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存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风险指标的选择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上市银行的风险与存款余额的相关关系,以此来判断存款人的风险意识。有两类风险指标可供选择,一类是不良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等会计指标。但是,鉴于研究的样本较少,时间跨度较短,选用较多的会计指标会使模型的估计变得困难。另一类是市场指标,如商业银行资产价值的波动率。市场指标一般是根据商业银行股价等市场信息按照一定的理论模型间接测算得到。利用市场指标的前提是市场价格信号是有效的,上市银行的股票价格能够反映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信息,体现银行的真实价值。于渤、高印朝(2005)对自1999年以来上市银行的股价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后认为,上市银行的会计信息对股价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这表明我国上市银行的股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用商业银行的资产价值波动率作为反映商业银行风险的指标。
(二)线性模型
考察商业银行存款余额与商业银行风险的相关关系时,还需要同时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如:居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存款利率等。按照一般的经济学理论,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储蓄存款会越多。通常,国际上用GDP(或人均GDP)来表示一个国家的居民收入水平(胡学锋,2001)。同时,物价价格水平上涨会使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从而使储蓄存款的增幅下降。此外,就是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提高会使商业银行吸收更多的存款。综合以上因素,本文建立如下的线性模型:
Dt=β0+β1SIGMAt+β2GDPNt+β3GDPNt-1+β4INTEt+β5DEFLATORt+εt
t=1,2,Ln(1)
在上式中,SIGMAt为t时段商业银行的资产价值的波动率,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Dt为第t时段末商业银行不同类型客户的存款余额,GDPNt为t时段的名义GDP(当年价格),GDPNt-1为滞后一期的名义GDP,INTEt代表t时段内名义存款利率。DEFLATORt为第t时段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值,用它来代表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εt~N(0,σ2)代表模型的误差项。
在公式(1)等式右侧的解释变量中,GDPN、DEFLATOR和INTE等变量的数据能够从统计年鉴和上市银行定期的财务报告中获得,关键的工作是如何根据市场股价的信息来计算商业银行的资产波动率,在实证检验存款人风险意识之前,下文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三)商业银行资产波动率的测算
本文采用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来间接测算商业银行资产价值的波动率SIGMA,这也是目前学术研究中比较普遍的方法。具体步骤是,首先,将银行的股权看成是以银行的资产价值V为标的物、以银行的负债B为执行价格的看涨期权建立方程:
VE=VN(d1)-Be-rTN(d2)(2)
公式(2)为经典的欧式看涨期权的定价公式,其中:d1=[In(V/B)+(r+0.5σ2)T]/σ,d2=d1-σ,T为所选定期财务报告的时间间隔;σ为商业银行资产价值的波动率,即SIGMA;VE为期初商业银行股票的总市值,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观察到。根据伊藤引理,股票价格的波动率和资产价值的波动率又可以建立关系式:
σE=N(d1)Vσ/VE(3)
σE为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的标准差。于是,通过求解由公式(2)和公式(3)组成的方程组,就可以估计出商业银行的资产价值波动率。
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两地上市的5家银行为例,选择两类代表性的存款人:企业和个人进行研究,所对应的存款账户为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时间跨度为2001年到2005年,为了增加回归分析的数据,本文以半年为时间段计算商业银行的资产波动率,以浦东发展银行2005年1-6月份的资产波动率的计算为例对市场数据来源做如下说明。
期初负债总额数据B来源于浦东发展银行2005年半年报;期初的股权总市值VE=股权总数×200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股票的波动率σE=2005年1-6月份股价的日波动率*,其中n为2005年上市银行股票的交易天数,σE代表由2005年前半年股价的日波动率推算的全年股价波动率,股东权益市值和股价波动率的结果见表1。
另一个需要确定的重要参数是无风险利率。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短期的国债利率度量无风险收益率。近年来国内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市场日趋成熟,目前交易的有十多个品种。这种回购交易违约风险小、流动性好,比较适合作为无风险利率,其中尤以七天的国债回购交易比较活跃,而到了2005年市场成交金额达到61598.90亿元,国债回购交易利率的月度数据可从人民银行网站上直接获得。因此,选用国债回购交易品种R007的2005年1-6月份每月的加权平均作为无风险利率,2005年1-6月的加权平均利率为r=1.457%。
将上述参数VE、σE、B、r、T(T=0.5)的值代入由公式(2)、(3)组成的方程组中,即可解出商业银行的2005年上半年的资产波动率。重复上述步骤,便可以得到从2001年至2005年的上市银行的资产价格波动率,见表2。
(二)模型估计
显然,若存款人具有风险意识,能够通过自身的存款行为规避银行风险的话,则期末的存款余额应该与商业银行在报告期内的资产价值波动率密切相关。换句话说,表示银行风险的指标SIGMA能被选入模型(1)右侧的解释变量。利用这5家上市银行中两类客户的存款数据,本文对模型(1)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
(三)模型的结果分析
从表3的模型检验结果来看,商业银行资产价值的波动率和代表居民收入水平的名义GDP都对存款余额具有显著的解释作用,表明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具备了一定的风险意识。
通常多数企业具备专门人才,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在上述回归模型中,会发现企业对风险的敏感程度远大于个人对风险的敏感程度,两者回归系数之比分别约为3.5。这表明,企业比个人更有能力监督商业银行的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名义存款利率和表示物价水平的控制变量DEFLATORt并没有被选入模型中。这两个变量决定着存款的实际利率。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并且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存款利率对存款余额的解释力度并不强。
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以沪深两市的五家上市银行为例对两类主要的存款客户是否具有风险意识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无论企业和个人都具备了一定的风险意识;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敏感程度要远大于个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敏感程度。说明在信息公开的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毫无疑问,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效果是达到限额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纪律的有机结合。存款保险制度旨在商业银行破产时保护风险敏感程度低的存款客户的利益,借以维护存款者信心,而市场纪律可以发挥风险敏感度高的存款客户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作用,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如何来区分风险敏感度高和风险敏感度低的客户?本文只是比较了个人和企业的风险敏感程度,更精细的研究可以根据存款额度来划分存款客户类别,然后分析每类存款客户对风险的敏感程度。若能找到一个存款额度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区分低风险敏感度和高风险敏感度的客户的话,从充分发挥市场纪律的角度看,这个存款额度应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存款保险赔付限额。限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本文只对5家上市银行存款人的风险意识进行了检验,样本数量太少和时间跨度较短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遍性。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是:上市银行具有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这使得存款人能够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而对大多数没有上市的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解决银行和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发挥市场纪律的前提,更是建立和推行限额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渤,高印朝.银行股票市场定价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金融研究,2005
