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绿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1]。
2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2.1指导思想
(1)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2)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常追求“神仪在心,意在笔先”和“情因景生,景为情造”。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
(3)简洁明快,突出时代性从表现形式上看,校园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校园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易简不易繁,易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时还应注意体现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表现主题,显现时代的风格。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性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尽量使用本地树种,力求突出有一定的特色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在设计时,一是从整个校园以及校园周边大的环境分析,充分重视体现校园文化因素,让远处能看到本绿化地段的人一目了然;二是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段紧临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
(5)以绿为主,突出景观美,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景观来消除师生们的各种压力。创造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离不开绿化,尤其是合理的配置,但要强调的是,校园休闲绿地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更进一步讲,在绿化配置上还应考虑能够体现四季常青的校园精神[2]。
2.2规划原则
2.2.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校园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过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2.2.2适地种树,因地制宜原则
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2.2.3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
统一规划校园内绿地,无论本绿化区域,还是整个图书馆周边,都是整个校园内绿化计划的一个部分,营造生态风景时要根据校园总体绿化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布局。
2.2.4渗透文化,追求艺术
水域孕育了环境和文化,成为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环境因水而发展,商贸因水而繁荣,建筑因水而灵秀,园林因水而旷幽。因此我们借用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特色,在设计时追求意境,讲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2]。
3规划布局特征
3.1塑造校园文化气氛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图书馆则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场所。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技能的开拓性人才已成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师生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图书馆是校园内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其周边景观规划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不仅仅只注重解决功能问题。图书馆周边环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高水准、高标准图书馆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
3.2营造一个景观化校园环境
景观化校园是指: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3.3营造多层次的交往、学习、游憩空间
时下,建立一种开放、多层次、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目标。校园环境逐渐走向社会化并体现出更多的公共性,使我们有必要运用“连续”的概念创造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环境。连续、整体、符合人的使用与感知的大学校园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4]。
4绿化树种规划
4.1树种选择原则
4.1.1因地制宜进行配置
园林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各种生态因子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的作用,正如清代的陈扶摇花镜所记,草木之宜寒宜暖宜高宜下者,天地虽能生之,不能使之各得其所,赖种植时位置之有方耳。因此必须要清楚地了解温度、风力风向、无霜期、降水量、蒸发量、地形、地下水位等条件,对土壤状况进行理化分析等,再根据树木生物学特性选择能适应本区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品种。可优先考虑本地区的乡土树种,保证植物对本区条件的适应性。植物群落的空间合形态上,应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小径、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感悟空间[3]。
4.1.2季相变化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不同的季相变化,例如春季梢头嫩绿、花团锦簇;夏季绿叶成荫、浓影覆地;秋季嘉实累累、色香俱备;冬季则白雪挂枝、银装素裹。正如前人所云: 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时且凭花事告。生动描绘了植物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生长周期中的时序变化,展现了春花、夏绿、秋色、冬姿的优美园林景观。
4.1.3比例恰当
树木配置比例恰当,创造植物景观不仅绿意盎然,而且色彩丰富,较多运用花灌木,既能绿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
4.1.4垂直绿化
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进一步提高校园绿视率,创造绿色环绕、花团锦簇的宜人环境[4]。
4.2树种造景注意事项
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应,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如大多数的植物会在春季开花,发新叶;秋季植物结实,而叶子也会由绿变黄或其它颜色。杨柳会早于其它的植物发芽,预示春天的到来;梧桐早凋,一叶知秋。植物的季相变化成为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和动人的景色,正如人们经常看到的文字描述象梨云、海棠雨、丁香雪、紫藤风、莲叶田田的荷塘、夏日百日红遍的紫薇等。这些景色无不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叫人留恋,难以忘怀。
5结语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裘鸿菲,高翅,吴雪飞.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J].中国园林,2002(2).
[2] 万敏,吴亭,许晓林.景观化校园[N].中国建设报,2003-10-17.
