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信息化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教师;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78-03
近几年来,“云”空间、智慧教室、移动学习等教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高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笔者以本院教师为例开展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研究和实践。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为了分析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笔者对学院22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数据统计分析得知,目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Office办公软件、校刃畔⑾低场⒍嗝教褰萄设备、数字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教师基本能掌握常用办公软件操作,能熟练应用网络搜索、下载资源,使用交互工具进行交流,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不太积极,大多数教师不能结合个人教学熟练应用。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整合和利用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才能适合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二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我院教师具有基本素材媒体操作能力,但素材采集和集成的能力并不如意,在数字教学资源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及应用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而这方面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教师创设和利用媒体素材资源的能力,不利于开展丰富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二、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内容框架
2015年7月,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训工作专门委员会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对职业院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并提出: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现在六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理念、课程组织与评估、教学法运用、技术与装备运用、课堂教学与管理、学习与专业发展,并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另外由于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师环境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的差别,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学科、年龄呈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因此在校本培训内容设置上要依据各自特点进行设置。
1.校本培训内容框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对教学的影响、满足教师对技术的培训需求,在借鉴《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框架》基础上,结合我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设计了适合我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框架。
培训内容设计为“设备使用、素材处理、课件制作、资源管理、教学应用、教学新技术”6个知识能力模块,19个专题。其中“教学新技术”侧重教学理念转变与提升,“设备使用、素材处理、课件制作”侧重信息技术技能提升,“资源管理、教学应用”模块关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应用。这些模块是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要求的表述,也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模块的具体说明。通过制定该框架,深入探索信息化对职业教育教学的作用,总结各种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内容框架设计特点及实施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不仅仅是一个掌握信息技术和装备使用的问题,而是要将信息技术和装备应用与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等诸要素进行充分整合、处理的过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既要降低学习的技术入门难度,又要满足提高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校本培训中,应减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减少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转向于侧重技术在高职教学、工作中的信息化工具的有效应用,增加了新技术发展为教学带来的理念培训内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校本培训内容框架的制定,为提升我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了明确框架。
为了促进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笔者参与开展了校本培训实施。共有校内专兼职教师121人参加,参加培训的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以青年教师为主。在实施中,因为参训教师具有成人学习的共同特征,培训过程也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指导原则,采取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实施。教师可自由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方式,按照自身知识能力、工作时间和专业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模块进行学习。按照模块化的培训模式,不同模块之间只有内容涉及领域的不同,没有层次高低之分,通过模块化考核,全方位衡量和体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灵活的模块化选择,实现了某一内容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背景知识、能力水平上尽量接近,从而达到便于开展的目的。针对不同职级水平的教师,只是在内容选学多少上进行限定,如要求初级职称单次培训的总学时不少于20学时,副高级以上职称单次培训的总学时不少于30学时,以对应不同层次的考核证书。经过两轮实施,校本培训对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日益完善,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要切实有成效,笔者在实践中得出几点经验和启示。
1.利用信息时代教学手段开展校本培训效果会更好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时让教师更新观念、调整策略,深刻体验信息技术对教学培训带来的便利,让教师在情景化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感性认识和具体参照。例如在我院的校本培训实施中,以传统培训加在线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培训。培训有在线学习、辅导,集中面授多种形式。在集中培训时,可以总结参训教师在线自主学习情况,又可以对在线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解答,顺利推动校本培训的学习进程。另外培训还利用了“翻转课堂”的方法,让面授使得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更密切、更通畅,同时加强了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另外,在培训中,利用在线培训网站丰富的信息化培训资源,详细的信息化学习引导,为教师自由选择时间和内容,自我控制进度,自主学习提高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2.分层培训,多样化的评价可以促进各类教师能力提升
由于高职教师年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信息技术基础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因而对信息化教学技能的要求也不同。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中,要把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网上单独辅导结合起来,开展分层次递进式培训,根据不同教师的专业学科需求,以及实际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层、分模块选修培训。在培训目标设置上也为选择同一模块内容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教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并开展多样化的评价,使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都能得到发展。同时,评价时避免传统的考试评价,以任务、作品作为参评资料,促进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教师为了“拿证”、“凑学分”而单一应试学习。
3.以实际问题切入,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在校本培训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学习完后用来指导教学、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因此在培训中应将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依托,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增强协作交流,将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化能力校本培训相结合。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校本培训,引导不同专业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分享,找出可借鉴学习之处,充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校本培训在线网站上,提供大量与各专业学科教学相关的资源索引为教师学习提供支架,教师在学习中搜索资源,利用资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逐步转化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总之,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中应结合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模块选修,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源,以案例观摩,网上研讨等方式,加强培训沟通交流,制定多种考核与评价,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效果。另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本文只关注了校本培训内容的建立和实施。今后,尚待继续探索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巩固校本培训效果,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指导手册[C].