2.胡学锋.ARIMAX模型在居民储蓄存款预测中的应用.财经问题研究,20013
关键词:资金运用;资金结构;投资收益;潜在风险
一、保险资金运用的发展与现状
(一)保险资金运用规模。近十几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据统计保险行业总资产从2001年的4591.3亿元到2015年12359.8亿元,保险行业资产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4.5%。保险资金运用数量从2001年的1712.6亿元到2015年的111795.5亿元,保险资金运用数量平均增速为32.1%。2001年到2015年我国保险行业总资产在逐步扩大,保险资金运用总量也在稳步提高。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逐步成熟,保险行业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是增量依然可观。2014年到2015年保险行业总资产增长率为22%,但保险行业总资产增量达到2万多亿,保险资金运用增量达到近2万亿。
(二)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据统计,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银行存款数量已由2001年的52.4%下降到2014年的26.6%,大体趋势是先增加后降低。购买债券占比2001年仅为28.4%上升到2014年37.93%。从2003年开始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允许保险资金投资股票,股票占比一直波动较大,在2007年牛市顶峰达到了17.65%,而在2004年占比仅有0.42%。其它投资占比由2001年的13.7%增加到2015年的25.05%,但在2003年到2011年我国保险资金配置中其他投资占比维持较稳定。
(三)保险资金运用收益。2004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主要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投资收益受利率影响较大。2001年到2004年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4%、3.14%、2.68%、2.87%,受央行降息的影响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下降。2004年以后我国保险监管机构逐步开放资金运用渠道,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绝大部分收益率逐步提高。在2007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达到12.17%创历史新高。只有在2008年股灾造成最低收益仅为1.89%!很明显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波动较大,极差达到10.28%。近八年来,我国年均GDP平均增长超过7%,但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近八年中只有2015年超过7%。这表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普遍偏低。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与防范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分析。我国现阶段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包括保险资金配置不合理带来的风险、投资收益率偏低和稳定性差带来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的积累。
1、保险资金配置不合理带来的风险。我国保险资金配置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银行存款比例过高,在2004以前银行存款超过50%。在发达国家保险公司资金配置中银行存款一般不会超过10%,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一定的流动性和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虽然近几年我国保险资金配置中银行存款大致趋势是逐年降低,但是我国保险资金中银行存款比例仍然高于25%。这意味着我国居民储蓄中分流到保险业中的资金又有一部分回到银行进行“二次融资”,这会增加我国金融资产融资成本和增加银行风险。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供交易债券也逐渐增加。债券投资具有违约风险低、流动性高和收益高等特点,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渠道。债券投资在我国保险资金配置中超过30%,但是保险业发达的国家投资债券的比重大都超过50%。相比而言我国债券投资比例依然过低。这会直接造成收益偏低,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我国股市起步较晚,市场相对不成熟。我国保监会在2003年以后才允许险资入市,但是保监会对入市资金比例做了严格的规定。在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配置结构中,美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对股票投资的资金比例在10%-20%之间,中国香港比例在30%-40%之间,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资比例一直低于10%。长此以往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2、投资收益率偏低和稳定性差带来的风险。在2004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集中于银行存款,投资收益受央行降息影响较大,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2004年以后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基金、债券以及不动产等。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有所上升,但是保险资金收益率依然低于同期我国GDP的年增长率。与发到国家保险资金收益率8%-12%相比更是差距明显。其一直接损害投保人的利益;其二也会给保险人带来损失。
2007年我国保险资金收益率达到12.17%,而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只有1.89%,很明显我国保险资金收益率稳定较差。在保单利率预定的条件下,当实际收益率低于预定利率时,将会出现利差倒挂现象,严重时会危及偿付能力。长期来看不仅会出现支付缺口,而且不利于我国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3、潜在风险的不断积累。我国保险资金配置中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有较高的利率敏感度并且占比超过50%,受货币政策和利率走势的影响较为明显。近些年来,我国央行多次对宏观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给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造成较大的影响。尤其在2004年以前央行降息直接导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下降。有些年份甚至出现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低于保单预定利率,出现利差倒挂现象。这种由政府政策导致的风险,人为因素很难预测和化解。这会极大损害保险人的利益,不利于我国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防范
1、降低银行存款占比和增加债券比例。银行存款是一种风险小,收益稳定的资金投资方式,但缺点是收益较低。在资金运用过程中,满足流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银行存款数量。经过这些年发展,我国保险资金中银行存款比例由五成下降到两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资金银行存款占比依然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我国保险资金中银行存款占比。购买债券是一种集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于一体的投资方式。到目前为止,我国保险资金中购买债券的比例约占四成,而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资金配置中债券占比超过五成。我国保险企业在资金配置应该多投资债券市场,进一步提高债券的购买比例。