【关键词】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区绿化是充分依靠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来美化环境,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建立乔、灌、地被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让居民能真正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好。
一、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1、尊重自然。住宅小区作为城市景观组成的一个组团,它的景观设计之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位置的地段特点进行有效的景观设计,使之既符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和景观要求,契合城市人文精神。设计师通过对住宅区的实地勘测和考察,分析和探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个性特征,因地制宜,从空间、环境、功能的有机结合出发,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小区居住空间景观。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城市住宅景观的生态美、意象美。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因时因地,景观可因季节、气候、天气、昼夜、小区原有地形条件等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在设计构思时分析和处理好地形地貌、林木花草、建筑色调、灯光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
2、功能与形式统一。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以及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等多种绿化手段的运用来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住宅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
3、绿化布局的集中与分散。现代化的住宅小区,要注重居民的交流、运动和休息。如何围绕小区绿地这一共享空间,组织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丰富小区居民生活,密切人际关系,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但过度集中的中心绿地环境难以安静,感觉空旷,人员往来也复杂,在实际生活中治理不甚方便,无形中同小区内大多住户之间拉开距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绿化设计中还应考虑设计一些分散的团块绿地,形成一些相对安静的空间,利于小区住户休息和生活。
4、节能环保原则。要坚持建设与节约并重、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方针,以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和利用效率为核心,必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规划设计模式、建设模式和维护管理模式。
5、创新性原则。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虽然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但是,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这就是要求小区绿化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头脑灵活,能够不断地将时代气息和作品巧妙地融为一体。
二、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的具体措施
1、统一规划设计,协调布局。住宅小区绿地种类多,有小区中心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和院落绿地等,且规模不一、功能各异。在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应在统一考虑小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根据使用与功能要求,科学协调布置绿化景观,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景观系统,并与城市整个自然绿化要保持统一。设计尽量做到“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步移景异,建设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住宅小区园林绿化景观。
2、小区绿化设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住宅小区的绿化与居民的日常起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并且是所有绿化类型中使用最高的。小区的绿化设计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对所有的绿地进行统一的规划,要在顺应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例如,要考虑到居住此小区居民的年龄段及特殊人士的特殊要求等,来考虑选择对环境没有污染的树木进行种植;要考虑植物的选择不能影响到居民的采光;要考虑健身休闲器材的摆放不会威胁到老年人与儿童的生命安全;要考虑到绿地广场的规模与配置要符合小区居民的要求等。总之,要充分的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结合自然的特点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3、文化思想的广泛介入和普遍运用。优秀的景观设计是时间的艺术品,一旦树立起来就将受到时间的考验,它应具有记录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功能,善于捕捉历史时空中精彩的瞬间,将其凝固,并通过精心打磨,使之成为城市的一个亮点。因此,在设计时,要注重弘扬历史文化,创建地方特色景观。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年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位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小区景观,在进行设计时,硬软景观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开发商和设计师不应机械地割裂居住区建筑和环境景观,在文化背景下进行居住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差较大,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景观。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景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体憩生活环境,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同时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4、积极应用现代绿化技术,提高住宅小区绿化面积。目前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绿化面积都是按照国家规定面积进行规划的,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不会将更多的土地作为绿地使用。因此,现代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要积极采用现代绿化技术,提高绿化面积。以小区地面停车场、人行道为例,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中这部分地面多数为沥青路面加入行步道板的形式进行。随着绿化技术与理念的更新,现代住宅小区园林规划与设计中更多的将这部分地面采用镂空步道板的形式种植生命力顽强的草类。这样在不改变原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大大的提高小区的绿化面积,提高小区的节能功能,同时也为人们营造了一种模仿郊外绿地的环境。类似的绿化技术每年都在出现,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人员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积极利用现代绿化技术提高城市住宅小区绿化面积,促进节能型住宅小区的建设,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小区园绿化的设计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一项集艺术、生物、心理等多学科的综合工程。我们在设计时,一是要对原有绿化基础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尽量利用当地的原生植物,采用富有当地地域特点的植物群落组合形式进行搭配设计,最终营造高质量的住宅小区自然生态环境,使居家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融合。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创造我们共同的、美好的家园,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1我国生态园林的现状