[2]茹宏丽,汤文学,吕寨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参与式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9(8):64-66.
一、领导重视,人员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远程培训工作,并将这个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了相关工作。由本校教师中曾参加过长清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培训活动的专职教师定期进行辅导,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管理,措施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重视",即重视教师在讲座中所咨询问题的及时解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训交流研讨。本着“边培训、边研究、边行动、边总结”的思路,在远程培训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逐步构建“以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科研部门为依托,校本研修为基础平台,远程培训为主要手段”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三、搭建平台,展示交流
为了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校将培训与研讨研修有机结合,于2010年8月16日至8月30日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了全员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气氛浓厚,扎实有效地推进此次培训活动的进行。
四、跟踪考核,保证质量
我校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的“提高教育理念素养”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看”与“做”相结合,“培训”和“教研”结合,不断提高我校教育的工作效率。
五、培训效果
1、更新了观念
通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能力
通过培训教师在多媒体有效运用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现在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
3、看到了不足
通过培训,加强自身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每位老师的共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水,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大家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开阔了视野
培训让广大教师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教师都表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四、存在问题及反思
1、教师参与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
2、学习中“听听激动、想想感动”,“沉”下来思考不够。
根据时代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现决定对现有的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为我校的电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使自己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教育思想方面都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工作已在全区开展,并已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基本认知工具”等教学模式。使自己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尽快成长,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培训对象
高山山后小学全体教师。
三、培训原则:
1、面向全员,突出骨干,按需实施,分类指导。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四、培训时间:
1、业务学习时间集中培训(每学期开学第二周周五下午)。
2、科任教师分教研组、备课组集中培训。
五、培训内容
1、电脑的基本操作,正确开关机步骤;组合键的使用方法;保存方法;英文字母的输入、中文汉字的输入;文件夹的建立、重命名、复制、剪切。
2、利用局域网办公为教学与备课服务。
3、关于word方面的内容,使用word编辑软件进行文字排版等利用word编辑和排版一份满意的试卷。
4、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制作,如文稿演示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创建幻灯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灯片;输入编辑文字、图片、表格、语音、动画、视频或其它对象;编辑与修饰幻灯片;超级链接;组织与整理幻灯片;设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与打印幻灯片。
5、Excel电子表格制作,讲述文字及表格的格式化、数据的录入及相应的设置、数据的处理如筛选、排序、分类汇总等、图表的制作及函数的运用和打印等。
6、信息技术如何与各学科教学整合。
六、组织形式
集中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七、培训要求:
1、提高信息技术意识,真正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我们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将信息意识灌输到教师的头脑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有机的融到一起。
2、加强技能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是基础,也是关键。在今年的培训中,我们结合学校教学和教师实际,以幻灯片制作技巧为重点,主要培养教师对Offcie20xx的使用水平,。
3、参培教师要遵守请假制度,有事履行请假手续。
4、按时出席,不迟到,不早退。
5、集中培训时,要求教师认真做好笔记。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农村远程教育;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62―04
一 引言
农村远程教育,是国家投入巨资所实施的一项工程,旨在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服务于广大师生。
山西省作为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第二批实施省份,到2007年年底,山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基本结束,全省23064所农村中小学全部安装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从2008年开始,全面进入教学应用阶段。
然而,如何保证农村远程教育实施有效地持续发展下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通过不断培训,确保培训力度和效果,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观念到技术不断更新,保证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目前山西省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效果如何,能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服务教学,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课题,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在当前有限资源条件下,提出适时合理的培训模式改进措施,为我省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做出贡献。
二 调查描述
1 调查对象与范围
本研究在2008年9月对山西省12个行政辖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具体按地区划分为中、南、北三部分,在每个部分选择三个地区,从中各选择好中差、小学初中高中以及民办和职业中学各三所。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四类,分别为电教馆馆长、校长、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发放982份,回收879份,问卷回收率为89.5%,剔除部分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所占比例为82%。
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现状及培训后实施效果展开,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性问题。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 进行处理。同时为了补充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的不足,还进行了实地考察、座谈及个别访谈。