2、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在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依然是银行存款、购买债券等。这就表明我国保险资金中利率敏感性资产占比较大,投资收益受利率影响较大。那么在未来我国保险企业应该逐步扩大资金运用渠道,降低利率风险。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应该探索保险资金运用新渠道,比如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可以鼓励我国有实力的保险公司进行风险投资,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增强我国保险业的竞争能力。
3、增加股票、基金和不动产购买比例。股票、基金和不动产投资具有风险大收益大的特征。目前,我国保险资金配置中股票、基金和不动产占比为三成。我国保险公司在有充足准备金和偿付能力的条件下,保监会可以鼓励增加股票、基金和不动产的投资比例。其一可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其二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4、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在保险投资过程,每个公司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合的投资目标和风险管理体系。各保险公司应该分产品设立账户,按产品特征选择适当投资组合,实现资金配置的精细化管理。完善保险资金运作规范和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全面的收集保险资金投资信息,建立健全的风险指标和预警系统,准确评价风险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构架,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公司风险管理。最后,我国保监会应该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督、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风险管控体系,降低保险企业资金违规运用给投保人带来的损害。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玉杰.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分析及对策选择[期刊论文]-理论界2014(5)
[2] 闫俊.陈建军.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及改善保险资金运用对策[期刊论文]-才智2011(21)
[3] 王莹.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北方经济2007(10)
关键词:存款产品;要素;定价
一、背景介绍
1980年国会通过了《存款机构监管放松与货币控制法案》,逐步废除了存款利率上限,从而使得私人决策者代替了公共管理机构来制定存款的价格。由于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使得存款机构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在竞争压力下,美国各银行在市场上推出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存款产品来吸引以及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美国存款产品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国各银行的存款产品各具特色,但从总的方面来讲,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共同特点:
1.美国的存款产品构成要素丰富。美国的银行之所以能够设计出繁多的存款产品,最需归功于丰富的存款产品的构成要素。它主要包括期限、利率、最低开户存款额、账户日均余额/联合账户余额、服务费用(优惠或者惩罚)、账户管理费等。银行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就可以创造出许多差异化的存款产品。然而中国银行业的存款产品数量极为有限,仅仅通过一张由中央银行规定的“人民币存款利率表”便可全部反映。表中只有我国的存款产品的两个要素:期限和利率。而这正是我国银行存款产品单一的直接原因。
2.以细分市场的方法结合以需求为导向的主旨来设计产品。客户的需求肯定是多种多样,若每个银行都能正确地细分市场,并且以客户的需求为自身业务发展、创新的导向,那么银行存款产品肯定也会种类丰富。目前各银行普遍从地理角度、客户收入高低、年龄层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来细分市场。地理角度细分市场主要是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对银行存款业务的不同需求。通常城镇居民对存款的需求普遍会大于非城镇居民;从客户的收入角度来看,往往年龄在45岁以上的客户对存款的需求大于35岁以下客户,所以45岁以上的客户面临更加多样化的存款产品的选择;从年龄层、生活方式的不同来看,通常年轻人喜欢通过网络来完成业务,相反年龄大的人喜欢到网点进行柜台服务,所以对不同年龄层的存款产品的设计要符合各自的生活方式。例如美洲银行为相应的年轻人或者喜欢通过网络这样一种方式来办理业务的人推出一款活期存款产品ebanking。该产品要求客户通过电子化的途径――ATM机、网络无纸化的自助服务来存取款,从而可以免收每个月的账户管理费。既根据客户定产品,又根据产品找客户,是见树木也见森林的科学方法,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正确路径。
3.存款产品注重手续费收入。美国的银行比较注重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反应在存款产品上,主要是账户管理费(在美国相对于存款收益,账户管理往往比较高。正因为如此,客户想免费的欲望就越强)、超过规定的签发支票的惩罚金、透支惩罚金等。相关费用的收取能带来很大的好处。一、相关费用的收取可以改善银行收入结构,增加非利息收入,弥补成本;二、可以节约系统资源、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特别是银行通过对账户管理费的收取可以有效地筛选客户,对大量占用系统资源的小额低效账户起到清理作用。
4.账户管理费用与日均余额/联合日均余额的搭配使用可以促使客户权衡成本收益后,能遵守银行的相关要求,例如:保留相对充足的存款在该账户上或者将个人所有业务均在一家银行办理等。特别典型的就是美洲银行的Advantage with Tiered Interest Checking这一活期存款账户的管理费用与日均余额/联合日均余额的搭配的设计――要求该账户或者与该账户挂钩的普通储蓄账户(Regular Savings Account)日均余额不低于5000美元;或者联合日均余额(与活期相挂钩的储蓄、定期、个人退休账户的联合日均余额)不低于10000美元;或者相关的分期付款方式的贷款或(和)信贷未偿还金额不低于15000美元;或者办理了美洲银行的首次抵押贷款业务且有未偿还金额;或者在相关的美林证券的经济人账户(Brokerage Account)中有不低于15000美元的联合资产,这样你便可以免交每个月25美元的账户管理费。从该账户的管理费是否收取的条件设计来看,我们发现银行通过各种账户的联合日均余额的规定,表面上是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可以免交月费的机会,事实上银行通过该方式可以让客户变得更加忠实,即为了满足免月费的条件,客户往往会在同一家银行办理其他产品业务(储蓄、定期、个人养老金账户、抵押贷款、信贷等),从而银行获得更多的经营、盈利的机会。对于老客户如若想到转移到其他银行,通常会面临着高转移成本而最终放弃离开。
5.分类定价法:一般银行存款的定价方法有存款的成本加利润定价法、有条件的存款定价(价格表定价)法、基于与客户的整体关系的存款定价法、分类定价法等。目前美国许多银行通常是采取分类定价法,即将存款服务的费用与利息分开定价,实现权利与义务的一一对应。客户在银行存款,银行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银行为客户提供存取款、咨询、账户管理等的服务,需要向客户收取一定的费用。分开定价不同于综合定价法的一视同仁,即所有客户都获得一样的综合利率,它使银行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费用与利息的定价,即差别化定价。对于优质忠诚的客户,他们往往为银行带来较多或较稳定的资金量,且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大,从而为银行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做出很大贡献,因此银行对这样的优质客户可以提供较高的存款利息或者收取较低的服务费用(花旗银行对有些客户提供ATM机跨行取款免手续费、无限制签发支票次数、提供优先贷款服务等);对于贡献小,特别是给银行带来一定损失的客户,银行可以相应提供较少的服务还可以做出一定的惩罚。
中国目前要求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呼声很高,按目前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将是必然的。一旦利率真正被放开由市场来主导的时候,一向产品设计创新、定价都较为薄弱的我国银行才意识转变存款产品的设计理念的话,未免会太迟了。因此,中国的银行需要有生于忧患的思想,借鉴他国市场的经验,转化成自身的优势来服务自身的银行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桥云.美国存款产品设计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时报,2003-02-17.