1.1 植物造景存在的生态问题
植物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 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 生态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草坪的盲目使用一些公园布局大片娇贵的绿色草坪, 而维护这些娇贵草坪的生长, 首先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其次为使之不生杂草,要喷撒化学除草剂,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从生态效果来看, 草坪无论在保持水土,还是制造氧气方面都大大低于相同投影面积的树木。
1.1.2绿篱花坛过度频繁设置人们在赞叹其绚烂多姿的时候, 却也因大面积绿篱花坛的的使用侵占了人居环境, 使得人的休闲空间、行道空间变得萎缩,这样的景观华而不实。
1.1.3洋花洋草泛滥,乡土草木难寻现在许多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花草树木已难见到,举目尽收的多是外来花草。1999年,我国进口草籽6500t, 2002年增加到13500 t,年增速超过50%。这种洋花洋草一统天下的绿化格局,既难彰显地方特色,又增加了后期管理负担以及外来种入侵的危险性。
1.1.4树种单一,稳定性差目前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使用的落叶树种主要是法国梧桐,长江以南城市绿化树种多是香樟。由于植物群落中物种间存在竞争和相互依存关系,若植物种类单一,势必生长不良,虫害发生概率高,群落稳定性下降,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难以展现。
1.1.5大树进城, 利小弊大一些大城市为了加快本地绿化进程和景观美学效果,将山上的大树、老树搬进城里,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大树进城后,或因路途遥远,路上水分散失,成活率降低;或因水土不服,气候不适,死亡率较高。即使侥幸存活下来,老树生长高峰已过,进城后生长缓慢,起不到应有的生态效果,只能作为“古董树”观赏。
1.1.6追求形式美,缺乏科学内涵由于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 形式美成了景观设计的唯一标准。同时现在很多景观设计师不懂植物学, 往往做出来的设计图看上去好看, 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为树木不是绿色的雕塑, 它是有生命的。忽视这一点, 景观设计所追求的效果就会打很多折扣。
1.2水景中的生态问题
1.2.1我国大部分住区景观用水是以自来水为水源, 且利用率很低这使城市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紧缺。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城市景观用水体系不完善, 水资源利用率低。一些人造水景, 如喷泉、瀑布、人工湖等一般都独立于城市的天然水系, 依靠城市自来水系统维持, 每年需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利用后的水也多直接排于下水道, 而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是补充到城市水系, 造成水景景观的用水量逐年增加。
1.2.2城市改造“造就”“景观灾难”人们每天生活的环境中,河道被做了水泥护衬,筑坝蓄水,河岸做了铺装。水与土地的分离,导致河流失去了自净能力,加剧了水污染程度。光洁的水泥或花岗岩护岸,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水际变得寸草不生; 本来美丽的山林,却被“三通一平”掉了;原本动人的河流,却被残忍地裁弯取直,变成了人工河渠。
2 以生态设计解决景观设计的问题的方法
2.1生态设计理念
2.1.1生态修复与加强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今天的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尤其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的一大责任。
2.1.2生态补偿与适应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并开始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的力量来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从而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
2.2生态设计的常用手法
2.2.1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地保护利用和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乡土植物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2.2生态优先、利用自然———减少原生态系统干扰的景观设计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2.2.3保留与再利用———体现文脉并节约资源的景观设计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2.2.4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2.3生态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2.3.1生态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缺乏某一因子, 或光、或水、或温度、或土壤, 植物均不可能正常生长。因此, 掌握环境中各因子与植物的关系是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2.3.2生态设计应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在生命活动中,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并引起其他植物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研究发现, 许多植物都能产生有毒物质, 从而抑制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例如: 榆树和栎树种在一起, 榆树会背向生长;刺槐和桉树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抑制周围某些杂草生长,使其周围成为裸地等。研究还发现,有些植物的分泌物, 对其邻近的植物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刺槐根系浸出液明显促进杨树生长;核桃与山楂相互促进,板栗与油松相互促进等。了解了这些知识,景观设计者不但能避免相克植物间的混交带来的损失,而且还可以利用互促作用的原理来进行合理的配植, 更快地营造理想中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绿化;植物配置;探讨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现代绿色城市建设思想的兴起,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越来越渴望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和优美的生活环境,因此提高城市绿化率,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一个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就提上了发展日程,而园林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形成的,是今后城市环境建设的一个方向。因此,景观绿化的植物配置工作就必须做好,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还能凸显出园林艺术价值。
