是秋天时分,为游子征人赶制寒衣,自然引发去国离家之慨、久别之悲。这一联诗表达了岁月易逝、人生易老之意,是为抒情。景中有事,景中含情。

整个教学流程,虽无新意,但中规中矩。三个板块层层深入,由理解到欣赏到探究。在教学流程中学生预习、投影学生答案并评价、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学生小组交流推选展示,注意到了“以生为本”。但是,认真研究一下各个板块中展示的答案,就会发现问题。

第一板块的译文,看起来好像把文本的意思都说出来了,但这几句话之间缺乏逻辑性。“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这个听者是谁?“不忍听闻鸿雁的哀鸣”,这个听者又是谁?他们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如果是不同的两个人,在文脉上如何体现?……

对于第二板块的答案,其中说“思乡思亲和前途茫茫的感伤”是谁的感受?是送行者李颀的还是行者魏万的?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

在第三板块老师给出的答案中,“颈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色”,这个想象的主体是谁?当然应该是叙述者兼作者李颀!这些缺陷显示出:文本没读懂!其原因在于,三个板块的答案都缺少视角意识,这就是叙述者视角。华中师大李华平教授认为,文本解读首先要“理解‘作者的理解’”,作者就是叙述者。因为叙述者意识的缺失,教者对这两个板块的解读才出现了失误。

可见,从诗歌中“叙述者”的角度切入,是解开古诗“密码”的良策,既可以准确地读懂诗歌,还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率。

“叙述者”是关键

那么,什么是叙述者呢?

“叙述者”这一概念,属叙事学研究范畴,是指叙事文本中“叙述行为的主体”,或称“声音或讲话者”。它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特征。

但是,我认为“叙述者”的概念同样可以用于抒情文本。因为任何艺术都是时空的艺术,即使是抒情性最强的诗歌,它反映的内容、使用的形式、作者和塑造的人物,无一不是处于一定时空中的人,因此也必然地具备着一定的叙述要素。尽管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讲求凝练与含蓄,使得它的叙述要素常常被省略,给我们的理解带来极大的困难,这需要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以解决这个问题。

叙事学的研究者们认为:文本及其解读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存在四种视角:一是人物(即文中存在或塑造的人物)视角,二是叙述者视角,三是作者视角,四是读者视角。诗歌中的叙述者常常是作者但不必然是作者,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常常忽略这一点。

例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学生们在解读文本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样的句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这样的句式已然表明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人物=叙述者=作者。其实这首诗中的人物身份是一个宫女,跟作者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不妨再举几首诗为例。

《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作者是张九龄。这首诗全篇都是抒情主人公(叙述者)的独白,叙述者显然是一位思妇,这个思妇与张九龄有何关系?从文本上看不出任何蛛丝马迹。我们只能认为,在这首诗中,叙述者与作者是分离的。事实上这首诗常常有一个注:代人作。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个人物:天寒地冻中悠然垂钓的渔翁。这首诗的叙述者没有出场。通过“知人论世”,我们知道,这个“渔翁”显然是作者柳宗元的化身,柳宗元在“二王八司马”事件后,被贬到永州。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任凭周围环境如何恶劣,我仍然坚持初心,悠然垂钓。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有点孤独有点寂寥,无人欣赏无心打扮的美女形象。叙述者呢?他处于画面之外,没有出场。那么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形象究竟想说明什么呢?可以这样认为:词起于宴乐,这就是宴会时各人即席填词助酒兴,就像酒桌上每个人讲个笑话一样,大多没有深文大义。但也有研究者“知人论世”一番,说温庭筠因为久试不第,借这个“无人欣赏”的美女来含蓄地表达怀才不遇之情。当然这也有些道理的,但决不是完美的解释。

所以,还应该借助诗歌中的叙述者去解开古诗的密码。

厘清问题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送魏万之京》的教者忽略了叙述者所带来的错误。

首先,全诗八句,前两句是实写,叙述要素分别是:某个秋天(昨夜微霜)的清晨,李颀送魏万出行。下面四句的写景抒情,全是李颀的想象(语言),他想象魏万离开后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两句是李颀对魏万的告诫。全诗对魏万没有正面着笔,只有李颀一个人在“倾诉”。这些虚拟的“魏万的愁”其实是表达李颀对魏万的关切。因此,如果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肯定是不能包含“思乡思亲”的“愁”,同时“愁”也绝不能作为“诗眼”而存在。全诗主要是表达叙述者(当然此处也即作者)的惜别、关切、谆谆告诫。

因此,笔者认为,这篇文本的解读如果遵循着以下流程,所有的理解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首先,一切的艺术都是时空的艺术,“送别诗”中的“送别”是一个事件,它必然地包含一个事件必有的叙述要素:时、地、人、事情的起因、经过。既然是送别,它应该涉及到两(个)人――送者与行者,送别的原因不同,引发的感慨也会不同,比如说辛弃疾《送廓之秋试》,是送人赶考的,当然其中的祝愿是少不了的,再比如说戴叔伦的《送人游岭南》: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诗人送友人游岭南,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鼓励友人前往。这虽是一首送别诗,却无离别忧伤之情。

这些要素理清之后,文本的所有内容都是叙述者的见闻感受,就像每一张照片必然有一个拍摄者一样,每一首诗歌都会有一个叙述者,我们能看到的所有画面,都是叙述者呈现给我们的,我们读到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心理感受,都是叙述者表达给我们的。