[2]王祥.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7.
司法会计鉴定书
文号
(鉴定专用章)
委托单位:
委托日期:
送 检 人:
送检材料:×年×月至×年×月,某银行所提供的储户活期历史明细对账单和乙公司、丙公司、丁站有关记录工资发放信息等涉案会计资料复印件及相关证明。经整理分类,编号如下:
鉴定要求:A某某,男,×岁,系甲站原站长。任职期间,自×年×月至×年×月止,A某某利用职务便利,从同时掌管的乙公司、丙公司和丁站三家企业中,以“C某某”的名义先后共领取挂名工资×万元人民币,由其个人支配使用。委托要求本鉴定对以上三家企业这部分支出的真实性予以证明。
检验:
一、划入存折部分的情况
1.×年×月至×年×月,乙公司先后三十七次向“C某某”储蓄户支付工资,共计×元。其中,八次计×元,记增加应付工资、减少银行存款;其余×元记增加营业成本、减少银行存款(详见附表一、附表三、C001至C005、C 008至C013、C015、C017至 C041)。
同时,乙公司先后二十六次向 “D某某”储蓄户支付工资,共计×元,均记增加营业成本、减少银行存款(详见附表一、附表三、C015、C017至C041)。
2.×年×月至×年×月,丙公司先后八次向“C某某”储蓄户支付工资,共计×元。其中,三次计×元,记增加应付工资、减少银行存款;其余×元记增加营业成本、减少银行存款(详见附表一、附表三、C006、C007、C010至C014、C016)。
3.×年×月至×年×月,丁站先后十四次向“C某某”储蓄户支付工资,共计×元,均记增加应付工资、减少银行存款。另有一次支付现金1 800元,记增加应付工资、减少现金(详见附表一、附表三、C042至C056)。
同时,丁站亦先后十四次向“D某某”储蓄户支付工资,共计×元,均记增加应付工资、减少银行存款(详见附表一、附表三、C 042至C055)。
4.以上第一至第三项涉案会计事实中所涉及的“D某某”储蓄户数额均并入“C某某”储蓄户计算(详见2002)。
5.以上第一至第三项涉案会计事实时间跨度为×年×月至×年×月,三家企业先后共五十六次向“C某某”储蓄尸支付工资×元。其中,乙公司支付了×元,丙公司支付了×元,丁站支付了×元(详见附表一、附表三)。以上五十六笔工资中,三笔未储入“C某某”户,即×年×月至×年×月和×年×月,共计3 400元;另一笔×年×月×元系直接领取现金,有“C某某”签字。其余五十二笔计×元,与银行“C某某”户储蓄记录吻合(详见附表一、Z001)
二、领取现金部分的情况
6.×年×月至×年×月,丙公司向“C某某”支付工资,计现金×元。计入应付工资(详见附表二、附表三、X019)。
7.同期,丁站先后四十七次向“C某某”支付工资,共计现金×元。其中,二十三笔计×元计入应付工资,其余×元计入营业成本(详见附表二、附表三、X001至X009、X010、X011至X017、X018、X020至X048)。
8.×年×月起,丁站在支付“C某某”每月×元的工资中代扣个人调节税×元,实际发放现金×元(详见X020至X048)。
9.除×年×月份外,每份现金报销单均有“C某某”签字(详见X001至X048)。
论证:
1.本鉴定所依据的检材均由委托方向案发单位收集取得,并由提供方盖章,因此,检材符合证据证明能力假定。
2.按照会计核算原理,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必然引起两个方面或两个以上方面的会计记录。本鉴定均由两份或两份以上检材证明同一涉案会计事实,即存入银行和领取现金的部分分别由银行存折记录与有“C某某”签字的现金报销单印证;不仅如此,每一次付出均由传票、应付工资或营业成本、银行存款日记账或现金日记账等记录相互印证,体现了会计勾稽关系,所以,检材符合证据证明力假定。
3.根据第二项论证所述原理,本鉴定对以上第一部分第五项检验和第二部分第九项检验中的那些或缺乏银行存折记录、或无“C某某”签字、或无现金报销单的涉案会计事实将不予认定,显然是合理和谨慎的。
4.同理,根据第二项论证所述原理,以上第一部分第四项检验所提及的存入“D某某”户工资实际上也是存入“C某某”户的涉案会计事实,也应由相关检材印证。因此,在缺乏银行及其结算凭证、但合并计算又符合银行记录的情况下,采信乙公司和丁站所出具的书面证明并以此修补检材断层,仍符合检材的证据证明力假定。
5.自×年×月起,检测站每月发放“C某某”工资时均代扣了个人调节税,使“C某某”每月确实少领了×元现金,累计×元,似乎应从其领取总额中予以扣除。然而,此类代扣是基于前一工资数额而发生的代缴,仍应视为是从这一工资数额中发生的支出,因此,本鉴定仍然将这一部分金额计入“C某某”工资总额中,方法也是合理的。
结论:
×年×月至×年×月期间,乙公司、丙公司和丁站三家企业先后向“C某某”支付工资,累计×元。其中,四次计×元(大写)不能肯定是否客观存在,其余一百次计×元(大写)事实客观存在。
鉴定人:(签名)
鉴定人:(签名)
复核人:(签名)
日期:
第二部分文证审查意见
司法会计文证审查意见书
文号
一、基本情况
×年×月×日,公诉人某某某提出委托,要求对案件中的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文书进行审查。
该鉴定结论称,乙公司、丙公司和丁站三家企业先后向“C某某”支付工资一百次计×元。
二、审查情况
该鉴定文书检验与论证合理、周密、严谨,前后呼应,所以,鉴定结论依据充分。
三、审查结论
可以作为鉴定结论使用。
在此,有人可能会问,“降准”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降准”?“降准”的钱都用在了哪里?又对我国宏观经济有什么影響吗?