2 以生态效益为主,全面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量
城市公园的定位是集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康体、休闲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性公园,突出体现自然、生态、休闲、运动的理念,加大单位面积绿化量,以发挥其作为城市组团绿地的高氧巴的功能特性。城市公园的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以自然生态效益为主,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量”的原则,以最大限度改善和提高市区环境质量为前提,重视公园绿地的建设与管理,尤其是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时,公园的单位面积绿化量应在85%以上。
2.1 适地适树,适树适植,精心区划布局
2.1.1 基本要求
适地适树和适树适植,是指根据园林植物种植的环境去选择适合本地气候条件且适应性强、抗性较好的植物种类,并且按照不同的地区种植不同的植物,同时还要注意与外来植物品种相结合。只要做到公园绿地的平面区划布局和园林植物合理配置,注重植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结合公园环境、内容、特色改造、充实原有的植物群落,宜树则树、宜花则花,更好地迎合公园景观的主题又突出特色,才能解决绿化树种单调所带来的生态防护效益不高等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经济、生态效益与植物景观的美观性,使人和自然共存和谐发展。
2.1.2 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使用
乡土植物是发挥公园绿地生态功能的核心物种群,也是城市生态多样性构成的基础。公园使用乡土植物既能节约成本,还有适应性强、抗性较好、本地特色明显等先天的独特自然优势。
外来植物是丰富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功能的重要材料,是丰富多采的植物景观补充。引种外来植物、特别是优良的外来植物,也是丰富公园绿地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园以乡土植物为主,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发展本地丰富而多样性的资源、特别是优良的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并非一概而论拒外来植物于“门外”。
2.1.3 植物的种植布局
引种和种植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要力求区划布局多目的、多树种、多层次,适地适树,尽量做到从多方面来展示地方风貌,尤其是能表现地方特色,显现文化底蕴,注重体现大自然的风光、人文景观等特殊元素。要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植物资源,通过科学而合理的植物配置来体现植物景观。其中选择细叶榕(Ficusmicrocarpa)、人面子(Dracontomelon)、细叶榄仁(Terminalinmantaly)、秋枫(Bischofiajavanica)、木棉(Bombax)、美丽异木棉(chorisia speciosa)等作为公园的主要树种或者说是骨干树种种植,用以降噪、滞尘、遮挡太阳辐射和提供给游人遮荫,同时还起到发挥园林空间围合的作用,也为其它的荫生植物生长创造生境条件。
2.2 突出主景,以生态型植物造景为主,兼顾人文景观
城市公园应是以生态型植物造景为主的公园,科学而合理地配置乔、灌木、藤和花卉草本植物,丰富植物种类,为营造更多的植物景观提供方便,以培育能体现地方韵味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特色。
2.2.1 植物群落与植物造景
植物群落是植物造景的基本元素。植物群落是指在环境相对均一的地段内,有规律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类的组合。植物群落有天然植物群落和园林群落之分,而园林群落属于人工群落,它是借鉴和模仿生境条件相似的天然植物群落。作为公园植物造景而形成的植物景观,一般可分为观赏性植物景群、棕榈科属植物景群、基调树林景群、附生植物景群、竹林景群等5大景群。
正是这些植物景群,其各类植物千变万化的形态,对于公园的景观及氛围的营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2 园林植物的搭配
作为公园的植物造景,要注重植物的搭配和品种的多样性。因此,在乔、灌木、藤和花卉草本植物搭配时,要在充分了解种植地环境条件和植物本身特性的基础上选用植物种类。配置时必须处理好植物种类的高低、色彩搭配,能使园林植物群落层次分明,主体突出,以形成丰富的季相变化又不“喧宾夺主”。如:城市公园绿地群落中花木草园区,可充分利用亚热带开花的乔木资源造景,以木棉(Bombax)、美丽异木棉(chorisia speciosa)、凤凰木(Delonix regia)、红花紫荆(Bauhinia blakeana)、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speciosa)等开花乔木为主景,毛杜鹃(Rhododendronpulchrum)、福建茶(Carmona microphylla)、黄金榕(Ficusmicrocarpa)、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黄叶假莲翘(Duranta erecta)等灌木为配景护基,采用弧植、群植的配置手法,使之与草园组景。草园组景又以大叶油草、紫鸭趾草(Setcreasea purpurea)、花纹竹草(Picturata)等草本植物合理搭配,采用片植或群植的配置手法,使其搭配得当又能显示出粗犷的自然景观。
2.2.3 植物群落、植物造景与人文景观的组合
除了植物群落、植物造景之外,还可通过植物群落营造景观并与人文景观的组合。可以设置一些必要的亭、台、廊、碑林、灯塔或是纪念标记物等人文景观作衬托,以增加植物景观以外的观赏点。也就是说,在欣赏植物景观的同时再通过人为的空间组合,把不同的景观经过植物的传、承、转、接等一系列的媒介作用组合在一起,促使人由植物欣赏再转入园中其它景物的观赏。
2.3 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并举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对于保障城市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坚持多样性的植物种类、群落与景观的协调统一,城市公园不能追求单一物种的植物群落,而是要追求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并举的植物群落。况且,单一物种的植物群落很小在天然形成的植物群落中出现。一般说来,公园内的植物种类多,动物、微生物的种类也会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或者说是功能性的植物群落。所以,在市区的城市公园绿地中,一定要做好园林植物的规划设计工作,要求骨干树种、基调树种要“少、精、特”,一般的园林植物种类应丰富多样。同时,还要处理好多样性的植物种类、群落与景观的协调统一关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公园园林景观绿化植物的配置要按照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从公园的功能、环境质量、游人活动、庇荫等要求出发来全面考虑,还要注意植物布局的艺术性。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条件来进行植物配置,在景点建设时根据活动分区的不同,植物的配置要求也不相同。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但能够提高公园的整体景观艺术效果,给游人创造更加优美的观赏环境,还会发挥出公园园林景观真正的绿化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区绿化 住宅园林 生态平衡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住宅呈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居住条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与此同时,生活空间逐渐密集,钢筋混凝土取代了一抹抹绿色,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剧增使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失调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渐渐地,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在购房时,除了关注住宅小区的建筑地段、房价、区位、交通等因素外,更关注的是楼盘的绿化和景观等自然环境的营造。因而对住宅小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生活的品质不光表现在住宅内,园林的品质已成为人们选择居住环境另一目标。