3 调查人口学变量结果
(1) 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教师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为32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
性别:在所调查的对象中男性为218人,占所有教师的25%,女性为661人,占所有教师的75%,男女比例为1比3。
学历: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第一学历为研究生及其以上人数0人,第一学历为本科人数占3%,第一学历为专科人数占68.7%,第一学历为中师人数占6%,其他则是通过进修、自学考试、高招等途径达到学历要求。
教龄:在所调查教师中教龄最短半年,最长的30年,平均教龄在9年,大部分属于中小学教师的骨干力量。
(2) 农村中小学技术人员个人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教师中,年龄:最小17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为29.5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
性别:在所调查的研究对象中男性占所有教师的69%,女性占所有教师的31%。
同时调查结果表明,技术人员专职人员只占4.5%,基本全部从事教学工作,所教课程涉及到中小学的各个科目。
三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效果的调查分析
对于教师应用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的发展阶段,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观点,到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开始由辅助角色向中心角色演变,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等。曼迪纳契和可兰(Mandinach&Cline)教授采用了四阶段框架来描述教师对技术从了解到应用自如的阶段:
挣扎阶段,教师心理上抵制技术,在技术面前挣扎,被各种技术问题所困扰;
掌握阶段,教师学会了应付的策略,提高了技术,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
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了,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
创新阶段,技术整合到学习活动中,由此,课程和学习活动被重新组织,学习环境也被改变了。
曼迪纳契的四阶段理论不仅比较具体的提出各个发展阶段能力要求,同时剖析了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发展背后的心路历程,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认识、态度的发展与变化。根据曼迪纳契和可兰四阶段理论,本研究对山西省农村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阶段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电教馆馆长、校长、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四个不同角度,考查学科教师培训后使用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处于不同的阶段,通过培训有89%教师走出了挣扎阶段,认识和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基本操作能力具备,只有43%的教师能够确保知识有效迁移应用于实践,仅仅28%的教师达到掌握、冲击乃至创新阶段,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水平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培训效果体现的关键方面。
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主要集中在基本技术的操作、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和促进应用的保障体系三个方面。
1 基本技术操作
在培训工作完成后,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处于挣扎阶段65%的的教师完成了学习的初步阶段,基本操作能力具备,经过培训达到89%以上,有了明显提高。而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对技术的掌握能力呈下降趋势,结果显示35岁以下的教师对技术的钻研精神和学习效率非常高,能够使用多媒体设备,并经常自主学习,100%的教师愿意参加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学历越低,对技术掌握熟练程度越慢,女性普遍表现出比男性有兴趣低下。
但从电教馆馆长、校长和技术人员调查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信息技术使用存在明显不足,只处于设备的简单操作阶段,47%的教师通过培训,使用计算机电子备课、出卷、课件制作,28%的教师会通过网络收集课程资源和使用E-mail传递信息,只有13%的教师通过卫星接收系统学习现有的课程资源。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本具备,但使用频率并不高,说明他们仍然没有形成使用远程教育设备的习惯。
2 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迁移失败是导致不良绩效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培训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并不等于实际工作中绩效的提高,培训中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确保所学知识与技能在需要时的顺利提取,知识迁移顺利,现实培训中往往出现以理论或产品特征为基础,脱离具体的工作情境而进行孤立的教授。这种培训虽然会使学习者进行有效地“学”,但却不能保证日后迁移的顺利进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专业知识只有从长时记忆中顺畅提取,成功迁移才能转化成绩效。以工作为背景最大限度的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提取:围绕相关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设计在工作任务中应用新知识的练习项目,培训内容的及时应用;摈弃心理意义上的“校舍”。
在调查中,处于掌握阶段的学科教师,有47%的认为所培训的内容适用性好、丰富程度高,效益性强,能够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并在使用时顺利提取出所需知识。他们可以根据实践经验,找到解决教学问题应付的策略,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了,不断尝试开发实用的校本课程,将技术应用到教学及学习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自己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13%的教师认为技术的使用只停留在表面,公开课及评课讲课活动中才使用,增加了任务负担,效果与传统授课方式差别不大,教学任务与信息技术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联系,仍然停留在第一阶段,从心理抵制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技术人员则认为学科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设备时90%以上集中在课件的简单制作和视频、音频的演示上,对网络、卫星系统和教育教学资源涉及很少,培训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比较差。而78%中小学校长和各级电教馆馆长则认为,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积极派人参加培训,开展校内评课、赛课活动,以活动课的形式促进教师对知识的认可度。从培训的整体效果出发,创立效益评价指标和方法,应对教师使用情况建立具体的评定标准,为学习者提供辅工作。综合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缺乏及时高效的专家支持,电教馆和学校辅工作做的不到位,也没有建立通畅的反馈信息的通道,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知识迁移失败。
同时,从人口学变量出发,年龄小,男性、学历高、教龄短的教师普遍表现出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使用新技术的要求强烈;培训内容采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和自主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式。从电教馆到学校,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知识有效迁移,摈弃心理意义上的“校舍”。
3 促进应用的保障体系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级机构及学校制度建立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使硬件得到初步改善,各个电教馆建立县乡校三级管理模式,编制目标管理责任书,从而保证农远工程使用效果。在培训方面增加培训对象人数、内容,在国家投资的前提下,自筹经费扩大培训力度,加强省际间沟通交流的活动,通过确立示范学校,树立具体参照标准,引导各个学校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具体实施。