“降准”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简称,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简而言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使银行留下更多的剩余资本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存贷活动,同时是社会上需要资金的单位或个人可以更加容易获得更大的金融借贷。
那么为什么要“降准”呢?这就得联系另一个大热的名词“去杠杆”。“杠杆率”一般是指权益资本与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的比率,简单的说,“杠杆率”就是一方持有一定的资金,并以这些资金作为担保,借得这份资金的几倍之数,这个倍数就称之为杠杆率。最近,响应国家要求“经济金融进行去杠杆化”,这就代表不仅借出去的钱得快点还,还号召社会群众多赚钱,少借钱,银行也要少放贷,在“去杠杆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市场经济大环境都缺少资本,所以“降准”政策的实施能够缓解缺少资本资金的状况。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借到这些钱,这次的降准,主要针对某部分企业,所以也叫定向降准。推荐阅读>>
降准的钱都用在了两个地方——债转股项目和小微企业。债转股项目即将债务装换为股票,资本管理公司购买了企业对银行的贷款凭据,并凭此凭据可以作为股份成为欠债公司的股东,这样企业的债务关系消灭,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上文说到在“去杠杆化”政策实施以来,资本市场上普遍资金缺乏,再加上银行的贷款难度加大,导致许多小微企业遭遇困境,所以这次央行的“降准”政策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的困境,帮助其更好的发展。>>更多经济学硕士论文
但是此次定向降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中央银行释放的资金有限,对流动性改善有限。同时,此次定向降准所释放的资金略多于需要偿还的MLF、而且国家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变,大部分的降准释放资金用于MLF的偿还,小部分与4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因此,此次降准是优化流动性结构而非增强流动性,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基本不变,保持中性。其次、对于资金流向的后续监管情况也存在一定的争议。监管问题主要出现在企业层面。少数小微企业的管理制度较为松散,受益于定向降准的资金存在监管不严的问题,导致企业高管将其用于其他用途。但这仅仅是少数,定向降准对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此次降准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影响还是比较显著。总体来看,降准是在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货币面临着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才采取的重要措施。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资金加速外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实体经济和当时震荡的股市来说是利好消息。降准有利于稳定经济,但对于股票市场只是起到了减缓股价下跌的作用。降息并不代表着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但是房地产销售价格持续放缓,通货紧缩的压力加大,所以利息调整的重点是保持实际利率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小企业;管理费用
费用是《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规范的内容之一。费用是指小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小企业的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本文拟对小企业管理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以期对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管理费用的会计核算有所帮助。
(一)管理费用定义
管理费用核算小企业发生的除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外的其他费用,包括小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行政管理部门在经营管理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物料消耗、固定资产折旧、修理费、办公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小企业(商品流通)管理费用不多的,可不设置“管理费用”科目,本科目的核算内容可并入“销售费用”科目核算。
(二)、性质:损益类账户。
(三)、结构:“管理费用”账户借方登记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行政管理部门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发生的修理费、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业务招待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诉讼费、技术转让费、排污费等、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及小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薪酬、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在管理费用实际发生时,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账户,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应交税费”等账户。
(四)案例分析
1.开办费
小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薪酬、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在实际发生时,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1】某企业筹建期间发生办公费、差旅费等开办费100000存款支付。假设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开办费 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2.人员的职工薪酬及其他职工薪酬(包括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3.行政管理部门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发生的修理费,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折旧”、“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2】某企业当月行政管理部门发生固定资产折旧费用3800元,行政管理部门发生设备日常修理费用1 000元(以现金支付),均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假设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 3900
贷:累计折旧 3800
库存现金 1 000
4.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业务招待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诉讼费、技术转让费、排污费等,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3】某企业行政部9月份共发生费用224 000元,其中:行政人员薪酬150 000元,行政部专用办公设备折旧费45 000元,报销行政人员差旅费21 000元(假定报销人均未预借差旅费),其他办公、水电费8 000元(均用银行存款支付)。假设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 224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50 000
累计折旧 45 000
库存现金 21 000
银行存款 8 000
5.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交税费”科目。企业缴纳的印花税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4】某企业当月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房产税为3400元、应交车船税为2 600元、应交土地使用税为4 300元。假设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 103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房产税 3 400
――应交车船税 2 600
――应交土地使用税 4 300
6.应收及预付款项实际发生坏账时,应当作为损失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同时冲销应收及预付款项。