一.园林绿化对住宅的重要性
住宅小区园林环境景观是住户对居住小区的基本要求,幽静美丽的环境是住户的公共场所,它可以增进人们视觉的舒适感,满足居民对室内外空间心理的及生理的需求,对当前的房产消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园林环境景观不仅有利于城市整体景观的创造,生态的平衡,保持住宅的长远效益,而且,有助于增加经济回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加快销售速度,为企业树立形象,建立信誉。
目前景观绿化主要采用的是参与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园林景观:从参与到观赏。参与式园林则是观赏性园林的升华。参与式园林景观首先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相互参与、互动,即让人与景观和谐相处,形成生态式家园的一道美丽风景。参与式园林规划不仅是指人和自然的相互参与,还指社区小园林“参与”区域大景观,相互融合,形成更大的景观。它注重的是总体景观设计层次分明,大小空间与建筑物的布局和美协调,住宅小环境与周边大环境融为有机的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开放式园林。 从而为住户提供一个十分惬意的生活空间。观赏性园林满足了人群在园林空间中视觉的最佳效果,跌水,溪流,各类乔木的搭配,灌木的色彩搭配。同样使人心旷神怡。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人们越来越需要的是能适合老人散步、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的需要。
二.园林绿化对住宅的作用:
人们选择一处住房,就意味着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当住房逐步市场化、多元化时,人们便有了选择不同既往模式的机会。21世纪是人类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因此,住宅应该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其标准应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因此,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
首先:在住宅景观中,可以大力发展公园类型的园林绿化效果。景观设计及植物造景上应注意多样性,特别在植物组合上,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合理组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搭配等,都要充分注重生物的多样性。只有保证物种的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在植物造景上,绿量指标是衡量绿化效果的重要因素。植物选择上应多考虑使用乔、灌木,以增大绿量。据专家测定,一株大乔木的绿量,相当于50~70草坪的绿量。在植物品种的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园林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植物造景的前提下,适当多用松柏类植物、香料植物、香花类植物,如松类、柏类、樟科、芸香科类植物及桂花、白兰等香花植物。这些植物的叶片或花,可分泌一些芳香类物质,不仅对空气中的细菌有杀伤作用,而且人呼吸这类芳香物质后,有提神醒脑、沁心健身的作用。
其目的主要是:满足住宅中景观层次感和色彩的运用。既做到一步一景的景观特色又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作用,也平衡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给人带来的压抑感。人们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仿佛身在公园中,与外界的街道车流的喧闹形成明显的反差。
其次:硬质铺装在住宅中尽可能不要大面积使用,少使用大面积的纯草坪。道路硬质材料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各类散步道路有:1.5米的园林回家道路,可以采用花岗岩模块铺装,多种色彩的搭配;1米2的散步小径,可以用花岗岩冰纹铺贴等,休闲自然;消防车道4米宽,可以用透水砖或者陶板砖使用,满足其车辆行驶重量的要求,也要考虑铺装效果的美观性,颜色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休闲廊架,特色水景,跌水溪流,景观亭,亲水驳岸等等,景观设计元素在园林用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人们在园林中不仅是走马观花,还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参与性,可以根据园林的面积考虑一些休闲功能上的要求,老人健身需要有健身场所,儿童玩耍需要有游乐设施,年轻人在工作之后也需要有放松运动的活动场地,比如室外羽毛球,篮球场等。
其目的是:增加人们在园林中的参与性,作为苗木的配景能充分体现景观与人们的互动。老人、儿童、青年在小区中散步玩耍运动的休闲去处。是人们实在的感受与使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作为病患诊疗和居住的场所,医院已不仅是治疗生理疾病的地方,也成为治疗和调养心理不良状态的场所。什么样的环境能给病患提供生理及心理上的呵护和照顾成为目前医院建设者们关注的问题。
医院园林绿植所呈现的优美景象,有助于患者的心情愉悦,加快疾病康复进程,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上的刺激,体会大自然的生命奥秘,感受绿色生命力的顽强,可以舒缓情绪,敞开心胸,陶冶情操。使心理、与生理同步恢复愈合。
以某军区总医院为例,该院位于华东繁华城市的主要街区,有着80多年的建院历史。床位总数为1650。随着整个医院基建设施的逐步改建完善,对于建筑外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这次设计将现有门诊楼、病房楼和办公楼间的绿地进行整合,形成有主题明确,功能完整的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在几个交通联系紧密的建筑间加设连廊,方便病患在医疗区内各个建筑间通行。由于原有建筑布局,使得绿化面积比较分散,4片区域绿化总和8800平方米。在风格统一整体协调的前提下,每个景区要有各自特色、相互联系、互相渗透。景观绿化项目完成后提升院区综合环境,改善空气质量,营造宜人的绿色景观空间。
不同于常规呆板的绿化种植,本设计汲取生命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细胞为设计母题,贯穿绿色、生态、自然为主线,来营造一个生命力的旺盛,年轻有活力的院区景观。
此次规划区域由南到北依次为A、B、C、D区。
A区为办公楼前绿地,以开敞广场为主,点缀椭圆型地台树池和草坪。高大乔木退让于建筑北侧,强调出广场的空间感。铺地图型运用直线折线,强调知性、条理、严谨的风格。在地面嵌入条形灯砖,给夜景照明带来丰富的变化。
B区位于病房大楼与内科大楼之间,沟通南部医疗区和北部办公后勤区。为人流较为集中的部位,也是从中山东路一侧向北的视觉通廊。此次设计在门诊楼与内科楼之间架设花瓣型张拉膜,为通行其间的病患遮阳挡雨。此区也作为中心水景区,水池池底用彩色渐变的玻璃马赛克拼贴,水流、气泡图案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在小桥上穿行的孩子可以与活泼的跳跳泉嬉戏玩耍,生气昂然。
C区为内科楼北侧绿地,基地由于地下室顶板高度突出地平0.9m高,我们顺应地形设计彩虹叠水,池底拼花色彩丰富。顶板侧壁也设计喷水口,水流喷落到叠水中,自然过渡了顶板与的平面的落差。在顶板上设计了细胞状钢亭,具有雕塑感的造型。所有支撑顶部玻璃架的柱子没有一根是垂直于地面的,利用空间扭力的组合抵消水平位移,达到稳定状态。
D区位于内科楼南侧绿地。此区东侧为正在建设的发热门诊,今后也将成为人流密集区域。在此位置我们设计了多处人性化设施,方便病患休息停坐。C字型波浪座椅,平面呈C字型,半围合状态,可供多人围坐休息。靠背部分为波浪型,立面造型活泼、可爱。表面用三角形彩色马赛克镶嵌拼贴,在阳光的照射之下色彩闪亮明快。L型木格栅遮阳架在绿树掩映之中,可乘凉,可小坐,木制材料,质地亲人,尺度适宜。
关键词:市政道路;绿化;景观
1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意义