调查结果表明,学科教师在外部基础条件满足的条件下,信息化教学能力要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必须借助于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评价机制。52%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农远工程中应用措施落实不到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遇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得不到帮助,致使使用的积极性受挫,使学习知识长期停留在挣扎阶段。虽然各个学校在校长带领下,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确立促进教师教学的奖惩措施,规定多媒体设备在授课总所占的最小比例,根据各个学校具体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有一定差异,只有不到5%的学校开发了校本教学模式,其中吕梁地区孝义市已经初见成效,采取了研读教材―网上索取―组织备课―课堂实施的模式,教师在新的模式下开展教学,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师生互动通过网络,集体电子备课方案出台,减少了资源重复浪费,但与实际学科整合欠缺,创新较少,网络学习环境没有完全形成,处于冲击阶段,经验仍然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对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80%以上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集中在观念的更新上,只有认识先行,从思想上接纳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优越性,创设良好的保障体系,克服技术难关只是时间的问题。培训工作势在必行,从思想到技术,到后期保障体系,都可以在实际中发挥明显的作用。
四 建议及对策
1 加强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培训
由于教师所处环境不同,培训目标层次也不同,培训内容点呈梯度结构,针对不同的知识在培训过程中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如下表:
通过对操作层次内容的学习,教师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的一般能力,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了。在整合层次,教师综合运用所学技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具体教学情境,使教育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实现,达到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在创新内化阶段,培训过程只教授开发的理念和方法,分析实例,具体工作由教师在工作岗位创造性完成,并在后期过程中给予学习支持服务和技术支持。
2 开展省、县、乡三级培训模式,送教下乡
通过省、县、乡三级模式,系统地培训学科骨干教师,使他们成为各级单位的带头人,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校本课程开发,由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承担,校长负责制,由骨干教师制定培训方案,采用培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山西省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也应依赖地方高校的参与,整合高校优秀教师力量,成立教师学习与技能发展指导小组,送教下乡,由资深培训者深入到乡级教师学习小组,针对现存的技术问题和学科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导,建立起学习、反馈、评价的完整流程,既可以保证农远工程的全面铺开,也可以提高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和指导。
3 建立区域教育资源资料库和教研网站
在组织培训过程中,根据学科教师成人化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提高培训后期保障体系的效果和针对性,充分利用教师身上潜在的资源,给他们展示无形资源的机会,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和学习机会,受训教师之间、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具体可采用建立教育资源库和教研网站两种方式实现。
教育资源库应主要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精品课件和电子教案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模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并建立良好的上传和下载功能渠道,也可以将自己的成果挂到网上与大家共享,资源库不断更新和改进。
网站则只要包括热点追踪专栏、不同学科教学专栏、讨论区、答疑解惑区和博客专栏。热点追踪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最新动态,不同学科教学专栏则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材教法、案例分析、教师随笔等板块。答疑解惑专栏主要聘请师范院校专家或特级教师对教师关注的问题进行讲解或解答。博客专栏则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的平台,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通过这两种方式将优秀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为教师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及时为学员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及时纠正问题,及时反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在实处,解决实践过程中制约教师发展的因素,如难以发现问题,难以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使得信息化教学能力长期停留在某一水平上。
4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行政调节能力,加强培训的量化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抓好考勤与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把三级培训模式应用常规化,让广大教师充分使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把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天地网”和光盘教学的应用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检查与评估工作。这样可以调动起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必须依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各级电教馆及高校网站开辟专门的区域,提供智力支持和培训教材及课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比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更多要求是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与方法最佳匹配以及团队合作和综合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应调动本省高校师资力量,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实地指导,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方法及资源支撑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培训高绩效水平不再停留在表面,创设组织背景下的绩效考核体系,强调评估作为一个包括社会情景、情感和认知因素的复杂过程,为中小学教师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文化氛围,自觉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山西省在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多方合作交流,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既可以解决经费不足、学工矛盾等弊端,也可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发挥地方、高校和学校三级力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王珠珠.中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持续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农村远程教育项目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5,(2):34-39.