7.盘亏存货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管理费用,但属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非常损失,应当计入营业外支出。
【例5】:A企业以现金支付业务招待费15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15000
贷:库存现金15000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企业业务招待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假设该小企业取得销售收入250万元,则该企业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如下:
250×5‰=1.25(万元)>1.5×60%=0.9(万元)
则业务招待费调增所得额=1.5-1.5×60%=1.5-0.9=0.6(万元)
期(月)末,A企业可本账户的余额26600元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借:本年利润26600
贷:管理费用26600
期(月)末,将本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本账户无余额。
参考文献:
网络广告的运作方式为以网络广告播放平台为媒介,将广告信息传递到客户。因具有用户规模大,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和用户灵活互动等优点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电子商务的特殊性致使对其进行会计确认和核算存在一些问题。以下通过三种常用的网络广告定价方式来说明网络广告收入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1)CPM(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即千印象费用。该定价方式是依据广告的投放次数,按每个千印象收费。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对于网络公司或第三方平台来说,只需要考虑将广告显示1000次,无需关注会有多少网络用户对此广告感兴趣或是点击此广告。
(2)CPC(Cost Per thousand Click-thousand)即千人点击成本模式,这种定价方式计算单位也是千次,但是不同的是网络公司或第三方平台需要关注广告被用户点击并连接到相关的网址页面满1000次。
(3)CPA(Cost per action)即每行动成本,这种定价方式则要求只有用户点击了该广告主的广告并且进行了网上交易后,网络公司或第三方平台才能得到这部分的广告收入。这种计价方式考虑的广告的实际效果,而不仅仅是以投放量。
目前,网络广告收入的确认常用方法是收付实现制,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缺点:第一,简单得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得将费用和收入进行配比。第二,对于提前收取的广告收入,如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体现网络公司等第三方平台将提前收取的广告收入进行再次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宣传媒介收费,在相关广告和商业行为开始出现在公众面前时确认收入。但是这一规定并不适用于新兴的网络广告,特别是以上三种常用的广告定价方式都是按次数收费,基于这种特殊情况,网络广告收入核算应该以按照提供劳务收入的方法来核算。其中,CPM的定价方式,由于网络公司或第三方只需按次数进行投放,无需关注该广告是否被用户所关注或点击,企业可以估计未来投放次数和时间的合理区间。所以可以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用完工百分比法将广告收入递延到整个合同会计期间。对于CPC和CPA 的定价方法,由于网络公司或第三方需要在满足所投放的广告被点击或者进行了广告主所要求的网上交易后,才能得到广告主所支付的广告站点费用。那么在合同期内的每个会计期间用户点击或用户完成相应交易的次数是无法估计的,广告收入不能被均匀得递延到每个会计期间,那么应当以每个会计期间期末,广告成功被网络用户点击的次数或者是网络用户进行了广告主所要求的相应网上交易的次数占合同整体要求次数的百分比来确认收入。
二、三种常用定价类型的会计处理
(一)CPM定价方式
[例1]2013年9月23日,A网络公司与B广告主签订合同,合同约定,自2013年10月1日起,在该网络公司旗下网站投放B公司的品牌宣传广告。B公司购买了A网络公司为期三个月,每天20CPM的广告投放次数。A网络公司的每千印象费用为120元人民币。至10月底,已预收广告站点费用150000元,实际发生的广告投放费用为60000元,预计还会发生120000元。A网络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合同总收入=120×20×30×3=216000(元)
到2013年10月31日累计实际发生的广告投放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60000÷(60000+120000)=33.33%
2013年10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收入=216000×33.33%=72000(元)
2013年10月31日结转的提供广告劳务成本=(60000+ 120000)×33.33%-0=60000(元)
实际发生广告劳务成本时:
借:劳务成本 60000
贷:银行存款 60000
预收劳务款时:
借:银行存款 150000
贷:预收账款 150000
2013年10月31日确认对B广告主提供广告的劳务收入并结转广告劳务成本
借:预收账款 72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72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0000
贷:劳务成本 60000
由于按CPM定价方式来投放广告每个月的投放次数和投放成本是可以合理估计的,所以以后两个月的会计处理与第一个月确认提供广告劳务收入和结转广告劳务成本的方法一致。
(二)CPC定价方式
[例2]2013年5月13日,A网络公司与B广告主签订广告合同,合同约定:自2013年6月1日起,在该网络公司旗下网站投放B公司的品牌宣传广告。B公司购买了A网络公司1000个CPC,即投放的B公司品牌宣传广告被点击1000000次。A网络公司的每个千人点击费用为800元人民币。至6月底已预收B广告主的广告站点费用560000元,实际发生的广告投放费用为120000元,预计还会发生广告投放费用480000元,品牌宣传广告实际被点击次数为100000次。A网络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合同总收入=800×1000=800000(元)
到2013年6月31日累计实际点击次数占合同总要求点击次数的比例=100000÷1000000=10%
2013年6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收入=800000×10%=80000(元)
2013年6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成本=(120000+ 480000)×10%=60000(元)
实际发生广告劳务成本时:
借:劳务成本 12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
预收劳务款时:
借:银行存款 560000
贷:预收账款 560000
2013年6月31日确认对B广告主提供广告的劳务收入并结转广告劳务成本
借:预收账款 8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0000
贷:劳务成本 60000
由于第一个月广告投放后,用户点击次数效果不佳,第二月A网络公司加大了广告宣传力度,实际发生的广告投放费用为400000元,预计还会发生广告投放费用100000元,品牌宣传广告实际被点击次数为300000次。A网络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截止2013年7月31日累计实际点击次数占合同总要求点击次数的比例=400000÷1000000=40%
2013年7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收入=800000×40%-80000=240000(元)
2013年7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成本=(120000+ 400000+100000)×40%60000=188000(元)
实际发生广告劳务成本时:
借:劳务成本 40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0
2013年7月31日确认对B广告主提供广告的劳务收入并结转劳务成本:
借:预收账款 24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4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8000
贷:劳务成本 188000
因为第二个月A网络公司加大了B广告主的品牌广告宣传力度,第三个月用户关注度提高,累计成功点击率达到B广告主要求的1000个CPC,收到B广告主余下的合同款240000元。A网络公司第三个月实际发生的广告投放费用为110000元。A网络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截止2013年8月31日累计实际点击次数占合同总要求点击次数的比例=1000000÷1000000=100%
2013年8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收入=800000×100%-80000-240000=480000(元)
2013年8月31日确认的提供广告劳务成本=(120000+ 400000+110000)×100%-60000-188000=382000(元)
实际发生广告劳务成本时:
借:劳务成本 110000
贷:银行存款 110000
收到余下的合同款时:
借:银行存款 240000
贷:预收账款 240000
2013年7月31日确认对B广告主提供广告的劳务收入并结转劳务成本:
借:预收账款 48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8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382000
贷:劳务成本 382000
(三)CPA定价方式 CPA定价方式的账务处理和CPC类似,只是收入确认的标准为用户进行广告主所要求的交易的次数。
论文关键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政府收支类财政改革和高校资金筹措的多元化发展,1998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简称“旧制度”)已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此2009年财政部进行了全面修订,拟定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简称“新制度”),新制度改动幅度较大,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这是我国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
一、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界定不严格。由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因此导致固定资产的界定不严格的问题。
(二)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在目前的会计核算方式下,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科目只核算原值,反映在会计核算上只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会计科目,固定资产入帐后在其清理报废前帐面价值直保持不变,报表中反映的始终是入账时的账面价值,从而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导致资产虚增。实际情况是,许多事业单位(如高校、科研、医院等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多、规模大,特别像多媒体、计算机等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快的设施设备,无形损耗更加突出,为如实反映这种价值减少的情况,就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三)现行基建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合理。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有两个会计主体:一个是高校教育事业会计核算主体,一个是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主体。在事业会计核算中未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基建业务的核算,而是游离于本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单独设置基建核算账目,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支出,只有在项目完工并交付使用时才增加到事业会计中的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这种核算方法既不利于高校综合预算的管理,又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为自筹基建资金从事业会计核算系统转到基建会计核算系统时直接列支,造成了支出虚列,而基本建设项目周期较长,结转的自筹基建资金从转出至固定资产移交前,事业会计报表无法反映在建工程项目的资产价值,导致高校账面资产不实。
二、改进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帐基础,对固定资产从取得、使用到报废的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例如,高校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就是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尽管固定资产在本期尚未毁损,不必更新,但其部分价值已在本期消耗,因此要将这部分价值以折旧的形式提取出来,计入本期费用。
(二)建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可采用分类折旧,按年限平均法按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文物文化资产除外),将固定资产的成本在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合理地计算分摊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期内各期应承担的费用,能够客观地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及固定资产的占用情况,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下,取消“固定基金’账户,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溢”等账户。购建固定资产时,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时,借记“事业支出一折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净值,科学地核算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所占用的资金以及高校清理固定资产的净损益。
(三)统一会计核算体系,将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核算。鉴于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分别核算的弊端,建议将基建会计核算体系并入事业会计核算体系,同时在事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增设“在建工程”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末完工或已完工但尚末移交的工程项目,基建项目在购建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移交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对于利用贷款建造的固定资产项目,能分清具体项目的,直接将该项目的贷款利息计入该项目的固定成本。取得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支付利息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支付工程款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项目竣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参考文献1 魏春红,改进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几点认识,财会月刊,2010,12
2 姚利华,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探讨,财会通讯,2011,1
3 彭华,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会计制度之变化,财会月刊,2010,4
4 张志娟,浅谈高校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现代商业,2011,2
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或者说功能究竟何在,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有以下三种理论:
(一)“资产转换”功能说
“资产转换”功能是由格利和肖在1956年发表的论文《金融中介和储蓄—投资过程》以及托宾在1963年发表的论文《作为货币创造者的商业银行》中提出并作出论述的。他们认为各种金融中介都是为财富拥有者提供资金组合,并通过竞争获得自身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各种金融中介在开展金融业务时,都必须尽可能满足储蓄者与投资者的偏好,这种竞争的方式或满足的方式就是进行资产转换。不同的资产转换方式造就了各种金融中介之间存在的差别,银行主要是通过满足支付要求而提供负债。
(二)“降低交易成本”功能说
1976年乔治·本斯顿和小柯利福德·斯密斯在发表的论文《金融中介理论中的交易成本》中提出交易成本应为金融中介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他们认为,金融产品的制造取决于其未来销售价格能否弥补该产品生产时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够制造适应上述特殊要求的金融产品,是因为它有三大优势:其一,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其二,更容易以低成本获得大量信息;其三,减少搜寻信息的成本。交易成本与金融产品种类、消费者偏好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技术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将使成本发生变化,从而促使商业银行调整产品,因此,降低交易成本将是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三)“信息处理”功能说