市政道路绿化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氛围,并且能够为居民出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绿化工程具有改善城市环境,美观市政道路以及调节城市生态的作用,构建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工程,能够合理划分人行道、车行道以及居民区,并且有效隔离车辆产生的威力污染、噪声污染,提升道路的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环境。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工程能够提升城市的绿化率,降低热岛效应的危害,提升城市的观感与品质,有利于打造富有美感的花园式城市,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原则
2.1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原则
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中,应该以绿色的植物为主,在绿化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树种的搭配与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环境与气候变化,因此多以常绿乔木作为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主要树种。在景观绿化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循混合原则,混合种植小型乔木与灌木,提升绿化的美观度。
2.2景观绿化施工设计原则
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过程中,需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在建设的过程中,以城市的气候特征与生态特征为基础,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选择适应城市生长的绿化植物,避免外来物种引种而造成的生物入侵现象。在绿化工程设计中,需要保证景观多样化,构建具有层次感的复层绿化模式,根据季节变化创造出符合地区与时节变化的绿色景观,确保景观多样化,提升市政道路绿化质量。
2.3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结合
市政道路具有线长、面广的特征,因此在道路景观工程的建设中,需要注重绿化工程的景观效应以及经济效应,在树种选择与施工设计中,注重经济效益与投资效益。因此在绿化施工过程中,应该合理选择多种植物,大量选择旺生的本土植物种类,适当种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使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3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
3.1行道树绿化带
市政道路景观的行道树绿化带是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的隔离绿化带,在道路中的建设中,行道树绿化带主要功能是美化街道、降噪除尘,是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行道树绿化带的功能,需要在绿化带施工中预留1m×1m的内径尺寸,采用鹅卵石、地被植物、碎树皮等材料覆盖,确保绿化带的积极意义。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给排水管道、配套光缆等设施对行道树绿化带的立地条件造成影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采用行道树与灌木等混合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性的绿化带,在树种的选择中,尽量选择根系较浅、立地教稳的植物种类,确保植物想到书绿化带植物的有效生长。
3.2分车绿化带
分车绿化带是大陆中间用于隔离车行道的绿化带,主要分为中分绿化带与侧分绿化带,其中中分绿化带位于道路的正中央,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到道路的设计,中分绿化带通过植物的搭配能够对车辆起到防眩晕的作用,因此在施工设计中,应该在其端口部位采用透视植物,为了避免植物造成的影响,防眩光植物的高度应该控制在1.1~1.5m,为了起到防眩晕的效果,尽量采用复层植物,搭配多种植物,做到色彩明快、层次鲜明。侧分绿化带的建设与中分绿化带有所不同,为了达到防尘隔音的效果,应该主要以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
3.3环状道路绿化带
在施工建设中,应该首先考虑绿化带的功能,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绿化植物的种植。因此在环状道路施工建设中,在道路入口处与出口处要种植一些具有指示性质的植被,采用紧密成行的乔木提高驾车安全性,大型交叉区域的绿道地带种植草坪,确保司机视野畅通,提升行车安全。
3.4高架桥绿化带
高架桥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配套措施,高架桥绿化带的施工需要以高架桥的建设为依据,根据桥架的设计进行绿化规划。因为高架桥的采光相对较差,而且高架桥的人工养护较为困难,因此在绿化工程施工中,需要选择潮湿的绿化地被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设计,在高架桥边栏杆的设计中预留灌溉空间,对绿化植物进行灌溉。
3.5交通岛
在绿化工程建设中,尽量采用通透式的植物种类,确保驾驶员的行车视线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交通岛应尽量避免高大的乔木植物,选择色彩搭配简单的植物种类,避免植物对绿化产生影响。交通岛的绿化设计有利于提升道路节点,增强其景观效应,提升道路绿化质量。
由于此段采矿活动频繁,将原有地形地貌破坏的满目疮痍,原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缺林少绿;该项目地紧邻黄河,为人工水体的建设和植物灌溉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道路两旁的绿化建设能够对景观水系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因此,根据现状,将台地景观区分为三段进行分析与设计。
1.1地形平缓
自5号至6号漫水坝前端318m,是本项目所涉及范围中地势相对平缓地带,总绿化面积38.0亩,最高海拔1158.07m,最低海拔1150.22m,地形高差约7.85m。依托现有坡体,进行缓坡处理,可以就地进行植物种植。
1.2梯田式景观
该区域为6号漫水坝前端318m至6号漫水坝,绿化面积35.7亩,最高海拔1165.55m,最低海拔1149.96m,地形高差约15.59m,是沟壑纵横、峭壁陡立地块,设计应充分考虑现有自然地形,将现有梯田式台地与绿化模式相结合。
1.3错落有致的大台地景观
该景观位于6号至9号漫水坝南边,绿化面积276.71亩。总体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向西呈狭长状形成层层台地,每层之间地形起伏较大,最高海拔达1185.45m,最低海拔达1153.09m,最大地形高差约32.36m;在宽度1.5m至最宽处不及15m逐层升高的台地上,分为6级主要阶梯,上下高差近30m。通过对土地进行坡度分类分析,其中适宜设计用地即自然坡度小于10%的有8.37公顷,基本适宜设计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10%至20%之间的有12.08公顷,采取一定措施改造可用作开发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20%至25%之间的有18.54公顷,在自然坡度大于25%的用地中,通过较大力度改造能够被利用的用地有28.87公顷,不宜建设用地有1.88公顷。所以,结合地形现状,针对不同坡度进行多级化台地的划分,总体强化空间的层次性,采用退台、错落等处理手法,形成随山势层层叠落,参差变化的台地景观。
1.4平缓地块景观设计
该区域涉及范围为6号至9号漫水坝北边,靠近S103省道,总绿化面积300.85亩,最高海拔达1186.89m,最低海拔1172.79m,最大地形高差约14.1m。在园林景观绿地内合理布设园路、广场、廊架、观景平台等,使绿地功能更趋多样化。
2台地造景设计原则
2.1尊重现状,因地制宜
在此区域的设计中,其现状地形以西北地区特色的丘陵沟壑为主,地形地貌复杂,所以在尊重原始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减少土方量,增加土地利用率。
2.2植物种植注重竖向景观效果
重点突出彩叶植物与观花植物,形成大流线、大色块的组团,充分体现因势造型的竖向台地景观效果。
2.3植物造景与水景相融合
依据立地条件,与已设计的景观水系相结合,营造生态水系与道路绿化景观有机衔接、相得益彰的生态景观 长廊。
2.4适地适树,采用节水耐旱植物
项目区在植物造景上,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配植相应的植物品种。利用黄河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绿化养护成本,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与未来管理的合理性。