[2] 赵兵川,张军征.影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绩效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9):19-21.
[3] 王娜.河南省信贷远程教育环境下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6-27.
关键词: 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专业化发展 思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的专业化包括:①具备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等方面。②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③专业态度: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
我国中小学教师现状是教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交锋的战场上旷日持久地打拼;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功利驱动生存环境的对抗中长期挣扎。大部分教师最初对教育信息化的情感态度是:茫然、恐慌、畏惧,甚至抵触。有了这样的心理屏障,他们带着“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分数吗?”“信息技术能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吗?”“自己能学会和掌握这些复杂的知识和技术吗?”等一系列疑问审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导致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学校进行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漠不关心,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为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特别是教师的持续进修,我国各种培训方式太多,从以前的班级培训到现在的网络培训,都显示教师必须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才可能发挥技术的作用,但是那种大规模的一般性的技术培训能否帮助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我们需要考虑到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方式,教师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技术使用的性质,等等。为此,对教师进行怎样的信息技术培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结合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教师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祝智庭等教育专家提出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命题,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文化传达者的角色,改变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如果教师要以终身学习者的角色出现,那么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后,教师有更多的新角色。它改变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赖于课本的知识和教师的课堂讲解。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角色地位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已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从被动的培训班式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网络式学习者。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新角色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原因。
2.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师培训
我国教师教育机构主要以师范院校为主。师范院校存在信息技术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的现象,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等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各地区现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本上采取业余培训的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忽视了学科教师特点和教师差异。部分培训者长期脱离学校实际,培训内容无法与教师的需求相适应,造成培训形式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连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用专家报告、网上指导等方式,系统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应用模式、实施中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避免的问题。通过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讨和观念碰撞,引导并帮助教师全面思考和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通过各种形式改变教师被动学习者的角色。
二是以教师为主体,实现教学设计的合作。教师将新的技术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要学会使用新的技术技能,通过教师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还要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下解决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方案完成后,各组要向全体教师展示设计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是教师分析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缩短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找出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设想。
四是案例展示与交流。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展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案例,交流经验。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能否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相信每位教师在这个变化当中都会发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安培训;信息化;微课
公安培训工作是提升民警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培训工作,使得民警能够有机会接受再教育,获取公安工作中比较前沿性的知识。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改变,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因此,信息技术也是公安培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在培训过程中,来自不同工作岗位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参训民警对这部分内容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结合当前教育部在全日制教育中不断推进微课、慕课(Moocs)的建设工作,笔者认为在公安信息化培训工作中,相关信息化的培训内容很适合制作微课来提高培训质量,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一、什么是微课教学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简而言之,微课就是利用当前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依托网络平台,教师通过声音、图像的完美结合把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展示给学习者。在整个微课的设计中,以保证授课内容知识的完整性为前提,使学习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完成学习内容。
二、微课教学的特点
1.适应时展需要
当今时代,可以定义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大数据时代、创新时代、数字化学习时代、碎片化时代、微时代(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信)等。微课的出现,正适合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能满足当前学习者的特点及需求。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2.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的特点是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地点,以教师教授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缺点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比较枯燥、乏味,学习者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于长时间的学习。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3.内容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具体
微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教学时间短,通过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0~15分钟,所以,微课的教学时间比较短,内容比较少。但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能反映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支持翻转学习及碎片化学习
微课的建立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微课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教学所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支持碎片化的学习方式。
三、公安信息化培训工作的特点
1.各类培训时间短
在公安培训工作中,无论是警衔晋升还是某种针对性训练的培训班,一般时间都在一个月左右,在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如何有效组织教学工作,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时间短,培训过程中有些知识点的补充及相关问题在当前培训工作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参训人员结构复杂
参加培训的民警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及不同警种,并且具有不同的学历背景及工作经历。公安工作的性质决定民警的学习时间也很难固定、统一。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对于问题的讲解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所讲授的内容能否被学员理解并掌握。
3.信息化培训内容专业性、操作性强
信息化培训内容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往往不易被学员掌握。另外,对于办公自动化、公安网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讲授的都是操作步骤,虽然简单易学,但会出现学完即忘的问题。
4.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主题突出
在公安信息化培训中,不能把所有技术技能的内容全部搬到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不必囿于系统性、完整性,以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主要通过相关内容的讲授,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学内容主题明确、突出。