《送魏万之京》这首诗中,没有一句话一个字是魏万的见闻感受,除了一二两句是叙述者兼作者李颀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外,下面六句都是叙述者李颀的语言。这节课,老师在最后一个板块的答案中也表明:“颈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色”,这个推想的主体就是叙述者李颀,他表达的是“送者”李颀对“行者”魏万的关切之情,同理,颔联中的“不堪”“愁”表面上的主体是行者魏万,但实际上是送者李颀的推想,这一切并不一定是魏万的感受。而这种推想表达的一定是对行者魏万的关切,对行者魏万感情的虚拟推想,真实地表达了叙述者兼作者即送者的真实关切。

通过“叙述者”这一概念的引入,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人物的情感、叙述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读者的情感,尽管它们有时是一致的,但是在文本解读时一定要注意区分。

第8篇:垂钓答案范文

日常生活中,烟和酒是一对奇妙组合,它们也经常被一同提起。但在酒吧以及许多公共场所,它们又不得不分开――烟草因为“烟雾缭绕”问题而被禁止。公共场所禁烟已成为一项通行规章,而酒则可以照喝不误。这项规章制订的初衷当然是保护大多数非烟民的健康。制定者当初设想的情景也是合理的:饮酒者要抽烟可以暂时到室外,回来接着喝。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经济学系教授斯科特・亚当斯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饮酒的烟民在面对禁烟令时,宁愿舍近求远,驾车去较远的禁烟令管不到的地方去边喝边抽,这就意味着他们返回时,酒后驾驶的可能性更大。亚当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禁烟令的地方,酒后驾驶造成的死亡率增加13%。

防法让犯罪者更难被抓

如果一群恋童癖在街上乱跑,一定会让你晚上做噩梦,而这都得怨美国艾奥瓦州的一部法律。该州迪比克市的立法者为了让本市儿童健康成长,规定登记过的有性犯罪史者不得靠近学校2000英尺(约508米)以内,后来考虑到孩子们还可能在图书馆、托儿所、游泳池、公园等学校之外的场所聚集,又规定那些“问题人”不能居住在这些地方半英里(约804.7米)之内。有人从地图上看到,这些规划出的安全区重重叠叠,几乎将整个城区都覆盖了。

很多城市都通过了类似的法律。这势头看起来不错――“问题人”要被赶进墨西哥湾了,孩子们也安全了。但立法者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没考虑,那就是,人是活的,当“问题人”被逼得没地方去时会去哪?答案是跑遍美国各州,惊慌之余的他们往往不会公开自己的身份,这反而使得他们在犯罪后更难被抓捕。

限渔令让鱼儿不长大

如果你喜欢钓鱼,一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限制:在指定的地方垂钓,某一尺寸以下的鱼儿必须放生。类似的限渔令包括捕鱼时期、网眼大小、捕鱼量限制等,都已经在渔业上大规模应用。这看起来很好,不是吗?鱼儿可以长得更大,在我们能捕到更多大鱼的同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有研究表明限渔令导致鱼类数量减少、个头减小,在过去60年中,鳕鱼的平均长度减少了30厘米。美国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将一群大西洋银河鱼放进三个水池中。第一个水池中剔除90%的最大的鱼,第二个水池中剔除90%的最小的鱼,第三个水池则随机剔除90%的鱼。猜猜哪个水池的鱼会长到最大?答案是第二个,想不到吧?

濒危物种法让动物更快消失

第9篇:垂钓答案范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6题;共98分)

1.

(4分)我会根据内容连线。

泉眼无声惜细流________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________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

早有蜻蜓立上头________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不解藏踪迹________

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2.

(8分)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散________

________   号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12分)数笔画填空。

“首”共________画,第2画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树”共________画,第5画是________,偏旁是________。

“采”共________画,第3画是________,偏旁是________。

“角”共________画,第4画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4.

(4分)读一读,在每句话的括号里填上一对反义词。

①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它在太空中________和________人造地球卫星。

②不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小明都没中断锻炼。

5.

(10分)默写古诗

池上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小儿垂钓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

(6分)课文内容我知道。

①《池上》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写的,诗中“________”写出了小娃的天真顽皮。

②《小池》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写的,诗中“________”这句最有名,给全诗增添了无限情致。

7.

(8分)比一比,再组词

稚________

侧________

遥________

艇________

雅________

测________

摇________

挺________

8.

(5分)看拼音,写词语

chēnɡ

chuán

xiǎo

tǐnɡ

pínɡ

yòu

zhì

mi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

(5分)我会解释划线的字。

小娃撑________

小艇________

不解________藏踪迹

泉眼无声惜________

细流

树阴照水爱________晴柔。

10.

(5分)看拼音,写词语。

shǒu

quǎn

shuǐ

jiān

jiān

jiǎo

cǎi

huā

sh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1.

(6分)把下面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背诵。

①________,歌声振林樾。

②________,飞入菜花无处寻。

③________,忙趁东风放纸鸢。

④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⑤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

⑥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

12.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一道

②浮萍

13.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小艇

②不解

14.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②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15.

(5分)给出正确的解释。

①不解

②浮萍

16.

(5分)翻译诗句。

不解藏踪迹。

二、阅读理解

(共3题;共15分)

17.

(5分)说说你对《池上》这首诗的理解。

18.

(5分)说说《池上》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19.

(5分)为《池上》写一段赏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6题;共9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8-2、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二、阅读理解

(共3题;共15分)

17-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