3台地景观规划设计
3.1地势相对平缓区
缓坡体,以凤凰作为节点,体现金凤呈祥的寓意,也为进入水洞沟的人们留下银川凤凰之都的印象,体现浓浓的地域特色。凤凰以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镶边,柽柳(Tamarix gallica)填充,透漏结合,黄绿搭配,季相分明。
3.2梯田景观区
设计中充分考虑现有自然地形,台地陡峭,将现有梯田式台地与绿化模式相结合,将山体与水系相结合,利用观花小乔木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山桃(Prunus davidiana Franch.)和秋季观叶的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成片种植,营造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的景观效果,结合桧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 mongholica Litv.)等针叶树营造冬季常绿景观,达到四季皆有景可观的绿化效果 。
3.3错落有致的大台地景观
3.3.1台地景观设计
错落有致的台地景观位于6号漫水坝与9号漫水坝之间,现状两边地形以丘陵沟壑为主,现状绿化参差不齐,杂乱无章。现状中山体有大面积红胶泥土,山体整体换土可操作性不强,所以要充分认识、把握用地条件且利用的合理得体。 在布局上能够做到顺应自然,灵活造景,并且不拘泥于特定的模式。该段设计借鉴台地园林的造景模式,按照现状中现有的地势因势造型,层级划分为6级台阶,用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 成层种植,高低错落而又花开似锦,从青银高速观赏,不同于小江南的隽秀之气,展现大西北的粗犷而又不失典雅。台地化处理有利于景观空间层次的立体化,本项目地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尽量避免建设性破坏,以带状形式,逐级向上形成竖向空间,并且将项目的中的漫水坝,S103省道以及青银高速公路作为大背景,再通过对每块台地进行植物配置,打造出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流动”性景观,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绿化空间,建立和谐的绿化生态景观,从而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
3.3.2边坡的处理
项目地中大面积坡地,既破坏了原始植被,有损生态平衡,又极易受风雨等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随着人们环保及审美意识的提高,需对的坡面进行绿化处理,以防止坡面的侵蚀和风化,从而达到护坡作用。当坡面边坡坡度大于30度,属于极易形成崩塌、滑坡等危险的高边坡。对于本工程施工的边坡,根据边坡坡度的不同,拟采用不同的边坡护坡处理方式:(1)如边坡坡度小于30度,土坡则直接播种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与山体长草区植物一致;(2)如边坡坡度大于30度,对不同地质条件的边坡均采用客土喷播生态护坡技术;(3)当边坡坡度大于30度,可选用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适应性强的重力式挡土墙,对高边坡的填方边坡,由于填方深度大,施工中应结合现场条件考虑重力挡土墙。
3.4平缓地块景观设计
该段设计中因势造型,整体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园林景观。依托预留观景平台,将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柽柳(Tamarix gallica) 等耐旱灌木作为护坡植物,遮挡黄土露天的弊端,形成良好的植被覆盖度,减少该区域的沙尘,为过往行人营造山花烂漫、山坡绿色幽幽、水系繁花似锦的道路和水系景观带,实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透漏景观效果。并设计观景平台、休闲广场和景观亭,通过园路连接各个广场、平台和园林小品,园路宽2-3米,布设尽量平缓、曲线优美、圆滑,铺装材质以水泥压花路面及透水砖为主;广场和观景平台以花岗岩为主,能有效分割空间,与周边景观、建筑风格、园路协调一致;园林小品有廊架、亭子、坐凳、花坛等,对宁夏水洞沟生态景观长廊建设项目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4台地植物种植设计
4.1设计构思
本案在植物造景上,根据主题立意,整体上体现出生态、自然两大特点,在树种选择上以节水耐旱树种为主,由于其所处位置为高速路,考虑到行车速度,故植物配置采用大色块种植方式,在局部景点上重点设计。设计原则遵从:适地适树(选用乡土树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以乔木树种为骨架,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结构);绿化与美化(彩化、香花)并重。
4.2种植设计构图
总体布局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基本结构,即在总体构思上,以宁夏的历史文脉为线索,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把宁夏凤城文化及黄河文化有机融入其中,布局“金凤腾飞”的图案,保留峭壁陡立的自然原始地貌,彰显沧桑与浑厚;植物布置近水面种植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Trin. ex Steud)等水生植物,整体以彩叶植物作为主体,局部穿插特色规则式大尺度的特色地形,通过彩叶树种的种植,加深空间感与通透性,体现大色块的流线感。
5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区中地形最复杂的是梯田景观区和台地景观区,与平原相比,其工程复杂性客观上增加了开发难度。通过计算,该区域种植土回填26.8万m3,坡面整理14.0万m3,绿化地整理及渣土清除分别为54.9万m2和1.3万m3。其中,梯田景观区绿化面积共计2.3万m2,其中机械结合人工整理绿化用地共计2.1万m2;但原有地形复杂,大部分区域不符合种植要求,为达到种植要求,场内土方转运产生量共计35.7万m3;台地景观区场内土方转运产生量共计190.4万m3。所以,通过台地多级化处理,不仅减少了挖方而且使填挖土方量基本保持平衡、节约投资,为加快工程进度到积极的作用。
5.2生态效益分析
该区域进行台地式处理,不仅为行人及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而且栽植的林带在吸收汽车尾气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生的废气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项目建设实施后,可形成有效的林地防护体系,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可以使该地区的小气候逐渐改变,净化空气,消除噪音,提高植被覆盖率,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
5.2.1储备碳汇
在该区域进行植物种植,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对释放氧气及负离子等有一定的作用。
5.2.2吸收有害气体
在本区域大量选用对有害气体抵抗性较强的树种,如臭椿、白蜡等,有利于吸收有害气体,对减轻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造成的大气污染意义巨大。
5.2.3减弱噪音
该区域进行台地式处理,形成随山势层层叠落,参差变化的带状绿色长廊,对降低高速路车辆噪音具有明显的作用,将成为市民生活的天然隔音屏障。
5.2.4防风固沙,减轻自然灾害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使项目区沙源得到治理,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有效控制和减轻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植被覆盖率,水土得到保持,沙暴和沙尘暴的沙源物质减少,沙尘暴危害降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6总结
关键词:周公庙;绿化;景观;植物;现状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0302
1引言