由于公安信息化培训工作具备以上四个主要特点,而微课支持碎片化、翻转学习,对于工作强度大、学习时间少的民警来说,为其提供相关的微课教学服务,是开展公安信息化培训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微课教学所具备的特点恰好能满足公安信息化培训工作的教学要求。所以,在公安信息化培训工作中,特别适合开展微课的建设工作。
四、公安信息化培训工作中的微课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微课的设计与建设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授课教师需要设计好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从事公安信息化培训工作的教师在这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优势,所以很容易使用相关软件如:Powerpoint、Flash、音视频处理等。
2.网络平台建设
辽宁公安信息化的微课建设具有很好的硬件基础。就辽宁公安的培训工作而言,依托辽宁公安网平台上的网上训练基地即可相关课程的微课内容,供全省公安民警随时下载学习。
3.优化教学内容
虽然微课的教学内容仅短短的十几分钟,但其讲述的知识内容却非常饱满,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教学目标明确。所以,教师在设计信息化微课时,要选取好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制作微课,微课内容要突出知识点和技能点,从而满足民警获取知识的直接性、便捷性、有效性的要求。
4.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支持
公安信息化培训工作中的微课建设不是授课教师的个人工作任务,需要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支持。在教学过程的录制工作中,需要教学部门提供专业人员采集视频;音视频的处理及后期制作需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配合完成;公安网的上传与维护工作需要信息网络中心给予配合。
微课的出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特别是公安信息化培训工作具有的特点,相关课程制作微课来完成教学工作更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微课内容短小精悍,时间短,但其建设工作却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作,相关部门和教师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微课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策略与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学能力提升方面一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很多高职教师是从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向了课堂教学岗位,并且很多比例的教师是非师范类专业,应聘进入高职院校后作为新教师接受的主要是职业道德相关的教育与培训,在教学法方面没有得到及时的培训与提高,他们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延用自己在高校学习时教授们经常运用的较为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的最新理论尚不能与教学实践实现有效的结合,在教学的方法手段与策略方面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受自身教学水平的限制,新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的学校由于硬件条件不足安排大班教学,因材施教更是无从谈起。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信息化大潮的驱动下,高职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势如破竹。信息技术随着高职专业课程正广泛应用于高职教育教学的。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作为顺利完成纲要的保障措施之一,强调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教育信息化体系,显著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学术理论界,关于教学能力的概念和分类比较广泛。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处理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等。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能力的内涵增加一项关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即运用信息技术要素整合教材和教学资源的能力以及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组织教学活动并进行教学效果的能力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备课已经不像传统的教学过程那样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教学的内容通常以教学资源库和云平台上,教师要依据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钻研和组织教材。教师除了善于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认知特点等因素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信息能力是否足以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新知识技能之间搭建桥梁,从而使新的教学内容能够内化。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教师要能根据教学目标有效使用多媒体、网络、云平台等载体做好教学设计,组织好教学各环节的活动,教学活动兼具连续性、梯度性、层次性等特点。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研分析
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以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为样本进行了一次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问卷调研。调研表明,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获得了可喜的进步。在全国、全省、本市的等各级各类的微课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中各高职院校屡屡获得大奖,获奖教师经常被邀请在全国各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讲座;各高职院校的MOOC平台、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平台、在线开放平台等开发与建设均走在了前列。但是,高职教师的信息化应用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学校自上而下都非常重视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却忽视对软件资源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这一渐进的物理化过程认识不足。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观念因专业、年龄、性别、学历甚至喜好等诸多因素而存在巨大差别,信息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比较抗拒。少数教师教育信息化技能水平较低,无法在教学中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第三方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培训理念和目标还需进一步明确完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内容有的较为简单,出现与实际教学脱节的情况,不能够实现学以致用;实施以理论面授为主的统一培训培训,形式单一,未区分受训者的实际程度;对培训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不到位,缺乏对教师培训之后的测评考核,致使某些教师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培训流于形式。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重任。教师整体素质与能力的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杠杆。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养具有信息化视野的人才的教育目标。高职教师主动顺应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培养并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势在必行。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制度化
高职院校顺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潮流,贯彻教育管理部门有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文件精神,结合本校信息化建设实际和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一个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翔实、规范、可操作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框架方案,建立健全相应的保证和激励机制,以制度规章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保驾护航,使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二)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氛围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人机融合需要在外部环境促进下才能顺利实现。高校要努力为一线教师营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外部环境,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让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同步进行,两者并驾齐驱,共同丰富完善。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成长走向专业化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舞台上,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主导者角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对学生主体质量生成的优劣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教师是教学关系中的主导因素,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运用自如的教学策略必将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信息化能力的高低对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师自身应该充分认清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教育信息化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观念,以积极、创新的态度去接纳、学习该领域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而在教学中娴熟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教师信息化培训工作精细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教师培训是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的重要环节。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任重道远。学校领导、教师个人都要高度重视,与时俱进,常抓不懈,让其贯穿于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高职教师群体来说,首先要进行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培训,使他们能够进行合乎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首先,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专业的信息化培训机构,专人专岗,负责培训的具体事宜。比如制定培训标准与培训计划、安排培训时间地点人员、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负责培训的监督与考核等工作。