20世纪7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对分析金融机构存在和功能的视角产生了很大影响。1977年勒兰与佩勒的论文《信息不对称、金融结构与金融中介》分析了事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认为借款人如何能够获得信贷,依赖于作为信号的企业内部投资信息非常困难。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搜集信息的人组成专门的金融中介,以使贷款的资产组合和投资充分吸收这些信息。戴蒙德在1984年发表的经典论文《金融中介与监督》中分析了事后信息不对称问题,认为只有借款人能够无成本地获得投资的最终结果,才会使金融合同对具体借款人活动适用的约束降低。
二、对传统商业银行功能理论的重新认识
(一)对信用中介功能的再认识
信用中介功能是指促进资金融通的功能,即促使货币资金从盈余单位流向赤字单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资金融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三大类。由于金融风险的投机性、市场主体风险偏好程度、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性、金融风险的可单独交易性,以及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上升超过信息成本的下降,市场主体对金融机构管理金融风险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二)对支付中介功能的再认识
支付中介功能是指银行客户进行现金收付或存款划转的功能。虽然支付中介功能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它本身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收入只占极小比例。美国所有商业银行存款账户服务费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虽然整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之中,但其绝对水平仍然只有4%左右(Fed,2000)。支付中介本身仍然是银行的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银行提供支付中介服务是因为它能使银行增加存款,并从存贷款利差中获得收入。
(三)对信用创造功能的再认识
信用创造功能是商业银行通过其存款和贷款业务,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的功能。实际上,信用创造只是银行从事存贷款业务的一种客观结果,而不是其主动追求的一种目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也只是其管理金融风险这一核心功能从而寻求利润过程中的的一种附属功能。
(四)对金融服务功能的再认识
金融服务功能是商业银行提供除存贷款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的功能。大部分金融服务业务,如收付、基金销售、保险销售、基金托管等等,与支付中介业务一样,不是单独的盈利中心。是银行利用其在存贷款等风险管理业务中形成的已有优势,投入少量的变动成本所增设的盈利业务。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对银行提供这类服务的需求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之中。转三、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特点——与投资基金的对比分析框架
(一)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个性化工具
1.与投资基金相比,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突出特征是它所使用的工具——贷款是个性化的。严格说,银行所发放的每一笔贷款都是根据借款人的具体需要所设计的,无论是贷款的金额、期限、利率、发放贷款时的信息依据、调查、审查、发放、回收过程,还是其提款安排和偿还安排,都与借款人独特的未来现金流相对应。这种非标准化的特征使得贷款这种工具适合于所有规模、所有类型的企业和消费者。然而,有价证券的标准化与银行贷款的非标准化形成鲜明对照。证券的标准化存在巨额固定成本,且必须要使社会公众普遍认可,这使得证券融资只适用于大企业的巨额融资项目和成熟产品的融资。
2.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使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银行在资金融通中的核心作用。贷款证券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非标准化贷款转化成为标准化证券的过程。在贷款证券化后,银行实际上已经基本完成了其以非标准化方式管理风险的全部工作。银行所需要的只是资金以及相应的风险。这实际上是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表现:银行提供的是管理金融风险的服务,资金本身只是银行管理风险的一种工具一个载体,提供资金本身并不是银行服务的目的。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内化器”的制度设计
1.从对风险的吸收方式来看。投资基金的机制设计就是要由基金持有人分享所有风险收益,同时直接分担所有风险损失,而基金管理人只能收取固定的管理费。商业银行的机制设计要求银行本身承担风险。首先,银行以到期无条件还本并按约定支付利息的承诺从存款人处吸收资金,然后按约定条件将资金贷放给贷款人,其后若贷款人违约,银行不能以此为借口对存款人违约,从而承担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其次,银行按约定要保证存款人随时提取存款的需要,却不能因此向贷款人收回未到期贷款,这样银行就承担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
2.从商业银行承担“风险内化器”这一角色的合宜性上看,商业银行风险内化器的制度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和基金经理与资金盈余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委托关系,委托关系的核心是激励机制问题。只有在委托人能够低成本地观察到人的努力程度,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才能采取向人支付固定报酬的激励机制。在不能低成本地观察到人的努力程度的情况下,将人的收益与其努力程度完全挂钩,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银行的主要资产是非标准化、不透明的贷款。所以,风险内部化是银行与其资金盈余单位之间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种委托安排。
3.因为没有考虑风险处理因素,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地位其实是被低估了。大部分商业银行管理风险功能的业务,都没有反映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例如,贷款证券化的发展使得银行已经通过调查、审查、设计等方式管理过风险的贷款,不再保留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如果仍然运用资产规模来作为衡量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重要性的标准,必然会低估商业银行应该有的地位。也是近些年商业银行功能弱化说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论与启示
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在于管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通过商业银行制度与投资基金制度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商业银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管理金融风险的个性化方式和风险内化器的制度设计。商业银行的未来,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以贷款方式管理风险的能力。尽管迄今为止商业银行制度并不完美,商业银行体系依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但这只能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来加以修正和完善。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者通过对投资基金制度与商业银行制度的比较分析,得出二者有交叉与融合发展趋势的结论(何德旭,2004;曾康林,2002)。对研究新时期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可以在发展投资基金的同时积极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不断地提高其风险管理的能力,做到二者兼顾。可以预见,在一个不太短的时期内,仍将把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放在一个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上。
参考文献:
[1]代军勋.商业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曾康霖.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基金的兴起是否能取代商业银行[J].财贸经济,2002,(7).
[3]何德旭.商业银行制度与投资基金制度:一个比较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2,(9).
[4]王维强,于振玫.投资基金制度会取代商业银行制度吗——关于两种制度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3,(12).
[5]肖奎喜,刘建和,杨义群.从金融功能观点解析投资基金能否替代商业银行[J].财经论丛,2004,(9).