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7.5km的凤凰山南麓,占地约7hm2,整体建筑布局对称,殿宇雄伟,亭阁玲珑,古树名木繁多,历史悠久,环境优美舒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周文化发源地及岐山县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在宝鸡市提出建设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旅游城市的大背景下,周公庙的北坡因地制宜的进行了园林式绿化设计,使周公庙风景区成为一个蕴涵自然、人文、历史、山水于一体的生态区;一个历史文明和现代风采交相辉映的旅游新景点;一个文脉相传、景观自然、设施完备的最佳人居地;一个集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寻根祭祖与休闲度假并重的周公庙风景旅游名胜区新景区。
2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2.1体现生态和谐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经济高效,景观优美,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景观丰富,绚丽多彩的指导原则,体现大景观、统一多样。以常绿树种为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真正达到绿化美化的生态和谐的效果。
2.2以人为本,景观与文化结合原则
坚持“生态化、景观化和人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空间的设施设置、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与自然的心里需求,注重人的感受、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人的尺度、生活习惯和日常生活出发,设计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不是单纯追求宏大与气势。绿化景观以粗放的“林”和精致多样的植物景点相结合,崇尚自然,植物多样的园林景观,生态化、园林化、人性化,以园林绿化景观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体现“周文化”历史内涵,树立新形象。
3周公庙风景区绿化的景观布局
3.1总体布局
分为8个区域,每个区域根据各个空间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采用自然式或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自然式采用中国的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利用小桥流水,修竹粉墙,给人们营造一个模拟自然景色的环境。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手法,是将现在流行的园林设计手法(规则式)用自然式的表现方法表达出来,给人营造一个丰富而又富于变化的环境。八个空间,各个不同,各有侧重,充分体现了园林景观的丰富,达到“移步换景,步移景异”的效果。各个环境之间由道路两侧的行道树贯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2植物搭配景观分析
植物的配置有丰实度和层次感,避免了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树种单调、植物配置缺乏层次等问题。乔、灌、草的搭配,重视植物的季节变化,突出春花秋叶的景观。植物种类丰富,不同种类的植物搭配规划合理,植物造景是园林的精髓,侧重体现植物美。在不同的区域用孤植、群植、丛植等种植方式,来体现植物的个体美、群体美,从而营造一个自然的氛围,在植物搭配上,也体现了季相变化,形成了“春花、夏荫、秋果、冬绿”的效果。
4绿化景观要素分析
整个景观设计总体轴线图明确,按照各区域的特点绿化, “周公大墓”的绿化、“姜原孕石”、“凤山石室”、“丹穴凤迹”等历史遗存遗迹的绿化建设,大型凤凰雕塑绿化建设,休闲广场的绿化,园林小道及台阶路的绿化,文王、武王、周公、召公、太公亭五处亭台的绿化,绿地绿化,整个坡面的景观绿化美化等。周公庙景区绿化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约有100多种,以暖温带植物为主,含有相当比重的亚热带植物,乔、灌、藤、草齐全,针叶和阔叶、落叶和常绿种类均有。各个区域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充分与建筑风格相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整体效果。使山林绿化凸现风景林地优美季相外貌景观,进一步形成具有优美的景观和健全的生态功能,满足游人游憩观赏要求的公园植被,使周公庙景区成为游客外出游憩观景的魅力绿地。
4.1周公大墓景观
神道两侧栽植两行大桧柏,殿前松柏翳郁,遮天蔽日;两侧设计对称的八卦图,金叶女贞、丛枝红叶李、小叶女贞、龙柏等合理配置,周围坡面栽植桧柏,与大殿浑然融为一体,气势宏伟。大墓为凤凰山主建筑,岿然屹立,庄严肃穆,大墓周围设计大桧柏,山坡上遍植小桧柏,苍翠浓重,郁郁葱葱。
4.2凤凰雕塑景观
凤凰雕塑寓意凤鸣岐山,预示着岐山的腾飞,周围设计低矮的龙柏绿篱和小叶女贞球,两侧造字“凤鸣岐山”,周围栽植大国槐、桧柏、大女贞、龙柏绿篱等树种,以衬托凤凰雕塑的宏伟气势,四季常绿,营造一种祥和、吉祥、休闲的气氛。
4.3道路景观
道路绿地多种植高大乔木,如:大叶女贞、红叶李,这样可以为行人及车辆提供庇荫的便利,还可以很好地削减噪音,除尘。园内林间道路通往各大区,纵横交错,组织大区景观,蜿蜒起伏。因地制宜的在其中布置了各种休闲功能区,各区功能明确,按照使用人群合理分布,相互之间互不干扰,突出了功能的实用性,再通过品种丰富、疏密有序的植物穿插种植,独具匠心的流水景墙、雕塑的安排点缀,材质各异的铺地形式的衔接变化,有机、生态、自然、和谐的将其融入到周边环境之中。
4.4亭子景观
为方便游人休憩和观赏,亭子周围设计龙柏绿篱和小叶女真球搭配。配置有月季、百日红、樱花、碧桃等,与周围绿地合理搭配,为游人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4.5坡面的块状绿化
设计栽植了一些不同植物种类的区域,樱花合欢景观区:在园路两侧缓坡地开辟林中草地,草地边缘配植樱花、桂花、合欢、栾树等观赏价值较高的林木,林冠色彩季相较为突出,与清晨东日和雨后初晴等天象景观互为映衬;红枫景观区:利用亭台后侧步道两侧的缓坡布置林中草地,配植木本红枫、扶桑等开花红艳的花灌木,林中草地初夏至秋,红花锦团,以陪衬景点,体现历史文化内涵;杜鹃谷景观区:是目前公园中步道密度最高、游人活动较为密集的山坡;梅花景观区:整理现状梯地成自然坡地形,结合园路、半山廊的布置,疏密有致地配植3-5个品种梅花百余株作为主景,再以桂花竹丛等为配景树,此外绿化配植不仅注意到疏林的通风采光,更有夏季树荫、清凉宜人,秋季桂花浓香,冬春阳光明媚的景观变化,形成较为独立、宁静的休闲环境。
此外,裸崖陡坡,采用蔓性草木、灌木和藤本植物;或种植在裸崖上下的自然土层中,或点植在坡面上有栽植条件的部位;通过这些植物的生长攀附,达到坡面上的常绿覆盖,可形成持续美观的生态覆绿效果。
5景观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5.1继续加大水景绿化规划
周公庙院内水景周围绿化相对晚一些,所以绿化效果不明显,应进一步加大水景的绿化规划,运用以供观赏而增加景色的园林植物,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构成美景。结合水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达到水景及其周围的绿化景观合理配置,这样可以软化环境,怡情悦目,融情于景,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5.2做好局部景观的构建
相对于局部景观,应该与周公庙内的建筑相结合,做到“步移景异”,建筑周边的绿地都应该按照小的风景园来设计,尽量不要出现一棵大树占据一大片地的情况,这样不能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5.3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改善景区环境景观,在划定绿地区域后,有关部门应对当地长久地严格保护并限制开发。
5.4树立环保意识,做好管护工作
建议在景观管护过程中增加针对群众有关绿化的宣传,并可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参与,例如:组织有条件的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植草活动。以此可以推动景区建设进程并培养群众良好的环保意识,这对将来任务更为艰巨的景观保护也有重要的意义。相信一个鸟语花香、景色优美、经济与环境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周公庙新景区能够越来越美。
6结语
庙景区是一个蕴涵自然、人文、历史、山水的著名景区,景观规划运用景观和生态的有机统一,结合自然地理、人文特征、文化内涵,创造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生态环境优良、景观特征明显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2]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精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