其次,培训方式和方法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现在较多采用的专家面授的方式,也可为专家面授和上机操作相结合。专家讲授+上机实训+小组讨论的培训范式颇受欢迎;理论学习和案例实战结合能让教师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更加有趣、高效;可通过开展学习评比、汇报交流、案例分享等活动激励教师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术。第三,应站在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的计划设置应围绕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核心,做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硬件设施与软件培训相匹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在培训内容设置上,不但要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沿理论培训,更要有结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使培训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实际接轨、体现“接地气”的应用价值。最后,学校应该对培训工作做全程跟踪指导。职能部门应对教师信息化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及时处理解决遇到的难点问题,以保证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卓有成效。还应采用考核与激励机制,对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并在后期实际教学中“学以致用”的教师给予精神或者物质方面的奖励,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业绩表现与岗位升降、职称评定、工作绩效等挂钩;树立典型,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提升氛围,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其他教师。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教学方式的变革创新,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当代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高职院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养大批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教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观,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1.
[2]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Z].2010.
[3]左明慧.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7-28.
[4]何圣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制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5]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6]王燕.基于地方高校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框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8):1765-1767.
1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概述
教学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信息化,借助现代数字化技术、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与资源等提示高职院校教学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信息化教学是依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教育学生对知识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的过程,即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要根据学校自身发展与专业特点,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理论灵活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过程,提示教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2.1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有待提升
在信息化教学时代,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意义认识普遍认识不足,无论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还是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都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停留在运用PPT进行教学层面,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难以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实施过程简单,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难以适应信息化教学需求。
2.2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认可度不高
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不高,不少同学对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程教学的兴趣不浓,认为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运用可有可无,学生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必要性,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率。
2.3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度不够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促进教学,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率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有密切关系。信息技术只有与课程有效整合时,信息技术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过于简单,尤其表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2.4信息化教学配套资源有待完善
信息化教学是一套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资源库。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缺乏系统性,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尚未形成配套的资源库。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适应信息化教学需求的资源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3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对策
3.1援培结合,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建立一支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与关键,高职院校要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首要任务,多途径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援引与培训。高职院校要立足于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培训,将教师信息化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中,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要在现有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上,适当地援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通过援引人才,发挥专业人才的辐射作用,带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3.2强化设计,提升信息化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优势的发挥,直接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教师要强化信息化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教师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除了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整合要从整体入手,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促成教学目标达成,将信息技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程教学实际出发,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合理定位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互动,提升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例如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职业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体验。
3.3构建平台,建设畅通的信息化资源共享渠道
1.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
做好教育信息化宏观指导与部署,研究制订“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推进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
具体工作包括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的推广应用等。
3.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继续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专题教育资源开发,指导开展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等。此外,还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高等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组织民族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成果。
4.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新进展。要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督促和指导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的有效机制;深入研究和挖掘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将空间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
5.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要加快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根据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支撑高考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等一批重要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深入普遍应用。
6.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
扩大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
7.全面推进战线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 加快推进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